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可以说是佛法总的一个概论,现在重复一下它的次第:第一品「界品」讲万法的体,第二品「根品」讲这些法的作用,体用明了之后,分别讲两层因果。
第一个是流转因果。流转因果指的是烦恼、造业、感苦果,看得到的现实世界,「世间品」,就是帮助苦果的。那么这个苦果怎么来的?是造了业来的,第二讲「业品」。为什么会造业呢?是烦恼推动的,所以最后讲烦恼。这是一层流转因果,由烦恼发动造业,造了业之后,决定要感果,即是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三苦、八苦,但是为什么苦?它的根本原因是烦恼造业产生的。烦恼是个坏东西,造的业也是坏东西,那怎么会感好的果呢?这个因果的性质是一贯的。所以说,既然是从烦恼造的业感的,决定都是苦果。这三界都是苦,犹如火宅,没有一处可以安的。
第二个是还灭因果。对于这些苦,我们肯定想离开它,灭掉它,达到无苦的境地,这是灭谛,要修还灭。那么我们的目标是得到什么样还灭的果呢?「贤圣品」,讲修行证得四果、四向,乃至成佛,这是我们要达到的。这些果怎么证到?智慧。佛教是最重智慧的。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果,也没有声闻、缘觉的果,一切果位都没有。这些果完全是从智慧来的。那么单有智慧行不行?不行,如果没有定,智慧的力量是分散的,定的力量把它集中了之后纔起作用。定的作用,比如水力发电,水经过一个尖口喷射出去推动轮子。一般情况下水的力量不大,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就非常大。我们用心是一样的,心平常东想西想,这个力量不强。如果你把它集中起来修,那个力量就非常强。海公上师也讲过一个公案:有个做生意的人,他有一次跑到一个庙里边。那里大家都在坐禅,没有接待他,他也就坐在那里,安静地坐了好久。过了一阵子,他笑起来了。他下了殿以后,维那师说:「你得了好处了吧?」他说,十多年前的一笔帐,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今天坐在这里,竟然想出来了。所以不要说真的修定,即使不会用功的人,稍微把心静一点下去,力量就出来了,记忆力就增强。所以说,这是修定的好处。
现在我们讲流转因果的第一品,「世间品」。「世间品」是帮助流转的果,也就是三界的现象。我们要认识一下什么叫世间。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一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初明有情生中,复分九种: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颂曰:
地狱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狱洲异
此上十七处 名色界于中 三静虑各三 第四静虑八
无色界无处 由生有四种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续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后一行明无色界。
〖表三–一:三界〗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世间品」是第三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总的来说,先讲有情,再讲器世间。有情世间是众生,器世间是环境。讲有情世间里边又分两个,「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一个是总辨,一个是说它的差别。总辨里边又分三个,有情是怎么生的,怎么住的,怎么消灭的,生、住、灭。「就初明有情生中」,又分九个: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识住、四生(胎卵湿化)、中有、缘起(十二缘起)、四有,这些现象都是佛教的基本知识,在这里一个一个都要介绍。
「此下第一,明三界」,什么叫三界?「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前面说过,这个心是欲界的,那个心是色界的,讲了很多三界各别的心。那么到底什么叫三界呢?要解释一下。「各于其中」,三界的每一个界里面,有几个处,有什么差别?都要讲清楚。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地狱、傍生(即畜生)、饿鬼、人、天(六欲天),这是属于欲界的。欲界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也可以分别为二十个,「由地狱洲异」,地狱里有八大地狱,人有四大洲,天有六欲天,傍生、鬼各一,这样差别出来,可以分成二十个。
「此上十七处,名色界」,在欲界上面有十七个地方属于色界,里面没有男女色欲。「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在色界里边,初、二、三静虑,每一个分别都有三层天,第四静虑里有八个。
「无色界无处」,有人经常问这个问题,无色界在哪里?无色界其实色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地方呢?我们说在上,在下,在高,在低,都是物质世界的分别。他物质都没有,你说他在哪里啊?无色界没有处所。「由生有四种」,无色界差别有四个,根据他生有的四种不同情况。「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无色界没有身体,他的生命怎么延续呢?一般有情是身心相续的。他没有身体,依靠众同分和命根,可以使他的心等流相续下去。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后一行明无色界」,一行指颂。「地狱傍生鬼」,到「由地狱洲异」,这四句说欲界。第二个颂,「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这是明色界。最后一个颂,「无色界无处」到「令心等相续」,是讲无色界。
初两句者,列五趣名。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言傍生者,以傍行故。言鬼者,谓余生中,喜盗他物;又复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名为天。
「初两句者,列五趣名」,讲欲界里边,有个名词叫五趣。六道跟五趣不一样,六道包括有阿修罗;五趣没有列阿修罗。
「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那落迦是梵语,翻成汉语是苦具,受苦的东西,受苦的地方。「义翻为地狱」,照意义翻是地狱,地下有一个牢狱,叫地狱,不是正翻,是义译。实际上,那落迦这个词的原意是苦具(受苦的地方)。
「傍生」,傍生就是畜生。为什么叫傍生呢?「以傍行故」,它不是站起来行的,而是在地下爬的,所以说很可怜。猴子,有时候偶然站起来走两下,真正跑的时候,完全是爬行的。
什么叫鬼?「谓余生中,喜盗他物」,凡是在余生(过去世)中欢喜偷人家的东西,或者不是直接偷,盗用、占便宜、贪心等等都在里边,做饿鬼的因就是贪。「又复是多他所祀祖宗」,一般说,老百姓拜的祖宗就是鬼。他投生在鬼道里边,还没有走掉,去祭祀他,他可以受享。如果是生了人天或者畜生,你再祭他,他享受不了。所以一般来说,祭祀的祖宗之类的,是在鬼道里边的。「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因为贪心的关系,为了自己的存济,维持生命,鬼有很多希求,求这个、求那个。「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这是鬼的特性,不高尚,既胆怯,又低劣。高尚的人,坦然的,一般胆子大,他没有什么顾忌;本身品德不高尚,下劣,那么就胆小。所以说有的人怕鬼,你怕啥呢?他胆子小得很,他还怕人呢。当然有大力鬼,是有威德、有通的,他不怕人。而一般鬼都是害怕人的。「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还有一个特征,身心轻躁,不沉着。
那么我们检查一下,饿鬼的特征在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占了很多成分的话,那眼睛一闭可能就是饿鬼。你轻不轻躁?有的人做事情很浮躁,心很粗,那就是饿鬼的表现。那你要考虑考虑,万一你眼睛闭下去了,饿鬼的相显出来,那是很可怕的。我们这些都要检查,喜盗他物有没有?对人家的东西贪便宜,要拿过来算我的,这些心有没有?还有多希求的心有没有?本来生活蛮好,应该满足了,但看到人家有这个,我也想要。上海有一个小青年居士,他找了个女朋友,那位女朋友到了街上看到那些服装,这个要那个要;看到首饰店,也是这个要那个也要,一天到晚什么都要。他说:我又不是大财主,满足不了她的要求。结果她就跟着其他人跑掉了。他说:唉呀!这实在受不了,这个心太多希求了。这些都是跟饿鬼相近的。
「言人者,多思虑故」,人的思想多,「名之为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天人有光明。「或复尊高,神用自在」,天人有神通。他的品德也崇高,人家尊重他。「众所祈告」,比如大自在天之类,印度人奉他们为主的。「故名为天」。
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哉,四、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六欲天者」,里面分六层。
第一,四大王众天,不是四个,有很多,包括四天王和他们的部下,四大王众天是欲界天的最下一层。一般说,在须弥山的中腰。
第二,三十三天,即忉利天,须弥山顶中间有一个,加上四边各八个,一共是三十三个。一般中国人说的玉皇大帝就在忉利天。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都是地居天,还在须弥山上,四天王天在山腰,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
第三,夜摩天,夜摩天是空居天,不依靠地。「此云时分」,夜摩是梵语,翻成汉语叫「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哉」,因为它们这个天很快乐,天上当然享受,大部分时间都很高兴,唱「很快乐!很快乐!」,以「时时多分」的特点取名为「时分」。
第四,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欲很多,他们很享受,也很满足,叫睹史多天。
第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睹史多天及其下的五欲,还是客观外境,睹史多天的五欲已经是相当的丰富,喜足,但是乐变化天更高,他对于五欲境,想要什么,自己可以变化出来,不要客观的存在。
第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乐变化天还要自己化,他化自在天,不用自己化,叫人家化,化了我来享受。这是欲界的六层天。
第三句名欲界者,结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处有二十。由地狱洲异者,明二十所由也。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
「名欲界者,结上」,总结。欲界里边包含有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天有六层,叫六欲天,这是属于欲界的天。「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上面说的五趣,不管有情也好,器世间(国土)也好,总的说都叫欲界。
「由地狱洲异,明二十所由也」,因为地狱和洲里有差异,欲界又可以广分为二十个地方。怎么分到二十个呢?「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因为地狱里还有差异,分为八个,人所居住的洲里面也还有差异,分为四个,天又分为六个,加上傍生、饿鬼,总的成二十个。
地狱有八,名地狱异。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地狱有几个?「有八,名地狱异」,有八个不同的地狱。我们学《俱舍》,固然一方面是学一些法相,知道欲界里边有地狱,地狱里边有八层。但是从修的一方面,就是下士道的观地狱苦。当我们学地狱这段的时候,要想到地狱的苦处。地狱是属于六道的,我们每一个还没有超出三界的人,都有可能进地狱去的。所以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造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去。即使造了善业,正在享果报的时候会放逸,放逸之后会造恶,造了恶还得要去,所以最好是出三界。
「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这个地狱里的有情遭受着种种的折磨,「斫」,拿刀砍;「刺」,拿枪刺;「磨」,拿磨子来磨;「擣」,像过年捣汤圆粉子的那个东西。这样的苦受得很多死掉了,只要凉风一吹,又活过来,接着再受苦,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我们经常说地狱里万死万生,就是这样,受了很重的痛苦死掉了,该没有事了吧?风一吹又活了,活了逃得出吗?逃不出,继续受苦。不断地受苦而死,死了又活,活了再受苦。这样的一个地狱,我们想想,受不受得了?实在想也不敢想。
人死掉的样子很可怕。过去有人去看杀头,头被砍下来,滚到地上,还没有死去,眼睛瞪着,牙齿乱咬,把地上的草根泥土都咬到嘴里边,痛苦得不得了。有人看到过抗战后在马路上杀汉奸的情形,看了回来后,饭都吃不下。血喷出来两、三尺高,头砍下之后在地下乱咬,两个小时了,身体还在动,不断地痛苦地扭动,这样子太惨了。而地狱里边更惨,受了苦死掉了之后,风一吹又活了,接着再受苦。地狱的苦比砍头厉害多了。
阿育王还没有信佛的时候,因为他征服了全印度,有很多人反对他,有很多敌人。他为了处理这些反对他的人,造了个人间地狱。在这个人间地狱里边,造了一个很大的磨子,把敌人摆进去,然后把磨子推起来磨,把人磨得粉碎,那个血浆喷出来的样子很残酷。还要把人摆在一个筒里边,拿一个东西擣,擣成粉一样的。我们想也不敢想象,这个太残酷了。
地狱里就受这些苦,这些苦哪里来的?造恶业来的,造了恶业之后,必然要受这些苦。这是八大地狱的第一层,是最轻的地狱,最轻的!下边一层重一层。
「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我们都看到过木匠用墨绳,哪里要锯掉,先弹一条墨印子,然后根据那条线把它锯掉。这个地狱是把人当一个木头,先用绳子给你身体上量一下,弹一下,弹好之后,根据绳子的那些轨迹用锯子来锯,或者拿刀来砍,所以叫黑绳地狱。
「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前面的地狱,刀也好,刺也好,绳子弹,锯子锯,斧头砍,还基本是一种苦具。而这个众合地狱,很多受苦的东西一起来。「合党相残」,有情互相地残杀。苦具众多是众合,那些有情又互相残杀,又是众合。有这两个意思,叫众合地狱。
「四、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这个地狱苦得太厉害了,各式各样的苦逼迫,「异类悲号」,不断地发出各种惨叫的声音,所以叫号叫地狱。一般受得了的不会大叫,苦得实在受不了纔叫,这是号叫地狱。
「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前面的号叫已经够苦了,但是这里「大号叫」,叫得更大,那就是苦更大了,「剧苦所逼」,很厉害的苦逼迫,使劲地大哭,放声大叫。前面的还不过是喊两声,这是大声的哭叫,熬不住了,「大号叫地狱」。
「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这个地狱不是刀枪那些东西,而是大火,你跑到哪里,火就跟到哪里。「炎炽周围」,很厉害的火焰把你围起来烧,这个苦实在是受不了的,叫「炎热地狱」。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灭法的皇帝,他灭法之后,就受了现报。他灭法之后约三年左右,宫殿里起大火,他逃到哪里,火就跟到哪里,这就是业报所感的火,逃也逃不掉的,没有办法,就给烧死了。这个地狱里也是这样子,「火随身转」,你逃不掉的,火跟你跑的。「炎炽周围」,身的四周都是很厉害的火焰,那个苦是没有办法,难忍。
「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前面是火烧身,这个火更大,身体外边是火,身体里面也是火,其他有情身上也都是火,互相炽然地烧。自己内身起火,其他的有情身里边也是火,碰到之后,互相地烧,这不得了。
「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第八个是最苦的无间地狱。为什么叫无间呢?这里受苦没有间歇的,歇口气的时间也没有,连续地受苦,连一秒钟也不停。或者说这个苦的过程中,一点快乐也没有。人间受苦的时候,还有一点快乐隔在中间,无间地狱是完全没有乐的,一味地受用这个苦,一刻也不停的苦。无间地狱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一死之后马上就到无间地狱,中间没有时间隔开,也没有其他东西隔开。无间地狱的意思有好几个。无间地狱也就是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翻成汉语,就是无间。
言洲异者,有四大洲。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林立名,或从果为名,名赡部洲。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名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四、北俱卢洲,此云胜处,或云胜生,于四洲中,处最胜故,名为胜处,生最胜故,名为胜生。
「洲异」,洲「有四大洲」。
第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为什么叫南赡部洲?这个洲的南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林立名,或从果为名,名赡部洲」,此洲南方有赡部林,林里有赡部树,树很高很大,下边是银水,水下边有金子,水很深,金的顔色浮在水面上,看上去很好看。这棵树年年结出赡部果,南赡部洲就是根据这个树来取名,或者是根据果子取名,都叫赡部。这是我们南洲的特色和名字的由来。
第二,「东胜身洲」,本来是东在前,南在后,因为我们是南洲人,先说南洲,再说东洲。东边的洲为什么叫「胜身洲」?这个洲的人身体形状比南赡部洲的人超胜。超胜是要有比较的,如果你单说,「他好看得不得了」,从因明来说这话有毛病。看你跟哪个比?如果跟天人比,那天人比他相貌好得不知多少。比如佛的弟弟难陀,他觉得自己的夫人是世间上最美的,难陀对她贪得不得了,不想出家。佛想办法,给他方便,把他度出家了,但他出家后天天想他夫人。后来佛带他去了天上,看见了天女,问他:你的夫人还美不美?他说跟天女比起来,他夫人就像一个老了的瞎眼猴子一样难看,根本不能比。所以说人好看要有比较对象。这里说东洲的人身体殊胜,是比南洲人殊胜,叫东胜身洲。
第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西洲这地方牛很多,拿牛来做买卖的,叫「牛货洲」。曼茶供里讲过,这个牛还是宝牛,它的蹄踏在地下,拔出来时,地下就有宝涌出来,这是一种殊胜的宝牛,以牛取名,叫牛货洲。
第四,「北俱卢洲」,北俱卢是梵语,翻成汉语「胜处」,殊胜的地方,「或云胜生」,生到这里的人都很殊胜。「胜生」是从有情说,「胜处」是从器世间来说,都是殊胜。「于四洲中,处最胜故」,这个胜也是比较来看,四大洲里边,北俱卢洲最胜,地方最胜,人也最胜。
北俱卢洲为什么最胜呢?我们知道,此洲的人不要劳动的,粮食自己从地下长出来,这个味道非常好,叫自然香稻。劫初的时候南洲也有过这个,后来福报小下去,就没有了。但在北俱卢洲,却是永远有这个东西吃。他们也不要造房子,他们住在树下,这个树林很稠密,直接就可以住,不要砌房子。什么劳动都不要,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不得病,也不中夭,寿命一千岁。一千岁之后,去哪里?生天,毫无忧虑。说起来死是很糟糕的事情,但他生天去了,更好。所以说他一点没有苦啊!没有苦,佛法就没有了。虽然处所殊胜,人的身也很殊胜,但是没有佛法。佛教说苦集灭道,有苦纔想修行,没有苦就不想修了。
现在东南亚的国家,出家人少得可怜,那里不过是生活好一点。在北俱卢洲那么好的条件下,佛法更没有,他感到不需要了。所以这里属于「八无暇」之地,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并不好。
地狱及洲,合成十二,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器世间,乃至风轮,皆欲界摄。
地狱八个,洲四个,加上六个欲天,再加上傍生、饿鬼,二十个。所以说欲界,或者说五趣,或者说二十处。
「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就欲界的有情来说,从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最低的无间地狱都叫欲界。就「器世间」来说,从「风轮」开始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都是属于欲界的范围。什么叫风轮?这个小世界形成的时候,先是有风轮,风轮上边是水轮,水轮上边是金轮,金轮上边是这个地。最低的是风轮,从风轮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器世间。有情世间是从地狱开始,器世间是从最下的风轮开始。
此上十七处者,标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处,名为色界。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者,列十七名也。谓三静虑处各有三,第四静虑处独有八,合成十七处,器及有情,总名色界。
「此上十七处」,欲界上面十七个地方,是色界。哪十七个处呢?「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者,列十七名也」,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分别有三处,共九处。第四静虑有八个地方,其中凡夫处是三个,还有五不还天(圣者住的有五个地方),加起来是八个。色界天,一共十七处,先总的列出十七处。「器及有情,总名色界」,十七处里边,器世间也好,有情世间也好,总的说都属于色界。
第一静虑,处有三者:一名梵众天,大梵天王,所领众故。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三名大梵天,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
