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

我们开讲之前,先把昨天讨论的题,他们的问题先讲一下。

第一组讨论的问题是:三和合生触,三和合之根,是否五根都可以?

当然都可以。不但是五根,第六意识也在里头。根——凡是根,跟境相对的时候,就会生这个触,都会生。

第二个问题:想心所取相,经过眼根、五根都可以?

当然都可以。眼根取的是色相,耳根取的是声相,乃至鼻根取的香的相,这是都有相。那么,综合起来,能够想象出一个东西来。如果单是一个色,没有声音的,也没有味道的,那是有局限性的,把色声香味触都总和起来,这个东西,具体的,想,我们在思想里就浮现出这么一个东西来了。所以五根都可以。

另外一组,五别境的安立是不是按次第?

一般是说按作用的次第,先是哪个心所,它的作用,可以引出其后边的一个心所,但是要注意,五徧行与别境一般是一起来的,作用有次第,但是它的生起是同时的,几乎是同时的。在《俱舍》里说,那就是,完全是同时的。

根境相合有没有次第?

根境相合,当然是根与境相合,生这个识,从作用的次第,根境在前,但实际上也是三和合,刹那之间一起生起来的。

那么这些问题,次第的问题,我们看不是重要的,倒是在心所法里边什么为性,什么为业这是重要的。我们每一个心所,它的性跟业知道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 ——假使烦恼心所,它有这个性的,它起什么作用的,我们知道它有这个作用的话,我们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个作用就不起来了,所以这是对治烦恼的时候,要把烦恼认得到。第一是认识烦恼,然后是如何使烦恼不起。所以说这些学了之后,对我们对治烦恼、使烦恼不生起,都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学法相并不是背名相而已,也不是文字的游戏而已。而是要贯彻到行持上去的。佛说的经教,都是教行合一的。(4B)有教就是要会行,有行必须要教作指导,没有教的指导乱修,那是要着魔、走火,都有危险性。那么,单是拿了个经书,把它念得滚瓜烂熟——不行。那就是说——说食数宝:你把菜单子一个一个的背得很熟,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饭什么味道,什么面包什么味道,讲了一套,但是你没有吃,还是要饿死的。所以说,一定要行持。我们的学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行持,这个大家要把目的明确,那么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哪是重点自己自然会浮现出来的。如果目的不明,一下就踩到一边去了,毫无边际,就是开无轨电车,没有轨道,一开,不晓得开哪里去了,那个就脱了体了,那就不需要。

丙二 别境心所

我们今天还是接下去,昨天是五个徧行讲完了,今天别境心所。

我们讲过,它对个别的境产生的。第一个是“欲”,欲的境是可爱的境。“胜解”的境是决定的境。“念”的境是串习的境,就是过去经常经过的事情,那么你才回忆得起来,过去没有经验的,你再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还有一个,“定”跟“慧”是所观的境。你在定中所观什么境,是它的境。对那个境专注一心,这是定。对那个境用智能去抉择,这是对,那是不对,这是好,那是不好,这该取,那个要舍掉,这个就是慧。那么,它们两个——定跟慧,它的境是一个——所观的境。所以说别境心所有五个,所对的境是四个;定、慧的境是同一的。

别境心所,我们前面讲过,一般地说,它可以单个生起,也可以两个两个生起,也可以三个三个生起,也可以四个四个生起,也可以五个一起生起。但在《俱舍》里边说,别境和徧行都是一起生起的,同时生的;在《广五蕴论》里边,讲别境也是同时生起的。

我们看一看。在第四页开头的三行,这个别境,“五是别境,此五一一 ”,这个五个,一一,这五个心所里边每一个,“于差别境”,它各自的差别境,就是说念是串习的境,欲是可爱的境,这个定是所观境,各各差别的境。“辗转决定,性不相离”,但是他们互相都不会离开。“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它跟《俱舍》的论点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知道,安慧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弟子,而这个书是世亲菩萨着的,它就跟《俱舍》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它这个五个别境,它是有一个必定有其它的四个。跟有的地方讲可以单个单个生起不一样。那么这是各个论大同小异,都是会有的,我们要研究这些,要把体系找出来。这个是世亲菩萨的体系,跟《俱舍论》等流下来的。所以他是这么说的,这五个有一必有一切。

下面我们就看别境的心所法:

欲心所

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

【广】 云何欲?谓于可爱乐事希望为性。爱乐事者,所谓可爱见闻等事。是愿乐希求之义,能与精进所依为业。

徧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是:欲、胜解、念、定、慧。这个大家最好背下来。这个是最起码的、最一般的心所法。

那么什么叫“欲”?“于可爱事”——就是这个境,对可爱乐的事情,“希望为性”,它抱有希望。

这里我们又想起一个问题来了。就是今天有人提个问题,提得很好,他怎么说呢?我们不是出的题嘛:受心所以什么为性,什么为业?“领纳为性”,领纳顺的、逆的、不顺不逆的境界是它的性;它的业,有人找出来了,“起爱为业”,它起这个爱着。受起爱为业,假如受是顺的受——是乐受,起爱,这个可以想象的;假使你起个苦受,你爱什么?大家想想看。它起爱为业,是通的。乐受起个爱,是对的,这个是大家都可以想得通的。苦受你起什么爱?(学僧答:“乖离的爱”)乖离的爱,对了,这个就是这样子的。乐受的境——就是顺的境,没有起,希望它出来,已经起了,希望不离开。那些不好的境,没有起的时候,最好它不要来;假使已经来了,怎么?叫它赶快离开,赶快走。对一般的境,它就是也不合、也不离的,这个也是算一个爱,不合不离的爱。所以说起爱为业。那么,这个是补充前面的。

下面我们说欲。这是可爱乐的事情“希望为性”,它希望得到可爱乐的事情。那么它的性就如此。(我们先把《五蕴论》先念一下。总是两个一对照来,这样一下子两本都念、都学过了,否则的话只学了一本。)“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一样的。一个“可爱乐”,一个“可爱”,差不多的。那么它就没有了,一句话就完了。这里解释很多。

