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五

从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齐。就中:一、明三极少,二、明二量。且初明三极少者,论云:如是已约踰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约年等辨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今说。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辨三极少量。颂曰:

极微字刹那 色名时极少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也。极微者,是色极少也;刹那者,是时极少也;一字者,是名极少也。谓分折111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折诸名,至于一字,为名极少;分折于时,至一刹那,为时极少。一字名者,如说瞿名。

「从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齐」,这是讲数量,单位有三种分齐。「一、明三极少,二、明二量,且初明三极少者」,什么叫极少?

「论云:如是已约踰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前面把器世间的大小,跟天、人的身量(高度),用踰缮那等长度单位来计算,把寿量用年等时间单位来计算。「二量不同,未说今说」,踰缮那等长度单位,跟年等时间单位是不同的,前面没有说,现在说一下。

「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辨三极少量」,时间也好,长度(空间的长短)也好,都是依靠名(名句文身的名)建立的,如果离开名句文身,它们怎么表达呢?年本身是名句文身,踰缮那本身也是名句文身,所以这两个都是依名句文身建立的。现在三个东西,一个是长度(空间的),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它们所依的名,它们的「极少」即最小的单位是什么?把最小的单位先说一下。

「颂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极微是色(物质)的最少单位;名句文身的最小单位是字,就是文;刹那是时间的最少单位。最少的单位:极微、字、刹那。极微是色的极少单位,字是名的极少单位,刹那是时间的极少单位。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也」,上句是标,标出东西来,下句解释,它是哪个的最小单位。「极微者,是色极少也」,色法(物质)分到最小,不能再分的叫极微。这是古代物理学的一些知识,而现在是分子、原子、电子这样一直分下去。以前是分到极微为止,但现在还没有达到极微的水平,即使电子跟中子也还不是极微。极微小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单位,也没有方向。如果有方向,总还有东南西北可以分,如果有长度也可以分,但极微是不能分了,是最小最小的东西,再分下去就是零,没有了,就是空了。极微是介于物质与空之间的东西。学唯识的时候就会知道,极微是假安立的,是没有的。假使有极微,总有个方向,有方向就可以分,有长度也可以分。没有方向,没有长度,这是什么呢?没有,所以说是假安立的。极微是色极少,物质最小的是极微。

刹那是时间的最小单位。字就是名句文身的文,是名的最少。名是一个概念,字是一个字母。因为梵文的文字跟西方一样是字母组成的,一个名决定是一个或几个字母拼起来的,一个拼音字母是名的最小的单位。没有一个名词不是字母拼出来的,所以最小的单位是字(字母)。「谓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一切物质分到最小的时候就是极微。「分析诸名,至于一字,为名极少」,把一切名(概念、名词)分到最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字母。「分析于时」,把时间分析到最小是一刹那,而一刹那也是一个理想的单位。「一字名者,如说瞿名」,一个字的名有没有?就是一个名词,它只有一个字母,这种情况有没有?有!梵语叫瞿。瞿这个名是有意思的,但是只有一个字母。那是梵文的语法,就不多说了。

问:何名刹那?答: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又解,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又解,对法诸师,作如是说:由如壮士一度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

「问:何名刹那」,一般名的问题世间上比较容易了解,但时间跟空间的问题却是哲学的问题,下文就要辨这个问题。刹那是什么?「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从理上来说,一个法生的时候要因缘和合。生起一个法来,因缘和合,合拢来了,法生了,这一点点时间就叫刹那。但是这个刹那的定义很抽象,具体怎么算呢?「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一个运动的东西,它经过一极微的空间所需要的时间,叫一刹那。这个也比较抽象,一个极微是拿不出来的,只有一点点大。经过一个极微的时间,这也不好算。下边是更具体的。

「又解,对法诸师,作如是说」,对法诸师,阿毗达磨的论师,一般指有部的。他们这样说,这是一个具体标准。「由如壮士一度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壮士,一个很有力的人。因为有力,弹指很快,很快地弹一下指,这一弹指的时间有六十五个刹那,而一刹那就是弹指的六十五分之一。以这样的方式来计算,能够比较具体地理解一个刹那的数量。

从此第二,明二量。就中:一、明踰缮那等,二、明年等。且初辨踰缮那等者,论云:已知三极少,前二量云何?总问。今且辨前踰缮那等。别问。颂曰: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踰缮那

释曰: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一解云:尘向金上住。又解:尘透金过,至下水尘皆有两释也。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一解:兔毛上住。一解:量如兔毛端,乃至牛毛,皆有两释。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积七隙游尘为一虮,积七虮为一虱,积七虱为一𪍿麦,积七𪍿麦为一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一肘,竪积四肘为一弓,谓寻,竪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者,计是从村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解云:计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乃至一俱卢舍计有二里,一踰缮那有是十六里。

「从此第二,明二量。就中:一、明踰缮那等,二、明年等」,最低的单位定下来了,时间的最小是刹那,空间长度的最少是极微,而一踰缮那、一年可以根据这两个最小的单位慢慢算上来。

「且初辨踰缮那等」,先说空间的长度。「论云:已知三极少」,前面讲过三个极小,名极小是字,色(空间)极小是极微,时间的极小是刹那。极小的单位有了之后,就可以推算踰缮那等的量。「前二量云何」,踰缮那等跟年等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说踰缮那等空间的量。

「颂曰: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踰缮那」,从极微推到踰缮那,就是这样算的。极微最初,指节为后,是七倍七倍地增。极微是最小单位,从最小开始,七个极微是一个微(颂里「极微微」,七个极微合一个微),七个微是一个金尘,七个金尘是一个水尘,七个水尘是一个兔毛尘,七个兔毛尘是一个羊毛尘,七个羊毛尘是一个牛毛尘,七个牛毛尘是一个游隙尘,七个游隙尘是一个虮,七个虮是一个虱,七个虱是一个麦,七个麦是一个指,到此为止,都是七倍七倍的增加。兔、羊、牛毛,兔毛比较细一点,羊毛稍微粗一点,牛毛更粗一点。游隙尘就是阳光照射下空中的灰尘。虮是一种很小的虫。虱就是虱子,比较大一点,可以看到了。麦是麦子。指节,一个手指有三节。这都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它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释曰:极微为初」,极微是最小的,「指节为后」,到指节为止,都是七倍七倍增,「应知后后皆七倍增」。

「谓七极微为一微量」,七个极微是一个微。七个微是一个金尘,什么叫金尘?「尘向金上住」,能够在金上住的叫金尘,「又解,尘透金过」,这种尘能够透过金属,那就极微细了。金尘如此解释(有两种解释),水尘也如此解释。七个金尘是一个水尘,七个水尘是一个兔毛尘。兔毛尘乃至牛毛尘又是两种解释:「一解,兔毛上住」,兔毛的尖尖上能粘得住的尘,「一解,量如兔毛端」,这种尘的大小,跟兔毛的头头一般,牛毛尘、羊毛尘也都这样解释。七个兔毛尘为一个羊毛尘,羊毛稍微大一点了。七个羊毛尘是一个牛毛尘,牛毛又更大一点。七个牛毛尘是一个游隙尘。七个游隙尘是一个虮(身上长的一种汗虫,小虫)。七个虮是一个虱,虱子那么长。七个虱是一个麦,一粒麦子那么长。七个麦是一个指节,一只手指有三个指节。合三个指节就是一个指,一只手指的长度。然后二十四指横布为一肘,二十四指不是竖着加起来,而是横着排起来的长度叫一肘。竪积四肘为一弓,把四肘积起来(是竪,不是横着排起来的),叫一个弓,也叫寻。竪积五百弓是一俱卢舍,一俱卢舍相当于印度从村子到阿兰若(寂静处、修行地方)的距离。

一肘大致相当于我们的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一俱卢舍相当于二里路,八俱卢舍就是一踰缮那,那就是十六里路。从极微一直算到踰缮那,踰缮那是计算天人高度的,是最长的一个长度单位。

从此第二,明年等。就中:一、明刹那至年,二、明诸劫数。且初明刹那至年者,论云:如是已说踰缮那等,今当辨彼年等量别。颂曰:

百二十刹那 为怛刹那量 腊缚此六十 此三十须臾

此三十昼夜 三十昼夜月 十二月为年 于中半减夜

释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于一年中,分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减夜,以一年内,夜总减六。云何如是?故有颂曰:寒热雨际中,一月半已度,于所余半月,智者知夜减。

「从此第二,明年等。就中:一、明刹那至年,二、明诸劫数」,先从刹那推到年,然后是劫。「且初明刹那至年者,论云:如是已说踰缮那等,今当辨彼年等量别」,空间长短的数量,踰缮那等已经讲好了,时间的年月日这些数量,该怎么差别?

「颂曰: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蜡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从刹那算到年,一百二十个刹那合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是一个蜡缚,蜡缚前面见过。三十个蜡缚是一个须臾,须臾就是牟呼栗多。三十个须臾是一昼夜。印度算法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二十四小时一昼夜,分二十四份,他们是三十个须臾一昼夜,分三十份。三十个昼夜是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这倒是和国际上一样,一月是三十天,一年是十二月。「于中半减夜」,其中有一半的月少一个夜(少一天),那是小月。

「释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一百二十个刹那是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是一个蜡缚,三十个蜡缚是一个牟呼栗多(须臾),三十个牟呼栗多是一个昼夜,三十个昼夜是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

「于一年中分为三际」,寒际、热际、雨际,每一际是四个月,我们是四季,他们是三季。「十二月中,六月减夜」,在一年十二月里边,有六个月少一天,是小月。「以一年内,夜总减六」,所以一年之中要少六天,「云何如是?故有颂曰:寒热雨际中,一月半已度,于所余半月,智者知夜减」,怎么知道一年要少六夜?有个颂证明。寒热雨三际之中,一个半月过了之后,于所余半月,智者应知夜减。一个半月之后,余下的半个月要少一夜,这和我们的阴历是一样的,过了一个月之后,第二个月的下半月就少一天,是小月。印度也有这样的算法,一年要少六天。那就要闰月了,过几年闰一下,多一个月。

从此第二,明劫量。就中:一、明劫数,二、明劫中人,三、明劫中灾。且初明劫数者,论云:如是已辨刹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当辨。颂曰:

应知有四劫 谓坏成中大 坏从狱不生 至外器都尽

成劫从风起 至地狱初生 中劫从无量 减至寿唯十

次增减十八 后增至八万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坏坏已空 时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无数

释曰:劫有四种:一坏,二成,三中,四大。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更生,至外器都尽。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界坏复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

「从此第二,明劫量。就中:一、明劫数,二、明劫中人,三、明劫中灾」,讲到劫,什么是劫,有哪些劫,劫里的人,劫里的灾,这些讲完,「世间品」也就讲完了。世间是这样地千变万化,有极苦的阿鼻地狱,也有最寂静的非想非非想天,人里边有中夭的、丑陋的、受苦的,也有享福的,怎么来的?造的业不同,所以说跟著就要讲「业品」。

「论云:如是已辨刹那至年」,时间的问题,从刹那到年已经讲好了。劫的单位很大,要再说劫的情况,「今次当辨」。

「颂曰: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劫有四种:坏劫、成劫、中劫、大劫。什么叫坏劫?「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如果地狱里没有众生来投生了,那地狱不就空掉了吗,难道众生都不受地狱苦了?不是。这个地方快要坏了,这个地方的地狱就没有众生来投生了,生到他方地狱去了。所以从地狱里有情不生开始,一直到外器界都消灭完,这段时期叫坏劫。坏劫之后这个世界就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空劫之后有成劫,慢慢又形成世界。先是出现一股风,就是前面讲过的风轮,风轮之后,慢慢积成水轮、金轮等等,最后阿鼻地狱里边第一个众生生下来,这样成劫结束了。然后是中劫。

什麽叫中劫呢?开始从光音天生下来的是无量岁,寿命很长,但因为烦恼重了,寿命也减下去了,一直减到十岁;再从十岁增加到八万,八万减到十岁,这样反复十八次,最后再增到八万。「如是成已住,名二十中劫」,这样,二十个中劫是一个住劫。

「成坏坏已空」,「成」了之后「住」,「住」了之后「坏」,「坏」了之后「空」,「等住劫」,跟住劫的时间一样,都是二十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一共八十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二十次的增减:中间十八次,八万到十岁,十岁到八万;开始一次是从无量到十;最后一次又是从十到八万。这样共有二十个中劫,是一个住劫。成住坏空,四个都是二十个中劫,所以一共八十个中劫。「大劫三无数」,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大劫,纔能成佛。

「释曰:劫有四种」,坏成中大。这里先说四种:坏劫、成劫、中劫、大劫。实际上还有住劫、空劫。

「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更生,至外器都尽」,地狱的有情不生了,该受地狱苦的有情到他方世界地狱去了。这时候开始,地狱到初禅的有情慢慢没有了,然后从地狱的器世间一层一层烧上来,一直烧到梵天,外器都尽,这就是坏劫。「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界坏复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一个是趣坏,有情没有了;一个是界坏。界坏有两种:一种是有情坏,一种是外器坏。因为「界」包括有情与器世间,所以界坏又分有情坏与外器坏。

「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这个世间,二十中劫是稳住的,就是先从寿命无量到十岁,然后从十岁增到八万,八万又到十岁,这样上下一共十八次,最后从十岁增到八万,住劫。住劫以后,「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二十个中劫住了之后,坏劫就来了,坏劫的时间跟住劫一样,有二十中劫。

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坏本处住者,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坏。若是时人趣,此洲一人,无师法然得初静虑,从静虑起,唱如是言:离生喜乐,甚乐甚静。余人闻已,皆入静虑,命终并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尽,是名已坏赡部洲人。东西二洲,例此应说。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无能入定离欲。北洲不入定,显不生色界也。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尔时名为人趣已坏。

「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地狱里的有情死了之后,新的不来了,这是坏劫开始。

「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地狱里边,去了之后不来了,只有死掉的,没有新生的,地狱空掉了,地狱里边没有有情了,这叫地狱已坏,就是五趣之中的地狱趣坏了,器世间还在。

「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那些有地狱定受业的有情,因业力的缘故,把他们引到他方世界的地狱去了。

「由此准知傍生鬼趣」,傍生、鬼趣也一样。假使开始是傍生,死掉之后,新的不来了,慢慢傍生死完了。鬼也一样,死掉之后,新的不来了,慢慢鬼也死完了。这是傍生趣坏,鬼趣坏。

「然各先坏本处住者」,但是要坏,哪里先坏?先在本处所坏。傍生的本住处是大海,鬼趣的本住处是琰魔王国。琰魔王国的鬼先去了不来,然后琰魔王国空,之后其他地方的鬼也慢慢的去了不来,其他地方也空掉。傍生一样,大海里边的去了不来,海里边的傍生空,然后其他地方的傍生也慢慢死了,新的不来,不投生了,那么傍生趣也空掉了。

「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坏」,鬼、傍生跟人天一个地方住的,人坏的时候,他们也坏,天坏的时候,他们也坏。

「若是时人趣」,到那个时候,人趣里边,「此洲一人」,南洲有一个人,「无师」,没有人教,「法然得初静虑」,法尔如此,得了初静虑。得了初静虑,心里起了定之后,「唱如是言」,很高兴,他宣传说,「离生喜乐,甚乐甚静」,离生喜乐好啊!快乐啊!清净啊!因为他自己尝到甜头了,到处宣传,所以其他的人听了之后,也跟他学习,「皆入静虑」,他们得了静虑,命终之后都生梵天(初禅)。「乃至此洲有情都尽」,这样有情都跑掉了,新的又不来了,南洲的有情没有了,「是名已坏赡部洲人」,南洲有情的人趣坏掉了,器世间还没坏。

「东西二洲,例此应说」,南洲先坏,然后东洲,然后西洲。

「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无能入定离欲」,北俱卢的人不能修定,但死了之后生欲界天,所以也没有人了。先是南洲的生梵天,接着东西两洲的也生梵天,最后北俱卢洲的都生欲界天,新的不来了。「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四大洲的人都跑完了,人趣就没有了,当然八小洲跟着一起也都没有了。「尔时名为人趣已坏」,这个时候人趣没有了,器世间还在。

若时天趣,四大王天,随一法然得初静虑,乃至并得生梵世中,尔时四大王天有情都尽,是名已坏四大王天。余五欲天,例此应说。乃至欲界无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坏。若时梵世,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二静虑,从定起已,唱如是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乃至梵世有情都尽,是名已坏有情世间。

「若时天趣」,天趣怎么坏?「四大王天,随一法然得初静虑,乃至并得生梵世中」,四大天王的天也是一样,有一个天人,他天然的,法尔如此,得了初静虑,那他也宣传初静虑好,于是所有四天王天的天人,慢慢都跟他学习,也都生到梵天去了。「尔时四天有情都尽」,四天就是四大天王的天。四大天王天的有情都尽了,叫作坏四大王天,这样四大天王的天也坏掉了。

