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世间品第三之四

前面第八、九、十,三卷讲有情世间,第十一卷开始讲器世间。讲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讲世间的一些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比如四大洲、八小洲,以及地狱的、饿鬼的情况(包括寿量、身量等等),最后讲三大灾。

佛法里讲的世间不一定跟现在科学讲的世间符合,也不要勉强去跟现在科学讲的世间相符合。因为这是佛说的,而现在的科学还不一定能够证明到。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进,现在成立的,将来推翻,这种情况也很多。不必硬配。以前有本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它把佛说的四个缘,就是六因四缘五果里的四个缘,配上宇宙间的四个场,什么引力场、电磁场……这就有点硬配,四个缘意义很确定,是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用物理学的四个场来配,看上去已经很生硬,够勉强了。更何况这四个场也不是天经地义,一定就四个。如果以后再发现一个,第五个场出来,那么也要再加一个缘出来吗?这样硬配,大可不必!还有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这空间不断地发展下去。一定要用现在的科学标准衡量佛教,这是多余的。佛教里的内容,科学已经证明的也有不少,但不是全部证明得了的。

有的人想得很好,想用科学来弘扬佛教,以为只要把科学跟佛教证明得完全一模一样,到最后科学也学透了,佛也成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妄想!科学怎么会跟佛教一模一样呢?科学最基层的依据是五官观察的现象。靠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得来的一些直接经验,再总结合成一个一个规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推演出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事理。我们五官有局限性、片面性,靠不住,所以,科学不是絶对可靠的。

首先,用五官观察出来的世界,是带自性的。桌子就是桌子,凳子就是凳子,山就是山,都是实实在在有的。而真正客观的世界,是空性的,是如幻显现的。就这一点看,已经不可靠了。

其次,举些很浅的例子来帮助。把筷子摆在玻璃茶杯里,眼睛看上去是弯的,不直的,但用手摸一下,却是直直的,没有弯,这就帮助五官观察靠不住。起大风的时候,眼睛看见月亮在云朵里跑,实际上月亮没有跑,是云在跑。学过物理学,或者是懂一点航海知识的人就知道,两艘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眼看着就要碰到了,实际上却碰不到,而有的时候,看上去不会碰到的,却碰到了。这两艘船都在动,他过来,你过去,眼睛看的方向就不能确定。所以航行的方向一定要靠仪器测量定位。用五官观察东西靠不住,这个我记得沈家桢也发挥了很多。整个宇宙间的光波,眼睛只能观察到从紫外线到红外线这一段,紫外线以外,红外线以内的光波,眼睛根本看不到,毫无所知。眼睛能观察多少东西呢?整个宇宙那么多光波,眼睛只能看到一点点,就把这一点点,概括为宇宙的全部光的现象,那是靠不住的。耳朵也同样,最高频率的声波听不到,最低频率的声波也听不到,只有中间一段能听到。如果说靠耳朵就可以把宇宙一切都觉察到了,也靠不住。至于手碰到的,更不用说了,手能碰到多少范围的东西呢?整个宇宙,哪里碰得完呢?那么所谓的科学,靠观察宇宙现象得来的结论,实际上也不可能是真正可靠的。

至于说把科学研究透就成佛了,那更是笑话。成佛要断烦恼,科学家哪个断烦恼了?科学家可以发明很多东西,脾气却很大,这个样子想成佛是不行的。

所以,想用科学来证明佛教,这本身就是靠不住的。首先,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而科学看来都是实在有的。其次,观察的器官不行,眼耳鼻舌身都是带了偏见的。等于说显微镜这个仪器本身不准确,怎么能量得出准确的东西呢?再次,科学既不断烦恼,又不证空性,即使科学研究发展到最高峰,二十世纪的科学、五十世纪的科学,也不见得跟佛教一模一样。五十世纪的科学家,跟佛的距离差得不晓得有多远,这种想以研究科学来达到成佛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持这些妄想的人呢,也确实是很多。

从此大文第二,明器世间。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明三分齐。就明所居器中有二:一、别明小器,二、总明大千。就明小器中有八:一、明三轮,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明黑山等,六、明地狱,七、明日月,八、明天器。且初第一,明三轮者,论云: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颂曰: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 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围此三倍

「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明三分齐」,我们所居的器世间是怎么一回事?有二,「一、别明小器」,小世界;「二、总明大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器世间里边又分,明三轮,明九山,明八海,明四洲,明黑山(南洲后边有黑山),明地狱,明日月,明天器(天人住的地方),一共八科。

「且初第一,明三轮」,先说三轮,这个三轮不是「嗡阿吽」,这是器世间的三轮。「论云: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这是《俱舍论》的话,前面讲有情世间,现在说器世间。三轮就是风轮、水轮、金轮。器世间,最下面的是风轮,往上是水轮,然后金轮,金轮上边再形成我们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器世间是依靠在金轮上,金轮依靠在水轮上,水轮又依靠在风轮上。修内供的时候也是根据器世间的原型。器世间的量及其他的情况都在这里讲。

释曰:初句总标,余句别释。洛叉此云亿。论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踰缮那。

「释曰:初句总标」,这是总标,「余句别释」,下面一句一句讲。

「洛叉」是梵语,叫「亿」,但不是中国的亿,中国是一万万叫亿,印度是十万叫亿,表示的数字不一样。它说十一亿二万,实际上就是一百一十二万。

「论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许」是共许,一般的佛弟子,各经论、各宗派,都共同认为三千大千世界是这样安立的。「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形量怎么安立?怎么不同呢?主要是有情的业报关系,众生的业力增上的缘故。

「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世界的成住坏空,后边要讲。成的时候,是风轮先转,风很大,慢慢地在上面凝成水轮,后来水轮的表面上冷下来形成硬壳子,就是金轮。现在科学也认为,世界最初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热的气流,热得不得了。气流在不断地运动,之后慢慢地冷却凝成水,水面上再冷却下去,结成了层硬的壳子,就是地轮,相当于我们说的金轮。这一点,科学很接近佛教,不稀奇。因为,最初提出这些论点的科学家研究过佛经,他脑子里认为佛经的思想很能符合现在的物理学现象,就拿出来对照,再经过各方面的科学钻研,擡出来,这实际也是从佛学思想里推论出来的。

「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因为业力的关系,于最下依止虚空,在虚空里产生风。风就是运动,虚空有很多运动的气体,其量广无边,充遍整个宇宙,它的厚度,「十六亿踰缮那」,十六洛叉,踰缮那是十六里,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当时人的时空思想,以为这就大得不得了了。

「如是风轮其体坚密」,不要小看是风轮,它的体非常坚固,因为风轮里含了很多的元素,后来的地轮、水轮,乃至于什么宝等东西,一开始都含摄在这个风轮里,所以其体坚密。到底坚密到什么程度呢?假使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悬击」,诺健那是梵语,汉语叫露形神。有一个大的诺健那神,那气力更大得不得了。他拿着金刚轮,奋威悬击,使足了气力来打,金刚轮够坚密,不坏的,是很厉害的东西,能使金刚轮的人气力又非常大,这样子来打风轮,「金刚有碎,风轮无损」,结果,金刚轮可以打碎掉,而风轮坏不了。这就帮助了风轮的坚密程度。本来是空,空里边一运动就产生风。这样风轮形成了。

「又诸有情业增上力」,先决条件是业力,没有业力就不会产生这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踰缮那」,在风轮上边,因为众生业力增上的缘故,起了大的云雨。现在的科学也说,极厉害的运动之后,会产生很大的热,这个热气体能形成很大的云,云慢慢地冷却下来,就会下雨。劫初这个雨很大,我们经常说倾盆大雨很大,但劫初的雨,它的雨点似车子的轴那么粗,大得不得了,不断地下在风轮上。也就是说,风轮运动的外壳冷却之后结成云,云再冷下来形成雨,在风轮上面,长时下很大的雨,就积成了水轮。水轮还没有凝结成地轮的时候,这个水轮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那么深。

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余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踰缮那。

「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这里提了个属科学的问题,我们知道水是会流动的,那么,这个水轮在风轮上,它怎么不向四边流开去呢?是怎么凝聚在一起的呢?这有几个解释。

「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些论师说,因为一切有情的业力所感,这个水轮里的水不会流散。打个比喻,我们吃的饮食,还在消化、没有变熟的时候,不会流到熟藏(大肠)去。虽然肠子是通的,但饮食吃下去之后要经过好几个小时,等营养成分吸收完后,再排到熟藏,并不是马上到熟藏的。

一切有情的业力所持,可以使水轮里的水不到处流散。现在的物理学解释为地心吸力可以把四边的水都吸住,不会流。地球有五大洲、四大洋,水的面积比陆地面积要多得多,地球本身又是自转,又是公转,不断地翻身,但水是吸住的,根本不会流出去。这个水为什么不流出去呢?地球有什么力量可以把水吸住呢?地心吸力哪里来的?这些都是业力的关系。

其余的论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是风的力量,把它持住,不流出去。好比农村里的篅(用竹蔑编成的圆形农具,篅谷子用),谷子不会散出去。风把水持住也一样,不会到处流散。根据前个论师的观点,是业力把它持住的,没有风,也不会散出去。

「有情业力,感别风起」,因为有情业力的关系,另外又起了一股风。「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这股风猛烈不断地吹在水上。因为水温本来很热,经风一吹,冷却之后,水面上就凝结了一层坚硬的金。这就好比是热牛奶放一会儿,表面会结一层牛奶薄膜一样。因为结了一层膜,结成了一个金轮,水轮的厚度减少。水轮本来是十一亿二万踰缮那,有三亿二万结成硬的金轮,余下的八亿还是水轮。

「二轮广量其数是同」,金轮跟水轮的大小是一样的,它的直径为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很广很广。「周围其边数成三倍」,它的周围加三倍,这符合数学,周长等于直径乘3.1416的算法。3.1416,三倍多一点,一共是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踰缮那,这是个天文数字了。

从此第二,明九山。颂曰:

苏迷卢处中此云妙高 次踰健达罗此云持双,山顶有二双迹,山能持故,故以名焉 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也竭地洛迦山竭地洛迦,西国树名,此国南方,亦有此树,名檐木山,山上宝树,其形似彼,故以为名也 藴达黎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 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山形似彼也 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 尼民达罗山此是鱼名,其鱼觜尖,山形似彼

于大洲等外 有铁轮围山 前七金所成 苏迷卢四宝

入水皆八万 妙高出亦然 余八半半下 广皆等高量

「从此第二,明九山」,风轮上面是水轮,水轮上面是金轮,金轮上面是地,地上形成山,总的说,大山有九。

「颂曰:苏迷卢处中」,第一个,苏迷卢,此云妙高山(须弥山),在中间。

第二个,「次踰健达罗」,踰健达罗是梵语,在须弥山外边的第二层山,「此云持双」,为什么叫持双?「山顶有二双迹,山能持故,故以名焉」,因为山的顶上有两个车道,山持两个道,故叫持双山。

学过曼茶就知道,须弥山在中间,须弥山外面是海水,海水的外边一圈是踰健达罗山(持双山),持双山之外又是海水(八功德海),外面又是一重山,就是伊沙驮罗山。伊沙驮罗山之外又是海水,再外面一圈又是山,一共七层金山,最后一个是铁围山,铁围山中间的海是咸水海。照《地藏经》说,铁围山以外是地狱。前面七重山都是金山,金山里边的水都是八功德水。

第三个,伊沙驮罗山。因为山顶上的山峰耸起来,从形状来看好像一个车轴。山能持这个车轴,叫持轴山。

第四个,竭地洛迦山(檐木山),竭地洛迦是印度一种树名,叫檐木。「此国南方亦有此树」,我们南方也有这样的树,「山上宝树其形似彼」,因为山上有很多宝树,山的形状像它一样,所以把这座山叫成这种树的名字。

第五个,藴达黎舍那(善见),见者称善,大家看了都说好,就叫善见山。

第六个,頞湿缚羯拏,马耳山,因为山的形状像马的耳朵。

第七个,毗那怛迦山,象鼻山,因为山的形状像象鼻子。

第八个,尼民达罗山,尼民达罗是一种嘴很尖的鱼,因为山像一条尖嘴鱼的样子,所以叫尼民达罗山。

「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尼民达罗山之外是四大洲,四大洲之外再有铁围山围起来。前面七重山不是一般的土山,都是金所成。苏迷卢是由四宝——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所成。四个方位各显一种顔色。须弥山的南方是吠琉璃宝(青宝石),因为青宝石的顔色照到虚空,整个虚空乃至水都成了青顔色;东洲是银色的;北方是金色的。很多人说美国是北俱卢洲,美国的天是金色的吗?不是,还是蓝的,蓝的就是南洲。说喜马拉雅山是须弥山,就更可笑了。喜马拉雅山在亚洲,亚洲没有金顔色的天。所以这些都是不可靠的说法,不可取。

苏迷卢四宝所成,入水皆八万,水的深度有八万踰缮那,山在水下的高度都是八万。「妙高出亦然」,须弥山的高度跟水深一样,也是八万。「余八半半下」,其余八个山,半半下,就是第二重踰健达罗山的高度只有四万,伊沙驮罗山高二万,一半一半的减下去。「广等皆高量」,山四周的广度跟高度一样,山高的四周就寛,山不高的四周就狭一点。

释曰:前两行半明九山,次两句明山体,后一行明山量。论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周匝遶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持双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宝为体。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吠瑠璃、颇胝迦宝。随宝威德,色显于空。故赡部洲空,似吠瑠璃色。

颂的前两句半帮助九山,后两句帮助山的体,最后一行帮助山的大小。

《俱舍论》说,「于金轮上,有九大山」,金轮上有九大山,当然还有地。金轮很坚硬,不像土地那么松,上边风化之后,再形成土地。九大山中,最高的、最大的山之王就是须弥山,它处在中间,其余八大山围绕在四周,将须弥山一层一层地包起来,形成圈。「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这八个山,前七个山是内,第八个山是外。前七重山里边都是八功德水,第七个山以外是咸水,四大洲就在咸水海里。咸水海之外有个铁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铁围山好像轮子一样,把七重大山、咸水海,全部包起来,这一圈范围就是一个小世界。也就是说,须弥山为中,旁边七重金山,最外一圈铁围山包起来,这么大小。上边忉利天,一直上去,还有四禅天……这是一个小世界。

「持双等七,唯金所成」,从持双山开始的前面七个山都是金所成,这个金是金属,不一定就是黄金。「妙高山王,四宝为体」,妙高山是最珍贵的,以四个宝为体。「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吠瑠璃、颇胝迦宝」,四周是什么宝呢?四面北东南西依次第,北面是金,东面是银,南边是吠琉璃,西是颇胝迦宝。

「随宝威德,色显于空」,这些宝是无价之宝,威德很大,宝的顔色一直映到天上去,所以天空的顔色就是宝的顔色。「故赡部洲空,似吠琉璃色」,所以我们南洲的天空是青顔色的。太阳照得很亮的时候,如果天空什么云彩也没有,那就是一片青天。这个青顔色是什么地方来的呢?是须弥山南方的吠琉璃宝反射出来的顔色,当然光是太阳的光。北方是金的,东方是银的,西方是颇胝迦宝,一般就是水晶宝,白顔色的玉石,水晶这一类的宝,它的顔色也可以看到。照这样说,北方的天是金色的,东洲那边(须弥山东方)的天是银色的,南方是青蓝色的,西方就是白色的。现在,宇宙飞船也好,什么也好,有没有发现金色的天,银色的天,跟白色的天?恐怕还没有发现,还在南洲里边,没有跑出去。

问:如是宝等,从何而生?答:亦诸有情,业增上力,复大云起,雨金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涛奔,其水即为众宝种藏。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变生众宝类等。

「问:如是宝等,从何而生」,《俱舍》是聪明论,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下,又问在正题上,不是乱问。听说有的居士听佛法后讨论,却讨论生意经。那不对头,做生意的事情不要在这时候讨论。这个时候应该是讨论经书的正题,如何出生死,如何把经上的知识接受下来。

这些宝是怎么生出来的?「答:亦诸有情,业增上力」。这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则,是业报所感的。业报所感怎么感?不能说变,《俱舍论》里特别强调,生出来的,跟数论的变不一样。宝怎么起来的?是众生业力增上的缘故。又起一阵大云,大雨澍下,金轮上边,滴似车轴,也是下很大的雨,跟车轴那样粗的雨。「积水涛奔」,那么大的水下来,形成一股大大的波涛,奔涌而来。「其水即为众宝种藏」,这个水就是各式各样宝的种、藏。什么叫种?里边含了宝的因素,宝从水生,是宝的种子。藏,藏在水里边,水里边有很多金等矿物质。这个水不是一般的自来水、蒸馏水,它含的宝藏很多。「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变生众宝类等」,水里边本来有宝的种,有宝藏在,因为各式各样很厉害的风、有威德的风、有各种功能的风去吹那个水,风就是运动,经过各式各样的运动,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宝。

如是变生金宝等已,复由业力,引起别风,简别宝等,摄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咸,令别成立内海外海。

「如是变生金宝等已,复由业力,引起别风」,像这样子金、宝什么产生之后,又由一些业力,感另外一种风,「简别宝等,摄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咸,令别成立内海外海」,另外这个风把那些宝分别积聚起来,堆成各式各样的山,成了各式各样的洲。把水分成咸的、甘的,使它们成了内海、外海。前面七个内海是甘的、甜的八功德水,外海是咸的,咸水海。

如是九山住金轮上,入水量皆等八万踰缮那。苏迷卢山出水亦尔。余八出水,半半渐卑,谓初持双山,出水四万,乃至最后铁轮围山,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各自与出水量同。