什么叫“可爱乐”的事情?“所谓可爱见闻等事”,看了、听了、闻到、尝到、碰到,感到可爱的这些事情,不但是个眼根,闻等——就是耳鼻舌身都有了。对这些事情,“是愿乐希求之义”,就是希望它,爱乐它这个意思,可爱乐的事情。它的业用,“能与精进所依为业”,它可以做精进的所依。

这个能依、所依来了。能依是什么?(学僧答:精进)能依是精进,对了。所依就是欲,精进依着欲来的。没有欲,就没有精进。

我们说,有的人对学法,听见打钟马上就来,讨论时候铃一响就去。这个欲,他的这个善法欲,对法的乐生起来了,他听到这个钟响,他马上就去了,精进就产生了。有的人,他对这个法不起爱乐心,听到打钟,眉头一皱,这样子赖在那里,拖拖拉拉的,厕所跑一跑——跑个五分钟、十分钟,总是不想来。讨论的事更糟糕了,最好赖在那里、睡在那里,装病就完了。那么,这个就没有意乐心。这个就是:精进由意乐心来的,这个欲——希望的心,才能精进。

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你要发精进的话,苦干、蛮干是不行的,一定要生起意乐心。这就是学法相的好处。那你说你要假使修行精进的话,有的人就是拼命地蛮干,弄得身也苦、心也苦,焦头烂额的,弄得意乐心还没有生起来,结果,最后:一无所得,就退了。这样子精进没有用的。你说精进要起来,决定要有欲,这个是善法欲,学法的,法上的乐。这个起来之后,精进自己就来了。所以,这个是必然的自然规律。那你掌握这个规律,你要精进的话,那你先要起乐,起欲心,先要生起来,对法上的欲生起来,生起来自然精进。不要人家催,如果你法上的欲没有,那你催,要人家——纠察师来把你香板打起来,这个就是——也起不了效果。这就是欲,第一个,欲。

胜解心所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

【广】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

(这个如错了。印可为性。有所作为的“为”,“如”是讲不通的。我们看前后的文都看得出,希望为性,印可为性,还有明记为性等等。这个字“为”,大家改一下。我们大藏经也对过了。)

第二个是“胜解”——殊胜的解。它“于决定境”,胜解心所对一个事情,它决定了,毫无怀疑了。“如所了知,印可为性”,于它所决定的那个事情,根据它所了知的,如理所了知的,决定是印可。跟那个盖印一样,你这个图章是什么文,盖出的印决定也是什么文,不会走样的,决定的,“印可为性”,认可了。

我们看《五蕴论》:“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这里就是“为”了。那么这里当然是“为”,“如性”不对头的。)

【广】 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如世亲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

这里简单,它下边就给你解释。什么叫决定境?“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等”,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它举个例,“如世亲说”,这个“世亲”,我查过了大藏经,也是“世亲”,一般说,应当是“世尊说”。因为世亲是他的师父,他不能称他的名字的。一定要世亲菩萨说,或者什么,他简单说世亲,可能原文是世尊。因为这个话是佛经里的话,也不是世亲菩萨说的话。我们当它是世尊好了。“如世亲说”,书上,大藏经也如此,这我们也不好改经。但是照意思说,应当是佛说的。

佛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这是佛说的,五蕴都是假的。“色如聚沫”:水里边水泡泡一聚,看起来很好看,但是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受如水泡”:水上起个泡,当然泡起来马上就没有的。

“想如阳焰”:“阳焰”大家都知道,就是在热的时候,沙漠里边最多,它看起来就像有水一样的,会飘动的。看起来有水一样,但是实际上,跑过去,没有水,会上当,以为前面有水,结果跑过去什么都没有,“阳焰”是假的。

“行如芭蕉”:芭蕉的树,你把它一层层剥下去,剥到里边,芯子没有的,都是空的,一层一层一层的,都剥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说还是没有实体。

“识如幻境”:幻起的境界也没有实体。这五个蕴都是没有实在的。

每一个蕴,举一个例,给它恰当的、合适的例子举一个。而总的来说,都不实在的,都是虚幻的。“如是决定”,这个意思是佛说的,“决定”——那是胜解,不可动摇的,佛弟子都会相信。

【广】 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为业,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

“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诸法住自相。假使是火,火的这个法,它的自相就是暖,业用——能烧。那么,它这个火,决定是暖的,那个大家都肯定的。那么,我们说:水——湿的,它如果水大增盛,水太多了,会把人淹死的;火是暖的,如果火太厉害了,那就会把人烧死的,不要说烧死,劫火到来的时候,从阿鼻地狱一直烧到梵天,都烧成灰,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说:这个相是决定的,那就是胜解。

那么,这里它很道地,什么叫“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为业”,所谓决定——印持,跟印一样的,印好了,不会动了。印持,就是这样子,不动摇了。“余无引转”:其余的人、其余的道理,不能把你转过去了,不能再把你转弯,不会了,不会回头了。那就是:起了胜解心,心就决定了。

“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这是解说“余无引转为业”。因为这个胜解心非常之殊胜,力量强,那么其它的说法不能把你引转。假使我们说皈依三宝的人,说佛是最高的智能,佛是一切都能知道的。他们有人说:耶稣比佛还强。你不相信,这个不可能的,你绝对不会受骗, ——这是胜解心。那么我们现在,对三宝就要生起胜解的心。胜解心“余无引转”之后,你再也不会相信其它的邪魔外道。如果你这个心没有生起来,那你就靠不住。这个佛弟子当到哪一天也不知道。

念心所

云何为念?谓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

“串习事”,经常做的事情。“令心不忘”,这个事情,把它记住,清清楚楚的把它记住,不要忘记。这个就是念。我们的念就是,我们的、现在的话说,就是记忆,把它记住——念。

【广】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这个《广论》说,“云何念?谓于惯习事”,惯习事,串习事,我们一对照,就是一样的,习惯做的事情,这里是经常做的事情,那意思是一样的。“心不忘失”,一样。心里不要忘掉,“明记为性”,把它清清楚楚的记住。

