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上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均提童子
礼貌
有位将军下帖子请一休禅师到家里供养,一休一向不修边幅,如同平常一般的穿着就去赴约了。守门的卫士看到他,怒喝:“哪里来的疯和尚,走开!走开!”一休说:“你家主人请我来吃饭的,你怎么赶我走开?”守门的卫士白眼一翻:“胡说!我家主人怎么会请你这种和尚吃饭?他今天请的是庄严伟大的一休禅师,你也不照照镜子?快走!”
一休被挡驾,回转去换了一身庄严的法服,再度来到将军府前。卫士看到一休穿着那么庄严,连忙毕恭毕敬地礼请入内。开席后,一休坐在丰盛的筵席上,将一盘盘的菜一一夹进衣服袖子里。将军十分惊诧,以为一休要留菜肴回去吃,当着众人颇觉难堪,就低声暗示:“师父,席上这么多人,不好看……等客人走了,我再多办些菜让您带回去好了。”
一休淡淡地说:“你不是请我吃饭,是请我的衣服吃饭呀!
我人到了,不能进来;要穿上这件衣服,才能进来,这不是请衣服吃饭吗?”说完,把衣服留在席上,自己穿着破烂的僧衣回去了。
礼貌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人间和谐的要素。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做人懂不懂礼貌。礼貌不能光看外貌形象,要从内心的修为开始。优质的人生、有教养的生命,礼貌必定健全。
礼貌有长幼之间的礼貌、朋友之间的礼貌、男女之间的礼貌、国际之间的礼貌,礼貌实在是人生立身处世的一大学问。说到礼貌,有以下意义:
一、礼貌是自我的修养。一个宗教徒,必然要向他们的教主、教师礼敬,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修行先要修心,先把内心的贡高我慢修正,养成自己的谦卑尊重,在人我之间、衣食住行中,随时随地待人有礼,这就是自我的修养。
二、礼貌是心意的传达。礼貌是传达尊重、赞美、善意、友谊的表示。我对你恭敬、尊重,必定会在一举手、一点头、一微笑中,先把自己的心意透过这些操作表露出来,传达给你,让你知道我的善意之后给我一点认同与肯定,如此就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建立未来的关系。
三、礼貌是处众的准则。人和人都要相处往来,我们在大众里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礼貌。人我之间有时难免有一些是非得失、利害关系,到底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甚至谁有理谁无理,先决的评断标准就是看谁有礼貌、谁没有礼貌。我先把手伸出去,跟你握手,你不肯响应,就表示失礼;我向你微笑点头,你面无表情,就表示你无礼;我对你客气说请坐、请用茶,你相应不理,就是你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先输了一筹——修养、气度都已经落在人后,又怎么能和人同等较量呢?
四、礼貌是家庭的伦理。儿女出生后,父母首先要教育的就是礼貌,所以在婴儿牙牙学语时,就要教他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再大一点,要主动跟人问候早安、你好,要学习优雅的语言——请、对不起、谢谢你。家庭内部,虽然是父母兄弟姊妹,彼此之间也要有礼貌的语言,要懂得长幼有序,才能维护家庭的伦理。
五、礼貌是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很多不同的分子所组成,彼此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同的族群。在很多的不同里,要得社会和谐,必须用礼貌来规范。你尊重我,我包容你,你体谅他,他同情你。礼貌有时可以用语言表达,有时可以用肢体表示,有时可以用物品示好,有时可以用谦让说明。中国人有所谓“礼多人不怪”,社会的安定和谐要靠大家尊重、互助、友好,用礼貌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
六、礼貌是人间的桥梁。语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同样,有礼貌的人,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没礼貌的人,到处让人回避。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是国与国之间的桥梁;世界上的河流那么多,要靠桥梁才能通过,人生的河流要靠礼貌才能通过。
佛光菜根谭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能散播芬芳;
礼貌,是最庄严的表情,能广结善缘。
交朋友的可能性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由衷地笑,需要调动三十几块面部肌肉;一个腿脚健全的人一生要走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七十圈。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五十亿分之一……
