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从此第五,明六种性。就中八: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性先后,三、明从性果退,四、明学凡种性,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八、明无学九人。此下第一,明六阿罗汉者,论云: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后,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 问也。亦有。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从此第五,明六种性」,阿罗汉有六种种性,有学有六种种性,乃至凡夫也有六种种性。
「就中八,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性先后,三、明从性果退,四、明学凡种性,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八、明无学九人」,六种种姓里边开了八科。第一科,六种阿罗汉,六种不同根性的阿罗汉。
「论云: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后,起无生智」,前面说不动的应果,利根的阿罗汉果,尽智,解脱道起后,无间生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阿罗汉,是不是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呢?也有差别。「云何」,什么样的差别?
「颂曰: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阿罗汉有六种差别,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不动,一共六种。「前五信解生」,修道的时候叫信解,见道的时候叫随信行,在阿罗汉的位置,叫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这五种都是从信解转过来的。「总名时解脱」,这五种阿罗汉都叫时解脱。得解脱的时候,需要有六个条件。「后不时解脱」,只有一个不动叫不时解脱。不要靠外界条件,只要自己努力,要证就证。这一种人,「从前见至生」,以前修道位时的见至证到阿罗汉时,叫不动阿罗汉。
释曰:契经说有六阿罗汉,一者退法,谓遇少缘,便退所得。二者思法,谓惧退失,恒思自害。三者护法,谓于前所得法,自防护。四者安住法,无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无胜加行,亦不增进。五堪达法,谓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六不动法,不为烦恼所退动故。
「释曰:契经说有六阿罗汉」,经上说有六阿罗汉,把这六阿罗汉分析一下。
第一,「退法,谓遇少缘,便退所得」,碰一点点缘就要退,这是退法。
第二,「思法,谓惧退失,恒思自害」,怕退,想自己害自己。
第三,「护法,谓于前所得法,自防护」,他于前面所得的,自己能够防护,不退掉。
第四,「安住法,无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假使没有很厉害的缘,即使不防护,不专门去提高警惕,也不一定会退。「无胜加行,亦不增进」,如果不用功,也不会往上进,练根再练上去不堪能。
第五,「堪达」,「谓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心有堪能性,欢喜练根,很快能够达到不动阿罗汉的地位。
第六,「不动」,「不为烦恼所退动故」,不动法,无论什么缘来都不会退,是利根阿罗汉。
要成为果上利根,因上先把自己练成利根。因上是利根,果上也是利根;因上是钝根,果上也是钝根。佛教里边没有便宜可赚,你想不用功,以为马马虎虎地也一样能证到阿罗汉,不可能,证不到的。
前五种性,从先学位,信解性生,此五总名时解脱也,以要待时,方能入定,及心解脱。言待时者,时有六种: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卧具,四、得好处,五、得好说法,六、得好同学也。后不动种性,为不时解脱,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及心解脱故,从先学位见至性生。
「前五种性,从先学位,信解性生,此五总名时解脱也」,前面五种,从退法到堪达,在有学位的时候都是信解根性,都叫时解脱。「以要待时,方能入定,及心解脱」,要有一定的时机因缘纔能够入定,纔能够心解脱,把烦恼除掉。「时有六种」,有六种时候,这是因缘。
「一、得好衣」,衣服要穿得好。穿得合适,既不太热,又不太冷。
「二、得好食」,饮食也要合适,要配胃口,适量,不多不少,这样子纔能够得定。胀狠了,昏沉,不能入定,不能心解脱;饿狠了,要吃东西,也不能入定。
「三、好卧具」,睡不好也不行。
「四、得好处」,好的地方。按《光记》来说,无病处是没有流行病的地方。
「五、得好说法」,要有善于说法的人来给他说法,他得了啓示之后,一用功,上路。
「六、得好同学」,有好的同学激励他,得到帮助。得到这些因缘纔能够入定,纔能够解脱,这是时解脱。没有这些因缘,不能解脱。
后一种,「不动种性,为不时解脱」,不动性,不需要等待这些时机因缘。「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利根的人,不要靠这些顺缘,自己能够入定。入定之后,心解脱,解脱那些烦恼。「从先学位见至性生」,这是从过去有学时的见至,那个利根的根性产生的。在有学的时候是见至,到阿罗汉的时候是不动。
从此第二,明六性先后。论云: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是后得?问也。不定。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从此第二,明六性先后。论云: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是后得」,这六种种姓,是过去本来有的,还是后来练出来的?「不定」,不一定。「云何」,怎么不定呢?
「颂曰:有是先种性,有后练根得」,有的本来是那个种姓,也有的是后来练根,慢慢转到利根。这两种都有可能。
释曰:退法种姓,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姓,或有从退,练根成思,乃至不动法,如思法说。此中退法,非必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若退定退,堪达定达,是则上界,唯有安住、不动二种,阙余四也。谓彼上界,无有退失、自害、自防,及练根故,故无余四。
「释曰:退法种姓,必是先有」,练根练到退法是没有的,练根是往上练。所以退法这个种姓,必定是先有的。
「思法等五,亦有后得」,思法、护法、安住等等这五个,有先得,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姓,或有从退,练根成思」。有的本来是思法性,那是先有的。有的是从退法练根上去成思法。乃至思法再练上去,练到护法。护法再练,成安住。安住再练,成堪达。堪达再练成不动。先有或者后面练根,两种都可以有。
「乃至不动法,如思法说」,不动跟思法一样,可以是本来有,也可以从退法练上来。乃至不动法,可以本来有,也可以从思法、护法、安住、堪达练上来,这各种情况可以自己去想。
「此中退法,非必定退」,所谓的退法,不是说非退不可,他不是一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堪达的人,不一定练根练到不动,他有进入不动的可能性,但是也可能,就在那里停住了,没有达到不动。「但约容有,建立此名」,这些名相,是根据可能性安立,并不是一定如此。
「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阿罗汉,三界里边都有这些根性。「若退定退,堪达定达,是则上界,唯有安住、不动二种,缺余四也」,假使说退的决定要退,堪达的决定要达,那么上界色界、无色界只有安住、不动两种种姓。上界自害、自杀更不会。自护,也不需要自己防,也不要练根。上界生的圣者,不要练根。「故无余四」,其他四个在上界就不会有。因为是「容有」,不是决定如此的,六种阿罗汉,三界里边都会有。
从此第三,明从姓果退。论云:如是六种,谁从何退,为姓为果?颂曰:
四从种姓退 五从果非先
释曰:不动种姓,必无退理。就前五种:唯退法一,姓必不退,谓居下故;唯思法等四,有种姓退。谓从思法退入退法,或从护法退入思法,或从安住退入护法,或从堪达退入安住,是名姓退。
「从此第三,明从姓果退」,从姓退、从果退的情况,这个复杂一点。
「论云:如是六种,谁从何退,为姓为果」,哪一种阿罗汉,从哪一种退下来?是退姓,还是退果?
「颂曰:四从种姓退,五从果非先」,四种要退姓,五种会退果,「非先」,非先的意思很多。
「释曰:不动种姓,必无退理」,不动性阿罗汉,利根的,不会退。前面五种,「唯退法一,姓必不退」,退法阿罗汉的种姓不会退。「谓居下故」,下边没有可退的。不动是不退的。中间四个可以退种姓。「唯思法等四,有种姓退」,这四种可以从种姓退。
「谓从思法退入退法,或从护法退到思法,或从安住退到护法,或从堪达退到安住」,中间四种阿罗汉,可以退种姓。最高的不动阿罗汉不会退。最低的退法没有地方退,这两种种姓不退。「四从种姓退」,中间四种阿罗汉可以退姓。
五从果非先者,退法等五,皆有退果,谓退无学也。思法等四,或有姓退,或有果退,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言先者,谓先学位,住思等四,今至无学,此思等四,姓之与果,必无退理,谓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于无学,退法等姓,修成思等四种种姓,此名非先,是容有退,以唯无学道所成故。唯先退法,有退果义,以姓是退故,故颂言非先,不摄退法也。
「五从果非先者」,有五种阿罗汉可以从果上退。「退法等五,皆有退果」,从退法起一直到堪达,都是钝根,都有退果的可能性。「谓退无学也」,这是退无学果。「思法等四,或有姓退,或有果退」,再总结一下,思法一直到堪达这四种,种姓退也有,果上退也有。「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虽然这个果也可以退,姓也可以退,但都是「非先」。
「言先者,谓先学位,住思等四,今至无学,此思等四,姓之与果,必无退理」,他本来的种姓,有学位的时候是思,到无学位还是思,这样的人,果不退,姓也不退。同样,在有学位的时候是安住,无学果的时候也是安住,那么姓也不退,果也不退。假使不是原来的种姓,可以退。原来有学道是这个种姓,无学道也是这个种姓,那他果、姓都不退。
「谓学无学道,所成坚故」,因为有学道、无学道都是一个种姓,这两个无漏道成坚固,不会退。
「退法等姓,修成思等四种种姓」,假使他在无学道的时候练根,本来是退法,练到思法,或者是护法,乃至堪达。或者本来是思法,练到安住,堪达等等。原来有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种姓,叫非先。非先的人会退。
「以唯无学道所成故」,因为练根在无学道练的,这个果只有无学道一个道,不坚固,容有退,可能退。
「唯先退法,有退果义」,退法有退果的。「以姓是退故,故颂言非先,不摄退法也」,前面说,如果有学位是思,无学位也是思,不退。有一个例外,假使有学位是退法,无学位也是退法,还是会退。
依萨婆多宗,唯预流果,必定无退,以断迷理见道惑故。谛理真实,楷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后之三果,许有退果,以修道惑,是迷事故,事相浮僞,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若大众部,预流果有退,阿罗汉无退。依经部宗,预流、罗汉,必无退果,圣道证故。中间二果,许有漏道证故,容有退也。若超越三二果,亦无有退。
「依萨婆多宗,唯预流果,必定无退,以断迷理见道惑故。谛理真实,楷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照有部的说法,预流果决定不退,因为他断的是迷理的惑、见道的惑,「楷定可依」,决定可依据,不会迷惑。「圣慧已证」,无漏的慧已经证到这个道理,必定不会再退。
「后之三果,许有退果,以修道惑,是迷事故,事相浮僞,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有部的说法,见道的惑,理上的道理是可以肯定的,圣慧证到这个道理之后决定是不会退;而事相上的道理,修道时断的迷事惑,却不像理那样可以搞得清楚。「谛理真实」,「事相浮僞」,两个是相对的,相反的。一个是僞,一个是真。一个实,一个是浮。这个事相,不是那么真实。事没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依的。讲教条、讲原则是很好讲的,但事上要去行,却不是那么简单。你如果要硬邦邦地把它套上去的话,有的会出乱子的。事跟理要协调很困难。迷事的惑断后可能会退。
「有失念退」,有的时候正念失掉会退。初果见理不退。二、三、四果断修惑,可能退。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非先,先证的果不会退的,后证的要退。假使预流果,第一个果是最初所证的果,是不退的。一来、不还,如果是超越证的,已经断了六品的惑,一见道就证一来果,那么这个果不退。超越证的第三果也是,先把欲界的九品断完再见道,第一次一下子证第三果的,这个三果也不退。反过来,如果先得初果,后来再断欲界六品证二果,这个二果是后证的,会退。假使证二果之后,再证三果,这个三果也会退。再证四果,这个四果也会退,这是有部的说法。
有部的说法不是那么机械的,预流果不退,二、三果后得的会退。二、三果里边,如果是先得的,超越证的也不退。非先又多一层意思,这个意思这里没说。
大众部的说法,「预流果有退」,预流果会退,而阿罗汉果不退。
经部的说法,预流、阿罗汉都不退。为什么?这是无漏道证的。预流果是八忍八智最后道类智证的,不退。阿罗汉,断有顶的第九品烦恼,金刚喻定,也不退,都是无漏道证的。中间的两个果,可以有漏道证,可以退。
这是三个部三种不同的说法,每一部都有它的依据,都有它的体系,都有它的修证,所以,不能混淆。
「若超越三二果,亦无有退」,超越证,是见道之后无漏道证的,也不退。超越证的二、三果也不退。这个经部、有部有相同之处。
依经部宗,阿罗汉果,有六种者,约现法乐住,有退不退,非约退果,若得果姓,皆名不动,无六种也。现法乐住者,有漏四静虑也。退此静虑,名为退法;思此静虑,名为思法;护此静虑,名为护法;安住静虑,名为安住法;堪达静虑,名堪达法;不退静虑,名不退法。约现法乐住,分六种姓也。
根据经部宗,阿罗汉退的是现法乐住,不是退果。「依经部宗,阿罗汉果,有六种者」,阿罗汉分六种果是对现法乐住来说的,有退、有不退。「非约退果」,果是不会退的。修四静虑,离开欲界的五欲之乐,有善法的乐,叫现法乐住,现前受到善法的乐。四静虑都有现法乐住。定中的那些乐住会退,而果是不会退的。
「若得果姓,皆名不动,无六种也」,经部说果是不会退的,没有六种差别。这六个差别指现法乐住有差别。
什么叫现法乐住?「有漏四静虑也」,四根本定,阿罗汉会退。这个定可能要退的,叫退法。为了保这个静虑,经常思惟如何不退,是思法。想办法如何保护它,不使它退,护法。不保护,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不会退,叫安住。能够达到不退,叫堪达。有些不退静虑,不动。按经部来说,阿罗汉果不会退,对现法乐住来说,分六种。
从此第四,明学凡种姓。论云:唯阿罗汉种姓有六,为余亦有六种姓耶?设有,皆能修练根不?颂曰: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释曰:有学与异生,种姓皆有六,以应果六种。因有学、异生,种姓有六,故无学中,有六种也。然于见道,必无练根,以见道速疾,无容起彼练根加行故。
「从此第四,明学凡种姓」,有学跟凡夫的种姓。「论云:唯阿罗汉种姓有六,为余亦有六种姓耶」,是不是只有阿罗汉有这六种种姓?其余的有学、凡夫,是不是也有六种种姓呢?「设有,皆能修练根否」,假使有,他们是不是也都能够修练根?