什么叫“惯习事”?“谓曾所习行”,他以前做过的事情,不是陌生的,是做过的,以前经过的事情,把它记住,这个就叫念。“与不散乱所依为业”,你念头把以前记住,那么它产生的效果——不散乱,心不会流散,专门念了一个过去经过的事情。

假使念佛,念兹在兹,你专门念一句佛,把佛号记住。这个大家可能念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念佛念到一段时间,自己有感觉了,心就单纯了,甚至于心好象往下沉下去了,好象自己脑筋也清楚起来了,旁的东西——外边说话、汽车声音,都对你不大起作用了,自己清清楚楚的把这个念头系住,不散乱,心就是不乱散了,心集中起来了。那么,这个就是说念的作用。所以修行的时候,这个念头要抓住、心不散乱。有人经常问我:“我这个心很乱、很乱”,那么你念啊,你只要念四皈依也好,念什么也好,你一心的去念起来,自然散乱就息下去了。你边念边打妄想,这个怪哪个呢?你自己不念,你念到一边去了。这个念,它有这个作用,就是能够产生不散乱的这个心所,所以很重要。修行的时候念是很重要的,四念住也是靠念的。

三摩地心所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云何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也就是定。“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 ”,你所观的事情,我们修定里边,观白骨也好、观空性也好、观这个无常也好、观一切法它的自相共相也好。在观那个的时候,所观的这个事情,心一境性——心专门在一个地方,不掉动。

我们的心,大家眼睛闭了看一看: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这个比喻很恰当的——心猿意马。心像个猴子,停不来的,——猴子你去看看,哪个时候是坐在那里,安心坐一会儿?没有的,手脚乱蹦乱跳的,就是这么一个。意马,我们的心意、意识就是一匹马一样的,马也是不肯停的,它只要还有点力气,它到处蹦、到处跳的。那么这个东西要把它降伏,那要靠什么?就是靠修定来了。

修定的时候,把心专在一个境,不要动,就在这个境上。那么死板板一个境,也不是。我们《三皈依观》,你如果修定的话,《三皈依观》里边变化无穷,一会儿观这个,一会儿观那个。那是怎么修心一境性呢,不会得一心,我观的东西就那么多?但是你知道,你观这个就是这个,观那个就是那个,这就是心一境性。不一定要说死在那个地方不动,这叫心一境性。你观的东西没有第二个念头。你观白骨的时候观白骨,观上师的时候就观上师,没有其它念头,这都是心一境性。本来定不是死的,活动的,流水一样的。但是你观每一个境的时候,都是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心,这就是心一境性。

【广】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

什么叫“所观事”?举个例,“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观五蕴——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就是在定中的事情;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是苦,观欲界的这个娑婆世界的,世界是苦;观它一切法是空,都无我,等等:这些道理就是所观的事情。

什么叫“心一境”? “专注义”,心专注在一个点上,我们就是说这个比喻,太阳的焦聚镜。太阳的光,散的,四边都照到,但是你一个焦聚镜一摆的话,这个光就聚在一点上,这一点你把这个自来火放上去,它就燃起来了,力量就产生了。如果你把太阳光平直,散的太阳光,你自来火摆一百根它也不燃的。把它聚拢来之后,它马上就燃起来了,这个就是力量产生了。我们修定也是,把力量要集中起来才能产生,力量分散的话,就产生不了力量的。这个是专注的意思。

“与智所依为业”,这个定有什么好处?产生智能。没有定,这个真正的智能产不来的。我们说,我们现在看到世间人,有的人很聪明,他这个也会、那个也会,他是不是智能?这是世智辩聪,不是真的智能。你叫他五蕴皆空,你照照看,他照不出来;不要说五蕴皆空,叫他念座经他都不想念。他其它地方,看电影,可以坐三个小时、五个小时,可以看电视。你叫听经、念经,他几分钟都难过的。这个人不是聪明,这是世智辩聪。这个智能——我们佛教的智能: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知一切法自相共相,能明明了了的智能,这个是出世的,能够度一切苦厄的智能,就是说能出轮回、度众生、成佛的智能,一定要根据定来的。

“由心定故,如实了知”,心定了之后,才能如实了知。心不定,看的就不一样。在我们经上的,经常作比喻:以前没有电灯,一个房间里一个蜡点在那里,点了个蜡,这个门窗开的,这个蜡,风吹,晃晃晃在动,那么你墙壁上的东西,字也好、画也好,看出来,看不清楚,不能如实了知。如果你把窗门关掉了,没有风了,这个蜡是一个火焰子不动的,那么你就看得很清楚。所以说你要如实了知的话,心要定下来,心浮动散乱的话,就不能如实了知,所知的都是偏的、错的。

现在我们的心就是乱掉的,那么我们看东西也不可依据的。那么,我们依据什么?依据佛的经教,依据善知识的教诫,就是这样子。我们经常看到,好象是《事师五十颂》也好,《菩提道次第》也好,乃至我们的《四分律》也好,都是要把师父看得很重要,跟佛一样,要听师父的话。实际上就是说自己的心不可靠,师父毕竟是学过一阵子的,而且这个师父你选择来的,不是你随便去找一个,就算是师父了,戴在头上就算了。这个师父你要观察,观察一段时间,确实是功德具备,可以做师父的话,相信了,相信——一信到底,你交给他了,你自己不要打主意了。为什么原因?我们主意都是错的,我们心是不定的;那么,善知识,至少他是学过很多,佛的知见在他身上至少可以找得出来,那么这样子,一是可以去我执,二是去错误的智能,错误的那些邪知邪见可以去掉。这是三摩地。

下边是“慧”。由定生慧,这按了次第来,我们说,作用的次第。实际上,生,不一定是一个一个生起来。它这个前面说的:决定是“有一必有一切”;但是它的作用,总是从定生慧,慧在定之后。我们先看《五蕴论》:

慧心所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不散乱。“云何为慧 ?谓即于彼择法为性”。“彼”,就是所观的境。一个是于这个所观境,心不动,心不散乱;一个就是所观的事,“择法”。