选朋友是一门学问,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为“益者三友”——要交耿直的朋友,不交花言巧语的朋友;要交能原谅人的朋友,不交恶言相向的朋友;要交正见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难时,开导你、帮助你。《佛说孛经》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荣华富贵的时候,把你捧得高高的,当做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般,插在头顶、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荣耀;等到你挫折受难的时候,犹如花朵凋谢了,就被丢弃在一旁;有钱能买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买不到患难之交。有一种朋友就像秤一样,在你拥有权力的时候,他会向你低头奉承;在你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潜藏的各种奇花异草、飞禽鸟兽,他的德行、学问兼备,有很多内在的宝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让我们受益。如地的朋友,因为大地不嫌弃任何众生的存在,普载着万物,蕴藏着珍贵的资源;大地能任你走遍天下,不起厌恶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为我们担当一切,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来,如花如秤的朋友应当远离。
古人择友非常谨慎,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例如浮山法远禅师说:“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又如东汉时期的管宁,不惜与贪图钱财、名利的华歆“割席绝交”。由此可知,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朋友只适合当临时的朋友,有缘的时候才相聚,平时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倘若会经常往来的,就要交一个有品位、有正见、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谊才能持久。
有品位的朋友,为人诚实、幽默、能负责、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品位的朋友,言谈间尽是名闻利养、吃喝玩乐,俗不可耐。没有正见,就好比照相机还没调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门,照出来的相片当然会偏斜、模糊,要交有正见的朋友才能引导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为非作歹的朋友相处,即使不变坏,也难保不会受到牵连。另外,要交正派的朋友,所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与正派的朋友相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能合群的朋友,《阿含经》里提到“五种非人”,大家欢喜的时候他不欢喜、大家笑的时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时候他不工作、该吃亏的时候不肯吃亏,凡事不能随缘,彼此相处就不能有共识。
交朋友应当要“以德相交”,拿出慈悲、真心、义气来交往,在紧要关头时才会互相扶持,患难与共。要“以诚相交”,朋友之间讲究诚信,摒除利害关系,才能成为知交,如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谦冲致和,开诚立信”作为座右铭,并实践于企业经营,而获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博学多闻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应多充实自己的技能、知识,诸如会音乐、会绘画、会书法、会刻印、会驾驶等。一个人懂得吸收新知,也会引来许多见多识广的人,兴趣相投,则能成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一个有道德的人,无论远近,人人都乐于和他亲近。君子以信誉为信,朋友以道德为信;以道所交的朋友,才堪称做道友、法侣、善知识。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用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时还是要想想:你这个朋友真的肯为你牺牲吗?这样的友谊能长久吗?现在流行交网友,若不慎交到恶友,真的是“网”友,被天罗地网给网住了。所以,交朋友应该要谨慎小心。
佛光菜根谭
交道德的朋友,如读圣贤列传;
交风趣的朋友,如读散文小说;
交精明的朋友,如读财经文献;
交诚实的朋友,如读历史诗篇。
美好的随喜
黄秀美是一位美丽、柔和、洋溢着欢笑的女孩,即使在佛光山读佛学院时仍然带着一点红尘的梦想。有一次,有人随口问她:“秀美啊,想不想出家?”她却稚情而认真地说:“我还没穿过玻璃丝袜呢!”后来,有机会到美国,我托人买了几双玻璃丝袜。海关人员检查我的皮箱时露出不解的异样眼神,仿佛在问我:出家人买玻璃丝袜虽然不犯法,但是买玻璃丝袜做什么?我心里想:为了满足一个学生穿玻璃丝袜的梦想,为了对一个徒众发稀有的出离心表示鼓励,先生你哪里会晓得出家人也有天下父母心啊!
