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辨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一来向,一来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前面讲预流最多是七返生死,这里讲再往上修的情况。
「今次应辨断位众圣」,断修惑的那些圣者有很多,断一品、二品、三品,乃至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天都断完的,一位一位的圣者,都要列出来。「且应建立一来向果」,从最初的建立起,最初的是一来向,慢慢往上,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个一个安立。
这个安立得很仔细,是很难得的。很多人有这个感觉,学了《俱舍》之后,感到自己上了一层楼,跟以前的比一比,比以前高明。
「颂曰: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先是一来向,欲界的烦恼断三品、四品的叫家家。断了三品的,三生,三家家;断了四品的,少受一生,二家家,即二生的家家。断一品、二品的怎么没有?因为开始断烦恼,这个劲很猛,断了一品、二品不会停下来,一、二、三品,决定是在一生中断,因为开始的力量极大,好像汽车开起来的时候,你想只前进一步就停下来,不会的。断一、二品决定不会停下来,最起码断三品。断三品的,三生家家;断四品的,二生家家。
〖表六–一三:欲界修惑九品与家家〗
「断至五二向」,断到第五品,是一来向。「断六一来果」,六品断掉,一来果,还得来一次。不还果,这一次在人间证到不还果之后,下辈子欲界永远不来了。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即预流圣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者,预流果后,进断修惑,诸无漏根,理必合有,义准已成,故颂不说。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其实家家也是一来向,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名字。下两句,明一来向跟一来果。「即预流圣者」,预流圣者从第十六刹那之后,进入胜进道,断欲界修所断的烦恼。「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以前的预流果,三个因缘具足,叫家家。哪三个因缘呢?
「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了三品、四品,这是第一个条件。「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能够对治欲界修所断的三、四品烦恼的无漏道,得到无漏根,这是第二个条件。「三由受生」,从受生来看,「更受欲有三二生故」,欲界里边,还得要受三生,或者二生。断三品的,再受三生,断四品的,还受两生。这是第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就叫家家。
「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者,预流果后,进断修惑,诸无漏根,理必合有,义准已成,故颂不说」,颂里边三个因缘,只说两个,中间的无漏根没有说。证预流果之后,再来断欲界的三、四品烦恼,无漏根当然一定是有的,所以第二个因素也包在里边。这是世亲菩萨的善巧,既省去几个字,又能够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言断三四品,受三二生者,若断三品,名受三生,若断四品,名受二生。谓九品惑能润七生,且上上品,能润两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合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既上三品,能润四生,故断上三品,四生便损,名受三生。既言中上品润一生,故断中上品,复损一生。前断三品,已损四生,今断中上,复损一生。故断四品,总损五生,受二生也。
「若断三品,名受三生,若断四品,名受二生」,欲界九品修所断的烦恼,一共能够在欲界润七生,上上品的,可以润两生;上中、上下、中上品的,都润一生;中中、中下,力量小一些,两个合起来能够润一生;下上、下中、下下,力量更小,三个合起来一生。预流果,欲界的烦恼一品也没断,至多七生,不会有八生,法尔如此。
「既上三品,能润四生」,假使断了三品惑,上上、上中、上下三品惑断掉。「断欲三四品」,先说三品断掉的,七生里少了四生,还余下三生,这叫三生家家。如果断了四品,中上品也断掉,还余下二生,是二生家家。断了上三品,本来能够润四次生的,还余下三生,所以叫三生家家,这是断三品的。
「既言中上品润一生,故断中上品,复损一生」,上上、上中、上下三品断掉,还有中上品也是润一生,又少一生,所以二生家家。
问:何故无断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答:必无有断一品、二品,不断三品,中间死生;无断五品,不断六品,而有死生。谓由圣者,得初果已,断欲修惑,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三品名一大品,有死生故,故断一品、二品,必断三品也。断第五品,必断第六品者,谓断第六品,证一来果,以无一品能障得果,故断五品,必断第六品。
「问:何故无断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断三、四品叫家家,一品、二品为什么不说呢?五品,叫二果向,为什么五品家家没有呢?
「答:必无有断一品、二品,不断三品,中间死生」,开始断的时候,势力极猛,断一品、二品,不会第三品没有断就命终,这一辈子决定第三品要断掉。既然断了三品,还有三生。
「无断五品,不断六品,而有死生」,五品断了之后,跟着第六品是证一来果,往前的奔头很大,不会断五品停下来,决定往前再冲,证一来果。断五品停下来的也没有,所以,没有五品的家家。
「谓由圣者,得初果已,断欲修惑,起大加行」,得初果之后,力量大,有无漏道,要断欲界的修惑,这个时候起的心极猛利,起大的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一大品是上品里边分三品,不会还没断完一大品结就断命。决定要一连串断三品,一辈子里边可以断完。「故断一品、二品,必断三品也」,起码要断完三品。
断五品,必断第六品。「谓断第六品,证一来果,以无一品能障得果,故断五品,必断第六品」,断了五品之后,还有一品要证一来果,决定没有一品能够把一来果障住。五品一断,决定进断第六品,证一来果,中间也不会生死,所以五品的家家也没有。
问:若无一品能障得果,何故断第八品,不断第九品,有死生耶?答:以断第九,一即得果,得第三果也,二复越界,越欲界也。由越界故,第九品惑,障不还果。断第六品,虽即得果,而不越界,故此一品,不能障果。
「问:若无一品能障得果,何故断第八品,不断第九品,有死生耶」,一品不能障果,断第五品决定断第六品,但是断了第八品,不断第九品的也有。第九品得的是不还果,断了第八品,不还果没有证到命终,为什么这种情况有生死呢?
「答:以断第九,一即得果,得第三果也」,固然断第九品也是得果,第三果。「二复越界,越欲界也。由越界故,第九品惑,障不还果」,因为第九品惑,是两层意义。一个是断九品惑,得第三果;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九品一断,要超欲界,那要费大劲。所以第九这一品烦恼,可以障住证不还果,这一辈子就死掉,也可以。九品烦恼一断之后,下辈子欲界决定不来了,要越欲界,不容易断的。「将得忍不还」,你要得不还果的时候,欲界的那些业要障你,让你得不到不还果。第六品烦恼不障,你还没有超出欲界。等于说一个人有债务,人在国内,上海、北京、天津,随便你走,只要没出国境,欠的钱总要还,逃不了的。如果你出国去,债要不到,那就不行,非把你抓住不可,那要挡你。第三果一样的,你要越界,欲界再也不来了,欲界的业都要起来,把你抓住,这个债还没还掉呢。一来果不障的,他没有出界。这是因为越界不越界的关系。
「断第六品,虽即得果」,虽然也是得果,不越界,「故此一品,不能障果」,所以这不能障。
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于欲天处,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三二生;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而证圆寂。若天家家,天三人二,天二人一,此天家家,人中得道。若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天一,此人家家,天中得道。
「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是天家家,二是人家家。什么叫天家家?「谓于欲天处,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三二生」,所谓天家家,在天上受三生、二生,他可以在天上生三个地方,一个天处,二个天处,三个天处,受三次生,或者受两次生,每一次地方不一定一样,可以这个天、那个天,这是欲界的事情。人家家,在人间可以生三次、二次,最后是证圆寂,就是证阿罗汉果,或者一个洲生三次,或者二洲,或者三个洲,一次在东洲,一次南洲,一次西洲。这样证圆寂。
「若天家家,天三人二」,天家家,天上三次,人间二次;或者天二人一。三生的,天三人二;二生的,天二人一。「此天家家,人中得道」,所谓天家家,在人间得道,在人间断了三品,然后命终,下一辈子生天上,再下来到人间一次。第二次往天上,第二次回人间,第三次再往天上,证阿罗汉果,这是天三人二。假使生两次的,天二人一。人间得道之后,生天上去,再下来人间一次。再到天上第二次,涅槃。天二人一,这是天家家。
人家家,天上得道,到人间来受二、三生,所以人三天二,人二天一。人家家是欲界天中得道,在天上命终,生到人间一次;命终又到天上,天上命终第二次到人间;人间命终之后又第二次到天上,命终后第三次到人间,决定证涅槃,人三天二。若是人二天一,以此类推。这是天家家、人家家的差别。
且天家家,天三人二者,谓于人中,得见道已,断三品惑,从此命终,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又从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一生;又从人死,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并前一生,名为二生;复从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一生,兼前一生,名人二生;又从人死,复生天处,更受一生,并前二生,名天三生。故天三生、人二生也。于第三生,断烦恼尽,证阿罗汉。天三既尔,天二人一,及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天一,准前说之。
「且天家家,天三人二者」,假使天家家,天三人二的,「谓于人中,得见道」,在人间见道之后,又断了三品的惑,命终之后第一次生天上,天上命终又生人间,这样往复,第三次生天上的时候,决定要证涅槃。「第三生,断烦恼尽」,最多是三生,「证阿罗汉」。天上三次,人间二次,叫天三人二。
「天三既尔,天二人一」,天二人一,断了四品,天上去二次,人间来一次。人家家,在天上得道,到人间三次,天上二次;断了四品的,人间二次,天上一次。「准前说之」,根据前面的,自己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会类推。善根是自己练出来的,自己练根,好好忏悔嘛!为什么没有智慧呢?第一是过去在傍生道时间太多,不求智慧,这是愚痴的根;第二是障人家的智慧,人家修法,你去障他,人家来看经,你不给他看,吝法。小路尊者,以前是大法师,人家要求法,他吝法,后来就很笨。佛叫他扫地,扫地,扫到后来,心地扫干净了,业障忏悔干净,智慧又开了。金刚萨埵忏悔法,这是最厉害、最有力的忏悔法,教给你,你一定要去用。
断至五二向者,谓预流果,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名一来向,趣一来果故。断六一来果者,若断六品,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名一来果。此亦名曰薄贪瞋痴也。已断上中六品重贪瞋痴,唯有下三品薄贪瞋痴故。
「断至五二向者,谓预流果,进断欲界一品修惑」,预流果再断一品修惑,乃至五品,这个时候叫一来向,已经趣向一来果。
「断六一来果者,若断六品,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所谓一来果,欲界天去一次,再到人间来一次,般涅槃,还来一次,叫一来果。「薄贪瞋痴」,九品里边已经断了三分之二,「已断上中六品」,上三品,中三品,这六品重的贪瞋痴断掉了,唯有微细的下三品贪瞋痴还在,这叫薄贪瞋痴,是一来果。欲界的一来果,再一生,把薄的贪瞋痴也断完。
从此第三,明不还向、果。就中二:一明不还向果,二明不还果差别。今则是初。论云:已辨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从此第三,明不还向、果。就中二:一明不还向果,二明不还果差别」,不还果的差别也很多。「今则是初」,先说向果的差别。「论云:已辨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一、二、三、四果,先是见道,见道是初果向,然后是初果;初果之后是二果向,又是二果;现在就是三果向跟三果的事情。
〖表六–一四:不还向果〗
「颂曰: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此即第三向,断九不还果」,断了七品或八品的,「一生」,还要受一生,名字叫「一间」,是第三向。「断九不还果」,第九品断掉之后,是不还果。从见道的预流向开始,一直到现在,在《现观庄严论》里边是二十僧。这二十僧一般是根据《俱舍》里边的差别而分出来的,基本上跟这里是相同的。
释曰:初两句明一间,下两句明向、果。谓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七八品惑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
「释曰:初两句明一间,下两句明向、果」,开始两句是明一间这个果位,下面两句说第三向、第三果。「谓一来者,进断余惑」,一来果再往上进,断余下的烦恼,「若三缘具,转名一间」,假使具足三个缘,叫一间。
哪三个缘呢?「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七八品故」。一来果是断了第六品烦恼,同时又叫薄贪瞋痴,还余下七、八、九三品。断第六品之后往上进,断了欲界修惑七品、八品的,这是一个条件。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七八品惑无漏根故」,既然有无漏道断了七、八品的修惑,当然有对治七、八品烦恼的无漏根。修道的时候是已知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都是无漏根。
「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还要在欲界里再受一生,不是一返生死。「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颂里边只说两个缘,断七、八品,还要受一生。成就无漏根,能够对治七、八品烦恼的无漏根,可以包在断七、八品里边。
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答:断第九品,越欲界故。前说三时业为障中,欲界地业,障不还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谓得不还,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异熟地故。故一品惑,障得不还果。
「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第六品不能障得一来果,断了第五品,决定这一生能断第六品,证一来果。为什么第九品可以障住此生证不还果呢?
