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释此品颂,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三、明六因四缘。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根品」共有五卷,这是五卷里的第一卷。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界是体,根是用;殊胜的用增上叫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这一品广开地讲这个事情,所以叫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为什么「界品」以后马上说「根品」呢?「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先讲体,然后讲用;所以在「界品」之后马上讲「根品」。

「释此品颂,文分三段」,「根品」一共三个科题:第一是「二十二根」。第二是「俱生诸法」,哪些法与哪些法决定共同生起来。这里讲得比《百法明门论》仔细。《百法》是一个一个地讲心所法,像查字典一样。《百法》也是世亲菩萨著的,为什么讲得简单呢?因为在《俱舍论》里已经把俱生关系讲好了,《百法》不需要讲了。这里讲那些心王心所,什么条件之下决定一起生起的辩证关系,比一般的法相书讲得仔细。第三是「六因四缘」,还有五果。这三个大科题是「根品」的总体内容。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复分为五:一、释根义,二、明根废立,三、明根体,四、辨诸门,五、杂分别。初释根义者,就中有二:一、述萨婆多宗,二、述异部。

先讲二十二根。分五段:第一,根的意思;第二,根废立,根能不能多,能不能少?哪些该立根,哪些不该立根?第三,明根的体;第四,辨诸门,诸门分别;第五,杂分别,其他一些分别。「初释根义者,就中有二」,先说根的意思:一、萨婆多部的说法;二、「述异部」,真谛法师认为,异部是指经部。

且初述萨婆多宗者,论云: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问根义也。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答根义也。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也;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将增上义以释根也。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谁二十二根,望谁增上?颂曰:

传说五于四 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

〖表二–一:有部二十二根义〗

先说萨婆多部(有部)的意思,「论云: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在「界品」里边已经列出来二十二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这里根是什么意思?「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其他的书,比如《大毗婆沙论》《五事论》(即《萨婆多宗五事论》)对根的意思讲得很多。这里总结三个最重要的意思:最胜、自在、光显。「由此总成根增上义」,这三个总合起来是增上的意思。

前面是论的原文,圆晖法师发挥了一下。「答根义也」,这段文回答什么叫根。「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的第一个意思,是根的体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第二个,根的作用殊胜,叫自在。「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体也胜、用也胜,叫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因为具备最胜、自在、光显三个内涵,总的叫增上。简略地说,增上的意思叫根,打开来是最胜、自在、光显。什么叫最胜?体胜。什么叫自在?用胜。什么叫光显?体用都胜。

「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这里到底是哪个对哪个增上?

「颂曰: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凡是世亲菩萨对有部的说法不认同的都叫「传说」——是有部的传承,不一定符合佛的原意。先把有部里根的意思讲一下。「传说」,有部的说法,「五于四」,眼、耳、鼻、舌、身五个,于四个事情有增上作用。「四根于二种」,另外四个根对于两个事情有增上作用。「五八染净中」,「五」是五受根,五受根对染污的事情有增上。「八」是信等五根再加上三无漏根,这八个于清净的方面有增上的作用:「各别为增上」。

释曰:传说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导养身者,眼见耳闻,避险难故。生识等者,发眼耳二识及相应心所。等者,等取心所也。不共事者,谓眼能见色,耳能闻声,用各别故。鼻舌身根庄严身者,如眼耳说。导养身者,谓鼻臭香,舌尝味,身觉触;香味触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生识等者,谓发三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臭尝觉香味触三用各别故。

「释曰:传说五于四者」,眼等五根于四个事情有增上作用,即「庄严身」、「导养身」、「生识等」、「不共事」,所以这五根叫增上。

那怎么增上呢?先讲眼耳两个根。「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假使缺一只眼睛,或者没有耳朵,那身就不庄严。所以第一个是庄严身。第二个,「导养身者,眼见耳闻,避险难故」,假使看到前面有危险,或者听到有危险的声音,赶快逃避,比如耳朵听到空袭警报,马上躲进防空洞去。第三个,「生识等者,发眼耳二识及相应心所」,眼有增上的作用,生眼识,耳增上作用生耳识,不但生心王,还要生相应的心所。「等」取相应心所法。第四个,「不共事」,每一个根所做的事情不一样。眼睛能看色、耳能听声,它们的作用不一样。

「鼻舌身根」呢?「庄严身」,如果没有鼻子,不庄严;没有舌头,说话不庄严;身上缺一块,也不庄严。所以第一个庄严身。「导养身者,谓鼻臭香,舌尝味,身觉触;香味触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鼻、舌两根对吃段食起作用,吃下去当然对身体有好处,能导养身。晒太阳,或者洗温水浴,或者涂一些东西,对身体有好处,身上触到舒服,还是细的段食,不是触食,因为触食是心所法。「生识等者」,鼻根生鼻识、舌根生舌识、身根生身识,以及相应的心所法。「不共事者,谓臭尝觉香味触三用各别故」,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嗅香、尝味、觉触,各有各的作用。

这就是前五根对四事有增上作用。一是庄严身;二是导养身;三是生识及心所法;还有不共事,各有各的不同作用。眼耳相近,放在一类说;鼻舌身又放在一类说。

四根于二种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分别异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细;男乳房小,女乳房大。

「四根于二种」,女根、男根、命根、意根,这四个根对两个事情有增上的作用。

「且女男根,二增上者」,女男根有两个增上作用。「一、有情异,二、分别异」,第一,把有情分成两类:男的、女的;第二,使男女之间在性格、身体、生理状态上不同。「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因为女、男根的关系,把有情分成男女两类。

劫初时的人类不分男女,后面「世间品」会详细说。劫初的时候,一开始地面上没有人,二禅的光音天的众生看到地面上空空的一块,风景很好,就飞来玩。后来看到地面有地味,贪吃地味等,结果身体沉重,飞不起来,留在地面成为最早的人类。

地味是细的段食,吃了之后从毛孔里排泄,没有大小便,这时没有男女性别的区分。越是贪,好的东西越是流失,后来因为贪心大,福报不够了,地味慢慢没有了,吃的东西慢慢变粗,就有大小便,有大小便就要有排大小便的地方。有的众生看到人家大小便地方起染污心,那么就分别生出女男根。有些性格比较刚强的、进取的,成为男性,另一些成了女性。这样由吃产生大小便,然后有了男女根。这主要还是从吃来的。

贪吃不是好事情,有人说「要吃得好」,你吃得好,以后的事情就多了。我们在沙弥戒里讲过,出家人对待饮食,目的是把身体维持到能修行,好吃、不好吃,这些都是多余的事情。好像车轮一样,推不动的时候上点油,什么好的油、香的油、臭的油都无关紧要,油使上去,让车轮能推走就行了。

固然说修行要靠饮食,「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吃饱纔能学法,但是不要执著吃这个事。以前有些人总是说营养不够之类的话,一天到晚考虑自己的身体。那你修什么行呢?太保爱身体,那就是身执,身执是烦恼的根本。

「分别异」,男女两类,生理上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形相」,男的形大,女的形要小一点;「言音」,男的语言的声音要雄浑一点,女人要细一点;男的乳房小,女的乳房大。这是生理上不同,都是因为女男根的关系。这两个根对这两类事情有增上作用。

命根二者:一、能续过去众同分,二、能持现在众同分。

「命根」也有两种增上作用:「一、能续过去众同分,二、能持现在众同分。」过去的众同分(前一辈子)到现在投生,命根能把众同分继续下来。众同分是什么?假使你生到天上,你跟天上的一类有情有相同之处。假使生在人间,就具有人一类的众同分。简单地说,生命在什么地方,就采取那个地方一类有情的样子,叫众同分。过去众同分相续靠命根;现在的众同分持住、不坏掉,也是靠命根。所以命根对这两类事情有增上的作用,一个能续过去的众同分,一个能够维持现在的众同分。

意根二者: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行。言后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爱恚心,便续生有。论引经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或爱俱,或恚俱等。健达缚,此云寻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爱,于母起瞋也。

「意根」也是两个作用:「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行」,能续后有,这一辈子死掉,能够投生到后一辈去,再继续它的生命;自在随行,心为主,一切都随心转。

「言后有者」,就是「生有」。四有轮转: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现在这个身体叫本有;本有临终的一刹那叫死有;死有以后,投生之前,是中有;中有投生是生有,即后有。所以后来一生的开始是生有,实际上生有很短,就是投生的那一刹那。

「由中有位,起爱恚心,便续生有」,在中有的时候起爱心、恚心(瞋恨心),「便续生有」,就投生,产生生有。这是经里的话,「论引经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或爱俱,或恚俱等」,「健达缚」是梵语,也叫「寻香」,「中有名也」,中有不吃粗分饮食,因为中有很细,不需要一块一块吃下去,闻一下香就饱了,所以中有也叫寻香。对于中有,一般人是供菜,他闻一下就够了,不要吃下去。所以比丘呢,供过死人的东西是不吃的,因为健达缚闻过了。

「于母起爱」,这是男的中有。中有的身跟投生之后的身是同样的,假使要生人间的,就像五六岁的人这个样子。男的中有在投生的时候,好像感到跟他母亲是在做婬欲的事情,觉得他父亲是干扰,所以对母亲起爱心,对父亲起恚心。反过来,女的中有,对父亲起爱心、对母亲起瞋心。

从世间道理来说,这好像是很忤逆的事情,怎么能对父母起婬欲心呢?实际上,这是我们众生的惭愧。一般欲界的有情,都是从男女的关系投生的。所以自己要知道惭愧,不要说自己了不得,你的身体哪儿来的?就是起婬欲心来的,一个爱心、一个瞋心,这两个都是烦恼心。如果没有这两个心,也不会投生。

自在随行者,经云:心能导世间自在义也,心能遍摄受随行义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

心有自在随行的作用,引经里的一个颂来说。「心能导世间」,这有两个解释。一个说法是:心能引导世间的产生,不论是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都是由心造业感得的,所以心有创造的作用。另一个说法,心能够成为有情世间的一个引导,象是最殊胜的王一样的,自在。「心能遍摄受」,它能摄受一切——随行。

这里用自在解释引导世间;用随行解释遍摄受,一切都随它行,以它为主,它能摄受一切,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能引导世间也有自在随行的意思,摄受一切也有自在随行的意思。

五八染净中者,五谓乐等五受,八谓信等五、三无漏根;于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谓喜乐受顺贪也,忧苦受顺瞋也,舍受顺痴也。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

「五八染净中」,还有五个、八个根,这两种根分别对染污的、清净的事情有增上作用。哪五个对染污法有作用呢?「谓乐等五受」,苦乐忧喜舍这五个受对染污法有增上作用,因为有了受,纔去追求或者排斥,烦恼就生起来了。

「贪等随眠,所随增故,谓喜乐受顺贪」,假使感到喜乐受就生贪心,「忧苦受顺瞋也」,忧苦的受就起瞋心,「舍受顺痴也」,不苦不乐的受随顺痴心,五受根能引起贪瞋痴,增上烦恼。

「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信等五根,加上三无漏根,于清净的法上起增上作用。只有依这八个根,一切清净法纔可以生起来。

这是有部的说法。

从此第二,叙异说者,颂曰:

了自境增上 总立于六根 从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 清净增上故 应知命五受 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 具知根亦尔 于得后后道 涅槃等增上

〖表二–二:二十二根义异说〗

「叙异说」,另外一个说法。据有的注解说是昙无德部,即法藏部的;但真谛三藏说是指经部。这里虽然没有标明是哪个部,但是意思很明显指识见家。前面提到过有部是根见家,认为见东西的作用是根,这里是识见家48,认为根不起作用,只有识在了别。前面用「传说」的字眼,表示世亲菩萨不认可有部的说法。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有实体,女根和男根都有自己的体。而经部识见家的说法,女男根是从身根里分出来的,分别起两个不同的作用。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命根于同一个众同分住有增上作用;五受根于染污法有增上作用;信等五根于清净法有增上作用。

「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未知当知根对已知根有增上作用,已知根对具知根有增上作用,具知根对涅槃有增上作用。这里,对清净法的增上作用是信等五根,三个无漏根于得后后道和涅槃有增上作用。

释曰:了自境增上者,谓六识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能发六识,于了自境有增上用,故眼等六,总立为根。

前面说眼根能看、耳根能听,这里识见家说根不能看、不能听。眼耳鼻舌身根在发识上有增上作用,这纔是根的增上,并不是对能看什么有增上作用。

识见家说「六识身,能了境」,真正能够了别境界的是六识。前面说看见危险的事情能够逃避等等,这些都是识的作用,眼等六根的增上作用是能生识。「眼等六根,能发六识,于了自境有增上用」,生识之后纔能了别。「故眼等六,总立为根」,因为它有这个作用,纔立为根49。

从身立二根者,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作业者,缝衣等也。志乐者,乐脂粉也。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男性。作业者,书写等业也。志乐者,乐弓马也。二性差别,由男女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

「从身立二根」,有部说身根、女根、男根,各自都有体;而这里认为女男根附属于身根,是从身根里边开出两个。「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对女男性性别上的不同,有增上的作用。

「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不但是性别,男女在身体、形状、声音、做的事情、意乐心都不一样。「作业者,缝衣等也」,女的总喜欢缝衣服之类的;「志乐者,乐脂粉也」,她心里欢喜胭脂粉之类的。