社会上,多少人慈悲为善,救助伤残,我给予随喜赞助;社会上,多少人励精图治,建设功业,我给予随喜赞美。随喜真是美好而有德的行为。
做好事,说好话,我虽然没有能力为之,但是你做了,你说了好话,做了好事,我很欢喜,我随喜赞叹。佛说,果能如此,其功德与亲自去做没有分别。可见随喜在为人处世之道上的重要。
遗憾的是,现在社会有随喜美德的人毕竟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幸灾乐祸。例如,你有钱而资助伤残孤老,他批评你所做的只是九牛一毛;你经济拮据,但对善事也赞助若干,他说你打肿脸充胖子。整个社会因为没有养成随喜的习惯,到处任意批评,肆意践踏,这样社会哪里有好人好事呢?
这个社会,你好,你善,你大,你富,我嫉妒你;你贫,你穷,你笨,你愚,我看不起你。你不行善,我来行善,你批评我不是;我待人慈悲,你不慈悲,你说我慈悲不够。任凭你怎么做,他都要中伤批评,令人不禁想问:你希望这个世界你不行、他不行、大家都不行,难道要大家同归于尽吗?
国家复兴,社会进步,端赖吾人养成随喜的性格。你要竞选为众服务,我乐于随喜投你一票;你兴办功业,救助弱小,我乐于随喜赞助。你办报纸,我随喜订阅;他办电台,我随喜充当义工,共成善事;他恤孤济贫,我随喜给予宣扬,成就好事。随喜的世界无比美好。
佛光菜根谭
以随喜代替忌妒,自然事事欢喜;
以随和代替孤傲,自然处处祥和;
以随缘代替执著,自然时时自在;
以随力代替勉强,自然人人交心。
打破僵局
沙漠与海洋会面。沙漠建议:“我太干,干得连一条小溪都没有,你却水太多,不如我们来个交换吧?”海洋欣然同意:“好啊,我欢迎沙漠来填补,但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只要土,不要沙。”沙漠则说:“我欢迎海洋来滋润,可是盐太咸了,所以只要水,不要盐。”看来非常理想,却永远谈不拢。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你有和别人闹别扭吗?你在与人共事的时候,相互执著,彼此怎样打开僵局呢?
有人善于打开僵局,凡事一笑泯恩仇,没有解不开的争执;有的人因些许小事造成尴尬的局面,使局面越来越僵,到最后不可收拾。在此提供一些解决僵局的方法:
一、凡是僵局出现,应以低姿态来缓和僵局,不要抬高架势,盛气凌人,那会造成僵局越来越僵。
二、僵局产生的时候,先自我认错,即使先道歉也不失为君子风度。肯得认错道歉的人,并不代表一定就是输家;强词夺理,才会增加别人对你的鄙视。
三、双方因意见不合造成僵局,你不妨赞美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僵局也就不难解开了。
四、僵局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利害得失,斤斤计较;适时的退让,则峰回路转,自会打开僵局。
五、如果对方先存成见,不妨先跟他招呼;例如“请坐”,或者倒一杯茶,对其嘘寒问暖,则寒冬必能化为春天的来临。
六、笑容、亲切、风度、礼貌都是解决僵局的不二法门。所谓“举拳不打笑脸人,恶口不骂赞美者”,春风吹来,寒冰还能不破解吗?
七、知道对方对我们存有芥蒂,不妨先以电话疏解,或者请他信赖的好友从中解释,以便消除僵局。
八、有意无意之间在背后说其好话、盛赞其人,由他人不着意地、婉转地传入对方耳中,可能会收到打开僵局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相处,误会僵局都是难免的。就算是夫妻,也有冷战的时候;假如形成僵局,只要有一方肯赔个笑脸,说一声:“亲爱的,就算你对好了!”僵局必能化解于无形。佛教里,三皈五戒的弟子都曾经许诺过自己是佛;既然是佛,我是佛,我还要跟他计较、剑拔弩张吗?我多说几句好话,我甘愿多受一些委屈,有什么样的僵局不能解开呢?