「答:断第九品,越欲界故」,断了第九品,固然也是得果,但是要超越欲界。如果要证到不还果,要超出欲界,在证不还果之前,一切欲界的业都要障住他,不让他出去,所以不还果因为越界的缘故,一品的惑可以障住他。
「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这个颂很重要,得忍、得不还、得阿罗汉都有障的,得忍的时候,三恶趣的业要障他;得不还果的时候,欲界的业要障他;得阿罗汉果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的业要障他,这些都有障的。要冲出这些障,纔能证果,所以要忏悔业障也是这个道理,业障不忏悔,果证不了。
另外一种,干脆把业受了之后证果。安世高法师以前是安息国的太子,前两世都到中国来还债,第三次成为高僧安世高尊者,弘法。要么是忏悔,把业报转了;要么是还掉,不背债。否则这个业背在身上,要障住你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证不到这三个东西。其他的一些善法,弘法利生都有障。
业障重的人,自己修行还有障,何况弘法利生呢?你们自己体会,正是到修行重要的关口,或者讲经讲到正重要的时候,害病,或者是家里来电报,或者起烦恼走掉,各种情况都会有,总是使你搞不成。这就是障,只要自己认得是障就对了,认不到障的话,障来了不知道,敌人冲到你面前来了,你还不知道,当它是好朋友,那怎么行呢?
「前说三时业为障中」,前面那个颂说三时业为障。可以把重要的颂子抄在笔记本上,有空就拿出来背。「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将要证得忍位、得不还果、得阿罗汉果,这三个时候都有障。恶趣的业,障得忍;欲界的业,障得不还果;色界、无色界的业,障得阿罗汉果。烦恼跟业同样,都是要障的。
「谓得不还,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异熟地故」,烦恼本来是要生烦恼的,第九品烦恼不断,它还要生同一品的烦恼,这是等流果,把它断掉,等流果就断了。第九品烦恼要产生异熟果,欲界还要投生,把它断掉,欲界的异熟也不受了。这一品烦恼跟业一样,同样能障得果。所以业跟烦恼都是集谛,过去的业现在的烦恼都有力量,障得不还果。
言一间者,间谓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由此二义,名一间也。
「言一间者」,断七、八品烦恼的圣者,叫一间,间是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他还要受一次的生,这一生夹在中间叫一间,这一生过了证圆寂。或者说,「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一生是从果来说,一品惑是从因来说,都是一间。「由此二义,名一间」,一个是还有一生隔住,证不到圆寂;一个是还有一品惑为间隔,证不到不还果,这都是一间的意思。
一间,也有天一间、人一间。天一间,天上受一生;人一间,人间受一生。一品惑,只能生一次,要么欲界天上受,要么人间受。
此即第三向者,即此断七八品惑,名不还向,趣不还果故。断九不还果者,断第九品,得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
「此即第三向者」,断了七、八品惑的一间,就是不还向,他趣向不还果。「断九不还果」,第九品的烦恼断掉,证到不还果。不还果,欲界再不来了,超出欲界。一般见道,都是未到地定见的。如果证了初禅再见道,那是超越证,因为欲界九品的烦恼在世间道的时候断掉了,这时候见道证不还果。
「断第九品,得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什么叫不还?决定不再来欲界受生。这个翻译得很好:预流,七返生死;一来,来一次;不还,不来欲界了。这些是意译,音译是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从此第二,明果位差别。就中有七:一明七种不还,二明九种不还,三明七善士趣,四明非生上界,五明杂修静虑,六明净居唯五,七明身证不还。
从此第二,明果位差别」,不还果里的差别很多。又分七科:第一,「七种不还」。第二,「九种不还」。第三,「七善士趣」,也是不还里一个特殊的名字。第四,「明非生上界」,欲界那些经生的圣者,上界不去的。第五,「明杂修静虑」,修静虑,有杂修、不杂修的,杂修静虑的人是乐慧的,他能生五净居天。第六,「明净居唯五」,净居天只有五个,为什么?杂修只有五种。第七,「明身证不还」,不还果证了灭尽定的,叫身证。灭尽定起码是证到不还果纔能修的。
且初明七种者,论云:今次应辨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且初明七种者,论云:今次应辨彼差别相」,欲界的第九品惑断掉之后,得不还果。不还果有几种差别呢?有七种差别。
〖表六–一五:七不还果〗
「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没,余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槃」,一共七种。第一,中般涅槃。第二,「生」,生般涅槃。第三,「有行」,有行般。第四,「无行般」。第五,「上流」,上流里边,又分两种,杂修的、不杂修的。杂修的,生色究竟天的,里边又分三种,超、半超、遍没。「余」,不杂修的,不到色究竟,能够生到有顶去。到色究竟天的人,不去无色界,无色界里边止重观轻,偏于止的。乐慧的人欢喜智慧,所以不去无色界;乐定的到无色界去。这是第五种——上流,上流又分好几等。第六,「行无色」,这些圣者在欲界证到不还果之后,已经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了,直接生无色界。又有四种,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因为无色界没有中阴,所以没有中般。往色界的有五种,就是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生无色界的只有四种,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这四种合为「行无色」。第七,「住此般涅槃」,现般,现身般涅槃的,这是当下这一辈子直接得涅槃。
释曰:此者,此不还也。总说有七:一者中般,谓欲界没,色中有中般涅槃故;二者生般,色界生已,般涅槃故,此具勤修、速进二道;三有行般,色界生已,长时加行,方般涅槃,有勤修行,无速进道;四无行般,谓于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怠无功用行,般涅槃故,此勤修速进,二道俱阙也。
「释曰:此者,此不还也」,不还果里边,总说有七类差别。
第一,中般,「谓欲界没,色中有中般涅槃故」,这是利根,他在欲界证不还果,本来要往色界生,色界的中阴身纔生起来,就证涅槃,这叫中般。
第二,生般,生色界以后般涅槃。「此具勤修、速进二道」,生般的既有勤修道,又有速进道,两个具足的。
第三,有行般,生到色界以后,还要长时加行方般涅槃。生般生色界之后,很容易就般涅槃,不需要加行。而有行般,要长时加行。所以说勤修道有,速进道没有,很精进,很努力,但是快不了,比前面生般要差一点。
第四,无行般,「谓于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怠无功用行,般涅槃故」,这一类无行般,他到色界之后,虽然时间很长修加行,但是懈怠、无功用行,经常是没有好好地用功,这样拖到后来般涅槃的。这一类,勤修道也没有,速进道也没有,这是无行般。这是有部的说法,经部不一样。
又经部释,论主许之。故论云:于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速进道,不由功用,般涅槃故,名为无行。无速进道,有功用行,般涅槃故,名为有行。
「又经部释,论主许之」,经部的解释,论主是同意经部意思的。经部的意思与有部不一样,比较下来,经部的说法确实是好一点。
「故论云:于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部先说有行般,后说无行般。有行般好,无行般差。但是经部认为,在经里边把无行般说在前头,把有行般说在后头,是这样的次第。世亲菩萨认为,「与理相应」,跟道理是合得起的。经部是依经的,以经为量,所以叫经量部;而有部,以论为量,以《发智论》《六足论》《大毗婆沙论》为量。
什么叫无行般呢?「有速进道,不由功用,般涅槃故,名为无行」,这个无行般基本上都修得差不多了,即使不用功,不需要加功用行,已经成熟了,没有很久就般涅槃的,叫无行般,这比有行般厉害了。「无速进道,有功用行,般涅槃故,名为有行」,还得要长时间的加功用行,纔能般涅槃,这叫有行般。
经部的解释,不需要加功用行,很快能够般涅槃的叫无行般;要经过加功用行,长时间的努力,纔能够般涅槃,叫有行般,当然比无行般要差。经部的次第跟有部的次第不一样,「论主许之」,世亲菩萨认为经部的意思好一些。
言上流者,是上行义,谓于色界,要转生上,方般涅槃。上流有二:一者有杂修,即乐慧也;二者无杂修,即乐定也。若杂修者,生色究竟;无杂修者,能往有顶。颂言余能往有顶者,余是不杂修者也。
上流有两种,一是从色界到色究竟天(仍属色界)为止;一是从色界一直到无色界,乃至到非想非非想天为止,都是上流。
「上流者,是上行义」,上流就是往上行的意思,「谓于色界,要转生上,方般涅槃」,在色界里边,还要往上生纔涅槃。不是马上就般涅槃的。上流又分两种,一个是有杂修,一个没有杂修。杂修的是乐慧,没有杂修的是乐定。这也可以看出人的根性。杂修,即杂修静虑,有漏、无漏的定互相穿插地修。没有智慧的人是搞不来的,修每一个定都有惯性,修无漏定要转到有漏定,总是要很吃力,他不愿意转过去,这要智慧。等于说剎车,车子往前开,一直往前很容易;往前开一半,马上回过来,往后开,不容易;往后开一会儿,又往前去。这就是杂修静虑,一会儿有漏,一会儿无漏。这一定要智慧厉害纔转得过来。
乐慧的人,并不是不修定,他在定里边把智慧插进去,修有漏定,转入无漏定;修无漏定,又入有漏定;有漏定又回到无漏定,这样子杂修,这个能力强。如果单是有漏定,或单是无漏定,这个力量不强,转弯的力量没有。而杂修静虑就是要锻炼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慧的作用。所以乐慧并不是说没有定,定里边再加智慧进去,能够生到五净居天,凡夫生不上去,只有乐慧的不还果纔能进去。欢喜定的,智慧要差一点,杂修静虑修不来,五净居天生不去,往上边无色界去了。所以,乐慧的到色界的第四禅以后,往净居天去;乐定的,色界第四禅以后,往无色界去。这是两条道路,乐定、乐慧的差别。
先说杂修的,「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去色究竟,中间又分三个:一、全超,二、半超,三、遍没。全超是一种,最好的;半超是第二等;遍没是第三等。「颂言余能往有顶者,余是不杂修者也」,不杂修的,乐定的圣者,最后往无色界去,一直到有顶。
就杂修中,复有三种:一全超,二半超,三遍没。今依色界,十六天中,辨此三种。
杂修又分全超、半超、遍没,色界里除掉大梵天和无想天(非圣者居),还有十六个天。「辨此三种」,就十六个天里边,来辨全超、半超、遍没。
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唯味初禅,从此命终,生梵众天,由先习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梵众没,生色究竟,顿越中间,故名全超。
全超的人,「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在欲界证不还果之后,第四静虑杂修过。先修有漏,后修无漏;无漏之后,又修有漏,这样子交杂地修。修过杂修静虑之后,「遇缘退失上三静虑」,本来杂修静虑成功,碰到一些缘退掉了。上三静虑,即二禅、三禅、四禅。「唯味初禅,从此命终,生梵众天」,退掉上三个静虑,独独地欢喜初禅,这样生到梵众天(初禅天)。生到梵众天之后,「由先习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因为过去修的力量还在,杂修静虑又修起来了。从梵众天命终后,生色究竟天。因为杂修静虑修好的人,决定生五不还天的,这是直接从梵众天生色究竟天。「顿越中间,故名全超」,中间十四个天,全部超越过去,叫全超。
言半超者,从梵众没,生色究竟,中间有十四天,渐次受生,或越一天,后生色究竟,或越二天,后生色究竟,乃至或越十三天处,后生究竟,皆名半超。超非全故,名为半超。越一天者,受十五生,越二天者,受十四生,乃至越十三天者,唯受三生。由此半超,极多十五生,极少唯三生,中间多少,如理思之。圣必不生大梵天处,谓大梵言,我生世间,是戒禁取,僻见处故。言遍没者,于十六天,尽遍受生,故名遍没。
第二种,半超,即不是全部超。他也是过去修过杂修静虑退掉,味著初禅生到梵众天,从梵众天没,因为杂修静虑,生色究竟天。但是中间十四个天,「渐次受生」,挨个挨个受生,但不是全部受生。或者是越一天,即一个天跳过去的,或者是跳两个天的,或者跳三个天,乃至跳十三个天,在中间至少受一生,乃至十三生的,都叫半超。
「越一天者,受十五生」,超一个天的,要受十五生。「越二天者,受十四生」,假使两个天不受生的,那要十四个地方受生。「乃至越十三天」,要受三生。最少的受三生,梵众天一生,中间一生,最后色究竟的一生。最多的受十五生,中间十六个天,只超一个天,去过其余十五个地方都叫半超。
「由此半超,极多十五生,极少唯三生,中间多少,如理思之」,半超最多的要受十五生,最少的只有三生,跟全超只差一生。中间多少,自己可以类推。
「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圣者决定不生大梵天,就是中间禅那个地方。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在初禅里边的梵众天、梵辅天,圣者可以去,大梵天决定不去。为什么?大梵天见不正,不是圣者住的地方。「谓大梵言,我生世间,是戒禁取」,大梵天王说,这个世间是我生的,所以有戒禁取。「僻见处故」,因为这是不正见的地方,圣者是不生的,这十六天里边没有包括大梵天。
「言遍没者」,第三种遍没,这十六个天,每一个天都要生一次。「于十六天,尽遍受生」,挨个挨个生上去,叫遍没。十六个天里边,不会一个天生两次。生色界天之后,每一个天只能生一次,不会生两次。
无杂修者,遍生色界,唯不能往五净居天。广果天没,往生三无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故色界中,下十一天,乐定、乐慧,俱得受生。于广果天,便分二路:若乐慧者,生五净居;若乐定者,生无色界。此五名为行色界者,乐定那含,虽生无色,经色生故,是色界摄。
