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四十二章经》
人生的相对论
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事事都那么艰难,想自暴自弃。父亲是个厨师,带她进厨房。他往三只锅里倒水,烧开。他往第一只锅里放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鸡蛋,第三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状的咖啡豆。约二十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鸡蛋、咖啡分别取出。他让女儿用手摸摸胡萝卜,又剥开鸡蛋,最后喝了咖啡。然后父亲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鸡蛋本是易碎的,经开水一煮,它的内部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进入沸水之后,改变了水质。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激发起人类的新思维,改变对宇宙和自然的原有看法。
确实不错,这个世界的“有为法”都是相对的。记得童年读书时,老师教我们对对子:山与水对,手与足对,刀与尺对,狗与牛对。另外,男女、阴阳、东西、大小、有无、来去,都是相对的;超越对待,只有佛教的“无为法”,是离开“相对”而建立在“绝对”的上面。例如,“空”不但空了“有”,还要空去“空”,不但“无我”,还要“无人”。但是人在世间生活,还是习惯用相对、比较来论说一切。试举其例:
一、体育场上必有胜负。现在举世最为风靡的就是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到体育竞赛,竞赛中又有田径、球类等。田径又有一百米、四百米、马拉松等。球赛则有篮球、足球、棒球、曲棍球等。虽然奥林匹克的精神只重参加,不重胜负,但选手们平时苦苦训练就是希望与全世界的健将一较长短,希望创下更高、更快、更远、更准的纪录。获得金牌,举国跟着欣喜若狂;惨遭败战,则黯然回国。过去的战争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现在体育竞赛也必有胜败,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胜败还是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才好。
二、赌博桌上必有输赢。人之性,除了贪利好名,还有一个好赌。有的人从小就为明日天气是好是坏打赌;遇到选举,谁胜谁败,也要打个赌。有人养成好赌的习惯,桥牌、围棋不够,麻将、梭哈,甚至四颗色子,遭致倾家荡产。在赌桌上,不但是现金的输赢,甚至房屋、田产都拿来当赌资,最后赌光家业,连自己的品德也跟着输光了。赌博有输有赢,而“十赌九输”也是定论。
三、工商界里必有盈亏。人在世间生存,必然要有工作。现代工商业起飞,很多人经营工商企业。有的人经营工厂致富,日赚万金;有的人不但不能获利,甚至老本亏尽。工商经营必有盈亏,有的人将“血本无归”归于运气不好。其实,运气、时机固然重要,市场的调查、成本的充分、技术的精良、人事的管理等因素,也是盈亏的原因,若能注意及此,必能减少亏损。
四、生活圈内必有得失。人在世间总要生活,生活里必然有喜怒哀乐、利害得失的时刻。人要能生活得像古井无波,诚非容易,因为生活里纵无大风大浪,一些水波涟漪总难免会影响生活,扰乱家人和自己的心情。所以,吾人的生活在得失之间要保持平静的心:得,不必过分喜悦;失,也不要过分悲伤,得失之后还有未来。
五、人我之间必有是非。人间有你有我,有了人我就有是非好坏。太过计较我执,太过分别他人,日子难过;如果能视人如己,将我比做他人,或者人我对调,是非人我必有另外一番境界。
六、人生路上必有苦乐。人生是一条路,这条路是平坦的康庄大道,还是崎岖不平的小径呢?人生路上难免有各种坑沟、路障、绊脚石等,人生路不容易行走,所以有苦有乐。苦的时候,觉得人生冷酷无情;快乐的时候,也容易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乐极生悲。人生的苦乐,要淡然以对,生活才能自在。