巧匠对于再难开的锁,也能解得开;妙手所到,再难琢磨的玉石,也能把它雕琢成好的器皿。真正有智慧的人,再难化解的僵局,也没有打不开的。
“柔软心”能打开僵局,“慈悲意”能打开僵局。能否打开僵局,就看你是不是肯吃亏;如果能,那你就是一个打破僵局的高手了!
佛光菜根谭
见人一善,要容他、赞他,忘其百非;
见人一恶,要警我、惕我,盘算千遍。
不逆人意
汉朝刘宽生性温和,不与人争。一天邻居跑到刘宽家里,为了丢失的一头牛与他理论:“你怎么把我家的牛牵来呢?”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刘宽的牛牵了走。刘宽一句话也没说。过没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的牛,因而对前几天的行为觉得惭愧,便将牛还给他。刘宽也只是说:“这头牛是我的呀?真谢谢你!”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团体里如何受人欢迎?首先要能做到:凡事不执著己见,不主观自我;对于别人的见解、看法不能一味否决,遇事不妨先设身处地替对方设想。如此才能在团体中不受排拒,进而发挥影响力。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就是对民意的重视,也就是“不逆人意”。“不逆人意”不是盲目地投其所好,不是乡愿地曲意奉承;“不逆人意”是应世的慈悲,是处众的智慧,是圆融人际的善巧,是广结善缘的方便。佛教的“随类应化、同事摄受”,儒家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化世的慈悲与智慧。能够“不逆人意”,才能“应机说法”,才能“观机逗教”。所谓“不逆人意”,就是凡对真善美的追求,必能从善如流,必不执著。有“不逆人意”性格的人,必肯与人为善,不但凡事OK,不轻易说NO,即使拒绝也有替代。
“不逆人意”就是对人的尊重包容。儿女不逆父母之意,就是孝顺;父母不逆子女之意,就是开明;属下不逆主管之意,就是服从;主管不逆属下之意,就是尊重;朋友相互不逆对方之意,就是知交。学习“不逆人意”,才能和平处事。
现代人经常否决别人,要用“不逆人意”来修养自己。“不逆人意”是最高贵的修养,是最高尚的情操。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对佛陀的尊重、顺从,可以说“要他站,则不坐;要他坐,绝不站”。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身为须达拏太子,凡人民有所求,不论衣服、饮食、金银珍宝、车马、田宅,甚至妻子儿女,无不施与,因此又称“善施太子”。此外,禅师的“唾面自干”、“老拙自倒”等,都非一般人所能为也。“不逆人意”的人做事能成;“拂逆人意”的人做事难有助缘。从政者若真能时时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必是廉明之吏,必受人民爱戴;修道之人,若能时时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必是有德之士,必然道业有成!
“不逆人意”,实乃处世的最高智慧与涵养。
佛光菜根谭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无言;
行难行之道,要有信无惧;忍难忍之苦,要有容无怨。
人我之间跳探戈
宋朝有个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发话道:“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赵丽云博士在电视台受访时侃侃道出彼此跳探戈是婆媳相处的最佳方法,这席话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童年祝发出家,也不懂得舞蹈娱乐,但我常听闻妇女信徒诉说婆媳家常,也曾听说探戈是一种讲求韵律节拍、舞者脚步必须相互协调的舞蹈。亲子、朋友、同窗、上下之间,何尝不是要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处,有进有退,才能恰到好处。总而言之,人我相处之道就是要彼此跳探戈。