「余五欲天,例此应说」,欲界其他五个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同样也是得到初禅,慢慢少下去。「乃至欲界无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坏」,一直到欲界一个有情也没有了,就叫欲界有情坏掉了。欲界五趣都没有了,器世间还在。

「若时梵世,随一有情」,慢慢上去到梵天了,梵天里边有一个有情,「无师」,没有人教,「法然」,到那个时候,天然如此,法尔如此,得二静虑。从静虑起来之后,他也高兴,「定生喜乐」,比我们这个好得多,「甚乐甚静」。其他的梵天听了他的话,也羡慕他,追求二静虑,「皆入彼静虑」,都去修定,慢慢都得了二静虑,「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都生到二静虑去了。「乃至梵世有情都尽」,梵世新的不投生了,原来的都生到二静虑去了,梵天也没有有情了,「是名已坏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坏掉了。因为一个小世界就是从地狱到梵天。

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大千世界业尽,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州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灾能坏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风飘,焚烧上地,谓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引生色界火炎,余灾亦尔。如是始从地狱渐坏,乃至器尽,总名坏劫。已上释初行颂。

「唯器世间,空旷而住」,整个世界的有情都没有了,只有器世间还在,空空地摆在那里。

「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大千世界业尽」,其他十方世界的有情,感到这个世界的共业也尽了。也就是说,共业是大家力量维持的,这里的有情已经没有了,那是这里有情共业没有了,然后其他世界的有情感这个世界的共业(那是比较间接的)也没有了。这个世界就要坏了,就要烧掉了。

「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州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这就是火烧梵天。劫火洞然,有的人很害怕,其实有情早就没有了,世界只是空空的壳子。有情的共业没有了,这世界就不能存在了,烧了。如何烧的?渐次。这个世界上七个太阳出现了,一个太阳是烧不掉的,慢慢地,两个太阳,三个太阳,四个太阳,最后到七个太阳,七个太阳出来的时候,温度就非常高了。

「诸海干竭」,所有的大海水都干掉了。「众山洞然」,所有的山都烧得红红的。「州渚三轮,并从焚燎」,州渚,大海里边小的那些州。大的州,小的渚,还有三轮(金轮,水轮,风轮)全部烧完。「风吹猛焰」,这个火有大风吹,一直烧上天宫。从地狱烧起,一层一层上来,一直烧到人间,人间烧到欲界天,欲界天一层层烧上去乃至梵宫,梵天的宫殿都烧掉。「无遗灰烬」,烧得一点灰尘都没有了。

「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灾能坏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地的火怎么能烧上地的宫殿呢?业报不同啊。自己当地的火焰纔能烧自己宫殿,下地的火不能烧上地的。但是相引,下地的火能够引起上地的火,上地的火又把它当地的宫殿烧掉;然后这个火又能够引起上地的火,上地的火又把它本地的宫殿烧掉,这样一层一层引上去。所以说「下火风飘,梵烧上地」,并不是真的下地的火烧上地,而是一层一层引上去的,是自地的火烧自地的宫殿。「谓欲界火猛炎上升」,欲界的火很大,「上」是一个缘,引起色界的火,色界的火起来之后把色界的宫殿烧掉。

「余灾亦尔」,其他的灾,水灾、风灾一样,都是自地的坏自地的。「如是始从地狱渐坏,乃至器尽,总名坏劫」,从地狱开始坏,一直到整个世界的器世间都烧完,就叫坏劫,「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

坏劫之后是空劫,整个的世界,就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空劫过了之后成劫,新的又要产生了。

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是器世间将成前相。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宫乃至夜摩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初一有情,极光净没,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后诸有情,亦从彼没,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北俱卢、西牛货、东胜身、南赡部,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先成。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已上释第五、第六句。

「谓从风起」,虚空中出现了运动的气体,慢慢地凝结下来,成了风轮、水轮、金轮,乃至地面。「乃至地狱始有情生」,地狱里边有情开始生起来。前面第十一卷开头就是讲成劫中三轮的事情。

「谓此世间,灾所坏已」,这个世间,火灾烧了之后。「二十中劫,唯有虚空」,在二十中劫期间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是空劫。过了很长的空劫之后,「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又是成劫来了。成劫的时间,「等住」,跟住劫一样也是二十中劫。那个时候,世界又产生了。

「一切有情业增上力」,主要是业所感,一切有情业的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空劫本来什么都没有,但因为业力的关系,有一些小小的风产生了,开始运动起来了。「是器世间将成前相」,这种微细的风发动的时候,是器世间快要形成的前相。这个风开始很小,慢慢地越吹越大,「成立如前」,就是前面说的风轮、水轮、金轮等。一般也可以想到,极热的气体慢慢地冷却下来,就成了大雨,积成水轮,水轮冷却之后,硬的一块是金轮。

「然初成立,大梵王宫乃至夜摩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在成立的时候,先要成立大梵天宫。烧的时候大梵天宫最后烧,成的时候大梵天宫最初成。然后一层一层下来,最后到夜摩天宫。夜摩天以上是空居天,空居天全部产生以后,然后起风轮,慢慢是地居天出现,地居的天、地上居的有情,都是风轮之后纔开始的。所以说空居天成立之后,然后起风轮,风轮之后就慢慢地开始了前面讲的水轮、金轮、须弥山等等。

外器世间成立之后,「初一有情,极光净没,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因为大梵天宫是最初成立的,所以开始的时候,最初一个极光净(二禅天)有情命终了,就投生到大梵天。那个时候,在这个世界只有大梵天一个,其他的都还没有生。

「后诸有情,亦从彼没,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后来的有情,也是二禅天死掉之后,他不是生到大梵天了,而是生到梵辅天,或者梵众天,或者更低的欲界天,乃至生到人间。所以,佛教最初的人是二禅天来的,既不是猴子变的,也不是阿米巴变的。「北俱卢、西牛货、东胜身、南赡部」,先是北俱卢洲有,再是西牛货洲,再东胜身洲,再是南赡部。南赡部的人有了之后,生饿鬼,饿鬼之后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先成」,后坏的先成功,先坏的后成功。地狱最初坏,也最后成功。

「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一直到最低的阿鼻地狱有一个众生投生了,这个时候,二十中成劫满了,然后住劫来了。

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时有情渐住。此洲人寿,经无量岁,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劫,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已上释第七、第八句。

「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成劫以后,是二十中劫的住劫。

「次第而起」,按照次第。「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时有情渐住,此洲人寿」,从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地器世间成功,最后慢慢地有情开始住到这个地方来,南洲人的寿命,「经无量岁,至住劫初,寿方渐减」。成劫的时候,地狱众生还没有生,南洲的人已经生了(这时还在成劫,没有到住劫,地狱生了之后,成劫纔满)。这个时候,光音天生到南洲来的人,寿命是无量,一直到住劫。成劫当中,寿命是无量的,到住劫开始之后,寿量纔减下来,从无量岁慢慢减到最低的十岁,这是第一个中劫。住劫里边有二十个中劫,第一个是从无量岁减到十岁。

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岁增至八万,从八万岁减至十年。第二十劫唯增无减,谓从十岁,增至八万,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此总名为成已住劫。已上释第九乃至第十二句也。

「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岁增至八万,从八万岁减至十年」,一共有二十个中劫,第一个中劫只有减没有增,从无量到十岁。中间十八个中劫,从十岁增到八万,又从八万减到十岁,这样十八次增减。最后第二十中劫,「唯增无减」,从十岁增到八万。这二十个中劫的时间是一样的,但中间十八个是一增一减,第一个是单减不增,最后一个是单增不减。

「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一切劫里边,增到最高不超过八万,减到最小不低于十岁。十八个劫是有增减的,一增一减叫一个劫,「时量方等」,时间都是一样的。第一个中劫只有减,最后,第二十中劫只有增,但是这二十劫的「时量皆等」,时间都是一样的。「此总名为成已住劫」,这样成了之后住,叫住劫,二十个中劫是一个住劫。

所余成坏,及坏已空,虽无增减二十差别,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已上释第十三、第十四句也。

住了之后要坏,坏了之后要空,这些虽然没有增减的二十个差别,但是它们的时间跟住劫同样也是二十个中劫的量。

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一共是八十中劫。住劫有二十个增减,中间十八个一增一减,最初是单减,最后是单增,一共是二十中劫。住劫如此,成劫、坏劫、空劫,时间都跟住劫一样,各是二十中劫。

成中初劫,起器世间,后十九中,有情渐住。坏中后劫,坏器世间,前十九劫,有情渐舍。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

「成中初劫,起器世间,后十九中,有情渐住」,成劫的第一个中劫,器世间成就,后面十九个中劫,有情一个一个生起来,开始是大梵天,后来一个一个下来,最后是阿鼻地狱的众生起来。

「坏中后劫」,坏劫的后劫,「坏器世间」,前面是趣坏、有情坏,最后是器世间坏。「前十九劫,有情渐舍」,先是地狱空,慢慢地人间空,再是忉利天空,一直到初禅天空。

「如是所说,成住坏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各有二十个中劫的时间,所以总的来说是八十个中劫。中劫有增有减,十八个增减,跟前面的单减、后面的单增,都是中劫的量。住劫是二十中劫的时间,成、坏、空,同样也是那么长的时间。总的来说,成、住、坏、空一共是八十个中劫,这八十个中劫是一个大劫。

问:劫性是何?答:谓唯五藴,时无别体,依法而立也。

「问:劫性是何」,劫数量讲好了,劫本身是什么?「答:谓唯五藴,时无别体,依法而立也」,劫就是时间,到底它是以什么为体的呢?五藴为体。没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叫时间,是依了法的运动,这样子差异产生了时间概念。

《百法明门论》把时间立为不相应行,是心王、心所跟色法的分位差别,五藴产生运动变化的时候就有一个时间的概念出来。它没有个别的单独的体,体就是五藴,五藴的一些差异产生时间的概念。「依法而立」,依了五藴这些法而安立时间。

问:经说三劫阿僧祇耶此云无数,积何劫成三劫无数?答: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

「问:经说三劫阿僧祇耶,积何劫成三劫无数」,三劫,三大阿僧祇劫,说三劫阿僧祇也可以,三大阿僧祇劫也可以,三阿僧祇大劫也可以,反正这个劫是大劫,阿僧祇耶是个数字,有三个这么大的数字的劫。阿僧祇耶是梵语,翻成汉语是无数。那么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是哪些劫成了无数的三劫的?

「答: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就是前面八十个中劫的大劫,大劫从十到一百,一百到一千,一直积到阿僧祇,三个阿僧祇。

问:既称无数,何复言三劫?答: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一数。

「问:既称无数,何复言三劫」,既然阿僧祇耶是无数,那再加个三有什么意义?有三个无数,那不必了。学过数学的都知道,无穷大这个数字,它已经大得不可再加了,三个无穷大、五个无穷大,这些都没有意义。既然无数劫里的数字已经没有数了,何必加个三呢,不是多余吗?

「答: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这个无数,并不是真的数不清,只不过是数字很大,一般就用无数来代替,实际上还是可数的。「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一数」,《解脱经》里边讲数字,说有六十个数字,就是从一到十,一百,一个一个推上去,一共立了六十位,而阿僧祇耶是其中的第五十二位。

问:云何六十?答: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为钵罗那庾多,十钵罗那庾多为大钵罗那庾多,十大钵罗那庾多为矜羯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十大矜羯罗为频跋罗,十频跋罗为大频跋罗,十大频跋罗为阿刍婆,十阿刍婆为大阿刍婆,十大阿刍婆为毗婆诃,十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大毗婆诃为嗢蹭伽,十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为酰都,十酰都为大酰都,十大酰都为羯腊婆,十羯腊婆为大羯腊婆,十大羯腊婆为印达罗,十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大印达罗为三磨钵耽,十三磨钵耽为大三磨钵耽,十大三磨钵耽为揭底,十揭底为大揭底,十大揭底为拈筏罗闍,十拈筏罗闍为大拈筏罗闍,十大拈筏罗闍为姥达罗,十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大姥达罗为跋蓝,十跋蓝为大跋蓝,十大跋蓝为珊若,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为跋逻欃,十跋逻欃为大跋逻欃,十大跋逻欃为阿僧祇耶。于此数中,忘失余八,若数大劫,至此数中阿僧祇耶,名劫无数,此劫无数,复积至三,经中说为三劫无数,非诸算计不能数知,故得说为三劫无数。

「问:云何六十」,六十数字是什么?「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根据《解脱经》,「有一无余数」,开始是一,这是开始计数,数的开始是一个一。然后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十个千是万,十个万是洛叉,十个洛叉是度洛叉,十个度洛叉为俱胝(俱胝这个数字也是可以算的,它是有数的),十个俱胝是末陀,十个末陀是阿庾多,十个阿庾多是大阿庾多,这都是十进制,一直算到第五十二个,就是阿僧祇耶。照现在数学就是十的五十一次方。所以阿僧祇耶也是有数的,但因为这个数很大,一般就叫无数。

「于此数中,忘失余八」,因为平时不大用到那些大数字,经上说有六十个数,后面还有八个忘掉了,只有前面五十二个还记住,一直到阿僧祇耶为止。

「若数大劫,至此数中阿僧祇耶,名劫无数」,八十中劫的大劫,从一开始,十个十个加,加到阿僧祇耶,就是阿僧祇劫,而三倍的阿僧祇劫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名劫无数」,无数就是阿僧祇。「此劫无数,复积至三」,阿僧祇劫的三倍,「经中说为三劫无数」,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非诸算计不能数知,故得说为三劫无数」,无数劫并不是说算不清楚,实际上还是有数的。如果说数不清楚没有底的,那成佛就成不了了,三大阿僧祇劫,不知道哪一天去了,这是有底的,就是那么多的时间成佛。

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答: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

「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有人说《俱舍》是小乘,但这里大乘的思想就拿出来了,《俱舍》不是小乘,而是三乘都有。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很大,为什么菩萨发愿要长时的精进修行,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成佛呢?

「答: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没有大愿大行是得不到的。一般越是难的东西,越是要经历更多的艰苦纔能得到。简单的事情,一举手就做好了,但要成就大事业,那就要花很多心血。而这是要成佛,要度众生的大事,很不简单,不是少的时间可以完成的。

「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菩萨修行成佛的时候,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什么?是大的福德、智慧资粮,不是小福德。难道声闻缘觉不要福德吗?人天乘还得要福德,声闻缘觉当然更要福德,但不是大福德,是有限的。如果要度一切众生,那就要无穷的福德,智慧也是大智慧。要积那么大的福德智慧资粮,少数时间当然不行,还要行六波罗蜜多,要经过多百千苦行,纔能够证到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定应发长时愿」,所以必定要发长时愿。如果你发愿:最好赶快成佛。赶快成佛好不好?为了度众生,赶快成佛是好事,但是贪便宜,「最好有便宜的法,我不经辛苦一会儿就成佛」,这里边就有问题。不是说赶快成佛的愿有问题,而是说你怕辛苦、想贪便宜、想要快,这个有问题。如果要度一切众生,就要舍得无数的时间去干那些苦事情,这个愿是要发的,至于说时间是长是短,那是看你方便。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如果不为众生牺牲很多时间,这个愿不发的话,恐怕成不了,简单的法交给你也成不了。这个大愿一定要发起来,发了之后,成佛纔有希望。假使怕麻烦,最好是简简单单地成佛,那恐怕还没有那么舒服的事情。所以说艰苦的愿是要发,但是真正的是不是一定要积那么多时间?也不一定。在大愿之下,也有方便也可以快,但这个愿是一定要发的。你说要快,你就不要长期的辛苦,那个心本身就有问题。长期辛苦,为众生牺牲头目脑髓,这个心要有,但是为了快快度众生,自己要早点成就,修习这个快速的方法,这是可以的,这也是好的。但是怕辛苦、图便宜,这是要不得的。所以说,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发长时的愿。如果这个愿都发不起,你怎么成佛呢?

问: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萨久修苦行?答: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槃道,求无上菩提。

「问:若余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萨久修苦行」,假使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得涅槃,菩萨为什么要修那么长的时间的苦行呢,结果还是得个涅槃,他们也是很快得个涅槃,你何必呢?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问题。

「答: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为了要利益一切的有情,所以要求菩提。为什么要求菩提?如果不求无上正等菩提,就不能利益一切有情,声闻、缘觉就度不了有些众生。只有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纔能度脱一切众生,所以一定要求菩提,要发长时愿。他说什么愿呢?

「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槃道,求无上菩提」,怎样使我有极大的能力,在苦海里边济诸含识。瀑流是很急的水流,有情在苦海里边漂流,好像很舒服,实际是在瀑流里边冲啊,这些都是受苦无尽。为了在苦海瀑流里边把众生拔济出来,要自己有大的能力,所以情愿放弃涅槃,求无上菩提,这是菩萨发的愿。

问:济他有情,于己何益?答: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

「问:济他有情,于己何益」,越问越细,救其他的有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啊?自己证涅槃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救有情?