「颂曰:学异生亦六,练根非见道」,不但阿罗汉有六种,有学跟异生也有六种。这里有一个简别,见道的有情不能练根。
「有学与异生,种姓皆有六,以应果六种。因有学、异生,种姓有六,故无学中,有六种也」,阿罗汉的六个种姓,还是从异生、有学来的。
「然于见道,必无练根」,但是见道的时候不能练根。「以见道速疾」,见道的时候跟法轮一样的,十五剎那,中间一个插针的缝都没有。「无容起彼练根加行故」,练根要用功、加行,见道的时候,中间一剎那也不能停,加行插不进去。没有加行怎么练根呢?所以见道的时候没有练根的。
从此第五,明三退。论云:如契经说,我说由此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所得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如何不动法,退现法乐住?颂曰: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从此第五,明三退」,退有三种。一般认为,退总是不好的,但退里边,也有不是不好的。
「论云:如契经说」,这里引经里的一句话。「我说由此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佛说,增上心所,殊胜的三摩地,证到四种增上心所及现法乐住,就是四种根本定,随哪一个都可以退。「所得不动心解脱身所证,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而所证到的不动心解脱身所证,就是证阿罗汉果,决定说没有因缘退。不动的阿罗汉心解脱,身作证,决定不会退,「无因缘从此退」。从这里边挖掘出一个问题出来,不动阿罗汉,果是不退,但这个增上心所的现法乐住会退,经部说退现法乐住是前面的五种钝根,不动的阿罗汉是不退的,经上这句怎么说会退呢?
「颂曰:应知退有三,已未得受用,佛唯有最后,利中后钝三」,有三种退。一是已得退,已经得到失掉,这是真的退。二是未得退,没有得到那些功德也叫退,这不是真的退。三是受用退,这个功德现前的时候,其他功德隐在里边,这叫受用退。功德的功能没有显出来。佛也有最后的受用退。
「利中后钝三」,利根阿罗汉,有中后两种退,未得退与受用退。还没有得到的,叫未得退。证到没有拿出来用,叫受用退。钝根的这三种退都有。这三种退,经上说现法乐住的退不是真的退,是受用退。所以经上的话没有矛盾。如果没有世亲菩萨的解释,自己就会搞不懂。
阿难尊者,受佛的嘱咐要住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他一百二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一条河边,看见一个小沙弥在念经,「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阿难一听知道这个沙弥背错了。于是教他,「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只要一剎那能够听到生灭法,比一百年虚度要好得多,要超胜。这个沙弥也就照着背了。结果过了几天,尊者再看见那个小沙弥,他还是按他原来错误的念。阿难尊者奇怪问他原因,原来小沙弥的师父认为尊者一百二十岁了,记错了,让小沙弥不要改。这样,阿难尊者很叹惜,他是多闻第一,没有记错,「如是我闻」,一切经都是他背下的。那个小沙弥的师父不学无闻搞错,还要怪阿难错,这样阿难尊者就入涅槃,因为不起作用了。阿罗汉不会背错的。不能按照世间搞学问的一套去考证佛经,考证来考证去,到后来就会推出佛说的话也靠不住了。
经里这句话本没有矛盾,自己不能解释,听不懂,那是自己智慧不够。怎么办呢?跟世亲菩萨学。不学,哪有那么大的智慧呢?
这一类的问题很多,都是要学纔能解决。那些不要学的人,眼睛闭起来就修,真可惜,年纪轻轻,信心蛮好,肯苦行,就是不要学。认为学法没有用,心地开了之后纔是真的证到。心地怎么开呢?学法就是开心地呀!戒定慧,闻思修,煖、顶、忍、世第一见道,无漏法就来了。前面都不要,空中楼阁怎么来呢?这样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所以,一定要学法。
释曰:退有三者: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法故;二、未得退,谓约未得殊胜功德,即名为退故;三、受用退,谓已得功德,于受用时,不现在前,名为退也。佛唯有最后者,佛唯有后一受用退,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利中后者,利谓不动罗汉,有中、后二退,中谓未得退,后谓受用退,以利根故,无已得退。钝三者,钝谓退法等五,此具有三退也。经言不动法退现法乐住者,约受用退,非余二退,故无有退。
「释曰:退有三者」,退有三种。「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殊胜功德得到之后,碰上不好的缘失掉了,这是真的退。这种案例经上有很多。
「二、未得退,约未得殊胜功德,即名为退」,功德没有得到也叫退,还没有得到。
第三,「受用退,谓已得功德,于受用时,不现在前,名为退也」,功德没有失掉,但是现前没有去用,这是受用退。「佛唯有最后者」,佛也有受用退。「佛唯有后一受用退,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佛德是万德具备,也不可能在一剎那里边,什么功德都显出来,那些没有显的就是受用退。所以,有部说佛也有受用退。佛尚且还有退,不动阿罗汉当然还是有的。
「利中后」,利根的阿罗汉,有中后两种退。「利谓不动罗汉,有中、后二退」,中退是未得退,未得到的功德也叫退。后退,受用退。「以利根故,无已得退」,因为利根已经得到的不会退,没有第一个退。
「钝三」,钝根的阿罗汉,「钝谓退法等五」,退法、思法、护法等等,这五种根性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三种都有。
「经言不动法退现法乐住者,约受用退」,经里边说不动法的阿罗汉,「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这个现法乐住指四根本静虑,四个根本静虑有的时候不现在前,受用退。现初禅的时候,二禅、三禅、四禅没有现。现四禅的时候,初禅等没有现,现其他功德,这四种静虑都没有现。经里指的是这个受用退。所以,经过世亲菩萨解释,经上根本没有矛盾。「非余二退,故无有退」,所以经上说的不动法的阿罗汉退现法乐住是受用退,这个时候作用没有现前,并不是未得退,也不是已得退。真正不动的阿罗汉并没有退。
从此第六,明退果相。论云: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 问也。不尔。答也。何缘?征也。颂曰:
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 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
「从此第六,明退果相」,阿罗汉退果是怎么一回事呢?
「论云: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既然有部说阿罗汉会退,退后还能不能生起来?「诸住果时,所不作事」,本来阿罗汉果时不会做的坏事,退后会不会做?「不尔」,不会。「何缘」,为什么原因呢?
「颂曰:一切从果退,必得不命终,住果所不为,惭增故不作」,不论从哪一个果退的,没有命终之前,决定还要回复他的果,因为这个退是失念,并不是全部功德失掉,所以在命终之前,决定会恢复他原来的果位。第二个问题,在果上所不做的事情,因为他惭愧心增长,本来阿罗汉不做的坏事情,退了之后也不会做,不会堕落。
释曰:一切果退,须臾必得,无有命终而不得者。若命终者,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又住果位,所不作业,于果退时,惭愧增故,亦必不造,譬如壮士,虽蹶不仆。
「释曰:一切果退,须臾必得,无有命终而不得者」,一切果退,不管是哪一个果有退的,很快就恢复,絶对没有命终而不得者。
「若命终者,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假使说果证到之后会退,退掉之后,还没有恢复就死掉,那么修梵行这个果就靠不住,不安稳,也不可相信。辛辛苦苦证一个果,一退之后又去轮回,白辛苦了。这不会!得了果虽然退,决定不会命终,再轮回(退后再得前决定不会命终);或者说三果退后,又到欲界去,不会这样子的。
「又住果位,所不作业,于果退时,惭愧增故,亦必不造」,在果上不做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即使退了之后,因为惭愧心增长,有增上的惭愧心护持,也不会做。打个比喻,「譬如壮士,虽蹶不仆」,壮士,很有力的人,练武的,绊了一跤,但不会倒下去。马上就站稳的。得了果的人也一样,虽然退,但不久还是恢复的。
从此第七,明练根不同。论云:如上所说,有练根得,无学、有学,正练根时,各几无间、几解脱道?第一问也。何性摄?第二问也。何所依?第三问也。颂曰:
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
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
「从此第七,明练根不同。论云:如上所说,有练根得,无学、有学」,前面说无学、有学都有练根得到的。「正练根时,各几无间、几解脱道」,练根的时候,要修加行,这个加行有几个无间道?有几个解脱道?「何性摄」,摄什么性?「何所依」,依什么?
