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三思终有悔,幸能一忍永无虑。

诸事随时皆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古德

将心比心

在一个畜栏里同时养了猪、绵羊、乳牛。一天,饲主打开畜栏,捉住了猪,猪奋力抵抗,大声叫喊。一旁的绵羊、乳牛斥责道:“主人也常常来捉我们,我们从没有大呼小叫,都是柔顺地服从主人;今天才捉你一次,为什么就那么抗拒、嚎叫呢?”猪答道:“主人捉我和捉你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或乳汁;可是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荣华富贵,不是同一思想同志,而是人与人之间要有一颗“将心比心”的互相体谅之心。

夫妻结婚之后,朝夕相处,如果不能将心比心,相互体谅,如何维持亲爱?父母子女居家,老少代沟,不靠将心比心,相互体谅,怎么能安居乐业?社会上,士农工商、军人公教、政客庶民,不能将心比心,怎么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有了将心比心,有了彼此体谅,就能相互包容,就能相互尊重,就能相互爱惜;如此,体谅不是比荣华富贵、思想同志更加美好吗?

由于立场不同、情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所以人际的相处不能将心比心,没有体谅的关怀,则人间不会和乐!

一个猎人每日捕杀野兽,箭射刀杀,网捕茅刺,乐此不疲。后来有一天,他被山民捉到,要火烧祭神,这时他才感受到面临死亡的觳觫,才体会到死亡来临的痛苦。所以,吾人对别人的失意、挫折、苦难、伤痛,不能漠不关心,尤其不能有幸灾乐祸的心。所谓“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吾人应该将心比心,要有体谅别人的心,这才是人间的修行。

有的子女年轻时不知道要孝顺父母,及至自己做了父母才感觉到需要儿女的孝顺。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不要凡事要到最后才懊悔不及,应该在平时就要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设想。我们怕家禽饥饿,要喂它餐饮;我们怕花草干枯,要给予浇水;我们对于动植物都能有此体谅的心,为什么对于同胞、家人、朋友,不能将心比心给予体谅呢?

将心比心就是佛心,体谅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就是道德,就是善美。所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亦宜乎!

佛光菜根谭

了解别人是体谅之道,宽容别人是和睦之道,

接纳别人是群我之道,关怀别人是友爱之道。

男人心事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之前曾给结发妻子留下一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晨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间未有期。握手一长欢,泪别为此生。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后来匈奴逼他投降,苏武不肯屈服,被流放到酷寒的北海牧羊,历尽磨难。十九年后他终于回国,履行了对妻子“生当复来归”的诺言,而其妻以为他早死了,已经改嫁。

已婚男人的心事有多少?一般男人总觉得自己每天辛苦赚钱养家,妻子应善待自己,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做丈夫的总希望妻子能勤俭持家,善守妇道,不可东家长西家短制造问题,不可经常外出惹是生非。男人对女人要求的戒条似乎特别多,所以许多丈夫会嫌怪妻子不能顺他的心、如他的意:

一、不够温柔体贴。一般男人不易满足于太太的爱心,总觉得女人应全心全意对待自己,如果妻子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儿女身上,或是忙于家务,对他稍有疏忽,在衣食住行生活上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便责怪妻子不够温柔体贴,甚至经常和自己争理而不够顺从。如果发现别人的太太条件优秀,就会更加埋怨自己的老婆不如别人。

二、不善整理家务。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寄托妻子操持家务,如果妻子对治家一无所长,不但不能把持家计预算,不善下厨烹调,不能代表一家应付亲朋外事,甚至家里内务不整,到处脏乱。尤其不能和家中成员和谐相处,这是让男人最不满意的地方。

三、不懂孝敬公婆。中国人重视伦理道德,儿女理应奉养父母,尽人子之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一般父母也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因此儿子一旦结婚后,媳妇侍奉公婆是理所当然,也是丈夫衷心的希望。假如妻子对公婆不能嘘寒问暖,造成婆媳不和,让儿子在妻与母之间难做人,这是男人最大的遗憾。

四、不会教育子女。丈夫在外忙赚钱,若妻子不是职业妇女,教育子女的责任当然也寄望在妻子身上。一位贤妻良母能对子女施以正当教育,但现在有些母亲,自己为人都有所欠缺,如何教育子女呢?子女从小应学习守规矩,懂礼貌,游戏玩乐都要有节制,生活作息要正常;有的母亲整日找朋友逛街、打牌,疏于照顾儿女,一旦儿女行为出现问题,丈夫当然就会责怪妻子不善于教养了。

五、不肯善待亲朋。男女结婚,也等于把两个家族结合在一起,男女双方都各有家人亲属。有时丈夫忽略了女方的亲朋好友,妻子会发出怨言;同样,对男方的亲人友朋,妻子如果不能善待,丈夫也会感到难堪,怨怪太太心量不够大。夫妻因此时生龃龉,怨怪不断,这样的家庭怎么能幸福快乐呢?

