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跟不放逸之差别

昨天我们讨论大的问题没有,就是我们布置的那个“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它们有同异之处。有同的,也有稍稍不同的地方。那么昨天有的同学他讲了,有点上路了,那么今天我们再把这两个对照地看一看。

先看什么叫“精进”,“懈怠对治”,“懈怠”跟“放逸”两个是一对,那么“精进”跟“不放逸”,也是一对。这两个“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跟“懈怠跟放逸的差别”,是一样的。那么“懈怠”的差别是怎么样的,就看“精进”跟“不放逸”是怎么样的。“善品现前,勤勇为性”,这是“精进”。那么有五种精进,这个我们就不说了;最后的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圆满成就善法”。这是精进的性、业。

“不放逸”,对照来看,“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瞋痴,及以懈怠 ,名为放逸,对治彼故”,对治它们这些,就是不放逸。那么怎么对治呢? “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个四个法,对治那些不善法,修习善法。

那么这里,重点:就是依无贪、无痴、无瞋跟精进这些善法,来对治那些贪瞋痴,懈怠的不善法。重点在这里。那么其它的里边,是泛泛的善法,修习善法,对治不善法。它的业用,是“世出世间正行所依”。这个里边大家看看,相同之处都是修善法对治不善法,“精进”里边是断恶修善,恶法没有生的不给它生,已经生的把它断掉。善的,没有生的,给它生起来,已经生的,增长。那么我们在“不放逸”里边,那些不善的法,不要给它生起来,善法给它增长起来。看看是一样的,好象差不多,那么到底差别在哪里?

那么昨天有人就说这个话,有一点上路。那么我们现在打个比喻,就是打仗一样的,精进是冲锋,往前的;不放逸是防护的,等于说是守。一个是攻,一个是守。不放逸,它为什么是守?

那就是我们要参考其它的一些资料了。其它资料,我们先《百法明门论》,我们叫大家参考的,晓得你们拿到了没有?窥基大师的书,什么叫“放逸”,耽着五欲叫“放逸”,远离五欲就叫“不放逸”,那是心不着五欲。还有一个,《增一阿含》,它里边说得更明确。什么叫“不放逸”?“所谓护心也”。 保护这个心,保护心,不要流落五欲里边去,坏的把它对治掉,要修善法,来对治坏的。

那么这就是说,“不放逸”重在防护;而“精进”,重在修善、上进。所以这个,就是它的主要差别在这里。那其它的,都是对治不善法,修善法,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目的,就是两个有点差别。一个是继续往上进,就是进攻,一个是守护,守护这个心,不要流落恶法去,要修善法来对治它。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一个《顺正理论》,它的一个批注。什么叫“不放逸”?“专意己利,防身语意业”,也是防护,“放逸相违”,那放逸跟它反起来。那么什么叫“己利”?就是自己的利益,就是涅槃,最大的就是涅槃。那么一般的世间的一些善的业感的可爱果,也在里头。最高的利益,就是大般涅槃了。那么专意自己的利益,就是自己修行,防止身语意,不要流落不善法去。这就是不放逸。那就是防,重点在防,防护。一个是进攻,专门是向善法进军,这个就是两个的重要差别,就在这里。其它的都是差不多。那么它们的差别在这里,那么放逸跟懈怠的差别也就反过来呢,也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好了,我们昨天遗留就这么一个问题,其它的小问题,好象没什么必要来跟你再说一道了。

那么触的一分,“所触一分”,这些问题我想并不困难,那就不要说了。

今天我们要接下去。昨天讲了一个贪,三个不善根就是地狱三条根,贪瞋痴。“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这是“贪”。“五取蕴”我们出了题了,大家把“五取蕴”总要搞清楚了。取是烦恼,烦恼为什么叫取?它能执取生死,使我们在生死里流转,不得解脱,叫烦恼,所以烦恼叫取。那么这个烦恼跟这个五蕴打了交道,或者是烦恼生五蕴,或者是五蕴反过来,又长烦恼,或者是烦恼把五蕴管起来了,五蕴属于烦恼所统帅。那么这些都叫“五取蕴”,这三个意思都可以通。