「颂曰:练根无学位,九无间解脱,久习故学一」,练根在无学道的时候,要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在有学的时候,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练根是属于无漏性的。依三洲人间的身,北俱卢洲没有,天上没有。天上不会退,不要练根。「无学依九地」,无学的要练根,依九个地。「有学但依六」,无漏的六地。「舍果胜果道,唯得果道故」,在练根的时候,把前面钝根的果跟胜果道舍掉,得到利根的果道。
释曰:初三句答初问,第四句无漏两字,答第二问,依人三已下,答第三问。练根无学位,九无间解脱,久习故者,此明练根,于无学位退法等五,转一一性,各九无间、九解脱道。犹如初得阿罗汉果,以九无间、九解脱道也。彼钝根性,由久串习故,须九无间、九解脱,学无学道所成坚故,名为久习。学一者,有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一无间、一解脱道,非久习故。犹如初得预流果,以一无间道类忍也 、一解脱道 道类智也 。
「释曰:初三句答初问」,前面三句答第一个问题,练根的时候几解脱?几无间?「第四句无漏两字,答第二问」,是什么性?无漏性。「依人三已下」,第三个问题,依什么人来练根。
「练根无学位,九无间解脱,久习故」,在无学的时候练根,假使退法、思法、护法等等,要一个一个练上去,每转一个性,要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
「彼钝根性,由久串习故,须九无间、九解脱」,因为无始以来,都是钝根,到阿罗汉还是钝根,练根要加功用行,要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因为久习故。
「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这个久习不是时间的久,而是因为在有学道、无学道的时候都是这个种姓,是两个道所成,坚固,叫久习。在阿罗汉的时候要九个无间、九个解脱道转一个种姓,转五个种姓是四十五。
「学一」,有学位转要容易一些,转一个种姓,只要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因为「非久习故」,只有有学道,没有无学道,非久习故,跟无学不一样。
「犹如初得预流果,以一无间、一解脱道」,跟初得预流果一样的,一个无间道(道类忍)、一个解脱道(道类智)。有学位练根都是这个方式。
无漏者,明练根道,唯无漏性,以增上故。依人三者,依身门也。唯人三洲,能修练根,天趣中无,谓无退故。无学依九地者,依地门也。谓无学练根,依未至、中间、四禅、三无色也。有学但依六者,有学练根,但依六地,于前九地,除后三也。舍果胜果道,唯得果道故者,明有学依六地所以也。夫转根者,容舍果道及胜果道 向道是也 ,所得唯果,非是向道,必无学果,无色地摄。故学练根,但依六地。
「无漏」,练根属于无漏性。「以增上故」,这是往上增的,不是有漏的,是无漏的。以殊胜的缘故,增上也可以叫殊胜。
「依人三」,依什么身来转身呢?「依身门也,唯人三洲,能修练根」,只有在三洲的人能够练根。「天趣中无,谓无退故」,天上不要练根,他本来不退,不要练。人间需要练根,北俱卢洲谈不上练根。
「无学依九地」,无学练根依九个无漏地,就是「未至、中间、四禅、三无色」。
「有学练根,但依六地」,未到、中间、四根本,没有三无色。
「舍果胜果道,唯得果道故」,有学为什么要依六地?「夫转根者,容舍果道及胜果道」,他本来是有果道的,钝根的果道要舍掉,胜果道要舍掉。得到利根的果。「非是向道」,因为得到的是果道,不是向道。
「必无学果,无色地摄」,有学的果,初、二、三果都是色界的,没有在无色地,所以三无色不要。「故学练根,但依六地」,阿罗汉有依无色界的,有学都是依六地练根。
从此第八,明九无学。论云:诸无学位,总有几种?由何差别?颂曰: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表六–一八:九无学〗
「从此第八,明九无学」,无学果又分九种。「论云:诸无学位,总有几种?由何差别」,不但是阿罗汉,还有独觉,大觉,都叫无学。总的无学位,一共有多少种?以什么来差别?
「颂曰:七声闻二佛,差别由九根」,无学总的有七个声闻、二个佛(独觉跟大觉)。「差别由九根」,差别由九品的根来分,声闻里边分七种,佛一种,独觉一种,一共九种。
释曰:无学有九,谓七声闻,退法等五,不动分二,一名不退,先利根故,二名不动,后修得故。言二佛者,谓独觉、大觉也。此圣差别,由下下等九品根异,故成九圣也。
「无学有九,谓七声闻」,声闻前面说六种,怎么有七种呢?「退法等五」,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这是一样的。这里不动分两种,「一名不退,先利根故,二名不动,后修得故」,一,是原来利根的叫不退;二,后来从钝根练根练出来的利根叫不动。所以把声闻分七种。
二佛,一个独觉,一个大觉,佛就是觉。「此圣差别,由下下等九品根异,故成九圣也」,这九种无学的差别,是由根器的不同来分的。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乃至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不同,分九个品类。相应地,退法是下下根,思法是下中根,护法是下上根,乃至不退是上下根,独觉是上中根,大觉(世尊)是上上根。
从此大文第二,明七圣人。就中分二:一、建立七圣,二、明慧俱解脱。
七种圣人,是经上的名相,要把它解释清楚。现在的人根器差,如果从大藏经里边拿一本经来,很不容易理解佛说的意思。菩萨慈悲,著论来解释经,使我们能够理解佛的原意。如果不通过菩萨的论,只用自己的脑袋来做注解,那差得太远了。
论解释经,一种是释经论,一种通经论。释经论是挨着讲的,一句经,一句解释。通经论是把整部经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体系,有组织、有次第地给你讲。这些都是菩萨悲心和智慧的结晶。前两天有人在说,《大般若经》六百卷,有人已经看了几遍,能够讲下来。讲下来谈何容易啊!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这是把《大般若经》的精要都提出来了,你有没有这个智慧?《大般若经》看了几遍,你能不能把七十义标出来,每一个义在哪里?哪一部分讲什么?你能不能把八品的体道果拿出来?恐怕做不到。因为直到现在,解释《大般若经》就这么一部《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倒有很多。真正要通《大般若经》,非从《现观》下手不可。离开《现观庄严论》,即使《大般若经》天天念,念到不起妄想很好,也是种个种子,要真正理解恐怕还早,要证到更难。修观怎么修,你怎么看出来呢?除了《现观》,想理解《大般若经》的智慧,恐怕一般末法时期的人做不到。
真正学通佛的经,非从论下手不可。这是一个方便、善巧,不能说论是菩萨著的,不如学经,这个是误会。有些人学法缺少善巧方便,以为经是最高的,学经不要学论;生圆次第是最高的,就要学生圆次第,下边的不要学;研究院是最高的,就要进研究院,小学、中学、大学都不要学,这样的人,你看看是怎么样的呢?
「从此大文第二,明七圣人」,有七种圣人。「就中分二:一、建立七圣,二、明慧俱解脱」,一个慧解脱,一个俱解脱。
且初七圣者,论云: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一问。事别有几? 第二问也。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云: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这里又讲七种圣人,来总括一切有学、无学。
「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依据什么来安立呢?「事别有几」,差别有多少?
「颂曰:加行根灭定,解脱故成七」,这两句解释以什么来安立七个。「此事别唯六,三道各二故」,实际上七个的差别,只有六个体。「三道各二故」,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一个道安两个圣者,中间一个是插进去的。
释曰:初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依加行异,立初二圣,谓先加行,随信他语,及自随法行也。依根不同,立次二种。钝根名信解,利根名见至也。依得灭定,立身证名。依解脱异,立后二圣。谓由慧力,离烦恼障,名慧解脱,兼得灭定,离解脱障即灭定障,名解脱障,不染无知为体 ,名俱解脱,离定慧障,名之为俱。此名虽七,事体唯六,谓三道各二故。且见道立二,谓信、法二行;修道立二,谓信解、见至;无学道立二,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故约三道,事唯有六。
「释曰:初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根据加行、根、灭定、解脱这四个条件来安立七圣者。
依「加行异」,加行的不同,安立两种圣者,随信行、随法行。「谓先加行,随信他语,及自随法行也」,加行的时候,一种是听人家的话而做的,另一种是自己学法,依法决择而做的。随信行是钝根,随法行是利根。
「依根不同,立次二种」,根机的不同,立信解、见至两种。随信行,进入修道的时候是信解,随法行到修道的时候是见至。
「依得灭定,立身证名」,最后一个灭定,阿罗汉或者不还果,得灭尽定的安立为身证。
「依解脱异,立后二圣」,解脱的不同,立后面的慧解脱、俱解脱两种。「谓由慧力,离烦恼障,名慧解脱」,以无漏的慧,把烦恼障断掉,这种阿罗汉叫慧解脱。「兼得灭定,离解脱障」,假使慧解脱之后又得到灭尽定,把解脱障也断掉,叫俱解脱。
什么叫解脱障呢?就是定障。「即灭定障,名解脱障,不染无知为体」,定里边的障灭掉。解脱障的体不是烦恼,是不染无知。慧解脱的阿罗汉,烦恼障是断完,但是不染无知没有碰到。俱解脱的阿罗汉,「离定慧障,名为俱」,既离定障,又离慧障,叫俱解脱。
「此名虽七,事体唯六」,总的说,名义是七个体只有六种。「谓三道各分二故」,三个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一个道都有利根、钝根两种。「谓信、法二行」,随信行是见道的钝根,随法行是利根。修道时的两种,信解是钝根,见至是利根。无学道的两种时解脱是钝根阿罗汉,不时解脱是利根阿罗汉。真正的体是这六个。
从此第二,立俱慧解脱者,论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表六–一九:俱、慧解脱〗
「从此第二,立俱慧解脱者。论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什么叫俱解脱、慧解脱?
释曰:六种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先由慧力,解脱惑障,又得灭定,解脱定障,故名为俱。余名慧解脱者,余谓未得灭尽定阿罗汉也,此名慧解脱,唯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未离定障,不得名俱。
「释曰:六种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六种阿罗汉里边,不管哪一种,只要得了灭尽定的就叫俱解脱。所以俱解脱不一定是利根。
「先由慧力,解脱惑障,又得灭定,解脱定障」,先用无漏慧的力量,把烦恼障去掉,解脱惑障;然后得灭尽定,把定障也去掉,解脱定障。定慧的障全部除掉,叫俱解脱。
「余谓未得灭尽定阿罗汉也」,没有得到灭尽定的阿罗汉,叫慧解脱。「唯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单是用净慧的力量把烦恼障断掉,「未离定障,不得名俱」,定的障没有除掉,这样只能是慧解脱。
所以,阿罗汉有俱解脱、慧解脱,这里边各有利钝二根。
从此大文第三,明学无学满。论云: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五下分结,那含断也 ,不可牵引不为欲惑牵引 ,未名满学。已上经文,下依经问也。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从此大文第三,明学无学满」,怎么样有学算圆满?怎么样无学圆满?
「论云: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五顺下分结这五种烦恼断后,欲界的烦恼不能牵住它,这样子的人还不能叫圆满的有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学是初果、二果,三果,无学是阿罗汉,他们各由几个因素,在各各相应之位中叫满?