六、不知勤俭持家。男人赚钱,每个月的薪水有限,若家庭主妇不善持家,不懂量入为出,而好慕虚荣,好逛百货公司,好买名牌,整天只知打扮自己,不能体会丈夫赚钱的辛苦,使得靠薪水养家的丈夫每日心惊胆颤,或许因此贪污、侵占公款,走上不归路。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幸福平安。若期望家庭美满,男人的心,女人不能不知。

佛光菜根谭

一等太太:治家整洁,贤惠有德;

二等太太:慰问丈夫,赞美辛劳;

三等太太:唠叨不休,嫌怪家事;

劣等太太:搬弄是非,制造事端。

女人情怨

一帮女人聚会,很晚了,大家的手机轮流唱响,只有小张的手机一直沉寂,大家说:“你老公对你可真放心。”回到家,小张问丈夫为什么不打电话给她,丈夫答:“我每次出去,你总打电话问我几点回家,我觉得很烦,所以你出去我就不问,表明对你很信任。”小张说:“你让我很没面子,好像我是个没人关心的女人!”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结了婚的妇女,有的人满足于平顺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做家庭主妇,成为贤内助,与丈夫共同为事业打拼;也有的妇女,享受丈夫事业的成就,过着富裕的少奶奶生活。而社会上不满意婚姻、不满意男人的怨妇数量也多。妇女究竟怨恨一些什么呢?

一、怨丈夫赚钱少。女人持家,常常感觉家用不够。有的人会自己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有的则怨怪男人不会赚钱,经常在嘴边责怪男人:“你没有用,赚那么少钱,还摆什么架子?”这是让男人听了最感泄气的话。

二、怨丈夫不幽默。家庭的幸福、家庭的温暖、家庭的欢笑,本来应该由夫妻共同营造。有的丈夫平时不苟言笑,总是绷着一张脸,摆出严肃冰冷的表情;每天下班回家,只知喝茶、看报,不会说赞美的语言,不会制造欢乐的笑声,甚至经常把在公司上班的不好情绪带回家中,让家里时常笼罩着低气压。这是现代妇女结婚后最感灰心之处。

三、怨丈夫应酬多。一个女人结婚后,若每日孤单地守着家,为了家庭每日辛劳,而丈夫整天在外应酬,和朋友聚会欢乐;更有甚者,有的男人经常涉足风月场所喝酒跳舞,可怜的妻子在家翘首盼望,难免心生怨叹。不过,时下还是有一些好男人,知道事业与家庭同等重要,一到下班时间就谢绝外出应酬,回家吃晚餐,下班回到家后也不谈公事。只是这种好男人,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幸能遇得到。

四、怨丈夫不体贴。一个体贴的男人,下班回家后总会主动帮忙家务,这不但是体贴太太,也是教育儿女的最好示范。据说某任美国总统下班回家后,总会到厨房帮太太一点小忙。时下一些大男人,总以为自己赚钱养家,已经是家里的大恩主了,因此每天上班以外,回到家就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实,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除了赚钱养家,还得对太太付出爱情,表现真心,多一些赞美,多一些勤劳帮助。如此,就算经济上不甚富有,只要相处上能多一些体贴,必能使夫妻的感情增进,爱情升华。

五、怨丈夫不讲理。男人多数仍有沙文心态,总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只有他有权发号施令;尤其夫妇之间,有了不同看法,丈夫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太太永远不对。这种专横的丈夫会让妻女受很多委屈,所以过去胡适之先生提倡“男人要怕老婆才好”。其实,男人不一定要怕老婆,而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既是夫妻,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幸福的家庭才对。

六、怨丈夫不规矩。一个家庭,就算妻子贤惠,但假使男人不规矩,在外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挥霍无度,甚至拈花惹草,逢场作戏,恐怕也难以幸福。丈夫应该经常和太太出双入对,或是养成在家读书的习惯。夫妻建立共同的兴趣,在事业上共同携手同进,在精神上过着有相同信念的生活,不断充实自己的性灵,这样的爱情才能得到保障,这样的家庭也才会幸福美满。

佛光菜根谭

一等丈夫:幽默说笑,助理家务;

二等丈夫:喝茶看报,赞美太太;

三等丈夫:气势凌人,嫌东嫌西;

