欲除烦恼须归佛,各有因缘莫羡人。

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

不如归去

宋朝龙德府尹李侯令善昭禅师到承天寺当住持,连下三道命令,禅师无动于衷。李侯派使者去接,行前威吓:“如果你不能把善昭禅师带回来,就把你活活打死!”使者于是哀哀求告禅师。善昭禅师看看,不去是不行了,就考问众徒弟:“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一个徒弟上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禅师摇摇头:“太慢了,你赶不上我。”另一个徒弟高声喊:“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禅师还是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众徒弟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地步。这时有个徒弟默默站出来,叩首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善昭禅师一听,微微一笑:“那好,我们走吧!”于是就一动也不动地在法座上微笑圆寂,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地站在法座旁边立化了。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陶渊明的作品《归去来辞》,可谓名垂千古。陶渊明因为不愿在官场里为五斗米折腰,兴起了“不如归去”之念。现代人在公司行号任职,或服务于公共部门,偶尔也会因为事与愿违兴起“不如归去”之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受重用。有的人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既然不能受到主管的重用,也就不愿再浪费时光岁月,便想另谋发展,所谓“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

二、不被尊重。有的人从事工作,待遇微薄可以接受,不被尊重的感觉难以忍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都希望受人尊重,当他感觉主管了解他、信任他、重视他,他也会鞠躬尽瘁加以回报;如果感觉不受重视,立即意兴阑珊,心灰意冷。

三、不给因缘。部属追随领导人,为其奉献心力,领导者也要给属下因缘,例如让他有进修、升迁的机会,让他对前途感到希望无穷,觉得在此服务有很多机会可以发挥所长;如果部属觉得主管不给因缘,让他看不到希望、前途在哪里,那么离职而去也是迟早的事。

四、不能适应。有的人对工作的时间、环境、性质适应不良,乃至与同事相处发生困难,又没有解决渠道,就会动起“不如归去”的念头。因此,要让人才适应环境,领导者也要让环境来适应他,彼此相互适应,就能如鱼得水、如鸟居山林。

五、不能发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有所发展,能够施展抱负,大展宏图,可有一些团体机构暮气沉沉,都是一些老迈庸人居高位,让后进者觉得无所发展。韩信夜离汉营,就是因为感觉前途得不到发展,所幸萧何月下来追,让刘邦筑坛拜将,终能展其抱负。发展是生命的延伸,一般仁人义士都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让工作者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自然不会有“不如归去”的举动。

六、不能生根。有的人在团体里找不到归属感,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无法落地生根,不值得在此终身奉献,自然时时动念“不如归去”。无论国家或团体,经常走马换将,让工作者没有安定感,随时都做好离去的准备,如此留不住人才,国家、团体又如何能发展、兴隆呢?

佛光菜根谭

正念如盾牌,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

正见是盔甲,可以抵挡诱惑,远离三毒。

挖角

最早刘邦不肯重用韩信,韩信不得意,就趁夜逃了。萧何得知消息,顾不得向刘邦报告,率人追赶。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也逃跑了,刘邦大发雷霆。待到萧何追回韩信,去拜谒刘邦作汇报时,刘邦怒斥说:“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何独追一个韩信?”萧何说:“众将容易得到,而韩信乃国士无双,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没有能为你统兵打仗的人了。”刘邦于是要召见韩信,委为大将。萧何批评说:“我王素来傲慢无礼。今天要拜大将,就如呼喊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逃走的原因。我王要拜韩信为大将,必须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斋戒七日,还要筑好坛场,准备好一切拜大将的礼节,方可隆重举行拜将仪式。”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杰出人才,是人才就为各方所需要,就会出现挖角的现象。比如手艺好的厨师,各大饭店不惜重金礼聘,想要挖角。比尔·盖茨为了发展事业,最初也是在世界各处挖角,甚至说:“如果把我们公司最优秀的二十个人带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就会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微软公司能铺天盖地地影响全球,就因为懂得人才的重要。人才也不一定要靠挖角而来,挖角不是最好的事,假如自己能培养人才,又何必到别的团体去挖角呢?但是这个世界要靠竞争,才有成就,才能胜利,所以挖掘重要的人才,成就重要的事业,也是世间物竞天择的自然之理。挖角既是免不了的事,自家公司就要设法避免人才外流。如何才能避免人才被挖角呢?