「颂曰:有学名为满,由根果定三,无学得满名,但由根定二」,有学称满有三个原因,根满、果满、定满。无学的满只有两个原因,根满,定满,「根定二」。
释曰:有学名满,具由三因:一、由根满,谓是利根;二、由果满,谓得不还;三、由定满,谓得灭定。有有学者,唯由根满,谓诸见至,未离欲染,由见至故,名为根满,未离欲故,无余二满。有有学者,唯由果满,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是不还故,名为果满,谓是信解,不名根满,未得灭尽定,非定满也。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由见至不还故,名根果满,未得灭定,不名定满。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非见至故,不名根满。有有学者,具由三满,谓诸见至,得灭尽定,夫得灭定,必是不还,故具三满。
「释曰:有学名满,具由三因」,有学满有三种原因。「一由根满,谓是利根」,在根方面圆满,是利根。「二由果满,谓得不还」,不还果在有学里是圆满的,所以果满得不还。「三由定满,谓得灭定」,定圆满的,得灭尽定。三种都圆满的叫圆满的有学。
「有有学者,唯由根满」,有些有学只有根满,见至利根,根是圆满的。「未离欲染」,没有离欲,不还果没有得到,果不满。灭尽定肯定得不到,定也不满。只有一个根满,不能叫圆满。
「有有学者,唯由果满,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是不还果,果满,但他是信解钝根,根不满,又没有得灭尽定,定也不满。这也不圆满。
「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根是满的,果也满的,但是灭尽定没有得到。根满,是见至,利根。果满是不还果,有学最高。「未得灭定,不名定满」,还没得灭尽定,定不满。三个里边缺一个,不能叫有学的满。
「有果定故,亦得满名」,果是满的,不还果,灭尽定也得到的。「谓诸信解,得灭尽定」,信解是钝根,根不满,灭尽定得到的决定是三果。因为「非见至故,不名根满」,不是见至,根不满。不能叫有学的满。
「有有学者,具有三满,谓诸见至,得灭尽定」,见至,利根,得灭尽定,定满。「夫得灭定,必是不还,故具三满」,灭尽定得到,有学里边决定是不还果。果也满,根也满,定也满,这三种条件都具足叫有学的满。
现在回过去看前面经里说的话,五个烦恼断,得阿那含,果满。「不可牵引」,欲界的烦恼牵不动了。是不是利根呢?没有说。灭尽定得了没有呢?也没有说。「未名满学」,根满、定满都没有说,当然不能叫满。
从这里边可以看到,得到灭尽定不一定是利根,信解得灭尽定的也有。所以,得灭尽定跟钝根、利根是两码事。
无学名满,但由二因,一谓根满,二谓定满。无学位中,皆是无学,无非果满,故无由果,名为满也。有诸无学,唯由根满,谓不时解脱,未得灭尽定;有唯定满,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有具二满,谓不时解脱,得灭尽定。思而可知。
「无学名满,但由二因」,无学里边只要两个因素:一是根满,二是定满。「无学位中,皆是无学,无非果满」,有学的果有初果、二果、三果,无学只有一个果,没有果满不满的问题。「故无由果,名为满也」,只是根满、定满的问题。
「有诸无学,唯由根满」,下边举例,有的无学根是满的,但是定不满。「谓不时解脱,未得灭尽定」,不时解脱是利根,但是灭尽定没有修到,这就是不满的无学,利根不一定得灭尽定。「有唯定满,谓时解脱,得灭尽定」,钝根也可以得灭尽定,根不满,定满。这两种都不能叫满的无学。
「有具二满,谓不时解脱,得灭尽定」,这是无学的满。「思而可知」。
从此大文第三,明诸道差别。就中分六:一、明四道,二、明四通行,三、明菩提分法,四、明证净,五、明正智解脱,六、明厌离通局。且初明四道者,论云: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道修道等,略说几道能遍摄耶?颂曰: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从此大文第三,明诸道差别」,所修的道也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一、明四道,二、明四通行,三、明菩提分法,四、明证净,五、明正智解脱,六、明厌离通局」,一共分六科。
第一,「明四道」,「论云:广说诸道,差别无量」,广泛地说,道的差别很多。「谓世出世,见道修道等,略说几道能遍摄耶」,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几个道,把它全部摄拢来。
「颂曰: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不管出世间的、世间的,见道、修道、无学道、有漏、无漏等等,总括下来,一切道可以说只有四种。「略说唯有四」,哪四种呢?「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四个道。
释曰: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无间道者,谓诸断惑道也。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除前三外,所余诸道,渐胜进故,即解脱道后,所起诸道也。
「释曰: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要进无间道,前面的加行叫加行道。什么叫无间道?「谓诸断惑道也」,正在断烦恼的那个道是无间道。什么叫解脱道?「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烦恼断掉,择灭得得到的,无间以后紧挨着的一剎那,叫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把所要断的烦恼障断掉,最初生的那个道是解脱道。解脱道之后再往前进,是胜进道。「除前三外,所余诸道,渐胜进故」,除前面三个道之外,其余的道,一个一个往上进的,「即解脱道后,所起诸道也」,解脱道之后再往上进是胜进道。这样四个道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里边。
问:道义云何?答: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解: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
「问:道义云何」,道是什么呢?
「答:谓涅槃路」,到涅槃的路。所谓「天堂是快乐的」,或者「要把小我归成大我」,这些都谈不上涅槃路。涅槃寂静,没有贪瞋痴,没有苦的果。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道。菩提、涅槃两个概念,从这边说是菩提,从那边说是涅槃。
「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乘这个道能走上涅槃城。《法华经》说,二乘是化城,到涅槃道太长,根机差的人吃不消,不想走。于是就设方便,先到那个很好的城里,这段路比较近,走到那里再跟他说这是化城,那个时候,他已经得到甜头,肯往前走了。所以真正通达涅槃的道路,叫道。
「又解: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什么叫道?我们要依靠一个东西,达到涅槃的果,和「路」差不多的意思,用走路来比喻,是路。从方便所依靠来说是道。
从此第二,明四通行。论云:道于余处余经处也 ,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此有几种?第一问也。依何位立?第二问也。颂曰:
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从此第二,明四通行」,四通行,《法藴足论》里边讲了很多。以前我们是拿来参考的,你们有书的也可以参考。
〖表六–二〇:四种通行〗
「论云:道于余处,立通行名」,道在其他地方也叫通行。通行和道是不是差不多?「以能通达趣涅槃故」,能够真正通达涅槃的叫通,能够趣向涅槃的叫行。通行是通达涅槃的,趣向涅槃的。所以「通行」和「道」还是一样的意思。前面说道有四种摄一切道,这里通行分四种,就是修行的人有四种。
「此有几种」,第一个问题,通行有几种?「依何位立」,第二个问题,根据什么来安立这几种?
「通行有四种」,通行有四种。依什么安立?「乐依本静虑,苦依所余地,迟速钝利根」,乐通行,根据得不得四个根本定。苦通行,除四个静虑以外的那些地,就是三无色、未到、中间这些。迟跟速,迟通行是钝根,速通行是利根。总的说是依据得不得根本定、利根还是钝根,来安立四通行。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下三句答第二问。经说通行,总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道依四根本静虑,名乐通行,以摄受支十八禅支也 ,止观均平,任运转故,名之为乐,非乐受也。若依无色、未至、中间,名苦通行,以不摄支,止观不等,艰辛转故,名之为苦,非苦受也。谓无色界,止多观少;未至、中间,观多止少,名不等也。颂言所余地者,即此无色等也。然此乐苦二通行中,钝根名迟,行稽迟故,利根名速,通境疾故。
「初句答第一问」,第一句答第一问,四种。下三句答第二问,依据什么安立。「经说通行,总有四种」,经里边说的通行,一共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迟是钝根,速是利根。迟通行、速通行是利根或钝根的关系。苦乐是根据得不得四根本定来说的,得到四根本定的是乐通行,没有得到的是苦通行。
「道依四根本静虑,名乐通行」,得四个根本定的,叫乐通行。为什么叫乐?摄受十八禅支。十八禅支,初禅五支,寻、伺、喜、乐、定。二禅四支,内净一支,内净是净心;喜、乐、定一样的。三禅五支,舍、念、乐、慧、定。第四禅四支,舍、念、中受、定,中受是不苦不乐受。一共十八支。这十八支,只有四静虑有,其他的未到、中间、三无色都没有。
差别在哪里呢?「止观均平,任运转故,名之为乐」,在这四禅里边,止观是平等的。止观力量相等,生起来任运,不艰难。《顺正理论》打比喻,如顺风扬舟一样,没什么困难。在四静虑当中,止观均平,任运生起,叫乐通行,但不是感到舒服的那个乐受。这四个禅里边有现法乐住在。这是从修行困难不困难来说的。四根本止观均平,所以这四个根本定是最好的。
假使不依四禅,依三无色、依未到地定、依中间定,这叫苦通行。「以不摄支,止观不等」,不摄支,十八禅支没有,也没有止观相等的情况。「艰辛转故」,因为止观不等,又不摄禅支,所以修行的时候比较艰辛,《顺正理论》比喻说,这像在陆地上乘马走。在陆地上骑马走,固然也能到,但比水上行舟要困难。马要翻山越岭,路又高高低低不平,会颠簸得很厉害,也容易疲劳,要辛苦一些,叫苦通行。
「谓无色界,止多观少」,无色界里边的定是止多观少。「未至、中间」,未到地定跟中间定是观的成分多,止的成分少,所以都不均匀。「颂言所余地者,即此无色等也」,等未到、中间。
「然此乐苦二通行中,钝根名迟,行稽迟故,利根名速,通境疾故」,这是苦通行、乐通行。得四禅根本定,因为它摄禅支,也是止观均等,这样的条件下修行,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叫乐通行。苦通行,因为他依靠的定止观不平均,也不摄禅支,比较艰苦一些,这个叫苦。
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一些老太爷修行,早上八九点钟起来,起来之后坐在沙发里,一杯牛奶,人参燕窝吃好,叫人点三支香,自己爬起来磕三个头,稍微念一点点经,又坐下去吃什么桂圆等东西。再念一两圈佛珠阿弥陀佛,又吃什么补品,这是老太爷式的修行,不是乐通行,修行不是这样子修。
在苦乐通行当中,各有快、慢。钝根修行很慢很慢,有留滞。利根能够很快地通达。
从此第三,明菩提分法。就中六:一、举数释名,二、明出体,三、明念住等,四、明觉分增,五、明漏无漏,六、依地分别。且举数者,论云: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从此第三,明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一、举数释名」,菩提分法一共有哪些?「二、明出体」,体有多少?「三、明念住等」,念住、四正勤。「四、明觉分增,五、明漏无漏,六、依地分别」,一共分六科讲。
「且举数者」,先说菩提分法的数量,「论云:道亦名为菩提分法」,道也叫菩提分法。菩提分法一共有几种呢?菩提分法的名字意义是怎么样呢?
「颂曰:觉分三十七」,菩提分法一共有三十七种。「谓四念住等」,它的名字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一共三十七。「觉谓尽无生」,什么叫觉分呢?觉是尽智、无生智,最高的智慧,无学的智。「顺此故名分」,这些都是顺着觉的,叫菩提分,也叫觉分。
释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身受心法;四正断,勤断二恶、勤修二善;四神足,欲勤心观;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也;七等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轻安,五念,六定,七行舍;八正道支,一正精进,二正念,三正定,四正见,五正思惟,六正语,七正业,八正命。是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者,此云觉,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尽无生智,为此觉体。三十七法,顺趣菩提,名菩提分。
「释曰:经说觉分」,经上说的觉分就是菩提分,有三十七种。
「四念住」,四个,「身受心法」,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正断,勤断二恶、勤修二善」。已生的恶要断掉,没有生的恶不要它生,勤断二恶。没有生的善要生起来,已经生的善要增长,勤修二善,也是四个。
〖表六–二一:四正断〗
〖表六–二二:四神足〗
「四神足,欲勤心观」,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四种。
「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一个是有力的,一个是纔生起根来,层次不同。
「七等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
「八正道」,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有的书上不一定是这个次第,内容是一样的,各有各的理由。
「是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名称。「菩提者,此云觉」,菩提是觉。「无明睡眠,皆永断故」,无明大睡魔永远断掉,醒过来了,叫觉。觉一般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醒觉,从睡眠里起来,醒过来的觉;一个是觉知,清清楚楚地觉察到,知道。
「尽无生智,为此觉体」,觉的体,菩提的体是什么?就是尽智、无生智,无学的智。这三十七种法都是顺菩提的。顺就是因的意思,顺着它能够到达菩提,是菩提的支分,叫菩提分。
从此第二,明出体。论云:此三十七,体各别耶?问也。不尔。答也,体唯有十,故言不尔。云何?征也。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从此第二,明出体。论云: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三十七个法是不是各有各的体?「不尔」,不是。「体唯有十,故言不尔」。这三十七个法的体,归纳起来只有十个。「云何」,为什么不是三十七个体呢?
「颂曰:此实事唯十」,这个实在的体只有十个。「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就是七十五法里边的十个法。如何归纳呢?
