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

我们小组讨论的有几个题,我们先把它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四大种:地、水、火、风,为什么不称坚、湿、暖、动?

这个很简单:地、水、火、风,在佛出世以前早有的名字,佛不违世间法,本来用惯的名字,不需要再去改动;再一个,坚、湿、暖、动是它的性,它的性格,地、水、火、风,是名字。(3B)这两个东西,本身就不是一样的。再一个,地、水、火、风是世间上已经用惯的名字,就不要去给他改动了。

第二个,识缘名色……?

这是十二因缘的,我们没有讲到,所以现在不需要讲这个。

第三个,四大套了人体如何配?

那个很简单。人身上的硬的东西,骨头、牙齿、指甲,都是地大。但是地大里边有没有水大?有水大。如果这个骨头里边水分没有了,干了,就碎了,就是粉了,那就是说有水大。那么这是地大偏胜,在一个骨头里边,地大的最殊胜——就是最多,那么这个骨头叫地大,骨头里边有没有温度?有温度,那火大也有。骨头里边能不能运动?它的分子都在运动,那就是也有风大。但是从这个四大里边,地大占的成分最多,所以叫地大。

同样的,我们的血液、一些液体都是水大,但是也不是绝对的。血液里边,它里边有一些成分,属于地大的,它的温度也是火大,它的流动就是风大。那么,这个地水火风,火就是整个的温度,都在里边。风,就是出了血,血液的流动,一切身上的活动,细胞的活动,都是风大。这个人体的四大,就是不能绝对分割的。本来四大,就是里边互相是配合的。那么这个四大,哪一个方面多,就叫这个是属于哪一大。但是不能说绝对就一个大,没有其它三个大,那是没有的。

第四个,所触中,能造所造如何区分?

我们先说触是什么。身所碰的境,身识对的境叫触 ;能触的是识 ,就是我们的心 ——身识。所触的,就是所碰的境,硬的、软的,这个东西就是它所碰到的。

在碰到里边简单说一共有十一个。这十一个里边地水火风就是能造,一切的事物都是地水火风造的,那么其它的,滑、涩,轻、重,冷、饥、渴,这一些就是所造色。凡是一切东西我们看到的,都是所造色,能造的地水火风隐在里头,我们是看不到的,只能手碰到。那么在触里边,能造是四个——地水火风。这个物是坚的或是暖的都是要身碰到才知道的,那么其它的滑、涩,轻、重,冷饥渴,这个是所造色。除了地水火风以外都是所造。那么触里边的所造就是这么七种,加上能造四种,就是十一种。

那么这一组的问题比较简单,另外一组的问题,要牵涉广一点。

就是说,《大乘广五蕴论》里边,声的三个执受,它是有执受大种,无执受大种,俱大种执受,就这么三个。这个昨天基本上讲了一下,可能讲了一遍 ,印象还不深,那么我们再重复一道。大家翻到“声”,就是第二页。

什么叫“声”?声就是耳的境。声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执受大种因”,它的“声”;第二种“非执受大种”的“因”,它的“声”;第三种“俱大种”,有执受、非执受,两种一起为“因”,它的“声”:一共有三种。

能执受、所执受——我们还是来复习一下能、所,能够执受的就是我们的心王心所,心王心所把这个东西执住,认为是我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手、脚,都是心王心所执受的。执受的特征:你打他一下,知道痛的;你摸他一下,知道舒服的。这个就是执受。

无情没有执受的,就是说你打它,哪怕它断掉了,你把它树枝摘下来了,它没有叫痛。当然我们说:“它痛不痛,你怎么知道呢?”但是它没有出血,又没有神经,我们就知道它不会痛的。尽管含羞草,还有非洲有一种树,它会动的。含羞草,你碰它一下,它就卷起来了,非洲有一种树,据说它树叶子里边很大,不管你什么东西进去了,哪怕是狮子老虎进去了,它四面的叶子包起来,把你跟那个包菜一样包在里头。包在里头,它分泌一种水,这个水就是跟硫酸一样,会化东西的,哪怕你狮子老虎,气力再大,它把你包得严严的,把那个水分泌出来,把你化掉了。等到你化完了,它又打开来了。他们说会吃东西的树。这类树,它也不是执受大种,因为它没有神经,也没有一个心王心所,它是非情,尽管它有这些功能,它是机械的功能、物理的功能,没有心王心所,心理的动态是没有的。那么这些都是非执受大种。

“执受大种”,就是心王心所执为它自身的,也就是说有情身上的东西。那么执受大种它的声音,我们说这是执受大种的声音(上师以弹指动作为例),这个手指是有感觉的,它的声音就是执受大种,说话也是执受大种。那么我们说你拍一个掌,这样子都是身上出来的声音,都是执受大种。哪怕你吃饱了,打个嗝,这个也是执受大种的声音。