第一静虑有三处。第一,「梵众天,大梵天王,所领众故」,大梵天王统领的老百姓,梵众天是最下一层。
第二,「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大梵天王的臣、侍卫之类的,就是梵辅天,辅助大梵天王的。
第三,「大梵天,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第三个是大梵天,是初禅里最高的一层天,他为什么叫大梵天呢?「广善所生」,生大梵天,要很多的善法纔能生上去,假使善法不够,就生在梵众天、梵辅天。「广善」,很广、很多的善法。梵语里,善、清净,都叫梵。梵行,不婬欲、清净的行就是梵行,当然色界的人是没有婬欲的,所以说是清净的梵行。那么这个梵,不但是不婬欲,还要很多的善。总之,梵就是善,也包括不婬欲清净等等。「此梵即大」,这个梵本身就是广善,大的善,那么叫大梵。大即是梵,持业释,一个体,一个用。
「由彼获得中间定故」,他为什么要比梵众梵辅天高一等呢?因为他得到了中间定。中间定是初禅到二禅中间的定,这个定是无寻唯伺定。初禅是有寻有伺,二禅是无寻无伺,这个定夹在中间,没有寻,还有伺。大梵天得了这个定,这个定当然比有寻有伺的初禅要高一点,所以比梵众天、梵辅天都要高一层,他的善法多、广,所以叫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是初禅里第一个投生的。后来他一个人感到太孤单,就想最好再有人投生这里。这时有些众生业报到了,该生到这里的,就慢慢地投生到初禅天去了。大梵天很高兴,认为都是他造出来的,因为「我心里一想,他们就来了,所以他们是我造出来的」,他自以为是一个了不得的主。
后面会学到,劫末的时候,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整个世界毁灭了。毁灭之后,慢慢地,众生业风使世界又慢慢形成。形成之后,在初禅天第一个降生的是大梵天王。他寿命最长,走的时候最后一个走,其他的都死掉了,他还在,最后走,就认为自己不死,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主。
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
第二静虑又有三个天。第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二禅是光明为体,初禅是以梵立名,梵众、梵辅、大梵。「梵」对世间人来说是清净的梵行。第二禅更高超了,是光明。少光天是第二禅里光明最少的,叫「少光天」。
第二,「无量光天」,光明增加了,难以度量,难以限量的,叫无量。
第三,「极光净天」,光明比无量光还要大,更殊胜。「遍照自地」,这个光是最超胜的,把整个的二禅天全部照到,叫极光净天。
第三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量难限故,名无量净天。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
第三禅,也有三个。第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第三禅的悦意的受叫乐,这个乐受叫净。这个净是第三禅的乐,这个乐是初、二禅都没有的,欲界更谈不上。本来心的悦叫喜,身的悦叫乐,而特殊的是第三禅心悦叫乐(因为没有冲动,很寂静,叫乐),这个乐非常殊胜的,因此以净来立名。最低一层天,这个净最少,叫少净天,乐是比较少的。
第二,「无量净天」,乐更多,「此净转胜,量难限故」,这个乐的量非常非常大,叫无量净天。
第三,「遍净天」,遍净天的净,这个乐更大,「此净周普」,整个三禅天全部充满,「故名遍净」。
第四静虑,有八天者:一、无云天,此下空中,无89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云。二、福生天者,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三、广果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四、无烦天,烦谓烦杂,于无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位易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已得上胜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第四禅,有八个天。
第一,「无云天」,为什么叫无云呢?「此下空中,无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云」,下边的天,初禅、二禅、三禅,是居在空中,住的地方跟云一样,这一堆,那一堆,很稠密的;第四禅以上不是这样子,它不是像云一块一块的,所以叫无云。第四禅第一层天,是无云处里边的第一个,从它开始不叫云,所以叫无云天。有说第四静虑里边本身就很大,不像下边,很多很多积起来跟云一样的。也有说,下边的天都是依着云住的,第四禅不要云的。这里学《俱舍》,根据《俱舍》的说法来理解。
第二,「福生天」,「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有情要生这个天上,要有殊胜的福报纔行,叫福生天。
第三,「广果天」,这是凡夫第四禅最高的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这是色界异生(凡夫)当中,最广的、最殊胜的果。对圣者而言当然不是了。
第四禅里边还有五个天是圣者所住的,就是下边的「五不还天」。
第四,「无烦天」,这个烦就是烦恼,烦杂,「于无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下边天都是烦杂的,这个天纯净,没有烦杂,这个是无烦杂天里的第一个,从它开始没有凡夫,所以以无烦立名,叫无烦天。
第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烦恼是热恼,这里的圣者杂修静虑,把那些定的上中品障调伏了,定障也是属于热恼的一类。他的意乐已经调柔,不是那么生硬的,所以离开了热恼的障,叫「无热天」。
第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位易彰,故名善现」,无热天杂修静虑是上中品,这里杂修静虑是到了上品,这个上品得到后,它的果很容易现出来,叫「善现」,所以叫「善现天」。
第七,「善见天,已得上胜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天」,这里的杂修静虑,达到上胜品,比上品还要高一品,余下的定障最少,他的见也是非常清楚,叫「善见天」。
第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这里把所有定障完全去掉了。前面的善见天,「余品至微」,最微细的定障还有。而色究竟天除完了,所以说在色界里边,没有超过这里的。色界凡夫没有超过广果天的,圣者的天当然超过凡夫,而圣者的五净天里,色究竟天又是最高的。所以整个色界里边,没有一个天可以超过色究竟天。
这五个天,从无烦天开始,到色究竟天,叫「五净居天」,「无异生杂,故名净居」,完全是圣者所居的,没有凡夫杂在里边,叫净居。
什么叫「杂修静虑」?修定的时候,是有惯性的。从有漏定要转到无漏定很困难,而无漏定出来,再转到有漏定也要下很大功夫。杂修静虑是要从有漏到无漏,无漏到有漏,这样不断地调来调去。调换本来要很多时间,现在把时间逐渐减少,直到一个念头有漏,一个念头无漏,这样子杂修静虑成功了。
中间一共有五品定障,即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和上极品,这五品障分别除掉,就得到五个不还天。若除掉了下品的,得第一个无烦天;除了中品的,得无热天;除了上品的,就得善现天;断了上胜品的,是善见天;断了上极品的,是色究竟天。所以分别除五品的定障生这五个天。
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也。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台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遶,故别不立大梵天也。除无想天者,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
色界里边立十七天是经部的说法,依有部来说,「唯立十六天」,除掉大梵天。为什么呢?因为大梵天就在梵辅天里边,不过这个地方高一点,好像佛讲经的时候,坐在高处,听的人在下边,虽然是一个高一个低,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地方。有部根据这个道理不单立大梵天。
经部有部都没有单立「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什么叫无想天?假使得了四禅以后,修无想定,什么都不想,他以为是证涅槃,实际上是变笨了,思想都不起作用了。修无想定的人得到无想果,这个无想果就在广果天里边,也是个宫殿一样的高胜处、高台阁,这样一个地方叫无想天。并不是离开广果天还另外有个无想天,所以不另外立无想天。
所以说,经部十七个天,立大梵天,没有立无想天。有部十六个天,不立大梵天,也不立无想天。
经部师立大梵天者,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此经部宗除无想天者,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立。
「经部师立大梵天者」,经部为什么要立大梵天呢?「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经部认为,大梵天虽然跟梵辅天是同一地方,但是毕竟大梵天身形高大,寿量比他们长,从果报上说,是不同于梵辅天的,所以要另外安立大梵天。
有部不立大梵天,认为处所相等;经部立大梵天,认为有情的报不一样。各有各的依据,标准不一样,都不能说是错,是他们观点不同。
「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立」,无想天在广果天里边也是处所高,为什么经部不单立无想天呢?因为经部的着眼点,是在有情上,无想天的人,他的身形大小和寿命,跟广果天一模一样,所以不安立。
所以说标准不同,有部从居处来看,只安十六天;经部从有情的不同来看,立十七天。
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
另外,「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其着眼点又不一样。因为身量、寿量不同,立大梵天。无想天与广果天虽然寿命、地处都同,但是因果不一样。外道想求涅槃而修无想定,所感的果与广果天不一样。从这一层因果上看,有别于广果天,所以说上座部把无想天又另立一天,成为十八天。那么你说十七天、十六天、十八天,哪个对?哪个不对?若知道他们的理由,都对!如果你把依据搞错了,都不对。所以说我们看问题,不能很肤浅地说这个对,那个不对,随便下断语。这个部这么说,那个部那么说,你要看为什么他这么说。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研究过了,知道依据,那么得出的结论纔是可靠的。
现在的佛教,宗派之间有时会互相指责,很多时候是不了解他宗。他的教理你研究过吗?如果没有研究过,就是无的放矢,自己犯了常识的毛病,怎么能随便说人家呢?尤其是弘法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随便说人家哪里不对,至少要把人家的东西学一番,学通了,纔能有准确的评价。没有学通,没有发言权,不要说。
无色界无处者,明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
「无色界无处」,处所、方向、空间等等都是从色的概念发展出来的,无色界里边没有色法,没有物质,也就没有处所,没有方位,谈不上东南西北或者上下左右。真正达到一切法空的时候,东方、西方,这不是戏论吗?一般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说西方没有的,东方没有的,东方就是西方,不能这样乱说,因为还没有达到无分别智。所以说话要看是什么场合,你如果不了解这个场合,即使这话是对的,你站的地位不对,你说了就错了。所以学法要把这一点学到,你纔算学佛。你如果把经书上的话拿过来,做点口头禅,东说西说的,你根本没有懂。佛站在这个场合说这个话是对的,你站在那个场合说,就不对。所以说学佛要学活的,不是死的。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自己看了一些佛经,拿了两句就以为通了,实际上没有通。
由生有四种者,此明无色,虽无处所,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厌前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分处。四、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
既然无处,无色界怎么分出四个来呢?「由生有四种」,生的情况不同,「此明无色,虽无处所」,虽然他没有处所,「由异熟生,差别有四」,「异熟生」,前面五类分别门讲过,异熟因所生,所造的异熟因不同,异熟果也不同,无色界分为四个天。
第一,空无边处,「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生空无边处,是因为修得了空无边处定。修这个定用的什么加行呢?就是感到有色法、有物质是一个苦事情。老子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你这个色身在那里,是一个大患,这个很现实。你有这个身体就会害病,会有各种各样的苦处,又要谋生,又要养它,很多事情都来了。假使你这个色身没有了,这些物质的困扰可以解脱,解脱一部分苦。所以这些人思想高超,视有物质的东西都是累赘,要把它除掉。观想整个法界是虚空,无边的虚空,叫空无边。这样子去修定,将来的果就是生空无边处。
对治色法,感到色法的过患,可修空把它空掉。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子想就是修空定。这不是空,离空定还差得很远,这只不过是把色去掉了,受想行识还都在,跟空性的那个空不是一回事情。有人问,我们修空观时想整个一片蓝色的净空,这不是成了空无边处吗?这个观想只是事空,还要理空,要把一切法空的道理再加进去。由这个门,先观想整个法界是一片蓝色的净空,然后把一切法无生的空性道理掺进去,要这样纔能证到空性。假使你仅观一个无边空或者蓝色净空,而没有空的理解,那么修得的果报是空无边处,而不是证空定。因为没有空的理解,观蓝色净空不过是一个方便,并不是真的空。所以说我们要学中观,没有中观,你就是把事上的空观观成了,还是一个空无边处,而不是一切法空的那个空。这里是无色界最低一层,叫空无边处。
第二,「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还有一个内识。他现在又对前面那个外色空起厌离,然后想自己内心的识充满法界,叫「识无边处」。这个跟佛教更近,法界里边都有这个心,有的人说整个法界都是我的心,如果你理解得差一点,这只不过是识无边处。
第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这里不但是外面的空,连内识也不要了,这就是无所有处。这跟佛教更近了,看起来好像是佛教讲的一切法空掉了,空也不要,心也不要,如果理解得差一点,会搞错,以为这是佛教的空性,实际上还不是。外道也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他厌离那个识,这是无所有处。
第四,「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三界最高的一层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非想非非想天,是怎么安名的呢?要生非想非非想天,要修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定,跟色界的四个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前面三个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比较起来,前面七个定的修行都靠想的,想很粗;而此定没有前面的粗想,叫非想,但是,是不是什么想都没有呢?前面讲过,本来身体没有了,如果心的想也没有了,那这个有情不是消灭了吗?外道、凡夫我执很重的,我都没有了那还了得,所以说虽然是粗的想没有,并不是什么想都没有,还有细想。「有细想故,名非非想」。没有粗想叫非想;但也不是什么想都没有,还有一个细想,叫非非想。所以此定叫非想非非想定,果就是非想非非想天。
「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前三个无色,为什么叫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呢?是因为修加行的时候,要厌离色修空,厌离空修识,厌离识修无所有,是从加行安名字的,得的果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第四个定,定的本体既不是粗想,又不是没有想,还有细想,所以是「当体受称」,定的本身叫非想非非想,跟前三个立名不一样。
又论云:复如何知彼无方处?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解云:答前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无方所也。
「又论云:复如何知彼无方处」,怎么知道无色界的天是没有处所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这里是《俱舍论》的原话,下边看圆晖法师的解释。
「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不管你是在四大洲哪一洲,或者在色界哪一个天修得了无色定,「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这个人如果在那个修定的地方命终,那么就在他修定的地方受生到无色界。假使这个人是南洲的,他修得了无色定,他命终的时候就直接在南洲「受无色界生」,不用跑来跑去的。因为无色界本来没有处所,在哪里死掉,当下就生无色界。
「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无色界寿命很长,四层天寿命分别为:二万大劫、四万大劫、六万大劫、八万大劫。当他从无色界命终的时候,要生到欲界、色界来,就在原来修定那个地方投生。
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无色界确实是没有地方的,他哪里死就哪里生,无色界命终,又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起中有身,投生。从这里证明,无色界是没有方所的,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叫无色界,「明知无色无方所也」。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者,明无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转,无色无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转。
下边一个问题,无色界既然没有色身,他的生命依据什么来的呢?我们欲界人的生命,看一个小孩子,从小到老,小孩子身体很小,年纪慢慢大了,青年、壮年、老年,慢慢衰老,从色身就看得出他寿命。无色界没有身体,由什么看他的寿呢?寿命寄托在哪里呢?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同分、命根详释见前面「根品」。我们的心寄托在身上,无色界的身没有,他的心寄托在哪里?寄托在同分及命根上。「欲色有身」,欲、色界有身体的,不管欲界的人也好,色界的天也好,心都依靠着身体而转的,因身而生的。无色界没有身,他的心依什么生起来呢?依众同分、命根而转,虽然没有身体,但依同分、命根也可以生起他的心。
问: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总名,欲等是别,以别依总,名欲界等。具足应言,欲所属界,名为欲界;色所属界,名为色界;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略去所属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饮,及金刚环,饮与环俱是总名,胡椒金刚,并为别称,以别依总,名胡椒饮,及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所属字,但名胡椒饮等,况法可知。
「问:何故名欲界等」,三界的安名为什么叫欲界、色界、无色界?
「答:界是总名,欲等是别」,界是总的名字,欲界、色界是差别的名字。「以别依总,名欲界等」,在总的界里面,有各类不同的界,这个界是属于欲的,叫欲界,这个界是属于色的,叫色界。「具足应言,欲所属界,名为欲界」,如果名字说全,应该说欲所属的界,叫欲界;色所属的界,叫色界;无色所属的界,叫无色界。欲、色、无色是差别,界是总的名词。这是讲文法,实际上很好懂,「略去所属字,但名欲界等」,把中间所属两个字略掉,简称欲界、色界、无色界。
还打个比喻,「如言胡椒饮,及金刚环」,印度有一种饮料叫胡椒饮,还有一种装饰品,叫「金刚环」。饮与环是总名,胡椒、金刚是别名。「以别依总」,这些差别的东西都是属于总的种类的。饮料有很多种,这个饮料是胡椒饮料;环也有很多,这个是金刚做的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所属字,但名胡椒饮等」,如果名字说全,应该叫「胡椒所属饮」,及「金刚所属环」,简称为「胡椒饮」和「金刚环」,跟上面的欲界色界是一样的。
问:此中欲言,为说何法?答:略说段食婬所引贪。解云:婬贪食贪名之为欲耳也。如经颂云: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是佛说,舍利子为人诵。意取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解云:此外道意,取外境为真欲体,不远而住,难舍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解云:此外道师实观可意色,舍利子报言,汝师实观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贪,非关外境。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
「此中欲言,为说何法」,这是一个重点,欲界到底为什么叫欲?
