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七贤位,第一个是五停心观位,五停心观中突出两个:不净观、数息观。接下去是四念住,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这是四加行前两位。

「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由《俱舍论》原文引出问题,「如是已说入修二门」,入道修行的两个甘露门,本来是贪著婬欲的,可以先止下来;妄想多的,也可以用数息观止下来,这样子便得定,得定之后纔能修。

「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心得了定,还修什么呢?要观。前面重在止,观不净,观数息等等目的是把心收回来。收回来之后,真正用功,还是四念住。前面讲过,修数息观的次第是数、随、止、观,止之后就要观,观就转到四念住去了。所以后头六个门,实际上是转到四念处去的,最后能够证到见道乃至无学道。不净观也能转入四念处,也能证道。一般说数息观能生起四念住,没有说到不净观,有的注解说不净观同样能生起四念住,只是数息观生起的条件要好一点。

这里要简别所得的定。一般说,修前面两个观,利根的能得奢摩他,得禅定;差一点的心能够进入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还没有生起来,也可以勉强进入后面的四念住。

「颂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前面修成止之后要学观,那就要修四念住。四念住观身、受、心、法这四个东西,观自相,观共相。四念住的自性是慧,因为有念的力量,能够使心住,所以叫念住,邻近释。「闻等慧」,就是闻思修的慧,「余相杂所缘」,修四念住,可以各别各别地缘身受心法来修,也可以杂在一起修,两个两个缘,三个三个缘。「说次第随生」,四念住的次第,也是根据一定的生起的次第来说的。为什么说四个?「治倒故」,因为我们有四个颠倒,常乐我净。要除这四个颠倒,就观四念住:身是不净;受是苦,不是乐;心是无常;法是无我,没有我。

〖表六–六:别相念住〗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已修成止,梵云奢摩多,此云止也。次应为观修四念住,观者,梵云毗钵舍那,即是慧也。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通过两个甘露门(不净观、数息观)修成功殊胜的奢摩他,接着要修毗钵舍那。修不净观、数息观主要是使心定下来、奢摩他成就,然后转入四念住的观。「梵云奢摩多」,奢摩他也好,奢摩多也好,都是梵文,「此云止也」,汉文叫止。奢摩多修成,纔算正式进入修行的位,前面还是散心的。这个,我们自己要起惭愧,到底进入没有?还没有进入的,赶快进,再也不要悠悠忽忽的。这一辈子不度,哪一辈子来度?毗钵舍那,也是梵文,毗钵舍那汉文叫慧。

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者,释也,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别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大种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三外,所余诸法,名法自性。一切有为,皆非常相通道谛也 ,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虚空非择灭也 。此非常等,诸法共有,名为共相。共相别观者,谓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相,与余有漏,同是苦相,与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尔。问:如何得知念住成满?答:观身至一极微一剎那时,名为身念住满;观受心法至一剎那,名受等满,以非色故,无一极微。

「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观的对象是身、受、心、法。以自相观,以共相观。「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别观身受心法」,各别各别地观,观身的自相,观身的共相,观受的自相、受的共相,乃至心、法,都如此。「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身有身的自性,受有受的自性,乃至法有法的自性,这叫自相。

「大种造色」,四大种——地水火风,跟所造色,这是身的自相。我们这个身体,总不外乎四大种——地水火风,所造色,就是五根,还有浮尘根这些东西。五根是净色根,浮在净色根旁边、帮净色根起作用的是浮尘根。我们能看到的是浮尘根,净色根肉眼见不到。

一般初学佛法的人,都有这个概念,身体是四大所成,血是水,呼吸的是气(风),身体的温度是煖(火),骨头是地,这是简单化的。坚硬性是地,骨头是所造色,四大都有,但骨头里地大特征特别显著,表现是硬的,骨头里边不是没有水,否则就散成粉了。它也不是没有温度,人体内的温度一般是三十六度多。也有运动(风),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组成骨头里边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电子都在转。地水火风遍于一切所造色,能造色是坚湿煖动性,是真四大,是身根所对的。眼根所对的是假四大,实际是所造色。身的自性,是能造的四大种和所造的色。

受的自性是领纳,里边又分苦乐忧喜舍几种不同的受。心是了别为性。「除三之外,所余诸法」,除了身、受、心以外,其余的都归纳成法,叫法的自性。法的自性是能持自性,轨生物解。

「一切有为,皆非常相」,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不但有漏法如此,无漏的道谛也是无常,这是共相。观身的自相,地水火风,坚湿煖动,观所造色,净色根或者浮尘根,每一色里边,一个个分析,乃至最小的极微,这是观自相。观共相,一切身也好,受也好,心也好,法也好,都是无常的,这是它们的共相,一切有为法都有无常的特征。

「一切有漏,皆是苦性」,有为法包括有漏、无漏,道谛是无漏的有为,苦集二谛是有漏的有为法。有人问,一切法都有涅槃性,都有它的离,苦集二谛是要离的,将来是要舍弃的,这是有它的离,而道谛是无漏的,为什么要离它呢?道谛也要离,在证涅槃以后,那些修的道都要丢掉。《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还是要舍的。证到涅槃以后无漏的道谛还是要舍掉的,如果抱着那个东西不放,就成了负担,成了包袱。所以真正到家的时候,也都要放下,那纔叫不执著。但还没到家的时候,你道谛也不要,你说你不执著,那就走向三恶道,人天的机会少,恶道的机会多,起了邪见,当然果报必定是恶道。

这个执著跟不执著,有分别跟无分别,往往产生很多混淆。有的人说:「我们要无分别智,什么都不要分别。」那么你睡觉、不睡觉分不分别?冷天、热天分不分别?你说对这些无分别,打妄语!既然这些有分别,偏偏善恶不要分别,持戒跟不持戒不要分别,那就是故意想犯戒,想做坏事。凡夫的心,都是有分别的,要真正得了无分别智、无漏智,那是无分别。那时候的无分别是看到一切法的空性是无分别的,佛如魔如,一如无二如,佛的本性(即空性)跟魔的空性都是一个,没有两个,这个时候是无分别。生死涅槃、烦恼菩提都没有分别,那是到家之后的话。你还没有到家,没有证到空性,你说无分别,那就象是讲菩萨戒时说的,最无分别的是猫狗,它们什么都不分别,那你去崇拜它们好了,所以在有分别的位置,不要乱套无分别。

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有漏的法增长烦恼,有烦恼就要造很多恶业,都是属于苦的,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与三性合,就是有漏法,也说是世间,也就是苦集二谛。「一切法,空非我性」,一切法,不管是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都是自性空,都是无我,没有一个独立的主宰。所谓我的意思,一般是指一个的,我总是一个,有两个我还怎么叫我呢?我跟你、他是对立的,一个对一个。所以我的主要特征:第一是独一的;第二是有主宰,能够主宰一切,能自在。如果不自在,就是没有我性,「我要怎么,我说了算数」,这就是自在。但是偏偏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你要指挥一件事情,如果是合乎逻辑的,合乎自然规律的,就能成功。如果反其道而行,不符合自然规律,就行不通,就会来一个全军覆没。所以都要依客观的条件而行,一切法没有我,一切法都是空,四谛都是通的,有为无为跟苦集灭道四谛都是空无我性。

这是用共相来通观身、受、心、法,它们都有无常相,都有苦性,都有空、无我性。「此非常等,诸法共有,名为共相」,无常、空、苦、无我是一切法共有的特征,这叫共相。各各不一样的特征是别相,共同的特征是共相。最宽的共相,一切法的空无我性,什么法都逃不开这个,这是最普遍的共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一切有为无为法,都是空无我性,这是最大的共性。「此非常等,诸法共有」,故名共相。

「共相别观者」,怎样来分别观身、受、心、法的共相呢?下边举个例,「谓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相,与余有漏,同是苦相,与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假使观身,看这个身是怎么样一个东西,观清楚是四大和所造色,净色根、浮尘根等等是极微所堆成的东西,它跟一切有为法一样,都是无常的,刹那刹那改变,没有一刹那停留的。身是有漏果,属于苦谛,它跟一切有漏法同样都是苦,总离不开三苦——苦苦、行苦、坏苦。苦苦、坏苦有的时候不显,但是行苦从你生下来,一直到命终,这中间一刹那都没有离开,不断地无常迁流,没有止息,所以是苦。再说,它跟一切法都有共性,都是空性,都是非我,没有我性。

《俱舍论》里的空性跟无我性,跟中观有一点不同。空是空我所;非我,空我本身。打个比喻,空就像这个房子里边空空洞洞的,没有东西,但房子是有的。无我,房子本身也没有,这是空跟无我的差别。

观身如此,观身是空的,本身就是没有我所,也没有我。在我这个身体里边,既没有一个主宰的补特伽罗我,也没有我所。所以我、我所,皆非有性,在《阿含经》里反复地出现这些话,这是总结下来的一个结论。

「受等亦尔」,受等也是,都是非常相。假使有漏的话,都是苦性,所有的法都是空无我的。

「问:如何得知念住成满」,修四念住,怎么样算修圆满,可以再修其他的?「答:观身至一极微一刹那时,名为身念住满;观受心法,至一刹那,名受等满,以非色故,无一极微」,观身念住圆满的时候,粗的身乃至一个极微也观到它是空、无常、无我、苦;乃至每一刹那的变化,没有一个刹那不是苦、空、无常、无我,把身念住观到这个程度,身念住观圆满了。

受心法因为不是物质的,没有极微性,但是有刹那性。这个受,苦受也好,乐受也好,把受的时间缩短到只有一刹那,这一刹那的受也离不开非常、苦、空、无我,这时候受念住就算修圆满了。心法也是,要把它缩到一刹那来观,这样子,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纔算是修够量。因为受、心、法不是物质,没有极微性,只有一刹那性,所以观到极短的一个刹那就算成就。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念住有三:一、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通三慧也,慧名念住者,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二、相杂念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三、所缘念住,谓身受心法为体,此是念住所缘境故。三中相杂,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减也。所缘念住,不能断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故太增也。所缘念住,复有三种:一、缘自相续身,二、缘他相续身,三、缘自他俱相续身。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缘自他俱,相续异故。身受心法,四各有三,总成十二。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四念住的体有三种。

第一种,「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通三慧也」,三慧就是闻慧、思慧、修慧,它们都能做念住的自性。「慧名念住」,慧是慧心所,念住是念,为什麽给慧安上念住的名字呢?「谓由念力,令慧住境」,由念的力量,使慧住在境上。境是身受心法,念力量强,靠念的力量,慧纔能住在境上观。这是就以跟它同时在一个观里最接近的相应法来命名它叫念住的,这是毗婆沙师的说法。「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这是世亲菩萨的看法,因为慧的力量使念住在境里边。慧在观的时候,念能够明记不忘地住在境上,所以叫念住。念令慧住也好,慧令念住也好,都是念住。把念的名词安到慧上去,邻近释。

第二种,「相杂念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慧本身是自性念住,还有跟慧相应的心王心所,同时生起的生住异灭等等,这些互相同时生起,相杂,叫相杂念住。

第三种,「所缘念住」,念住能缘的是慧跟相应俱有法,所缘的境当然是身受心法。既然称念住,能缘所缘都包在里边,前面的自性念住、相杂念住是能缘的法;后面所缘的境,「谓身受心法为体」,体是身受心法。

如果人家问念住的体是什么?那就要看是什么念住,「自性闻等慧」,自性念住以闻思修慧为体。「余相杂所缘」,除了自性念住,还有相杂、所缘念住,体都不一样。「相杂念住」既有自性的慧,又有它相应的心王心所,还有生住异灭四相。所缘念住是身受心法,「此是念住所缘境故」,身受心法。

「三中相杂,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减也」,修四念住能断常、乐、我、净这四个颠倒,到底由哪个来断呢?三个念住里边,能断烦恼的是相杂念住,「以摄慧故」,实际上是慧断烦恼,慧是元帅,但是单有一个元帅,没有军队,也是不行的,总要有些部队。部队是心王心所,其他的生住异灭等等俱有法跟相应法。如果只有一个慧心所,没有相应法、俱有法,光杆司令,没有办法断的,相应俱有一起来,就相当于海陆空一起出发,那当然能断烦恼,克敌制胜。三种念住里边,是相杂念住断烦恼。实际上,自性念住只有一个慧心所,不能独立生起来的。心王心所要生的时候,最起码十个大地法一定要生起来的,以前讲过,最少十二个心所。慧心所生起,当然不可能没有心王心所和俱有法。所以真正断烦恼的是相杂念住。

「自性不能断惑」,自性念住不能断烦恼,「以太减故」,一个司令官去断烦恼打仗,这太少了。「夫断烦恼,必须慧解」,断烦恼固然要有慧,慧及胜解,还要有俱有法,「自性唯慧」,自性只有慧一个,所以自性念住不能断烦恼。

「所缘念住」为什么不能断烦恼呢?「所缘念住,不能断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第一个原因是东西太多,能观的心所、心法,那里摆了很多东西(所观所缘)。再一个有非俱有故,它所缘的法可以通三世,有的时候和能缘的自性(相杂念住)不在一起,那怎么断烦恼呢?

「所缘念住,复有三种」,所缘念住又分三种,第一是「缘自相续身」,缘自己;第二是「缘他相续身」,缘人家;第三是「缘自他俱相续身」,自他一起缘。「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缘自他俱,相续异故」,观身也好,观受也好,观心也好,观法也好,都有三种所缘境,观自己的身受心法,观人家的身受心法,观自他一起的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四各有三,总成十二」,所以身受心法四个,各有三种,总的是十二种。

说次第随生者,说四念住次第,随生先后也。谓身最粗,次受是粗,次心是粗,法最为细,摄涅槃故。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故身念住,最初生也。又论云: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法中摄惑,故法第四也。故观受等,如是次第。

「说次第随生」,为什么四念住要按身受心法这个顺序来说呢?五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谛,都有一定的次第,不是随便说的,因为里边含有一定的规律。它的次第,「随生先后也」,按生起的先后。身是最粗,给人家第一个反映的就是身体。「次受是粗」,除开身体,在受心法三个里边,受是比较粗的。讲五藴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次第。心,再稍微细一点。法最细。为什么法最细?「摄涅槃故」,因为法含摄最高的涅槃法。涅槃法是至高无上的、最微细的无为法,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没有学过佛法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随境粗者,应先观故」,观的时候,当然从粗的观起。如果开始就从细的观起,那就像学法先学最高的中观,最后纔学《阿含经》那些根本教一样,颠倒。从粗的观起,慢慢一点点地深入细致。身最粗,要先观,第二观受,再是心,最后是法。所以要先观身念住,「最初生也」,是最初生起的。这是一个原因。

「又论云:或诸欲贪,于身处转」,第二个原因,《俱舍论》又有这么说,从贪欲的生起说。婬欲的贪是从身上生起的,总是看到男女的身纔起婬欲想,没有身,也是要回忆过去的男女身,如果你什么印象都没有,那贪欲是不会生的。所以最易生起的,是身处转。

「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为什么要贪这个身体呢?感到有乐受。如果没有乐受只有苦受,你贪它干什么?之所以生起贪,是以为有乐受在里边,所以,进一步就观受。

「欣乐于受,由心不调」,为什么会产生乐的感觉呢?因为心不调,心有颠倒,所以再从受观心。再追下去,心为什么不调呢?「心之不调」,之所以颠倒,「由惑未断」,因为烦恼没有断掉,烦恼摄在法里边,所以最后是观法,一层一层追上去。贪欲从身上起,但是贪欲为什么会生呢?因为欣求那个乐受。那乐受怎么来的?颠倒心来的。心为什么不调呢?因为有烦恼没有断。那最后要观法,断烦恼。所以真正要修行,必须要断烦恼。你说要除贪欲而不断烦恼,远离境就好了,远离境固然暂时可以不起烦恼,但是时间久了不行。

贪欲的烦恼之所以生起来,最大的原因是贪乐受。乐受是颠倒心生起来的,你以为这个是好,纔能够生起乐受,如果不净观修起来,观到身体就是脓血、屎尿、脑浆那些东西,脏得不得了,哪里还会生起乐受?