“非执受大种”,那就很简单,一切非情,你说山上的树,风吹来,在动,“哗哗哗”的树叶子的声音,山上的石头,在雨季的时候,山上崩了,大石头,泥浆一下“哗”的冲下来了,这个声音很大,很恐怖,那就是都是非执受大种。那么这两种,就是自然界的声音。

还有一种“俱大种”,就是又是执受大种,又是非执受大种,两种因素都有的,那么很简单,我们的手,打这个鼓,手是执受大种,鼓是非执受大种。那么两个东西一起碰上来了,它出来声音了,那就是“俱大种”。那么我们游水,我们在游泳池里边,手划水,这个水“哗哗哗”地响起来了,这个声音固然是水声,但是有手的作用也在里头。还有一些,打钟,我们说撞钟,这个钟的声音出来了,你没有人去撞,执受大种没有,它也不会响,那么它本身响的是钟,但是又靠人去撞它,那么也是俱大种,但是这个是间接的,用手打鼓是直接的,用木头去撞,是间接的,但是我们手去敲这个钟,这个声音出来的是直接的 ——非执受跟执受两个一起出来。

这个原理、原则是很简单,就是有情身上所发的声音就是“执受大种”,非情发出的声音就是“非执受大种”,两种合起来的——俱大种。这个把原则知道之后,举例什么,大家都自己可以举。

第二个问题:梦中所见的境是眼根见还是识见?

那你自己看,你梦到,你眼睛开了没有?你梦中眼睛闭得紧紧的,你看什么呢?当然不是眼睛见。梦中就是第六意识里边现的幻相,看到的一些,也是这个第六意识看到的,我们观想都是意识观的,不是眼睛看的。那么这也是。就是说唯识里边的道理,很多就是用梦来证明这个唯识道理。一个识有见分、相分,见到的相分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能见的那个就是见分。梦里边,眼睛是休息了,没有起作用,见到的就是意识的,它的看到。

第三个:界,能持自性所造色, 其体云何?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文不对题。我们先把这个界的意思讲一下,界是在哪里讲的?就在《广五蕴论》的第一页,“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这个里边要把它点一点,讲的时候大家没有说。什么叫“界”?它能够持自性。地,假使一个地界,它能够持坚的自性;假使水界,那就是说能持湿的自性;假如火界,就是能持暖的自性;假如风界,能持动的自性。“所造色”——及所造色,要加一个“及”。能够持自性,那么它所造的色呢,所造色的自性也持。假使说骨头,骨头里边的坚硬性,就是地大的界——地界所摄持的。他不但是能造色的自性守住,所造色的坚硬性也给它持,保持不断,能够支持下去。那么这个就是界的意思。

所以他问“其体”是什么,没有什么体了,它本身就是地。 一个界应该是它的一个作用,能够持它自性的,或者是所造色的自性的,就叫界。体,就是地水火风。那么这个地界也就讲完了。

第四个:五蕴的排列顺序、次第如何解释?

我们上一次讲了五蕴不能是四蕴,也不能是六蕴 ——这个是讲了。那么五蕴为什么是色、受、想、行、识?这在《俱舍》里边广讲。我们这里是在开步的时候,这是比较高级的一些学问,开步的时候就不必讲。但是既然问了之后,也可以讲。因为有人问了,就是他已经深入到这个地步了,那么也可以讲一讲。

《俱舍论》里边他有一个颂,专门讲这个五蕴次第的,他说“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他说它有几个原因,随粗的次第、随染的次第、随器的次第、随界分别的次第,有几个原因安立色、受、想、行、识次第不能颠倒。那么这个理由很多,我们选取一个。随界的次第,这个大家最容易懂的。

就是说,我们的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里边什么特征?欲是五欲。五欲的特征是什么?大家想一想,最能够直截了当给我们一个、引起我们的欲心的、贪心的就是色。所以欲界的特征是色。最下,最第一。我们从三界来说,欲界是最基础的,它第一个,欲界的特征是“色”。

色界,大家知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四个禅都有喜乐,这个喜乐是什么?是受。所以说,欲界上面的色界——受,第二个就是“受”。

那么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他修行的时候,都要观想无边的空、无边的识——想,想蕴的作用最胜,所以这个无色界在上边,三个无色: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以想、观想来达到它的定境的。想心所的作用最殊胜,所以“色”、“受”后头是“想”。

那么最高的一个三有的顶,我们叫“有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天,这在三界里是最高的一层。这个三界最高的福报最大,非想非非想天可以有八万四千劫的享受在这个天上,那么,这个业报是最大。我们说思心所是造业的,能造业的——思心所,属于行蕴。所以说“行”摆在第四。

那么识蕴呢,我们说四识住,识住在色里边,识住在受里边,识住在行里边,识住在想里边,能住的是识,所住的的是色受想行,那么能住的摆在最后,所以“识”摆在第五。

这是根据三界的差别来说五蕴的次第的。其它还有三个,我们就不说了。因为这个是属于《俱舍》,现在不是讲《俱舍》,《俱舍》比较麻烦,比这个要麻烦一些。那么我们就讲到这里,举一个例就行了。五蕴的次第, ,用三界的次第来安立,决定是色、受、想、行、识,不能颠倒一个。