「如是九山,住金轮上」,这金轮上的九重山,入水量皆等八万踰缮那,在水里都是八万踰缮那,出水面的高度却是一层低一层。「苏迷卢山出水亦尔」,苏迷卢山出水面的高度,跟在水底下的深度都是八万踰缮那。「余八出水,半半渐卑」,其余八个山,它的出水面的高度,一半一半地减,「卑」就是低下去,怎么减呢?「谓初持双山,出水四万」,持双山比须弥山减一半,最后的铁轮围山,出水高度只有三百一十二半。四万,二万,一万,五千,二千五,这样算到后来,第八层就是三百一十二个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各自与出水量同」,山的广度跟它出水的高度一样。

从此第三,明八海。颂曰:

山间有八海 前七名为内 最初广八万 四边各三倍

余六半半狭 第八名为外 三洛叉二万 二千踰缮那

释曰:妙高为初,轮围为后,中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耎,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如是七海,初广八万,约持双山内边周围量。于其四面,数各三倍,谓各成二亿四万踰缮那。其余六海,量半半狭,谓第二海,量广四万。乃至第七量,广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说周围量者,以烦多故。第八名外,咸水盈满,量广三亿二万二千。

这是讲海的大小。两山夹一海,九山中间是八个海。从须弥山往外排,前七个是内海,最后铁围山以内的是外海。「最初广八万」,最初的海,它的寛度八万踰缮那,「四边各三倍」,四边就是海的四边、四周围,「三倍」,二十四万。这个很好算,须弥山在中间,须弥山本身的周围是八万,海寛是八万,海绕须弥山,须弥山这边的海八万,须弥山那边的海八万,一整个海的寛度就是二十四万,四边都那么寛。其余的六个海,就是八功德水的内海,半半狭,寛度一半一半地减。第八个海是咸水海,它的寛度是三亿二万二千踰缮那。这是海的量,大概的情况记住就可以了,数量不一定要记得那么准确。

「释曰:妙高为初,轮围为后,中间有八海」,最初是中间的妙高山,最外是铁轮围山,两层山中间夹一个海,九山中间一共八个海,前面七个海叫内海。

「七中皆具八功德水」,在七个海里边,都有八功德水。我们经常念《阿弥陀经》,八功德水的八个功德,恐怕大家不一定能够背得下来。什么叫八个功德,第一是甘,甜的;第二是冷,清凉的;第三是软的,不是硬水,里边没有杂质的东西,没有渣子;第四是轻,很轻;第五是清净,很干净;第六是不臭,水不会臭;第七,饮时不损喉,吃下去的时候,不会损害喉咙;第八,吃下去的时候,不伤肚子。有的时候,吃了冷水肚子要痛,喉咙冻得不得了,这个水不会,是清凉,不是冷得不得了。这是八功德水,前面七个海里都是。

「如是七海,初广八万,约持双山内边周围量。于其四面,数各三倍,谓各成二亿四万踰缮那」,第一个海,二亿四万。须弥山在中间,高是八万踰缮那,寛也是八万踰缮那。海水寛也是八万,海水围绕着须弥山,东边海寛八万;西边海寛八万,南北也是八万。那么海的边就可以算出来,中间须弥山是八万,两边又是八万,二亿四。东边是二亿四,南边、西边、北边也是二亿四,四边都是二亿四万踰缮那。

须弥山外第一层海这样,第二层也好算了,它的寛度是少一半的,只有四万。这一边四万,那一边四万,加上山的寛度,再加中间二十四万。知道原则,自己好算,也不需要把它全部算出来。「其余六海,量半半狭」,须弥山跟持双山中间的海,寛是八万,持双山跟持轴山中间的海面寛度只有四万,这样依次减少,第七海的寛度,减到一万二千五。「此等不说周围量者,以烦多故」,这个海的周围有多少寛呢?没有说,太繁了,就不写了。欢喜算就自己去算好了,也不是很难的算术,一层一层推出去,照第一个去推。

这七层海过了之后,第八个海是外海,不是八功德水,而是咸水充满。娑婆世界也有八功德水,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碰到的海水都是咸得不得了,不能吃,越吃越渴。如果船入大海之中,带的淡水没有了,那就非渴死不可。「咸水盈满,量广三亿二万二千」,第八个是咸水海,充满了咸水,它的寛度三亿二万二,就是三十二万二千。这是八大海。

从此第四,明四大洲。颂曰:

于中大洲相 南赡部如车 三边各二千 南边有三半

东毗提诃洲 其相如半月 三边如赡部 东边三百半

西瞿陀尼洲 其相圆无缺 径二千五百 周围此三倍

北俱卢畟方 面各二千等 中洲复有八 四洲边各二

这是四大洲。在第八个咸水海里边有四大洲,八小洲其实是八个中洲,因为小洲无计其数,每一个大洲旁边有两个中洲。

「于中大洲相,南赡部如车」,大洲的形状,南赡部洲的形状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车是古代乘的交通工具,前面骑马的狭,后边坐人的寛。南赡部洲的样子跟车相似,南边特别短,最狭,只有三个半踰缮那,其他东西北三边一样长,都是二千踰缮那,跟南边比,差不多快一千倍,南洲的形状是这样。南洲人相也是上边寛下边狭,跟南洲的相一样,下边下额就是那么一点点,跟上面颅骨比起来,是很小的。这是大概样子,当然不是全部的。

「东毗提诃洲」,东洲是半个月亮的样子。「三边如赡部,东边二百半」,从方位来说,东洲在须弥山的东面。半月形,靠东那一边是个尖尖,很小,只有三百半。南、北是一个圆弧形,靠西边是一个弓弦,长度差不多,都是两千。

「西瞿陀尼洲,其相圆无缺,径二千五百」,西洲是一个无缺的圆形,它的直径是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周围是3.1416乘直径,近似三倍直径。

「北俱卢畟方」,北俱卢是正方形,每一面都是二千,相等的。

「中洲复有八,四洲边各二」,在四大洲的旁边各有两个中洲,一共八个。就是四大洲、八中洲。

释曰:前三行半明大洲,后两句明中洲。论云:于外海中,大洲有四,谓于四面对妙高山。南赡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南边唯广三踰缮那半,三边各有二千踰缮那。解云:此言车者,是西国车,彼国车形,前狭后阔,如人面也。

「释曰:前三行半明大洲,后两句明中洲」,前三句半颂释大洲,最后两句说中洲。「论云:于外海中,大洲有四」,在外海(铁围山里的咸水海)里边有四大洲。从这里看,我们到须弥山的距离远得很,要经过七重金山,七个八功德水的海。我们到喜马拉雅山哪里要经过八功德水呢?地球上还没发现八功德水在哪里。说喜马拉雅就是须弥山,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靠的。

「谓于四面对妙高山」,相对于妙高山来说,它的方向是这样的,「南赡部洲,北广南狭」,南边是赡部洲,赡部洲北面寛,南面狭,东西北三边一样长。「其相如车」,好比古代的车一样,南边特别小,只有三踰缮那半,其他三边各有两千踰缮那。「此言车者,是西国车」,是印度的车,「彼国车形,前狭后广,如人面也」,这个国家的车子,前面很狭,后面蛮寛,跟人的脸一样,上边寛,下边狭。方向也是这样,朝南的一边很狭,北面很广,东西两边弯下去,是一个矩形的样子。

又论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以无余依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故。解云:以无余依者,除菩萨身外,更无余依身起此定也。无余处者,除金刚座外,无余处所也。此定力大,余依余处,无坚固力,可能持故。

这里顺便讲到南洲特色。南洲有个金刚座,「上穷地际」,座的上面在地面上,金刚座的深度是从地面一直到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要成佛的时候,都要坐在金刚座上。为什么呢?因为成佛之前,要「起金刚喻定」,金刚喻定的力量极大,在其他地方坐就承不住这个定的力量,所以一定要在金刚座上成佛。

「以无余依」,最后身菩萨的身体跟其他的人结构不同,骨头交接的地方,跟龙盘一样盘起来的,非常坚固。一般的人的骨头钩住就完了。那么菩萨的身体能够承得住这个定,而金刚座也承得住这个定,唯有金刚座这个地方纔承得住这个定。无余依,没有其他的身体,无「余处所」,没有其他地方,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持金刚喻定。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金刚喻定起的时候,力量大得不得了,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这个地动起来的时候只有在金刚座上,还能够维持不动。如果在其他的地方,座就垮掉了,坐不起来了。

「解云:以无余依者」,依是依身,依的这个身体,除了最后身菩萨,「更无余依身起此定也」,就是成佛的那个菩萨的身,没有其他的身体可以起这个金刚喻定。「无余处者」,除了金刚座以外,没有其他的地方。「此定力大」,这个金刚喻定的力量大得不得了,其他的依、处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持它,承不住。

东胜身洲东狭西广,三边量等,形如半月。东三百五十,三边各二千。西牛货洲圆如满月,经二千五百,周围七千半。北俱卢洲形如方座,四边量等,面各二千。等言为明无少增减。随其洲相,人面亦然。

「东胜身洲东狭西广」,东边很狭,西面很寛,三边量等,南北两边跟半月一样。供曼茶的时候,东胜身洲就是个半月形,一个直的朝西边,两个弧在南北,东边是个尖尖,只有三百五,而两个弧跟西边的直线都有两千,所以是东少,南西北比较寛,那是东洲。

「西牛货洲圆如满月」,是个圆形,跟满月一样。它的直径是二千五百,周围是七千半。

「北俱卢洲形如方座」,好像方的座,「四边量等」,正方形,每一面都是二千。「等言为明无少增减」,所谓相等,就是四边一样,没有多也没有少。

「随其洲相,人面亦然」,这是洲跟人的关系,地形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洲的样子跟人的脸是相似的。看人的面形有个习惯问题。我们看惯了南洲的人都是上边寛、下边狭,如果看到一个东洲的人,半月形的脸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看到北俱卢洲的正方形的脸,也会觉得奇怪。还有西牛货洲的圆脸,倒是我们这里也有,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个人脸圆得不得了,一个头就像西瓜那么圆。当然,看惯了东洲的人来看我们南洲的人也是觉得怪了,头上面那么寛,下面一点点。我们看华侨或者华裔,他们的相貌也会跟真正的汉人有一点不同,在国外住得久了,经过几代演变,就会有些不同。我在温州看到有个居士,她丈夫是意大利人,她的样子就有点不像汉人了。这是地形对人的生理有影响。

复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属。谓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赡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末罗洲,此云猫牛,二、筏罗遮末罗洲,此云胜猫牛。东胜身洲边二中洲者:一、提诃洲,此云身,二、毗提诃洲,此云胜身。西牛货洲边二中洲者:一、舍搋洲109,此云谄,二、嗢怛罗漫恒里拏洲,此云上仪。北俱卢洲边二中洲者:一、矩拉婆洲,此云胜边,二、憍拉婆洲,此云有胜边。此八中洲,皆人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说唯一洲,罗刹婆居,即是此方遮末罗洲也。

「复有八中洲」,还有八个中洲,是大洲的眷属,大洲边上附带的。「谓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每一个大洲两边,有两个中洲。南赡部洲的两边,一个是遮末罗洲,「此云猫牛」,第二个是筏罗遮末罗洲,「此云胜猫牛」,是中洲的名字。东胜身洲两边的中洲,一个提诃洲,身,一个毗提诃洲,胜身洲,这个跟曼茶供一样的。西牛贺洲的呢?一个是舍搋洲,梵语叫谄,一个是嗢怛罗漫恒里拏洲,叫上仪洲,这是梵语翻译的中国话。北俱卢洲两边的中洲,一个是矩拉婆洲,叫胜边,一个是憍拉婆洲,叫有胜边,这是梵语。

此八个中洲都是住人的,但比大洲的人要小一点。这像小岛上的人要小一点一样。人形跟地形也是一样的,大洲上的人高大一些,小洲上的人小一点,「如此方侏儒」,侏儒就是小人,长不高的人,中洲里住的人,就跟所谓的侏儒这一类人一样。

「有说唯一洲,罗刹婆居」,有的人说,有一洲不是人住的,南洲的遮末罗洲是罗刹住的。我们看佛教故事里,总有一些商人什么漂堕罗刹鬼国,大概就是指这个遮末罗洲。那现在是不是罗刹住呢?就不一定了,可能现在有人住了。

现在讲的是整个世界,这个讲得很快。器世间形成,三轮,是风轮、水轮、金轮,金轮上有九重山,须弥山在中间,七重金山,最后是铁围山。在山的中间有八个海,七个内海是八功德水,一个外海是咸水海。在咸水海里有四大洲,四大洲的形状大小也都讲了,四大洲两边各有两个中洲,一共八个中洲。这些知道以后,对修曼茶有很大帮助。

从此第五,明黑山等。颂曰:

此北九黑山 雪香醉山内 无热池纵广 五十踰缮那

释曰: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此山有香,人嗅便醉。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恼,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从池东面出,遶池一匝,方入东海。二信度河,从池南面出,遶池一匝,方入南海。三徙多河,从池北面出,遶池一匝,方入北海,此方孟津河是也。四缚刍河,从池西面出,遶池一匝,方入西海。无热恼池,纵广正等,五十踰缮那量。八功德水,盈满其中,非得通人,无由能至。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

这里讲南赡部洲一些有名的地方。

「释曰: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从南洲的中部到北面去有三个地方,每个地方各有三重黑山,三三九,一共九个黑山,过了三重黑山之后,在黑山北有个大雪山,大雪山的北面有另外一个山,叫香醉山,为什么叫香醉山?「此山有香,人嗅便醉」,因为这山有个香味,人闻到香味要醉。

「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恼」,在雪山的北面,香醉山的南面,中间有一个大的池叫无热恼池。无热恼池是佛经里很有名的一个地方,池里边出四大河。第一是殑伽河,就是恒河,「从池东面出,遶池一匝,方入东海」,从池的东边出来,绕池一圈后,进入东海。第二是信度河,从池的南面出来,也绕池一匝到南海。第三是徙多河,从池的北面出来,绕池一匝,到北海去,这就是印度的孟津河。第四是缚刍河,从池的西面出来,绕池一匝,方入西海。这都是印度的河,源头都是无热恼池,从无热恼池的东南西北,流出四大河流。四大河流流出来的时候,从无热恼池的周围绕一圈,然后流入东南西北四大海。这是印度的地理,不必花很大力气研究它。佛教里对地理知识一向是不太重视的。这里因为讲到器世间,顺便说一下。

无热恼池是怎么一个情况呢?「无热恼池,纵广正等,五十踰缮那」,它是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五十个踰缮那那么寛。「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南洲是在咸水海里边,七个内海有八功德水,但在南赡部北面这个无热恼池里,却是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这个池有没有被发现过?「非得通人,无由能至」,没有得到神通的人到不了。一般的凡夫到不了那地方的。

「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在无热恼池(就是阿耨达池),旁边有一个赡部林,树长得很高大,果子也很甜美。南赡部洲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树来取的,这个赡部林里的树叫赡部,树的果子叫赡部果,那么这个洲也就叫赡部洲。传说赡部林下边是海,海下边有金子,赡部金那是最好的金子。这是南洲一些特殊的地方。

我们说《俱舍》是讲修行的,看了半天,看不出修行?这些都是器世间,是叫你厌离的,接下来要讲的地狱是最容易起厌恶、厌离心的,讲得很仔细,对三恶道的可怕就要从这生起恐怖心。果害怕,更要怕产生果的因。所以,在忏悔的时候,我们经常要问,于罪及堕见否?罪,犯了什么罪?知不知道。堕,犯了这个罪,将来要堕到哪一个恶道去?知不知道。知道之后,絶对不敢犯了,要赶快忏悔。那些对将来的恶果麻木不仁的人,是心被烦恼迷掉了,只顾眼前,对一切后果都不顾。好像亡命之徒,只要把钱抢到,眼前能够享受就好,明天枪毙也不管了,其他都不想了。这样子的人,是没有理智的,跟野兽跑出去只为了吃东西一样,有打猎的人,或者其他更大的野兽,它都不管不顾,只是为了拼命吃饱肚子。那么这是愚痴,很可怜。我们人不能像畜生一样。

从此第六,明地狱。论云:复于何处,置捺落迦?大捺落迦,何量、有几?颂曰:

此下过二万 无间深广同 上七捺落迦 八增皆十六

谓煻煨屎粪 锋刃烈河增 各住彼四方 余八寒地狱

「明地狱。论云:复于何处,置捺落迦?大捺落迦,何量、有几」,在什么地方有大地狱?它的大小怎么样?一共有多少大地狱?