《清净道论》里边有一段话很幽默,说人身上三十六物,外边有皮包起来好像是很清净,长得很殊妙,如果你像剥橘子一样把皮剥开来,一般的人是掩鼻都来不及,赶紧跑开,而苍蝇、蚊子、蛆虫这些爱臭的东西就都来了。这都是脏东西,气味跟它们相应的。这里边实在是脏得不得了,我们这个颠倒心之所以生起,是烦恼在里边作怪。所以要去除那些贪欲,从根本下手,就是断烦恼。修佛法如果不从断烦恼下手,都是外道。像气功师功能再大,婆罗门禅定再深,不断烦恼,都是外道。

「故法第四也」,除了身受心以外都是法,烦恼也摄在法里边,所以第四是观法。「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所以观身受心法,次第是如此。两个理由:一个是粗细的关系,一个是生起欲贪的次第。

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彼常乐我净四颠倒故,故唯立四。论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解云: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四总缘,杂身等故,名杂缘也。

「治倒故唯四」,为什么四念住只说四个呢?因为它是对治四颠倒,所以只能说四个。「此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彼常乐我净四颠倒故」,对治四颠倒,所以,要立四个念住,不能多,也不能少。

「论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四念住的前三种叫不杂缘。第四种念住,通杂不杂,所缘的法念住有杂,有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假使单观法念住的话,叫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假使跟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两个两个观,或者三个三个观,或者四个一起观,这样叫杂缘。法念住通杂不杂,而身受心这三种只是单个的,不杂的。

「解云: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四总缘,杂身等故,名杂缘也」,法念住对身受心法这四种,或者两个两个缘,或三个三个缘,或四个一起缘,叫杂缘。这里有两种说法,《光记》说杂缘有十一种,因为一切身受心法都是法,都可以叫法念住的杂缘。这样配起来,先是不杂的,身念住缘身,受念住缘受,心念住缘心,法念住缘法,再引出杂缘的一共有十一个,比如先两个两个配,身心、身受、身法、法心、法受等等。

慧晖的那本书里说这些都叫法,范围好像宽了一点。他说二二合,只有三种,必须有法配在里面,就是法身、法受、法心这三种。三三合,只有两种,法身受,法心受,总之法要在里面,四个一起缘就是一种,这样缘就是杂法念住,这样数字要少一点。《光记》认为四个都叫法,宽一点。这两种说法,过去的注解里边都有,自己可以参考,随取哪一个。这里说四念住由不杂缘进入杂缘,然后总相念住,四个一起缘。这就是在练习我们的观,一层层地深入。

从此第二,明总相缘。论云: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表六–七:总相念住前加行〗

「从此第二,明总相缘。论云: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前面说的杂缘,把身受心法,两个两个杂,三个三个杂,这样熟练,修得很成就,再进一步修什么?「颂曰: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这些要总观总法念住。

释曰:言彼居者,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也。总观身等四所缘境,修四行相,谓非常等。前别相位,有杂缘者,或二三四。今此杂缘,唯总相缘四,与前别故,总相念住,唯是总杂法念住也。

「释曰:言彼居者,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也」,四个一起缘的法念住,总的杂缘。「总观身等四所缘境」,总杂法念住,把身受心法四个合拢来一起观,修四个行相。「谓非常等」,前面的非常、苦、空、非我相,把身受心法一起来观。前面一个一个观容易,然后两个两个观,三个三个观也比较容易些,现在一下子要观它们四个都是无常、苦、空、无我,那就是高层次的修法。

「前别相位,有杂缘者,或二三四。今此杂缘,唯总相缘四」,前面是别相念住,现在是总相念住。所谓七贤位,五停心观一位,别相念住一位,别相念住包括单个观,两个两个观,三个三个观,也包括最后四个一起观。进入最后的总相念住,纯粹四个一起观。总相念住是第三个贤,前三个是资粮道,总相念住之后进入煖、顶、忍、世第一,这是四个加行道。

「总相念住,唯是总杂法念住也」,所谓总相念住就是总的观杂的法念住。其他的参考书说杂缘法念住后,在进入总相念住前要经过一些加行。别相念住先是一个一个缘,然后是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乃至四个一起缘,这还不属于总相念住。要进入总相念住,中间还有层次,因为总相念住的位置比较高,从杂缘的法念住进入总缘共相的法念住之前还有些加行,要修无常、无我性,要观生灭、缘起,要修三义观等等。现在观的是共相,总的杂法念住,观的是总相,观无常、苦、空、无我。中间还有一些加行,一共分了八条。

第一修无我行,修一切法无我,把无我观要修好。第二观生灭,一切法刹那生灭,就是无常。第三观缘起,一切法的缘起,什么因缘生什么法。前面这三个,无我、生灭跟缘起,这是共相。第四再观三义观,三义观是一个法相名词,就是观藴处界,分别地观。

第五修七处善,什么叫七处善呢?观色苦,观色是苦,苦谛。观色集,观色的集谛,如何产生色的果。观色灭,观色的灭谛,消灭色的相状。观色道,观灭除色的对治道。然后观色爱味,观色的爱味,强调集谛里边的爱味,爱贪,执著那个味道。观色过患,在前面苦谛里的,特别强调它的过患。观色出离,观道谛里边的出。观色的苦、集、灭、道、爱味、过患、出离,这是七处。包括受想行识,五个藴都用这七个方式来观。

第六闻慧,且说十六行观,依闻慧来观十六行观,来学十六行观的观想。第七思慧,学观十六行相,以思慧的高度来观这十六行相。第八深厌生死,欣入涅槃,要深深地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的最高境界。这八个是总相念住的加行。别相念住修好之后,修这八个加行,然后进入总相的杂法念住,这在资粮道已经是最高层次,再进去是加行道。

从此第四,明煖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观行,二、诸门分别,三、明善根胜利,四、明三乘转根,五、明修果远近。且第一明观行者,论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表六–八:四加行〗

「从此第四,明煖等四善根」,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我们修行要先知道方向,这是里程碑,我们要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哪一个都不能避开,你要跳跃,还是要经过这条道。如果要从浙江三门到北京,走路去得经过那么多省;坐汽车去也得那么多省;坐火车、坐飞机同样也要经过那么多省,不能跳一个。利根快,钝根慢,但菩提的道是这么一条确定的路,走的速度是成就快慢的关键,而路不会不同。

加行道,十六行观位。假使说不要学,横出三界,不修十六行观到极乐世界去,当然也可以。但到了极乐世界去,你修不修?不修你成不了佛啊!还得要修。你到极乐世界,一天到晚享受很好,法乐没有,度众生的愿完不成,菩萨就可怜你,要教化你,慢慢引导你,还是叫你修,修了之后赶快回娑婆世界度众生,不是呆在那里不动。

到那里修,和在这里修,何必分得界线那么严格呢?在这里修一点,如果没修成到那边再接着修,这不是很好吗?何必执著一定到那里纔开始修呢?

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观行」,四善根的观行。「二、诸门分别,三、明善根胜利」,它有什么好处?「四、明三乘转根」,钝根转利根,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五、明修果远近」,要得果,怎么远,怎么近,就是利根、钝根的关系。钝根远,利根近。看自己两条腿跑得快不快,不是路有近有远。

「且第一明观行者,论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前面总相念住的观修好之后,得到一些什么好处?有什么善根会生出来呢?

「颂曰:从此生煖法」,总相念住修好之后,决定产生煖法。煖法要「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要观四圣谛,不是单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是苦、空、无常、无我,还是属于苦谛的范围。四圣谛还有因集生缘的集谛,灭静妙离的灭谛,道如行出的道谛,都要观。每一个谛有四个行相,一共十六个行相,这在后边「智品」里要讲。这个观不是只观身受心法,到煖的时候,因为准备要入见道,见道见的是四谛,这个时候开始要观四谛,这就是加行。四个加行是配合见道的,是见道的加行。见道是见四谛,这里开始观四谛修十六行相。「次生顶亦然」,煖修成就,然后决定会生起第二个加行位——顶,顶同样也是观四谛十六行相。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这两个善根都先是法念住,后来是四个一起来。「次忍唯法念」,接着修忍位,只有法念。「下中品同顶」,忍里边的变化大,下品、中品忍同顶一样,上品忍只观欲苦。「一行一刹那」,只观一个行。四谛十六行相,上下四谛有三十二行相,三十二行相里边要减缘减行,减到一行一刹那。就是把力量集中起来,聚焦镜一样的,本来观三十二行相,把它集中到一个行相,从一个行相上突破,见道。所以上忍得到之后,一行相一刹那,马上进入世第一,下一剎那见道,这非常快,因为猛利。世第一跟见道都是很快的,因为力量强。「世第一亦然」,世第一也是一个行相。「皆慧五除得」,这是讲体。

释曰:从此生煖法者,从此总相念住成就已,次生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煖。

「释曰:从此生煖法者」,总相念住修成功之后,产生一个果,这个果就是煖法。煖法是加行位的第一个善根,即四加行里边的第一个。

「此法如煖,立煖法名」,为什么叫煖呢?打个比喻。「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煖」,古代要取火很麻烦,钻木取火,两个木头,拼命地钻,钻到后来,摩擦生热,热到一定的温度可以燃起来。燃烧之前,摩擦生煖,煖气到起燃点,火就来了。这里比喻「圣道如火」,圣道好像火一样的,「能烧惑薪」,烦恼等于柴,圣道能断烦恼,如同火把柴烧成灰,什么都烧完,圣道比喻为火。

懒汉钻木头,钻了半天还是冷冰冰的。修行也一样,一定要精进。为什么要头陀行,要四圣种,要精进等,就是这个原因。钻木取火,如果拿一个木棍慢慢地钻,那要钻到哪一年纔生出火来呢?永远不会煖,永远不会生火。要拼命钻,一鼓作气,升到一定温度的时候,火生出来,烦恼纔断得掉。你正在拼命钻的时候,明确感到煖起来了,这就是圣道前相,快要见道了,但是不能懈怠,一懈怠,煖还是会退的。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明煖位也,此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圣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释此相义,后当辨之。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前面观身受心法,这里要观苦集灭道四谛十六个行相。四谛十六行相在「智品」里边广讲,苦下边,有无常、苦、空、无我。为什么叫无常?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待缘故非常,缘没有了,法就灭掉了,不是常的、独立自在的,没有不依靠人家能独立存在的自性,待缘是无常。苦谛是有漏法,都有三苦合,有逼迫性的,叫苦。「违我所见故空」,无我所,这是空。「违我见,故非我」,没有一个独立自在的人我,佛教里边本身这个主宰也是没有的,这是非我。我所没有,我本体也没有,所以说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苦谛的四个行相。

集谛四个行相,因集生缘。集谛能生起苦果,等于种子生芽一样,叫因。一切法,因缘聚积之后,能够出现那个果来,叫集。能够使这个果相续而生,叫生。各式各样的缘具备能够使这个果生出来,叫缘。

灭谛四个行相,灭静妙离。有漏五藴在灭谛里边都扫得干干净净,一切痛苦的东西都扫除完,这叫灭。三苦息故,一切烦恼,最厉害的贪、瞋、痴像火一样烧人的心,烦恼火都熄灭了,静。一切灾患都没有,是最妙的地方,妙。世间有小三灾、大三灾,这些各式各样的灾都没有,离开一切灾难,离。

道谛四个行相,道如行出。道是能通达菩提的道路,能够通行的地方叫道。这个道契合佛的真理,叫如。正趋向涅槃,正是可以走向涅槃之道,行得通的,叫行。这个道能够永远出离生死,叫出。

四谛有十六个行相。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因、集、生、缘,灭谛是灭、静、妙、离,道谛是道、如、行、出。观就是观这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的解释在后边「智品」还要仔细说。煖位时间比较长,可以很充裕地观四谛十六个行相。

次生顶亦然者,修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亦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同前煖位,故言亦然。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又忍位是进,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

煖修四谛十六行相到一定的层次,又产生顶。「修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煖善根分上品、中品、下品。从下品修到中品,从中品修到上品,等上品煖成就以后,来一个质变,有一个善根生出来,叫顶。这个顶法也是「修十六行相,同前煖位,故言亦然」,也是修四圣谛十六个行相,所以说「亦然」。

「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煖跟顶这两个善根,都叫动善,可以往前,又可以往后退。因为可以退,叫动。

「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顶法为什么叫顶呢?两种解释。第一种,凡是此前面的都是可能退的。煖、顶这两个善根也是可以退的,在可以退的善根里边,顶是最高最殊胜的,再进入忍就不退了。好比一个人的头顶是在人的最高处,这是一种说法。

「又忍位是进,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就像山顶是在进退中间一样。从修行的位置来说,从顶往前进是忍,往后退是煖,顶是进退之间的一个东西,这又是一种解释。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煖、顶二善根,初安足时,皆法念住,后增进时,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谓此煖、顶,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后增进时,稍容豫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煖、顶这两个善根,「初安足时」,开始修的时候,在法念住观十六行相。「后增进时,通四念住」,修到后来增上的时候,四个念住(身受心法)可以一起观,都用十六行相来观。

「初安足者,谓此煖、顶,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名初安足」,什么叫初安足?煖、顶善根,以十六个行相来观的时候,最初开始观四圣谛,好像是游览一样,叫初安足。「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后增进时,稍容豫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初修的时候,只修法念住,为什么?因为煖、顶位已经是进入见道的加行,见道的时候只有法念住,所以煖、顶也是顺着见道,先修法念住。后来力量增上之后,它时间也比较长,也可以通修四念住。修十六行观的时候,下足开始修是顺见道修法念住,修到后来力量大了,时间也比较充裕,通修四念住,这是煖、顶两个善根的情况。

忍分为下忍、中忍、上忍。其实每一个善根都有上中下,前面煖、顶的上中下只是量的转变,修行的力量慢慢增上,质没有什么大变。而忍的上中下里边变化却很大,下忍超过前面不多,中忍里边要减行、减缘。

减行、减缘是什么意思呢?本来观四谛十六行相,欲界的四谛,有十六行相,还要观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也是十六行相,一共三十二个行相。那一个观的力量,要分三十二个行相来修。到中忍的时候,要把力量集中起来,把所缘的三十二行相一个个减下来,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二十八……这样减到两个行相,中忍就圆满了。再上忍,一个行相,一刹那的时间只观一个行相,把整个的力量集聚在一个点子上,修观,叫明点,最小的点子上,一个刹那,一个行相,这个力量就强得不得了。因为见道就像冲锋,十五刹那内把八十八使全部要消灭,那个力量强,时间短。如果力量小、慢吞吞的,那不行。要把力量集中起来,所以中忍的时候要减行、减缘。

次忍唯法念者,从顶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忍初安足,及后增进,唯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

「次忍唯法念」,「从顶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从顶善根的下品、中品,乃至上品,再往上进,产生一个新的善根,叫忍法。

「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就有漏的法来说,把四谛的道理认可下去,心里承认,此「最殊胜」,这是最殊胜的一个位。本来是怀疑四谛法,道信不信,甚至有些人根本不信,修到忍的地位,全部忍可,这是最殊胜的忍可的位,所以叫忍位。

「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同时,前面的煖、顶两个善根,是有退的,叫动善。忍以后不会再退。

「忍初安足,及后增进,唯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煖开始是顺见道,也是法念住,但是到后来,已经重修过几次,力量增强,时间也比较长,能够四念住一起修。忍因为接近见道,从初到后都是法念住,其他三个念住就不夹进去了。力量要集中起来,见道就像冲锋一样,这个仗打出去必胜,那么要絶对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心越收越小,越收越小,从忍的初位开始,已经集中于法念住,乃至到后位都是法念住,不缘其他三个念住。到忍的中位的时候还要收,把心的力量再慢慢地收,这就是减行减缘。

「唯法念住,近见道故」,因为它是邻近见道,世第一只有一刹那。初忍、中忍时间长一点,上忍也是一刹那,跟见道只有几个刹那的距离,所以初后都是法念住,因为见道是法念住。

颂言下中品同顶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剎那者,上品忍位,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剎那心,名为上忍也。

「颂言下中品同顶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每一个善根都分上、中、下品,忍也有下、中、上品,但忍的三品差异特别显著,所以要特别标出来。

「下、中二位,同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虽然修法念住,但是四谛全部观,十六行相都修的。十六行相,不但是见道需要,煖、顶、忍也都需要。忍的下位、中位还跟顶位一样,修四谛十六行观。

「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上品忍只观欲界苦谛里边的一个行相,而且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为上忍也」,上忍的时候,观的境很小。前面的善根有的观四谛十六行相,有的观四念住,在忍的下、中品的时候,四念住收为法念住,还观十六行相,到上品忍的时候,只观欲界苦谛下边的一个行相,而且时间是一刹那,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从中忍时观四谛十六行到上忍的一行一刹那是怎么收的?下边要详细讲。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减缘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六行,总计合成三十二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现在要讲忍位的下、中、上三品的差异。「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下品的忍,跟顶一样,四谛十六行相都修。「中品忍位,减缘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到中品忍的时候开始减,把心所缘的境,跟能缘心的行相,都慢慢地收缩到上忍的一行一刹那。

「上下八谛」,本来一共四个谛,这怎么有上、下八个谛?欲界四个谛是可以观察的。色界、无色界的四谛要类智观察,跟欲界的不完全一样,但也属于苦集灭道四谛。色界、无色界的谛是上界的四谛。欲界、上界四谛一共是八个谛。这八个谛是所缘的境,叫缘。上界四谛有十六行相,欲界四谛也有十六行相,「总计合成三十二行」,「能缘行故」,能缘的心作这样的行相,叫行。然后要减行减缘。

「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观察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减的时候,要三十一次观察,每一次减一个,有七次减缘,二十四次减行。

〖表六–九:减缘减行〗

谓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后以二行,观上界道,减余二行,第二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不观上界道,名为减缘,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减缘摄也。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尔,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三行,谓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减行,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减缘摄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

「谓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开始减的时候,先从欲界的四谛观起,欲界与我们切身相关。欲界的苦谛观好之后,观上界的苦谛,上界的苦谛观好之后,观欲界的集谛,然后观上界的集谛,再观欲界的灭谛,再观上界的灭谛,再观欲界的道谛,最后观上界的道谛。每一个谛有四个行相,一直观下去,最后观到上界道谛的时候观三个行相,上界道谛,道、如、行、出,不观最后的「出」,只观道、如、行三个,减掉上界道谛的「出」这个行相,本来总的是三十二个行相,减一个,这叫减行,这是第一周。

第二周,「又以四行观欲界苦」,还是从欲界开始,观欲界的苦谛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观好之后,观上界的苦谛,乃至观上界道谛的时候,再把「行」减掉,只观上界道谛的「道如」两个行相,「行」不观,又少一个。「减余二行,第二周也」,第二周又少一个。

「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第三次观,还是从欲界的苦谛观起,再观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乃至欲界的道谛,色界、无色界的道谛,第二周只有道如两个行相,这次又把如减掉,只有一个行相,这是第三周减行。

「又以四行观欲界苦」,用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观欲界的苦谛,然后观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乃至欲界的道谛,上界的道谛本来还留下一个道的行相,这一次道也不观了,虽然是减一个行相,但整个上界道谛都不观了,叫减缘。三周减行,第四周减缘。

「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减缘实际上也减一个行,但是包在减缘里面,整个道谛都不缘。所以第一、二、三周是减行,第四周是减缘。

「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尔」,如此类推,上界的道谛一个一个减,减到最后一个没有,道谛就不再缘,其余七个谛的行相同样也是一个个减,第四个行相减的时候整个的缘也减掉,三次减行,一次减缘。

那么一直减到什么时候?「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所缘当中不减欲界的苦谛,欲界的苦谛减到最后留下一个行相,其余七个谛要减完。「七周减缘」,七次观察把七个缘都减掉了,最后留下欲界的苦谛。

「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三行,谓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减行」,总结一下,上下八个谛,每一个谛都减三个行相,欲界的苦谛也是减三个行相。那么其余七个谛最后一个行相跟缘是同时减的,这时的减行是减缘所摄。上下八个谛,每一个谛都减三个行,所以二十四周减行。

「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减缘摄故」,照道理说三十一周都是减行,有七个减行包在减缘里,叫减缘,不叫减行,「是故但言二十四也」,所以说二十四周减行。

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减欲界苦下二行相时,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观欲界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剎那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修四种谛也。颂言中品忍同顶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具四也。

