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唐·洞山
欢喜与不欢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小时候我和其他人一样也有喜恶之情。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舍昼夜地去做;逢有不喜欢的事,则弃之如敝屣。有一天,我的师祖卓尘长老和我说:“你喜欢的事情,固然要去做,但也应该有所节制;你不喜欢的事情,如果对他人有益,你也一样要发心去做。”从此我努力尝试着去做一些虽然不是自己所喜欢,却能利益他人,与人为善的事。
出家以来,我一直不擅长佛门很重要的经忏佛事,但为了帮忙远地的师兄,我常常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一天走上一百多华里的路程,只为了赶赴一场超度佛事。如是达数年之久,我经历不止百台的焰口法会。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学会了各种楗槌梵呗,也熟悉了法会忏仪的程序,少年初学的我由此体会到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所带来的法喜。然而,对于当时一般寺庙赶赴经忏、度死重于度生的情况,我始终不以为然。
我向来没有音乐素养,也毫无高歌吟唱的雅兴,但为了使正信的佛法能在宝岛顺利地弘扬开来,我将满腔的弘教热忱一倾而出,写成诗词,请人谱曲。我还组织佛教圣歌团,延聘老师教唱,到各地去高展歌喉,居然广受欢迎,而深奥幽玄的法义就在轻快悠扬的乐声诠释下迅速深入人心。后来,我又陆续举办佛教梵呗歌唱比赛以及梵音海潮音演唱会、录制佛教音乐唱片、发行录像带,也都获得了广大的回响。我以身体力行证明了:即使不认得五线谱,只要有心,也能以乐曲歌声为佛教作法音宣流。
我原本生性内向,不喜多言,乐于宁静自处,观察思维,然而当我踏入红尘浊世,发觉世间需要佛法的滋润时,我不再沉寂无声,闭关自守。我开始走进社会,接触群众。我一改羞怯的本性,在台上讲经说法,在台下接引信众,以佛法真理唤醒迷惑的众生。多年来,我日日与群众为伍,我没有自己房间的个人锁匙,我没有一封不可给人看的信函,我没有不给人知道的行踪,我时时刻刻都属于大众所有。我虽然牺牲了个人独处的时间,却也因此长养了些许的慈心与愿力。
我闭过关,但我不主张一定闭关修行;我曾持过午不食,但我不主张一定过午不食。我认为真正的行者,应该是人间的菩萨,以社会大众为第一,不必把自己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看得太过重要。尽管如此,我并不拘泥己见。我建立了几座设备完善的关房,还曾经帮别人护关,并亲往探视正在闭关的后学,指导他们所遇到的障碍。
我从小吃惯了粗茶淡饭,再加上生性疏懒,连三餐都崇尚简便。平常,我只要有一碗茶泡饭、一道小菜,心中就感到非常满足。可我每到一地弘法,信徒总是热忱供养佳肴果蔬、琼浆玉液,往往前一餐的饮食还未消化,第二餐的邀宴又接踵而至,如是周而复始,心中常引以为苦;为了给对方欢喜,我只好勉强自己的不喜欢,接受邀请。假如有人问我,在我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在弘法访问中,第一苦是宴会,第二苦是照相,第三苦是周围都是人,连去厕所方便都不方便。但看到信徒的虔诚欢喜,就算自己不喜欢,也实在不忍拂逆。
我不喜欢出名,但近二十年来,我颇受盛名之累;我不喜欢理财,但我必须为了佛教的建设而运筹帷幄,周转募款;我不喜欢计较,但我不能因循苟且,积非成是;我不喜欢权力,但我理应为了正义而主持公道。我奉行老法师的训示,以欢喜的心情做了许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事,悠悠岁月,就这样过着人生。
那么,我究竟喜欢什么呢?我拥有动静两方面的嗜好,终以因缘不合而埋藏心底。我自幼喜欢随手涂鸦,将见闻思想付诸笔墨,及至年长,我立愿以文字般若弘扬佛法,不意事与愿违,繁忙的弘法行程使我不得不割舍我的兴趣。我从六七岁时就很喜欢游泳,能在水中数小时而不沉没,出家后最苦的事就是与游泳绝缘。我喜爱篮球等运动,在佛学院就读时没有体育课程,我曾经偷偷地自制篮球架,险些被院方开除。刚到台湾时,民风保守,我带着学生去打篮球,不料学生却一直躲避。我非常感慨,我做学生时,老师不准我打球,我做老师后,学生不敢打球,我只有徒呼奈何!近五十岁时,我才在佛光山东山顶上建了一座篮球场,可说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事了!每天傍晚,我与沙弥们抢球上篮,玩得不亦乐乎;美中不足的是,经常比赛到一半,侍者一声通报,我还得和着汗水,披上长衫,赶赴客堂去会见访客。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短短一句话,正是社会乱象的根源。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现宇宙相互依存的缘起真理,因而在华严会上呼吁佛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我毕生没有享受过自己的喜好,终日孜孜矻矻于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情上,但我过得很充实饱满,法喜自在,这样的体验使我更加肯定了佛教牺牲奉献的人生观。
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时要牺牲自己的喜好,把兴趣转为责任,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
佛光菜根谭
欢喜用心,则时时眉开眼笑;
欢喜待人,则处处无往不利;
