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三
从此大文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别明四法,二、别指余文。且别明四法者:一、明无明,二、明名色,三、明触,四、明受。就第一明无明。复分为二:一、明释义,二、引证。初释义者,论云:无明何义?问也。谓体非明。答非智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难也。眼等五根,亦非智明,以应是无明也。既尔,此义应谓明无。此更别释明无之处名无明也。若尔,无明体应非有。难也。若明无之处名无明者,既是他无,体应非有也。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为显有体者,不同第二释;义不滥余者,不同初释也。
明所治无明 如非亲实等
释曰:明所治无明者,明有实体,谓此无明不了四谛,明所对治名曰无明,与明相违方名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
「从此大文第二,别明」,里边有一些特殊的法,另外再提出来讲一下。分两科,第一是「明四法」,二是「别指余文」。「明四法」,哪四个法?「一、明无明,二、明名色,三、明触,四、明受」。这四个法在十二支里边,特别提出来帮助。第一个「明无明」,分为二科,「一、明释义,二、引证」。
「论云:无明何义」,无明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讲意思比较混淆,第一个回答,「谓体非明」,它的体不是明,叫无明。「答非智明」,不是智慧的与明了的,叫无明。
「若尔,无明应是眼等」,照你这么说,不是智慧的、光明的、明了的东西叫无明,那么眼耳鼻舌身都是无明,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当然没有智慧、明了,那么这些该叫无明。这是明显的错,就是指出矛盾,这个无明的概念混淆。「难也。眼等五根,亦非智明,以应是无明也」,照你这么说,体不是明的叫无明,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它本身不是明,那它应当是无明。
「既尔,此义应谓明无」,既然这样子说,前面那个推翻,反过来,明没有叫无明。「此更别释明无之处名无明也」,再给一个解释,没有明的地方叫无明。
「若尔,无明体应非有」,如果说没有明叫无明,那无明就没有体了。「难也」,这又是一个问难,「若明无之处名无明者」,无明就没有体的。
「为显有体,义不滥余」,为了显出无明是有体的,同时,它是特殊的一个法,为了不跟其他混淆,所以要特别把无明标一下。「为显有体者,不同第二释」,第二释是没有体的,而无明是有体的。「义不滥余者」,无明也不是离开明所以叫无明,不是与眼等五根等混为一谈的。
「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前面一句是表明无明的体,什么叫无明?明所对治那个法,明是智慧、明了,针锋相对的叫无明。无明是有东西的,不是明无,也不是非明,而是明所对治的那个法叫无明。下边打比喻,「如非亲实等」,好像世间上说非亲非实等,还有非法非义等等。
「释曰:明所治无明者,明有实体」,智慧所对治的那个法,叫无明,无明是有体的,是真实智慧所对治的那个法。「谓此无明不了四谛,明所对治名曰无明,与明相违方名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明,智慧是了达四谛十六行相的。四谛所对治的那个法,叫无明。正是跟明相违背的,针锋相对的。明所对治的这个法,明所相违的法,这一个法叫无明。不知道三宝、四谛、缘起法、因果等等叫无明。这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既是有体的,也不是跟其他那些色法等相混淆的。它有体,不能如实了解四谛、缘起等法,叫无明。
所以说,「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不是说,除了智慧之外,其余都是叫无明。也不是说智慧没有的地方就叫无明。
如非亲实等者,举喻释成。论云: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解云:非异亲友者,谓说怨家名非亲友,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此喻无明不滥眼等也。非亲友无者,谓不是亲友无处名非亲友,此喻无明有体也。
下边用世间的比喻来帮助这个问题,「如非亲实等」,这是梵语,中国却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印度既然有这个比喻,这里根据文句上的法、义参照一下。「如非亲实等者,举喻释成」,以现实的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成立它。
「论云: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这是梵语,与亲友所敌对面的怨家,跟亲友是相反的,印度叫非亲友。「解云:非异亲友者,谓说怨家」,这是第一个比喻。「非亲友」,梵语就是怨家。这跟汉语不一样,汉语的非亲友,指不是亲戚朋友,可以泛泛地指很多的人。但是印度非亲友是特别有所指的,就是怨家。「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非亲友不是泛泛而说亲友之外的所有人都叫非亲友,是专门指怨家。「此喻无明不滥眼等也」,这就像无明,不是离开了智慧都叫无明,跟其他的眼耳鼻舌身等不相混淆。
第二个「非亲友无」,不是说亲友没有的地方,叫非亲友,非亲友是有人的,就是怨家。也就是说,不是智慧没有的地方,叫无明,无明有体的。
非实者,谛语名实,此所对治虚诳言语,名为非实。非异于实皆名非实,亦非实无名为非实。
第二个比喻,「非实」。什么叫实?「谛语名实」,实实在在的话,就是佛说四谛那些不可变异的话叫实。「此所对治虚诳言语,名为非实」,它的反方向是实所对治的那个法,就是假话,叫非实。「非异于实皆名非实」,不是说离开了谛实的话都叫非实。也不是说,谛实没有的地方叫非实。
等者,等取非法、非义、非事也,如不善法名为非法,不善义名非义,不善事名非事。此与善法等相违,名非法等也。论云: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是明所治,非异非无。解云:非异者,非是异明之外总是无明也。非无者,非是明无处名无明也。
「等者,等取非法、非义、非事也」,非法,不善的法叫非法。不合义理的叫非义。不善的事情叫非事。跟善法相违的叫非法,并不是善法以外的都叫非法,也不是说善法没有的地方叫非法,这个全部是配那个比喻。
「论云: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是明所治,非异非无」,所以《俱舍论》说,无明是实在有体的,是明(智慧)所对治的那个法,并不是说离开了智慧,都叫无明,也不是说智慧没有叫无明。这个颂主要解释无明是一个确定的有实体的法。
「解云:非异者,非是异明之外总是无明也」,并不是离开智慧之外,一切法都叫无明。「非无」,并不说智慧没有就叫无明,是有体的。
又契经说,无明缘行,故知有体,此则略证。
前面是用推理来证明无明有体,不混淆其他的。下边教证,从佛的契经里边也可以引证出来。佛说十二缘起的时候,「无明缘行」,无明可以缘起下边生起的一个行来。那么既然它有作用的,能够生起行的,那当然它有体的。没有体怎么能生出行来呢?所以从经里边看,可以证明无明是有体的。这里教证、理证都全了。这是略证,后边还有广证。
从此第二,广证。颂曰:
说为结等故 非恶慧见故 与见相应故 说能染慧故
释曰:初句引证,下三句破异说。说为结等故者,说谓经说,结是九结,等取三缚、十随眠、三漏、四瀑流。经说结等,皆有无明,岂无实体,说为结等。
「从此第二,广证」,《俱舍》里边应用了很多思辩学,都是辩论的问题。经过这样学,我们的思想会周全,会细致。考虑问题,研究学问分析力强,思想能够深入。不经过这些训练,思想是浮的。很多人一定都有这个感觉,书看了半天好像懂了,实际上意思抓不出来。浮在面上,不深入。不深入永远学不进去。要深入到字里行间,透入文字之后纔能抓到内容实质。如果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背下来了之后也得不到里边真正的意思。前面贯不通,人家提一个问题,马上就打倒了,这个就是没有深入。我们多学《俱舍》,就能够把思想磨鍊细致。细致不但是对思辩、辩论有帮助,同时对入定也有帮助,入定的心是很微细的。如果你粗心粗气的,决定入不了定;你心慢慢地微细,微细,细到后来,最细的心就是入定。所以这个对我们修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我们开智慧有极大的帮助,开智慧,不经过微细的锻鍊,怎么开得出来呢?
「说为结等故,非恶慧见故,与见相应故」,这些都是因明的架式。它立宗说,无明有体。因是什么?「说为结等故」。第二个因,「非恶慧见故」,无明不是恶慧,恶慧是见。「与见相应故」,第三个因。「说能染慧故」,第四个因。这里有四个因明的格式在里边。
「释曰:初句引证,下三句破异说」,第一句是引证,下三句破。第一句引经上的文来证明有体,「说为结等故」,这是教证,经里说的,不是一般人说的。
「说为结等故者,说谓经说,结是九结,等取三缚、十随眠、三漏、四瀑流」,在「随眠品」里边,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里边结有九个,缚有三个,随眠有十个,漏有三个,瀑流有四个,其他还有。举这几个,里边都有无明的,在九结里边有无明结,在三缚里边有无明缚,十个随眠里边,也有无明,三个漏里边,有个无明漏,四个瀑流里边,有个无明瀑流。既然经里边九结、三缚、十随眠、三漏、四瀑流都有无明,那明确显示无明是有体的。
「经说结等,皆有无明,岂无实体,说为结等」,经里边说结、缚、随眠、漏、瀑流等等,里边都有无明,岂可以说,没有体的东西摆在结、瀑流等里边去呢?没有体,不能摆在里边。在各式各样烦恼里边,无明是其中一个,所以它能摆进去。这是以经来论证无明是有体的。
非恶慧见故者,破有余师说。有余师说,无明以恶慧为体。故彼云:如恶妻子名无妻子,如是恶慧应名无明。论主破此,故言非恶慧,见故,谓染污慧,名为恶慧,于中有见,故非无明。如身见等,是恶见慧,慧既有见,宁是无明?
「非恶慧见故者,破有余师说」,破有些论师的不正之见。「有余师说,无明以恶慧为体」,有些论师说无明是以恶慧为体,不好的慧、不如法的慧、邪的慧,是无明。立宗来破:无明非恶慧为体,为什么?因是「见故」,下面仔细解释。
「彼云:如恶妻子名无妻子,如是恶慧应名无明」,对方引世间上的话来证明,说恶慧就是无明。印度的习惯,恶妻子叫无妻子,假使这个人的妻子很暴恶,就叫他无妻子,这样的妻子等于没有,实际上比没有还糟糕。这样类推过来,恶的慧可以叫无慧,慧是明,无慧就叫无明。
「论主破此」,世亲菩萨认为不对。「故言非恶慧,见故」,非恶慧,这是宗。无明不是恶慧,为什么?因是见故。「谓染污慧名为恶慧」,什么叫恶慧呢?染污的慧,不是清净的慧。清净的慧是无漏慧或者有漏的善慧,这是不染污的。染污的慧叫恶慧。
「见故」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于中有见,故非无明,如身见等,是恶见慧」,各式各样的恶慧很多,中间有一部分是属于见的,就是身见、边见、邪见等这五种不正见。九结里边有一个是无明结,那些邪见之类叫见结,也是九结之一。你如果说无明就是恶慧的话,何必九结里边,除了无明结,再加一个见结呢?如果两个是一个东西,有无明结,那不需要再有见结。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层意思,「慧既有见,宁是无明」,无明是糊里糊涂,愚痴。而见却有推度、决断这个功能。无明根本没有推度决断的功能。见有这个功能,无明没有这个功能,那无明不能是见,所以说「慧既有见,宁是无明」。
与见相应故者,破彼转救。谓余师言:若尔,非见恶慧,应许是无明,如贪等相应慧,是非见恶慧也,既非是见,应是无明。为破此救,故言与见相应故,谓此无明,与见相应,故知无明,不可是慧。无明若慧,岂有二慧,共相应耶?既许无明与见相应,故知无明不是慧也。
「谓余师言:若尔,非见恶慧,应许是无明」,他救说,恶慧里边种类很多,那些不属于见的恶慧叫无明。「如贪等相应慧,是非见恶慧也」,与贪心、瞋心等等相应的,同时生起来的恶慧。五义相应,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缘一个境,同一行相等等。贪等,那些贪瞋痴的烦恼同时相应的那个慧,它没有推度性,没有决断性,知道这个对象是好的,他就心里贪著,这样的恶慧,「既非是见,应是无明」,体不是见,应是无明。
「为破此救」,世亲菩萨再进一层,破他的这个救。「故言与见相应故」,不是见的恶慧是无明,这个看起来很难破它。法相没有学好是辩不出来的,是絶对要输的。「与见相应故」,世亲菩萨说,生起无明的时候,在心所法里边还有一个见可以跟它相应。
有部的说法,在一刹那里心不能有同体的两个心所法同时生起。当你生起受的时候只能生起一个受,不能说又是苦受,又是乐受。想也是,你起男想的时候,不会生女想,生女想的时候,不能再起男想。在一个心的状态里边,每一个心所法只能起一个,不能两个同时起来。既然无明可以跟见相应,见也是慧心所。无明这个心所法可以跟慧心所同时生起相应。在一个心里边,两个慧是不能同时生的。无明既然可以跟慧相应生起,无明决定不是慧。
「岂有二慧,共相应耶」,一个心里边怎能生起的两个慧心所呢?不允许。「既许无明,与见相应,故知无明不是慧也」,既然有部里边明确帮助,无明可以跟见相应,当然无明跟见不是一个心所法,见是慧心所,既然跟见相应,就是跟慧相应,那么无明跟慧决定不是一个东西。这就破掉了非见的恶慧是无明的说法。
说能染慧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贪欲染心,令不解脱;无明染慧,令不清净。此经既说无明染慧,故知慧体不是无明。无明若慧,岂可慧体还能染慧?然无明体,谓不了知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即是了知所治别法。大德法救,说无明体,是诸有情恃我类性。解云:无明恃我而起,即我慢之类也。
「说能染慧故者,引教证也」,前面是理证,后面是教证。
「如契经言:贪欲染心,令不解脱;无明染慧,令不清净」,这是引经里的话,经里边说贪心所把心王染污了,使它不能解脱。同样的,「无明染慧」,无明这个心所法把智慧染污了,使它不清净。不能明确了知四谛、十二缘起等等一些法的道理。这是两个对比,一个是贪欲的心所法染污心,一个是无明的心所法染污慧。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一个是不解脱,一个是不清净。
利用经里的话,既然说无明能够染污慧,「故知慧体不是无明」,所以慧的体不是无明。「无明若慧,岂可慧体还能染慧」,如果无明就是慧,自己怎么染污自己呢?既然「无明能染慧」,那就帮助,无明跟慧不是一东西。
「然无明体,谓不了知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即是了知所治别法」,这里正面帮助,对四谛、三宝、十二缘起、善恶的业果等不了解的心所法,叫无明。「即是了知所治别法」,是明所对治的另外一个有体的法,叫无明,不是恶慧。这里证明无明是有体的,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恶慧,既有理证,又有教证。
下边另外一个论师提出其他的说法。
「大德法救,说无明体,是诸有情恃我类性」,《俱舍论》里边说,「大德法救」,很有名的大德法救说,无明的体是有情「恃我类性」,有情执恃有这么一个我。这个恃就是依靠,心里有所恃,就会有我慢、慢心生出来。
「解云:无明恃我而起,即我慢之类也」,无明因为是依仗一个我生起来的,是我慢的同类。这个说法在《俱舍论》里边有广大的辩论,这里只提一下子,下边没有说。「恃」,在《基本三学》中「禅定品」后面有三十八恃(见本书九一九页)。那是海公上师在讲起恃的问题时所发的一个讲义,于是就印在它后头。一般的我慢,都恃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出身高贵可以产生我慢;才能出众也可以产生我慢;有什么权力或者身体长得好、气力大等等都会产生我慢。
我们也很明显地看到,有人念经声音大就产生我慢。这些都是自己不知道缘起法,总是凭自己一点长处,我慢就膨胀起来了,这个是很愚痴的。这样从我慢里边产生很多烦恼,贪瞋痴慢疑都会生起来。这个是微细的我执,就在这些地方看。一般人平时还觉得很自然,感觉不到,但是你一分析,马上现原形了。到底你这个我慢贡高是凭什么东西?自己想一想,总是有依靠的东西在里边。那本书里就举了从经上引摘下来的三十八个,这个值得去参考。看看自己有没有依这三十八个东西来产生我慢贡高,这是修行上很要紧的事情。
从此第二,明名色。论云:名色何义?色如先辨,今唯辨名,颂曰:
名无色四藴
释曰:名谓非色四藴,即受想行识。问:名于四藴,是行藴摄也,如何四藴,总说为名?答:论有四释。
「从此第二,明名色」,名色,好像很容易,实际上问题不少。「论云:名色何义」,《俱舍论》提一个问题,名色是什么意思?「色如先辨」,色,「界品」里边讲过,变碍为性。现在重点是讲名。名不是名句文身的名,因为怕混淆,必定要辨析一下。
「颂曰:名无色四藴」,所谓名者,名色的名是无色的四藴。
「释曰:名谓非色四藴,即受想行识」,除开色,那些非物质的四个藴,就是受想行识。「问:名于四藴,是行藴摄也,如何四藴,总说为名」,提一个问题,名(即名句文身的名),在四个藴里边是不相应行,是行藴所摄的,怎么说四个藴都是名呢?「答:论有四释」,《俱舍论》里边对这个问题有四个解释。
一云: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问:云何随名势力转变?答:谓随种种世共立名,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即如牛马色味等名。问:此复何缘标以名称?答: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解云:已上论文,此师意者,如今时名,随于古昔名之势力,方得于义转变诠表,或诠此境,或诠彼境,诠彼彼境,名为转变。名既如此,四藴亦然。谓受等藴,随根境势力,于境转变而缘,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言转变缘者,谓缘此缘彼,名转变缘也。
「一云: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问:云何随名势力转变」,怎么样叫随名势力转变呢?「答:谓随种种世共立名,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即如牛马色味等名」,这里很多问答,「问:此复何缘标以名称?答: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这是《俱舍论》的原文。
「解云:已上论文,此师意者」,大意是什么呢?「如今时名,随于古昔名之势力,方得于义转变诠表,或诠此境,或诠彼境,诠彼彼境,名为转变。名既如此,四藴亦然。谓受等藴,随根境势力,于境转变而缘,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言转变缘者,谓缘此缘彼,名转变缘也」,意思是说,名跟受想行识四个藴有同类的作用,就把这四个藴叫名,这是第一个解释。
我们把文再看一看,「问:云何随名势力转变」,你说前面说的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怎么样转变?「随种种世共立名」,我们所叫的各式各样名字,这是古代以来一向公认的名字。假使有四条腿可以摆东西的一个木板板叫桌子,已经安这个名字,这是随世间的种种共立的,大家公共承认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安好之后,「于彼彼义,转变诠表」,不同的名字,表达不同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叫转变诠表。名是这样的,「此复何缘标以名称」,那么受想行识为什么叫名呢?「答: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这个受想行识,随着根和境的力量,分别缘不同的东西,显现不同的行相,这个叫转变能缘,从转变的意思来说,跟名的作用一样,所以它也叫名,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释云:又类似名。此解意者,谓一切法不过二类,一者色类,二非色类。四藴与名,同非色类,类似名故,四藴名名。
第二个解释,「又类似名」,这四个藴跟名有相类似的地方。「此解意者,谓一切法不过二类,一者色类,二非色类。四藴与名,同非色类,类似名故,四藴名名」,这个比前面一个好懂一些。一切法总的分两类:一个是物质的一类,一个非物质的一类。受想行识四藴跟名都属于非物质的那一类,所以说四个藴叫名。不属于色法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叫名呢?这个好像有点儿勉强。
第三解云:随名显故,此解意者,谓色法粗著,有不须名显,如眼见也,四藴微细,要须名显,必藉名故,故标名称也。
第三个解释,「随名显故」,这是原文,圆晖法师解释。「此解意者,谓色法粗著,有不须名显,如眼见也,四藴微细,要须名显,必藉名故,故标名称也」,色法比较粗,肉眼一看到色法,就能直觉地感到。物质的东西五官直觉可以感到,不需要借名字这个媒介。而四藴那些抽象的东西,比如那些道理,离开了名言,你怎么思惟呢?根本就捉摸不到。「四藴微细」,实际上就是抽象,直觉感不到的,没有名来显,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定要靠名,所以四藴叫名。这是第三个解释,好像比较恰当一些。
第四释云:有余师说,四无色藴,舍此身已,转趣余生,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解云:此师约舍身名转变,初师据缘境名转变,转变虽同,二释别也。
第四个解释,这个论师是以另外一种观点来说。「四无色藴」,受想行识,这四个非物质的藴,「舍此身已,转趣余生」,人死了以后,色藴是不能带着走的,而受想行识跟中阴身一起跑。「转趣余生」,这一辈子是在这个地方,下一辈子在另一个地方,「转变如名」,好像名一样是可以转变的。名也是要转变的,比如缘一个马叫马,缘一个牛叫牛,跟着所缘而转变。从转变的角度跟名有同样的意思,所以叫名。第一个师也是说转变,四藴缘境的转变,这是说投生的转变,两种转变的内涵不一样。
这样一共分了四种解释。主要是说,名色这个名指的是受想行识四个藴。
从此第三,明触。于中有三:一、明六触,二、明二触,三、明八触。
且初明六触者,论云:触何为义?颂曰:
触六三和生
释曰:触六者,是眼等六识,相应触也,谓眼识相应触,乃至意识相应触。触体虽一,据识分六。三和生者,释触义也。谓根境识三和所生,能有触对,故名为触。
「从此第三,明触」,对于触支要讲很多。「于中有三」,分三类来讲。「一、明六触,二、明二触,三、明八触」,触有好几种,六触、二触、八触。先说六触,「论云:触何为义」,触是什么意思?