「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在最初减掉道谛「道如行出」的「出」的时候,这是中忍的初位。这样一个一个减,减到欲界的苦谛只剩下两个行相的时候是中忍满。这时候有两个行、两个刹那。一个刹那观一个行。中忍从减第一个行起,到最后只剩下欲界苦谛的两个行相圆满。再减下去变成一行一刹那,那就是上忍。

「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从中忍满的最后一个心,就是第三十一周再减一个行相,只留下欲界苦谛里边的一个刹那的行,观欲界的苦谛,这是上品的忍。

「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修四种谛也」,在中忍的时候,道谛减一个行相、两个行相、三个行相,第四个行相还没有减,道谛还没舍掉的时候,还是修四谛。

「颂言中品忍同顶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颂里边说「下中品同顶」,中品的忍跟顶一样也修四谛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那时候行相已经开始减,不够三十二行相。「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具四也」,到中忍满的时候,只观一谛,四个谛不全。

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虽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谓唯修苦下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

「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中忍在还没有减道谛的时候,十六行相都修。「行虽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中忍还缘道谛的时候,十六行相都修,这里的修是得修。

修有两种:一种是行修,一种是得修。行修,当下在修;得修,是未来修。现行没有修,因为它力量很强,在未来的法也能修起来,得一个得来修,这属于法前得。虽然说的是修十六行相,实际上,现行修的只有一个行相。一刹那只能观一个行相,但是因为它能力强,未来没有现行的那些,也能用一个得来修未来的那些行相,叫得修。当下起的是一个行相,那些未来的还没有生起来的十六行相可以由得修来修,所以修不单包含现行修,还有得修,行修一刹那只能观一个行相,而得修可以把十六行相一起修。

「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颂里边说中忍的时候同顶一样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指道谛还没有减掉的时候。假使道谛减掉了,那只有修苦、集、灭,十二个行相,「非十六行也」。

「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修是因为有一颗羡慕的心,心里欢喜纔要修,如果把它减掉,没有欣慕的心,道谛的四个行相也就不修了,只修十二行相,「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

「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灭谛下四个行相也不修了。「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集谛减掉,修苦谛下四个行相。「谓唯修苦下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中忍的时候,有修十六行相的,有修十二行相的,还有修八行相和四行相的,里边是变化的。而颂里边说四谛十六行相是根据还没有减道谛的时候说的,这是解释颂跟长行没有矛盾。

上面的表很概括,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都列得清清楚楚。中忍圆满的时候,只缘欲界苦谛的非常、苦两个行相,等到苦行相也减掉了,只留下一个非常,一行相一个刹那心的时候,叫上忍位。到上忍的时候把能缘的心、所缘的境全部浓缩到一个点子上了。时间是一刹那,行相是一个行,缘的谛是欲界的苦谛,集中絶对的优势兵力,攻一个堡垒,那是攻无不克,决定打胜仗的。见道就是这样,要把心先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一下子攻过去,纔能见道。否则,这个无明窟无始以来一直是漆黑一团,要把它照亮谈何容易呢?要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纔能干这个事情。

在见道之前,要修四圣种、头陀行,这也是锻炼精进的力量。如果没有经过锻炼,兵力就集中不起来。没有经过训练的兵,集中在一个地方也打不来仗的。把平时训练有素的兵集中起来攻一个堡垒,那决定能打胜仗。

所以若平时的修行跟苦行简直是不沾边的,不要说修十二头陀、四圣种,甚至于饭菜差一点就吃不下,住处差一点就住不来,这样子想见道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无益苦行,但是真正为了佛教的见道修行,没有精进苦行的力量,那是得不到果的。

看看过去的大德,哪一个不经过苦行?佛就是榜样,他六年苦行,最后雪山成道。如果不经过苦行,道又从何而来?所以我们修行要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要向他看齐。释迦牟尼佛,以最高贵的王太子身份,来经历最难受的苦行,他是示范给我们看的。出家了,挑挑剔剔的,这里一天两顿,早上三点半起来,生活不习惯,就受不了,赶快要走,那修什么行呢?这里只不过少一顿饭、起得早一点、念诵多一点。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坐着不动,你坐两个小时念座经就吃不消,那见什么道呢?我们自己要感到惭愧,要积极进取。

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剎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

「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上忍的时候,四谛十六行相中只留下一个行相,怎么观四个行相呢?当下修的是苦谛里边一个非常行相,这是行修。因为无漏法能力强,苦谛还没有舍掉,苦谛下的四个行相,都能得修。得修通现在,通未来。因为未来修、现在修都有得,未来的是法前得,现在是法俱得,都是得修。所以得修是四个行相,行修是一个行相。得修里边,一个是当下修的法俱得,就是行修;三个是未来修。所以在上忍的时候,修一个谛,但是修四个行相。

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相,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

「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上忍的时候,把苦谛后边的非我、空、苦三个行相都减掉了,只缘一个行相,一刹那心,怎么后头又说四个行相都修呢?

「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相」,虽然三个行相减掉,但是苦谛没有减掉,对苦谛还起欣慕的心,四个行相跟苦谛有直接关系。既然对苦谛起欣慕心,其他的三个行相也有得修。以此类推,虽然道谛下道如行出的出、行、如都减掉,只修一个「道」,也叫修四谛十六行相。因为道谛没有减掉,对道谛的欣慕心还在,四个行相中一个行相是行修,四个行相是得修,还是叫四谛十六行相。

「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中忍位的时候,行明明减掉了,但是还是修十二行相,十六行相,或者修八个行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修四个谛,谛没有减,十六行相具足。假使减一个谛,都是十二行相。假如只修两个谛,修八个行相。最后只修一个苦谛,不管减一个行、二个行或三个行,都叫修四个行相。这就是得修的关系。

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缘既从后除之,行亦从后减也。

「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三十二行相,一个一个减,减到最后还留一个,减完是不行的,见道的时候要观的。佛教的见道要有观察的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见道呢?释迦太子修苦行时参访的那些外道,郁头蓝弗等等,一个是修无所有处定,一个是修非想非非想定,在外道里边是最高的。释迦太子也照他们的方法修,感到这种定没有智慧,出不了生死。要断生死要智慧观,照见五藴皆空,纔度一切苦厄。单是定得到,把烦恼压下去,固然它现行没有,但种子还在,度不了一切苦厄。三十二个行相留下一个行相是准备见道的,「拟入见道,故须留也」。

「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其余三十一行相,根据名字的次第,非常、苦、空、非我,乃至道、如、行、出,根据次第,从后面减起,一点一点减掉。「缘既从后除之,行亦从后减也」,这个缘是四谛,从后边除,行相也是从后除,除的次第是从后向前。

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谓是见行。见行有二,若著我者,留无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钝根,钝根亦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

「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苦下边留的一个行相是不是一定要留非常行相?

「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谓是见行。见行有二,若著我者,留无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钝根,钝根亦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钝根、利根不同,留下的行相不同,这都有一定特殊性。钝根、利根又分别有两种情况。

见道的人有两种行者,就是爱行人、见行人。爱行人是信解行者,他是听人家的话信佛的;见行人是自己看清道理后入道的。

见行人有两种,一种是执著有个主宰的我,最后要留无我行,特别强调观察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下手,攻它的难点。再一种执我所的,那留空行。无我是针对着我的,空是针对着我所的。

钝根的也是两种,一种我慢的,要留无常行,什么东西都无常的。无常的,这一刹那在慢,下一刹那没有了,没什么可慢的。再一种是懈怠增,留苦行。懈怠下去受苦,赶快出来嘛,不要懈怠。所以著我慢的人留无常行,著懈怠的人留苦行。

从这里边我们也看出来,懈怠的是钝根,精进的是利根。如果修行懈怠、放逸、拖拖拉拉,人家也不好说你,自己对着书一看就知道,是钝根。钝根怎么办呢?要练根,加紧努力。你说钝根随它钝,那你落在后头永远跟不上,人家见道成佛,你还是老众生,要他来度你,你还是钝根,度也度不走,地藏菩萨好不容易把你从地狱救出来,一会儿你又进去了,一天到晚在地狱里打滚。赶快要精进起来!

又依西方德光论师,解减行云:欲苦四行,从后除之,如留无常,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苦;若留苦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无常;若留空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后减无常;若留非我,入见道者,先减空,次减苦,后减无常。

下边,西方有部的德光论师更细致地讲怎么减行。「欲苦四行,从后除之」,欲界的苦谛,有四个行相,从后边除起。假使是钝根、著我慢的,留无常行。「入见道者」,这个时候,入见道的人,先是减非我,再除空,再减苦,从后往前按顺序来的。假使是钝根、懈怠的人,先减非我,再减空,再减无常,留下苦。「若留空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利根、著我所的,先减非我,再把苦减掉,最后减无常,空留下见道。假使是利根、著我的,非我要留住,先减空,再减苦,最后减无常。

减欲苦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以说其减。且如无常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如,后减道,以道属无常,故后减也;若以苦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道,后减如,以如属苦,故后减也;若以空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如,次减道,后减行,以行属空,故行后减也;若以非我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行,次减如,次减道,后减出,以出属非我,故后减也。减余六谛,各四行相,准前说之。

「减欲苦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前面是以欲界苦谛为例帮助减行的原则,后边集灭道三个谛,也按这个原则减。

「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以说其减」,上下总的来说,欲界苦谛是四个行相,其余七个谛也各有四个行相,互相是对应的。苦谛的非常对集谛的因、灭谛的灭、道谛的道。苦谛的苦,对应集谛的集、灭谛的静、道谛的如。苦谛的空,对应集谛的生、灭谛的妙、道谛的行。苦谛的非我,对应集谛的缘、灭谛的离、道谛的出。

假使是欲界的利根,非我的行相要留住,先减空,后减苦,再减非常,留一个非我。集谛里边先减生,后减集,再减因,最后减缘,对称地减。苦谛减空,集谛就要减生,灭谛要减妙,道谛减行。苦谛减苦的话,集谛要减集,灭谛要减静,道谛要减如。

苦谛的四个行相这样减,其余的七个谛也同理。「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互相对称地看。「如名次第」,按次第,「拟宜相当」,一个对一个配起来减。

「且如无常入见道者」,钝根以无常见道,上界道谛减行也是从后头减到前头,先减出,再减行,再减如,最后减道。「以道属无常」,道对应于无常,留在最后减。先减非我,相当于出;再减空,相当于行;再减苦,相当于如;无常相当于道,道最后减。

「若以苦行入见道者」,假使以苦见道,要留苦行,苦相当于如,上界的道谛先是减出,后是减行,再减道,再减如。「以如属苦」,因为苦跟如相称,苦既然留,道里边的如也是最后除。

假使以空行见道,要留空,上界的道谛先减出,再减如,再减道,最后减行,因为空跟行相当,行最后除,「故行后减也」。

假使以非我行相而见道的,上界道谛的出最后除。先减行,再减如,再减道,最后减出。

为摄前义,总举论云: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等余七谛,一一圣谛行相三十二行所缘上七谛渐减渐略明减义也。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已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解云:唯有一念,故不相续,已上论文,义如前说也。

《俱舍论》总结,瑜伽师(修定的人)在减行减缘时,先从色界、无色界的道谛开始,等其他七个谛,每一个圣谛的行相所缘,按次按次地减,越减越略。

减到只有两个念,欲界苦谛中假使说留无常,那么苦跟无常两个行相两刹那心,这时中忍位满,在此以前都叫中忍。中忍圆满后无间是上忍。「从此位无间」,这个位直接上去起一个殊胜的善根。前面一点点缩,力量越缩越强,缩到最后一行一刹那的时候,是上忍。上忍只有一行一刹那。

「此善根起,不相续故」,这个善根起了之后,没有连续性,只有一刹那,一刹那后马上进入世第一。

世第一亦然者,从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缘欲苦,唯有一行一剎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此有漏故,名为世间;于世间中,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故名最胜。

「世第一亦然者,从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缘欲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世第一的行相、所缘,跟上忍一样,只缘欲界的苦谛,也只起一个行相,一刹那的心。

「此有漏故,名为世间」,到此为止,这个法还是有漏法,叫世间。

「于世间中,是最胜故,名为第一」,虽然是有漏的,却是有漏当中最殊胜的,叫世第一,一切世间法最殊胜的。「此世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故名最胜」,这个世间法最殊胜,殊胜在哪里呢?追根到底。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想纔能深入,印象也纔能深刻。如果永远是被动的,两下就忘掉了。

为什么叫最胜?「此世第一,有士用力」,这个世第一法有一种力量,产生一个士用果。「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本来一切法,有漏法生有漏法,善的生善的,这叫同类因,但是这个有漏法,却能够无间引出一个见道的无漏法来,殊胜就殊胜在这里。无始以来都是有漏的,这一下子引出无漏,五类分别门里的刹那性就是指这个。这一刹那出来之后,无始以来没有见过的苦法忍——无漏法来了。本来是凡夫,这个时候成圣者,超凡入圣,这是关键。现在有很多人都说超凡入圣,没有这个,永远是凡,不是圣。所以世第一这个可贵的刹那性也就把一个有情的生命划成两半,前面是有漏的,都是流转生死的,都是受苦的,从这个时候的无漏法、见道开始,天天向上,乃至证到无上正等菩提。在一切世间的有漏法中间,其他都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它是最殊胜,世第一。

皆慧五除得者,出体。此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藴性有定共戒,名为色藴,余四可知。此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体中,得非煖等四善根体,故言除得。出见道后,有法后得,得此煖等,煖等上得,圣容现行。若此煖等,以得为体,岂有圣者,煖等善根,重现前耶?谓煖等四圣道加行,得圣果已,理不合起,故煖等体,非是得也。

「皆慧五除得」,出体。「此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为体」,煖、顶、忍、世第一都属于四念住,都是以慧为体。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修四念住,以四谛十六行相来观身,观心,观受,观法。所以总的来说跟四念住一样,皆以慧为体。

「若并助伴,皆五藴性」,假使连它的助伴(俱有法、相应法)一起来说,那五个藴都全的。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这都是在定中观行的事情,这个色法是定共戒。还没有到无漏,道共戒还没起来。煖、顶、忍、世第一决定是在定中纔得到,没有入定不会得到。前面的五停心观跟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基本上也得定。利根都是得定的;钝根的允许思所成慧,还没有达到修所成慧,定还没有得到。所以说十地、五地,都包含欲界。进入煖位决定是入定的。世间上有很多人自称开悟,那么有没有得定呢?开悟就是见道。不要说是开悟,就是在开悟之前,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决定要得定,最起码的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得到之后,欲界的烦恼基本上除掉了,什么瞋恨心、欲贪、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等等,这些都没有了。如果还有世间的那些心,瞋恨心也有,你说开悟,这个话不好说。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开悟,不一定祖师来印证,可以从旁边看看你像不像,这也是简别的一个方式。

煖、顶、忍、世第一都是定中的事情,所以有定共戒,这是色藴;还有与慧相应的其余四藴。与慧相应的心王心所,心王就是识藴,受心所是受藴、想心所想藴,还有相应的心所法,这是行藴。所以就助伴来说,有相应法、俱有法,五藴是全的。但是要除掉一个得,为什么呢?

「此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体中,得非煖等四善根体」,煖、顶、忍、世第一法的体,相应的助伴就是相应法、俱有法。相应法——心王心所,俱有法包括生、住、异、灭、得、非得。生、住、异、灭没有问题。得,这里要特别帮助,不属于「煖等」的体,为什么呢?「出见道后,有法后得,得此煖等,煖等上得,圣容现行。」见道之后,煖、顶、忍这些法力量很强,也有法后得。在见道的时候,一刹那一刹那,要十五刹那连续来断八十八使,那是紧张得不得了,有漏的善根的得不会起来。但是出了见道,那个得可以起来,煖、顶、忍、世第一的法后得又可起来。此煖、顶、忍有法后得,得煖等四善根。煖、顶、忍上的得在圣者的时候还可以现行。

「若此煖等,以得为体,岂有圣者,煖等善根,重现前耶?谓煖等四圣道加行,得圣果已,理不合起,故煖等体,非是得也」,假使煖等以得为体,煖等是加行,得了圣者之后,还要再生加行干啥呢?见道殊胜,见道以前的加行根本不需要再生出来,得却是有的。「谓煖等四圣道加行,得圣果已,理不合起」,加行道在得了圣道的果之后按理不需要再起来,但是得要起来的。这个得不是它的体,这是有部的解释。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论云:已辨所生善根体相,今次应辨彼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四善根各式各样的差别用诸门来分别。「论云:已辨所生善根体相」,煖、顶、忍、世第一的体、性相都讲完了,「今次应辨彼差别义」,现在看它们的差别相。

「颂曰:此顺决择分,四皆修所成」,四加行又叫顺决择分,「皆修所成」,都是修所成的慧,是定中的事情,煖、顶、忍已经入定。见道在世第一之后,哪有不入定的呢?