「答: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菩萨济物,这个「物」不是东西,是众生。菩萨救众生是满足自己的悲心,所以济他就是利益自己,自他二利是一致的、统一的。因为救众生纔可以满足自己的悲心,所以说利他就是利己。

问:谁信菩萨,有如是事?答: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益他,如何不信?又此菩萨,由种性异,有此志愿,起于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依如是义,故有颂曰: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此言上士,谓菩萨也,意说菩萨观他如己,故见他乐,即为己乐。

「问:谁信菩萨,有如是事」,有谁相信这样的事情呢?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问题,即使不问,在我们自己心里也还会冒出来,「唉!那么辛苦干什么呢?」

「答: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对有些只求自利、没有大慈悲的有情来说,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牺牲头目脑髓,精进苦行,要求无上菩提的事情难以相信。但如果不是这一类有情,却是会相信的。「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另外一些有情,「无心润己」,不是专门为利益自己的,且有大悲心的,对这样的有情来说,这个事情是不难信的。

所以从这里一看,凡是对大乘菩萨、佛的事情信不过的,不是这个事情信不了,而是根机不行。如果是二乘根机,或者是人天根机,根本就信不过这些事情。真正大乘根机,利他心强的,有慈悲心的,信得了。不但信得了,自己还要发这个愿,要做。「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已,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假使有一些人无始以来的习气是没有哀愍心,没有悲心的,「虽无益己,而乐损他」,虽然这个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他也要损害人家,以损害人家为乐。明明对自己没有好处,也要使他人受苦,使他人受损失,他也要做,为什么?一般说损人利己,虽然损了人家,却还利益自己。但损人不利己,他还愿意做,为什么?这是无始以来,那些瞋恶、残暴习气重的人,他欢喜侵犯人家,即使对自己没有好处,他也要去做那些事情。这样的人有没有?「世所同悉」,世间上都知道,有这样的人。

「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益他,如何不信」,反过来,菩萨久习慈悲,很长的时间修习慈悲心,虽然不利己,但欢喜利他,为什么信不过呢?既然世间上有些没有悲心的人,不利己而欢喜损害他;反之,菩萨是经常修慈悲的,他不利己而益他,为什么信不过呢?有这一边,决定也有那一边,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信的。

「又此菩萨,由种性异,有此志愿,起于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前面以世间的道理来证明这个事情是有的,这里又以种性来说。「又此菩萨」,因为种性不一样,他是菩萨种性,他有这个誓愿,愿意发这个愿。「起于他苦为己苦」,以人家的苦为自己的苦,以人家的安乐为自己的安乐。这也不希奇,父母对子女就是这样,子女欢喜,父母也欢喜。父母自己辛辛苦苦地赚了钱,在外边受气,但只要把子女养得好好的,他们还是高兴。子女有的时候痛苦了,他们比自己痛苦还难过。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一对父母,他们的孩子生病了,他们着急得不得了,宁愿他们自己生病,孩子不要病。这是很自然的,既然父母对子女有这个心,为什么菩萨对众生就不能起这个心呢?当然也有可能。菩萨以他苦为己苦,以他乐为己乐,不以自己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事,自己苦乐不当一回事,而把人家的苦乐当事情。

「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再进一层,离开了利他,还有什么自利的?这是为什么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是利他,以利他为自益。世间上也常有这些体验,一般最大的安慰就是做好事,做了好事,对人家有益,有了益处之后,对自身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如果去侵犯了人家,得了很多财富,或者得了很多的名誉,虽然地位高了、名誉高了,但心里欠了,总是感到不大安稳。而做了很多好事,利益人家了,看到人家离苦了,看到人家得安乐了,你心里会特别舒服,这就是「利他就是自利」。如果再从深的般若来看,自他本来是一体的,你把自他分得那么严格,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如果爱自己,一切灾害就都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为了自己,就是受苦的门,而利他却是成佛的门,这两个截然不一样。

「依如是义,故有颂曰」,根据上面的道理,有一个颂,这是当时的佛教里一般都知道的、普遍诵的一个颂,这个颂是什么?是修行次第的上中下士的来源。

「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这是三士道的发心。「下士勤方便」,想了各种各样的方便,很精进的「恒求自安乐」,总是为自身安乐,这是下士。但是自身安乐,还得讲因果,还得要受五戒、行十善,纔能以后得到自己的人天福报。如果不知因果,专门损人利己,那自己安乐根本得不到,好像是赚了便宜,果报来了之后,你受的苦更大。赚人家的便宜,受苦的还是自己,你去抢人家的,结果自己可能受地狱报,以后报完了,到人间还要受贫穷的报,自己的财产保不住,被水、火、盗、贼所侵损,这是果报,这并不是安乐。真正依因果来讲安乐,主要是五戒十善,那是真正的自身乐,但是很小。

「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中士,中士道是要求灭苦,他认为这个世界上都是苦,三界都是苦,六道的苦,人间的八苦,三界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等,而一切乐并不是真的乐,是苦的依。如果世间的乐不去掉,还要执著,那苦就灭不了,为什么?世间的安乐是苦的依,苦将来要依此而产生的。所谓乐极生悲,世间上经常说的。乐极生悲,还是乐极了纔生悲,实际上就佛教的意思来说,不管乐本身「极不极」,都是苦的依,苦将来就在乐这个地方生起来。所以乐是不究竟的,本身就是苦的依,那么当然不要求了,你要灭苦,苦的依当然也不要了。所以人天的福报,也不要去贪著,干脆出三界。

「上士」更进一层,「恒勤求,自苦他安乐」,「恒」,就是经常地、不断地、没有时刻离开地、精勤地去求,求什么?自己情愿受苦,要使人家安乐。所谓安乐,离开三恶道,人天的安乐是最初的;离开三界之苦是中等的;最后得到无余涅槃的乐,常乐我净的乐,是最大的安乐。上士对一切众生要求这些,也就是我们说的,「安住律仪涅槃中」,开始使他安住在律仪里边,慢慢增上,最后到无余涅槃中。要使众生得到这么大的安乐,情愿自己受苦。「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不但要他人安乐,还要把他人的苦全部灭掉,苦真正灭掉就是涅槃。上士情愿自己吃苦,要使他人安乐,要把他人的苦都无余的灭尽。上士为什么这样做?以他苦为己苦,以他为己,就是自他相换。我们现在执著自己的身心就是自己,自私自利,所以造了很多罪,如果你反过来,把人家执为自己,把自己不当一个私有的东西看,那么你做的一切就是利人的事情。本来你一切利己的,而现在利人,那就是修菩萨道,菩提心就这样生起来了。以他为自己,这是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快修成功了,如果修成功,自己吃点苦也就不在乎了。只要他人能够安乐,能够离苦,自己什么都肯干,头目脑髓,什么都肯牺牲,时间长达三大阿僧祇劫,乃至尽未来际都肯干。这样的心,纔真正是成佛最必要、最先决、最根本的条件,而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发起来之后,成佛就在手掌之中。如果这个心生不起来,你想成佛,即使天天想成佛,乃至求最高的法,也成不了佛。因为成佛的因没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如果菩提心还没有发起来,即使最高的法交给你,也不会成佛。

记得好像有个公案,阿底峡尊者弘法的时候,很关心家乡的事情,凡是有人来,他经常要问:家乡最近有什么消息?后来有人去告诉他,说家乡出了个奇怪的新闻,有一个修很高的法的人成就了,成了一个阿罗汉。这个人本来是要成佛的,他却成了阿罗汉。阿底峡尊者说:「好!好!好!」那个人奇怪:「他该成佛的,怎么成阿罗汉您还说好?」阿底峡尊者说:「他还没有堕落,总算还有出离心,能成阿罗汉,如果出离心没有,还得流转,还得堕落。」

还有个公案,一个修很高的法成就的人,因为瞋恨心没有息下去(那是菩提心没有生起),他修降伏法,把对方降伏了,最后他自己下地狱了,害人终害己。修成佛的法,却用来降伏他的怨家,那结果就是自己感地狱果,那是更惨。所以,即使修再高的法,如果没有菩提心,用瞋恨心来修,结果还是要得到恶报。

所以,祖师大德再再强调,真正的宝就是菩提心。如果菩提心没有得到,你再去求无上甚深的微妙法,即使能拿来,也还是有危险;也还会下地狱、生恶趣。假使没有菩提心,即使没有起贪瞋痴烦恼,最多也不过成阿罗汉果,佛还成不了。所以菩提心有了以后,修任何法,不管是慢一点、快一点,最后决定是菩提的果。所以说菩提心是一个宝。大家都念《五字真言》,发菩提心,二十二个喻,每一个喻都有特殊的意义,「大藏宝源瀛」,这些都是宝。有了菩提心,佛果就在手掌之中,没有菩提心,无论怎么地精进,怎么地修无上高的法,也成不了佛。所以这里讲三士,重点就是说,为什么上士会「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呢?「以他为己故」,菩提心成就了,把他人当自己,不把自己当自己,不为自己小的利益,这纔达到这样子的。因为是菩提心成就这些难行苦行,所以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哪怕尽未来际为度众生辛苦,他都不在乎,这个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如果怕辛苦、怕时间长、想偷懒、想赶快成就,以这样贪便宜的心,想成佛,恐怕成不了,即便拿到最高的法也不一定成。

「此言上士,谓菩萨也」,这里的上士就是菩萨。「意说菩萨,观他如己,故见他乐,即为己乐」,意思是说,菩萨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看,所以众生安乐就是自己的安乐。那么这样的人,世间上有没有?很难找。没有发真正菩提心,即使经书念得再多,辩论也很好,那也都只是外表一套。真正的内涵,菩提心还没有,没有真正生起来,那么传法的资格就没有,所以这个菩提心要紧!

从此第二,明劫中人。就中:一、明佛独觉,二、明轮王出现,三、明劫初有王。且初明佛独觉者,论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别,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时?颂曰:

减八万至百 诸佛现世间 独觉增减时 麟角喻百劫

释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

「从此第二,明劫中人」,劫里边的人。前面有情都讲过了,这里讲特殊的人:佛、独觉、轮王。「就中:一、明佛独觉,二、明轮王出现,三、明劫初有王」,先说佛、独觉,「且初明佛独觉者,论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别」,劫的数量的差别等等,都讲好了。「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时?」佛、独觉在世间上出现,是在劫增的时候,还是在劫减的时候?

「颂曰:减八万至百,诸佛现世间,独觉增减时,麟角喻百劫」,决定是减劫时佛出现,从八万岁减到一百岁左右的时候。「独觉增减时」,独觉出现不一定,增的、减的都可以。「麟角喻百劫」,独觉修行要一百劫,佛是三大阿僧祇劫。

「释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这是南洲,其他的不是这样,北俱卢一定一千岁,没有增减。南赡部洲的人从八万岁减到一百岁的时候,「于此中间,诸佛出现」,在这中间,佛出世。

问:何缘增位,无佛出耶?答:有情乐增,难教厌故。

「问:何缘增位,无佛出耶?」为什么增的时候不出来,一定要减的时候出来,而且是减到一百岁呢?

「答:有情乐增,难教厌故」,有情在增劫的时候,福报增上,受的乐增上,这时候教他厌离很难。北俱卢洲之所以没有佛法,不能教化,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苦。现在东南亚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大陆去的,本地的人极少,当然个别也有,但是很少。当时在厦门教书的时候,很多海外的人都来大陆招收弟子,为什么呢?那个地方的人生活很好,不想出家,但信不信佛呢?都信,信的很多,为求福报。有病的不要害病,做生意的要发财,没有孩子的想要孩子,这些人都信佛。同时,那地方外道不少,有邪法,如果没有佛教的保护,邪法要害你。据说印度尼西亚,晚上衣服不敢晾在室外,有人要作邪法害你的,他在你衣服上弄点什么东西,你穿了这件衣服就要倒霉。所以说他们都需要佛教。所以,福报大了要出家是难,但是为了自身利益信佛的却不少,这种情况到处都差不多。台湾的出家人,男的很少,女的却不少。女的苦多,生理上、社会上,总之苦要比男的多,她们出家的不少。大陆上也一样,仙游、莆田一带,比丘尼非常多,因为生活苦。我在莆田住过两年多,有亲身体会。莆田地方苦,男的都到外边打工去了,家里农活、家务、孩子都是妇女全部包完,那是相当地苦啊,所以出家的也不少。所以说真正要出家,苦是一个动力,福报太好了,就不想出家。

当然,有根机的人也不在乎。佛是在最好的王宫里边出家,在什么都圆满的地方出家,这是特殊的。而一般的众生,总是要点苦,纔能刺激他。不一定是他自己受苦,看到世间上不可保证,都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他想到自己也免不了这些,他会出家。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他本身没有苦,但是他小时候,第一次跟父亲出去游览,看到农民种田,田犁过去了,里边虫翻出来,虫翻出来之后,麻雀马上把它一口衔住,麻雀纔把虫吞下去,老鹰又把麻雀吃掉了。这样一个吃一个,残酷的世界啊,太子看了很感叹,就产生出离的心。世间的苦,不一定自己亲自受。下等的,要自己苦得不得了了,纔回头想修行。也有最下的,苦得没有办法的时候,还不想回头,还想找一个机会能够享受世间的快乐。这些人怎么办呢?要地狱里苦尝够了,再看是不是能回头。而最上等的,就像佛一样,看到其他的众生受苦,就感到自己非出离不可。如果不出离,众生的苦谁来救呢?所以这是最上等的。中等的,一般总是社会上受点挫折,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一般来说年轻出家或小孩出家很好,但是很多人都不稳固。因为没有经过世间的一些磨练,苦没有看透,认为还是巧克力的世界,去尝尝味道。这不是巧克力,这是黄连,苦得不得了。记得五台山有一个偈:「苦瓜连根苦。」苦瓜,瓜是苦的,根也是苦的,那是说这个世界上,一点甜的都没有,从根到瓜,全都是苦。如果认得到这个,出离心就来了。所以在增的时候,「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不容易教化厌离世间,要出离不容易,所以要在减劫的时候出现。

问:何缘减百年,无佛出耶?答: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谓寿浊损命也,劫浊损资具,烦恼与见衰损善品也。由烦恼浊,耽欲乐故,由其见浊,自苦行故;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或由见浊,损出家善。若有情浊,衰损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多病损无病也。

「问:何缘减百年,无佛出耶?」为什么寿到一百年之下,佛不出来,一定要一百年以上的时候出来呢?寿极一百年,最低到一百年,中间可以出佛,二万、三万、四万,乃至八万岁都可以出佛,一百年以下就不会出了。

「答:五浊极增,难可化故」,五浊恶世,这五个浊太厉害,也不好化。福报太好了,固然不好化,但浊恶太厉害,也不好化。现在的世界就是五浊恶世,末法时期,虽然佛法还没有灭掉,一万年的末法从现在纔开端,但是已经难化了。即使是到佛教里来学佛的人,知见差异也很大,不正知见极多,难化。

什么叫五浊?「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有情浊就是众生浊,念《弥陀经》的人都背得很熟。「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劫慢慢减下去,快结束的时候,寿、烦恼等等,都越来越鄙下,好像是渣滓,这就是浊的意思。寿浊即命浊。「寿浊损命也」,命不长了。

「劫浊损资具」,资具,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减少了。书上经常可以看到,以前国家间送礼,都是很多的黄金。在请世亲菩萨造《俱舍论》的时候,也送了很多黄金。现在黄金却不大能看到了。前两天来了几个居士,他们的黄金首饰,纔一点点细。以前的人戴的东西好,重得不得了。这是福报差了,资具少了。

「烦恼与见,衰损善品也」,烦恼浊,烦恼胜;见浊,邪见多,这些都对善法有损害。「由烦恼浊,耽欲乐故,由其见浊,自苦行故」,烦恼浊是耽著五欲的快乐。见浊是自己苦行,这些人有志气,他知道享受不好,但是没有智慧,自己去搞一套苦行的方法来练。现在这种情况很多,佛教内部也有,自己没有学,也没有方法,就是自己想一套,自己来苦自己,虽然很想解脱,但这样解脱不了。佛在世的时候,苦行外道就是这样。学法的人都知道,自己苦行是不行的。但是现在还有些人,他是佛弟子,甚至是出家人,还会行苦行。头陀行当然很好,迦叶尊者就是头陀行第一,但头陀行不是无益苦行,而是有智慧在里边。「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或者烦恼浊使在家的善法损坏。在家的一些居士,耽著烦恼,善法就修不起。出家人里边,总算是把五欲甩掉了,但是见浊,见不正,为了见斗诤。前面讲五藴里边的受想两藴,已经把这两个讲得很清楚了,一个是见,想藴,一个是受藴,耽著烦恼,耽著享受。

「若有情浊,衰损自身」,有情浊,使有情本身减下去。减什么?「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本来身量高大,但五浊恶世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小下去,矮下去了。本来力气很大,但那时力量也小下去了。本来顔色很好,皮肤很白,也慢慢地黑下去了。本来念力很强,佛在世的时候没有书,阿罗汉三藏十二部都是背的。而我们现在要背一个《菩萨戒略颂》,到现在也没有人来背,这样一点点都背不下来,实在太差了。我想背得下来的人是有,但是没有出来背,我们还是要考核,要看看你到底背了没有。念力也差,智慧也差,正知正念都没有了。「勤」,懒惰,不勤了。「勇」,也没有勇气了。「无病」,本来是没有病的,病也多了。现在的病多得不得了,各式各样的怪病都出来了,很多病以前都没有听到过,像肝炎,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听到过,但现在肝炎却是普遍得不得了。最近出现艾滋病,又是一个新奇的事情,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名字。不知道将来还有什么病出来。以前听到那些不正规的人生什么梅毒,就认为是不得了的病,这是很卑鄙的,很不好的病,现在艾滋病比那个还厉害得多。

以前看到一本海外的也是讲佛教的书,里边登了一个女人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十年以前的,那时她还年轻,长得非常端正;一张是十年以后的,那时她感染了艾滋病,到了病的晚期。这两张照片简直是判若两人,患了艾滋病之后,人的形状都变掉了,身体都卷起来了,脸瘦瘦的,两只眼睛陷下去,像猫头鹰一样,这种病太可怕了。

以前还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有些国家,艾滋病人开车违规,警察去抓的时候,只要听说他有艾滋病,碰也不敢碰,快走快走,就放走了。

还有一篇文章,一个记者到意大利采访,意大利的斜塔很出名,他到斜塔游览,登上去的时候,看见塔的顶层有两个男女在说话。这两人看见他来了,就说能不能给他们照张相。那个记者有照相机,他说没问题,就给他们照相。照好之后,他们两人就从塔的栏杆一起翻下去,掉在下面摔死了。据说是艾滋病,因为他们在世界上已经絶望,没有办法了,只有一起跳塔自杀。就在自杀之前,拍张照片留个纪念,这样的纪念也够惨了。这是艾滋病。五浊恶世的病很多啊,我们所以说要出离啊!如果再拖下去,以后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病,你是不是会得,谁又能保证呢?