劣等丈夫:在外交际,游荡不归。

不世之才的早教

司马光跟姐姐一起剥青核桃。姐姐有事离开,仆人对司马光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姐姐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就问:“你如何剥得这样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热水烫一下?”司马光回答:“我自己本来会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告诉他:“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要欺骗别人去逞能。”父亲慎于始,儿子初次逞能撒谎,就帮他纠正过来,才成就了司马光的德行。司马光说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能够功成名就,都要感谢有良好的家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王羲之练字,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成功,终能成为不世之才。

现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紧的是要养成儿童这几项品行:

一、处世的诚信。儿童从小如果养成说谎的习惯,无异前途埋伏了危机;养成处世的诚信,是成功立业的根本。

二、良好的习惯。从小培养儿童爱好整洁、慈悲护生、随手关灯、关门等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习惯,何患将来做人不能圆满。

三、礼貌的品德。儿童从小就要养成他对人尊敬的习惯,不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待其他任何人都要谦恭有礼。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够待人以礼,将来自然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四、接受的性格。有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考试,是由于上课不能专心聆听,没有接受的习惯;没有接受的性格,犹如器皿覆盖,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从小要养成儿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学习、进步。

五、勤劳的美德。“勤有功,戏无益”,儿童的心智未能健全,皆因好游玩,应该导引他们读书、工作,养成勤劳的美德。

六、正常的生活。养成儿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绪的正常;生活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于将来立身处世更是关系重大。

除了以上六点,尤其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不可经常肆意地讽刺他、讥嘲他、责备他、歧视他。有的父母常说,我的儿子没有出息,我的小孩不乖,我的女儿好吃好玩等等,因为你任意地用语言伤害儿女幼小的心灵,他听到父母一直看不起他,数落他的不是,会生起反叛的心理,干脆做个不好不乖的儿女。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儿女、尊重儿女,不要和儿女形成对立。佛教的“同事摄”、“爱语摄”,实在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应该学习的课题。

佛光菜根谭

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

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老人的赡养与颐养

传说有个弃老国,规定凡是老人都必须驱逐到远方,不可以养在家中。因为国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所以,在这个国家里举目所见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有位大臣很孝顺,眼看父亲年老,不忍心把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偷偷地挖了一个地窖,把父亲藏在里面奉养。后来这个国家的作为触怒了天神,要施以惩罚,就以四个问题来为难国王,举国上下无人能解答。眼看受到天降灾难,所幸靠着这个老人的智慧而拯救了全国。

社会老龄化是现在举世共通的问题,独居老人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在有很多老人生前乏人照顾,甚至死后多日才被邻居发现,真是老境凄凉,情何以堪!

老人最怕孤独,不能单独生活,就如小孩子不能让他单独留在家里。现在所好者,社会上有托儿所,也有托老所。但是,老人纵然有儿女请来的仆佣照顾,心灵上还是很孤独,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中国社会过去讲究晨昏定省,承欢膝下,能对老人嘘寒问暖,随时表达关怀,还是很重要。

中国过去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中国人是个非常重视伦理孝道的民族,但是曾几何时,现代人的孝亲思想已大不如前,所谓人心不古,尤其“久病床前无孝子”——多年前我曾因开刀住进荣总医院,在医院短短几天看到病房百态,感触很多。例如,在儿童病房里,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照顾,而老人病房里却难觅子女的身影。也有一些子女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手上却带着录音机,他不问病情,只问:“要给多少遗产?房子要给谁?财产怎么分?”等话录好,掉头就走了。有的病人则是送到医院时,儿媳一大堆跟着来,过世时却一个也没到。真是“只有慈心爹娘,没有慈心儿女”。

所以,老人如何赡养天年,自己也要有所准备,凡事应该在有生之年就早作安排交代。尤其对于财产的处理,最好生前就能预立遗嘱,有的捐给国家社会,有的捐助公益团体,有的分给儿女。只要自己心甘情愿,早一点处理,免得最后儿女因为互争财产而兄弟阋墙,甚至于自己也无法入土为安。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人老的时候会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感到苦恼。但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经验、智慧都是无价的财宝,应该传承给下一代,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

再说说“养老十法”:

一、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二、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静坐十几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三、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肠胃的负担。

四、生活要放下。思维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烟云般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六、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七、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肖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八、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九、幽默常欢笑。常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十、健康要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老人最重要的要会安排生活,身体好的人可以到处旅游,最少要欢喜与人谈话、种花植草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自能安度晚年。尤其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若能早晚念佛,从信仰中获得心灵的寄托,当面对死亡时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能因信仰而度脱苦厄,这是最好安度老年生活的方法。

