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

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

——晋·跋陀罗

了不起的眼光(一)

有个非常富有的信徒请一休禅师参观他收藏的古董。一休禅师说:“你这些东西都很平凡,我寺里有一万年之久的盆、五千年之久的碗,那才是真正价值连城的!”富翁高兴得不得了:“有这样的宝物啊!师父,快开个价钱,我通通买了!”禅师想了想说:“你要真喜欢的话,我也可以割爱,只算你三千两银子好了!”富翁大喜过望,立刻捧出三千两纹银奉上。隔天富翁来寺里取宝物,禅师吩咐侍者:“带这位居士到后院去,那里所有的盆子、碗啦都是他的!”富翁喜滋滋地来到后院一看:只有一个猫喝水的碗、一个狗吃饭的盆。富翁气呼呼地跟禅师理论:“一个狗盆、一个猫碗,哪里就能值三千两银子呢?”禅师大笑:“岂止值三千两?三万两以上的价格我都不肯卖呢!你如今能买到这两样宝物,还算你的福气呢!”富翁无可理喻,怏怏然回去,内心懊悔不已。不久,传出了富翁布施三千两银子的盛事,富翁受到众人的赞叹、崇敬。富翁这才明白:一休禅师是在教他为富不可不仁的道理,他用三千两银子买来的不是猫碗狗盆,而是慈心、高义,这个大功德哪里是区区几千两银子的价值所能比拟?

人同样都有一双眼睛,但是看世间、看人生,见解、感受不同。有的会看人,好人坏人,有能无能,一看就知道;有的人会赚钱,什么事业前景看好,什么行业不容易赚钱,他所看都很准。

眼睛是灵魂之窗,各行各业,驾驶飞机、当医生,都要靠眼睛才能发挥职业上的能力。有的人看稿子、看公文,甚至看主管的脸色,都要靠眼力。一些看风水、看时辰、看地理的人,就是因着一般人眼力之不足,才能糊口维生。可见看人看事的眼光是何等重要。

如何才是有眼光呢?

一、看得高。做人要谦虚,要低调,但是人的眼睛要往高处看。虽然在小学教书,眼光要看到大学教授的智慧;还在初中就读,就要看到圣贤的道德人格;如果读大学了,就要看到天文地理,看到世界人类。“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待人处事,态度要愈卑下愈好;看未来,眼光则要愈高愈好。看得高,才能飞得远。

二、看得远。眼光不但要看得高,还要看得远。立足今天,放眼明天、明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后,立足当地,放眼那边,乃至跨洲跨国的事业,都是人为的。你的眼光能看得那么远吗?看人不要斤斤计较于一时,未来他对你有帮助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管世间的变化,你能看得到远程,就有未来。

三、看得开。人往往对金钱看不开,对亲情看不开,对人情看不开,甚至听了一句话看不开,别人的一件小事也看不开;看不开,世界就会很狭小。韩愈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乃所见者小也!”你对名利看得开,对事业看得开,对人情看得开,并非人情、事业、名利都不好,而是能有能无,能多能少,能用金钱、名利而不为金钱、名利所奴役。名利、金钱来了,有其因缘、时运;名利、金钱去了,也有因缘、时运。看得开的人生,没有什么不能过的。有的人能拥有,不能失落,一失落就看不开,如同末日来临;事实上,世间有冬天,但冬天会过去,春天还会再来。

四、看得透。看人、看事、看理,都要看得透,你看一件东西包装得非常美丽,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就是因为看不透;伪装善良,包藏祸心,交了这种朋友,没有看透,就会暗伏危机。人情薄如纸,你要看得透;金钱能成事,也能坏事,你要看得透。青春、美貌、健康,都是无常的过程,你要看得透。如果对人间事物看不透,吃亏的不是别人,还是自己。

五、看得淡。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作:“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可见,淡淡的青天、淡淡的时光、淡淡的人间,都是快乐的来源。能把人我看淡一点,人我的纠纷必然减少;能把爱情看淡一点,爱情的束缚必定会松懈;能把名利看淡一点,名利必定不能左右你。中国的山水画,宜淡不宜浓。我们对世间一切,要能看得淡,才能活得安然。

六、看得真。我们的眼光最重要的,要能看得真。你看得真,天有多高,地有多宽,人有多少,情有多重,名有何价,你不要被假象所迷;只要你看得真,能不被世间所迷惑,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的呢?