「多病损无病也」,本来是无病的,变得比较多病了,把无病损害了,这是众生浊。众生各式各样的衰退,这是五浊恶世。

因为寿到一百年之下,五浊恶世越来越盛,不好教化,所以佛出世最低人寿到一百年。从八万减下去,减到最低一百年,这中间佛会出世。一百年以下,因为五浊恶世太厉害,众生的烦恼太盛,福报太差,感不到佛来现了。

独觉出现,通劫增减,然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谓有部党;二者麟角,唯一出世,如麟一角。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前三果人,后得无学,不由他悟,转名独胜。有余师说,先是异生,曾修声闻顺决择分,今自悟道,得独胜名。由本事中,说一山中,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后时猕猴,至外仙所,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若先是圣人,不应修苦行。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果也。

「独觉出现,通劫增减」,独觉,因为不是大量地教化众生,所以劫增、劫减的时候都可以出现。

「然诸独觉,有二种殊」,独觉有两种不同。「一者部行,谓有部党;二者麟角,唯一出世」,无师自悟的独觉有两种,一种是部行,有他的同修。「部党」,有他的弟子,不是单独的。一种是麟角,麒麟只有一只角,麟角是说只有他一个,是单独修行的。「唯一出世」,单独一个人出世,不教化弟子的,「如麟一角」。

「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前三果人,后得无学,不由他悟,转名独胜」,部行独觉原来是声闻,以前是佛弟子,已经证到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无学法没有得到。后来他不在佛出世的时候出现了,证到无学,「不由他悟」,所以叫独胜,就是独觉。这是一般的说法,其他的说法也有。

「有余师说」,另外有论师说,独觉不一定是前三果的人,也可能是异生(凡夫),但是他修过佛的教,修过声闻乘的顺决择分(加行道),还没有证果。「今自悟道,得独胜名」,不在佛出世的时候出现,自己悟了道,也叫独觉、独胜,无师自悟。从这里看,不管先是修声闻顺决择分也好,先是三果人也好,总是学过佛法的,种子是有的,所以纔能成独觉,自己能够开悟。现在佛教里边有很多人,也都是想求开悟,但又没有独觉那么利的根器,以前有没有学过那些法也不知道,就是眼睛闭起来,头垂起来,什么也不要学,等着开悟,这不是愚痴吗?独觉无师自悟,因为是以前有根底的。或者是三果的人,已经是圣者了,或者是修过加行道的,也不是很简单的人,所以可以无师自悟。而你什么都没有,你怎么无师自悟呢?

这里是两种:一种是圣者,三果;一种是加行道的人,还是凡夫。怎样证明凡夫也可以无师自悟成独觉呢?有个公案。「由本事中」,佛的《本事经》里边,「说一山中,有五百苦行外仙」,一座山里边有五百个修外道的仙人。「有一獮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有一只猴子,跟独觉住得很近。「见彼威仪」,因为住得近,猴子经常看到独觉行住坐卧的威仪。后来这只獮猴跑到那五百个外道仙人那里去了,「现先所见独觉威仪」,因为看得多了,猴子就学独觉的样子。独觉行住坐卧的威仪,猴子做起来的时候,那些仙人看了,「咸生敬慕」,非常羡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因为学到他的威仪,他们也都很快地证到了独觉。这个公案中,假使照第一种说法,仙人应是圣人,而假使仙人是三果的人,他们是不会修外道苦行的,「若先是圣人,不应修苦行」,正因为他们在修苦行,证明他们还没有证圣者,是加行道的人,顺决择分就是加行道。

这个公案帮助,证加行道也可以得独觉,反正是学过佛法的,而加行道已经是煖、顶、忍,那也不是很低的。经过修加行道的人,纔有可能无师自悟,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勉强了,没有本钱。人家有钱的人跑到店里去,口袋里一抓,什么都可以买。你也跑到店里去,什么都要买,但口袋里摸不出东西,你怎么买呢?别人根本不给你的。所以还是自己口袋里摸摸看,有没有钱呢,有钱就进去,没钱就不要进去,免得进去给人家骂一顿。如果自己没有以前的资粮,你说眼睛闭起来,头垂起来,我要开悟了,你怎么开呢?

「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麟角喻,就是麟角喻独觉,他修行要一百大劫。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要一百大劫,因为不广度众生,所以要快一点。但也不是很容易,因为他仅仅次于佛,他的智慧超过阿罗汉,修了菩提资粮,然后成麟角果。

这里要说一下112,声闻乘成阿罗汉,最快的修行,要几辈子?最慢要多少?独觉最快多少?最慢多少?佛最快多少?最慢多少?声闻乘最快的三生,最慢的六十劫。独觉最快的四生,最慢的一百劫,这里一百,是就最慢的来说。那么成佛呢?这是一般的说法。成佛最基本的是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能少,三大阿僧祇劫的福慧资粮具备了之后,还要修一百大劫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成功之后还要一百大劫的时间去修,快的只要九十一大劫,慢的要一百大劫。释迦牟尼佛就是快的,他超过了弥勒菩萨。本来应是弥勒菩萨先成佛,但因为释迦牟尼精进,七日翘勤,他超过了弥勒菩萨先成佛,没有要一百大劫。至于一百大劫修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哪一个相好?要修多少时间?这些「业品」都要讲。

这就是说,佛也好,缘觉也好,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修练来的。极快的,四生、三生,那是利根的人,是缘法最好的人纔能做到。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最利根的?是不是利根,衡量很简单,就是出离心有没有?如果出离心根本没有,对世间还很贪,你怎么算是利根呢?再退一步,你信心有没有?佛说的话,是不是都能信下去?不见得。我经常说这个比喻,念观世音菩萨名,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敢不敢念了观音菩萨到大火里去救人?恐怕不敢。既然不敢,那你信心不够。第一信心不够,第二出离心不够,第三菩提心更难,最后你空性见是不是得到了?如果这些你没有得到,你怎么说利根呢?恐怕钝根都很难说,不知道排到哪一个位子了。所以说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很容易检查。而现在的一些人拼命追求最高的法,最上根利智的法,追求了之后,想快快成就。你不知道,你人穷啊,口袋里没有钱,最高档的商场跑进去,你买什么呢?什么都买不了。价钱都很贵,你口袋里没有,你进去有什么用处呢?进去看一看,你受用不了。无上的大微妙法也一样。现在很多人迫切地要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手印、大圆满之类的法,总是想往上求最高的,他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人。

所以说真正要修行,先把自己成就为那个器,这是重点。佛教是向内求的,你把自己的器成就了,决定佛菩萨有感应,会来救你。如果器没有成就,急忙向外求,到处去求善知识,即使是佛来了,他怎么给你法?就是给你,你有什么用处呢?如果不是那个器,再高的法给你,你也用不来啊。一个不懂科学的人,如果把非常好的最精密仪器交给他,他可能会把仪器弄坏了,甚至于可能爆炸了,把自己炸死了。如果自己成就那个器,佛的慈悲,肯定会把法给你的。如果不是那个器,求了也没有用。所以我们修行,要向内求,好好把自己根器铸成功,法自然就得到了,就得手应心,修起来就会成就。

还有很多人,什么经书都要,大藏经更要。得来之后,堆在房间里,一本也看不懂。怎么办呢?给人家需要的人,你给他看倒起作用了。自己一本也看不懂,文字又差,佛法的根机又没有,你请那么多藏经干什么啊?你请了很多,倒也可以做个图书馆。图书馆要是公开的,那大家看也好了,但你这个图书馆又是不公开的,自己又是保密的。甚至于大家来了,还不给人家知道,「我有这么多好书,不给你知道,知道了之后,怕你要借。」这样太小气了,这是吝法,吝法的果不好。

再讲一个小路尊者的公案。小路尊者当时出了家之后,什么都学不会,一句偈,四句话,念了前头忘了后头,记了后头忘了前头。没有办法,佛只好叫他扫地。扫地,就是把心里的烦恼扫掉。他倒很听话,佛的教诫,非常听从,他就扫地。那个时候,僧团里的规矩是要轮班说法的,说法的时候铺个高座,就坐在那里说法。这一次轮到小路尊者说法,他的笨是出了名的,大家就看热闹去了。所谓高座,就是把自己穿的衣堆在一起,这次小路尊者说法,大家就把衣服全都拿出来,堆了个高高的座,让他坐上之后出洋相。佛叫小路尊者上去,小路尊者上去之后,竟然很聪明地说了一套非常微妙的法。大家很奇怪,去问佛:小路尊者那么笨,怎么一会儿说得那么好?佛说,他从前是大法师,本来是精通三藏的,但因为吝法,自己笨掉了,有好的法不肯传给人家,不肯教给人家,自己就笨下去了。笨下去之后经过忏悔,又恢复了。所以说登了座之后,一讲就讲得非常好。但是前面没有忏悔干净的那一段时间,他是愚蠢得不得了。什么坏事没有做,只是因为吝法,就感了这么大的果。

所以说好的书,希望大家看。当然,要对机,如果借给不对机的人,他也不懂的。如果是那个机,还是要公诸于世,佛教本来就是大众的,是一切有情都可以有的。但是要对机,不对机的也不能乱给,对机的人不给也不好。

前面讲到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修行证果的时间长短,总的说声闻最快的是三生,最迟六十劫;独觉最快的是四生,最迟一百劫;成佛最快的是三大阿僧祇劫加九十一劫,最慢是三大阿僧祇劫加一百大劫,一百大劫是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相好圆满的。

《俱舍论》还讲了独觉到底度不度众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这里附带说一下。独觉有两种:一种是部行独觉,一种是麟角喻独觉。部行独觉是有徒众的,麟角喻独觉单是一个人,单独的。

《俱舍论》里提一个问题113,为什么独觉不调伏他,不广度众生呢?「非彼无能演说正法,以彼亦得无碍解故」,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宣说正法,因为独觉也得到四无碍辩,当然说法自在,没有问题。「又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所宣圣教理故」,他得了神通之后,过去所听到的佛说的正教,全部能记得起来。独觉既有四无碍辩,过去佛讲的法,又都能忆记起来,所以絶对能说法。这里也证明了独觉以前是学过佛法的,如果没有学过,他也成不了独觉。

所以说我们再再地强调,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什么都不学,想开悟是靠不住的,除非以前根机很厚。就独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独觉以前是三果(一、二、三果)圣者,一种说独觉以前是加行道(四加行)的,纔可能有后来成独觉的希望。如果自己没有成圣者,也没有煖、顶、忍、世第一的功德,那么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你说开悟,恐怕没有这个条件。而且圣者对三宝的信心,对戒的信心决定是不坏,「四不坏信」,这是自己可以考验的。假使见道以上,对佛法僧决定不会产生怀疑,对佛所授的戒也不会怀疑。所以说假使是圣者,决定不会说「戒要改变了,要现代化了」之类的话。假使不是圣者,退一步是四加行的,得了煖、顶、忍、世第一之后也不会说这些话。因为即使没有见道,在煖的时候,证道的火的前相也已经有了,火生起来之前要发暖,证道之火前相已经有了,对圣道的理解,相似的已经生起了。这可以自己问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达到这些境界,那是不可能自己独觉开悟的。

将来要讲「贤圣品」,在见道之前要经过七个阶段:五停心观、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煖、顶、忍、世第一——七贤位。这是贤,不是圣。见道之前,有七个贤的位。第一个是五停心观位,把不净观、数息观都修成功了,进入内凡。本来是外边凡夫,这是进入佛教内部的凡夫了。那么自己想一想,如果要说自己是四加行的行者,那你絶对修过五停心观,这是一个开端。五停心观,对不净观、数息观等等已经修成了,因此自己可以看看有没有这个功德?如果不净观功德没有,数息观功德没有,看见外面的五欲要动心,或者自己坐下来,掉举很重,瞋心也有,慈悲观没有生起来,那你决定不是可以这一辈子开悟的人,那就得好好学。

所以说,我感到这些不学教的人,就有这样的盲目性。总是把自己抬得很高,认为自己是大根机,只要眼睛闭起来,腿盘起来,就会开悟的。但你并不知道开悟的条件在哪里。最起码把《俱舍》学一学,知道独觉前面具备了什么条件之后纔能开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你怎么开呢?所以说这一些地方,都表明了学教的重要性。不学教,自己就糊里糊涂,总感到自己是大根机。不管大根机、小根机,镜子一照就知道了,这个镜子是什么呢?就是教嘛。

这里说,独觉能够忆起过去很多劫以来佛说的圣教。他也可以说法。「又不可说彼无慈悲」,也不能说独觉没有慈悲心,为了摄受有情,他也神通教化。他显神通,就是慈悲,但是他不说法。「又不可说无受法机」,也不可以说独觉出现了,受他教化的机没有。因为「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故」,独觉出现的时候,那些有情受他神通教化之后,也能生起对治世间五欲的道,所以独觉摄受的机是有的。但为什么独觉不广度众生呢?

