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九‧一○一 次通達位,其相雲何?

【疏翼】

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即別舉五頌別解五位中,第叁段別舉﹝第二十八﹞頌別解第叁通達位。于中分二︰一、因問興起,二、舉頌別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問第叁位。

【頌文】

九‧一○二 頌曰: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疏翼】

第叁段別舉﹝第二十八﹞頌別解第叁通達位中,第二舉頌別答。于中分二︰一、列舉頌文,二、略廣釋頌。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下、解見道,舉頌可知。

【論文】

九‧一○叁 論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現故。

【疏翼】

第二舉頌別答中,第二略廣釋頌。于中分二︰一、略釋,二、廣釋。初中又二︰一、略釋上二句,二、略釋下二句。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下釋有二︰初、略解本頌,二、廣解[1]此頌。今釋上二句頌。

「不取種種戲論相」者,「不取」者,無能取執[2];「不取戲論相」者,無所取相[3];觀真勝義,名「無所得」。

【論文】

九‧一○四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相故。

【疏翼】

第一略釋中,第二略釋下二句頌。

【述記‧卷五十五】

釋下二句。

心、境相稱,如智冥合,俱離二取,絕諸戲論,故名「平等平等」。

「真勝義性」,體即「真如」。此但遍遮有漏,後得智亦有相,此亦離彼相戲論也。

【疏翼】

以上第二略廣釋頌中,第一略釋訖。

【論文】

九‧一○五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疏翼】

第二略廣釋頌中,第二廣釋。

【述記‧卷五十五】

此下第二、廣釋上頌。于中有四︰初、廣正智,第二、解位名,第叁、解見道真相差別,第四、解得見道時功德有異。

然廣正智中,此智二分,合有叁解[4]。《佛地》有二說,無此第一[5],然彼一切無漏心合作法。

此即不然。「說無所取、能取相」者,識體合如,冥然無取、無攀緣[6]也。如《攝論》[7]第六所引《莊嚴論》[8]頌: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9]等。此頌說離二取相等,此類非一,不能繁引。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何時斷識能取得住心法性耶?頌曰︰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論曰︰謂若時緣諸教法,緣諸教授,最後乃至緣色聲等,由智都不緣離心外境界,即不見、不取,無有執著,而如實觀見于義,非如生盲;爾時則識能取亦離,而安住于自心法性。即于此中出其成因,說言「離二取相故」。若有所取,亦有能取;若無所取,亦非有能取;若無所取,則亦當知無有能取,而非只無有所取;若如是者,由于所緣能緣無分別故,平等出世間智生起。即斷所取能取執著﹝即二取取﹞隨眠,心亦安住自心法性。

【論文】

九‧一○六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

【疏翼】

第一廣釋正智中,第二解正智二分。于中分二︰一、明非無相分,二、明非無見分。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由所緣緣要帶相故,難前師說︰無似境相[10],名緣彼者,應此「色智等」,名此「聲等智」,此色智等上,無聲等相故。此難無相分,以色、聲智返覆比量,義准可知。如《觀所緣》說「帶彼相起」[11]故,名有[12]無分別影像所緣故[13]。

如雖無親證無分別相,與彼極相似,不同余智,名曰證如,如《對法》、第十一抄會[14]。

【論文】

九‧一○七 若無見分,應不能緣,甯可說爲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

【疏翼】

第二解正智二分中,第二明非無見分。

【述記‧卷五十五】

以如喻智,以智喻如。無能緣相,亦准前解。

【疏翼】

以上第一廣正智中,第二解訖。

【論文】

九‧一○八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

【疏翼】

第一廣正智中,第叁師明見有相無。于中分四︰一、引《瑜伽》說「無相取」爲證,二、解第一師引文,叁、帶如體起不離識性。答第二師,四、舉喻並結成。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此、第叁說。

此智,見分有,相分無[15],說無相取、不取相[16]故。七十叁說也[17]。

既言「無相取[18]」,甯無見分?

「不取相故」,可無相分。彼論有數十番難,應廣敘之[19]。

【論文】

九‧一○九 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

【疏翼】

第叁明見有相無義中,第二解第一師引文。

【述記‧卷五十五】

解第一師所引教文,相分同初[20],見分有異,文意易解。

【論文】

九‧一一○ 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

【疏翼】

第叁師明見有相無義中,第叁帶如體起不離識性答第二師。

【述記‧卷五十五】

第二師雲:《所緣論》說:識依彼生,帶彼相故[21],名緣于彼。若無真如相,應非是所緣!