「颂曰: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屎粪,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狱」,在南赡部地面以下,过二万踰缮那是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两万,这么大一个大地狱。在阿鼻地狱上边还有七个捺落迦(七个地狱),一层一层上去,像八层楼一样,无间地狱是最底层,上面还有七个。

八大地狱中每一个地狱的四边都有四个游增地狱,四方各四个,四四一十六个。游增地狱的名字是煻煨、屎尿、锋刃、烈河。这四种游增地狱,就是大捺落迦(大地狱)的苦受了之后,还要在外边受的,再增加的一些苦受,叫「增」。所以说地狱里受的苦是不可想象的,能够不去是最好,造了罪是非去不可的。「各住彼四方」,在大地狱的四个方位各有四个。

除了大地狱、游增地狱之外,还有八寒地狱。大地狱总的是这么多,小地狱当然还有更多。《地藏经》里边也讲了很多。

释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且如等活捺落迦中,诸有情身,虽被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还活如本,由此理故,立等活名。阿鼻旨中无如是事。有余师说,阿鼻旨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余地狱中,虽无异熟乐而有等流。

「释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在南赡部洲地下,一直下去,二万个踰缮那那么深就是地狱。如果我们去钻地,一直钻下去,会不会看到地狱?这个跟在母狗肚子里死掉的小狗一样的,你不是地狱的报,就是掘到二万踰缮那,也不一定能看到地狱,因为共业不同。这个在母狗肚子里边,要投生地狱的小狗,它的中阴是地狱,但母狗的肚子不会烧掉,因为业报不同。「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这个阿鼻旨大地狱,它的顶层离开地面两万,它的深度是两万,它周围的量也是两万踰缮那那么寛,所以说它的底离地面是四万踰缮那。

「以于其中,受苦无间」,为什么叫阿鼻旨地狱,无间地狱?因为在这里受的苦是没有间断的。「非如余七捺落迦,受苦非恒」,在其他的捺落迦也是受苦,但不是一刻不断地受,中间可以停一下。而阿鼻旨地狱却不一样,受苦是无间的,「故名无间」,所以就叫无间地狱。无间的意思很多,死了之后,中间没有间隔,直接到地狱去,也是无间的一个意思。

「且如等活捺落迦中,诸有情身,虽被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还活如本,由此理故,立等活名」,怎么叫无间呢?打个比喻,说最上面的等活地狱。等活地狱的有情,受很厉害的苦,是什么苦呢?「种种斫刺磨擣」,斫就是砍;刺是用刀、矛来刺;磨,是在磨子里边磨;擣就是,过年做圆子的馅子时,拿东西把馅打得粉碎,擣得粉碎那个擣,这些阿育王做人间地狱时都搞过。在等活地狱里边,受的苦很厉害,死了之后,只要一阵凉风一吹,马上就又活了,跟以前一样,活过来之后,再要受苦,中间没有停顿。「由此理故,立等活名」,由这个道理就叫等活,「等活」,等,相等于前面的一样,活了,叫等活。而「阿鼻旨中无如是事」,但是阿鼻地狱里边,却没有这样子间歇的,没有什么风吹一下,活过来了,没有暂时不受苦的情况。

「有余师说,阿鼻旨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余地狱中,虽无异熟乐而有等流」,另外一些论师解释无间,说阿鼻地狱里,受的苦中间没有夹一点点快乐,没有乐夹在苦里边,就是不断地受苦,叫无间。难道其他地狱有乐吗?它异熟果的乐是没有,地狱里可能有等流的乐,过去的乐等流下来的,这个是可以有的,那么说活过来是乐了,异熟的乐没有,但等流的乐可能有。

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极热,二、炎热,三、大号叫,四、唬叫,五、众合,六、黑绳,七、等活。有说此七在无间傍。

「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无间地狱是底层,其他七个捺落迦在无间地狱上边重累而住,就跟八层楼高一样,一层一层叠起来。

「其七者何」,哪七个呢?「一、极热,二、炎热,三、大号叫,四、唬叫,五、众合,六、黑绳,七、等活」,从下到上,挨着阿鼻地狱是极热地狱,再上一层是炎热地狱,再高一层是大号叫地狱,再上是号叫地狱,再上是众合地狱,再上是黑绳地狱,最高一层是等活地狱。「有说此七在无间傍」,有的人说这些地狱在无间地狱的旁边,不在上边,有几个说法。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故薄伽梵说此颂曰:此八捺落迦,我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开闭以铁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煖交彻,猛火恒洞燃。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在八个捺落迦的四面、周围,游增地狱还有十六个。受了地狱的苦之后,还要受外边的苦,叫增。

「故薄伽梵说此颂曰」,为什么有游增地狱呢?有佛说的一个颂可以证明。「此八捺落迦,我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开闭以铁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煖交彻,猛火恒洞燃」,这是佛说地狱的一个颂,藉这个颂证明有十六个游增地狱。

释曰: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

「释曰:十六增者」,什么叫十六增呢?八个捺落迦的四面有四门,东南西北四门,每一个门外边有四个地狱,哪四个?

一、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有情游彼,纔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燋烂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

第一,「煻煨增」,这是游增地狱,当地狱受了苦之后,还要增上受这里的苦。什么叫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在这个游增地狱里,「有情游彼,纔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燋烂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煻煨是烧得很烫的灰,这个地狱里边充满了这些极烫的灰,一直没到膝盖,把膝盖都埋在里边。有情跑到那里去,脚下去的时候,因为里边极热,热得不得了,皮肉全部都烂掉了,都掉下来了,只剩一付骨头。假使脚抬起来,又长好跟原来一样,平复如本,这是煻煨增。假使受了苦之后没有知觉死掉也就算了,但他举足起来,又恢复原样,脚踩下去还要再受一次苦,两只脚交替不断地受苦。

二、尸粪增。谓此增内,尸粪泥满,于其中多有娘矩咤虫,觜利如针,身白头黑。有情游彼,皆为此虫,钻皮破骨,咂食其髓。

第二,「尸粪增」,这是尸粪地狱。这个地狱,「尸粪泥满」,充满了尸体跟粪的泥浆,「于其中多有娘矩咤虫」,在这个尸粪地狱里边有一些「娘矩咤虫」,这是一种怎么样子的虫呢?它的嘴很尖跟针一样,很厉害,身体是白的,头是黑的。有情到尸粪地狱里,那臭的味道已经很不好闻了,难过得不得了,这些尸粪里边的虫还要钻到人的身上,「钻皮破骨」,它不但吸皮上的血,嘴还跟针一样硬梆梆的戳得很深,从皮里戳进去,一直把骨头都戳破,吃骨里的骨髓,那是很厉害的虫。

小的时候看到小说里描述水牢。把人关在水牢里边,很多尸体泡在水里腐烂了,那气味是难闻得不得了。尸粪地狱比水牢还不晓得要增长多少,整个地狱都是尸体、粪的浆,是臭不堪言的东西,里边还有那些要吸骨髓的厉害的虫。

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一刀刃路。谓于此中,仰布刀刃,以为大道。有情游彼,纔下足时,皮肉与血,俱断碎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銛利剑刃为叶。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刺支体,骨肉零落,有乌驳狗,揸掣食之。三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銛锋,上下鑱刺,有铁觜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杖同,故一增摄。

第三,「锋刃增」,锋刃增,「复有三种」,有三种锋刃。

一是刀刃路,上刀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小说里经常提到上刀山。在一条路上铺满刀,刀口是向上的,有情跑到那里,足纔踩下去,刀就把皮血、骨头全部都割烂、割碎,一块一块掉下来,掉下来后又不死,痛得不得了。结果皮掉完了,把脚举起来又长好了,再踩下去又再破一次,这是不得了的苦。

二是剑叶林,这个树林,「纯以銛利剑刃为叶」,树叶子都是利刃,宝剑一样很快的。「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刺支体,骨肉零落,有乌驳狗,揸掣食之」,树叶子跟利剑一样厉害,有情在树下经过的时候,风一吹把树叶子吹下来,就是一把把剑掉下来,把有情身上的皮血肉一块一块的全部割下来,之后有一种狗,叫乌驳狗,把掉下的肉掣了吃掉。古代传说它是能吃老虎的,很厉害。

三是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銛锋,上下鑱刺,有铁觜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这是另外一种受锋刃苦的情况,铁刺林。这个树上有很多荆棘一样的树叶子,都是铁刺,不是一般的木头。这个刺有十六指那么长,十六指是并起来,那是很长的刺。有情到了那里,狱卒逼他上树的时候,这个刺是往下的,把他刺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爬上了树顶上,又让他下来,下来的时候,刺又朝上,经过那些刺,又是痛得不得了。

不但有刺来刺,还有铁觜鸟,它的觜很厉害,跟啄木鸟能够啄木头一样,这铁觜鸟吃什么呢?它抓有情的眼睛、心肝来吃,「争竞而食」,而且不是一只鸟,大家争着来吃,这个想想也可怕。想到可怕么,那就不要造地狱的业。造业的话,将来不去是不可能的。

「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杖同,故一增摄」,刀刃也好,剑叶也好,铁刺也好,都是锋刃的一类,所以是同一个游增地狱所摄。

四、烈河增。谓此增内,满热咸水。有情游中,或浮或没,或逆或顺,被蒸被煮,骨肉糜烂,设欲逃亡,于两岸上,有诸狱卒,手执刀枪,御捍令回,无由得出。此河如壍,前三似园。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

第四,「烈河增」,烈河增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充满了很热的咸水,为什么是咸水?淡的水烧到一定时候,温度再上不去了,咸水的温度要超过淡水的温度,烫得不得了。我们经常看到,咸的汤看看没有烟的,吃起来却很烫。这个咸水的温度极高。「有情游中」,有情在这热咸水里,「或浮或没」,漂来漂去,或者沉下去,「或逆或顺」,或是顺着水走,或是逆了水走,「被蒸被煮」,想想煮鱼的时候好了,水越来越烫,越来越烫,鱼在里边翻来覆去,难过得不得了,最后就烫死了。这样子蒸煮的结果呢,骨肉糜烂,肉烧烂了不说,骨头都烧烂了,这是因为温度高了。假使害怕了想逃,两岸上有很多狱卒,拿了刀枪,不准你上来,你跑也跑不上来,这都是业报所感。

「此河如壍,前三似园」,这个河像护城河一样,是围着城的,在周边的。前面三个增地狱像园子,在园子的周边,围了这么一条河,就是要一层层的受苦。「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每个地狱的四边,各有四个增,四四一十六,一共是十六个。

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为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苦故。有说有情从地狱出,重遭此苦,故说为增。

为什么叫增?「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为增」,在本地狱里边的苦受够了,再增上一点苦给你受的,叫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苦故」,在原来的大地狱里边,纔受了苦之后,增上的再受一点这些小的苦。「有说有情从地狱出,重遭此苦,故说为增」,也有说从地狱里出来,再要受这个苦,也都是解释增的意思。

问:诸地狱狱卒是有情不?答:有说非情。问:既是非情,如何动作?答:有情业力,如成劫风,风虽非情,亦能成劫。

「问:诸地狱狱卒是有情不」,提出一个问题,地狱的狱卒是不是有情?以前我们这里也有人问过,「答:有说非情」,有几种说法,有的说不是有情。

「问:既是非情,如何动作」,既然不是有情,它怎么会动呢?「答:有情业力,如成劫风,风虽非情,亦能成劫」,怎么会把罪人逼得去受苦?逼得有情不能从河里跑上来呢?答:这是有情的业力所感。前面讲过,劫初的时候起大风,先是风轮,风轮之后,慢慢的成了水轮、地轮,最后是世界形成。风不是有情,也是能动的,而且能够造成这个世界,也能成劫。实际上想一想,我们做梦的时候,很多有情在梦里边,甚至有狮子、老虎追你什么的,它们哪里是真的有情呢?是你业报所感的,也不是真的有情,也是会动的,甚至会打你、会咬你。

问:若尔,云何通彼大德法救善现说?如彼颂曰: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据此颂文,岂是非情。答:琰魔王使诸罗刹婆掷诸有情置地狱中者,名琰魔卒,是实有情,非地狱中害有情者。故地狱狱卒,非实有情。有说有情。

「问:若尔,云何通彼大德法救善现说」,假使它不是有情,那么大德法救善现的一个颂跟你的说法有矛盾,怎么通释?「如彼颂曰: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这是大德法救善现造的一个颂,他说有些有情心里边常常怀忿毒,瞋恨心很厉害,欢喜做坏事,见人家受苦他高兴,这样子的人感的果报,是将来做琰魔王下边的狱卒。照这么说是有情投生到地狱里去做狱卒的,你怎么说狱卒不是有情呢?这个要通释一下。

「答:琰魔王使诸罗刹婆掷诸有情置地狱中者,名琰魔卒,是实有情,非地狱中害有情者。故地狱狱卒,非实有情」,他解释说,琰魔法王的那些部下是罗刹婆等,那些很凶的非人之类,他们是做什么的?「掷诸有情置地狱中者」,把有情甩到地狱里去的叫琰魔卒,琰魔卒是真的有情。前辈子瞋恨心大,经常发瞋恨、毒害心的,见人家受苦他高兴的,造这些恶业的人将来做琰魔卒,这些确是真的有情。而狱卒跟琰魔卒不是一回事,狱卒是在地狱里害有情的那些。就是把罪人叉了油锅里去煮的,在烈河增边拿着刀、枪不让有情上来的,以及在剑叶林、刀山里逼着有情跑上跑下的,那些都不是有情,是地狱里的狱卒。琰魔卒并不是地狱里害有情的那些人,所以说在地狱的狱卒不是真正实在的有情。

《俱舍》里边把地狱的狱卒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在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里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一点。将来我们《俱舍》讲完,接下去就准备讲《二十唯识论》。为什么呢?世亲菩萨从有部出家,经过经部的学习,造了《俱舍论》,这集了根本教的大成。经过《俱舍论》,学习了经部的理论后,对唯识已经开辟道路了,再经过他哥哥无著菩萨的劝,他很容易就进入唯识。他进入唯识之后,弘扬唯识的第一部,就是《二十唯论论》。所以我们从《俱舍》直接探讨下去,讲到《二十唯识论》,这是依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来的。

讲《二十唯识论》障很大。我们曾经有一次讲《二十唯识论》,开头讲了一半,有大的障来了,就在一节课一个小时内很快全部念完。总算没有断掉!因为讲经讲一半停下来是不好的。就是最后一节课,讲完之后离开了。

问:若尔何缘,火不能烧彼?答:此定由业力所隔碍故,或感异大种,故不被烧。

「问:若尔何缘,火不能烧彼?」又问,地狱有大火,罪人被烧得焦头烂额,皮骨跟肉下坠。火是无情的,没有亲疏的关系,也应当是客观的,罪的人固然要烧,狱卒也应当一样要烧,为什么不烧狱卒呢?

「此定由业力所隔碍」,由业力所隔碍,狱卒烧不了是因为它没有被烧的业力,罪人纔有被烧的业力。「或感异大种」,狱卒的大种跟罪人的大种不一样,它不会烧的。这也不奇怪,记得以前学化学的时候,老师说,假使太阳里边有有情的话,那么他们的身体组织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身体是由耐火的物质做成的,在高的温度之下一样能生活。地狱里狱卒的四大跟罪人的四大不一样,狱卒的四大在大火里不受影响,这是业力的关系。

复有余八寒捺落迦:一、頞部陀,此云疱,寒风逼身,故生疱也。二、尼刺部陀,此云疱裂。三、頞哳咤,四、臛臛婆,五、虎虎婆,此三忍寒声也。六、嗢钵罗,此云青莲华,寒逼身青故也。七、钵特摩,此云红莲华,身寒赤色,似红莲华故也。八、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寒之更甚,身色弥红也。

「复有余八寒捺落迦」,接下来讲八寒地狱,也是一个一个地说。

第一是頞部陀,「此云疱,寒风逼身,故生疱也」。八寒地狱的寒冷程度是一层进一层。开始是个疱,寒风逼身,因为冷逼在身上,身上生起疱来,就是和冻疮一样的。第二是尼刺部陀,疱裂,这个更冷,已经冷得疱都裂开来了。

第三是頞哳咤,第四是臛臛婆,第五是虎虎婆。这三个冻得怎么样呢?是冷得话也说不出来只有喊了,冷的时候喊出来的声音就是呼呼、呼呼的。越冷声音变得越厉害,頞哳咤还稍微好一点,臛臛婆冷得就是臛臛臛!虎虎婆,冷得更厉害,唬唬唬的喊起来了。这是根据声音的不同分三个层次。

第六是嗢钵囉,就是青莲花,冷得身上都像开花一样,都冻得成青莲花一样,那是寒冷的程度更高了。第七是钵特摩,就是红莲花,本来冻青已经够冷了,跟莲花一样爆开来,这是冻红了,变成红莲花更厉害,身上的寒赤色,好像红莲花一样,都裂开了,冷得不得了。第八是摩诃钵特摩,大红莲花,开裂得更大了,身上的顔色就是绯红。

这是八寒地狱,寒气越来越重,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是寒冷程度不同。

论云:此中有情,严寒所逼,随身声色变,以立其名。解云:初二地狱,随身变立名,次三随声立名,后三随色变立名也。此八并居赡部洲下,如前所说,大地狱傍。

「论云:此中有情,严寒所逼,随身声色变,以立其名」,这捺落迦的名字,是根据严寒所逼之后,有情的身体,发的声音,身上的顔色,来安立的。开始是身起疱,中间是声音的变化,最后是身上的顔色的变化,从青到红,再大红。

「解云:初二地狱,随身变立名,后三随色变立名也」,前两个是根据身上的变化来安名字。第三、四、五,根据冷的时候,发的声音来安名字。第六、七、八,最后三个是根据顔色的变化来安名字,冷得冻青了,最后冻得红了,再大红,分三种不同顔色。「此八并居赡部洲下」,这八寒地狱在哪里?都在赡部洲的下边,「如前所说,大地狱傍」,就在前面说的八大地狱的旁边。

问:此赡部洲,其量无几,下宁容受无间等耶?答:洲如谷聚,上尖下阔,是故大海渐狭渐深也。

「问:此赡部洲,其量无几,下宁容受无间等耶」,再提一个问题,赡部洲范围不是挺大,它下边怎么有那么多的地狱呢?