一、用教育避免挖角。台湾各个公立大学,每年到了招生之际都会使用金钱攻势,到全省各高中挖掘优秀学生;私立大学没有雄厚的财力,比不过公立大学的挖角行动,只有提升自己的师资设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都是私校,但凭着优异的办学成绩,不但能发掘人才,也能留住人才。

二、用爱护避免挖角。一个团体里,优秀人才很容易被别人用优厚待遇挖去。假如对人才能爱护、提拔,满足他的需求,让他感到自己的长官就是伯乐,如此他会感谢伯乐提拔、赏识的知遇之恩,自然不会轻易投靠他人。

三、用重用避免挖角。是个人才,就要好好地重用他,让他有所发挥,自然不会被别人挖角。刘邦筑坛拜将,隆重厚待韩信,韩信知恩图报,帮刘邦逐鹿中原,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所以,重用人才,人才自然不会求去。

四、用希望避免挖角。人生的意义是活在希望里,假如人才在你这里服务,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毫无希望,即使待遇再优渥,也留不住人才。留住人才之道,即要让团体的分子感觉到前途有希望。平时的加薪升官,这只是人才起码的希望,更重要的希望是在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成就、工作对普世的价值上。

佛光菜根谭

一个团体的运作,人才的选用是否得宜是工作成效的关键;

有非常之人,才可建非常之功。

忍耐就是力量

有个人投师学艺,期间经常受师傅的虐待、欺负,不是骂就是打,造成他满肚子的怨恨,总认为师傅太不人道了。因此他愈学愈恨,恨意久久累积下来,到了难以平息的地步,便决定要离开,甚至准备在离开前进行报复。他跟朋友说明缘由与计划,朋友却说:“你是来投师学艺的,师傅也拜了,学艺未成就离开,太可惜了!不如跟他学艺三年,等到手艺学成了再离开,到时候报仇也不嫌迟啊!”他觉得朋友的看法有道理,决定留下来。为了把手艺学精,他不得不忍耐师傅严厉的教导;也由于他的勤劳,手艺日益精巧,相对地,师傅对他也愈来愈好,种种的赞美、呵护、奖赏让他愈活愈快乐,愈学愈满足。三年后,朋友问他:“三年过了,怎么还不走呢?”他说:“现在师傅待我很好,舍不得走了。”

我检视过去颠沛流离的岁月,自忖若非凭仗忍耐作为舟航,如何能安然度过苦难连连的时光?我又盱衡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人我是非的生存,自觉更需坚此百忍,方足以应付万难。我时时刻刻以忍耐作为我为人处事的圭臬。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往事,我深深感到:忍耐,实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我出身贫穷的苏北,十二岁出家以后,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贫寒适足以励志,我刻苦耐劳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孕育而成。记得在丛林参学十载,为了服务大众,除了平常的劳动出坡以外,我自愿发心典座煮饭两年、饭菜行堂六年、担水司茶一年半。初来台湾,为了报答寺院收留之恩,除了上课教书以外,我发心做一切苦役,每天打六百桶井水,清扫数小时落叶、水沟、茅厕,每天还要拉车到十余里外的市场,购买八十余众的油盐柴米。虽然与当地住众、信徒言语不通,勤快的工作倒也博得大众的好感。我常常因为体力透支而晕眩呕吐,往往一阵天旋地转后,我又默默地咬紧牙关,继续未竟的工作。