此緣真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起,故名所緣;非帶彼相分影像而起,名緣于如,「不離如故」[22]。

【論文】

九‧一一一 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疏翼】

第叁師明見有相無中,第四舉喻並結成。

【述記‧卷五十五】

舉喻顯成。

自證分等緣見分等,非帶彼相分起,得名所緣故。此無分別,與後得殊,故必無相,如前第七卷四緣中解[23]。

若爾,心王應名緣所!不現彼影、帶彼體相起故。

此亦不然,非所慮托故,余文可解。

此即第一、有見相分別。

【疏翼】

以上第二廣釋頌文中,第一廣釋正智訖。

【論文】

九‧一一二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疏翼】

第二廣釋頌文中,第二解位名。

【述記‧卷五十五】

第二、釋位及見道名。

「見」,即是「道」[24]。「體」者,通也;「會」者,達也。

--------------------------------------------------------------------------------

[1] 《金藏》作「解」,余作「釋」。

[2] 即無能取取。

[3] 即無所取取。

[4] 此依次爲初解。

[5] 如《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有相分、見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亦定有。若無如是叁分差別,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相分不定。

有義:真實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

有義:真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障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都無相、見,應如虛空,或兔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蘊依,不得色者,轉四蘊依,應無識等,便成大過!

有義: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得智相應心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

[6] 無有二取取爲隔礙。

[7]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六。

[8] 即《莊嚴經論》卷二〈真實品〉。

[9]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藏文作「de byas gbis kyi 

 mtshan bid bral ba yis/ chos kyi dbyivs ni mvon sum bid du ”gyur/」。  

[10] 「相」,《金藏》誤作「故」。

[11] 《觀所緣緣論》原作:

謂能緣識帶彼相起﹝藏文作「wes pas gav gis rav gi vo bo ves par ”dzin pa yin te de”i rnam par skye ba”i phyir ro/」﹞。

[12] 「有」字,《金藏》無。

[13] 《對法》卷十一雲︰

有分別影像所緣﹝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i gzugs brban/」﹞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勝解作意﹝藏文作「mos pa yid la byed pa/」﹞者,一向世間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i gzugs brban/」﹞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止觀所緣境界。真實作意者,一向﹝藏文無此二字﹞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藏文作「de kho na yid la byed pa ni ”jig rten las ”das pa dav de”i rjes las thob pa”o/」﹞。

[14] 《雜集論述記》卷二十叁雲︰

「有分別影像﹝所﹞緣」等論文中雲「一向世間」,謂勝解作意。法師雲︰既雲「勝解作意」,明知是有漏見道以前勝解行地。如《大論》二十六雲「有分別影像」者,謂乃至﹝中略「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教授、教誡爲所依止(藏文作「”di ltar ”di na la la dam pa”i chos thos pa”am/ gdams wiv rjes bstan pa la brten nas/」)、或見、或聞、或分別故(藏文作「mthov ba”am/ thos pa”am/ bye brag phyed pa”am/ yovs su brtag pa be bar bzuv ste/」),于所知事同分影像(藏文作「wes par bya ba”i dvos po dav cha mthun pa”i gzugs brban la/)」﹞由叁摩哂多地,毗缽舍那行﹝藏文作「mam par gźag pa”i sa pa”i lhag mthov gi rnam pa dag gis」﹞,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藏文作「rnam par lta bar byed/ rnam par ”byed par byed/ rab tu rnam par ”byed par byed/ yovs su rtog par byed/ yovs su dpyod par byed pa ste/」﹞,乃至爲六行,于此所知事,知功德過失﹝原文爲「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梵文作「anapana-smrti」),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粗性,上地靜性,或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爲所依止,令叁摩哂多地作意現前(藏文作「de la brten nas rnam par gźag pa”i sa pa”i yid la byed pa mvon du byas te/」),即于彼法而起勝解,即于彼所事而起勝解。彼于爾時,于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藏文作「de de”i tshe na wes bya”i dvos po la mvon sum du mthov ba dav ”dzin ba”i mos pa skye bar ”gyur gyi/」)。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藏文作「wes bya”i dvos po de mvon sum du gyur civ phrad pa”am/ mvon sum du gyur pa ni ma yin no/」),亦非所余彼種類物,然由叁摩哂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藏文作「de dav ”dra ba”i rdzas gźan yav ma yin mod kyi/ ”on kyav mos pa”i mthu yin te/ mam par gźan pa”i sa pa”i yid la byed pa”i mthus na de de ”dra”o/」)。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藏文作「des de wes bya”i dvos po de dag dav ”dra bar snav bas de”i phyir de ni wes bya”i dvos po dav cha mthun pa”i gzugs brban źes bya ste/」)』。修觀行者,推求此故,于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藏文作「rnal ”byor pa de brtag par bya ba wes bya”i dvos po”i rav bźin de la yav dag par rtog par byed pa na/」)、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藏文作「yon tan dav skyon ves par rtog par byed pa gav yin pa de ni 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i gzugs brban źes bya”o/」)』」﹞。

