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宋·黄庭坚

上瘾

有个读书人问老和尚:“我最喜欢喝酒。请教老和尚,极乐世界有酒吗?要是没酒,我可不愿意往生!”老和尚答:“我尚未见过极乐世界,所以不知道有没有酒。从前有黑狗和白狗,传说白狗下辈子可以投胎做人。黑狗便对白狗说:‘你真幸运,下辈子就可以当人了,我很羡慕你!’白狗却黯然答道:‘下辈子能做人当然高兴,不过我担心一件事——我最喜欢吃那些菜渣肉屑了,投胎做人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办法吃到那些东西?’”

在中国文字里,“上瘾”这个词汇好像指的都是不好的事情。例如,吸毒的人,“上瘾了”;嗜酒的人,“上瘾了”;好赌的人,“上瘾了”。上瘾之后成为习惯,便不容易革除了!

古人对于酒色财气,一直谆谆教诫青年不可以接近,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沾染上了酒色财气,上瘾后就不可挽救了!

世界上有些国家对于贩毒、贩卖私酒、赌博等都以严刑峻法遏止,甚至判处死刑。但是为了一些上瘾的人之需要,一些人间的败类前仆后继,如飞蛾扑火般,不去陷身火坑,不弄到身败名裂不甘心。

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现在社会上又多了一些新的“瘾君子”:看电视、电影,看了成瘾;看跑马、赌博,也可以上瘾;乃至赖在计算机网络上,成瘾了。

世间任何一件事,即使本来是好事,一旦着迷,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就叫做成瘾;成瘾之后,什么好事都会增加人间的缺陷。例如吸毒,原本并没有犯刑事罪,只能算是身体上的毛病,身体需要有这种毒品来麻木,这本来是个人的事,也犯不着国家来为你操心。但是,个人也是国家、社会、大众的一环,个人的毒瘾所致,影响到吸毒、贩卖、制造,让全国的人民也都染上了毒瘾。一个人吸毒成瘾,不但家门的荣耀,个人的健康、名誉、经济都因此受到危害,最后国家也会因你而产生许多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发生,政府也难为,不得不对一些疯狂上瘾的事物加以禁止,加以疏导。

人,难免会对某些事、某些东西有所偏好,当一切还没有上瘾之前,那是吾人的嗜好。阅读、旅行、社工、郊游、集邮、养鸽、体育、运动等,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未尝不好;而很多不好的习惯成为嗜好,如好吃、懒惰、游荡、电玩、飙车等,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有很多不当的行为接踵而至,所以不能不防患于未然。

吾人平时应该在信仰上、在道德修养上培养力量,以此来阻挡一些不当的嗜好所造成的瘾害,这才是自救之道。

佛光菜根谭

戒的力量,可以对治贪欲;

定的功夫,可以对治嗔恚;

慧的般若,可以对治愚痴。

应付错误

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一只羊。有人看了,说其实用一根就够了,牵了一只羊,其余的都会跟来。丰子恺半信半疑,留心观察,果然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从婴儿时期学习走路就不断跌跤,及至长大,不知要经过多少的障碍,犯过多少的错误,才能成长起来。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弱冠礼,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都表示长大成人,不再容易犯错了。但是,孔子对人性的要求比较宽松,所谓“三十而立”,表示人到三十岁,能立德立言立功,也就不能再犯过了。其实,人不怕犯错,重要的是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成为人生成功的资粮。

一、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人生最怕的就是不肯承认错误,甚至不知错在哪里。人不怕有错,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不但要能知道错误所在,还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如果讲话有错,就要承认自己说话不当;待人没有礼貌,就要勇于向人道歉;事情做错了,就要对有关人等说对不起。护短,不肯认错,不可取;肯面对错误,才是勇者的行为。二、要有承担错误的能力。有人犯错,有了过失不肯承担,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承担错误是负责的表示,也是成功必经的过程。科学家发明一件东西,总要经历多次的错误,一再改进之后才能成功;文学作品,也要经过一再修改,才能发表。练习骑脚踏车,不跌倒几次如何学得成?练习游泳,不喝几口水怎么会游泳?承担错误,是未来成功的动力。

三、要有改正错误的智慧。改正错误的智慧,首先是认错,进而要向有关人等道歉,之后还要做出功绩,用事实向人说明“我正式改正错误”。我过去说话得罪了你,现在我要让你知道,我都在讲你的好话;过去我做事出了差错,现在我做事小心翼翼,都能好好完成。改正错误,不但要用智慧,更要用欢喜心来承受。