佛光菜根谭
人生之所以苦恼——
有的是对苦乐太计较,被苦乐所牵制;
有的是对荣辱太计较,被荣辱所牵制;
有的是对得失太计较,被得失所牵制。
流动的美
范蠡带着西施到了江南一带,从小生意做起,没几年他发了大财,就把钱全部布施出去;又从小生意做起,过没多久,又发了大财,再次把钱布施出去。史书上记载“三聚三散”,他明白,财就像水一样,要让它流动,积财丧道。财布施出去,马上又会回来。《大学》说:“财散则人聚。”
世间会动的东西才美。白云飘飘,和风吹拂,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移动,海里的大鱼小虾都在浮游。一片花瓣,远远地随着流水漂来,我们都觉得好美。
飞机从天际飞过,大家都会翘首仰望;帆船乘风破浪,大家也争相一睹为快。静态的东西很美,流动的东西更美,也更有价值。
一、空气流动才会清凉。在房间里觉得闷热,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顿时觉得无比清爽。同样,你坐在汽车里,把玻璃窗摇下,微风轻轻吹送,感到凉快无比。空气流动才会清凉,所以现代建筑都很重视窗户,留个窗户以便空气流通。流动的空气不但清凉,而且清新,所以我们早晨起床喜欢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融和在一起,会觉得清凉自在、精神焕发。
二、河水流动才能洁净。山中的溪水为什么清澈洁净?因为它不断流动。再怎么肮脏污浊的水,只要在山沟小溪中流动一公里,就会变成净水。不流动的死水,容易长青苔,变质发臭;就算是一盆净水,放在家中多时,也不能再饮用。空气、流水,都要流动才有生命。
三、货物流动才有价值。“货畅其流”,这是社会经济运作的基本原则。稻米出产地,产量太多,不能销售到外地,则谷贱伤农。山区水果生产过量,贱价抛售都乏人问津;滨海地区不产水果,人们想要吃个木瓜、番石榴,千般困难。货畅其流,才不会供需失调,才能稳定物价。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商贩为了流通货物所走出来的路。江苏宜兴成为紫砂壶之乡,台湾旗山成为香蕉王国,这许多特产都要能够销往其他地方才有价值。世界上金银铜铁锡各有出产地,而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取所需。假如货物不能流通,如何能有这种方便呢?
四、钱财流动才会富有。货物需要流通,钱财尤其需要流动。你把黄金美钞锁在保险箱里,就是一百年也不能为你增加一块钱。玩股票的人,有进有出,才能获利;银行里接受人们存款,也有贷款服务,因为金钱要能进出流动才能发挥价值。俗语说“钱滚钱,赚大钱”,钱财流动,看似流进别人的荷包里,实际上利益还是自己的。钱财流动的最大意义要“舍得”,能舍,才能得。
五、血液流动才能健康。金钱流动会富有,血液流动会健康。人的生命系于一口气的进出,生命只在呼吸之间,而人的健康要靠血液循环良好,如果血管阻塞,则百病丛生,甚至有致命之虞。因此,养生之道要多运动,运动能使血管里氧气充足,则血液循环正常,气脉保持畅通,才能常葆身体健康。
六、人生流动才会进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世间事物都在不断运动,人也要动起来,要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才能与时俱进。人生能够流动,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才能不断进步。现在交通发达,观光旅游盛行,已经蔚为风气,甚至成为全民运动,这也是现代社会人生的一大进步。
佛光菜根谭
河水流动,才能涓涓不绝;
空气流动,才能生意盎然;
财富流动,才能造福社会;
心意流动,才能通达无碍。
要活的