择法是简择,简择是什么?简择是挑选:这是好的,这是坏的;好的要取,坏的要丢。就像我们买东西,我们上海有一个居士,他是很疙瘩的,他买一个东西至少要营业员拿出十几个来给他挑,一个一个挑,挑了半天,挑到一个最满意的拿去,有的营业员就不耐烦。但是他说:“我要花了钱的,我怎么随便拿一个回去了?不是你送给我的,我花了钱要挑的”。那么,这就是慧,简择叫慧。

“即于彼择法为性”,法就是一切法——《俱舍》一开头就把世间的整个的法,分成两大类: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的;也可以分有漏的、无漏的。这个就是一切法。这是有漏的,我们要去掉,有漏就有烦恼的;这是无漏的,没有烦恼的,我们要修,要生起来:这个就是择法的一个作用。善的要修,恶的要去,这些。 “择法为性”,它的特性就是择法。(……)有善的慧,也有不好的慧。

这个善的慧,择法的时候,“或如理所引”——是合理的,就是如法的,也就是合于正理的。那么,这个是好的它就取,这个是坏的它不取。还有一些坏的,坏的——这个邪慧,不正的慧。有些人就是不好的他欢喜,他看电视——看那些黄色东西,非常欢喜,叫他去看佛经,那眼睛看了都痛,这个就是“不如理”的。或者“俱非”,也不是不如理,也不是如理,就是马马虎虎的,也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就是那个一般性的。

那么择法就是有三种:好的慧,“如理”的择法“所引”的;不好的慧,“不如理所引”的;还有个一般性的,“俱非所引”。

好,这是把五个别境也说完了。我们学这个东西讨论的重点,就是什么为性、什么为业,这是重点;为业就是它的作用。我们说一切法都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这个法对那个法有关系,那个法跟那个法有关系,这个关系有不一样的。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因果的关系:前面这个法它能够引申什么,那么这个法又是从什么引出来的。这个因果知道之后,我们要生这个法,要它生起来,那就是这个法的来源是哪里——从因上求,果上求是求不到的。

你说精进,“我要精进,我要再用功”,看了两篇书,睡觉了,瞌睡来了,眼睛睁不开了,这个你硬套是套不上去的。那你怎么要精进?意乐心生起来。意乐心生起来,又怎么生起来?它还有它的方法。所以说你一个个追上去,从源头上,从因上下手的话,精进就来。你从果上去硬逼的话,精进不但不来,可能弄到后来,来个大退——退得来不信了,或者说“搞了半天,没有个名堂,这是好象骗骗人的”,这样子说,那就是谤法,谤法的罪都会来了。

我们再把《广论》的“慧”说一说。《广论》的“慧”,它就很多。

【广】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所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

“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即于彼——那个所观的事,在这个里边简择那个法。简是简单的简,简择就是挑选、分别,哪个法好,哪个法坏。那么或者是“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这是《五蕴论》有的。

这里下面是《广论》的解释。“即于彼者,谓所观事”,这个“彼”,代名词,就代一个所观的事,就在所观的那个境上择法。“择法”什么意思?“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5A)一切法的自相,一切法的共相,由智能来区别、取舍,得到决定。那么有智能能够得到决定,没有智能呢?糊里胡涂,那就是二不定。你说这个好,他说这个也好,想想那个也好,到底怎么办?自己决不定,他去问人家去了,那就没有智能的表现。有智能,这个事情来了,只要考虑一下,哪个对,定如此,不会动摇。那么这个有智能、没有智能的表现,从这个地方也看出来的。凡是碰到事情决定不下来的人,这是没有智能。

这里要牵涉到一个自相、共相。自相、共相,相对的。我们说,自相,假使火,什么自相?暖为自相;水,湿为自相;风,动为相;那么这个自相,地水火风的相,它的共相呢?都是色法,都是触,都是触境,身所碰到的,那么这是共相。

那么,你说这个五蕴,这个大家记住,色蕴,什么为性?变碍为性。凡是要变化,要变的,不能永久持的;碍,碰到时候要阻碍的:这叫色蕴,变碍为性。色蕴,不管你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各是各,自相不同,但它的共相,都是变碍为性。我们说色蕴,里边不是十一个嘛。一般说:眼、耳、鼻、舌、身,五个根;色、声、香、味、触,五个尘;再加无表色。这十一个法,各自不同,眼根是净色根,专门看的;耳根,净色根,专门听的。色是显色、形色,是眼根的境;声,是执受大种所生,非执受大种所生,各种各样的声,耳根的境。管你各各自相不同,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变碍为性,都是色蕴。这是说变碍为性是共相。

受蕴,这个你们记一下,最好是写笔记。因为我现在忙得很,写笔记的时间也没有,这个应当写讲义的。写黑板,我也不能写,已经坐在那里怎么写?不能写黑板。一般说,法师讲经不写黑板好。我们在澳大利亚很好,它有一个反光镜,我在桌子上写了,它这个对面就很明显地照出来了。这个东西也不贵吧,我们要么以后去买这个东西。(下面回答)有买的,都有这个的,那么这个方便一些,随时可以想到,那么,现在没有,只好你们记。

受是领纳为性——这个受性。受蕴,你们知道,领纳,领纳这个触,触的这个变化领下来,苦的变化就苦受,乐的变化是乐受。想,取相为性,外边的相,把它取到心里来,取相为性。行,造作为性,造作,迁流造作。识,了别为性。

这个,五个蕴的特征,这是共相。色蕴里边,各式各样的色,都是变碍为性,有质碍的。但是变化,每一个蕴都会变化的,无常,大家五个蕴都是无常,但是有质碍的,只有色蕴。受蕴,领纳为性;想蕴,是取相为性;行蕴,造作为性;识蕴,了别为性。这五个是共相。色蕴的共相是变碍;受蕴的共相,领纳;想蕴的共相,是取相;行蕴里边那么多法的共相是迁流造作;八个识的共相都是了别。这是这五个蕴的自相;五个蕴的共相呢?都是无常。