四、要能走出错误的阴影。一个人犯错之后知道改正,心中就要释然。就如衣服脏了,经过清水洗涤,衣服已经干净了,就不要再介意过去被染污的情形。一个人犯了错误,改正就好,不要把错误一直埋藏在心里。有的人犯了错,悔恨十年二十年都不能释然,心头一直留有阴影,人生如何能活得快乐呢?对于错误、过失,顶多将功折罪,人生总要有补救的机会,所以能走出错误阴影的人才算是有智慧的人。

五、要有不再犯错的决心。犯错而改过,得到了教训就要知道自我警惕,不能犯了错,忏悔改过之后又再犯错,“累犯”的罪过就更罪加一等了。所以,犯错者不但要有决心改过,更要有决心改正之后不再次犯过。如此自我要求,才能真正远离错误,才能真正重新做人。

佛光菜根谭

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才能为学做人;

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才能立功立业。

用正念降伏烦恼

某甲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和尚正撑伞走过。某甲说:“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带我一程如何?”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某甲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雨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和左右,显得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它、化解它,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它,把它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闇。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分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著,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枪剑戟也不能运用,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世,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佛光菜根谭

心中烦恼无明即地狱,心中菩提正见即天堂;

心中忧悲苦恼即地狱,心中安乐幸福即天堂。

克制情绪

有个坏脾气的男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让他每次发脾气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第一天,男孩钉了许多颗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拔光了。父亲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儿子,你做得很好。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永远不可能恢复了。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摘引自《哲理故事》

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条腿,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嗔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助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息下嗔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省、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省、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查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佛光菜根谭

情绪化的言论只是逞一时之快,必无好的结果;

理智性的讲话是经过再三思虑,必能各方圆融。

发泄情绪

童年时,我受到很多的挫折,然而内心有一股力量,能够不被外来的挫折打倒。拿写文章来说,一篇文章写得不好,老师批“两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即是以黄莺在柳枝上啼叫,白鹭飞上青天,来形容我的文章“不知所云”。这样的评语对一个孩子来说打击很大。有时候用心把一篇文章写好,老师却在上头批“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意即像银行里天天数钞票的办事员,只是过路财神,自己没有分到一点,以此暗示我:你的文章不晓得从哪里抄袭摘录来,自己没有半点见解和看法。被评为文抄公,给小孩子的打击更是澎湃汹涌。面对这许多挫折,我心里只生起一个念头:“老师,你不了解没有关系,总有一天,我会把我的能力让你了解的。”

有人说情绪失调等问题是由于压力太大所造成,其实不能把这些情况完全归罪于压力。我幼年在丛林出家,接受严苛教育,也没有躁郁、忧郁症啊!就是苦不堪言,还是要委屈、忍耐。说实在的,这个时代就是太自由、太开放,有了胡思乱想的空间和机会,才会造成这么多精神疾病的问题。

打开报纸、电视,几乎都是社会乱象的报道,没有深度、没有道德、没有善美的社会,怎么不会引发精神疾病呢?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忧郁症是二十一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社会进步,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却增加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令人闻之不胜欷歔。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倘若长期压抑,有时会因为心理过度负担,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碍,因此适度的发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轻气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不当的方式来宣泄,更加需要给予情绪上的引导。为了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运动、爬山、听音乐、学舞蹈、戏剧表演、投入工作、结交善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学习语言等,以沉淀纷乱的心灵。或是改变想法,正向思考,带着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发生的困难,内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绪。或者培养幽默感,适时地解除紧绷的气氛,也能舒缓压力。

在心理调适上,应该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较、计较,老是希求自己样样出色、样样比人好的人生,一旦无法如愿,内心就会感到空虚、无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绪是正常的,而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面对青少年的压力,为人父母、师长者,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消极的劝阻,改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情代替隔阂。青少年血气方刚,过于责骂,会产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我就坏到底吧!”所以,对于青少年的缺点要多包容,以鼓励来劝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只挑了三担水,这么少,怎么能消受啊!”这样讲话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换个话说:“啊!真好,今天挑三担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担,那就更好了。”如此能激励他奋发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师打学生,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才会出此下策。其实不打骂小孩并不表示不关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宽禅师对翻墙夜游的沙弥不怒不火,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沙弥受感化而从此不再夜游。所以,用爱才能赢得爱。

父母不能过度放纵孩子,否则会造成为所欲为的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威权,让子女产生敌意。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是关怀。海伦·凯勒自小残疾,曾因别人不懂自己的表达一度情绪暴力,老师的关怀改变了她的一生。