有一次我到日本去巡视道场,几天下来,看到一个徒众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面无表情、暮气沉沉。最后一天,我终于忍不住,把他叫来:“你几乎像个死了的人,可能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我感觉不到你是活脱脱的生命,你要将你的肌肉活起来啊!”过后,才发觉自己几十年的岁月中,虽然受尽酸甜苦辣,却从来没有被人骂过是“死人”,觉得这一生过得很有意义。
活,就是美。花儿吐露芬芳,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因为它是活的。树梢随风轻摇,我们觉得生机盎然,因为它是活的。鸟儿枝头鸣叫,我们觉得动听悦耳,因为它是活的。云朵舒卷自如,我们觉得自在舒畅,因为它是活的。溪水淙淙流动,我们觉得涤尽尘虑,因为它是活的。同样,人的肌肉也要是活的,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希望。
五十年前,我在江苏金山寺的禅堂参学,老师说:“要眼观鼻,鼻观心。眼睛要收起来。”起初我总做不好,经常挨罚,因为从小母亲就教我们:“当别人讲话时,你要看着他,才有礼貌。”后来才知道,禅堂的老师是在训练我们静下心来观无相之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注意向对方注目、瞻仰,表示尊重他,也表示自己是一个活生生、有反应的活人。数十年来,我看尽人间悲欢离合,目睹世事沧桑盛衰:一件事情到我手上,我能够看出它大概的前因后果;一个人来了,我能够看出他心里的喜怒哀乐;一篇文章,我能够很快读出它的内容重点;到任何地方去,我能够一眼判断我站立的地理位置。徒众常问我:“您怎么能看出这么多巧妙来?”我告诉他:“因为我的眼睛是活的。”活的眼睛才能称为是灵魂之窗,活的眼睛才能称为是辨别之神。
有人问我:“为什么和别人交谈时,你总要在对方说完一段话之后,重复叙述其中的两三句?”这是因为我要让对方知道,我的听觉神经是活的,我很重视他的问题,我要马上解决。
有些弟子听完我的话之后唯唯诺诺,但是做出来的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有的时候他只听了一半,所以做得不周全,引生很多麻烦;有的时候也会错意思,结果听出许多烦恼,也把烦恼传给了别人。所以,仅仅听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全听、会听,才能不负所托,把事情做得神似活现。现今是一个有色彩、有声音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用活的眼睛、活的耳朵接收宇宙万物的声音、色彩,也要用活的嘴巴制造美丽的色彩,发出动人的声音。
记得过去有一位同道,虽然学养很好,但因为面无表情,让人见了索然无味,大家在背地里称他为“活僵尸”。我当时觉得:人还没死,先让肌肉死了,真是太可惜了!以此为惕,我经常笑脸迎人,结了许多善缘。后来我收徒纳众,也一再告诫大家,要做一个“脸上无嗔是供养”的活人。有一天,一个在殿堂做香灯的弟子向我诉苦:“您老是要我们笑,您可知道,笑久了嘴角会酸啊!”我回答他:“可见你平常没有养成笑的习惯,嘴角的肌肉已经死了!”让嘴角的肌肉活过来,要先从微笑开始!二十几年前,佛光山初辟,一切因陋就简,吃住的条件都不好,但奇怪得很,许多信徒都喜欢前来朝山拜佛。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其中的原因了。一个炎热的午后一团体来访,临别时有人对我说:“谢谢你们的招待,在这里觉得很亲切,很有朝气,和到别的地方不一样。”另一位接着说:“因为这里的法师比较有表情。”人,有了表情,就像甘霖遍洒大地,一切都会活过来!
活,非仅指肉体的存活,我们要用慈悲的行为、善巧的语言、灵敏的心意,让人产生信心,让人增加欢喜,让人涌现希望,让人得到方便,进而立功、立德、立言,让我们的善行懿举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的国家社会能永远活在安和乐利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先从基本动作——将我们个人的肌肉培养成为活的做起!
佛光菜根谭
活,是精神和生命力的展现;
活,是慈悲和忍耐力的诠释;
当个会笑的活人,才能拥有世界!