再说一遍,欲界是五欲最胜,五欲里边色是最明显的,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个里边最显著的,最容易吸引人的就是色。 那么欲界的特征是“色”,所以色蕴摆第一。色界的禅定都有喜乐受,那么这个受的作用是第一,摆了——色界是“受”。无色界修的时候,加行修观想,前面三个无色定都是靠观无边空、无边识这样地观想出来,所以“想”蕴摆第三。最高的一个定,他的业报最殊胜,那么他造业的思心所最突出,这是三界第一、福报最大的思心所,思心所属于行蕴,所以是“行”。那么最后——识,就是四识住里边能住的是识,所住的就是前面四个,那么能住的摆在最后。叫做色、受、想、行、识,这个次第就是这么的,就举这个例解释。还有其它例,比较复杂,就不说了。好了,这个问题都讲好了。

我们现在接下去,先看《大乘五蕴论》,昨天我们讲到无表色。色蕴讲完了,最后就是说,“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有表业跟三摩地所生的色,这个色都是无见无对的,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解释一个,这个 《五蕴论》。《广论》里边我们看看它怎么说。“云何无表色等”,他也是“无表色等”。这个我们就说一下,“无表色等”,“等”什么呢?根据《阿毗达磨集论》里边,这个无见无对的色,就是不可见无对的色,一共有五种10。(这五种色我念一道,要记就记一下。)  

第一个是“极略色”,极端的“极”,总略的“略”,就是广略的“略”,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略”,极略色,色就是色法的“色”,色蕴的“色”,极略色就是一些色把它分得最微细,就是极微了,极略色就是极微。

第二个“极迥色”,极远的颜色,就是天空,我们看见最远的天空就是一片蓝色,极迥色,这个第二种。我们说天空蓝颜色不是看得到的嘛?我们不是说蓝色,是极远的、天空的极微,这个是看不到的,也是不可触对的,天空没有质碍。

第三个“受所引色”,就是无表色,无表色举一个,中间,五个里边具一分。受所引色就是受戒也好,受善的律仪也好,恶律仪也好,它引发的这个戒体,就是无表色,这是一种。第三种就是受所引色,受就是受戒的受,所引——受戒的时候所引出来的色法,就是无表色,受所引色。

第四种,“徧计所起色”,我们的幻相,看到的幻相,徧计所起色,徧就是徧布的“徧”了,计是会计的“计”,所起色——所生起来的那个色法。徧计所起色,这是我们自己主观想象看得到的东西,就是现的幻相,或者镜子里看到的像,小孩子执为是真的人,这就是徧计所生的色。

最后一个,定果色( 定自在所生色),定里边现的那个境界,定果色。

无见无对色一共有五种,那么这里说了两种,“无表色等”,“等”就是其它的四种,所以说无见无对,无表色之外还有三摩地所生色,就是定果色,还有极迥色,极略色,徧计所起色,所以加一个“等”。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看这个“触一分”,“触一分”里边也有一个“等”,谓滑、涩、重、轻、冷、饥、渴等,他就是十一个,再加一个“等”,那就是不止十一个。实际上,其它的书上有二十二个11。十一个之外,加上一个:硬的对面是“软”;“冷”的对面是“暖”;“饥”的对面就是“饱”;还有“劣”,下劣的劣;还有“闷”,吃得胀闷掉了;还有身体“痒”;粘着的“粘”;还有“病”,“老”,“死”,“疲”倦,懈怠;还有“勇”,有“力”。那么,一共列了二十二个,这里列了十一个。(那么二十二用不到记,要记以后抄一抄好了,我念的时候你们记不下来的。)所以说加一个“等”。

凡是法相里边的字,每一个都有交待的。这个“等”的交待,就是说,我们举十一个,实际上不止十一个。那么这个无见无对、不可见无对的色,我们这里举了两个,举一个“无表色”、“静虑所生色等”,但是他还有一个“等”,这个“等”就是等其它的三个。所以说这个“等”,还有其它的,因为初步讲,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就是把重要跟你说了,其它的等一下就可以了。

色蕴是完了,那么该受蕴了。我们看《五蕴论》 。

乙二 受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乐谓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

“领纳”就是我们感觉。“领”,领前面的境,接受到自己的身上来。我们严格说,领纳是领纳“触”,因为“触”之后,才生“受”。我们心所法生的时候,先是三和合——根、境、识三个和合之后,就生一个触,这个触,它就有苦乐的变化在里头;然后,受心所,它把触里边的这个苦乐的性格领纳下来,就是继承下来,然后是表面化、明朗化出来。这个就是领纳的意思。