欢喜利世,则遍地是净莲;
欢喜修行,则满心是自在。
人生三百岁
常有信徒对我表示关心。他们有两种问候方式,一种是说:“师父,你要保重啊!”此话听来,好像我人生垂垂老矣,但也只有心领他的好意。另有一种是说:“师父,祝你长命百岁!”我笑着说:“长命百岁不够。”对方一脸惊讶:“那您要活多少岁啊?”我回答他:“人生三百岁。”
人生岂止可以活到三百岁?如果你能尽情地发挥生命的潜能,你的一生就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活到无量寿,散发无量光。
我二十岁那年从佛教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我一生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我还比别人更加忙碌。我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讲堂教室里弘法利生,在走路的时候、在下课的空当,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在精进地办公、阅稿。每天我都是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假如能活到八十岁,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可以从事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了吗?所以,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不是投机取巧来的,而是自己努力辛勤创造出来的。
松下幸之助是主张人生要能活到三百岁的创始者。他身体力行,模范后学,在事业达到巅峰之际组织了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Peace)、幸福(Happiness)、繁荣(Prosperity)为主旨的PHP机构,还成立松下政经塾为日本政经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松下幸之助的精神、理念不但对日本人影响至巨,还是西方人士深入研究的对象,他的人生可以说比三百岁还要长久。
可见人生的寿命不只从时间、色身上去计较长短,更应该从其他方面去筹量久暂,像语言上的寿命、事业上的寿命、思想上的寿命、精神上的寿命、功德上的寿命、文字上的寿命,能够影响深远,裨益群生,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寿命。
所谓生命,非仅指个人的生命,还可以与别人互用同享。这种共通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谛。处处成就别人,给别人因缘,不就是寿命的扩大和延伸了吗?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拥有一块畸零地,宁可放在那里没有用,也不愿出售给别人成就大家的好事,怎么能延续生命呢?还有一些人很会赚钱,却不肯用在公益上面,等到两腿一伸,子孙分争,烟消云散,又怎么能算长寿呢?“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才是生命永续之道。
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赵州禅师回答:“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哪一种时间?”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乃至有无限期的生命;正如花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
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叫“无量光”。
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人的躯体有生灭,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
佛光菜根谭
平安就是福报,功德就是寿命;
知足就是富贵,适情就是自在。
有永远休息的时候
韩国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云水行脚。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背的行囊太重,不时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不肯答应,始终精神饱满地向前走去。一天经过一座村庄,有个妇女从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镜虚突然握住妇女的手,妇女尖叫了起来。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以为和尚轻薄,齐声喊打。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满空背着行囊也跟在师父的后面飞跑。过了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镜虚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还觉得重吗?”“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时一点都不觉得行囊很重!”