简单的话,五蕴里边夹杂着烦恼就叫“五取蕴”。五蕴是一个法,它可以是善的,就是清净五蕴;也可以是染污的,那就是“五取蕴”,夹着烦恼的。一个是不夹烦恼,无漏的。夹了烦恼,就有漏了,有漏的五蕴叫“五取蕴”。无漏的五蕴叫清净五蕴。

“谓此缠缚”,这个五个蕴把我们捆起来了,在轮回三界受苦,这就是贪的力量。贪把我们捆起来了,贪这个烦恼,昨天我们讲过,投生,主要是贪。欲界投生,是YIN欲贪。色界、无色界投生,对处所的贪。都是还是贪,一个是高级一点的贪,一个是卑鄙的贪。但是,总不出贪的范围。所以说这个贪心一来,生死轮回就脱不了。脱不了生死轮回,就要受苦。所以说“由爱力故,生五取蕴”。

在某一部,好象是经部,我们讲集谛,一般有部的普通的,集谛就是烦恼跟业,所有烦恼都在集谛里边。但是经部,好象哪一部,它的集谛就是一个,这个“爱”——贪,因为这个力量特别强,所以说把这个突出,集谛就是这个东西。

再么,这句话也是突出这个,“由爱力故,生五取蕴”,因为你有爱的力量,就是贪的力量。贪,就是爱着,爱着之后,本身是已经烦恼了,再可以辗转地生出烦恼来,“五取蕴”。这是烦恼生五蕴,五蕴反过来又流转生死,又生烦恼,这个互相地增长,就是恶性循环了,越来越多。这是这个“贪”。

瞋心所

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广】 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

“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对有情,群生---有情,各式各样的生,胎卵湿化,天上地下的,这些,能够损害,对他伤害。“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我们还要讲《五蕴》的,先念一下。反正我们两本对照念,这样子一讲,两本都讲过了。如果只念一本,另外一本就没有讲了。

《五蕴》里边,“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那么这里两本一对照就有好处,“群生”就是“有情”,这个就对出来了。他说“于群生,损害为性”,他说是“于有情,乐作损坏为性”,那么这个意思还是《五蕴论》还详细一些。不但是“损害”,“乐作损害”,欢喜害人。

我们说有的,在我们好象看到有书上就是说,有些人欢喜看血,对出血,他就高兴。把人家伤害了,血弄出来了,杀了人了,或者打伤人了,他就高兴。这些就是人家说阿修罗投胎的,欢喜斗争的,欢喜打、杀这些的。那么是有这些人的,他欢喜看这些事情,他损害人家,以此为乐。

那么这里我们就看《广五蕴论》了,“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在《五蕴论》里边,业就不说了,它就是举一反三。那么这里,帮你更详细地说一下。“住不安稳”,你损害了人之后,自己心里不安稳,当下你心里不会安稳的。杀了人的人,或者做了坏事、损害人家的人,他心里总有一个歉然。总是自己心里恐怕人家来抓他,或者怕人家来报复,总是心里是不安稳。

那么“恶行所依为业”,有了这个瞋心呢,他要做坏事,就依它而生了。什么叫“不安稳”呢?“谓损害他,自住苦故”。因为你损害了他之后,自己身心热恼,心不安稳,这个是必然的。我们说,自己对一切人友好的人,身心坦然。你对人家有不好的,你至少要恐惧人家来报复,这个就不安稳了。那么是我们说自己的心,还有反应。你杀了人之后,他会在一定的时间有恐怖感,假使晚上没有人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恐怖的心自己就生起来了。为什么?他做了坏的事,他自然有这个反应。还有,有的人相信鬼的,就怕鬼来报复;不相信鬼的,想公安局来抓他,等等,总之心不会坦然,受苦的,这是瞋心的业用。

“贪”、“瞋”,这个“痴”是“无明”,他摆在后边。那么贪瞋两个讲了之后,他把“慢”讲了一下。我们就看“慢”。

慢心所

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

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

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

“云何为慢”,所谓“慢”,就是憍慢。憍慢,我们一般说憍傲就行了,但是法相里边分了七个“慢”。一个是“慢”,二是“过慢”,三是“慢过慢”,四是“我慢”,五是“增上慢”,六是“卑慢”,七是“邪慢”。 《俱舍》里还有九慢的,七个慢还不算,还有九个慢。那么现在我们就学七个慢。哪七个慢呢?