佛光菜根谭

人间佛教是导正人心,改进生活;

人间佛教是净化心灵,充实生命;

人间佛教是提升人性,美化世间。

人间佛教是入世与出世的圆融。

了不起的眼光(二)

宫本武藏,人称日本剑圣。徒弟柳生又寿郎在拜他学艺时问:“老师,要学到您这般功夫需要几年?”宫本武藏说:“大概要十年。”

“十年太长了,如果我日夜练习,您多教我一点,五年可以吗?”宫本武藏说:“五年不够,依你的资质可能要二十年。”

“二十年实在太长了,我不吃饭,不睡觉,把时间省下来练习,您看那怎么样?”宫本武藏说:“如果照这样的话,那要六十年。”

“为什么那么久呢?”“也许连六十年都学不成。你不吃饭,不睡觉,六十年都死了,还学什么?”

柳生很失望:“那我该怎么办呢?”宫本武藏说:“需要二十年、六十年的时间,是因为你只看到名利,只看到别人,想学到我这样的功夫是办不到的。真正的剑术名家,应该留一只眼睛来看自己。”

能干的人,都具备了比一般人更多的能力,诸如学识力、慈悲力、忍耐力、精进力、亲和力等,尤其观察力很重要。观人、观事、观时、观地,都要懂得观察。如果你是代表团体,当然要把所遇到的情况据实向上报告;假如你是个人社交,和人相处,彼此初见,更需要有观察力,知道轻重。例如,对于所要会见的对象,要懂得知情识趣,知道衡量交情深浅,准备一些适当的措辞,谈所应谈。假如你没有观察力,对方的背景事前一无所知,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人要怎样才算是有观察力呢?

一、不止观察外表,还要观察内容。华屋美厦只是外表,里面的家具陈设、物品摆设,才是内容。主人出现了,或亲切招待,或冷淡招呼,切不可只看外表;要知道对方的人品个性,不能肤浅地只凭一个动作就来判断对方,这是非常不当的。有的人外表严峻,但性格温和;有的人外表祥和,内心奸诈。所以,具有观察力的人,对他人的内外一切都要观察了然。二、不但观察现在,还要观察过去。看一个人,不能光看一时的荣华富贵,还要看他过去的家世背景、历史往事。不过,我们和人初见,也不能像调查户口一样,不当的问题不应开口;我们可以透过察言观色,从这个人的一举一动看出他的修养风范。

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因为对方的热诚就轻易为其所动,也不要因为对方表现冷淡就轻易认定他不好。观察能力再高的人,也需要一些数据、一些时间、一些问题、一些沟通,所谓“只要你开口,就知道有没有”。开口说话后,从谈话中观察、思维,才能“言外取意,言中深思”。

三、不能观察一事,还要观察全面。所谓观察力,不是一言不合就加以否定,也不是一件事不如己意就作为好坏的判定标准,这样的观察过于武断。世上前倨后恭的人多的是,前冷后热的人也不少。人之相处,贵相知心;人之来往,贵相了解。有的人前面万般赞叹,后面诸多毁谤,所以事情不是只有二分法,不是要就是不要,不是好就是不好。这都不对,应该在好和不好之中还有第三种的认知,才不会以偏概全。

四、不仅观察已然,还要观察未然。人和人之间会有一些共同点,也有很多的相异之处。性格、嗜好、兴趣、经验、阅历,对问题的看法等,都有多种同与不同。事情已经发生,当然彼此已经了解;还有很多未经说明、未经解释的部分,我们也要能心领神会,洞察可能的未知数。

