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机械化与创造性之间对立关系的一点启示
在东方,自古以来有两种主要的思潮流传至今,如今仍然可以追溯得到它们。而且,人们认为,近现代文化的方向也受到了它们的启示。其一是儒教思想,再则是老庄思想。儒教思想想要推动的是形式、律法和机械的方向。老庄思想与之相反,它带有无规律的放荡性,重视自由性与创造性。这两种倾向都是人性中的基本特质,不论什么时代,都会以某种形式显现出来。
《庄子》中被称为“外篇”的《天地篇》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贡旅行途中,看见了一位农夫在田里耕作。此人给旱田浇水是这样的:先下到掘好的水井旁,往桶里灌满水,然后再捧上来,到田边给蔬菜灌溉一点必需的水分。一趟趟花费大量的劳力,颇为费事。子贡看不下去,就对这位丈人说:
“你这项劳动真不容易。有一种叫作桔槔 的东西,你没有听说过吗?用它打水的话,你现在的工作立刻就能完成。快去用桔槔吧。”
丈人听了这话,就问“那是什么东西呀”。于是子贡说明了吊桶的构造,总算让对方弄明白了。丈人说:
“你说的东西我不是不知道。只不过使用机械的话,就会生出机心。也就是追求省力而多功的想法。我不愿意这样。想着结果去做事,那是功利主义。这样的想法一旦在胸中浮现,心的纯粹性就被搅乱了。这与道是相悖的。为物所制,不是我所喜好的。”
“功利主义”一词,虽然是我自己附加的说明,不过从丈人的心情来看,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也就是说,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会损坏人类精神的自由性与创造性。桔槔之类的,仍属于机械——尽管在今日而言,不能称之为机械,然而在两千多年以前,它已经相当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各种机器了。
使用机械与被使用于做某件事,存在着两种看法。也许说感受方式更恰当一些。即便认为自己正在使用着,实际上,也许是正在被使用。即使没有发展成明显看到或是感受到的意识,事实上,转动方向盘,按下按钮,反倒为它所驱使的情形是更普遍的。当出现“被使用”的意识时,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这一事实。不过,还是残留着目的论的成分,离无功用的境界差距甚远。物作为物,不被当成物,不因人言而困惑,像“独坐大雄峰”那样——庄子所谓的混沌氏之术,只能说是未到底的。
在现代文明连绵不绝地朝着自动化生产的时代突飞猛进的此刻,桔槔的话题实在太过遥远。然而,在这个话题里,潜藏着东方式思维与西方式思维的联系,这一点不可忘记。只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话题上,我想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弄不明白的地方还有许多。我相信,如果不做进一步的说明,再举上各种各样的事例,那么现在我所要说的内容就无法讲得透彻,这些就留待以后的机会再谈吧。
法则、机械、必至、压迫等一系列的思想,以及与之恰好相反的思想——人类、创造、自由、游戏自在这些,怎样去协调它们呢?或者说,怎样都无法协调吗?是自杀,还是自活?这些都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在历史上出现过。在现代,它们以特别明显的严峻的面貌,降临在我们之间。
(原载于1960年11月号《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