“云何慢”?“谓于劣”(这个《五蕴论》讲得很仔细,我们把它念了再说,看那边有补充的。)什么叫“慢”?七个慢里边第一个就是“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慢”是两个比较来的。“憍”,是不比较的,自己自我陶醉,自以为了不得;“慢”,跟人家比较而来。这个“慢”就是,彼劣谓己胜。那个人,他是比我差。假使考试,这个人考得差,我考得好,比他高,我的学问比他大,憍傲。这个“慢”,就是它有客观的依据的,“他是差,我是好”。或者,“他跟我一样,我也不差,我跟他一样。你看这个人本来大家说他聪明得很,怎么怎么,你看我考得一样”。这个憍慢起来了。这个憍慢,就是客观上说呢,他是有他的功德。他是对差的,他自己说“我比他好”,或者跟人家相等的,“我跟他相等”,没有加上去,是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心高举为性”,抬高自己。那么这样的心,叫“慢”。这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慢。那么高层次的慢,一个一个来了。

什么“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本来他两个人是相等的,他说我比你好。或者,“于胜计己等”,或者这个人非常之超胜的,你说我跟他差不多。这个,超过客观的评价了,那就是这个慢比前面过一等,叫“过慢”,加上一等的慢。那么这些人有没有?我们说是有的,尤其是学校里边,同学之间,我们这里希望不要有,我们这里也是学法,不要对好的妒忌,或者对差的起慢心。有的人就是说,这个人,大家说他好,但是,他说“我比他好”。 就是说“于等计己胜”,本来你们两个相等,他说我比你高,这是超过人家的。“或于胜计己等”, 他怎么比我好,我说我跟他一样,这样的人有的。这个人赞叹他,说他怎么好怎么好。“哎呀,你不要说了,我跟他差不多的!我也怎么怎么的……”这个就是“于胜计己等”。自己以为我跟他差不多,这个是超一等了。本来他比你好,你说跟他相等。本来他跟你一样,你说你超过他。“心高举为性”,也是抬高自己。

“慢过慢”,更超一等。“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本来他比你高,你不说自己跟他相等,也不说自己比他差,而说我比他还要高,那么好了,这个慢,更超一等。“慢过慢”,慢上加慢,变成三级了。那么这个“慢”、“过慢”、“慢过慢”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

“我慢”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有五取蕴,则“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这个是我们身上的五取蕴,对它执着为我,或者是我所,我的眼睛、我的鼻子,等等。它,就是一个,“高举为性”,我的总是好的。一般人都是这样,我的东西碰不得,一动就是有我的,总把自己总要比人家高。有个人说,我记得他们两个在说话,说到后来,“他,他怎么好跟我比?!我是怎么了不得的,他怎么好跟我来比呢!”这是“我慢”,这个是自以为自己好得很, “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

那么“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有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还没有得到,这个增上是特别高尚的殊胜的那些证的法,或者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或者证到什么禅定,你说“我已经得到了”。实际没有得到。假使有些人,他说“我登了初地、五地、六地了、七地、八地、九地了”,这样子,还有的人说我成佛了。这样的人,“增上慢”。他不是大妄语,他自以为自己证到了。那么就是无知。这个,我们说不是大妄语。大妄语是明知道自己没有,我说我有。这个,实际上是没有,他自以为我有了,那么叫“增上慢”。这个“增上慢”是慢里边比较严重的,因为再滑过去一点,就是大妄语了。大妄语是下地狱的,无间地狱。

何为“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人家非常好,自己差得远,但是感到自己“我还可以,也不见得太坏!”这样的人有的,人家比他好,人家赞叹他,“他很好,他很好,你还不如他,你得要好好努力了”“他是好,但是我呢,也不见得太坏,也是马马虎虎,可以的”,这个就是,他自己承认自己不好,但是,多分的下劣,他说我少分,而且坏得只是一点点,不算坏。这个“卑慢”,“心高举为性”,还是抬高自己,“我不太坏”,就是我还可以,那个意思,也是慢,心还是抬高了。