「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男性」,「作业者」,男的喜欢做「书写等业」;「志乐者,乐弓马」等,男女不同,从小孩子就有差别。一般的女孩子总欢喜抱个洋娃娃什么的;男孩子欢喜拿宝剑、拿枪、打仗之类的。大致地来说是这样。有些人出了家,法也不想学,经也不想念,殿也不想上,就想吃点东西,贪贪舒服,一个人逍遥自在,这样也太没有志气了。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者,取下两句,释此二句。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有增上用。应知五受于杂染法,有增上用。故经云: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于舍受痴随增。应知信等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煖顶位,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者」,这是取下边「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两句,「释此二句」。命根于众同分能够安住,有增上作用。

五受根于杂染法(染污法),有增上作用。「故经云:于乐受贪随增」,乐受增长贪著。「于苦受瞋随增」,世间上的人碰到一点点不如意的,什么脏话都能骂出来,那就是苦受起瞋心的表现。「于舍受痴随增」,不苦不乐,好像逍遥自在,实际是糊里糊涂,是痴心。总的来说,苦乐忧喜舍(乐受包括喜受,苦受包括忧受)都是增长贪瞋痴的。

耽著受,里边就有贪瞋痴,所以出家人不要贪舒服。当然也不要和外道一样,自己去找些无益苦行来折磨身体,这个对道没有好处,只会起一些烦恼。一个凡夫受了苦,当然要起烦恼心。你虽然勉强地在做,但是里边的烦恼随增,没有什么好处。我们修行是为了断烦恼,不是要增加烦恼。但是贪著乐受的害处更大,享受是没有底的。秦始皇并吞六国,还不满意,还要长生不老,想要一万世地统治下去。派人到什么蓬莱岛去采灵芝仙药,辛苦了半天,五十岁就命终了。世间上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你想要常,要自在,这是没有办法的。

「应知信等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煖顶位,伏诸烦恼,引圣道故」,由信等五根,分别在加行道煖、顶、忍、世第一位的时候「伏诸烦恼」。这在「贤圣品」要广讲。信等五根,在加行道煖顶位的时候能够伏烦恼,引出圣道——无漏道。这叫于清净法有增上作用。煖、顶、忍、世第一都是有漏道,一直到见道的时候,第一个无漏法苦法忍纔出来。有漏道不能断烦恼,只能伏烦恼,把烦恼压下去,不起作用。

如果要把烦恼根子断掉,非无漏道不可。在中观里边讲,非空性不可。证了空性,知道烦恼本来是没有的,就断掉了。观空之后,本来就没有那个东西。就像做梦醒过来,根本就没有那个东西,这纔是真的断了。所以圣道(无漏道),在中观里讲,就是证空性。在这里是见道,见了四谛的真理之后,那些见所断的烦恼就灭掉了。信等五根对伏烦恼、引发圣道(清净法)有增上作用。

「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这里每一个都有增上作用,所以安立为根。

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者,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见道,已知根是修道;见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谓从修道,引无学道,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解脱,方证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故论云:非心未解脱,能得涅槃故。颂曰后后者,已知根是未知根后,具知根是已知根后,故言后后。

前面只说到三无漏根的名字,现在把它们的内涵一点一点加进去。

「未知根是见道,已知根是修道;见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见道能引发修道,所以,未知当知根(见道)对它的「后后道」修道有增上作用。

就「已知根」来说,对后边「具知根」那个「道」,有增上作用。修道之后是无学道,无学道是具知根,「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谓从修道,引无学道」,修道可以引生无学道,所以修道对无学道有增上作用。「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修道的已知根对无学道的具知根能够起增上的作用(引发出来)。已知根在未知当知根的后边,具知根又在已知根的后边,所以叫「后后道」。

未知当知根增上得已知根,已知根增上得到具知根,具知根有什么增上作用呢?「具知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具知根得到之后,可以证到涅槃,对涅槃有增上的作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因为有了具知根之后,心可以解脱。烦恼断掉,叫心解脱。我们说要求解放,首先要解放自己。怎么解放自己?把烦恼断掉。「心若解脱,方证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所以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俱舍论》里边有一句话,「非心未解脱,能得涅槃故」,心没有解脱,涅槃是证不到的。要心得解脱之后纔能证涅槃,心怎么解脱呢?就是具知根断烦恼。烦恼断掉,心纔解脱,心解脱之后纔能证到涅槃,所以说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

等言复显更有异说,有说未知当知根,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已知根,于修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具知根,于现法乐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

「涅槃等增上」,这个「等」字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实际上「等言复显更有异说」,「等」表示还有另外的说法。「有说未知当知根,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未知当知根,对断掉见道所断的烦恼(即八十八使),有增上作用。

「已知根,于修所断烦恼灭」,已知根对灭掉修所断烦恼有增上作用。

「具知根,于现法乐住,有增上用」,什么叫「现法乐住」?证到无学果(阿罗汉)之后,他能够入定,在定里当下受到法乐,叫现法乐住,住在那个法乐里边。得了定的无学,纔能够有现法乐住,所以具知根对现法乐住有增上的作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解脱身」,阿罗汉的身体已经解脱,烦恼断掉了。解脱之后,他身心上能受到那些法的喜乐。这些事情要具知根纔能够增上得到。经部说,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和得涅槃有增上作用,另一说法,未知当知根对断见道的烦恼有增上作用,已知根对断修道的烦恼有增上作用,具知根对现法乐住,即无学的解脱身领受法上的喜乐有增上作用。

从此大文第二,明根废立。于中有二:一、述自宗,二、叙异说。

「明根废立」,从增上作用来解释为什么要立这二十二个根。「于中有二」,一是「述自宗」,一是「叙异说」。

且初述自宗者,将明问起。论云: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此约自宗为难。十二因缘互相引发,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又语具等,应立为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云: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彼宗立五根。语具是肉舌,于语有增上用;手于执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小便处起婬乐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颂曰:

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 由此量立根

〖表二–三:二十二根废立〗

「且初述自宗者,将明问起」,「自宗」指有部。要帮助这个事情,先提问。「论云: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俱舍论》说:以增上作用立二十二根,按这样的定义,十二缘起里边,无明增上能够生行,行增上能生识,识增上能生名色,十二支都有增上作用,它们也该安立为根啊?因为「无明等因,于行等果」,无明是因,行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色是果,这十二因缘也有增上作用,它们也该立根,怎么只立二十二个呢?这是佛教内部的一个问难。

「又语具等,应立为根」,外道问难说:你们立这二十二根,还有五个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语具」是说话的舌头,还有手、脚、大便处、小便处,「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因为这五个于语、执、行、弃、乐事中有增上用,这是外道数论家立的五根。语具是浮尘根的舌头,不是我们所讲的净色根。以前有个报道,一个农奴犯事,农奴主把他抓来要打,那个农奴跟主人顶撞起来,农奴主就叫人拿针把那个农奴舌头里的筋挑断了,那个舌头就失去作用,不能说话了。

「解云: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彼宗立五根。语具是肉舌,于语有增上用;手于执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小便处起婬乐有增上用;应立为根」,语具对说话有增上作用,手对于拿东西有增上作用,乃至脚于走路,大便处于弃秽,小便处于婬乐各有相应的增上作用。外道数论家立这五个根。

总结一下,佛教内部问难:如果有增上作用的叫根,那么十二因缘都有增上作用,也应该叫根。外道又说:上述五个东西应当叫根,它们都有增上作用。这些问题怎么解释呢?

「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十二因缘也好,外道所提出的五根也好,都不能做根。「有如是相」,有这个特性纔叫根,而不符合这样的条件,不能叫根。

「颂曰: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有这样的相,可以立根,没有这个相,不能立根。这里有部提出了立根的标准。

释曰:心所依者,谓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也。此别者,此六根相差别,由女男根也。此住者,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杂染者,此六根成杂染,由五受根也。此资粮者,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由信等五也。此净者,此六根成无漏净,由后三根也。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

第一种,「心所依」,眼等六根是心王所依的地方。「谓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有情的心依托在六根上,所以内六处是有情的根本,因此要立根。十二因缘也好,数论说的五个根也好,都不是有情所依托的地方,不能叫根。

第二种,「此别」,有情的分别。「此六根」相貌有「差别」,男的是男相,女的是女相,男女的差别是由女男根来决定的,所以要立男女根。

第三种,「此住」,有情要住下来,要维持他一期的命根,如果没有命根就不能住,能够使它住下来的,就立为根。「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具有这六根的有情,能够一期住世是靠命根。所以要把命根立为根。

第四种,「此杂染」,什么东西使六根染污(杂染)?「由五受根」。乐受起贪心,苦受起瞋心,舍受起痴心;由五受根,使六根起杂染,因此要立根。

第五种,「此资粮」,能够给无漏法作资粮的要立根,那就是信等五根,「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由信等五也」。

第六种,「此净」,「此六根成无漏净,由后三根也」,这六根要成无漏清净的,要靠后面三无漏根,所以这三无漏要立根。

前面两个问难所说的五根和十二因缘,不属于上述的情况,所以不能立为根。根不是随便安立的,具有这些相貌、这些作用纔能安立。所以其他的不能加进去,也不能减少,不增不减,二十二根。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根这样立好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有情寄托的地方,六根;有情的差别,男女根;使有情住,命根;使有情杂染,五受根;于无漏法做资粮,信等五根;使有情成清净无漏,三无漏根。这样只要二十二根,不再多,也不能少。

「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所以前面所提的,无明缘行等等,或者语具、手足等等,这些不能立根,因为它们没有所要求的增上作用。这是本宗(有部)的说法。

从此已下第二,叙异说,是识见宗。论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颂曰:

或流转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还灭后亦然

〖表二–四:二十二根废立异说〗

下边叙异说,是识见宗。「论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还有其他的论师,从生死流转还灭来安立二十二根,跟前面所说大同小异。前面以六根为基础,从有情的依处、差别、住、杂染、清净资粮及最后成为无漏等几个方面作立根的条件。这里则是从有情的流转、还灭来分。流转的所依、生、住、受用,及还灭的,分成两类。

佛法本来是活的,同样一个东西可以有好几个解释。海公上师说他的师父对《心经》能够作二十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不一样。海公上师自己,一部《心经》可以讲十一种不同的样子。看你从哪个角度,以哪个部派去讲,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中观里边又有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里边又有顺经部和瑜伽行的,各式各样的派别。单是部派就有十八部,还有大乘的,各式各样的解释很多很多。初地菩萨,一个法能有一百个解释;二地菩萨,一千个解释,那智慧更大。

「颂曰: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以流转、还灭来安立。

释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意,约流转还灭,立二十二根。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流转有四:一流转所依,谓眼等六根;二流转生,由女男根,从彼生故;三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转受用,由五受根,能领纳故。上来约四义,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

「或言」,「或」这个字,「显此是余师意」,表示这是另外论师的意思,「约流转还灭」来建立二十二根。「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流转以识为体。一般的外道说「我」在流转,佛教高明,指出是识在流转生死。

「流转有四:一、流转所依」,流转要有四个条件:第一个,流转所依,流转(识)要寄托在一个地方。流转所依托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二、流转生」,流转要生的时候,「由女男根」,从女男根而生下来的。这时候的女男根主要不是指有情的差别,而是说由这个东西流转生死,这里含着修行的意思。你若不想流转生死,那就要对男女事不要动心。如果想要中阴不入胎,你看到这些婬欲的事情心里要能够掌握住,否则入胎是不可避免的。流转生死是由于女男根而来的。色、无色界有情没有女男根,是对住处的贪,还是有贪心。

「三、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流转之中,一期生死住下要依命根,所以立个命根。

「四、流转受用」,由五受根能够领纳流转生死中各式各样的味道。

「上来约四义,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以流转的所依、生、住、受用,这四个意思来安立十四个根。

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还灭位中,同前四义,立后八根。一还灭所依,谓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还灭生,由未知当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三还灭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续起故;四还灭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故。

「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生死止息叫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还灭的体是什么?是涅槃得,这是不相应行的「得」,得到涅槃那个法。「还灭位中,同前四义,立后八根」,还灭立根也是依前面四个义:所依、生、住、受用。

「一、还灭所依」,是「信等五根」。要想得还灭,必须要有信、勤、念、定、慧。如果想出生死,对信、勤、念、定、慧非要下功夫不可。如果信、勤、念、定、慧没有,根本不能出生死,或者信、勤、念、定、慧的力量不够,也出不了生死。一定要强有力,能够超过那些流转的法,这纔有希望。「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所有善法都靠这五个东西生长起来,所以叫五善根——善法的根。

「二、还灭生」,流转生死是不断投生,还灭怎么生出来呢?还灭生是从见道开始。「由未知当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有情分成三类:正定聚,决定要证涅槃的;邪定聚,邪的那些,堕三恶道的;不定聚,两边都有可能的。正定聚这一类里边「初生」,开始进入正定聚,靠未知当知根见道,入圣道,成圣者。

「三、还灭得住,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续起故」,把还灭住下来要靠已知根。为什么呢?证一分涅槃(即择灭),择灭一个,就得一分。要使这个得延续,那就要靠已知根,修道。

「四、还灭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故」,得了还灭之后心解脱,解脱之后就能受用法上的喜乐。前面是生死的受用,苦乐忧喜舍;这里是还灭的受用,就是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流转和还灭都从四个方面,即所依、生、住、受用来安根,流转的有十四个,还灭的有八个,共立二十二根。

又论结云:根量由此,无减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由此者,此流转还灭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减。