《大論》此文即「有分別影像」,通漏、無漏,以簡擇如《大論》八十叁卷釋,唯無漏﹝如雲「複次,簡擇諸法(藏文作「chos rnam par ”byed do/」)、最極簡擇(藏文作「rab tu rnam par ”byed do/」)、周遍尋思(藏文作「yovs su rnam par rtog par byed do/」)、周遍觀察(藏文作「yovs su dpyod par byed do źes bya ba ni/」),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卷二十六)。已得無漏真作意故,緣聖谛境一切無漏作意相應,名爲『擇法』(藏文作「zag pa med pa”i yid la byed pa thob pa nas bzuv ste/ bden pa la dmigs pa zag pa med pa”i yid la byed pa dav ldan pa thams cad ni chos rnam par ”byed pa źes bya”o/」)」﹞。

此《﹝雜集﹞論》「有分別﹝影像﹞」是有漏,《大論》「有﹝影像﹞分別」,與此不同。此據見道前語,彼約通地前,後語無違。

問︰論雲「無分別影像」,謂「一向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如此文即唯無漏。如《大論》二十六雲「無分別影像」者,「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藏文作「gzugs brban gyi mtshan ma bzuv nas/」﹞,不複觀察揀擇,乃至﹝中略「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以九種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勘與此論﹝此處﹞相違。﹝由﹞此論第十卷,及《大論》第叁﹝原該論《述記》作「四」,今改﹞中,釋九種定﹝即「九種心住」,或「九種行相」﹞皆有漏,始修行者所爲﹝《對法》卷十雲「令住者,攝外攀緣,離內散亂,最初系心故(藏文作「de la phyi rol gyi dmigs pa rnams las bsdus nas de nav du mi g·yev bar gav dav po bid du be bar ”dogs pa ni ”jog pa”o/」)。等住者,最初系縛粗動心已,即于所緣相續系念,微細漸略故(藏文作「de ltar sems g·yo bar rags pa thog ma de bid du be bar btags pa de/ dmigs pa bid la rgyun gyi tshul dav phra bar byed pas mvon par sdud pa ni rgyun du ”jog pa”o/」)。安住者,或時失念,于外馳散,尋複斂攝故(藏文作「dran pa brjed nas phyi rol tu g·yev bar gyur pa de dran pas bkug pa ni blan te ”jog pa”o/」)。近住者,從初以來,爲令其心于外不散,親近念住故(藏文作「sems phyi rol du mi ”phro bar bya ba”i phyir thog ma bid du dran par be bar gnas pa ni be bar ”jog pa”o/」)。調順者,從先以來,于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藏文作「svar ltar rnam par g·yev ba”i rgyu gzugs la sogs pa la bes dmigs kyi ”du wes kyi dbav du byas nas thog ma bid du sems rab tu ”phros mi ster ba ni ”dul bar byed pa”o/」)。寂靜者,于擾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瑜伽》卷叁十中則謂「于諸尋思及隨煩惱」。「惡覺」即「尋思」,下同。藏文爲「rnam par rtog pa/」)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藏文作「sems ”khuv par byed pa be ba”i bon movs pa rnam par rtog pa rnams la bes dmigs su blta bas ”phros mi ster ba ni źi bar byed pa”o/」)。最極寂靜者,或時失念、散亂覺等,率爾現行,即使製伏,令不更起故(藏文作「dran pa brjed nas rnam par rtog pa la sogs pa kun du ”byuv bas na/ de dav du mi len pa ni rnam par źi bar byed pa”o/」)。專注一趣者,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叁摩地故(藏文作「mvon par ”du byed pa skabs med civ bar ma chad par tiv ve ”dzin la rgyun du blan te ”jog pa ni rtse gcig par byed pa”o/」。藏文《瑜伽》則作「rgyud gcig tu byed pa”o/」)」。平等攝持(《瑜伽》作「等持」)者,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離散亂轉故(藏文作「win tu goms pa”i rim gyis mvon par ”du byed pa med civ lhun gyis grub par sems kyi tiv ve ”dzin rgyun g·yev ba med par byuv ba ni mbam par ”jog pa”o/」。藏文《瑜伽》作「tiv ve ”dzin du byed pa yin no/」)。」﹞《大論》﹝卷二十六﹞以「有分別」爲「影像」觀。