「颂曰:触六三和生」,触六三和生,触有六个,是三和合而生的。
「释曰:触六者,是眼等六识,相应触也」,触有六种,眼识等相应的触。不要忘记了,触是心所法,眼耳鼻舌身识是心王,心王必定有心所法相应。这个相应里边,有个触心所,就是相应的触。「谓眼识相应触,乃至意识相应触」,触有六种,即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相应的触。「触体虽一,据识分六」,触本身这个心所法的体是一个,但是根据相应识不同,先分了六种。后边还有两种、八种的分法。那么它的体是什么呢?
「三和生者,释触义也」,触的意义是什么呢?三和合而生的,这个叫触。「谓根境识三和所生,能有触对,故名为触」,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根境相对生起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根境识,比如眼根对色境生起眼识,这三个东西和合对外界有所感触,能够产生触对,这就是触,后面就产生受。根境识三个合起来,有触对的功能,「故名为触」。前面讲受的时候附带把触讲了一下,可以参考前面的「受领纳随触」。
论云:且如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俱时起故,意根过去,法或未来,意识现在,如何和合?解云:此文难也,法或未来者,缘未来法也,言或者,不定也,且据缘未来,亦通缘余世,故言或也。此难意者,谓意法识三,各居一世,岂名和合?论云:此即名和合,谓因果义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谓根境识三,同顺生触故。解云:答前问也,此有两释。初释者,意法为因,意识为果,因果义成,即名和合。第二解者,根境识三,同一触果,同一果故,故名和合。此上两释,不约同世,名和合也。依萨婆多,离三和外,别有触体,是心所法。若是经部,三和即触,更无别体。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论云:且如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俱时起故,意根过去,法或未来,意识现在,如何和合」,提问,你说三和合生触,前面五个眼耳鼻舌身,三和合生触,与前五识相应,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意根、法境、意识这三个和合有问题,眼根缘色境生起眼识,都是现在世,但是意根是无间灭意,过去了,缘的境可以是明天的事情,境在未来,而这个意识当下生起来了,是现在。根境识三个,可以三世分开的,意根决定是过去,意识决定是现在,缘的法境当然可以现在,可以过去,也可以未来。如果缘未来的法,根在过去,境在未来,识在现在,这三个东西是三世分开的,根本碰不到面,怎么是三和合呢?
「解云:此文难也」,这个文是问难。「法或未来者,缘未来法也,言或者,不定也」,法可以三世。我们现在缘未来的法。「言或者」,也可以缘过去的。「且据缘未来」说,因为我们要举一个典型的三世分开的例子,就谈未来的境。「亦通缘余世,故言或也」,其实也可以缘现在法,也可以缘过去的法,所以叫「或」。
「此难意者」,问难的意思重点在哪里?「谓意法识三」,意根决定是过去的,法缘未来的,识是现在的,这三个东西怎么和合呢?「岂名和合」。
「论云:此即名和合」,他提了这个难,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边回答,顺着他的话说,这就叫和合,产生一个果也叫和合。这是就作用的和合,不是时间的和合,不是在一个时候,三个东西碰头了纔叫和合,它们三个合作起来,作用和合。或者它们之间互相成因果,或者它们和合起来,产生一个触的果,都叫和合。不一定要三世在一起纔能叫和合。「谓根境识三,同顺生触故」,根境识三个东西同时生起一个触的果,这就叫和合。
「解云」,回答前面那个话,「此有两释」,里边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意法为因,意识为果」,意根缘了法境产生意识。意根、法是因,意识是果,它们成了因果,由前面的因产生后边的果,当下就叫和合,这个就是和合的意思。
第二个解释,「根境识三,同一触果,同一果故,故名和合」,根境跟识三个法,它们合作起来产生一个果——触(触心所)。就它们共同产生一个果的方面来说,叫和合。比如我们请三个人来做个事业,三个人要合作,这个就是和合,一定都在现在世叫和合吗?不一定!只要它作用起来了,共同产生一个果就是和合。
「此上两释,不约同世,名和合也」,从因果的意义上讲也好,同一果也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合,不一定要同在现在世,同时纔叫和合。意识,意根,法境,它们三个虽然不是同一世的,这个就叫和合。为什么?第一层,意识是意根跟法境产生的,因果义成,和合。第二层,意根、法境、意识,共同产生一个触的果,大家合作,成办一个事业,也是和合。不一定要同世叫和合。
「依萨婆多,离三和外,别有触体,是心所法。若是经部,三和即触,更无别体」,触心所,有部、经部有辩论。有部认为,根境识三和之后产生另一个心所法叫触。四十六个心所法里边,有一个触心所。但是经部说,这根境识三个和合,当下就叫触,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触心所。这个意思就是一个认为触有体,一个认为触没有体。「论有相破」,《俱舍论》里边有辩论。「烦而不叙」,此处省略。
从此第二,明二触。论云:即前六触,复合为二,所以者何?颂曰:
五相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
释曰:五相应有对者,眼等五触,名有对触,触虽无对,谓依眼等,是有对故,从所依为名,名有对触,有对之触,依主释也。第六俱增语者,第六意触,名增语触。所以然者,增语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名增语触。
「论云:即前六触,复合为二,所以者何」,前面六触,可以合拢来分为两类,怎么分呢?
「颂曰:五相应有对,第六俱增语」,一个是有对触,一个是增语触。前五个识相应的叫有对触,第六识同时生起的叫增语触。就是这两个触,这两个名词我们可能没有听到过,这是比较深细的问题。
「释曰:五相应有对者,眼等五触,名有对触,触虽无对,谓依眼等,是有对故,从所依为名,名有对触,有对之触,依主释也」,眼、耳、鼻、舌、身所生的触,叫有对触。为什么叫有对触呢?触是心所,没有对碍的,但是所依的根,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根是有对的,「从所依为名」,以所依的根来安它的名字叫有对触。「有对之触」,叫有对触,「依主释」。所依的根有对,并不是触心所本身有对,是有对的根所产生的触,有对之触,叫有对触,依主释。
「第六俱增语者,第六意触,名增语触。所以然者」,为什么?「增语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先说增语。语,我们说的是话,就是声音。我们的语言,外国人来一句也听不懂,只听见你发声音,不晓得是什么意思。这个语没有诠表、没有内涵,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语有了名是有诠表,假使说茶杯,就表示特指这个东西,这个就有涵义了。增语,有名的成分加进去,这个语言成了有意思,有诠表的。外国人听到茶杯这两个字,不知道你说的是啥,没有诠表,只是声音。名能增上,把名加到声音上之后,有增上的作用,能产生诠表的作用,叫增语。「增语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把声音增上一下,能够表达意义,这是靠名的作用。这个名对语言来说,能够使它增上,使它殊胜,能代表意义叫增语。所以名叫增语。
「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名增语触」,名,是第六意识纔有的,在意触缘境的时候有特殊的功能。其他的五个触,是不带名言的。所以意触缘境的时候要有名,长境就是超过其他前面五个。它是带名而缘的,所以就这一点来说,第六意识的触,叫增语触,是带了名而缘境的,前五识是不带名的。
问:何故名是意识长境?答:谓如眼识,但能了青,不了青名,意识了青,亦了青名,故青上名,称之为长,长者余长也。增语是境,触是能缘,缘增语故,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依主释也。故论云:增语触名,就所缘立。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以此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触与增语意识相应,名增语触。故论云:增语触名,就相应立。
「问:何故名是意识长境」?名是意识的长境,意识的特殊的一个缘的境,什么意思?「答:谓如眼识,但能了青,不了青名,意识了青,亦了青名,故青上名,称之为长,长者余长也」,打个比喻说什么叫长境。假使我们看一个青色的东西,我们的眼睛看着它,能了别这么一个境。但是你只能缘这个境,不晓得它的境叫青,青的名字是我们安上去的,外国人不叫青。眼识缘境,只缘青的那个本质,青的名字没有。透过意识纔安上去这个叫青,这个青的名字是意识的境,所以这个青的名字是意识的长境,是意识比前五识能多缘的境,能缘青这个名也是意识的特长。
「增语是境,触是能缘,缘增语故,名增语触」,增语是所缘的境,增语就是名,触是能缘的心所,能够缘增语叫增语触。「增语之触」,「依主释」,这是依主释,缘增语的触,叫增语触。
「故论云:增语触名,就所缘立」,增语触这个名词,以所缘的境来安立的。因为所缘境是增语,所以第六意识的触叫增语触。这是一种解释,下边还有别的解释。
「有说,意识名为增语」,这个说意识叫增语,「以此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五识是直觉的,现量的直觉。意识缘境要带名言的,语为增上缘,纔能够缘境,这个意思纔晓得,这是叫什么什么的,纔能分别那个境,所以说意识叫增语。意识本来叫意识,现在因为缘境的时候,要语的增上纔能于境转,意识叫增语,这是什么释?有财释,把其他的名字拿过来做自己名字。
「触与增语意识相应,名增语触」,触与增语意识是相应的,这个触是意识相应的触,而意识是缘增语的,意识叫做增语,触和意识相应,就立名叫增语触,这是什么释?这是从触与意识(即增语)相应角度来说,触和意识关系密切,把增语名字拿过来,叫增语触,这是邻近释。「故论云:增语触名,就相应立」,这是从相应来安立的,邻近释。前面用所缘的境来立的,依主释。
从此第三,明八触。论云: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 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 乐等顺三受
释曰:明无明非二者,此有三触: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颂言非二者,是第三触也。
「第三,明八触」,触分类很多,六触、二触,还有八触。
「明无明非二」,这是三个。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这三类是什么意思呢?明触是无漏的;无明触是染污的;非明非无明触,其他的有漏善跟无记。明触是无漏的,有漏里边分两个,一个是染污的——无明触,一个是善与无记——非明非无明触,这是三种。「爱恚二相应」,还有跟爱相应的触,跟恚相应的触,这又是两种。再加「乐等顺三受」,顺乐受,顺苦受,顺舍受。一共是八个触。
「释曰:明无明非二者,此有三触」,先说这一类,有三种。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颂言非二者,是第三触也」,非二就是非明非无明。
无漏染污余者,释上三触也。余者,谓无漏染污外余有漏善无记也。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污相应触,名无明触;与有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
「无漏染污余者,释上三触也。余者,谓无漏染污外余有漏善无记也」,颂词里的那个余,无漏、染污外余下来的,就是有漏善跟无记。
「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污相应触,名无明触;与有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一切法,不外乎是有漏无漏。明是无漏,把明除开,余下有漏里边有染污的,有善的,有无记的,再把染污的无明触除掉,余下的就是有漏的善跟有漏的无记,属于第三个非明非无明触。无漏相应的触叫明触,染污相应的触叫无明触,有漏的善跟无记法相应的触叫非明非无明触。在修行里边很重要,明触出来就是无漏法出现了,修行要得无漏法。
爱恚二相应者,此有二触:一、爱触与贪相应也,二、恚触,谓与瞋相应也。谓烦恼中,此二数起,故无明触外,别立此二也。
「爱恚二相应」,跟贪相应的触叫爱触,跟瞋相应的触叫恚触,贪、瞋是最厉害的两个烦恼。「谓烦恼中,此二数起」,在烦恼里边,贪与瞋,这两个东西都是经常起来的。「故无明触外,别立此二也」,无明触,染污的触包括贪与瞋,但是因为这两个在烦恼里边起的特别多,作用特别大,所以把它另外开出来。从无明触里边打开,再另外立这两个触。
乐等顺三受者,为约三受摄一切触,总为三触:一、与乐受相应,名顺乐受触。二、与苦受相应,名顺苦受触。三、与舍受相应,名顺不苦不乐受触。
「乐等顺三受」,受有三种,以三个受来摄一切的触,那么成了三个触,一是顺乐受触,跟乐受相应的触;跟苦受相应的触叫顺苦受触;与舍受相应的触叫顺不苦不乐受触。触跟受的关系,以前讲过,「受领纳随触」,受是从触的那个变化而来的,顺苦受的触能够产生苦受,顺乐受的触产生乐受,所以说触是直接生受的一个因素。受的苦乐,全部决定于触,所以触里边分三类,顺苦的、顺乐的、顺不苦不乐的。
问:何故此触,名为顺受?答:论有三释。一云此三能引乐等三受故,解云:此则能引顺所引也。二云或是乐等受所领故,解云:受领于触,触名顺受,此约所领顺能领也。三云或能为受行相依故,解云:受之行相,依触而生,名为顺受,此据所依顺能依也。
「问:何故此触,名为顺受」,为什么这个触要叫顺受呢?论里边三个解释,把它分了三层来讲。
第一个解释,「此三能引乐等三受故」,这三个触能够引生三个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所以叫顺。「解云:此则能引顺所引也」,能引是触,所引是受,能引的是顺了所引的受(这两个本来是互相影响的),触顺那个受,这是第一个意思。也可以说受是顺触的。这里说,能引乐等三受故,能引的触顺着所引的受,因为是什么受就有什么产生它的触。
第二个解释,「或是乐等受所领故」,领纳,前面讲过。「解云:受领于触,触名顺受,此约所领顺能领也」,受领纳它的触,如孩子接受他父亲的相,受等于孩子,触是他的父亲。受的苦乐差别,受顺着触把它领纳下来,这个触叫顺受。能领的是受,所领的是触,所领顺能领,触能够顺受,这是又一层意思。前面说能引是触,所引是受,这里是所领是触,能领是受,能所颠倒一下,但还是触顺受。
第三个解释,「或能为受行相依故」,触是受的行相所依的。「解云:受之行相,依触而生,名为顺受,此据所依顺能依也」,受的行相是根据触来的,就像孩子顺着父亲的长相,父亲怎么的相,他的孩子就会有那么的相。依了触的行相,受也是这么的行相,顺苦受的触,产生苦受,顺乐受的触产生的是乐受,这叫顺受。
顺受有这三个解释,能所的关系,颠来倒去说,以上面三种方式来讲,总的一句话,触是顺受的,明白这个意思就行。
又论云: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问第二第三释也。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答也。解云:行相极似触者,答触是受所领也,如世子孙媚好似父,名能领父,受似触相,说领触也。依触而生故者,明触受所依也。
「又论云: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关于所领的行相依,这是问第二、第三个解释。「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受的行相跟触十分相似,而且是依触而生的,就是第三个解释。这是论的原文,圆晖法师又把它解释一下。
「解云:行相极似触者,答触是受所领也」,这是第二个解释,能领所领的关系。「依触而生故」,是第三个解释,能依所依的关系,触是受所领,受是孩子,触是父亲,他的相貌是由孩子领纳下来的。「如世子孙媚好似父」,世间上,孩子相貌总是跟父亲相像的,「名能领父」,子孙是能领的,父亲是所领的。受也是,受的样子像触一样的,那么受领触的那个行相。受能继承触的行相,这是能领所领的关系。「依触而生故者」,第三个是能依所依的关系,「明触受所依也」,触是所依,受是能依,触是依受而来的。
如是合成十六种触也。初明六触,次明二触,又帮助等三触,其次爱恚二触,后说顺乐等三触,故成十六。
如是合成十六种触,这里是八触,前面是六触,再加上二触,一共是十六个触。这些为什么要讲?因为我们经上看到明触之类的词,有的讲禅定,里边经常有出现这些。这里把在经上出现的所有触的名相全部讲好,以后碰到这些名相,你自己心里明白它的内涵。
从此大文第四,明受支。一、总,二、别。
第一总者,论云:受何为义?颂曰:
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
释曰:从此生六受者,从此六触,能生六受,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五属身余心者,六中前五为身受,依色根故,色根名身,聚集义也。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是依主释也。意触所生受,说名心受,但依心故,名为心受。心之受故,亦依主释。此上二受,俱从所依为名,思之可解。
「从此大文第四,明受支,一、总,二、别。第一总者,论云:受何为义」,受是什么意思?