有三种领纳,一个是“苦”,一个是“乐”,一个是“不苦不乐”。那么什么叫“苦”呢?什么叫“乐”呢?什么叫“不苦不乐”呢?他都有解释。

什么叫“乐”?“谓灭时有和合欲”。我们说快乐,快乐是什么意思呢?当这个东西他要消灭了,你还不想他消灭,还希望他再和合,就是不要跟它分开,那么有这个感觉的,就叫乐。就是它灭掉的时候,还希望它不要走,跟你和合,合在一起,就是不要分开了,这个就叫乐。

什么叫“苦”呢?“生时有乖离欲”。这个苦就是,它东西出来的时候就不要他,最好眼前去掉它。这个就是苦的东西,这个苦的东西一生出来我们就不要它,就希望他赶快走。

“不苦不乐”就是两个感觉都没有。生出来的时候、灭掉的时候都无所谓。生呢,随你去,也不难过;你要灭掉了,也不感到可惜。就是一个不苦不乐受。

苦乐的解释是这么解释的,并不是我们一般的解说。这个解释比较严格。

【广】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一样,当这个受它要灭掉的时候,就舍不得,希望它再能够继续下去,这就是乐受。

“苦受”,“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苦受,就是说这个受生的时候,一开始生就不要它出来,最好它能够远去,这是苦受。

“不苦不乐受”,“谓无二欲”,这两个都没有,既不要它走,也不想它和合,无所谓的。“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没有和合的跟乖离的那个要求,既不想跟它和合,也并没有一定要把它离开。

那么“受,谓识之领纳”。受,是受心所,帮助识的作用。我们说“识”,等于说是个总经理或者说是个国王(皇帝),那么心所法做他的大臣:这个人管什么事的,那个人管什么事的。受,就是专门给它管领纳的事情,领纳苦乐受的,受的职责就是领纳。

所以受,领纳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详细地分,五个受——苦、乐、忧、喜、舍。这个忧喜跟苦乐有什么差别?苦乐是身上的受,忧喜是心中的受。心中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忧;身上的快乐叫乐,身上的不快乐、不舒服叫苦。舍是一样的,心及身都是一样的,都叫舍。这是详细分,分五种。假使略略的分,基本的是三种。就是身心不分是三种,如果身心要分开来说,就是五种。

受蕴是讲完了,这里讲得很简单。 《俱舍》里边,讲得就比较复杂一些了,我们现在不是讲《俱舍》,讲到此就可以了。我们初步的,要把重点拿住,那些微细的就不一定要去下得很多了。但是我们说,有些他法相已经学过了很多的,那么他可以钻得深一点,才学的,就不要钻了,一钻的话,舍本逐末,把重要的根本东西丢掉了,把枝枝末末的东西去抓起来了,那就是学得颠倒了,这个方式就不对头了。那么初学的,把重点抓住,那些枝末的问题,那就放一下。

我们说枝末的问题很多,像《俱舍》里就还有这些问题,为什么人要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子,不要两个嘴巴,这个为什么原因呢?像这些问题都要讨论的,这些是枝末的问题,你说一开始学《广五蕴论》就把这些问题当作重点来讨论了,结果把重点、真正要紧的就甩到一边去了,那就是学法就学到一边去了,所以要抓重点学。初学的呢,重点要抓住;学多了的,细致的问题可以钻一下,那么当然这是少数,不是多数。

下边是想蕴,我们说五个蕴,色受想行,接着是“想”。色、受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说《心经》哪个都会念,但是《心经》里边,“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我们就要把五蕴学一下,你如果没有学过五蕴的话,你念《心经》,念的五蕴皆空,跟你学过《五蕴论》之后,五蕴皆空,大大不一样。学过一道五蕴,再去念《心经》五蕴皆空,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跟没有学之前味道就不一样的。

我们下边就是说想蕴。

乙三 想蕴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这个“想”字,我们中国人汉地的造字,有他独到之处。我们的外境的相,假使我们说,香炉的相是三个腿了。花的相,中间是一个心, 四边是一瓣瓣的叶子,这些相是客观的存在,客观、外边的,心取相。

“谓于境界取种种相”,我们能取的是心,这个想心所。这个想心所把客观的相,拿到心里来,主观上面来,就是说这个外边的“相”下边加一个“心”字。这个相,不是外边的相,是心里边的相了,这个就是想心所。

那我们说就是概念之类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容纳到自己心里来了,产生一个概念,这是想心所——想蕴 。

想蕴,本身就是个想心所法,一个心所立一个蕴,这个《俱舍》里有讨论的。为什么五个蕴里边色蕴很多,行蕴更多,最后一个识蕴也有八个识,那么想蕴、受蕴只有一个心所法,为什么?这个《俱舍》里边有讨论,但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个,它说明道理,就是说,想蕴的蕴里边只有一个心所法——想心所。这个想心所, 把客观、外边的境界的相,取到心里来,就是叫想,这是很形象化的。

【广】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那么《广五蕴论》里边说的,为什么叫“想蕴”呢?“谓能增胜取诸境相”,能够把境界的相,很增胜地把它取过来,取到自己心里来。