耐烦做人
耶稣带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马蹄铁,彼得懒得弯腰,耶稣弯腰将它捡起。耶稣用马蹄铁换的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在走过荒野的时候,耶稣掉下一颗樱桃,干渴的彼得立刻弯腰捡起吃掉;耶稣又掉下一颗樱桃,彼得又弯腰捡起吃掉。这样,彼得弯了十八次腰。耶稣笑道:“要是你此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摘引自《小故事大道理》
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先要看他有没有耐力:他耐得住苦吗?耐得住饿吗?耐得住忙吗?耐得住骂吗?耐得住冤枉吗?耐得住委屈吗?耐得住之外,耐烦是一个人应备有的重要性格。不能耐烦的人,做这件事想着那件事,做那件事又想着其他另外的事;在这个地方想到另外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又觉得不习惯。
不能耐烦是性格上的缺点,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必会大打折扣,所以人应该养成耐烦的性格。人生有哪些事需要耐烦呢?
一、等人要耐烦。和人约会,有的人不守时,对这种人你还是要耐烦地等候。有时候对方乘飞机,飞机迟到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你能不耐烦等候吗?其实,等人是艺术,被人等候是罪过;学习耐烦等人,也是做人的艺术和修养。
二、交友要耐烦。我们交朋友,不能经常让朋友听我们使唤,我们也要为朋友付出一些服务,尤其朋友必定也有他的性格。如果我没有耐烦的习惯,在朋友之前一直显得烦躁、不满,怎么能交到好朋友呢?
三、听话要耐烦。听老师上课,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为了分数,不得不耐烦。听名人讲演,有时候也有一些冷门的讲题,不一定都能听得很有兴致,但为了礼貌,也要有始有终地听下去。听老人的唠叨、朋友的善意劝诫、家人的叮咛,都要耐烦;你不耐烦听,怎么能获得别人的谅解呢?四、处众要耐烦。在大众中,团体行动经常要排班,你等我,我等你,必须要耐烦;你体谅我,我体谅你,也要耐烦。所以,在大众团体里生活,快慢要有序,尤其要有合群的性格;这个人的个性很急躁,那个人的性情很缓慢,我都必须耐烦。你不耐烦,就不能处众;不能处众,如何立身社会呢?
五、学习要耐烦。人非生而知之,一切都要学而后才能知之。学徒学习一项手艺,需要几年的时间;不耐烦,怎么学得会?学习语言,不管英语、日语,几年的时间可能都学不好,我怎能不耐烦呢?世间的学问之多之复杂,都要靠我们的耐烦一一去研究,深入才能成其渊博的知识。
六、成熟要耐烦。田里的稻麦,不成熟不能收割,你要耐烦等它成熟。桃李水果,要等它成熟,才能采摘;不成熟,生涩难吃,采收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要成熟,道德修养、知识见解、礼貌习惯、进退威仪,都要耐烦地养成。世间的人,有的人少年老成,表示他成熟;有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火暴性格,没有做人的修养,是因为不能耐烦的关系。
耐烦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其重要性不容漠视。耐烦并不完全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磨炼,尤其需要自我的克制,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平时生活里需要耐烦以对的事,再举六点如下:
一、生病要耐烦。汽车坏了,要修好才能上路;身体病了,要养好才能做事。有的人生病不耐烦,急于出院重回工作岗位,这样不但对工作没有帮助,反而加重病情。孙运璇先生的名言:“你病了,带给家人多少的麻烦!”所以一个人不要任性,不要随意,要耐烦照顾好身体,自己的健康是家人的幸福。
二、守信要耐烦。做人要守时、守信、守节、守道,信用是立身处世之本。人无信不立,从中国的造字来看,“信”之一字,就是“人”和“言”,人言要可“信”,才会受人尊敬。为了要守信,做皇帝都要“君无戏言”,做君子也有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工商界也都是“童叟无欺”、“信用第一”,信用就是自己的名誉,没有信用的人名誉扫地,没有人愿意和他往来,所以对信用必须要耐烦遵守。
三、工作要耐烦。世间没有白吃的午餐,凡一切所有都要靠我们工作所得而来。工作的诀窍就是勤劳、耐烦。工作不勤劳,主管不欢喜;工作不耐烦,不能把事情做好。无论什么工作,粗重细活、轻易艰难,都应该耐烦地完成。这就必须养成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耐烦的性格,否则投机取巧终非长久之道。
四、家事要耐烦。再伟大的人,对家事不能不关注。艾森豪威尔总统每天只要一回家,即刻走进厨房,帮太太煮饭炒菜。家是全体家人共有的,所以家事应该共同负担,举凡打扫整洁、洗涤碗筷、整修环境,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家人共同负担家务,家庭才能和乐。