后来,我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开始搜索枯肠,熬夜笔耕。一九五三年,我走入社会,说法布教,为了准备讲词我费心思量,有时竟通宵未眠。佛光山开山初期,我又与山崩洪水日夜搏斗。近十年来,我马不停蹄地在海内外讲经度众,建寺安僧,每天分秒必争地和有限的时间赛跑。数十年来,无不是在忍耐忙碌、忍耐奔波、忍耐劳累,在忍耐疲惫中度过,然而我不以为辛苦,因为忍耐是为了要积极地开拓人生,创造佛教远大的前程。

“英雄只怕病来磨”,我素来身体结实,然而也有好几次病痛的经验让我苦不堪言,在丛林参学十载,我曾经生烂疮,发疟疾,虽然辛苦难耐,足以致死,但是从来没有寻医就诊,为的是已将“色身归于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只好用信仰和时间治疗。不知是诸佛菩萨的加被,抑是忍耐力量所致,我都能不药而愈。其他如感冒、牙疼、眼痛、脑热,就更算不上什么毛病了。所以及至年长,遇到再厉害的感冒,再严重的病痛,我也惯于忍住苦楚,继续弘法写作,常常等到工作告一个段落时,才发觉自己也奇迹似的恢复了健康。

多年来的经验使我深深感到: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们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担一切病苦,而在病时不觉病,苦时不觉苦,自觉忍耐的力量可以应付一切。

体肤的饥寒、筋骨的劳苦可以借意志力来克服,心中的委屈、他人的误解也可以用平常心来对治。一般人最难忍受的还是名节的无端受损、人为的故意抹黑,然而在几十年间,这些我全都遭遇到了。早年因我为佛教勇于建言,我多次被教界人士议论为异端分子,后来由于军工商各界官员来向我请益佛法,我又被新闻媒体说成与政治挂钩,凡此都是打击伤害的话题,然而我并不予以理会,只是淡泊处之,默然以对。果然事实的发展证明了我理念正确,时间的递嬗也还给我清白公道。所以,忍耐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面对毁谤讥讽,还能择善固执,无怨无悔。

幼儿以啼哭为力,然而一旦流出眼泪,力气也耗尽了;妇女以娇媚为力,然而一旦使出娇媚,气势也消失了;莽夫以拳头为力,然而一旦伸出拳头,正气也瓦解了。唯有真正的菩萨行者,他们以忍耐为力,以慈悲为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能一鼓作气,排除万难,成就福国利民,饶益众生的丰功伟业。

佛光菜根谭

忍耐的大地最为厚实,故要增长忍耐;

烦恼的蔓草滋长最快,故要断除烦恼。

精神力,无极限

两个工作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拜望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才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他们退下。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则没动。

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成了农业专家。留在公司的那个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人。有天两个人遇到了。农业专家问经理人:“奇怪啊,师父给我们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困在公司?所以辞职。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我也听了啊!”经理人笑道,“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于是两人又同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闭着眼睛,隔半天又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力道,像大自然就有自然力,举凡台风、地震、山洪、海啸等,都能爆发无比的摧毁力,对人间造成莫大威胁。当然,大自然的力量也有好的一面,具有建设性,例如太阳的温暖、和风的吹拂、树木供人乘凉、花草给人欣赏、空气让人生存等。大自然的力,好与不好,都和人类息息相关。

人也和大自然一样,也有所谓“人定胜天”的力量。人有头脑,具有无限的智慧力;人有视力,能够“眼观四方”;人有耳力,可以“耳听八方”。人的口才语言,可以说服群众;人的充沛活力,可以有种种作为。尤其人有精神力,可以主持正义,可以克服困难,可以抵御外来压力。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在无限的力量当中,最值得歌颂的是精神力。

人应以何为精神力呢?