所以说,共相自相,都是相对的,不能说一个绝对的自相,但是最大的共相——空:最后了,一切法都是空,自性空,这是再也没有过去了,再过去就没有了,比空再大的共相就没有了。你说是变碍为相,是色法的共相,但是从五个蕴来说,它又自相了,色蕴的自相。那么,一切法空是只有共相,它不能再变自相。这个自相、共相大家要明白:不是绝对的——相对的。

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由智能来简择,来区别,来分别它。分别的结果,得到决定心。智能来了,就决定,才决定下来。假使我们有智能的人买个电视机,他选什么牌号,他自身很懂的,一观察,这个好,就买这个。没有智能的,这个看看也好,那个看看也好,十几个拿出来,到底买哪个,各式各样的都好,那就没智能了。那就是这个智能,能得决定性。

【广】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

“如理所引者”的,就是说“佛弟子”,佛弟子依据佛的道理来,——如理的。但是“不如理所引”的呢,“外道”。外道他们的智能,根据外道的经典来的,它是不符合佛的真理的,那就是不如理所引。那么一个“俱非所引”,这个是哪一类人?“余众生”——既不是佛弟子也不是外道,一般的凡夫。所以这个里边,都有具体所指的。

我们这里学了《广五蕴论》就有这个好处。本来《五蕴论》里边,“如理所引”,到底哪个如理所引?你说这个如理,他说那个如理,到底哪个人是如理?“耶稣自有道理”,大家这个话都听到——耶稣有道理的,那就是如理啦?但是到底如不如理?这里很简单:佛弟子,佛的弟子,依佛说的,如理的。那就不要说了,你耶稣自有道理也道不出来。只有佛弟子才是,你是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就没有道理。

“不如理所引”,我们如果没有个明确的范围,也可以设想得很多。你说你不如理,他说他不如理,互相指责对方错,但是我们这里明确的标志——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取法的就叫外道,佛是心内取法的。我们在广化,去过的都知道,山门牌坊里边,“莫向外求”——不要向外求,一切法自性都具足,把烦恼去掉了,心光显露,就是成佛了。那么,那个外道是去向外求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气功师,干什么?吸气——天上的气吸过来;还要树,昭觉寺大殿门口有很大一棵树,每天早上,气功师,吸树气(众笑);还有,吸地气,我们温州一个居士,就是要吸地气,结果吸得怎么样——全身虚弱,神经衰弱,睡也睡不着,吸得这样子;还有吸人气,年轻人的气他要偷。这些东西都是向外的,外道,都是向外求的。我们想想看,人的气,都是烦恼,你吸了有什么好处?你要吸那个大修行的人,你也吸不住。那些没有修行的人,你吸的气又是烦恼,你这个吸气有什么用?

所以这个说,心外取法,都是颠倒的。你好好地修行,自己自然有正气出来的,你何必去外求呢?所以广化寺那个牌坊非常有道理,“莫向外求”,大家到过广化都会知道。

“不如理所引”,这里明确地指出——外道。什么叫外道?我们也还跟你说了——心外取法。那就是说除了佛之外,没有一个向自心求的,都是心外取法的,那么,一切都是外道,除了佛教以外都是外道,那再明确也没有了。你除了听佛的话是如理所引之外,其它的一切宗教哲学什么东西都是外道,包括科学。有的说:“科学很客观,对的”,科学里边也有颠三倒四的,你不知道。今天想了一个东西,一个原则定理出来了,明天又推翻了,它里边还是不决定的。

所以说真正如理所引的,就是:佛弟子——就依佛所说的,佛的弟子——依佛所说的,除了佛弟子外,其它的宗教哲学都是外道。但是既不是佛弟子又不信什么宗教哲学的,一般的跟动物差不多的人——凡夫,那就是“俱非所引”。如理的也没有,沾不到边,不如理的它也没有去研究,什么都沾不到,就是凭自己的天然的功能在那里。饿了吃,渴了就喝,倦了就睡,就没有什么其它的思想,就没有了,就那些个。那么,一般说跟动物好差不多划等号,这些,那么这也不是好的东西。

【广】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断疑为业”,有智能就没有疑心,所以能够断疑。所以说我们有怀疑,贪瞋痴慢疑。不是一个根本烦恼——一个疑心?这个疑最坏的就是对三宝、对因果、对四谛怀疑,这是障道的。那么要断掉疑,断疑生信。《金刚经》不是经常说断疑生信?这个疑要断它,大家说我断疑生信,我断断断,怎么断?这个很清楚地告诉你了,智能能断。你不修智能,你凭一天到晚求,我要断疑我要断疑,磕头、求拜、烧香,怎么断?

你要去求智能,修了智能,自然断疑。那么,你没有、不去求智能,你拼命磕头、求、拜,那福报是大了,你还是你,你要求的疑要除掉的话,佛慈悲加持你,赶快求智能去,好好去修定,修了定之后就有智能。修定之前要修戒,修戒之前还要懂很多道理,这一连串,不能分割的。

所以说,你说一个法门很简单的就一个,我什么时候成佛了——不可能的。每一个法都有前后的关系,都连串的,你这个法要生出来决定前面的一些条件,前面的条件还有它的条件。这个一连串起来,你从最初做起,第一个做好了,第二个就来,第二个做好了,第三个就来,一个一个一连串,乃至成佛就来。你没有这些条件的话——这就是缘起论,都有因缘的。

这里我们说,“慧能简择”,为什么慧能断疑?慧能够简择,简择就是知取舍,能够分别,知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也就是能够知道那些事情。那么“于诸法中得决定故”,一切法由慧去简择的话,可以得到决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决定要取的,要修的,哪些决定要断的,要除掉的。那么,这是要生决定的,决定要从慧生,所以我们说慧很重要。

到此为至,五个别境心所讲完了。

丙三 善心所

现在,我们开始善法——十一个善心所。这十一个善心所要生出来的。我们如果没有的话,如何把它生起来,要靠缘起。这里就看,第一个“信”:

信心所

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

“信”,不是乱信,迷信也是个信,正信也是个信,邪信也是个信。那么这个信是正信,对业、果、诸谛——就是四谛、或者二谛,宝——三宝,“诸”,就是连到“谛”、连“宝”的,诸谛、诸宝。在这个道理里边,“极正符顺”——极正确地跟它相合的,这个叫信,就是说对这个客观的规律,就是业果、四谛、二谛、三宝这些道理能够跟它非常正确地符合,这样子的心理状态就叫信。

反过来,对业果不信的,对三宝不信的,那就是不信。你说我信的是耶稣,也是信,你对三宝信不信?不信。不信的话就不是信(笑)。那个不是我们的这个信。我们这个信,就是对三宝、业果、四谛、二谛极符顺,非常之跟它合得起的,这个心就叫信。这是衡量有没有信的问题。你信什么?你信科学,你信哲学,你信其它宗教等等,这都不是我们这个信。虽然字是一样,内涵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信有什么特征?“心净为性”,它可以使心澄净,因为这个信心就像一个明矾,我们古代叫清水珠,这几个珠摆到浊的水里边,一下子把那个浊都澄下去了,水就碧清了。那么,我们的明矾也有这个作用,水里很多杂质,把明矾补进去,杂质都沉下去了,水就清了。那么信心,就是把心里边渣的、脏的东西全部滤干净,清净。真正对三宝起信心的人,心绝对清净的。

我们收到很多信,他说他皈依之后,念了四皈依,就感觉身心舒畅,不知道来哪股大劲,平时身体很虚,早上起不来的,现在早上自己会一下子就醒起来了。闹钟还没有响,快到时间了,他自己醒了,不要等闹钟响,做事情好象身上射出光来一样的,非常有劲。这个信心起来了之后,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以前是萎靡不振,疲疲沓沓的样子,都没有了,这个就是真正得了信心的效果。

那么这些,我们在这些皈依弟子里边,不少有这个现象。但是“难长继”,生起之后,要把它继续下去,不要给它失掉。有的人,他碰到环境不顺了,——有个学生,他天天欢喜修定,坐在那里,坐得很舒服,他很舒服,他贪着这个禅味,他就是观好之后还总坐一下,他的父母说这个人呆了,他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呆头呆脑的,木里木壳的样子,人家说话也不要听,看戏也不要看,什么东西都不管,那么当他有神经病了(笑)。这个什么原因?第一个他父母不理解佛教,再一个他也太执着。你修定修好了,你去做该做的事情了嘛,他还要保持那个定中的一种舒服的状态,在父母面前还要这样子做。当然人家看了你不对头,看了你好象脑袋就怎么不灵活了,不晓得。

我们说佛弟子,我经常跟他们说,做了佛弟子之后,得了好处之后,就要在世间上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这是你以身来弘法。你真正做了佛弟子之后,对父母孝顺了,对做事情负责了,对什么东西好了。吃素的人,人家怀疑你,不过你吃素的人胖起来了,这个身体的力量也强起来了,这个,人家就没话说了,说佛教好了。我记得有一个什么人,那个还是一个浙大的,不晓得哪个,他说他父母反对他吃素的。结果,他皈依之后吃了好几个月素,他说以前经常害病的,现在不害病了。父母也很奇怪:吃素还可以的。那就不反对了。

【广】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于果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于谛者,谓苦集灭道谛。于宝者,谓佛法僧宝。于如是业果等,极相符顺,亦名清净,及希求义。与欲所依为业。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这个差不多的。

下边解释,“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这个在《俱舍》的业品讲了很多。福业,是欲界的善业;非福业,恶业;不动业就是禅定的业。

为什么禅定业叫不动?假使你修得初禅,得到了初禅,下一辈子绝对生初禅,不会移动的。你这个修的定的业,得到的果不会动的。因为其它的业,假使你夹杂了其它东西,会转移。假使这个人本来投人身的,后来作了一些坏事,他就不投人身了,或者本来人间做大富的,后来因为作了一些不好的业,就贫穷了,做乞丐了,这些都会。这个不动业就是,你修初禅修成功了,下一辈子绝对生初禅天,修的是二禅,下一辈子绝对生二禅天,不会动的,不会动摇的,不动业。

那么这个业分三种,有很多种,这个是举三种。福业,欲界的善业;非福业是恶业,恶业决定是欲界的,色界、无色界没有恶业的;不动业就是禅定的业。你这些业都能够搞清楚。

“于果”,这个果不但是世间的果,它是出世间的果。“须陀洹”,什么样子叫须陀洹果?什么样子叫斯陀含果?什么样叫阿那含果?什么叫阿罗汉果?都有条件的,这样子的条件满足就叫阿罗汉果。

有的人说“我”得几地了,那么几地的功德你拿出来。几地的人的功能,你拿出来。没有,没有你就不是。这都要学,没有学过的话,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么有的人说证了阿罗汉果,佛在世就有一个,他得了四禅,四禅的定极寂静,烦恼基本上沉下去了,那么他以为得阿罗汉果了。最后的时候,他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了,还要投生了,他就奇怪了——怎么阿罗汉投生,就起怀疑,结果就下恶道去了。那就是说你没有搞清楚,你要搞清楚真的阿罗汉果怎么样的,那就不会搞错了。所以这些要弄清楚。

怎么样叫“须陀洹”果?我们说须陀洹果的人,因为须陀洹是欲界的见的烦恼断掉了 ——八十八个使,见使断掉了;欲界还有九品烦恼,可以断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也可以没有断。这些人,不管断了几品,他决定不会犯五戒。管你处于有佛之世,或者处于没有佛的地方,杀了他的头,叫他犯五戒,不犯的。这是须陀洹果的道共戒!他得了圣道之后,自然有这个跟道俱生的戒,绝对不会犯五戒的。那么这些人,如果你说你是须陀洹,你是不是这样子的?