他说什么叫“增胜取”?“谓胜力能取”,就是这个取的力量很强,其它的心所,这个取境的力量没有他强,他特别强,特别厉害;以殊胜的力量能够把客观的那些境的相取到自己的心里边来。“如大力者,说名胜力”,他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胜力”。气力大的,它力量大,叫“胜力”。那我们这个想心所,它取外界的境,取境这个力量就像大力士一样,他能取。其它的心所法就是像普通人,取的力量不大。所以说想心所,特别、增胜地能够取自境相,这个叫想蕴。

那么,想蕴就讲完了。这个很简单,我们就把想蕴的作用,知道就行了。其它的差别的一些东西,暂时摆一下,以后《俱舍》再讲。

乙四 行蕴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云何行蕴?”行蕴的问题多了,里面讲了很多,都是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在百法里边,有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这个五十一个心所法里边,除掉受心所、想心所。因为它们自己立了两个蕴,受心所是受蕴,想心所是想蕴,已经有地位把它安好了。余下还有四十九个心所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一下地归纳到这个行蕴里边来,所以行蕴包的法是最多。“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这是总的。在心所法里边,受心所、想心所除开,其余余下的心所法,还有一些不相应行。

什么叫“行”?“迁流、造作”叫“行”。不停的,迁流,这个水,流水一样,不断地在变化,在流动的——“迁流”;“造作”,不但是流动还会造作。行蕴里边,思心所就是专门造业的。

行蕴的特征:“迁流、造作”。我们的多宝讲寺,迁流的行状很厉害,经常变人的。一个居士来一次:“我又认不到了,你们的人我又认不到了。以前那个才认到,跟他打好交道了,这次又跑掉了,新的又来了”,这个是迁流。迁流有造作,有所作为的话,迁流也无所谓,你迁流到外边去弘法去了,住持正法去,那也可以。迁流还没有作为,跑了去到处去流荡,东讨单,西讨单,讨到后来还回来了。那个东西就好象划不来了。

我们说“迁流、造作”叫“行蕴”,这个“行”就是迁流、造作的意思。

那么什么“不相应行”呢?这个行蕴里边,迁流造作的、有特征的,都在行蕴里边包了。心所法跟心相应的,心王起,它就起来帮它做事情;这个不相应行,跟心不相应的,就是它不跟心一起走的,它自己本身也是迁流造作,但是,不是跟了心跑的,所以叫不相应行。那么下边: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余下来的心所法,到底是哪一些?“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先要说什么叫“余心法”,与心相应的法,叫“心法”。

这个问题是双关的,“云何名为诸余心法”,前面说得除了受、想以外,其它的心法,那么这个心法这句话,诸余心法是什么呢?先要解释什么叫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心法就是心所法,(4A)心是王,心法是所。跟心相应的法叫心法。那么,先把心法的名义讲掉了,具体它有哪一些法?

彼复云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五是徧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彼复云何”,这个“心法”意思知道了,跟心相应的法。哪些是“心法”?这个就是把所有的“心法”都完全说了。心所法五十一个,把受、想也包在里头。

“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是徧行心所。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是别境心所。

“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这是十一个善法——善心所法。

“贪、瞋、慢、无明、见、疑”六个根本烦恼。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这个是小烦恼,随烦恼。

“无惭、无愧”——大不善地,这个是最不好,不善的法。

“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些也是烦恼法,特别是障定的。

“恶作、睡眠”,还有“寻、伺”:恶作是一个,睡眠是一个,寻一个,伺一个,这四个是不定法。

这个我们讲百法的时候,都会分类,现在你们不一定搞得很仔细。我们一本《百法明门论》不晓得印好没有,如果印好的话,可以拿来给散掉,每个人作参考,参考这个五位百法,都可以作参考。

这里他是列一个数字,跟心相应的法,有多少?有那么多,之后一个个讲。这个里边,“是诸心法”,这么多说好了,这就是“心法”。你们数一数,大概是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心法里边:“五是徧行”,徧行就是一切行都有它的。“五是别境”,在别境里边有它。十一个是“善”法。六个是根本“烦恼”。其余的是“随烦恼”。最后四个不定法,就是可以有时善、有时不善、有时无记,就是不定。

这个总的帐算完了,明细帐来了,所以这个跟学会计也有关系的,做会计的人,学这个法恐怕要容易一些。没有学过的,学过科学的,也容易一些,学过逻辑的,也容易一些,什么都没有学的,要困难一些。

这个《广论》我们再念一道,大概差不多的。

【广】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一模一样。

“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稍微改一下。它说跟心相应的那些行,就是迁流、造作的那些法,跟心相应的。那么反过来,跟心不相应的行,就是“心不相应行”。多少?