「从此生六受」,从前面那六个触生六个受。「五属身余心」,前面的苦乐忧喜舍,苦乐是身受,忧喜是心受,舍是身心两边都可以。总的来说是苦乐舍,由身心不同,分为苦、乐、忧、喜、舍五个受。这里是根据六个根、六个触产生的六个受,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也就是从眼等产生的受,分为六个受。
「从此生六受者」,从前面六个触生六个受。「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眼触所生的受,耳触所生的受,「乃至意触为缘」,乃至意触所生的受。
「五属身余心」,前五种受是属身的,最后一种属于心。「六中前五为身受」,眼触乃至身触所生的都是身受。「依色根故」,因为眼耳鼻舌身是色根、物质。「色根名身,聚集义也」,色根叫身,这个身不是一定身体的身,集聚的意思叫身。「受依身起」,受依了这个物质集聚而产生,叫身受。「身之受故,是依主释也」,这个很容易。
「意触所生受」,那当然是心理状态,它所依的是意根,无间灭意,是心法,所以叫心受。「但依心故,名为心受」,这个受是依托在心上的,不依色根,所以叫心受,「心之受故」,也是依主释。
「此上二受,俱从所依为名」,这两个受,身受,心受,都根据它所依的根,所依的是色根叫身受,所依的是意根叫心受。「思之可解」,这很容易。
萨婆多宗,受之与触俱时而起,触生于受同时因果。若经部宗,触既为因能生于受,故触与受必不同时。彼宗不许同时因果,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这是比较经部跟有部的不同点,在有部里边触心所跟受心所,同时而起。十个大地法里边,「受想思触欲,胜解三摩地」,触心所,受心所同时生。它们一个是因,一个果。从六个触生六受,那怎么同时生起呢?同时因果,这是有部的看法,两个法同时存在,它们有因果关系。
经部认为既然是因果,应该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能同时,所以说经部认为触是因,受是果,触与受不在同一个时间发生,在一个心里边,俱时存在是不可以的。因为经部宗里边,「不许同时因果」的,「论有相破」,《俱舍论》的原文里边互相辩论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讲了。
我们认为,同时因果应当摆进去。一切法不但有时间上的关联,也有空间的关联,空间存在可以同时的,空间上也有因果的关系。所以说有部讲同时因果这是比较深刻的。因果不一定在前后,也可以有同时。
从此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开定数,二、义分别。且初开定数者,颂曰:
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
释曰: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者,此前心受,由意近行异,复分成十八,应知此复声,显乘前起后。意近行异,有十八者,谓心受中,有喜忧舍缘六境起,各六近行,故成十八。且喜缘六境,有六喜近行;忧缘六境,有六忧近行;舍缘六境,有六舍近行。
「从此第二,别明」,前面是总说六受,六受里边归纳起来两种受,身受、心受。广开有十八个受,十八个意近行。「于中有二:一、开定数,二、义分别」,把它打开,数字定下来,然后分别它的意思。「且初开定数者,颂曰: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这个受由意近行的不同又开了十八个。
「释曰: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者」,前面的那个心受由意近行的不同又分了十八个。「应知此复声」,「此复」这两个字,「显乘前起后」,顺了前面的文字打开后边的话。
「意近行异,有十八者」,因为意近行的不同,开了十八。什么意思?「谓心受中,有喜忧舍缘六境起,各六近行,故成十八」,心受是忧喜舍三种,这三种都可以缘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受有六个近行,成十八个近行。
举个例,「且喜缘六境,有六喜近行」,喜可以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境,就有六种喜的近行,忧和舍也是如此,那么一共是十八个。
问:若由自性,应但有三,喜忧舍三自性异故。若由相应,应唯有一,一切皆与意相应故。若由所缘,应但有六,色等六境,为所缘故。答: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由自性、相应、所缘三义,乃成十八也。于中十五,名不杂缘,谓色等五,十五近行,境各别故,名不杂缘,三法近行,皆通二种。法且有二:一者别法,谓五境外,所余法也。二者通法,所谓五境,或二二合缘,乃至五五合缘,以杂缘故,此之五境,亦名为法。喜忧舍三,若缘别法,名不杂缘,缘别法时,兼缘色等,或唯合缘色等五境,名为杂缘,故法近行,通二种也。
「问:若由自性,应但有三,喜忧舍三自性异故。若由相应,应唯有一,一切皆与意相应故。若由所缘,应但有六,色等六境,为所缘故」,辩论,他说十八个不对,假使你从自性来说,受的自性只有三个,喜忧舍,不能说十八。假使你从相应的来说,只有一个,一切都与意识相应。假使从所缘的境来说,应当只有六个,即色声香味触法。从几个角度来说都不行。
「答: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由自性、相应、所缘三义,乃成十八也」,意近行就是从自性、相应、所缘这三个意思,把这三个意思合起来看,就是十八个。
「于中十五,名不杂缘,谓色等五,十五近行,境各别故,名不杂缘」,这十八个近行当中有十五个不杂缘,所缘的境是固定的,不是杂的。「谓色等五,十五近行,境各别故」,缘色声香味触的那十五个近行,缘色就是缘色,缘声就是缘声,不能交替的,所以说不杂缘。
「三法近行,皆通二种」,法近行可以缘两种情况,别法和通法。
第一个别法,「谓五境外,所余法也」,眼耳鼻舌身意缘的境是色声香味触法,把色声香味触除掉而余下的法,只能意根所缘,前五根不能缘,这叫别法。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境,色声香味触,意根也能缘,这是意根的通法,跟前五根通的。
第二个通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意识去缘这五个境的时候,可以有二二合缘,比如又缘声又缘色,或者是三三合缘,乃至五五合缘,这五个境一起都能缘到。前面十五个近行,不能杂缘。后面三个意近行是可以杂缘的,意识既能缘法,也可以同时缘色声香味触。「此之五境,亦名为法」,五境也可以叫法,通法,是意识和前五识都能缘的法。
「喜忧舍三,若缘别法,名不杂缘」,意近行里边,喜忧舍,假使缘别法,这是意根的别境,眼耳鼻舌身不能缘的,这是叫不杂缘。假使缘别法的时候,兼带色声香味触的,或者不缘别法,而合缘色等五境叫杂缘。缘别法的时候,固然缘了意根特殊的法,也可以缘眼根所对的境,也可以缘耳根所对的境,那个时候叫杂缘。「故法近行,通二种也」,所以法近行有杂缘和不杂缘两种情况。
问:此意近行名为因何义?答:传说喜等,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有说,喜等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身受不名意近行者,良谓身受,有二种依,一依五根,二依意根。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无分别故亦非行。第三禅乐唯依意根,亦有分别,非近行者,谓欲界意识无乐根故,缘初欲界无乐近行,故上界乐亦不立也。又于意地有喜有忧,以相对故,各立近行。第三静虑虽有意乐,而无意苦,无所对故,不立近行。
「问:此意近行名为因何义」,意近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传说喜等,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第一个解释,是有部的传说。喜忧舍三个受,以意识为它的最亲近的缘,靠它在境中数数游行(游行就是分别那个境)。以意为近缘,在境里边游行叫意近行,这是第一解释。
「有说,喜等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反过来说,以这三个受为缘,这是最亲近的缘,意识在境上数数地去分别游行,也叫意近行。
「身受不名意近行者」,心受有十八个意近行,身受不能叫意近行,为什么?「良谓身受,有二种依,一依五根,二依意根,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无分别故亦非行」,身受为什么不叫意近行呢?因为身受,跟意近行这个名相是不合的。身受有两个依:一个是五色根,一个是意根——无间灭意。当你眼识生起来的时候,固然要依眼根,也要依无间灭意,并不是单是依意根,不能叫意近行。它对意根来说关系不是最密切的,意近这两个字合不上。
「由无分别故」,前五识是没有分别的,因为它没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只有自性分别。而行就是分别,「数游行」,就是数数地去分别那个境,既然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它不能数数游行,也对不上号。所以它跟意不近,也没有行的意义,所以不能叫意近行。所以说只有心受里边,可以开十八意近行。
「第三禅乐唯依意根,亦有分别,非近行者」,另外说,第三禅的心受,悦意的受叫乐受。在意近行里边只有喜忧舍,没有乐,这是什么原因?下边要辨一下。第三禅的乐,「唯依意根,亦有分别,非近行者」,第三禅的乐受,是心受,是依意根的,也是有分别的,不是前五识,为什么不安意近行呢?
「谓欲界意识无乐根故,缘初欲界无乐近行,故上界乐亦不立也」,这是一个原因,因为欲界里边的意识,只有喜根,没有乐根。欲界是最粗的,三界第一个是欲界,在欲界里边没有乐近行,上界的乐近行也不安立了。这是一个原因。
「又于意地有喜有忧,以相对故,各立近行。第三静虑虽有意乐,而无意苦,无所对故,不立近行」,立近行的时候,喜跟忧是一对,有喜有忧,两个相对的。我们在心里边有喜也有忧,一个是悦意的,一个是不悦意的,舍受,不喜也不忧,还是跟喜忧相对的,所以安立它们为近行。而第三静虑,虽然心里有乐受,但是没有意苦,心里的苦没有,没有相对的意思,所以也不立,这是两个原因。
从此第二,义分别。一、系缘分别,二、有漏无漏分别。初系缘分别者,论云:诸意近行,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颂曰:
欲缘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缘欲十二 八自二无色
后二缘欲六 四自一上缘 初无色近分 缘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边 唯一缘自境
释曰:初两句明欲界,次四句明色界,后四句明无色界。
「从此第二,义分别」,分别十八个近行各式各样的作用。「一、系缘分别,二、有漏无漏分别」,第一门是系缘分别,第一个系,三界里是哪一界所系的,十八个近行,属于欲界的有多少,属于色界的有多少,属于无色界有多少?第二个缘,欲界的,缘欲界的有多少?欲界的缘色界的有多少,欲界的缘无色界的有多少?第二门,有漏无漏门。
「初系缘分别者」,先讲系缘分别,「论云:诸意近行,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十八个意近行,哪些是欲界系的?何是哪个界,几是几个意近行。属于欲界的意近行有多少?而欲界的意近行又能缘色界的是多少?缘无色界的是多少?而色界里边,初、二禅,跟三、四禅又来分一个等级,这是欲界。第二个色界系的有多少?色界的缘欲界的、缘色界的、缘无色界的分别有多少?第三个属于无色界的意近行有多少?无色界缘欲界的、缘色界、缘无色界又是多少?
「欲缘欲十八,色十二上三」,这是欲界的。
「二缘欲十二,八自二无色」,这是色界的初、二禅。「后二缘欲六,四自一上缘」,色界的三、四禅。
「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无色界里边空无边处的近分定特殊,可以缘色界。「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四无色根本定,及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想处上面三个的近分定,下边明细地讲。
「释曰:初两句明欲界,次四句明色界,后四句明无色界」,先说欲界,只有两句。
欲缘欲十八者,上欲明系十八,下欲明缘境十八,谓欲界系具足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
「欲缘欲十八」,前面这个欲字,明系十八,欲界系的有十八,缘欲界的也是十八。欲界系有十八个近行,缘欲界也有十八个近行。
色十二上三者,此明欲界近行缘上界境界数也。欲缘色界境,唯十二,谓喜忧舍各缘色四,三四十二。彼无香味,除香味六也。上三者,上谓无色,欲缘无色,唯得有三,谓喜忧舍,各缘彼法。彼无色等五所缘境,故有三法。
「色十二上三」,缘色界只有十二个近行,缘无色界只有三个近行。「此明欲界近行缘上界境界数也。欲缘色界境,唯十二」,欲界的近行,缘色界境的时候,只有十二个。「谓喜忧舍各缘色四,三四十二,彼无香味」,色界里边,禅悦为食,没有段食,没有香味两个境,只有色声触法这四个境。喜忧舍三个,各有四个境,三四一十二,缘色界只有十二个。
欲界缘无色界的时候,只有三个。「谓喜忧舍,各缘彼法。彼无色等五所缘境,故有三法」,无色界没有物质,色声香味触都没有,只有一个法。法里边分喜忧舍,有三个近行。
二缘欲十二者,二谓初禅二禅,此初二禅唯系十二,谓六喜六舍,但除六忧,彼无忧故。缘欲界境,共亦有十二,除六忧境也。
「二缘欲十二者」,这个「二」指初禅、二禅,它缘欲界的有十二个近行。「谓初禅二禅,此初二禅唯系十二,谓六喜六舍,但除六忧」,色界没有忧根,只有六个喜、六个舍,初、二禅所系近行有十二个,这十二个都能缘欲界的境。
八自二无色者,谓初二禅缘自界八,谓彼喜舍各缘四境,除香味四。二无色者,缘无色二,谓喜与舍各缘彼法
初、二禅缘色界的时候,八个;缘无色的时候,两个,「谓初二禅缘自界八,谓彼喜舍各缘四境,除香味四」,初二禅,色界没有香味,只有四个境,每一个境,有一个喜,也没有忧。喜有四个境,舍有四个境,一共八个近行。缘无色界的时候,只有两个行。「谓喜与舍各缘彼法」,无色界,只有法境,一个喜,一个舍都只能缘无色界的法,两个。
后二缘欲六者,第三四禅名为后二,三四静虑唯系六种。彼无六喜,但有六舍。缘欲界境,亦得有六,色等六也。四自一上缘者,三四静虑缘自境四,谓舍缘四境,除香味二也。一上缘者,一缘无色,谓法近行。
后二禅即三、四禅,「后二缘欲六者」,色界三、四禅所系的近行只有六个。三禅以上没有喜根,喜是粗动的,三禅还有心乐,但是粗动的喜没有,四禅是只有舍。所以说喜忧舍里边,忧只有欲界有,喜是初、二禅有,舍是三、四禅有。所以它们只有舍,没有喜,也没有忧。
缘欲界,欲界里边色声香味触法都有,所以六个舍都可以有。缘色界的时候,没有香味两个,所以缘自己的时候,只有四个。缘无色界的时候,只有一个舍缘法,只有一个法近行。
所以说三、四静虑,缘欲界是六个,缘自己只有四个,缘无色界只有一个。
无色界分了两个等级。最初的,空无边处的近分定跟色界相邻的,也能够缘第四禅,所以说它的情况不同。上面的根本定跟三个近分定不缘下界。
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者,谓空处近分唯系四种,缘色界境亦有四种。谓空处近分起有漏道,能缘色界第四静虑色等四境,既缘有四,系亦四也。缘自界一,谓唯法境。
「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者」,初无色,空无边处近分定,从四禅要进入空无边处。这个阶段,正在向空无边处进去的时候,还没有进去,离开第四禅还不远,还能缘色界。
谓空处近分有四种。「缘色界境亦有四种。谓空处近分起有漏道,能缘色界第四静虑色等四境」,色界第四静虑的境只有色、声、触、法四个,香味没有。为什么空无边处近分定能缘色界?在修空无边处近分定的时候,正是要厌离四禅,欣慕空无边处的那个定,就是欣上厌下,对下边第四禅感到不满足,要追求上边根本的空无边处定,正在努力的时候要缘色界。如果你不缘色界,不知道厌离的话,你怎么能达到空无边处呢?所以说他要缘色界。色界有四个境,起有漏道断色界的烦恼,决定要缘下边,有四个近行。
「既缘有四,系亦四也」,能够缘色界第四禅的有四个近行,所系的一共也是四个。「缘自界一」,缘自己的时候,只有一个「法境」,只缘一个法,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缘自己近分定的时候只有缘法。
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者,谓空处等四根本地及识处等三近分地,名为三边。此七地中唯一,谓法。无色根本不缘色界,彼上三边亦不缘色,故唯有法一近行也。不缘色义,定品当辨。
「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者」,四个根本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后面三个的近分定,即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想处的近分定,只有一个,即缘自境的法。它们只有一个舍受,也只能缘自境的法,所以只有一个近行。
「谓空处等四根本地及识处等三近分地,名为三边」,此七地里边只有一个法境,「此七地中唯一,谓法」,无色界没有色声香味触,只有法。「无色根本不缘色界」,无色界的定不缘色界,它厌离色界,怎么再去缘色界呢?