“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自己没有那个功德,说我有那个功德,这是邪慢。这个也是不好。假使你说持戒,人家持戒,大家恭敬。我要人家恭敬,“我持戒,我什么的,不倒单,我吃一顿,我头陀行,什么什么的”,说了半天,了不得,恭敬礼拜,红包送上来。这个就不好了,“邪慢”。

【广】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矜倨。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

不生敬重所依为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

这个几个慢讲完了。我们要看看这个《广五蕴论》,“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这里一个名字,“过过慢”,我已经查了《大正藏》,也是“过过慢”。一般的都是“慢过慢”,那么这个《广五蕴论》根据《五蕴论》来的,应当是“慢过慢”,但是藏经里说是“过过慢”,它也是“过过慢”。那么可能是以前写经的时候抄错了。那这个“过过慢”的意思,在其它的经里边都没见过,那么你要讲,也可以讲,“过过慢”,“过慢’的上面再加一等的“慢”,过过的“慢”,也不是讲不通,也可以讲。那么我们就不改了,因为我查过《大正藏》,也是“过过慢”,那就不要改了。讲也讲得通的,“慢过慢”, “过过慢”的意思一样的,在过慢上边再加一层了。“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一样。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 如是心高举”, 一样, 不要讲了。

“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也是一样。这个《五蕴论》讲了很多,很详细。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的。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那么它给你加了,增上殊胜的法是什么。这个里边补充一点,“增上殊胜所证法者”,什么东西呢?“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圣果,初果、二果、三果,初地、二地、三地等等,这个是殊胜的法,一般凡夫是不会有的。那么你说你有了,这个慢,是相当大的慢,增上慢。特别增上一个慢,这个慢,增得来很高的慢了。那么还有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地,等持。三摩钵底,等至。等持:平等持心,不散乱、不掉举。不掉不沉是平等,把心持在那里,等持。从那个加行,平等调心,一直到等持,到那个定,叫等至。三摩地、三摩钵底都是定的名字,“等”,“等”还有三摩呬多,那是等引,引出功德来,等等。就是定,反正就是说自己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等等,得了什么念佛三昧之类的东西,那也是增上慢。“于彼未得”,实际上没得到,但是他误解,以为得到了,“而自矜倨”,高傲了,矜倨于人,高的,高高在上。这叫“增上慢”。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

下面是补充。“不生敬重所依为业”,它的业用前面没有说,这里给你说了,“不生敬重”。先有慢心,起码对人家不会恭敬,不会尊重,自己还比他高,我比你还懂得多一点,你要我来恭敬你干啥。那就是眼睛就生到顶上去了,只管往上看,这样的人极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真的有德的,有证德的那些长者、长老之类的,修持很好的,学问很高的,或者有高功德的人,你去起憍傲心,对他们不生尊重。这样的人有没有?极多。只要自己有一点点功德,就了不起了,甚至于自己又没有什么功德,“卑慢”。自己没有什么功德,看人家有功德,他还是憍傲。

学法反增烦恼

在这里我们就补充一个,《福智之声 》。这个赠送处也有,我们客堂里也有,大家可以看一看。看什么呢?我念一下,这个很好,我看了一下。我偶尔翻了一下,我看很好,那么就念一念。

他说“增上慢”,“本来佛法是帮助我们向上的,因为我们不善巧,不晓得如何去听去讲,结果听了法讲了法以后,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反而害了我们”。这个很奇怪,听经,是好事,怎么会害了我们呢?讲经,你是度众生,怎么你害了我们呢?这个道理,大家要观照一下。确实是这样子的,真会害人的。