「答:洲如谷聚,上尖下阔,是故大海渐狭渐深也」,这没什么稀奇的,就好像谷聚,堆的谷子一样,上边很小,下边很大。南赡部洲也是,露出海面的不大,但是海底下的很大,越是底下越大,好像谷子堆。因为这个原因,「是故大海渐狭渐深」,大海的水深越往下,地方越是狭小。因为洲的下边大,越深的地方,海的面积越小。这是根据水下边的地形的变化来说的。

如上所论,十六地狱,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感。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诸地狱器安布如是,本处在下,支派不定。

「如上所论,十六地狱,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感」,这十六个地狱,即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都是有情的业报增上而感的。

「余孤地狱,各别业招」,前面是共业所感,地狱的有情共同感到大火或者大寒。还有孤独地狱,是个别的业报所感的,只有一个或几个有情在受苦,没有其他有情。「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孤独地狱是个别人的业报所感的,不是共同的业力所感。个别业招,或者是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乃至一个两个。他住的地方各式各样,差别很多。地方处所也不一定,或者是在江河山边、旷野,或者在地下,或者空间,或者其他地方,山上之类的,根据个人的业所感。

「诸地狱器安布如是,本处在下,支派不定」,地狱的器世间布局就是这样子,根本地方在下边,它流出来的支派在空间、海边等等都有,不一定。

傍生住处,谓水陆空,本处大海,后渐流入余处。

「傍生住处,谓水陆空」,傍生是水陆空都有。水里边有傍生,陆地上当然有傍生,空中就是飞鸟之类的。「本处大海」,但是根本地方是大海,这是《俱舍论》里的说法,当然它有依据的。现在科学研究,好像最初的有情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后渐流入余处」,后来跑到其他地方去,上了岸之后,慢慢地把在水里的功能淘汰了,适应于陆地的生活。那些飞禽,因为它经常飞出去,它的翅膀慢慢就长大了,长大了之后就可在空中自由飞翔。它们的根本处是在海里边。

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然,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顔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

「诸鬼本处,琰魔王国」,琰魔王是鬼王,所以饿鬼的根本处是在琰魔王的国家里面。「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然」,在南洲地下边五百踰缮那的深度(跟地狱还差得远,它离地要近一点),有个琰魔王国。这个琰魔王,上次有人问是不是地狱的王?它是鬼王。「纵广量亦然」,它的深度、广度也都是五百踰缮那。

「从此展转,散居余处」,这是根本地方。从这个地方发展出去,到其他各式各样的地方都散开去。饿鬼里有各式各样的,有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自在如天」,福德最大的,长也长得「端严」,有很大的威德,受到很大的福报享受,也跟天一样非常的自在,这是鬼道里的最高阶层。还有最差的呢,「或有飢赢,顔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或者是经常受苦的,样子长得也丑陋,这些经上说得很多,可以去参考。

这主要是讲三恶道的处所,它的根本地在哪里,后来支流出去的一些在哪里。据一般的论书里边记载,福报大的饿鬼在天上也有,当然也是从根本地琰魔王国里出来的。

从此第七,明日月等。论云:日月所居、量等义者,颂曰:

日月迷卢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没中 日出四洲等

雨际第二月 后九夜渐增 寒第四亦然 夜减昼翻此

昼夜增腊缚 行南北路时 近日自影覆 故见月轮缺

「从此第七,明日月等」,现在要讲日月这些。「论云:日月所居、量等义者」,日、月住的地方,大小怎样。这里用颂回答。

「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昼翻此,昼夜增腊缚,行南北路时,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这是以前印度的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当然,跟科学不一定配得上。日月的大小,只有五十一、五十踰缮那。照现在的说法看,太阳、月亮的大小悬殊,不是五十一、五十的比;同时,五十一、五十,比地球要小得多,也不是那回事。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得了天眼之后,自己可以去看。这是古代的人记载下来的,当然有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地理记的。那个时候的科学水平是这样的,一定要把现在科学的道理跟人家说,人家也不一定接受。根据以前的科学水平,佛也可以这么说,不与世间诤。

释曰: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二句明日月体量,次两句明四时,后两行明昼夜增减。

「释曰: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一句,太阳、月亮跟我们地面的远近是多少?第二句,说太阳、月亮的大小,下边两句讲四时,就是白天黑夜。好像说,我们现在是白天,美国是半夜,就是这个情况,当然四周要比较一下。再下边两行是昼增、夜增。夏至以后天要减短,冬至以后白天慢慢增长,这也讲一下。再下边还要讲什么?月亮为什么有的时候圆,有的时候缺?所以说,《俱舍论》里边包含的知识是很多很多的。

论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遶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

「论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人是依地而住的,地下边是金轮、水轮、风轮,一层一层依靠,那么月亮、太阳跟星是依什么住的?《俱舍论》提这个问题,「依风而住」,它是依风的力量住的。「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遶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总的说这是业力所感。风就是运动,不要一说到风就以为一定是一股大风,把太阳吹来吹去,这个讲法好像太肤浅了一点,是运动的力量把它运持住。我们说力学,吸引力也是属于力的一部分,依了风力而住,谓诸有情的业增上力量,有一种风引起来,它绕了妙高山在空中旋环,运持月亮、太阳,使它不掉下来。

彼所住去此,四万踰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卢舍,其最大者,十六踰缮那。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唯一日月,普于四洲,作所作事。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

「彼所住去此,四万踰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太阳、月亮离开我们地面多远?这里是四万踰缮那,妙高山的一半,在持双山的顶(第二层持双山是妙高山的一半高),「齐妙高山半」。太阳,是五十一个踰缮那那么大,月亮只有五十个踰缮那,星星最小的只有一踰缮那,最大的十六踰缮那,都比太阳、月亮小,这跟现在的天文、地理,不一定符合。

「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为什么太阳能发光呢?太阳的下边是一种颇胝迦,是水晶这一类的宝,这个水晶宝是火珠所成的,能发火、发热,也能照。月轮下边的颇胝迦宝是水珠所成,它有清凉的作用,也能照。

「唯一日月,普于四洲,作所作事」,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在四大洲,做事情,就是作白天、黑夜。怎么作白天、黑夜呢?「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他举个例,说北俱卢洲是半夜的时候,东洲太阳纔下去是黄昏,南洲正是太阳当午,西洲太阳纔出来。根据这个,有人就说美国是北洲,那不是的。美国天也是蓝,怎么会是北洲?「此四时等,余例应知」,按这样子,其他的可以比,北俱卢洲是白天,那么东洲什么,西洲什么,比一下就出来了。

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增。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也。昼时翻此。夜若渐增,昼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则渐增。昼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夜减时,减一腊缚。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

「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增」,太阳、月亮,在四周回路旋环的时候,走的路轨不完全是老路,有差异的,一会儿朝南,一会儿朝北。现在就是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太阳的轨道要移动的。因为轨道移动的关系,昼夜有长有短。现在夏天是昼长夜短,白天长得很,早上很早天亮了,晚上八点钟,天还没完全黑掉,到冬天呢,六点钟纔亮起来,晚上五点钟就看不见了。那昼长夜短、夜长昼短是什么原因呢?

「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也」,雨际、寒际,这是印度分的时间,我们一年分四季,印度是分三季,一季是四个月。从雨际的第二个月后边第九日开始,夜增,昼开始短,晚上长了;从寒季的第四个月后半第九日开始,夜渐减也。「昼时翻此」,翻过来,夜增的时候,昼就减,夜减的时候,昼就增。

「夜若渐增,昼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则渐增」,反正一天就那么多时间,夜长了昼就短,昼长了夜就短。「昼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夜减时,减一腊缚」,减的时候,减一个腊缚,增的时候也增一个腊缚。什么叫腊缚,下边有解释。

「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太阳的轨道在南洲航行的时候,偏于南,那么就是夜增,偏北的时候,昼增,白天就长。

这是《俱舍论》的原文,下边是圆晖法师的解释。

释曰:西国之法,分十二月,以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略述两释。

「西国之法」,印度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为三季,哪三季呢?寒季、热季、雨季。每季四个月,昼增夜增的关系有两个解释。这两个解释也不矛盾,我们先说再看。

泰法师云:从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八月九日,从秋分已去,夜增昼减也。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二月九日,从春分已去,夜减昼增也。此约昼夜停等,后说增减也。

神泰法师,是《俱舍》三大家之一。他说从二月十六,到六月十五,热际的四个月。从六月十六到十月十五,是雨季的四个月。从十月十六开始到二月十五是寒季四个月。雨季第二个月的后半第九日,就是这里的八月九日。他怎么算的呢?印度的算法是白半月,黑半月。一个月从我们的十六开始是初一,到三十日是月半,到最后月满了是月底。它前半月是黑月,后半月是白月,最后月亮圆的那一天是月满。他们的分法跟我们不一样。它雨季的第二月后半第九天,雨季是六月十六到十月十五。第一个月,六月十六到七月十五。第二月的后半就是八月的第九日,八月初九,「从秋分已去,夜增昼减也」,相当我们的秋分,这个时候,晚上长,白天短。「寒季第四个月,后半第九日」,相当于我们的二月初九,相当于春分,这个很好推,这个时候,夜减昼增,晚上是少了,白天要增了。这里的夜增昼减不是从我们的夏至开始,而是从秋分开始。秋分是昼夜一样的多,然后开始夜长昼短,是这样子分的。跟夏至的分法不一样。夏至,冬至的算法,是从最短的一天开始,慢慢放长。所以,这两个标准不一样,也不矛盾。

「此约昼夜停等,后说增减也」,开始是昼夜两个一样长,都是十二小时,然后慢慢地昼增夜减,白天要超过十二小时,晚上要少于十二小时,一点点增。这是泰法师的解释。

光法师云:西方诸国,时节不定,还随方俗,以立三际。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际;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五月九日,此与夏至,稍得相当。此时日极长,夜极短,从此已后,夜则渐增。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十一月九日,此与冬至,稍得相当。此时昼极短,夜极长,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

普光法师的讲法跟我们现在的是符合的,就是夏至到冬至的开始。「光法师云:西方诸国,时节不定,还随方俗,以立三际」,西方的诸国,就是印度国也不完全一致的,而是随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来分一年三季。从十一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五日,是热季,这就跟前面的不一样了。从三月十六到七月十五日是雨季,从七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是寒季。照前面的说法,雨季第二个月的后半第九日,就相当于我们的五月初九,跟我们的夏至差不多,这时候白天最长,夜最短,从夏至以后,夜就增长了,白天也就相应要短下去。一直到什么时候?到寒季第四月后半第九天,相当于我们的十一月初九,冬至差不多的时候,那时候白天最短,晚上最长。

「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冬至以后,已经到极点了,是白天最短,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要增长,夜要相应的减短,但还是白天短,夜长。泰法师是一直增到白天、夜里一样长的时候,再开始算,他这里是最短的时候,开始算。所以,两个虽然时间不一样,但不矛盾。「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冬至的时候白天最短,夜最长,过了冬至以后,白天要长了,夜要短。我们现在快夏至了,快到白天最长时候了。

故婆沙一百三十六云:摩诃陀月 当此间十一月也,白半之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从此已后,昼增夜减。室罗筏拏月 当此间五月也 ,白半之日,昼有十八,夜有十二,从此已后,夜增昼减。

「故婆沙一百三十六云」,这是引证《大毗婆沙》。它有一段文,什么文呢?「摩诃陀月」,摩诃陀是梵语,就是我们的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十一月的白半,白月的一半,就是初九,晚上有十八个牟呼栗多,白天有十二个牟呼栗多。牟呼栗多是时间的单位,相当于我们的几分钟,几秒钟一样。他们不用几小时来算,用牟呼栗多来算的。「从此已后」,过了冬至以后,「昼增夜减」。「室罗筏拏月」,五月白半的时候,就是夏至的时候,「白半之日」,就是五月初九,那是白天最长了,白天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晚上只有十二个。「从此已后,夜增昼减」,过了夏至,晚上要增加,白天要减了。

解云:言十八十二者,谓十八十二牟呼栗多也。据此文证明,知夜极长后,方说昼增,昼极长后,方说夜增也。

「解云:言十八十二者」,谓十八个牟呼栗多,十二个牟呼栗多,这个牟呼栗多是什么?后头也要讲。「据此文证明,知夜极长后,方说昼增」。根据这个文,是符合光法师的,白天最长的时候,纔开始说夜增,白天最短的时候,开始说夜减,这个说法跟我们现在的一样。而泰法师的说法比较特殊,是从昼夜相等的时候开始算。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用,不矛盾。

又此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故知五月,夏至已后,日则向南,说夜增也。十一月,冬至已后,日既向北,说昼增也。

「又此论云」,《俱舍论》,「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太阳在这个洲上的轨道,「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向南的时候,夜增,向北的时候,昼增。我们知道,五月夏至以后,太阳向南方偏行,是夜增,十一月冬至以后,太阳向北,这是昼增。

此上两释:泰法师意,约昼夜停等后,说有增减。光法师意,约昼夜极长后,说有增减。各据一义,任情取舍,更有多解,不能具叙。

泰法师跟光法师的两个解释,泰法师是昼夜相等的时候开始算长短,而光法师跟现在的算法一样,昼夜最长的时候开始算长短。「各据一义」,他们各根据一个道理来说,「任情取舍」,随便采取哪个都可以,不矛盾的。

还有很多解释,这里就不引了。至于说哪一种好,都合理,都没有错。

依此论文,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故知中间,延促总有六牟呼栗多。

这是属于印度算时间的问题。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壮士弹指,一个很有力的人弹指,他这么一弹就是一刹那,很快。一百二十个刹那,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一个牟呼栗多。一天一夜,有三十个牟呼栗多。白天最长的时候,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极短的时候,十二个牟呼栗多。

「故知中间延促」,从这里看,最长是十八个牟呼栗多,最短是十二个牟呼栗多,中间的增减是六个牟呼栗多的差距。

从夏至日已去,至冬至日已来,有一百八十日。日夜增一腊缚,计一百八十腊缚,足成六牟呼栗多。

「从夏至日已去」,夏至那天过了之后,一直到冬至中间,一共一百八十天,这是不照阳历算的,按阳历算,三百六十五还要多几天。一昼夜增一腊缚,每一天增加一个腊缚,一百八十天一共增了一百八十个腊缚,就是六个牟呼栗多。因为,最长最短中间差距就是六个牟呼栗多。一个牟呼栗多是三十个腊缚。

故冬至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也。若从冬至日已去,至夏至日已来,成六牟呼栗多,义准前说。故夏至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

「故冬至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也」,冬至日,从最长的夏至减六个,只有十二,白天就是十二个牟呼栗多,晚上增长,有十八个牟呼栗多。「若从冬至日已去,至夏至日已来,成六牟呼栗多,义准前说」,冬至以后,昼增夜减也是相差六个牟呼栗多,这个自己根据前面的去推。

「故夏至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到夏至的时候,昼最长,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晚上只有十二个。总的一天是三十个牟呼栗多,这是印度的算法。我们现在都用钟点算,也是习惯,二十四小时,六十分钟,六十秒,这是六十进,也不是顶好算,最好都是十进,更方便些。印度的算法是更麻烦,一百二十个刹那是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是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是一个牟呼栗多,三十个牟呼栗多是一昼夜。像这些,知道就可以了。

问:何故月轮,于黑半末白半初位,见有阙?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轮被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满。

月亮为什么有缺有圆?黑半末,就是黑月的底。黑半末白半初,阴历的二十七、八,一直到下个月的初二、三,这段时间,为什么月亮是一点点,看上去只有像弓弦那么一点?月亮有缺。「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世施设论》是一部书,不是《施设足论》,是讲世间上另外一些道理的一本论书。它是这样解释的,「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轮被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满」,这个说法跟科学一模一样。它说月亮跟太阳在航行的时候,月亮靠近太阳的那一边就发光,没有太阳照到的那一边就有个影子,这个影子把自己的半个月亮遮盖掉了,所以看不清楚,我们就看不圆了。月亮本身是圆的。科学上说,因为太阳照过去,在月亮的后边,形成一个很长的结结实实的影子,跟着月亮在走,影子盖的地方也就看不到了。

又经部宗,先旧师释,由日月轮,行度不同,现有圆缺。

「又经部宗,先旧师释」,这是经部里边,过去一些大德的另外一种说法。他说:「由日月轮,行度不同,现有圆缺」,由于它行的角度不同显出圆缺,这个比较抽象一点,前面那个很清楚。

问:日等宫殿,何有情居?答:是四王天下天众所居。若空居天,唯住如是日月等宫殿。若地居天,住妙高山诸层级等。

「问:日等宫殿,何有情居」,哪些有情住在太阳、月亮里?日月轮,是四天王下边的天众所住,也属于四天王天的一部分。「空居天,唯住如是日月等宫殿」。四天王天里边又分地居、空居。空居天,就住在太阳、月亮上边,地居天就住在须弥山的山腰里边,有四个层次,后面要讲。还有持双山等这些山上都有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地方最寛,也有住在七重金山里边的。

从此第八,明天器。一、明天所居器,二、明天器近远。就明天所居器,文复分二:初、正明天器,二、便显余义。初文分三:一、明四天王天器,二、明三十三天器,三、明空居天器。且初第一,明四天王天器者,论云:有几层级?其量云何?何等诸天?住何层级?颂曰:

妙高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坚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众 如次居四级 亦住余七山

「从此第八,明天器」,人间的器世间讲完,讲天器世间。「一、明天所居器」,天所居的器世间,「二、明天器近远」,天器世间离人间多远?「就明天所居器」,又分两段,「初、正明天器,二、便显余义」,先说天的器世间,还要顺便讲一些其他的事情。