「又论结云:根量由此,无减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根量」,根的数量,二十二。「由此」,由这个道理,既不能减也不能增。五藴不能增、不能减;十二处、十八界也一样,不能增、不能减;乃至次第也是安排好的。这里的次第,也有一定的规律。经上有经上的规律,论师以有所缘、无所缘的规律来安立次第,不能乱安。

根的数量都是二十二,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佛法里边说法相、法数,不但法相是确定的,数字也是确定的。五藴、十二处、十八界,数字都是确定的,不能增不能减。

法相也是,作这么讲,就不能超越这个轨道另外解释。「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是法的意思,持这个性就是这个性,不能动摇;生这个解就是这个解,不能把另外的解释附会上去。所以学过法相的人,说话严格,写文章不会说那些模棱两可的话。世界上订条约也是这样,如果两个国家订条约,可以这么讲,也可以那么讲,那要上当的。订的时候说是这样的,订好了,却说是那样的,那就糟糕了。所以像这些地方,使用文字一定要准确。学过法相的人,看书说话、做事情,对意思的理解与表达是确切的,不能随便、模棱两可,不能做差不多先生。

「即由此缘,经立次第」,就是这个缘故,这么安排次第。「由此者,此流转还灭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减」,二十二根不能增不能减。

《俱舍论》简单地提出这样的标准,《大毗婆沙》里讲得多一点,它说安立根总的条件,要「顺净」,是顺善法的;要「偏胜」,这个力量要特别胜。信等五根为什么安立为根?依《俱舍》的说法,心法本身是内,也是「所依」的,所以要立根。依《大毗婆沙》来说,信勤念定慧这五个心所法要「顺净」,是顺善法,信勤念定慧本来是善法;也是「偏胜」,力量特别强。根的意思是增上义,要力量强的纔立根。《大毗婆沙》的标准都要顺着善法的。五受根是杂染的增上,怎么是顺善呢?这五个受通善染,虽然它也有顺染污的,但因为是通善的,所以也把它立根,不通善的就不立根。无明那些纯粹的染法,不能安立为根50。

十二因缘,没有提出三无漏根(净法),无明、行这些都是染污的,要么是烦恼、要么是业、要么是果,只讲流转生死的现象,不符合立根的要求。至于外道所立的那个根,与佛教所说的不相关,当然不安立。

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颂曰:

身不悦名苦 即此悦名乐 及三定心悦 余处此名喜

心不悦名忧 中舍二无别 见修无学道 依九立三根

「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根品」里的二十二根,「眼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女男二根」是身根里分出来的,以上这八个根,「界品」都讲过。「命根及信等五根」,命根、信等五根,「下文当辨」,这六根在「根品」后面诸法俱生的时候要讲。「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乐等五受」跟「三无漏根」,其他地方没有讲,这里要解释一下。

「颂曰: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这是讲五受根,苦乐忧喜舍,「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见道、修道、无学道,依九个法安立三个无漏根。

讲法相不像平时说话那么随便。「身不悦名苦」,身上的不舒服叫苦。「即此悦名乐」,身上的舒服叫乐,还有「三定」的「心悦」,即第三禅时心里好的受也叫乐。「余处此名喜」,除第三禅之外,心中的舒服只能叫喜,不能叫乐;心中的不舒服叫忧,不能叫苦。如果说心里苦得很,这是世俗间的话,不是法相上的话。真正学法相的,「心里忧得很,身上苦得很」,不能说心苦。忧当然一般不会说到身上去;但是,在平时的说法,苦就是通心通身。而在法相里边苦指身。「中舍二无别」,中间受,即舍受,身也好,心也好,都叫舍受。

释曰:身不悦名苦者,身谓身受,即五识相应受也。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言不悦者,是损恼义。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

「释曰:身不悦名苦者」,下面解释。「身」是「身受」,「即五识相应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跟这五个识相应的受,叫身受。反之,意识相应的受叫心受。「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身是所依,受是能依,这个受依身而起,叫身受,依主释。身是主,这个受依身而起的。

「言不悦者,是损恼义」,所谓不悦就是损恼,不舒服。「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在身受里边,对身体不舒服的、有损失的、恼坏它的,这叫苦根。这个苦根专门是指身受的损恼受。

即此悦名乐者,即前身受,名为即此悦也。于身受中,能摄益者,名为乐根。

「即此悦名乐」,反之,身受里边的悦,舒服的受,叫乐。「即前身受,名为即此悦也」,前面身受是不悦,现在反过来就是悦。「于身受中,能摄益者,名为乐根」,身上不悦的、损恼的叫苦根;摄益的、有好处、舒服的,叫乐根。

及三定心悦者,心谓第六意识。此第三定,心相应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谓第三禅,五识无故,无身受乐,唯心悦名乐也。

另外一个特殊的,「三定心悦」,第三禅定心里摄益的、好的感觉,也叫乐。一般心里的悦,不能叫乐。「心谓第六意识」,三禅的心,这里指第六识(意识)。「此第三定,心相应受」,三禅意识相应的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一般心摄益的只能叫喜;第三禅里没有喜,那就叫乐。

「谓第三禅,五识无故,无身受乐,唯心悦名乐也」,二禅以上没有寻伺,没有前五识,三禅当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识。受是要与识相应的,既然前五识没有,那么身受也没有。所以身受的乐和苦都没有了,只有心受这个悦,叫乐。这里能不能叫喜呢?三禅已没有喜,喜是冲动的,这个乐是很寂静的,所以这个乐是特殊的乐。

余处此名喜者,除第三禅,于下三地,名为余处。下三地者,欲界初二禅也。此者,此第六识心也。谓此心悦,于下三地,名为喜根。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唯名乐根。下三地中,心悦粗动,有喜贪故,唯名喜根。

「余处此名喜」,除第三禅以外,其他的心悦叫喜。「除第三禅,于下三地,名为余处」,下三地是欲界、初禅、二禅,这里边都有喜。「此者,此第六识心也」,除了第三禅以外,第六识相应的悦叫喜。「谓此心悦,于下三地,名为喜根」,在欲界、初禅、二禅心里摄益的感觉叫喜根。「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唯名乐根」,第三静虑的心悦非常安静,初禅、二禅比较冲动。初禅有寻有伺,最粗;二禅,寻伺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有一些冲动的状态在里边;三禅,喜的贪都没有了,心寂静得很。这个心悦「唯名乐根」,因为喜没有了,不能叫喜根。

「下三地中,心悦粗动,有喜贪故,唯名喜根」,下三地的心悦,比较粗动,因为有喜贪在里边,只能叫喜根。三禅的心悦特别的安静,离喜贪故,叫乐。

心不悦名忧者,意识相应能损恼受,是心不悦,此名忧根。

反过来,「意识相应能损恼受,是心不悦」,意识相应的不悦叫忧。

一般说身上的不悦、不舒服叫苦,身上的舒服叫乐,心上的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忧。一个特殊情况,第三禅心中摄益的那个受叫乐。它特别寂静,没有喜的冲动,这个乐跟下地的身乐不一样。

中舍二无别者,中谓非悦非不悦,即是不苦不乐受,此处中受,名为舍根。二者,谓身心二也。身即五识,心是意识。舍在身心,同无分别,任运而生,故虽通二,立一舍根。

「中舍二无别」,「中」是「非悦非不悦」,既不是悦,又不是不悦。「即是不苦不乐受,此处中受,名为舍根」,处在中间的那个不苦不乐受,叫舍根。这个是苦乐忧喜舍,最后一个是舍根。

「二无别」,这个「二」就是「身心」。「身」是前五识,「心是意识」。「舍在身心,同无分别,任运而生,故虽通二,立一舍根」,这个「处中受」,不管身受也好,心受也好,因为本身都是无分别,任运而生(不要加功用行,自己会生起来),虽然身心不同,就安一个舍,「中舍二无别」,身受的处中受也叫舍根,心受的处中受也叫舍根。

又论云:在心苦乐,多分别生。在身不然,随境力故。阿罗汉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别。

《俱舍论》有这么一句话:「在心苦乐,多分别生。」这个苦乐,就是悦不悦,心上的悦也好,不悦也好,多数是由分别心而生的。在身上的「不然」,「随境力故」,身上的感觉比较钝,是根据环境的力量,产生苦受、乐受。而心里边有分别心生起来,产生忧喜受。「阿罗汉等,亦如是生」,阿罗汉也是这样的。所以「立根」,要「身心各别」,因为从凡夫到阿罗汉等都是这个情况。

解云:在心苦乐者,意地受也。苦乐在心,分别起故,苦名为忧,乐名为喜。乐受在第三禅,即无分别,为简此故,故言多分别生也。苦乐二受,在五识身,无分别故,名为不然。谓五识身,随境力故,名无分别。阿罗汉等,举圣同凡。故此苦乐,在五识身,名苦名乐,在第六识,名喜名忧也。

「解云:在心苦乐者,意地受也」,圆晖法师解释:意识相应的受,「苦乐在心」,这个苦乐指心里的悦和不悦,它从分别心而起的,所以「苦名为忧,乐名为喜」。「乐受在第三禅」,第三禅心悦叫乐,这是从非常寂静的定中生的心悦,离开了初二禅中喜受的涌动,「即无分别」。「为简此故,故言多分别生也」,这个「多分别」的「多」,是要简别第三禅,他虽然心里起悦受,却不是「分别生」的。

「苦乐二受,在五识身,无分别故,名为不然」,反过来,苦、乐两个受,是与前五识相应的身受,没有分别。因为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没有计度、随念分别,所以跟心里的不一样。「谓五识身,随境力故,名无分别」,五识相应的受是跟着环境力量产生的感觉(受),所以叫无分别。「阿罗汉等,举圣同凡」,即使阿罗汉也同样,他的心受多分是由分别起(第三禅当然是不分别的),身受是根据环境而生。

「故此苦乐,在五识身,名苦名乐,在第六识,名喜名忧也」,所以,这个苦乐,在五识身,叫苦和乐;在第六识,叫忧和喜,因为它们的情况不一样。简单地说,心里边有分别而生的,叫忧喜,不能叫苦乐;身上无分别,根据环境力量任运而起的,叫苦乐。身、心有的时候混着用,但是在二十二根里边,要分开。

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者,九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若在见道,依此九根,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论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谓在见道,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

这个要参考前面八十八使,还有见道的十五心那个表。「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意、喜、乐、舍、信、勤、念、定、慧,这九个法是三无漏根的体。「见修无学道」,在见道的时候,给这九根立一个名字,叫未知当知;在修道的时候,也是这九个法(九个根),立一个已知根;在无学道的时候,也同样依这九个,立具知根。

「论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俱舍论》提这个问题,这三个名字,为什么这样安立?什么叫未知当知、已知、具知?这个问题在这里要讲清楚。

「谓在见道,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在见道的时候,他心里有未知当知的行相生起来,所以叫未知当知。

解云:见道有十五心,谓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谛境,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如苦法忍,与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为当知。如苦忍既尔,诸余七忍,亦复如是,故忍总名未知当知。中间七智,虽能正知,良由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故说彼有见道行者,名未知当知也。

「解云:见道有十五心,谓八忍七智」,见道的时候有八个忍,一开头是苦法忍、苦类忍,然后是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最后是道法忍、道类忍。八个忍都在十五心里边。七个智: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属于修道,前十五个心是见道,八个忍,七个智。

〖表二–五:四谛十六心〗

在这十五个心里边,「于四谛境,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这十五个心缘四谛的时候,它的行相是「未曾知当知」,以前从不知道的,现在马上要知道,叫未知当知。举个例,「如苦法忍,与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为当知」。以苦法忍来说,苦法忍是无间道,正在断疑,对四谛不相信、不知道,就是因为有疑在里边作怪。苦法忍的时候,正在消灭那个疑,两个正在搏斗,这个疑的得还在,苦谛真正的道理还没有全部知道。所以「未知苦谛」,是「未曾知」。

但是这个「未曾知」跟我们的不知不一样,「后至智位」,第二刹那,苦法智来的时候,欲界苦的道理全部知道了。智位就是苦法智的位,「必当知故」,必定要知道欲界苦谛的道理,所以苦法忍的这个行相叫未知当知。

「如苦忍既尔,诸余七忍,亦复如是」,苦忍是如此,其他还有七个忍也同样如此。例如苦类忍,它生起的时候,跟疑等斗争,直到苦类智生起,把这个疑消灭掉,色界、无色界这上二界的苦谛的道理全部明白,所以苦类忍也是未知当知。在苦类忍的时候,对上二界的苦谛有未知当知的行相。

同样集法忍,对欲界集谛的道理有疑,此时跟疑得俱在,在搏斗中,还没有知道,到集法智的时候,欲界的集谛道理知道了。集类忍,色、无色界的集谛的道理还没有知道,跟疑得俱,到集类智的时候,把那个疑消灭掉,色界、无色界的集谛道理知道了。这样推下去,其余七个忍都是如此,都有未知当知的行相转。

当然,苦、集、灭、道四个谛,同时有上界的跟欲界的,知的东西不一样,行相都是未知当知,「故忍总名未知当知」,所以八个忍都是未知当知。

见道里的八个忍是未知当知,但是「中间七智」不是未知。比如苦法智,欲界苦谛的道理全部知道了,不是未知;苦类智,色界、无色界苦谛的道理也知道了,不是未知,这七个智都是知。「虽能正知」,虽然它是正确地知道,「良由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但是,四个谛没有全部知道,还有一个道类智未得到,色界、无色界的道谛的道理要道类智纔知道。前面七个智虽然知道欲界的苦、集、灭、道以及上二界的苦、集、灭,但是四谛没有知完,所以这七个智也叫未知当知。