「答:略说段食婬所引贪」,欲就是贪,段食跟婬的贪:要吃东西的贪,要男女婬欲的贪。这个界里边都有这个欲,叫欲界。从最低的阿鼻地狱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都要吃段食,都有男女贪。不过男女贪的轻重有别,我们上一次讲过,四天王天跟人间一样;忉利天虽交不失精;夜摩天是抱;兜率天是执手;化自在天是笑一笑;他化自在天是两眼对看。《法华经》里说,做法师的对女人不要露牙齿笑,这就是避免婬欲的意思,互相对着笑笑也是婬欲的表现,笑是天上的婬欲。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两个眼睛对着一看,就是婬欲。所以欲界都离不开婬欲,只是轻重不同。饮食也是,天上的饮食很细很好,人间的饮食粗,但是畜生的饮食更粗,比如狗要吃大粪的,蛆虫之类吃厠所里的东西,那臭得不得了,但这就是它的饮食。这都是业报所感的。所以不要以为我们的饮食很好,天上看我们的饮食粗得不得了。这个欲界的欲就是段食与婬欲的贪。
又举一个例,「如经颂云」,有一个颂,「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这是佛说的一个颂,帮助贪心叫欲。「世诸妙境非真欲」,世间上很多的五欲妙境,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些境界是妙欲吗?实际上这不是欲,真欲是分别贪,我们心里的贪纔是欲。这个何以见得呢?「妙境如本住世间」,妙境,本没有动,还存在于世间,但是「智者于中已除欲」,得了阿罗汉果的,或者是三果的,他们对这些境界根本不起贪心,对他来说就没有欲了,所以从这个证明欲是贪心。
但我们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时候要把外境排除。为什么?你烦恼种子在,外境是引起你烦恼的一个因素。你不能去接近它,接近之后,就要生起烦恼的。假使你烦恼断掉了,这个东西对你不生关系。比如阿罗汉,最好的色声香味触,对他来说,一点贪心也没有。如男女欲来说,只要证了三果,超出欲界了,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也不会动心,因为他没有欲界的贪心,那么对一切平等,这个好、丑对他毫不相干。但是没有到这个境界的人不要说我已经过关了,不怕了——你还是要怕纔对。
我们经常说那个公案:两个出家人走路,走到一条河边,一个年轻的女人也在河边,她看了水不敢过去。这两个出家人,一个自己踩水过去了,另一个抱起那个女人过去了。有人说那个抱女人的好,洒脱,他放下之后,回去呼呼大睡。那个踩水过去的人,晚上还是老想着那个问题睡不着,他执著了。那我们认为这个有问题,你抱了个女人,敢说你心里毫无感触吗?除非你是阿罗汉,或者是三果,不起贪心。但如果你真的是阿罗汉或者三果圣者,那也不能抱,人家说圣者可以抱,凡夫也要学他抱起来了,那成什么样子呢?出家人抱着女人过河,多不威仪,而且还会产生染污心。你碰到女人跟抱一个死尸,心是不是一样的?即使没有分别,你尚且不能抱,因为人家会跟你学。你现在有分别,那你贪心已经起来了,更加不行!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对头。
这个颂表示贪心不在境上,而在人的心里边,分别的心是贪。这个颂又引起一段公案。佛说了个颂,舍利弗根据这个颂去教他的弟子,被一个外道听到了。「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外道听到之后,也说了一个颂问舍利子,「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照你们说,世间的妙境不是真欲,真正的贪在心里边,外边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也不是欲。那么你们比丘是享受欲的人,为什么?比丘还没有证果之前,心里边一点贪心也没有吗?你有一个贪念头,你就受欲了。这是外道的问难。「解云:此外道意,取外境为真欲体,不远而住,难舍利子也」,外道执著外境,以外境为欲,与佛教的说法相悖。而佛教认为,外境不是欲,只有分别贪是欲。他说如果外境不是欲,分别贪纔是欲,那么凡夫比丘还没有断欲,只要有贪心,就在享受五欲,那你还修什么行?
那么要是其他的人,可能被他驳倒了。但舍利弗智慧第一,还他一个颂:「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舍利弗有大智慧,他也知道外道的情况,知己知彼。他说,照你们说,世间的妙境是真的贪欲,人的分别贪心不是真欲,那么你的师父应该是受欲人,为什么?「恒观可意妙色故」,因为你的师父经常在观好看的色法。「舍利子报言,汝师实观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你的师父观察那些好的色,但你肯定不承认你师父是受欲的人,所以你还是该承认我的观点,这个欲是在心里面的贪,不是外境。
这是从欲界的欲引申出的一段辩论,也可以使我们更明白地了解,什么叫欲界?我们要掌握真正的欲界是段食贪跟婬贪。如果要超出欲界,即便不求证果证道,也要断除段食贪跟婬欲。所以说得初禅的时候,哪怕是世间的初禅,也要断五盖,那么就包括饮食贪和男女贪,一定要断掉纔能得初禅。如果这两个没有断掉,初禅就得不到。
我们讲三界,特别强调欲界的欲。什么是欲界的欲?段食贪跟婬贪。里面有个辩论,这个欲究竟是境还是心里的贪?根据佛的颂,欲是心的贪。外面的妙境如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些固然都是引起欲的因素,但是真正的欲还是心里的贪烦恼。食贪、婬贪这两个是关键。食贪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婬贪是维持种族所必需的,这在世间上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佛教就要超出这个。这两个东西不超出的话,欲界都不能脱,何况出离三界?所以说,欲界的人要修行,先要把这两个断掉。但要有方便,不婬欲还可以,你不吃饭怎么办?这个要慢慢地锻鍊,等得了禅定之后,禅悦为食,段食就可以断。那么婬欲呢,看起来好像不是必需,但是真正到了具体的事情,青年男女却执著得非常厉害,为这个事情自杀都不少,或者搞得家庭不和。这是一个很大的烦恼,真的要修行,非断不可。
三界,欲界一共是五趣,或者二十处;色界里边,十七个天(或者十八、十六);无色界四天。有个三界表很仔细,一目了然,如果人家问你三界,只要想到那个表,一个一个都可以说出来。
从此第二,明五趣。论云:已说三界,五趣云何?颂曰:
于中地狱等 自名说五趣 唯无覆无记 有情非中有
释曰:前两句列五趣名,下两句诸门分别。
「从此第二,明五趣」,第二科,明五趣。「论云:已说三界,五趣云何」,三界讲完了,五趣是什么?三界也好,五趣也好,这些都是经上经常出现的法相名词。论是解释经的。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论是另外编了一套,好像与经不相干。所以我们有的人学佛,比较重经不重论,以为论是菩萨或者祖师造的,而经是佛说的,那么当然佛说的更珍贵,但实际上论就是解释经的。佛在世的时候,众生根机利,佛一说他们就懂了,乃至于当下见道,甚至于证二果、三果、四果。现在的人根机钝了,这些法相名词都不知道,你看了经之后还是莫明其妙。那怎么办呢?就要靠菩萨造论,解释这个经。
经上说的三界到底指什么?五趣是什么?跟三界有什么差别?这些都要搞清楚,这就是法住智。缘起的法,一个一个搞清楚,然后纔能进入性空。如果对缘起法一无所知,你说空空空,空什么?古代有一句讽剌的话,「鼠唧鸟空」。天台有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把这些道理搞清楚了,层次分明。如果搞不清楚,含含糊糊,像老鼠一样的,唧唧地叫,没有意思。空分为二十空、十六空,人空、法空等等,要一个个搞清楚,这是证到空性的一个先决条件。先要理解空,然后证到空。如果你连空的条件都搞不清楚,就像乌在空中飞一样,空、空、空在喊,完全不是那个意思。这个「鼠唧鸟空」,就是讥讽那些人只在名相上、文字上表面看,而不知道实际内涵。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真正的内涵搞清楚。下面讲五趣。
「颂曰: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唯无覆无记,有情非中有」,三界里边「地狱等」,地狱、人、天、饿鬼、傍生,这个叫五趣。从三性来说,「无覆无记」;从有情非情来说,是属于有情的。五趣一定指有情,三界包括有情、非情。三界的范围前面讲过,从阿鼻地狱起到他化自在天的有情都是欲界,然后从风轮起,一直到他化自在天宫殿住处,也是欲界,所以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而五趣只指有情世间,还要除掉一个「中有」。
「释曰:前两句列五趣名」,五趣是地狱、傍生、饿鬼、人、天,先列出名字,「下两句诸门分别」,五趣里边一些分别,一些特征。
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者,于三界中,有地狱等,说名五趣。谓前所说,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
「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者,于三界中,有地狱等」,地狱等,「等」傍生、饿鬼、人、天,这就叫五个趣,「谓前所说,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在前面三界里也提到这些名称,地狱、傍生、鬼等等,这里说的五趣,跟三界里说的到底是不是同样的?
唯无覆无记者,三性分别,此五趣体,不通善染,唯无覆无记,过去业所招,是异熟生无记。若通善染,五趣便相杂,谓一趣中,具有五趣业烦恼故。亦不通外器,以外器中,通于五趣,共受用故。
「唯无覆无记」,从三性来说,它是无覆无记。「此五趣体,不通善染」,五趣的体,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染的,这是异熟果,属于无覆无记,异熟因有善恶,果唯无记。五趣的体是异熟果,是过去善恶业所招感的。下边有辩论。
「若通善染,五趣便相杂,谓一趣中,具有五趣业烦恼故。亦不通外器,以外器中,通于五趣,共受用故」。有的部如大众部里边,他们认为五趣的体,也通善,通染,不一定是无覆无记。他怎么说呢?异熟果肯定是无覆无记,哪一部都相同。但五趣里还包含五趣的因:烦恼、业,烦恼业是招感五趣的因,也该属于五趣的范围。按大众部的说法,因为造的业有善有恶,那五趣里边当然有善恶。
这个说法,有部反对,世亲菩萨也反对。如果说五趣包含善恶业、烦恼,那么「五趣便相杂」,五趣就混淆了。比如说人趣,有情是人,人趣里边也可以产生一些生地狱的烦恼,或者造生地狱的业,那么这样又是人,又是地狱,这个五趣里边就搞不清楚了。所以五趣只能包含异熟果,不能把异熟果的因(业、烦恼)包进去。有部跟世亲菩萨的主张都是这样子,我们也感到这样子纔清楚。否则,确实五趣混淆了。五趣只是指异熟果,决定是无覆无记,善恶的业和烦恼虽然是五趣的因,却不能包在五趣里边。
另外一个问题,五趣能不能通器世间?也不能通。为什么不能通?「以外器中通于五趣,共受用故」,这个外器世间,是共业,不但是人的共业,也是畜生的共业,也有天、龙、鬼神的共业。在这个器世间里,不但有人,还有畜生,鷄、猫、狗、牛……都是同住的。我们依这块地,它也依这块地,我们说这是草,它们也当饮食吃,那是共业。如果说五趣通器世间,那又混淆了,五趣是共有这个器世间的,那你到底是属于哪一个趣呢?所以只能说有情世间。
有情非中有者,五趣唯是有情数摄,体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施设足论作如是说: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解云: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摄,是能往故,不是趣摄也。
「有情非中有」,这里明确说,五趣的体在三界里边,只是属于有情那一方面,而且在有情之中,还要除掉一个中有,中有不包在五趣之中。为什么中有不摄在五趣里边呢?「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趣」的意思是有情所趣向的地方,即「所往」,所到的地方。中有是一个有情正在往所到的地方走,还没到,所以中有是「能往」,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是已经投生了,已经到了。而中有是正投生,还没有到达五趣的处所,这个不能叫趣。所以说中有不属于五趣。
「施设足论作如是说: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四生是胎卵湿化,一切有情都在里边。而五趣呢,是除开中有的一切有情。《施设足论》里边有一个四料简,拿四生跟五趣比较。四生可以包五趣,而五趣包不了四生,就差一个中有。中有是化生,所以说四生里边有它,但是五趣是所趣,中有是能趣,不包在五趣里边,所以四生的范围寛,五趣的范围窄。「解云: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摄」,中有是化生,四生是胎卵湿化,所以中有属于四生。
上来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明知界寛趣狭,以彼善、染、外器、中有,三界摄故。由此理故,若是趣体,必是界摄,自有是界,而非是趣,谓善染等。
「上来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明知界寛趣狭」,前面讲了很多,简别界与趣,分别门:第一个,五趣的体,是异熟果,它在三性里边,不通善,也不通染污,是无覆无记;第二个,五趣只是有情世间,不通外器世间;第三个,五趣虽然是有情,但是不包含中有。这样看起来就很明白,「界寛趣狭」,三界里边什么都包含,包括外器、中有等等,但是五趣却要简别很多东西,「以彼善、染、外器、中有三界」是包完的,五趣里边不包它们。
〖表三–二:五趣与三界寛狭〗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以前阿毗达磨答问法。问:五趣是不是三界?顺前句答,五趣是三界。假使问:三界是不是五趣?要顺后答,五趣是三界,不能说三界是五趣。因为三界里有中有等等,而五趣没有。顺前句答,顺后句答,四料简答,还有一个「如是」,两者一样的。这个阿毗达磨答问法经常要用的,不能忘记,而且说话的时候很有用,不会被人家抓辫子,还可以抓人家的辫子。这是辩论中间要用的,对于我们讲道理、讲逻辑、准确地搞清事情都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理故,若是趣体,必是界摄」,趣的体是界,界的体不是趣。如果问你:三界的体是不是趣体?要说趣体是三界的体,不要上当。「自有是界,而非是趣,谓善染等」,因为界的体里面包含有善的、染污的、中有、器世间等等,这些都不是趣的体所摄。
从此第三,明七识住。论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识住有七,其七者何?颂曰:
身异及想异 身异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并无色下三
故识住有七 余非有损坏
「从此第三,明七识住」,佛经里边有一个七识住,也属于三界里边的一个名相。「论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识住有七,其七者何」,在三界五趣里边,有七个识所住的地方,是哪七个?看下边解释。
「颂曰: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有七个地方,是识所欢喜住的,识住在那里适应、不受损害,叫七识住。「余非有损坏」,除了这七个地方之外,「余」,其他的地方;「非」,不是识欢喜住的,为什么?「有损坏」,对识有损坏的,不是识住。所以七识住,这七个地方,识住在里边很适应,能够不受损害。
哪七个呢?「身异及想异」一个;「身异同一想」一个;「翻此」是「身异同一想」翻过来,即身一想异;「身想一」,身也一,想也一,一共四个。「无色下三」,无色界下三个,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一共七个。「故识住有七」,所以说,识所住的地方有七个处。其他的不是识所住,为什么?「有损坏」,对识有损的。
释曰:身异及想异者,是第一识住,谓人趣全,天趣一分。故论云:契经中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一分天者,谓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起。解云:如劫初起,是第二识住,故今除也,次即辨之。
「释曰:身异及想异」,这是经上的名字,如果不经过论的解释,你会莫明其妙,什么叫身异、想异呢?「第一识住」,第一种,识住里边,身也不一样,心里的想也不一样,就是这里有情的身和想都有差别。
「人趣全」,包括所有的人,人里面,你说一模一样的有没有?找不出来。就说双胞胎,有的时候看过去,好像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他的父母,一分就分出来了,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你跟他们熟悉之后,也就很容易分出来。我们一眼看过去,欧洲人都是差不多,高鼻子、蓝眼睛。实际上,一个欧洲人看他们自己,觉得差别很大,没有一模一样的。就算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当中,你说要找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肯定找不出来,总会有些差别。
「身异及想异」,人里面,不但身异熟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大家要做到同一个思想,这不可能,只能存小异,求大同,大致相同就可以了。从小受的教育以及过去的种子都不相同,思想怎么会一样呢?「天趣一分」,天里边有一部分,也是属于身异、想异。「故论云」,这是《俱舍论》的话,「契经中说」,经里边有这么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无色界有情没有身体,身异不异根本谈不上。当然是有色法的有情,包括色界、欲界的有情,他们有一种是身异(身体不一样),想异(思想也不一样)。
那么哪些呢?所有人及一部分的天,这个属于「第一识住」。人是身异想异没有问题;一部分天,指「欲界天」,还有「初静虑,除劫初起」。欲界天(六欲天)都是「身异想异」,跟人趣相同,没有一模一样的;还有初禅天,把劫初时候那部分去掉,余下来都是「身异想异」。为什么要「除劫初」?「解云:如劫初起,是第二识住」,劫初时候的初禅天人,属于第二识住,「故今除也」。
言身异者,状貌异故,彼由身异,或有异身,故名身异。言由身异者,约体以明。言有异身者,据成就说。言想异者,苦乐舍想,有差别故,彼由想异,或有异想,故名想异。言由想异者,约体以明。言有异想者,据成就说。
「言身异者,状貌异故」,言身异,他们的相貌不一样。「彼由身异,或有异身,故名身异」,因为身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有不同的身,这是梵文的语法。总的意思是他们的身体不一样的。那么想异是什么呢?「苦乐舍想,有差别故」。这个想,特别强调是苦乐舍,苦乐舍的想没有一个一样的。后面说「想异」和「有异想」,不详细说了。这是第一个识住,「身异想异」。
第二句者,是第二识住,于初静虑,取劫初起。故论云:有色有情,身异想一,是第二识住,如梵众天,谓劫初起。解云:理实亦取梵王、梵辅,唯言梵众天者,举初摄后。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诸梵众,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王生。大梵尔时,亦起此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一一皆与梵众不同,故名身异。已上论文。