五、孝亲要耐烦。为人子女不能不孝顺父母,孝亲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烦的性格。因为年老的父母,乃至祖父母,必定动作缓慢、说话唠叨、思想观念落伍,假如你不耐烦,势必让长辈不欢喜。所以,孝顺之道,不止是奉养、尊敬、体贴,尤其耐烦最为重要。
六、人情要耐烦。世间的人情,所谓“礼多人不怪”;你要做到“礼多人不怪”,必须要耐烦。要写一封信问候长辈,不得不耐烦写信;必须去探望的亲友,不能因为塞车不耐烦,就不去探望。人情往来要送礼,不能因为想不出应送什么东西,就不耐烦去送礼;人际间要应酬,如果你因为不善讲话,就不耐烦去应酬。这都是做人有亏,不能不慎。
军人作战,不到紧要关头不滥发一枪;会议高手,不到要紧时刻不乱发一言。主妇煮饭,饭未煮熟,锅盖不可妄自一开;母鸡孵蛋,小鸡尚未孵成,不可妄自一啄。所以,在事务里面要耐烦,在人情里面要耐烦,在时空里面要耐烦,耐烦是人生成就事业的增上缘。所谓“耐烦做事好商量”,耐烦做人,才能把人做好。
佛光菜根谭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倨傲易伤身;
涵养是待人第一法,粗鄙易伤人;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急躁易坏事;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贪欲易染心。
沉得住气
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一天,冯道穿了新买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访。和凝一看,这双鞋子和他数日前叫仆人买回来的那双一模一样,于是就问:“你这双鞋子是多少钱买的?”冯道不慌不忙举起右脚:“五百块钱。”和凝一听,转身对仆人骂道:“一模一样的鞋子,为什么你说要一千元呢?”此时,冯道又缓缓地举起左脚:“这只也是五百块钱。”
沉不住气,往往不能冷静地判断是非,造成憾事。历史上,很多战争原本有利的一方,被对方的激将法激怒,沉不住气,贸然出兵,而使局势逆转。在佛门里,一些出家人还俗,也是等不及,沉不住气,因此沉沦世海。
沉得住气是一种修养的功夫,东晋淝水之战期间,谢安正与朋友下棋,得知侄儿谢玄力克敌人,但他不形于色,依然冷静下棋。沉得住气是一种忍辱的智慧,英烈千秋的张自忠受命与敌人周旋,却被误认为卖国贼,但他沉得住气,最后完成使命,流芳千古。诸葛亮以空城计骗过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不战而退,也是沉得住气。有智慧的人,越是紧急危难越是冷静沉着,因为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
所谓“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拳头不要随便打出去,要沉得住气,才有力量;眼泪不要随便流出来,要沉得住气,才能化悲愤为力量。
沉得住气,也不是没有是非观念,而是冷静沉着,伺机而动。纪渻子训练斗鸡,说明一只上等的斗鸡,不是只会虚张声势、自狂自傲,否则遇到强者,往往不堪一击!气定神闲,从容安详,呆若木鸡,最后方能不战而胜。
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纵使遇到挫折,或有不公平之事,不可以冲动,更不能意气用事,应该冷静沉着,要沉得住气,才能理性地思考解决之道,这才是智者所为。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礼让第一;不急不急,威仪第一。要慢要慢,注意礼貌;要慢要慢,慢工出细活;要慢要慢,欲速则不达。
“慢”是一个政策,看世间演变,才能定策。但是“急惊风遇到慢郎中”,慢也不全然就好,因此当急则急,当慢则慢,符合中道最好。
煮菜,有快快炒,有慢慢炖;快炒才会青脆,慢炖才能熟透。修行,有渐修渐悟,有顿修顿悟。不管渐悟、顿悟,都是经验的累积,一旦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世间没有一蹴可及的事,没有“立即长大”的人,揠苗助长则适得其反,所以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能到达目的地。
古代士子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一举成名。种了三年的树木,才能当柴烧;长了十年的树木,才能当板凳坐;经历百年的树木,才能当栋梁用。所以,人要养深积厚,才堪大用。
现在的快速炉,快速加温,也快速冷却;温室里的花朵,快速开花,也快速凋谢。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禁得起时间的循序渐进,才会平顺。
学剑的人,愈急着成就,就愈不能如愿,因为他没有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就会给敌人有可乘之机。所以,做人有时要当机立断,不能稍作犹豫,但大多时候则要“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才能免留遗憾。
三日才能做完的事情,可能一天就完成了;一时就能完成的事,可能等了数日还未见成效。急慢之间,对于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个人的服务精神,也不能不注意!