「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少欣乐胜解,无说希望故」,虽然独觉的能力是有,但是他很久以来的习气,不喜欢给大家多说法,不爱多说,就怕麻烦。

「又知有情难受深法,以顺流既久难令逆流故」,又知道一切有情因为顺了五欲之流很久了,很不容易接受佛的甚深教法,要有情去逆流而上,这是困难的。经常听到现在的人劝我们,要迎合潮流,把水平降低一点,度人要多一点。我就对他们说,本来佛教是逆流而上的,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如果顺潮流,那培养的是什么僧呢?培养的那些相似佛法的僧是破坏佛教的,那起什么作用呢?所以人少不在乎,却是要真,要真的僧,一个也好,两个更好,十个、八个还要好,当然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水平放低了,即使培养一百、一千、一百万,都是没有用的,都是说相似正法的,破坏佛法,培养这些干什么用?还是不要好一些。正因为在独觉出现的时候,没有佛的时候,众生顺了五欲之流,很难逆流而上,所以独觉怕麻烦,不愿意多说。

此外,独觉欢喜清净,不想摄众,「又避摄众故,不为他宣说正法,怖諠杂故」,如果摄受徒众,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有,吵吵闹闹的也会有。所以独觉避免摄众,欢喜一个人闭关,清修,清清静静的。这样习气久了之后,就不愿意跟人家说法,将来的果就是独觉,不是菩提,不是佛。所以在因地的时候,要好好地审查自己。如果有这些习气,你即使闻到的是佛法,将来感的果也是独觉。即使你很用功,但是因为爱清静、怕摄众、嫌麻烦,不愿意给人家多说法,将来最高的果也是独觉。如果修不成,那更不要说了,即使一切都圆满,修成了,也是一个独觉果。佛的因是菩提心,如果菩提心不生起来,即使一切法修得再高,最高的也是独觉。所以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需要刻刻检查自己,到底独觉的习气有没有?如果独觉的习气很深,将来成就的时候,最高的是独觉,成不了佛。这一点值得警惕。很多人在丛林里边怕烦、怕多事,欢喜清静,少事少恼,这些跟菩提心都是有违背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发心,就不要怕麻烦。只要不是为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世间八风,而是为正法、为利益众生的事情,该做的要做,不能做的不要乱做。

菩萨利益众生是有层次的。初发心菩萨,只能利益到一定的程度,慢慢提高,乃至见了空性,每一个层次都不同。学《菩萨戒》的时候曾讲过,如果一开始就要做大事,就想飞过大海,但自己的能力又还没有,翅膀还没有长硬,那恐怕要掉在大海里死掉了。大鹏金翅鸟,一鼓翅能飞十万八千里,那大海飞过去当然毫无问题。所以要量力而行。佛制的戒都是根据客观情况,很科学的,有层次的,自己不要蛮干,也不要不干,就是该干的要干,不能干的不要乱干。

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呢?只有学习。不通过学习,你怎么知道该做到哪里?怎么知道哪些是不该做的?所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多闻多闻,谛听谛听」,这是佛再三赞叹多闻弟子。所以,想学佛却又不想听教的人要好好反省。除非你是禅宗根机,有大善知识摄持你,这是一条特殊的路径,也可以通达。但是总的来说,整个佛教的通途是必须学教。你走一条别路,有大善知识,这是另外的特殊情况。通途来说,非学教不可,戒定慧,闻思修,这是必须的途径。所以我们再三强调,一定要学教,不要嫌麻烦。「这个教不好懂,我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你最多是往生,往生之后,你还是要学教。如果不学教,你怎么成佛呢?怎么度众生呢?再到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怎么度呢?所以不学是不行的。不论先学、后学,反正总是要学,与其以后学,不如现在就学起来。我也经常说这个话,在五浊恶世,一天一夜持一个净戒,比在佛世几百年功德还要大;同样地,在五浊恶世,你艰苦地学法,那比在佛世正法的时候,当然功德也无量无边的大,何乐而不为呢!与其整天在那里等死,等往生,不如现在就学起来。

从此第二,明轮王出现。论云:轮王出现,为在何时?一问。几种?二问。几俱?三问。何威?四问。何相?五问。颂曰:

轮王八万上 金银铜铁轮 一二三四洲 逆次独如佛

他迎自往伏 诤阵胜无害 相不正圆明 故与佛非等

释曰:初句答初问,次两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两句答第四问,后两句答第五问。从此洲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有轮王出。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金银铜铁,轮应别故。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王二洲界;银轮王,王三洲界;金轮王,王四洲界。轮王如佛,无二俱生,唯一出现。

「从此第二,明轮王出现」,转轮圣王,大家经常听到的,轮王到底怎么回事?

「论云:轮王出现,为在何时」,轮王出现是在什么时候?这是第一问。「几种」,轮王分几种?「几俱」,轮王出现的时候,有什么东西跟他一起来的?「何威」,轮王有什么威德?既然叫转轮圣王,总有一定威德,不然就是普通王罢了。「何相」,转轮圣王有什么相,是不是跟普通王一样的?一共五个问题,一个半颂全部回答。

「颂曰:轮王八万上」,轮王出现在八万岁以上的时候,因此,人寿减到八万以下是没有转轮圣王的。「金银铜铁轮」,轮王有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轮王统治的地方,「一二三四洲」,「逆次」,倒过来,金轮王统治四洲,银轮王统治三洲,铜轮王统治两洲,铁轮王统治一洲。「独如佛」,轮王出现的时候,跟佛一样,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有两个转轮圣王。两个转轮圣王就要斗争,而轮王是无敌的,两个无敌的就矛盾了,所以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转轮圣王。

「他迎自往伏,诤阵胜无害」,各转轮圣王的威德不同:金轮王是其他的国家来迎请他,请他去统治他们的地方。银轮王要自己出面,也不用多说话,一看到银轮王,他们自己就伏了。铜轮王要去给他们宣布自己的威德,然后他们纔伏。铁轮王要把部队带去,他们看到部队来了,就害怕了,就伏了,但是没有战争。一切轮王都不需要动刀枪。「诤阵胜无害」,虽然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但是都没有伤害,即使把部队带去,也不伤害,不需要流血,他们自己会伏。

「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轮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跟佛的三十二相不一样。一是不正,一是不圆,一是不明,这三个跟佛的不一样。「故与佛非等」,所以说,佛跟轮王的相不是一样的。虽然同样是三十二相,但佛是正、明、圆,输王是不正、不明、不圆,里边还有差别。《金刚经》说轮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没有详细辨。轮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中间还是有差别。

「释曰:初句答初问,次两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两句答第四问,后两句答第五问」,按照次第,五个问题,分别用一句或两句来回答。

「从此洲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有轮王出」,此洲指南洲。劫初的时候,光音天下来,人的寿命是无量。因为天上的寿命很长,他生到地面上来,没有受过地面的饮食,所以仍然和天人差不多,寿命无量。后来慢慢吃东西了,身体重了,飞不起来了,福报也减了,寿命也减了。人寿慢慢地减下去,一直到八万岁,这中间有轮王出来,八万岁以下就不出来了。因为轮王是在人福报大的时候出来的,八万岁以下,福报越来越少,根机也差了,烦恼也重了,不可教化,所以轮王也没有了,没有这个福报见到轮王出现。

「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为什么叫转轮圣王呢?因为这个王有一个轮宝,它可以在四天下旋转,带着他去威伏一切。他的威德可以降伏一切,所以叫转轮王。

「金银铜铁,轮应别故」,轮有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种差别。根据轮王福报的不同,感的轮也不同,金轮王的轮最好,铁轮王的相比较要差一些。「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铁轮王管一个洲,一个南洲。铜轮王管两洲,银轮王管三洲,金轮王四大洲全部管到。而输宝又是怎么出现的呢?《俱舍论》有这么一段114。

「契经言」,契经里边说。「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这个王是刹帝利,是在高贵的种姓里边出现。他受了王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在十五受斋戒的时候,这个王是每月受斋戒的,如八关斋戒之类。他受戒的时候,「沐浴首身,受胜斋戒」,所以真正要受戒,尤其是剃度,要前一天申请沐浴清净,然后那一天穿新的出家的衣服。「受胜斋戒」,受了殊胜的斋戒。「升高台殿」,受戒之后,登上他的台殿,国王的殿。「臣僚辅翼」,大臣在他两边服侍他。这个时候,因为他诚心诚意地受胜戒,所以感应来了。「东方忽有金轮宝现」,东方自然有一个金的轮宝出现,这是指金轮王。「其轮千辐」,这个轮有一千辐,我们现在画的法轮有八辐,代表八正道。「具足毂辋」,中间毂辐辋都具足。「众相圆净」,这个轮非常圆,非常之清净。「如巧匠成」,好像是技艺高超的那些匠人所造的。「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放出极好的光明,到王的地方来。「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这个王就是金轮王。金轮王有他的感应,他的业报所感。他到十五日,沐浴斋戒,升殿的时候,就会有金轮宝现出来,到他那里来为他服务。其余的转轮王,银轮、铜轮、铁轮,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感应的轮不一样,一个银轮,一个铜轮,一个铁轮。这是轮王的一些殊胜的功德。

「轮王如佛,无二俱生」,转轮圣王跟佛一样,生下来只有一个,不能两个同时出现。佛出现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以前经常听到东南亚的那些法师们感叹他们的出家人太少。我问他们:「寺院有多少人啊?」「哎呀!我们这个地方,一个世界一尊佛」。那就是说,整个一块地方,只有他一个比丘。他们如果要做佛事,要好几个地方的比丘合拢来,纔可以做成功,所以出家人非常少。转轮圣王跟佛一样,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世界也只有一个转轮圣王,不会有两个同时出现。「无二俱生,唯一出现」,只有一个出现的。

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经部宗,十方世界,许十方佛。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佛出现的时候,到底十方世界唯有一尊佛呢,还是十方世界有很多佛呢?这个问题有辩论,依萨婆多(有部)来说,十方世界一尊佛就足以教化了。佛的功德无边,他的神通也极大,他的五眼能观察一切众生,十方世界一尊佛就已经够了,不需要两尊佛。但经部有反驳,他们认为十方世界有十方的佛。一尊佛单是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机缘的不同,而每一尊佛都有他的机缘。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115。」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十方世界,就是有十方佛。当然有部坚持十方世界一尊佛,有他们的理由。在《俱舍论》里边辩论了很长一段,这里没有把它録下来。「论有相破,烦而不叙」,《俱舍论》里边,互相有辩论,由于问题比较深,这里暂且不说。

此四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王,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安稳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

「此四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福报不同,威德也不一样,这四个转轮王,镇服诸方(四大洲)的能力、威德也有差别。

「谓金轮王,诸小国王,各自来迎」,金轮王威德最大,其他小国家的国王自己来请他去。「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安稳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怎么请呢?他说:「我们的国家都很安稳、富乐,财富也很多,人民也很多,安居乐业,请天尊亲自来教化我们,我们都是你的翼从,都是你的下属。」这是头等的金轮王,人家自己来请他去。

银轮王因为福报差一点,人家不亲自来请。福德不同,感的果也不一样。所以这些地方对自己修行都是有帮助的,如果你要威德大,要教化众生,那你就得多培些福,福报大了,教化就容易,自己不去人来请。如果福报差,那就比较困难。如果没有福报,尽管你说法很好,人家不听,你也没办法,不听你的教化,那就教化不了人。所以说,福德与智慧是相互配合的,你智慧再大,没有福气,人家不听你的教化,你也无可奈何。

「自往彼土,彼方臣伏」,银轮王要亲自去,去了之后,他们看到了,了不得,确实伟大,然后纔服他。这是不来请的,要自己去的。

「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铜轮王不但要自己去,还要宣传自己的威德、威力,还要跟人家比,「我的德行跟你们比比看,哪个德行高?」然后他们纔服,认为他是了不得,殊胜,比他们好。这已经要做宣传工作了。

「若铁轮王,亦至彼国」,铁轮王,更差一点,当然也要去。「现威列阵,尅胜便止」,铁轮王要带部队过去,把阵势摆好,装作要打的样子。人家看了,这个部队确实厉害,不敢跟他对抗。「克胜」,胜了。「便止」,就停下来。不杀人,不流血,转轮圣王都是不伤害人的。

「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一切转轮圣王,不管金、银、铜、铁,都是不伤害人民的,不需要战争流血的。只要对方臣伏,自己得胜,让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地方安居,劝化他们修十善业道。轮王都是劝化修十善业道的。「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所以转轮圣王死了以后,决定生天,他自己行十善业道,也教化他所有的人民都修十善业道,所以他的业报决定生天。

经说轮王有七种宝: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如诸轮王,非唯七宝,与余王别,亦有三十二大士相,与余王别。

「经说轮王有七种宝」,经常说的是金轮宝,那是最高的轮王拥有的,实际上,金轮宝是金轮王的,银轮宝是银轮王的。一般转轮圣王出现,就有七个宝同时出现。这是他的福报所感,他一出现,决定有七个宝跟着他一起来。第一是轮宝,前面讲过。第二是象宝,当时的军队,有步军、车军、马军、象军,四个军。步军就是现在步兵。车军就像现在的装甲部队之类的,当然没有现在的厉害。马军就是骑兵。象军,比骑兵还厉害,坐在象上冲锋的。因为象的力量更大,所以最厉害的是象。而象宝则是象中之王,是最厉害的象。转轮圣王出现了,就有最大力的白象做他的武器,有了这个象宝,其他的一切部队都不敢侵犯。第三是马宝,这个马跑得很快。第四是珠宝,就是摩尼宝,把它摆在幢上,要求什么,就有什么跟雨一样下来。假使没有粮食,一求,粮食就像雨一样下来,没有金银首饰,就下金银首饰,没有衣服,就下衣服。摩尼宝是如你意的,照你的意思,要求什么,就有什么。第五是女宝,就是玉女宝,是服侍转轮圣王生活的。第六是主藏臣宝,就是大臣宝,他是管转轮圣王的库藏,这些内务的事情的。第七是主兵臣宝,就是将军宝,是国防部长,专门管国防的打仗的。一共出来的有七个宝。所以把这一品学一下,对我们修曼达供大有帮助。须弥山的地形,四大洲、八小洲、七香海、七金山、轮王七宝,基本上都搞清楚了,以后修曼达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不然的话,不知道念什么。

「如诸轮王,非唯七宝,与余王别,亦有三十二大士相,与余王别」,转轮圣王跟一般小王的差别,不但是他有七宝,其他的没有,而且在相上也有差别,轮王有三十二大士相,而其他的王没有。所以从这里来看,阿育王是转轮圣王的说法是凑合的,第一他不出现在八万岁的时候,第二他没有三十二相。但是一般都说他是转轮王,因为他能执政,在那个时候能统一全印度。

问:若尔,轮王与佛何别?答: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相不然,故有差别。

「问:若尔,轮王与佛何别」,如果轮王有三十二相,那轮王跟佛在外相上有什么差别呢?

「答: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相不然,故有差别」,三十二相有不一样。佛的三十二相,「处正」,相所处的位置,正好在那个地方;「明」,纹路很明,相是很明显的;「圆」,比较圆净。而转轮圣王就不一样,相有偏的,没有那么明,没有那么圆满。举个例子116,轮王的三十二相,有一个相是足下轮相,他的脚下边有一个千辐轮相。五台山显通寺有一块石板,上面有佛的脚印。这是不是佛的脚印,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流传下来是说佛的脚印在那里,一个脚印中间有个千辐轮。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就是足下有千辐轮相。「处正」,佛千辐轮相所处的位置正在足心,而转轮圣王千辐轮相的位置,稍微偏一点,不正在足心。「明」,转轮圣王足下轮相的纹路没有那么明显,而佛却是非常明显。「圆」,佛的足下轮相是正圆的,而转轮圣王的千辐轮相,虽然是圆的,但没有圆正,可能是有的地方不太圆。总的相是一样,但里边有差别,佛是处正、明、圆,而转轮圣王是不正、不明、不圆,这些有差别,报有差别。所以说,即使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跟佛的三十二相也不可同日而语。后边就要讲到,佛的三十二相,来之不易,在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资粮的加行修够以后,还要修一百劫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百大劫专门来修。每一个相,要多少多少的福纔能修成,在后面的「业品」里都要讲。既然这样,转轮圣王的相当然是不如佛。佛要花那么多功夫,纔能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圆满,这样修出来的相,当然是正、圆、明。

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论云:劫初人众,为有王为无?颂曰:

劫初如色天 后渐增贪味 由惰贮贼起 为防雇守田

释曰: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

「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这是佛教的社会发展史。这个世界的演变,从佛教来看,不是发展,而是退化,但退化也不是絶对的。从劫初的无量岁,慢慢退化到十岁,十岁以后,又发展到八万岁,八万岁之后,又退化到十岁。这个过程不是一贯地发展、进步,也不是永远的退步,而是某一个时期退步,某一个时期进步,要看是什么时候。就劫初来说,刚刚从光音天生到人间,这显然是退化。「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劫初之后,第一个王是怎么来的?因为王出现不是偶然的,有他的因缘,这些因缘,就是劫初以后的变化。

「论云:劫初人众,为有王为无」,劫初的时候,有没有王?这里就讲这个问题,同时又附带了很多问题。现在社会上的讲法,劫初的时候是原始的共产主义,是没有王的,大家是平等的。确实是这样,不但印度的佛教里记载如此,中国古代的典籍记载也是如此。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平等、富乐,大同世界,没有高下、贵贱、贫富,是最理想的世界。这在佛教里说起来也很有理由,因为都是从光音天来的,当然是大家平等,而且品德也非常之高,也没有斗争、欺骗的事情,那就是大同世界嘛。

「颂曰:劫初如色天」,劫初的时候,跟色界天一样。「后渐增贪味」,慢慢地贪了味道,就起了变化。「由惰贮贼起」,东西本来是不需要藏的,但由于懒惰,藏了之后,就会有人要偷,贼也就起来了。「为防雇守田」,为了防止有贼来偷,就要推举一个人作王,来主持公道,这个时候王就出现了。本来是共产主义,大家是共同的,不用私自藏起来的,但后来人的品德下降了,私心杂念作怪,自己藏东西,要藏的话,就有贼来偷,来偷的话,就要保护自己的财产,要保护财产,那就得立一个王来管这个事情。这个时候开始有王,以前是没有的。

「释曰: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劫初时候的人跟色界光音天的人一样,「诸根无缺」,根非常完整,没有残缺。「形色端严」,长得非常端正、庄严。身上带着光明。「腾空自在」,现在要飞机,他却不要,要飞就飞起来了。「饮食喜乐」,不是吃东西很高兴,他没有那么贪,他的饮食就是禅定中的喜乐,不吃东西的。他有禅定中的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以喜乐为饮食,所以也是长寿久住。他的寿命在劫初是无量岁,因为光音天的人寿命很长,是天文数字,所以一般人说无量就可以了。

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郁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取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闇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尔时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复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

「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因为福报所感,在地面上产生一种地味。地味就像牛奶的上面积了一个泡,很薄很柔软的奶层一样的东西,非常好吃,非常香。地面上积了一些很柔软的,浓汤一样的,生酪一样的东西,这个味当然比生酪要好得多。「其味甘美」,味道极甜、极好,「其香鬰馥」,香味也极好。这是福报所感,地上生了这样一些东西。