「第二识住」的「身异想一」,身是不一样的,这个好理解,但是「想一」,我们不可想象,这是天上的事情,身不一样,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一样的。这个奇怪了,怎么回事呢?「论云」,这是《俱舍论》说的,「有色有情」,这里是色界的有情,是有身的。「身异想一」,这一类有情,他们身固然不同,但想却是一样的。这是第二识住所包含的。
那么具体是哪一些有情呢?「梵众天」,「谓劫初起」,在劫初的时候,梵众天他们各自的身相不一样,但是思想统一。「解云:理实亦取梵王、梵辅,唯言梵众天者」,初禅三个天里边,最初是梵众天,第二是梵辅天,第三是大梵天,虽然只说了梵众天,实际上是「举初摄后」,说第一个,而包含了后面的梵辅天和大梵天。这三个天,都是想一。
「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诸梵众,起如是想」,起什么想法?「我等皆是大梵王生」,这是说大梵天王是生一切的来源。劫初的时候,那些梵众天他们都这么想,我们都是大梵天所生的。「大梵尔时,亦起此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这个大梵天王自己也这么想:这些梵天的众生都是我所生的。「同想一因」,这个想的就是「一因生」,前面说过的一因论。
「大梵王身,其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一一皆与梵众不同」,前面讲过,大梵天王,特别殊胜,得到了中间定,所以他的报也不同。「故名身异」,他的身与梵众天不一样,梵众各自也不一样。
问:何故梵王梵众,起一因想?答:谓大梵王,于劫初时,独一而住,更无侍卫,遂发愿言: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时极光净天,见已悲愍,从彼处没,生为梵众,梵王纔发愿,见有天生,故大梵王起如是想,我表能生也。彼诸梵众,初见大梵,威德特尊,天又忆念,知先因梵王发誓愿故,我来生此,是故梵众起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
「问:何故梵王梵众,起一因想」,他们都是起「一因」的想,这是什么原因?劫末的时候,这个世界有七个太阳出现,引起大火,从阿鼻地狱开始,一直烧到初禅天,把整个三千世界全部烧掉,这样开始进入了「空劫」。空劫结束以后,世界又进入成劫,由于有情的业力增上,先生起大梵天宫,然后其下的欲界天宫等等,然后生起了风轮水轮,器世间逐渐建立起来。
有情世间,最早一个投生过来的是大梵天,他是从二禅的极光净天投生过来的。大梵天王投生过来之后很孤单,整个的初禅天里边,只有他一个人,他心里想,也没有侍卫保护他,也没有老百姓,最好有些人投生到他这个地方来。「生我同分」,跟大梵天一样的天身,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其他的有情投生过来呢?这个时候,二禅天看到他很可怜,就从二禅天投生下成为梵众天。当然,看他可怜是因为悲心,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业报尽了,该生到梵天,本来二禅天福报大,现在降下来,成了梵众天,还不如大梵天。「从彼处没」,从二禅天没,生到梵众天。因为大梵王他自己也没有这个神通,看到自己发个愿,这个天人就生出来了,就认为这是他创造出来的。「故大梵王作如是想」,他这样想,「我表能生」,我是能生的,独一无二的。
「彼诸梵众」,投生过来的梵众天看到大梵天威德特别尊贵,又想起以前由于梵王发愿故自己才生到这里,所以就认为自己是梵王所生。世亲菩萨认为,梵众天不能忆念以前的事情,这一辈子投生过来看到了大梵天,他们以后看见他一直在(大梵天寿命长),他们想:我们生到这里来,大梵天是早就有了,我们是从他生的。这样大梵天说是他生的,梵众天也承认是大梵天所生的,他们这个想(一因论的想)是一样的,所以叫「想一」。所谓想一就是一因论,身体尽管不一样,他们的一因论的想法却是一样的,这是「身异想一」的情况。
翻此身想一者,此一句中,有两重识住,言翻此者,谓翻上身异想一,应言身一想异,是第三识住,故论云: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第三识住。解云:理实亦摄少光浄天、无量光天、唯言极光浄者,举后摄初也。彼天显形状貌不异,故名身一,乐非苦乐,二想交参,故名想异。传说彼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如富贵人厌欲乐已,便受法乐,厌法乐已,复受欲乐。
「翻此身想一」,第三是翻此,「身异想一」翻过来即「身一想异」。
「此一句中,有两重识住」,「翻此身想一」这句话包含了两个识住。「言翻此者,谓翻上身异想一」,把上面的「身异想一」翻过来,「应言身一想异」,身一想异,这是第三识住。
「论云」,《俱舍论》说,「有色有情」,有一些色界的有情,身是一样的,但是想不一样。这是哪些有情呢?「如极光净天,为第三识住」,极光净天是第二禅的。第二禅有光明,有少光净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极光净天是二禅里最高的,举一个最高的包含了前面的两个,这二禅天的有情都是第三识住。
「彼天显形状貌不异」,初禅的大梵天、梵众天身体还有差异的,而二禅的天人都一个样。这个我们很稀奇,这是天界的事情。他们的形貌都很端正,而且长得一样。但是想不一样,「乐非苦乐」的想不一样。非苦乐就是舍(非苦非乐),「二想交参,故名想异」,有的时候起乐想,有的时候起舍想,每一个有情不一样,所以想异。
为什么不一样?「传说彼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如富贵人厌欲乐已,便受法乐,厌法乐已,复受欲乐」,二禅是定生喜乐地,有喜根。他爱喜,但是喜冲动的时间太多了,就感到有些不舒服,有些厌离,他就不要喜根,起二禅的近分地,还没到第二禅,正在断二禅九品烦恼的时候,是近分地。近分地里边是舍根,正在断烦恼,没有什么喜的,把烦恼断完了,喜根就显出来了。根本地里是喜根。他觉得这个喜根有冲动,时间久了厌烦了,就到近分地取那个舍根,舍根呆久了,又感到没有味道,再取喜根,这样交叉地取。
「想异」,打比喻,世间上有些有钱人,他五欲享受得多了,就厌烦了,就去学一点法,享受一下法乐。而法乐时间长了,又觉得单调了,又去享五欲,翻来覆去地搞。这个事情我们不要看轻。有福报的人学佛就是不彻底,五欲欲乐享受多了,他想想,还是清净的乐去享受一下;真正叫他一辈子清净呢,他又受不了了,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要享受一下五欲。有些出家人的心理状态,也有这些微细的思想。用功久了觉得很紧张,想轻松一下,最好听听音乐,或者外边去看看风景,看看男女。但是这看一看就坏了,又享受五欲去了。这就是富贵人的修行,一会儿进,一会儿退,永远跑不到终点。
身想一者,是第四识住。论云: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解云:理实亦摄少浄天、无量凈天、唯言遍浄天者,举后摄初也。言身一者,状貌不异,言想一者,唯乐受想。又论云: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解云:此文结上,简差别也,由染污想者,谓同想一因,是戒禁取也,由异熟想,谓乐受想,业所招故。
「身想一」,身也一样,想也一样。这是第四个识住。
「论云: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第三禅。「是第四识住」。「解云:理实亦摄少净天,无量净天,唯言遍净天者,举后摄初也」,第三禅,最高的是遍净天,说后面的,也包含少净天、无量净天。所谓「身一者,状貌不异」,第三禅的人,都是相貌端正,长得是一样的,所以是身一。「言想一者,唯乐受想」,第三禅只有一个乐受,不起舍受。下面总结一下这几种情况。
「又论云: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初静虑劫初时大家以为大梵王生的,他们统一的都是这个「一因」的想法。这是戒禁取,是染污的。因为有这个染污的想,他们的想是一。「第二静虑」,因为乐受、舍受两想交参,「故言想异」,第二静虑里的想,都是善的。「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第三静虑的想是一个异熟果,这个异熟想是乐受。
「解云:此文结上,简差别也」,再解释一下,染污想是同时想一个因,是染污的,「是戒禁取」。「由异熟想」,第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有乐受,但这是心悦的乐,不像喜受那样冲动,所以第三禅单有这个乐受想。喜受多了要厌烦,乐受多了不会厌烦。他们永远是一个乐受,不要交替的,所以说「想一」。
并无色下三者,除有顶也,谓空处是第五识住,识处是第六识住,无所有处,是第七识住。故识住有七者,总结也。言识住者,识所乐住。若欲色界,五藴为体。若无色界,四藴为体。
「并无色下三」,无色界下三个处,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除有顶也」,有顶要除掉。空无边处是第五识住,识无边处是第六识住,无所有处是第七识住,这三个地方,都是识乐意住的地方。「故识住有七」,所以说识所住的地方有七个,「总结也」。
什么叫识住?「言识住者,识所乐住」,识愿意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对识有增益,没有受损害,叫识住。「若欲色界,五藴为体。若无色界,四藴为体」,这个识住的体性如何呢?欲色界来说,五藴为体,色受想行识;无色界来说,没有色藴,四藴为体。
余非有损坏者,简非也。余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此等诸处,皆非识住。言有损者,简三恶趣也,谓三恶趣,有重苦受,能损于识。言有坏者,简第四禅,及有顶天也,谓第四禅,有无想定及无想事,有顶天中,有灭尽定,能坏于识,令相续断,故非识住。
为什么除了这七个地方,其他地方不是识住呢?「有损坏」,对识有损害的,不能增益它。「余谓三恶趣」,非识住的地方,包括哪些呢?三恶道、第四静虑、有顶,「此等诸处,皆非识住」。
为什么识不住呢?有损坏。「简三恶趣也」,有损、有坏,这是两种。有损是三恶道,「谓三恶趣,有重苦受,能损于识」,三恶道里面,从早到晚都有很大的苦受,对识来说有损害。
还有「坏」,「第四静虑,及有顶天」,这两个地方要坏识的,为什么?第四静虑有无想天,无想天把心心所法都灭掉了,这是坏识的。无想定是依第四静虑修的,生到无想天之后,也是第四静虑的广果天里的一个高处。有顶天里有个灭尽定,灭尽定也是把心王心所灭掉的,要坏识的,所以说有顶天也不是识住,因为有这个灭尽定。这都「能坏于识,令相续断」,把识的相续断掉了,心王心所没有了,这叫坏。
一个是三恶道的损,一个是坏,第四静虑的无想定,有顶天的灭尽定,都能坏识,把识断掉。所以这些地方不是识住,这是一个解释。
又论云:复说余处有情,心乐来止。若至于此,不更求出,故说名识住。于诸恶处,二义俱无。第四静虑,心恒求出。谓诸异生,求入无想。若诸圣者,乐入净居或无色处,若净居天,乐证寂灭。有顶昧劣,故非识住。解云:于第四禅,无云、福生、广果三天,通凡圣居。若是凡夫,求入无想,若是圣者,乐慧者,求入浄居,乐定者,求入无色,余可知也。
「又论云:复说余处有情,心乐来止。若至于此,不更求出,故说名识住」,其他处的有情,他欢喜来到这里住,到了这里之后,就不想出去了,这是识住的另外一个解释。
「于诸恶处,二义俱无」,三恶道这两个意思都没有,哪个欢喜到三恶道去住呢?哪个住在里边不想出来呢?三恶道跟监牢一样,大家都不想去住,如果进去了都想赶快跑出去,所以这个不是识住。
「第四静虑,心恒求出」,在第四静虑里的人不安心,他不愿意在这里呆着不走,他想跑出去。跑到哪里去?「谓诸异生,求入无想。若诸圣者,乐入净居或无色处,若净居天,乐证寂灭」,第四静虑的有情,是凡夫的话,他要求安逸的,想入无想定,并不乐意住在第四静虑。如果是圣者,这在「贤圣品」里会说,圣者生到第四静虑有两种,一种欢喜智慧的,他想要进入净居天去,就是无烦天等五净居天。另一种是欢喜修定的那些圣者,欢喜境界超胜,就很希望生到无色界去,到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一直往上生。第四静虑像客栈一样,他们不想久住,所以不叫识住。那么净居天该很好了,但是净居天的圣者也不想久住,他们的目标是证涅槃,求寂灭,并不想在这里享福,所以也与识住的意思不符合。所以整个第四静虑处,凡夫、圣者都不想安住,所以说不是识住。
「有顶昧劣,故非识住」,有顶的心很昧劣,力量很小,若有若无的,也不是识住。识要明明白白、舒服地住在里边纔行。有顶天是把识几乎要消灭了,所以这几个地方也不是识住。
上边讲了七个识住,其他地方不是识住。这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识乐住的叫七识住。其他的地方不是识乐住的,对识有损坏。第二个,有情欢喜到这个地方来,来了之后不想出去,叫七识住。三恶道、第四静虑及有顶天,违背这个原则,不能叫识住,所以识住只有七个。
这里补充一个资料90。前面说第四静虑的异生都想到无想定,对第四静虑不想久住,《宝疏》说第四静虑的三个天不见得都欢喜无想定,随便什么凡夫都想到无想定去吗?前面说过无想定是外道修的,那么一些不修外道法的人,不见得也想修无想定吧。所以说前面这个说法,他有点反对,举《顺正理论》的一句话来证明。《顺正理论》有这么一句话,「有余师说」,另外一部分的论师说,众生有三种:一种「乐著诸境」,他贪著境界的;一种贪著乐的;一种贪著想的。乐著境界的是人、六欲天;贪著乐的,是下三静虑,初、二、三静虑;乐著想的,是三无色想。这些刚好是七识住的范围。不是属于乐著境、乐著乐、乐著想的,都不是七识住。法宝法师认为这里面有毛病,根据《顺正理论》给七识住安名。这个说法也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从此第四,明九有情居。论云:如是分别七识住已,因兹复说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颂曰:
应知兼有顶 及无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余非不乐住
释曰:前七识住,兼有顶天及无想处,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言余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识住释。
「九有情居」也是经典里边经常用的一个名相。
「论云:如是分别七识住已,因兹复说九有情居,其九者何」,七识住讲好了,经上也有九有情居这个名相,因为有相仿的地方,顺便说一下。
「颂曰: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七识住,加上有顶天、无想天,这就是九有情居。这九个地方是有情欢喜住的地方,「余非」,其他的地方不是,因为有情不欢喜去住。「无想有情」,内道不乐住,但是外道乐住,也属于有情希望去住的,所以摆在九有情居里边。
「释曰:前七识住,兼有顶天及无想处」,前面七识住加有顶天、无想天,「唯于此九,欣乐住故」,只有这九个地方,是有情欢喜住的,所以叫有情居。
其他的地方,比如三恶道等等,「非」,为什么不想去住?「言余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前面九个地方有情乐于去住,即使无想天,也是外道欢喜去住的。哪个有情会说自己欢喜到三恶道去呢?除非地藏菩萨去恶趣去度生,但他的任务是度众生,不是欢喜三恶道,不在此例。
既然没有哪个有情自己欢喜去三恶道,但为什么恶趣有情那么多呢?恶业是根本原因。造了恶业之后,你不想去也得去。地狱里边,罗刹把你叉到油锅里去煎,把你放到磨子里磨,你自己不想去,罗刹鬼一定要推你去的。前面一片刀山,哪个想去走呢?很尖的刀锋,你光了个脚板子,一走脚板要刺穿了,腿上的肉都挂掉了,哪个愿意去走呢?但你不走又不行,罗刹拿了个叉子,把你叉过去。你不走,他就会叉你。你当然很害怕,只有往前跑,就跑上了刀山,这是罗刹鬼逼你的,是过去的恶业所造成的。所以是恶业跟罗刹逼你去的,并不是自己乐于去住的。「彼如牢狱」,这个地狱跟人间的监牢一样,不是享受的,一心要出来,并不是自己想要住。
第四静虑为什么不叫有情居呢?「除无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识住释」,除了无想天外道愿意去,四禅的其他八个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以及五净居天,这八个天不是有情居。这个在七识住说过,凡夫不想住;圣者,有的想去净居天,有的想去无色界,而净居天的圣者又想证涅槃,都不想久住。所以说第四静虑的八个天不是有情居。
「有情居」与「七识住」的差别在哪里?识住,识欢喜住,而且对识没有损坏的。有情居,是有情欢喜住,但不强调「不损坏」,虽然有顶天和无想天对识有损坏,但是有情欢喜住那里,差别就在这里。外道依邪知见,欢喜到无想天去,虽然无想天对识有损坏,但是他欢喜去,叫有情居。有顶天一样,修有顶天,寿命最长。在这个定里的想若有若无,对识不相应,但是有情却欢喜去。所以有情居跟七识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从此第五,明四识住。论云:前所引经,说七识住,复有余经,说四识住,其四者何?颂曰:
四识住当知 四藴唯自地 说独识非住 有漏四句摄
「从此第五,明四识住」,经上还有一个名相叫四识住,「论云:前所引经,说七识住,复有余经,说四识住」,前面引的经里是七识住,经里还有说四识住。
「颂曰:四识住当知,四藴唯自地」,「四识住」,「当知」两个字连到下面去,「四藴唯自地」,识住在哪里呢?就在色、受、想、行这四个藴里面。四识住「唯自地」,这四个藴是自己的那个地,你生在欲界,就是欲界的四藴;生在初禅,初禅的四藴。「说独识非住,有漏四句摄」,这个识是能住,色、受、想、行是所住,叫四识住,两个不能混淆。「有漏四句摄」,四识住跟七识住,哪个寛?哪个窄?要四料简。
释曰:言四识住者,标名也。当知两字,流入下句。如经说言: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识所住故,名四识住。当知四藴者,辨体也。色受想行,名为四藴,有漏四藴,为识住体。自地者,唯取自地四藴为体,以自地藴,爱所摄受,识随爱力,依著于彼,得名识住。若于他地,无爱摄受,故非识住。故论云:非于异地色等藴中,识随爱力,依著于彼。
「释曰:言四识住者,标名也」,颂里四识住,标个名。
「如经说言: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识住,经上这么说,「识随色住」,住在色里边;「识随受住」,住在受里边;「识随想住」,住在想里边;「识随行住」,识随着行而住。四藴是所住,识是能住。色、受、想、行这四个处,是识所住之处。识本身是能住的,好比人坐在凳子上,人是能坐的,凳子,不管是沙发、木头椅子等等,都是所坐的,这个不能混淆。「识所住故,名四识住」,识所住的地方叫识住。一共有四个,叫四识住。我们看看六离合释,识住是什么释?依主释。那么四识住呢?带数释,这个很容易。
「当知四藴者」,四识住是什么?就是四个藴,色、受、想、行。「有漏四藴,为识住体」,有漏的四藴,识住在里边,是四识住的体。无漏的识为什么不住?前面讲六界的时候讲过,都是有漏的。无漏是出三界的,不是乐住。
第二句颂是「四藴唯自地」,什么叫自地呢?「唯取自地四藴为体」,这四藴要本地的四藴,纔是识所住的,下地或者上地的四藴不是识所能住的。对识来说要在同一个地。「以自地藴,爱所摄受,识随爱力,依著于彼,得名识住」,因为自地的爱,识随着爱的力量,依附在它们四个身上,住在这四藴里叫识住。「若于他地,无爱摄受」,属于他地的,跟它不相干,这个染著的爱没有去摄受它,「故非识住」,识不会住在里边。一般的凡夫对自己的家都是非常在意的,什么都是为自己家里着想,晚上也回自己家去,他总挂在那里。其他人的家跟他不相干,他既不为他们的经济着想,也不为他们的安全着想,因为这个没有爱。
「故论云:非于异地色等藴中,识随爱力,依著于彼」,对异地的色、受、想、行四个藴,识没有爱著力,也不依靠它们去住,所以说一定要是自地。