佛光菜根谭
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
有智慧的人,越是紧急的时候,越能镇静沉着。
自制的功夫
山上寺庙有一尊铜铸的大佛及一个大磬。深夜,大磬向大佛抗议:“你我都是铜铸造的,你高高在上,每天有人向你献花供果,烧香奉茶,向你礼拜,可是每一次有人拜你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大佛安慰道:“你也不必艳羡我。你可知道,我当初被工匠铸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烈火的痛楚,日夜忍耐,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是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能坐在大殿里,接受香花供养和人们的礼拜;反观你,只要别人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你就痛得直喊叫!”
子弹都比不上委曲柔软的忍耐力量。一个人要能忍毁谤,听恶骂如饮甘露,做一个有力的大人,不被外境的风浪所动摇,于行路难的人间忍苦、忍难、忍冷、忍热、忍浓、忍淡,最难的是忍下一口气。所谓争一时容易,争千秋就必须以忍为铠,有多少忍耐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就像经上说:“由忍得解脱,嗔心寂无起。为一切能故,能胜一切人。”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快乐与烦恼从哪里来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要讲布施?就是要我们对金钱物资要能自制,不要过分贪着。为什么要讲持戒?是要我们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恶,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我们忍辱?也是要我们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嗔恚,养成柔和的性格。
世间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荣华富贵还是冤家仇敌之前都能自制。能自制,生活才能快乐;能自制,人生才能高尚。人类有追求欲望的本能,节制欲望也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节制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制,那么你就是人间道德的失败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善自己,就必须把自制的本能发挥出来。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则不妨如儒家所说“君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让别人来帮助你。
自古圣贤君子,没有一个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诸佛菩萨,也没有一个不是从克己利人中修学圆满的。
国家的法律不是用来定人罪刑的,而是要我们依法、守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们的行为,而是要我们的身心因戒律而获得自由。有了法制和戒律的自制,面临任何诱惑,吾人才有力量应付。
在声色货利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在权利名位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有自制、忍耐的力量,就不会受情爱、美色的诱惑;有自制、忍耐的修养,就不容易嗔恚、暴躁。
所谓“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制的功夫;所谓“佛子不作非法”,就是自制的功夫!玄奘大师“言无名利,行绝虚浮”,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面能自制;鸠摩罗什要求弟子“但采净莲,莫取污泥”,即是他知道自制。印光大师用“常惭愧僧”来自制,太虚大师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也是他的自制。
佛教里的晚课“是日已过,命亦虽减”,这是要我们对时间的自制;过堂用斋时“大众闻磬声,各正念”,这是对思想的自制;《佛遗教经》的“如蜂采蜜,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这是要我们对饮食的自制;《普贤警众偈》的“当勤精进,如救头然”,这是要我们对于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胁不着席”,这是对生活的自制;常不轻菩萨的“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以防伤人的自制。