「六地二或七」,未至、中间、四根本,六个地能起见道。欲界是散心,四善根得不到,见道更得不到,大彻大悟谈不上。「二或七」,另外一种说法,妙音论师说煖、顶这两个善根,也可以通七地(包括欲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正之说,《俱舍论》也把它引一下。

「依欲界身九」,煖、顶、忍、世第一依哪里的身呢?一定是欲界的人,要人间或者天上,人间四大洲,天上六欲天,要除一个北俱卢洲。北俱卢洲尽管享受好,寿命长,不害病,世间福报可以说是最好,但是属八难之一,得不了圣道,不能修行,照佛教的眼光看这里是不好的。所以是九个地方。

「三女男得二」,前面三个善根,女的也好,男的也好,都分别得两个,既得男的善根,也得女的善根。因为在见道之前会退,男的会变女的,女的会变男的,假使这一辈子是男的,得到煖善根,下一辈子投女身,煖善根还是有的,所以男、女两种善根都得到。「第四女亦尔」,第四种,男的只得男善根,女的还可以得两个。因为世第一之后,做了男身,再也不会变女身,只得一个男善根。女的要变男身,女人是男女两个善根都得到。

「圣由失地舍」,圣者假使生上地去,这个地的就舍掉了。「异生由命终」,凡夫命终的时候舍掉。「初二亦退舍」,煖、顶两个有退,退堕之后舍掉。「依本必见谛」,假使依根本地得煖、顶、忍,现身决定能见道。「舍已得非先」,假如舍了之后,要重新得,这个得不是以前的,要重新来过。「二舍性非得」,两种舍都是非得为性。

释曰:初句标,第二句明修摄,第三句明依地,第四句明依身,第五第六句明男女得二,第七第八第九句明舍相,第十句明得久近,第十一句明得非先,第十二句明舍体。

「释曰:初句标」,初句是标,此顺决择分,标四个善根。「第二句明修摄」,第二句说这四善根都是修所摄的,是入定以后的事情。「第三句明依地」,明依哪些地来得到这四善根。「第四句明依身」,明依什么身能修到四善根。如果一个黄门拼命修,能不能得煖、顶、忍?尽管他很用功,也得不到的。黄门说他得道、开悟,靠不住。「第五第六句明男女得二」,男的跟女的都能得两种善根:男善根、女善根。「第七第八第九句明舍相」,怎么舍。「第十句明得久近」,得善根的快慢。「第十一句明得非先」,假使舍后又得到,是另外重新修得的。「第十二句明舍体」,舍的体是非得。

此顺决择分者,标也。此煖等四,名顺决择分。见修无学三种圣道,皆名决择。决谓决断,能断疑故,择谓简择,谓能分别四谛相故。见道名决择分,是决择中一分故也。此煖等四,引见道故,能顺于彼,名顺决择分。

「此顺决择分者,标也」,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都叫顺决择分。什么叫决择?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种圣道皆名决择。

「决谓决断,能断疑故,择谓简择,谓能分别四谛相故」,见谛要历历分明地,把四个谛看得清清楚楚,把疑全部断掉。有人说:「修行不要起分别心,要无分别,好的无分别,坏的也无分别;香的无分别,臭的无分别;佛教无分别,外道无分别。」这完全错了,无分别智是一切法无自性,都是空性,是没有分别的。说缘起法没有分别,那是糊涂蛋。缘起法,几个缘生一个法,哪个缘生哪个法,历历分明,一点也没有错的,哪有无分别?我们看人的脸,不管古今中外,哪怕是双胞胎,一模一样的是没有的,总有几个因缘是不同的。现在几十亿人,再加上古代的那么多人,恐怕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有差别。我们心粗,心细点看,里边差别多得很。所以要历历分明,「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一点也不错,这是真正的见道。到此之后是不昧因果。说大彻大悟就无分别,因果都不要分别,那是错了。

决择,要把疑断掉。简择就是分别,历历分明。四谛相,这是缘起法,这是属于流转的,这属于寂灭的,这是清净的,这是染污的,都要有分别。见道,也属于决断之一种。见修无学道都是决择,见道是决择当中的一分。所以见道叫决择分,分是指一部分。煖、顶、忍、世第一可以做缘,引入见道,是顺见道的,叫顺决择分。所谓顺决择分就是四加行。

四皆修所成者,此煖等四,依定地故,修所成摄。六地者,依地门,煖等四善,通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也。欲界中无,非定地故。无色亦无,谓煖等四,见道眷属,无色无见道故,无煖等也。二或七者,二谓煖、顶,或言谓显妙音师说,彼说煖、顶通依七地,于前六地,更加欲界也。

「四皆修所成者,此煖等四,依定地故,修所成摄」,煖、顶、忍、世第一决定是在定地,不依散地。所以它们的体是修所成的慧。闻所成、思所成的慧在前阶段,到煖、顶、忍、世第一,决定是修所成的定地的慧。

「六地者,依地门,煖等四善,通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也」,它们是近见道的,所依的地也是未到地定、中间定、四根本定。「欲界中无,非定地故」,欲界没有这四个善根,因为不是定地。「无色亦无」,无色定也不能起这四个善根,因为离欲界太远了。欲界的人不是修得煖、顶、忍、世第一嘛,怎么没有呢?那是欲界的人修了六地的定纔能得到,如果欲界的人没有得定,散心不能得四善根。定地是依靠未至、中间、四根本这六个地。无色界离欲界有四个远,也不能起四善根。因为煖、顶、忍、世第一和见道都要观欲界苦,无色界不观欲界,不能起这四个善根。「谓煖等四,见道眷属,无色无见道」,无色界没有见道,所以见道的眷属也不能起。不能缘欲界,不能起这四个善根。

「二或七」,二是煖、顶两个善根。妙音论师说煖、顶两个依七地,前六地加一个欲界。煖、顶不一定依定地,欲界的心也可以起。《顺正理论》破它,说阿毗达磨的论师是不能这么说的,闻思所成的慧决定不能达到顺决择分善根的水平。这个说法,一般认为不是正确的说法。

依欲界身九者,依身门。此煖等四,唯依欲界,人天身起,除北俱卢,人趣三洲,及六欲天也,九处身起。唯依欲者,能厌苦故。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六天,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谓第四善,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得初起。

「依欲界身九者」,依什么样的身体能够生起四善根?这很重要,如果不是那个根身,再怎么努力也起不了。「此煖等四,唯依欲界,人天身起」,要除开北俱卢洲。东、南、西三洲的人,加上六欲天,这九处都能起四善根。

「唯依欲者」,一定要欲界纔能起四善根,「能厌苦故」,因为要观苦。欲界是最苦的地方,观不到欲界的苦,厌离心生不起来,一定要观欲界的苦。我们不要看欲界的身低下,真正修道,这还是最适合的身。北俱卢洲虽然是欲界,但没有苦,那里的人不能修行。就是在人间,凡是环境好的人,也不容易修行。东南亚那些国家很多人都信佛,但是出家的极少。生活太好了,不想出家。

出家是艰苦的,不要说在家人过不惯我们的生活,前几天,其他寺院来了好几位出家人,想尝试一下,也吃不消走掉了。三点半起床,也不是太早,有些退休工人也是三、四点钟就起来了。少吃一顿饭,五台山的老百姓就是两顿饭。那个地方很冷,要种庄稼,太阳出来纔能出去,九点左右出去,如果十二点回来吃饭,那还干什么活呢?他们午饭都要两三点钟后纔吃,晚上不吃,实际上也是两顿饭,我在五台山住了这么多年,看到当地的老百姓身体棒得很,都吃粗粮,菜很少,豆腐什么是不大有的,只是酸菜。吃的粮食品种很多,窝窝头、山药、洋芋等等摆一桌子。五、六盆都是粮食,只要一碟酸菜、一点点醋,天天如此。过年的时候吃一点点肉,平时吃不起,也没有地方买。身体好得很,爬山快得很,我们跟他们相比,差得远。他们也是两顿,我们怎么就过不了呢?这是习惯,如果顺着自己的习惯,那不是修行。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的习惯,把不好的改成好的。如果好的习惯受不了,情愿要那个不好的习惯,那修什么行?

「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六天,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谓第四善,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得初起」,前面三个善根开始修的时候都是在人间三洲,修了之后生天上去,这些善根也可以继续再现前。开始生起都是在人间。

第四个善根天上也能初起。第四善根只有一刹那,欲界天也可以见道,在见道前的一刹那(世第一)也必定在欲界天。世第一只有一刹那,如果在人间起世第一,马上在人间见道。既然天上有见道的,那天上的世第一也是有的。

三女男得二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前三善根,男女得二。且男得二者,谓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二者,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故名得二。以煖等三,男容转形为女,女容转形为男,故煖等三,女男得二。

「三女男得二」,前面三个善根,男的、女的都得两种善根,男的得男善根,也得女善根;女得女善根,也得男善根。「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四善根既然是依九处的身,人间三洲,天上六处,人间三洲的人是不是都能得呢?只有女的、男的能得,黄门、二根之类不能得,「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生在人间,又得正规的男、女身,如果这一辈子不修道,是很可惜。二根、黄门要修也不行,烦恼重,起不了这些善根。别解脱戒都受不了,怎么起善根?

「且男得二者,谓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这个善根分男女两种,在其他的注解里说,男的善根要殊胜一点。男身得煖、顶、忍,得男的煖、顶、忍善根,也得女的。假使女的得,也是一样,故名得二。

「以煖等三,男容转形为女,女容转形为男,故煖等三,女男得二」,因为前三个善根,男女形还不肯定,男的可能会转成女,这是可能性,一般是不会遇到的。假使转了身,煖、顶、忍还是保持,没有退掉,因为本来得到男女两种善根。

第四女亦尔者,第四善根,女得二种,同前煖等,故言亦尔。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容转形为男故。若第四善根,男唯得一,谓男唯得男身善根,而不得女,已得女身非择灭故。

「第四女亦尔」,第四个世第一。假使女身得世第一,同样得男女两种善根。「同前煖等」,跟前面煖等一样,「故言亦尔」。「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容转形为男故」,女身有转男的可能性。假使男的得第四善根世第一,以后永远不会做女身,不得女的善根,一直到最后成就都是男身。「已得女身非择灭故」,为什么不得女身呢?女身的非择灭得到,女身缘缺不生,以后再也没有生起女身的因缘。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者,明舍义也。圣舍煖等四善根者,由失地舍,谓依此地,得此善根,若迁上地,此地便失,失此地时,善根方舍,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煖等不舍。若异生舍煖等善根,但由命终,异生于地,不论失与不失,但命终时,必舍煖等,谓由异生,无见道资,故命终舍。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者,明舍义也」,善根会舍,但是舍的意义不同。

「圣舍煖等四善根者,由失地舍」,圣者是见道以上,怎么还舍善根呢?此煖等善根,得了圣者之后,还可以重现,当从下地生到上地的时候,舍下地善根,得上地的善根,因为这个善根是依地的。「谓依此地,得此善根」,假使在这个地得的善根,离开这个地生上地去,这个地的善根就没有了。「失此地时,善根方舍」,一定要舍这个地的时候,善根纔舍掉。上界的中有身生起的时候,舍善根。「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煖等不舍」,假使在这个地死还是投生这个地,比如南洲的人生到东洲或者欲界天去,还是欲界,不舍。

「若异生舍煖等善根,但由命终」,异生不是圣者,死掉就舍。「异生于地,不论失与不失,但命终时,必舍煖等」,异生不管是生不生上地,只要一命终,马上舍掉。「谓由异生,无见道资,故命终舍」,因为圣者有见道的功德资助他,可以命终不舍,只有失地纔舍,但还是得到上地的。异生命终舍,圣者失地舍,两个差别在哪里?命终舍是死有的时候舍掉。而圣者,假使生上地去,命终的时候并没有舍,一直要到上界的中有生起的时候,纔舍掉。因为他得了上界身,下地的善根舍掉,所以这两者差一刹那。一个是死有舍掉,一个是死有不舍,等上地的中有生起纔舍。

初二亦退舍者,谓异生于煖、顶,亦由退舍,非圣人也,异生于忍及世第一,亦无退舍。依本必见谛者,若诸异生,依四根本,起煖等者,彼于此生,必入见道,厌生死心,极猛利故。

「初二亦退舍」,前两个善根会退,退当然也舍掉了。「谓异生于煖、顶,亦由退舍,非圣人也」,异生煖、顶两个善根(这是动善)会退。圣者不会退。「异生于忍及世第一,亦无退舍」,异生在忍跟世第一也不会退的。煖、顶两个是动善,可以退,忍跟世第一不是动善,即使异生也不退。

「依本必见谛」,假使依根本定得到煖、顶、忍、世第一,这一辈子决定会见道,得根本地的是利根。假使钝根不一定见道,煖、顶善根得到,没有见道是可能的,世第一得到之后,这一辈子必定见道。假使依根本地,不管得煖、顶、忍、世第一,这一辈子都要见道。

「若诸异生,依四根本,起煖等者」,凡夫依根本定得到煖、顶、忍、世第一,他于此生「必入见道」,在这一辈子决定会见道。「厌生死心,极猛利故」,因为他厌恶生死的心极猛利。可见要见道,厌离心一定要生起来,而且要极猛利地生起来。如果厌离心没有,你想见什么道?见道是见苦集灭道,「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如果苦不知,也不厌,怎么会羡慕灭谛呢?怎么会修道谛呢?所以一定要从最根本的观苦谛生起厌离心开始。出离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没有出离心,你修再多的善法,都是轮回之中的人天福报,享完还是要堕三恶道。见谛之后不一样,三恶道永远不去。

舍已得非先者,舍煖等已,后重修得,所得必非先所舍者,唯得先未得者,以煖等善,未曾熟修,要大加行,方修得故,故得未曾得者,不得先所舍也。若先煖等,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煖修得。二舍性非得者,失退二舍,以舍得故,非得为体。

「舍已得非先者」,四善根舍了之后重新又修起来,这个修起来的不是前面那一个。「舍煖等已,后重修得」,假使前面失去,后来再修又得到了。「所得必非先所舍者」,后来修起来的必定不是前面舍掉的那个,是另外重新起来的。「唯得先未得者」,得到的是以前没有得到过的。「以煖等善,未曾熟修,要大加行,方修得故」,因为煖等善根,「未曾熟修」,无始以来,没有好好修过。如果经常修,早就见道成了圣者。正因为没有熟修,所以还是老凡夫、老众生。既然没有熟修,要起大加行纔能修得。失去之后,没有重新的加行是得不了的。既然重新起大加行得到,是后来修得的。「故得未曾得者,不得先所舍也」,所以得到的不是前面所失掉的那个。

「若先煖等,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煖修得」,假使凡夫「经生故舍」,就是命终舍掉,第二辈子又投人身,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一位了解分位的明师,知道他以前修行在哪个部位,假使说以前他已得到煖,这辈子就叫他修顶法,不要教煖法。碰到这样的法师,他修顶马上便得顶。假使遇不到这样的明师,还得要从煖修起,但毕竟还是很快,因为以前总是经过一次修的,比没有修过的要好一点。

「二舍性非得者」,「失退二舍」,失去的(异地或命终),或者退堕的舍,这两种舍的体性都是「非得为体」。得的对立面是非得,既然失掉,就是非得。比如煖的非得是没有得到煖,得到煖,这个非得就没有了。

从此第二,明善根胜利。论云: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从此第二,明善根胜利」,通过大加行得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善根,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去修它呢?

「论云:得此善根,有何胜利」,得了这些善根,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

「颂曰: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这四句话非常重要,要把它背下来。《俱舍论》里边,六百零七个颂都是要紧的修行需知的道理,末法时期的人,要把六百多个颂全部背下来有困难,这个颂是最重要的一个。

〖表六–一〇:善根胜利〗

释曰:煖位虽退,又断善根,造无间业,堕三恶趣,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必不断善。若得忍法,虽命终舍,而无有退,不堕恶趣。若下忍位,于三恶趣,得非择灭。若至上忍,于卵、湿生,及无想天、北俱卢、大梵王处,并扇搋、半择迦、二形身,及第八有等,并见所断惑,于此生、处、身、有、惑中,得非择灭。以上忍位,必入见道,得成圣果,故于卵等,得非择灭。若见断惑,虽即未断,以必不起,故得非择灭也。世第一法,虽是异生,能起无间,入正性离生。正性离生者,见道名也。

「释曰:煖位虽退,又断善根,造无间业,堕三恶趣,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煖位有什么好处呢?得了煖的人,即使他退了,甚至于起上品邪见,善根断掉,又造五无间罪,堕三恶趣。这样的人因为得过煖的,「无久流转」,流转不会太久,很快就会得涅槃。「煖必至涅槃」,得了煖的人,他的涅槃性是必定的,而且不是很慢的。

前面我们说,在佛面前供养一枝花,顶一个礼,希望自己将来能解脱,这也是种了顺解脱分的善根,必定将来也会得到涅槃解脱。煖跟顺解脱分善根有何差别呢?一个是缓慢的事情,一个是很快的事情,两个不一样。其他的注解分别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171。其中,一个是定中的善根,一个是散心的善根。一礼拜,一供养是散心的,而煖、顶、忍是定中来的。一个是以四谛十六行相观的,一个单是起一个善心,供一朵花,礼拜一下。这是四加行里边的,那个是还在七贤位资粮道之前,各式各样差别很多。

得了顶法的人,「虽有退等,必不断善」,即使退,对佛法僧的信心是坚固的,不会起上品邪见,不会把善根断掉。这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要竭力地争取能够得到。我们这一辈子争取见道,万一见道力量不够,争取得个煖也好,得到顶更好,得忍,恶道不去更好,如果是得到世第一,这辈子决定见道。

「若得忍法,虽命终舍,而无有退」,得了忍法的人,在生的时候不会舍,命终的时候舍,但是下一辈子不会退,也不去恶道。忍位有下、中、上,到下忍的时候就再也不去三恶道,于三恶道得非择灭。

「若至上忍,于卵、湿生,及无想天、北俱卢、大梵王处,并扇搋、半择迦、二形身,及第八有等,并见所断惑,于此生、处、身、有、惑中,得非择灭」得上忍利益更大。得上忍位的时候,不会再有卵生、湿生,无想天、北俱卢洲,属于八难里边的,不能修行的地方,也不会去。大梵天见不正,他以为一切世界是他所造的,这个地方也不去。扇搋、半择迦、二形身,这些是人间的二根、黄门,不能修行的,得上忍位再也不会受这些身。

如果没有得上忍,哪一个辈子投这些生有可能性。过去无始未必没有造这个业,哪一天这个业成熟,成个黄门,很可怕。所以要想到世间的苦,我们在得到上忍之前,这些可能性都没有排除掉。这个不要掉以轻心,悠哉悠哉的,出家人受了戒,戒牒拿到,拿一个钵,到处云游,一旦这些业来了,你就没办法了。

「第八有」,得预流果的人要七返生死,来欲界七次,第八次再也不会来了。得上忍的人在欲界最多投七次生,不会第八次投生。那就离涅槃很近。所以上忍跟见道很挨近,见道的第十六刹那就是预流果来了。虽然那些烦恼还没有断掉,但是得非择灭,缘缺不生。能生起这些东西的缘不够,生不起来。所以,湿生也好,卵生也好,无想天、北俱卢洲、大梵天、二根、黄门、第八有,都不会有。

「并见所断惑」,见所断的惑是见道所断,在上忍的时候,现行不生起,因为缘缺不生。所以见道的烦恼在上忍位的时候已经不起作用,到见道十五刹那的时候全部断完。见所断惑也得到非择灭。虽然不是真正断掉,但是缘已经不够,不会再生。

「以上忍位,必入见道,得成圣果,故于卵等,得非择灭」,上忍跟见道只差两刹那,上忍一刹那,到世第一再一刹那,第三刹那就是见道。这一刹那快得不得了。上忍离见道非常近。见道以后断的东西,虽然没有断掉,但是缘不够,不会再生,「故于卵等得非择灭」。

「若见断惑,虽即未断,以必不起,故得非择灭也」,见所断的烦恼要在见道的十五刹那当中,八忍八智把它们断掉。这个时候还没有到十五刹那,「虽即未断」,虽然上忍的时候并没有断掉,但是现行不起,「以必不起,故得非择灭」,因为现行不起,缘不够,得非择灭。

「世第一法,虽是异生,能起无间,入正性离生。正性离生者,见道名也」,世第一法,虽然还是异生,「能起无间,入正性离生」,在世第一之后,没有间隔,马上是正性离生,就是见道。

什么叫正性离生?正性就是涅槃性,也可以说是见道。在没有见道的时候,经常起各式各样的烦恼,在恶趣里受各式各样的苦,好比吞下生的东西,肚子绞痛,痛就是生。或者说,因为见道的烦恼没有断,一切善根不能成熟,这也叫生,生有这两个意思。见道能够超过恶道的苦,避免生东西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能消除使善根不能成熟的东西,叫离生。正性就是涅槃性,见道证到涅槃性,所以叫正性离生。简单地说,正性离生就是见道,在本卷后面有广一些的解释。

从此第四,明三乘转根。论云: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等独觉与佛也种姓别故。随何种姓,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姓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座成觉故

从此第四,明三乘转根」,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可以转根,钝根可以修成利根。

「论云:此四善根,各有三品」,这四个善根都有上、中、下三品。「由声闻等种姓别故」,有声闻、缘觉、菩萨乘,佛乘就是菩萨乘,声闻乘是下品,缘觉乘是中等,佛乘是最高的。因为三种种姓不同,四善根也有三品的不同。

「随何种姓,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不论哪一个种姓,比如声闻乘的种姓生了煖、顶、忍,能不能转菩萨乘或者缘觉乘呢?