佛光菜根谭

百年大树,必经多少风霜摧残;

百丈高楼,必经多少物力艰辛;

百年老店,必经多少兴衰沧桑;

百岁老翁,必经多少坎坷考验。

病的价值(一)

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以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疗治,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能药到病除,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动刀等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传遍全国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

人会生病,病了就需要医治,所以发展出医药、医师、医院、护理站,以及各种医疗仪器。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生病,也有很多人在为病人而忙。

人病了,经过医治之后可能会康复,但也有人一病不起。病虽然带给人负面的痛苦,但也有正面的启示功用:

一、病能让人知道保健。一个健康的人,平时不太感觉保健的重要,如果偶尔生个病,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保健。生活作息正常、三餐饮食均衡、工作忙闲有度、心理情绪正常,都是保健之道。因为一次小病,让人知道保健之重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病能让人忍耐勇敢。病像个枷锁,束缚人的身体,使人无力,使人萎靡,使人生活不便;但是病也让人生起了忍耐的勇气。病了,你必须忍受病的折磨,必须放下沉重的工作,必须相信医生的治疗。病了,就由不得你自己,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都由不得你,必须要忍耐。甚至生活作息也要听从医师嘱咐,不能随心所欲。一场小病,不但养成自己忍耐的力量,也会增加自己的勇气。生病了,就要勇敢地面对病魔的要挟,往后才能拥有更健康的人生。

三、病能让人生起道心。佛经说,修行的宗教人士生了病之后更知道要发道心。因为人一旦病了,他会体会世间无常、人命脆弱,想做的事应该赶快完成。人不但为现在的生活而忙,更要为未来做一些安排打算。所以,病了反而容易激发人精进向善向道的思维。

四、病能让人看透人生。人在健康时看到的是金钱重要、爱情重要、名位重要、权势重要,眼里所看的是世间的荣华富贵。一旦病了,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病了,看到的是人生何去何从,看到的是人生的过去和未来。病了之后,不但看到自己,而且看到所有的亲朋好友,看到一切的因缘。病也能让人参透人生的种种。

五、病能让人珍惜生命。一般人平时不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病了不但知道珍惜身体,更珍惜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所谓“宁在世上捱,也不在土里埋”。人维护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慈悲,就是对生命的珍惜,是有益于人间社会的大事。

六、病能让人省思未来。病人经常挂念的问题,就是“我的病会不会好”。病,只要有适当的医疗,当然会好。但是病了又会想到,假如不好,我的未来怎么办,遗产、遗愿等各种问题如何善了,甚至人生未来到哪里去呢。人能省思未来,就必须珍惜现在,能把当下完成,又何惧于没有未来呢!

佛光菜根谭

有病,可令人注意健康,并且生起道心;

受苦,才知道奋发图强,并且改善因缘。

病的价值(二)

唐太宗将自己收藏的弓箭拿给一个弓匠看。弓匠看后说:“这些弓不是用好材料做的。”太宗深感意外:“你怎么知道?”工匠说:“弓的材料中心部分不直,脉纹还是斜的,这样的弓力量虽然很大,但发出的箭不走直线,要它何用!”太宗闻罢,点头称是。太宗受此事启发:“我以强弓平定天下,却连弓箭的性能都不了解。由此来看,对于治理天下的事务,我又怎么能掌握其中全部的道理呢?”由此定下纳谏的决心。

疾病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所谓“病痛”、“病苦”、“疾苦”。生病了,这是很不幸的经验,然而凡人吃五谷长大,哪有不生病的呢?所谓“生老病死”,疾病是人生免不了的过程。

佛陀说,学道的比丘要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时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处,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给自己一些警示,给自己一些体验。能够知道“有病方知身是苦”,就容易体会世事无常,就会知道要发心向道。由此看来,疾病固然要吃药才能痊愈,而事实上,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药。

早期台湾对肺结核还没有研究出一套很有效的防治办法,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大家一谈到肺病无不恐惧不已。然而有医师说,其实只有百分之五的传染,并不可怕,反而能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有了疾病,不必恐惧,何妨“与病为友”!生病了,要找医生治疗,其实最好的医师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师,自己身体上的疾病应该自己首先知道。当然,身体的构造复杂,有时还是免不了需要透过仪器的检查,才能准确知道病因。

然而,佛教对于疾病,希望病患要能从“身不苦”做到“心不苦”,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所谓“精神能克服一切”,真正的良药是心力,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药。

此外,物理可以治疗疾病,时间可以治疗疾病,饮食可以治疗疾病,运动可以治疗疾病,修行也能治疗疾病。

病,一般人把它比作“魔”,病魔要来为难我们,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病魔所打倒呢?首先我们要能不惧怕病魔,要对自己有信心。