“这种状态下,本来是殊胜的清净的正法,但是,我们听了之后,讲了之后,反而增长烦恼”。那么什么意思呢?他说,比如听了佛法道理之后,拿了这个当照妖镜,到处去照,照得天下的人都是妖魔鬼怪,那抬高自己了,你们都是不行的,我最高好了,本来是佛法听了是降伏我执烦恼的,我执是最大的烦恼,我慢了、我执,他这样子听了佛法之后,把人家都看得一分钱都不值了。我是最高的,那么我慢增长到最高的程度了,那就是我们海公上师的——把听的佛法都长了我慢的营养品,结果把我慢长得又胖又高,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本来是断烦恼的,去我执的;你现在呢,增长烦恼。正法来增长烦恼了,这个是天变成魔。这个是自己不善巧了——不是天。本来是天,但是你用得不好,那成了魔,害自己。

另外一个,他本来讲经给人家听,是好事,如果听懂了,讲给别人听。但他目的,增长自己的名闻利养,要出名,要红包。他这样子讲的话,他这样子做,听的也好,讲的也好,都是增长烦恼,毫无用处。(7A)不但是没有用处了,还要更糟糕。那么这里就是天变成魔。

还有一个,听闻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听闻了解以后,心要转。心转了以后就是说,我们的心是强,那么听了善知识讲的佛法的道理之后,心要随顺那个法,要转过来。如果不转过来的话,不管你说的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多么的大,多么的正确的法,都没有用。法是净化我们的心的,你现在把法拿来,不是净化自己的心,那么就没有用,反而要受害,天成了魔——抬高自己了。

所以这两个是连起来的,它的天,我们说本尊,它是天,是善的,帮助我们的,魔是害我们的。那么我们这样子去听经,本来经是给我们、帮助我们断烦恼、出离的,但是你这样增长我们的烦恼,这是一个,害人的。

所以我们不要说听经一定得好处,当然我们说听了经之后,善的种子种下去之后,总有一天,你可以成佛,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在没有成佛之前,无量劫的这个里边,你如果听了经,去好好修行,这无量劫里边,可以缩短时间,也可以顺利成佛。那么你在这个无量劫之间,听了经之后,我慢贡高,抬高自己,毁谤人家,或者是为了名利去讲说的话,那你要地狱里边要呆很多时间再出得来。所以这个,虽然成佛是决定的,但是中间的过程,你的苦是受得很多很多,这个一定要自己要警惕性。所以说,我们在听了经之后,这样子——三世佛冤,“我听了那么经之后”,结果你拿了经去,下地狱去了。三世佛都要冤起来了,我这个经说了是救你的!但是你把经拿去了害了自己。这个,不要使佛产生这个背离心,应该顺着佛的心,好好听了经之后,如法修行。

我们《百法明门论》,就讲了这个,一切法无我。哪两个我?一个是补特伽罗我,一个是法我。我们修行的话,就是要破这两个东西,破了补特伽罗我,那就证阿罗汉果;破了法我,那就证到佛。所以这两个是我们修行的最大目标,要把它攻破的那个敌人,就是这两个东西。如果你听了法之后,增长我执了,那么就说,不但是没有破这个人我,而且扩了法我。人我一扩大,法我更进一步,人我法我是有联系的。那么破的时候,要先破人我。如果你人我破不掉,不但是没有破,听了经之后反而使人我更加增长之后,那么法我也更加坚牢。那么你就听经的目的,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本来要破我的,现在你增长我执。所以这个,我们在学经的时候一定要把最终的目标要抓准。

海公上师经常讲的,事情——现在的事情,还有最后的最终的事情。最终的事情大家都是成佛;现在的事情,就是我这部经要学好,我修四加行我要修好,把这个心要提起来,就是当下我们要求的目标,但是,不要忘,当下目标之下,不要忘记最终的目标,最终目标——要破我破法,人我法我,这两个都要破。你不要现在的目标,四加行修了多少,金刚萨埵修了多少,我在修时候又见到光见到什么,我比什么好,我了不得,都看不起人,自己,甚至于比我师父还好,我的师父还没有说见什么光,我都见到这个光了,佛来给我摩顶了。那么好了,你这样子,学法害了自己。