正明天器又分三。第一层,最低的四天王天,明四天王天的器世间,第二层,三十三天的器世间,第三层,明空居天器。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或者是七金山上边,虽然是在山上,还是没有离开地,是地居天。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在须弥山顶上,还是以地为依据的,也是地居天。再上,夜摩天是空居天,不靠地,夜摩天以上,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等都是空居天,都是在空中的。先说四天王,再说三十三天,然后空居天。

「且初第一,明四天王天器者,论云:有几层级?其量云何」,四天王的天有几层?大小如何?「何等诸天?住何层级」,问得很仔细,哪些天住在哪一层,就像我们有四层高楼一样,第一层是哪些人住的,第二层是哪些人住的?一层一层都问清楚。

「妙高层有四」,妙高山分了四层,「相去各十千」,每一层相距都是十千(一万)。「傍出十六千」,傍出,就是离开山的距离,旁边出去,也就是它的寛度,有十六千,最宽的是十六千,就是一万六。其他的是八千,四千,二千,一共四层。最少的是二千,再多的是四千,再多点八千,最多的一万六千。

哪些天人住的?「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这四个层级,从下面算上去,最初一层是坚手住的,坚手是一个药叉王,它带了部下住最低一层级。第二层住持鬘,也是一个药叉王的头子。第三层是恒憍,第四层是四天王自己住。如次,挨着次第住须弥山四个层级。但是四天王天呢,散布了其余的七个金山。「亦住余七山」,其余七个金山里边,都有他们的天人住,包括太阳、月亮也在里边。

释曰: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从第三层级,尽第四层,亦十千量。此四层级,从妙高山,傍出围遶,尽其下半。妙高山下,四万名下半耳。

「释曰:苏迷卢山,有四层级」,苏迷卢山就是须弥山,分了四层。「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踰缮那量」,从水面到第一层,高是一万踰缮那,就是第一层离开水面一万踰缮那。「如是乃至从第三层级,尽第四层,亦十千量」,第一到第二是一万,第二到第三是一万,第三到第四也是一万,一共四万,第四层正好在须弥山中间,须弥山一共是八万踰缮那高。

「此四层级,从妙高山,傍出围遶,尽其下半」,这四个层级,从妙高山的旁边伸出来,这像我们山上开了公路一样的,公路很窄,它却很寛,一直伸出去的,绕着须弥山周围傍出,尽其下半,在须弥山的下半部分,有四个层。「四万名下半耳」,须弥山的下半截有四万踰缮那,四天王天就在这。上边是四万高,没有天住,顶上是忉利天。

最初层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层级,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初层级;有名持鬘,住第二级;有名恒憍,住第三级。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众。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除层级外,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天王,所部村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众天,于欲天中,此天最广。

「最初层级,出十六千」,最初一个层级最低,但是最寛,有一万六千踰缮那那么寛,第二、第三、第四层级挨次要小下去,八、四、二千。

哪些天人住?有药叉神叫坚手,带了他的部下住第一层级,这些都是防护在四天王天外围的,守护的神。因为海里有阿修罗,跟忉利天打仗的话,从海里爬上去,第一道防线就是坚手,他们跟阿修罗打。假使坚手被打败了,阿修罗再上第二层……打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把阿修罗顶住。如果四天王天顶不住的话,就直接上去跟忉利天打仗了。

第二层级是持鬘,第三层级是恒憍,也是带领部下住。「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众」,都是四天王部下。「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四天王他们自己跟他的眷属,住在最高一层级。

「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除层级外」,所以经里边说这个地方就是四天王的天,除了须弥山的四个层之外,七金山上也有天住,也是四天王的部下,等于说前面是首都,其他的是城市、聚落、郊区、村落之类的。「是名依地住」,都靠地的,山也是在地上,不是悬空的,地居天。「四大王众天,于欲天中,此天最广」,欲界里边,四天王天是最大的地方。

从此第二,明三十三天器。论云:三十三天住在何处?颂曰:

妙高顶八万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刚手所住

中宫名善见 周万踰缮那 高一半金城 杂饰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110 东北圆生树 西南善法堂

「从此第二,明三十三天器」,三十三天的器世间,「论云:三十三天住在何处」。

「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妙高山的顶上,八万踰缮那,周围都是那么寛,是三十三天居的地方。「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这个山的顶上,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有四个山峰,这四个山峰,有五百踰缮那那么高,那么寛。有金刚手,一个药叉神守护的,等于是他们防卫的地方。

「中宫名善见」,中间有一个宫殿叫善见。它的量呢,周围一共一万个踰缮那,高一个踰缮那半。金城,众宝所成的一个宫殿,这是帝释天的首都。「杂饰地柔软」,各式各样的宝所装饰的这个地呢,它踩下去很软的,并不像我们这个金子那样硬梆梆。

「中有殊胜殿」,在善见城里有个殊胜的宫殿,它的周围是一千踰缮那,这是帝释天的宫殿。外边有四个非常庄严的林苑,「众车粗杂喜」,这四个林苑后边都要讲。「妙地居四方」,在四个林苑的四边,各有一个很好的妙地,互相的距离各是两千,《俱舍论》里边说二十踰缮那,这里说的是两千。在帝释天东北方有一棵大的树,叫圆生树;在西南角有一个善法堂。它们都是帝释天的一些比较名胜的地方,假使你要去旅游,这些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释曰:三十三天,住苏迷卢顶,其顶四面,各八十千,与下四边,其量无别。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量纵广,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见者称善也。四面二千半,周万踰缮那,金城量高,一踰缮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妒罗绵,于践蹑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大城。

「释曰:三十三天,住苏迷卢顶」,三十三天在哪里呢?在苏迷卢须弥山的顶上,四面各八十千,这个须弥山的顶上很大,四周都是八万踰缮那。须弥山的形式,我们从这可以看出大概来了。下边四天王天寛,往上一直瘦,中间最瘦。到了三十三天又胖起来。等于说两边一样大,中间是小一点,这样子一个形状。为什么叫三十三天?据说在须弥山顶的四边各有八个天,四八三十二天,帝释天住在中间,一共是三十三个,所以叫三十三天。

这个顶上很寛,四边都有八万踰缮那,「与下四边,其量无别」,跟须弥山底,靠海的那个四边一样大。「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山顶的四个角落上,都有一个山峰,「其量纵广,各有五百」,山峰的高广都是五百踰缮那。有个叫金刚手的药叉神,它守这个地方,「于中止住,守护诸天」。等于说它在这个堡垒一样的高山山顶上,防守、保护帝释天、三十三天。

于山顶中,有个宫殿叫善见,为什么叫善见?太好了,看了都说好。「四面二千半」,东南西北四个边,都是二千半踰缮那,四边加起来,一万踰缮那。

「金城量高,一踰缮那半」,这个城是他们的首都,它的高度是一个踰缮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这个地很平,地平如掌,是真的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不但是金城,还有一百种的宝来装饰,为什么叫百一呢?一百个一,各种各样的宝,有一百种,叫百一,百一杂宝,不是一百零一。金宝不是硬得很吗?天上的金跟人间不一样。「地触柔软,如妒罗绵」,这个地,脚踩下去非常柔软,妒罗绵一样。妒罗绵就是丝绵这一类东西,就像现在的弹簧椅、沙发这么柔软。「于践蹑时,随足高下」,你踩下去的时候,就陷下一点,脚举起来,它就弹上来了,这是天然的。「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帝释天的首都就是这个地方。下边说帝释天的宫殿。

于其城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余天宫,故名殊胜。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缮那。是谓城中,诸可爱事。

「于其城中,有殊胜殿」,这个殊胜殿呢,是种种的妙宝庄严,超过其他所有的天宫,特别殊胜。「面二百五十」,每一面,东南西北都是二百五十个踰缮那,周围四个加起来一千个踰缮那。「是谓城中,诸可爱事」,这是说城里边的一些殊胜的地方,那就好像是游览名胜时候介绍的,必定要去的好地方。

城外四面,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

在善见城里有一个殊胜殿是帝释天的宫殿。帝释天宫殿的外边,四个方面都有四个园林做庄严,是那些天共游嬉处,游乐的地方。下面说四个苑。

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天欲战时,甲仗等现。三杂林苑,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极妙境界,并集此苑,观此无厌,名喜林也。

第一个是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这个苑里边有各式各样庄严的车,根据进去的天人自身的福报,就可以看到、得到这样的车,就可以乘那个车。福报大的,这个车也更大、更庄严;福报小的,这个车要小一点、不庄严一点,这是根据福德力量现出各式各样的车。众车苑是有很多的车。

第二个是粗恶苑,为什么叫粗恶呢?天打仗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兵器都到那里去取。因为打仗是粗恶的事情,所以叫粗恶苑。天上是不是有打仗?阿修罗经常要跟帝释天战争。因为阿修罗对帝释天上的财富,尤其是甘露,非常羡慕,他要夺,于是经常要发动战争。打的时候,帝释天的天人就到粗恶苑里取各式各样的兵器。

第三个是杂林苑,「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胜喜」,天人进这里的时候,对各式各样娱乐的事情,都生欢喜心。为什么叫杂林苑呢?因为有些其他的苑,有一些天是不准进去的,而这个地方,各式各样的天人都可以进去,都可以游乐,叫杂林苑。

第四个是喜林苑,「极妙境界,并集此苑,观此无厌,名喜林也」。这个里边,进去之后,各种各样游戏的东西都有,大家都生大欢喜,观之无厌,不会厌疲,所以叫喜林苑。

此为外饰,庄严大城。四苑四边,有四妙地。中间各去苑,二千踰缮那。是彼诸天胜游戏处,诸天于彼捔指争胜欢娱。

「此为外饰,庄严大城」,这个是大城四周的庄严。在四个苑的四边,有四块大的妙地,等于说緑化地一样。地的中心,离苑有二千踰缮那,在《俱舍论》里是二十踰缮那,两千好像是长了一点。这也是天人游戏的地方。「诸天于彼捔指争胜欢娱」,天人在这个地方呢,捔指,大约是摔跤一类的活动,竞争取胜,以此为娱乐。

城外东北,有圆生树,是三十三天受欲乐胜所也。其圆生树,盘根深广,五十踰缮那。耸干上升,枝条傍布,高广量等,百踰缮那。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踰缮那。若逆风时,犹遍五十。

在城外东北处,有一个圆生树,这是天里边最有名的一棵大树,「是三十三天受欲乐胜所也」,是三十三天里边一个名胜的地方,很快乐的地方。「其圆生树,盘根深广,五十踰缮那」,圆生树的树根很深,也盘得很寛,在地下深、广都是五十踰缮那。「耸干上升,枝条傍布,高广量等,百踰缮那」,树干生得很高,它的枝叶向四边散布,高广都是一样的,一百踰缮那那么高。傍生出去的树枝所遮荫的地方,也有一百踰缮那那么寛。「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踰缮那。若逆风时,犹遍五十」,树枝上开了很多花,气味芬馥,非常香,顺风吹的时候,在一百踰缮那那里都闻到这个香气,假使逆风的话,可以满五十踰缮那。

问:顺风可尔,云何逆风熏?答:有余师言,香无逆熏义,依不越树界,故说逆风熏。解云:言不越树界者,谓圆生树身,去外枝条,四面各五十踰缮那,如在树下,近东边立,去彼树身,五十踰缮那。若有东风,名为逆熏。此人由在树界内,而得头上枝条等香故,言不越树界也。

「问:顺风可尔,云何逆风熏」,提问,花香顺风吹出去能够传一百踰缮那的距离,逆风怎么还有五十踰缮那的距离能闻得到气味?顺风吹的时候,花香可传布出去,逆风吹的时候,怎么还可以熏五十踰缮那呢?

「答:有余师言,香无逆熏义,依不越树界,故说逆风熏」,一个论师说,香气,逆风本来是熏不出去的,风朝这边吹,那边当然没有香味。但是,在树的范围之内,还是有香味,不管逆风也好,什么风也好,在树下边香气总是有的。所以逆风也有五十踰缮那的香味。

「解云:言不越界者,谓圆生树身,去外枝条,四面各五十踰缮那」,圆生树高广都是一百踰缮那,直径是一百踰缮那,半径是五十踰缮那。所以,从树身中心出去,到边上是五十踰缮那。「如在树下,近东边立,去彼树身,五十踰缮那。若有东风,名为逆熏。此人由在树界内,而得头上枝条等香故,言不越树界也」,意思就是说,假使站在树的东边五十踰缮那的地方,假如东风吹来了,树香味都往西边吹,但是因为树的枝叶四边都有五十踰缮那,虽然有逆风,但是树的香味还是闻得到。这逆风熏五十踰缮那是不越树界的,不管逆风、顺风,都能闻到香味。世亲菩萨认为这个说法不恰当。

论主正解云:理实圆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气,能逆风熏。虽天和风力所壅遏,然能相续,流趣余方,渐劣渐微,近处便歇,非能远至如顺风熏。五十踰缮那名近处,百踰缮那名远处也。

「论主正解云」,世亲论主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这样。「理实圆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气,能逆风熏。虽天和风力所壅遏,然能相续,流趣余方,渐劣渐微,近处便歇,非能远至如顺风熏」,按理来说,圆生树是帝释天最殊胜的树,不是一般的树,是帝释天里边有名的名胜。所出的香气,不但是顺风能熏,逆风也能熏,它有这个功能。「虽天和风力所壅遏」,虽然天上都是和风,没有暴风,风吹来了,逆了风,还是能够透过去,能够相续流布余方。但是因为风是朝这边的,「渐劣渐微」,这个香的味道一点点少下去,慢慢少。「近处便歇」,不能达到一百踰缮那,距离五十踰缮那的时候就停下来,再远没有了。「非能远至如顺风熏」,不是像顺风一样可以到达一百踰缮那,只能至五十踰缮那,因为逆风力量把它阻遏,所以香气熏出去要近一点。这是世亲菩萨的观点,天上的园生树跟人间的不一样,确实能逆风熏,但范围相比顺风要小。

又论云:如是华香,为依自地,随风相续,转趣余方,为但熏风,别生香气?问也。自地者,华也。香依华发,说华为自地也。此义无定,诸轨范师,于此二问,俱许无失。答也。依华依风名二问也。

「又论云:如是华香,为依自地,随风相续,转趣余方,为但熏风,别生香气」,又问,香味是直接从花上散出去的呢?还是花的香味熏在空气上,空气成了香的风,吹出去的?「问也」,这是小字,自地者,就是花本身,「香依华发,说华为自地也」,这是一种,说花自己本身发的香味。另外一种,是香的味道熏在风里边。「此义无定,诸轨范师,于此二问,俱许无失」,世亲菩萨的回答,这个意思倒不一定。轨范师,是指过去那些大德们,可以作为规范的那些论师,对这两种回答都认为可以,花直接散出来也可以,熏在风里边也不错,两个都有。「答也。依华依风名二问也」,这两个问没有过失,都可以有。

若尔者,何故薄伽梵此云功德聚也。言:华香不能逆风熏,根茎等香亦复尔。善士功德香芬馥,逆风流美遍诸方。解云:引此颂意,难论主许华香能逆风熏也。修善之士,名满四方,能逆风熏,华香不尔也。

世亲菩萨答了这个问题之后,那边又提问,说这个答案有问题,跟佛说的有违背。怎么违背呢?假使照你这么说,香是逆风能熏的,那么佛的一个偈,里边跟你说的意思不一样。薄伽梵有六个意思,自在、炽盛、庄严、名称、吉祥、尊贵,有的翻世尊。多义不翻,这里还是用薄伽梵的原名,这是梵语。

佛曾经说一个偈,「华香不能逆风熏」,花的香,顺风能够传出去,逆风不能熏出去。「根茎等香亦复尔」,不但花的香如此,根的香,茎的香,有些是根上有香,有些是枝干上有香,这些香同样也是不能逆风熏的。但是「善士功德香芬馥」,善士,修行的人,他的功德香,一般指戒香,这个香却是不管顺风、逆风,都能流布各方,到处流布,「流美遍诸方」。那就是持戒的功德,当然也包涵定、慧的功德,这些功德不管是逆风也好,顺风也好,都可以传播到各方去。流美,传出去,大家欢喜赞叹。持戒的人,你赞叹也好,你骂他也好,对他都没有损害。你越是骂他,越显得他戒德高。很多人对现在持戒的人诽谤,说不合时宜,现在是新时代了,是现代化的什么太空时期了,还把二千五百年以前的老戒条拿出来不是太落后了吗?这些诽谤的话,越是谤的厉害,持戒的人功德越是传播得远,为什么?持戒是大家欢喜的事情。如果戒不要了,你做事情,大家都不欢喜。如果一个出家人,吃酒吃肉,到处男女混合,到处玩乐,抽烟打牌,这个人,哪个看得起呢?这反过来正显出持戒的高贵。所以,诽谤并不能损害持戒,定、慧的功德也如此。所以说逆风、顺风都能吹,是在赞叹功德。但他引这个偈来反驳,你说圆生树逆风能熏,这跟佛的话不符合,佛都说清楚了,花的香不能逆风熏,根的香、茎的香,同样都不能逆风熏,说圆生树的花能逆风熏,那你这个话怎么解释呢?