生病有时也不全然是身体生理上的疾病,疑心也会成病,妄心也会成病,执著也会成病,幻想也会成病。纵使有时真的是身体的机能有了毛病,也不要病急乱投医,不要听信江湖郎中的话,不能迷信偏方。有了疾病,除了要通过正当的中西医治疗,相信医师的话以外,也要相信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成为自己的良医、良药,一切疾病也就无所畏惧了。

佛光菜根谭

不忌说出自己的毛病,才能发露忏悔;

懂得面对自己的缺失,才会勇于改过。

好好休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于是,我就在治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人为什么要休息?休息是为了要走更远的路!

佛教说有四种精进力,其中一种就是休息力。因为休息就好像轮船、飞机要加油,要补给。又如军队,历经了一场战役后,也要开到后方去整编,休养生息,以便再出发。

正当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飞机飞得太久,它的金属也会疲乏;汽车行驶得太远,需要加水以减低热度,再来开行,以策安全。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要休息。昆虫要冬眠,山鸡要早睡,勤劳的蚂蚁也要作窝休息;忙碌的蜜蜂酿蜜以后也要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政府团队、公务人员,周休二日,强迫休假。

然而,遗憾的是,“休息”被一些人滥用,以休息作为懒惰的挡箭牌。例如,有的人以休息的名义,早上不起床;以周休二日,希望经常放长假;上班时以喝茶的时间,希望故意拖长休息时间。一日之中,上午休息,中午休息,晚上也要休息;一年之间,国定假日休息,例假日休息,甚至不放假的时候也要休息。如此借故休息而不工作,则人生倒不如干脆就到棺材里去作永久的休息!

阿那律尊者有次在听佛陀说法时打瞌睡,佛陀教训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惭愧,从此精进,不再休息,导致眼睛失明。佛陀告诉他:适当的休息,也是精进!二十亿耳弹琴,佛陀问他:“琴弦太紧或太松,后果如何?”二十亿耳说:“弦太松,则弹不出声;弦太紧,则容易断。”佛陀说修行亦如弹琴,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所谓“中道”而已!

现在,是一个“忙”的时代,是一个动员的社会,每个人都没有当初农业社会的悠闲。有的人忙得不回家吃饭,有的人忙得在工厂里睡觉,更有的人忙得数日不回家。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忙过了头,有碍健康,则得不偿失!

在忙过以后,给予补给,就是休息。而休息了以后,就要抖擞着精神,迈开脚步,踏上正途,这才是休息的重要意义!

佛光菜根谭

有备的后退,则跳得更远;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难忍能忍

春秋时有个闵子骞,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闵子骞不好,常虐待他。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却不保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天气太冷,冷风飕飕,他冻得发抖。父亲很生气:衣服穿得这么厚了还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鞭子抽打闵子骞。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很生气,回家就要把妻子休掉。闵子骞跪下来说:“父亲,您不能赶母亲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假如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就都要挨饿受冻了。”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嗔”字;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佛陀说:“不能忍受讥讽毁谤,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有力大人。”平时,一个人忍寒忍热容易,忍饥忍饿也不算困难,甚至忍贫忍穷、忍讥忍谤,都还容易做到,但是要忍一口气,就不是人人所能忍得了。法院里,每天许多上诉告状的人,并不完全是为了财利,很多人只是为了要出一口气,所以要到法院里去赌个输赢。

人生在世的气恼当然难忍,然而正因为难忍,所以才更要忍,如果容易忍,还要你来忍吗?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须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绝对不坐。这不是懦弱,这是忍的力量。《金刚经》中,佛陀说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诬陷、割截身体,他都不生气,他所表现的正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福慧俱全,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从哪里来呢?都是从忍中修来的啊!

忍,不是懦弱,不是无用;忍,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忍”之一字,是接受,是担当,是负责,是处理,是化解,是承担。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忍的大勇大力。

“忍字头上一把刀”,一般人在受了欺侮、冤屈时,往往痛哭流泪或暴跳如雷;但是,哭过了,跳过了,也就没有力量了。假如能忍住眼泪,忍住暴怒,保持平和,保持镇定,这就是涵养力量,这就是忍的功夫了。

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我们要透过生命的力量,发挥“生忍”;我们要用佛法的慈悲喜舍、般若智慧,实践“法忍”;我们要能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完成“无生法忍”。

世间洪水暴风、枪炮子弹都不是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忍。

佛光菜根谭

一个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一个人承担多少,成果就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