「故说彼有见道行者,名未知当知也」,所以说,有见道的那个行人是未知当知;他有的根,叫未知当知根。未知当知的意义就是在见道的时候,那八个忍都是未知,但是马上要知道;七个智,虽然知道了,但是没有知完,也属于未知当知,所以说见道的十五个刹那(十五个心)都叫未知当知。

又论云:若在修道,无未曾知,但为断除余随眠故,即于彼境,复数了知,是故说彼,名为已知。

这是解释修道的情况。看圆晖法师的解释。

解云:从道类智已去,乃至金刚喻定,总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谛,总已知竟,无未曾知,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瞋痴慢四随眠故,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是故说彼有修道行者,名为已知,已知而知故。

「解云:从道类智已去,乃至金刚喻定,总名修道」,从见道最后第十六心的道类智开始,到金刚喻定,这个中间的过程,全部都叫修道。在修道的时候,「上下八谛,总已知竟」,上是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下是欲界的四谛,一共八个谛,因为见道的时候都见完了,留下一个道类智,修道第一刹那也知了,上下八谛都已知道完了,「无未曾知」,没有不知道的,不能叫未知当知。

「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瞋痴慢四随眠故,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现在迷理的烦恼固然是断掉了,但是迷事的烦恼,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掉。道理知道了,并不等于做事情就没有烦恼。迷理的烦恼,见道十五刹那全部断完。「千年闇室,一灯照破」,不管这个黑洞洞有几万年,只要一盏灯一照,马上什么东西都看到了。见道的烦恼断起来快,十五刹那全部断完,四谛的道理全部知道。修道所断的是事上的烦恼,见上虽然清楚了,但做事情还会迷的。

做干部的都知道贪官污吏是不好的,贪污是犯罪行为,不能做的;但是他做了官,钱来了就会贪,那就是迷事。再比如学过佛法的,知道人就是一张皮,里边是血脓屎尿、脏腑骨髓、发毛爪齿等等三十六物,都是脏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在马路上,就像杀过鷄之后,毛丢在马路上,看了都恶心。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真的碰到女人来了,年轻的、长得好的,就糊里糊涂了。

一般的人所谓道理搞清楚,还不是见道,只不过知道一点点。真正见道是四谛道理完全知道,虽然做事的时候还会迷,但跟我们的迷不一样,这个迷很薄,只要一提醒,马上就会回过来。天台宗叫见思二惑,见惑是见道断的烦恼,八十八使;思惑是修道断的八十一品的烦恼,总的就是四个东西——贪瞋痴慢,分开说欲界是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是贪痴慢,一共十个烦恼。「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断这十个烦恼,对照四谛境,一品一品地断,不是那么快的。经常要观四谛境,观身不净,观无常苦空等等,然后把这些烦恼断掉。本来已经知道了,现在还要观,观的目的是断修道中的烦恼。本来四谛的道理都知道了,但是为了要断迷事的烦恼,还要再以智慧数数地了知这个四谛境,叫已知。

「是故说彼有修道行者,名为已知,已知而知故」,所以说「修道行者」,这个有修道的人叫「已知」。「已知而知故」,这个四谛道理本来已经知道了,为了断迷事的烦恼,还要再去了知。

又论云: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此释知也。谓尽智无生智,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为知也。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此初约成释具义也,有此者,成就义也。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此第二约习释具也。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释知体也。谓尽无生,是具知体。如实自知:我遍知苦,是尽智行相;不复遍知,是无生智行相。我已断集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不复更证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不复更修,是无生智。含此义故,故言乃至广说也。彼所有根,名为未知当知根等。

在无学道的时候,「知己已知,故名为知」,两个行相,一个是知己,一个已知。这个具知根的知,「谓尽智无生智」,成无学道的时候,阿罗汉或者佛有两个智慧:尽智、无生智。尽智的行相是知己,无生智的行相是已知。这是无学的智慧,见道修道没有的。

这个知的内涵更为丰富。「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有这样的「知」,叫具知。「此初约成释具义也,有此者,成就义也」,第一个解释,成就这个「知」叫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第二个解释,经常修这个「知」,已经习以成性,成了自己的本性,叫具知。一个是成就叫具知,一个是习以成性叫具知。两个解释意思是相通的。

「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到底这个知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谓尽无生,是具知体」,它的体就是尽智、无生智。那么尽智、无生智的行相怎么样?「如实自知」,自己确确实实地知道。知道什么?「我遍知苦」,生起尽智之后,他自己很踏实地知道,一切苦全部知道,「是尽智行相」,这是尽智的行相;「不复遍知」,不需要再知道,「是无生智行相」。尽智是说一切苦的行相都知完了,无生智的行相是再进一层,不需要再去知道。「我已断集是尽智」,这个集我已经断掉,这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不需要再断,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不需要再证,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不需要再修,是无生智。「含此义故,故言乃至广说也」,前面「乃至广说」就包含这些意思。圆晖法师慈悲,用注疏的形式把这些写了出来。

阿罗汉成道之后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等,这就是他如实自知。他证了阿罗汉的时候,自己很踏实地知道,自己有这个成就。利根的阿罗汉,有尽智和无生智;钝根的阿罗汉,只有尽智。但苦集灭道的道理全部知道。钝一点的没有无生智,利根的有无生智。佛当然是尽智、无生智都有。

「彼所有根,名为未知当知根等」,「彼」是修行的人:一个是见道的人,一个是修道的人,一个是无学道的人。「彼所有根」,这些行者所有的根,叫做「未知当知根等」——见道的叫未知当知根,修道的叫已知根,无学道的叫具知根。这是《俱舍论》的话。

解云:此释名也。彼者,彼未知当知根等行者。彼属人也,根属法也。彼未知当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当知等根。未知当知之根,名未知当知根等,依主释也。上来所明第三根体竟。

圆晖法师解释,「此释名也」,这是解释名字,「彼者,彼未知当知根等行者」,「未知当知」是见道的行者,「等」就是指修道、无学道的行者。「彼属人也,根属法也」,「彼」是指见道以上的那些修行人,「根」是法。「彼未知当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那些人身上有这个无漏的法,叫「未知当知等根」。本来这个根就是九个法(九个根),为什么叫未知当知根呢?因为这个人叫未知当知。见道的时候,人是未知当知行者,那么这个人身上的根,叫未知当知根。同样,修道的行者叫已知,他身上的无漏根叫已知根,已知行者身上的根,是依主释。同样,无学道叫具知,他有尽智、无生智的行相——遍知苦,不复遍知。具知行相的人身上的无漏法(根)叫具知根,也是依主释。

三无漏根讲到此为止。要把三无漏根搞得清清楚楚,后面不再重复。

从此大文第四,诸门分别。于中有六:一、有漏无漏门,二、是异熟非异熟门,三、有异熟无异熟门,四、三性门,五、界系门,六、三断门。

「诸门分别」,这里是以六个门来分别二十二根。第一,「有漏无漏门」。二十二根,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第二,「是异熟非异熟门」。二十二根里边,哪些本身是异熟?哪些本身不是异熟?第三,「有异熟无异熟门」。「有异熟」,能够感异熟果的。「无异熟」,不能感异熟果的,跟第二门是两码事。第四,「三性门」。以善、恶、无记来分别。第五,「界系门」。分别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哪一界?第六,「三断门」。二十二根,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哪些是非所断?

且初第一,有漏无漏门者,论云:此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唯无漏后三 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表二–六:二十二根有漏无漏门〗

这二十二根里面,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颂回答说:「唯无漏后三,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后面三个无漏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决定是无漏的,不通有漏,「唯无漏」。

「有色命忧苦」,有色,有色法的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这七个是物质的东西,再加命根、忧根、苦根,这一类都是有漏,不通无漏。

这二十二根,除去三个唯无漏,十个唯有漏,余下还有九个通有漏、无漏。

释曰:唯无漏后三者,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根。此之三根,最居后故,名为后三,体唯无漏。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谓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是色藴摄,名为有色。七有色根,及命忧苦,一向有漏。通二余九根者,通有漏无漏二门,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无漏。

三个无漏根,在二十二根最后,叫「后三」。本身是无漏根,当然是无漏的。

单是有漏的有几个呢?「言有色者,谓七色根」,七个色法的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眼、耳、鼻、舌、身、女根、男根七个,「此之七根,是色藴摄」,这七个根,是色法为体,叫有色根,「名为有色」。「七有色根」,加上命根、忧根、苦根,这十个根不通无漏,「一向有漏」。

二十二根中,唯有漏的十个,唯无漏的三个,余下的九根通有漏无漏,这就是「通二余九根」,「通有漏无漏二门」。九个根是:意根、喜根、乐根、舍根,及「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此九皆通有漏无漏」,这九个根,简单地说,见道以前的是有漏,见道以后属于三无漏根的是无漏。

从此第二,是异熟非异熟门者,论云: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颂曰:

命唯是异熟 忧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是异熟非异熟门」,第二门,是异熟还是非异熟。「论云: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上面已经讲了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二十二根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

「颂曰:命唯是异熟」,命根决定是异熟果,它是业所感的。「忧及后八非」,忧根和后面八个:信、勤、念、定、慧及三无漏根,决定不是异熟。「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有色根、意根,还有苦、乐、喜、舍四个受根,都是通异熟、非异熟的。

释曰:命唯是异熟者,唯一命根,定是异熟,业所招故。忧及后八非者,忧根及后信等八根,是非异熟。忧通善恶,信等八根,唯是善性,是有记故,故非异熟。

「命唯是异熟者,唯一命根,定是异熟,业所招故」,命根是以前的业感的,它决定是异熟果。

「忧及后八非」,忧根及后八根(信、勤、念、定、慧五根跟三无漏根)不是异熟果。「忧根及后信等八根」,这些不是异熟,为什么呢?「忧通善恶,信等八根,唯是善性,是有记故,故非异熟」,异熟果的特征是无记法,忧根通善恶,不是无记,不是异熟。信、勤、念、定、慧是善根,三无漏根是无漏善,当然也是善的,这些不是异熟。所以忧跟后面八个不是异熟。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者,色谓七色,及意根余四受除忧,此十二根,一一皆是通是异熟非异熟门。谓七色根,业所招者,即是异熟,若长养者,便非异熟;意及四受,业所招者,即是异熟,若善恶性,又无记中,威仪工巧,及通果者,非是异熟。故十二根,通二门也。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色」,七个色根,眼、耳、鼻、舌、身、女根、男根;「意」,意根;「余四受」,苦、乐、喜、舍四个受(除开忧)。「此十二根,一一皆是通是异熟非异熟门」,这十二根,有的时候是异熟,有的时候不是异熟,两种情况都有。「谓七色根,业所招者,即是异熟」,业报所感的是异熟果。「若长养者,便非异熟」,还有长养的,不是异熟果。小孩子养下来,原来的那些东西是异熟,但是他吃了饭之后,慢慢长大长胖,这个不是异熟生,是长养出来的。「意及四受,业所招者,即是异熟」,业所感的那些意根,跟四个受根,也是异熟的。

「若善恶性,又无记中,威仪工巧,及通果者,非是异熟」,属于善、恶性的,那就不是异熟。异熟一定是无记。无记有四个:威仪、工巧、通果、异熟生。前三个不是异熟,威仪、工巧、通果都是后来学出来的。「威仪」,不能说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有威仪,不可能说是过去的业报所感,生下来自己就懂威仪。当然,有的人天生行为文雅些,有些人天生粗鲁些,但是学的威仪,比如出家人在戒堂里边,吃饭过堂,行住坐卧等等,这些如果不教是不会的,絶对不是异熟的。「工巧」,做工的技术,研究无线电等,这些不可能生下来就会,也不是异熟果。「通果」,能够变化,这些神通的果,也不是异熟果,是后来修得的。假使属于这三类的,虽然是无记,也不是异熟。「故十二根,通二门也」,所以这十二根,有的时候是异熟、有的时候不是异熟,通两门。

从此第三,有异熟无异熟门。论云:如是已说是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颂曰:

忧定有异熟 前八后三无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论云:如是已说是异熟等」,前面讲「是异熟、非异熟」,「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二十二根里边,哪些能够有异熟果?哪些没有?