没有杂修的是乐定的,五不还天生不进去。「遍生色界,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十六天里边除五净居天都能生。「广果天没」,四禅天的广果天死了之后,不生五净居天,直接往三无色。三无色再往上,非想非非想天,「方般涅槃」,在有顶天证涅槃,这是不杂修静虑,都经色界生。
「故色界中,下十一天,乐定、乐慧,俱得受生」,不还果,在色界十六天下边的十一个天(除掉五净居天),乐定、乐慧都会受生。五净居天只能是乐慧的生,乐定的生不进去。四禅的广果天之上是两条道路,乐慧的到五净居天去,乐定的到无色界去。
我们这里的学制,教学规划也是两条道路,先是六年,修的也好,学的也好,六年都是共的,到六年毕业分两条路。专修的修行;专学的,教理还要求学,还要再搞翻译。一般到上面都要分路的。人的根性是不一样的。
乐慧的生五净居天,乐定的生无色界。前面这五种叫行色界者,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都是要经过色界的。「乐定那含,虽生无色,经色生故,是色界摄」,乐定的阿那含,虽然往上生到无色界,但是他毕竟经过色界的,也属于色界摄。
行无色者,差别有四,唯除中般,无中有故。从欲界没,直生无色,有生般等四种那含。此总名为无色那含,足前成六。
行色界的阿那含有五种,行无色的阿那含有四种,「唯除中般」,中般没有,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没有色就没有中阴,没有中阴,就没有中般。「从欲界没,直生无色,有生般等四种那含。此总名为无色那含,足前成六」,无色那含本身就是四种,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这四个合起来排在第六,从欲界没后,直接往无色界,叫无色那含。这是第六种。
或有不生色界、无色界,唯于欲界,得般涅槃,名现般那含,于现身中,得涅槃故。颂言住此般涅槃者,即住此欲界,名现般也。此兼前六,成七不还。
「或有不生色界、无色界,唯于欲界,得般涅槃」,阿那含也可以证到阿罗汉,这一辈子证涅槃。色界也不去,无色界也不去,现身在欲界里边得般涅槃,这是第七种。「于现身中,得涅槃故」,现身般涅槃,叫现般涅槃,现般。「此兼前六,成七不还」,加上前面六个,一共是七个不还果。
从此第二,明九种不还。论云:于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颂曰: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表六–一六:九种不还〗
「从此第二,明九种不还」,再讲九种不还。九不还比较有规律性。
「论云:于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在行色界的五个不还果里边,还有其他的一种分别方式,来显示它们的差别。
「行色界有九」,行色界的不还又可以分九种。「谓三各分三」,很简单,三个里边,各分三个。「业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别」,因为业报、烦恼、根器不同,三个里边又分三个,就是九个。
释曰:行于色界五种那含,分成九种,且总为三: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上流般。有行无行,皆色生已,得般涅槃,皆生般摄。此三各三,故成九种。
「释曰:行于色界五种那含,分成九种」,行于色界的五种阿那含里边,又可以分成九种。「且总为三」,先总的三种,然后再各分三个。「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上流般」,中般有三种,生般有三种,上流般三种,一共是九种。「有行无行,皆色生已,得般涅槃,皆生般摄」,有行、无行这两种,都属于生到色界里边的事情,摄在生般里了。行色界的五种阿那含,先把有行般、无行般都归到生般里,五个归成三种。「此三各三,故成九种」,下边详细地说怎么分。
中般三者:一速般,二非速般,三经久般,由三火星喻所显故。
「中般三者,一速般,二非速般,三经久般」,中般里边又分三种。一种是速般,起了中阴马上般涅槃。一种是非速般,起中阴之后,不是马上般涅槃。一种是经久般,到中阴身呆很久,纔般涅槃。但都是中阴里般涅槃。「由三火星喻所显故」,由三火星来比喻中般的三种。打铁的时候,有火星溅出来,有的火星,纔溅出来,还没有爆得很远,马上熄掉了;有的火星,溅出去一段路,纔熄掉;有的火星,溅得很远,但是没有到地,熄掉了。到地是投生,没有到地,比喻还在中阴的时候。
生般三者:一者生般,约速立也,二者有行般,约非速立也,三无行般,约经久立。
生般也是三种,「一者生般,约速立也」,第一种生般,这就是前面七不还果里边的生般。「约速立」,一生之后,马上般涅槃,据时间快来安立的。「二者有行般,约非速立」,生到色界以后,还要加功用行,纔能涅槃的,不太快。三者,「无行般,约经久立」,生到色界之后,因为懈怠无功用行,过很久纔般涅槃。
上流三者:一者全超,约速立也,二者半超,约非速立也,三者遍没,约经久立。
上流,也分三种,「一者全超」,从梵众天马上往色究竟去,中间十四天全部超过去。「约速立也」,从快安立全超。「二者半超,约非速立」,他能够越一个天,乃至越十三天,毕竟比全超要慢一些。「约非速立」,不太快。「三者遍没,约经久立」,每个天都要生一次,遍没,更慢一些。
然上三种,及与九种,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互相望,无杂乱失。
这三种,乃至九种,分为速、非速、经久,以速度的快慢来分。他们互相地对看,没有杂乱的过失,都是有规律性的。
如是三种,及与九种,皆由业、惑、根有差别故,有速、非速、经久不同。由业三者:造顺起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成上流故。
「如是三种,及与九种,皆由业、惑、根有差别故」,造成这三种差别都是业、惑、根不同的关系。「由业三者」,业有三种。「造顺起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成上流故」,学过业品的知道,中有叫起,还没有生,正是趋向生,中有起来不能说中有生。顺起业,就是产生中有的业。中般三种,都是顺起业感中有身了。生般,顺生业,第二辈子受的业。这一辈子造业,第二辈子受生感果,生到色界去。生般三种,总在一生里受掉。如果上流,属于顺后业,这一辈子造业,第三生及以后再受报的。第二生受叫生般,第三生、第四生、第五生,乃至十六生都受的,叫上流,是顺后受业所感。
由惑三者:下品烦恼,中般现行;中品烦恼,生般现行;上品烦恼,上流现行。
下品的烦恼轻,中般里边,在中阴里边般涅槃的人,他们的烦恼是轻的。中品的烦恼是生般现行,比中般要稍微重一点。上流不但要投生,还要再往上生,是上品烦恼。以三品烦恼,分中般、生般、上流。
由根三品者:中般上根,生般中根,上流下根。
「由根三品者」,根的利钝也是分三品。「中般上根」,中般是中阴身般涅槃,是最上根;投生之后,再般涅槃的,中根;不但投生,而且不能马上涅槃,还要上流,一生一生地生,是下根。所以从业、烦恼、根器来说,都分成三种不同,在每一种里边,从般涅槃的速度来说,一是很快的,一个不太快的,一个是很长的,又分三个等级,所以一共是九种。
中般、生般各分三者,但由惑、根有差别故,分为三种,不由业异。谓中般三,同起业故;若生般三,同生业故,故非业异也。上流分三,具由惑、根、业有差别。业有别者,谓顺后业,有差别故,谓全超业,及半超业、遍没业故。此九不还,由惑、根别,思而可知。
「中般、生般各分三者,但由惑、根有差别故,分为三种,不由业异」,中般跟生般,又分快、不快、经久,烦恼、根器不同,分为三类。业是一样的,中般的全部是顺起业,生般的都是顺生受业,他们的烦恼有轻有重,根器有利有钝,般涅槃的速度又分为三种。
「谓中般三,同起业故」,业是相同的,中般三种都是顺起受业,生般三种都是顺生受业,根跟烦恼不一样,又分三种。「故非业异也」,业是没有什么差别。
「上流分三」,上流的业不是一种,顺后受业,名字是一个,但是生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十三生、十六生的,业不一样。所以上流里边,不但有烦恼、根器的差别,还有业的差别。「上流分三,具由惑、根、业有差别」,上流三种,烦恼、根器有差别,业也有差别。「业有别者,谓顺后业,有差别故,谓全超业,及半超业、遍没业」,全超的时候,只是梵众天一生,这是顺后受业,先是梵众天生一次,然后生到色究竟天,这是全超业。半超业,生梵众天之后,在色界里边至少还得再受一生,乃至十五生。遍没,十六生都要受的。根据顺后受业不同的,分全超业、半超业、遍没业。
「此九不还,由惑、根别,思而可知」,这九种不还果,由根跟烦恼的差别分的。「思而可知」。速般,当然是利根,非速是中根,经久般是钝根,可以以此类推。根的利钝也是相对的。有人说,无行般是钝根,他怎么般涅槃了?你这个利根,怎么还没证涅槃?不要说涅槃了,你五停心观都没修起,你怎么还能说他是钝根呢?那么这里说的钝根是从生般、有行般、无行般来说,相对的无行般是钝一点。
现在的「贤圣品」好懂,希望大家从闻思上面多加努力。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是入修的道前基础,必定要的。
从此第三,明七善士趣。论云:若尔者,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颂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从此第三,明七善士趣。论云:若尔者,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既然说阿那含有七种或九种的差别,经里边为什么只说七个善士趣呢?
「颂曰:立七善士趣,由上流无别,善恶行不行,有往无还故」,经里边有一个名字叫七善士趣,也是指不还的。如何配合起来呢?
释曰: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上流一者,同上行故,总合立一。
「释曰:中生各三」,中般、生般各有三个,就是速、非速、经久。上流,合而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论里的九不还,把后边三个合一个,七善士趣就是依据这个来的。「上流一者,同上行故,总合立一」,上流都是往上行的,所以总合一个。这在论里有很多辩论,前面中般、生般有快有慢,上流也有遍没、全超、半超的不同,那些辩论自己可以参考。
问: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答:趣是行义,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须、斯二果,善恶杂行。又此七种,皆往上界,不复还来,须、斯二果,往而复来。故唯此七种,立善士趣名。
「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为什么七善士趣一定要指不还果呢?初果、二果,须陀洹、斯陀含,凡是有学的圣者都是善士,为什么不立善士趣呢,也不立第四果?
「答:趣是行义」,趣是趣向、行的意思。「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七不还果超出了欲界。欲界有恶业,而色界、无色界,只有有覆无记,没有恶业。既然是善士趣,行善不行恶,指不还果。「须、斯二果,善恶杂行」,须陀洹、斯陀含这两个果,因为还没有出欲界,他们的恶行还是有一点。须陀洹、斯陀含不一定是现出家相,有的时候在家,也有妻子儿女,善恶行都有。当然,这个恶行不很厉害,主要还是善行,所以恶趣是不会去的。
「又此七种,皆往上界」,趣是趣向,七个不还果都是往上的,不还欲界的。而须陀洹、斯陀含在欲界里往往来来,须陀洹七次往来,斯陀含还得来一次,所以不能叫往上,不能叫趣。只有不还果符合七善士趣的条件,趣是往上,善士是不行恶。
为什么阿罗汉果不叫善士趣呢?阿罗汉也是纯粹的善业,没有恶行。阿罗汉是无学,再也没有往上的,从整个修行来说,声闻乘的阿罗汉是顶峰,不能再上去。所以七善士趣只能指阿那含。
从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论云: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从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论云: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本来是圣者,见道之后又投生,这些叫经生的圣者,前面说的差别相,还有没有呢?「不尔」,不是这样。「云何」,为什么?「颂曰:经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此及往上生,无练根并退」,这里讲欲界的那些经生圣者的情况。
释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厌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往上色无色界,证不还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色界无苦,厌心劣故,容生无色天。此经欲界生圣,及往上界生圣,必无练根,兼无有退。
「释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假使是圣者,他是见道以上的人,在欲界里边经生。「厌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往上色无色界,证不还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凡是见道以后,在欲界已经投过生的,这样的圣者在欲界里边厌离心极强,一定不往色界、无色界去。因为色界、无色界的寿命很长,都是以劫来算的,他们在欲界受了那么多苦,他想生到色界、无色界去划不来,赶快要出离,赶快要般涅槃,所以不往色界、无色界去。如果没有证不还果,欲界往来,因为欲界烦恼没有断。假使证了不还果,决定现生般涅槃,现般就是这一类的。他因欲界投过生的,证不还果之后,感到上界受苦的时间那么长,没有心再往上去,就要赶快去涅槃。
「若于色界」,假使色界投过生的圣者,知道色界并没有那么苦,厌离心不太强,有往生到无色界的可能。「色界无苦,厌心劣故」,色界里边没有很厉害的苦,只有行苦,厌离心弱。他也可以往色界,慢慢地生到无色界。
「此经欲界生圣,及往上界生圣」,凡是投过生的,欲界生的也好,往色界生的也好,往无色界生的也好。「必无练根,兼无有退」,他们这两种都没有练根,也不会退。
问:何缘经生圣,及上生圣,必无练根并退?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昔于凡身得道,未名胜依,经生唯于圣身,名殊胜之也。 故无练根及退转也。
「问:何缘经生圣,及上生圣,必无练根并退」,为什么经生圣者及上生圣者没有练根、退呢?