「颂曰:转声闻种姓,二成佛三余,麟角佛无转,一座成觉故」,假如声闻的种姓,煖、顶这两个善根可以转成佛的种姓;到忍位转不过去。因为忍不堕恶趣,佛要到恶道去度众生,所以忍位一成就,不能转佛。「三余」,煖、顶、忍三善根都可以转成独觉种姓。要成佛,只有煖、顶二位可以转;要成独觉,三个都可以转。假使是独觉或佛的种姓,那不会退的,不转的,当然这是《俱舍》的说法,也是不了义的说法。真正来说,三乘种姓唯一乘,没有二,也没有三,最后都要转成大乘根器,这是《法华经》的意思。

释曰:声闻种姓,煖、顶二位,容转成佛,若得忍位,无成佛理。菩萨利物,必往恶趣,忍超恶趣,故不成佛。言三余者,余谓独觉,在佛乘外,故名为余。声闻种姓,煖、顶、忍三,容可转成独觉乘故,名为三余。

「释曰:声闻种姓」,《法华经》的意思固然如此,但是声闻种姓要转成佛种姓,却是时间极长。《法华经·授记品》里边,那些大弟子要供养多少多少佛之后,经过多少多少劫,纔能够成佛。种姓虽然转得过来,但是时间是不可说地长,如果直截了当先入菩萨乘的话,很快成佛。

书上先讲菩提心,再说空性,也是有这个密意。如果先谈空性,你可能证声闻的涅槃。再要把你转成菩萨种姓,费的时间又长,下的工夫又大。如果发菩提心再证空性,决定是菩萨乘,速疾、稳速成菩提。这是祖师的悲心,我们要体会书上所安排的次第。

声闻种姓在煖、顶二位的时候可以转成佛的,「若得忍位」,从《俱舍论》的角度,或者说有部、经部的角度来看,不能成佛。但《法华经》说是可以的,只是很困难,因为很困难,他们认为成不了佛,这是不太了义,但是真正了义的说法也不是那么简单。

「菩萨利物,必往恶趣,忍超恶趣,故不成佛」,菩萨要度众生,恶趣众生也决定要度的,地藏菩萨是常住地狱里边的。如果恶趣不去,苦也看不到,悲心也不容易起,那要转佛乘的话是困难的。忍位已经超过恶趣,恶趣再也不去了,恶趣的苦你不去体会,悲心很难生。另外,度众生是要到恶趣去的,去都不去,菩萨道不能行了,所以成佛是不可能。

「言三余者」,两种善根可以转成佛,三种可以转独觉。在佛乘、声闻乘外的叫余。「声闻种姓,煖、顶、忍三」,声闻乘的种姓,在煖、顶、忍三位的时候都可以转成独觉乘,因为独觉乘跟佛乘不一样,他也是自了的。煖、顶、忍三位都可能转成独觉乘,叫「三余」。

麟角独觉,与佛世尊,于煖等位,性必无转,谓此二圣,依第四禅,一座成觉故,无容转也。梵云菩提,此翻为觉,三乘菩提,皆以尽智、无生智为体。言一座者,始从煖位,终至菩提,不起于座。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猛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及佛所依。

「麟角独觉,与佛世尊,于煖等位,性必无转」,麟角独觉与佛世尊在煖、顶、忍、世第一的位必定不会转。「谓此二圣,依第四禅,一座成觉故」,前面讲过,佛是一座成等觉。这一座坐下去,得第四禅。第四禅里边,从煖、顶善根开始,一直到见道的八忍八智,再经过非想非非想的九无间、九解脱,把整个三界的烦恼断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菩提树下一座成等觉,所以不会退的。

要注意这里特别标出麟角独觉。独觉有两种:部行独觉、麟角独觉。部行独觉以前是声闻乘,后来因为声闻乘修行成熟,在没有佛的世,自己开悟成独觉。麟角独觉是独自一个人不结伴修行的,不像部行独觉是居于僧团。麟角独觉跟佛一样,不退。在其他的注解里,有说部行独觉跟声闻乘一样,也是前面的规律。

「梵云菩提」,菩提叫觉。三乘都是证菩提,都叫觉。「皆以尽智、无生智为体」,都以尽智、无生智为体,当然也有高下。声闻断诸冥,佛断一切种冥、诸冥,智当然有高下,从性质来说,都是尽智、无生智。

「言一座者,始从煖位,终至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不起于座」,一座成就。「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猛利,三摩地故」,为什么要依第四禅来修?因为第四禅是不动的,前面三个禅都是动的。初禅有寻伺的动,大三灾的时候,火烧梵天;二禅有喜乐的动,所以水淹二禅;三禅有出入息的动,所以风吹三禅。第四禅,既没有喜乐,又没有出入息,不动,所以最猛利,力量最大。一般成佛都是依靠第四禅,独觉也是靠第四禅。「堪为麟角及佛所依」,第四禅的定是最殊胜的定,所以成麟角独觉也好,成佛也好,这些比较高层次的菩提一定要依靠第四禅来得到。

从此第五,明得果久近。论云:颇有此生,创修加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从此第五,明得果久近」,得果到底要多久呢?这要看条件。条件好的,即生成就,条件差的,时间要长一点。

「论云:颇有此生,创修加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有没有纔开始修行,这一辈子可以生起煖、顶、忍、世第一的?从来没有修行过,这一辈子开始拼命修,能不能得到煖、顶、忍?「不尔」,不行的。如果一个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这一辈子煖、顶、忍尚得不到,你说即身要成佛,那怎么可能呢?这都有条件的。

「颂曰:前顺解脱分,速三生解脱,闻思成三业,殖在人三洲」,这是讲原因,直接看文。

释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修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于第三生,方得入圣,乃至得阿罗汉也。声闻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独觉极速四生,极迟百劫。顺解脱分,闻思所成,唯散地故,三业为体。殖解脱分,唯人三洲,三恶趣无,无般若故,诸天亦无,无厌苦故,北洲无者,以无厌心及般若故。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回求菩提,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

「释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这一辈子要生起煖、顶、忍四个顺决择分善根,前辈子必定是已经有顺解脱分的善根。在佛面前,顶个礼,赞叹一下,磕个头,供养一香、一花,回向解脱,这些都是种顺解脱分善根,这个时候开始修行,是修行的资粮道的起步。如果前一辈子没有顺解脱分善根,这一辈子要马上生起顺决择分善根是不可能的。前一辈子有顺解脱分善根,最快第二辈子纔能生起顺决择分善根;如果慢,那就不知道多久纔能生起煖、顶、忍、世第一。

「诸有创修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开始修顺解脱分善根的人要得到解脱,最快也得要三生。「谓初生起顺解脱分」,这一辈子,顺解脱善根生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生煖、顶、忍、世第一。第三生纔能够见道,乃至证阿罗汉,最快是这样三生。见道以后,直到阿罗汉都可以在一辈子得到。「声闻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修声闻乘的最快是三生,这是最起码的,最慢六十个劫。修独觉乘,最快是四生,最慢的要一百劫。

什么叫顺解脱善根呢?「顺解脱分,闻思所成,唯散地故,三业为体」,顺解脱分善根是闻思所成的慧,是在散地不依定地,不是定地的修慧。以三业为体,身、口、意三业都是它的体。拜佛是身业,赞叹是口业,心里默念或者观想都属于意业。

「殖解脱分」,种解脱分善根,「唯人三洲」,只有人间三洲可能有种解脱分善根的机会。「三恶趣无」,三恶趣没有种顺解脱善根。「无般若故」,三恶道愚痴,般若的智慧没有。「诸天亦无,无厌苦故」,诸天是聪明的,但是天上太舒服,厌离的心没有,种顺解脱分善根的机会也没有。「北洲无者,以无厌心及般若故」,北俱卢洲既没有厌离心,因为一切都是自然的享受,又没有般若的智慧,北俱卢的人再聪明,不入道。我们也看到一些世间上的人做世间的事情极聪明,跟他谈佛法,一窍不通。世间的智慧跟般若是两码事。般若是观一切法无自性,能够晓得缘起性空,能够知道如幻如化,然后达到最高的菩提涅槃的境界。而世间上做一单生意或者搞一个技术,拼命赚,拼命搞,学很多的技巧,结果般若智慧没有了。世间上的智慧与般若智慧不仅是两码事,甚至于妨碍般若智慧的。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世智辩聪多了之后,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聪明、占了便宜,实际上吃大亏,般若无分,永远解脱不了。

人间三洲的人有这个机会,应当好好利用,不要错失这个机会,万一下一辈子堕三恶道,或者去北俱卢洲,或者生天上去,都不能种解脱分善根。要种解脱分善根,第一要有般若的智慧,第二要有厌苦的心,这两个合起来纔能跨进顺解脱分的道,否则顺解脱分是没有希望的,见道、修道、无学道更是妄想。要后头的,先要把前头的拿到。现在这样的人很多,戒定慧不要,只要修生圆次第,修了之后,马上即身成佛。想的当然很理想,没有基础怎么行呢?看看世间上的念书也可以知道,孩子总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上去的,哪有一个小孩不上幼儿园,直接上大学的呢?

「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回向菩提,便名种殖顺解脱分」,顺解脱分善根有一个特点,他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他的目的都是求解脱,而不是求世间的福报。从这一点上看,殖顺解脱分的善根是不容易的,是难能可贵的。

从此大文第二,约三道辨人,就中有三:一、明三道建立,二、明七种圣人,三、明学无学满。就明三道建立中二:一、约现观位明,二、约修无学道。就约现观明中二: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就明十六心中四: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心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见修道别。且第一明十六心者,论云: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表六–一一:现观四谛十六心〗

「从此大文第三,约三道辨人」,这里是细致地分辨。「就中有三:一、明三道建立」,如何建立见道、修道、无学道?第二「明七种圣人」,见道以后是圣者,圣者又分七种。第三「明学无学满」,什么时候叫学满?什么时候叫无学满?「就明三道建立中」,又分二,「一、约现观位明」,正在现观的情况。「二、约修无学道」。「就约现观中」,又分二,「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就明十六心中」,又分四,「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心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见修道别」。

第一个明十六心,先说见道的事情。「论云:于中已明诸加行道」,前面讲了加行道。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或者七加行: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煖、顶、忍、世第一。加行道的最后一位,「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到世第一为止,是有漏法的边,再跨越一步过去,就是圣者的无漏道,这是划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加行道最高的是世第一,世第一再过去,百尺竿头再上一步,那是什么?见道也是说不来的,冷暖自知。虽然不好说,在法相里边以佛的智慧能说。当然说的跟真的不是一模一样,至少是个照片,得了那个照片之后,能够知道见道的情况。是真正见道还是假见道,你也有个掂量,能够去观察。如果禅宗就不行了,没有照片,要有明师印证。如果没有明师印证,自己以为开悟了,到处说法,这个危险性很大。到底真开悟还是假开悟,没有经过印证,没有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好说。

「颂曰: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世第一这一剎那之后,无间地,中间没有一点点空隙,马上第二剎那就观欲界的苦。世第一本来也观欲界苦谛的一个行相,后一剎那也观欲界苦,所观的是一样的,但是能观的却是生的无漏法忍,无漏慧来了。这就是没有同类因的刹那性。无始以来都是有漏法,这时突然产生一个无漏法。前面的同类因是没有的,但是原因是有的,煖、顶、忍、世第一就是生起无漏道的因缘。这个生起来的无漏法叫苦法忍,「忍次生法智」,接着忍无间生一个法智,苦法智。

「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法忍、法智观察完,断完欲界的苦,然后缘上两界(色界、无色界)的苦。色界、无色界因为都是定地,性质同类,可以合起来观色界、无色界的苦,生起苦类忍、苦类智。

「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苦谛如此,缘集谛,缘灭谛,缘道谛,也同样都生四个,法忍、法智、类忍、类智。观欲界的集谛——集法忍、集法智,观色界、无色界的集谛——集类忍、集类智,乃至道谛——道法忍、道法智,上界的道类忍、道类智,一共是十六个。

「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谛现观是十六心,见道是十五刹那,第十六刹那虽然属于修道,但是本身任务还是见道的事情,所以第十六刹那不断修所断的惑。第十五刹那的道类忍断色界、无色界见道下的烦恼,是无间道,第十六刹那的道类智是前面断烦恼(道类忍)的解脱道,跟修惑不相干。有人以为这是修道位,该断修惑,不行的,它是道类忍的解脱道,干同一个事情,断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烦恼。这十六刹那全都是谛现观,观察四谛十六行相。

「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有三种现观:见现观、缘现观、事现观。

释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

「释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世第一是有漏道,这个善根从无间地到第二剎那,缘欲界的苦,一剎那一个行相。假使钝根的留苦或者无常;假使利根的,留非我或者空行相,只有一个行相。

这个行相在世第一时已经固定,进入见道的时候缘的还是那个行相。但是能缘的心产生一个无漏慧。前面讲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无漏慧;随行,相应的俱有法,这些都叫对法。无漏慧对观四谛,对向涅槃。真正的对观、对向在见道的时候开始。在见道之前,只是用有漏的闻思修慧,依方便对法,根据《发智论》《六足论》等那些论来研究,来观察,或者观修,还是有漏道,属于前面的加行。到后来真正地进入见道,无漏慧生了。

这个无漏慧是个奇异的事情。世间上说,有的不能使它没有,没有的不会产生,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本身还是有缘起在里边,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教的空跟世间所谓的什么都没有不能混淆起来。什么都没有,叫无,无当中不能生有。而空当中能生有,这两个要辨别。空跟无的概念是不同的。

无漏法在世间上是奇迹,无始以来的老众生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无漏法。要生起一个法,总是有同类因,比如善的生善的,色法生色法,母亲生孩子等。前面没有的,怎么生出来的呢?缘起,佛有这个智慧,可以造成这个因缘,产生无漏慧。外道再怎么修,再怎么练,练来练去还是有漏道,生不出来无漏道。佛有这个智慧,叫你修一些法,最后能够生起无漏道来,外道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佛法跟外道最大的一个区别。佛教的缘起决定产生无漏道,只要真依佛的说,不论哪一个宗派,都会生无漏道。这是佛的奇异之处,是一个奇迹,有漏的中间,突然产生无漏道。这个无漏的善也是有因有缘的,就是前面的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煖、顶、忍、世第一。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些东西,因缘没有,你怎么开悟?

世间上的人也就愚痴在这里,他偏偏不要看佛说的东西,自己要创一条捷径。当然如果你有善根,过去修过这些,遇到善知分位的法师指点你,过去善根触动,可以直接上去。要几个条件呢?第一你要有那个善根,第二要碰到明师。如果你没善根,明师来了也没有办法。有的人总希望修更高的法,最好碰上佛化的人来指示他,可以即生成佛。为了这个,到处奔波。哪知道,你不是那个法器,哪怕佛亲自给你说法,你也成就不了。现在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练成一个法器。得成就是因缘所生法,缘起有了,果自然会得到。世人都喜贪便宜,不要因,只想要果。修佛法的人很多,证道的人很少,也是这个原因。知道因缘之后,还得艰苦奋斗去实干。实干要修苦行的,如果一天到晚舒舒服服,吃得好,穿得好,尽管你什么都知道,也不能马上见道。

前面的因缘够了之后,就会无间生起一个无漏法,叫苦法忍。佛教特别重视这个事情,虽然只有一剎那,在五类分别门里就特别开一门叫剎那性,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法。

苦忍无间,缘欲界苦谛,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无间,次缘余界上二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

苦法忍无间之后,即「缘欲界苦谛,次生法智」,还是缘欲界的苦谛。这个忍一剎那之后生智。忍智的体都是无漏慧,也叫对法。「此智无间,次缘余界」,观上两界的苦谛。为什么观余界的苦圣谛,不观余界的集谛、道谛呢?前面观的是下界苦谛,上界苦谛跟下界苦谛有相似性,能观它。如果说集谛,欲界的都没有观,怎么观上界的呢?欲界苦谛知道之后,纔能观相类似的上两界的苦谛。所以观欲界苦谛之后,决定是观上两界的苦谛,不能超越。观欲界的基础都没有,怎么观上边的呢?

