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宋·怀志

零碎时间

有个徒弟以为自己学艺已成,自信满满地来向老师告辞。

老师拿出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石头,问:“满了没有?”

徒弟回答:“满了。”

老师就把一些细小的碎石放进去,再问:“满了吗?”

徒弟说:“满了。”

老师又握了一把沙子放进去,问:“满了吗?”

徒弟迟疑了一下,仍说:“满了。”

最后,老师加入一碗水,问:“满了没有?”

与求知一样,时间也是没有满的。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捱过。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着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划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

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至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我在佛学院就读时,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维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着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交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尔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在我内心的深处,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偬,但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像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今日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操作简易的机械虽然取代了程序繁复的手工,但奇怪的是——人类的忙碌却未见其减,反见其增;人类的快乐则未见其增,反见其减。究其原由,不外是因为许多人一味地忙于比较、计较,以至于将自己逼到精神的死角里去,社会的乱相也因而频生不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提炼自己的思想,提升心灵的悟达,则不但个人能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整个社会也能臻于幸福美满的境地。

佛光菜根谭

懂得勤劳的人,不会说没有时间;

不知精进的人,才会抱怨没成就。

“我以为”

宋国与齐国结下了仇怨,宋王害怕齐国来攻,召人来修筑武苑。歌手癸也在征召之列,他在工地边干活边唱歌。筑墙的人听到癸的歌声,整天卖力工作也不感到疲倦,工程进度大为超前。宋王召见癸加以赏赐。癸对宋王说:“我的歌唱技巧是老师射稽教的,射稽的歌声比我更好听。”宋王立刻又把射稽召来,请他在工地上唱歌,以激励士气。可射稽唱歌时筑墙的人并不觉得减轻疲累。宋王对癸说:“你说射稽的歌唱得比你好,我看不见得。”癸回答:“王啊,您不能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唱歌时筑墙的人一天只能筑四板,而我的老师唱歌时进度却是一天八板;我唱歌时,所筑的墙的硬度能让长矛戳进五寸;我的老师唱歌时所筑的墙,长矛只能戳进二寸……”

人有一句自我诿过的口头语“我以为”。做错事了,不肯认错,就说“我以为”。例如买错东西,把廉价的物品高价买进,就说:“我以为那是个古董。”

“我以为”是假设之辞,“我以为”往往与事实差距很大。看到一个人经过,就大叫“有贼”。别人问:“贼在哪里?”他说:“我以为那个走路的人就是小偷。”

“我以为”是推卸责任之词,钢刀把人头杀下来了,他说“我以为”刀不快;毒药把人害死了,他说“我以为”那是安眠药。“我以为”是一句诿过而有严重后果的语言,“我以为”误尽天下多少事。“我以为”台风不会来、“我以为”不会淹水、“我以为”打他一拳不会怎么样、“我以为”他会游泳不会淹死,其实统统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以为”是一种执著,也是一种推诿。受寒着凉了,一直咳嗽不好,“我以为没有那么严重”;一句话让人痛苦怀恨,“我以为这句话是跟他开玩笑的”;晚上没有关门,小偷进来把东西偷走了,彼此怨怪“我以为你会关门”;早上起来急于要上班,但没有早餐吃,互相“我以为你会煮饭”。因为不肯认错,互相“我以为”,所以造成父母、子女、妯娌之间多少的人我是非,争执不休。

很多事情的成功,也要“我以为”:“我以为”你们都休息了,所以把饭菜煮好;“我以为”你们忙着加班,所以把家里打扫干净;“我以为”你们不在家,所以帮你们巡视安全;“我以为”你的父母来了,所以送一道菜来结缘;“我以为”你即将参加高考,所以买一本书供你参考;“我以为”快要下雨了,所以把房屋修好;“我以为”快要过年了,客人会很多,所以家里多备办一些糖果,以便待客。

“我以为”有时候会让人出乎意外地欢喜,有时候也可能让人大失所望。因此,凡事不要“我以为”,应该用事实根据,用科学方法去判断问题。“我以为”是虚妄猜测之辞。家庭里,办公室内,有许多的争执发生,都是“我以为”所引起的。可见,“我以为”有时可以用在得当的地方,有时候则会有反效果。所以,奉劝世人在讲话时要字斟句酌,如“我以为”这句话千万要三思而说!