所以这个,一定要把最终的目标拿住,我们目的是破我执的!你现在抬高我执了,管你怎么修得好,见好多光,可能是魔光!你不要高兴。如果你我慢贡高的话,见的光不会是佛光。最多,即使是佛光,给你加持了,你增长我慢之后,那个光就变掉了。佛就不来了!——不相应了。你我执膨大了,不相应了;而魔却很相应的,他跟你相应就来了,那个时候见的就不是佛光了。你还津津乐道地跟人家说,“我什么光了,看到什么、什么、什么,了不得,人家都没有,我有!”这是学法的错误,不要犯这个错误。

好了,下边是“云何无明”,这个贪瞋痴,它中间加了个慢,这里讲:

无明心所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对于造的业,感的果,四谛或者二谛,“宝”,三宝,这些地方,“无智为性”,没有智能,就是不懂了,不理解。

“此复二种”,那么这个无明又分两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一个俱生所起的,一个分别所起的。俱生所起就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但是人有,畜生也有。一个畜生,俱生我执,它没有知识的,它又没有学过什么是“梵天是大我,小我,我们这个轮回是小我,小我,把它解脱之后回到大我去”,这些学说是经过学问钻进脑里来的。畜生没有学,但是你要打它,它来不及要跑。

我们说一个臭虫,以前在解放前臭虫很多,你看到臭虫在爬,你心里想我要把它按倒,你手还没有伸出去,它来不及“啪”跑,跑掉了。为什么?它心里知道你要害它了,它要保护自己,赶快逃。要蚊子一样。苍蝇、蚊子你想打它,你手一举好了,还没有碰到它,很远的时候,它早就飞掉了。为什么?保护自己。这个就是说,这个我执,哪个都有。分别我执——“我是梵天里边化出来的,我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这个哲学、宗教里边的这些东西,分别起的,经过学习之后才起来的,这个是畜生没有的,人却是有。那么分两种我执,一个是俱生的,一个是分别起的,这个,就是无明。下边总结一下:

又欲缠贪、瞋,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欲缠贪、瞋,”欲界的贪,欲界的瞋,这个瞋我们知道,瞋是欲界里有的,色界、无色界,没有瞋,所以生到色界天的人,根本不会起瞋心,瞋心早就断掉了。所以我们说这个人如果是得了初禅,他不会发脾气了,你说这个人,“我得了初禅”,甚至二禅、四禅,你骂他一顿,“你怎么骂起我来了?我是得了初禅的人!”你的脾气那么大,那你是不见得了,你这个初禅,怎么有那么大的火气?不要说初禅,有的人还说是登了地的,登地的人比初禅还高得多,还要发脾气,那个打问号了。那么你说“示现的”,示现的,你自己知道,我们是不知道,你示现的。可能示现的是有了,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巴上师,他示现得很凶,打也会,骂也会,什么都来,这是示现的。你说我也示现的,那么你自己去示现吧。他那个示现,他是证了一切法空性的,他不会受果的。你如果没有证法空性的话,那后果你自己负责!那么不要吹,就是说真正示现的,也不会说我是示现的,也不会这么说的。

那么瞋心是只有欲界有,色界没有的。贪,欲界的贪是男女贪,色界的贪,是没有男女贪的,只是轻微的那些色、香等等一些,贪了那些东西。

那么这个色界的、欲界的贪跟瞋,瞋,决定欲界的,及欲缠的无明,欲界的无明,这三个东西合拢来,叫“三不善根”。前面的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反过来,贪瞋痴那是欲界的,因为欲界的贪瞋痴最厉害,叫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这是总结一下,贪瞋痴,就欲界说的,欲缠就是说繋缚于欲界的,繋缚于欲界的贪瞋痴叫三不善根,因为最厉害的。色界无色界的瞋是没有;贪跟无明,很轻微,也不能算不善根。什么叫不善根?一切不善法,从这个根子出来的,那就是最厉害的三个毒,毒——毒根。我们说,贪瞋痴,地狱三条根,就是指欲界的贪瞋痴。那么这里说三不善根。三个善根,那么要注意,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没有分界别的;三不善根,欲界的贪瞋痴,欲界的贪瞋无明,这个不要搞错了,不要反过来就是,贪瞋痴反过来,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贪瞋痴就是三不善根。你说对不对?不对,要欲界的,欲界的贪瞋无明才是三不善根。那么,我们把《五蕴论》念过,要看看《广论》了。