蒲达多能自制自己不好强,甘愿拜在弟子鸠摩罗什门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张飞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战胜严颜后特地下座礼遇,感动严颜心悦诚服投降。古今名人在墙壁上悬挂对联,或者在案桌边书写座右铭,都是为了自制。我们要用忍耐来自制,我们要用智慧来自制,我们要用戒法来自制,我们要用修养来自制。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发力、多少的贪嗔痴,都要靠自制力掌控。有了自制力,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归本性。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节制,自制不是要求别人如何改变。禅门里的“照顾自己”、“照顾脚下”、“观照自心”、“看清念头”,都是自制。自制,说时容易,用时很难,所以一般人“讲时似悟,对境生迷”。当境界忤逆不顺的时候,什么是义理人情,什么是非道理,一概抛诸脑后,此即由于未能养成自制的功力也!人受苦受难时比较容易自制,人受气受恼时往往就难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时闲居的心情;自制,是面临侮辱、委屈、伤害时能够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处在今日声色犬马的社会,人我利害冲突之中,面临一切横逆的境界,我们更需要自制。
佛光菜根谭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
有体谅心才能容人,
有忍耐心才能做人,
有慈悲心才能度人。
嗔恨之害
有个婢女负责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麦、黄豆等杂粮研磨成粉。有一只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时偷吃豆粉,主人怀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常怒叱责打婢女。婢女被主人责怪后,便怒不可遏地拿起竹杖捶打羊。屡遭挨打的羊心中更是怨恨难平。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见她空手无杖,就用角去顶触她。婢女又气又急,拿起燃烧的木柴猛打羊。羊被火烧,痛苦难忍,四处翻滚,身上的火苗焚烧村人房舍,殃及山野。
你会生气吗?你会发怒吗?你会骂人打人吗?你会怨天尤人吗?如果有,那就是嗔恨!“嗔恨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我们很多的功劳、功德、功行,因为嗔恨之火,一下子就把它们烧得精光,实在可惜啊!
当嗔恨心起来的时候,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修养,也不顾自己的风度,什么义理人情,什么心平气和,统统都抛诸脑后了!
嗔恨,与爱相反,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平时相爱的夫妻,一旦生气,拍桌砸碗。桌椅碗盘也没有得罪他,而他不但拿碗盘出气,还怪儿女,骂别人,甚至怪世界上的人都不好,好像所有的人都得罪他。所以,当嗔恨心生起时,他就没有了世界,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自己。
人为什么要嗔恨生气呢?有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过失,不能听逆耳的忠言,不肯接受一点的损失,不希望别人比他好。天在下雨,他就怪老天不好;忽然刮风了,他也怪气候无情。你不能和他有不同的意见,你也不能背着他做你自己的事情,那都是嗔恨心的来源。
汽车抛锚了,大骂汽车气死人;电视上演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恨不得一脚把它踢烂。咒骂车船误时,怨怪饭菜不合口味,甚至把看病救命的医师都告到法院去,和自己爱过的亲戚朋友反言相讥。嗔恨生气时,自己甚至不吃饭,不睡觉,这是和嗔恨过不去呢,还是和自己过不去?汽车要靠蒸汽才能往前开动,飞机要靠电气才能升空,气之威力大矣哉!
台风的形成,是因为气压的关系;原子弹的威力,是靠气爆的原理,这些心外的气压就已经很可怕了,而心内的怒火推动的“生气”,其摧毁的威力更是可怕喔!
“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如果吾人想要消灭嗔恨的火焰,必须要用慈悲的法水,若想冲淡抵消嗔恨的气压,就必须敞开心中的门窗,否则只有让嗔恨之火烧身,只有让嗔恨之气压榨了!