「有类智忍生」,观上界的苦圣谛的境之后,产生智慧,不是法智法忍,是类智类忍。法智是观欲界的智慧,观上界的智慧跟观欲界的智慧同类的,同是观苦谛,叫类智。欲界的知道之后,同类的就知道了。如果欲界的不知道,同类的苦谛也不能知道。所以先观欲界苦谛,生法忍、法智;然后观上界的苦谛,得到类忍、类智。先是苦类忍,然后无间缘上界苦谛的境,生一个类智,叫苦类智。

如缘苦谛,有此四心,缘集灭道,各生四亦然,谓苦类智后,缘欲集谛,生集法智忍,此忍无间,生集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集谛,生集类智忍,此忍无间,生集类智。此智无间,缘欲灭谛,生灭法智忍,此忍无间,生灭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灭,生灭类智忍,此忍无间,生灭类智。此智无间,缘欲道谛,生道法智忍,此忍无间,生道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道谛,生道类智忍,此忍无间,生道类智。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成十六心。

「如缘苦谛,有此四心,缘集灭道,各生四亦然」,缘苦谛有四个心生,法忍、法智、类忍、类智。以此类推,缘集谛、灭谛、道谛,也各有四个净慧生出来。

「谓苦类智后,缘欲集谛」,圆晖法师再举例。苦类智之后,又回过来观集谛。集谛也要从欲界观起,自己在欲界,当然从欲界观起,「生集法智忍」,集谛的法智忍生出来。「此忍无间,生集法智」,一个忍,一个智,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此智无间」,这个智无间缘上界的集谛。缘上界集谛生集类智忍,此忍无间又生集类智。此智无间,又缘欲界的灭谛,「生灭法智忍」,灭法智忍之后,生灭法智,这个智无间又缘上界的灭谛,「生灭类智忍」,灭类智忍无间生灭类智。

在讲法轮的时候就有这个比喻。一个轮子一上一下,轮子转上去又转下来,转法轮就是指见道,它跟转轮子一样很快,十五剎那断完烦恼,轮子一上一下,先观欲地的,再观上地的,观完上地又下来观欲地,又观上地的,这样一上一下地观。

灭谛的观完,「此智无间」缘欲界的道谛,这个时候生的是「道法智忍」,无间道。「此忍无间」生解脱道,道法智,又上去了。「此智无间」缘上界的道谛,「生道类智忍」,无间道,道类智忍无间生道类智,解脱道。这样上下好几个回合,把八十八使全部消灭。虽然几次三番地上下,见道所断的烦恼在这十五剎那全部被消灭干净,再不能生。这是最稀有的事情。海公上师再再地鼓励我们这一辈子要追求见道,见道之后就看清楚了,不会迷惑。

「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每一个谛各有四个心。「各生四亦然」,四四一十六,一共是十六剎那。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谛法,忍缘苦法,名苦法忍。智是忍果,是等流果,智唯无漏,为显此忍亦唯无漏,举后等流,以为标别,故忍为智者,从果为名故也。如华果树,树非华果,生华果故,名华果树。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苦法智者,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前忍断惑,名无间道,后智证灭,名解脱道。

「苦法智忍者」,这里解释什么叫苦法智忍。「苦法是苦谛法」,苦法就是苦谛法。忍是无漏的慧,所缘的境叫苦法,叫苦法忍,缘苦法的忍,依主释。忍是因,智是果,智是忍的等流果,同等流类的,都是无漏法,都是缘苦法的,这个等流果叫苦法智。「智唯无漏,为显此忍亦唯无漏,举后等流,以为标别」,苦法智一定是无漏的,要显出忍也是无漏的,所以叫苦法智忍。苦法智的因叫苦法智忍,用等流果来标别它,以果列名,表明是能够产生苦法智的忍。

为什么要这样取名?前面煖、顶、忍、世第一也有个忍,那是有漏忍,这里又来一个忍,所以要标别这个忍跟前面那个忍不同,它是苦法智的因,是苦法智的忍,叫苦法智忍。「故忍为智者,从果为名故也」,这个忍以果为名,举个喻,世间能产生花果的树叫花果树,树不是花果,但是能生花果,叫花果树。所以我们也安立个苦法智忍。「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

「苦法智者,缘苦法故,名苦法智」,缘苦法产生的那个无漏智慧叫苦法智。

「前忍断惑」,前面的忍是断烦恼,叫无间道。无间道跟烦恼正在搏斗,要把它消灭下去。「后智证灭」,后边是解脱道,苦法智证到择灭。一个是无间道断,一个是解脱道证,所以叫解脱道。有四个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这是前面讲过的。

苦类智忍及苦类智者,此之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故论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

「苦类智忍及苦类智者,此之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苦类智是缘色界、无色界的苦谛,色界、无色界都是定地,所以可以合二为一。欲界是散地,跟色界、无色界的情况不同,欲界是苦法智。色界、无色界毕竟都是苦谛下的事情,有类同的地方,所以叫苦类智,断惑的是苦类智忍。

「故论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为什么叫法智?最初证到诸法的真理,不管是哲学、科学,都在探究宇宙的真理。但是必须要无漏智纔能证到这个真理。离开无漏智,得到的都是依稀仿佛的东西,比如瞎子摸象,摸到鼻子,摸到尾巴,摸到耳朵,都不是真的象。执著一个就认为是全体,当然是错的。佛教是每一个部分都得证到的。证不是观察,一般世俗对色的观察总是观前不观后,观上不观下,观左不观右,观外不观里,哪怕你各式各样考察,总是不全面的,有局限性。因为我们的智慧本身有缺陷,不能全部观察。而无漏智证到一切法的时候,契入法的内部,智跟法两个合而为一,内外、上下、左右彻底地合起来了。再一个,世间的智,带有我执烦恼,都有执实的行相在里边,本来一切法如幻如化的,他认为是实在的。我们看到桌子、茶杯,就认为实际上有这个桌子,有这个茶杯,从无漏的智慧一观察,当体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但是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不异色,就在空性之中,能显出万物。宇宙的万物都是空性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絶对不是无。

空与无有差别,无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存在。独立、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他者的法是没有的,都是缘起法,缘起法自性是空,自性空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如果不空就没有缘起。正因为自性空,一切法的缘起都能生出来。这是缘起性空最基本的道理。我们一向是凡夫,从来没有证到诸法的真理,见道的时候最初证到,叫法智。

「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我们是欲界的人,从观察欲界下手,所以欲界的四谛,叫法智。知道欲界,还必须要知道色界、无色界。色界、无色界的跟欲界的有相似之处,观察上两界的智慧叫类智。

如苦既尔,余集灭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释,思而可知。

「如苦既尔,余集灭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释」,苦谛之下的苦法忍、苦法智,观察上界的是苦类忍、苦类智。集、灭、道三谛也同样,在欲界的是集法忍、集法智,上界的集类忍、集类智;灭谛的,欲界的是灭法忍、灭法智,上界的是灭类忍、灭类智;道谛的,在欲界的是道法忍、道法智,色界、无色界的是道类忍、道类智。每一个谛下有四个心,「思而可知」,自己也可以推得出来。

此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谓在现前,观圣谛故。此有三种:一、见现观,唯无漏慧,见谛分明故,名见现观;二、缘现观,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三、事现观,谓前相应及余俱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余俱有者,谓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

「此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谓在现前,观圣谛故」,这十六个心叫圣谛现观,所谓现观,就是现前观察诸法的实相。这个现包括现前、现时、现量三个意思。一要现前,如果不现前,观不清楚,境要现在面前。二要现时,是现在在观。三是现量,不是比量。这样纔能够观得清清楚楚,同时要契入。这样观察,纔是真正如量地观察。

「谓在现前,观圣谛」,当下观四谛十六行相。有的人以为观察圣谛开悟,就是知道空性,殊不知苦集灭道里边有缘起,也有性空。苦谛下面无常、苦、空、无我。无我、空是性空,无常、苦是缘起。灭谛的灭静妙离属于性空方面。道谛的道、如、行、出又是缘起的。只知道性空不知道缘起,是执一边;知道缘起不知性空,又是一边。离开两边,缘起性空当下是一个,要如是观察。有的人觉得观四谛是小乘,要观空性实相。空性实相如果是死板板的空性,那就堕入偏空。真正中道的空性,是跟缘起分不开的,苦集灭道就是缘起性空,而且是两层缘起,流转的缘起跟还灭的缘起,两重因果全部包在里边,这是最完整的圣谛观。四谛现观有三种现观:

第一,「见现观,唯无漏慧」,一开始讲净慧随行名对法,阿毗达磨就是无漏慧,起最大作用的是无漏慧。「见谛分明故」,无漏的智慧与四谛的境界现前,很明了地观察、现证,叫见现观。这是慧心所的作用,能观察,能推求,慧的推求就是见。见不一定要眼睛见,前面说过,能见有八种。这个慧是能见,是心见。

第二,「缘现观」,能缘。「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慧心所是能见,慧心所起作用的时候,决定有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相应法。除了慧以外,那些相应法不是能见的,是能缘的。总的来说,慧心所本身又能见,又能缘,所以缘现观范围广一点。慧心所以及它相应的心王、心所一起叫缘现观,那些境都是心王、心所能缘的法。

第三,「事现观」。再把俱有法,就是不相应行的生、住、异、灭、得那些加进去,它们不能缘,叫事现观,「同一事业,名事现观」,它们做的是同一个事情。不管慧心所也好,心王、心所也好,生、住、异、灭那些俱有法也好,都是为了同一事业,这叫事现观。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对四谛要做的事情。「余俱有」,俱有的法除了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外,还有「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因为这是俱有因,互为因果,叫俱有法。

从最宽的范围说,相应、俱有、慧心所一起叫事现观。从中等范围来说,把同时生起的不相应行、道共戒之类的除开,只是心王、心所等相应法,叫缘现观。真正地能够证到、了别四谛境的是慧心所,主力军是它,叫见现观,能见的是慧心所,无漏慧。

这三种现观实际上是一个事情,从慧心所本身来说,它能见又能缘,又能从事这个事业,三个都有它。从心王、心所来说,本身不能见,但是能缘,也能做同一事业。从俱有的四相、道共戒等法来说,既不能见,又不能缘,只能共同做一事业,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广泛地说就是事现观。

这三种现观是从作用来分的,真正法生起的时候,慧心所决定不孤起的,决定有心王、心所相应。既然心王、心所是有为法,决定有生、住、异、灭四相,因为它是定中的无漏法,一定有道共戒。所有这些相应法、俱有法都一起生起来做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事情。这里边再分析,真正能见的是慧心所,能缘的是慧心所跟心王心所等等,是从作用上又分三个,实际上是三而一的。

又论明得苦法智忍,名入正性离生。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在恶趣,受诸剧苦,犹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恼事,故名为生。或由见惑,令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为生。见道能越,故名离生。言正性者,所谓涅槃。见道能证,名为正性离生,正性之离生,依主释也。或此见道,即名正性,圣正性故,正性即离生,持业释也。又此见道,或名正性决定,谓决取涅槃故,或决了谛相故,名决定也。若正性是涅槃,即正性之决定;若正性目见道,正性即决定。二释同前。苦法智忍名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

「又论明得苦法智忍,名入正性离生」,得苦法智忍的时候入正性离生,入圣道,离开异生性。异生性是凡夫,在苦法智忍的那一刹那,异生性去掉,得正性离生,入圣道。

正性离生有两个解释,一是见所断的惑(八十八使),「令诸有情堕在恶趣,受诸剧苦」,见道所断的烦恼把人引入恶趣受苦。在忍位的时候,三恶趣得非择灭,见道之后,恶趣必定不去。恶趣的苦,「犹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恼事」,人把生的东西吞下去,决定肚子要受苦,就像见所断的烦恼把我们领入恶趣受剧苦一样。所以得了正性(涅槃性),即见道之后,离开这个苦,见所断烦恼引起的三恶趣苦再也不会去受了,这是一个解释。

「或由见惑,令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为生」,这是另外一个解释。一切善根因为见所断的烦恼而不能淳熟,这样叫生。「见道能越,故名离生」,见道的时候,见所断的烦恼断掉了,再也不能为障,善根淳熟,离开这个生,叫离生。所以离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离开三恶道的苦,一个是避免善根不能淳熟。

「言正性者,所谓涅槃」,正性就是涅槃性。见道当下能证到一部分,「名为正性离生」,正性,圣道涅槃性,离开三恶道的苦,或者离开善根不能淳熟。「正性之离生,依主释也」,因为证涅槃性而离开这个生,所以叫正性离生,依主释。「或此见道」,或者见道当下叫正性,「圣正性故」,见道就叫正性离生。为什么?圣者的正性就是见道,见道也就是离生。正性是体,离生是用,依体起用。依依主释,正性指涅槃;依持业释,正性当下是见道,两个不能混杂。

「又此见道,或名正性决定」,见道还叫正性决定。「谓决取涅槃故」,决定能证涅槃。「或决了谛相,故名决定也」,正性是见道,决定能够了别四谛的行相,叫决定。正性是涅槃,正性的决定是能够决定趣涅槃;正性是见道,正性当下是决定,决定明了四谛。

「苦法智忍名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我们进这个房间,当一只脚跨进门槛的时候叫入,如果已经到里边,不能叫入。入见道,苦法智忍是第一步踏进见道的阶段,是十五刹那的第一个刹那。所以苦法智忍叫入见道,以后的已经住在见道上,最后第十六刹那出见道。

从此第二,明依地。论云:已辨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从此第二,明依地」,见道依哪个地。「论云:已辨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皆与世第一,同依于一地」,因为世第一无间入见道,世第一依靠哪个地,见道就依哪个地。或者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或者是二禅,「同依于一地」。

释曰:世第一法,引见道故,故十六心,与彼世第一,同依一地。前言世第一,通依六地,故今见道,亦唯依六地也。

「世第一法,引见道故,故十六心,与彼世第一,同依一地」,都是依同一个地。「前言世第一,通依六地,故今见道,亦唯依六地也」,世第一可以依六地,见道也可以依六地。假使依未到地定得世第一,见道也在未到地定,假使依初禅得世第一,那见道也是依初禅,所以说「同」。

从此第三,明忍智次第。论云: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间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从此第三,名忍智次第」,忍跟智,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次第?「论云: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间杂而起」,为什么一定要一个忍,一个智,前后夹杂而起?「颂曰:忍智如次第,无间解脱道」,因为忍与智,一个是无间道,一个是解脱道,断烦恼当然是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所以决定忍智间杂而起,而且忍在先,智在后。

释曰: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不被惑得之所隔碍,故名无间。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又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名解脱也。忍智次第,理必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忍如驱贼,智如闭户也。

「释曰: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不被惑得之所隔碍,故名无间」,烦恼的得能障碍见道,忍出来的时候,因为正在断烦恼,还没有完全消灭,烦恼的得还在,但这个得没有力量再生起烦恼来。惑得不能隔碍,叫无间。本来烦恼的得能够把惑即见所断的烦恼引出来到生相。但是以忍的力量,使烦恼得再不能生起烦恼来隔碍证到涅槃。生起烦恼,当然障住不能见道。忍的时候,得已经没有力量,不能再作隔碍,所以叫无间道。

「智是解脱道」,第二刹那智是解脱道,烦恼的得已经断掉。「又与离系得俱时起」,烦恼的得断掉之后,得个择灭。离系得得到,离系证到,俱时而起,「故名解脱」,因为离开系缚,叫解脱。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解脱道与离系得同时起来,再也不为烦恼所系缚,得到解脱。

「忍智次第,理必应然」,一个忍,一个智,它们的次第必定如此。「犹如世间,驱贼闭户,忍如驱贼,智如闭户也」,打个比喻,假使来一个贼偷东西,第一步要把贼赶出去。忍是把烦恼赶出去,把它灭掉;第二步是把门关掉,让贼永远进不来,这是智。所以决定要忍在前,智在后。

从此第四,明见、修道别。论云: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从此第四,明见、修道别」,一个见道,一个修道,它们的差别在哪里?这十六刹那的心,前十五刹那是见道,第十六刹那是修道。这个修道,是十五刹那完成后进入修道的第一步,是断上两界道谛下烦恼后的解脱道,它所灭的烦恼还是见惑。见道的十五刹那当然不能断修惑,第十六刹那也不断修惑。所以说预流果不断修惑。如果以前以世间道断过,譬如断了欲界修惑一至五品,第十六刹那只住在预流果上,不属于二果向172。

「论云: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这十六个心都是看到四谛的道理,上、下八谛,每一个谛两个心,一共十六个心,是不是可以说十六个心都是见道呢?「不尔」,「云何」,为什么不是呢?

「颂曰: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只有前十五个刹那叫见道。从来没有见过的。见到了,叫见道,已经见过不能叫见道。第十六刹那,上、下八个谛都见到了。苦、集、灭,乃至色界、无色界的道谛,道类忍也见到了,道类智是重复地见,不算「见未曾见」,不叫见道。所以第十六刹那叫修道。

释曰:除道类智,前十五心,名为见道。于四谛理,未见今见,见未曾见,故得见名。至道类智,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修曾见,故修道摄。

「释曰:除道类智,前十五心,名为见道」,这十六个心,除开最后的道类智,前面十五个心都叫见道。「于四谛理,未见今见,见未曾见」,四谛的道理从来没见过,现在第一次看到,这叫见道。无始以来的老凡夫,对真理从来不知道,即使佛经说了很多,依稀仿佛,没有亲自看到。好像看北京的图片,跟真正到北京是两码事。这十五刹那心真正地见到四谛的道理,这是第一次见,叫见道。十五刹那之后,一直到无学道,经常要观四谛道理,只是第一次见叫见道,见过以后再去修,叫修道。

「至道类智,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修曾见,故修道摄」,到道类智的时候,上、下八地,没有一个没有看到过。上边的道谛,道类忍的时候也见过了,道类智「如修曾见」,跟修道时一样已经看过,所以属于修道。

问:如道类忍是道谛理,此道类智,缘道类忍,于道类忍,未见今见,何故道类智,非见道摄耶?答:此中约谛,不约剎那。虽于道类忍,一剎那心,未见今见,于上下八谛,皆已曾见,故修道摄。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一畦未刈。

「问:如道类忍,是道谛理,此道类智,缘道类忍,于道类忍,未见今见,何故道类智,非见道摄耶」,进一步问。在见道的时候,四谛的道理,固然前十五刹那都看到了,道类智能够观察道类忍,道类忍以前没有出现过,道类智第一次看到道类忍,也是未见今见,为什么说道类智不是见道摄而是修道摄呢?