说独识非住者,此明识藴非是识住。谓此识藴,是能住识,不可能住立为所住,故识非识住。论云: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名识住,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解云:王喻能住识也,王座喻所住四藴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识藴,船喻色等四藴,义可知也。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不可种子立为良田,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论文。
「说独识非住者,此明识藴非是识住」,识不是所住的。「谓此识藴,是能住识」,识藴是能住,识住是所住,能住的不能当所住的。「不可能住立为所住」,识藴不能叫识住,「故识非识住」。
「论云」,这是《俱舍论》的话。「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打个比喻,能住的识不能叫所住的识住,比如国王,不能说是王座。国王是能坐,宝座是他所坐的座位,你不能说国王是宝座。
「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名识住」,这又举了个比喻。假使一个法,「识所乘御」,如骑马或乘船,识在里面做驾驶的,被驾驶的东西叫识住。识本身不是所驾驶的东西。比如,人能够驾驶船,人却不是船。识住在四个藴里边,驾驶它们做一些行动,识本身不能说是识住。「毗婆沙师所说如是」,毗婆沙师(有部的论师)这样说的。
圆晖法师注解,「王喻能住识,王座喻所住」,能住的是识,喻为王,王的宝座是四识住,是色、受、想、行。「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佛的意思,四识住好像良田,「总说」是色、受、想、行这四个藴,「一切有取诸识」,有取的诸识,就是有漏识,它如种子下在田里边,识住在这四藴里。「不可种子立为良田」,种子不是田,所以说识不能作识住。「仰测世尊教意如是」,我们推测佛的意思应该就是这样。
三个比喻:一个是王、王座,第二个是人跟船,第三个是种子和田,三个比喻帮助,四识住是所住,里边不能包含识藴。
有漏四句摄者,明同异也。同者,此四识住,与七识住,俱有漏摄。异者,谓四句分别。谓四识住,位寛体狭,通恶趣等,故位寛也,非识藴,故体狭也。若七识住,体寛位狭,通识藴为体,故体寛也。非恶趣等,故位狭也。互有寛狭,得成四句。有七识住,非四识住,谓七中识,以七中摄,是七识住,以识藴故,非四识住。有四识住,非七识住,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藴,以四藴故,是四识住,恶趣等故,非七识住。第三俱句者,谓七中四藴。第四俱非句者,谓除前相,即前恶趣等中,识藴是也。恶趣等故,非七识住,以识藴故,非四识住。
「有漏四句摄」,比较大小。「明同异也」,比较七识住、四识住的同、异。「同者,此四识住,与七识住,俱有漏摄」,相同的地方,七识住也好,四识住也好,都是三界里的,都是有漏的。「异者,谓四句分别」,不同的地方,因为它们互有寛窄,要四句分别。
「谓四识住,位寛体狭,通恶趣等,故位寛也」,四识住与七识住两个比较,四识住体狭,只有四藴,没有识藴,所以体狭,而七识住里五藴都有。但四识住的位寛,通善恶趣,包含整个三界,一切恶趣、四静虑都在里边,而七识住却要简别,把三恶道、四静虑、有顶天都要除掉。所以从所处的范围来看四识住寛,但是就体而言,四识住狭。所以说互有寛狭,要四料简。
第一句,「有七识住,非四识住」,是七识住,不是四识住。是什么?自己想想看,最好是自己想,自己想出来,再去看就有意思了。「七中识」,七识住里边的识藴,「以七中摄」,是七识住所摄的,但四识住里没有它,因为四识住里不包含识藴。
第二句,「有四识住,非七识住」,属于四识住,但不是七识住。三恶道、第四静虑、有顶天、中有的四藴,是四识住,「非七识住」,七识住里边没有三恶道、无想天等。所以这些是四识住,但不是七识住。
第三句,「俱句」,既是七识住,也是四识住。七识住里边的四藴,既属于七识住,也属于四识住。
第四句,「俱非」,既不是四识住,也不是七识住。三恶道、四静虑、有顶天这些地方里边的识藴,不是七识住,也不是四识住。
从此第六,明四生。论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此有两问。颂曰:
于中有四生 有情谓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表三–三:四生〗
「明四生」,胎、卵、湿、化四生,经里边也提到很多,有必要讲一下。也是有情分上的事情。
「论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前面所说的「诸界」(三界),「诸趣」(五趣)里边,「应知其生,略有四种」,总的归纳起来,有情的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两个问题,三界五趣里,有情的生一共是哪四种?某一个地方有哪些生?比如人间有几种生,畜生有几种生等等。
「于中有四生」,三界或五趣之中,有情的生有哪四种?「有情谓卵等」,有情有四种不同的生,即胎、卵、湿、化。
「人傍生具四」,人趣、傍生趣,四个生都有。傍生趣,蚊子之类是湿生,鸟类是卵生,四种生都有。但是人,一般说都是胎生的,哪里有卵生、化生、湿生的呢?这个情况是很少,但还是有的。总的来说,这四种生都有。
「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地狱有情都是化生,没有胎生之类的。天也是化生,有些天是从他的膝盖上,突然化生出个小孩子来,就是他的孩子。中有也是化生,有情命终之后,马上就变一个样子,也是有五藴,非常稀薄,可以穿过须弥山,这个后面要广讲。
「鬼通胎化二」,鬼有胎生的,也有化生的。中国人对鬼的概念很重,对天的概念也有一些,对地狱的概念也略有一点。本来人死了以后,六道里都可能去投生,但中国人一般的说法是,人死了就是鬼,鬼里边罪业最重的拉到地狱去受苦,实际上并不是一切有情死了以后都投生为鬼。
释曰:前两句答第一问,下四句答第二问。于中有四生者,标数。于三界中,生有四生也。
「释曰:前两句答第一问,下四句答第二问」,前两句回答「何等为四」,后四句回答「何处有何」。「于中有四生者,标数」,有四个生,先把数字标出。
我们学法相,有所谓法相法数。前面学了五藴,五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法相。它的数有五个,不能六个,也不能四个,这是法数。数字是一定的,名相的内涵也是一定的,这是学法相必定要知道的,不能含含糊糊。
「于三界中,生有四生」,三界投生有四种方式。
有情谓卵等者,列名。谓诸有情类,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孔雀等,生从卵壳,是名卵生;如牛马等,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飞蛾等,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有,是名化生。
「有情谓卵等」,哪四生呢?「谓诸有情类,有四种生」,卵等,即卵生等,等胎生、湿生、化生。
「如孔雀等,生从卵壳,是名卵生」,什么叫卵生?比如孔雀、鸟、鷄等等,它们是从蛋里边孵出来的,叫卵生。
「如牛马等,生从胎藏,是名胎生」,牛马,包括狗、猫,是从胎里生出的,这叫胎生。
「如飞蛾等,生从湿气,是名湿生」,飞蛾,那些蚊子之类的,它们是从湿气里生的,叫湿生,这个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说它们是湿气里边变出来的,但是有些却是有卵的,它下了卵之后,通过湿气的滋润,慢慢长成蚊子之类的东西。那么这到底是卵生还是湿生?大家去想想这个问题。
「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有,是名化生」,化生,是从无到有突然之间生出来的,他一生出来,五根是全的,生出来后,不是一点一点地长大,是一下子就长大了。天、中有、地狱,都是化生。化生有情,死掉的时候,身体也是一下子就没有了。所以像畜生死了,可以吃它的肉,人死了,需要火葬、土葬。而化生有情却没有这些,生的时候,从无到有生出,死的时候,身体也是一下子没有了,化掉了,不需要处理他的遗体。
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罗王,五百子等。解云:世罗,此云大山,邬婆世罗,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婆沙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鹿母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
「人傍生具四」,人跟畜生,四种生都有,「各具四生」。
人当然一般都是胎生,但也有个别情况是卵生的,过去记载里边,「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有两个人叫世罗、邬婆世罗,从鹤蛋里生的。「鹿母所生,三十二子」,鹿母生了三十二个孩子;「槃遮罗王」,他有五百个孩子,也是卵生的。这些事情是佛教文献里有记载的。
具体是怎么回事?「世罗,此云大山」,世罗,梵语意思是大山,邬婆世罗是小山,这两兄弟都是靠山边生的。「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就像大路尊者、小路尊者一样,哥哥是抱在大路口祈福的,取名叫大路,后面弟弟是抱到小路口祈福的,所以叫小路。
两兄弟的故事记载在《大毗婆沙论》里:「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上古的时候这些奇怪的事情,在我们中国文献中也有记载。一个商人去海里采宝,得到一个雌鹤,长得很好,他觉得很不一般,很欢喜它。这只鹤后来生了两个卵。因为这个卵是人跟它生的,卵开之后,里边竟然是人,两个童子。这两个童子很聪明,很端正,成年以后都出了家,而且都证了阿罗汉果,大的那位叫世罗,小的那位叫邬婆世罗。这是人当中卵生的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鹿母是毗舍佉夫人」,鹿母是一个很有贤德的女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她的丈夫叫「毗舍佉」,毗舍佉是二月的星的名字,「从星为名」,所以这个名字是以星来命名的,这个名字的原意是「长养」。二月的星,能够长养万物,寓意他功德长养。毗舍佉的父亲是「弥伽罗长者」,所以鹿母是这个长者的儿媳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她有一个孩子,名字叫鹿,所以又叫她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她是很贤能的一个人,但是因为过去业报的关系,她生了三十二个蛋,这三十二个蛋里各生了一个小孩子,长大后都是气力很大的勇士。
这三十二个大力士,国王很欢喜,经常叫他们去王宫。有一次,三十二子中的一个小兄弟得罪了一个大臣的儿子,这个大臣怀恨在心,处心积虑要把他们去掉。因为国王很喜欢三十二兄弟,他们进出王宫是自由的,不要经过什么搜查的,大臣送给三十二个兄弟每人一根金的马鞭,其中暗藏兵刃,从而陷害他们。这三十二个兄弟都喜欢骑马,得到这个金鞭子很欢喜,就随身带着进了王宫。
这个大臣看到他们中计了。就对国王说,国王您要注意啊!这三十二个勇士,气力又大,又能自由出入王宫,很不安全。国王说他们对我很忠诚的,怎么会不安全呢?大臣说,你不相信,可以搜搜看。结果把他们的鞭子搜出来,发现每根鞭子里都有一把刀,国王非常生气,就把这三十二兄弟全部杀掉了。这里也看出这个大臣的心多坏,仅仅是其中一个兄弟得罪了他的儿子,他竟然设计杀害了三十二个兄弟。
杀掉以后,当时毗舍佉夫人还不知道。因为毗舍佉夫人是很有善根的人,佛知道她如果得知三十二个孩子被国王杀掉,内心决定会很伤痛,甚至会危及生命。这么好的三十二个孩子,又都是大力士,国家的武将。佛赶在报信人到来前,来到毗舍佉夫人家给她说法。毗舍佉夫人经过佛一说法,当下就证得了三果。证了三果之后,报信的使者到了,她知道后心里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因为证到三果的圣者对于欲界的事情,根本就不在乎,所以没有受损害。
这是佛的慈悲和善巧。佛赶在前面使她证三果,这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她稍微有些感觉,但并没有很大的痛苦。证了三果的人就不会被人间的事情所牵动。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某个地方都是信佛的人,修行都很好。一位父亲跟孩子,正在耕地,耕了一半,那个孩子因为业报关系,倒在地下死掉了。这时候,有两个旅客经过这个地方,看见这情况,跑过去对那个父亲说,唉呀!你的孩子死了,真是一件悲痛的事,我们去你们家报个信吧。这个父亲说,可以,去给他母亲说一下,今天送饭,送一个人的饭好了,不要送两个人的饭了。他根本没有在乎,生死,是业报的事情,他非常明白业果这些道理,死了一个孩子,有什么痛苦呢?业报现了,他就出生,业报完了,他就走了,这都是跟着业在转。
结果这两个旅客跑到他们家里,对孩子母亲说,唉呀!你们的孩子死了,但你的丈夫心真是硬,竟然无动于衷,叫我们来给你报信,今天只要送一个人的饭。母亲听到之后说,这是他的业报到了,我今天就烧一个人的饭好了。也无所谓。这两个旅客奇怪得不得了,怎么这个地方的人心都那么硬的,夫妻两个,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死了居然都是无动于衷,一个说只要送一个人的饭好了,一个说我只要烧一个人的饭就可以了。
这两个旅客去问佛,佛说他们都已经是证了果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对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根本无所谓了。所以佛教在这世间作用很大,不要说度众生那么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那些忧虑的伤害,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是要修佛法的。
所以我们很希望现在能有人把佛教的心理学,好好地研究一番,将来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过去一段时间,日本曾经在佛教心理学上做了努力,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没有做出成绩来,后来又弱下去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研究了。但是我感到这个佛教心理学,探讨下去,一定可以有很大的功效,至少在心理治疗比如精神病方面决定会有很大作用。这个我看值得研究。
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邻国王,因观河水有函,遣人接取,见卵,将归城内,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伐,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遶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大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前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两国交通,各无征伐。
还有卵生的例子,「般遮罗王」,他有一个妃子,「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这个妃子生了五百卵,生了之后感到很不好意思,又有点迷信,她恐怕这五百个蛋是不祥的事情,把它们藏在小盒子里,放到河里,随流漂去。
这个河的下游,邻国的国王看到有小盒子漂过来,他派人取过来,一看,里边有五百个卵,他感到很奇怪,就拿了回去。「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过了几天,每一个卵都生出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个个都非常勇敢,气力又大,所向无敌,没有人敢与他们对抗的。他一下子得了五百个大将,不得了,这个国家就强起来了。
「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伐」,这个国王,恰恰跟上游的那个国王,历史上是有怨仇的,现在他有这五百个大将,就想去报仇。「先作书告」,打仗之前,写了战书,我们要来和你决战。「寻后兵至」,战书下达之后,军队马上也到了,「围遶其城」,把城围起来,「即欲摧破」,马上就要攻破了。
「般遮罗王,极大忙怖」,般遮罗王,吓得不得了,不知所措。「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前事」,王妃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恐怖?国王告诉她,现在有五百个很厉害的大将率兵来了。王妃安慰他,你不要愁,这五百个人都是我的孩子啊!她给他说以前生了五百卵的事情。古代的人,品德很好,孩子对母亲很有感恩心,只要见了母亲,他的恶心必定能息下去,现在的人这方面就差一些了。
于是,王妃亲自登城,对五百人讲述前面的因缘,说你们是我的孩子,怎么今天大逆不道,要讨伐你们的父王?「若不信者」,假使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把嘴张开来。这王妃把乳一按,就有五百条乳射出去,每一个大将口里边都有一股乳进去,他们这纔相信王妃确实是他们的母亲。「因即和好,两国交通,各无征伐」,两国放下兵器讲和,再也不打仗了。这也是卵生的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在《大唐西域记》第七卷「吠舍厘国」一节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大家可以去查閲参考一下,跟上面讲的略有不同。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当时世亲菩萨的时候,包括他以前直到佛在世的时候,一般人都是胎生的,不足为奇。
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菴罗卫女。解云:曼驮多,此云我养,是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顔貌端正。王抱入宫,诸宫皆言我能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此是义翻,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遮卢,此云髀生。邬波遮卢,此云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之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鸽鬘者,昔有一王,名为静授,于王腋下,有一疱生,生一女子,名为鸽鬘,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为名焉。菴罗卫女,从菴罗树湿气而生,从树为名。
人当中还有湿生的,也举个例,因为一般是看不到的。「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菴罗卫女」,这都是湿生的,下边圆晖法师具体解释。