总之,观察力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知识、经验、细心。人在世间不能不接触别人,也不能不和别人打交道,和人接触往来,对时空的观察、对人物的观察、对事情的观察都不能少。

佛光菜根谭

思想要有活见解,

做事须下死工夫。

六种人生的镜子

一个名叫罗伯特·哈金斯的年轻人一边念耶鲁大学,一边打工,当过侍者、伐木工、家庭教师。不过8年的时间,他竟受聘为全美第四的芝加哥大学校长,时年30岁。各种批评纷至沓来:他太年轻啦!他没有经验!他的教育理念是荒谬的!最后连报纸也不能保持客观,加入了这场攻击。有朋友对哈金斯的父亲说:“今早报纸上也在诋毁你儿子!”哈金斯的父亲答:“真的是很严重。不过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脸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在佛门里,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里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之前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观照社会人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的镜子。什么是人生的镜子呢?

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视力模糊看不清影像,可以用放大镜来看;字体太小看不清内容,也可以用放大镜来看。我们对别人的优点也应该用放大镜来观看。可惜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缺点,不喜欢看优点;除了自谦自爱的人,一般人往往嫉妒别人的优点。假如我们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张先生聪明能干、李先生忠厚老实……如此所有诸相识者,在你的放大镜下看来都是美好善良的人,则人生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二、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人都懂得用镜子来整理自己的仪容,却很少用镜子来看自己的缺点。一般人都喜欢为自己护短,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假如能用显微镜把自己的缺点看清楚,诸如自私、执著、嗔恨、嫉妒,乃至喜欢丑化别人、美化自己,看低别人、抬高自己,小看别人、夸大自己等。若不知道自己的自私、执著,又怎么能改进自己呢?

三、用透视镜看内在的欲望。我们看人的外表,看不到人的内脏,不过医学上有透视镜可以观察肠胃,有X光可以透视体内。内脏能用透视镜来看,假如有一种透视镜,不但透视器官,还能透视内心,我们将看见:欲望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自己爱的,就生起执取之欲望;不爱的,就心生嗔恨,想去之而后快。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假如能有一个透视镜,透视自己的欲望,将之减少乃至去除。减少污染的欲望,增加善美的欲望,人生自能安乐。

四、用广角镜看社会的美好。有些人看社会,只看到黑暗面,他就以偏概全地认定社会到处充满危险的陷阱,因而充满失望的想法。其实社会也有可爱、善良的一面。用广角镜看出这是个善恶好坏各半的社会,然后凡事多往好处想,多看社会美好的一面。

五、用望远镜看未来的愿景。有的人天生近视,长大后佩戴眼镜就能看书,对于远处的事物透过望远镜就可以看得清楚。但一般人对于人生远大的前景未来很少能看得见。假如有一种望远镜,不但看到现在,而且看到未来,不但看到近处,还能看到远方,则所谓“有远大的眼光”。我们要自问:自己有远大的眼光吗?假如没有,就用望远镜吧!

六、用凹凸镜看人生的起伏。人的一生,贫富贵贱、穷通得失,都难以预料。人生为什么能荣华富贵,为什么会穷困潦倒,必有其因缘,只是一般人难以看清。就像一个患有近视眼或老花眼的人,不容易看清事物。假如我们能戴上利用凹凸镜原理制成的眼镜来矫正视力,就能看清事物的原貌。同样,我们要看出人生的起伏因缘,也需要有凹凸镜来帮助。假如我们能洞然明白人生起伏的原因,还有什么逆境不能克服改善的呢?