另外,现代教育当注重“同事摄”,老师和学生相处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同一个模式中成长,要能让他在不同中各自发挥所长,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让学生觉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让学生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导,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阂。其实,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骂、责备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励的方式,让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伤害他的尊严。又好比在佛教里,每当进入寺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满脸笑意的弥勒佛,也是以爱和欢喜来摄受人的。

每个人都有压力,好比幼儿缺乏父母呵护就会哭闹不停;为人父母者面对家庭所需,会有经济上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老病,会有死亡的恐惧。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变化大,对于所面临的压力,诸如家庭贫穷、师长管教、同侪之间排挤、学习能力不够、身体缺陷、课业繁重等,若无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青少年必须增强承受压力、化解压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质。

说到压力,适度的压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篮球,如果没有施予压力,怎么弹得起来?船只航行时,如果没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风破浪?植物种在小盆子里,空间小发育不能健全,若是种在庭园里,枝叶就有广大的空间可以伸展,一定能长得肥硕。

一个青少年有没有前途,决定于对自己的信心,升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课业好不一定代表未来就能成功,成绩差也不一定永远就会失败。课业比不上人没关系,表示还有努力的空间,人家花一个小时用功,我花两个小时努力,一样可以弥补不足。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虽然被讥为南方獦獠,却在二十四岁就证悟了佛道;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却利用在生活中体会的航空知识,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日后却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也很低,当他提出“相对论”的发现,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小时候成绩惨不忍睹,得奖时他说:“成绩单不是人生的保证,我就是例子。”所以,体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佛光菜根谭

心里不舒服而介意,谓之“气”,气生则神伤;

胸中不抱残而奋起,谓之“志”,志立则神明。

增加福德的营养

明末郑瑄在《昨非庵日纂》提到:“现在之福,积之祖宗,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之子孙,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燃灯火,随点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料,愈点愈久。”有福要珍惜,无福要培福,“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多多培植福德因缘,才能真正拥有福报。

身体不好,要增加营养;体力不足,要增加营养。人的健康,要靠增加营养来维持。保持人体健康的营养,也不一定只靠食物、药物或是什么珍贵的补品;其实,宽心、乐观、积极、爱人、明理、感恩、知足、惭愧、惜福、结缘、慈悲、智慧等,都是最好的营养。此外,清净的空气就是我们的补品,和煦的阳光也是我们的营养,良言鼓励、体贴慰言也都是美好的资粮。

世间有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越是清闲疏懒,越是精神萎靡,暮气沉沉;有的人每日东奔西跑,忙碌不堪,却越忙越有活力,越忙越是精神焕发,生气盎然。可见,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忙碌劳动是身心最滋养的肥料。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临济禅师的“栽种松树”,道元禅师的“晒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实也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世间也有一些人,不注意身体的营养,不懂得保健,戕害自己的身心:不应该发愁的时候他发愁,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他生气,不应该有的欲望他贪求,不应该拒绝的他排斥。一个人如果量小如酒杯,就算是天降甘露给你作为补品,你也所得不多!

平时我们读书,读书是营养;我们旅行,旅行是营养;我们信仰宗教,信仰是营养。有时候我们交友,也是为了增加营养,所以交友时要看这个朋友有没有营养。我们所接触的周遭,只要对自己的道德、品性、智慧、人缘能有所增加者,都是重要的营养。甚至,天地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补充营养。因此,我们除了自己要吸收从外面而来的营养,也应该时时以微笑、好话、服务、奉献、结缘等作为回馈,给别人营养。

佛光菜根谭

枯萎的禾苗,我以甘霖的活水滋润之;

嗔恚的怒火,我以忍耐的活水熄灭之;

污秽的身心,我以智慧的活水洗净之。

包袱

有个年轻人爬山时不小心从山顶上滑了下来,幸好他抓住了山腰间的一株小藤。上面是悬崖峭壁,下面则是万丈深渊,这时他紧张地大喊:“佛祖,佛祖,请您赶快来救我。”佛祖真的在他面前出现了:“年轻人,我想救你,可是又怕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年轻人急忙说:“佛祖,到了这个时候,我还敢不相信您吗?我还能不听您的话吗?请您救救我吧!”佛祖就说:“好,我现在来救你,你把手放下来。”青年一听,手抓得更紧。佛祖只好无奈地慨叹:“你手不放下来,要我怎么救你呢?”