佛光菜根谭

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

开悟后,我们拥有一切世界。

煞车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良宽禅师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家乡。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特地留舅父过夜。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时,对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外甥非常高兴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人生需要学习的事情很多,刹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课。人生很多的祸端,肇因于刹车不灵。例如我们跟人讲话,当彼此话不投机时,就要懂得刹车;一场讲演,讲到最后不能刹车,“最后一点”、“还有一点”、“再补充一点”,这就惹人诟病了。

一个机关或事业单位,当属下有了闲话,窃窃私语,到处散播意见时,主管就要知道刹车,凡事不能一意孤行。从事政治的人物,不管你施行什么政策,如果有了民怨,你的政策就需要刹车。

初学驾驶的人,不管开车、行船,都要懂得刹车。尤其是驾驶飞机,当飞机降落跑道时,你要懂得慢慢滑行,要控制好速度,既不能冲出跑道,也不能紧急刹车——如果让乘客感觉你的刹车技术不好,就不是一流的驾驶。

夫妻长年相处,偶有拌嘴,只要不伤感情,无伤大雅;如果一直冷战、厌离、疑心,甚至彼此猜忌对方有婚外情,不管有和没有,都要适时刹车,才能善后。到了“一哭二闹三上吊”还不肯罢休,彼此不知道刹车,就算是感情再好,婚姻也会亮起红灯,导致离婚收场。

交朋友,二人即将陷入难分难舍、时刻都分不开时,也要早些刹车;当彼此意见不投,时有怨怪,也应该实时刹车。在三五朋友之中,有的人染上一些不良的嗜好,如吸毒、赌博、酗酒等恶习,你也要趁早刹车,否则沉沦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做生意的人投资事业,如果一直不能赚钱,就必须要刹车;或者一直扩大投资,更应该研究是否要刹车。因为贪心无底,黑洞难填,你不刹车,就有危险。现在的股票买卖、彩券下注,你不能无限地向前,必须步步谨慎,当得刹车时,保住安全最为重要。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所造成的车祸都是“十次车祸九次快”。

有信仰的人,当生起懊悔、灰心之念时,对自己的退心也要实时刹车。现代人有时工作过度,不知刹车,导致“过劳死”,这都是划不来的事。见好就收,适时刹车,实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智慧。

佛光菜根谭

停,不是止步,是要我们不可莽撞;

听,不只听音,是要我们辨识好坏;

看,不仅看路,是要我们认清世界。

不要同归于尽

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的炮火。那年我十岁,不久,战祸延及家乡扬州,我的外婆刘氏见情势危急,赶紧召集家人开会磋商,逃避战火兵难,以决定去留,没想到一个个都争着与家园共存亡。在僵持不下时,外婆的一句话令我们茅塞顿开:“大家不可以同归于尽啊!”当我们逃离家乡百里以外,再度遥望故里,只见远方一片火海;大家在惊惶难过之余,无不庆幸能逃过此劫,外婆的那句话也就深深地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十二岁那年,我将出家的意愿告诉母亲,她眼睛噙着泪水说道:“李家这棵树上结的三颗果实,就看你这一颗怎么红了!”我俗家姓李,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后来如愿出家,及至和母亲暌违四十余载,彼此再度见面时,她已是白发皤皤、皱纹满面的老妪。兄弟告诉我:数十年来,她每日思我心切,夜夜泪湿衾枕直到天明。我故意问母亲:“当初您怎么舍得答应让我出家呢?”她说:“家乡的文化教育落后,留你在家,恐怕会误了你一生,何必同归于尽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已在我心里,如今只不过是作个印证罢了!我早就知道:坚强的母亲秉承外婆的深明大义,不会要求我们聚守在一起,让儿女们“同归于尽”的。