「忧定有异熟,前八后三无,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忧」要感异熟果。「前八后三无」,前八个根是: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加命根。后三是三无漏根。无漏法是要出三界,破坏生死的,三无漏根不感异熟果。前八根都是无记的,也不感异熟果。余下的「意」根,「余受」,苦、乐、喜、舍这四个受,还有「信等」五根,「一一皆通二」:有的时候感异熟果,有的时候不感异熟果。

释曰:忧定有异熟者,忧根当知,定有异熟。依唯越义,颂说定声。唯者,谓显忧根,唯有异熟也。越者,具二义故,越根次第,先说忧根也。言二义者,一忧非无记,强思起故;二非无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第,先说忧根定有异熟。

「释曰:忧定有异熟者,忧根当知,定有异熟」,应当知道,忧根一定感异熟果。「依唯越义,颂说定声」,颂里边说「定」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唯,一个是越。「唯者,谓显忧根,唯有异熟也」,忧根是一定有异熟的,不会没有异熟。

「越者,具二义故,越根次第,先说忧根也」,本来忧根是在中间的,因为它有两个意思突出,所以跳过次第,先说忧根。

「言二义者,一忧非无记,强思起故」,第一个,忧没有无记的。因为心里边有强烈的思心所纔能起忧。没有强的思心所,糊里糊涂,就没有忧。无心道人、脑筋糊里糊涂的人,不大会忧,他忧不起来,所以无心道人总是胖胖的。真正心思多的人,思想能力比较强的人,他纔考虑这个考虑那个,纔会忧。

「二非无漏,唯散地故」,第二个,非无漏,只有散地有。定地没有忧心。「由此越次第,先说忧根定有异熟」,它具有这两个意思,所以超越次第,先讲忧根。

「定有异熟」的「定」的意思一个是「唯」,忧只能是「有异熟」,没有「无异熟」的情况。另外一个是「越」,忧没有无记的,是强思起的,也没有无漏的,是散地的,所以颂里边超越次第把忧根放在前头说。

前八后三无者,前八谓眼等前八根。后三者,三无漏根。此十一根,定无异熟。谓眼等八,无记性故。最后三根,是无漏故。不能招果,故无异熟。

「前八后三无者」,没有异熟的根,「前八谓眼等前八根」,七有色根加命根,这八个都是不感异熟的无记法。「后三者,三无漏根」,后边是三个无漏法。「此十一根,定无异熟」,这十一个根一定没有异熟。「谓眼等八,无记性故」,眼等八个根是无记性,不感异熟果。因为感异熟果的决定是因有善恶,果唯无记。后边三个根是无漏根,是出三界的,也不感异熟果。「最后三根,是无漏故,不能招果」,不招异熟果,「故无异熟」,所以它们都没有异熟。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者,意根、所余四受除忧、信等五根,此之十根,一一皆通有异熟无异熟二也。谓意乐喜舍,若善恶性,及有漏者,即有异熟;若无记性,及无漏者,便无异熟。苦根,若善恶性,即有异熟;若无记性,便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有漏者,名有异熟;若无漏者,即无异熟。故此十通二类也。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意根跟所余下来的四个受(把忧除开)、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这十个根,「一一皆通有异熟无异熟」,每一个根,两个门都通。「谓意乐喜舍,若善恶性,及有漏者,即有异熟」,假使是善恶性的,并且是有漏,就有异熟果。因为有善恶性的,可以感异熟果,同时又是有漏,决定是有异熟果。「若无记性,及无漏者,便无异熟」,假使无记性的,或者是无漏的,那就没有异熟果。

「苦根,若善恶性,即有异熟;若无记性,便无异熟」,「苦根」,苦根必定是有漏的,假使是善恶性的,就有异熟果;假使无记性的,也没有异熟。

「信等五根」,信等五根通有漏无漏,在见道以前,用信等五根修加行,那时候是有漏法;见道以后是无漏的。「若有漏者,名有异熟」,有漏的有异熟果;「若无漏者,即无异熟」,无漏的不感异熟果。「故此十通二类也」,所以这十个法,通有异熟无异熟。

从此第四,三性门。论云: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唯善后八根 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 前八唯无记

「论云: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三性门,即善、恶、无记三性。这里是二十二根的三性。

「颂曰:唯善后八根,忧通善不善,意余受三种,前八唯无记」,前面学过,自己也可以总结出来。后边八个根是善的,无漏根,无漏的善;信勤念定慧这五善根,当然是善。其他的自己配,基本上该配得下来。

释曰:唯善后八根者,谓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忧通善不善者,忧非无记,强思起故,通善恶性。意余受三种者,意根、余四受除忧,此五通三性。前八唯无记者,眼等前八,唯无记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根也。

「释曰:唯善后八根者,谓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信勤念定慧,这是善心所,三无漏根当然也是善的。

「忧通善不善者,忧非无记」,没有无记的,要么是善的,要么是不善的。「强思起故」,强烈的思心所起来的,「通善恶性」,有善的,有不善的。

「意余受三种」,意根,还有除忧以外的四个受,通三性。意(意根),当然可以起好心、坏心、无记心;四个受比如喜受,做了坏事高兴的也有,做了好事高兴的也有,无记的也有,这些都是一般的客观事实。归纳起来,「此五通三性」,这五个都通三性的。

「前八唯无记」,眼等七根都是色法,是无记的;还有命根是不相应行,也是无记的,这些是「唯无记」。

从此第五,界系门。论云:如是已说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色无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 并余色喜乐

第五门,「界系门」。二十二根,在三界里,哪一些属于欲界?哪一些属于色界、无色界?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来分。「如次」,挨着次第,第一个「除后三」,欲界要除后三个无漏根,无漏根是三界不系的。「兼女男忧苦」,色界还要除女男根、忧苦根,这是色界里边没有的。「并余色喜乐」,无色界再除开余下的有色根(眼耳鼻舌身)、喜、乐,这些无色界都没有。

释曰:初句标三界也。如次除后三者,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

「释曰:初句标三界也」,欲界、色界、无色界次第安好,然后一个一个配上去。「如次」,按着次第,「除后三」。「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第一句欲、色、无色三个界分好,接下来依次帮助,欲界除什么,色界除什么,无色界除什么。

「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无漏法不是三界所系,既然是属于欲界系的,当然没有三个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三界所系的都是有漏法,无漏是出三界的,要破坏三有的,不是三界所系,所以要把三个无漏根除掉,其余十九根欲界都有。

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离婬欲故。又女男根,身丑陋故。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相续者,是身,非忧依也。又彼无有恼害事故。非忧境也。

「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色界没有男女之分,没有女男根。色界里边没有忧也没有苦。「余十五根」,其他的十五根,「是色界系」。

「除女男者,离婬欲故」,色界里边没有男女婬欲的事情,所以没有女男根。「又女男根,身丑陋故」,色界的天人以光明为相,非常端正,女男根这些丑相没有。「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的经里边说色界的天人是男性,是怎么回事呢?「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是说有男人的那些优点,如有决断、威猛之类,但不是说有男根,因为在色界里边无所谓女男。

「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色界没有苦根,因为他的身净妙,不是苦所依的。苦不能依靠在色界的身上生起来,所以色界没有苦根。

「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另一方面,没有不善的事情,没有那些苦的境。根、境两方面都没有产生苦的条件,所以没有苦根。

「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奢摩多」就是定,有定的力量滋润它的相续,即身心。「非忧依也」,奢摩多的滋润力量,使身心相续非常之清净,不会产生忧。修定的人就知道,不要说真得到奢摩多,你只要心稍微静下去一点点,就感到非常舒服,不会生忧。既然得了定,忧根本就生不起来。「又彼无有恼害事故」,再说,恼害的事情也没有。忧的依也没有,忧的境也没有。

「相续」,这里解释是「身」。一般说「心」也可以叫「相续」,既然忧是属于心的,所以心也可以包进去。有十五个根,是色界系。

并余色喜乐者,明无色系。无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后三根及女男忧苦外,并更除余色及喜乐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无色界系。谓信等五,及命意舍。

无色界,除掉的三个无漏根、女男根、忧苦根,「并余色喜乐」,余下的色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要除掉,因为无色界没有身体。还要除喜乐,因为无色界只有舍受。

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有喜乐;三禅离喜妙乐,没有喜,只有乐;四禅以上都是舍,所以喜乐受没有,喜乐根也没有。「所余八根」,余下的还有八个根。「无色界系」,哪八个?「谓信等五,及命意舍」,信等五根,无色界的善心可以起这些;既然是有情,肯定有命根;也有意,他的心王;也有舍,无色界是舍受。命意舍三,加信等五,一共八个,是无色界系。

从此第六,三断门。论云:如是已说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意三受通三 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

「意、三受」通三种: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忧见修所断」,忧是见所断、修所断。「九唯修所断」,前面九个,色根、命根等等,只属于修所断。「五修非」,五个善根,有漏的是修所断;无漏的是非所断。「三非」,三个无漏根,非所断。

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种断。言三受者,谓喜乐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

「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还有三个受,即「喜乐舍」,「通三种断」。「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假使是有漏的意喜乐舍,通见修所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假使是无漏的,是非所断,意喜乐舍可以通无漏的。

忧见修所断者,忧根与迷理惑相应,是见所断;诸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忧根,如果跟迷理的惑(见惑)相应的,是见所断;跟其余的有漏法(修惑)相应的,是修所断。因为它不通无漏,所以不能说非所断。

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故此九根,非见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个色根、命根、苦根,这九个根一定是修所断。因为七个色根和命根是无记的,苦属于身受,不是心受,那一定是修所断。

七个色根、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苦根与五识相应,不是第六识所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这个原则经常要用。苦根不是见所断的。什么原因?不是第六识相应的,肯定是修所断,不是见所断。「故此九根,非见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所以「九唯修所断」,只能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者,五谓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断。若有漏者,是修所断;若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三无漏根,唯非所断。非无漏法,是所断故。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

「五」,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通修非二断」,修所断、非所断两种都有。见所断是染污的;非染污的法,不是见所断。信勤念定慧是善的,不是染污的,当然不能见所断。信等五根,「若有漏者,是修所断」,假使有漏的话,是修所断;「若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假使无漏的,那是非所断。

我们经常说《四十二章经》注解很多,如果你把《俱舍》学好,你用《俱舍》去注《四十二章经》,那就会更加丰富,也更准确。法相宗的很多书,从唐武帝灭法之后,宋、元、明、清,都没有了,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时候纔从日本取回来,所以前面的大德们都看不到,我们现在看到了,如果不努力,真该惭愧了。

「三无漏根,唯非所断」,三无漏根是非所断。「非无漏法,是所断故」,无漏法不是所断的。「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第四个关于「诸门分别」讲好了。

从此第五,明杂分别。于中有六:一、受生得异熟门,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三、得果用根多少门,四、成就诸根定量门,五、成根极少门,六、成根极多门。

其他的一些杂的分别,分别二十二根,也分六科。

今初第一,受生得异熟门者,论云:已说诸门义类差别,何界初得几异熟根?颂曰:

欲胎卵湿生 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论云:已说诸门义类差别,何界初得几异熟根」,讲过诸门分别,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投生时各得多少异熟根?为什么提出来这个问题?因为某些部派,如大众部里边有人主张,投生的时候可以不要染污心;经部里边主张异熟根可以受生。为了排除这些不正确的说法,有部安立受生得异熟门,主张投生的时候必定是染污心。在受生的时候,一定有意根。异熟根是无记的,投生时异熟根里没有意根。

「颂曰: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欲界、色界、无色界分三界来说,最初投生的时候,得几个异熟根?欲界的,「欲胎卵湿生」,假使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除外),开始受生的时候,眼耳鼻舌是没有生的,有两个异熟根,「初得二异熟」。化生是六根一下生出来的。「化生六七八」,化生有六根、七根、八根三种。色界只有六根,「色六」。「上唯命」,无色界只有一根——命根。

释曰: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者,欲谓欲界,胎卵湿生,除化生也。此之三生,初受生位,唯得身命二异熟根。由此三生,根渐起故,不得余根。化生六七八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根。言得六根者,眼耳鼻舌身命,谓劫初时,无形化生,故有六根。得七根者,如诸天等,六根如上,加男女一。得八根者,谓恶趣中,容有二形化生者是也,六根如上,加男女二根。

「释曰: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者」,先说欲界胎、卵、湿这三生,这三种生初受生的时候,「唯得身命二异熟根」,既然投生,肯定有身根,命根也一定有。前面说过,命根能续过去众同分,能持现在众同分,上一世的众同分没有了,这一世的命根可以续起,并使这一世的众同分住一段时间。所以说一投生,决定有身根、命根两个异熟根。

「由此三生,根渐起故,不得余根」,因为胎、卵、湿三生的根是慢慢起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是后来生起来的,一开始的时候,身根就是一团凝滑,肉团子,所以只有身根、命根,「不得余根」。

化生有情一开始生下来六根是全的。「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根」,得六根的,「眼耳鼻舌身命」,劫初从光音天化生下来的人,没有男女相,也没有女男根。「谓劫初时,无形化生,故有六根」,所以只有六根。

得七根的,「如诸天等,六根如上,加男女一」,欲界天是化生的。除了眼耳鼻舌身命之外,加一个女男根,欲界天有男女相的。

得八根的,「谓恶趣中,容有二形化生者是也」,在恶道里边二形化生,女男根都有。人间偶尔也有这类人,是不能受戒、不能修行的人。以前我们也曾经碰到过这类人,说话跟女人一样的,不是很正常。另外有一位,自己把根除掉了,身体受很大影响,脾气也不太正常,反而给修行带来负面作用。《四十二章经》讲过,除根没有用的,这个烦恼在心里边。受不正之见影响,这样害人一辈子。佛教里边具德师父很要紧,亲近具德师父是一个大事情,不要看轻。有的人说「哪个跟我讲得来就依止他」,那这样子你完了,没有标准。《论》一开始就拿标准给你,有人这部论听过了,标准不要,那就没有办法了。

色六上唯命者,色谓色界,初得六根,如欲界中无形者说。上唯命者,上谓无色。胜下二界,名之为上,一则定胜,无色因也;二者生胜,无色果也。初得一根,谓唯命也。

「色六」,色界有六根。「色谓色界,初得六根」,色界是化生的,当然是六根,因为色界没有男女根。「如欲界中无形者说」,就像光音天纔化生下来的,没有男女形。「上唯命」,「上」是指无色界,只有命根。「胜下二界,名之为上」,无色界超过下边的色界、欲界,所以叫「上」。

无色界到底是上还是下?无色界没有色法,没有方所,谈不上高低。这个「上」是胜过下面两界,并不是位置在上。

为什么叫上呢?「一则定胜」,它的定超过色界的定。「无色因也」,这是无色的因,修了无色定纔生到无色界去。「二者生胜」,无色的果胜,空无边处,二万大劫;识无边处,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是八万大劫,寿命极长,而且上面受的定是殊胜的定。所以「上」是殊胜,并不在高低。

从此已下第二,死位灭根多少者,论云:从异熟根,最初得已,何界死位,几根后灭?颂曰:

正死灭诸根 无色三色八 欲顿十九八 渐四善增五

死的时候灭的根有多少?「死位」,正在死的一个刹那,就是死有的时候。「论云:从异熟根,最初得已」,最初生的时候得了异熟根。「何界死位,几根后灭」,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死的时候,最后灭几个根?