三十年前佛光山初创佛学院时我担任院长。在生活方面,我的要求十分严谨,但是在思想上,我的作风却非常开明。贪玩的学生因为我助他下山观赏溜冰表演,后来安住学业,努力不懈;好学的学生因为我为他护航夜读,从此更加精进,回馈常住。顽皮的学生因为我帮他掩饰无心之失而改过迁善,痛改前非;愚昧的学生因为我和他一起玩球而恢复自信,自立自强。所以我深感教育并非一成不变,最主要在契理契机,双方知进知退。
慈惠、慈怡、慈嘉出国深造时,正是佛光山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尽管为了筹付昂贵的学费,我节衣缩食,劳苦奔忙,但是在和他们通信时我对财务只字不提,只叮咛他们不要太过节省,应注意饮食营养,起居正常。每当学校放假,三人联袂归来,帮忙寺务,不落人后。当他们学成归国时,我才由别人的口中得知,每次接到我的信以后,他们越发感念为师的苦心,所以更加勤奋向学,省吃俭用,两个人分享一个馒头是经常的事,偶尔到超级市场想买些饼干,但在结账时念及常住的财务困难,又将饼干放回货架。就这样忍饥耐寒过了六年,他们相继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之后,立即回山,继续以刻苦耐劳的精神投入弘法利生的行列。
依法从台大法律系毕业不久,常住就送他到夏威夷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接着又赴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每次见他放假回山帮忙,总是向大家介绍:“准博士依法法师回来了。”只见他一脸笑容,信心十足。今年他真的获得博士学位了,当他前来向我销假,请示领什么工作时,我却改以严峻的口吻,希望他能“先学做人,因为学会做人然后才会做事”。他敬谨受命,后来从事西来大学的教务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孔子对于子路,先赞美他“好勇过我”,然后教训他“无所取材”;对于子贡,既表彰他具有“器”材,却又告诫他有如“瑚琏”。孔子能因材施教,所以人称至圣先师;子路、子贡因为肯虚心受教,所以成为孔门俊杰。《禅林宝训》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长也。”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如玄奘大师以权巧法门,使窥基法师由三车和尚成为三藏法师。直至今日,无人批评玄奘大师滥开方便,反而赞美他知人识才;无人驳斥窥基法师发心不净,反而称扬他及时改过,善莫大焉。马尔巴以种种苦行折磨密勒日巴,为他消除罪业,由粗人魔外变成一代大师。最初马尔巴不因密勒日巴杀业深重而鄙视舍弃,后来密勒日巴也不以马尔巴棒打呵斥而背离师道;在密勒日巴开悟之时,两人相拥而泣,传为佳话。可见将人我之间的探戈跳得好,必须细心留意彼此的步调,知进知退,通权达变,不能踩到对方的脚,也不能让对方踩到自己的脚。
佛门有一句话:“啐啄同时。”人我初识有如刚学探戈,难免脚步不一,但只要我们肯蠲除成见,以诚相待,终有思想相契的一天。
多年来承蒙信徒好意,争相邀请我到家里吃饭,自忖常入檀信住家,实与出家身份不符,但一再拒绝又显得不近人情,所以我想出“家庭普照”、“素斋谈禅”等方式,让大家既有佛法可闻,又可以共享美食。到各地云游弘法,最辛苦的一件事,莫过于走到哪里都有许多人要来和我合照,有时一些不会照相的信徒总要将灯光、焦距调个几次以上才能完事。为了兼顾人情及行程时效,每次遇有请求照相的情况,我总是和他们说:“大家一起来照一个大合照吧!”“我们一面走一面照。”这种方式让大家皆大欢喜,不也是人我之间要跳探戈的佳例吗?