释曰:名虽三十七,论实体唯十:一、慧,二、勤,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戒,十、寻。三十七中,且慧摄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也,此八以慧为体。勤亦摄八,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也,此八以勤为体。定亦摄八,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此八以定为体。信但摄二,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唯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此四以念为体。喜唯摄一,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亦摄一,谓舍觉支,行舍为体。此言舍者,非是舍受,是大善地中,行舍名舍也。轻安摄一,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戒但摄三,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寻唯摄一,谓正思惟,以寻为体。
〖表六–二三:三十七道品〗
「释曰:名虽三十七,论实体唯十」,实在的体只有十个,第一是慧,第二是勤,第三是定,第四是信,第五是念,第六是喜,第七是舍,第八是轻安,第九是戒,第十是寻。慧、定、寻等是心所法,轻安又分身轻安、心轻安,戒是色法。
三十七道品的十个体怎么摄呢?「且慧摄八」,十个体里边慧心所,包含八个东西,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正见。四个念住都是以慧为体。五根、五力里边的慧根、慧力是慧为体。七觉支里的择法,是慧为体。八正道里边的正见以慧为体。「此八以慧为体」,三十七道品里边这八个归纳起来都是慧。
「勤亦摄八」,勤,是精进的心所法,也摄八个: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四正断(四正勤)这个名字就是勤。五根、五力里边的精进根、精进力。七觉支里边的精进觉支。八正道里边的正精进。「此八以勤为体」,这八个法归纳来,只有一个体,就是勤。
「定亦摄八」,定也摄八个。四神足都是定。定根、定力也是定。定觉支、八正道的正定。「此八以定为体」。「信但摄二」,信心所包摄两个,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包摄四个,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这四个法以念为体。喜,喜觉支一个,以喜为体。舍是舍觉支一个,行舍。「行舍为体,非是舍受」,这个舍不是苦乐忧喜舍的舍受,是大善地法当中的行舍心所法,是行的舍。轻安摄一个,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戒三个,正语、正业、正命。这是八正道里边的三个核心,以戒为体。寻只有一个,正思惟。伺没有,寻的力量大,以寻为体。
上来所明,慧勤定三,各摄八种,三八二十四也,信摄二,足前成二十六也,念摄四,足前成三十也,喜摄一,舍摄一,轻安摄一,戒摄三,寻摄一,此七足前成三十七,故体唯十也。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分身业、语业为二也,余九同前。
「上来所明,慧勤定三,各摄八种,三八二十四也,信摄二,足前成二十六」,念摄四个,加上二十六,足前成三十,喜一个,舍一个,轻安一个,戒三个,寻一个,七个,「此七足前成三十七」。三十七个,实体是十个。「毗婆沙师,说有十一」,在有部里边的毗婆沙论师,这是东方的有部,西方是健驮罗。有部说这个体有十一个。「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两个,正语是语业,正业、正命是身业,「分身业、语业为二也,余九同前」,其余一样。
从此第三,明念住等。论云: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解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三名无别属,如何念住独说为慧,正断独说为勤,神足独说为定也?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从此第三,明念住等」,「等」下边那些。
「论云:念住等三」,先说三种,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什麽意思?「解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三名无别属,如何念住独说为慧」,它们并没有标出来何是慧、勤、定,怎么说四念住是慧,四正断是勤,四神足是定呢?
「颂曰: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实诸加行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从其力量殊胜方面来说慧、勤、定,其实所有加行的善法都包在里边,不一定是单个的慧、勤、定。
释曰: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说慧勤定。若论实体,三位遍摄诸加行善,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藴,名加行善也。且四念住位,慧为增上;于正断位,勤为增上;于神足位,定为增上。
「释曰: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根据它们殊胜的方面来说,这是慧、勤、定。「若论实体,三位遍摄诸加行善」,从真正的体来说,一切的加行善都包在这三个里边。「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藴,名加行善也」,念住本身是慧心所,但还有相应法、俱有法,相应法是心王、心所,俱有法是得、生住异灭那些不相应行,跟一起生起的这些法全部包进去叫加行善。加行善都在实际的体里边。「且四念住位,慧为增上」,中间力量最强的是慧心所,所以只说慧。
「于正断位,勤为增上」,四正断里边,精进心所最增上、最殊胜。「于神足位,定为增上」,四神足的时候,定心所最增上。在四正断、四神足的时候,所有的相应、俱有法都全的,所有加行善都在里边。所以从力量特别强、特别殊胜来说,四念住是慧,四正勤是勤,四神足是定。
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依论主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
「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既然念住是慧,为什么叫念住?念、慧两个是不同的心所法。
「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有部说,慧由念的力量执持,住在境上,从邻近的念心所来安名,叫念住。
依论主世亲菩萨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实际上是采取经部的说法,是慧的力使念住在境上。有部认为是念的力量,使慧住在境上。而经部说是慧的力量,使念住在境上。因为「如实见」的人,有慧的人能够明记,如果不如实见,就不能明记。这个大家有体会,这本书如果你懂的,背起来容易;不懂的,像念咒一样的,背起来困难。世亲菩萨采取的是经部的解释。
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
「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勤跟正断有什么联系?正断,断烦恼;勤是精进。它们怎么联系起来呢?
「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修行的善要生起来并增长,这要精进。精进的力量既能够断除懈怠,又能修善。断恶、修善都要精进,所以标勤的名字。或者叫四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持策是策励自己断恶修善。这个方法是最殊胜的,叫正胜;也叫四正勤,断恶修善是正的精进。
问:何缘于定立神足名?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足即是定,神所依也,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神足。
「问:何缘于定立神足名」,为什么定叫神足呢?
「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足即是定,神所依也,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神足」,四神足的神是神变。神通变化是灵妙的德。那些不可思议的一些殊胜的功德叫神。足是定。「神依定发」,神通是依定而发出来的。「定为神足」,定是神依靠的地方。所以叫神足。得了定能够起神通变化,如果没有定,神通哪里来呢?那些修什么气功的,练到后来身上有香气出来,这是神通吗?你没有得定,可想而知,这不是你的东西,是人家附上来的,这不是正的神通。所以,我们不要去盲目追求,这些事情自己要能主宰。学过法相的人能不为他所动,我们经常说要多学也是这个意思。不学眼睛没有开,不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你怎么会不走错路呢?
从此第四,明觉分增。论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从此第四,明觉分增」,觉分即是菩提分法。「论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在修哪一个位的时候,它是增上的,主要修的是哪些?
「颂曰:初业顺决择,及修见道位,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初业,还没有进入加行道,开始修总相念住、别相念住,修四念住。顺决择分的时候,加行道,修四正断那些。修道的时候,有部说是七觉支。见道的时候,主要修八正道。「念住等七品」,四念住,四正勤这些挨着次第,在哪一个位的时候,特别专门修哪一个。
释曰:初业者,谓修别相、总相念住位也。此初业位,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顺决择者,煖等四位也。且煖位中,能证异品 决择分也 ,殊胜功德,勤用胜故,说正断增。顶法位中,趣无退位,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世第一位,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说五力增。及修见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七觉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道增。
「释曰:初业者」,初业,纔进入七贤,开始修行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的时候。「此初业位,能审照了身等四境」,他观四念住,观身、受、心、法这四种境,除四颠倒。「慧用胜故」,慧的作用最胜,「念住增」,这个时候,主要增上修念住。
「顺决择者」,顺决择分是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位,这个时候修的重点又转移。「且煖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煖位,能够证到决择分,证见道的殊胜功德。这个时候,「勤用胜故」,精勤的力量特别胜。钻木取火,要很快、不断地钻,木头摩擦生热,如果懈怠,煖气生不出来。「且煖位中,能证异品」,这个异品是无漏道的见道,「决择分」。本来是加行道,是有漏的,现在能证决择分,是殊胜的功德。这个时候要精进,像钻木取火一样的拼命地钻,「说正断增」,四正断要特别重点地修,增上。
顶的时候,「趣无退位,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是无退,忍不堕恶趣,在善趣里边再也不会到恶趣去。顶法是正趣向不退的忍位,这个时候定的力量殊胜,四神足是重点。
「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忍位决定不会退。他的善根坚固,得到殊胜的增上。这个时候五根增。
世第一的时候,「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力量增长,一切世间法,一切烦恼法,不能使他屈伏。这五个力的力量增长,叫修五力。
初业一个位、顺决择分有四个位,五个位。见道、修道一共七个位置。
「及修见道位者」。见修道的时候,「修道位中,近菩提位」,修道相对靠近于无学的尽无生智。「助觉胜故」,要起「觉」这方面的力量胜。七觉支是能够资助、顺着觉的,是修道时候的重点。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道增」,见道的时候,十五剎那很快,中间没有阻碍,通行的意思很殊胜,是八正道,八正道跟轮子一样的。把三十七道品配修行的位次,这是有部的说法。
有余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于见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者,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
「有余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这是另外一种说法。见道是七觉支。因为「如实觉知四圣谛故」,四个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所以这时候修七觉支。「于见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不管见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直接通往涅槃城的,所以见、修二道都要修八正道。
「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者,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配前面七位,有七个东西增上,把三十七道品根据修行的阶位来安,哪一位的时候增上地修哪一个。修行从念住下手,不要超越。
从此第五,漏无漏分别。论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从此第五,漏无漏分别。论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三十七道品,哪些通有漏?哪些纯粹是无漏?一般认为这个道品都是无漏的,但是在没有见道之前还有一些是通有漏的。
「颂曰:七觉八道支,一向是无漏,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种」,这个颂很清楚。背熟了之后对自己有极大的帮助。不单是看书,自己修行的时候,都可以作为借鉴。七觉支、八正道一向是无漏,这是见、修二道时候的。有部的说法,见道是八正道,修道是七觉支;其他论师认为,见道通八正道跟七觉支,修道是八正道。这两种,见道、修道都是无漏道。见道以前,四念住,五根五力,乃至在煖、顶、忍、世第一,那些时候是有漏的。进入见道以后,再修这些是无漏的。所以这几种通有漏、无漏。
释曰:七觉支、八正道,唯无漏也。三四者,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也。五根力者,谓五根、五力也。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无漏二种也。
「释曰:七觉支、八正道,唯无漏也」,这是见、修二道的,只是无漏。「三四」,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都通有漏、无漏。五根、五力也通有漏、无漏。「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无漏二种也」,假使在见道前修是有漏的,见道以后修是无漏的。
从此第六,明依地。论云: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第六,「明依地」,「论云:此三十七,依地有几」,修三十七道品,依哪一个静虑来修呢?「颂曰:初静虑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三四中除二。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
「初静虑一切」,三十七道品,一切都能修。未到地定除掉喜觉支。二静虑以上都是无寻无伺,正思惟没有。「三四中除二」,第三静虑、第四静虑,中间定,要除寻跟喜。「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除戒,喜、寻也没有。「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七觉支和八正道是唯无漏,在欲界跟有顶天不能有。