「正死灭诸根」,正死的时候灭多少根,这是总的一句话,下边分开说。「无色三」,无色界灭的时候,是三个根。「色八」,色界八个根。「欲顿十九八」,欲界,「顿」是暴死,突然死掉的,灭十个、九个、八个;「渐四」,慢慢死的,正常死的,是四个根。「善增五」,假使以善心死的,每一种都加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

释曰:正死灭诸根者,此之一句,流入下三句,皆并言之。无色三色八者,无色界中,将命终位,灭根有三,谓命意舍。色八者,色界命终,灭根有八,谓命意舍眼等五根。论云:一切化生,必具诸根,而生死故。释前义也。

「释曰:正死灭诸根者,此之一句,流入下三句」,「正死灭诸根」,这是提一个总的纲,「皆并言之」,下面三句都要说这句话。

「无色三色八者」,无色界命终的时候,灭三个根:命根、意根、舍根。命终的时候,当然命根、意根就没有了;无色界只有舍受,这时候舍根也没有了。

「色八」,色界里边有八个根,「色界命终,灭根有八」。「谓命意舍」,还有「眼等五根」,色界死的时候,五色根是一起灭的。「论云:一切化生,必具诸根,而生死故」,凡是化生的,生的时候,具足五根,死的时候,五根同时灭。色界的有情是化生的。

欲顿十九八者,欲界顿死,十九八根,于最后灭。灭十根者,谓二形人,顿命终时,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后灭。灭九根者,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灭八根者,谓无形人顿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欲顿十九八」,是帮助欲界顿死者最后灭的哪些根。「欲界顿死」,一下子死掉,或者死得很快的,「十九八根,于最后灭」,最后灭的是十、九、八个根。

什么情况是「灭十根」?「谓二形人,顿命终时」,欲界的二形人一下子死的时候,灭掉的根有眼耳鼻舌身五个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舍根。一般死的时候,命意舍都是一起舍的,这是最基本的。「灭九根者,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前面十个中,女男根除一个,是正常的男性或者女性,九根。「灭八根者,谓无形人」,劫初时候的人,「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顿死十九八,主要是女男根的问题,二形人十个,正常的九个,无形的八个。

渐四善增五者,渐谓渐死。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若善心死,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前灭八根,增至十三,前灭九根,加至十四,前灭十根,增至十五,渐死四根,增至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渐四」,慢慢死的,灭四个根。「渐谓渐死,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渐死的人,在死前,眼耳鼻舌根都灭了,已经看不到、听不到了,但是身根还在,如果身根不在,这个人就死掉了。身根、命根、意根、舍根,这四个根是最后灭掉的。以上都是染污心和无记心死的情况。

「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善心死的还要加信勤念定慧五个根。「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假使染污心、无记心死的,就是前面说的灭三根之类。假使是「善心死」的,要再加五个根,「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本来是三根,要增至八根;本来是八根的,要增至十三根等等。渐死是四根的,增至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不管哪一界,只要是善心死的,都要加信勤念定慧五个根。

从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论云: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二十二根中,几能证得何沙门果?颂曰:

九得边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罗汉 依一容有说

「从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果的时候,要多少根来得,这个问题比较困难一点,下面各配有表,通过表,意思都会显出来。「论云: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在分别根里,对于一切根,应该要考虑到,证果的时候有多少根来证。「二十二根中,几能证得何沙门果」,二十二根里边,哪几个根证得哪个沙门果?初果几个根证?二果乃至四果又分别是多少根证?

「九得边二果」,边二果,初果、四果。得初果、得第四果(阿罗汉果)要九个根。「七八九中二」,中间两个果,不还跟一来,二果、三果可以是七根、八根、九根得。「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有的地方说阿罗汉果由十一根得,实际上是说一个有情得阿罗汉有三种可能性,合起来有十一个根,而每一个可能性而言只是九根。

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谓预流、阿罗汉果,居初后故,名之为边。此边二果,九根证得。

〖表二–七:九根得边二果〗

「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是「预流、阿罗汉果,居初后故」,一个在最初,一个在最后,「名之为边」。「此边二果,九根证得」,证初果、四果的时候要九根。

初预流果九根得者,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为九。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

「初预流果九根得者」,九根得预流果,怎么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意」当然要有,舍根,受里边是舍受。初预流果是善法,决定有信勤念定慧。既然是初果,有「未知当知、已知」这两个无漏根。得初果在第十六心,道类智。无间道是未知当知,解脱道是已知根。还没有进入初果的无间道,正在灭最后一品烦恼的时候,还是属于见道位,未知当知根;最后得预流果,进入修道位,是已知根,所以这两个根都要用,一共是九个根。

「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证预流果,决定是依未到地定,所以属于舍受。得了初禅,纔有喜乐受,二禅也是喜乐受,三禅是乐受。得初果决定是依未至定,为什么?如果已经得了初禅,欲界修所断烦恼断完了,就该得三果,而不是初果。把见所断的烦恼断掉,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或者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得初果,到六品是得一来果。所以得初果决定是依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近分定,是舍受,没有喜乐受。

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

「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见道的时候,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无间道是跟烦恼在搏斗,正在消灭烦恼的时候;解脱道,烦恼消灭了,宣布解放。凡是证果都有这么两个道。在无间道是用未知当知根;解脱道的时候,进入修道,是已知根。「此二相资,得最初果」,这两个根互相帮助,然后得到初果。「如其次第」,挨着次第,一个是未知当知根,一个是已知根。「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对离系得,就是证涅槃的那个得,未知当知根是能引,做引因,已知根做离系的依靠,是依因。

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脱道者,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持离系得,名为依因。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

「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圆晖法师解释,第十五刹那是道类忍,正在断最后的道谛下的疑,所以说是无间道。这个断掉之后,「已知根在解脱道者」,进入修道,所以变成已知根,「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第十五刹那道类忍还在见道,是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心得道类智,进入修道,是已知根。

「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无间道是属于同类因,它引出离系的得,就是证涅槃的那个得,无间道是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到解脱道的时候,解脱道跟离系得同时生起。在无间道的时候,烦恼正在消灭,离系得还没有正式生出来。到解脱道的时候,离系得也同时生了。「持离系得,名为依因」,解脱道能够把离系得保持住,叫「依因」。无间道是引因,把它引出来;解脱道是依因,把它持住,不让它失掉。

「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离系得是择灭无为(涅槃)上的得。证到涅槃,就有个得,这是有部的特征,表示证到这个无为法。

一共是九个根,其中,未知当知根做引因,已知根做依因,这样把初果的离系得证到了。

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为八,喜乐舍中随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依第三禅,乐受证也。故于三受,随取其一。

「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八个,「喜乐舍中随取其一」,阿罗汉依的定很多,可以有喜乐的定,可以有舍受的定,所以说随便取一个。前面八个根,一个受,「故成九也」。

「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有九个地都可以起无漏法,入无漏定,证无漏的果。未到地定,初禅还没有到,未至定;四个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一个中间定,介于初禅与二禅中间的定,无寻唯伺;无色界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共九个,都能起无漏定。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定,心太细弱,没有力量,不能断烦恼。非想,想的心几乎没有;非非想,也不是全部没有,还有一点点。这样心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没有力量,断不了烦恼,断烦恼的心要猛利的。所以修行的人,心要有力,不要迷迷糊糊的样子。念经要有力地念。如果念得很马虎,这个心没有力量,断什么烦恼呢?不要说断烦恼,背书也要提起精神来认真背,如果边背边打瞌睡,你怎么背得起来?

这九个定都可以起无漏法,所以要证阿罗汉果,这九个定都可以依。初果只能是依未到地定,初禅及以上的定已经断了欲界九品烦恼,如果依这些定起无漏法,就该证到不还果了。证四果可以用九个定。九个定里边,未到地定、中间定、三无色定,还有第四禅,都是舍受。初禅、二禅有喜乐受,三禅有乐受。

「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若是依未到地定、中间定、第四静虑或者三无色定证阿罗汉果的,那么是舍受,「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假使依初禅、二禅的,喜受。「依第三禅,乐受证也」,依第三禅的,乐受。根据所依地的不同,可以喜受,可以乐受,也可以舍受。「故于三受,随取其一」,所以说三个受里边,随便取一个。

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

「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证阿罗汉果的无间道用已知根,还在修道;到了解脱道,无学道,具知根。这两个根互相帮助,得到最后的阿罗汉果。「如其次第」,这两个根按照次第,一个是「于离系得,能为引因」,在修道的时候,入金刚喻定,最后那个无间道的时候,引出阿罗汉果的离系得;在解脱道的时候,具知根持离系得,作为「依因」。

解云: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脱道者,尽智是也。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为能作因,持离系得,名为依因。

「解云」,圆晖法师解释。「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在金刚喻定的时候,证到无学果之前的最后的一个无间道,还在修道里边,是已知根。「具知根在解脱道者」,解脱道,就是无学道,是具知根,「尽智是也」,产生尽智。尽智是什么?一切烦恼都断掉了,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

「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修道断的烦恼有八十一品,欲界为一地,色界分为四地,无色界也分为四地,共计九地,每地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品,九地各九品,共计八十一品。断的时候,上上品粗的先断,最微细的下下品后头断。欲界的断掉,再依次断色界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直到非想非非想天(即有顶天)最后一品烦恼,最微细的烦恼。最后一品烦恼断的时候,就是金刚喻定。

「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断一品。第九地的第九品即最后一品烦恼,正在断它的无间道,叫金刚喻定。三界的烦恼都断了,那解脱道的时候就是无学,所以最后的第九无间道叫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第九个解脱道,烦恼断完了,尽智就来了。

「无间道」是「同类因」,可以「引」起「离系得」,叫「引因」;「解脱道」是「能作因,持离系得」,起维持的作用,叫「依因」。

前面的初果是未知当知根做引因,已知根做依因。这里引因是已知根,修道最后一个金刚喻定;它的解脱道是尽智,这时是具知根,作依因。这是无学,和初果有一点差别。一个是刚证到初果,是见道跟修道的两个根;一个最后证无学果,是修道跟无学道的两个根。

看表很简单(表二–七)。「九得边二果」,九根得初果和阿罗汉果。

初果,只靠未到地定,只有舍根。无漏根里边,一个是未知当知,见道最后一个无间道,第十五刹那;一个是已知根,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修道。一个是引因,一个是依因。然后意根、信勤念定慧五根,这是每一个果都有的。意根当然是必须有的,而且既然是善心,都要有信等五根,所以总的并在一起。未到地定是舍根,一个;加上未知、已知;再加上意根;再加上信勤念定慧五个,这是预流果的九根得。

阿罗汉果,可以依靠九个定地而得无漏法。假使依初二地定,是喜根;加已知根、具知根,一个是引因,一个是依因;加信勤念定慧意根,这是必定有的,一共九根。假使依第三禅,它是乐根,加上已知、具知、信等五根及意根,也是九根。假使依未到地定、中间定、第四禅、三无色定,舍根加上上述八根,也是九根。

「九得边二果」,初果只有一种情况。第四果,有喜根、乐根、舍根三种变化,把后边两个无漏根加上去,再加意根、信勤念定慧,也是九根。

为什么预流果只能依靠未至定?见道证预流果,对于欲界的九品烦恼,或者是一品也没断,乃至断了三、四、五品。断了六品是一来果,如果九品断完,证不还果。所以预流果决定是断到五品以下。既然没有把九品断完,当然不能依止根本定。因为初禅根本定以上的把欲界九品烦恼都断了,所证的果不是预流果。所以预流果决定是依未至定。

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即一来、不还果也。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

「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中二」是中间二果:「一来」跟「不还」。这比「九得边二果」更复杂一些。

这里先把四个果断多少烦恼明确一下。如果见道前欲界修所断的烦恼,从未断一品乃至断五品,见道后证预流果。从预流果进入修道位(胜进道),是一来向。断了六品的烦恼,见道后证得一来果。进一步断七、八品是不还向,到九品断完,证不还果。这是断欲界九品烦恼的情况,果有三个。

〖表二–八:七、八、九根得中二果〗

然后从色界初禅的九品烦恼,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完,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可以依的定有未到地定、中间定、初禅到四禅、三无色,依九个定都能证阿罗汉果。

现在是中间两个果,一来果是断了欲界六品,不还果是断了欲界九品。「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证这两个果,七、八、九根都可以。

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唯依未至,证一来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

「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见了道之后,不用无漏道,而用世间道来断修所断的烦恼。这样没有无漏根,意根、信等五根,加上一个舍根,是七个根。