佛光菜根谭

做人处世要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学佛修行要知佛、知法、知众和知慧。

不比较,不计较

多年前,李志奇、李志希兄弟曾通过周志敏女士向我索取毛笔字。我信手拈来,在宣纸上写下“不比较,不计较”。后来他们在演艺界相互合作,彼此提携,传为佳话。有弟子问:“您当初怎么想到这样的句子呢?”我反问他:“人生种种烦恼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他沉思片刻,说道:“比较和计较。”

人的烦恼无明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襁褓期间,婴儿运用触觉,“比较”谁的疼爱多,借着哭声表达自己的“计较”;上学读书时,又“比较”谁的分数高,“计较”老师是否偏心;踏入社会以后,则“比较”谁的待遇好,“计较”老板是否公平;父母去世了,还要“比较”谁的财产分得多,“计较”遗嘱是否公正。有了比较、计较,一切的分别于是而起,纷争也应运而生。像古来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残的惨剧,著称者如七国之争、八王之乱等等,莫不是由比较、计较而引起。

童年时,父母经常外出,我虽上有兄姊,下有弟弟,但目睹家事无人料理,便自动负起洒扫烹煮的责任,包办一切采购事宜。由于我不比较工作多寡,不计较事务繁杂,八九岁时就“多能鄙事”,从中学习权宜轻重的掌握,对于日后的做人处事帮助甚大。

十二岁披剃出家后,到佛教学院读书,当时的生活十分清苦,我不曾穿过新衣,都是捡别人往生后的衣服穿;也不曾饱食一餐,半个月才有一次米饭可吃,汤内无油无菜,清清如水。在偌大的道场里,人多事繁,冤枉、委屈在所难免,而封闭、棒喝又是当时丛林教育的特色。十年的参学生涯瞬目即过,许多人半途而废,我却将一切磨炼视为“当然”的训练,不比较人我是非,不计较待遇好坏,因此得以安心修道,自觉法喜充满。古德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年少时读到这句话时还不能体悟深意,于今回想当年种种,深感所言不虚!反观现代青年之所以难以入道,不外凡事讲究情理,所以别人一句难听的话语、一个难看的脸色,就嗔火中烧,闷闷不乐,道心既缺,遑论成就事业?在我看来,真正的情,应该是体谅别人,委曲求全;真正的理,应该是讲求实务,顾全大局。我们唯有抱持“不比较、不计较”的态度待人处事,才能允执厥中,得其所在。

佛光菜根谭

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

不计较,不比较,必然多助多缘。

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一群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不忍,设法将它们引至灶前,想借着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一只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从火海里抢救出来,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脚爪都烧焦了,连下喙都被烧掉一半。我每天耐心地用杯子装满谷类,一口一口喂食,并经常以爱语安慰它。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长大还能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设想而已。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和其他小孩一样上学读书,接受完整教育,所以一直很自卑,总觉得自己好比路边的一块破铜烂铁,一无是处。十一岁那年,我无意间和外婆谈起心中的感受,外婆告诉我:“傻孩子,破铜烂铁有什么关系,只要肯在大冶洪炉中熬炼,破铜烂铁也能成钢。”这句话犹如黑暗里的一道光明,引领我走向多彩多姿的人生。

就读佛学院时,为了磨炼身心,我曾效法古德,以各种方式来刻苦自励:在过午不食期间,我体悟到精神超脱的法喜甚于口腹贪求之欲;在刺血写经时,我感受到自己与佛陀血肉相连,与众生心心相系;在实行禁语期间,我曾因多次违禁而掌掴自己,久而久之,连心中也不复闲言杂语;在拜佛礼忏之时,我仆倒佛前,长跪哀悔往世罪业,乌云般的无明层层剥落,明月般的佛性逐渐显现,一股法喜冉冉升起。凡此不仅强壮我的体格毅力,也长养我的菩提道心,使我经得起日后风霜雨雪的考验。佛说“身为苦本”,历代祖师们则鼓励我们进一步“藉假修真”。身体其实就是一座炼钢厂,若能下定决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苦恼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进烈火的焚烧,将破铜烂铁的杂质,烧炼成金刚一般的法身。