「彼上三边亦不缘色」,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因为厌离第四禅,它要缘一下色界的粗苦障的相,不缘色界不能厌离。而上边三个近分定是要远离下边的无色界定,所以它们不缘色界,只缘自己法。无色界只有一个法境,所以三个近分定跟四个根本地,只有一个法近行。「不缘色义,定品当辨」,为什么无色界的定不缘色,后边「定品」要讲,这里附带讲一下。
无色界的根本定,既有有漏善的,也有无漏善的,都是不缘下边的有漏境的。无漏法当然不缘于下边的有漏境,有漏的已经超出了下边的,已经厌离下边的,怎么还去缘下边的呢?不再缘下边的。所以说无色界的定心极微细,它没有遍缘的力量去缘下边的。无色界定得到之后,对下界有漏的法是不缘的。
从此第二,有漏无漏分别者,论云:此意近行通无漏耶?颂曰:
十八唯有漏
释曰:此意近行,三界所系,故唯有漏,不通无漏。
「从此第二,有漏无漏分别者」,有漏无漏相对容易一些。「论云:此意近行通无漏耶」,这个意近行通不通无漏?什么叫无漏?「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不随增烦恼的。这十八个近行,到底是烦恼随增还是不随增的?
「颂曰:十八唯有漏」,十八个意近行,只能是有漏的,没有无漏。
「释曰:此意近行,三界所系,故唯有漏」,意近行,都是三界所系的,当然有漏,无漏法是三界不系的。
论云: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缘下,唯染污故。
「论云: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生了欲界,假使没有得到色界善心,成就欲界的一切意近行;初二定成就八个;三四定成就四个;无色界一个。这个帐算起来不是很简单。「所成上界,皆不缘下,唯染污故」,为什么不缘下界?是染污的,那决定不缘下界,这个原则掌握好之后,这个帐纔能算。
因为《俱舍》是很细的,我们以前在佛学院里边就这么说的,《俱舍》是真刀真枪,没有靠作假的。有些讲性空之类的,还可以冒充,讲了一大套,人家听了是头头是道,可是说得对不对,不知道!《俱舍》却半点也假不来,就说这个意近行叫你算帐,《俱舍》没有学过的话,你根本算不出来。你讲也讲不像,没办法的,就是真刀枪,没有学过是冒充不了的。学过《俱舍》的人,你要去骗他,也骗不了,他的耳根庄严。听过《现观庄严论》的人,耳根庄严,比起戴金耳环,那不晓得庄严多少,这是海公上师给我们的开示。一切佛法里都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多闻的弟子都有耳根庄严。《俱舍论》是聪明论,你听了之后就会耳根庄严,是聪明的庄严。人家说的话对不对,心里全部有数,骗不了你,你对人家说法也不会乱说,《俱舍》学好的人都是有尺寸的,不能马马虎虎地乱说。
学《俱舍》的好处,不但修行需要,辩论的时候也非常需要,你鉴别人家的法说得对不对,是相似佛法还是真正的佛法,这是一把很厉害的尺子,一量就准,一目了然,就像那些专家能鉴别宝石一样。
昨天讲了十八个意近行,这是从心受里开出来的,因为心受比较微细,就把它打开广说。身受很明显,没有打开,我们修行主要就在心上。有漏无漏的问题,十八个意近行都是三界所系,当然是有漏的。一般说都是杂染的,纔叫意近行。
接下去又开始算帐。「论云:谁成就几意近行耶」,投生哪界的人成就几个意近行?「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生了欲界的,没有得到色界善心,没有修色界的定,色界的善法没有得到。当然,他欲界的意近行一切都成就。「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缘下,唯染污故」,凡是欲界的凡夫有情,三界的染污法即身都有,成了上界的善心之后,下地的染污就舍掉了。现在是最下的欲界,又没有成就上界的善心,三界的所有染污法都成就,所以十八个都成就。初二定成就八个,没有香味,也没有忧,这跟前面一样的,成就八个。三四定成就四个,只有舍受,境只有色声触法,只有四个意近行。无色界,只有一个法境,也只有舍受,所以只有一个法近行。「所成上界,皆不缘下,唯染污故」,假使成就上界有染的那些意近行,是不缘下界的,因为染污的法只在自界,不缘下界;假使成就无染的善心,可以缘下界。
解云:欲界有情成三界染故,虽未得上界善心,而成彼地染污近行也。
为什么欲界的有情能够成就上界的「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呢?因为欲界的染污心是最粗的,欲界的染污心尚且没有去掉,那么色界的染污、无色界的染污当然没有去掉,所以能够成就上两界的意近行。意近行本身是染污的,所以三界的染污法,欲界都成就的。假使得了色界的禅定,色界的善法得到之后,那就不一样了,上界的染污法不缘下界,只是染著自己那一界。
论云:若已获得色界善心,未离欲贪,成欲一切;初静虑十,唯成四喜,染不缘下香味境故,舍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余随此理,如应当知。解云:未离欲贪,显未得根本也。言获得彼善,唯近分也。然近分地唯舍无喜,既得善舍,故舍有六,善缘下也。未得根本,成彼染喜,故唯有四,染不缘下也。
「论云:若已获得色界善心」,已经得到了色界的善心,「未离欲贪」,欲界的九品烦恼没有全部离掉,那还在未到地定,根本定没有得到。根本定得到之后,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未到地定从欲界的烦恼一品一品断,等到断了九品,就是到根本定。未到地定已经属于色界,所以色界的善法得到了一些,但是欲界的贪欲还没有完全断完。那么这一些人,欲界的意近行一切都成就,因为他还在欲界。
初静虑成就十个,哪十个呢?「四喜,染不缘下香味境故」,初静虑的染污法,它还是可以成就的,四个染污的喜,色声触法四个属于喜的染污的是成就的。舍有六个,得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舍受,正在断烦恼,也是善法,可以缘下边的,因为善法可以缘下界,染污法不能缘下界。所以在未到地定的舍,可以成就六个。「未至定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未到地定是舍根,起的是善心,可以缘欲界的香、味两境。所以说舍里边有六个,喜里边只能四个,一共是十个。
「余随此理,如应当知」,原则是,成就那一界的善法可以缘下界的境。根据这个道理,自己去配,因为很繁,他没有一个一个仔细讲。日本人研究《俱舍》,分析得很仔细,画了表,给你一个一个写出来。懂了道理,推得出来,不画也没关系。日本人研究学问有个特色,非常细致。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学数学,还有学英语语法的时候,日本人的参考书是第一等的。他把一些难题给你仔仔细细地讲清楚,应付考试呢,日本人参考书是最好。但是真正要派大用场的时候,有些是用不到的,太细致了。那考试出难题的时候用一下,平时在工作上,不一定会碰到那些问题。日本人的研究一向如此,非常细致。
「未离欲贪」,欲界的九品烦恼没有断完,不管你断了一品、二品,乃至七品、八品,总之还有一品没断掉,欲界的烦恼还有,不能叫离贪。九品没有断完,根本定没得到。欲界的烦恼九品断了之后得根本定;初禅的烦恼九品断了之后,得二禅;二禅的九品断了,得三禅。乃至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断完的成阿罗汉,出三界。
「言获得彼善,唯近分也,然近分地唯舍无喜」,近分地里没有喜根。为什么?近分定正在断烦恼,都是舍。正在断的时候,不会生出喜来的,断完了纔能生喜,所以说根本定有喜。「既得善舍,故舍有六」,善的法可以缘下界,可以缘欲界的香味,所以舍里边是近分地的善,意近行有六个,可以缘下界的。
「未得根本,成彼染喜」,根本定没有得到,他的染污法还是成就的。因为欲界的人对上界的染污法天然成就,欲界的尚未断完,上界的当然没有断,所以说他染污的喜是成就的。而这个喜不能缘下,因为染污法只是染著自界,不能缘下界的,所以只有四个,香味两境不能缘。「染不缘下也」,得了上界的善,可以缘下界的。没有得上界的善,单是得到上界的染污法,那不能缘下界。
又论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解云:以通果心,唯舍相应也。
「又论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欲界的可以得善初禅、二禅、三禅,可以断上面的染。假使他前辈子初禅定得到了,舍了报之后,决定生初禅。不是欲界的人,情况不一样了。生到色界,对欲界只成就一个,因为他已经舍掉欲界那些下劣的东西,不要去缘它了。会缘欲界是通果心,他化一个身到欲界来,这样也可以缘欲界的法,只缘一个法境,成就一个舍的法意近行,因为通果心只有舍根相应,上界没有忧,通果心也没有喜。
此上所论十八近行皆通有漏,是婆沙宗。然依经部,于有漏中,唯取杂染,名为近行。于爱门立喜近行;或于憎门立忧近行;或于不择舍门立舍近行。以杂染故,所以近行名耽嗜依,是染喜忧舍也。为治染故,立出离依,即善喜忧舍也。故论云: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谓为耽嗜依、出离依别,此句差别,大师说故,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解云:染善相对,各有十八,成三十六句。
「此上所论十八近行皆通有漏」,依毗婆沙宗(有部)说,意近行都是有漏的,也包括善的,未到地定的六个善也是意近行。依经部来说,「于有漏中,唯取杂染」,十八个近行不但是有漏,而且决定是染污的那一部分,善的不在里边。
经部、有部,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影响到其他的一些观点,所以发心研究《俱舍》的人,可以把有部、经部的那些差异点集中起来,然后从这里边看,经部、有部的主张为什么不同?里边有很多差异点,各式各样的,小的差异可以总结出一些,大的宗旨不一样。欧阳竟无作了一篇《俱舍论》的序,里边就把《俱舍论》里边经部不同意有部的观点等等,一个一个举出来很多。这一篇文章,真正要研究的值得参考。现在对本文还没搞清楚,暂时不看也可以,这是第二步要研究的人看的。
里边有漏的,染污的方面叫近行,怎么安立的呢?「于爱门立喜近行」,从贪爱的那个烦恼的方面来说,立一个喜近行。「于憎门立忧近行」,对瞋恚的那个烦恼这一方面的,立一个忧近行。「于不择舍门」,不择舍,不经过考虑而舍的,那就是痴,于痴门里边安立一个舍近行。这个舍不是行舍的舍,是不择舍,不经过选择,没有智慧,属于愚痴,既不喜又不忧。这里不是通达一切法空的舍。贪瞋痴三个大门,里边三个近行,一个是喜近行,一个忧近行,一个是舍近行。
「以杂染故,所以近行名耽嗜依」,经部说凡是近行都是杂染的,所以近行叫耽嗜依。「是染喜忧舍也」,是染污的喜忧舍的近行,三六一十八,都是耽嗜依,是不出离的、执著的。
「为治染故,立出离依,即善喜忧舍也」,为了对治这十八个耽嗜依的近行,另外又安立了出离依,即善喜忧舍。讲法相都是讲修行。十八个近行都是凡夫经常要出现的,数数现行的叫近行。为了对治这十八个染污的近行就安立一个出离依。一个是耽嗜依,执著三界不放的,一个是出离依,要离开三界执著的。针锋相对,一个对一个,这是善的喜忧舍。这个善,据《光记》说,包括有漏无漏的善,但这不叫近行。耽嗜依的十八个叫近行,对治耽嗜依的叫出离依,也有十八个。
「故论云: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谓为耽嗜依出离依别」,由耽嗜依、出离依的差别,有三十六句,这三十六句就是法。这些差别是大师即佛说的,所以叫「师句」,显示这是佛说的法。对治那些烦恼染污的十八近行,安立十八个出离依。这样加起来是三十六个。「此句差别,大师说故」,这些句子是佛说的。「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所谓耽嗜依就是染污的受,喜忧舍;所谓出离依是善的受,包括有漏无漏。
「解云:染善相对,各有十八」,染的跟善的互相对待的,「成三十六句」,我们要注意,这三十六个师句,只有染污的十八个叫近行,出离依的十八个不叫近行,合起来三十六个叫师句。这里讲了一些经部、有部的差别,很明显地看到,经部里边修行的气氛出来了,有对治性的说了十八个出离依。
从此第二,余指别文。论云:何缘不说所余有支?颂曰:
余已说当说
释曰:上来所明无明等四,所余六支,已说当说,故此不论。且识与六处,界品已说。前言识谓各了别,是识支也;名眼等五根,六处支也;行有二支,业品当说;爱取二支,随眠品当说;生老死二是识等摄,故无指陈。
「从此第二,余指别文」,十二缘起一共有十二支。讲了无明支、名色支、触支和受支,还有一些没有讲,怎么安立?这里说一下。
「释曰:上来所明无明等四」,无明、名色、触、受这个四支讲了,「所余六支,已说当说」,还有六支有的已经说了,有的将来要说,「故此不论」,这里就不讲了。「且识与六处,界品已说」,识,讲识藴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六处,「界品」讲六处六根的时候讲过了。「前言识谓各了别」,「界品」里的颂,「识谓各了别」,就是讲识藴,「是识支也」。「名眼等五根」,这个是六处,「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界品」里讲了。
「行有二支,业品当说」,行支、有支,讲「业品」的时候要说。
「爱取二支,随眠品当说」,爱、取两支,「随眠品」里边要说。那无明跟爱取有什么关系?无明相当于现在的爱取,爱取也相当以前的无明,并不是说无明和爱取是一个东西,这个要注意。爱取是爱取,无明是无明。在十二支里边,前际中际的爱取、无明是相对的,都是惑,都是烦恼,就这一点来说是相近的。说前支的无明就是中间的爱取,中际的爱取就是前支的无明,并不是说这三个东西就是一个。要是一个,它何必要立爱取。爱、取两支在「随眠品」的时候要广讲。
「生老死二是识等摄,故无指陈」,生、老死两支就是前面的识等,即识、名色那些支所包含,也不说了。实际上,我们讲过生、老死,就是生、住、异、灭。生就是生,老死就是异、灭,那么总是假安立的,前面讲过的。有的立三支,生、异、灭,有的立生、住、异、灭。在此交待一下。
从此大文第二,略摄喻显。论云: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谓烦恼、业、异熟果事也,应寄外喻显别功能。颂曰:
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华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
释曰:前四句喻显烦恼,次两句喻显业因,后两句喻显果事。
「论云: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谓烦恼、业、异熟果事也」,这个三二,一个是因果二,一个是三,惑业事。这里说惑业事,用比喻来帮助这三个东西。缘起支,「略立为三」,惑是烦恼,第二是业,异熟果是事。「应寄外喻显别功能」,摄惑业事是十二支,怕意思还没透,用世间上的一些比较明显的比喻,把它各别特殊的功能显出来。
「颂曰:此中说烦恼,如种复如龙,如草根树茎,及如糠裹米」,关于烦恼,打了好几个比喻;「业如有糠米,如草药如华」,业也有三个比喻;「诸异熟果事,如成熟饮食」,异熟果一个比喻。每一个比喻都有一定的涵义,用这些世间上明显的事情来比喻惑业果,把它们的作用明确地表现出来。
「释曰:前四句喻显烦恼」,前面四句讲烦恼,下面两句以比喻来显业,业就是因,「显业因」。业因两个字,什么释?业是一个名相,因也是一个名相,合起来,是持业释。下边也一样,果事,果是一个名相,事也一个名相,果就是事,持业释。后边两句呢?「喻显果事」,以比喻来显出这个果,就是事。
烦恼如种者,如从种子芽茎等生,从烦恼生烦恼、业、事。
第一,烦恼,「此中说烦恼」,此中就是十二支里边的烦恼,第一个是种,第二是龙,第三是草根,树茎及如糠裹米。「烦恼如种」,先说烦恼是种,「如从种子芽茎等生,从烦恼生烦恼、业、事」,种子能够生芽生茎,烦恼就像一个种子,从烦恼里边,第一个是生烦恼,也可以生业感果。
烦恼如龙者,如龙镇池,水恒不竭,烦恼镇业,感果无穷。
「烦恼如龙」,这是印度的一个说法,「如龙镇池,水恒不竭」,假使有龙在水里住,有龙的加持,这个池的水不会干的。假使这条龙走掉了,那么池水就会干涸。这里应用这个典故来说烦恼。「烦恼镇业,感果无穷」,只要烦恼还在,加持那个业,它的果报感起来是没穷尽的。如果没有烦恼,一个业感了果之后,业的作用就没有了,但是如果烦恼在那里,就不断地造新业,感的果报也没有穷尽。只要有烦恼,三界的果报是受不完的。没有烦恼,假使有业还没有受完,也可以不感果。
烦恼如草根者,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未拔烦恼根,趣灭灭还起。
第三个比喻,「烦恼如草根」,烦恼跟草根一样,「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未拔烦恼根,趣灭灭还起」,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是古人说过的,大家都很熟悉。把草割掉了,根没有除掉,只要天气暖了,春风一吹,老根马上又长新草了。如果你不把烦恼的根断掉,「趣灭灭还起」,表面上好像把它灭掉了,将来还是要起来的,这个灭不是真的灭,比如外道修世间禅定,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定,这个定是最深细的定,把欲界的烦恼,乃至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烦恼,全部压下去了,不起作用了。这样子看起来,烦恼好像是灭掉了,一些外道就认为已经解脱涅槃了。但是这个烦恼根没有断掉,你虽然得了定,好像是解脱了,但是一旦因缘来了,你还是要生起新的烦恼。根子不断,没有保证的,就跟草没断根一样。这是把烦恼的功能以各式各样的比喻,把它突显出来,让人很明白地知道。
如树茎者,如树茎频生枝叶华菓,从诸烦恼,数起惑业事。
「如树茎者,如树茎频生枝叶华果,从诸烦恼,数起惑业事」,一般的树,只要树干不砍掉的话,旁边的小枝枝每年修剪掉以后,它会长得更多。维修树木的人,他把下面的枝枝都砍掉,为什么?下面枝枝长大了,这个树就不好看,也长不高。烦恼也一样,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惑业事,烦恼起烦恼,烦恼起业,业又感果,这个事情是不会完的,砍也砍不完的。
有一种树非常奇怪,那时我在广化住在一栋教学楼里,前面一棵大树很茂盛。这个大树,夏天当然比较阴凉了。但是有一次,他们请的工人来修那个树,把那个树砍得真可怜,什么枝枝都砍完了。一般说树干的顶上是不能砍的,砍了之后它不会长,但这个顶上也砍掉了,只留下一根光秃秃的粗杆子。我想他们是怎么搞的,那么好一棵大树把它砍了。后来有人告诉我,不要担心,它会长的。果然没过很久,一两个星期后,一下子抽出来,长得比以前还茂盛,这是什么树?叫不出名字来。烦恼也是一样,只要你没有断根,惑业事不断地会生。
及如糠裹米者,如糠裹米能生芽等,烦恼裹业,能感余生。
「及如糠裹米」,最后一个比喻,糠是米外边的皮,糠裹米是没有去皮的米。「如糠裹米能生芽等」,我们吃的米,把外面那个糠打掉了,掉在地里,它不会长的。如果这个糠包的米,糠没有打掉,春天掉在地里,它就会长出芽来的。所以烦恼如糠,米好比是业,烦恼裹了业,假使烦恼润了那个业的话,能感余生,能够感下一辈子的果报。那这里也就是反面显出,如果有业,没有烦恼滋润它,也可以不感果。比如阿罗汉果,他的烦恼断完了,但是无始以来造的业,哪有那么快都受完?还有很多的业没有受报,但是烦恼没有了,这个业好比是没有糠的米,掉在地下就不生芽了。
外道没有这个智慧,他也知道受的苦都是业感的,我只要把业感的果受完就可以解脱了,但哪一天受完呢?永远受不完的。无始以来造的业是不知多少,你现在这一辈子,又在造新业,不可能说一天到晚没有造业。不管你善业、恶业都在造,你哪一天把业受得完呢?所以说这样子求解脱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佛教以智慧为前导,只要把烦恼断完了,纵使有业没有受完,也是一个没有糠的米,丢在那里不生芽。所以这是一个智慧,你如果不把这个糠去掉,那你什么时候把这个业受得完呢?烦恼把业裹住,这个业只要有烦恼的话,那还能感余生,即后面还要投生。这是以各种比喻,把烦恼的功能全部阐发出来。
业如有糠米者,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
第二个,业,「业如有糠米者」,第一个比喻,跟着前面来的,烦恼是裹米的糠,业就是有糠包的米。「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业是米,烦恼是糠,米有糠包住,丢在地下能生芽,业有烦恼滋润,它能招异熟果。反面的显出来,造了业而没有烦恼滋润,也不一定招异熟果。我们解脱就是靠这个法则,如果没有这一条规律,解脱成为不可能的,无始以来造多少业,你哪知道呢?