此《﹝雜集﹞論》據有漏者,彼論﹝卷八十叁﹞據無漏者,據實,通漏無漏。又極揀﹝擇﹞等,《大論》﹝卷八十叁﹞謂無漏,二十六無分別﹝影像﹞觀,不複修習如是「有分別影像」,通無漏名「有分別」。如是「無分別」,得有「影像」緣。

四慧﹝「《瑜伽》卷叁十中雲「于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缽舍那」﹞無分別,而爲九種定﹝行相﹞,二論不同,有漏、無漏異者,有四種慧通漏、無漏。如叁十卷解四慧中,不言無漏,亦得通漏無漏。﹝此卷﹞下叁門﹝即由六種力成辦門、四種作意門,及四種毗缽舍耶門﹞中,相似有漏,並如九種定會。法師引西方無漏觀﹝叁家中﹞無影像家釋,此文亦然。能去內心有所緣慮相,是心家影,名「無分別影像」緣。

又無他分別影像,名「無分別影像」。若作此釋,《大論》二十六雲︰即此無分別影像,「亦名影像﹝藏文作「gzugs brban de yav gzugs brban źes kyav bya/」﹞乃至﹝中略「亦名叁摩地相,亦名叁摩地所行境界,亦名叁摩地」﹞亦名叁摩地門﹝藏文作「tiv ve ”dzin gyi mtshan ma dav/ tiv ve ”dzin gyi spyod yul dav/ tiv ve ”dzin gyi thabs dav/ tiv ve ”dzin gyi sgo dav/」﹞,乃至﹝中略「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藏文作「yid la byed pa”i rten dav/ nav du rnam par rtog pa”i lus dav/」﹞」。雲何言無他分別影像?《佛地論》叁家釋像﹝即「相分」﹞,待問﹝法師﹞錄之﹝其第叁家「有義」雲「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得智相應心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界現,分明緣照」﹞。

又「無分別」中,即有「影像」之言,明知非無分別智。若爾,雲何言內真證智?後得智有二分︰一、反緣理,二、緣事。反緣理者,此是,不論無分別﹝根本﹞智。

又《略纂》卷十六中解「所作成辦」中,「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乃至得轉依故,超過影像﹝藏文作「gzugs brban las yav dag par ”das nas/」﹞」等者,看此中意,即有無分別影像皆未證真,皆有影像,入見道,名「事邊際」、「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今至無學「所作成辦」,「得轉依」,證「得圓」、無漏,「超過影像」,即無漏心無影像也。《對法》﹝卷十一﹞雲「無分別影像」者,謂內真證智及「後所得」者,此從因爲名,名「無分別影像」。其實﹝根本、後得﹞二智以無漏故,皆無影像。有、無分別,或定,或慧,《對法論》文雖具,而影像不具。西方既釋有叁,此之取義,任意。其無漏心有影像義﹝原作「雲」,今改﹞,釋此文「超過影像」者,此超有漏法執影像,非無漏心無有影像﹝即亦有相分﹞。又無影像義,取此文爲證。詳彼文,如彼《﹝成唯識﹞論》。此文即證:因無漏心有影像,果無漏心無影像。隽師義。

[15] 即自反理體。

[16] 亦說「不變相」。

[17] 《瑜伽》卷七十叁雲︰

問︰于無相界,若取其相,非無相取;若無所取,亦不得成無相之取﹝藏文作「gal te mtshan ma med pa”i dbyivs la mtshan mar ”dzin na ni mtshan ma ”dzin par mi ”gyur ro/ gal te mi ”dzin na ni de lta na yav mtshan ma med pa ”dzin par mi ”gyur ro źe na/」﹞?若爾,雲何名無相取﹝藏文無此征﹞?答︰言說隨眠已遠離故,此取雖複取無相界,不取相故,成無相取﹝藏文作「smras pa/ ”dzin pa ni tha sbad bag la bal med pa”i phyir/ mtshan ma med pa”i dbyivs la ”dzin pa na yav/ de la mtshan mar mi ”dzin par ”thad do/」﹞。