人生的包袱有多重呢?除了有形的大包小包的包袱,经常背东背西、运来运去以外,人生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包袱、文化上的包袱、生活上的包袱、人情上的包袱。想想人生也怪可怜的,从小到老,一直都被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

别人对你很好,有人情上的包袱;别人对你不好,又有心理上的包袱。家庭生活,柴米油盐都成为经济上的包袱;人我是非,善恶好坏,也成为道德上天人交战的包袱。贪嗔愚痴、无明烦恼,都会成为心理上的包袱。

人,为了生活,除了不得已的许多包袱,有时还要自己找来许多文化上的包袱。例如有的人建房子要看风水地理,创业开张要看吉时良辰,这都是自找的包袱。甚至别人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一个包袱,别人的一个脸色也是心理上的一个包袱。人生活得也实在是很辛苦,为了背负人间的包袱,又怎能自在的生活呢?

我们要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身体就会成为我们的包袱;我们要顾念家庭的责任,家庭就会成为我们的包袱;我们应该要对社会付出关怀,社会也会成为我们的包袱;我们要忠心爱国,国家安全也是我们的包袱。“有”也是包袱,“无”也是包袱,“好”也是包袱,“坏”也是包袱。有的人喜欢背包袱,因为包袱里虽然藏有烦恼,但也有些许的欢笑,例如父母背儿女就是甜蜜的包袱。有的人要帮人解难扶危,就背负了一些不好受的包袱。

其实,在佛教里对包袱的处理方法,就是当你要用包袱时就把它提起,当你不用包袱时就应该把它放下。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你不如此,若应该提起时你把它放下,就不能活用,应该自由自在时你偏要背个包袱在身上,何等累赘!

借用布袋和尚的人生观,作为我们做人处世的参考。布袋和尚每天背着一个布袋,“大肚能容,容却人间多少事;笑口常开,笑尽古今多少愁”,甚至他常说的“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就是包袱。一个人真能放下生活中的大小包袱,这样的人生何等逍遥自在!

佛光菜根谭

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

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空无是无边、是无限。

闲话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的人。阿难按照一个人一块饼利和共均。分到一位美丽女子面前时,两块饼粘在一起,怎么分也分不开,阿难干脆两块都给她了。不料大家闲话纷纷。阿难听后,又难过又泄气。佛陀特地为阿难开导道:“为什么别人批评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很好,有成就。误会可以作为逆增上缘,批评、指责是消灾解难的好机会。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废话、空话、谎话、杂话、脏话、烂话、坏话、假话,均可归纳曰“闲话”。一句闲话,很好的朋友可能结下永世的仇恨;一句废话,本来无事,可能惹下无边的风波;一句坏话,可能破坏了多年建立的同事情谊;一句空话,可能让人看清你的价值多少;一句谎话,可能让人鄙视你的人格,不耻你的为人。

最好的语言,就是不说。然而不说,太过消极。人应该积极地说好话,说善良的话,说慈悲的话,说赞美人的话,说成就人的话。

说到闲话之害,自美国九一一事件后,乘飞机成为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有位夫人因为在机场苦候误时两个钟头的班机,担心赶不上重要的约会,因此随口附和大众的牢骚说了一句“让飞机炸掉好了”,被联邦调查局以恐吓罪名拘捕,航空公司则以“虚报炸弹消息”为由提出控告。你看,闲话的后果怎么能说不严重呢?

曾经任职于英国皇室的一名女侍,一日随口告诉在厨房工作的同事说:“我可以轻易在女王的食物中下毒,而且不会被发现。”消息传出后,虽然女侍极力辩称只是随口的一句闲话,仍然被白金汉宫以“言行非常严重的不当”为由解雇,并且锒铛下狱。这也是由于一句闲话而招来横祸。人有喜欢说闲话的习惯,闲话必然会惹来不可想象的结果。所以孔子说:不当说的不说,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这就聪明多了。

我们看今日的社会人士,聪明的人都是想过以后才开口,愚笨的人则说过之后才回想。想和说应该有先后的次序,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一个人尤其应该知道:当说话的时候要说,不当说话的时候要沉默。

说话最大的罪恶,就是说无意义的话,说不知强为知的话,尤其造谣诬人更是罪大恶极。冷饭冷菜好吃,冷言冷语令人听了难受。所以,闲话之外应该多说实话、真话、有用的话,能说有建设性的话才有价值。

佛光菜根谭

能不计较小事,便能减少心灵上的负荷;

能不听人闲话,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