「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凡是投过生的那些圣者,他们的根器,已经修习到极其成熟,不需要练根。他们本来依凡夫身见道的,现在投生之后,以圣者的身出现,这个身比凡夫的身要殊胜得多,所以他们的依止殊胜,他们的根已经练成熟了,决定没有再练根、再退的。凡是在欲界投过生的,或者是往上生的那些圣者,他们必定不需要练根,也不会退。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一问也。由何等位,知杂修成?二问也。复有何缘,杂修静虑?三问也。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什么叫杂修静虑呢?
「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前面上流里边,因为修杂修静虑,能够到色究竟天去。没有经过杂修静虑的,不能生到色究竟,只能往无色界去。杂修静虑要先杂修哪个静虑?「由何等位,知杂修成」,怎么知道杂修静虑成就?「复有何缘,杂修静虑」,为什么要杂修静虑?
「颂曰:先杂修第四」,第一个问题,杂修静虑从第四静虑下手。「成由一念杂」,杂修静虑的成功,一念无漏,一念有漏,再一念是无漏。中间只一念相隔,杂修静虑成功。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修杂修静虑?第一是「为受生」,第二是为「现乐」。为受生是生到五净居天去;为现乐,现法乐住,现身受法乐。第三,「及遮烦恼退」,钝根起烦恼会退,修杂修静虑不会退。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先杂修第四者,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第四定最堪能故。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三个问题,由四句答完。「先杂修第四」,第一个问题,杂修静虑,从第四静虑开始。「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先必杂修第四静虑」,一定先从第四静虑下手,第四静虑,「最堪能故」,力量最大。第四静虑是不动地,离开三灾,又是舍受,没有喜乐冲动,也没有出入息,是最稳、最坚强的,成佛都是依第四静虑成的。杂修静虑先从第四静虑下手。当然第四静虑修好,一、二、三静虑纔可以互相地杂修。
成由一念杂者,杂修定成,由一念杂。谓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
「成由一念杂」,怎么样修成功呢?由一念杂。修杂修静虑,至少是不还,或者是阿罗汉。
「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阿罗汉,或者是不还果,要修杂修静虑的时候,从第四静虑下手。入无漏定,无漏定有习惯势力,很多念的无漏心,马上转入有漏心,很不容易。好像开汽车,马上停是不容易的,即使急剎车,它还要往前冲一下。有多念的无漏相续,引出有漏,有漏马上剎住又吃不消的,还得要一连串的有漏,再引无漏,又是一连串的无漏。这是因为习惯势力,不能一下子改变,总是要多念的无漏,引生多念有漏,再引生多念的无漏。这样慢慢锻炼,一点点减下去,最后减到两念无漏,引生两念有漏,最后再引两念无漏,这样叫加行成满,杂修静虑的加行成功,然后进入正修。
「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杂修静虑修到一念无漏,次生一念有漏,再生一念无漏,杂修静虑的根本修成。二念无漏,中间隔一念有漏。无漏心引出来,马上停下来生有漏的,中间很困难,有漏的心生出来,要生无漏的更困难,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锻炼。第四静虑的力量最大,锻炼由多念减到少念,少念减到两念,最后到一念成功。
「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第四静虑修成功之后,下边三个静虑,虽然力量差一些,有上面的基础,也可以杂修,修到一念无漏,一念有漏,再一念无漏。这中间,无漏生有漏容易一些,有漏生无漏,困难一些。所以一般说,一剎那生无漏,无漏一剎那生有漏,有漏一剎那又生无漏,前面算是无间道,第三剎那的无漏生起来困难,是重点,把它称为解脱道。
杂修静虑,总有三缘:一为受生,生净居故;二为现乐,受法乐故;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
为什么要修杂修静虑?第一个原因,「为受生」,那些圣者愿意生到五净居天去的,因为五净居天是最殊胜的地方。四静虑是止观相等的,而无色界止多观少,他们这些爱智慧的人,不愿意沉没在止里边,所以无色界不愿意去,要生到五净居天。第二个原因,「为现乐」,现法乐住,现前受到法乐的快乐。《法藴足论》说,修定有四个程序:现法乐住、殊胜知见、胜分别慧、诸漏永尽。这是第一个现法乐住。第三个原因,「为遮止起烦恼退」,阿罗汉也好,不还果也好,有些钝根烦恼引起之后会退,修杂修静虑可以保证不退。这也是练根的一方面。
从这一点来看,阿罗汉、不还果尚且要起烦恼退,我们一个凡夫,有的口气很大,「我在五欲的烦恼里边,可以撑得住,不为它所害,女人照片看了不动心」,不动心,你看这个照片干什么呢?这些都是根本不懂教理,你是个具缚的凡夫,一切烦恼都具足的,里边火种子是满的,你还跑到一个引火的地方去。在工矿企业,有些车间仓库里边是不能抽烟的,因为有很多要引起爆炸的东西在里边。这个人偏偏厉害,他拎那么多氧气瓶之类的,抽香烟不算,还要烧火,烧饭。你去烧嘛,炸得你粉身碎骨。不学教的人,他就会那么无知。你的把握在哪里呢?如果说你欲界的烦恼没有了,最起码你是不还果,得初禅,没有把握说大话,无知是增上慢,如果明明知道自己不行,要充好汉,那么是大妄语,是根本罪,还要下地狱。
从此第六,明净居唯五。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从此第六,明净居唯五」,净居天为什么只有五个?「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因为杂修静虑有五类,生的净居天也是五种。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起一无漏,次起一有漏,后起一无漏。第二品六,谓更三心并前成六。第三品九,谓更三心,并前成九。第四品十二,谓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品十五,复起三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净居,憎背有故。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第四静虑杂修的时候分五品,所以净居天也只有五种。哪五品呢?「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
「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品有三个心,第一个是无漏心,第二个是有漏心,第三个又起无漏心。从无漏转入有漏,一念,马上又一念转成无漏,这个修成,是下品。「第二品六」,中品的,一次无漏,一次有漏,一次无漏搞好;再是无漏、有漏、无漏,连着再起一次,一下子六个心,比下品力量大。第三种,「谓更三心,并前成九」,再来一次,九个心,那力量更强。第四种,连着起四次,一共十二个心。第五种,连着起五次,一共十五个心,练到十五,再多也没问题了。
前面是一品一品往上升,三个心升一品,三个心升一品,升到十五。因为锻炼的时候,有这五种的不同,所感的果,也是有五种净居天的不同。净居天里最高的是色究竟天,十五心圆满以上的,生色究竟天,其他的生前面的四种天。
「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因为修的时候有五品高下,感果也有五净居天的不同。「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净居,憎背有故」,净居天的果是不是无漏法所感的呢?净居天还在三界里边,三界的果都是有漏法的果,无漏法出三界的,不感异熟果。所以净居天的果,是因为有漏法受无漏势力的熏修,这个有漏法殊胜,感得净居天的果。无漏法本身对三有是厌离的,不会感三有的果的。
整个三界的果,都是有漏法感的。无漏法是超出三界的,跟三界是背道而驰的,不会感三界的果。所以,杂修静虑以无漏法修,无漏势力使这个有漏法感到这个殊胜的果,并不是无漏法自己感到三有的果。
从此第七,明身证不还。论云: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从此第七,明身证不还。论云:经说不还,有名身证」,有一种不还,经里边叫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他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叫身证呢?
「颂曰: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得灭尽定的不还果,叫身证。灭尽定没有心,只有身来证的,所以叫身证。
释曰: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
「释曰: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不还果,如果修得灭尽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灭尽定是无心定,入定前有心,入定之后是没有心,故名身证。灭尽定甚深,跟涅槃相似,这个定修好之后,一切定障都可以排除。阿罗汉把烦恼断掉,三明六通不一定有。慧解脱,无漏慧生把烦恼灭掉,解脱出三界,没有得灭尽定,定中的障还没有解脱,没有三明六通。有的人,对神通崇拜得很,好像一定要有神通,纔算是佛教里修行的人,我们看一看,有的阿罗汉也没有神通。
佛在世的时候,根支具尊者降伏毒龙,他是阿罗汉,没有三明六通,但毒龙走掉了,因为根支具尊者对佛制的戒,大的小的都从来不犯。从这一点,我们鼓励大家,好好持戒。你要有威光,统理大众,持戒得好一点,戒不行想统理大众,恐怕有困难。所以在事情上行不通的时候,不要怨人家,反过来照镜子,自己持戒持好没有?从根本上下手,把戒持好之后,决定会有效。当然现在的人,很难像根支具尊者那样做到从来不犯一个微细的戒。犯了之后赶快忏悔,这个恐怕还可以做。从这个方面下手努力,决定会有一定的好处。自己修行没有戒的基础,不要说证果,人天的身都难保。
有一个公案,一个年轻人到京城去考试。他在旅馆里住,碰到冬天下大雪,旅馆本来是一对夫妇开的,那个丈夫很早死掉,只有一个年轻寡妇。大雪连下几天,京师路不通,只好等在那里。时间久了,染污心生起来,两个人当然还有一点惭愧心,没有犯最大的根本,拥抱了一下子,那就考不上了,功名取消,这就是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一般说现在的在家人,拥抱好像是不稀奇的,那你想一想,将来的果报如何?这样由染污心拥抱一下,尚且要取消功名,根本犯,那是下地狱,所以戒很重要。
定慧,在戒的基础上纔能有。阿罗汉,即使他的定障没有除,三明六通没有得到,毕竟还能证阿罗汉。如果以神通为标准的话,正好中妖魔鬼怪的计,他们有报得通,你崇拜他,走向魔道去了。佛教也有通,但是不以通来号召,一般以通来号召的都是靠不住的,这个要注意。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谓有学十八,无学有九。解云:言有学十八者,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为七,及随法行、随信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五种那含,故成十八。无学九者:一退法,二护法,三思法,四安住法,五堪达,六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引佛的话,可以做我们福田的有两种,一种是有学,一种是无学,有学有十八种,无学有九种。
「解云:言有学十八者,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四向三果是七,再加上前面的「随法行、随信行、信解、见至」,这是利根或钝根的关系,再加「家家、一间、五种那含」,五种那含是中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这五种,一共是十八个。
「无学九者:一退法,二护法,三思法,四安住法,五堪达,六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退法是最钝的阿罗汉;要保护自己不退,时时注意,就是护法;思法,谓惧退失,恒思自害;安住法,能够安住不退;堪达,堪能练根练到不动的阿罗汉;然后是不动和不退的阿罗汉,这两种是利根的。
慧解脱、俱解脱,单是有无漏慧把烦恼灭完,没有三明六通的,这是慧解脱;有无漏慧的慧解脱,再加上灭尽定的定解脱,定慧都解脱叫俱解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答: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无故,不预其数。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为什么佛说的福田,有学十八种,无学九种里边身证安不进去,「不预其数」?