「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取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人中间千差万别,虽然都是好的,但其中有一个人差一点点。所谓差一点点,就是一个坏事的根,所以说我们不要差的人进来。虽说人多倒是好,热热闹闹的,可是差的人进来,他越来越坏,就会把整个团体都搞坏了。这个就是耽食,贪著东西吃吃,也不算太坏,但这却是一个根子,一切坏事情,都从这里生出来了。其中有一个人,「禀性耽味」,宿世的习性耽著味道,欢喜贪好味道。他闻到那个香味道,熬不住,就把地上的东西取一点出来,尝尝看。一尝好吃得不得了。人家看到他吃得高兴的样子,就问他:「你干嘛那么高兴?」「这个东西好吃。」人家见他如此赞叹,也尝一尝,一尝的确好吃。「竞取食之」,大家都争着去吃。「尔时方名初受段食」,人间的段食,这个时候开始。本来是喜乐为食,禅悦为食,吃了段食,过患就来了。

「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闇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因为吃了段食,身体也重了,光明也没有了,本来是光明体,慢慢地坚硬了,成了物质的、硬梆梆的东西,飞不起来了。「光明隐没」,光明也没有了。本来是不要太阳、月亮的,因为身上有光明,整个地面都是光明的,但现在身上光明没有了,天一片黑。这个时候,福报所至,突然有太阳、月亮、星出现,白天黑夜就这样开始了。

「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东西是越贪越少,所以财富不要贪,越是悭贪,财富就越是要少。本来地味非常好,但因为一贪味道,地味也就没有了。

「从斯复有地皮饼生」,虽然奶油一样的地味没有了,但是一种像烤饼一样的地皮饼生出来了。当然这个饼也很好吃。「竞耽食之」,虽然奶油一样的地味没有了,饼来了也不错,有吃的比没有好,于是又贪起来了,竞耽食之,又争着吃了。但这样一吃,「地饼复隐」,地饼的福报也没有了,地饼也吃不到了。

「尔时复有林藤出现」,地饼没有了,再差一点,还有一种饮食,林藤。这种藤跟树林一样的。就像现在吃的麻花,一根一根的,大概是那一类的。当然味道比麻花好得多,因为劫初时候人的福报很大,感的果报也好。虽然地味、地饼没有了,林藤出来,还是好吃。「竞耽食故」,又是贪味道,拼命抢了吃。「林藤复隐」,林藤也没有了。

「尔时有非耕种香稻自生」,自然香稻,一种稻谷,不用人种,自己会长,而且非常香,比现在的谷要好吃得多。又是争着要吃,自然香稻慢慢地退化,现在的谷就是这个种子下来的。「众共取之」,大家又拼命拿来吃,「以充所食」,作为自己的食物。

「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食物越吃越粗,开始地味是最微细的,跟奶油一样的细东西,后来是地饼,烤饼一样的,也是很细的,林藤也是很细,但自然香稻就粗一点了。前面讲过,段食有粗有细,劫初的段食最细,吃了没有排泄物。而吃了自然香稻以后,就要排泄,大小便就有了。「残秽在身」,营养吸收完了,还有渣滓在身上,这些渣滓就要从身上排掉。如果不排掉,身上就成垃圾堆了。而要蠲除大小二便,大小二便道就生出来了。所以劫初的人没有男女相,大小二便道有了之后,男女相就显了。

「因斯遂复有男女根生」,有大小便道的时候,男女根也生出来了,这是宿世的习气,男的习气就生男根,女的习气就生女根。无始以来的那些不好的种子,经过那些退化的作用,就现行了。

「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因为两根不同,人的形相也不一样。前面讲过,男根的作用,就是身体高大,声音宏亮,欢喜军马一类的事情等等。女根的作用,就是身体要细一点,声音要尖一点,欢喜针綉一类的事情等等。形相、志乐都不一样。「宿习力故」,过去习气的力量。「便相瞻视」,无始以来的贪欲习气又生出来了。本来没有男女根,这些习气都隐在里边,因为没有缘。

我们经常说,修行就是把住这个关口,不要接触那些缘,没有那些缘,自然烦恼不生。如果缘来了,烦恼又没断掉,烦恼当然会生。你是凡夫,烦恼又怎么会断掉呢?圣者纔能慢慢断烦恼,八十八使的见惑在见道的时候断掉,九九八十一品修惑,要见道以后一品一品断,你见道都没有见,你怎么断?既然什么都没有断,那就是满肚子的烦恼习气,只要对面的境一现,就都会引出来。所以说一定要远离,这就是修行。没有办法,一定要远离。你说「我没有关系,我可以顶得住」。你顶得住?烦恼来了,你就顶不住,滚下去了。出家的时候,受戒的时候,自己发了心,甚至于痛哭流涕,发了很大的心。但结果是,慢慢不注意戒律,对那些界限不清楚,或者不学,或者是轻率地不重视。那么跟那些境,先是看看,跟苍蝇一样的闻闻味道也好,看一看也好。看看也没有关系,不犯戒,看了之后就要说话去了,说了话之后,就要什么什么来了,完了,一下拖下去,按也按不住,劝也劝不好,拼命劝他,你要好好修行啊,怎么你将来要落地狱很可怕的。哎,不管了。没有办法,烦恼来了,非要不可,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要地狱现了吗?看看,是不是悔过来?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这个是愚痴,但是烦恼的习气不能给它引出来。所以说开始不注意的小的地方,大的东西来了就止不住了。我们说跟水堤一样,水堤漏了,你赶快把它堵住。你这个小缺口堵得住,还可以维持这个地方,不会被海水淹掉。如果你小缺口不在乎,一点点小没有关系,小的,冲!冲!冲大了,一下子堤垮了。好了,这样你来不及了,要救也救不好了,整个的一片堤全都是一片汪洋,人、畜、财产、房屋,全部是泡到水里去了,那是自己愚痴。我们说这个不要怪人家,因为佛是再三跟我们说了,听不听在自己。

「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为过去烦恼习气的力量,就互相看。两根既殊,形相不一样,就要看了。开始是好奇,但是好奇好奇,就不是奇了,就产生不好的念头出来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是不合理的心,就是烦恼心生起来了。

「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做坏事的时候,就有那些鬼来帮你的忙。做婬欲的事情,欲贪鬼就会帮你,使你的心狂乱,失去理智,以致什么坏事都做。要行凶杀的时候,也会有瞋恨的鬼来帮你,使你怒不可遏,感到非杀不可,把刀插下去。等对方命断了,这个时候醒过来了,怎么把他杀掉了?但已经犯了罪,要枪毙了,来不及了。枪毙了还不算,还得下地狱。「惑乱身心,失意猖狂」,假使本来是胆子很小的,但经过贪欲鬼的煽动之后,就会不顾一切,自己的正知正念就会失掉,猖狂而行。「行非梵行」,那些不如法的事情就出来了,男女的事情就出来了。所以说退化就是这样退化的,光明为体,腾空自在,禅悦为食,慢慢就到这个样子了。「人中欲鬼,初发此时」,人间的贪欲鬼,这个时候开始起作用。这时婬欲的事情产生了。然后是偷盗。

尔时诸人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后时有人,禀性懒惰,长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由此于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分田,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劫偷过起,始于此时。

「尔时诸人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当时还是共产主义,财产是公共的。自然香稻长了之后,要吃就去吃,不吃就走开,需要的时候就取一些,自己是不用私藏的。

但是有的人,「禀性懒惰」,非常懒惰,他懒得天天去采香稻,就采一大捆藏起来,吃几天再去。「长取香稻」,多取一些。「贮拟后食」,今天吃不完明天吃,明天吃不完后天吃,免得天天跑。这样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但到底聪明不聪明,下边的果报一看,就是笨透了。「余人随学,渐多停贮」,这个人看上去很聪明,可以少跑路,其他的人都跟他学,慢慢地大家都把自然香稻藏到自己家里去了。

「由此于稻生我所心」,「这是我的」,我、我所就来了,我所之心,私有财产的观念就产生了。「多收无厌」,获取财富是不会厌足的,越多越好,就把自然香稻都尽量地收到自己这边来。「故随收处,无复再生」,本来吃了还会长的,但因为以贪心去收,收了之后就不长了。这样更糟糕了,更要藏起来,更要抢了,更要争了,于是越争越下,恶性循环。

所以我、我所产生的烦恼是一切衰损的因由。「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如果持爱自己,要吃得好、要懒惰、不要多跑路,一切灾害的,一百种损害的门,就在这个地方开了。不知道你们念诵时是嘴里在念还是心里在念?如果心里在念,一句一句都很警惕。但有的人念就是唱歌,高兴就唱一唱,不高兴就休息一下,脸上摸摸,耳朵抓抓,这样子念经效果不大的。你们经常要注意,如果这样念,你自己在念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心里在念,实际上一个一个宝贝自己每天都能熏习到,这个力量很大。如果只是嘴里在念,那时间混过去了,效果不大。

因为贪心大了,把香稻都藏起来,一收之后,香稻就不再生了。不生之后,「遂共分田」,还有一些没有收的地方大家分田。「虑防远尽」,恐怕以后没有了,大家害怕了,那赶快把地占了。「于己分田,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自己分的田,因为悭贪,怕人家来偷,要好好保护;对人家的田,想占过来,偷过来,把他的香稻割过来。「劫偷过起,始于此时」,偷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看到人家的田好,或者田多,而自己分得太少,就去偷起来了。劫(明抢)、偷(暗偷)的过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私有财产一起,就会有抢劫、偷盗的事情。如果都是公共财产,还抢什么呢?不会抢的,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的心越是要维护自己,越是倒霉。

记得一个公案,有一个国王,在佛世的时候出家了,他一个人住在旷野里,非常欢喜。他说自己以前做国王的时候,每天身边警卫都站得满满的,晚上睡觉提心吊胆,总是担心别人来抢他的东西,或者邻国来打仗,要夺他的土地、人民、财产,一天到晚睡不好、吃不好。现在出了家,一个钵、三件衣,什么都不要了,持银钱戒,一分钱也不要了,还有谁来抢?谁来偷呢?什么都没有,非常舒服。但我们现在出家人也害怕,因为有钱。所以钱不是好东西。也听到过有的地方,发生凶案,把钱抢走,就是有钱的问题。如果跟佛在世一样,大家都是乞食,那这些事情不是都没有了?

为欲遮防,共聚评议,佥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取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此云共许王也。自后诸王,此王为首。时人或有情厌居家,乐在空闲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罗门名此云净志。后时有王,贪吝财物,不能均给国土人民,故贫匮人者,多行贼盗,王为禁止,行轻重罚,为杀害业,始于此时。时有罪人,心怖刑罚,覆藏其罪,异想发言,虚诳语生,此时为首。

「为欲遮防,共聚评议,佥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取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为了防止偷抢这些事情,大家共同商讨,在大众里边推举一个有道德的、大家信得过的、有威德的人,大家把自己收入的六分之一交给他,让他来保护,封他为田主,也就是王。由此故立刹帝利名,刹帝利的名字在这个时候开始,就是国王的事情来了。本来是没有王的,这个时候开始有王。

「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这个时候的王,是大家推举出来的,有道德,有才能,大家都服他,同时他办事也公正、如法。「大众钦承」,大家都很恭敬他、景仰他。他保护大家不受到侵犯,他的恩德流布四海之内。「率土」,就是四海之内的意思。整个国土都蒙受到他的恩德,所以也叫大三末多王。大是伟大的,三末多王就是共许王,大家推出来的。这跟我们中国的古代一样,国王是推举的,尧、舜的时代,都是推有德的人出来,大家都服。

「自后诸王,此王为首」,大三末多王是一切国王的开端,刹帝利的开端。

「时人或有情厌居家,乐在空闲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罗门名」,其中也有一些人,对居家的生活不欢喜,这也是宿世的习气,他欢喜在空闲之中修行,静静地修戒。这样就产生了婆罗门。「净志」,婆罗门是梵语,叫净志。婆罗门的规矩是怎样的呢?小孩子七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在家里学各式各样的学问,学到十五岁,到外边去参学。小时候学普通的学问,十五岁之后专门学婆罗门的法。到四十岁的时候,回家娶妻养孩子,外道就是怕家嗣要断,所以四十岁回家娶妻生子。但是到五十岁以后,就入山修道。这个时候,婆罗门也产生了。

「后时有王,贪吝财物,不能均给国土人民,故贫匮人者,多行贼盗」,当然第一个王是好的,但后来坏的王也出现了。这个国王贪吝财物,自己对财物起贪心,不能公平地供给国家里的人民。以致贫富悬殊,产生了贫困人口。有些穷人不能生活,没有办法,所以只能作盗贼。

「王为禁止,行轻重罚,为杀害业,始于此时」,国王为了禁止盗贼,抓住之后进行处罚,轻的打几下、关几天,重的就要杀。这样杀的事情就开始了,本来是没有杀的。可以看到,十恶业道里的杀、盗、婬的事情,一个一个都开始了。所以从佛教来看,不是进化,而是退化。

「时有罪人,心怖刑罚,覆藏其罪,异想发言,虚诳语生,此时为首」,那时有的罪人,看到偷了东西要罚要杀,就害怕了。他就怕刑罚加上来受不了,抓住之后,「你偷了多少?」「没有偷!」妄语来了,第一次打妄语是这样来的。本来不需要打妄语的,但因为要罚,要杀头的,他害怕了,不想死,只有说没偷,打起妄语来了。「异想发言」,心里想的跟说的不一样,不直说。「虚诳语生」,虚妄语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产生了。十恶业道一个一个的开始了。这就是佛教的社会演变史,当然和现在的科学是合不上了。

从此第三,明劫中灾。就中:一、明小三灾,二、明大三灾。且小三灾者,论云:于劫减位,有小三灾,其相云何?颂曰:

业道增寿减 至十三灾现 刀疾飢如次 七日月年止

释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由恶业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言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馑。

「从此第三,明劫中灾」,劫里边还有小三灾、大三灾。所以《俱舍》好就好在这里,什么都给你讲清楚。学过之后,再看佛经,一目了然。劫里边的灾,有小的灾、大的灾,各有三种,叫小三灾、大三灾。先说小三灾。

「且小三灾者,论云:于劫减位,有小三灾」,在劫减的时候,从八万岁减到十岁,有小三灾。「其相云何」,小三灾是怎么一回事?

「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业道,十恶业道,就是前面的婬欲、偷盗、杀害、妄语等。随着业道越来越增,寿命也就越来越减。寿命减到十岁的时候,三灾就要出现。「刀疾飢如次」,刀兵灾、疾疫灾、飢荒灾。这三种灾持续的时间,如其次第,「七日月年止」,刀兵灾是七日,七天的屠杀,人杀得差不多了,有人逃进山里躲起来,没有杀死,其余参加斗争的都杀完了。疾疫灾是七个月,飢馑灾要闹七年。时间过了就止。

「释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虚诳语是个坏事情,一打诳语,就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人面前衣冠楚楚,好像是个君子,但是背后什么都干,这是虚诳语的坏处。从有情起了虚诳语之后,恶业道就不断地增加,「后后转增」,一个一个增长。因为恶业增的缘故,果报也就差了,「故此洲人寿量渐减」,这个洲的人的寿量也就减下去了。「乃至极十」,乃至减到十岁,最少了。十岁以后,为什么不再减?因为十岁以后,经过三个灾,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大家彼此看到之后不再是仇恨,而是生欢喜心了。好比在旷野中间,如果碰到一个人,那高兴得不得了,本来一个人害怕,现在有个人给你作伴了,那只有高兴的,没有仇恨心。不会争,不会斗了,互相地帮助,互相地救济了。所以十岁以后,人差不多少到快没有了,烦恼心息下去了,善心慢慢增长,最后寿量又增到八万岁。寿量慢慢减到最小的十岁,「小三灾现」,有三种比较小的灾出现。

「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这句话很重要,看起来不是重罪,但是一切灾患的根本就是这个。第一是耽美食,想吃好东西。一般来说,出家人辛苦,一天到晚修法,吃得好点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吃得好是灾患的根本。当然从常住的观点来说,希望大家把佛学好,饮食、营养要好一点。但是营养好,不等于味道好,不要从味道上着想。营养好了,就是给机器上油,机器能够运转了,这就够了,你能修行了。不要贪味道,这个味道不好,那个味道好,今天做馒头,明天做包子,后天包水饺,这个也不要。营养够了就可以了,能修行了。如果耽美食,一切灾害跟着后头就来了,那个时候就糟糕了。

第二是懒惰,睡在床上不想动。记得以前在宝光寺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他早上上殿,实在起不来,喊也不动,打也不动,情愿挨打,打两下,他还是睡他的觉。但是他最怕打针,再怎么感冒,他也不打针。后来,正巧有个老师会针灸。他尽不起来,我们说:「你再不起来,我们就找老师给你打针了。」他马上就起来了。这是对治法。但懒惰是一个坏事情,一切灾患都是从懒惰来的。分田就是因为懒惰,把东西藏起来,以致后来产生那么多的灾患。

所以这两个东西,大家要记住,耽美食、性懒惰,是灾患的本。这个记住,修行有好处。一切灾苦要避免,不要懒惰、不要贪好的东西吃。

「此小三灾,中劫末起」,小三灾在中劫的末尾开始,就是人寿减到十岁的时候。有的地方说三十岁开始,三十岁一次,二十岁一次,十岁一次117,这里是十岁的时候。哪三灾呢?刀兵、疾疫、饥馑,这是小三灾。什么是刀兵灾?