业如草药者,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
第二个比喻,「业如草药者,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这个草药,果长好之后,这个药就没有作用了。业也是一样的,「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业的果受好之后,这个业不再起余异熟。
业如华者,如华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果。
第三个比喻,「如华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果」,这是从因果的关系来说。果子是树长的,但是单是树不生华,果子还出不来的,要生了华之后纔长果。华对果来说是最近的因。烦恼是根源,但是烦恼不造业的话,就感不了果。果最亲近的因是业,如同华一样,直接是生果的,业也是直接生异熟果的。烦恼虽然力量很大,但它是间接,要透过业的渠道。
如成熟饮食者,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复转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
「如成熟饮食」,诸异熟果是成熟饮食,好像是烧好的饭。「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复转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饭菜烧熟了,你只有吃了。这时候说这个菜不要这么烧,要那么烧,不行了。这个菜已经烧熟了,改不了了。异熟果一样的,异熟果已经成熟了,你想再转变另外的异熟果,那不行的。地狱里的烊铜铁丸子,你不喝也要喝下去,没有办法,狱卒逼你喝。那异熟果来了是可怕的呀,果还没来之前,赶快忏悔,赶快不要造。如果你现在不警惕,等到异熟果来了,你叫天叫地的,哭也好,闹也好,没有用了。阎罗王把你判下来了,这个果报你非受不可。
我们有点智慧的人,在果没有成熟之前,好好地抉择一下,该怎么做不感这个果。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等到果来了,你哭啦,闹啦,没有用了,果已经成熟了,来不及了。菩萨是最聪明的,要怕果,因就不要造了。如果你因又要造,果又怕受,怎么做得到呢?你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自己去当马看看,你自己也做不到。这个是妄想,这纔是唯心主义,这辈子享受,下辈子又要生天,没有的事情,佛教不是这样的唯心主义。你现世享受,下辈子地狱摆在那里,你不想去也得去,这是客观的事实。
从此大文第九,明四有者,论云:如是缘起烦恼业事,生生相续,不过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染不染义,三界有无,今当略辨。颂曰:
于四种有中 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烦恼 余三无色三
前面讲的十二支缘起,这是烦恼业事三个东西,生生相续,一生一生地无始以来到现在没有断的。这个相续里边,总的来说,没有超过四有轮回。哪个四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前面讲过,中有是投生之前那个阶段,前辈子死了,后辈子还没有投生,中间的一个阶段叫中有。生有,是投生的一刹那。生有以后,死有之前,这个一期寿命,是本有。临终的那一刹那,死有。死有过了之后,又是中有,中有灭掉,又是生有。
这个轮子在不断地转,无始以来,不晓得转了几次。那我们想想也够了,受的那么多事情,赶快要跑出去,再不跑,你还得去转,转到哪一天?现在碰到佛法,使它停下来的机会来了。就像在大海波涛中,救生圈放下来了,你不抓,一个浪头过来就把你埋到底下去了。以后这个船开走了,那你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看你怎么办?那么前面,中生本死四有讲完了,这里要讲生有、死有、本有、中有染污、不染污的道理,三界里边哪一界有四有、哪一界少哪些?略略解释一下。
「于四种有中」,在生有、中有、死有、本有四个有里边,「生有唯染污」,生有决定是染污的,不染污就不会投生,不管你染男女(父母的交会),或者是染香气,或者是染处所,都是染污心,都是有贪著的心。因为有这个染污心纔投生,所以说我们要不投生,就不要起染污心。
「由自地烦恼」,烦恼是染著自地的,不会染著他地的。你生在这个地,决定是这个地方的烦恼把你系住了,投生在这里。其他的地方呢,你心里不住。「余三」,另外三个有,染的、善的、无记的,这三种都可以有。投生的时候,生有是迷掉的,佛告诉我们一定是染污心。投生以后的这个阶段,时间很长,你到底会起什么心?善心会起来,无记心也会起来,染污的烦恼心同样会起来。那「余三」,不但是本有如此,死有也是三种,中有也会起三种。唯独生有,决定是染污的。
「无色三」,在三界之中,无色界只有三个有,反过来说就是欲界、色界四个有都有。无色界少一个中有,无色界没有物质,不需要中有这个东西。中有是从死有到投生的中间一个过渡。无色界只是一个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又没有距离,没有空间,因为没有空间就没有来去,没来去就不需要中有。
释曰:前三句及第四句余三字,三性分别门,最后三字三界分别。于四有中,生有唯染污,谓受生时,自地烦恼皆能润生。故对法者咸作是言: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然诸结生唯烦恼力,非由自力现起缠垢。解云:自力缠者,嫉悭忿覆悔眠也。垢谓六垢,此缠及垢起不藉他,故名自力。以自力故,要因思择,方始现前。初受生时,身心昧劣,故不起也。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是随从缠,烦恼起时,必相应故。于受生位,亦得起也。
「释曰:前三句及第四句余三字,三性分别门」,前三句讲生有是染污的,跟第四句中的「余三」,是讲「三性分别门」,最后「无色三」,无色界有三个,反面衬托出来,色界、欲界是四个。
「于四有中」,四个有里边,生有只有染污一种,不通善,也不能无记。「谓受生时,自地烦恼皆能润生」,受生的时候,它投哪一个地方,那个地的烦恼都能润生。比如要受生欲界人的,人趣的烦恼都能生起来。
「故对法者咸作是言」,对法者就是阿毗达磨论师,他们都这样子说。「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然诸结生唯烦恼力,非由自力现起缠垢」,在投生的时候,自地的所有烦恼都能产生作用,「然诸结生唯烦恼力」,但是结生的时候,是烦恼的力量,「非由自力现起缠垢」,不是自力缠。
「解云:自力缠者,嫉悭忿覆悔眠也」,自力现起的缠垢,自力缠就是嫉、悭、忿、覆、悔、眠这几个小烦恼,垢是六个垢,这个缠跟垢起的时候,不要靠其他的缘,叫自力。「以自力故,要因思择,方始现前」,要经过考虑,自己力量产生的,不是外缘生起来的。
「初受生时,身心昧劣,故不起也」,投生的时候思考力减弱,不会生起自力缠,它们不起作用,而其他的一切烦恼,都要在投生的时候起润的功能。「此缠及垢起不藉他」,缠垢不是因为其他的缘而起的,要靠自己的思考力思择而起的,而受生的时候,因为身心昧劣,生的糊里糊涂的,所以不起这些。「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是随从缠,烦恼起时,必相应故」,这几个缠不是自力缠,不是自己力量起来的,是随从缠,跟其他烦恼起来的。「于受生位,亦得起也」,这个投生的时候相应的,要起来,起作用的。
这是说投生的时候,哪些烦恼起作用。当然,主要是贪著对方的境,或者是贪男女,或者是贪香,或者染著这个地方,但是其他的烦恼,都在起一定的作用,除了自力缠跟那个垢,垢决定是自力的,只有六个,这六个在「随眠品」里边有。缠里边有自力的缠,还有随从缠,就是跟着其他烦恼一起,不要靠自己的思择力的,那就是无惭、无愧、昏沉、掉举这四个。
又论云:虽此位中身心昧劣,而由数起或近现行引发力故,烦恼现起。解云:无始名数起,前生称近行。初受中有,亦唯染污,犹如生有。
「又论云:虽此位中身心昧劣,而由数起或近现行引发力故,烦恼现起」,虽然生有的时候,身心昧劣,但是因为经常起这些烦恼,或近现行,前辈子临终时候现行的那些烦恼,由它们引发的力量,烦恼会现起的。本来糊里糊涂,怎么起烦恼呢?因为数起烦恼的力量,经常产生的烦恼力量特别大,最近发起的烦恼,也是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自己修行,修了半天,自己要检查,你哪一方面的烦恼特别厉害,经常要涌起的,这个对以后投生是决定性的因素。你如果是经常起这些烦恼的话,那投哪一趣,决定摆在面前。你要自己避免投那个苦趣,就要把这个烦恼对治掉。烦恼不对治掉的话,它的力量就会把你拉过去,你自己做不了主。
修行的人,对境的时候要能够起主宰作用。这个境来了,你不修行的话,它天然就会起烦恼,而修行人就是要知道,这是一个烦恼心,这有什么后果。现在使你身心扰乱、智慧减退、身体衰弱,将来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那么你这样子划不来,要对治它。对治它之后,当下可以身心健康,学法能够有得益,下辈子的苦报可以免掉。如果你随着烦恼走,那你这辈子就是一段枯木,没有人形,下辈子更不要说。
「解云:无始名数起」,无始以来经常起的烦恼。「前生称近行」,前一辈子,叫近行。「初受中有,亦唯染污」,中有开始起来的时候,也是染污的,「犹如生有」,就像生有的时候。但是进入中有之后,中间可以生起善的、无记的心。为什么临终的一念最要紧?就是近行的关系,你要投生,受中有的时候,最近的这一刹那就是临终那个念头。临终起善念,将来投生有好处,就靠这个力量投到善趣。如果念的是阿弥陀佛,你一心的念,求生西方,会接引到西方去,临终十念就能去,这个临终的力量也极大。所以说临终的助念不是迷信。因为这个念头产生他的中有,中有决定他的下一辈子,这个力量极大。有福气的人,虽然这一辈子,没有好好修行,但临终碰上善知识,当然这也是前辈子的善根而得到的,如果前辈子没有善根,临终决定不会碰到善知识,可能碰到一些恶友,把你引到更坏的地方去。临终碰见善知识,你可以生天或者是生西方,如果临终你没有善友,来了一批外道,给你叽哩呱啦的搞了一阵子,那你完了。
「初受中有,亦唯染污,犹如生有」,生有固然是唯染污的,中有初起的时候也是染污的,跟生有一样。但是中有不是一刹那,后面的时候,他会起善的,无记的,而生有只有一刹那,这一刹那过了,就是本有。
余三无色三者,除生有外所余三有,皆通三性,名为余三,善染无记也;无色三者,于无色界,唯有三有,但无中有。颂中不言欲色界者,故知于中具足四有。已上总是第一,明有情生竟。
「余三无色三」,除了生有以外,其他的三个有通善、染、无记这三个性。「无色三者」,无色界只有三个有,没有中有。「颂中不言欲色界者,故知于中具足四有」,颂里没有说欲界、色界,只说无色界三个,那很明显欲界、色界是四个具足的,「故知于中俱足四有」。「已上总是第一,明有情生竟」,有情生,有情住,有情死,这个在「世间品」都要讲。有情生讲完了,下面要讲住的情况。
从此大文第二,明有情住。论云:有情缘起已广分别,是诸有情由何而住?颂曰:
有情由食住 段欲体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脱故
触思识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后二于当有 引及起如次
释曰:有情由食住者,标也。经说,世尊自悟一切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
「从此大文第二」,「世间品」里边几个大题目,有情生、有情住、有情死。现在讲有情住。「论云:有情缘起已广分别」,有情的十二支缘起讲了很多。「是诸有情由何而住」,这个缘起是讲投生的事情,那么生了下来,怎样子安住呢?