自从加入弘法利生行列之后,近五十年来到处行脚,不曾停止,尤以近几年来周游五大洲,更是席不暇暖。有人关心地问我:“你为什么不休息呢?”我都回答:“将来有永远休息的时候。”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在神游古今中外时发现成功几乎都属于勤奋工作的人,而骄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败。我发觉那些具有恒心毅力、能够百折不挠的人活得最为充实幸福。我自己做过各类不同的苦工劳役,只要利济有情的事业,纵使是经过一番辛苦奋斗,都能令我终身回味无穷。所以我经常告诫徒众说: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贫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自然中四季轮流递嬗,行星运转不息,我们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又何能遁逃于天地之间?而“止水易生虫,滚石不生苔”的现象,更说明了唯有将自己“动”起来,才能创造无限的活力;唯有精进不懈,才是顺应天心、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我对那些劝我不要忙碌、好好保重身体的人说:“忙,才是保重。”因为将来我们都有一个永远休息的时间。
隋朝智者大师在读到《法华经·药王菩萨品》时了悟“心缘苦行,是名真精进”,豁然开悟。我虽自叹无此福德能善入佛慧,但半世纪来的出家生涯及数十年来的忧患相煎,使我确实体会到修行并不是表相上的苦乐荣衰,而是在真参实学中显发自性的光芒,在志行坚固中流露悲愿的力量。就拿“忙”与“闲”来说,宁可忙着死去,也不要闲着生活。基本上,过分的休息就等于冬眠,就等于浪费生命。
曾经有一位在外参学多年的徒众,回来向我销假时惊异地说道:“师父,您怎么一点也没有老?”我回答:“因为我没有时间老。”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最怕是心力的衰退,而非年龄的增加。有些人虽然年纪轻轻,心却已经老了,只有坐以待毙,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世间。有些人尽管满头银发,却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像东汉马援以耄耋高龄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发出“马革裹尸”的豪语,令人荡气回肠;以色列的梅尔夫人,年届八十仍在烽火中折冲樽俎,她曾豁达地说道:“我从不担忧年老。年老就像飞机在暴风雨中飞行,你既然无法遏止风雨,也不能停止飞机,所以不如乐天知命,让它飞吧!”
不管是在五欲六尘的人生战场里奔波也好,还是在五味杂陈的世间风雨中驰骋也罢,光阴如流水,易逝而难返,要以有涯的生命去完成无穷的使命,就得把精神武装起来,和时间作长期的赛跑。所以,我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办事,一些堆积很久、棘手难办的问题,只要到我这里来,一次立刻解决,因此有“马上办中心”之称;无论行程多么忙碌,凡是答应别人的邀约,我一定想尽办法准时赴会,故而得到“限时快递”的美誉。
古圣先贤行愿精进,不肯轻易虚掷光阴,往往坚持到最后一刹那,像道安大师在大座说法中立化,慧远大师在声声佛号中西归,玄奘大师在振笔译经时圆寂,佛印禅师在接引信徒时坐灭,他们的行止风仪是多么洒脱自在!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我们不必远求来生安乐享福,也不必渴望诸佛菩萨示现救度,我们自己应该努力开发本自具足的佛心自性,发愿作三世诸佛的千百亿化身,效法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的马拉松精神,在世间的跑道上永无止境地普济十方,自度度人。只要你想到将来总“有永远休息的时候”,何不趁现在精进努力?
佛光菜根谭
忙多一点,欢喜也会随之多一点。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忙、工作、为人服务中获得。
贫穷就是罪恶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一天,我听到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
大实法师剀切的指陈,如雷击顶般穿过我的耳际,我开始反复思维。当年,战祸连绵,国势维艰,民间建设固然百废待兴,寺院经济更是萧条不振。贫穷已是举国普遍的现象。那时,家师志开上人担任栖霞山寺监院,他从不喊穷,也不叫苦,从开源节流上着手设置果菜农场,实践自耕自食,创建炭窑纸坊,提倡劳动生产,对于寺内经济的自给自足可说贡献至大!而栖霞律学院、私立宗仰中学也因此而能成办。我们每日勤苦作务,以稀粥、杂粮、豆渣果腹,却将豆腐菜肴留起来供给信徒施主。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以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心内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和大众结缘。我恍然大悟:贫穷,怎么不是罪恶的渊薮呢?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契悟“贫穷就是罪恶”的道理,与我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家境清寒,我曾经沿街叫卖,贴补家计,也曾经牧牛拾荒维生,我从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我自觉有能力去帮忙父母分忧解劳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为了取悦经年卧病的母亲,我常常为她讲述一些七言俚语故事,古人寒窗苦读、忠孝节义的事迹却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灵,成为我日后行事的准绳。从小我就体悟到:贫与富,对于个人而言只不过是自己心理上的价值认同而已,而如果国家社会大众贫穷冻馁,将会引发无穷罪恶的问题。
三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当时有人曾经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住,却要到穷乡僻壤的地方来拓地垦荒?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与洪水搏斗,与悍民周旋,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天下无难事,一切的空无贫乏不是阻力,信心、诚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拖延、犹豫、无恒是贫穷的根源。庄严富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秉持四十八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我们要在人间建设富裕安详的净土,当然也不能坐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现身,而应该效法他们的慈心悲愿,认真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其实,业大财多并不必然与贪赃枉法、图谋私利有关联,有许多人是因为勤奋努力而得到应有的财富。如果社会上一味地贬抑富有,只怕长此以往蔚为风气,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