佛光菜根谭
忍一时之诟辱,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
修一世之忍辱,能默化他人一世之顽冥。
化敌为友
张飞“义释严颜”,化敌为友,成为历史佳话;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次又一次地释放他,为的是要化敌为友;齐桓公把曾经敌对阵营里的管仲待如上宾,故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吾人在社会上有朋友,也有敌人。不一定是战场上两军对阵,杀得你死我活,才叫敌人;商场有商场的敌人,同行有同行的冤家,利益有利益里的对手,正是所谓“同行相嫉,文人相轻”。
敌人,不是以消灭它为最高手段。在战场上,最高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甚至对于凶狠顽强的敌人,能用感化,只要对方认错,也就不必再致其于死地了。
能干的人,对于敌人不但不消灭他,反而培养他,成为激励自己上进、成长的对手。英国保守党执政,最怕工党失去在野党制衡的功能;工党执政,也是最挂念保守党没落,因此各自无不百般地培养对方,成为竞争的对手。培根说:“没有情人,会很寂寞;没有敌人,也是寂寞的。”此言诚不虚也。
人所以会有敌人,有多种的原因:有的是家仇国恨,有的是利益冲突,有的是思想理念不同,有的是因故气愤不平。朋友之间,有时误会也会反目成仇;或是对方伤了自己的尊严,或因受他欺侮,也会发誓与之为敌。基督教说“爱你的仇敌”,佛教说“怨亲平等”。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病痛是自己的敌人,烦恼是自己的敌人。疾病虽是敌人,也要治疗它,甚至与病为友;烦恼虽是敌人,也要面对它,更要转烦恼为菩提。敌人可以提醒我们要自己谨慎、预防、精进;没有敌人,就会松懈。很多武功高强的侠客,都遗憾自己没有对手。篮球场上两队竞技,也必须感谢竞赛的对方;如果没有对方,球赛就不能开打。拳击赛开始,选手要互相鞠躬致意,胜败分晓后还要握手言和。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当选者第一件事就是要致电感谢落选的一方。所以,敌友只是政见不同,并不一定要你死我活。
外交上有一句话说:“国际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朋友可以成为敌人,有时候敌人也会成为朋友,就看我们对人的态度、看法如何。
然而,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敌人不要让他成为永久的敌人;凡是能化敌为友的人,必是社会上的能者。
佛光菜根谭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而是克己。
处众和而不同
科学家告诉我们,在雁阵中大雁飞行的速度比单飞高出71%。处于“人”字形尖端的大雁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因此领头的大雁每隔几分钟就要轮换,这样雁群就可以长距离飞行而无须休息。雁阵尾部的两个位置最为轻松,一般让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占据这些省力的位置。雁阵不停地鸣叫,这是强壮的大雁在鼓励落后的同伴。如果哪只大雁因为过于疲劳或生病而掉队,雁群也不会遗弃它。它们会派出一只健康的大雁陪伴掉队的同伴落到地上,一直等到它能继续飞行。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世间要学会的东西很多,如学会处理家务、学会生活技能、学会各种语言等,尤其要学会处众。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群而独居;如果你不懂得群居,不懂得处众,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立足。
“众”,是由很多的不同所结合在一起。众人里面有种种的差异,有性格的不同、有语言的不同,有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因为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处众就不那么容易。即以一个家庭而言,有年龄的差距、性别的不同、思想观念的各异,所以要“一个鼻孔出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机关里,有的人比较乐观,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懈怠;有的人嗔心脾气大,有的人温和不乱发脾气;有的人悭吝贪取,有的人喜好公益。在很多的不同里面,我们要如何来处众呢?
处众的第一个观念,要建立平等心。因为社会上有许多的智愚贤不肖人等,如果我没有平等心,就会被人认为我很势利;太过于分别,最后就会失去了人缘。花园里,尽管开放的花朵有黄色、红色、紫色、白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不同,但是在我看来,一样都是花;因为都是花,所以要共同平等地存在。
处众的第二个观念,要有慈悲心。因为社会上的大众不一定人人都能合乎我的心、合乎我的意,甚至有很多人还会违逆我的想法;如果我计较、讨厌、排斥,那么到了最后,不是我舍弃别人,而是别人舍弃我啊!处众的第三点,要注意随和心。社会上的人,如果我希望人人都能如我、同我,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我去随和他们;只要不是邪道,我都应该有一个随喜随缘的心。现在的人常讲团结,但都是要别人来同我团结,而没有想到我要去跟别人团结;随和也是一样,不是我要人家来随和我,而是我要去随和别人。
学习处众的第四点,要有结缘心。只要我肯跟别人结缘,我以欢喜跟你结缘、以物品跟你结缘、以好的语言跟你结缘、以助成跟你结缘;我赞美你,助成你,你会不接受我吗?