释曰:初静虑一切者,依初静虑,具三十七,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依未至地,唯三十六,除喜根故,以近分地,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无有喜也。二静虑除寻者,依第二禅,亦三十六,彼除寻故,无正思惟支也。三四中除二者,三四谓第三、第四静虑也,中谓中间禅也。此三四中,各三十五,谓除前二,即无喜、寻也。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及除前二,即是喜、寻,总除五种,故三无色,各三十二也。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者,欲界有顶,无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道支,有余二十二也。
「释曰:初静虑一切者」,依初静虑修三十七道品,一切都能修。「具三十七,故言一切」。
「未至除喜根」,未到地定,只能修三十六,喜要除掉。「除喜根故」,为什么要除喜根?「以近分地,励力转故」,近分定正在努力断烦恼,一心在跟烦恼搏斗的时候,喜还生不出来。另外一个原因,「于下地法,犹疑虑故」,未到地定的下地是欲界,欲界的法没有全部断完,心里还有一点顾虑,怕再染到欲界的烦恼,不会生喜心。到初禅,断完欲界的九品,根本定有喜乐。「二静虑除寻」,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地,没有寻。「依第二禅,亦三十六,彼除寻故」,寻是正思惟,正思惟这一支没有。
「三四中除二」,三禅、四禅跟中间定要除两个,一个喜,一个寻。「谓第三、第四静虑也,中谓中间禅也」,第三禅、第四禅、中间定只能修三十五个。「谓除前二」,喜、寻都要除掉。第三静虑是妙乐,第四静虑舍受,中间定也是舍受,没有喜;中间定是无寻有伺,二静虑以上都是无寻无伺,都没有寻。
「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前三无色地可以修无漏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也是舍受,也是无寻无伺,除掉喜、寻两种之外,还要除掉戒的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定共戒、道共戒都没有,没有无表色。「总除五种,故三无色,各三十二」,三十七除五就三十二个。
「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欲界有顶,只能是有漏的,没有无漏法。「无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道支」,他们修不了七觉支、八正道。故「有余二十二也」,七觉支里边包含的喜,八正道包含的戒,在七觉支、八正道里除掉。其余的道品,在欲界有顶可以有有漏的。欲界的人,如果没有得到见道,七觉支,八正道,只不过是练习练习,谈不上修,真正修是见道以上的事情。
从此第四,明证净。论云:觉分转时,必得证净,此有几种?第一问也。依何位得?第二问也。实体是何法?第三问也。有漏无漏耶?第四问也。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从此第四,明证净」,四证净很要紧。「论云:觉分转时,必得证净」173,觉分是三十七觉分。见道的时候,同时必能得到证净。证到四谛,决定会得到清净的四个东西,证净。「此有几种」,证净有几种?「依何位得」,怎么样得到证净?「实体是何法」,四证净的体是什么?「有漏无漏耶」,四证净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一共提四个问题。
〖表六–二四:四证凈〗
「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第一,证净有四种,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四种证净。「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僧」,第二,什么时候得?见道见的是四谛法,见苦、集、灭三谛的时候得法证净、戒证净。「见道兼佛僧」,见道谛的时候,不但有法证净、戒证净,还有佛证净、僧证净。「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法证净的法是指什么呢?「三谛全」,苦、集、灭三个谛完全包在里边。「菩萨独觉道」,道谛里边,菩萨道、独觉道都包在法里边。为什么独觉跟菩萨包在法里边,不包在僧里边?因为菩萨跟独觉都是一个人出现。四人以上叫僧,一个人不能叫僧,所以归在法证净里边。「信戒二为体」,第三,他们的体是什么?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这是信为体,纯净的信心,这个时候证实。以前信佛,都是从有漏的心,起胜解心。证到四谛之后,清净的信心起来,不会退。
信心要培养,要把它巩固、扩大,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的信心会退。在违缘来的时候,不少人退了信心,居士把经书都送到庙里边去,甚至于拿到旧书摊去了。我一九五九年回上海,那时候肃反。上海很多居士偷偷地把《五字真言》什么丢在金刚道场客堂里边,一大堆的书。后来我看见马路边卖旧书的地摊上,《五字真言》等都有,这就不大好,这是信心不够的表现。
见道的,杀了头也不会失去信心。上海的持松法师是学东密的,那时候别人说佛教是迷信,打他,问他还信不信,他都是说「我信」。问了又打,打了再问,打得要不行了,他说,「打死也信的」。这些人很稀有。证到四证净之后,他亲自证到佛法僧的功德,再也不会说不信的话。所以见道以上不会造业,也是这个道理,「以信为体」。戒证净,以戒为体,就是道共戒。见道的时候就有戒证净。
「四皆唯无漏」,四证净都是无漏法,不是有漏的。我们现在都没有,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说我什么都经过了,到城市里住两夜没关系,在居士家里住两夜也没关系,到哪里都没关系。年纪老了也不行,不要说年轻的,年老的人下水的很多,这不稀奇。烦恼业不管年纪老不老。不要说老了就没有事,什么都没有保证的。只有见道,纔决定不会退。
释曰:前两句答初问,次四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后一句答第四问。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也。
「释曰:前两句答初问」,前面两句答初问,证净有四种。哪四种?「佛法僧戒」。「次四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后一句答第四问,经说证净」,「于佛证净」,对于佛证到清净的信心;「于法证净」,对于法的功德证到清净的信心;「于僧证净」,于僧的功德证到清净的信心;「圣戒证净」,证到四谛以后有无漏戒,这个无漏戒本身是净的。
见三得法戒者,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见道兼佛僧者,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也,缘彼起信,名佛证净;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道谛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故唯道谛,有佛、僧也。见道谛时,若约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约得修说,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者,此所信法也。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萨道及独觉道名法,以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为法。圣所受戒,与现观俱174,故一切时,无不亦得。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
「见三得法戒」,什么时候得四证净呢?见到苦谛、集谛、灭谛的时候,得到法证净、戒证净。「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见道十五剎那,开头是苦,再是集,再是灭,见到这三谛的时候,因为这些都是法,有法证净。同时因为见道有无漏戒出来,也有戒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三谛的法亲自证到,对这个法起了信心,叫法证净。一点也不怀疑,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清净出离。这样证到清净的信心。「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起无漏道的时候,决定有无漏的道共戒。道共戒跟见道同时生起,就是戒证净。见三谛的时候,有法证净,也有戒证净。
「见道兼佛僧」,见道谛的时候还有佛证净、僧证净。「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见道谛的时候有法证净,同时兼带还有佛证净、僧证净。
佛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有部认为,成佛的无学法是佛宝。成僧的有学法、无学法,是僧宝。所以道谛里边就有成佛的无学法。「缘彼起信,名佛证净」,对成佛的无学法起了清净的信心,叫佛证净。
「成声闻僧」的「学无学法」,也是道谛所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对于成就声闻僧的有学、无学法起了清净的信心,叫僧证净。
「故唯道谛,有佛、僧也」,四谛里边,只有道谛里有佛证净、僧证净。「见道谛时,若约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约得修说」,现行是正在修,现行地修。见道谛的时候,见的当然是道谛的法,现行修的只有法证净、戒证净两种。佛证净、僧证净是「得修说」,是从得到「法前得」来说,虽然没有现行,但是也可以熏修。
「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因为这个时候,得修的这个法可以还没生起来,但对佛、对僧的信心能够先修起来,这是法前得。法在未来,得已经得到,可以修。所以见道谛的时候,不但有法证净、戒证净,也有得修的佛证净跟僧证净。所以,见道谛有四个证净。
佛证净是成佛的无学法,僧证净是成声闻的有学、无学法。法证净指什么呢?「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法证净,包括苦、集、灭三谛,还有道谛里边,成佛的、成僧的学、无学法除开之后,余下成菩萨、独觉的那个道,也算在法证净里边。
「此所信法也」,如果说对法起信心,这个法到底包括哪些范围呢?苦、集、灭三谛全部,还有道谛里边菩萨、独觉这两个道,也是法证净的内涵。「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道谛里边不是全部都包括的,「菩萨道」「独觉道」叫「法」。为什么菩萨道与独觉道叫法呢?因为「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法也」,菩萨、独觉,他们不是僧,僧要四人以上。菩萨出世、修行都是单个人的。独觉不是大觉,虽然是无学,但是一个人自己觉悟的。僧证净归不进去,佛证净也归不进去,属于法证净。
「圣所爱戒」,戒证净,这个戒是圣人所爱的,圣人对戒非常尊重。有的凡夫讨厌戒,认为最好不要持戒,什么都可以随便。当然,凡夫对戒尊重的也不少,那些邪见的当然不爱戒。「与现观俱」,跟谛现观同时生起的戒,就是道共戒。「故一切时,无不亦得」,既然它跟现观是同时生起的,一切时都能够得到它。见苦、见集、见灭的时候,得法证净,也得到戒证净,所以叫「亦得」。「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法证净跟戒证净,四个谛都有。
信戒二为体者,出体也。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实体唯二。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四皆唯无漏者,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
「信戒二为体者」,四证净的体,一个是信,一个是戒。「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因为所信的对象有三种,信里边分三个,加上戒,一共是四个证净。而「实体唯二」,实际的体性,就是信、戒。「三宝证净,以信为体」,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都是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所以,四证净的体只有两个。「四皆唯无漏」,四个证净都是无漏法。只能是无漏,不通有漏。「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有漏法既没有证到四谛,也不干净。
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
「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证净两个字是以什么意义来安立的?
「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证到四谛的道理叫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对三宝及无漏戒确确实实起了正信,无漏名妙,妙尸罗就是无漏的戒,「离不信垢,信名为净」,信把不信的垢全部洗干净,纯粹是信心,一点垢也没有,叫信清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破戒对戒来说是脏东西,这个破戒的垢全部洗掉,戒清净。无漏戒决定是清净的,不会再犯的。有漏的戒,像别解脱戒等等,要看众生的根性。根支具尊者,大大小小都不犯,这是特等好的根器。而一般的人会犯,大的不犯,小的要犯。犯了忏悔也是好的,犯了不忏悔,随它去就不好,所以凡夫都有垢。圣者戒是清净的,没有破戒垢,所以叫戒证净。
「由证得净,立证净名」,证到四谛之后,纔得到清净的名。如果没有证四谛,对佛法僧的功德没有看清楚,那这个信心决定是有垢的。有的人说自己信心很好,一点也没有怀疑,这要看你见道没有,没有见道肯定有垢。
我们以前在五台山学法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居士,叫施剑翘。她是打死孙传芳为父亲报仇出名的奇女子。她跟一个鲁居士住在五台山的一个小茅棚,她很虔诚,常殷勤礼拜,当她在外面碰到不称心事,回来就不高兴,发牢骚说护法菩萨不保佑等等,这就是有垢。凡夫不信的垢都是有的。当然信的成分也有,只是不干净,只有圣者纔是真正的信。海公上师再再地激励我们这一辈子能够争取见道,见道之后,信心清净,再也不会退。信心不退,坏事也不会做。所以,见道是一个保证的地位;没有见道,什么都不敢保证。
「此四次第者」,四证净的次第,为什么这样安呢?「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把自己当做一个病人,对佛要像相信良医一样,良医是最好的医王。「信法如良药」,法是良药,最好的药,灵芝草之类,或者甘露,不死的药。「信僧如看病者」,僧人是看病者,护士之类,照顾病人的人。佛、法、僧这三个缺一不可,少一个你的病好不了。「由信心净,故发圣戒」,因为对佛、对法、对僧的信心清净之后,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所以圣戒摆在后面。「要具前信,此戒现前」,有前面的三个信之后,纔有无漏戒。「如遇三缘,病方得除」,好比我们看病,要三个因缘(良医、良药、看病者)都有,病纔除得了。病除在后,医王、良药与看病者在前。信佛、信僧、信法的证净在前,然后纔产生尸罗。
四证净很重要,学法的人要知道。自己的信心到底是什么水平?在菩提的道上是哪个站口?自己清清楚楚。不会说增上慢的话。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从五台山回上海,有一个居士跑来问我,他能不能算开悟。我说:你是个糊涂虫,开什么悟。开悟的人会这样问人家的吗?开悟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有各种征象,至少要得了定,要修过煖、顶、忍、世第一,然后进入见道十五剎那,佛法僧的证净得到没有?戒证净得到没有?
从此第五,明正智解脱。就中四,一、明二支,二、明解脱时,三、明断障时,四、明灭断离。且第一明二支者,论云: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加正解脱及正智支,何缘不说有学位中,有正解脱及有正智?一问。正脱正智,其体云何?第二问也。颂曰: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从此第五,明正智解脱」,正智、正解脱。八正道里边加进正智、正解脱,成十支。「就中四,一、明二支,二、明解脱时,三、明断障时,四、明灭断离」。
「且第一明二支者」,先说二支,正智、正解脱。「论云:经言学位,成就八支」,经上说有学位成就八支,八正道。无学位中,具成就十,再加正智、正解脱支这两支。「何缘不说有学位中,有正解脱及有正智」,为什么有学里边,只有八支,没有十支呢?正智、正解脱为什么不加进去?「正脱正智,其体云何」,另外,正解脱、正智以什么为体?