「解云:此引颂意,难论主许华香能逆风熏也」,这是问难。「修善之士,名满四方,能逆风熏,华香不尔也」。善士的功德、名称,逆风可以熏得到,不管赞叹、毁谤,他的名气都能够传播出去,不会因为诽谤而受损。但是佛说花香不能逆风熏的。

论主通云:据人间香,故作是说,以世共了无如是能。若据天香能逆熏也。化地部经,说此香气,顺风熏满,百踰缮那。若无风时,唯遍五十。

「论主通云」,论主解释这个问题。「据人间香,故作是说,以世共了无如是能。若据天香能逆熏也」,佛说这个话,是在人间说法的时候,人间的香不能逆风熏,这大家知道的,以这个来比喻。但是天上的香,确实跟人间不一样,能逆风熏。这是世亲菩萨解释那个问难,也没有妨碍。

「化地部经,说此香气,顺风熏满,百踰缮那。若无风时,唯遍五十」,化地部是另外一部,他们的经里说,这个香气顺风熏一百踰缮那,一样的。假使没有风,不说逆风,五十踰缮那的地方能闻到。这各个部有一些小的差异,世亲菩萨是赞成逆风熏的。

城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于彼评论如法不如法事。

城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于彼评论如法不如法事」,东北是有圆生树,这个城的西南角也有个名胜地方,叫善法堂。善法堂是三十三天,辩论世间上如法不如法的事情的地方,或者联合讨论降伏阿修罗的办法等等,是讨论的大会堂、会议堂,讨论大事情的。

从此第三,明空居天。论云:如是已辨三十三天,所居外器,余有色天众所住器云何?颂曰: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宫殿

释曰:此前所说,三十三天上有色诸天,住依空宫殿。谓夜摩天、都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及梵众天等十六处,并前天合成二十二天,名有色天。二十住空居也。

四天王天在山腰,跟七金山的地方,都在山上的,是地居天。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也是依地而住,是地居天。夜摩天以上,是空中而居,空居天。

「从此第三,明空居天。论云:如是已辨三十三天,所居外器,余有色天众所住器云何」,前面三十三天住的外器界已经讲完了,其余有色,有色是简别无色,无色界没有器世间,不谈。有色界的天,他所住的地方是怎么样的?有色界包涵欲界的跟色界的天。「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宫殿」,忉利天以上的有色天,他依空间的宫殿而住。

「释曰:此前所说,三十三天上有色诸天,住依空宫殿」。哪些天呢?「夜摩天、都史多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四个天,还有「梵众天等十六处」,色界天,「并前天合成二十二天」,把前面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合起来,一共二十二个天,这些都是有色天。「二十住空居也」,这二十二个天,只有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住在地上的,其余的都在空中而住,他们的宫殿不依地的。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一、明六天行婬,二、明诸天初生,三、明欲生乐生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婬。论云:如是所说,诸天众中,六天行婬云何?颂曰:

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婬

释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于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夜摩天众,纔抱成婬。都史多天,但由执手。乐变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天,相视成婬。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然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也。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讲了天的器世间,其他的事情顺便讲一下。第一明六天行婬,第二明诸天初生,第三明欲生乐生。

「此即第一」,先讲第一个,「六天行婬」,为什么要讲这个?婬欲的事情是不值得在桌面上谈的,为什么要讲?这就是修行。我们说《俱舍》都是讲修行的,这地方就是修行的一个大大的问题。六天是怎么行婬欲的?越是上层婬心越轻,要生上层天,必须修行节制婬欲。

「论云:如是所说,诸天众中,六天行婬云何」,前面所说的六欲天,欲界的六天,既然是欲界就离不开男女,那么婬欲事情是怎么的?

「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婬」,六个天受欲的时候,「交」,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都是交,跟人间一样,但是不泄精;「抱」,夜摩天是互相拥抱;都史多天「执手」;乐变化天是「笑」;最高的他化自在天,「视」,两个眼睛一看就是婬欲。

所以不要说女人来了,对她看看没有问题,天上看就是搞婬欲的事情,执手、笑、拥抱更不要说了,都是婬欲的事情,是卑鄙的事情,天人看了吐口水的。比丘絶对不能做。有的人粗心,认为这不是犯婬欲。这是天上的婬欲,固然不是人间的,如果要出离三界,不要说出三界,要想出离欲界,那这些都不能做。如果做的话,肯定就在欲界里边,跳不出去,那修行就成问题了,欲界跳不出去,三恶道里边就有你的分。

「释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这六欲天,受殊妙的五欲境。「于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初、二,四天王天、忉利天,要交纔能婬欲,「与人无别」,跟人间一样。「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但是跟人间还有不同的,他只要一股气出了之后,烦恼就泄了,不像人间还有不净的东西出来,天上没有不净。

「夜摩天众,纔抱成婬」,夜摩天拥抱就成婬。我们为什么不赞成受了八戒的,乃至于五戒的,去跳交谊舞?拥抱就是婬欲。你说不是婬欲,拥抱、跳跳舞有什么关系?就是婬欲,是天上的夜摩天的婬欲,你不能做的。

「都史多天,但由执手」,都史多天握握手就是婬欲。现在世间上,握手是礼节。比丘不握手。海公上师有一次出席人大会议,他穿了袈裟,坐在那里。这个时候会还没有开,是空闲的时间,有一个少数民族的老婆婆,大概是信佛的,看了海公上师穿的大量衣,很欢喜。大家看到佛像就是这样子的,袈裟披过去,没有一个扣子扣起的。她看到海公上师穿的跟佛一样的衣服非常欢喜,就从她的位子上一下子冲过去,握了海公上师的手,握手,很高兴。海公上师回来有七天不高兴。他后来有一次讲经的时候跟我们说,你们出去的时候要注意周围,去外边不要单是眼晴看地下,周围还要观察一下。如果看到女人要跟你握手,马上把手拉开来,合掌,当然,那是善巧方便。这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与女人握手的事情,出家人絶对要避免。

「乐变化天,唯相视笑」,相对的看一看,笑一笑,就是婬欲。所以出家人要住在寺院里,远离那些染污的境,然后再做对治,烦恼心慢慢会息下去。你去多看多看呢,不断接受那些境界,你的染污心就成倍地增长,永远除不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不是好事。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如果真想修行,真想出离,真想度众生,那这些事情非避免不可。否则的话,自己度不了,怎么度众生呢?自己还在欲界跳不出去,在五趣里轮回,哪里谈得上度众生呢?所以这些事情很微细,但是很重要,都是修行的事情,不要看轻了。笑一笑也不行,眼睛看一看也不行。

佛在世时,一个比丘,他去乞食,看见一个年轻的、胖胖的女人,朝他看了一眼。这个比丘呆了,认为这个女人对他有好感,回去之后,什么都不上心了,就是想那个女人的眼睛对他看,以为她是对他有意思。这样子时间久了呢,头发也不剃,手上的指甲也不剪,烦恼相显出来了。佛问他,佛在世比丘根性好,他就老实说,他认为胖女人好像是对他有意思,他心里放不下,这样子呆住了,修道修不起来了。佛叫他修不净观、九想观。好,他听佛的话,一修解决了,这个烦恼就去掉了。这就是说要对治,这些事情看看是很轻,实际上是烦恼炽盛、滋长。

我们为什么不要在闹市里办道场,也是这个意思。闹市里边,你总要出去吧!不要说马路上,就是在窗口看看,也够了。你眼睛里边充满了那些东西,回来假使要修禅定的话,都会冒出来,这个定就修不好。你要修戒定慧,他来个贪瞋痴,跟你对着干。众生习气就是贪瞋痴,它力量强,你的戒定慧力量很薄弱。听了一节课,稍微生起道念,等到这个看电视也好,马路上去看也好,一看的话,什么都没有,擦的一干二净,戒定慧气味全部都没有了。有的人烦恼来了不对治,跟着烦恼走,就是自己往三恶道去钻,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这个事情,海公上师讲得很多。他说以前有一个出家人,在山洞里边修行,在闭关,大家很佩服他。他本来已经学问很好,又能修行,那是学修两个都全的。他在修行呢,大家供养他。有一家施主因为自己忙,就叫一个女孩子给他送饭。那时候那个女孩子纔十岁左右,他也不在乎,天天送饭,他就吃饭。后来过了几年,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成了大人样子了,天天看到,天天看到……开始根本没有事的,是送饭嘛,他也不去管她的。后来因为时间长了,她的样子也变成女人相了,慢慢慢慢感情就生起来了。你说本来不在乎的,送饭是可以的,是如法的事情,但是不行了。烦恼根子在,环境不避免的话,就会引生烦恼。

送饭送到后来,这个出家人就不见了。那些朝拜他的人跑过来看,奇怪了,怎么山洞空掉了,人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呢?难道他闭关满后走掉了?结果后来有人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牵了一匹马在走,马上边坐了个女人。一看,就是那个人。糟了,已经还俗了。开始的时候,他也想不到还俗的。烦恼的力量很厉害,你不去避免它,它把你钩起走。

《俱舍论》后边要讲,生起烦恼的原因最重要的三个。第一个是种子没有断,没有证三果,婬欲种子没有断掉。第二个是外境现前,引起婬欲的境在你面前出现。第三个是不正作意,没有提起正念,就会产生烦恼。

在上比丘坛的时候,比丘是阿罗汉的因,要出三界的,这个魔王大哭大闹,哎呀,这些人又要跑出我的范围,不听我的话,要跑出去了。魔妃很幽默地给他说,大王啊!你不要着急,这些人我们看他们受好了,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等到他们有一点点名堂,我把他们拉回来,他们跑不出我的手掌。这个魔的王后有点远见,比魔王好像聪明一点。

我们说比丘戒,为什么二百五十条戒?就是根本的堡垒,里边一层一层的有七条防线。第一层防线冲破了,还有第二条,第二条防线冲破……最后的一层是根本,是不能破越的。防线多了,保障也越大,就是保卫的人多啊。如果你外边那些防线不要,说这些是弘法利生的障碍,不要它,那么你把你的堡垒暴露在敌人的眼下,没用很久就要被攻破掉的,所以这个防线是重要的事情。这个防线就是要重视那些微细戒,如果对那些微细戒不重视,就有很大的危险性。

海公上师再再地苦口婆心,我们大家还记得那个苍蝇的比喻吗?闻闻味道没有关系吧?不行的,味道闻到之后,熬不住了,舌头要去舔,一舔的话,这个胶纸把你粘住了,那就好了,舌头粘住了,总要想办法把它蹦出来,越蹦越糟糕,两脚一蹬,脚粘住了,后腿再一蹬,六个腿都粘住了,再去打滚,全身粘住了,好了,没有办法,躺着一动也不能动,怎么办?等死了。等死之前就尽量吃,吃!吃胖了再死,这样子的人就是中了烦恼的魔之后,尽量享受五欲,反正总是一个死,尽量享受。但是死之后,还有后头呢,还有地狱在等你,这不是小事情。三果以下的人,欲界的九品烦恼都没有断完。初果以下的人,都有犯邪婬的可能,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严于防护。如果要弘法利生,这条戒不清楚的话,什么人都要骂,鬼看了要吐口水,你弘什么法呢?根本谈不上,所以这是絶对重要的事情。

这里讲婬欲的事情,也是叫我们重视。眼睛看、笑,乃至执手等等,包括现在的什么跳交谊舞,都是婬欲,凡是真正要出离三界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的都要避免。

「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然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也」,这是说天上的有情是化生的,因为没有人间的精血这种不净,尤其是上边的天,执手笑视,都是婬欲。有婬欲就会生男生女,那是化生。天上的天男也好,天女也好,在膝盖上,他的孩子童男童女,「欻然而生」,突然之间化出来了,这个就是他的子女。天的子女不是胎生,是化生。

这里我们可以看《四十二章经》,这本书好得不得了,我们念几段。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财与色,这两个东西,假使不舍离的话,等于吃刀口上的蜜。在刀口上有一点蜜,没有多少,也吃不饱,但是去吃的话,有割断舌头的危险。舔一下,舌头就割裂开。如果舔得重一点,舌头就掉下来,这是不能碰的事情。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对爱欲来说,色是爱欲里边最大的,没有比它再大的了。幸亏只有一个,一个还勉强挣扎出来,如果有两个色欲的话,那么天下的人要修道是不可能了,那就没有人能成道了,这就是色欲的厉害。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爱欲不除的人,等于拿了个很大的火炬,逆风而行,不要好久,手就要烧掉的。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天人献个很好的天女给佛,他说这个女子侍候、敬佑你,给你拿扫帚,做事情。佛的态度怎么样?「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女人不要看自己长得好,不过是一个装了屎尿的臭皮囊,去,不要!这是佛的态度。我们要以佛为榜样,这是我们学佛的正规。

从此第二,明诸天初生。论云:初生天众,身量云何?颂曰:

初如五至十 色圆满有衣

释曰:且六欲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生已身形速得圆满。

「从此第二,明诸天初生」,既然化生,他生出来怎么样呢?「论云:初生天众,身量云何」,纔生的天,大小怎么样?

「颂曰:初如五至十,色圆满有衣」,欲界的六欲天初生时候的大小:四天王天养下来的孩子有人间五岁那么大,忉利天有情出生时有人间六岁那么大,乃至他化自在天有情出生时有人间十岁那么大,一共是六个天。色界的人生下来就是圆满的,跟一般的色界人那么大。还「有衣」,色界人有惭愧心,生下来就有衣服。

「释曰:且六欲天初生」,欲界的天初生的时候,「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按次第,好比人间的五岁至十岁人的样子那么大,四天王天像五岁那么大,忉利天六岁那么大,夜摩天七岁那么大,兜率天八岁那么大,化自在天九岁那么大,他化自在天十岁那么大。

「生已身形速得圆满」,生下之后很快就长大了,不像我们人间,小孩子要过三、四岁纔能够自己走路,两岁还走不稳的。到十几岁、二十多岁纔长到成人,而天上不要,很快地就跟一般天人那么大了。

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

「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色界天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跟普通的天人那么大。举一个例,这是其他书上举的喻,注解里说梵众天的天人是半踰缮那那么高,初生下来也就有那么高。不但如此,还有好的衣服,天衣,化生出来就有。欲界天的天人生出来没有衣,色界天有衣。为什么欲界没有衣?这个就显出来了,大家一想就知道,有欲,没有惭愧心,即使是天人,还没有除掉男女欲,而色界人没有男女欲,他有惭愧心,所以养下来就有衣服。

「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天上的人,说的是什么话?这个也要考虑一下,跟中印度的圣言一样,是梵文,天上的人讲梵语。中印度,就是印度里边讲梵语的那些地方。

从此第三,明欲生乐生。论云:欲生乐生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欲生三人天 乐生三九处

释曰:欲生三者,第一,依受如生现前欲境故。谓诸有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彼于如是现前欲境中,自在而转,谓全人趣,及下四天。第二,依受如乐自化妙欲境故。有诸有情,乐受自化诸妙欲境,彼于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谓唯第五乐变化天。第三,依受如乐他化妙欲境故。谓诸有情,乐受他化诸妙欲境,彼于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谓唯第六,他化自在天。此上人天,受欲界生,是谓欲生差别三种。

「从此第三,明欲生乐生。论云:欲生乐生差别,云何应知」,经上有乐生、欲生的名相,把乐生、欲生的差别、内涵讲一下。论是解释经的,《俱舍论》是《阿含经》的一把钥匙,也是学《发智》、「六足」的一个关键,这在序里边都讲清楚的。经上有些名相,都要解释。什么叫欲生?什么叫乐生?它的差别怎么样?是怎么回事?「颂曰:欲生三人天,乐生三九处」,这个内容,在下边要讲。

「释曰:欲生三者」,欲生有三种。

第一种,「依受如生现前欲境故」,他受的五欲境是现前的、现成的。现在世间上有这些五欲境,他就享受。「谓诸有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享受那些现前的妙欲境。「彼于如是现前欲境中,自在而转」,对这些欲境,他有一点自在权,可以享受。这是哪些人呢?人趣全部,整个的人类都是。「下四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们享受的五欲境,也同样是生下来现成的。

第二种,「依受如乐自化妙欲境」,他要享受什么五欲境,自己变出来,那更自在。人间跟下四天,生下来现有的能享受,没有的享受不了。而化自在天呢?「如乐自化妙欲境」,自己化的,自己欢喜化什么,就享受什么五欲。「有诸有情,乐受自化诸妙欲境,彼于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他有这个自在权,可以享受。「谓唯第五乐变化天」,只有乐变化天一个天,自己能够变化,他要变化什么五欲,就出现什么。

第三种,「依受如乐他化妙欲境故」,这又高一层,他自己也不要化的,他要什么,人家给他化。「谓诸有情,乐受他化诸妙欲境,彼于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他化自在天,他要享受什么妙欲境,有人给他现成化出来。

「此上人天,受欲界生,是谓欲生差别三种」,这个人也好,天也好,都受五欲境,是欲生,在欲界里边生,有三种差别。第一种是享受现前的五欲境,是客观存在,不能自己随心变化。第二种,可以自己变化,乐变化天。第三种,自己要什么,人家化给他,不必自己化,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生的三种差别。

乐生三者,三静虑中,于九处生,受三种乐。一于初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谓离生喜乐,离欲界恶,生喜乐故。第二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名定生喜乐,从初禅定中生二禅喜乐故。第三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名离喜妙乐,离第二禅喜,生第三禅乐,离喜之乐,名离喜妙乐。初静虑中,长时安住离生喜乐,第二静虑,长时离苦,第三静虑,长时受乐,故名乐生。

「乐生三者」,色界的有情,享受的是什么乐呢?初禅是离生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妙乐,都是乐。他们享受的乐也有三种差别,初、二、三禅。「三静虑中,于九处生,受三种乐」,三静虑,初二三静虑,九处生,每个静虑里边三个天。初禅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是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是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每一个地有三层天,一共九层,九处生。他们受的这三种乐不一样。