二十三岁时,我赤手空拳,渡海来台,初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念及自己既无显赫家世,又无师门特色,幸赖世间诸多因缘助我成长,所以总是抱持惜福感恩之心,任劳任怨。同道说我力气很大,为了不辜负他的赞美,所以使出全身力气,拉车、挑水、担石、负薪,没想到日后竟成为开辟佛光山的资本。前辈命我前往教书,我原本生性怯弱,不敢面对大众,但既然承他看得起,因此我挑灯熬夜,准备教材,鼓起勇气,登台宣讲,没想到就这样一路从北部讲到南部,从海内讲到海外。长老要我负责文宣,编辑杂志,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蒙他不予嫌弃,所以我全力以赴,从撰文、编辑,一直到印刷、发行,一手包办,没想到后来凭着这一点历练,开办了各种佛教学报、杂志。

我生性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无形之中丧失许多人缘;念及于此,我从不推辞开始努力。我不长于交际应酬,经常因此被人误会,思及于此,我从直心待人着手学习。我自忖一文不名,无以予人,所以布施所学,教导后人。我自认缺点甚多,愧对十方,因此兢兢业业,三思而行……点点滴滴的改进,将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我深信在长远的菩萨道上,即使资质如破铜烂铁般的我,也必能借着反复琢磨、自我修正,去芜存菁,成就像金刚不朽的法身慧命;所以行走于人生逆旅之中,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再多的阻难,也不曾灰心失意。

所以,我们不必怨叹自己因缘不足,境遇不佳,只要具备“铜”一般的决心,“铁”一般的意志,再“破烂”的天赋、再恶劣的状况也能成就“钢”一般的丰功伟业。我们也不必怨怪别人资质低劣、条件不好,如果自己能拥有不息的慈心、不灭的悲愿,“破铜烂铁”也能在我们手中淬炼成为像“钢”一样的栋梁之才。

佛光菜根谭

自尊要防止傲慢,傲慢不能进步;

自谦要防止自卑,自卑不能成功。

对待偶像

唐朝的丹霞天然禅师在一座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丹霞就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大声怒斥:“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

“我不是烤火,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答。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

一生下来,父母就是我们的偶像;读书求学,圣贤就是我们的偶像。我们崇拜的一些伟大人物,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人要有偶像的观念,有偶像才能见贤思齐;如果没有偶像观念,则没有学习、效法的对象,就如同没有地标,前面的路不知道怎么走。

偶像观念,人皆有之。有人把你父母的照片撕下来,放在地上用脚去踩,你一定会上前给他一拳,质问他:“为什么侮辱我的父母?”“咦?那只是一张纸、一个偶像,计较什么?”你会说:“不行啊!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所以,佛祖、观世音,不管是木刻的、纸画的、铜铁雕塑的,在我心中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过去有人到佛光山参访,走到大佛城,看到阿弥陀佛的像都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评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实,我们在佛光山几十年并没有看到水泥,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么你从外面那么远的地方来,却只看到水泥,而没有看到佛祖?这也太可惜了,真是枉费草鞋钱。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价值,世间的事物无所谓贵贱,但心目中的价值会有贵贱。因此,凡事不要只从相上去看,而要看它在我心中所显现的价值,那才重要。

我常举例,同样一块布,做成鞋子就穿在脚上,做成帽子就戴在头上;如果有人反将鞋子顶在头上,一定觉得很脏。这也是偶像的观念。一块布,做成国旗,就有人愿意为它牺牲生命,因为它代表的不再是一块布,甚至不只是国旗,而是一个国家民族。这绝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为心中的价值不一样了。好比一张纸、一块木材,雕成佛像,它就是佛像;雕成桌子,它就是桌子——即使你把它拿来当柴火烧,它的价值还是不一样。

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佛陀的法身遍于整个宇宙世界,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才是佛陀法身的整个表征!禅宗的“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虽然看似谤佛,实际上是赞佛,他们所看到的不是表象上的佛像,而是佛的法身。

对于一些人常引用《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指责佛教徒不应该执著一尊佛像,我也引用一个譬喻:“一个人要渡河,不能没有船;一旦过了河,当然不需要把船背着走。”