「曼驮多」,这是梵语,叫「我养」。为什么叫我养呢?「布杀陀王,顶疱而生」,一个国王叫布杀陀王,他的顶上生了个疱,疱破掉了,这个疱里出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养下来,就是顶生王。顶生王的名字,大家听到过,意思是从顶上生的。这个孩子长得非常端正,「顔貌端正,王抱入宫」,问谁能养?「诸宫皆言,我能养也,故以标名」,王把这个孩子抱到宫里,问那些宫娥彩女,这个孩子,哪个来养啊?她们看到那么好的孩子,都说我来养!我来养!国王就把这个孩子取名「我养」。「故以标名,旧云顶生」,过去翻译叫顶生王,「此是义翻,然非正目」,顶生王是义译,真正的名字叫我养。「此王长大,为金轮王」,这个小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了金轮王。
第二,「遮卢,此云髀生」,遮卢是从腿上生的;邬波遮卢也是从腿上生的。两兄弟都是从腿而生,一个大,一个小。我养王本身是顶上生的,他的两个孩子都是从他大腿上生的,这都是过去业报所感,和一般人不一样。「于我养王,两髀之上,各生一疱」,两大腿上面各生一个疱,每一个疱里边,出现一个孩子。他们的血统是湿生,都是从疱里出生。「从所生处为名」,从髀生的叫髀生,大的叫髀生,小的叫小髀。长大之后也成为转轮王。他们父子两代三个人,都是湿生。
还有一个「鸽鬘」,也是湿生的。「昔有一王」,过去一个王叫静授,「于王腋下,有一疱生」,他的腋下,生了一个疱,疱里出现一个女孩子,她的名字叫鸽鬘。为什么叫鸽鬘?「如鸽飞出」,她从疱里出来时,像鸽子一样飞出来的,王非常欢喜她,像宝鬘一样地爱护她,所以叫鸽鬘。这个鸽鬘,六离合释叫什么?你们去想想看,大家讨论之后答案报上来。
「菴罗卫女」,另外一个叫菴罗卫女,从菴罗树的湿气里生的,「从树为名」,她从那个菴罗树生,叫菴罗卫。
人化生者,唯劫初起。
化生的人。劫初的时候,还没有男女,那时候的人都是化生的。现在一般认为人是猴子进化的,但是佛教里说最早的人是从光音天投生下来的。劫初形成地面之后,地面上长有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跟奶饼一样既甜又香,叫地味。这个地面形成后,空空的还没有人,光音天的天人,看到这块空地来游览,看到地味长得很好,就拿起来尝一尝,尝了觉得很香,就吃起来了。本来光音天身上是光明为体,而且可以飞的,吃到后来身体变重,飞不回去了,只好在地上定居下来。
所以,那个时候没有男女相。光音天是二禅天,二禅属于色界天,没有男女相的差别。那个时候的人是化生。后来因为吃了东西,吃了东西不是要排泄吗?就有大小便道。大小便道有了之后,互相看了小便道,产生贪爱心、婬欲心,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后来成了两种形,比较进取一些的那些成男相,那些退缩的、柔软一些的成了女相。根据他们的个性,慢慢形成男女相,有了婬欲的事情,这纔开始胎生。
傍生三种,人所共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解云:此云顶瘿,亦名苏刺尼,此云妙翅,旧云金翅鸟。
傍生里胎生、卵生、湿生三种,这是一般都看得到的,因为傍生跟人有共业。鬼道,偶尔有些人,比如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狗,能看到一些,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它和人的共业很少。
化生的比如龙、揭路荼。揭路荼,「此云顶瘿,亦名苏刺尼」,翻译过来就是「妙翅,旧云金翅鸟」,大鹏金翅鸟的翅膀很大,它本身是化生的。金翅鸟是吃龙的,龙也是化生的,那么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假使金翅鸟吃了一条化生的龙,它能不能吃饱?大家想想,龙是化生的,它死掉什么都没有了。那是怎样呢?金翅鸟吃龙的时候,不像人吃动物是杀死了再吃。它是一口活吞的,吞下去的时候,有饱的感觉,到了肚子里龙死掉了,又空了,得再去找来吃。
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狱、及诸天、中有,皆唯化生。
「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一切地狱、天、中有只有化生,没有其他的生。
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胎生者,如饿鬼母,白目连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食尽而无饱。解云:意表有胎生。
「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的生有两种,胎生和化生。鬼胎生的比较少一点,「如饿鬼母,白目连言」,经上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鬼子母对目犍连尊者说,「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食尽无饱」,就是饿鬼的苦,饿得怎么样呢?她自己晚上生了五个孩子,实在饿得不得了,干脆把孩子都吃了,白天又生了五个孩子,也是饿得不得了,又把它们吃了,虽然把它们吃完了,但是一点也没有饱,还是很饿。这是饿鬼的业报,吃不饱的。这证明饿鬼有胎生。
论云: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归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能为?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纔殒逝,复无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已上论文。梵云驮都,此云身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此云体,佛身体,旧云舍利,讹,余可知也。
「论云:一切生中,何生最胜」,下边比较一下胎卵湿化四种生,哪一种生最殊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应当说最胜的生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如果说化生最殊胜,后身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前的菩萨身,他对一切生得自在,哪个生都可以去,为什么要受胎生呢?最殊胜的是化生,佛已是最殊胜的,应当显化生嘛。
「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回答说,化生固然最殊胜,但是佛看到胎生有大利益,化生没有这个利益,而且还有点害处。「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归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能为?因发正勤,专修正法」,佛为什么要示现受胎生呢?受胎生有很多好处。因为胎生就会有很多亲属,佛成道以后,可以引导那些释迦族的亲属进入正法。佛陀成道之后,后来回到他国家里去,引导很多人出家,比如阿难、难陀等等,都是那时候出家的。释迦族里很多有名望的都出家了,比如迦留陀夷,这是他的大臣。胎生有这个利益,这是第一个。
「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释迦牟尼佛从轮王种族里出生,使其他的老百姓生羡慕心,恭敬他,这是了不得的人。「因得舍邪,归于正法」,因为大家有这个想法,现在也会有,假使这个出家人,他是一个国王出家的,或者是大臣,或者是大长者出家的,人家就恭敬他。如果是旃陀罗这些下贱种姓出家的,人家就看不起他。这是人的习气,所以佛顺了人的习气,投生于王种,使大家生敬慕心,大家会觉得像释迦牟尼这样的高贵种族都出家了,我们也可以相信他,舍了邪的,归依佛说的正法。
另外一个,所度化的有情能起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就是自己的自信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释迦牟尼佛和我们一样,是胎生的人,他即身能够修行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呢?当然也可以通过努力,精进修正法,最后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成就。如果说他不是胎生的,和我们不一样,他做得到,我们做不到,那就会退。所以佛陀示现胎生,就是鼓励我们。菩萨行六度四摄嘛,利行、同事,他示现跟你一样,也是胎生,我们看到他能够成就,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赶快努力修行,所以有鼓励作用。
「又若不尔」,如果不从胎生的话,「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比如是化生的话,你哪里来的都不知道,凭空来了,大家就要怀疑,这个人到底是从天上来的,还是鬼化的呢?搞不清楚。外道书里还有这个说法,「如外道论,矫设谤言」,他恶意说一个诽谤的话,他说过了一百劫之后,有一个大幻,出现世间,大幻就是变化的魔之类的东西,来世间上教化,大家不要相信他。所以释迦牟尼不要做化生。所以虽然化生是最胜,但是释迦牟尼投生不用化生,而用胎生。「故受胎生,息诸疑谤」,胎生可以免除那些毁谤。
「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还有一个说法,胎生可以留下舍利来,身界就是舍利。他将来涅槃以后可以留下东西。如果化生,来的时候,从空来的,去的时候,也什么都不留下。而佛陀示现胎生,涅槃后留下了许多舍利,可以使无量的人,或者畜生等有情,只要起了供养心、恭敬心,就可以一千返的生到天上去享受福报,最后还能证解脱。只要见了舍利起了恭敬心,就有这么大的利益。「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纔殒逝,复无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假使受化生,因为不藉外边的四大种,涅槃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好像灯灭掉后,光也没有了。「无所见」,见不到了。
「已上论文。梵云驮都,此云界」,这上边是《俱舍论》的文,梵语的驮都,就是佛的身界,即舍利。「亦名室利罗,此云体,佛身体,旧云舍利,讹,余可知也」,也叫室利罗,指佛的身体。
从此第七,明中有。于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二、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且初正明中有者,论云:此中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即名生?此有两问。颂曰:
死生二有中 五藴名中有 未至应至处 故中有非生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
「从此第七,明中有」,第七讲中有的问题。「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二、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第一个,什么叫中有?第二个,证有中有,大众部说中有是没有的,这里证明中有是有的。经部跟有部都认为中有是有的。第三个,诸门分别,中有的一些情形,讲得很多。
「论云:此中何法,说名中有」,前面讲胎卵湿化四生时,提到中有是化生,但是中有是什么东西还不知道。「此中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即名生」,先说什么叫中有?中有为什么不叫生?假使一个人命终后变成中有,说中有起,不能说中有生。
「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在死有到生有中间的五藴,叫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它还没有到该投生的地方,所以中有不叫生,叫起。
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者,谓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五藴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说名中有。
「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中有在死有、生有的中间。有情死掉的那一刹那,是死有。时间很短,就是正死的那一刹那。生有是投生的那一刹那,也是很短的时间。死有过了,还没有投生之前,中间的那个阶段叫中有。生死中叫「有」,就是五藴。「谓死有后,在生有前」,死有以后,还没有投生之前,「二有中间」,二有的中间,「有五藴起」,生起一个五藴,叫中有。「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说名中有」,中有起了之后干什么呢?要到投生的地方去,起的这个身体,是中有的身。死有的这个趣舍掉了,后面投生的那个趣还没到,二趣中间,中间的这个阶段叫中有。
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问。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谓未至彼当来,所应至处,是故中有,不名为生。论云:何谓当来所应至处?问也。谓引异熟究竟分明,是谓当来所应至处。答也。解云:中有唯天眼见故,昧劣不明也。
「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者」,中有起了之后为什么不叫生呢?「谓未至彼当来,所应至处,是故中有,不名为生」,它本来要投生到那里去的,还没有到,所以不能叫生,只能说起。
「论云:何谓当来所应至处」,什么叫当来所应至处?要引起异熟果究竟分明,要非常清楚的异熟果生出来,这是当来所应至处。就是这个要投生五趣中的某个地方。中有是还没到,正要去。
「解云:中有唯天眼见故,昧劣不明也」,生有是异熟果,究竟分明,不但是天眼能见,肉眼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投生之后,人也好,畜生也好,肉眼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中有昧劣,只有天眼纔能看得到。不清楚、不分明,所以说中有不能叫生。
所谓生者,要引起异熟果,究竟分明,很清楚能看到,就是到将来投生的地方,这才叫生。而中有不是这么回事,它只有天眼能见,很昧劣,不能叫生,只能说起一个中有。所以学过佛法的,比较内行的人说到中阴(即中有),只能叫起,不能叫生。外道的讲法说是灵魂,佛教当然是不承认的。佛教说中有,还是有色、受、想、行、识五藴,有物质的。灵魂只有精神状态,没有物质,有的还认为灵魂是永生,不变化的,那也是外道的说法,跟佛教不相干。
这里简单补充一下,《顺正理论》有一段文,它说「此但名起」,中有只能够叫起,不能叫生,为什么?「死生有中,暂时起故」,死有以后,生有以前,暂时起来一下。中有是很稀薄、很微弱的,最多只能够住七天,七天之后,必定生灭。最长七起七殁,四十九天,再过了,它维持不住,必定要去投生。所以说是暂时起的,只能叫起,不能叫生,生是稳定的。这是《顺正理论》的说法91。
从此第二,证有中有。依大众部,不立中有,故论云:有余部说,从死至生,处容间絶,故无中有。述大众部宗也。此不应许。论主总非。所以者何?大众部征也。依理教故。总答。何谓理教?颂曰:
如谷等相续 处无间续生 像实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处无二并 非相续二生 说有健达缚 及五七经故
释曰:前六句依理证,第七第八句依教证。
「从此第二,证有中有」,这一段比较困难一些。
「依大众部,不立中有。故论云:有余部说,从死至生,处容间絶,故无中有」,大众部认为是没有中有的,世间上持断灭见的人,也认为没有中有。引《俱舍论》,有其余的部派说,从死掉之后,到投生之间,它中间可以断一断,所以说没有中有。这是大众部的说法,世亲菩萨认为不对,「此不应许」,这是不能许可的。「所以者何」,为什么不允许呢?「依理教故」,依理,用因明的逻辑来推是不合理的;依教,依佛的圣教来说也是违背的。「何谓理教」,这个教、理的依据是什么呢?
「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续生,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先是理证,依道理来成立有中有。然后是教证:「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佛的经里边说有健达缚,就是指的中有。这样证明有中有,把大众部给驳掉。
我们讨论不要信口开河,说任何一个主张,都得要拿依据出来。依据不是乱拿的。你说某某文艺作品,乃至小说之类里怎么说的等等,这个怎能作依据呢?好多文艺作品都是杜撰出来的,世间上的一些书籍也不行,因为它不是一切智者说的话,是第六意识猜测出来的。一些研究佛教的教授学者,写了厚厚的长篇大论,也不能作依据,因为也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能作依据的只有佛菩萨、大祖师的大经、大论。他们有修有证,不是单凭第六意识这么想出来的东西。或者是根据教义,以因明的逻辑推论出来的,也可以作依据。
「释曰:前六句依理证,第七、第八句依教证」,这里两个颂,一共八句,前面六句是理证,以理来证明有中有。
前两句立比量,破大众部。如谷等相续者,谓如谷等种,春种秋收,中间必有芽等相续。处无间续生者,如谷种菓,既是相续,要处无间,刹那续生。言无间者,谓无间絶,种果中间,芽茎等也。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絶,有情相续,理亦应然,有情死生,是相续法,如何间絶,言无中有?
「前两句立比量,破大众部」,若依道理必须要有严格的因明。我们掌握了佛教知识之后,如果要推论一个问题,或者要跟人家辩论一个问题,不学因明是不行的,否则你推论出来的结论会错。学过因明,就有了正确的思惟方式,所以逻辑的严密性很重要。世界上逻辑最严密的就是因明,因明推论出来的东西,不会有错,学过因明的人,说话就不一样。
前面提起过绛白杨和尚。以前我们在五台山住的时候,五台山的佛协会长,正的是海公上师,副的是绛白杨和尚,背有点弯,因为他太用功了。开会的时候绛白杨和尚说话很少,其他人说了很多,最后他发言,把那些道理,哪些对的、哪些不对的总结一下,很简单几句话,话虽然少,却没有谁能把他推得倒。因为他是学过因明的,把人家的长处或者缺点,心里都看得很清楚,然后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谁也反对不了,因为你拿不出依据来。所以学过因明的,就是不同。没有学过因明的,说了很多,一点就破。这里是先以因明来破。
「如谷等相续」,谷等,地上长的谷子、稻、麦之类的。相续,一个种子下去慢慢生芽,最后谷子长出来。从种子一直到谷子长出来,相续中间没有断的。如果说种子下去,发了芽,中间一天什么都没有了,而到第三天,稻秆子长出来了,这样的事情肯定没有。中间絶对不能断,一秒钟也不能断,决定是相续的。「谓如谷等种,春种秋收」,春天播下去,秋天收稻子。「中间必有芽等相续」,从种子下去,到秋天收谷子,中间必定是长芽、长稻秆、开稻花、然后结谷子。中间是相续的,不会断掉。它生长的过程要不间隔地、相续地生起,「如谷种菓,既是相续,要处无间,刹那续生」,生长的过程必然是没有间隔,今天长一点,明天长一点,刹那刹那地相续而生。
什么叫无间?「谓无间絶」,中间没有断,不断地在长。「种果中间」,种子到长果的这个中间,「芽茎等也」,无间的相续,种子变芽,开始小小的芽,后来长两个芽瓣子,慢慢长出稻秆子,这是无间相续,没有断的,不会中间断一断,再长下去,不可能!