十岁时人,为非法贪,相续增盛,不平等爱,映蔽118其心,瞋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随手所执,皆成利刀,互相杀害。

十岁的时候,人心狠毒。「为非法贪,相续增盛」,「非法贪」,不如法的贪,现在也可以看到,人的贪心比以前不知道重了多少倍。如法的贪还好一点,不如法的贪不断地增长。「不平等爱」,朋党,这一批是要的,那一批是要排斥的。「映蔽其心」,把他的心遮住了,糊涂了。「瞋毒增上」,瞋恨心也增长了,「相见便起猛利害心」,看到了就要去害他。

《俱舍论》打了个比喻,好比打猎的人看到野兽一样,要么不看到,如果看到,决定要把它打死。那时候的人也一样,看到仇人之后,就想把他害掉,瞋恨心非常重。这样的心,现在就已经出现了。将来劫末的时候,不知道还要增长多少倍的瞋毒。所以看到就会起猛烈的害心,不是小小的害心,而是极厉害的害心。就像猎人看到野兽一样,一定要把它打死。「随手所执,皆成利刀」,不论手里拿的是树枝也好,树叶也好,都成利剑。因为人心硬了,长的东西也是硬梆梆的,很锋利,可以杀人。随手所拿的东西都成了利刀,互相地杀害。这是刀兵劫,就这样七天七夜互相地残杀。而比较老实的、比较善良的、不参加斗争的,就跑到山里躲起来。由于参加斗争的互相残杀,杀得差不多了,以后人少了,这样再出来,大家就互相地友爱了。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中劫末十岁的时候,产生疾疫灾。有的书上说是二十岁的时候,产生疾疫灾。但这里还是十岁,中劫末的时候。「由具如前诸过失故」,跟前面一样,人的烦恼重了,各式各样的过失具足。「非人吐毒」,非人,罗刹之类的。非人看到人类那么坏,就吐毒气,这种毒气使疾疫流行。非人吐毒,人间产生瘟疫,到处是传染病。「遇辄命终」,碰到就死,这是最厉害的传染病。「难可救疗」,不治之症,很难救。这是疾疫灾,七个月。七个月的疾疫,人也死得差不多了。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多遇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有的说三十岁。「亦具如前诸过失故」,也跟前面一样,人的贪瞋痴心很盛,各式各样的过失都具足。「天龙忿责,不降甘雨」,天上的龙,看到这些人实在讨厌,很忿怒,呵责这些人,不降甘雨。「由是世间,多遇饥馑」,没有雨,稻子长不出来,饥荒灾就出现了。「既无支济,多分命终」,没有吃的,大部分都死掉了。

饥馑灾我们在一九五九年也碰到过一次,当然没有那么厉害。一九五九年是大灾荒,到处都饿慌了。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个时候肚子大得不得了,再怎么吃下去也不会饱。那时候我们吃饭都是稀饭,什么稀饭呢?玉茭面糊糊。玉米粉烧成糊糊,一个人两瓢,饱也好,不饱也好,没有了。年纪老的,胃口小的吃不了,可以跟他们要一点,再多没有了。大寮里只给两瓢,没有多的。吃了一半,半饿不饱的最难过,干脆饿了还好一点,这样吃了一半没有了最难过。那怎么办呢?采野菜,打野果子,到处去搞。后来挖洋芋。挖洋芋,自己种的也不能吃,入库!每天分多少吃,有数量的。当然,一般地上挖的时候不限制,生的吃下去,吃下两个。真的吃两个还嫌少,泥巴也不要剥掉,连泥巴一起吃下去。这样的生活我们都经历过啊!但这样吃还不饱,害浮胖病的人很多,当时我也害过一次,营养不良嘛。不过吃的并不少,当时吃的数量比现在至少要多两三倍,但就是不饱。不知道什么原因,吃了那些东西总是不饱,再多也不饱。当时很多人想办法,用自己的棉被、旧衣服与老百姓换粮食,什么粮食?当时他们的粗粮,山药蛋之类的东西。

那个时候,有居士给我一些全国粮票,那是最值钱的,可以买大米。据外地的说,五斤粮票可以换一部自行车,大家饿得不得了,自行车不要了,换五斤粮票,吃饱了再说。但我那时自己不知道有粮票,十几年后才发现有六百斤。六百斤根本饿不了,还可以拿出来供众。但当时不知道摆在哪里,自己想也想不到,糊里糊涂,不知道怎么回事。大概是业报所感,该受饿的,有粮票也不知道拿去换东西吃。六百斤,根本不会饿了嘛!自然灾害只有一年,一年哪里吃得了六百斤呢?一天一斤,也只要三百六十斤。

小三灾,刀兵劫、疾疫劫、饥馑劫,人寿减到十岁的时候出现。

第一种是刀兵劫。那个时候瞋恨心特别厉害,人互相看到,就像打猎的看到野兽一样,起猛利的害心,一定要把对方杀掉。树叶子、草都跟剑一样厉害,互相杀害,这是刀兵劫。

第二种是疾疫劫。因为人的过失大,非人看了不欢喜,吐毒,疾疫流行。这种瘟疫传染到了,就要命终,很不容易救。

第三种是饥馑劫。因为世上的人过失众多,天龙不欢喜,不降甘雨。因为没有雨,五谷不登,所以饥馑流行。「既无支济,多分命终」,饿死的不少。

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有二聚集: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飢羸,聚集而死;二种聚集,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于小箧,拟为种子。白骨亦二:一彼时人,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彼时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运筹亦二: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小粗飡;二谓以筹挑故场藴,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余命。

「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在饥馑劫的时候,有三种事情:一是聚集,一是白骨,一是运筹。

「聚集」有两种。第一是「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飢羸,聚集而死」,这是人合在一起。那时的人,因为饿得太厉害了,大家在一起集体饿死。第二是「种聚集」,「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于小箧,拟为种子」,这个聚集是好的事情,因为有人感到虽然自己遭了饥荒灾,但如果把谷子都吃光了,后人就连种子也没有了,更不行了。所以个别好心人,把自己吃的稍微留一点在小箧子里边,给后人作种子用。

白骨也有两种。「一彼时人,命终未久,白骨便现」,因为那个时候饿得很厉害,身上血肉基本上都干枯了,所以死了没有好久,白骨就现出来了。「二彼时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因为饿得慌了,没有办法,只有把死掉的人的白骨熬成汤喝。为了吃一点点的营养,人的骨头也不顾忌了。这样吃骨还是好的,互相残杀就更残酷了。

运筹也有两种。「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小粗飡」,自然灾害的时候也有相仿的情况出现,这个劫末的饥馑灾的苗子已经现过了。因为吃的东西太少,粮食少,就运筹。每一家里边,从长到幼,从老的到小的,每一个人发一根筹子,轮到谁的筹子,谁就得一点点粗的、不好的东西吃,而没有轮到的就拿不到。

「二谓以筹挑故场藴,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前堆谷子的谷场,地下还埋了一些小小的谷粒,用筹去挑这些剩下的谷粒,把挑出来的谷子用很多水来煮,熬成米汤,大家吃。这已不能叫稀饭,就是米汤,大家分了吃。饿得不行的时候,这个吃一点也好。记得自然灾害的时候,过去在旧社会也有,一个县闹饥荒,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那一带,树都是光溜溜的,草也没有了。实在饿得慌的时候,什么都要吃。他们挑堆谷场留下的谷子,当然一点也不能浪费了。

所以,既然现在的福报还有,就不要随便浪费。想到没有粮食的人,在地下的粮食都要拣起来,还要分了大家,一点点谷子煮成汤大家吃。而现在粮食糟蹋的现象很厉害。以前在四川的时候,一些学生开玩笑,把观堂里吃的馒头拿来打人,一个打过去,掉在地下就不管了。倒剩饭的桶里边,好好的馒头,一碗碗的饭都倒在里边。这个现象,我们是看不惯的。现在的人福报大,虽然福报大,但是也有用完的时候。我们以前旧社会出来的,对这些是絶对不允许的,长辈看到这样,是要呵责,要骂的。现在的人好像很不在乎,但是自己折福。尤其是三宝的财物,这样随便乱丢、乱倒,将来穷的时候就不堪设想。甚至于品德不好的,到饿鬼趣,像目莲的母亲一样,一点饮食也得不到,那个时候纔感到浪费粮食是可惜了。「以济余命」,大家这样分了点米汤,吃一点点,把命吊着不死掉。

然有圣教,说治彼方,谓若人有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决定不逢刀兵劫起;若能以一诃黎怛鷄,起殷净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疾疫劫起;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重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饥馑灾起。刀兵劫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灾起,七年七月七日。过此便止,人寿渐增。东西二洲,有似灾起,谓瞋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飢渴。北洲总无。

「然有圣教,说治彼方」,这些灾患很苦,但是佛教有专门对治的方法。

「若人有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决定不逢刀兵劫起」,只要能够一天一夜持一条不杀戒,在以后决定不会碰到刀兵劫,这个很便宜。我们天天受八关斋戒,如果真心真意把这八条戒持好,可以藉此一天一夜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而且还是中品119。所以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时期,有些人要毁谤戒,要废除戒,要改戒,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坚持戒律,能够心地清净地持上一天一夜,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尽形寿受持,那更是不可思议。所以不要只看到持戒的困难,要知道持戒的好处也无量无边。正法时期持戒,能够如法地持,大家赞叹。但在末法时期,大家毁谤的时候,各式各样条件困难的时候,持一天一夜的功德,比正法时期一百年还要大。经上有这些校量功德的文,到底几倍是记不清,但是功德极大,超过那个好多好多倍。这是刀兵劫,只要能一天一夜至心持不杀戒,就能够避免碰到刀兵劫。既然大家都害怕刀兵劫,那就希望大家真心地把不杀戒持好。

「能以一诃黎怛鷄,起殷净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疾疫劫起」,诃黎怛鷄又名诃梨勒,是一种普通的药。虽然是很普通的药,但只要能够诚心诚意地,起殷敬心、清净心、没有私心杂念的心,用这个药来供僧,那么将来决定不会碰到疾疫劫。所以供僧医药有这么大的功德。因为僧是三宝之一,是佛的代表,也是住持正法的主体,所以供养僧宝的功德不可思议。能够对僧众施医药,将来就不会碰到疾疫灾。

「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重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饥馑灾起」,假使能够起殷重心,这点很重要,不是马马虎虎的心,不是要名要利的心,也不是求后世、现世福报的心,以殷重的心,即使少到一抟之食,用很少的饮食来供僧,那么以后决定不逢饥馑灾起。

在福建讲到这里的时候,有很多的同学供僧、打斋,就是响应这个,也是为了避免将来碰到饥馑劫,这是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你们供斋,因为你们没有钱。但是供斋的事情,大家发心。明天初八有盛大的供斋的事,很多居士发心供斋。这一天,希望大家发心帮忙,当然念经的要念经,其他能够空闲的,去大寮里边尽量做一点事情,这也是供斋的一份,也在里边了。

所以不要怕做事情辛苦,在僧团里的一举一动,只要是尽心去做,将来的果报都不可思议。这不过是举了三点,持不杀戒、供僧众医药、供僧众饮食,就能够避免三灾。如果在僧众里边服侍病人、服侍老人,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将来的果报也是极大,不可思议。在经里边,这些公案多不可举。悟达国师,因为服侍一个老的僧人,结果把人面疮的怨业解除了。这还是花报,将来的异熟报还要大。所以在僧团里边,不要发一点心就感到吃亏,好像自己辛辛苦苦给大家做事情,又没有什么待遇,什么报酬。如果要报酬、要待遇,去干其他工作好了,那里有待遇、有报酬。出家不是为这些来的,出家是为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来的,而这正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最好的机会,所以不要放弃。不要到了宝山空手回,宝山到都到了,回去的时候却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带,或者是宝没有拿到,却搬了块很重的大石头回去,那就是愚痴。

「刀兵劫起,极唯七日」,刀兵劫杀害很快,七日就杀得差不多了。「疾疫灾起,七月七日」,瘟疫是七月七日。因为疫病死亡要慢一点,不像一刀下去就死掉了,而是要拖一段时间,慢慢地蔓延,大概是七月七日,到这个时候,也是死得差不多了。饥馑灾时间更长,「七年七月七日」,闹饥荒,不会一下子全部饿死,但七年也就差不多了。「过此便止」,过了这些时候,就停下来。为什么?人死得差不多了,贪瞋的心息下去了,感到大家要团结友爱。这样心改善了,果报也就改善了。

所以现在要转末法为正法,首先就要把心转过来,大家把正法的心生起来。什么是正法的心呢?羯磨住世,就是正法住世,大家有持戒的心,正法就能转过来。所以一定要重视戒律,如果不重视戒律,就是自己促进这个末法时期的消沉。本来末法时期,已经是正法慢慢地衰败下去了,如果是促进它衰败,使它败得快一些,那就是改戒,或者废戒。我们要使正法常住,要使正法能够再兴起来,或者说使佛教不要马上消灭,那就是要护持正法,要重视戒律,要以戒为师,这个很重要。

过了这个时候,灾息下去了。「人寿渐增」,因为人的心转好了,福报也就有了,慢慢地寿命也增长起来。这是南洲的情况。

「东西二洲,有似灾起,谓瞋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飢渴。北洲总无」,南洲有小三灾,东西两洲的人福报比南洲大,虽然没有跟南洲一样的灾,但是有相似的情况出现。在南洲刀兵劫的时候,东西两洲的人瞋恚心特别盛,特别强,虽说没有拿刀去杀,但是瞋心特别厉害。疾疫劫流行的时候,他们感到「身力羸劣」,身体没有劲,疲塌塌的没有精神。饥馑劫流行的时候,他们也有飢渴,经常吃不饱,感到飢饿,感到口渴。北俱卢洲情况不一样,什么灾都没有,一点影响也不受。因为他们没有那么重的烦恼,所以这些影响一点也没有。东西两洲有相似的情况,但是没有南洲厉害。南洲人最厉害。

南洲人是刚强难调,但是转过来学佛法的时候,也是南洲的人最快,最能够成就。佛出世、成佛,都在南洲。南洲的士夫有十六个殊胜,《现观庄严论》里讲过,当然现在不能一条条讲。总的来说,南洲的士夫有特别殊胜的地方,固然造恶很厉害,但是行善的时候,力量也特别强,成佛度众生,他能够坚忍不拔,牺牲头目脑髓也不在乎,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一切不顾。正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好的事情,要南洲的士夫纔当得起,但坏的事情做起来,南洲的士夫也最厉害,果报也最惨重。

从此第二,明大三灾。论云:前说火灾焚烧世界,余灾亦尔,如应当知。何者为余,今当具辨。颂曰:

三灾火水风 上三定为顶 如次内灾等 四无不动故

然后器非常 情俱生灭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后风

释曰:三灾火水风者,此大三灾,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宫。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霔;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

「从此第二,明大三灾。论云:前说火灾焚烧世界」,前面说过,世界成、住、坏、空,坏劫的时候,有情先坏,然后地狱的火烧起来,再一层一层烧上来,乃至烧到梵天,一个世界全部烧完。「余灾亦尔」,其余的水灾、风灾也同样,但「余灾」没有讲清楚。「如应当知」,其他的灾一样,同样应当知道。「何者为余,今当具辨」,什么是余灾,现在要把它讲清楚。

「三灾火水风」,火灾、水灾、风灾,就是大三灾。「上三定为顶」,二禅是火灾的顶,火烧初禅,二禅烧不到;三禅是水灾的顶,水淹二禅,三禅淹不到;四禅是风灾的顶,风吹三禅,三禅被吹得粉碎,而四禅天不动,不受风灾。

「如次内灾等」,为什么有大三灾呢?因为内部有三种因素。内灾的因素会感到外边的大三灾。「四无」,四禅没有灾。为什么?「不动故」,为什么不动呢?因为出入息已经没有了。出入息是风灾的因,寻伺是火灾的因,喜乐是水灾的因。四禅,寻伺没有了,火灾烧不到,喜乐没有了,水灾淹不到,出入息没有了,风灾也吹不到,所以说「四无不动故」。既然四禅没有大三灾,四禅天是不是就是常的,不坏了?也不是。「然彼器非常」,它的器世间也不是常的。「情俱生灭故」,它不是共业,是别业,有情生到四禅,他的宫殿也生了,有情没有了,宫殿也消失了。「情俱」,跟有情同时生灭的。