第一种,离生喜乐。初禅三处生中,初禅三个天里边受一种乐,是初禅的乐,离开欲界那些烦恼的罪恶生出的喜乐,叫离生喜乐。

很多人想不通,以为欲界的乐放弃了,就是枯燥的,淡如无味,人生就灰乎乎的,没奔头,没有意思。殊不知道,欲界的五欲离开之后,有一种殊妙的乐,这个乐是欲界人不能想象的。修行得了初禅,这个离生喜乐生起之后,修行就有力了。

记得以前一本欧洲的杂志,谈到佛教,有一些人对佛教产生怀疑,因为是十足的凡夫嘛,他以为人生在世,饮食男女,是天然的东西,好像不能离。他说出家人男女这一关没有,生活怎么过下去的,他认为没有男女好像不能生活了。殊不知出家人有定乐,有法乐,还有解脱之乐。持戒有解脱之乐,把烦恼的环境撇开之后,自然会生起一种解脱乐。这个去试试就知道,在五欲的环境里缠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清净,是解脱乐的一个小苗。真正跑到清净地方去,把五欲的乐甩掉,那个时候解脱乐就现前,比这个要殊胜得多。如果得了定,定里的乐来了之后,一切人间的乐都比不上,甩都来不及了,谁还要那么脏的东西呢?不要了。所以有这个乐,纔是能够一步一步上去,修道纔有奔头,如果没有这些乐的话,修行成问题。离开了五欲,并不是淡而无味,什么都没有,而更殊妙的乐却来了。世间上的禅定,离了五欲,生起这个离生喜乐,如果无漏的出世的乐出来,那更殊胜,不知道比有漏的离生喜乐,还要高多少,更不要说世间欲界的五欲。就像难陀,佛带难陀去天上看了看之后,他觉得他的女人就像一个瞎眼的老猴子一样了,这个一比,不要看了。五欲也一样,得了禅定之乐后,五欲就是个瞎眼的老猴子,再也不要了。

我们鼓励大家赶快从定道上下功夫,如果得了定,不要说真正离生喜乐得到,哪怕是定的味道尝一点,也可以把你稳下来。如果定的味道没有,就像那一位一样,一天到晚想着外边的女人的话,那就根本不能修行,总有一天会滚下去,现在就滚下去!那么,离开了欲界粗恶的烦恼,就会生起一种喜乐来,就是初静虑的离生喜乐。

第二种,定生喜乐,「第二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二静虑也是三层天三个地方,也有一种乐,叫定生喜乐。为什么叫定生喜乐?「从初禅定中生二禅喜乐故」,这个喜乐超越了初禅的乐,得到更好的乐。二禅的定生喜乐,比初禅的离生喜乐更高一层,一层高一层。所以,修行是大有奔头的,不少的宝贝都在后头,不要看到这个出家好像是什么都没有了,出家人不在乎享受财富,而是要求无漏的乐。这是二禅的定生喜乐。

第三种,离喜妙乐,「第三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三静虑也有个三天,也受一个乐,离喜妙乐。喜的冲动也除掉了,这个是寂静的乐,离二禅的喜生第三禅的乐,叫离喜妙乐,「离喜之乐,名离喜妙乐」。

「初静虑中,长时安住离生喜乐」,初静虑三个天,「长时」,得了定之后,永远在安乐之中,出定入定都有喜乐在身上。

「第二静虑」,长时安住定生喜乐,「长时离苦」,二禅为什么叫离苦呢?因为二禅以上,眼耳鼻舌身识都没有了。初禅是有寻有伺的,二禅是无寻无伺,中间禅无寻唯伺。二禅无寻无伺,前五识不起作用,五识唯寻伺嘛,这前五个识还是有寻伺,粗的。在二禅以上细了,五识不生了,苦是身感觉的,身识没有,苦也没有了,所以二禅离苦。初禅虽然没有苦,身识还在,所以不说离苦。二禅呢?身识没有,离苦。

「第三静虑,长时受乐」,这是离喜妙乐,心上乐。

这三种都叫「乐生」。是色界天里边三个静虑天受的三种乐,叫乐生,它的地方有九处,三个乐是什么?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乐。这是欲界、色界,受的方面的一些差别。

从此第二,明天器近远。于中有二:一、明天器近远,二、明下天见上。且初明天器近远者,论云:所说诸天,二十二处,上下相去,其量云何?颂曰:

如彼去下量 去上数亦然

释曰:随从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与去下同。谓妙高山,从第四层级,去下大海,四万踰缮那,是四天王天。从彼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彼天,去下海量。如三十三天,去下大海,上去夜摩天,其量亦复尔。如是乃至如善见天,去下大海踰缮那量,从彼上至色究竟天,亦与彼天去下大海量等。从此向上,复无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天。

「从此第二,明天器近远」,天离开人间有多远?这是天文数字。「于中有二:一、明天器近远,二、明下天见上」,下边的天能不能见上边的天?「且初明天器近远者」,先说天上器世间的距离是多少?

「论云:所说诸天,二十二处,上下相去,其量云何」,二十二层天,从欲界的六欲天一直到色界的十六天,一共二十二个。这二十二个天,它们的中间距离如何?「上下相去」,上的下的,它们离开的距离有多少?

「颂曰:如彼去下量,去上数亦然」,这个天离开下边多少远,它对上边也是那么远,这个「下」就是妙高山下边的大海,水平面。天离开水平面多远,离开上边一个天就有多远。

「释曰:随从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与去下同」,不管什么天,它离开海面有多少,那么它上面一个天离开它也有那么远。下边具体帮助。

「谓妙高山,从第四层级,去下大海,四万踰缮那,是四天王天」,打个比喻,拿四天王天来说,四天王天有四个层级,第四层是四天王住的地方,在须弥山的中腰,须弥山八万踰缮那,那么它离开海面四万。那上面那个忉利天离四天王天也是四万,所以忉利天离开大海是八万。

「从彼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彼天,去下海量」,从四天王天到忉利天的距离等于四天王天离开海的距离。四天王天离海四万,忉利天离开四天王天也是四万。三十三天离开大海是八万,夜摩天离开三十三天也是八万。这样子一倍一倍上去,「如是乃至如善见天」,是色界天,「去下大海踰缮那量,从彼上至色究竟天」,最高的天,「亦与彼天去下大海量等」,善见天,离开须弥山下边的海水有多高,那么色究竟天离开善见天也有那么高,所以,越是上面距离越大,越是下边的距离越近。

「从此向上,复无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天」,再向上面,色究竟天上面什么天?没有了。无色界是没有地方的,不能说无色界处在什么地方。有色的地方,色究竟天是最高处。

从此第二,明下见上天。论云:于下天处生,升见上不?颂曰:

离通力依他 下无升见上

释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从本处,升夜摩天。或复依他,谓得通者,及上天者,接往夜摩天。所余诸天,升上例尔,若来若至,下见上天。然下眼不能睹上界地,非境界故,如不觉彼触。

「从此第二,明下见上天。论云:于下天处生,升见上不」,假使生在下天,能不能升上边去看上边的东西?下边的天能不能到上边的天去游览?

「颂曰:离通力依他,下无升见上」,这个有条件,自己有了神通,或者有神通的人把他带上去,或者上面的天把他接上去,除了这几个条件,不能上去,也看不到东西。

「释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从本处,升夜摩天」,以三十三天来说,夜摩天比他高一层,他假使修了神通,从三十三天可以升到夜摩天去。「或复依他,谓得通者」,或者依他的力量,自己没有力量,没有通,其他有得神通的人把他带去也行。「及上天者,接往夜摩天」,或者是上面的夜摩天人接他去,也可以上去看东西。

「所余诸天,升上例尔」,三十三天如此,其他的天要到上面去也同样。三个条件,除此以外见不到。

「若来若至,下见上天」,若来,上面的下来把他带上去,或者他自己有神通上去,或者有神通人把他带上去。这样子,下边的天可以见上边的天。

「然下界眼不能睹上界地,非境界故」,但是,除了神通之外,下边的眼界不能看上界。以欲界来说,欲界的眼不能看色界的东西。色界初地,也不能见二禅。下眼不能见上界,所以,下边的人,跑到喜马拉雅山,跑到须弥山顶,也找不到忉利天,不是那个业报,看不到。何况喜马拉雅山根本不是须弥山。所以要科学证明忉利天在哪里,那怎么证明呢?根本见不到。「非境界故」,不是他的境界,业报不一样,「如不觉彼触」,他的东西你也一样碰不到。

因此义便,复明天量。有余师说:夜摩等四依处,量同妙高山顶。有余师说:上倍倍增。有余师说:初静虑量,等一四大洲;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

「因此义便,复明天量。有余师说:夜摩等四依处,量同妙高山顶」,这是天的器世间大小。有些论师说,夜摩天上面几个天,它们的大小「量同妙高山顶」,跟须弥山顶一样大。但是,有的论师说,越是上边的天,越是一倍一倍地增。「有余师说:初静虑量,等一四大洲」,有的论师说,初静虑天的一个住处,有四大洲那么大,四大洲是一个世界。二静虑有小千世界那么大,一千个世界等于一个小千世界。第三静虑呢,中千世界。第四静虑呢,大千世界,那就是大得不得了。一个四大洲,一个须弥山,整个的七重金山,八个香海水,都算在里边,是一个世界。初静虑一个世界那么大,二静虑有一千个世界那么大,三静虑有一千个小千世界那么大,第四静虑,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这么大。下边接着讲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

从此大文第二,总辨大千。论云:齐何量说小、中、大千?颂曰:

四大洲日月 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

释曰:千四大洲,乃至千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大千界。如是大千,同成同坏。

「从此大文第二,总辨大千」,前面大千、小千说了很多,「论云:齐何量说小、中、大千」,到底什么叫小千、中千、大千?

「颂曰: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成坏,一个成劫、一个住劫、一个坏劫、一个空劫,都是同时生灭的。一个四大洲、日、月、须弥山乃至欲界天,一直到梵天,叫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呢,不是三个千,是千倍千倍千倍!三个千倍,这个叫三千大千世界。

「释曰:千四大洲,乃至千梵世」,就是一千个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总说为一小千」,一千倍的小千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一千倍的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如是大千,同成同坏」,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同一成坏。在成劫的时候同时成就,住劫的时候都住,坏劫的时候同时坏,最后空劫全部空掉。这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体系的,它们的成坏是同时的。

从此大文第二,明能居量。一、明身量,二、明寿量。且初明身量者,论云:如外器量别,身量亦别耶?亦别。云何?颂曰:

赡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东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卢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缮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无云减三

释曰:赡部洲人,身多分长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东胜身洲,人身长八肘。西牛货洲,人身长十六肘。北俱卢洲,人身长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卢舍四分之一。如是后后,一一分增,至第六天,一俱卢舍半。

「从此大文第二,明能居量」,能居的天人的身量、寿量。这里我们就要看到,天上的寿已经够长了,但是地狱里更长,是以天上的一辈子当做一天一夜,要受那么长时间的苦,那是不得了的,进去之后,不晓得是哪一天出来。

「论云:如外器量别,身量亦别耶」,外器世间各个天不一样,那么各个天,天人的大小是不是也有差别?「亦别」,回答,有差别。「云何」,怎么差别?

「颂曰」,以颂来回答。「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踰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欲界四大洲人的身量,跟欲界天、色界天那些天人的身高多少?看长行就清楚了。

「释曰:赡部洲人,身多分长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南洲大部分的人,身高三肘半,一肘是二十四个手指横起来排,二十四个指算一个肘。这长度单位后头要讲。大概是三肘半那么高,大部分人都是这么高,少部分特别高的也有四肘。当然再少部分特别矮的也有。东胜身洲的人比南洲要高一倍,八肘,西牛货洲再高一倍,十六肘。北俱卢洲要再高,三十二肘。从这里看,美国就不是北俱卢洲,美国人再高也没有三十二肘,南洲的人四肘是最高的。北俱卢洲人,我们没有发现,如果发现了北俱卢洲人,他立起来,有我们八个那么高,哪个美国人有那么高呢?没有。这是四大洲人的高度。

「欲界六天」,那更高了。「最下身量」,四天王天,一个俱卢舍四分之一,一个俱卢舍是两里,两里的四分之一是0.5里,相当高了。清凉桥有一个布鞋,是四大天王的鞋,船那么大一个,但是照四分之一俱卢舍那么高的身量比起来,那个鞋还嫌小了。这是四天王的塑像穿的鞋,如果真的四大天王穿起来,那鞋真的就是一个航海船那么大。「如是后后,一一分增」,忉利天再加四分之一,夜摩天再加四分之一,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是加到一俱卢舍那半。这是欲界天。

色天身量,初梵众天,半踰缮那,梵辅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诸天,皆增倍倍。唯无云天,减三踰缮那。谓遍净天,六十四踰缮那,至无云天,于一倍中,减三踰缮那,计成一百二十五踰缮那也。所以无云减三者,从第三禅变易受生,入第四禅不变易受难,故减三劫也,舍受名不变易受也。又解:谓顺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故减三劫,谓无云天减三劫,已上倍倍增,乃至色究竟,增满一万六千踰缮那也。

色界天的身量更高。一个踰缮那是十六里,梵众天半个踰缮那,就是八里那么高,梵辅天一个踰缮那,大梵天一半踰缮那,少光天两个踰缮那。「此上诸天皆增倍倍」,上面是一倍一倍增,二、四、八,这样子增。

「唯无云天」,增了一倍之后,「减三踰缮那」,什么意思呢?「遍净天」是六十四个踰缮那。到无云天,本来六十四的一倍是一百二十八,在一百二十八里边减三个是一百二十五。无云天是一百二十五个踰缮那高。为什么要减三,下边说了几个原因。「所以无云减三者,从第三禅变易受生,入第四禅不变易受难,故减三劫也」,第三禅以下,受都是要变的。前面讲过,第三禅有舍受跟乐受两个变化,初、二禅有喜乐受跟舍受,那么欲界苦乐忧喜舍都有,而第四禅只有舍受,没变化。因为从要变化的受,生到不变化的受,比较困难,所以要减三。这里减三劫,实际上是减三个踰缮那,因为身量跟寿量是相同的,身量是一百二十五个踰缮那,他的寿量也就是一百二十五个劫,一百二十八减三个。这里应当是说减三踰缮那,说减三劫呢,是把寿量跟身量混起来讲了。

「已上倍倍增,乃至色究竟」,无云天是第四禅第一天,为从有变易的受到无变易受,中间有一点困难,所以减三个。那么再上去,从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一直上去,乃至五不还天的色究竟天,都是一倍一倍地增,最高的色究竟天,增满一万六千踰缮那。四禅天有八个天,一倍一倍增,自己去算好了。

从此第二,明寿量。一、明善趣寿量,二、明恶趣寿量,三、明中夭不中夭。且善趣寿量者,论云:身量既殊,寿量亦别不?亦别。云何?颂曰:

北洲定千年 西东半半减 此洲寿不定 后十初叵量

人间五十年 下天一昼夜 乘斯寿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无昼夜殊 劫数等身量 无色初二万 后后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为劫

释曰: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西牛货洲人,寿五百岁。东胜身洲人,寿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寿无定限。谓劫减位,极寿十年,于劫初时,人寿无量百千等数,不能计量。已说人间寿量长短。

「从此第二,明寿量。一、明善趣寿量,二、明恶趣寿量」,这些都是修行用的,讲恶趣的寿量是叫我们怖恶趣。观无常,畏恶趣,是下士道的两个科目。无常观了,要观恶趣的可怕。恶趣的寿命很长,进去没有出期,所以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进去。第三「明中夭不中夭」,中间夭折的有没有?先说善趣的寿量。

「论云:身量既殊,寿量亦别不」,既然每一个天跟四大洲的人身量都不一样,那么寿量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亦别」,也不一样。「云何」,怎么不一样?「颂曰: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北俱卢洲的人一千年,没有中夭,决定活一千年,死掉之后,生欲界天,这是北俱卢洲的特殊规律。西东两洲呢,半半减,西洲比北俱卢洲少一半,东洲又比西洲少一半。南洲,「此洲寿不定」,南赡部洲的人寿量却是不一定的。后十初叵量,最少的是十岁,劫初的时候是无量岁,那寿命是长短不一定。

天上的寿量,「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人间的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昼夜,算这样的三十昼夜是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一直推到五百年。这不是我们的五百年,他们的一天一夜就有人间五十年,寿命很长,「上五倍倍增」,上面五个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寿量一倍一倍地增。

「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色界天没有白天黑夜,寿命以劫算,多少劫呢?跟身量一样,身体是一百二十五个踰缮那,寿命就是一百二十五个劫。最高的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踰缮那,寿命就是一万六千个劫。「无色初二万」,无色界,最初的空无边处是二万大劫,「后后二二增」,后边的是两万两万地增,增到最高的八万。「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少光天的上边一个劫,全劫就是一个劫。少光天下边,半个劫叫劫,这个劫单位有不同,下边要广讲。

「释曰: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北俱卢洲的人寿命是肯定的,没有中夭,养下来就是注定了一千岁,再高也不行,低也不会。西牛货洲的人五百岁,比北洲减一半。东胜身洲的人,两百五十岁,比西洲减一半。南赡部洲的人,寿无定限,寿命没有一定的。「谓劫减位,极寿十年」,到劫的最后最短,人的寿命到十岁就老掉了。「无量百千等数,不能计量」,在劫初的时候,人的寿量很长,很长,是说不清楚地长,因为是光音天下来的,光音天的寿量很长的,那么纔到地球上来,也感得这个寿命很长。「已说人间寿量长短」,人间的四大洲说好了。

要先建立天上昼夜,方可计算天寿短长。天上云何建立昼夜?且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一夜,乘此昼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寿五百岁。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间百岁,为第二天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等四,随如次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一万六千岁。

要说天上的寿量多少岁的话,先要建立天上的昼夜,天上一天一夜到底多少,把这个先安立好,然后纔可以计算他的寿命长短。

「天上云何建立昼夜」,天上一昼一夜怎么算呢?「且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一夜」,人间五十年只有四天王天的一个昼夜。这个好像很奇怪,怎么会呢?其实也不奇怪,在苏联靠近北极的地方,三个月是黑夜,三个月是白天,一昼夜就等于我们几个月,北极恐怕是半年黑夜,半年白天。「乘此昼夜」,四天王的寿命是这样一昼夜算的五百岁,那等于人的几岁,这个自己去算算看。

「上五欲天,渐俱增倍」,上面的五个欲界天,他的寿量一倍一倍增上去,怎么增?增也不是四天王天的加倍。举个例,人间一百岁是忉利天的一昼一夜,这样的一昼一夜乘上三十天是一月,十二个月一年,那么忉利天的人,彼寿千岁,他要活一千岁,那是更长了。

「夜摩等四,随如次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一夜」,夜摩天,人间二百岁是一昼夜,乃至他化自在天,人间的一千六百年算一昼一夜。那么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这样算的年,他们的寿命,夜摩天是二千岁,兜率天四千岁,化自在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一倍一倍的增。这个增,不但是岁的数字增,而且它的昼夜也在增,所以这个增的倍数很大很大。「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二千,四千,八千,一万六千。四天的寿量如此。

问:持双已上,日月并无,诸天云何建立昼夜及光明事?答:依华开合,建立昼夜。又依诸鸟鸣静差别,或依天众寤寐不同,依己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问:持双已上,日月并无,诸天云何建立昼夜」,这个问题,粗心的人恐怕想不到,细心的人要问,太阳、月亮在持双山的顶上,持双山以上包括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那里没有太阳、月亮,昼夜怎么算呢?我们人间太阳出来是白天,太阳下去是黑夜。太阳、月亮没有了,「诸天云何建立昼夜」,天上的一天一夜是怎么算的?五百年一天一夜,一千岁一天一夜怎么算呢?