出家后,我曾到各处的名山古刹参学。过去佛学院封闭保守的教育,与青少年天真活泼的思想格格不入。记得我们曾经上书院方,建议设立运动场,纠察老师不但不接受,还要全班罚跪,以为惩戒。为了不希望大家“同归于尽”,我勇敢地独往承担,以免大众受罚。另外一次,全班同学以交白卷来抗议老师授课不讲究方法,教务处追究原因,我自愿前去认过,代众接受处罚,以免大家“同归于尽”。虽然几经责罚,乃至一度被师长们视为问题学生,但是想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着不愿大家“同归于尽”,还曾经舍身饲虎,葬身鱼腹,我这一点小小的牺牲实在不算什么!离开佛学院时,许多同学都争着去有名的大寺做当家、住持,我却一个人跑到农村去弘扬佛法,一面在田庄耕作,一面在国民小学教书。因为我觉得何必都走同一路线,佛教的僧才种子应该散播十方,不要死守一处“同归于尽”。

一九五二年,我听说兰阳地处偏僻,没有出家人驻锡弘法,心生慈愍,便立即束装前往。在宜兰,我胼手胝足,以悲心愿力为犁,以忍耐精进为锄,将一片缺少法雨润泽的沙漠耕耘成菩提花果的净土。但是,保守的当地人仍存有狭隘的地域心态,我把雷音寺重建得富丽庄严,他们以我不是本省人为由,不愿让我担任雷音寺的住持;我也不以为意,因为当初我是本着“不要同归于尽”的想法才来到这里弘法利生的。所以,我在宜兰数十年,除了讲经弘法以外,从来没有计较过名位,后来推荐宜兰人的心平、慧龙担任住持,雷音寺终于成为佛光山的分院。当初假如我计较于名位,何有后来皆大欢喜的盛事?

想起过去,我以著作出版弘扬佛教,有人便讥讽我:“他只会摇笔杆,不会做事!”等到我努力奉献,从事苦役时,又有人嘲笑我:“他只不过块头大,有力气而已,不会说法,怎能称为法师呢?”后来,我到各处讲经,又听到别人指责:“现在是国际化的时代了,他只会用中文开示,不懂得ABC,有什么用呢?”我问对方会什么,他也什么都不会,只不过希望我和他一样一事无成,同归于尽罢了。

其实,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但是心里面不能没有大众。驽钝如我,不也凭着一股“不要同归于尽”的信念,建立起海内外数十个道场,培养了无数的佛教人才,树立佛光人“以众为我”的精神吗?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社会上有一种人往往只看到别人发财,不但不为对方欢喜,反而在背后批评:“他不知是用什么手段发了横财?”看到别人升迁,不但不去道贺,却在一旁冷冷地说:“一定是阿谀奉承得来的!”这种人连随口的赞美都吝于布施,又哪里会有良好的人缘与成功的事业呢?

记得数年前,佛光山普门中学有一个女学生,长得非常清秀,人称“校花”,却因此招来嫉妒,许多同学讥讽她是“妖精”。有一天,我应邀为学生们开示,就趁这个机会和大家说:“你们说这位同学长得美丽不好,难道要我们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丑八怪,你们才欢喜吗?”

“同归于尽”的心态只会造成自恼恼他。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别人成功,不喜欢别人拥有,那么对于自己究竟有什么利益呢?

多年以来的事实证明只要自我健全,别人无法使我们“同归于尽”。希望普天下的众生,应有共存共荣的理念,涵养尊重包容的雅量,捐弃同归于尽的褊狭心态,建立欢喜融和的人间净土。

佛光菜根谭

话不能说绝,事不要做绝,

路不要走绝,人不要处绝。

留有余地

李先生买了一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杂草野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来访,进门大吃一惊:“那株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原来李先生竟然把牡丹当野草给铲了。后来李先生又买了一栋房子,院子里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有什么动静的小树,到秋天叶子红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在建筑学上,有一个特殊的名词叫“伸缩缝”,意谓建筑物之间彼此不能完全紧连一体,必须在适当距离内留一个伸缩的空间。桥梁、马路、房屋等,乃至平地铺设砖块,都必须留有伸缩缝,以防空气冷热变化时结构体收缩膨胀的需要。

山峰之间、河海之间都各有起伏,各有渠道;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也都各有界限。人体的构造,牙齿、毛孔、骨骼、关节也都有伸缩缝。树木花草,种植时不能过于拥挤,要让它们彼此留些空间,才不会发育不全;房子的隔间,也要留一些伸缩缝,尤以门窗的框架不能太紧,才能开关自如。火车的铁轨,在一段相当距离内便须留一点伸缩缝,铁轨才不会变形扭曲;裁制衣服时也要留一点伸缩缝,以防洗涤后缩水起皱。佛教讲“空”,空不是没有,空是妙用,因为有空间才能容纳大家的存在。现在的物品,不但讲究留有伸缩缝,还要用金银红蓝给伸缩缝加边上色,以增其美丽。