大三灾的次第,「要七火一水」,七次火灾,然后跟着一次水灾,又是七次火灾,再来一次水灾。这样连续七次水灾以后,再来七次火灾,然后一次风灾。

「释曰:三灾火水风者,此大三灾,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宫」,大三灾要起的时候,逼着有情,赶快离开下地,生到上地三灾碰不到的地方。万一生不上去,就生到其他世界的那些地方。地狱的有情,如果没有善根生上去,那只有生到其他世界的地狱,还是受地狱苦。并不是说三灾来了,大家可以不受苦了。有根机的、有善根的,可以生到天上去,没有善根、没有根机的,只好去其他的世界。地狱、饿鬼、傍生,没有善根的,还是一样,再受三恶趣的苦。

「初火灾兴,由七日现」,火灾开始,七个太阳出现。地面上,先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冬天感觉很好,冬天的太阳大家喜欢,夏天就受不了了。一个太阳已是如此,七个太阳一起出现,「诸海亁竭,众山洞然」,大海都干涸了,山都跟煤炉子一样烧起来,有情当然早就离开了,整个世界从阿鼻地狱开始,一直烧到梵天。七次火灾以后,就是水灾。「次水灾起,由雨霖霔」,因为大雨不断地下,就引起水灾。然后是风灾,「由风相击」,风不断地冲击,产生了极大的风。

「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这三灾的力量,把器世间全都破坏掉了,乃至极微也没有了。更不要说灰尘了,灰尘还是飞起来的,连最小的极微都不存在了,全都化了空,这是空劫。坏劫之后是空劫,什么都没有了。

上三定为顶者,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

「上三定为顶者,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从阿鼻地狱到梵天,全部为大火所烧,而第二静虑火烧不掉,所以是火灾的顶。「第三静虑」是水灾顶,从阿鼻地狱一直到二禅,「此下为水所浸润故」,都被大水所淹,只有第三静虑淹不到,所以是水灾的顶。「第四静虑,为风灾顶」,从阿鼻地狱,乃至三禅,「为风所飘散故」,而第四静虑吹不动,所以是风灾的顶。

如次内灾等者,谓初静虑,寻伺为内灾,能烧烦恼心,等外火灾故;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俱,润身如水,等外水灾故;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息即是风,等外风灾故。下三静虑,有如是内灾,遭是外灾坏。

「如次内灾等」,为什么会产生外三灾呢?因为内部有相应的因素,所以引起外灾。一切因果来说,外部的东西都是内部引起的。佛也说过,佛教不是外部的力量可以灭亡的,不管是行政命令还是天魔外道,都不能消灭佛教。真正消灭佛教的是狮子虫,内部人的破坏。所以说,内部的东西是最麻烦的事情。现在外三灾之所以能够从阿鼻地狱一直破坏到初禅、二禅、三禅,是因为有内三灾的缘故。如果内灾除掉,外灾也不会来。

所以修行不要外求。广化的山门内侧,上书「莫向外求」四个大字,不要外边去求。往外面追求,追求财色名食睡当然不好,追求殊胜的神通,也是外求。自己内心求,把内部的烦恼除掉了,外边的灾患就不会有,那些福报就会来,那些殊胜的法缘也会到。所以要内求,不要外求。

内三灾是什么?「谓初静虑,寻伺为内灾,能烧烦恼心,等外火灾故」,初静虑有寻伺,「寻伺喜乐定」,而寻伺能够烧恼心。寻伺是冲动的,等于烧恼我们的心,那就感到外边的大火烧坏器世间。「等外火灾故」,相等于外面的火灾能够烧坏世界。

「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喜受是冲动的,「与轻安俱,润身如水」,喜受跟轻安的触,一起能够使身体感到舒服。「润」,好像水一样,当时感到很舒服。但是外灾就引起水灾,「等外水灾故」,相等于外边的水灾。

「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第三静虑,固然把喜息下去,寻伺当然也息下去,但是出入息还在,要呼吸。内的呼吸的风动,就感到外边的风灾。所以严格来说,出入息也还是一个毛病,还是一个不好的因素。如果出入息没有了,那风灾的因素就不会有了,也就不会感到风灾。「息即是风」,呼吸就是风,「等外风灾故」,相等于外边的风灾。

内部有这三个因素,就能够感到外部的三灾。所以不要去怨天尤人,好像碰到火灾,碰到水灾,是运气不好,或者是不保佑,或者是命不好等等。不要去怪,原因在自己。自己的寻伺没有去掉,决定要感到火灾;喜受没有去掉,决定要感到水灾;呼吸没有去掉,决定要感到风灾。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此。

「下三静虑,有如是内灾」,下三静虑有这些内灾,「遭是外灾坏」,所以要碰到相应外灾的破坏。如果不是静虑,那更是充满了内灾,欲界的喜受、寻伺、呼吸当然是更厉害,所以说外灾也是不能避免的。

问:何缘不立地,亦以为灾耶?答: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

「问:何缘不立地,亦以为灾耶」,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什么火、水、风是灾,而地不是灾呢?

「答: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因为器世间本身是地大,火、风、水可以跟地相违,破坏地,但地大自己不能相违,不能自己破坏自己,所以地大的灾是没有的。

问:第四静虑,何为外灾耶?答:颂言四无不动故,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佛说彼名不动地故,内外三灾所不及故。

「问:第四静虑,何为外灾耶」,前三静虑都有外灾,第四静虑是什么外灾呢?「答:颂言四无不动故」,这个颂回答,「四无」,第四静虑没有外灾。为什么?「不动故」。「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第四静虑没有外灾,因为没有内灾,前面内灾的因素都没有。「由佛说彼名不动地故」,佛说第四静虑是不动地。「内外三灾所不及故」,内三灾也动不了它,外三灾也动不了它,所以叫不动地。

问:若尔彼地,器应是常?答:颂言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彼天生时,天宫随起,彼天死时,天宫随灭。

「问:若尔彼地,器应是常」,既然外三灾都碰不到,那么它的器世间应是常的,不会破坏了?「答:颂言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这些都是回答问题的颂,很紧要,然而它的器世间不是常的。「谓彼天处,无总地形」,第四静虑的天的处所,没有总的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彼天生时,天宫随起,彼天死时,天宫随灭」,第四静虑器世间的情况,就像天上的星星,各管各的。有情生到第四静虑,他的宫殿随他的身体同时生起来,他的异熟报有了,依报也有了,异熟报消灭了,依报也消灭。所以说也不是常的。虽然外三灾不能破坏第四静虑的器世间,但是它本身跟它的有情同时生灭。有情生上去的时候,天宫就生起来,有情消灭的时候,天宫也就没有了,所以还不是常的。

问:所说三灾,云何次第?答:颂言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复七火灾,还有一水灾,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应知八七火灾,中间有七水灾,次第八七火灾后,有一风灾,计数总有六十四灾。

「问:所说三灾,云何次第」,这三灾是按了什么次第来的?也是有规律的,「颂言: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

「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这是客观规律,一定要无间,就是连续的、中间不夹其他灾的七次火灾。第一次是七个太阳烧了,烧到初禅;后来成了之后,又烧,再烧到初禅;连续七次的火灾,然后一次水灾。「此后无间,复七火灾」,一次水灾之后,又是七次火灾,七次火灾之后,又来一次水灾。这样七次火一次水,连续的下去,等到七次水灾满了之后,再来七次火灾,风灾就来了,「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前面要八个七的火灾,一个七的水灾,然后纔来一次风灾。「应知八七火灾,中间有七水灾,次第八七火灾后,有一风灾」,先是火灾,七次火灾出现一次水灾,第七次水灾之后,又是七次火灾,这第八个七火灾以后,就是风灾,不是水灾了。「总有六十四灾」,火灾七八五十六次,加七次水灾,再加一次风灾,共六十四灾。

问:何缘七火灾后有一水灾?答:谓顺极光净天寿八大劫故。谓缘水灾坏第二禅,既极光天寿八大劫,故第八灾方有水灾,坏第二禅也。

「问:何缘七火灾后有一水灾」,为什么要七次火灾以后来一次水灾?「答:谓顺极光净天寿八大劫故」,客观上也是和极光净天的八大劫寿命相配合的。「谓缘水灾坏第二禅」,因为水灾坏第二禅,而极光净天是第二禅,有八大劫的寿,所以第八次的灾纔有水灾,前面七次坏不到第二禅。第八次的灾,有情八劫的寿没有了,所以器世间要摧毁掉。这跟下地一样,先是有情世间坏,有情八大劫的寿命过了,然后器世间坏,如果有情八大劫的寿还在,水灾是不会来的。经过七次火灾,再来一次灾,那是第八劫,是水灾。

问:何缘八七火灾后,方有一风灾?答:谓顺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故。谓风灾起,坏第三禅,既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故第六十四灾,方是风灾,坏第三禅也。故论云: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其量渐长,由是所居亦渐久住。由此善释施设足文,遍净天寿六十四劫。

「问:何缘八七火灾后,方有一风灾」,为什么第八个七火灾以后纔有风灾?这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答:谓顺遍净天」,三禅天的寿命是六十四大劫,一定要到六十四劫的时候,纔配上风灾。风灾是在六十四劫的时候,而正好三禅天六十四劫的寿命也到了,有情没有了,器世间就要坏了,所以第六十四个灾是风灾。六十四劫之前,第三禅不会有灾,但六十四劫的时候,有情没有了,那灾就起,所以六十四劫的灾纔是风灾,坏第三禅。

「故论云: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其量渐长,由是所居亦渐久住」,所以《俱舍论》说,因为有情所修的定,越是上面的越殊胜,所以修上面定的天人,感到的寿命也特别长,高度也特别高,所居的器世间也特别久。这都是定上的因素来决定的,越是上面的越殊胜,所以报也越殊胜,有情身上的报就是寿命长、身量高,器世间的报就是能够久住,不被破坏的时间比较长。

「由此善释施设足文,遍净天寿六十四劫」,这也很配合《施设足论》的话,它说遍净天的寿命是六十四劫。风灾在六十四劫的时候纔起,和《施设足论》遍净天的寿命六十四劫,恰恰是配合的。因为六十四劫的时候,风灾纔起,破坏第三禅,而六十四劫之前,风灾不会起,遍净天的寿命还没有尽。

讲到这里,「世间品」就讲完了。在整个《俱舍论》里边,最容易懂的是「世间品」。在「世间品」,就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来说,又是器世间的那一部分最好懂,最是简单。一般说,只要有一点脑筋的,基本都会听懂。

器世间是果报,这个果报由何而来?有情的千变万化,器世间各式各样的规律,这些原因在哪里?要追究上去,是业的不同,所以接着讲「业品」。

思考题

分别世间品第三(卷八至十二)

一 三界是何?其中处别有几?

二 五趣云何?试比较界趣体之寛窄。

三 试述七识住。

四 试述九有情居。

五 云何名「识住」?

六 试比较七识住、九有情居之异同。

七 云何四识住?为什么「唯自地」?

八 比较七识住、四识住体之寛狭及其四句分别。

九 说有四生,何等为四?何处有何?各举例帮助之。

一〇 后身菩萨为何不示现化生而受胎生?

一一 何谓中有?何故中有不名生?

一二 有部、经部、大众部对中有的看法有何不同?

一三 论主如何以因明论证中有?大众部如何救?

一四 论主如何破大众部救?试详述之。

一五 论主如何引教证有中有?

一六 大众部如何释中般?论主如何破之?

一七 试述中有形状及身量。

一八 菩萨入胎与摩耶夫人梦白象来入右胁,其间如何通释?

一九 详述讫栗枳王十梦及其征兆。

二〇 欲界中有为什么无衣?

二一 试述中有眼等九门。

二二 世俗所传中有现象与经论所说,比较其同异。

二三 试述欲界中有胎、卵生结生概况。

二四 试述湿、化二生受生概况。

二五 试述中有受生形状。

二六 一切中有是否皆是倒心入胎?

二七 入胎可分几种?一一述之。

二八 试述轮王二佛入胎之不同,何故?

二九 数论、胜论外道如何难佛教中有受生之说?

三〇 佛家如何答外道难?

三一 何谓法假?

三二 既无实我,藴又是刹那灭,云何从此转趣余世?

三三 试述「如引次第增」之内涵。

三四 生死有无初始?为什么?

三五 试述三际十二支缘起。

三六 云何二分缘起?试比较二者同异。

三七 十二支,试一一述其要。

三八 云何刹那缘起?试举例以帮助。

三九 缘起支差别有几?试比较其同异。

四〇 有部认为世尊说缘起依何者而说?

四一 契经何故于缘起支唯说有情?

四二 十二支缘起云何略摄以三二为性?

四三 云何「有支理唯此」,生死既无始无终,又无无穷失?

四四 试细释经文「如是纯大苦藴集」。

四五 缘起、缘已生有何差别?

四六 何谓无明?是否「体非明」或「明无」?

四七 云何广证无明有体?

四八 为什么受等四藴称之为名?

四九 云何六触?

五〇 云何二触?

五一 云何八触?

五二 云何六受?试以身心配之,又「身」字何义?

五三 触、受二心所之生起,有、经二部有何不同观点?

五四 何谓意近行?意近行有几?此复从何而开出?

五五 意近行属身受,抑属心受?为什么?

五六 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五七 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五八 无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五九 此十八意近行属有漏、无漏?

六〇 何谓三十六师句?

六一 试以外喻显惑、业、果各别功能。

六二 四有是何?试以三性门细释之。

六三 四有在三界中,何界有几?

六四 论说有情生,具体所讲内涵有哪些?

六五 有情由何而住?

六六 食有几种?

六七 段食有几种?具体指哪些?

六八 何以色尘非食?

六九 试述四食得名及其各以何为相?

七〇 四食有漏无漏?

七一 四食几界所摄?

七二 中有共有几名?各述其义。

七三 试释「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

七四 试述起结、生结,已断、未断四句。

七五 诸有漏法皆资长有,云何世尊说食唯四?

七六 试述「是段非食」四句。

七七 试仿段食四句,述触食、思食、识食各四句。

七八 地狱众生食铁丸等,能坏自身,云何称食?

七九 论说六位唯与意识相应,何等六位?云何唯与意识相应?

八〇 死生云何唯舍受相应?

八一 云何「定」无死生?

八二 云何「无心」无死生?

八三 入涅槃心云何?

八四 试述五趣众生及阿罗汉,最后意识灭处。

八五 何谓「末摩」?云何「断末摩水等」?

八六 云何断末摩非地大?

八七 试述天人小五衰相。

八八 试述天人大五衰相。

八九 有情有三聚,何谓三聚?

九〇 不定聚有情于修行时,最应注意何事?

九一 试述三轮安立。

九二 何谓九山?

九三 试述八海。

九四 何谓八功德水?

九五 试述四大洲形量及其对人之关系。

九六 何谓金刚座?为什么成佛必须在金刚座?

九七 大雪山及香醉山在何处?

九八 何谓无热恼池?在何处?

九九 南赡部洲以何立名?

一〇〇 试述八大地狱之处所及所受苦状。

一〇一 试述十六游增所受诸苦,何故名增?

一〇二 试述八寒地狱之处所及受苦状。

一〇三 试述饿鬼、畜生之本处及其概况。

一〇四 试述日、月之量及余义。

一〇五 试述昼夜增减之说二种。

一〇六 试述四天王天器概况。

一〇七 试述三十三天之名来由及其器概况。

一〇八 何谓地居天、空居天?何界有几?

一〇九 六天行婬于修行有何关联?

一一〇 天男、天女云何而生?

一一一 诸天初生,身量云何?

一一二 云何欲生、乐生?各有几种、几处?

一一三 诸天上下相去,其量云何?

一一四 于下天处生,升见上否?

一一五 何谓小、中、大千世界?

一一六 试述人、天身量差别。

一一七 云何善趣寿量?

一一八 云何大半为劫、大全为劫?

一一九 试述恶趣寿量,对行人有何啓发作用?

一二〇 诸处寿量有无中夭?

一二一 试述三极少量。

一二二 试依时空之极少量,安立年月及逾缮那等。

一二三 劫有几种?各述其详。

一二四 试述成、住、坏、空。

一二五 何谓三劫无数?试述其具体数字。

一二六 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方成佛果?

一二七 上士自苦他安乐,是否可信?

一二八 诸佛、独觉何时出现世间?何故?

一二九 试述三乘修行极疾、极迟,须经几时?

一三〇 轮王出现在何时?为什么?

一三一 轮王有几种?各具威德如何?

一三二 何谓轮王七宝?

一三三 轮王有何相?与佛有何不同?

一三四 试述劫初以来人类的演变。

一三五 试述小三灾何时、如何出现。

一三六 何谓「聚集、白骨、运筹」?各有几种?

一三七 佛教中有无对治小三灾之方法?

一三八 试述小三灾之期限。

一三九 东、西、北洲有无小三灾?

一四〇 何谓大三灾?以何为顶?

一四一 试述大三灾之内因。

一四二 第四静虑有无外灾?何故?

一四三 第四静虑器界常否?

一四四 三灾之次第云何?何以故?

一四五 灾总计有多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