佛光菜根谭
心怀嗔恨、傲慢、成见的人,纵天降甘露,也难入其心;
心存慈悲、谦虚、宽和的人,纵灾难临头,亦难摧其志。
盲从的突破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毛毛虫有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天下来,毛毛虫还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微与众不同,便立即会过上好生活。
摘引自《成功励志小故事》
现代社会上有许多盲从的人。盲从就是依附于他人,没有自己的思想;盲从就是跟随别人起哄,没有自己的主见;盲从就是人云亦云,没有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
群众运动就是盲从,全盘接收就是盲从,随波逐流就是盲从,随声附和也是盲从,跟着感觉妄念走就是盲从,唯利是图的墙头草也是盲从。
社会上,不少青年学子因为盲从而误入歧途,如跟着别人吸食毒品、酗酒赌博,在别人的诱惑之下逃学、离家,在别人的怂恿之下打架、偷窃。也有的人因为盲从而崇尚流行,如蛋挞的流行,让人们排长龙等候购买;喝番茄汁的流行,让人们一窝蜂跟着抢购;商场、证券的投资,让一些没有市场调查或是经济分析的盲从者走上亏本倒闭之路。
盲从,主要是由于自己懒于思考。当人们习惯盲从后,处事就会变得敷衍,所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社会的落后,就是人民的媚外。盲从让自己没有分析善恶的能力,让自己没有表达喜好的勇气。有的人在选择学校、科系时不是依着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而是盲从于明星学校或热门科系,而让自己烦恼,终而学无所得。
历史上有名的“东施效颦”、人们耳熟能详的“皇帝的新衣”、寓言故事的“麻雀想变凤凰”,都是在说明:一味听信别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但失去了自我,更受到世人的嘲笑。
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是从众心理,就是没有自信的盲从,就如曹丕所说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自惭形秽的盲从。老马识途、小狗以小便做记号,都是不愿意盲从,而能记住路线;苍蝇凭着空气的振动敏锐地发觉有人要打它,而能在被打之前飞走,这是因不盲从而能自保;蝙蝠依靠着对方所发出的音波反射辨位,是因不盲从而能补其视力不良的缺陷。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要人们不要盲从。不盲从才有智慧,不盲从才能创新,不盲从才能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盲从才能不同流合污,不盲从才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佛光菜根谭
多闻不如多见,多言不如多行;
多疑不如多问,多虑不如多防。
积极的人生观
国王出外打猎时不小心弄断了一截手指,问身边的大臣该怎么办。大臣甲带着乐观的口气说:“这是好事!”国王闻言大怒,怪他幸灾乐祸,将他关入大牢。一年后,国王再次出外打猎,被土著民族活捉,绑上祭坛,准备祭神。巫师突然发现国王少了一截手指,认为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将他释放,改以国王随行的大臣献祭。国王庆幸之余,想起了牢中的大臣甲,就立刻将他释放,并对他无故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致歉。大臣甲却说:“一年的牢狱之灾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试想陪陛下出猎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又会是谁呢?”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乐观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都持乐观的看法;悲观的人凡事都往坏处想,都持悲观的看法。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乐观,也没有绝对的悲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乐观、悲观当然有外在的因缘,但多数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也不一定全坏。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想到自己只剩下百万元而担忧,乐观的人却为自己还剩下一万元而庆幸。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岛上的孤寂落寞,与当初的飞黄腾达相比,判若两个世界。但苏东坡随后一想,宇宙之间,在孤岛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岛,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蚂蚁,当它爬上一片树叶,这也是它的孤岛。苏东坡觉得,只要能随遇而安,就会快乐。苏东坡在岛上,每吃到当地的海产,他就庆幸自己能到海南岛。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来,他怎么能独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
所以,凡事往好处想,就会觉得人生快乐无比。
出家僧侣,一袭袈裟,一双草履,到处行脚云游。他们可以与乞丐同行,也可以与君王同坐,看起来孑然一身,但是他拥有法界,与全宇宙的众生同体,又何来孤独之有呢?
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有积极奋斗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就是心里的阳光!
佛光菜根谭
乐观如明灯,照亮希望的前程;
消极如毒品,腐蚀健康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