人生在世,人我之间、人事之间、人物之间、人情之间、人心之间,都需要留个若即若离的空间;人际如果没有伸缩的空间,往往容易关系紧张,造成摩擦,产生裂痕。

不过,绷得太紧固然会膨胀裂开;如果过于疏离,彼此不即,也会漏洞百出。伸缩缝,就是在两者之间要能保持不即不离的适当距离,那才是安全之道。

海绵,因为有伸缩的功能,所以能含蓄大量的水分;烹煮菜瓜、菜头,如果用快刀在表层划上几道切痕,酱油佐料就容易渗入,可以增加美味。宇宙虚空,靠其空间养育万物;人体靠肠胃肌肉的伸缩,也能养其生命。人类对于物理学的伸缩原理之运用,可以说巧思无穷,只是人情的伸缩就不容易完美了。所谓人情之间,能进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够懂得留一些适当的空间给人,是给自己方便,也是给人方便,这也是人我之间的伸缩缝。人生,能懂得伸缩缝的妙用,就是做人明理,必然能获得其中三昧。

家中土地很多,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子孙建筑;家里的钱财很多,留一点余钱给社会大众使用。画家画一幅画,一定要把留白算在其中,才是好画;印书,天地格、左右空白,你不能印满,总要留一点余地;做衣服,同样颜色的布料留个一小块,以防衣服破旧以后,可以拿出来缝补;

好客的家庭,三餐煮饭,总要多煮个一两碗,准备随时有不速之客来访。预留一些余地给人,别人总是欢喜的。讲话不要讲得太长,留一点时间给别人讲;建筑法中的建蔽率,只准你盖40%、60%,就是要你留些余地给阳光、空气、庭院,才能增加生活的质量。

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也是非常的奇妙,所有器官的布局都留有余地。两个眼睛、两道眉毛,分布在额头的两边,对称而不会重叠;两个耳朵也是分别长在头的两侧,大小高低不差。你再看,四肢、五官、七孔也都分得非常均匀。所以吾人生来都留有余地,故能增加美感。

行善之家庆有余,三世传家能有余;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表示生活富有。人生从小就要想到结余,平时有结余,还怕老来无所依吗?

登上高台,得留梯子,才能下得了台;人情能够留一线,日后也才好相见。现在的建设,高速公路也留有中间的分隔岛,两边有路肩,甚至有战备车道,以防不时之需。计算机档案的数据要备份,以防宕机;房屋的钥匙要多打造一把,以防遗失。树与树之间要留有间隔的余地,才能长得更大;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距离,才能减少摩擦纠纷。

雕刻家在塑造人物时,总是鼻子大、眼睛小;因为大鼻子可以变小,小眼睛可以放大,这是雕刻的秘诀。人生在世,在处理事物方面难免会有估计错误的时候,太过于刻板的严密计划会导致大错的根源,凡事还是要预留修正的空间。尤其在待人接物时,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佛光菜根谭

福莫享尽,要留余德;势莫使尽,要留余力;

话莫说尽,要留余地;事莫做尽,要留余路;

情莫散尽,要留余韵;心莫用尽,要留余量。

眼睛与嘴巴

韩国镜虚禅师有段时间每天带一名女子回寮房,关起房门同居同食。弟子满空怕大众知道,一直把守在门外,只要有人找禅师,便以“师父休息了”来挡驾。满空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鼓起勇气敲了师父的房门。才进门就看见女子长发披肩地躺在床上,师父在她背部摸着。

满空生气地问:“师父,您怎么可以这样?您这样怎么能算人天师范?怎么对得起十方大众?”镜虚禅师轻言慢语地说道:“我怎么不可为大众模范?”

满空指着床上的女人,斥责道:“你看!”