「颂曰:有情由食住,段欲体唯三,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有情所以能住就靠饮食。这个饮食,却不是吃饭、喝饮料那么简单。一共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先讲段食,「段欲体唯三」,段食只在欲界有,它的体是香味触三个。「非色不能益」,色不是段食,声也不是,声是不能住的,说过就没有了。色不能作饮食,为什么?「不能益自根」,色法对自根(眼根)尚不能够滋养,何况其他的根呢?所以不能起食的作用。「解脱故」,解脱就是阿罗汉,他根本没有贪著,他吃东西的时候,香味触吃下去,身体能够滋益。色法对身体没有影响,比如说你吃一块糕,这块糕是方的也好圆的也好,是黑的也好白的的也好,吃下去都是一样的长养身体,它形状、颜色等的变化对它的长养作用没影响,所以段食要把色法除开。
下面触食、思食、识食三个食,「有漏通三界」,它是有漏法,三界都有。
「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这里又提到中有的问题,中有吃什么食物?附带说了中有的五个名字:一个是意成,它不是入胎而成的,是意成的;求生,它要追求投生的;又叫食香、健达缚,它吃香的;又叫中有,中有叫起不能叫生。所以中有有五个名字: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
下边总结四个食,「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所依是我们的色根,能依是我们的心、心所。前面两个段食、触食,对我们这一辈子的身心有好处,段食对色根有滋益,触食对能依、能缘的心有滋益。「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次」,后边两个食,思食,识食于当有,即下一辈子,思食能引起它,识食能够把它生起来,分别起这个作用。这些当然是从大部分来说,思食有的时候对现世也有益处,段食有的时候,对下辈子也有好处,下边分开讲。
「释曰:有情由食住者,标也」,有情生之后,怎么样子住的?「由食而住」,下边引经据典。
「经说,世尊自悟一切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经里边说,佛自己无师自悟,一切法,一切智,什么东西都知道了。「正觉正说」,自己正觉又能够如实而说。怎么说呢?「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一切有情都是由食而能够安住,没有食就不能住。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部《集异门论》作为参考资料。《集异门论》的第一篇,讲食的时候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第一句话就是这样。佛经上也是这么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把食的重要性提出来了,下一步研究什么叫食。「食有四种」,这个食,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简单,吃的饭、点心、水果是食,食共有四种,一是段食,二是触食,三是思食,四是识食。
段有二种,谓细及麤。细为中有食,香为食故。诸天中食,及人劫初食,亦名为细,无便秽故,如油沃沙,散入支体故。或细汗虫,婴儿等食,亦名为细。谓身有细虫,因汗而生,名细汗虫也。
「段有二种,谓细及麤」,在段食里总共又分两种,谓细及粗,三个鹿就是粗细的「麤」,这是「粗」字古代的体。鹿是东跑西跑的,心静不下来,三个鹿是粗得不得了。
「细为中有食,香为食故」,先说段食,段食里边有粗有细,细食又分两种。
第一种最细的,「细为中有食」,这个细的食是中有的食,「香为食故」。中有这个体本来极微细,中有对铁围山、须弥山都穿得过去,哪能吃粗的。一颗米吃进去,它要穿越就顶住了,不要说须弥山,一张纸就顶住了,它絶对不吃那些粗东西。只吃一点香味道,香是体积很细的。
「诸天中食,及人劫初食,亦名为细」,天上的食也是微细的。劫初的时候,人吃的什么东西?地味,劫初的时候地上有一层皮,这个皮比奶饼都好吃。吃下去没有大小便,这些都是细食。劫初的人,从光音天下来的时候,吃地上的细食根本就没有大小便,后来贪心大了,越吃越要吃,地味没有了,慢慢就长自然香稻。自然香稻不是现在的稻子,不要人耕种,比现在的稻谷好吃得多,虽然好毕竟是粗,吃下去大小便来了。大小便就有大小便地方,有大小便地方就会生婬欲。婬欲来了,就现男女相,那一连串犯罪的事情都来了,这个后边要讲。
这个细食,「无便秽故」,没有排泄的便秽,它只是吸进去,怎么样呢?「如油沃沙,散入支体故」,好像油渗入沙里边,直接渗进去了,没有渣子,不要排泄的,这是很细的细食。
第二种,我们饮食里那些比较细的,流质之类的东西,如婴儿吃的奶就很细,但是这个还是有排泄,小孩子毕竟还有大小便。所以细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细食,没有排泄的;一种是我们的饮食里边比较细的,流质之类的东西。
什么叫细汗虫?「谓身有细虫」,身上长一种细的虫,因汗气而长的,叫细汗虫。细汗虫吃的东西,跟婴儿吃的东西,这也叫细食。这个细汗虫,一般注解里边说是蚤虱之类的东西,或者吃汗的虫。反过来,除开这些细食就是粗食,我们吃的饭、饼干、馒头,这些都是粗食。
段欲体唯三者,明段食体,如是段食唯欲界系。体唯三尘,谓香味触。言段食者,可成段别而饮噉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凉及涂洗等,虽无分段,有资益故,亦名为食,故段食言从多分说。光影炎凉名为食者,寒遇日光,及值炎火,热逢树影,并得风凉,有益于人,皆名食也。
「段欲体唯三者,明段食体」,帮助段食以什么为体。「如是段食唯欲界系」,段食只有欲界有。生在色界的人,根本不吃段食,都以禅悦为食。得了色界禅定的人,不要说三天不吃饭,三年不吃饭也没关系,只要他入定不出来,他不要饮食,以禅悦为食。只有欲界的人要段食,所以段食是欲界系。「体唯三尘」,这个段食的体是三个,尘是外境,就是香味触。饮食都有它的气味,舌头尝的味道,还有碰上去的触感,软的、硬的、烫的等。
「言段食者」,为什么叫段食?「可成段别而饮噉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吃下去时,不是一下子全部吞下去,是一段一段的,分了吃下去的,或者一口一口吃下去,或者鼻子一口一口吸香味道,这样子分了一段一段的,叫段食。
这里特别说一下。「光影炎凉及涂洗等,虽无分段,有资益故,亦名为食」,段食里边,还有一种食,「光影炎凉」,「光」,光线对我们身体有好处,医学上也提到,太阳晒上十分钟,身上维他命D已经够了,不要再吃什么维他命丸。「影」,天很热的时候,你到阴凉的地方坐一下,对身体有滋益。「炎凉」,冬天烤烤火,夏天乘乘凉,这些对身体都资助的。还有涂洗,洗澡,涂一些涂香之类的东西。这些光、影,比如太阳光没有一段一段吃下去,但是对我们身体有资益,也属于段食。有的人以为太阳光照到身上很舒服,是触食。这不是的,触食是三和合生的触,是心所法那个触,不是身上碰到的触。你身上碰到舒服,都属于段食的范围,但这不是分段的。
「故段食言从多分说」,大部分来说可以分段而食的,叫段食,其中也有一些不可一段一段分开的,如阳光、影凉、涂洗等等,也叫段食。
「光影炎凉名为食者」,光影炎凉怎么叫食呢?「寒遇日光」,冬天晒太阳;「及值炎火」,烤烤火;「热逢树影,并得风凉」,热天的时候,树影下躲一下,凉风吹一下,对人都有好处,也是食。凡是对人有资益的都属于食的范围,并不一定要吞到肚子里纔叫食。
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者,明色非段食也。
「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段食的体是香味触。声当然不能作食,声是抓不到的东西,一下子过了,马上就没有了,你怎么吃下去呢?对身体也不能资益。所以声不能作食,这个大家很容易了解。色为什么不能作食?「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非色是宗,色不是段食,什么缘故?不能益自根故,不能益解脱故,两个原因。
论云:色亦可成段别饮噉,何缘非食?以不能益自所对根、解脱者故。解云:且色不益自根者,自根是眼,眼见色时,而无益也。自根大种尚无有益,况能益余诸根大种,故色非食。不益解脱者,谓不还果,及阿罗汉,无段食贪,名为解脱,此不还等,色香味触俱得离贪,虽见美食,而不能益,饮噉香味等,便即有益,一种离贪,见色无益,以此故知,色非段食。
「论云:色亦可成段别饮噉,何缘非食」,先提一个问题,《俱舍论》说,色是个外境,色尘也可以分了一段一段地吃下去,为什么不属于食?「以不能益自所对根、解脱者故」,两个原因,一个是不能益自所对根故,一个是不能益解脱者故,这两个原因成立色不是段食。下面圆晖法师再解释一下。
第一个原因,「且色不益自根者,自根是眼,眼见色时,而无益也。自根大种尚无有益,况能益余诸根大种,故色非食」,东西吃下去,首先要长益的是自根。假使舌根吃下去,它首先要对舌根有好处,鼻根吃下去的东西,对鼻根先有好处,然后慢慢资养其他的,眼耳舌根。这个色吃下去之后,对自己的眼根都不能益,何况益其他的根呢?
第二个原因,「不益解脱者」,解脱者就是不还果、阿罗汉,他们对欲界的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贪著了。不还果已经离开欲界了,欲界再也不来了,对欲界的色声香味触当然已经没有贪著心。阿罗汉更不用说,他对三界都没有贪著了,何况欲界(段食是欲界的)。所以,不还果跟阿罗汉这两种,都是对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没有贪。他虽然不贪,但吃了东西下去之后,能够对身体有益。但是色吃下去却没有益,他看到再好的东西不贪,对他没有益,对香味触他也没有贪,但是他吃下去,能资养身体。所以说,对色声香味触都离了贪,见了色没有资养身体的作用,而吃了香味触能够起作用,从这里证明,色不是段食。
这里当然说得简单,我们稍微讲一点补充材料。先是《俱舍论》原文97。什么叫食?凡是食,吃下去,先要资益自根大种。假使鼻根闻到了之后,第一个对鼻根有好处,然后再到其他的眼耳等根。舌根尝了味道之后,第一对舌根有好处,然后再资益其他的根。当色吃下去的时候,对自己的眼根毫无好处,对其他根更没有好处。这是什么原因?你吃下去的时候,是在嘴里吃,这是舌根的作用,根本不能了别这个色境。对眼根也没有起滋养的作用,所以这个色是没有起作用的。
另外再微细一点说,《成唯识论》里说食有四种98。第一是段食,段食以变坏为相,这是更深一层地解释食的意思。什么叫变坏为相呢?谓欲界系的香味触三个,在吃到嘴里变了的时候,能起食的作用。「由此色处,非段食摄」,色处不是段食,为什么?「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你在嘴里嚼了半天,眼睛又看不到色,鼻子、舌头、身体又接触不到色境,色对其他三个根不起作用,所以说色对身体没有好处,没有起资益作用。
《顺正理论》提一个问题99,「色处何缘不名为食」,色处为什么不叫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眼睛看色的时候,不要碰到的。而经上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所谓段食,不是拿在手里,或者摆在碗里就可以算吃东西,一定要放到口里,牙齿嚼了之后,经过津液的润湿,然后咽下喉咙,顺着肠里边慢慢消化,经过一系列变化的作用之后,里边的营养流入脉里边,资益身上的那些虫,乃至增益诸根,真正食的意义在这里,色没有这个作用,所以说色不叫食。
大家知道画饼不充飢,你肚子饿了,看到很多好的饮食,你会不会饱啊?不会饱。反而更难受,饿得更慌,看是不会饱的,色不能当饮食。
这样说是比较充分一点。但是又提起一个问题,《俱舍论》上有的。有的时候,看见好的色,心里欢喜,对身体也有好处,这是什么食?一般说,顔色对人的作用也很大。以前法国有座大桥是灰色的,经常有人跑到桥上去自杀。后来政府感到顔色有问题,把这个桥染成很鲜明的红色,结果自杀的人明显减少,帮助色对人作用很大。有的时候看到色,心里生欢喜心,对自己有好处,但为什么说色不是段食呢?这是触食。你心里生高兴心,这是心的触,由眼识生的触对身体起作用,不是色对我们物质上起作用,所以不是段食。
还有一个故事,三国的曹操带部队打仗,路上部队口渴得不得了,没有水喝,曹操很聪明,爬到高地方一看,他说那里有一片梅林,我们赶快跑过去,到了那里大家吃梅子。士兵本来走不动了,一听有梅子之后马上精神振奋开过去,结果那里并没有梅子林,但是离目的地近了,再熬一熬就到了,水也有喝了。这个是什么食?这也是思食,是心里的一个虚妄心。
顺便提一句,厨师往往很胖,他在厨房里烧饭,胃口并不大,但是他很胖。什么原因?这是细的段食,闻香,跟中阴一样的。他闻了很多很多的香,他第一个把饮食里边的精华吸进去了。第一个享受香味的就是厨师,还没有拿出来他已经吃够了,这个味道他吃了不少,所以一般厨师都是胖的,他的营养特别丰富,这些都是食的关系。
第二个是触食,《成唯识论》100说「触境为相」,触食的定义是触境,触着那个境为相。「谓有漏触」,决定有漏的,无漏的触不增长三有的。这个是增长、资益三有,在三有里资益我们身体的一定是有漏的。有漏的触取境的时候,它能产生喜的那些受,这对我们身体有资益的作用,「能为食事」,补益我们的身体。「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前面说触有六个,眼识相应乃至意识相应的触,这里意识相应的触是主要的,食的意思特别胜。触的境比较粗显,可以产生喜乐及顺益的舍。这个舍也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假使你心里很烦躁的时候,把心放下,什么都放下,这样的触,对我们身体也有好处。所以这样顺益的舍,不是一般的舍。这些喜、乐、顺益舍都对我们身体有资养的作用。
食的主要意思,是能够对我们身体产生资养作用。六识里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面五识相应的触当然也能产生一些顺益我们身体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作用最大的是第六识相应的触,这个有喜乐的触,或顺益舍的触,对我们身体有资养作用——殊胜,所以说叫触食。
第三个,思食。思食的定义是「希望为相」,心里有一个希望。「谓有漏思,与欲俱转」,跟欲心所同时转的有漏思,对可爱的境有所希求。「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同样,虽然思心所可以与前五识相应,但是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食的意义特别殊胜。前五识都是叫无分别,只有自性分别,没有计度随念分别,当然它作用是小得多。而第六识不但有自性分别,又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它的分别作用特别强,跟它相应的思心所,作为一个食的作用当然更殊胜。所以说虽然前五识也有思心所,但作用不强。而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这个希望的力量特别强,作思食的意思特别殊胜,所以以第六识为主,并不是说前面五识相应的思没有作用。
在《俱舍论》里边讲了一个公案。有一个地方遭了饥荒,一户人家的父亲看看再下去要饿死了,要逃荒去。他有两个年纪很小的孩子,走也走不动,要他抱着走。但他自己又饿得不得了,抱不动,看样子没有办法了。他就想了个办法,要赶快自己逃荒去,尽快地拿些东西回来给他的孩子吃。走之前呢,他在两个麻布口袋里装了些灰,高高地挂在梁上,对他的孩子说,这里有粮食,你们饿的时候把它们打开来吃,等我带回来有更好的粮食。这样他的孩子就天天望着口袋,虽然肚子饿得很,但是想到里边有吃的,心里就有希望。那个父亲走了很久,逃荒的时候,一下子拿粮食回来谈何容易呢?跑出去自己会不会饿死都不知道。小孩子在家里呆了很久,至少一星期以上了,那饿得不得了,哭起来了。一个邻居跑进来,孩子说,你赶快帮忙把这个粮食口袋拿下来,煮起来吃,我们饿得实在不行了。邻居说,现在饥荒的时候,哪有那么大口袋的粮食啊,不可能的。孩子说,我们父亲从来不骗我们,一定是粮食,赶快把它拿下来。那个邻居也没办法,就把它解了一看,一大口袋的灰,那个孩子一看到灰,马上眼睛一翻就死掉了。本来饿得不行了,快死了,就是因为思食,寄希望于口袋里的粮食,维持了一个多星期。但是后来看到是灰,希望没有了,思食的力量没有了,那么就一下子饿死了,这就是思食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俱舍论》说的,有一批商人到海里去取宝,碰到大海浪船翻了,食物都沉到海底去了,他们很着急,这时候远远地看到海里边有一大堆水泡,看上去好像是高起来一块,像一个岸。他们看见这个岸不远,坐个烂船开过去,拼命地希望能快点到海岸去。但这时是粮食已经没有了,饿了很多天,好容易开到他们认为是岸的地方,一看,都是水泡泡,糟了,马上就死掉了。过去能够维持他生命的是个希望(思食),到地方一看不是岸,希望没有了。维持的力量没有了,就死掉了。
这种事世间上也经常有,一个老人临终的时候,挂念他的孩子,盼着孩子回来,等在那里,一直等到他的孩子到了,看到了,满意了,就走掉了。但也有因孩子实在太远了,等不及,他心念的力量不够,先死掉了。
还有一种也是《俱舍论》上讲的,海里边有一种大的动物,它产卵不在海里边。大概怕卵被海水漂掉,就跑到岸上产在沙里边,可能这个卵要保持温暖,产了卵之后,用沙把它盖住。然后它就回到水里去,卵在沙里边,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可以化出来。这里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产卵的母亲,它尽量系念那个卵,卵就不会坏。假使这个母亲忘掉了,这卵就要坏掉。这个说法,世亲菩萨认为不对,应当是卵在思念它的母亲,这是卵的思食。卵产下来的时候,有个温暖的触,这个卵尽量抱着对它母亲的怀念,可以维持它不坏,一直到它化出来。这也是属于思食。
这些都是思食特别殊胜的作用。一般说,思食是对下一辈子造的业,思就是思心所,是意造业。我们的业就是由思心所造的,这是思食。
最后是识食。识食是什么呢?《成唯识论》里边说101,「执持为相」,它的功能是执持我们的身心不坏掉。我们昏睡没有做梦的时候,精神作用全部没有了,或者是休克的时候,意识作用没有了,是不是死掉了呢?没有,阿赖耶识还在,阿赖耶识把身体维持不坏掉。如果阿赖耶识离开了,那就完了,这个身体就要烂。有的人看起来死过去,实际上阿赖耶识没有走掉,还能够维持生命的,有可能活过来。如果阿赖耶识真正跑掉了,不用多久细胞就会变坏,细胞坏死了,就再也活不回来了。这个识执持身心,「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有漏的识,它靠了段食、触食、思食这些辅助的力量,它有能够维持生命的功能。
「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成唯识论》当然是以八识来说的。虽然八个识都有识食的意义,但是第八识的意义特别殊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它能够一类地相续下去,执持我们的身心,这个作用最殊胜。这个容易理解,执持身体的作用,如果是眼识的话,晚上睡觉,什么都不看了,眼根该坏了,但是不坏。再比如休克了,前六识都不起作用,但你的身体怎么没坏呢?因为阿赖耶识还在,它能够执持你身体不坏掉,执持为相,这是识食。
这四个食,能维持有情的生命,使它不断不坏,所以叫食,这是《成唯识论》的意思。这个也很好,我们参考一下。因为根本乘的东西,它到后来补充得更完整,就是上面的瑜伽与中观。这里再说一下,从有部发展到俱舍,俱舍发展到经部,经部再发展上去,就是唯识。所以唯识是由经部、有部这些源流发展起来的。所以里边的意思,只有补充,并没有什么相反的地方。尤其是跟经部关系接近,很多地方是采取经部的一些见解。
能使有情的生命不坏不断,所以叫食。段食只有在欲界有用处,色界、无色界根本不要了,对他们没有用。触食与思食遍三界,但是依识而转的,有识纔有触食和思食,识食也是遍三界的。
下边再提一个问题,也是《成唯识论》里边的102。段食是香味触三个为体,是不是所有的香味触都是食?我们想一想看,有香有味有触的东西不一定都可以吃的,即使能吃,吃下去也不一定对身体有益。是不是一切都是食呢?不是。「于变坏时能为食事」,在变坏的时候,可以做食,没有变坏的时候,不能叫段食,香味触这三个东西不是一切时候都是食。《对法》第五卷里边说:「有变坏故,有变坏者,资益之时,方名食故。」什么叫食呢?首先它要变坏,变坏的时候,还要对身体有资益,那个时候纔叫食,没有坏的时候,不能叫食。
下边又讲色不是食103,跟前面讲过的基本一致。声,这个体是很稀疏。「离质用兴」,它对我们起作用是离开根的,对我们身体不是资益的作用,也不算食。但是我们听了好的音乐,很欢喜,也对身体有好处的。听了好的音乐,能够消除疲劳等,但这是触食,对声音反应起一个声触,这个触对我们有好处,但不是段食。
触思识三食者,触谓三和生触,思谓意业,识谓识藴,皆能持身,并称为食。有漏通三界者,触思等三虽通无漏,而今食体唯取有漏,资益有故。若无漏法破坏诸有,故非食也。触等三食通三界摄。
「触思识三食者」,这里讲得很简单,触是三和生触,不是身体触到的叫触,是根、境、识三个和合起来产生的那个触,触食是心理状态。「思谓意业」,思是意业,造业的那个思心所。「识谓识藴」,就是我们的识藴,前面《成唯识论》讲,识藴里边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力量最强。在根本部里边第六识的思心所是第六识的细心,这个微细的心能持身。这六个识都能持身,而第六识的思心所的力量最强。反正能持身体、资益身体的,能使它不坏、不断的,都叫食。
「有漏通三界」,前面的段食只有欲界有,色香味触,「界品」说「十五唯有漏」,这肯定有漏的。意识、意根和法界是通三的,允许有无漏,那么触食、思食与识食,到底是有漏还是无漏呢,这个要辨一下。「有漏通三界者,触思等三虽通无漏」,后边三个心法本身是通无漏的,但食的含义是「资益有故」,所谓「有」,就是三界里生死的五藴,能够资益这个的。「若无漏法破坏诸有,故非食也」,无漏法是出三界的,要破坏有的,「故非食也」,不叫食。
「触等三食通三界摄」,触食、思食、识食通三界。无漏触不是食,但是无漏触对身体,益处却是很多。修无漏定的,那个禅触,对我们身体有极大的帮助,但因为它是出三界的,不是资长三有的,那就不叫食,食都是属于有漏的。后三个食通三界,段食只有欲界有。
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者,此通经说中有名也。谓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解云:言部多者,此云已生,五趣生已皆名已生,故部多言,摄五趣也。言求生者,即是中有,以佛世尊以五种名说中有故,一名意成,从意所生,非精血等外缘成故。二名求生,常喜寻察当生处故。三名食香,香为食故。四名中有,二趣中间所有藴故。五名为起,对向当生暂时起故。
「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者,此通经说中有名也」,经里关于中有用了很多名相,这里把它集中起来说一下。「谓契经说:食有四种」,经上讲食的时候,带起这个问题。经里边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这里提起求生,所以讲到中有的五个名字。经里边说食有四种,这四种食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那些求生者,两类有情。什么叫部多有情呢?