佛光菜根谭

心中有偶像,能启发见贤思齐的能量;

眼前有目标,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力量。

无情说法

三十年前,在台湾有汽车的人还不是很多,我决定买一辆车子代步,以便四处弘法。当时台湾民智未开,对出家人尤其抱有偏见,出家人即使骑单车、戴手表、用钢笔,都会受到批评议论。所以,当我提出这个意见时,徒众们纷纷质疑,我还是力排众议。第二天走访车店,买了一辆九人乘坐的“载卡多”,并请车厂改装为二十六个座位,好让我的学生、徒众都能和我一起出外参访。由于车厢大,轮胎小,所以每次行车,一路颠簸摇晃,甚至有好几次连人带车冲入水沟,翻到路边。十多年后,车子功成身退,许多厂商说尽好话,欲出价收购,一向随喜随缘的我却坚持不给别人,弟子们都感到奇怪,我告诉他们:“这辆车子随着我走遍全省大街小巷,立下汗马功劳,现在退休了,我要为它养老。”

大地山河的森罗万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情类;二是无情类。有情是指有生命的人、禽兽、动物等,无情是指山河大地和有生机的树木花草等。

有情说法,我们都听得懂他的声音;无情说法,其实更是美妙好听。“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可以说它是“顽石在说法”,顽石如果不会说法,怎么会点头呢?

天空的白云飘飘,江海的河水滔滔;这不是白云在以它的舒卷自如、流水在以它的随缘任性,对我们诉说它们的逍遥自在吗?春去秋来,岁月如梭;花开花谢,时光荏苒,这不也是大自然透过时序的更迭,在向我们诉说世事无常的真理吗?

有情说法可以用耳朵来听,无情说法必须用心去领会。在我们的生活里,无情万物无一不是在跟我们说法:春花秋月固然让人赏心悦目,鸟叫虫鸣一样令人感动于心。赵州“茶”,是赵州禅师用茶在说法;云门“饼”,是云门禅师用饼在说法。晨钟暮鼓、铛铪鱼磬,哪一样不是在对我们启示、说法呢?

地动山摇,这是大地在跟我们说法,告诉我们“国土危脆”;百花萎谢,这是自然在对我们说法,表示“诸法无常”。枪炮刀剑,这是表示“生命苦空”;老病残疾,这是说明“身为苦本”。我们的周遭,我们的每日生活里,衣食住行、行住坐卧、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哪一样不是无情的世界在对我们现身说法呢?

禅师竖起了拂尘说:“你懂吗?”如果你懂得拂尘竖起来的意义,那就是开悟了。禅师指着庭外的柏树说:“你会吗?”如果你会得的话,当下就是一位禅者了。可惜,空谷回声,天籁和鸣,不容易懂得。“饿来吃饭困来眠”,这就是生活的说法;“布施无相,度生无我”,这更是上乘的说法。假如吾人除了听懂有情的说法之外,还能会得无情的说法,那就大事都解决了。

佛光菜根谭

爱护世间的感情,就要“惜情”;

爱护大众的力量,就要“惜力”;

爱护同体共生的万物,就要“惜物”;

爱护得来不易的福报,就要“惜福”。

捉心中之贼难

非洲草原上有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蝙蝠,蝙蝠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死去。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之死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敌人,就是和我们作对的人、障碍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想要消灭我们的人;但是,真正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是自己的敌人呢?我懒惰,懒惰就是我的敌人;我怨恨,怨恨就是我的敌人;我自私,自私就是我的敌人;我虚假,虚假就是我的敌人。

一个人若不重视情义,朋友都是我们的敌人;一个人若利益不能分享大家,亲人眷属也都是我们的敌人;乃至不照顾家庭,家人也是我们的敌人;不净化思想、不培养正念,身心都是我们的敌人。

如果我们不爱护国家,出卖国家当汉奸,等到国破家亡做了亡国奴,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敌人?不尽职工作,任令工厂倒闭,自己失业,这不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吗?有的人喝酒,酒后乱性闯祸,这不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花天酒地,不重视健康,身体病了,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敌人吗?贤能的人本来应该亲近,视为朋友,但是你妒贤害能,结果自己也没有得到利益,失败了,这不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吗?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看起来好像是打击别人,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手足,这不是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吗?