「颂曰: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有学烦恼还没有断完,有其他的烦恼把他捆起来,正智、正解脱没有。只有烦恼断完纔能说解脱。就像一个人捆了一百根绳子,解了九十根,还有十根绳子捆着,还是不自由。所以有学还不能叫解脱。正智是解脱知见,没有解脱,也就谈不上正智。「解脱为无为」,解脱的体有有为的、有无为的。有为的是胜解,无为的是惑灭,择灭。「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藴」,有为方面无学支就是慧解脱、心解脱两个解脱藴。正解脱是解脱藴,正智是解脱知见。「正智如觉说」,正智就是觉,就是尽智、无生智,是解脱知见。
释曰:初两句答初问,后六句答第二问。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者,学位中,尚有余缚,无解脱支,由解脱支无故,亦不立正智支也。解脱为无为者,标也。解脱有二,一是有为,二是无为。谓胜解惑灭者,释上也。谓无学胜解,名有为解脱,一切惑灭,名无为解脱。有为无学支者,有为解脱,名无学支,以立支名,属有为故。即二解脱藴者,即此有为解脱,经说有二种,谓心解脱及慧解脱175,此二解脱,五分法身中,名为解脱藴也。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者,出正智体,如前觉说,谓即前说尽无生智,为正智体。
「释曰:初两句答初问,后六句答第二问。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者」,有学「学位中,尚有余缚」,有学位里边烦恼没有断完。其余烦恼还把他捆起,所以没有解脱支。一定要把九品的有顶惑全部断完,纔有解脱支。「由解脱支无故,亦不立正智支也」,有学,烦恼还没有断完,解脱支没有。解脱支没有,正智也安不上去。
「解脱为无为」,解脱支的体分两种,有为的,无为的,「标也」。「解脱有二,一是有为,一是无为」,解脱有两种,有为的解脱,无为的解脱。「谓胜解惑灭」,有为的解脱是胜解;无为解脱是惑灭,择灭。「释上也,谓无学胜解,名有为解脱」,无学,生起胜解心,烦恼确实是断掉了,这是有为解脱;一切惑灭,烦恼灭掉得到的择灭,是无为的解脱。这是有为的跟无为的两种解脱。关于有为的解脱,在《俱舍论》里边,经部跟有部有辩论,这里没有引下来。
「有为无学支」,有为的解脱叫无学支。无学支里,不能安无为法。八正道的八支、十支都是道谛。道谛是无漏有为。「以立支名,属有为故」,既然立支,当然是有为法,无为法里没有支。无学的十支,解脱是有为的解脱。
「即二解脱藴」,所谓的解脱藴。「即此有为解脱,经说有二种,谓心解脱及慧解脱」,心解脱,心离开贪瞋痴的系缚,叫心解脱;慧解脱,慧把一切烦恼断掉,称慧解脱。它的体是跟心、慧两个相应的胜解心所。心、慧两种解脱,都是解脱支。「此二解脱,五分法身中,名为解脱藴也」,这两个解脱在五分法身里边属于解脱藴。无漏的五藴就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正智如觉说」,正智这一支,跟菩提分法里的那个觉一样的解释,就是尽智、无生智。正智的体就是尽智、无生智。「如前觉说」,前面讲过。「谓即前说尽无生智,为正智体」,就是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的后两个就是解脱支跟正智支,正智这个了知就是解脱的,叫解脱知见。
从此第二,明解脱时。论云:心于何位,正得解脱,而言无学心解脱耶?颂曰: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从此第二,明解脱时」。什么时候解脱?「心于何位,正得解脱,而言无学心解脱耶」,无学的心,在什么时候正得到解脱?不是已解脱,不是未解脱,是正在解脱。问这一剎那的时间。
「颂曰:无学心生时,正从障解脱」,最初成无学的心。「生时」,还在未来,将进入现在,在未来到现在的交界线。住、异、灭,都是现在,灭是衰败,快要消灭了。
释曰:无学心生时者,谓初无学心,于未来正生时也。此正生时,从烦恼障,正得解脱,名正解脱。若现在世,名已解脱,非正解脱也。
无学的心正在生的时候,属于未来,所以说「于未来正生时」。正生时,烦恼障正在解脱,烦恼障正在解脱的时候叫正解脱。正解脱是无间道。「若现在世,名已解脱,非正解脱也」,如果无学心已经生,到了现在,已经解脱。
从此第三,明断障时。论云:道于何位,令正生障断?颂曰:
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
「从此第三,明断障时」。断障的时候。「论云:道于何位,令正生障断」,道在什么时候,使正要生出的障被它断掉?
「颂曰:道唯正灭时,能令彼障断」,道在「正灭」时候断障。正灭,还在现在。
释曰:正灭位言,显居现在。道能断障,唯正灭时,余位定无断障用故。此言道者,即金刚喻定也。
「释曰:正灭位言,显居现在」,正灭位表示正处在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正是现在断障。「道能断障,唯正灭时,余位定无断障用故」,道要断障(断烦恼障),一定是在「正灭」的时候。只有现在正灭的时候,有断障的作用;其余的时间决定不能断烦恼,没有作用。「此言道者,即金刚喻定」,能够断最后一品烦恼的,是金刚喻定。
从此第四,明灭、离、断。论云: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第一问也。差别云何?第二问也。颂曰:
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
「从此第四,明灭、离、断」,经上还有断界、离界、灭界。「以何为体」?以什么为体?「差别云何」,断、离、灭三界,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颂曰:无为说三界」,这是无为里边的三种界,一个是离,一个是断,一个灭。「离界唯离贪」,单是离贪的叫离界。「断界断余结」,其他的烦恼断掉的,叫断界。「灭界灭彼事」,把那些烦恼断了之后,把它所缘的那些法都断掉,所缘随增等等全部断掉的,叫灭界。
释曰:初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无为说三界者,断、灭、离三界,以无为解脱为体也。言离界者,约但离贪。言断界者,谓约断余瞋等八结也。言灭界者,谓灭贪等,所随增事。前言离、断,约断烦恼,此据灭惑所缘境事。
「释曰,初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初句「无为说三界」回答第一问,三界是什么。下边三句回答第二问,离界、断界、灭界的差别。「无为说三界者,断、灭、离三界,以无为解脱为体也」,把烦恼断掉、灭掉、离掉,这是以无为的解脱为体,但这三个还有差别。
「言离界者,约但离贪」,离界,只是从离开贪来说的,因为贪特别厉害,系缚于三界的主要是贪心,所以把贪拿出来,立一个离界。断界,「谓约断余瞋等八结也」,九结里边,贪结是离界,断除其余八个结归入断界。「言灭界」,还有灭界,「谓灭贪等,所随增事」,贪瞋等烦恼随增的事情都灭掉,烦恼随增是所缘随增、相应随增。心王心所、相应的法、所缘的境,(上三)全部有为法都把它们灭掉,这是灭界。
「前言离、断,约断烦恼」,断界也好,离界也好,是对烦恼说的;灭界,不但是灭烦恼,而且要灭掉烦恼所缘的那些境界,一切有漏法都包在里边。烦恼的所缘随增,它的境、事全部都得到择灭,这是灭界。
从此第六,明厌离通局。论云:若事能厌,必能离系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从此第六,明厌离通局」,厌跟离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论云:若事能厌,必能离系耶」,假使厌某个东西,是不是一定能离系呢?「不尔」,厌不一定离系。「云何」,怎么不一样呢?
「颂曰:厌缘苦集慧,离缘四能断」,厌是缘苦集的那个智慧,所缘的境是苦集,当然产生厌离的心,出离心就是这么来的。离是缘四能断,缘四谛能断烦恼的道叫离。这两个不是一码事。「相对互广狭,故应成四句」,这两个各有广狭,由四句来回答。
释曰:厌缘苦集慧者,唯缘苦集,所有忍智,名苦集慧,此慧名厌,厌苦集故。离缘四能断者,缘四谛境,能断惑道,皆名为离,离烦恼故。下两句者,厌离相对,广狭有殊,故成四句。
「释曰:厌缘苦集慧者」,厌是缘苦集的智慧。「唯缘苦集,所有忍智,名苦集慧」,缘苦集二谛的时候,产生的忍也好、智也好,都叫苦集慧。「此慧名厌,厌苦集故」,这个智慧叫厌。厌离苦集二谛。苦集二谛是有漏法,三界都是行苦。圣者对于行苦,比凡夫看到阿鼻地狱的苦还要厉害,所以要厌离。「离缘四能断者,缘四谛境」,能够断烦恼的道叫离。所以一个是慧,一个是道。一个是缘苦集,一个是缘四谛。「离烦恼故」,这个断惑的道叫离,离烦恼的缘故。
「下两句者,厌离相对,广狭有殊,故成四句」,厌离两个的范围互有宽狭,要四句回答。
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苦集法忍也。智是见道,苦集法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苦集智也。此位但名厌,缘苦集故,忍不名离,惑先断故。
第一种,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缘苦集谛,所有不断烦恼的忍、智。苦集智忍缘苦集谛的时候怎么不断烦恼呢?因为以前断掉了,「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苦集法忍也」,下面八地见断的烦恼可以由有漏道来断,有漏道把欲界的烦恼先断掉,再去见道,这个时候,苦集的法忍跟苦集法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苦集智也」,「但名厌,缘苦集故,忍不名离,惑先断故」,缘的是苦集谛,是有厌。但是这个忍,不叫离,因为用世间道把烦恼已经断掉,见道的时候,不要再断,所以,有厌没有离。
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忍,及诸所有灭、道类忍也。智是修道中,无间道摄,灭道智也。此但名离,是断道故,不名为厌,缘欣境故。
第二种,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缘灭谛、道谛能够使烦恼断掉的所有忍智。「未离欲染,后入见道」,因为没有用世间有漏道把欲界的烦恼先离掉,见道的时候这个忍要断烦恼,是断。但它缘的是灭谛、道谛,灭、道不是可厌的境,所以叫有离非厌。「后入见道,灭道法忍」,灭道法忍,见道时候是断烦恼的。「及诸所有灭、道类忍也」,灭道类忍断上界的烦恼(灭道二谛的烦恼)。「智是修道中,无间道摄」,灭道智,修道的时候,无间道的灭道智,也能断烦恼,「此但名离,是断道故」,既然先有漏道没有断过,无漏智断,能断是离。「不名为厌,缘欣境故」,缘灭谛、道谛都是可以欣慕的、要追求的境,不是要厌离的境,所以说有离非厌。
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入见道者,苦集法忍,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智是修道无间道摄,苦集智也。此名为厌,缘苦集故,亦名为离,能断道故。
第三种,有厌有离,是厌又是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入见道者,苦集法忍,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智是修道无间道摄,苦集智也」。没有用有漏道断掉烦恼,当见道时候,缘苦集谛的法忍,能断欲界苦集下的烦恼;苦集的类忍,断色无色界苦集谛下的烦恼,这是厌,又是断、离。还有修道里边的苦集智,这个修道的烦恼没有用有漏道断过,这无漏智出来也要断,同时也是厌,「此名为厌,缘苦集故」,叫厌,因为缘的是苦集谛,是可厌的;「能断道故」,能断烦恼叫离。
有非厌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忍也。智是见道中,灭智、道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灭道智也。此不名厌,缘欣境故,亦不名离,非断道故。
第四种,非厌非离,既不是厌又不是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缘灭谛、道谛,世间道已经断掉,这个时候不要再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在没有见道之前,欲界见所断的烦恼已经断掉,见道的时候,灭法忍、道法忍,欲界的烦恼不要再断。「智是见道中,灭智、道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灭道智也」,见道中,有无间道的灭忍、道忍,也有解脱道的灭智、道智。在修道的时候,欲界的灭、道二智能断上界的烦恼。修道里边,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里边,灭道智能断。「缘欣境故」,缘的是灭、道二谛,不是厌。也不叫离,因为在世间道的时候断掉了,这个时候不需要再断,「非断道故」,没有断烦恼。
「贤圣品」对贤圣的果位、道等都讲得相当详细,这些一般是专门的书纔讲的。我们来回顾一下《俱舍》里的八品:
第一品是「界品」,一切万法的体是「界品」所摄。第二品是「根品」,既然有体,必有它的作用。「根品」讲一切法的作用。有体有用,它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两重因果。
在三界里边流转生死,所感的苦报是苦谛,是流转的果,见第三品「世间品」。苦谛是报,是我们受的苦果,因是集谛,见第四品「业品」跟第五品「随眠品」。造业感苦果,业是烦恼推动来造的。对苦果来说,烦恼要远一点,是缘;业要近一点,是因。业是因,烦恼是缘,这是流转生死的因、缘、果报。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消灭苦,要修道证到灭谛。修道的果见第六品「贤圣品」,是我们要求的果。「贤圣品」一开头是四果四向,还包括二觉,独觉跟大觉,这是有为的果位,无为的是择灭。「贤圣品」所示的果怎么来的?当然有因缘,它的因是智慧,所以佛教是离不开智慧的。第七品「智品」讲智慧,要达到「贤圣品」所示的果最直接的因素是智慧。这个智慧从定中出来,最后讲第八品「定品」。这是讲还灭的因果。
整个《俱舍》,先是总的体用,再是两重因果,一个是流转的因、缘、果,一个是还灭的因、缘、果。我们要消灭流转有漏的因、缘、果,得到还灭无漏的因、缘、果,要修定,修智,得到贤圣果位,这是我们学法的目的。
思考题
分别贤圣品第六(卷二二至二五)
一 何谓贤?何谓圣?