一、以正气为精神力。古来圣贤都倡导道德、人格,因为道德、人格可以发挥正气的力量。所谓正气,虽大敌当前,面对百万雄兵,也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文天祥面临生死抉择时,正气凛然,只求一死以报效国家,所谓“英烈千秋”,令人钦敬。自古以来,读书人都要养气,养什么气呢?也就是养正气。

二、以刚毅为精神力。守正不阿、刚毅果断,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担当大任,成就大事。宋朝包拯包青天,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为了公正执法,皇亲国戚之前也毫不畏惧;这种人以真理为依归,凡事公正、公平,为人间伸张正气,所以为人所歌颂。

三、以牺牲为精神力。中国的儒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牺牲自我,成全大局。抗日英雄张自忠,由于敌众我寡,军力悬殊,最后身死报国;在那一刻,连敌军也集体立正,对他行礼表示敬意。可见为国家民族牺牲,为道德人格坚守气节,这种贤臣义士,不管敌我哪方,都该尊敬。

四、以服务为精神力。“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未来的世界必定是一个服务的世界,唯有服务才能实现世界和平。过去国际之间攻城略地,以征服为力;今后的世界,不管哪个国家政府,哪个社会团体,甚至哪个个人,谁服务,谁就胜利。现在的民主政治,竞选公职,不是也都倡导为民服务吗?

佛光菜根谭

快乐要经过努力、勤劳才能获得,

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与实践,是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

脱困之道

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甲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乙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第三天都如此,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和尚乙终于受不了,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

等他看到和尚甲,大吃一惊: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和尚甲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两人走到后院,和尚甲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摘引自《哲理故事》

汉高祖刘邦一生戎马,当他受困平城时,虽是兵多将广,但单靠武力无法突围而出;孔子受困陈蔡之间,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皆束手无策,无人能助他脱困。不管伟人、平民,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一些困境。如何脱困,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人生课题:

一、提升能力。人之所以受困,必定是计划不周,行事不到。例如资本不够,坐困愁城;或是受人胁迫,感到危险。这个时候求告无门,只有靠自己提升信心、实力,才能渡过难关。虽然有些事可以让时间去解决,但时间不是万能的兵符,还是要吾人自我充实,运用一日、一周乃至更长的时间。越王勾践则以数年的时间换取“生聚”、“教训”,最后终能打败吴王,复兴越国。

二、改变观念。人会被困难包围,大都因为自己守成不变;一成不变,所以失去先机,使自己陷于危困之中。就如一场战争,没有进攻策略,也没有退兵计划,仅靠一成不变的战术,被围困自是意料中的。如果此时能改变观念,重新规划,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兵法里有说“出奇制胜”、“变换阵势”,能够改变观念,才有脱困机会。

三、转换跑道。一个人以种水果营生,多少会遇到台风、虫害,眼看着即将可以收成的水果,一阵台风过境,一次虫害流行,一切付诸流水。其实,人生跑道很多,改为务农也不错,种稻、种菜、种豆都可以。若觉务农不好,那么经商也可以;无意经商,那开个小工厂吧。自己不是企业人才,就心甘情愿当上班族,拿固定薪水养家糊口也不错。世间道路之多,有陆路、海运、航空,条条大路通长安,为何要墨守成规,不肯转换跑道呢?

四、培养因缘。有人一生诸事不顺,求职职业难找,做事事业不振,一生都活在艰难危困之中。这时不必怪国家社会,也不必怨亲人朋友,要怪只怪自己因缘不具。所谓“诸法因缘生”,一切事业都要有资金、土地、市场、计划、文宣、人才等等。这许多因缘缺少其一,事业就不易成就。所以,受困时不必怨天尤人,若懂得此中道理,当下开始,好好跟人结缘,以自己的少量能力、发心、因缘,回向给别人,把自己融入其他因缘,有朝一日因缘具备就可东山再起。

五、掌控机遇。在人生行事当中,有易处之人,也有难处之人,有易处之事,也有难处之事。这许多难易人事当中,都有我们的机遇。机遇是一时的,它可能和你擦身而过;失去机会,不容易再来,所以懂得掌控机遇,就是脱困的要点。一个理念、一个示范、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都可能是你的机遇。美国费城百货公司总经理詹姆斯,有一天在偶然机缘下,亲切地端了一张椅子给到店内躲雨的老太太,没想到这位老太太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后来詹姆斯接受邀请,加盟卡内基旗下,因此飞黄腾达,一生功成名就。

一次机遇可能改变一生,人生岂能不好好把握机遇!