「答:此中约谛,不约刹那。虽于道类忍,一刹那心,未见今见,于上下八谛,皆已曾见,故修道摄」,见谛是看四谛的道理,不是以见十六刹那的心来说的。虽然道类忍这一刹那的心,以前没见过,但这属于刹那的心,不是四谛的道理。上、下八谛,在十五刹那中都第一次见到,第十六刹那是重见,所以是修道摄。这是强调所谓的见不见是指见四谛的道理,不约刹那说。「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一畦未刈」,打个比喻说割一亩地的稻子,剩下一棵没有割掉,不能说这一亩地还没有割。这里还有一个道类忍没看到,不能说他没有见道。

问:忍于谛理,未见今见,可名见道,中间七智,已见今见,何缘七智,亦见道摄?答: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亦见道摄。

「问:忍于谛理,未见今见,可名见道」,忍对四谛的道理,从来没有见过,现在看到叫见道。「中间七智,已见今见,何缘七智,亦见道摄」,见道十五心里边,有八忍、七智。八个忍都是第一次见四谛道理,欲界的苦法忍见苦谛的道理,苦类忍见上两界苦谛道理。苦法智、苦类智,已经重复这七个智,苦法智乃至道法智都是重复见的,为什么又是见道摄呢?

「答: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亦见道摄」,虽然七智本身当体是重见,但是四谛还没有见完,夹在中间,只好摄在见道里边。四谛没有见完,所以苦法智、苦类智等七智不能说是修道,后头还要见谛的,是见道所摄。到第十五刹那的时候,上、下八谛见完,见道的事情完成。《俱舍论》把道类智归入修道。

也有的法相书说十六刹那都是见道,依据是它们都是断见道断的烦恼,不属于修所断的范围,同属于事现观的,所以都属于见道。《俱舍论》依据是「见所未见」叫见道,那决定是十五刹那。学法就要把这些学好。有部有它的依据,经部也有它的依据。讲某个观点的时候,要明白根据在哪里,这样虽然观点不同,但没有矛盾。否则还是糊涂的,书看了很多也没用。

从此第二,依位建立。就中有二:一、依十五心,二、依第十六心。且依十五心者,论云: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从此第二,依位建立」,依据不同的心位来建立不同的圣者。「就中有二:一、依十五心,二、依第十六心。且依十五心者,论云: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依见道十五刹那心建立有哪些圣者?下面根据见道、修道、无学道来安圣者的名字。那么见道的十五刹那安立什么圣者?

「颂曰:名随信法行」,见道的圣者,「由根钝利别」,根钝的叫随信行,根利的叫随法行。「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修所断的烦恼一品也没有断或者断一到五品的,都属于初果向。「断次三向二」,断了六、七、八的,叫二果向。「离八地向三」,从欲界的九品烦恼开始,一直到无所有处的烦恼,八地全部断完,这样的人是三果向,这是按地位来说。十五刹那里边,有那么多分别。

释曰: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者,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立此二名。若钝根者,名随信行,彼于先时,随信他言,而行义故。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彼于先时,由自披閲契经等法,随行义故。

「释曰: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见道的圣者有两种:一种叫随信行,一种叫随法行。「由根钝利,立此二名」,根钝的叫随信行,根利的叫随法行。「若钝根者,名随信行,彼于先时,随信他言,而行义故」,钝根的开始听人家的话,人家赞叹怎么怎么好,他就来修行,叫随信行。利根叫随法行,「由自披閲契经等法」,自己去研究,听闻,到处去参学。把道理搞清楚,然后再修行。

这里引《大毗婆沙论》的一段文,很有趣。

问:何故名随信行?答:由彼依信随信行故,名随信行。谓依有漏信随无漏信行,依有缚信随解脱信行,依有系信随离系信行,由信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信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或闻他劝汝应商贾,或应事王,或应习学书算印等种种伎艺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广说乃至闻已便作。或闻他劝汝应出家,亦不思察,为应出家不应出家,为能出家不能出家,为能持戒不能持戒,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他劝已即便出家。既出家已,若闻他劝汝应诵习,彼不思察,为应诵习不应诵习,为能诵习不能诵习,为有宜便为无宜便,为素怛缆,为毗柰耶,为阿毗达磨,闻他劝已即便诵习。或闻他劝营理僧事,亦不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或闻他劝住阿练若,亦不思察,我为应住为不应住,我为能住为不能住,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住。彼渐次修圣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剎那名随信行。(《大毗婆沙论》卷五四)

问:什麽叫随信行?「答:由彼依信,随信行故」,依靠他的信心,随他的信而行动的,「故名随信行」。依有漏的信、随无漏的信来修行的。我们开始的信都是有漏的,但是无漏的信是佛菩萨等流下来教我们的。依有漏的信心,随无漏的信心而行。虽然现在还没到无漏,但是随顺无漏的信来的。不是相信什么都叫随信行,「气功好!学气功去」,这不能叫随信行。要依有漏的心随无漏信行的纔叫随信行,这很重要。以信为先,进入正道,这样的人叫随信行。

这些人「从本以来」,一向容易听信人家的话。他听人家说他应当怎么做,打个比喻,世间有人说:「你应该种田,好好自己过生活。」他也不考虑,「他说得对,我去种田去。」人家说:「你要做生意,可以多赚点钱,也不要那么辛苦。」「对,我做生意去。」这样子的人,从来就是这样的,他碰到佛教,人家说信佛好,修行好,「对,我修行,我要成佛。」但这不是邪信,是有漏的心随无漏的信行的,这叫随信行。乃至出家也是,人家说出家功德大,他说:「出家好,弘一法师出家,释迦太子出家,他们这么多人出家,那我也出家。」太子出家的有释迦牟尼佛,太子不出家的还更多,你到底跟哪个呢?所以随信行是成问题的。

问:何故名随法行?答:由彼依法随法行故,名随法行。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依有缚法随解脱法行,依有系法随离系法行,由慧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慧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审思察已然后作之,余广如前随信行说。彼渐次修圣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剎那名随法行。(《大毗婆沙论》卷五四)

什么叫随法行呢?「由彼依法,随法行故」,依有漏的法,现象是有漏的,但是随顺无漏的法行的。这些人,「以慧为先」,依自己的智慧来判别是非,这样入圣道的叫随法行。这些人的本性一向都是多智慧,会考虑问题。他靠自己考虑问题,不一定相信人家。像这一类的人,乃至出家,他要考虑考虑,到底出家好不好?考虑的结果,出家好,他也出家了。

有一个人总是赞叹人家出家,「你们出家,出家好,功德大」,因为他看到经上说赞叹出家自己也有功德。人家回过来问:「你怎么不出家?」「我是家里已经系住,跑出不来了。」那人家难道生下来就是一个人,丢在外边叫他出家去的?至少自己要有出家的心,或者自己准备出家,你再劝人家出家,你说的话人家纔信服。如果自己不出家,甚至于没有出家的念头,经常劝人家出家,觉得别人出家是你劝的,想占便宜,要功德,这样的动机是不纯的。

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者,即前二圣,于见道位,立为三向,此颂是初向也。谓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缚人也。断一至五向者,谓先凡位,以有漏道,断修惑一品,乃至五品,此为五人。兼前具缚,为六人也。此六人至见道中,名初果向,趣预流果故。

「具修惑断一」,前面说的十六刹那都是断见道的八十八使,修所断的九九八十一品都没有动,修惑是具足的。「即前二圣」,前面两种圣者,随信行、随法行,在见道的时候,安立三个向。「此颂是初向」,第一个是初果向。

「谓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名具修惑」,这里分好几种人。在见道之前没有用世间道断过欲界的烦恼,叫具修惑,欲界九品的修惑全有。「此名具缚人也」,还没有断修惑的人,缚是指修惑。

还有是断一至五品,凡夫在还没有见道的时候修过禅定,把欲界修惑断了一品、二品乃至四、五品。第一,一品也没断过,九品修惑具足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分别断了一品、两品,乃至最后断了五品的,一共是六种人。这六种人在见道的十五刹那都叫初果向,也就是预流向。「趣预流果故」,到第十六刹那的时候,都证预流果。

断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谓前五品,次三品故。此有三人,此断次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故。离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或断初定一品,乃至断无所有处惑尽,名离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谓断欲第九品,为一人,断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见道中,名第三向也,趣不还果故。

〖表六–一二:断修惑证果向〗

「断次三向二」,断次三,断第六、第七、第八品,是二果的向。「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断第六、第七、第八品叫断次三,「谓前五品,次三品故」,断前五品的是预流向,接着断后三品的是二果向。「此断次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故」,这些人在见道的时候叫二果向,当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起的时候,证的是一来果,因为第六品已经断掉,一证就是二果。

「离八地向三者」,离开八地,「第三向也」,是三果向。「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欲界第九品的烦恼断完,「或断初定一品」,或者再断初禅的一品,乃至初禅的九品,乃至二禅的一到九品,一直断到无所有处,九品烦恼全部断完,叫离八地。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八个地的烦恼都断完的。「此有六十四人」,这一共有六十四种人,断欲界第九品烦恼是第一种,初禅一品第二种,初禅二品第三种,数上去一共是六十四种人。「谓断欲第九品,为一人,断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这六十四种人到见道的时候都是三果向,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证不还果。所以断了色界烦恼的人证果的时候是超越证,他到第十五刹那还是三果向,到十六刹那的时候是三果。得到顺下分结断的遍知,色爱尽遍知还没有得到。在后头胜进道的时候,纔能起色爱尽遍知,不能得两个。有的人会说,顺下分结的烦恼断掉了,色界的烦恼断掉了,色界已经超越,已经到无色界。没有得两个,还是三果,三果只有得到顺下分结断遍知,色爱尽遍知要胜进道纔能得。这六十四种人见道的时候是三果向,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证的是三果,所以不能得色爱尽遍知。得断遍知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得的,不会两个一起来的。

依前十五心建立圣者的,根钝的随信行,根利的随法行,这是从根的利钝来说。其中有好多分别,先是六个,初果向;后来是三个,二果向;再是六十四个,三果向。见道十五刹那,一共是七十三种不同的圣者。

从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者,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别明住果非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别者,论云: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从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第十六心的时候,怎么建立圣者?「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明住果非向」,先是建立果,第二说住果,还不属于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别者,论云: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到修道的道类智,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要建立各式各样的圣者,有什么差别?见道的时候都是向,而果都在修道建立。

「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见至,亦由钝利别」,到第十六刹那的时候,随见道时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中的哪一向,就住哪一个果。初果向的,得初果;二果向的,得二果;三果向的,得三果,「随三向住果」。钝根的本来是随信行,这个时候叫信解;利根的本来是随法行的,叫见至。这两个也是利根、钝根的差别。

释曰:随三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至道类智,住预流果;前第二向三人,至道类智,住一来果;前六十四人,至道类智,住不还果也。名信解见至者,此住果人,若钝根者,名为信解,若利根者,名为见至。前随信行,今名信解,谓由信故,胜解相显,名为信解。前随法行,今名见至,谓由向见,得至果见,故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标信解、见至名别。

「释曰:随三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具缚的,以及断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的,这六类人,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证预流果。

「前第二向三人」,断了六、七、八品的这三种人是二果向,到道类智的时候,证二果,也叫一来果。

前面断了欲界第九品乃至断完无所有处九品的六十四种人,这些都是三果向,到道类智的时候,都叫三果,即不还果。「此住果人」,向的时候叫随信、随法,住果的时候,「前随信行,今名信解」,前面的随信行,现在叫信解。「谓由信故,胜解相显,名为信解」,因为以前的信到这个时候现出胜解的相,不可动摇,决定如此,叫信解。以前随法行,现在叫见至,「谓由向见,得至果见,故名见至」,从向的见到果的见,叫见至。

「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标信解、见至名别」,这两种住果的圣者,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一个是信心增上,一个是智慧增上,所以一个叫信解,一个叫见至。前面随信行的信到这个时候,胜解相显,再也不会动摇,这叫信解。前面随法行,从低层次的向的见到高层次的果的正见,叫见至。

这两种圣者的差别也是信增与慧增的不同,所以叫信解、见至。信是净信,不是一般的信。因为清净的信增上,胜解心的行相特别显著,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人家说好就好,人家说不好就不好,而是自己有决断力,这叫信解。见至是以前向的见到了果的正见。这是一贯性的。

总结一下,见道四谛十六行观里边,有这些圣者,向里边有七十三种差别,果里边有三种果差别,而从利根、钝根来说,名字也不一样。住向的时候,随信、随法;住果的时候,信解、见至。

名相是我们研究佛教道理的工具,没有这些工具,佛的道理你怎么去理解呢?要用有漏的心去理解无漏的东西必定要靠法相。如果不学法相,就糊里糊涂,除非过去有善根,学过,或者有什么其他因缘,现在能开悟。如果过去没有本钱,那距离真正的理解就差得远了。外道就在里边兜来兜去,有些外道,他什么苦行都肯尝,也不要享受,也想出离,也想证解脱,但是没有方法,没有这些法相,没有无漏的缘起,再修也是在定里边转,到非想非非想之后转下来,成了飞狸之身,堕畜生道。

佛教的可贵在哪里呢?佛教用法相、法数这些缘起法,从有漏进入无漏,通过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见苦法智忍,引出无漏法。可贵就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跟佛学?没有佛的种子种下去,没有佛的法相,没有佛的净法缘起,无漏法怎么出来呢?如果坐在那里,无漏就能够出来,印度以前九十六种外道,无漏法也可以出来了。他比你艰苦得多,不要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非想非非想定也得到了,可还是凡夫。

佛再三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是道前基础,要入道,第一个基础是亲近具德师父,善知识的标准是具备十个德,十个德不具足的,海公上师从其传承的教诫:一定要持戒,一定要有悲心,不为名不为利。我们现实看到,为名为利的人到处搞得乱七八糟,把规矩都搞坏了,这是名利作怪。弘法利生如果有名利心,决定是为个人奋斗,不是无我,这样背道而驰,将来一定一败涂地。这是危险的,相当于自己吃毒药,吃砒霜。如果为了名利去做所谓的弘法利生,就是自杀,在佛教里没有前途。希望大家亲近善士,自己将来要成就善士,尤其出家的,将来是人天师,要给众生做眼目的。如果名利心大,自己都糊里糊涂,眼睛还没睁开,怎么能给人家做眼目呢?

所以,一方面我们现在选择具德师父,要把具德师父的形象看清楚,不要盲目地被人家牵起鼻子走,如果跟牛一样糊里糊涂,被人用绳子牵着鼻子,最后牵到屠场里去,要把你杀了,还不知道。所以不要糊涂,鼻子不能给人家乱牵。真正的具德师父,纔可以跟他去学,不是具德师父,则要敬而远之。

第二个是听闻正法,佛的法一定要听的,如果说「我不要听,眼睛闭起来,还会开悟的,开了悟,三藏十二部在我心里」。开悟的人,三藏十二部确实在心里,但是你如何去开悟呢?必定依听闻正法,闻思修,戒定慧这一套东西。听闻正法后要如理思惟。鼓励大家讨论,大众思惟对那些根基差一点的人有帮助,有特别的加持力,大家互相加持。在藏地,不参加辩论是不行的。在老师那里学了半天,要上辩论场去磨练。我们这里讨论也可以带一些辩论。讨论的时候,希望没有公务的人都去。要么是培福做事情,要么是开智慧,辩论,讨论。如果总是散心杂谈,那是信施难消。

最后,法随法行,通过自己的思惟,把佛教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然后见之于行动,这包含修定。这些是道前基础。

从此第二,明住果非向。论云: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后果向? 解云:此意者,何故断五品,非第二向,断七八品,非第三向,断上七地,非第四向也。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从此第二,明住果非向。论云: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后果向」,已经断了欲界的一到五,六、七、八,乃至九到无所有处的所有的烦恼,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只能说是住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不说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为什么?

「解云:此意者,何故断五品,非第二向」,断了五品的烦恼,为什么不叫一来向呢?断七、八品的时候,应是不还向,为什么单叫一来果呢?