二 能断之道,其相云何?
三 为什么「见道唯无漏」?
四 何谓谛?谛有几?
五 何谓四谛?彼体云何?
六 四谛次第,依何而列?详阐述之。
七 何谓现观?
八 四谛云何名四圣谛?
九 苦、集二谛,凡夫亦有知者,是否亦可称「凡谛」?
一〇 诸有漏行皆是苦谛,是怎样立论的?
一一 何谓三苦?三苦间有何联系?
一二 何人能观见行苦?见行苦后厌怖之状,如何比况?
一三 有部言乐实有,何缘但说苦为圣谛?
一四 试述经、有二部对苦乐立论之差异。
一五 世亲论主对苦乐之辩,以谁宗应理?
一六 苦、集二谛之体,经、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谁为最契佛意?
一七 何谓二谛?
一八 云何世俗谛?举例帮助之。
一九 云何胜义谛?举例帮助之。
二〇 经部建立二谛依何标准?
二一 试比较经、有二部对二谛建立的同异。
二二 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
二三 试述「住戒」的重要性。
二四 综合本书前后所述,详释闻、思、修慧。
二五 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
二六 云何身心远离?对照自己找差距。
二七 何谓「不足」、「大欲」?以何对治?
二八 详述喜足、少欲自性差别。
二九 何谓四圣种?为什么叫圣种?
三〇 详释四圣种。
三一 何以立此四圣种?
三二 何故安立助道生具及助道事业二事?
三三 何谓我所我事欲?云何息除此二事欲?
三四 何谓五停心?何谓七方便?
三五 正入修门,主要有几?
三六 何谓不净观?为什么要修不净观?
三七 何谓四贪?各各云何对治?
三八 作意有几种?修不净观属何种作意?
三九 不净观对烦恼起何作用?为什么?
四〇 修骨鏁观总有几位?一一详述之。
四一 试述不净观,所缘少自在非少四句。
四二 此不净观属何性?依几地?
四三 此不净观缘何境?何处生?
四四 此不净观何行相?缘何世?
四五 此不净观为有漏为无漏?为离染得,为加行得?
四六 何谓阿那阿波那?
四七 云何持息念?以何为体?云何立名?
四八 试述持息念依何地?缘何境?依何身?
四九 试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五〇 云何外道无持息念?
五一 如何修持息念?具几因相?
五二 数中有何三失应避免?
五三 详述持息念六因。
五四 详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五五 息依几缘方转?
五六 何谓别相念住?
五七 云何修别相念住?
五八 何谓自相、共相?具体如何观?
五九 念住有几?其中谁能断惑?云何?
六〇 所缘念住复分几?
六一 念住云何次第?何以故?
六二 云何念住唯四?
六三 云何杂缘、不杂缘?各有几种?
六四 何谓总相念住?
六五 从总相念住成就已,当生何善根?
六六 何故此法名煖?
六七 煖法修何行相?
六八 云何四谛十六行相?各详述之。
六九 何谓顶法?彼从何生?修何行相?
七〇 何谓动善?
七一 煖、顶二法,初、后修念住有何差别?为什么?
七二 杂缘法念住后,进入总相念住,中间修何加行?
七三 何谓三义观?七处善?
七四 何谓忍法?
七五 忍法分几品?其所缘行相有无不同?
七六 何谓减行、减缘?
七七 详述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七八 中忍初位从何时始?满位又在何时?
七九 中忍未减缘时,修观行时,现时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说修十六行相?
八〇 云何行修、得修?
八一 云何说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八二 于中、上忍位,于一谛中减三行相,何故仍修彼谛四行相?
八三 于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中,云何留苦下一行相?
八四 苦下一行相,为留何行?
八五 试就西方德光论师所说减行,述利根二种减略概况。
八六 试就西方德光论师所说减行,述钝根二种减略概况。
八七 何谓世第一?其所缘行相如何?
八八 煖等之体云何?
八九 云何得非煖等体?
九〇 何谓抉择?何谓抉择分?何谓顺抉择分?
九一 煖等于闻、思、修中属何位?
九二 煖等四善,依何地生?以充实理由,帮助欲界无色中无。
九三 「二或七」显何义?云何说此非正义?
九四 依何身能得煖等?
九五 详释「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
九六 详明煖等舍义,有几种舍?
九七 何谓煖等胜利?
九八 顺解脱分与煖,皆必得涅槃,二者何殊?
九九 云何上忍位「于此生处身有惑中,得非择灭」?
一〇〇 何谓正性离生?
一〇一 三乘种姓,能转根否?详述能转之客观规律性。
一〇二 三乘种姓,极速极迟,各需几生?
一〇三 世第一后复生何道?
一〇四 何谓十六心圣谛现观?详述其内涵并释名相。
一〇五 何谓法智、类智?
一〇六 忍、智有何差别?
一〇七 现观有几种?各述其详及相互关系。
一〇八 详述正性离生。何谓正性?何谓离生?
一〇九 何谓正性决定?
一一〇 谛现观十六心,为依何地?
一一一 云何忍智前后次第必然如此?
一一二 何谓无间道?何谓解脱道?
一一三 云何见道唯十五刹那?
一一四 云何道类智不断修惑,而修道摄?
一一五 何谓随信行、随法行?
一一六 试就见道十五心中安立圣位,总共有几人?
一一七 道类智时,建立众圣差别云何?
一一八 何缘先断欲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心,但名预流果等,非后果向?
一一九 何谓「地地失德九」?
一二〇 云何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
一二一 何谓预流?
一二二 此预流名,为因何义?
一二三 何缘预流,不目第八?
一二四 何缘预流,不目超越证二、三果人?
一二五 云何预流极七返生?
一二六 预流未断修惑,云何经说名无退堕法?
一二七 智、愚之别云何?
一二八 何谓家家?家家有几种?
一二九 要具几缘,预流果得转名家家?
一三〇 欲九品修断惑,各润几生?
一三一 即以上理帮助三、二生家家。
一三二 云何无断欲一、二品家家?云何无断五品?
一三三 第五品不能障一来果,云何欲第九品能障不还果?
一三四 帮助天家家、人家家之欲三、四品修惑、受生概况。
一三五 何谓一来果向、一来果?
一三六 何谓薄贪瞋痴、重贪瞋痴?
一三七 何谓一间?一间有何义?
一三八 一间与不还果向有无差别?
一三九 何谓不还果?不还具何义?
一四〇 何谓七种不还?
一四一 有行、无行,经部、有部有无不同解释及次第?
一四二 何谓上流?上流有几?
一四三 试述乐慧上流与乐定上流之不同处。
一四四 行无色上流有几?
一四五 乐定上流与行无色上流是否相同?
一四六 何谓九种不还?
一四七 九种不还与七种不还相互关系如何?
一四八 云何由业、惑、根有殊,安立九种不还?
一四九 何谓七善士趣?
一五〇 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一五一 何故阿罗汉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一五二 何谓经生圣者?
一五三 欲界经生圣与色界经生圣者有何不同?
一五四 欲界经生圣与色界经生圣者有何相同处?
一五五 经欲界生圣,云何必不往上色、无色界?
一五六 何谓杂修静虑?先应杂修何等静虑?
一五七 由何等位,知杂修成?
一五八 何缘而修杂修静虑?
一五九 何缘净居处唯有五?
一六〇 何谓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
一六一 何谓有学十八,无学有九?
一六二 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一六三 何谓阿罗汉向?
一六四 何谓金刚喻定?
一六五 何谓「尽得俱尽智」?
一六六 何谓应果?
一六七 由何等道离何地染?
一六八 圣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凡夫离八地染,有几种离系得?
一六九 由何地道离何地染?
一七〇 云何有漏道唯能离次下一地?
一七一 诸依近分离下地染,诸解脱道亦近分耶?
一七二 初三后解脱,为什么「根本或近分」?
一七三 为什么「上地唯根本」?
一七四 世道缘何作何行相?
一七五 尽智无间有何智生?
一七六 不动种姓有无无学正见?
一七七 何谓沙门性?
一七八 沙门果体是何?果位差别有几?
一七九 世尊何缘唯说四沙门果?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门果否?
一八一 沙门性有何异名?
一八二 何谓婆罗门?何谓梵轮?
一八三 有部以见道名法轮,有何理由及依据?
一八四 何谓三转十二行相(依有部释)?
一八五 何谓三转十二行相(依经部释)?
一八六 何沙门果依何界得?
一八七 超越证三果,云何不许依上界得?
一八八 云何上界无见道?
一八九 诸阿罗汉有几差别?差别云何?
一九〇 何谓时解脱、不时解脱?
一九一 阿罗汉所有种姓,为是先有,为是后得?
一九二 云何若退定退等,上界唯有安住、不动二种?
一九三 六种退姓如何退?退种如何退?
一九四 「非先」包含几种意义?
一九五 有宗初果无退,后三有退,依何理证?
一九六 经部说法如何?
一九七 经部如何解释不动等六种姓?
一九八 除阿罗汉,余亦有六种种姓耶?皆能练根否?
一九九 云何解释「不动阿罗汉,退现法乐住」?
二〇〇 「退」有几种?
二〇一 退果之概况如何?
二〇二 学、无学练根各几无间、几解脱道?
二〇三 何谓久习?
二〇四 练根何性摄?何所依?
二〇五 云何有学练根但依六地?
二〇六 何谓九无学?由何差别?
二〇七 何谓七圣人?依何立七?
二〇八 七圣者,实体有几?
二〇九 何谓慧解脱?俱解脱?
二一〇 学、无学位,何由称满?
二一一 略说道有几,能摄一切道?
二一二 道义云何?
二一三 何谓通行?此有几种?
二一四 依何安立四通行?
二一五 何谓苦、乐通行?
二一六 何谓菩提分法?此有几种?
二一七 此菩提分法,实体有几?如何相摄?
二一八 念住等三,何独说为慧、勤、定?
二一九 何位何觉分增?
二二〇 见、修道中何觉分增,有几种说法?
二二一 此三十七,何地有几?
二二二 何谓证净?证净有几?
二二三 四证净依何位得?
二二四 证净实体是何?
二二五 证净属有漏抑无漏耶?
二二六 证净云何次第?
二二七 何谓有学八支、无学十支?
二二八 何谓正解脱?
二二九 何谓正智?
二三〇 有学位中云何仅八支?
二三一 正智、正脱其体云何?与五分法身有无关联?
二三二 正智、正脱于何位得?
二三三 心于何位正得解脱?
二三四 道于何位令正生障断?
二三五 何谓无为三界?
二三六 三界以何为体?差别云何?
二三七 详释厌、离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