「唯依未至,证一来果」,因为一来果也没有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所以不能依根本定。用未到地定,也是舍根。一个舍根与信等五根,再加上意根,这七个根,这是最少的。「故唯取舍,不通余受」,因为只能依未至定,未至定是舍根,根本定以上,纔有喜乐。

假如「依出世道」,要加无漏根。「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七根跟前面一样,因为是无漏道证,加一个修道的已知根(无漏根)。这个也是「次第证」。次第证是先要见道,见所断的烦恼断完,然后修道的烦恼一品一品地断上去。次第证有两种:一个是世间道,一个是出世道,一个七根,一个八根。

「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已经断了欲界六品烦恼,叫「倍离欲」。在见道前用世间道已经断了六品烦恼,一见道马上证一来果,预流果就超过去了。这叫「超越证」。

「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这个要九个根。「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在见道之前凡夫位,他已经用世间道把欲界修所断的六品烦恼断掉,只余下三品,断掉的烦恼是余下的两倍,叫「倍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凡夫位已经断了六品,再观四谛十六行相而见道,见道之后。第十六刹那进入修道的时候,马上证到一来果,把预流果超过去了,所以叫「超越证」,「直证第二」,见道之后马上证二果。见道的时候有未知当知根,进入修道的时候,有已知根,所以是九根。

「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上面讲的是一来果,有的七根得,有的八根得,有的九根得,应当「善知之」,好好地把它弄清楚。

其不还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八根得者,有二种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为八。第二八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

「其不还果七根得者」,不还果也有七八九。不还果七根得的,「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见道之后,用世间道去断修所断的烦恼。这样不要无漏根,用七根证:意、舍、信等五根。

「八根得者,有二种八」,有两种八根得。第一种,「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是用无漏道来断,加一个无漏根。第二种,「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是世间道,按次第证,加一个喜根,什么原因?下边解释。

「故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次第证是先证初果、二果,然后进一步用世间道断欲界烦恼,断第九品烦恼的时候,要经过无间道、解脱道,这时叫做第九无间道、第九解脱道。进入第九解脱道的时候,因为欲界的烦恼断完,可以进入初禅根本地,这是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是「舍受相应」,在第九无间道的时候,因为还在和烦恼斗争,还在未至定中,是舍受;「解脱道中,复有喜受」,进入第九解脱道,进入根本禅,有了喜受,所以加一个喜受,是八根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这两个受互相资助,得到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对证三果涅槃的离系得,一个是引因,一个是依因,跟前面一样。

解云: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次第证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无间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脱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由无间道断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

「解云」,圆晖法师解释。「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由超越证而证得三果的,以前先由世间道把欲界九品烦恼断完,然后再见道。假使依未到地定见道,见道完成后,不会进入初禅根本定,因为见道前已经得过初禅,就不想进去了。所以一个舍受就够了。

「次第证者」,因为以前「未曾得根本故」,到了第九解脱道,要进入根本定,因为以前没有看过,要进去看一看。「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次第证,到未到地定第九解脱道的时候,愿意入的,可以入根本定。「无间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在无间道是未至定,是舍受。「解脱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到解脱道之后,进入根本定,那是喜受,离生喜乐。

「由无间道断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用世间道断惑,在无间道的时候,断下地(欲界)的烦恼。世间道断烦恼是感到上地的好、下地的不好,就是羡慕,要到上地去,当然要进入初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所以解脱道的时候,他要进入根本禅(初禅)。

九根得者,有二种九。且初九得者,谓超越证。故论云:全离欲贪,超越证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来果。先凡夫位,断九品惑,名全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前二果,直证第三,名超越证。总说虽然,而有差别,谓此依地有差别故,乐喜舍中,可随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已上论文。

九根得有两个九。「且初九得者,谓超越证」,第一种九根得是超越证,先依世间道断烦恼,再见道。「故论云:全离欲贪,超越证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来果」,这是《俱舍论》的原文。欲界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完,叫全离欲;断了六品叫「倍离欲」。假使依世间道全离欲贪,再入见道,到第十六刹那,马上证三果,这是超越证,九根得。

圆晖法师的注解是,「先凡夫位,断九品惑」,用世间道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名全离欲」,这样叫全离欲。再入见道,「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见道的时候,前十五刹那是见道,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进入修道,这时马上证三果。「超前二果」,超过前面的预流果、一来果,直接证三果,「直证第三,名超越证」,所以叫超越证。

这帮助能力强的、根基厚的证果就快。禅宗里,有的人一下子就开悟了;而有的人,一辈子蒲团坐破几十个也开不了悟。证果快是因为人家的根基厚,不能简单去比。根基厚也是靠宿世的修持,他过去已经下过功夫的,佛教里边,没有便宜可赚。你如果不修,等在那里,想「哪一天我一下子开悟了,三藏十二部都通了」,这个是妄想,不科学的。佛教很讲科学的,你要想得一个果,决定有它的缘起,没有缘起,果是不会来的,所以不要打懒主意、想讨便宜。

一分功夫一分效,不下功夫就没有效,佛教里没有便宜赚,学佛千万不要有贪便宜的心。现在很多人有贪便宜的心,总想两个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一旦开悟,好了,三藏十二部都通了,「你们学了一辈子,只能学了几部论,最多学个三部、五部。藏地的出家师父们二十年,也不过学了五大论。我这么一坐,眼睛一闭,一开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说虽然,而有差别」,总的说虽然如此,但是有差别。「谓此依地有差别故」,因为证果所依的地差别,所以喜根、乐根、舍根有差别。「乐喜舍中,可随取一」,根据所依的地,采取相应的根。「前果超越,唯一舍根」,二果超越证,因为还没有到根本定,只能是一个舍根;三果,三个根都可以依。

解云:总说虽然者,谓总说九,数同一来也。而有差别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别,不同一来也。谓此依地有差别故者,释上差别名也。谓此不还果,依六地证故,地有差别。若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唯用舍受;依初二禅,用喜受证;依第三禅,用乐受证。故于三受,可随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别也。

「解云」,圆晖法师解释一下。「总说虽然者」,这句话什么意思?「谓总说九,数同一来也」,虽然数量一样,但是里面有差别。「而有差别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别」,根里边的受,或者是舍根,或者是乐根,或者是喜根。「不同一来也」,虽然同是九根得,一来果只是舍根;不还果,喜根、乐根、舍根三种都可以。

「谓此依地有差别故者」,因为证三果依的地有差别,所以受根有差别。「释上差别名也」,这是解释「差别」的意思。「谓此不还果,依六地证故,地有差别」,不还果依六个地证,即未至、中间,还有四个禅(根本定)。「若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唯用舍受」,假使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舍受;「依初二禅」证,喜受;「依第三禅」证,乐受。所以依什么地证,就取相应的一个受。「故于三受,可随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别也」。这是第一个九根得的情况。

第二九者,依次第证不还果者,用出世间道,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由九根得,谓意喜舍信等五根、已知根也。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间道故,加已知根。故论云: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八根如前者,同前依世间道中八根数,加已知为九也。无间解脱此俱有故者,此已知根,在无间解脱二道俱有,故须加之也。

「第二九者,依次第证不还果」,超越证是先由世间道把欲界烦恼断完,再见道直接证三果。次第证,先见道,再把修所断的烦恼一品一品地断掉,这又分为两类:以世间道断和以出世间道断。前面讲了世间道断,这里要讲出世间道断。第二个九是次第证不还果。「用出世间道,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因为是次第证,原来对根本禅没有进去过,第九解脱道的时候可以进入根本地,「由九根得」。哪九根?「意」;「喜」,根本地的喜根;「舍」,无间道的舍根;信勤念定慧(信等五根);因为是出世道,再加「已知根」,一共九根。「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无间道在未至定有舍受,解脱道进入根本禅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间道故,加已知根」,用出世道,再加一个已知根。「故论云:依出世道,有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第九个无间道也好、解脱道也好,都有已知根,因为他已经见道,未知当知根不用了,第九无间道和第九解脱道都是依已知根,所以要加一个已知根。

「八根如前者」,八根和前面的世间道证一样,无间道、解脱道都有已知根,所以再加一个无漏道的已知根。「此已知根,在无间解脱二道俱有,故须加之也」,这是解释为什么要加这个已知根。

据上所明,颂言七八九者,应知有二种七,谓一来不还各一七也。有三种八,谓一来果中,有一种八,不还果中,有二种八也。有三种九,一来中一九,不还中二九也。

「据上所明」,这是总结,「颂言七八九者,应知有二种七」,前面说「七八九中二」,七有两种,一来果和不还果各有一个。八有三种,一来果有一个,不还果里边有两个。九有三种,一来果有一个,不还果有两个。

我们根据表来看「七八九中二」,证一来、不还果,分别可以由七根、八根、九根得,具体情况再来总结一下。

一来果分为次第证和超越证。次第证是先见道,再断修所断的六品烦恼。如果以世间道来断烦恼证一来果的,是七根得。因为依未至定,一定是舍根。「有漏故,无未知根等」,因为是依有漏道即世间道证的,没有无漏根。信等五根和意根这六个是通的,每一种都有。一个舍根加上后边六根,一共是七根。

次第证中如果用出世道断烦恼的,八根得,加一个无漏根(已知根),没有未知根,因为次第证是已经见道过了,四谛理已经全部知道了。后面断修所断六品烦恼。断第六品烦恼的无间道是修道,解脱道也是修道,没有未知当知,只有一个已知根。加上这个已知根(无漏根),是八根。

九是超越证。先把六品烦恼断掉,然后再见道,这个时候,九根得。因为他在未至定,没有证到初禅,依舍根。比前面的多一个未知当知根。因为在无间道的时候是见道,解脱道的时候是修道,两个无漏根都有,所以要九根得。

不还果的「七八九」,有一个七,两个八,九的情况合为两个。先说次第证,先见道,然后由世间有漏道断修所断的烦恼,这样叫次第证。如果不依根本地是舍根,依根本地是喜根。舍根加上信勤念定慧、意根,一共七根,这是最少的。用世间道,没有无漏根,不依根本地,没有喜根,所以是七根证。假使依根本地,无间道是舍根,解脱道进入初禅,初禅是喜根,所以八根得。出世道的次第证,在前面的七根、八根上,再加一个无漏根(已知根),成了八根、九根。出世道跟世间道的差别,一个有无漏根,一个没有无漏根。

超越证是先把修断的九品烦恼断完,然后见道。见道的第十六刹那,进入道类智的时候,马上证三果,叫超越证。它依的地有六个。依初、二禅的,是喜根;依第三禅的,是乐根;依未至定、中间定、第四禅的,是舍根。这六个地里边,受不一样,所以根不一样,依喜根证、依乐根证、依舍根证都可以。无漏根有两个,因为见道之后,马上证三果;第十五刹那无间道,是未知当知根见道,第十六刹那修道是已知根,所以有两个无漏根。这两个无漏根加一个受根,再加意根、信勤念定慧六个,共九根。

这张表(表二–八)非常巧妙,把很繁复的关系用表列清楚,一目了然。

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毗达磨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

「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提一个问难。《颂疏》里边说「本论」是指《发智论》,「论云」是指《俱舍论》。本论里说证阿罗汉由十一根,这是据本论来问难阿罗汉九根得。「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毗达磨问」,根本阿毗达磨里边有这个问答,「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根本阿毗达磨中说十一根得,你怎么说九根得呢?「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加「已知、具知也」。《俱舍论》说的怎么和本论说的不一样呢?

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以上论文。

「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这句话解释这个问难。

「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一个补特伽罗证阿罗汉之后,可能会退,退了再证回去,所依的根累加起来会有十一根,容许有这个事情,所以本论说有十一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十一根,也不是证的时候用十一根,真正证的时候是九根,《俱舍论》没有错。那么本论也没错,本论是总括起来说,有十一根可以证阿罗汉。

「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实际上第四阿罗汉果,只有九根得;而本论里边根据一个补特伽罗证阿罗汉果的前后情况,合起来可以有十一根。「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有部里边说钝根的阿罗汉会退。但决不是退到凡夫,又去流转生死。退了之后,一个小小的因缘,马上又可以激发他再次证阿罗汉果。

假使第一次证的时候是舍根,退了之后,第二次再证是用喜根,后来又退,退了之后又用乐根证。所以容许有这种情况,用喜、乐、舍证到阿罗汉果;但是每一次证的时候,却是只有九根。加起来十一根,并不是每次证的时候都有十一根。本论合起来算十一根,《俱舍论》说证的时候决定是九根,两个并不矛盾。「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不可能三个受根同时起来证阿罗汉果,真正证的时候,一定是九根。

「已上论文」,上面是《俱舍论》的原文,圆晖法师再解一下。

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然当证时,唯有一受,故说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

「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阿罗汉九个地都能证,未至地定、中间定,再加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所以喜受、乐受、舍受三个根都可以证。从本论来说,依三个受都可以证阿罗汉果。

「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依有部,阿罗汉会退。「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所以一个补特伽罗,可能依三个受来证阿罗汉,合起来可以有十一根。「然当证时,唯有一受,故说九根」,但是每一次证的时候,只能有一个受,所以还是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一个是从总的来说,一个是从当时具体证的时候来说。所以各从一方面来说,并不矛盾,只是说的角度不一样。

论云: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答前难也。

「论云: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不还果也有喜根得、乐根得、舍根得,为什么不说十一根呢?」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第三果阿那含,有部里也容有退的,证的时候通六地,这六地包括三个受,为什么这里不说十一根呢?