师父平和地说:“你看。”那女子缓缓转过身。满空猛然一看,只见一张不见鼻子、眉毛,连嘴角也烂掉的脸,正哭笑不清地望着自己。原来这是一名患了麻风病的女子。

镜虚禅师把手上的药往满空的面前一伸,泰然地说:“那么,你来吧!”满空跪了下来:“师父,您能看的,我们不能看;您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弟子愚痴,请师父原谅。”

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在佛教里为“六根”,又叫“六识”。透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的“六尘”,就构成了人的身心活动。

六识在一个人的身上非常重要。八体的村庄,主人翁的村长是心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是随从心识所生起的,所以又叫“五俱意识”。

眼睛看东西,必须具备九个因缘,才能有彼此的作用。嘴巴能说能唱,坏的人事能说成是好的,好的人事也能说成是坏的;滔滔不绝的善恶口业,也为人生带来许多的麻烦。

六识中,身体好像一个村庄,鼻子好比探子;另外的眼睛、耳朵、嘴巴、心灵,你哪一识用得比较多呢?你是喜欢看得多呢,还是喜欢听得多呢,还是喜欢用嘴巴说得比较多呢?

假如稍微注意一下,我们中国同胞都比较不喜欢用眼睛看,也不喜用耳朵听,而都喜欢用嘴巴说。例如,一个观光团到了海外去旅行,进了吃饭场所,导游集合大家说道:“在我左手边是一个餐厅,大家六点钟进去吃饭;在我右手边是一间厕所,大家可以去方便。”导游说了之后很放心,因为餐厅、洗手间还有指路牌,大家可以循着前往。但是讲完解散后,总有人会问:“导游,洗手间在哪里?”导游听后生气也不是,不生气也好笑:刚刚不是才说过了吗?你为什么没有听到呢?再说,明明有指路的标志,你为什么又要再问一次呢?由此可见,不管你讲什么,他都不注意听,你写什么,他也不注意看,总认为到时候问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其实,眼识九缘生,耳朵更加有用处。远处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耳朵可以听得到;隔壁的东西看不到,声音可以听得到;过去的事情看不到,你重说一次,我还可以听得到。眼、耳各有专长,可惜大家不利用,只利用经常造成口舌是非之争的嘴巴,大家都相信它,总认为要说了才算数。所谓“亲眼看的”、“亲耳听的”、“亲口说的”,说的会是是非非,听的也会真真假假,只有看的才是最为真实。因此,实在应该多多利用眼睛来看看这个世界,而不要凡事只靠耳朵和嘴巴!

佛光菜根谭

邪知邪见,似是而非,使人沉沦;

正知正见,明心见性,使人自在。

最好的抉择

有兄弟三人喜好打坐参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相约出外行脚云游。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村户,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拂袖而去。妇人看到老三一表人才,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又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老三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九年过去,这户人家的儿女都长大了,老三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世间的事,有的可以选择,有的由不得你选择。例如,父母,你没有办法选择;兄弟姊妹,你也没有办法选择;生来是男是女,不是你能选择的;容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也由不得你作选择。

你能选择的,是后天的人生前途。你可以选择慈善的人生,你也可以选择作恶的人生;你可以选择积极的人生,你也可以选择消极的人生;你可以选择利人的人生,你也可以选择自私的人生;你可以选择知识的人生,你也可以选择愚昧的人生。以上这些,都是你可以选择的。

有时候虽然有心向上、向前、向好,但由不得你自己,事与愿违。你有心为善,但力不从心;你有心向上,但没有余力。有许多的罪业,也并不是大家有心违反,例如牢狱里的罪犯,也不是自己有心要关进去的。有的人因为意志不坚,被不好的因缘所牵引;有的人智慧不够,是非认识不清,因而误入歧途。所以,有一些事情实在是由不得你的选择。

贫富之间,你当然希望选择荣华富贵,不喜欢选择贫穷下贱,但有时候因为过去的业力因缘,也由不得你决定;富商巨贾,一呼百诺,你当然希望人生如此,而不希望选择失业贫穷的人生,但有时候时势因缘,也由不得你呀!

有的人风度翩翩、庄严美貌、聪明才智、大方灵巧,你也想自己若能拥有这些,多好!这一切好像也都是由命运注定的,由不得你想要就有。有的人要聪明,未必有聪明;要爱情,未必有爱情;要金钱,未必能发财;想要一点因缘,偏偏就少了因缘。现在的不能如我所愿,这都是由于过去往昔的因缘不具备;但是对未来的因缘,只要我现在播种、结缘、造作,我就可以选择我未来人生的需要!