金钱固然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净财也是学佛修道的资粮,是弘法事业的基础。人间的佛陀其实正是富贵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来比喻黄金,但也主张赚取净财,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在《六方礼经》中他指导善生如何运用金钱,在《弥陀经》《药师经》等宝典中他描绘诸佛的净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可见佛教并不排斥清净的富有。
佛光菜根谭
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
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贫穷。
过有道德的生活
汉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学会这个方法,你见到贫穷的人,点一下,就可以帮助他。”吕洞宾问:“此铁变成金子以后会不会又变回铁?”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会变回来。”吕洞宾说:“那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这种事我不干。”老师原本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而吕洞宾这一念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因为他不是只想到当下的人,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够去爱护,代表他的心非常仁慈。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一个人,如果被比做桀纣,则要生气;比做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啊!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如果我们的社会上,我们的生活里,失去了道德的规范,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嫉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是弄非;到处充斥着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所以,在我们的社会,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能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分之财,军人要能保国卫民奋勇作战。
儒家的四维八德、人伦五常,佛教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叹、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都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有道德的生活。
佛光菜根谭
行为的规范,是在道德;
道德的实践,却在行为。
给人利用才有价值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
摘引自《哲理故事》
来台湾的最初几年,我居无定所,经常随喜帮助别人:有人兴学,我帮忙教书;有人办杂志,我协助编务;有人讲经,我帮他招募听众;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缘……更有些老法师发表言论,怕开罪别人,都叫我出面,我则义之所在,从不推辞。因此,一些同道们都笑我,说我总是被人利用来打前锋,当炮灰。
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我自行创办佛学院,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师在课余闲聊时对我说:“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啊!”这种迥异世俗的言论,道尽了他自己多年来的心声,我引以为知音,并且在日后的数十载岁月里一直本此信念,心甘情愿地与人为善,被人利用,无形中为我的人生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初来台时,为了弘扬佛教法义,我义务为《人生月刊》担任编辑,不但为撰文排版伤神,为改稿润笔熬夜,还得自付交通费,倒贴邮票钱。前后约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发行人反而要我感谢他,他对我说:“你利用这个杂志发表文章而出了名。”这个世界上,谁“利用”谁,真是很难定夺啊!刚开始到宜兰传教时,我办了各种接引年轻人的活动。有些青年不喜欢枯燥的定期共修法会及佛经讲座,常常借故缺席,却兴高采烈地参加佛歌教唱、国文导读等课程。旁人常劝我不要白费心机:“这些青年没有善根,只是贪图有歌可唱,或想免费补习国文,预备将来考学校而已,他们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我一笑置之,心想: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成就他们,被他们“利用”。
我在高雄开创佛光山,没有多久,山下就有一家名叫“佛光”饮食店开张。有人就跟我说:“师父,为什么我们佛光山的名字给他们拿去当招牌用,我们应该采取行动阻止,否则外人都误会佛光山在做生意。”我也感到非常无奈,但是想到“佛光”能普照大地,不正表示佛教法力无边吗?不久,“佛光新村”、“佛光砂石场”、“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佛光加油站”等都一一出现了,甚至台北、嘉义等地还有以我“星云”来作为大楼名称者。徒众更埋怨了,纷纷表示抗议。我告诉他们:“诸佛菩萨连身体脑髓都要布施了,一个名字也算不了什么!我们的名字能够给人去利用一番,也表示自己很有价值啊!”