「言部多者,此云已生」,部多翻成汉语就是已生。在五趣里边已投了生的都叫已生,所以部多包含了五趣的有情。食能使五趣的众生安住,这是第一种。
「言求生者」,求生就是中有,中有不停地在找投生的地方,找到之后就投生,不会闲在那里的,所以中有时间不长。
「以佛世尊以五种名说中有故」,佛对中有说过五个名字。一个叫意成,「从意所生,非精血等外缘成故」,不是从父母精血这些外缘而生的,是直接从自己意识里边生出来的,这是化生。「二名求生,常喜寻察当生处故」,它经常在寻找该投生的地方,叫求生。「三名食香,香为食故」,前面说过,健达缚以香为食,它的饮食是细饮食,吃那个味道。「四名中有」,这是一般的名字,死有以后,还没有生之前的中间阶段叫中有。「二趣中间所有藴故」,在两个趣中间,这个趣死掉了,那个趣还没投生,中间的五藴叫中有。「五名为起,对向当生暂时起故」,对将来要生的那个生有来说,它是暂时这么起一下。中有的时间不长,叫起。
这里指出了中有五个名字,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意义不同,但是指的体是一个,以不同的特征来安名字。
又契经言: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解云:起谓中有,生谓生有,此二无常可破坏故,名为有坏。中有非无,标以自体,生有多过,称曰世间。
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这是什么意思啊?
「解云:起谓中有,生谓生有」,「起」是说中有,「有坏世间生」,这个「生」指生有,这两个都是无常的、可以破坏的,叫有坏。中有也好,生有也好,都是无常,要坏的。「中有非无,标以自体」,一般人不承认有中有,这里强调它有体。中有是无常变坏的,这是「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生有也是无常、要变坏的。世间有很多过失,是要变坏的。这个生有是属于世间,有很多过失的,叫「有坏世间生」。
又契经言:有补特伽罗,已断起结,未断生结。于此经中,广说四句:谓上流者,为第一句,谓无色上流也,于无色界,不受中有,已断起结,更有受生,未断生结也。中般涅槃为第二句,正居中有,未断起结,更不受生,已断生结。诸阿罗汉为第三句,更无生故。除前诸相为第四句。
「又契经言:有补特伽罗」,下边四料简。契经里有这句话,有一类补特伽罗,起结(生起中有的烦恼)已经没有了,而未断生结,生结还没有断,怎么样的呢?四句来说。
第一句,「谓上流者,为第一句」,上流是什么呢?不还果生到无色界去,无色界里边没有中有,所以没有起中有的结,但他并不是不投生了,无色界里边还要一层一层上去,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一直到最高,然后纔涅槃。那么他有生有,生有的结还在,而起中有的结没有了,因为他再也不起中有了。证到最高的时候就证阿罗汉、般涅槃了。上流是从不还果起,生到无色界,不再起那中有,起结已经断掉,但是生结没断,还要在无色界里受生,这是第一句。「谓无色上流也」,不还果里边有中般、现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等,这些都在「贤圣品」广讲。这是指里边一种,要生到无色界去的上流。「于无色界,不受中有」,到无色界里边,「已断起结」,中有不要再受了,但是还要到无色界受生,生结没有断,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中般涅槃为第二句,正居中有,未断起结」,他在欲界证了三果,然后命终时起色界的中有,起结没有断掉,但是他在中有时证四果、般涅槃了,再不会去受生了,生结断了。
第三句,「诸阿罗汉为第三句,更无生故」,已断起结,已断生结,起结也没有了,中有不再起来了,生结也没有了,再也不投生了。那就是阿罗汉。阿罗汉不会再起中有,再不受生,所以起结和生结都没有了。
第四句,「除前诸相为第四句」,把前面几个除掉,余下的一切有情都是第四句,生结也没有断,起结也没有断,就是还在投生,还会起中有。到无色界中有没有了吗?证了阿罗汉果、不还果,下边的欲界、色界不来了,但是凡夫,就算到了无色界,欲界、色界还得来,你还会起中有,所以起结没有断,生结没有断掉。所以一切凡夫,都是既没有断生结,又没有断起结。
上来引经意,证中有名为起也。又部多者,是无生义,谓阿罗汉不受生也。诸有爱者,说名求生,更受生故。
「上来引经意,证中有名为起也」,引这个经讲了很多,目的在哪里?就是证明中有也叫起。部多有几个意思?一个是已生,还有一个叫无生。这是梵语,它的译法有变化。汉语也会一个字有好几个意思,这里部多又可以作无生讲,指阿罗汉,不受生了。「诸有爱者,说名求生」,反过来,求生是有爱的,爱取没有断,他还要受生的。
后四句颂者,明食废立。问:诸有漏法,皆资长有,如何世尊说食唯四?答:虽尔,就胜说四,无失。问:其胜者何?答:颂言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者,此明二食胜也。言此世者,现在世也。言所依者,谓有根身,段食于彼能为资益。言能依者,谓心心所,触食于彼能为资益。如是二食,于已生身有资益功能,最为殊胜。
「后四句颂者,明食废立」,后面四句颂是讲食的废立。
「问:诸有漏法,皆资长有,如何世尊说食唯四」,一切有漏法都能够增长三有,为什么说饮食只有四个呢?这是说食的废立,为什么这个是食,那个不是食?「答:虽尔」,虽然这个话是对的,一切有漏法都资长三有的,「就胜说四」,就作用特别殊胜安立食只有四个。「无失」,这没有过失。有漏法都能资长三有,但这四个特别殊胜,作用特别大,就把它们四个安立成食,其他的作用一般、不殊胜,不在食之列。如果都是食,食的意义反而没有了,所以食要从作用最殊胜来说,这是没有过失的。
「问:其胜者何」,殊胜在哪里呢?「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者」,前面两个,段食跟触食,对现世的所依、能依特别地有资益的作用。所依,就是根身,我们的身体。「段食于彼能为资益」,段食对我们所依的身体特别有资益的作用,你吃得好就胖起来,吃得差就瘦下去,你不吃饭就要饿死,这就是关系最强,联系直接。可见对现世所依的根身,资益作用最殊胜、最大的是段食,所以要安立为食。
第二触食,对我们的能依,心王、心所,「触食于彼能为资益」,触食对心王、心所的资益最大。前面讲到,为什么当法国那座大桥是灰顔色的时候,自杀的人特别多,换了红顔色,自杀的人就显著地减少呢?这就是触的作用。他看了灰顔色,感到世界没有味道,没有希望,促进他自杀的念头;看到红顔色,欣欣向荣的,有一个欢喜心,生欢喜心就不想自杀了。埋头苦干,虽然苦一点,也咬着牙关再干下去,所以这个触食对人的心王、心所资益作用特别大,所以这两个要安立为食,这是对现世说的。
「如是二食,于已生身有资益功能,最为殊胜」,这两个食对已生的即现在的身体资益功能最殊胜,所以说这两个安立为食。并不是说这两个只对现世,对后世也有作用,但是小一点。那反过来说,后边两个食主要对后生有作用,当然对现世也有作用。前面说那个小孩子把一袋东西视作粮食,可以维持他不死,这就是对现世有作用,但这毕竟是少数,作用也不是顶大。总不能看着那个口袋一年、两年下去,还是不行的。而段食吃下去,每天吃,身体决定能保持好,胖胖的。所以思食对现世的作用不是没有,比较差一点。反过来,段食、触食两个食对后世也不是没有作用,稍微小一点。
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此104者,明后二食胜也。言当有者,谓未来生,思食是业,能引当有,思食引已,识种子力能起当有,由业所熏识种子力,当有方起,故此二食能益当生,最为殊胜。故虽有漏皆资长有,而就胜说唯有四食,前二如养母,养已生故,后二如生母,生未生故。
「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此」,后边两个食,对当来的有,即后世,一个是引起来,一个是把它生出来。后面两个食,按照顺序,一个是引出,一个是生起来。
「明后二食胜也」,这是说后两食的殊胜在哪里。「言当有者」,当有是未来生,将来要有的,现在还没有生出来的。「思食是业」,意业就是思。在经部里说,意业的体就是思心所,所造业能够引起当有,感果,所以思食能够引当有。识食的种子力量,能够使它慢慢地变化,从种子把它现行起当有,能够生出当有来。
「由业所熏识种子力,当有方起」,业所熏识的种子,它的力量就慢慢产生,使当有现行生出来,种子熏现行。
「故此二食,能益当生最为殊胜」,所以说思食与识食,这两个对当有生出来有特别的、殊胜的作用。但是前面说过,思食对现有也能起作用。段食、触食对当有间接的作用也有,但是不像思食、识食对当有的作用那么强。
「故虽有漏,皆资长有,而就胜说唯有四食」,所以说一切有漏法,虽然都增长三有的,但是从作用特别殊胜的来说,只有四个食,「唯有四食」。
再说个比喻,「前二如养母,养已生故,后二如生母,生未生故」,前面两个食好像是养母,也可以说保姆,把已经生下来的养大。后两是生母,「生未生故」,当来的有还没有生,要把它生出来,这是靠后头两个食。这个比喻相当恰当,容易明白,也容易记忆。
又论文明段食四句分别,第一句者,是段非食,谓所饮噉为缘,损坏诸根大种。第二句者,是食非段,谓触等三食。第三句者,亦段亦食,谓所饮噉为缘,资益诸根大种。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又论文明段食四句分别」,四料简。这里讲段食的四句,触食、思食、识食同样可四料简,后面会简略地说,原则性讲了就行,先说段食的四句。
第一句,是段非食,「谓所饮噉为缘,损坏诸根大种」,所吃的东西为因缘,损坏诸根大种,吃下去对诸根大种没有益。这一种是段,但不是食。
第二句,是食非段,是饮食,但不是分段的。触食、思食、识食,这三个食也是食,但是它不是分段的,不是段食。
第三句,亦是段亦是食,那就是段食,「谓所饮噉为缘,资益诸根大种」。
第四句,既不是段,又不是食,除开那些分段的以及能资养身体之外的东西。
触等三食皆有四句,于中是触等而非食者,谓无漏触及有漏触为缘,损坏诸根大种,余思可解。
「触等三食皆有四句」,触食、思食、识食,这三个食里边,也都有四句。「于中是触等而非食者」,这里把几个难的讲一下,其余容易的自己去配。这三种的四句里边,是触等,是触,是思,是识,而不是食的,分别是无漏触,无漏的思,无漏的识。无漏的不能作食,但它本身是触,是思,是识。
「谓无漏触及有漏触为缘,损坏诸根大种」,无漏触是一种,有漏的触,不能长养身体,反过来损坏诸根大种的那些,这个是触,而不是食。「余思可解」,其他很容易,自己可以去思惟。比如既是思又是食,那就是有漏的思,并且可以资养身体的,希望为业,像这一类的能够引起后世的业,现世的能够维持生活的都叫思食。
论云:五趣四生,皆具四食。问:如何地狱有段食耶?答:饮铁丸等,虽于食已能为损坏,而能暂时解除飢渴,得食相故,亦名为食。又孤地狱饮食如人,故五趣中皆具四食。
有一个问题,三界的五趣四生,是不是都有四食的?五趣:地狱、傍生、鬼、天、人;四生:胎、卵、湿、化。「论云:五趣四生,皆具四食」,回答,五趣四生都有四个食。
又问,「如何地狱有段食耶」,地狱里边怎么有段食呢?「饮铁丸等,虽于食已能为损坏,而能暂时解除飢渴,得食相故,亦名为食」,两个理由,一个是说,地狱里边吃的烊铜、铁丸子,这个吃下去对身体有损坏的,本来不叫食,但是暂时可以解除飢渴也叫食。另外一个原因,「又孤地狱饮食如人」,孤独地狱里边饮食跟人一样,当然吃得差一点,那么它也有段食。所以说,「五趣中皆具四食」,五趣里边四个食都有。当然,欲界具足四食,色无色界没有段食,前面讲过。这里要说一下,前面说是段非食的,吃下去之后,损坏大种的不叫食,这里又说地狱里边吃烊铜、铁丸子,虽然对身体有损坏也叫食,这个不是矛盾吗?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呢?《麟记》引《大毗婆沙》,说有两种情况都可以叫食。
哪两种呢?一个是吃下去,能够除飢渴的,暂时把身体的飢渴除掉。另一个是吃下去对我们的身体、诸根大种有益的,这两种随具一种都叫食105。
光影炎凉根本不能解渴、解飢,但是对身体有好处也叫食,地狱里的烊铜、铁丸虽然不能增益地狱的根身四大,非但不能增益还要损坏,因为吃下去能够暂时解除飢渴,也叫食。
海里的大鹏金翅鸟不是要吃龙的吗?龙里有非化生的龙,吃下去可以增益身体;也有化生龙,你吃下去的时候是饱了,但是这个龙死掉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了,那你根本吃不饱,不能增长身体,但因为也有作用,这也叫食。
讲到这里,有情的生、有情的住都讲完了,下边讲有情的死。
从此大文第三,明有情没。论云:今应正辨,何识现前,何受相应,有死生等?颂曰:
断善根与续 离染退死生 许唯意识中 死生唯舍受
非定无心二 二无记涅槃 渐死足脐心 最后意识灭
下人天不生 断末摩水等
释曰:初两句标六法也,一断善根,二续善根,三离染位,四退惑时,五死,六生。许唯意识中者,于此六位,唯许第六意识相应也。死生唯舍受者,死生唯许舍受相应,苦乐明利不顺死生,舍受中庸,故顺死生。
讲到死没,把生带着讲一下。在死的时候,包括生的时候,哪些识现前?这个识又是跟哪个受相应的?
「断善根与续,离染退死生,许唯意识中」,断善根、续善根是意识的事情。离染退,得了定离染,后来退掉,也是意识的事情。死、生也是意识的事情。唯识里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是细意识。断善根、续善根、离染、离染退、死、生,只有一个意识,其他识不参与的。
「死生唯舍受」,死的时候,生的时候都是舍受相应。「非定无心二」,定中和无心都没有死生。「二无记涅槃」,涅槃的时候依两种无记心。死的时候,最后意识在哪里灭?分渐死、顿死。顿死是意识一下灭掉了,没有按一定的规律;渐死是慢慢死。「足脐心」,有好几种讲法,《俱舍》里讲投生三恶道的,意识最后从足下消灭,投生人是从脐间最后消灭,生天的从心里消灭,意识从这个地方出去。也有说生天的从眼睛里走,往生的、圣者、阿罗汉是从顶上出去等等,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下人天不生」,下是三恶道,意识从足下灭,人是在脐,天、不生(阿罗汉)都在心间灭,这是《俱舍》的说法。
「断末摩水等」,死的时候是怎么死的?一个人身上有一百个小的支节叫末摩。《俱舍》里说,人身上这个末摩是致死的地方,这个地方一断掉之后命就没有了。那什么东西使它断的?水火风,并不是刀。这个断不是把它一刀两断,即是用水火风使它激烈地刺激一下,它断掉了也就没有命了。
「释曰:初两句标六法也」,断善根与续善根、离染、离染退,再加死、生,一共是六个位。「于此六位,唯许第六意识相应也」,在这个时候只有第六意识相应,前五识不参与的。
「死生唯舍受」,死的时候,生的时候,只有舍受相应,为什么原因?