「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无故,不预其数」,圣者是福田,供养、礼拜,可以培福,圣者的因是无漏三学,戒定慧。如果离开戒定慧,圣者也就没有了。「择灭涅槃,是圣者果」,圣者修行最后证到的果是涅槃。而灭尽定是有漏法,是不相应行,既不是圣者的依,也不是圣者的因。「依因无故」,所以不能算到福田里去,他是特殊的一种。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就中分五: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种姓。且第一明向果者,论云:已辨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表六–一七:阿罗汉向果〗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阿罗汉的向,阿罗汉的果,就中又分五科,「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种姓」。
「论云:已辨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第三向、第三果已经讲好,尤其是不还果讲得很多,下边开始讲第四向、第四果,「次应建立第四向果」。
「颂曰: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阿罗汉向的范围很宽,从初禅修所断烦恼第一品开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第八品烦恼断掉,这中间都是阿罗汉向。断有顶第九品烦恼无间道的时候叫金刚喻定,解脱道的时候是无学果。「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解脱道尽智出来,得到烦恼尽的得,这个时候,即解脱道,成无学,「应果」,应供的果。
释曰:得不还者,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名阿罗汉向,趣阿罗汉果故。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
「释曰:得不还者」,断欲界九品,得不还果。现在从初禅第一品的烦恼开始断起,一直断到有顶的第八品。其中,下边七地,七九六十三,再加有顶的八品,断七十一品,都属于阿罗汉向,最后有顶一品断掉是阿罗汉果。这些为什么叫阿罗汉向呢?「趣阿罗汉果故」,正是趣向阿罗汉果的那些人。
「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阿罗汉向再进上去,断有顶地的第九品烦恼无间道,这个时候叫金刚喻定。成佛要金刚喻定,成阿罗汉也要金刚喻定,金刚喻定就是断有顶第九品的无间道。
「犹如金刚能摧一切」,金刚能够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这个定能破一切烦恼,不为一切烦恼所破,叫金刚喻定。金刚喻定能断有顶烦恼的最后一品,这最后一品烦恼最微细,如果没有大的力量,是破不了的。而金刚喻定有力量把最微细的那一品烦恼破掉。这一品烦恼能破掉,其他的烦恼当然破得掉。能够割钢铁的刀,切豆腐行不行呢?那不要问了。金刚喻定断的是最后一品,前面的烦恼早断掉了。但从它的堪能性来说,三界的烦恼都能断,所以叫金刚喻定。
「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金刚喻定力量很强,一切都能破。金刚能断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断,这是比喻。金刚喻定力量很大,虽然能破一切烦恼,实际上破的是第九品,因为其他的烦恼早就断掉,不需要再断了。
「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正在断第九品惑的时候,这是无间道,有能力引起烦恼尽的一个尽得。这个尽得生的时候产生一个尽智。就是说,第九品的无间道能够引生尽智。无间道断烦恼,解脱道生智慧,尽智是解脱道。「即此尽智,是解脱道」。
「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为什么叫尽智?漏尽得,一切有漏法都尽的得跟解脱道同时生起,因为跟漏尽得同时生起的,就叫它尽智。
颂言尽得俱者,即是漏尽得俱,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更无学故。亦名为应,谓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颂言尽得俱者」,跟漏尽得同时生起的那个智,「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故」,尽智生,成就阿罗汉果,无学。为什么叫无学呢?「更无学故」,智力方面没有再学的,到了顶峰。「亦名为应」,也叫应,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自己自利成功,功德圆满,应当受人天供养。
另外一个说法,阿罗汉自利的事情已经做完,再上去应当做利他的事情。不管自利成就,还是做利他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受人天的广大供养,给人家培福。反过来说,没有功德受人家供养,如果不好好修行,这个担子很重,「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那怎么才能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呢?定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得的,起码从戒下手做起。
从此第二,因论明治道。就中五:一、明地由道离染,二、明道引离系得,三、明道离地通局,四、明近分道,五、明世道缘行。且地由道离染者,论云: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从此第二,因论明治道」,对治道。又分五科,第一,「明地由道离染」,这个地的烦恼,由道来对治离染污。第二,「明道引离系得」,离开染污之后生出离系得。第三,「明道离地通局」,道离地的时候有通有局。第四,「明近分道」。第五,「明世道缘行」。「且地由道离染者,论云:由何等道,离何地染」,由什么道,离开哪一个地的染污?
「颂曰:有顶由无漏,余由二离染」,有顶地只能由无漏道来离染,其余的下面八地,有漏道、无漏道都能够离染。
释曰:有顶由无漏者,断有顶染,唯无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厌下,于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断有顶。余由二离染者,余谓余八地也。离八地染,通由二道,有漏无漏道,俱能离故。
「释曰:有顶由无漏者」,有顶地的烦恼决定要无漏道来断。「断有顶染,唯无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厌下,于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断有顶」,三界八地,欲界、色界四地跟无色界的下三地,都可以由有漏道断烦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外道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他并没有无漏道,但是他把欲界的、色界的四禅,跟无色界的三地烦恼,都用有漏道治伏下去了。有漏道可以治下边八地的烦恼,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有漏道是无可奈何的。他得了非想非非想定,以为上了顶峰,因为上面的路他不知道。有漏道到此为止,他以为是最高。单是有漏道,非想非非想定固然得到,但那一地的烦恼没有断掉,出不了三界,还在轮回里边转。他生非想非非想天,过了八万四千大劫之后,受飞狸之身,堕畜生道,那很可惜。有漏道只能断下八地,所以由有漏道出三界是没有可能性的。除了佛教以外,不可能有出离三界、出生死的。
在古代的印度,佛出世的时候,修行的人不少,有些动机也很好,为了出三界的苦,也想证涅槃,但都是有漏道。无漏道产生要有因缘,无漏道的因缘是戒定慧,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乃至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之后,无漏道出来。外道没有学过佛法,他怎么会有无漏道呢?
有漏道断烦恼,是欣上厌下。在欲界,上面是初禅,看到初禅的静、妙、离。初禅清静,又是殊妙,又是出离那些欲界的苦,看到欲界相对的粗苦障。他拼命修初禅,最后用有漏道离欲界,到初禅去。初禅又看到二禅好,往上升。有漏道只能断下八地的烦恼,有顶之后,无上可欣,这个地的烦恼离不了。「故有漏道,不断有顶」,有漏的道不能断有顶的烦恼,一定要无漏道断。「有顶由无漏」,这是肯定的。
「余由二离染」,其余八地,两种都可以。「离八地染,通由二道,有漏无漏道,俱能离故」,其他八地的染污,有漏道、无漏道两种都可以离。但是这里要声明一下,经部的意思:有漏道的离是暂时的离,不是永远拔根的离;无漏道的离是拔根,永远的离。同样是离,还是有简别。有漏道一定会退,没有出轮回,生到上边,还得下来。轮回跟轮子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去固然很幸福,但是到了顶峰毕竟还得下来。而且真正轮回里边,去三恶道的时间极多,生到天上的时间极少。欲界天要有十善、五戒,初禅天还得要初禅的定,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口,得初禅的人有多少?屈指可数。生到上面人天的机会是极少,而下三恶道的机会却极多。
从此第二,明道引离系得。论云: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颂曰: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从此第二,明道引离系得」,既然有漏道也能离,无漏道也能离,那么这个离系的得有几种?
「论云: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八地的烦恼可以用有漏道、无漏道来离,它们的离系得有几种?
「颂曰:圣二离八修,各二离系得」,圣者对治八地的烦恼,他本身是圣者,有无漏的功德,即使用有漏道来断,也有无漏的离系得和有漏的离系得。假使用无漏道断,固然有无漏的离系得,也有有漏的离系得,两种离系得都有。
释曰:诸有学圣,以有漏无漏二道,离于八地修断染时,各能引生二离系得。谓有漏道,断八地修,能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若无漏道,断八地染,亦能具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由二种道,同所作故,各引二得。此之二道,同断修染,名同所作。
「释曰:诸有学圣,以有漏无漏二道,离于八地修断染时,各能引生二离系得。谓有漏道,断八地修,能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若无漏道,断八地染,亦能具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为什么?「由二种道,同所作故」,有学圣者以有漏道来断八地修惑的时候,能够引出有漏的离系得,同时也能引无漏的离系得。如果是凡夫,以有漏道断修惑,只有有漏的离系得,没有无漏的。圣者,以无漏道断的时候,也有有漏、无漏两种离系得。因为这两种道,做的事情是同样的,离染,当地的染把它离掉。所以「各引二得」,都能够引两得。「此之二道,同断修染,名同所作」,都是断修惑,既然所做的事情一样,两个离系得同时生起来。
从此第三,明道离染通局。论云: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颂曰: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从此第三,明道离染通局」,这些道能够离哪些地的染,有通、有局。
「论云: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道有好几种,离的地也有好几种,哪些道离哪些地的染?
「颂曰: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余八离自上,有漏离次下」,道有无漏有漏,无漏里边的未至道(未至定所起的对治道)能离一切染,三界九地的修所断烦恼,未到地定都能断。「余八离自上」,还有八个地起无漏定,能离开自地的烦恼跟上地的烦恼。下地的烦恼早就断掉了,不要再断。「有漏离次下」,有漏的对治道只能离次下,假使修初禅对治欲界,修二禅对治初禅。二禅不能对治欲界,三禅也不能对治初禅,只能按着次第对治。因为欣上厌下,一层一层上去的,看到上面一层好,把这一层舍掉,不能跳越。
释曰: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者,谓未至定,起无漏道,能断九地,故言一切。余八离自上者,余八谓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于此八地,起无漏道,能离自地及上地染,不能离下,谓已离故。有漏离次下者,谓诸有漏道,唯能离次下一地染。谓犹依未至,离欲界染,及依二禅,离初禅染,乃至有顶,离无所有处染,名次下地。不断上地染,势力劣故;不断自染,自地烦恼所随增故;更不断下地染,谓已离故。
「释曰: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者,谓未至定,起无漏道,能断九地,故言一切」,以未到地定起无漏道,九地的烦恼都能断。「余八离自上」,有九个地能起无漏定,就是未至、中间、四根本、三无色,除开未至定,依其余八个地起无漏道,「能离自地及上地染,不能离下,谓已离故」,自己本身这一地的烦恼能断,上地的烦恼也能断,力量也很大,下边的已经断掉,不需要再断。
「有漏离次下」,有漏道的定,只能离开挨着自己下面那一个。「谓诸有漏道,唯能离次下一地染」,有漏道来断烦恼,只能断下边一地。初禅来说,离欲界的,二禅来说,离初禅的,不能跳,挨着下边的那一地。「谓犹依未至,离欲界染,及依二禅,离初禅染,乃至有顶,离无所有处染,名次下地」,这是欣上厌下。比如依未到地定,能离开欲界的染,未到地定是初禅的近分定,它挨着欲界的,次下是欲界;二禅挨着的下边是初禅,所以二禅能够离初禅的染;乃至有顶离无所有处的染。
「不断上地染,势力劣故」,只能断下地,因为上边超胜,下边是劣。超胜的可以断下劣的,劣的不能断胜的,所以有漏道只能断下边的,自地也不能断。
「自地烦恼所随增故」,自地有烦恼随增,要断自己的烦恼,本地的有漏道没有这个能力。
「更不断下地染」,下地指非次下的,假使二禅,能不能断欲界的呢?能力是有,但是到了初禅,欲界已经离掉,如果欲界的烦恼没有离,初禅进不去的。所以除次下之外,更下的已经离掉。所以有漏道只能离次下的,自地的不能离,上面的更不能离,再下边的不需要离。
以前在佛学院讲课,每一节课之前,有一刻钟提问,每个人都可能被问到,这样效果很好,没有准备好不敢来上课。现在时间不够,不能提问,但希望大家下课好好用功复习。
从此第四,明近分道。论云: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从次第四,明近分道。论云: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根本定之前,还没达到根本定时,是近分定,这是离染的地。下边的染在近分定离完,然后进入根本定。如果下地九品的烦恼还有一品没有断,根本定进不去。一般世间道,是近分定离染。当然,无漏道也可以依根本地离染。假如依近分定来离下地染,无间道正是断烦恼的时候,当然是近分定摄,解脱道是否也是近分定?
「不尔」,不一定。「云何」,为什么?「颂曰:近分离下染,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近分定在离下边染的时候,初禅、二禅、三禅,这三个禅的解脱道,或者是根本定,或者是近分定,是不一定的。假使四禅以上,解脱道一定是根本定。上界八地里边,初、二、三禅的解脱道,不一定是根本定,也可以是近分定;而四禅以上的解脱道,决定是根本定。
释曰:近分离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静虑边,四无色边。边谓近分,近根本故。初禅近分,离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染,名离下染。初三后解脱者,初三谓初二三禅,后解脱谓第九解脱。此三近分,第九解脱,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上地唯根本者,从第四禅,至有顶地,名为上地。此五地近分,第九解脱道,必入根本,故致唯言。谓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离下染时,必欣上地,以受无异,必入根本。前三静虑,根本喜乐,近分唯舍,转入异受,少艰难故,有不能入。
「释曰:近分离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静虑边,四无色边」,没有达到根本定的边缘,叫近分定。四静虑,跟四无色都有近分定,一共有八个近分定。所谓边就是近分,「近根本故」,跟根本定靠近。「初禅近分,离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染,名离下染」,以世间道的方式,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离开欲界的九品烦恼;二禅的近分定,离初禅的九品烦恼;乃至有顶的近分定,离无所有处的九品烦恼。这叫离下染,离下地的染污。
「初三后解脱」,「初三」是初禅、二禅、三禅。「后解脱」是第九解脱道。九品都是一无间、一解脱,前面的无间道、解脱道都在近分定,最后一个第九解脱道,可以是近分定,也可以是根本定。「此三近分,第九解脱,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这三个解脱道可以进入根本定,也可以在近分定。
「上地唯根本」,四禅以上,一直到有顶,这五个地的近分定,第九解脱道决定是根本定。「故致唯言」,所以摆一个唯字。
「谓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离下染时,必欣上地,以受无异,必入根本。前三静虑,根本喜乐,近分唯舍,转入异受,少艰难故,有不能入」,初、二、三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有喜、乐,或者单是一个妙乐。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乐受、喜受。第九解脱道的时候,如果这个行者欣上(羡慕上地)的心强,进入根本定;假使他对上地并不怎么羡慕,那就不进去。因为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喜受或乐受,要转变受不那么容易的,要经过一些加行。有些人一心想往上去,当然要进根本地去,要下一点工夫;有些并不想去的,就不去了,那九解脱道还在近分定里边。为了要得静虑现法乐住的人,进入根本定;假使为求解脱的,他不在乎定中喜乐,就不进根本定。近分定一样解脱断烦恼,不进入根本定没有关系。
所以有这两类人,一类是欣上的,欢喜定的,入根本定;一类是不欣上的,为求解脱的,他就不入,这是下三静虑。
第四禅以上的静虑,根本定也好,近分定也好,都是舍受,两个受是同的,要进入根本定很容易。所以第九解脱道都入根本定,前三静虑不能入,或者是不想入,主要是有一个受不同,要改变受,要加行。
从此第五,明世道缘行。论云: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从此第五,明世道缘行。论云:世道缘何?作何行相」,世间道在离染的时候,它是作什么行相缘的?