“触、作意、思;欲、胜解、念、定(三摩地就是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一样的。

【广】 是诸心法,五是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徧行。  

这个就多一点了。“徧行”,一切“行”都有它,善“行”里边也有它,不善“行”里边也有它,无记“行”里边也有它,这个叫徧。那么“徧行”,我们如果再明细地讲一下,徧行的“徧”,是徧四个。

第一,徧一切性。这个要记的就记一下。一切性,性就是善、恶、无记,一切性就是善的也好,恶的也好,无记的也好,它都能生起来。这是第一个,一切性,徧一切性。

第二,徧一切地。三界里边我们分三种,一个是有寻有伺地,一个是无寻有伺地,最后是无寻无伺地。这三个地,它都徧,徧行心所,都有它。那么徧一切地,地下的“地”。“地”,我们在《瑜伽师地论》分三种:第一种,有寻有伺地——欲界、初禅,有寻有伺。无寻有伺,那就是说中间禅,初禅到二禅的中间,这个定比较细一点,寻是没有了,粗的寻没有了,细的伺还有,叫无寻有伺地。再上去,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心细了,粗重的寻伺都没有了,无寻无伺地。三界九地又可以分三类: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三类。这三个里边,徧行心所,徧一切,都能生起来。所以说,第二个徧一切地。

第三,徧一切时。不管你什么时候,都有它。只要心王生起来,都有它。

第四,徧一切识。从眼识、耳识、鼻舌、身识,乃至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里边都有它,这个徧行是徧八个识的。

所以它是最徧,其它的就没有这四个徧。所以说徧行心所叫徧行,有四个徧的意思。我们再说一徧:徧一切性,性就是善、恶、无记,性,性格的“性”;第二,徧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它;徧一切时,一切时间都有它;徧一切识,八个识都有它。这是徧行的意思。大概记下来了吧?徧一切性;徧一切地;徧一切时;徧一切识。

一切识性,八个识里边的性都有它,这叫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无记心”,它这里徧一切性:善的——善性、不善的——不善性、无记的——无记性,里边都有它。我们这个所谓“性”,不是“心”,性就是说性格的“性”。无记的里边有它,不善的也有它,善的也有它。这个心:是善性的叫善心,是不善性的心叫不善心,假使无记性的心叫无记心。这个里边又转了一个弯。一切善、不善、无记的心,就是一切善性、不善性、无记性的心都有它的,叫徧行。这是讲了一个徧,还有三个徧,它就略了。

【广】 五是别境,此五一一,于差别境、展转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于差别境”。这五个别境心所,为什么叫别境?它对的境是有差别的。哪五个别境心所先要看到,“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五个是别境心所。它们“于差别境”,别境心所生的时候不是一切境,特殊的境,它才生起来。

什么“差别境”?欲心所,决定在它的所爱乐的境,乐境才生起来,它所感到欢喜的境——所乐境,所感到乐意的境——所乐境,就生这个欲心所。胜解,决定境。胜解心所在已经决定了的境界里生起来,犹豫不决的时候,胜解心是不生起的。念心所,曾习境。曾经的“曾”,习就是修习的“习”——曾经经过的境界。你念些什么?回忆,回忆过去事情。以前没有经过的事情你回忆不起来的,以前经过的,念过的书,你一回忆就背下来了。曾习境,过去修习过的境,它是念心所的境界。定、慧两个心所,所观境——你所观的境界。定心所也好,慧心所也好,都是定中的事情,定中要观。观的境界:你去观西方的,什么观境也好,观空也好,观金刚萨埵也好。所观的境里边生起定、慧这两个心所,这是决定的。

“此五一一,于差别境”,它们于差别的境里边生起来。“辗转决定、性不相离”,他不相离的, “是中有一、必有一切”。这个话就是说:辗转的决定,开始是欲心所,是所乐境,但是在反复的变化的中间,它是性不相离,决定是欲心所是对所乐境的,这是不会动的;但是辗转变化当中,“其中有一,必有一切”,当你心变化的时候,一个心所生起,其它心所也会带到生起来,就是它们有互相联系的。

在其它广的里边,有讲:别境心所可以单个起,也可以两个两个起,也可以三个三个起,也可以四个四个起,最后一起起来都可以。所以说“辗转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在《俱舍》里讲,徧行、别境是一样的,一切心所都有它。那么这两个稍微差别一点——就是境不一样。他们的境——所对的境,是有特殊的关联的。

下边再说六个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见(五个邪见、不正见)、疑。这六个根本烦恼,《俱舍》里边广讲。这个根本烦恼里边,见又分五个:身见(萨迦耶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一共五个见。这六个烦恼就分了十个。十个里面,见所断的,把它三界来分,分了八十八个,加上修所断的,再加上十个小烦恼,一共一百零八个。这是配数,在《俱舍》里都讲得很多,这里我们就不配了,大概知道一下好了。

那么我们再说一个:念珠为什么一百零八粒?原因也是这个。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我们就要断这个烦恼,一百零八个念珠。还有一个积极的,三昧功德的,有一百零八个三昧,我们一方面要断一百零八个烦恼,一方面要修一百零八个三昧,所以说念珠决定一百零八,不能一百零十,也不能一百零九,也不能一百零七。这是数,有定的。