「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不还果与阿罗汉果不同。不还果虽然有退,但是依乐根证的不还果是不退的;同时,假使不还果退了,第二次证不会由乐根证。乐根证的不会退,退的也不可能再由乐根来证,加起来不会有十一根。这是《俱舍论》的原文,下边圆晖法师注解。

解云:若乐根证,必定不退;若是退者,必无后时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故。故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分,故不可说十一根也。

「若乐根证,必定不退」,假使乐根证的,是利根,不会退的;「若是退者,必无后时由乐根证」,假使退的,他是钝根,后来不可能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所以一身中,有喜舍,不会有乐受;有乐受不会再退,喜受、舍受也没有了,不可能三个受都有。「故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义,故不可说十一根也」,这样即使加起来也不到十一根。

又论云: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

「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而于后时得有退义」,先把修道断的九品烦恼断完,然后见道超越证第三果,后时不会有退。「此离欲果,二道所得」,为什么不退?这个离欲果(三果)是「二道所得」,一个是世间道,一个是出世道。过去依世间道断了欲界修所断的九品烦恼,现在是出世道的见道,这两个道合起来的,「极坚牢」,不会退。

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谓凡夫位,断三禅惑,后时容依第三禅起见道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见道,圣道所得也。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録之。

「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解释乐根证不还果不会退的原因。「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凡是乐根证的,决定是超越证。「谓凡夫位,断三禅惑」,在凡夫的时候,把第三禅的烦恼断完了。「后时容依第三禅」,后面用第三禅的乐根来见道,「起见道证不还果」,这时见道,马上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所以起乐根是超越证,「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这个超越证不会退的。

超越证是先把三禅的烦恼断掉,再见道,用乐根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超越证的时候,可以由三禅的乐根。一个是世间道,断掉三禅的烦恼;一个是出世道,起无漏法见道,这样二道所得,力量坚固,所以毕竟不退。

第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世道所得」,世间道先把欲界修断的烦恼断掉;第二,「见道」,无漏道,「圣道所得也」,这样不会退。「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次第证要么是世间道,要么是无漏道,所以可能会退。

「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録之」,这里的道理很隐蔽,论里边讲的很扼要,《颂疏》把它摘録下来,同时详细解释。

从此第四,成就诸根定量门。论云:今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颂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乐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忧 信等各成八 二无漏十一 初无漏十三

第四,「成就诸根定量门」。诸根成就有一定的辩证关系。「论云:今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假使成就一个根,决定还有一些根同时成就。

「颂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命、意、舍三个根,如果成就其中一个,三个必定同时成就。「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乐根、身根的,一定同时成就四根。「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假使成就眼等根及喜根的,一定成就五个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假使成就苦根的,起码有七根。「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假使成就女根、男根、忧根或者信等五根的,决定有八个。「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成就后面两无漏根的决定有十一个,成就初无漏根的有十三个。这是最起码有那么多,再多也可以。

释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谓成命时,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缺也。

「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这三根总是同时有的。假使成就命根,必定有意根、舍根;假使成就意根、舍根,必定有命根;或者成就意根,必定有舍根、命根。「不可缺也」,这三个是不可离的,成就一个,决定有另两个一起来。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者,谓成就乐根时,必有命意舍也。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无界界51中,成就下三禅无漏乐根也。成就身不成乐者,谓异生生第四禅,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成乐不成喜者,谓异生生第三定也。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乐根,一定有命意舍根。既然是有乐根,那决定有生命(命根),决定有一个心王(意根),决定还有一个舍根。

「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命意舍这三个是最基本的。成就,不一定是当下现行那个根,而是拥有这个根。所以成就乐根、成就舍根,这两个是不矛盾的。现行起乐根,不起舍根,但并没有丢掉舍根。成身根时,也必定有命意舍根。

有命意舍根,没有身根,那是无色界。有身根而没有命意舍根,那是不可能的。有命没有心王,也不可能。舍根必定和意根相连的。「故言各也」,把命意舍根三个加上去,成就身根的时候决定四个,成就乐根的时候,也成就四个。

「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无色界的圣者成就乐根,而没有身根。「无色界中,成就下三禅无漏乐根也」,无色界的圣者,可以不受地的限制,成就下边第三禅无漏的乐根。

成就身根而不成就乐根的,「异生生第四禅」,凡夫生到第四禅,「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第三禅乐根就没有了。「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既然是凡夫,不是圣者,就系在自地,下地的乐根断了,也不能成就下地的无漏乐。「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第四禅有身体,所以成就身根,而没有乐根。生在第三禅,乐根和身根都有。

「成乐不成喜者」,成就乐根不成就喜根的,「异生生第三定」,生第三禅的凡夫有乐根,没有喜根。这是成就身根有四个,成就乐根也有四个。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者,眼等,等取耳鼻舌。若成眼根,必成就五,谓身命意舍,兼眼根。如眼既尔,耳鼻舌三,各成五根,准眼说之。喜根成五根者,谓命意舍乐喜根。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假使成就眼等四根的,或者是成就喜根的,最少有五个根。「眼等,等取耳鼻舌。若成眼根,必成就五」,若成眼根,那必定有五:眼根、身根、命根、意根、舍根。命意舍是最基本的。成就眼根,必定有身体,因为眼根总是生在身体上。耳、鼻、舌这些根有可能不成就。所以成就眼根,起码成就五根,「谓身命意舍,兼眼根」。

「如眼既尔,耳鼻舌三,各成五根,准眼说之」,跟眼根一样,假使成就鼻根、舌根、耳根,起码也是成就五个。身体上眼、耳、鼻、舌都可以有,这里说的是最少的情况。

「喜根成五根者」,成就喜根也决定有五根。「谓命意舍乐喜根」,命意舍根是最基本的,为什么同时决定要成就乐根呢?

又论云:第二静虑地生,未得第三静虑,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此文意者,难前喜根必成就乐。第二静虑,自地无乐,而有喜根。初禅有三识乐,今已舍竟;第三禅意地乐,今复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也?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未得故。答也,未断第三禅染污,必成就也。余未得者,余乐未得也。

「又论云:第二静虑地生,未得第三静虑,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生到第二禅的人,下边的身乐舍掉了,而第二静虑是无寻无伺,没有身受,所以他没有身上的乐受,上边第三禅的乐根没有得到,怎么说他成就乐根呢?

「此文意者,难前喜根必成就乐」,前面说成就喜根必有乐根,第二禅的人有喜根,「自地无乐」,第二禅没有乐根,「而有喜根」。「初禅有三识乐」,初禅还有身识、耳识、眼识,可以有身受的乐。而二禅,舍掉了初禅的乐,三禅的乐又没有得到,你说他成就什么乐?「初禅有三识乐,今已舍竟;第三禅意地乐,今复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也」,初禅的乐舍掉了,上面三禅的乐没有得到,成就什么乐根呢?

「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未得故」,成就第三静虑染污的乐根,「未断第三禅染污,必成就也。余未得者,余乐未得也」,其他的乐没有得到,但是第三静虑的染污乐,肯定是有的。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者,彼者,彼苦根,定成就七根也。谓身命意喜乐舍苦根。夫成苦根,必是欲界,故此七种,不可缺也。于四受内,除忧根者,离欲舍故。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者」,假使苦根成就的人,他起码要成就七个根。「彼者,彼苦根,定成就七根也」,哪七根呢?「谓身命意喜乐舍苦根」,身、命、意、喜、乐、舍,再加苦根本身。为什么要加喜乐呢?「夫成苦根,必是欲界」,成就苦根的人,决定是欲界,上二界没有苦,「故此七种,不可缺也」。

「于四受内,除忧根者,离欲舍故」,在欲界,决定成就这七个根。忧根可以没有,比如得了初禅,因为已经离欲,舍掉了忧根,人虽然在欲界,忧根没有。但是前面这七根决定成就。

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者,谓成女根,必成就八,七根如苦,更加女根。男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男根。忧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忧根。若成信等,各成八者,谓命、意、舍、信等五根。

「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者」,若是成就女根、男根,或者是信、勤、念、定、慧之一,起码有八个。「谓成女根,必成就八,七根如苦」,与前面一样,苦根里边七个,「更加女根」,再加一个女根。「男根亦八」,成就男根也是八,「七根如苦」,「更加男根」,再加一个男根。「忧根亦八」,成就忧根也有八,「七根如苦」,加一个忧根。前面成就苦根,忧根可以是离欲舍掉;假使成就忧根,再加忧根本身,八个。

「若成信等,各成八者,谓命、意、舍、信等五根」,命、意、舍根是基本的,信、勤、念、定、慧五个加上去,八个。这五个成就一个,必有其他四个。

二无漏十一者,谓已知、具知二无漏根,各十一根也。已知根十一根者,谓命、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具知十一者,前十一根中,除已知根,加具知根。

「二无漏十一者,谓已知、具知二无漏根,各十一根也」,二无漏根是已知、具知这两个根,成就这两根的,决定成就十一根。「已知根十一根」是哪些呢?「谓命、意、喜、乐、舍,信等五根」,成就命根、意根、喜根、乐根、舍根,还有信等五根,「及已知根」。「具知十一者」,「前十一根中」把已知根除掉,换作具知根。

初无漏十三者,谓未知当知,初无漏根,必成就十三根。言十三者,谓身命意喜乐舍苦,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此加身、苦者,若成未知当知根,必在欲界,故定有身、苦也。

「初无漏十三」,未知当知根成就十三根,「谓未知当知,初无漏根,必成就十三根」,它成就的时候最少有十三根。「言十三者,谓身、命、意、喜、乐、舍、苦,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这里边为什么要加身根、苦根?「此加身、苦者,若成未知当知根,必在欲界,故定有身、苦也」,成就未知当知根的人必定在欲界,见道必依欲界身,而欲界一定有身、苦。

从此第五,成根极少门者,论云:诸极少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少八无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无色界 成善命意舍

「从此第五,成根极少门者」,一个有情最少成就多少根?「论云:诸极少者,成就几根」,成就根最少的,是哪几根?「颂曰: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一个有情最少成就八个根,这样的人也是极稀有的。有两类,一类是「无善」,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他成就五个「受」,再加上「命、身、意」;一类是无色界的凡夫,他成就信、勤、念、定、慧五个善根,再加命、意、舍,在无色界没有身体。这是最少的情况。

释曰:极少八无善者,谓阐提人,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身命意也。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者,愚谓异生,未见谛故。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信等五,命意舍三。

「释曰:极少八无善者」,没有善根的,信勤念定慧一个也没有。「谓阐提人,名为无善」,一阐提,断了善根的人。「彼若极少,成就八根」,他最少成就八个根。「谓五受」,五个受,苦乐忧喜舍,「身命意」。

「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生无色界的凡夫,决定是有善根的,没有善生不到无色界,所以他有五个善根:信勤念定慧,加上命意舍。「愚谓异生」,愚就是凡夫。「未见谛故」,没有见谛叫愚。「若极少成就八根」,信勤念定慧,因为他修定,有善法;命意舍根是一个补特伽罗不可少的,一共八个。成就最少的情况,起码有八个根。有两类,一类是一阐提,一类是无色界的凡夫。

从此第六,成根极多门者,论云:诸极多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净 圣者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

「从此第六,成根极多门者」,前面是最少,这里是最多。「论云:诸极多者,成就几根。颂曰:极多成十九」,最多成就十九个根。

二十二根全的人,又有无漏根三个,又是女男的二形身,不会有的。二形人不能证道,不会有无漏法,所以成就二十二根是不可能的,最多是十九根。

释曰:极多成十九者,标也。二形除三净者,释也。此明异生成根十九,谓二形人,必非圣者,故无三净也。言三净者,三无漏根也。除此三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

第一种,「二形除三净者」,二形人,男女根都有,当然不可能有三无漏根。二十二根当中,其他都可以有。「此明异生成根十九」,异生最多成十九根。「谓二形人」,男女根都有。「必非圣者」,这样的人必定不能证圣果,所以三无漏根不能有,「故无三净也」。「言三净者」,就是「三无漏根」,「净」字经常代替无漏。「除此三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除这三个之外,其他的十九根都可以有。

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者,此明未离欲圣者,极多亦成十九根也。谓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也。除二净一形者,明所除根。若住见道,除已知、具知二净;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净。除一形者,女、男根中,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故欲界圣,除此三净52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也。

「圣者未离欲」,还没有离欲的圣者。「除二净」,要除掉两个无漏根,「除一形」,女男根里要除掉其中一个,下面详细解释。

「此明未离欲圣者,极多亦成十九根也」,没有离欲的圣者最多的情况可以具足十九根。「谓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也」,初、二果、不还向,这些都是欲界九品烦恼没断完,都叫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者,明所除根」,二十二根里要除掉两个无漏根;女男根里边除一个。男性的圣者,除掉女根;女性的圣者,除掉男根。「若住见道,除已知、具知二净」,假使这个圣者是见道位的,「二净」,已知、具知这两个净(无漏)根没有。「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净」,假使在修道位的,未知当知、具知两个没有。因为这些都是未离欲的圣者,不是无学道,所以不会有具知根。

「除一形者」,既然是圣者,「女男根中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圣者不会有二形人,二形人不能证圣位。「故欲界圣,除此三根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也」,欲界的圣者,除这三根以外,其余十九根都可能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