许多人看到佛光山卖汽水、销售纪念品,便诟病佛光山商业化。其实外人只看到佛光山要钱,却没有看到佛光山不要钱的地方。佛光山的一切收入,可说是非佛不作,不但用来弘扬佛教,还要供应三千名僧俗四众食宿生活,乃至教育福利等费用,更要用来办理其他各种佛教事业。其中,约有六百名佛学院学生“利用”这些收入学佛修道,近百名育幼院院童“利用”这些收入长养身心,佛光精舍、仁爱之家二百余名无依老人“利用”这些收入赡养颐年,还有其他行政单位“利用”这笔收入办理活动,净化人心……我们没有恒产,却能自给自足,应付这些庞大的开销,可说是把十方的钱财高度“利用”,发挥了十方信施的“价值”。
所以,我们不必斤斤计较谁利用谁,因为世间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缘起,而愿与众人一齐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发挥利用的最高价值了。
佛光菜根谭
做人要能被利用,才是有用之人;
物品要能被实用,才是贵重之物。
人以理想立世
“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可能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摘引自《哲理散文》
一等根器的人,凭着崇高理想而行事;二等根器的人,凭着常识经验而工作;三等根器的人,凭着自己需要而生活;劣等根器的人,凭着损人利己而苟存。
今日青年大都缺少理想,缺乏抱负;因为无愿、无热、无心、无志,故而在工作上便会有无力感,这都是因为没有理想之故。
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困难都能克服;有了理想,生活中就会生起莫大的力量。所以,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志愿,有理想就有抱负,有理想就有热力,有理想就有成就。
理想就是正当的希望。每个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我们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们达到目标。“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前途一片灰色。
动物中,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植物界,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润;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能没有正当的希望、崇高的理想呢?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力量;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就不会长养生机;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荒凉的沙漠,就无法孕育生命。有了理想,才有生机;有了理想,才有生命。
登山者所以能征服高山,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航海者所以能够征服海洋,因为这是他的希望。人类能够登陆月球,因为有探索虚空的愿望;禅修行者闭目冥思,是为了探索内心神秘的世界。世界上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着理想和愿望所产生的力量而能成就。
有的人希望成圣成贤,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为隐士,有的人希望成为英雄。总之,人类要有理想,生命才有光热;人类要有理想,前途才有希望。有了理想,生命自然会有意义;有了理想,人生自然会有希望。理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观;有了理想,我们就能拥有一个自我的世界。
佛光菜根谭
逆境,是磨炼意志的大洪炉;
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缘;
信心,是到达目标的原动力;
理想,是建设人生的指南针。
人如棋子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幼时家境贫寒。父母从英国移民美国刚落脚,供养不起他读书,卡内基只能辍学在家。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只母兔,很快生下一窝小兔。这下,卡内基犯了难,因为他买不起豆渣、胡萝卜等饲料来喂养这窝兔崽,他拍脑袋一想,计上心来——请左邻右舍的小孩子都来参观这些活泼可爱的兔娃娃。小朋友大都喜欢小动物,卡内基趁机宣布:谁愿意拿饲料喂养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就用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命名。小朋友齐声赞同卡内基的“认养协议”。于是,小兔子都有了漂亮的名字,卡内基担忧的饲料难题也迎刃而解。
摘引自《成功励志小故事》
下棋是娱乐活动,也是智慧游戏。棋有多种,有围棋、象棋、军棋、跳棋、五子棋,不管什么棋,都有其一定的游戏规则,有它训练人机智的效果。
人生也如一盘棋,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棋子,有时摆在重要的位置是将是相,有时摆在不重要的位置成为小兵小卒。有时一盘棋到了最后,小兵小卒也能立下大功,所以一颗棋子不必计较开始的大小,而要在乎最后立功多少。
人生的这一盘棋,上场以后自然就会有输有赢,要视为常事,要用平常心接受。有的人赢了棋就得意忘形,失败后就垂头丧气。受不了输赢的人,怎么能在人生的棋盘上互见高低呢?就拿一盘象棋来说,有时要注意进攻,有时要注意防守,有时要攻中有守,有时要守中有攻,能够攻守自如,这才是活棋。我们任何一颗棋子,在团队里是一颗活子,就有很大的功用。
下棋注重的是布局,有好的布局才能稳操胜算,所谓“棋高一着”才能进可攻、退可守,运用自如。车、马、炮在一盘棋里,是用来进攻的,将、士、相是用来固本保家的,兵卒虽然微小,只要通过楚河汉界,就能纵横敌营,发挥很大的力量。所以,吾人即使只是一颗小兵小卒的棋子,也不要慨叹自己的地位卑微,因为国家靠我,一局棋可能也是靠我来分出胜败。
人生如棋,在重要的位置,或在不重要的位置,不必介意,只要恰如其分发挥你的功能,展现你的特长,小兵也能立大功。
一盘棋里的车、马、炮,车有车的功能,马有马的作用,炮有炮的威力,要互相合作,才能进攻,不要相互排斥。将、士、相保卫家园,也要互相支持,不能各自为政,才不会为对方所乘。所以,下棋要各尽其能,各尽其用,才是好棋手。
两军交锋作战时,一个小小的探马有时也能立下转败为胜的战功。詹天佑发明火车连接的环节,则改善了交通。士、农、工、商各界都有许多的棋子,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在人生的棋盘上立下举世无比的功劳呢?