前面是别境。下边我们再看下去。

【广】 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

“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了大烦恼后头走的,小烦恼。

最后四个是“不定”, ——我们说睡眠,睡眠里边有人睡觉杀人,这是恶的、不善的;有人睡觉在拜佛,或者在念经,这是善的;有人睡觉在游览,这里是无记的。那个时候,睡眠是通三性,所以说不定。你说睡眠是恶的?不敢说。一定是善的?也不敢说。你说不是善的,这是恶的?也不敢说。这个是不定的。

“此不定四,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这四个不定法,不是正的烦恼——不是六个根本烦恼,也不是随烦恼 ——不是其它的几个小烦恼。因为它有通善的,也通无记的,所以说这是三个性都有。

【广】 触等体性及业,应当解释。

这个就是开端了,开下面的。把名字讲完了,那每一个心所法的体性跟业用,都要一个一个解释了。

我们体跟业这两个名相,又是法相里边经常用的。一个东西,它本身叫体,它的作用叫业。假使我们说,火大,它是——火是体,火大是体,它的作用——暖,能够烧东西成熟,把东西成熟,把它烧熟;假使风,本身的它的体性是轻动的,它的作用就可以产生这个:或者风可以推动发电,或者是什么东西,或者是台风可以把房子什么都吹坏,等等,业用。这个体性,有体必定有用。那么,体跟用,我们也不必一个一个来解释了。那么第一个——“触”。我们先念《五蕴论》,然后再《广论》 。

丙一 徧行心所

触心所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三个和合,哪三个和合?根、境相对。我们说根——眼根,再境——客观的环境,就是色法,眼界针对色境,眼跟色两个没有参加联系之前,各了各的,都是不相干的,当眼根跟色境碰上了,它就产生眼识。

眼识生起来之后,主观性就产生了。本来是客观的东西,产生主观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带了这个“受”的味道,这个东西我看了顺眼的,就欢喜,看了不顺眼的,就讨厌,那么这个主观性就带出来了。所以说“分别为性”。三个和合之后,它们产生变化,变化里就分别,各式各样的种类就出来了。假使这个是讨厌的,这个讨厌的因素就含在里头;这个欢喜的,欢喜的因素有了。等到触引生这个受的时候,受就领纳触的这个分别,就产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所以受的那个苦乐,从这个触里边的分别而产生的。这个触的分别,又是从三和合而产生的。

在三和合之前,这个根、境、识,它是客观的,没有变化的、没有主观色彩的,就是。等你三和合之后,眼根对了色,眼识生起之后,它的主观色彩就来了,产生变易,这个变化就产生触的不同,有分别的——为性,各式各样的触就来了。触就要产生一个分别的、不是客观的、混乱的东西了。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这个是一句话就没有了。我们看广的。

【广】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那么,他有解释,“三和,谓眼色识”,眼根对了色境,就产生眼识。这三个一合起来之后——这三个分开就没有主观色彩的——一合产生主观的东西来了。

“如是等”,为什么如是等?眼、色、识;耳、声、识;鼻,对的境是香,鼻闻到香境产生鼻识;舌根着味境产生舌识;身对了触境产生身识。“如是等”,这一个代表下面五个。

“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这三个和合之后,就能产生心、心所法。“此诸和合”,不管是眼识对了色境产生的眼识,或者耳根对了声境产生的耳识,这三个、三个和合之后,心王心所就生起来了。本来是客观的,现在主观色彩就来了,心王心所生出来了,这个就叫触,就是触。三个和合之后,它能引生心王心所,有这个功能的。

那么它的作用:“与受所依为业”。将来产生的受,到底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依靠触来的。

所以说在《俱舍》里边,就是说“受领纳随触”,根据触的所感到的变化,就受,就是承受,怎么样子的受。是乐受,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都是依据触来的。我们在《俱舍》里,这里有些人在听,“受领纳随触”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这里不要讲得那么细了,触跟受的关系很微妙。

那这里我们就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广五蕴论》说:当三和合的时候,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产生之后,触就生起来了,触生起来之后,就带生起其它的心王心所,都生起来了。本来是客观的,主观色彩就在触的一个关键,生出主观的东西来。触生起之后、跟到触以后的,就是受心所。受从触直接来的,也是继承了触的这个变化,而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受心所的苦乐从触来的,触的这个苦乐是从三和合的变化来的。那么整个这个里边的关键,就是这么一个事情。这个是要稍微动一点脑筋,不是讲两个文字那么简单的,要把它里边的关键抓住。

我再说一道:“三和合”,眼根跟境碰到之后就生识,这三个东西一和合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产生触。触把它的变化继承下来,然后再传给那个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是这个变化里产生的。那么也从触开始,其它的心王心所生起来了。而直接的作用——“受所依为业”,受直接领纳它的触的。触里面是乐的变化,受就是乐受;触里边有苦的变化,这个受就是苦受。所以说,直接的跟它关系:受,这个受心所是依靠触来的,受心所的苦乐全部依靠触来的,受心所也是从触以后生下来的最直接的心所。所以它的业,“与受所依为业”。