「颂曰: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粗苦障行,及静妙离三」,世间道离染的时候,缘下地的粗苦障,缘上地的静妙离,以这样欣上厌下的心来离开下地的染。如果下地好,他也不想离,要离一个地方,决定要把那个地方看得很坏,很不好。要生西方的人,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看得是极苦、极坏,都是烦恼,都是恶行,脏得不得了,西方纔有希望去。如果娑婆世界看得蛮好,那你还到西方去干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成的,而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烦恼业,烦恼业的果决定是苦。如果执著于此娑婆世界,西方的净土当然没有份。厌离娑婆,纔能生到西方去。
下边是粗、苦、障(把你障住、缠住,不能脱离),上边是静、妙、离。静对治下边的粗,妙对治下边的苦,离对治下边的障。观下边怎么不好,上边怎么好,然后纔能有这个心往上去。初禅要求离恶不善法、去五盖,二禅也有修的方法。有这个趋向,然后有修的方法,能够达到目的。这个趋向是:下边是粗、苦、障,上边是静、妙、离。无间道缘下边的粗苦障,解脱道缘上边静妙离,这样纔能离开下地的染污。
释曰:世谓有漏道。有漏无间道,缘下地境;有漏解脱道,缘上地境。若无间道中,缘下地法,作粗、苦、障三种行相,于三行中,随起一行相也。若解脱道,缘上地法,作静、妙、离三种行相,于三行中,随起一行相也。非寂静故,说名为粗,非美妙故,说名为苦,非出离故,说名为障。静妙离三,翻此应知。
「释曰:世谓有漏道」,世间的道,就是有漏道。有漏道断的时候,它缘什么,作什么行相缘?在无间道的时候,缘下地的境;解脱道的时候,缘上地的境。一个厌下,一个欣上。跟极乐、娑婆的情况相似,厌下边的,纔能羡慕上边的,往上去;如果下面还看得蛮好的,厌离心不切,就去不了。修世间道,跟修极乐世界有同样的原则在里边,对娑婆世界不看到是极苦、极脏,那你要去极乐世界是困难的。所以那么多人修念佛法门的,去的还是并不太多,就是这个原因。厌离娑婆世界的心极恳切的话,决定去的。阿弥陀佛的愿不是虚发的,只要你肯念。如果厌离心不强,这里攀得蛮紧的,怎么去呢?
有一个老婆婆天天念阿弥陀佛,她说要生西方。阿弥陀佛当然是大慈大悲,有愿必应,你既然相信阿弥陀佛,发愿生西方,也肯修行,当然来接你。有一次,这个老婆婆做梦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她,佛说过几天她可以生西方,那时来接她等等。这个老婆婆说:「哎呀!告个假,我过几年后再去,我的孙子还没养大,还要我抱,家里财产没有处理好……」事情一大堆。娑婆世界没有放下,既然没有放下,阿弥陀佛就说:「好,你以后再来吧。」走了。以后什么时候呢?那就看那个老婆婆了,真的放下,当然会来,还放不下就不来了,那你下一辈子还是生在娑婆世界。不厌离娑婆世界的话,即使佛来了,你还不去。这是自己发心的问题。
海公上师经常说,正在谈恋爱的小青年,你叫他跑到修行道场,说你坐在这里四十九天,马上成佛,这么好的机会你赶快去。他一定说他不要去,他一刻都不想坐,他要谈恋爱去。这是趋向问题,你不发这个心,再大的利益也得不到,这没有办法。
「若无间道中,缘下地法,作粗苦障三种行相,于三行中」,三个里边随便起一个,总是厌下边的不好。解脱道的时候缘上地法静妙离三个行相当中,随便缘一个,总是羡慕上边的好。
「非寂静故,说名为粗」,不寂静就是粗,上地寂静叫静。下地不美妙,叫苦;而上地美妙,叫妙。下地是障,不能出离,把你缠住;而上地能出离,所以叫离。这三个正是针锋相对的。正因为下地粗苦障,要求上地的静妙离,要修上地法。就欲界来说,欲界的粗,不寂静,心里边烦恼很多,掉举也很多;上地心寂静,没有那些掉举、妄想等等,那边是静。欲界是各式各样的苦,不美妙,坐了难受;上地,初禅就没有欲界的苦。欲界什么都给你障住,把修行障住,妻子儿女把你障得紧紧的;上地初禅,出离那些欲界的苦。这样的行相观了之后,纔有希望生到初禅去。当然粗、苦、障,静、妙、离,这是一个趋向,你还要修,离欲恶不善法,还有五盖,欲界的贪心、瞋心、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五盖断掉之后,可以把初禅修成功,离开欲界。这样一地地上去,都是一样的,下地粗苦障,上地静妙离。到了初禅,跟二禅比,相对之下,初禅也是粗苦障,二禅又是静妙离。这么一级级上去,这是世间道的离欲。有顶天不能用世间道离,有顶天是最高一层,没有比它更静妙离的,它没有办法自己离开自己。
从此第三,明尽智后智。论云: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颂曰: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第三,尽智后智,尽智以后,还有什么智?「论云: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阿罗汉烦恼尽的得,跟智慧同时生起,这个智叫尽智。「尽智无间」,尽智生起之后一剎那,第二剎那生什么智?
「颂曰:不动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余尽或正见,此应果皆有」,不动是利根的阿罗汉,是不退的。不退的阿罗汉尽智以后,决定生无生智,无生智是利根阿罗汉纔有,钝根阿罗汉只有尽智,没有无生智。「余尽或正见」,除利根的阿罗汉之外,「余」,前面的退法、护法、思法等五种钝根,他们得了尽智以后,或者再生尽智,或者再生无学的正见。「此应果皆有」,无学正见是前面所说的八个见之一,是应果,即一切阿罗汉都有的。钝根的可以生起尽智,或者无学正见,但是生不了无生智。
释曰:不动者,利根罗汉也。不动罗汉,于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以不退故。余尽或正见者,余谓退法等五种钝根罗汉,于尽智后,或生尽智,或生正见,无无生智,后容退故
「释曰:不动者,利根罗汉也」,阿罗汉有六种。前面五个,退法、护法、思法、安住、堪达,是钝根阿罗汉;不动是第六,是利根阿罗汉,在尽智以后必定会生无生智。其余五种,尽智以后,或者还是尽智,或者生无学正见。而无学正见,一切阿罗汉都会有。利根阿罗汉,金刚喻定之后解脱道,生了尽智,得阿罗汉果,烦恼断完,于尽智以后,必定要起无生智。无生智起了之后再也不退,没有无生智就可能会退。
「余尽或正见,余谓退法等五种」,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这五种阿罗汉,都属于钝根。退法是最钝,堪达几乎可以练根练到不动。这些阿罗汉尽智以后,或者还是生尽智的等流果,或者生无学正见,无生智生不起来,因为「后容退故」。这五种阿罗汉不是一定会退,有退的可能性,所以无生智生不起的。
问:不动种姓,无正见耶?答:颂言此应果皆有,无学正见,一切无学,无简钝利,尽皆有之。谓不动法无生智后,或更起无生智,或唯起正见。
「问:不动种姓,无正见耶」,不动阿罗汉尽智之后生无生智,其余的尽智之后生尽智或者无学正见,不动阿罗汉是不是没有无学正见呢?
「答:颂言此应果皆有」,无学正见,一切阿罗汉,不管钝根、利根,都是有
的。「谓不动法,无生智后,或更起无生智,或唯起正见」,不动法的阿罗汉,无生智生了之后,或者是再生无生智的等流果,或者起无学正见。
从此第四,便明道果。就中五:一、明沙门性果,二、明立四果因缘,三、别明中二果,四、明沙门果异名,五、明沙门果依身。从此下第一,明沙门性果者。论云:何谓沙门性?一问。此果体是何?二问。果位差别总有几种?三问。颂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从此第四,便明道果」,道果里边分五科。「一、明沙门性果」,沙门是修道的人,什么叫沙门性?真正的沙门是什么呢?「二、明立四果因缘」,为什么要安四个果?「三、别明中二果」,四个果里边,特别说中间两个果。「四、明沙门果异名」,沙门果在经里边其他的名字。「五、明沙门果依身」,沙门果所依的身。「从此下第一,明沙门性果者」,沙门性、果是什么?
「论云:何谓沙门性,此果体是何」,什么是叫沙门性,什么是沙门果,「果位差别总有几种」,果一共有多少差别?连着三个问题。
「颂曰:净道沙门性」,净道,即无漏道。净是指无漏,沙门的体,沙门的性,就是无漏道。我们没有无漏道,但是我们向着沙门的道走,勉强算一个沙门。受居士供养,要好好修行。道上进不去,这个供是受不起的。
一些根本乘的经讲很多这些东西。或者偷盗,或者贪常住的一点点东西,哪怕一点盐巴,会有很大的苦。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拿了常住的一把盐,一把盐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他有一次害病,梦里看见一座大的盐山压下来。他想起来,以前盗用了常住一点盐,这个盐连本带利越滚越大,跟一座大山那么大一块盐,将来要受报的。本来拿的不多,但是时间长了,这个果会越来越大,不得了!所以常住的东西,要办道用的,千万不要随便去侵损常住,也不要贪著那个味道。吃饭只要能修道就行,不一定要吃得怎么好。营养当然也需要,但是不要去执著那个营养,心里总想着营养不够,几个月下来,就真的面黄肌瘦,再好的东西吃下去还是不够。你想营养够了,就会红光满面。
我们以前在五台山吃什么东西?天天咸菜,夏天是包菜,冬天是包菜外边的硬瓣瓣,豆腐不大见面,油也不大见面,有什么营养呢?但是五台山清凉桥的人,脸跟红苹果一样,都是红的,营养很好。有一个叫智明师,他是上海金刚道场去的,六十岁出家,是个老木匠。他在金刚道场的时候害胃病,面黄肌瘦,胃病一般人执著多餐少吃。到清凉桥之后,他是新戒,什么多餐少食,两顿饭,吃得饱就饱,吃不饱也这样。他这样住了一年,脸就跟苹果一样,这个营养哪里来的啊?他说这种生活条件下,一般说生胃病的受不了的,而他的胃就这样练好的。所以有些事情不要太执著。一直到他快八十岁了,那个脸还是红彤彤的,因为是木匠,七八十岁还拿着个锯子在锯木头,所以不要执著得太厉害。
心理作用是很大的,云南一个小孩子,可以用心念力去把好几米以外甚至几十米以外的树枝或者花朵摘下来,心的力量多强。你天天说营养不够、营养不够,这个力量自己折磨自己,真的就会营养不够。举例来说,一个死囚犯,把他眼睛蒙住,医生在旁边说,把他静脉割开,现在血已经出来了,一升,两升。实际上根本没出血,跟他说,「你的血已经出得差不多了」,结果他就死掉了。所以不要太心虚。有的年轻人,一天到晚想自己什么病什么病,你看你身体会不会好。农村里没有什么知识,营养也不懂,他身体倒蛮好的。所以不要太执著。当然卫生设施要有,但太执著,反而成了障碍。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第二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有为无为果者,谓有为、无为,是沙门果体。有为果者,解脱道也,无为果者,是择灭也。
沙门性是净道,即无漏道。「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有无漏道的叫沙门,即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能很精进地断烦恼。归根到底要断烦恼,离开断烦恼的不是佛教。外边有些神通广大的,又可以治身体的病,又可以对治鬼神病,有的神通可以把你锁住,但是不说断烦恼,那当然不是佛教。当然佛教的简别方法很多,三法印是最标准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样的世界观,决定是佛教。浅一点的,归依三宝,是佛弟子;反过来,非佛弟子。这里无漏道是勤劳精进地断烦恼。我们花那么多气力求无漏道,就是断烦恼。外道不断烦恼,他要五欲,五欲就是烦恼。
「有为无为果者」,沙门的果有两种,有为的果、无为的果。「谓有为、无为,是沙门果体」,解脱道是有为的果,解脱道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果呢?择灭。这两个是一套,得解脱道,证择灭。从无为果那方面说,是所证的择灭;从有为的方面来说,无间道之后的解脱道是它的果。
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者,列数也。此有八十九解脱道,为有为果;八十九品所证择灭,为无为果。谓断见惑,有八无间、八解脱道八忍八智是也,断九地修惑,有八十一无间道、八十一解脱道。见修合论,有八十九无间道,唯沙门性;八十九解脱道,亦名沙门果,亦名沙门性。息恶义边,名沙门性;与无间道为等流果边,名沙门果。一一择灭,唯是无为沙门果体,谓无间解脱道,是沙门性,择灭是彼证,名沙门果,即名离系士用果不生士用。应知无间道,唯沙门性;若是择灭,唯沙门果;若解脱道,亦沙门性,亦沙门果。
「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无漏的解脱道,一共有八十九。修道得的无漏解脱道,一个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还有见道八忍八智,八个忍是无间道,八个智是解脱道,加起来是八十九。有为的无漏解脱道有八十九个,证得的择灭当然也是八十九。「此有八十九解脱道,为有为果;八十九品所证择灭,为无为果」,沙门的性是无漏道,有为的沙门果是无漏的解脱道,有八十九种,证到的择灭,也有八十九品。
「谓断见惑,有八无间、八解脱」,见道的时候,八忍八智,八个无间道、八个解脱道。苦法忍,无间道,苦法智,解脱道;苦类忍,无间道,苦类智,解脱道,一共有八个解脱道。修断的烦恼,九九八十一品,也是八十一个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算起来一共八十九个无间道,八十九个解脱道。无间道是断烦恼的净道,只能叫沙门性;解脱道是无间道的果,可以叫沙门果,也可以叫沙门性,因为解脱道也是无漏道,所以也是沙门性。
「息恶义边,名沙门性」,从无漏道断烦恼的这一方面看,它是沙门性。「与无间道为等流果边,名沙门果」,从无间道的果来说,它是沙门果。无间道是因,它的等流果是解脱道。解脱道既是果,又是性。择灭是无为的沙门果体,不能作沙门性,只是沙门果。「谓无间解脱道,是沙门性」,无间道也好,解脱道也好,都是无漏道,都叫沙门性。「应知无间道,唯沙门性」,无间道只能是沙门性,解脱道既是沙门性也是沙门果。而择灭,「唯沙门果」,是离系士用果,只是沙门果。
从此第二,明立四果因缘。论云:若尔,世尊何不具说?问也,何缘世尊唯说四果,不说八十九沙门果耶?果虽有多,而不说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从此第二,明立四果因缘」,这里讲八十九个沙门果,怎么说四果呢?