佛光菜根谭
在团体中须有整体观念,不可强调本位主义;
不能与别人合作,就会分化彼此的力量。
手的百态
菲力普·锡克尼斯在临死前立下了一份世间最奇特的遗嘱:在他死后,要将其右手砍下,送给他那怠慢粗心的儿子奥德黎。根据锡克尼斯在遗嘱里的记述,此举是对奥德黎的一种谴责,意思是为了“提醒他在长期疏略对乃父的侍奉之责后,勿再疏忽对上帝的职责”。因为手一向被当作友谊与责任的象征。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人都有一双手,所谓“双手万能”,意思就是要靠双手才能创造事业,有双手才能打天下。手在人体上的功用与重要性,从很多的词句用语可见一斑。例如,一个人欢喜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紧张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是“手足无措”。
家人兄弟,称为“手足”;父母对儿女平等,表示“手心”、“手背”一样都是肉。有时形容读书人“手不释卷”,甚至“手脑并用”;有的人对别人不给予过分的伤害,是谓“手下留情”。赞美医生为病人手术成功,称为“妙手回春”。可见,手在人体上的功能确实是非常之大。
赌钱的人要靠“手气”,讲演的人要靠“手势”,做生意的人要靠“手腕”,聋哑人士要靠“手语”交流沟通。过去的妇女都是靠一双纤纤玉手能绣出为人称道的女红。人生要学习,称为“学手艺”,手艺的精细就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手,非常灵巧。雕塑家靠他的手能雕塑惟妙惟肖的人像,画家靠他的手能画出宇宙山河大地,厨师也是靠他的手做出珍馐美味,指挥家靠他的手指挥动听的乐曲。
手对于人的功用至大无比。举手为礼,握手为敬,也都要靠手。打篮球、打棒球、打排球等运动,代表国家出赛,都是靠双手为国争光,就称为“国手”。
战争时,都说“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有的江湖人物,到了某一时期要“金盆洗手”。也有一些下三滥的人盗窃被称为“三只手”,甚至考试时请人代考叫做“枪手”,那就不名誉了。
手,最为人称道的是母亲的手。母亲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是怀抱婴儿的手,每个人都是在母亲的怀中和手里哺育成长。及至长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见得母亲的手最为人怀念了。母亲的手以外,那就要算佛手了。佛陀有一双慈悲的手,愿做世间服务人,所以佛陀的“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最为人所敬重。
佛光菜根谭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口说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圆成。
人生有五味
阎罗王要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只给他三十岁的寿命。这个人嫌三十年太少,就跟牛要了十五年,于是可以活到四十五岁;可是他还是不满足,又向狗要了十五年,一下子增加到六十岁了,他仍然觉得不够,又再跟猴子要了十五年,总共是七十五岁。
在这人生七十五年的岁月里,三十岁之前是人的岁月,可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每天为家人儿女辛苦忙碌,真是像牛马一样。四十五岁至六十岁时,儿女到外乡去工作,独留父母守在家里,倚门盼望儿女归来,经常吃儿女剩余的饭菜,过着如狗一样的生活。人近七十,像风中残烛随时会油尽灯枯,这时就像山中的猴子,害怕猎人随时会带着无常的弓箭射中他。人生真是五味杂陈:
一、童年的时候是美味。童年的时候,有父母呵护宠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是美味的人生。
二、青年的时候是甘味。青年的时候,交朋友、谈恋爱,前途充满着无限的理想、希望,是甘味的人生。
三、中年的时候是苦味。到了中年,每天为儿女、为家人做牛马,在外奔波辛劳,这时是苦味的人生。
四、老年的时候是涩味。到了老年,儿女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自己健康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眼睛看也看不清楚,耳朵听也听不清楚,口中吃也吃不甘味,所以老年的岁月都是涩味。
五、修行的时候是禅味。一个人假如从青少年起就懂得学道学禅,那么经过青年、中年、老年,都会有禅味。就算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心中的世界还是一样甘美无比。
有的人很有钱,但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说,人生由来多缺陷。在缺陷中,我们如何拥有全面的人生呢?
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现在的人往往只重视心外的知识,尽管学习很多的技能,可是由于内心的体验不够,人生还是很浮面的。所以培养内心的体验很重要。
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社会供应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做个有益社会大众的人。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离群索居,在团体生活中,在待人处事上,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要能随众随缘,如此才不会特异孤立。
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有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世界,只晓得向前迈进,却不知后面还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因此遇到困难不懂得转身,不懂得回头,经常撞得鼻青脸肿。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懂得给自己留个退路,遇事才有转圜的空间;如果处处将自己限定,将走不出自设的死胡同。
佛光菜根谭
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
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
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
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