「苦乐明利不顺死生,舍受中庸,故顺死生」,生也好,死也好,都是糊里糊涂的。明利的苦乐受不会有,都是舍受。假使说一个人痛死的怎么没有苦受呢?他在死之前是苦受,等到死的一刹那苦受没有了,他已经麻木了,就是舍受。死是一刹那,临死长时的苦跟死的一刹那不是一回事。
非定无心二者,二谓死生,定及无心无死生义,故言非也。言非定者,谓由三义: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必无死生,界地别故。二、加行生故,然死生心任运而起。三、能摄益故,生死有损,定既有益,故无死生。
「非定无心二」,二是死跟生,在定中跟无心的时候是没有的。假使你入定或者是没有心(无心定),都不会有死有生,「故言非也」。
「言非定者,谓由三义」,定心不会死生,有三个理由。
第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必无死生,界地别故」,假使在下面欲界的人起色界定,决定不会死,它的界地别故。因为定是色界的定,而这个人是欲界的人,这个界跟地不一样,他不会死生。死生要在同一个界,还要同地。比如色界,色界有初禅地、二禅地,初禅地的人住二禅定也死不了,要出了定之后以初禅的心纔死的。
第二,「加行生故,然死生心任运而起」,定是由加行而生起来的,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起来的。而生死是糊里糊涂,不要加行的,所以加行起的定不会死。
第三,「能摄益故,生死有损,定既有益,故无死生」,生死是有损坏的,定是摄益的,两个是相反的,所以说定里边死不了。定有摄益作用,在经里边也很多,有一次舍利弗在入定的时候,有两个大力鬼神看到他在入定,感到讨厌,就一巴掌打过去,舍利弗后来出定了,感到头痛,就问世尊,他说我这一次出定,怎么头痛起来了?佛说幸好你是入定的,否则这一巴掌打过来,你就粉身碎骨,早就没有了。那么大的气力打过来,只一点点头痛就算了,那就是说入定的时候摄益的力量极大。
非无心者,在无心位,命必无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心必定还起属所依心,然后命终,更无余理。于无心位,亦无受生,以受生时烦恼为因,于无心位,无烦恼因,故无生也。
「非无心」,在无心的时候,决定不会死的。「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心必定还起,属所依心,然后命终」,入无心定的时候,絶对不会死掉,假使你一个身体真正要死了,心决定要生起来,原来属于你身体的那一界的心还要生起来,然后命终,没有心的时候是不会命终的。「更无余理」,假如要死的时候,决定要从无心出来,然后生起那个所依的心,最后命终,没有例外的。
「于无心位,亦无受生」,受生同样。因为死生有很多地方相同,讲死的时候,附带讲生。在生的时候,也不会无心,因为受生的时候,也是烦恼染著,或是染著那些男女,或者染著香,或者染著处,决定不会无心而受生的,受生的时候,烦恼心是因。「于无心位」,无心的时候,烦恼心也生不起来了,所以不会受生。
二无记涅槃者,入涅槃心唯二无记,谓异熟生及威仪路。唯无记心入涅槃者,无记势力微,顺心断灭故,工巧稍强,通果定发,虽是无记,不入涅槃。
「二无记涅槃」,涅槃的时候是用哪两个无记心呢?是用异熟生、威仪路两个无记心。无记心有四个,还有工巧明、通果心,后面这两个力量强,所以说入涅槃不用,而用威仪路、异熟生两个无记心。「入涅槃者,无记势力微」,要入涅槃了,那个势力要减下去。涅槃就象是刹车,无始以来流转生死,那么大的动力要把它刹下去,要把力量减微、减微,减到最低点,然后涅槃。所以要用势力微弱的无记心来涅槃。「顺心断灭故」,顺着心断灭,其他的心力量强,不顺涅槃这个断灭的心。无记心里边,工巧明当然比其他有记心要差一点,但比异熟生、威仪路还要强一点。
「通果定发,虽是无记,不入涅槃」,通果心是要入定纔发的。前面说入定不会生死。那么工巧和通果这两个心是无记,但不是入涅槃的心。入涅槃的心是异熟生跟威仪路两个无记心。
渐死足脐心,最后意识灭,下人天不生者,明死时识也。言下者,三恶趣也。不生谓阿罗汉也,若顿命终,意识身根忽然总灭。若渐死者,堕于恶趣,识灭于足,若往人中,识灭于脐,若得生天,识灭于心,若得罗汉,识灭亦于心,有言于顶灭。上来所明,皆据最后意识灭也。
《俱舍》的说法是,「渐死足脐心,最后意识灭,下人天不生」,死的时候,意识最后从哪里灭?「下」是三恶道,然后是人一个,天一个,不生一个,不生就是阿罗汉,这几种有情死时意识分别由足、脐、心处灭掉。
「若顿命终,意识身根忽然总灭」,假使是突然死的,如一颗炸弹把他炸死了,一下子死掉的,他意识身根忽然全部灭掉了,谈不上意识最后从哪里走。
渐死是有次第的,善趣、恶趣有差别的。「若渐死者,堕于恶趣,识灭于足」,这个识在足下边息灭的,这个足是总说。分开来说,畜生道是在膝盖上息灭的,饿鬼道是在腰下面息灭没有的,地狱是在脚板心以下息灭的。「若往人中,识灭于脐」,假如生人的最后识在脐中灭掉,生天的在心间灭掉,得阿罗汉的也在心间灭掉。「有言于顶灭」,有人说阿罗汉在顶上灭掉,这是一般都采取的,证果证道的顶上灭,从顶上出去。
「上来所明,皆据最后意识灭也」,这里说的都是指意识最后在哪个地方灭掉。从哪里灭掉是有一定地方的。一般说证果证道的顶上灭,往生的也是顶上灭。一个人往生了,如果老是去摸他的头也不好。一般的凡夫是有烦恼心的,你一会儿摸一下,一会儿摸一下,老摸他的头,摸得他烦恼起来了,本来可以往生的,弄得他生不了,不是阻碍他往生了吗?所以说不要太执著,不要老是去摸。
断末摩水等者,正明死义。末摩,此云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其量甚小,触便致死,是谓末摩。水等者,等取风火,于此三大,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命终,故名为断。此言断者,非如斩薪令成两段,但由三大触彼末摩,令身无觉,说名为断。地界不名断末摩者,谓无第四内灾患故,内三灾患,谓风热痰,痰是水增,淡106热缘火起,风病风增,无第四灾故,无地界断末摩也。
「断末摩水等」,末摩断掉叫死。什么东西断的?水等,即水火风。
「末摩,此云支节」,这个是什么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在身上有一百处不同的支节。这个支节是很小的、很微细的。「触便致死」,一碰就死,这一般说是致命的地方,叫末摩。怎么断的?并不是拿把刀把它砍断,它很小的,你用不着刀,只要有强有力的水火风,碰它一下就死掉了。
「水等者,等取风火」,水火风这三个大,随便哪一个大特别增强就会出问题。一般四大不调的病,还可以调整过来的。如果快要死了,四大不调就调整不过来了。「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四大不调里特别强大的一个,水也好,风也好,火也好,就像利刀一样,一碰这个末摩就命终。「非如斩薪令成两段,但由三大触彼末摩,令身无觉,说名为断」,断末摩,并不是说像拿把刀砍柴,把它砍成两段,仅不过是三个大,就是水火风随一特别增盛的时候,碰到那个末摩,身体全部失去知觉,那就叫断。
「地界不名断末摩者」,那为什么只有水火风,地大为什么不断末摩呢?「谓无第四内灾患故」,内灾只有三个,没有第四个。实际上地的力量不大,所以说没有在里边。这里是配合三灾,内三灾什么?风、热、痰,痰是水增,热是火增,风是风增,水火风能产生三种灾患,内三灾。断末摩也有这三大,没有第四灾,所以没有地界断末摩。
有说:此似外器三灾,外有水火风,内还有水火风,既外无地界灾故,内无地界患也,此断末摩唯人间有,非于天上。然诸天子将欲死时,有五衰相,一、衣染尘垢,二、华鬘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有说:此似外器三灾」,外器界有三个灾,水火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相应的内里边也有水火风三灾,外边没有地灾,内部也没有地灾。
「此断末摩唯人间有,非于天上」,断末摩就是人间有,天上没有。
「然诸天子将欲死时,有五衰相」,天人死的时候是五衰相现,什么是五衰相?「一、衣染尘垢」,本来天上的天人,身是干净的,尘垢不沾的,快死时,尘垢就沾住了。「二、华鬘萎悴」,头上戴的天冠上的华鬘萎了,本来这个华一直是鲜的,华萎就快死了。「三、两腋汗出」,本来不出汗的,两个腋下出汗。「四、臭气入身」,身上发臭气。「五、不乐本座」,对自己原来坐的地方,现在坐着稳不住,感到坐不安逸。这五个相现,「必定当死」,一般说三、五天就会死。
天上的五衰相,有上面大的五衰相,还有小五衰相107。
第一,衣服、庄严品这个时候发出不可爱的声音。
第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本来天人身上有光的,他的光明忽然暗下去了。
第三,「于沐浴位水滴著身」,洗澡的时候,本来天人的皮肤不沾水的,这个时候水沾住了。
第四,「本性嚣驰今滞一境」,本来天人是活泼的,这个时候脑筋钝了,一个境界里呆在那里不大活动了。
第五,「眼本凝寂今数瞬动」,天人的眼睛,本来是有神的,不是迷乱的,眉毛、眼睛不是乱眨的,这个时候不断地眨眼睛。
小五衰相现,可以挽救,不一定死的。如果修其他的方法也可以不死,但是大的五衰相现一定要死了。这是讲有情的死。
从此大文第二,明三聚。论云: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没中,建立三聚,何谓三聚?颂曰:
正邪不定聚 圣造无间余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名不定性聚。颂言余者,正邪定余,即无间外余凡夫也。言正性者,所谓涅槃,定者是圣,有无漏道,远一切恶,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为定;圣于正性,得决定故,名正性定也。言邪性者,谓三恶趣,定谓造无间人也,造五无间,必堕恶趣,故名为定。造无间人于邪性中,得决定故,名邪性定也。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有情的生、住、没,总的来说,建立三个聚,即三类众生,什么三聚?「何谓三聚」。
「颂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这个颂很好,大家可以背下来,很有好处,并不是要应付考试。对以后学法或者给人家讲经,这是现成的注解,不要查字典的。字典查出来,也不一定配得上。这里说有三种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三种聚是怎样对应的呢?「圣」,第一类是圣者,圣者是正定聚。「造无间」,造无间罪的是邪定聚。「余」,除这两类以外,余下的有情都是不定聚。这两句话干脆得很,意思却包含得很多。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其他凡夫,除了圣者和造无间罪以外,余下的是不造无间罪的凡夫,叫不定聚,或者「不定性聚」。
「颂言余者,正邪定余」,造无间罪的是邪定聚,决定是堕恶趣的,其他凡夫是不定聚。这个也可以看到凡夫都是不坚定的,自己努力一把,可以加入正定聚里边,自己退了,放松一点,就会落到邪的里边去,进退都在自己。
有些人总是说命里边规定要怎么怎么的,那就是把事情推给客观,自己不要努力了。有一位,其实他自己心里有这个想法,却说命里注定要跟那个人结婚的,这个话你怎么说得出来呢?如果跟哪个结婚是命里定的,你自己没有主宰权啊?现在父母也管不了,哪里一个法律定了你必须要跟什么人结婚?没有的。那什么命注定的,没有的。只要你不要嘛,就可以了。所以说把这个推给客观,实际也就是表示他自己愿意。你愿意直接说愿意好了,不要去推客观,说什么命不命的。这些都是外道宿命之论,我们佛弟子不要用这些东西。你要是自己欢喜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推给命。宿命论是外道的论,佛教不是宿命论,佛教是创造命运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也不很深,《了凡四训》就讲这个「命自我立」的道理,真正研究佛教的佛弟子应该明白。所以这些托词,最好不要用,那是曲解佛教的说法。
什么叫正性定聚?「正性」就是「涅槃」,能够得到寂灭涅槃的是正性。「定者」,这个圣者有无漏道,远一切恶叫「圣」。圣者得到无漏道之后,能够得到毕竟的离系得。我们前面学过得、非得,这个离系得也是一个名相。离系是一个法,就是无为法里的择灭涅槃。你要证到离系的时候,这个法你证到了就有一个得,这个得得到了,那就是离系涅槃得到了。得到涅槃决定会尽烦恼,凡是圣者决定会尽烦恼的,他已经入了圣者,这个去向已经肯定了,将来总有一天,烦恼要尽的、断的。
「圣于正性,得决定故」,圣者,是见了道以上的人,他将来决定能够得到涅槃,这样子的人叫正性定聚。凡夫,你说发菩提心,发了半天,并不一定得到,要佛授记你,决定哪一辈子成佛,那纔说是决定了。还没有得到授记的凡夫是不定聚,佛也不给你授记,因为你没有得到决定的。圣者有了无漏道,无漏道能够远一切恶,将来决定能够把烦恼断完,得到毕竟的涅槃,这是肯定的、决定性的,所以叫正性定聚。
反过来,「邪性」,邪性是三恶道。决定入三恶道的人是哪些?造无间罪的人。其他的人去不去三恶道是不一定的,他要是忏悔或者是做了极大的善事,可以扭转过来,不一定马上就下去。但是造了无间罪的人必定堕三恶道,而且是三恶道里边的最苦的无间地狱,邪性是肯定了的。
「造五无间,必堕恶趣,故名为定」,恶趣还说得寛了一点,实际上造五无间罪的人下什么恶趣呢?就是无间地狱,恶趣里边的最苦的地方,这是肯定的。提婆达多三次害佛。一次是放醉象没有害到。第二次在山上抛大石头,石片子碰到佛的小趾脚,出了一点血,以恶心出佛身血,无间罪成功了。第三次,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甲留得很长,里边摆了很多的毒药,他故意装那个可怜样子,说他快死了,请佛来看看他。佛来看他,他就爬起来,想用这个指甲把佛的皮肤抓破,让毒进去。他爬起来要想抓佛的时候,地下就裂开了,生陷地狱。这是去无间地狱。无间罪已经成就了,必定堕恶趣。「造无间人于邪性中,得决定故」,改变不了的,叫邪性定。
「不定性者」,那就是一般的凡夫,除了正性定聚、邪性定聚之外所有的有情。他碰到圣者可以入圣,遇到邪的恶知识、邪友、恶友可以入邪。所以说凡夫修行要找环境,随了圣者可以入圣,随邪入邪,碰到邪的恶友、恶知识,那可以引入地狱。
凡夫修行一定要借助环境。圣者可以随便,婬室酒肆都可以行菩萨道,这个在菩萨戒里讲过的。但是凡夫不行,凡夫到这些地方,你不堕落哪个堕落呢?所以说凡夫真正想修行的话,那必定要选择清净的道场。如果你不选择的话,恶友、恶知识是最危险的。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同情你,很通情达理,好像对世间上的事情很通达,跟你说这些戒律等等过分了、不合时代等等,说了一大套,讲起来很中听、很合理、很切时代,很符合众生的烦恼习气,听起来很顺耳。真正的教诫教你修行却是不顺耳的,都是要艰苦奋斗、要吃苦、要去勤劳,总是不顺你的习气的。我们这里是三点半,昭觉寺还要早,两点钟,而且打了钟之后是不停的。我记得以前的时候,打钟进来之后,马上「大师慈悲」就念起来了,那你爬起来洗个脸的时间都没有。这个就看你自己了,如果要精进的,你就好好的上去,如果不想精进,那就退堕,这个道路自己选。
凡夫是自己选择的,选择正邪也是靠自己。走正路、走邪路也靠自己。你要进清净道场住,就是走正路。如果你到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去,那是邪路。你走邪路符合某些人的心愿,他们也欢喜你那么做,你自己也感到很舒服。但是舒服到后来的后果是下恶道。不但是恶道,这辈子就要吃苦,这是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真正来修行的人,如果你是圣者,就不要我们教了,自己认得到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凡夫的话,一定要选择一下,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善友,恶知识、恶友是不能见的。
修行人要经常发这个愿108,永远不要碰到恶友、恶知识,万一碰到的时候,希望他不要跟我讲话,万一他讲了话之后,希望我听不懂,就是这样子。这个愿发了之后有没有用?有用!如果经常发这个愿的话,恶友、恶知识就不会碰到,即使碰到了,他说什么你听不清楚,因缘会这样。很多事情都要靠发愿,我们成佛度众生也是靠发愿。
这里把有情世间基本上讲完了。学了法之后,一定要有巩固。讨论是巩固的方式之一,大家要善于利用讨论来巩固自己、深入自己,而且还能利人,在讨论的时候,人家不懂的,可以发挥一下让他们懂。
我们也反对在讨论的时候夸夸其谈,好像自己在讲经一样。这是我慢的表现。讨论的时候都是以大家平等的、协商的态度,不要说我的一定正确,你不能反对,你一反对就是错误,甚至于面红耳赤地争起来了,这不是讨论的精神。大家平心静气地把自己懂得的、擅长的贡献给大家参考,不够之处让大家的见解来补充自己,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不要固持己见。即使人家的意见是错的,你要提出适当的依据,根据什么经、什么论来论述,这样子是可以的。自己也没有依据,不要硬争,说我一定是对,你一定是错。这个「我」就不对了,这就是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