「论云:若尔,世尊何不具说」,既然沙门果有八十九,佛为什么不说八十九个沙门果?「问也,何缘世尊唯说四果」,为什么佛只说四个沙门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不说八十九呢?「果虽有多,而不说者」,果有八十九,而佛不说那么多,有原因的。
「颂曰:五因立四果,舍曾得胜道,集断得八智,顿修十六行」,有五个因素立四果,第一个是「舍曾得道」,第二个是得胜进道,第三个是「总集断」,第四个是「得八智」,第五个是「顿修十六行」。这五个条件具足,纔能安立为沙门果。以这五个原则来看,八十九个果里边,只有四个果符合这些条件。
释曰:具足五因,佛立四果。一、舍曾得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若预流果,唯舍向道,所余三果,通舍向道及前果道。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断是无为也。谓总一得,得诸断故,名总集断。言一得者,谓得果时,起一类胜得,得前诸断,非一得也。四、得八智,谓得四法四类智故。五、顿修十六行,谓能顿修无常等故。于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说。
「释曰:具足五因,佛立四果」,安立四果有五个因素。「一、舍曾得道」,舍过去得到的道,得新的圣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把以前的果道或者向道舍掉,得后边殊胜的道。两只脚在地上,决定要一个脚提起来,纔能往前走,如果两个脚死板板钉在那里,那你怎么往前走呢?要前进,决定要舍过去的向道或者果道。预流果的时候,「唯舍向道」,预流果之前没有果,只有见道是预流向,把向舍掉。其余三果,「通舍向道及前果道」,二果、三果、四果,要得二果的时候,要把前面的预流果、一来向舍掉;得三果的时候,把二果、三果向舍掉;得四果的时候,把三果、四果向舍掉。
第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要得到一个属于果的,比前面更殊胜的道。二果来说,把初果二果向舍掉,得到二果,比前面的殊胜;三果来说,比前面的二果、三果向殊胜;阿罗汉比三果要殊胜。
第三,「总集断」。断是无为法,这是择灭。「谓总一得,得诸断故,名总集断」,把前面的断合拢来,「总集断」,一个总的断。预流果,前面见道本来是八忍八智,证了七个择灭,最后道类智,第八个择灭来的时候,把它合拢来,这样叫总集断。「言一得者」,一个得,「谓得果时,起一类胜得」,得果的时候,起一类的胜得,把前面所有择灭总起来得到。「非一得也」,不是一个得得到很多的择灭无为,是一类属于果的胜得。
第四,「得八智,谓得四法四类智故」,四个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四个类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四个法智、四个类智都得到,可以是法俱得,也可以法后得。
第五,「顿修十六行」,顿时能修十六个行相。「谓能顿修无常等故」,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这十六行相一下子都能修起来的。
「于四果位,皆具五因」,初、二、三、四果,都具足这五个因素。「余位不然」,其余的不具足,不能安果。
有的注解把所有的烦恼分为两种,见所断的和修所断的。预流果把见所断的断完,见所断的八十八使的择灭全都得到,安立一个果;修所断的,立三个果。欲界的烦恼重,难断,分两个——二果、三果。欲界的烦恼分九品,把重的三分之二的六品断掉,本来是很厚的贪瞋痴转薄,安一来果,薄贪瞋痴。欲界的后三品全部断掉,超过欲界,安立三果。上界都是定地,烦恼不重,八地总的安一个阿罗汉果。所以在那么多的择灭得里边,只选择这四个。不是随便安的。
从此第三,明中间二果。论云: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耶?颂曰:
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
「从此第三,明中间二果,论云: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耶」,又提出一个问题。无漏道是沙门性,无漏道得的果是沙门果。初果决定是无漏道得,前面八个忍、七个智见道,最后道类智修道,都是无漏的,所以预流果确实是无漏道。阿罗汉要断有顶的九品烦恼,最后金刚喻定把第九品烦恼断掉,也是无漏道。而中间二果有的时候有漏道也能证,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六品烦恼断掉得二果,也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掉得三果,但这是有漏道断的,怎么叫沙门果啊?
「颂曰: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无漏得持故,亦名沙门果」,固然它们以有漏道断,但是他身上有见道所得的择灭杂在里边,叫「圣所得杂」。「无漏得持故」,用有漏道断,也有无漏的离系得在里边,把它持住。由于这两个原因,也可以叫沙门果。
释曰: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者,谓有漏道得一来、不还果,名世道所得断。此所得断,兼前见道所得择灭,总相合集,以为果体,名圣所得杂。圣谓见道也,由圣所得杂故,亦名沙门果也。无漏得持故者,又中二果,择灭无为,世道证时,能引无漏离系得故,有无漏得所任持故,亦名沙门果。
「释曰: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有漏道得二果、三果,这是世间道断的,而见道的时候所得的择灭得是无漏的。因为得果要总集断,把前面的跟后面的合拢来得到一类的得,「总相合集,以为果体,名圣所得杂」,有见道的择灭杂在里边,果体里有无漏得。「由圣所得杂故」,由于这个原因,也可以叫沙门果。
第二个原因,「无漏得持故」,中间两个果虽然也有用有漏道证得择灭无为的情况,前面讲过,不管用有漏道还是无漏道证,有漏、无漏的离系得都有。以有漏道得到这个果,也有无漏的离系得在里边,这个无漏的离系得把它维持住,也可以算沙门果。虽然是由有漏道证得,但是果体里边杂有无漏,得里边也有无漏得,从无漏的力量来说,也可以叫沙门果。
从此第四,明沙门果异名。论云:此沙门性,有异名耶?颂曰: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从此第四,明沙门果异名」,沙门果在经上其他的名字,这里介绍一下。「论云:此沙门性,有异名耶」,沙门性有没有其他的名字呢?
「颂曰: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婆罗门,外道也是有这个名字,佛教里边也并不排斥。他们这个婆罗门是不够格的,真正的婆罗门是沙门性,要有无漏道。而婆罗门教没有无漏道,怎么称婆罗门呢?真正的沙门性,在佛教里边也叫做婆罗门,也叫作「梵轮」。「真梵所转故」,这个轮是真正的梵,清净的,佛所转动的法轮。
「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在有部来说,只有见道是法轮,见道跟轮有相似之处。「由速等似轮,或具辐等故」,轮子上下转很快,见道也是这样;轮子中间一个轴,旁边是几个辐,然后外面一个辋这样结构,见道也是这样。
释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亦名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净也。然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道,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谓见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间轮,故得法轮名。一谓见谛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剎那也。二有舍取故,谓舍前谛,取后谛也。三降未伏故,谓由见道,能见未见,能断未断也。四镇已伏故,谓已见断者,无迷退故,见道无退也。五上下转故,谓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
「释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前面讲到净道沙门性,真沙门性是净道,我们现在不是真沙门,但正向着真的沙门性修持上去的,是因上的沙门。真正的沙门性是净道,经里边也叫婆罗门性。
「此云净志」,所谓婆罗门叫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净志,清除烦恼,清净志向,叫婆罗门,跟前面的勤息意思是相通的,真正的婆罗门也是要断烦恼的。佛教从始到终都是断烦恼,离开断烦恼,不是佛教,是外道。
「亦名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世间的大梵天王,人家认为他清净。「佛与无上梵德相应」,与最高的梵德相应的是佛,世间的大梵天王,只不过是相对比下边的人清净一些。欲界有男女之相,有男女的婬欲等等,而大梵天王是没有的,所谓梵天主要是离开男女那些不净的行为,叫梵。梵天只不过是相对有一点梵的气味,真正梵的功德远远不够,真正达到梵德具备,那就是佛。「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所以只有佛世尊是真正的梵王。
「梵者,净也」,梵是清净的意思。梵轮是清净的轮,是真梵王所转的,这是清净的,断烦恼的。「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道」,沙门性,无漏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是无漏道。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个道。
「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梵王所转的轮叫法轮。法轮在无漏道里是属于哪一个道呢?在有部说是见道。为什么见道叫法轮?「由速等相,似世间轮,故得法轮名」,因为见道跟世间的轮有相似之处。
第一,「谓见谛道,速疾行故」,世间上的轮走得很快。轮子是能转得快的,见道也很快,十五剎那,「速疾行故」。「速疾者,十五剎那也」,十五剎那快得不得了,和轮子有相像的地方。
第二,「有舍取故」,轮子,把现在所在的地舍掉,往前面滚过去,有舍有取,向前取,舍后头的。见道也一样,「舍前谛,取后谛」,先是欲界苦谛,马上舍掉,观上界的苦谛,苦谛又舍掉,又观集谛,有取有舍,跟轮子相像。
第三,「降未伏故」,没有伏的,能够降伏。「谓由见道,能见未见,能断未断」,没有见到的能够见到,没有断掉的烦恼能够断掉,这是「降未伏」。
第四,「镇已伏故」,已经降伏的永远镇伏。「谓已见断者,无迷退故」,见道后,已经断的烦恼不会再起来。见道不会退的。如果还要迷,就是没有见道。「见道无退也」,见道得无漏道不会退。经部认为,四果跟初果不会退,他们是无漏道证的,中间的二、三果可以退,用有漏道证可能退,无漏道证的不退。
第五,「上下转故」,轮子一上一下,现在转到地下,一会儿转上去。见道也有上下转,一会儿观下界,一会儿观上界。法智观欲界,类智观上界,类智观好了,又回到下界观,一上一下转,跟轮子转有相同之处。
由这五个因素,有部认为法轮指见道。
或具辐等故者,或言显尊者妙音师说也。彼说见道,有辐、毂、辋,似世间轮。谓八圣道,唯在见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间辐,正见等四,依戒而转,故名为辐;正语、正业、正命,似世间毂,正语等三,以戒为体,戒是正见等众行所依,故名为毂也;正定似辋,摄正见等,令不散故,故名为辋。
「或具辐等故」,妙音尊者说见道叫法轮,因为见道也跟轮子一样,有辐,有毂,有辋。轮子中间一个套在轴上,绕轴而转的部份叫毂;轮轴有几个条条叫辐;轮子周围,把辐框住,叫辋。「彼说见道,有辐、毂、辋,似世间轮」,怎么相近呢?「谓八圣道」,有部的说法,八圣道是见道时候的事情。
「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间辐,正见等四,依戒而转,故名为辐」,这是从辐说起。我们从毂说起。「正语、正业、正命」,正语,依戒而行的语业;正业,依戒而行的身业;正命,依戒而行的活命。戒「似世间毂」,从戒出发,有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好比世间轮的辐,一个一个出来的辐。「正见等四,依戒而转」,核心是戒,依戒出发的见,叫正见;依戒出发的思惟,叫正思惟;依戒的精进,叫正精进;依戒的念,叫正念。依戒而转,从戒上出发,故名为辐。正语、正业、正命是戒,似世间的毂,是轴心。「正语等三,以戒为体」,这三个以戒为体。「戒是正见等众行所依故」,正见、正思惟都是靠戒而出来。「故名为毂也」,中间的戒是毂。
正定是辋,「摄正见等,令不散故」,正定把它摄住,心不要散掉,好像一个辋。辋是轮子外一个圆的圈圈,有它箍住,辐不会散掉,如果辋没有,辐一下子散掉,就剩一个轴。所以正定跟辋一样可以把正见等摄住,不散掉,「故名为辋」。
因为见道的八正道,有跟世间的轮子一样的结构,所以见道叫法轮。这是有部把见道叫法轮的两个理由:一个是功能相像,一个是结构相像。
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答:憍陈那等,见道生时,地神天神,即传唱言,世尊已转正法轮故。
「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你怎么知道法轮就是见道呢?