佛光菜根谭

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才能在变化中求进步;

不短视近利,不好大喜功,才能在守成中求成长。

不要错失良机

从前我在焦山佛学院念书的时候,曾有机会可以进国立师范学院念书,但师父却以苛责的语言回绝了我,而送我的师弟今慈去念大学。后来师弟还俗,我才恍然大悟,师父骂我,是故意用一种激烈的方式让我“不要错失良机”。

在佛光山草创初期,正是财务最拮据的时候,我陆续送慈惠、慈嘉、慈怡、慈庄、慈容等人去日本留学。她们在临上飞机时频频问我:“师父,我们一个个走了,您一个人怎么能料理开山那么多事情呢?”我以平静的口气回答:“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你们不要犹豫迟疑,错失了良机!”她们毕业归国之后,帮我办理各种文教事业,佛光山因而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后来,我继续送了一些徒众到世界各国去深造,但也有一些没有条件留学的弟子前来要求留学,我回答他们:“你们留在山上好好学习行政、法务,不要错失良机!”一些弟子听从我的劝告,继续留在佛光山多方参与,现在都已是住持一方,他们都很感谢我当年的苦心;一些弟子一意孤行,后来学无所成,悔不当初,才知道自己没有条件,即使争取到机会,也不是良机。

所以,什么是良机?我觉得,有未来性,能利己利人的机会,才是良机。回想起来,我并无聪明才智,境遇也不是很好,但仍能为佛教创出一番天地,没有错失良机正是重要因素。

数十年前,因为我经常为了护持正法、厘清佛教的原则而在报章杂志上扫除邪见,又写了一本《释迦牟尼佛传》,引起日本大正大学的注意,寄给我一纸博士班入学通知单,希望我前往就读。当时我想:这个机会实在太好了,我要努力读书,将来学成归国,服务大众,好为中国比丘争一口气,让大家知道不是每一个人到了日本就会变节还俗。既而又想:我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在台湾这片佛教沙漠之中开辟了一些绿洲,如果我去了日本,有谁能继续我的愿心,将菩提种子遍撒台湾各个角落呢?正在犹豫的时候,高雄万隆酱园的朱殿元居士得知这个消息,焦急地跑来问我:“你已经是我们的师父了,为什么还要去日本当学生呢?”我突然醒悟:此时此刻,我何必为了博士虚名争一口气远赴东瀛呢?我留在台湾好好耕耘这一片净土,如果能让佛教拥有光明的前途,就足以证明比博士学位更为重要!后来事实证明,我虽然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但是我并没有错失良机。在此二十年后,美国东方大学颁给我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这么多年来,我看尽世事起伏,往往发现:人之所以会错失良机,大多在于私心自蔽,以致自他受害。原来所谓良机,是要自他欢喜,彼此有益,公私两利才可。

中国有许多要人把握良机的格言,很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在教导为人子女者不要错过行孝的良机;“苦口良药,忠言逆耳”,是提醒在当局者不要错过忠言的良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是在警惕青少年们不要错过青春的良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在劝告行为放逸的人不要错过行善的良机。佛教经典里鼓励大家不要错失良机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华严经》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维摩经》的“不请之友”,《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都是把握良机的最佳法门。总之,没有机会的时候广结善缘,机会来临的时候及时掌握,就不会有错失良机的遗憾了。

佛光菜根谭

能够克服困难,便能获得良机;

能够解决困难,便能化解危机;

能够面对困难,便能寻求转机;

能够不怕困难,便能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