問︰若無構獲,雲何成取﹝藏文作「mtshan mar mi ”dzin pas de ji ltar ”dzin źe na/」﹞?答︰雖不構獲諸相差別,有所增益,然取無﹝其成﹞相,故得成取﹝藏文作「de”i mtshan ma bwig pa”i phyir dav/ mvon rtags su ”dzin par sgro ”dogs pa med pas so/」﹞。

問︰若無構獲,無所增益,此取﹝之﹞相狀,雲何可知﹝藏文作「ji ste mtshan mar mi ”dzin na yav mvon rtags su ”dzin par sgro ”dogs pa med na/ mtshan bid ci ”dra bar rig par bya źe na/﹞﹞?答︰取勝義故。取無相故,五種事相﹝即名、相、分別等﹞皆不顯現,以爲其相﹝藏文作「dvos po lva la mtshan ma thams cad mi snav ba”i mtshan bid yin no/」﹞。

問︰若不分明,可立爲取,何故不許諸取滅無﹝藏文作「gal te mi gsal bar ”dzin par rnam par bźag na/ ”dzin pa de ”gog pa kho na yin par ci”i phyir mi brtag ce na/」﹞?答︰滅無,無有修作義故﹝藏文作「smras pa/ ”gog par ni mvon par ”du bya ba ma yin pa”i phyir/」﹞,非修觀者依于滅無有所修作。

問︰若爾,雲何證知其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ji ltar so sor rig par bya źe na/」﹞?答︰自內證智之所證知﹝藏文作「smras pa/ so sor rig pa”i ye wes kyis so/」﹞。

問︰若爾,何不如其所證,如是記別﹝藏文作「de ji ltar so sor rig par byed pa de ltar ci”i phyir lan ”debs par mi byed ce na/」﹞?答︰此內所證,非諸名言安足處故﹝藏文作「smras pa/ so sor rig pa de ni brjod pa”i gźi”i gnas ma yin pa”i phyir ro/」﹞。

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藏文作「gal te wes pa dav po mtshan ma med pa ma yin na ni/」﹞,由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爲無相因,隨順彼故﹝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 yav mtshan ma med pa”i rgyur ruv ste/ de dav mthun pa”i phyir ro/」﹞,如世間智爲緣,生出世智;有漏智爲緣,生無漏智;有心定爲緣,生無心定;此亦如是。

[18] 「無相取」,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dzin pa/」。

[19] 余廣參詳,姑略。

 《樞要》卷下雲︰

七十叁解「無相取」,有數十番解,應勘敘之。

問︰若許無分別智有見無相,如自證分,何不即緣自證?

若以內外取,故不得者,既爾,應成相分所攝!即自體故,不成相分者,即自體故,應緣自證!若以性相別,故不得緣者,相性別故,應爲相分緣!彼無相故,不可爲例。

[20] 即初師。

 《樞要》卷下雲︰

又應無分別故,「說非能取」,實有見分,亦應無分別,故名爲無相,實有相分!「相」謂相狀、狀貌。無此狀貌體相之法,非無境體。以無分別差別相故,名無相分。見分之言,通非分別,故彼智有見。

[21] 《觀所緣緣論》卷一原文爲:

謂能緣識帶彼相起及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生。

[22] 即自契性故。

[23] 見本論卷七、《述記》卷四十四,第叁「所緣緣」,如雲︰

謂能緣心等,帶此色等己之相也﹝解論文「帶己相心」﹞。以此理故,正量部師般若鵋多﹝梵文「prajba-gupta」﹞不立相分,造《謗大乘論》遂破此雲︰無分別智不似真如相起,應非所緣緣!我之大師戒日大王爲設十八日無遮會﹝梵文「pabca-varsika-maha」;藏文爲「lo lva”i dus ston/」﹞,時造《製惡見論》遂破彼雲︰汝不解我義!「帶」者,是挾帶義;「相」者,體相,非相狀義。謂正智等生時,挾帶真如之體相起,與真如不一不異,非相、非非相。若挾帶彼所緣之己以爲境相者,是所緣故。若「相」言「體」,則有同時心、心所之體相,亦心挾帶而有!雖有所托,然非所慮,故非所緣緣。故「相」者,相分義,或體相義。真如亦名爲相,無相之相。所以《﹝大般若﹞經》﹝卷七十叁﹞言: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24] 靈泰《抄》雲︰

「道」,即是無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