“斯陀含”是“一来”,大家知道。他还有三品烦恼,断了六品,这三品烦恼,只有欲界再来一次,那欲界就不来了。“阿那含”果,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就是下一辈子生到色界天以上,欲界是再不来了。“阿罗汉”,三界的烦恼断完了,下一辈子三界不来了,不会在三界受生。

所以说,在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在阿罗汉果跟阿那含的时候,这个障特别大。为什么特别大?阿那含欲界不来了,一切欲界的债主都要把你抓住,不给你证阿那汉果。你一证的话,你不来了,这个债没人要了,要不到了;阿罗汉果,三界不来了,那么你还没出去之前,一切债主都要把你抓住,把你挡住,不给你证阿罗汉果。那么,这个就说,“将得忍不还”,将要得到忍、不还果的时候,这个业障,把你要障的,这个时候障很大12。

这是果,要搞清楚,然后你不会搞错了。业是这样子的,果是这样子的。

“谛”,“苦集灭道”,真俗二谛也可以。把谛的道理搞清楚。

“宝”是“佛法僧”三“宝”。三宝,我们看,好象是大家受皈依弟子,都是佛弟子,三宝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佛称宝,法称宝,僧称宝,这个道理,恐怕一般人还不会很清楚。佛的功德:身的功德、语的功德、他的意的功德,还有真正度生的功德,事业的功德,讲起来,《现观》后边讲了一品,都是讲果,那个很深的道理,不是我们都会懂的。那么现在我们懂了一点点,不够!还要继续地扩大这些。我记得海公上师一个《皈依三宝摄要颂》,还有个三宝什么的,专门讲三宝的一些功德的,有那个书可以去参考参考。我们以前看过,书都没收了,我的书,这些书我都找不到了,他们台湾好象在印这些。这些功德都要看一看,然后对三宝的信心就会真正地生起来。

“于如是业果等”,等就是谛、宝。“极相符顺”,非常之绝对地跟它符顺——一样、差不多,那就是相信。“亦名清净”,这样子的心,就是清净的心。亦名“希求义”,既然知道它的功德大,三宝的清净,你就要求了。所以说清净也好,要求也好,都是从它的几个侧面来说的。“与欲所依为业”,那么既然它是非常好,信心起来了,有希求的意思,那么产生的是欲,要产生这个善法欲,就要希求那个东西,这个欲就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才叫修行了。

如果你对这些没有意乐心,你怎么修行?根本修不起。我们学法一样的,意乐心生起来,才能自动地学法。意乐心不生起来,打了他,他也不想学,打的时候很痛,他倒勉强地来坐一会儿,看看没有人了,他又溜掉了。为什么?他没有意乐心。这个信心很重要,“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这个东西。你没有它的话,一切道、一切功德都产生不出来的。母亲没有,哪有孩子?。所以说这个信心是绝对重要的,一定要把它生起来。生起来,我们要看一些三宝的功德,一些四谛的道理,都要看一看。

还有一个简单的,靠佛、菩萨、三宝加持的方法,就是四皈依。这个法修了之后,对三宝的信心就油然生起,大大地生起。刚才我说的那个居士,浑身是劲,好象用不完的气力,就是那个四皈依的关系。如果你加持来了,信心就起来。

“惭、愧”这两个,我们先看《五蕴论 》:

惭心所 愧心所

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什么叫“惭”?我们知道惭愧,“我很惭愧,惭愧”,什么叫惭?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惭,不对的。你这个惭是马马虎虎的意思,惭有惭的含义,不能动的。“我惭愧惭愧”,惭和愧有啥分别?差不多的嘛,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不对的,惭跟愧两个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你不学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要学。惭愧两个字大家都会说,真正懂惭愧含义的人,没学过法相是不会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缘,对自己来说感到不好意思;“于法增上”,同佛法一对照,这个不对头,“于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坏事。“羞耻为性”,感到羞耻,就是感到自己很难为情,不好意思。一下念下去:

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云何为愧?”惭愧的“愧”。“谓世增上 ”,世间上的人要说你坏话,就是讥嫌,这个人怎么那个呢,你个出家人怎么还吃肉的呢?这个就不好意思了,那就不敢做了。“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一个是对自己来说,这个不敢做的,我是一个比丘,这事不能作。

一个是法增上,这是佛经上这样说,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个是人家讥嫌,你做这个事情,大家说这个不对头,那就不好意思,这样子“羞耻为性”,这个叫愧。所以惭、愧所对的不一样的。在《俱舍》里惭愧还有其它意思,这我们不要讲的太多,先把一个记住。

【广】 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它就解释了,这个跟那个《五蕴论》一样的。下边是《广五蕴论》的批注。什么叫“罪”?“罪谓过失”,过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那就有罪。“智者所厌”,这个罪、过失,有智能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萨之类的,圣者所厌恶的。因为我们的过失的标准很多,标准不一样,要“智者所厌”的,那就是说佛菩萨、圣者这些有智能的人所厌的,认为是不对的,这才叫过失,都有标准的。这个过失,我们说是智者所厌的叫过失,有些人自身或者外道所厌的不一定是过失,这个要区别。“羞耻者,谓不作众罪”,羞耻什么意思?就是不要作罪了,再做下去是就见不得人了。

“防息恶行所依为业”,这个惭的业用——“防息恶业”。恶行,防止、息灭恶行;罪,罪是过失。不要去做那些坏事,或者没有做,去防止它不做;或者已经做了,把它息下来,不要再做:这个,“所依为业”——依靠惭来的,那么惭就是所依,这个防息恶业是能依。有这个惭之后,这个恶行就可以防止,也可以息下去,这是它的业用。

【广】 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议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

“谓他增上”,一个是对自己来说,感到羞耻;一个是对人家说,大家认为是不好的。“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什么叫他增上?这个《五蕴论》没有,《广五蕴论》就解释了。(这个“惜”错了, “怖”,怖畏,恐怖的怖。)“谓怖畏责罚”,你做了这些坏事,世间上要把你抓起来,要罚的,要关起来的。“及讥论等”,或者虽然没有抓起来,大家要讥嫌,大家说你的不好听的话。那么这个对世间上产生这个不好的效果,他害怕,所以就不做坏事。