佛经上说,魔鬼不在心外,魔鬼是在自己的心中。我们的身心养了很多魔鬼敌人:贪嗔愚痴、消极疑忌,都是我们的敌人;忧悲烦恼、傲慢自大,也是我们的敌人啊!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当初参访僧璨禅师,请求为其开示解脱的法门。僧璨禅师反问:“谁束缚你?”道信想了一想,说:“没有人束缚我。”僧璨禅师道:“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脱的法门呢?”可见我们都是自我束缚,自己障碍自己。

王阳明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自己的敌人在自己的心中;心外的敌人容易对付,心中的敌人不容易降服。所以《金刚经》要我们“降伏其心”;能够“降伏其心”,才能降伏自己的敌人,也就是我们自己。

佛光菜根谭

眼睛不要只看别人,要反观自己;

嘴巴不要只说别人,要检讨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

有个年老僧人带小沙弥去山里捡柴禾,小沙弥看见了狐狸在追逐野兔,于是央求年老僧人设法救兔子,年老僧人心平气和地说:“你放心,十之八九兔子都不会被狐狸追到。”果然,没多久狐狸就放弃了兔子。小沙弥很好奇地问原因,年老僧人说:“狐狸天天都看得到野兔,所以追野兔不会全力以赴,反正这次没追到下次还是有机会,因此多被兔子跑掉了!”小沙弥似有所悟:“那兔子为什么跑得掉呢?”年老僧人语重心长:“因为兔子将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那样地拼命,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因为这一次跑不掉,生命也就没有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应该操之在我;对自己的成败得失,也应该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从,应该操之在我;成王成寇,成圣成贤,更应该操之在我!人,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俗语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只要你奋发进取,自然会还给你一个适当的所得。

人世间,有人为了他人的一句闲话就忧愁挂念,三餐饭菜食不下咽;有人因为一点不满意的小事就心情烦闷,晚上觉也睡不安稳。像这样的人生,苦乐都被别人所操纵,要你欢喜,赞美你两句好话,要你烦恼,批评你几句坏话,人生都活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岂不可悲!

相传地狱里的赵判官奉阎王之命,到人间来告知世人的阳寿还剩多少。赵判官坐在路边,手拿摇铃,对着告老还乡的甲说:“你的寿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到你的家中摇铃,只要铃声一响,你就要随我的引导而亡。”

赵判官又再摇铃一声,对着经商路过的乙说道:“你的寿命也是只剩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到你府上摇铃,在铃声中你将随我而亡。”

甲乙二人闻言,心生恐惧,忐忑不安。从此,甲每日忧伤烦恼,想到自己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每天只是看着自己赚得的钱财发愁,不断数着自己一生辛劳所积聚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而乙一想到自己还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深觉人生苦短,即使拥有万贯家财,于我又有何用?因此他广行布施,到处造桥铺路,随缘济贫救困,如此一忙,竟然忘了自我。当三个月期限一到,赵判官依约来到甲府,本来已因忧郁烦恼、心神不宁导致身体衰弱的甲,一看到赵判官,铃声都还没响起,他就已经倒地而亡了。而乙则因为行善布施,造福乡里,小区感念之余,为表谢意,联合赠送牌匾,一时锣鼓喧天,热闹不已,因此任凭赵判官的铃声再响,乙均未听见,仍然自在地生活,深感为善最乐。

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一切操之在我,不由他人。

佛光菜根谭

人生的道路,无论崎岖平坦,都要自己去走;

人生的滋味,不管酸甜苦辣,都要自己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