「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絶,有情相续,理亦应然」,这是用现见的谷子来作比喻。既然谷子等事物的生长过程,中间不能断的,有情死生相续这个过程,应当也是这样。为什么?一般物质的生灭道理都是这样,人也有物质的身体,它的生灭怎么会断掉呢?「有情死生,是相续法」,有情从死到生,是相续法,是连续的法,中间不断的。「如何间絶,言无中有」,没有中有,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后来投生出来,又有了,这个过程就有中断。有中有,就是没有断,死有之后,马上起个中有,中有相似相续,到投生之后,中有灭掉了,生有起来了,也跟稻麦一样的。稻子、麦子,种子慢慢地生,种子没有了,变芽了,芽没有了,变秆子,秆子里边开花,花落谢就结果子。它里边都是相续而生,中间没有断,那么生死也同样,怎么可以断呢?怎么可以说没有中有呢?这是比量中的比喻。
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处无间者,是宗法也。续生者,是因也。量云:死生是有法,要处无间,是宗法。因云:以续生故。同喻云:犹如种果,种果是续生,种果无间絶,死生是续生,死生无间絶。
「比量」,这是三支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这个谷子是作比喻。
宗、因、喻三支比量。宗,先立个宗:死生要处无间,死跟生当中不能间絶,这是宗。「以续生故」,因为死生是相续法,它不能中间断絶。再打个比喻,「犹如种果」,种子、稻生,长果子,这个是相续法,它中间是没断絶的,死生也是相续法,中间也不能断絶的。这是三支比量。
「量云:死生是有法,要处无间」,先有一个宗法。宗法是我们要成立的东西,我们的宗旨。宗的要素,一个是有法,一个是宗法。有法等于说主词,就是subject。我们以前学的语法是英语语法,汉语语法没学过。宗法是predicate,描述它的动作,它的形状,它的性格。具体讲,死生是一个有法,它的特征呢,「要处无间」的,这就是宗法。死生要处无间,什么叫处无间?它占一个地方,不可以断絶的。原因,「以续生故」,因为它是相续生的法。「处无间续生」,处无间是它的宗,死生要处无间,因是「以续生故」,因为它是相续生的法。第三个,喻,「犹如种果」,种子产果是相续法,它中间没有断的,死生也是相续法,所以死生中间也没有断絶。不断就要有中有。因为死了之后,不马上投生。这个中间不能断,所以有个中有。如果没有中有,就断掉了。
这就把宗、因、喻,一个量立出来了。如果破得了,可以否定中有,如果破不了,那你就一定要承认有中有。「如谷等者,是同喻也」,种谷与死生,都是相续法,这是相同的比喻。假使不是相续法,它可以间絶,就是异喻,这里异喻就不用了。一般三支比量,异喻都略掉的。
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众部救也。论云: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如依镜等,从质像现。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解云:此大众部救也,言续生为因,因中有不定过,死有生有为如种菓子,以续生故,必无间絶耶?为如质像,以续生故,亦有间絶耶?并曰:质象是续生,质像许间絶,死生是续生,死生亦间絶。为破此救,故有斯颂。
「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众部救也」,大众部来救他们自己的宗旨,再破大众部的观点。
「论云: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如依镜等,从质像现,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大众部有他们的依据,他们这么说:你举的种子长谷的相续法,固然是不能间絶的,好像能成立你这个无间而生的道理,但是在一些现见的事实上,也有很多反例,那你这个举的例不遍,不是全面性的,只是某一部分可以这样,还有一部分可以例外,不能成立。你举不遍的道理,拿来证明是不行的。
「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我们看世间上有些相续生的法,它中间处所也有间隔的。「如依镜等,从质像现」,这是大众部举了一个喻,譬如照镜子,质是照镜子的人,从质照出像来了,质与象是隔开的。「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质与镜子里现的像可以隔开,死有生有虽然没有同在一个处所,并不违背它是相续法的性质。
「质象是续生」,质是照镜子的人,人与镜子里的象是相续而生的事物,「质像许间絶」,质与像当然可以隔开的。死生是相续而生的法,死生也可以不在一处。这还是证明没有中有。
在经部、有部里边,都认为死生之间是有中有的,而大众部认为没有中有的。世亲菩萨站在经部、有部立场上说,死生是有中有的,不断絶的,以谷果比喻,成立它的量。而大众部要成立中有是没有的,死生中间可以隔开的,他以照镜子的一个喻,来成立相续法中间允许隔开。既然质跟镜子里的像可以不在一处,那么死有、生有之间也可以不在一处,那就是不需要中有。那么,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世亲菩萨要破大众部的这个说法,「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这几句话的道理说起来也不是很简单。对佛法没有经过一定时间修学的人蛮吃力的,虽然没有正式讲因明,已经在用因明了。
我们说毗钵舍那不好学,固然因为中观的道理很深不好学,而且里边用到的都是最高深的因明,更难学。我们以前劝过很多人看,都是翻了几下,没有办法看下去,原因就在这里。这部书文字翻的是文言,不通俗。佛经看得多的人感到文言毫无关系,因为跟玄奘法师的语气很相近。法尊法师毕竟是一个大佛学家,经论学过很多,文字很古朴,有古代翻译家的气味在里边。所以真正学佛较多的人呢,看他的译本很顺眼,很简洁,反而感到现在的一些通俗文字,虚词很多,很累赘。但是,对佛教的经典、论典看得少的,或者古代汉语学得少的,就感到他这个文字很不好懂,再加上佛教的教理艰深,又有深细的因明在里边,毗钵舍那部分是很困难的。我们不是说过吗?法尊法师学法时,也只有他一个人毕业,很多人听到止观章都跑掉了,听不下了。
那么《俱舍论》的这部分也不见得容易,希望大家课后,先把这个前提,世亲菩萨说的一个量,跟大众部破的那个量,互相对照一下,看它的关键在哪里,然后明天把世亲菩萨的破的原因讲出来纔有头绪。否则的话,前面的还没搞清楚,下边又说了一大堆,你听得云里雾里的,再听就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会退。所以说学法要想不退,就要尝到它的法味,法味尝到了,打也打不走,法味尝不到,留也留不住。这个要靠自己努力。
学佛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一些艰难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舍头目脑髓,终成正果。那么我们想修佛法,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道这一点努力都不付?就是世间上想要干一番事业,也需要废寝忘食地努力。所以学法是要拿出精神来的,不能姑息偷懒、害怕胆怯的态度来学,否则不会成就的。要把准备牺牲的精神拿出来。法尊法师就有这个精神。玄奘法师取经也是这样,他说,宁可前进而死,不愿后退而活。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去求法,前仆后继,成就的人却只有几个。这种精神,我们要想一想,古代的大德为了求法,牺牲了多少头目脑髓。我们是怎么个样子呢?我们现在条件比那时好得多,不努力说不过去。
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质像,实有不成,二像喻不等于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
这里有两个理来破大众部的那个说法。第一,「所立质像,实有不成」,你立的这个比喻,镜中象是假法,不是真的实有的法。既然象是假法,你以假的法来比喻真的法,不能成立。第二,「像喻不等于法」,拿像来比喻相续法,也是不相称的,所以这个比喻不能成立。「由此二理,故非譬也」,由这两个理由来驳掉他的救。
故论云:谓别色生,说名为像,其体实有,理所不成。设成非等,故不成喻。
「论云」,《俱舍论》里的话,「别色生」,这个像本来是假的,但你以为是真的,是离开质、离开镜子,另外有个色叫作像,一个实在的物质生出来。依世亲菩萨,这个像不是实在有的,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像的色生出来。「设成非等」,退一步,假使象是实在的,从这个角度允许你用像来作比喻,但是跟我们的相续法呢,也不相称,这个喻跟相续法不等,也不能成喻。以这两个理由来驳他的救。
那么像体是实在还是不实在的?下边举几个例子来帮助它不是实在的。
这里边包含了一点其他的意思,表面上是破大众部,论证像不是实在的,但是经部跟有部也有不同点。有部跟经部,虽然同时主张中有存在,但是有部的说法,象是实在有的,有部一切有,七十五法都是有的;经部的说法,象是假有的。所以说这三家,大众部、经部、有部,互有分歧。这里,世亲菩萨利用像非实有,既破大众部的没有中有,同时也破有部的执著像为实在有体。所以我们先要把这一点认清楚。
一处无二并者,释上像实有不成句也。论有四义,释一处无二并也。
「一处无二并」,一个地方不能有两个东西同时生住。打个比方,假使这个空间有了茶杯了,就不能把録音机还摆在这个地方。两个实在有的,实质的、有体的东西,占同一个空间是不可能的。
「像实有不成」那句话,「一处无二并」来解释。「论有四义,释一处无二并也」。一处不可能有两个实在的色并存,这有四个方式来解释。
一云: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二色不应同处并有,依异大种故。解云:于一镜处,不可实有像与镜色二并生也,既二并生,故像不实也。
「一云: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二色不应同处并有」,镜子是物质的,假如说像也是实有的物质,这两个物质就会同时在一个地方出现,镜子在这里,像也在镜子在的这个地方。「一处无二并」,一个地方不能摆两个实在的质。这两个实在的东西,怎么能在一个空间共处?硬挤摆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既然镜子是实有的,那么只能说象是假有的。
「解云:于一镜处」,在镜子那地方,「不可实有像与镜色二并生也」。假使镜子里的象是实在的,四大所成的,就应该是有质碍的。镜子也摆在这里,像也在这里,两个实在的东西,是相碍的,摆不到一起。「既二并生」,既然我们现象上看到,这个地方既有像又有镜子,那就可以知道,镜子是实在,象是假的。如果像实有的话,摆不下去。
第二云:又陿92水上,两岸色形同处,一时俱现二像,居两岸者,互见分明,曾无一处,并见二色,不应谓此二色并生。解云:于一水处,两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实有也。
第二个,「又陿水上,两岸色形同处,一时俱现二像,居两岸者,互见分明,曾无一处,并见二色,不应谓此二色并生」,一条狭水,为什么要说狭水呢?这条水很窄,只容一侧的影子可以映出来。假使这条狭水的两岸,各有一行树,那么居在东岸,可看到西岸的树影在水里边;居在西岸时,看到东岸的树影在水里边,既然两岸的树影都在这水里,那就帮助水里的树影是假有的。因为这水很狭,不能同时容下两岸的树影。如果是实在有体的话,东岸的树也在这里,西岸的树也在这里,会相碍的,要抵触的。这样证明象是假的,镜子照出来的也好,水里照出来的也好,都是假的。
第三云:又影与光,未曾同处,然曾见镜悬置影中,光像显然,现于镜面,不应于此,谓二并生。解云:障光明生,名之为影,故知影处,不合有光,既见影中镜之光像,像非实也。
第三个喻,「又影与光,未曾同处」,影、光在有部里边都是色,都是实在有的。既然这两个实在有的,有影子的地方不能有光,有光的地方不能有影子,两个色要相碍的,「未曾同处」,影跟光,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共处,不存在一个地方既是影又是光的。但是「曾见镜悬置影中」,外边有光的像就在镜面上显出来了。那么这个地方,本来是实有的影子,黑暗的,但是你镜子摆进去了之后,光的影像又出来了。既然影跟光未曾同处,那就帮助这个镜子里的光象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第三个论证,象是假的。「不应于此,谓二并生」,影与光像这两个同时存在于一个地方是不行的。
「解云:障光明生,名之为影」,什么叫影呢?没有光明叫影。「故知影处,不合有光」,所以说,影的地方不能有光。「既见影中镜之光像,像非实也」,既然能看到影中镜子里的光像,就可以知道这个镜子里的光像不是实有的。
第四云:或言一处无二并者,镜面月像,谓之为二,近远别见,如观井水,若有并生,如何别见?故知诸像,于理实无。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
一个镜子照月亮,镜子很近,执在手里,月亮在天上,很远。假如说镜中的月亮是真的,怎么会在手中这一个地方,有既远又近的两个东西呢?很远的月亮在你这个镜子里边,镜子也在这个地方,一个远,一个近,怎么处在同一个地方呢?那么可见在镜中的月亮是假的,这个很科学。「如观井水」,好像观察井跟水,井口很近,水很远。既然一个近一个远,两个就不是在一个地方,井的口在上边,井的水在下边,两个是分开的。但是现在镜子里边:镜面很近,月像很远,同时处在手中这一个地方。既然镜面是实有的,就可知月亮的象是假的,不是实有的。所以「知诸像,于理实无」。
「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这是圆晖法师的解释。一个镜子里边,又照了你自己脸像,又照了月亮,脸像近,月像远,一个近、一个远,都在镜子里边,如果都是实有的话,就矛盾了。道理差不多。但是据有些注释家研究认为,《俱舍论》的原义,是指镜面跟月亮,一个近,一个远,「面」不是指人的面。
由这四个理由来证明,像不是实在有体的。
又论云:然诸因缘,和合势力,令如是见,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解云:令如是见者,谓镜质等势力,返见本面实无像。
既然象是假的,为什么镜子里边显像呢?因缘和合的势力,可以产生这样的幻觉,看到镜子里边有像。因为法性如此,有这些功能。
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表面有较强的反射性能,光线反射到眼睛里可以产生影像。月亮的光线从镜面反射出来,我们看见那个月亮好像在镜子里边,实际上,月亮却在天上。那么,镜中影像当然是假的。所以,现在的科学跟古代的解释完全符合。
有些科学家对佛教感到惊奇,科学发展到今天所发现的道理,在二千几百年以前,佛教已经阐述过了。不但是这些小地方,还有很多尖端的科学,跟佛教讲的道理,也都吻合。
非相续二生者,释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续者,汝所立像,非一相续,不等于法。夫言相续,此灭彼生,唯从镜中,有像现故,明知质像体类各别,非一相续。又像与本质,俱时而有,故知质像非是相续。若死生法,是一相续,要从此死后彼方生,汝将质像非一相续法,而喻死生一相续法者,不实等也。
「非相续二生者」,这句话解释,以像来比喻死生的法,是不相等的。「释上不等故非譬也」。前面已经讲了第一个理,把像实有驳掉,以四个例来论证象是假的。这里讲第二个理,镜中像跟我们的相续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不能拿来作比喻。
「非相续者,汝所立像」,镜子里的像跟质不是一个相续,你怎么拿来作比喻呢?我们说「以续生故」,因为是相续的法,所以说它是处无间。像和质根本不是相续法,当然可以有间絶,「不等于法」,死生法是相续的,种谷是续生的,而这个像跟质不是相续的,怎么可以拿来证明相续法有间絶呢?