“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他这些过失,并不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是看了法,跟法对比、对照,感到不对头,而怕人家说闲话,或者怕人家把他抓起来,责罚他,那么这样子的产生的不做坏事、生羞耻的心,叫愧。所以惭跟愧不一样。你说:“我很惭愧、惭愧”,那么你现在惭、愧两个字知道了。

“业如惭说”,它什么业用?就是“防息恶行。所依为业”。恶行,没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经生的,把它息灭掉,不给它再现出来。同的,这两个业用是同的。因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别之处。我们在《俱舍》里边,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样,这个要区别开来。

下边再讲三个,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个善根。

无贪心所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这个就是修行。有贪的话,由无贪来对治,无贪是专门对治贪心的。“令深厌患无着为性”,产生深深的厌患,不贪着了,不但不贪着,而且讨厌,感到它有过患,不要执着它、不要染着它——为性。这是无贪。

 

【广】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谓于诸有及有资具,染着为贪;彼之对治说为无贪。此即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徧知生死诸过失故名为厌患。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这个善法里边,都是对治恶法的,有一个恶法有个善法对治,等于说有老鼠就有猫。那么我们要把猫抓到,老鼠就不能造反了。那么,烦恼这个“老鼠”,我们就无贪这些“猫”来对治。当然我们不是杀生,我们作个比喻。“谓贪对治,令深厌患”,,使得这个心生起深深的厌患,既讨厌它,又知道它的过患,“无着为性”,对那个事情就再也不去染着它。那么,这是一样的。

下边是解释:“谓于诸有及有资具”,“诸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为什么叫“有”?有生有死,有因有缘。你生在三界里边,有生死,有它的因缘,那么叫“有”。那么这个有,“及有资具”,能够产生有的那些“资具”——那是因、业因,就是造的业。三界“有”的果,跟“有”的那些造的业,染着为贪。什么叫贪?对三界这个三有,或者是贪着欲界,或者贪着色界,或者贪着无色界,都是贪。那么不但是贪着这个果,还贪着这个因。欲界的因是什么什么的业造的,色界因,他认为这个业好,要造这个业,结果就贪着,这个就叫贪。贪的含义,就是对三有跟三有的因都染着,这个叫贪。“彼之对治”,那么贪的对治,就叫无贪。

“此即”,这个无贪的意思就是,“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对三有跟三有的因不要染着。那么我们就是说,对这个三界不要起爱着的心。你说欲界不好,地狱,大家不会染着,哪个人很欢喜地狱?这个没有的。但是,欢喜地狱的因却是很多,为钱杀人、劫财,或者是报仇,杀人,什么,等等,这个,却是很欢喜。这个因有了,果是逃不了的。那么饿鬼畜生,一般也不会去做。做人呢?很多人想:我下辈子做人很好,投了大富家里,要做个男的,等等。这个——贪着。做人,它实在不好,有八苦。我做色界天去,做个帝释天或者做个大梵天王,这个东西又是很好,也是个染、贪着,乃至生到非想非非想,都是贪着,都不能想。这都属于贪的。贪的轻重不等而已,而它的总的都是贪。染着,就是贪。

“徧知生死诸过失故”,再也不去贪着了,也知道它的过失了。“患”,患就是它的过失。那么这个厌患的心起来之后,贪心就可以对治掉了。

“恶行不起所依为业”,它产生的效果呢?不起恶行。没有贪,这个恶行就不起来了。我们所以做坏事,都是贪:贪钱的抢;贪色的搞强奸之类的;贪权位的,就争夺、打仗、斗争都来了。这就是恶行。恶行,就是以贪心来的。既然贪心不起,恶行也就不起了。这个是无贪。那么我们有贪心呢,(5B)就要无贪来对治。

无瞋心所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

【广】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损害义。业如无贪说。

无瞋,是慈悲的“慈”——它的体性。再看《广五蕴论 》。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损害义”,这个慈是与乐,众生——不去恼害它、不损害,包括杀它。不要去损害它,不要说杀,恼害也不要恼害,这就是慈悲。这是慈。“业如无贪说”,它的业用——“恶行不起”,一样的。再看一个无痴,这是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

无痴心所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以其如实正行为性。

【广】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如实正行为性。如实者,略谓四圣谛,广谓十二缘起。于彼加行,是正知义。业亦如无贪说。

“无痴”,“谓痴对治”,无痴这个心所法是痴心所的对治。“以其如实正行为性”,如实地正行是它的性。这个话就说来很隐。下面《广五蕴论》解释: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一样的。“如实正行为性”,一样的。那么,什么叫如实?“略谓四圣谛,广谓十二缘起”,这个如实,就是真理。这个如实的真理,略略地说、简单说:四谛——苦集灭道;打开来说,就是十二因缘。

“于彼加行,是正知意”, 如实的对这个“如实”——四谛、十二因缘,正行、修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这个就叫无痴。这个意思就是说“正知”,对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能够正确地了知它,叫无痴。

“业亦如无贪说”,它的业用,跟无贪一样。“恶行不起所依为业”,这三个——无贪、无瞋、无痴,都是对治恶行的。把贪、瞋、痴除掉之后,恶行就不起。所以起恶行,主要是三个毒根——贪、瞋、痴。我们说三个最厉害的——贪、瞋、痴,就是三个根本的毒。

再介绍一个无痴,另外一个书上,还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定义作参考13。大家要记可以记一下。“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诸”,诸就是很多。道理,理。事,事情。明白地理解为性,就是不胡涂。一切事,诸事诸理,都是明明白白地了解,“明解为性”。“对治愚痴”,对治糊里胡涂,“作善为业”,不但是不起恶行,它还要作善业。这是其它的书上的一个定义,我们拿过来可以参考。

这个两方面是相对的:一个是不起恶业,消极的恶行不作;一个是起善业,积极地作善。无贪、无瞋、无痴起了之后,不但是消极地不起恶行,还可以积极地造那些善业。这三个心所,是我们最根本的三个善根。我们说善根,善根就是指这个东西。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