「答:憍陈那等,见道生时,地神天神,即传唱言,世尊已转正法轮故」,有部说,这是经上的,见道叫法轮。憍陈如等五比丘,当佛给他们讲四谛法的时候,他们见道得法眼净,法眼净就是见道、开悟。地神、天神很高兴,他们展转传唱,一直传到梵天,佛已经转法轮。见道就是法轮,这个是依据。
问:云何三转十二行相?答:此苦圣谛显见道也,此应遍知显修道也,此已遍知显无学道,是名三转,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解云:于见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类忍名明,类智名觉。又解:观见名眼,决断名智,照了名明,警察名觉。此解通三道也。言十二行相者,如苦谛下,有三转十二行相,集、灭、道谛,各有三转十二行相。理实总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毗婆沙师,所说如是。
「问:云何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十二行又是怎么回事?
「答:此苦圣谛,此应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转」,转了三次,「此苦圣谛」,告诉你这是苦圣谛等等,这是见道;知道苦之后要修,苦要遍知,集要永断,灭要证,道要修,这是修道;无学道,苦遍知,已经遍知,集要断,已经断完,灭要证,已经证到,道要修,已修好,这是无学道。所谓三转十二行相法轮,就是见道、修道、无学道,这叫三转。
「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每一次转的时候,都个别个别地发生眼智明觉。「解云:于见道中,法忍名眼」,见道的时候,法忍叫眼,法智叫智,类忍叫明,类智叫觉。欲界的忍叫眼,欲界的智叫智,上二界的忍叫明,上二界的智叫觉,就是八忍八智,这是一个解释。
「又解:观见名眼」,清清楚楚地观到的叫眼。「决断名智」,能够把怀疑都断除,毫无怀疑,决定如此,叫智。「照了名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照见叫明。「警察名觉」,经常地在观察、警觉,审察有没有什么漏洞,叫觉。「此解通三道也」,这个解释,三道里边都有眼智明觉。眼智明觉,两个解释都可以用。
「苦谛下,有三转十二行相」,集谛、灭谛、道谛,「各有三转十二行相。理实总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此是苦,此应遍知,此已遍知,三个。苦谛三个,集、灭、道谛也分别三个。苦谛三转,每一转都有四个行相,眼智明觉,三转有十二行相;集、灭、道谛也是三转十二行相,一共是四十八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每一个谛都是三转十二行相,数字相等,只说一个三转十二行相。
「毗婆沙师,所说如此」,上面是有部的说法。有部三转十二行相,苦谛来说,这是苦谛,见道;苦要遍知,修道;已遍知,无学道,三转。十二行相,「此苦谛」里有四个行相,「遍知」里有四个行相,「已遍知」四个行相,一共十二个行相。一个谛有三转十二个行相,四个谛是十二转四十八个行相。
若依经部,法轮非唯见道。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教法,名为法轮。言三转者,三周转故。言十二行相者,三周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一周转四谛,此名示相转也。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是第二周转四谛也,此名劝相转也。此已遍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是第三周转四谛也,此名引证转,无学道法也。由此法门,于他相续,令解义故,此约教名法轮。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理实三道,皆是法轮也。
「若依经部,法轮非唯见道」,经部的说法,转法轮不但指见道,也可以指修道、无学道。「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轮」,经部分教证两个来说。第一个解释依教,凡是四谛法门都是法轮。这是从教法来说,三转十二行相的所有法门,及所有讲的教言都叫法轮。
「言十二行相者,三周循历四圣谛故」,四谛说了三遍,共十二行相。第一次四个谛,第二次讲又是四个谛,第三次再讲四个谛,一共讲了十二次。「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这是第一周示相转,即第一次转法轮,把真理告诉你,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本来你说世间是常乐我净的。现在告诉你,这是苦,不是乐,《三归依观》的三转四谛十二行相就是用经部的方式修的。
第一转是示相转,告诉你三界的真相:这是苦,是果,三界是苦;这是集,原因是集谛;这是灭,苦灭掉之后感得的境界;这是道,要达到灭的境界要修这个道。告诉你,利根知道之后就会见道,开悟得法眼净。钝根呢,这个是法,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要第二转,再转一次。「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跟自己有关系,苦要遍知,所有的苦都要知道。这是集,要永远断掉,不断还会生苦。这是灭,应作证,你要证它,不证没有用。这是道,应修行,道要修。你饿得不得了,给你一碗很好的饮食,「这个饮食好,这是头等的营养,看上去很好,香味又好」,总是赞叹,但始终不吃。你要吃下去就不饿了,所以一定要自己修。这是第二转,劝相转,也叫劝转。「此已遍知」,这个苦,我已经遍知。这是集,我已经断完。此是灭,我已证到。此是道,我已经修。第三转,引证转。
在《三归依观》里就是这么三次,先是告诉你苦集灭道真相如此。第二转,真相告诉你之后,苦要遍知,集要永断,灭要证,道要修。有些产生怀疑:这个苦能不能遍知呢?这个集能不能断掉呢?这个灭固然好,能不能证到呢?这个道修起来,有没有效呢?佛以自己来证明,「此已遍知」,这个苦,当下给你作证,可以遍知。「此已永断」,我已经断完,能断。此是灭,我已经证到。此是道,我已经修过。是做得到的,不是骗人的。这是引证转,也叫证转,这是无学道。
「由此法门,于他相续,令解义故,此约教名法轮」,从教法上来说,三转十二行相法轮,见道、修道、无学道都包在里边,跟有部不一样。有部单说见道,十二转,四十八行相。经部说一共是三转十二行相,包括见道、修道、无学道。
第二个说法以证教来说,「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上面讲的是教法,能说的是佛,「他相续」是听法的人,他自己身上起了见道,这个时候叫法轮已转。地神传报到梵天,佛的弟子身上见道已经生起来,叫转法轮,这是证的方面来说。
「理实三道,皆是法轮也」,初见道叫转法轮,实际上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是转法轮,这是经部的意思。经部不管教也好,证也好,见道、修道、无学道都属于法轮;而有部只限于见道叫转法轮,各有各的依据。
学法,两个体系的东西不能混起来,不要把有部的、经部的、唯识的、中观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自己弄了个稀里糊涂,自学的尤其会走这个道路。太虚法师、印顺法师都指出来,《起信论》《楞严经》是一个体系,唯识是一个体系,中观又是一个体系,这三个体系不能穿插。比如有一位讲唯识引证《大乘起信论》,引证真如之类的东西。但是《起信论》的真如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而唯识宗的真如是无为法,没有生住异灭,怎么随缘呢?体系不一样,法相的内涵也不一样,不能扯起来。很多人学了几十年,这个看看,那个看看,叫他拿出整个的体系来,拿不出来。这么说也对,那么说也对,到底哪个对?他也搞不清楚。学法要有传承,也是这个意思。
从此第五,明沙门果依身。论云:何沙门果,依何界得?颂曰:
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闻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
「从此第五,明沙门果依身」,沙门果依什么身来证。
「论云:何沙门果,依何界得」,引《俱舍论》,沙门果分别依什么界的身体来得到?
「颂曰:三依欲后三」,一共四个果,开头三个果依欲界身,阿罗汉果,三界的身都可以证。「由上无见道」,上二界没有见道,见道决定在欲界,所以初、二、三果在欲界证,第四果通三界证。为什么上二界没有见道呢?「无闻无缘下」,无色界没有听闻正法,无色界色都没有,哪有什么声音呢?「无缘下」,欲界的讲经,他可不可以听呢?无色界跟欲界有四个远,不缘欲界,所以无色界不能见道。色界来说,「无厌及经故」,色界厌离心不强。经上有教证,说上二界没有见道。这是证明色界、无色界都不能见道。
释曰:三依欲后三者,初三果人,依欲界得,名三依欲。后阿罗汉,通三界得,名为后三。
「释曰:三依欲后三者」,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初果、二果、三果必定依欲界得,所以叫三依欲。第四个阿罗汉果,三界都可以证,所以说叫后三。
问: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亦可然,如超越第三,先离欲染,云何不许依上得耶?答:颂言由上无见道,谓超越证第三果人,必入见道,色无色身,无见道故,故无上界超越证不还果也。无闻无缘下者,此明无色无见道也。谓无色中,无正闻故,又无色界,不缘下欲界故。夫入见道,要须闻教及缘欲苦,无色不然,故无见道。无厌及经故者,无厌者,明色界无见道也。夫入见道,要须厌苦,色界无厌苦,著定乐故。及经者,此是教证上界无见道也。经云:有五补特伽罗五那含也,此处通达,彼处究竟。解云:此处者,此欲界也。通达者,见道名通达,通达谛故。彼处者,彼上界也。究竟者,于彼处得涅槃也。此经不言彼处通达,明知上界,无见道也。
「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亦可然,如超越第三,先离欲染,云何不许依上得耶」,这个问题很细。前二果,预流果跟一来果,欲界的九品染没有离掉,「未离欲故」,他们没有超出欲界,当然不能依上界的身来证这两个果,这个道理上可以讲得通,「理亦可然」。但是第三果有不同的情况。「如超越第三」,第三果的超越证,先把初禅以上的定得到,然后再见道。这样子的人,为什么不允许依上界的身来得第三果呢?
「答:颂言由上无见道」,超越证第三果,必定是先断欲界烦恼,乃至无所有处烦恼。要证三果,一定要见道,「色无色身,无见道故」,生在色界、无色界的人不能见道。见道依六地,未至、中间、四根本。欲界的人修色界定见道,生在色界的人,不可能见道。「故无上界超越证不还果也」,生到色界、无色界之后不能超越证第三果,色界、无色界不能见道。
「无闻无缘下者,此明无色无见道也」,这句话解释无色界为什么不能见道。「谓无色中,无正闻故」,无色界里边没有听闻正法的事情,无色界色都没有,耳根也没有,声音也没有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无色界,不缘下欲界」,无色界跟欲界有四个远,行相远、所缘远等等,跟欲界不相干,不缘欲界的声音,所以说不能见道。
「夫入见道,要须闻教及缘欲苦」,见道最起码两个要素,一个是要听闻正法——闻佛的正教,一个要观欲界的苦。苦在欲界最厉害,有三恶道,有人间的苦,而色界、无色界的苦很微,出离心不强。欲界的苦观了之后,猛利要出离。现在大家是有点无所谓,你真正看到人家受苦,如果到医院重病号房间去陪一夜看看,或者看看历史上一些人的遭遇,你就会生出强烈的出离心了。
汉朝的戚夫人,吕后把她手脚砍掉,眼睛挖掉,关在厠所里,叫「人彘」,人的猪。这样富贵荣华的人,一转眼就受这样的苦报,可见世间上的人哪有保证的呢?世间上的无常、苦要多观,然后出离心纔强得起来。天上没有这些事情,出离心、厌苦的心不够。「无色不然,故无见道」,无色界不能见道。
「无厌及经故者,无厌者,明色界无见道也」,色界为什么没有见道呢?无漏见道,需要厌苦,色界无厌苦。「著定乐故」,色界里边有定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这些都有乐,没有苦,厌离心不强,所以也不能见道。
「及经故」,上界不能见道,经上有教证。「经云:有五补特伽罗,此处通达,彼处究竟」,经里边这么说,有五种补特伽罗,就是五个阿那含,「此处通达」,在欲界见道,通达就是见道,「彼处究竟」,彼处涅槃。
「解云:此处者,此欲界也;通达者,见道名通达,通达谛故」,四谛道理懂了,叫通达。此处,欲界;通达,见道。彼处,色界、无色界。究竟,涅槃。经上说有五种补特伽罗,就是五种阿那含,中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都是到上界去般涅槃的,只有现般在欲界证不还果,在欲界般涅槃。经上这个话也证明上面不能见道,一定要在欲界见道,纔到上边去涅槃。
「此经不言彼处通达,明知上界,无见道也」,经上没有说彼处通达,彼处究竟,只有此处通达,彼处究竟。只有欲界能见道,上界不能见道。这是经上的教证。见道只有欲界有,初果、二果、三果的人,必定依欲界身。见道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从凡夫转为圣者,色界、无色界不能见道,所以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