「颂曰:诸得果位中,未得胜果道,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得果的时候还没起胜果道,既然没有起胜果道,这个时候是果,不是向,胜果道(即胜进道)起之后,纔说是后面的向。道类智也是断上界道谛下见惑的解脱道,跟修惑不相干。

释曰:诸得果位中者,据前预流等三果也。未得胜果道者,未得五品等诸胜果道也。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者,结上三果不名后向也。谓断五品,至道类智,未起五品胜果道故,但名预流果,故不名第二向也。断七八品,至道类智,未起七八品胜果道故,但名一来果故,不名第三向也。断上七地,至道类智,未起七地胜果道故,名第三果,故不名第四向也。胜果道者,谓向道也。夫论向道,胜前果道,或趣后果,名胜果道。

「释曰:诸得果位中者,据前预流等三果也」,具惑,或者断一到五品的,见道的时候是预流向;证果的时候是预流果,不叫一来向,因为还没有起胜进道。起胜进道之后,叫一来向。同样,断六、七、八品的,见道的时候是一来向,住果的时候是一来果,起胜进道,是不还向。欲界的九品乃至无所有处的烦恼断完的,见道的时候还是不还向,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叫不还果,起胜进道纔叫阿罗汉向。

「未得胜果道者,未得五品等诸胜果道也」,即使欲界的五品烦恼在见道前断了,得预流果之后,再进入到五品胜果道,还要以无漏道去得烦恼的离系得,这个叫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者」,没有起胜进道的时候,只能住果,不能叫后头的向。「结上三果不名后向也。谓断五品,至道类智,未起五品胜果道故,但名预流果,故不名第二向也」,假使断了前五品,起胜进道,住果之后又向前进,那个时候叫一来向。同样断七、八品到道类智时,没有起七、八品胜果道,叫一来果,不叫三果向。假使二果得到,又起胜果道(胜果道是对修惑来说的,得到修所断烦恼的离系得),那就是不还向。「断上七地,至道类智,未起七地胜果道故,名第三果,故不名第四向也」。

「胜果道者,谓向道也」,胜果道是朝向前面那个果的道,就是向道。「夫论向道,胜前果道,或趣后果,名胜果道」,比前面那个果要超胜,更向后面的果,叫胜果道。

问:何故前住果,未得胜果道?答:以胜果道是向道故,故住果位,未起得也。

胜果道是向道,在果的时候,没有功能去得胜果道。实际上,在胜果道断的烦恼是修道的事情,而第十六刹那还只是见道的解脱道,没有能力引出修惑的离系得。修惑的离系得决定是胜果道的时候得的,所以在第十六刹那只能住果,不能有后果的向。断一品到五品的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只能叫预流果,胜果道一起,纔是一来向。

以前那个问题,色爱尽遍知跟顺五分下结尽一起得行不行?不行!住果的时候,只能得一个顺五下分结断遍知。以前断过色界烦恼的,现在无色界的定也得到的,在起胜果道的时候,得到色爱尽断遍知,那是后头的事情,不能两个断遍知一起得。

从此第二,约修无学道。就中有二:一、明德失数,二、历位广明。且明德失数者,论云:当约修惑,辨渐次生能对治名,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从此第二,约修无学道」,讲修道、无学道。「就中有二:一、明德失数,二、历位广名」,预流果之后是修道,修道圆满是无学道。下边又分几科,「明德失数」,明德失的数,德,能治道,失是所断的烦恼,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品。「历位广名」,一位一位地说,从预流果之后,一来向,一来果,一位一位都是修道的位,然后阿罗汉(无学)的位,讲得很仔细。「贤圣品」一学,经上看到的那些圣者的位置就了然,自己在什么地位也摸得清楚了。有些人会增上慢,得了一点点好处,自以为证到什么了。有一个居士以前学过气功,禅定方面有一点基础,他修佛法的时候,观想菩萨像,自己感觉好像是跟菩萨合而为一了,就说「我成佛了」,增上慢来了。那就是不知位次,这最多是九住心里边的五住心,那个时候会飘飘荡荡地,自己不见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看到东西都是如烟如幻的,好像是假的、不实在的,这还是止的境界,没有证空性。空性得到之后,东西历历分明,知道自性空,这纔是真的空性。看到如幻如化,好像是没有了,那还是幻象,是光影门头。自己不见了,观一个菩萨出来,与菩萨合而为一,就成了菩萨,哪有那么容易呢?这只是定中的境界。这些,如果学过教法,很清楚自己在什么地位,这仅仅是得了一点点止的味道,还没有进入根本的奢摩他。所以没有学教,往往很可笑的。

有一个居士对外边说闭关,这些天不见客,不应酬,修灭尽定。灭尽定是三果阿那含以上修的,那你是不是三果阿那含以上?如果真是三果以上,说自己修灭尽定,等于说自己至少是三果以上的阿罗汉,那是暴露你的修证,也是不允许的。如果没有得到三果阿那含,你说修灭尽定,那就是妄语。不学教往往搞一些很幼稚的笑话出来,实际上差之千里。

第一,德失数,功德跟过失,功德是能治的对治道,过失是所治的烦恼,各自有多少?见所断的烦恼——八十八使基本上讲完了。修所断的烦恼,「当约修惑,辨渐次生能对治名,分位差别」,能对治的对治道跟所对治的烦恼怎么生起来,差别在哪里?

「颂曰: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三」,三界九地,每一个地所断的烦恼(失)分九品;能对治的道(德),也是九品。先分下、中、上,里边再分下、中、上,三三九。

释曰:失谓过失,即所断烦恼也。德谓功德,即能断道也。于九地中,地地修惑,各有九品,九九总有八十一品惑。其能断道,地地亦九,总有八十一品无间道,八十一品解脱道。

「释曰:失谓过失,即所断烦恼也」,所谓失是所断的烦恼,是过失。「德谓功德,即能断道也」,德是功德,能够断烦恼的道有功德,能够把过失去掉。

「于九地中,地地修惑,各有九品」,三界九地,每一地修所断的烦恼又分九品,九地一共八十一品烦恼。能断的道,能够对治烦恼的道,也同样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无间道,九九八十一品的解脱道。正在断烦恼的时候是无间道,烦恼的得断掉、择灭得得到是解脱道。

问:失德如何,各分九品?答: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三,故成九品。且下品三者,谓下下、下中、下上;中品分三者,谓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者,谓上下、上中、上上。应知此中,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乃至上上品道,能断下下品障。如洗衣位,粗垢先除,后除细垢;又如粗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小闇。失德相对,理必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剎那顷,下下品道,能断无始上上品惑。犹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剎那顷,小灯能灭。

「问:失德如何,各分九品」,为什么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从根本来说,烦恼分上、中、下三品。「此三各三,故成九品」,每一品再分三品,分成九品。「且下品三者,谓下下、下中、下上」,下里边,又分下下、下中、下上;中里边分中下、中中、中上;上里边也分上下、上中、上上。

「应知此中,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下下品的道是最小的道,能够断上上品的烦恼,即最粗的烦恼、最粗的障。最微细的障很难断掉,要上上品道对治。

上上品的惑是最粗的惑,用力量最小的道可以对治。最微细的惑是下下品的惑,一定要上上品道、最厉害的道来断。打个比喻,「如洗衣位,粗垢先除,后除细垢」,洗衣服时,粗的垢一搓就掉了,里边细的油腻要下大工夫。「粗垢先除,后除细垢」,下下品的道先除粗垢,细垢一定要上上品的道纔能除得掉。

又打一个比喻,「粗闇」,粗的暗,小明能除。「小闇」,微细的暗,大明纔能除。一点点小的光可以点亮一个漆黑的房间,驱除最粗的黑暗。但是要在房间里做事情,火柴的光不行,点蜡烛也不行,要大的光明纔能把微细的暗除掉。如果微细的暗不除掉,大的东西看清楚了,字却看不清楚,事情还做不了。上上品的烦恼,下下的对治道能够除掉;而最微细的下下品的烦恼,却是要上上品的道纔能除。烦恼的上下按粗细来说,对治道的上下按力量的强弱来说。这两个互相交叉相对。

「失德相对,理必应然」,德跟失是交叉相对的,下对上,上对下,从道理上说,必定如此。「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下下品道,能断无始上上品惑」,白法,这里指无漏法,当然力量强,黑法烦恼力量弱,所以一刹那的时间,下下品的道能把无始以来上上品的惑除掉,「犹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千年暗室,一灯能照破,无始以来的大黑暗只要一盏小灯,这个黑暗就没有了。假使你手里有一盏灯,不能说是黑暗,但是这个光明还远远不够。如果做微细的事情,要做衣服、针綉,或者要把小小的线路接起来等等,那要大大的灯。所以,交叉相对的对治,道理必定如此。

从此第二,历位广明。就中有四:一、明预流七生,二、明一来向果,三、明不还向果,四、明无学向果。且初明预流七生者,论云: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从此第二,历位广明」,下面从见道的预流果开始,一位一位上去建立圣者的名字。里边分四科:预流七生、一来向果、不还向果、无学向果。预流果是见道以后第十六刹那所证的果。预流果之后,依次是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这些是四果、四向。在见道的时候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是预流果。

「且初明预流七生者」,我们经常听到的,预流果要七返生死。什么叫七返生死?如果不学这段,一般都不会很清楚。七返生死不是简单地生七次,就人间说是七次,如果加上天上的,十四次,再加中阴身是二十八次。「论云:先应建立都未断者」,从修的烦恼一品也没有断开始。

「颂曰:未断修断失,住果极七返」,没有断修所断的烦恼,到第十六刹那住预流果的时候,最多还有七返生死。修道最低的开端是一品烦恼也没有断的预流果。

释曰:九地修惑,都未有断一品,名为预流。生极七返,谓于人天,七返受生。极言为显,受生最多,极不过七,非诸预流,皆受七返。言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

「释曰:九地修惑,都未有断一品,名为预流」,欲界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上界色界、无色界的,当然碰也没碰过。这样的预流果还要经过多少生死呢?「生极七返」,流转生死的时间最多是七返,也可能一返,七返以后决定证涅槃。所以证了预流果,涅槃就在手掌之中。「生极七返」,投生次数充其量最多七返。

这个七返是天上、人间往来七次往返生死,不是七次生死。「谓于人天,七返受生」,人间天上来来去去受生,最多是人间七次,天上七次。「极言为显,受生最多,极不过七」,受生再多超不过七次,可以六次、五次乃至一次。「非诸预流,皆受七返」,不是所有的预流果都一定要七返生死。

「言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预流,无漏道叫流,「初预此流」,第一次参与这个流,叫预流。预是参进去,凡夫对无漏道是参不进去。比如开会要凭出席证进去的,出席证拿不出来,对不起,进不去。预流一样,见道以后,第十六刹那,预入圣流,叫预流果。如果没有见道的功德,无漏的流是参与不进去的。这是第一次参加圣者之流,叫预流。

问:此预流名,为因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 苦法忍是第八也,于八忍中,从后数之,当第八故也 。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如超越人,至道类智,得二、三果,应名预流。答:此预流名,不目第八,目初得果,于四沙门果中,定初得故。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

「问:此预流名,为因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预流从什么时候算起呢?假使说初得无漏道叫预流,第八苦法忍应当是预流。第八有两种数法。就预流果的八忍、八智来说,从前往后数过去,最后一个是道类忍;从道类忍往前数,第八个是苦法忍,苦法忍是最初的无漏道。说最初预入无漏流叫预流,应当说苦法忍是预流,到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八忍、八智已经过了,怎么是预流呢?第一次参加无漏道的应当是苦法忍。

假使初得果的叫预流,「如超越人,至道类智,得二、三果,应名预流」,先断七、八品的得到一来向,断九品以上的是不还向,第一次道类智得果的时候有三种,初果固然叫预流,二果、三果也该叫预流,它们也是第一次得果!

「此预流名,不目第八」,苦法忍不能叫预流。「目初得果」,第八苦法忍是见道,是向不是果。预流是从果上说的,苦法忍不能叫预流。「于四沙门果中,定初得故」,先断六、七、八品乃至九品以上的,到道类智是一来果、不还果,它们不叫预流。在四沙门果里边,预流果决定是第一个得到。一来、不还,不一定是第一次得,固然对超越证的来说是第一次得到,但是对次第证的是第二、第三次得到。而预流果一定都是第一次得到,所以预流决定是初果。

苦法忍不能叫预流,因为是从果上说的。果还有三个,另外两个不是决定第一次得到,而初果决定是第一次得到,所以只有初果叫预流果。「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

问:何缘此名,不目第八?答:要具三义,得预流名。一、具得果向无漏道故,二、具得见修无漏道故,三、于现观十六心,流遍至得故。第八三义俱阙,故预流名,不目第八。

「问:何缘此名,不目第八」,继续追问,第八苦法忍是第一个得到无漏道的,为什么不能叫预流,一定要从果上安呢?

「答:要具三义,得预流名」,立预流名有三层意义。「一、具得果向无漏道故」,要有得果、得向的无漏道,得果的无漏道,第八没有。「二、具得见修无漏道故」,要得到见道的无漏道,还要得到修道的无漏道。「三、于现观十六心,流遍至得故」,四谛十六行观要全部观完。从这三个条件来看,苦法忍都不满足。「第八三义俱阙」,当然不能叫预流,「故预流名,不目第八」。

言七生者,人中七生,中有、生有,名为七生,天中亦然,中、生各七,总二十八生,皆七等故,说极七生。

七生的道理跟中阴四十九天的道理一样。民间经常把中阴认为非四十九天不可,打七也是七七四十九天。实际上中阴身最多是保持四十九天,少的话,这刹那死,第二刹那投生。投生无间地狱的,这里死掉,第二刹那无间地就下地狱,一个刹那的间隔也没有。世间的孝子又没有神通,总希望超度父母,尽四十九天超度,这当然也可以。实际上,不一定四十九天,可能早就投生了。中阴的时候超度最有效,投生以后,你再超度,他漠而忽之。假使说,投生为人,前辈子的子孙在超度你,你能不能感觉得到?有的时候梦里边或者有一点感觉,或者有的人这一天肚子特别饱,好像不吃东西也很饱,这可能是人家在供你,但是你不知道。

这里说的预流七生也是充其量是七次。这个七生不是投七次生,而是人间一次,天上一次,再到人间来,再天上去,往来一共七次,叫七返生死。「人中七生,中有、生有,名为七生」,一生包含中有、生有。如果拆开,中有也是七次,生有也是七次,那十四生。天上去七次,天上也有中有,也有生有,也是各七,又是十四个,总的来说,要二十八生,实际上是七次往返。

问:何缘彼无受第八生?答:谓相续身,齐此七生,所有圣道,必成就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法应尔故。至第七生,逢无佛法,虽在居家,得阿罗汉,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

为什么最多是七生呢?「问:何缘彼无受第八生」,前面说的第八有,七生之后会不会再受一生?再追问一下。

「答:谓相续身,齐此七生,所有圣道,必成就故」,相续就是指有情,这七生之后,他的圣道决定成熟。最多七生,圣道成就,要证阿罗汉果,不会有第八生。「法应如是」,法尔如此。欲界的九品烦恼,第一品、第二品投几生,第三品、第四品投几生,这些都有定数的。既然是预流果,还留下这么多修惑要断,最多能够感七生。

「如七步蛇,第四日疟,法应尔故」,比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决定是如此。怎么叫七步蛇呢?有一种蛇很毒,人被它咬之后,最多走七步路,马上就倒下来。身体抵抗力弱的,走两步路就倒下来。小孩子、老人,可能一咬就死,一步也走不了。强健的人也最多七步,第八步走不动,决定死掉,所以叫七步蛇。第四日疟,疟就是疟疾,四川叫打摆子,这个病有各式各样的,有的是隔一天发一次,有的是隔两天发一次,这里是隔四天发一次,这一天发了,中间三天没事一样,到第四天又发起来了,这是这种病的规律,法尔如此,自然界的规律如此。

七次投生也是规律。「至第七生,逢无佛法,虽在居家,得阿罗汉,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到第七生的时候,即使「逢无佛法」,这个地方没有佛法,也是在家身,没有出家,但他还是会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之后,必定不会再住在家里做白衣,决定要出家,自然得比丘形相,「法尔自得,苾刍形相」,自然会得比丘相,不要剃的。我们现在剃头要拿刀,不剃头发掉不下来。佛在世时善来比丘,善根成熟了,佛说一次善来比丘,他马上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行动威仪如二十年老比丘。因为过去的善根很纯熟,佛给他说句善来比丘,头发、胡须自己掉完,袈裟也不要做的,穿在身上,行动威仪好像二十年的老比丘,他早就熏习成熟,机缘一发,马上就来了。预流果也一样,到第七生,条件再怎么差,碰到没有佛法的时候,也没有出家,但是他决定要得阿罗汉果,得果之后,决定不会在家里,决定自然显比丘相。

问:预流既未断不善修惑,云何经说,预流名为无退堕法 不退堕三恶趣也?答:此有五义,一、以不生长退堕业故,二、违彼生长业与果故,三、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四、加行意乐俱清净故,五、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

「问:预流既未断不善修惑,云何经说,预流名为无退堕法」,预流果既然欲界修所断九品烦恼一品也没有断,为什么经上说预流无退堕?「答:此有五义」,经上说不退有五个原因:

第一,「以不生长退堕业故」,再也不会造退堕恶道的业。预流果法尔不会犯五戒。即使没有受五戒,没有碰到佛世,天然不会犯五戒。五戒都不犯,不会生长堕三恶道的业。第二,「违彼生长业与果故」,以前所造的能报恶趣异熟的不定业再也不能与果。第三,「强盛善根镇彼身故」,有一个强烈的善根在他身上坐镇,等于说有一支强悍的部队驻扎在那里,土匪不敢进来。这个强烈的善根指无漏善根,见道的那些善根,八忍八智、无漏的道在他身上,决定不会造恶趣业。第四,「加行意乐俱清净故」,加行是身语,意乐是意,身语跟意三业都清净,不会做那些不符合律仪的事情,任运不犯五戒。第五,「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在忍的时候,决定要堕恶趣的业都已经得了非择灭,忍还是有漏道的加行道,预流果是无漏的果道,在忍的时候尚且不起恶趣业,在预流果怎么会有呢?

故有颂曰:愚作罪小亦堕恶无惭愧故;智为罪大亦脱苦 惭愧增故;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引此颂意,明愚人名退堕,预流名无退堕也。

「故有颂曰: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这是说愚与智的差别。这个愚智不是世间的聪明、愚笨,而是得无漏道的跟没有得无漏道的。得无漏道的智者跟没有得无漏道的愚夫、凡夫同样造罪,果报截然不同。这里还没有讲到菩提心,菩提心里边有更大的变化,现在是指有没有得无漏道。愚是指凡夫,没有得无漏道的人,愚痴者造的罪虽小,因为没有惭愧心,没有悔改心,也决定要堕恶道。有智慧的人因为惭愧心增上的缘故,虽然造大的罪,惭愧心起了,有追悔的心,恶作制止住了(即前说不能增长业),即使他造的罪很大,也不堕恶道。

为什麽罪小的要堕恶道,罪大的反而不堕恶道?打个世间的比喻,「如团铁小亦沉水」,一个铁弹子再小,把它放在水里,它决定要沉下去的。「为钵铁大亦能浮」,假使把铁质的钵放在水里,却能浮起来。现在的远洋轮,几万吨,几十万吨的都有,在水里不但不沉,还能远渡海洋到彼岸。这就是有没有智慧的关系,有智慧的人能够这样子,没有智慧的就要沉下去。

所以我们学法就要开智慧,没有智慧,一点小罪就去恶道了;有了智慧,知道忏悔法,也知道发菩提心等等,虽然造了大的罪,也可以浮过去,带业往生,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学戒、不懂事,到处碰壁,到处上当,怪自己无知愚痴。贪、瞋、痴是不善根,你说痴好像没有什么过失。痴也有过失,要沉下去的。

贪、瞋、痴里边,有的人对痴很体谅。痴的人是要堕的。要求智慧,怎么求呢?闻思修,从闻慧、思慧、修慧而得到无漏慧,这是必然的道理。没有闻慧就没有思慧,没有思慧就没有修慧,没有修慧就没有无漏慧,这是肯定的。修慧要定中得来的,没有戒不生定,没有定就不生慧,这也是一套。

闻、思、修,戒、定、慧,是我们修行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的基本模式。有些人偏偏不要闻、思、修,闭起眼睛,耳朵塞起来,什么都不要,你智慧哪里来?「不要持戒,持戒过时,这个时代持什么戒?」没有戒,就没有定。没有戒,得定是邪定,要不得。正定必定由戒生,由戒生定,无漏的般若智慧纔会来。如果走邪道,来个邪定,不但证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要到恶道去,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