「夫言相续,此灭彼生,唯从镜中,有像现故,明知质像,体类各别,非一相续」,所谓相续法,是指前面的法灭掉,后面的法生起来,是一个灭,一个生,一个灭,一个生,纔是相续。种子坏了,芽出来,芽长硬了,成了秆,秆里边长叶子了,叶子里边开花了,花掉了,又成了果,就是相续法。前法灭,后法生,叫相续法。而镜子里的像,象是像,质是质,并没有说,像出现时,质就不见了、灭掉了。像和质根本不是一个相续法。「明知质像,体类各别」,质跟像的体和类,也各是各的,并不是一个东西前后的连续,那你怎么拿来作比喻呢?我们说比喻,要跟因的相续法有联系的,纔能作比喻。不是相续法,不能拿来作比喻。
「又像与本质,俱时而有,故知质像非是相续」,像跟这个质,同时都存在,不是此灭彼生,那怎么说是相续法?你照镜子,像出现时人并不会灭掉。如果是相续法,像出现时人就应该不见了,等到像不见了,人再生出来,这纔是一个相续。现在两者是各了各的,「故知质像非是相续」,质跟像两个不是相续法,根本不能作比喻。
大众部的这个救很勉强,有点思想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像跟质不是一个东西的相续,而死生法是一个相续,前者死了之后,后者纔生。并不是说,这边还没有死完,那边已经生出来了。死生这两个法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说,死生是相续法,此灭彼生;质像不是相续法,两个可以并存。你把质与像,不是一个相续的法来比喻死生一个相续的法,是不相等的,这个不能作比喻的,「不实等也」。后边再加个理由。
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缘生,不等于法。谓本质及镜,为二缘也。生有唯从死有为缘,故生有起,唯一缘生法也。汝以二缘生法,以喻一缘生法,是则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
「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缘生,不等于法。谓本质及镜,为二缘也」。镜子里的像,需两个缘纔能生:一个是镜子,一个是质。质,这里是指照镜子的人。人站在镜子面前就显出像来了,至少有这两个主要的因素,少一个是不能显的。而死生却不是两个缘,「生有唯从死有为缘,故生有起,唯一缘生法也」,一个人死掉之后投生的刹那,叫生有,他只靠死有这一个缘生起,没有其他的缘加进来,死有没有了,生有就出来了,是「一缘生法」。这个「一缘生法」跟刚纔讲的「二缘生」,只是指主要的缘,其他的助缘还有很多没有摄在里边,这里忽略不提。前面说过,一切法从来没有一缘生的,这里的提法是指主要的因缘。
「汝以二缘生法,以喻一缘生法,是则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你这个譬喻跟我们的法,不相等,一个是二缘生,一个是一缘生,不能成为比喻。所以从几个方面来说,镜中像跟死生法不是一类的东西,不相称的,不能作比喻。
已依正理,对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
「已依正理,对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以上是理破,依理证来证明,决定是有中有的,大众部的说法不对。下边是教证,以佛说的教来证明有中有。
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者健达缚,正现在前。此经既言健达缚,明知有中有。健达缚者,此云寻香,中有食香,名寻香也。
「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这是教证,佛说的经里边有《健达缚经》,还有《五不还经》《七善士经》等等,这些经里边都讲有中有。还有一部《掌马族经》,这里没有引。
第一部是《健达缚经》。《健达缚经》讲入母胎投生的时候有三个事情:一个是母亲身上调适,身体健康;第二是父母相爱,交爱和合;第三是健达缚,中有现前,中有不现前,虽交爱和合,但没有投胎就不结胎,中有参与之后就结胎。既然这个经上明明说有健达缚,那就证明有中有。
健达缚是梵语,叫寻香。它吃的东西是香,哪里有香,它就跑去吃,寻香而食。中有这个物质很微细,它不需要吃我们的这种粗的段食,闻到香味就饱了。所以祭祀的时候,饭菜打好,供了之后就收下来了,东西看上去一点也不少。因为它只吃香,香味闻到,就吃到了,不要一口一口饭吃下去。中有很微细,须弥山也可穿过去。还有一个例,一个封闭的铁丸子里边竟然有个虫,那个铁丸子是很坚硬的东西,帮助中有可以透进去投生。它那么薄的物质,当然吃东西很微薄的,只要香味一熏就饱了,所以叫寻香。
及五七经故者,如契经言,有五不还: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无行般,五者上流般。此经既说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
「如契经言,有五不还」,有一部经讲五不还果,四禅的净居天是那些不还果的圣者住的。有五种不还果:一者是中般,二是生般,三是有行般,四者无行般,五是上流般,这些后面「贤圣品」要广讲。五不还,至少已到初禅证不还果。因为初禅的行者已经把欲界的烦恼断完了,欲界再也不来了。如果是二果,欲界的烦恼只断六品,还有三品没有断完,还得要再来一次,叫一来果。初果,欲界的烦恼没有断完,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不还果,见了道以后,欲界的九品烦恼都断完了,欲界再也不来了,叫不还。这个不还,就是不还到欲界来了。
里边有五种,「中般」,证了道的圣者,在中阴身的时候般涅槃。「生般」,生到色界以后纔般涅槃的。「有行般」,就是生到色界以后,要加功用行,纔般涅槃。「无行般」,生了色界以后他已经根机成熟了,他不要下功夫,也可以证到涅槃。「上流」,生了色界以后,还没有证到涅槃,还要往上跑,生到二禅、三禅……一直生到无色界,这样慢慢上去,最后证涅槃,叫「上流般」。
这里主要引一个中般,中般是在中阴身的时候般涅槃。「此经既说有中般,明知有中有」,既然说有中般,那当然是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因为在中有的时候证到涅槃。
及七经者,又经说有七善士趣。大众部中,有余师释云:中般者,非是中有,在中天名中,住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经,破彼所说,显成中有。故论云:又经说有七善士趣,谓于前五,中般分三,由处及时,近中远故。
「及七经者,又经说有七善士趣」,另外再举一部经。为什么要再举一个《七善士经》呢?「大众部中,有余师释」,因为大众部有人解释说,中般并不是在中有般涅槃,他是生在中天般涅槃,叫中般。什么叫中天?初禅跟二禅中间有一个中间定,是大梵天王住的地方。中间定叫中天,一个有情生到中天的时候般涅槃,叫中般。而不是说,中有的时候般涅槃叫中般。他们还是想证明没有中有。
为了证明中般不是他们说的中天般涅槃,再举《七善士经》,证明还是有中有的。「故引七善士经」来破他所说。
「又经说有七善士趣,谓于前五,中般分三」,所谓七善士趣,就是前面五个不还里边,把中般分三个,成七个。那么中般怎么分三呢?「由处及时,近中远故」,中般的时候,根据时间和处所的近、中、远,分了三个。把中般的情况分了三种。
譬如札火小星迸时,纔起至近,而则灭,初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小星迸时,起至中而灭,二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大星迸时,远未堕土而灭,三善士亦尔。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此时处,三品差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
打个比喻,札火,就是烧小木屑的火,迸出的火星很小,火星纔爆出来,很近就灭掉了,这是比喻初善士,纔起了中有,没多久就证涅槃了。相当于小火星纔迸出来就熄掉了,是第一种中般。
还有一种铁的火,比较大一点,打铁的时候,火星迸出来了,不是一出来就灭的。这个火星爆出去,在中间灭掉的。比喻二善士,起了中有身之后,不是马上就般涅槃,过一段时间他纔涅槃,是第二种中般。
第三种中般,铁火,火星很大,迸得很远,但是还没有到地,灭了。没有到地,就是没有投生。这个中有他离开死有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可是还没投生,般涅槃了,也叫中般。等于一个大火星,还没到地,它灭掉了。
那么根据时间的长短,地方的远近,分了三种,是中般。
你若用中天来解释中般的话,那么中天也应该有时间处所的差别。但中天是一个天,没有时间差别,也没有处所差别,所以讲不通,还是要承认有中有。「非彼所执,别有中天」,不像大众部所执的,另外有个中天般涅槃。「故彼所执,定非应理」,所以,大众部的中天般涅槃的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解云:初善士者,纔受色界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时处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间,得般涅槃,处时俱中也;第三善士,临到色界,未及受生,便般涅槃,处时俱远也。
「解云:初善士者,纔受色界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时处俱近也」,这里用火星来比喻中有。一个人在欲界修得了色界定,死后起色界的中有,但是他纔受到色界中有,还没来得及离开欲界,就涅槃了。这是第一种火星,爆出来,马上就熄掉了,这是最快的中般。
第二种,受了中有以后,到了欲界跟色界中间的地方,般涅槃了,比喻火星子爆得远一点了,时间也长一点了。
第三种,已经到了色界,还没有受生,还在中有阶段,般涅槃了。可是,距离已经远了,时间也长了。这三种中般的情况不同,安立了三个。如果按中天般涅槃就讲不通了。
又大众部,更有释云:寿量中间,得般涅槃,故名为中般,非中有也。
「又大众部,更有释云」,大众部不服输,又解释说:「寿量中间,得般涅槃」,本来该活一百岁的,但是到五十岁的时候涅槃了,叫中般。这个解释强调不是中有,是寿命的中间。
论主破云:又无色界,亦应说分中般涅槃,彼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然无色界无中般者,以嗢陀南伽他中说: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注曰。初禅有十人,得初禅定业,为第一人;又得初禅已,种解脱分善,为第二人;又得初禅已,现般为第三人;并前七善士,为十人。二三四禅准斯数说也。三无色各七,于十中除中般三也。唯六谓非想,于前七中,又除上流,无上生故。准此颂文,无色界中,必无中般,故彼所执,皆成虚妄。
「论主破云」,世亲菩萨破道:「又无色界,亦应说有中般涅槃,彼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然无色界无中般者」,如果说,寿量中间般涅槃的叫中般,无色界的圣者,他也可以活到一半就涅槃,那么无色界也应有中般。可是佛经里边说无色界没有中般,那就可以证明你这个寿量中间般涅槃的解释是杜撰出来的,佛的意思不是这样。
为了证明无色界没有中般,下边用「嗢陀南伽他」中的一个颂,解释说:「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总的来说,圣贤四静虑各有十种。圣贤,圣是见了道以上的,贤是种了解脱分善根以上的。三无色各七个,三无色天,有七个,而非想非非想天的只有六个。「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三无色各七,唯六谓非想」,这是整个颂,他先解上面两句,再说后边两句。从四个静虑来说,圣贤总合起来各有十种人。哪十种?
得初定的为第一种人,证到初禅,是凡夫第一个。
得了初禅以后,种解脱分善根的,是第二种人。什么叫解脱分善根?你做一件好事,施食,持戒,只要爱乐解脱,你发的愿是要求解脱的——这样子你做了好事就种了顺解脱分的善根,这一类的人叫顺解脱分的人,为第二人。
「又得初禅已,现般为第三人」,得了初禅之后现身般涅槃,这是第三种。
前面七个善士,加进去,一共十个,那么初禅亦如此,二禅亦如此,三禅亦如此,四禅也如此,「准斯数说也」,那么二、三、四禅,各有十种善士。
这十种善士,都包含前面说的七善士,其中有三种中般,远中近的三种中般「三无色各七」,得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种无色定的圣贤呢,各只有七种,十种里边除去三种中般。无色界没有色法,不起中有,所以没有这三个中般。「唯六谓非想」,非想非非想天只有六种,没有上流般。「于前七中,又除上流」。上流般是还要往上地投生再进入涅槃,但是非想非非想天是有顶天,是三有的顶,再往上没有了,「无上生故」,所以说没有上流般。
「准此颂文,无色界中,必无中般」,从这个颂子看,无色界是没有中般的。无色界只有七个,其中的有顶天只有六个,三个中般是没有的。假如你说中般是寿命中间般涅槃呢,无色界的圣者也可以在寿命中间般涅槃,按大众部的说法无色界也有中般。但是佛说无色界没有中般,所以说中般不是指寿命中间般涅槃。那么我们就知道中般是指中有般涅槃。「故彼所执,皆成虚妄」,就把大众部的论点破掉了。
又大众部,引一经颂,证无中有。颂曰:再生汝今过盛位,注曰。有外道婆罗门名再生,年老来见世尊,世尊呵啧,汝今年老,已过盛位。胎外有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也。至衰将近琰魔王至衰老位,欲往前路无资粮,无戒定慧资粮也。求住中间无所止。大众部云:此颂云中间无所止,明知无中有,若有中有,即有所止。论主释通云:此颂意显,于彼人中,速归磨灭,无暂停义,名无所止,或可中有名无所止,为至所生,亦无暂停,行无碍故。
大众部还不服输,又引一个颂,来证明没有中有:「再生汝今过盛位。」有婆罗门叫再生,他年纪老了纔来看佛。世尊呵斥他说,你已经老了,年轻力壮的时候已经过了,现在还来看我做什么!意思是你现在修法来不及了。
人的一生分为十位,胎里边有五位,羯逻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五位,胎外边也有五位,婴孩(婴孩是指需要抱的小孩子);童子(童子是指七、八岁的时候);少年(十几岁的时候);盛年(二十至四十岁的阶段);老年,共分了五个位。
「再生汝今过盛位,至衰将近琰魔王」,你的盛位,年壮力强的时候已经过了,你已经到衰位了,衰就是老年,你已经靠近琰魔王了,快见阎罗王去了。「欲往前路无资粮」,你要往前走修行的路却没有资粮,因为你前面的时间都浪费了,没有积集戒定慧的资粮。「求住中间无所止」,你想中间停下来却停不下来,快要见阎王去了,停也停不下了。这个颂的意思是说,你该早点修行,你年纪大,又快见阎王了,你再来修行就很困难了。
这段话值得我们警惕。有的人总是感到自己年纪还轻,无所谓,这里逛逛,那里搞搞,东跑西跑的,几个转子打回来,再要学的时候,胡子已经白了,来不及了。就是佛说的那句话:「再生汝今过盛位,至衰将近琰魔王,欲往前路无资粮。」青年、壮年的时候浪费掉了,没有积集资粮,「求住中间无所止」,想停下来慢慢修吧,却停不下来了,快见阎王了,要走了。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中国有句古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该是努力的时候,耽搁了就完了。
大众部引这个颂为啥呢?他们说,「求住中间无所止」的意思是:中间没有地方好安住,意思是没有中有。
「论主释通云」,世亲菩萨把佛的这个颂解释一下。这句话不是你们这样理解的,「此颂意显,于彼人中,速归磨灭,无暂停义,名无所止」,本意是说,你快死了,想停下来慢慢修却来不及了。生命在催促你,停不下来就走向磨灭的道路了,这个叫无所止。并不是说没有一个中有叫无所止。另外一个解释,中有到处在求投生,它东逛逛,西转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也可以叫无所止。「亦无暂停,行无碍故」,墙壁,石头,山都穿得过去,它到处在求它的投生地方,一点也不能休息,也可以说这叫无所止。没有中有叫无所止,这个是你乱说。这个颂的意思也很明显,不是没有中有的意思。
总结一下,为了驳大众部说一切死生之间没有中有这个论断,引起了这么多的辩论。在辩论中间世亲菩萨采取的是经部的说法,一方面在辩大众部的没有中有是错的,证明有中有,另一方面兼带也把有部的影像色(镜子里或者水里照的像)实在有破掉了。如果有实在有的话,「一处无二并」,破得很彻底。所以正破的是大众部,兼破的是有部,真正采取的是经部。
世亲菩萨在迦湿弥罗学法的时候,他经常以经部为依据提出一些问题来破有部。悟入罗汉叫他赶快离开。固然阿罗汉没有烦恼,不会害人,圣者烦恼也轻了,也不会害人,但是迦湿弥罗大部分是凡夫,凡夫有烦恼,有烦恼就会起一些想害人的事情,所以叫他赶快走。
总的来说,一般的修行人还是凡夫,凡夫来修行都带了烦恼进来的,在僧团里边各式各样烦恼都有。当然,如果是菩萨示现的,或者是乘愿再来的,过去修行很有根基的,他们的烦恼很轻。我们知道,要避免那些斗诤就是讲六和:身和、口和、意和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见和。知见是一样的,那么身口意等都会和合;如果知见不一样,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斗诤。见和,并不是说大家一个思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是以佛的三法印,或者佛的空性见等等来统一大家的思想。最起码,三归依最基本的条件,以佛法僧为我们的归救处,不能再去归依天魔外道,这当然也是最重要的。
一个出家僧团里边,如果还有人要依靠气功治疗他的病,或者依靠什么外道神通来搞他的弘法事情,这都不是佛教的方式。佛教以神通做弘法事情是可以的,但也不准让人知道这是你在现神通。你去修练一些外道的东西,搞一点通来,这个现在很多啊!看来了个什么居士,尤其是看见老婆婆来了,就说:「你前世是我的什么人,这次你又来了,这次该好好给我护法了……」用这种话,妖言惑众地来宣传他自己,这大可不必。我们应以佛教的方式来弘法。所以说,既然在僧团里边,千万不要再去修什么气功、外道,搞这个,僧团里边会产生斗诤。因为你见不正,不是佛教的见。
再说说宗派见的问题。每个僧团都是有个宗派的,你假使去参学,宗派不一样,这个没有关系,都是佛说的,你学人家的长处。但是你不要拿自宗的见解,一味强调了要跟人家来辩。另外,一个道场,对外来的、不是本宗的,也不要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你到我们这个僧团里来,起码地你要上殿。不要说我是念佛的,我是参禅的,我不上殿,我在房间里,这个不行的。过去有个人在房间里,把録音机开得大大的,响得不得了,把我们殿上的声音都吵乱了,这个就不好了。你心里念好了,但是上殿要去,殿上完了,一个人在寮房里轻轻地或者是默念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佛说的法门,没有人会干涉你。但是你不能顶着常住的规矩来。一个僧团有一个僧团的规矩。所以这些我们要注意,哪一个僧团都一样。
我们的道场,有我们自己的念诵。如果我们的人到其他寺院去了,说我不上殿,这个也不该。我们以前在某寺住过两年多,上殿要站起来磕头礼拜,因为我的腿不方便,没有办法,不能随众。所以当家师很客气,他说你不要上殿了。但是两个侍者师要上殿,因为他们年轻可以磕头。我们要尊重其他寺院的规矩。
我们到外面去也是如此,上殿的时候也没有穿自己的衣服,将就着他们的衣服穿。大量衣挥起,一个跟一个不一样,在一个道场里边不合众,对他们来说好像不大舒畅。同样,到我们的道场里来也不要系个小量衣,黑黑的海青穿起来。当然纔来的要经过大家的考验,衣服暂时没有换,到了一定的时候,考验好了,认为可以共住了,那衣服会给你发的。我们不但要发披单,还有裙。可能好些人还不知道,我们开场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我们到这个道场来,是两手空空来的。先前在温州住了两年,教化了一些居士,他们出了一些钱,给我们做下一点基础,把屋子修了一下,厠所做了一下,也仅仅这样子。每一年的道粮费都是他们寄来。那个时候只有披单、裙。受了大戒该发大量衣的,都没有衣发。后来,我们准备一方面为了受大戒要做大量衣,另一方面受过大戒来的也要统一衣服。我们设想衣服的顔色要一样,不要红的黄的各式各样。
我们看到一群人在走路,如果他们的衣服各式各样的,就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但是穿了一样的衣服,即使这个衣服不是顶庄严,也会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我们看到一批新兵,他们的衣服跟真正部队的衣服不一样,很简陋。但是因为他们是统一的,远看过去,非常整齐,一看就有个舒畅的感觉。我们也是这样子,将来我们要做大量衣,做了之后,每个人都要发,等传戒了以后,新戒要发,老的也要发,那么这个时候,就比较整齐了。
我们的共住规约要僧服整齐,头发不能超过二指,这个须也不能太长,这是佛的幢相。比丘是佛的代表,佛的代表要庄严,假使你不庄严,邋邋遢遢的,对佛的形象有污损,是不好的。假使人家对出家人感到欢喜,觉得那就是佛的样子,出家的样子!这就对佛教有好处。还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衣服要干净一点,不要很脏。不在于料好,却是要干净整齐。破了可以补,补衣服有规矩。黄色衣服,总是要补黄顔色的。这两个黄,虽然不一定一模一样,但是要相近,不能在黄衣服上补一块緑顔色或者青顔色的,或者青衣服上补一块黄顔色或者红顔色的,弄得很难看,像以前的叫化子一样。这个叫化子衣,不庄严。
另外,我们共住规约里边,要求威仪行动:行住坐卧都有一定规矩。不要摇摇摆摆的、大而化之的;或者两只手甩来甩去的;乃至勾肩搭背的……这些都不是出家人应有的姿态。这个沙弥戒都有,相关书也很多。威仪幢相搞好了,人家一进寺院的门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如果寺院的僧人歪歪斜斜的,跟在家人差不多,人家一进来就说这里道风不好,看你的形象就知道了。所以说道风好不好,固然是在真正的行持上,但是威仪也是行持之一,这是人家最直接看到的行持,这个要相当注意。
到我们这里来的人,当然不会都是住上一段时间来等着看你的真修行的。那些来朝拜、进香的,大都是来一个小时,或者甚至几分钟就回去的。那你给他留个好的印象,使他对佛教产生恭敬心,培一个福,种一个善根,将来会解脱。如果你让他有不好的印象,他回去到处乱说、诽谤,他也种了个恶种子,将来堕恶道。所以我们威仪行动这一点也是度众生的,不要众生没有度,反而害众生堕恶道去了,这个罪过无边。所以威仪行动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