所以,平等心、慈悲心、随和心、结缘心,都是处众的方便;处众学会了,处处有通路,处处都有助缘,人生何其美好呀!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佛光菜根谭
君子者,谦下处众,因此所到之处,都是一团和气;
小人者,仗势欺人,所以身置何地,均为乌烟瘴气。
请客之道
某人一天大摆宴席,请来一些客人。他看有几位客人还没到,就自言自语:“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呢?”已经来的客人们听了,心想:“我们都是不该来的了?”于是就有几个悄悄走了。他一看客人走了,十分焦急:“嘿,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一听,已走的是不该走的,那么该走的就是我们了,于是又有人离开了。主人见客人都不辞而别,急得直拍大腿:“这……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剩下的人一听,心想:“那定是说我们了!”于是都告辞了。主人一见此景,长叹一声:“不会说话愣请客,鸡鸭鱼肉全白做!”
请客是常有的事。人际间的应酬往来,相互请吃饭,中外皆然。中国人甚至有句话说:“在餐桌上,比在会议桌更容易解决问题。”可见,吃饭不但是交际应酬,也是处理事情的大好时机。
一般人请人吃饭,总以为上等菜肴就能让宾客吃得欢喜,就是一次成功的宴会。其实不尽然,因为宾客接受邀请,不光是为了来吃菜,主人的心意更重要,因此请客的一些相关事项都不能疏忽。例如环境的布置、气氛的营造、讲究的碗盘、准备的茶点等,各种细节都能面面俱到,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宴会。请客尤其应该注意如下数点:
一、不只是吃美味,而是吃盛情。一场宴会,如果备办了丰盛鲜美的菜肴,但主人待客冷淡,给人感觉他不欢喜、不情愿请客,如此即使满桌的珍馐美味,客人也会食不知味。
二、不只是吃盛馔,而是吃环境。宴请客人,主人再怎么盛情,菜肴再怎么鲜美可口,如果请客的环境不懂得布置一些书画花卉来营造气氛,乃至空间狭窄、空气不流通、光线不明亮,让客人坐在里面犹如置身火炉,闷热难耐,他怎么能体会你请客的心意呢?
三、不只是吃料理,而是吃欢喜。一般人以为请客就是准备上等料理,酒菜皆全。其实不然,请客人吃饭,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吃得欢喜。有的是从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饭菜中尝到欢喜,有的是从主人亲切的招呼中感到欢喜,有的是从耳朵里听出欢喜。播放一首音乐,或是主人讲话幽默风趣,都能增添客人的欢喜,让宴会更成功、更出色。
四、不只是吃多少,而是吃尊严。客人接受邀宴,要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尊严、无比的荣耀,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受。现场“群贤毕至”、“贵客盈门”,大家高谈阔论,语笑风生,让参加者都受到尊重,感觉参加这个聚会是无上荣耀,有意义,这比吃什么都重要。
五、不只是吃饮食,而是吃赞美。请客,当然是以饮食为主,茶水为辅,比饮食茶水更重要的就是赞美。每个人的天性都喜欢别人替他戴高帽子,给他赞叹。如果是女性,喜欢别人赞美她美丽大方;如系男性,欢喜听到人家说他英勇果断。总之,适当而得体的赞美实为重要。但千万不能过分,不然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也是不当。所以,饮食、语言都要有度才好。
六、不只是吃手艺,而是吃法味。请客吃饭,一道道的佳肴美食,手艺高超固然重要,但美食之外还要有法味才好。法味,就是主人或座中宾客,不断有人说出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高论或是做人的箴言,能令人心开意解,能给人反省觉悟。如此法味,比饮食的美味更为重要。
一场宴会,要让与会宾客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让他们不只吃到菜肴,而能吃到主人的心意,这就要靠主人的用心。每一个细节都能注意到,才能成就一场宾主尽欢的盛宴。
佛光菜根谭
语言是人际间沟通的重要工具,
运用不当,则是伤人的强烈武器。
说好话,以随喜赞叹给人欢喜,也是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