我现在可以选择有道德的人生,可以选择有慈悲的人生,可以选择服务的人生,可以选择奉献的人生。信仰、勤俭、布施、知足、精勤、惭愧等,都是我的选择;你有了这许多的选择,虽然一时不能全都如愿,一旦因缘际会,你又何愁你的选择不能称心满意呢?

佛光菜根谭

探究前世的宿命,不如把握眼前的善缘;

追查来世的因果,不如谨慎当下的行为。

拙的智慧

徒弟甲请教师父做事圆满之方,并按其方法努力实践。但师父仍不满意,开口骂道:“这么笨,真是个傻瓜!”徒弟甲听了很灰心,算了,不干了!师父又叫徒弟乙做事,结果更是糟糕。师父也臭骂他:“你好笨,你真是个傻瓜!”徒弟乙心怀感恩,暗忖:哎呀!今天师父骂我傻瓜,是真心指导我。记得过去师父讲过一句话——世界上真正的傻瓜,将来必有大用,我有信心,我会加倍努力的。“我很笨”,所以要脚踏实地;“我是傻瓜”,所以要按部就班,慢慢地做。

拙,是笨拙的意思,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也有的人故意表示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

拙,其实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所谓“大巧若拙”。“拙”之意,略述如下:

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深懂处世哲学,知道不该出头的时候不能强出头,不该显露锋芒的时候不要锋芒毕露。平时总是表现出愚笨的样子,其实他冷眼旁观、分析局势的变化,必要的时候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这种人就是大智若愚。

二、难得糊涂是拙。郑板桥一生为官,在官场久了,自有一番心得,所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进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已”。他曾以“难得糊涂”四个字卖给有钱士绅三十两白银。其实“难得糊涂”何止价值三十两银子,能懂得此中之妙,可说一生受用无穷。

三、装聋作哑是拙。有一次,六祖惠能集合大众,宣布:“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得否?”神会禅师在大众中即刻站起来回答:“这个我知道,是诸佛的本原,是神会的佛性。”六祖听后,呵斥他:“跟你说过,无名无字,你偏要唤做本原,偏要唤做佛性,你就是将来有出息,也是个知解宗徒,也只是个知识分子!”所以,有时候装聋作哑不是拙,而是比语言更高的智能。

四、以退为进是拙。有的人利益当前,明明可以抢占,他偏偏放弃;

明明可以高升,他偏是后退。有人以为他放弃机会,放弃成就,太愚笨了。其实他深知“进步哪有退步高”,一点也不笨。

五、守正不阿是拙。有的人守正不阿,为此而吃亏上当,被认为划不来。看起来是吃亏上当,事实上守正不阿的人,他的人格、尊严、操守早已超越智愚。

六、呆若木鸡是拙。纪渻子训练斗鸡远近闻名,他接受周宣王之托,训练一只勇猛无比的斗鸡。数十日后宣王催问结果,回答是:“还不行,此鸡生性自狂自傲,只会虚张声势,遇到强者,不堪一击!”宣王等了多日,再问如何;纪渻子回答:“还是不行,此鸡沉着不够,它一听到其他鸡叫就会冲动,摆开架势,还不是大将之风!”又过多日,宣王再催,纪渻子回答:“现在仍不行,因为此鸡一接近其他鸡就会气昂昂雄赳赳,像如此不能沉着的匹夫之勇还不是最好的斗鸡。”宣王失望,不再催问。一日,纪渻子主动向周宣王报告:“大王,你要我训练斗鸡,现在任务已完成。此鸡现在听到其他鸡啼叫,恍如不闻,见到其他鸡跳跃,恍如不见,简直就像一只木头鸡,气定神闲,从容安详,已是全能全德。其他斗鸡只要一见到它,就会落荒而逃,不战而胜,这才算真正的斗鸡。”所以,“呆若木鸡”非拙也。

苏东坡慨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可见,有时候拙一点,人生比较平安、顺利。

佛光菜根谭

悲己愚者非愚人,自知愚拙,会力求上进;

自称贤者愚中愚,自认贤能,将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