这个东西,我们说要耐点烦,跟中药铺子里的草药一样,一味一味一味,看到来没有意思,但是能治病。你如果草药用好了,你医生把它汤头一搞的话,什么病都治得好。不要看了这个背,死背那些东西干啥?这个作用在后头。所以要耐得烦一些。

作意心所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一句话,“令心发悟”,就是说令心提起来。我们说“提起提起”就是作意。心本来是好象是打瞌睡一样的,没有劲的。所以“你好警醒一下了”——作意。

【广】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发悟,这个不是开悟。这个作意心所一来我就开悟了,那么作意心所哪个人都有,那每个人都开悟了,那不是。那就是说,“令心发悟”:本来是不警觉的,现在提起警觉心来了,要注意那个事情,就是提起注意。我们这个话,这个发悟是古代的话, 现在好象“注意一下”,容易理解一些,令心产生注意力。

“令心心法现前警动”,就是它下边的解释。这个作意心,是什么意思?它的本身的这个性,能够使心王也好,心所也好,大家提起注意来,本来漫不经心的,大家提起注意来了。

“是忆念义”,就是心里面想到,它有缘什么境。本来它在游览一样的,现在就是说,“你要注意,各人守好岗位”,那么受心所就领纳它的受去了,这个想心所就去想它的这个思想去了,各种各样,各人的责任负起来了。这个警觉性,现前警觉是忆念义,就是使得它们想起它们该缘什么境,要做自己的事情去。

它这个性是“发悟为性”。这个发悟,它解释一下,就是令心、心所法——心王心所现前警动,这个是忆念义,忆念就是各人要想起它该负什么责任。

“任持攀缘心为业”,它能够使这个心,去缘境,这是它的业用。使它们警觉起来,就叫它们去攀去缘它们各自的境了。就是说本来大家在休息,你说,“你们好上班了,大家都回到岗位上去做起来了”, “任持攀援心为业”,使它们各缘各的境。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修定的时候,一定要作意,修定有九个作意。你怎么修?你先要自己要把这个心提起来。这是作意心所,今天把徧行讲完。

思心所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功德”, 好的;“过失”, 坏的;“及俱相违”,既不是功德,也不是过失,一般性的。“令心造作意业为性”,它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叫心、心王造业。造什么业?造意业。心里边去造个业。心里意业发动之后,那么第二步就是动身、口。这个是《五蕴论》,看广的:

【广】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一样的。功德就是好的事情,过失就是坏的事情,或者不好不坏的事情。叫心去造作意业。

假使人家在看电视,里面有一些不健康的镜头,你心里烦恼起来了,你感到这个欢喜看,你叫心去看去,这个心就听你话,去看起来了。造的意业就是贪心,贪心的业就起来了。如果你贪心,发大了之后,那身、口就要动起来,那就是造身业、口业,都要造。发动的心,就是思心所。

那么,假使好的、“功德”事情,看见人家在念经,你看,人家在念经,“你也去念吧”,这个思心所一推,他坐下来念经了,这是好的事情,功德的。你嘴巴一动,口业造了。你跑过来要去参加,是意业;再是坐下来,口里在念是口业也来了;身体规规矩矩坐起,身业也有了。那就是好的、功德,这是功德。

“俱非”——那些不相干的事情。假使有人去春游去了,你去不去?思心所说“你也去”,去了,游览去了,这个也是不坏也不好的事情。如果真正修行的人来说,坏事情——懈怠、放逸,不是好事。在家的,一般的人来说不坏不好。

“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这个性若有,就是造做意业。这个思心所的作——它的功能,假使有的话,识就去攀缘去了。本来识不攀缘的,它说你去做什么,它就去攀缘去了。所以这个思心所,它是一个造业的推动力。

我们前面说,“五蕴”里边不是分色、受、想、行、识的次第嘛?这个“行蕴”不是说思心所嘛?能够造非想非非想天最大福报的那个业,就是思心所,它是感的福报最大。所以行蕴放在第四。这个就是思心所,它能推动人家去造善业,这个福报是最大的。在三界里边,福报最大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那么,这个思心所,特殊的殊胜,所以突出它,而它是属于行蕴的,所以把行蕴摆在第四。

现在一样的,这个思心所能够推动我们造业的。这个心所,它现在前的时候,“识攀缘用”,识那个攀缘的作用就起来了,而且它起了推动,去造业。它就打个比喻:“犹如磁石引铁令动”。本来一个铁是摆在那里不动的(……)。

“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是它的业用。但是思心所是偏重于心的。造恶也好,造功德也好,或者造非功德、非过失的事情,都是思心所推动的。所以思心所,在我们心里边是起一个重要作用的心所法。

已经五个到了。这个到了可以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徧行心所就讲完了,下边“欲”开始是别境。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