「诸天云何建立昼夜及光明事」,天上昼夜怎么建构?它的光明,就是白天黑夜又怎么分呢?「答:依华开合,建立昼夜」,以花的开,花的合来建立昼夜,天上的花开的时候是白天,关了是黑夜。鸟鸣的时候是白天,鸟不叫了是黑夜。「或依天众寤寐不同」,或者根据天自己睡觉的情况不同。「依己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白天他自己身上有光,睡了之后没有光;醒过来,光就来了,这样成了外边的光明。

色界诸天中,无昼夜别,但约劫数,知寿短长。彼寿短长,与身量等,谓若身量,半踰缮那,寿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缮那,寿量一劫,乃至身量长万六千踰缮那,寿量亦同,万六千劫。无色寿量,从下如次,二、四、六、八万大劫,谓空处二万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八万大劫。

「色界诸天中,无昼夜别」,色界天没有昼夜,「但约劫数,知寿短长。彼寿短长,与身量等」,寿命是以劫来算,长得不得了。寿命的长短,跟身量的数字一样。举个例,「谓若身量,半踰缮那,寿量半劫」,假使身量是一踰缮那,寿量是一劫,「乃至身量长万六千踰缮那」,寿量也就是万六千劫。这是色界天,很好算,跟身高的数字一样。

无色界更好算,「无色寿量,从下如次」,从最低的,空无边处开始,挨着次第,二、四、六、八万大劫,空无边处二万劫,识无边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大劫,都是大劫。大劫、中劫下边要说。

应知如上所说劫量,少光已上,大全为劫,八十中劫为一劫也。自此下诸天,大半为劫,四十中劫为一劫也。由此理故,经说大梵,过梵辅天,寿一劫半。谓以成、住、坏各二十中劫,此六十中劫,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所寿劫量。言三天者,梵众、梵辅、大梵天也。

「应知如上所说劫量」,前面所说的这个劫,单位有不同,「少光已上,大全为劫,八十中劫为一劫也」,少光天以上的劫是一个大劫,全的叫一个劫。这个大劫包含八十中劫。「自此下诸天,大半为劫,四十中劫为一劫也」,少光天以下的,也是以劫来算,但这个劫,单位小一半,四十个中劫是一个劫,大半就是大劫的一半。大劫、中劫的关系下边还要说。八十个中劫成一个大劫,就是成住坏空,每一个成住坏空有二十中劫,四个二十,八十个中劫,是大劫。

「由此理故,经说大梵,过梵辅天,寿一劫半」,因为这个道理,经说就是经上的话,这是通经。梵众天的劫,是半个大劫为一个劫,这样子是可以讲通的。如果全部以大劫为劫的话,就讲不通了。所以经上说大梵天的寿命是一劫半,「谓以成、住、坏各二十中劫」,大梵天的寿量比梵辅天要长。梵众天是半劫,梵辅天是一劫,大梵天一劫半。这个一劫半,实际上是六十个中劫,四十个中劫是一个劫,再加二十个中劫,一劫半。

「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所寿劫量」,少光天以下的三个天,是半个大劫,四十中劫为一劫,跟上面八十中劫为一劫的不一样。「言三天者」,哪三天呢?「梵众、梵辅、大梵天」,初禅三个天的劫,比二禅以上的劫要小一半。

从此第二,明恶趣寿量。论云:已说善趣寿量短长,恶趣寿云何?颂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寿为一昼夜 寿量亦同彼

极热半中劫 无间中劫全 傍生极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寿量 如一婆诃麻 百年除一尽 后后倍二十

「从此第二,明恶趣寿量」,下边是恶趣的寿量。天上的寿量很长,那么羡慕天上的福报,厌恶世间的五欲,也可以得人天福报。

佛教是方便接引众生的,那些根机下劣的众生,叫他出离,他不想出离,叫他发菩提心度众生更害怕,三大阿僧祇劫,为众生牺牲头目脑髓,他不愿意。怎么救这些人呢?只好给他讲天上福报那么大,使他放弃现世五欲,追求天上的。

大家去看看佛典故事里难陀出家的例子,以天上的福报来代替世间的五欲,这个也不究竟。最后佛带他去看地狱。他一看,害怕了,知道天上的福享完,就要到地狱来受苦,地狱的油锅在等他,这纔不贪著天上的福报,真正要出离了。

当然说天上的福报也有好处,可以暂时把目前的一些五欲放弃。但这絶对不究竟,不能以人天福报为究竟。我们把恶趣的寿量一看就害怕了,天上的福报也不要了,天上福报跟恶趣的时间一比,也是短得微乎其微。天上再怎么享受,一会儿功夫马上去恶趣里边去,出不来了,长得不得了。

「恶趣寿云何?颂曰: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等活地狱黑绳地狱等前面六大地狱,挨着次第,以欲界天的寿为一昼夜。等活地狱是最上层,它的寿命是以四天王天的寿命算一昼夜(四天王天是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的,寿是五百岁),这样子算上去,也要五百岁,那不晓得多少了。下边还要厉害,一倍一倍地增上去。黑绳地狱是以忉利天的寿命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这样子比天上长不晓得多少了。「极热半中劫」,到极热地狱,这是第七个地狱,半个劫。「无间」一个劫,一个「中劫」,以劫来算了。

「傍生极一中」,傍生最高的寿命一个中劫。

「鬼月日五百」,人间的一月是它一天,鬼的寿命是五百岁,鬼比人要长。所以,有人说看到古代的人了。因为古代的鬼比人的寿命要长,人间转了好多世,那个鬼还没有转世。如悟达国师的前世是汉朝的袁盎,把晁错杀了,结果他转了好多世作了高僧,而那个晁错还是鬼,要找他。

「頞部陀寿量」,頞部陀是寒冰地狱,它的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一婆诃麻,就是一堆麻,一百年拿一颗芝麻拿出去,不晓得要多少年能把那堆麻拿完。頞部陀,最轻的寒冰地狱,寿命这么长。后边,二十倍二十倍地加上去,所以地狱的寿命长得是太可怕了,千万不能去。

释曰:四天王等六欲天寿,如其次第,为等活等六捺落迦一昼一夜,寿量如次,亦同彼天。谓四天王天寿量五百岁,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等活地狱寿五百岁。乃至他化天,寿万六千岁,于第六炎热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炎热地狱,寿一万六千岁。第七极热地狱,寿半中劫,无间地狱,寿一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也。

「释曰:四天王等六欲天寿,如其次第,为等活等六捺落迦一昼一夜」,四天王天的寿命等于等活地狱的一昼一夜,忉利天的寿命等于黑绳地狱的一昼夜,这前面六个天跟前面六个捺落迦配起的,天的寿命只是地狱的一昼一夜。然后,算月,算年,再要那么多的寿命。四天王天是五百岁,等活地狱也就有五百岁的寿命。忉利天是一千岁,黑绳地狱也要一千岁,这样一个一个算下去。

「寿量如次,亦同彼天。谓四天王天寿量五百岁,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四天王天一辈子,等活地狱里边只有一昼一夜,这样的三十天成月,十二月成年,这样子的年也要五百岁,纔是等活地狱的寿量。

「乃至他化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寿量是一万六千岁。这个一万六千岁是第六个炎热地狱的一昼一夜。然后这样的一昼一夜,再三十成月,十二月成年,也要活一万六岁的这么多年,这个不得了,所以地狱不能去。

我们说忏悔的时候,你于罪及堕见否?堕下去,怎么受苦,寿命多长,都要知道。知道了就会害怕,纔要真正忏悔。不然,糊里糊涂,认为地狱去一趟没关系,这就糟了,这样的忏悔忏不成,不能清净。地狱里去不得,苦得厉害。去了之后,我们前面讲过的,寿命又那么长,不晓得哪一年出来,所以不能去。

「第七极热地狱,寿半中劫」,极热地狱不用年算,用劫算,半个中劫。无间地狱是一个中劫的寿。什么叫一个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也」,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一直到十岁,再从十岁到八万四千,是一个增减,这样子二十次,纔是一个中劫,可见得很长。

傍生寿量多少无定限,若寿量极长,亦一中劫。故世尊言:大龙有八,谓难陀等,皆住一劫,而能持大地。

「傍生寿量多少无定」,畜生的寿量也不一定,有长有短。「若寿量极长,亦一中劫」,最长的是一个中劫,短的不要说,朝生暮死的也有,虫虫、蚂蚁这一类,秋天的虫养下来,晚上就死掉的也有。「故世尊言:大龙有八,谓难陀等,皆住一劫,而能持大地」,引佛的话,最大的龙有八个,「难陀龙王等……」经上经常这么说。龙它们住一劫的寿命,一劫就是一个中劫,它们能够持大地,它们力量很大,把大地持住,傍生最大的是龙,一劫寿命。

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彼寿五百年。

「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人间的一个月为鬼里边的一天一夜,「乘此成月岁」,这样子的一天一夜,乘三十个成月,十二个月成年,「彼寿五百年」,它的寿量是五百岁。很早朝代的鬼现在还在,为什么?它寿命长嘛。

问:寒捺落迦,寿量云何?答:世尊寄喻,显彼寿言,如此人间佉黎二十,成摩揭陀一麻婆诃量。佉黎此云斛,婆诃此云篅,麻者巨藤也。一麻婆诃量者,意取婆诃量,不欲取麻,如言一谷篅。颂言婆诃麻者,意欲取麻,如言一篅谷,有置巨藤平满其中,设复有人,百年除一,如是巨藤,易有尽期,生頞部陀,寿量难尽。此二十倍,为第二寒地狱寿,如是后后,二十倍增,是谓八寒地狱等寿量。

「问:寒捺落迦,寿量云何」,寒冰地狱,八寒地狱的寿量怎么样?「答世尊寄喻,显彼寿言」,这个寿量实在说不清楚,只好打比喻来说了。

「如此人间佉黎二十,成摩揭陀一麻婆诃量」,佉黎,印度的一个量名,佉黎相当于十斗。「婆诃」,汉语叫篅,是围谷子的东西。「麻」是巨藤,我们理解为芝麻的麻就行了。一个麻婆诃量,就是取一婆诃、一篅的芝麻,「如言一篅谷」,一谷篅,好像围起一堆的谷子一样。

「颂言婆诃麻者,意欲取麻」,有放在一个篅子里那么多的麻,假使一个人,一百年去取一粒芝麻,那么麻拿完了,八寒地狱中最初那个地狱的寿还没有完。可想而知,这个寿命很长。

「此二十倍为第二」,第二个寒冰地狱寿命还要长,长多少?长二十倍。十斗是一个佉黎,二十个「婆诃麻」就是二百斗的芝麻围起来,一百年拿掉一粒,把麻拿完,它的寿命还没有完。第三、第四,都是二十倍、二十倍的增。八寒地狱的寿量就是如此,这是恶趣的寿量。

从此第三,明中夭不中夭。论云:此诸寿量,有中夭耶?颂曰:

诸处有中夭 除北俱卢洲

释曰:诸处寿量,皆有中夭。除北俱卢洲,彼定千岁。此言诸处有中夭者,约处所说,非别有情。以诸处中,有别有情,不中夭故。谓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及最后有菩萨谓王宫身也,佛记树提伽也佛使耆婆也,随信随法行见道圣人,菩萨、轮王母怀彼二胎时,此等亦无中夭。

「明中夭不中夭」,有没有没到最高的寿量而中间死掉的?「论云:此诸寿量,有中夭耶」,上边讲的这些寿命,有没有夭折的?

「颂曰: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到处都有中夭的,但是北俱卢特殊,没有中夭。北俱卢洲决定是一千年,中间不会死掉。北俱卢洲之所以没有佛教,是因为那里的有情没有苦。生的时候,又没有什么病痛。一千年不会中夭,没有恐惧。死掉之后生欲界天,也没有什么好怕,死了之后生天去,更好。

「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各个地方,哪怕是天人的寿量,都有中夭的,只有北俱卢洲没有,「彼定千岁」,他的寿命一定是一千岁。

「此言诸处有中夭者,约处所说,非别有情」,诸处有中夭这个话,是指那些地方都有中夭,不是某个人。人里边有中夭,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中夭,这个要辨别清楚。辩论的时候,这些都要很注意,如果不注意给人家抓辫子,就要输掉。是说有中夭,不是说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是中夭。「以诸处中,有别有情不中夭故」,每一个地方都有不中夭的有情,南洲的人有活到一百岁的,满寿的人也不少,不是个个都中夭。

「谓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决定不中夭的,举例说,诸处有个别的有情是一定不中夭。哪些呢?睹史多天的一生所系的菩萨,就是要降生人间,还在补处菩萨的时候,这个菩萨决定不中夭。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他就四千岁。

「及最后有菩萨」,最后有菩萨就是释迦牟尼太子身,这个身体也不会中夭。南洲有中夭,但是成佛的那个身不会中夭。睹史多天也有中夭,但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决定不中夭。中夭,就是出意外。南洲虽然有中夭者,但有情却不一定都中夭,肯定有不中夭的。下面举例肯定有不中夭的人。

「佛记」,佛授记的人不会中夭。这指哪些呢?「树提伽」,树提伽是个人。「佛使」是耆婆童子,他医术很高明,能够治很多的病。树提伽的家里很富有,父母年纪很大了还没有孩子,最后忽然怀孕了,高兴得很。当时的人有些迷信思想,他们去问外道,孩子的命怎么样?外道乱说是女孩,而且不长命。结果他们不相信,再去问佛。佛说是男的,而且长命的。这与外道说的不同。外道要维护信誉,害怕孩子养下来是男的、长命的,于是就下毒手,用药把他母亲毒死,这样子小孩子就会在胎里死掉,就分不清男女,而且短命。用这个手腕来达到他们的预言,很卑鄙。但是,佛已经授记了,你害也害不了。当时印度的规矩是火化,把他母亲火化的时候,佛派人到火里,把肚子里的孩子取出来,结果,孩子抱出来没有死。这就是佛记。「佛使」,也不会中夭,跑进大火里去取的人也没有烧死。所以,佛记的不会死,佛差使的人也不会死。

「随信、随法行」,这是两种圣人,随信行、随法行。见道的圣者,随信行是钝根的,随法行是利根的,他们在见道的十五刹那的时候,絶对不中夭,不会见道见一半死掉。见道的十五刹那,决定不会死。

「菩萨、轮王母怀彼二胎时」,菩萨指最后身菩萨,就是释迦牟尼,摩耶夫人怀胎时候,或者转轮圣王母亲怀胎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的母亲也不会中夭。一中夭的话,菩萨就生不出来了。因为他们的福气,母亲怀轮王,或者怀最后身菩萨的时候,不会中夭。摩耶夫人养下来七天死掉了,但是在怀胎的时候,絶对不会死的,菩萨身决定是平安降世的。

佛记的,不会中夭,但将来年纪大死了,是另外一回事。佛使的,佛叫他取的,决定火烧不死,但是其他时候,就不一定。随信行、随法行,见道的十五刹那,絶对不中夭,见了道之后,也不定了。轮王的母亲、怀菩萨胎的母亲,怀胎时候,决定不中夭,养下以后,是否不中夭就不一定了。摩耶夫人养下七天就生忉利天去,那是已经养下了,在怀胎的时候不会中夭。每一个洲,每一个地方,除了北俱卢洲之外,都有中夭的事。但是个别的絶对不中夭,就举了这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