【广】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瞋,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对业对果对谛对宝没有智能,就是不理解,糊里胡涂,所以说我们说,有的人说:“我人很老实,但是我笨、不懂,这个我是好,不是坏人,我是好人”,对不对?无明是个根本烦恼,烦恼就是坏东西,你有那么大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你说我是个好人,你怎么说啊?所以佛教里的好人,跟我们世间上的好人不一样的。我们世间上的好人,你糊里胡涂,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好人,佛教里说你糊里胡涂——大坏蛋!为什么?你这个糊里胡涂,什么都不懂,你自己不懂,还劝人,还要给你乱说,教人家也不懂,你不是以盲引盲吗?都下地狱去了,很不好!这个是,佛教里边的,要智能的!再三强调要智能,你没有智能、胡涂,就是一个罪恶!

这些东西,世间上想不通。佛教就是这样子的,无明是坏的,无明是烦恼的根,还是,一切烦恼都无明来的。那么这有两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瞋及以无明”,欲界的贪瞋,这里的无明就没有说欲界,连下来的,欲界的贪瞋无明都是叫“三不善根”。这个前面一样的,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那么这是跟《五蕴论》一样,下边:

“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他就跟你说了,什么叫俱生,什么叫不俱生,这个《五蕴论》没有,他给你解释一下。“俱生者,谓禽兽等”,俱生的这个无明,畜生也有,这个天生有的,有生命的人都会有,那么不要经过学会的。

不俱生的,分别的呢?“贪相应等”,跟贪瞋是相应的。这个,分别的,俱生的——禽兽等,不俱生的——贪相应等。那么分别起的,分别起的什么?他这里分了三个——俱生、不俱生、分别,《五蕴论》里边只是分了两个,就是“俱生、分别所起”。

那么这个分别所起,“谓诸见相应”,跟那些不正的见相应的,叫分别起。那就是起一种邪见,各种不正之见,就是一些哲学、外道,那些一些他们讲的道理。他是自有道理,我们说乱七八糟,就是胡说一通,不是道理,真正的道理只有佛教才有。不是我们是佛教抬高佛教,佛教道理是真的,你们都是错的,这个要客观地检验的,不是由自己来说对与不对。那么诸见相应的叫分别起的。

“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这个无明的业用,“与虚妄决定”,就是错误的决定,还有决定不下来,疑——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翻来覆去。

我们最近接到一封信,一个居士,他说,“我生来多疑,我受了五戒之后,就回去就感到心神不定,好象是我犯了大妄语,到底犯了不犯,我又记不清楚,心里总感到不舒服。我已经念了六十多万的四皈依,毫无感应,大概我犯了戒,所以念了是没有感应了”,到处怀疑,多是多得不可数,提了好几个问题。这个怎么怎么怎么,甚至于说我们这个法流到底是海公上师的法流,还是大吉佛爷的法流?这些话说了很多,我跟他说,海公上师是康萨仁波卿印可的,大吉佛爷也是康萨仁波卿印可的,一个印印下来的,就是一个,不要分别。这些东西他都是,一些事情不要你分别的一些,他疑了又疑,结果弄得怎么样?弄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烦躁得很。这个疑是烦恼,所以说,多疑并不是好事情。

那么断疑生信,《金刚经》一开头不是就叫你断疑生信?信一定要把它树立起来。你带了怀疑的心去念四皈依,结果徒然的,念了六十多万么毫无感应,这个真可惜了。人家念了五十多万的人,基本上写信给我,都是极大感应,都是什么都好转了,身心、环境、工作中的事情都好转了。他念了六十万,反而身心不定,心里烦躁,那就是没有好好念了,念的时候,怀疑的心太重了。“虚妄决定、疑烦恼”,都依靠这个无明而生的。所以你说我不懂就不是坏事,这个不懂里边,错误的决定、怀疑、烦恼等等都从这里生出来的。那你好不好?当然不好。好了,这个是无明,就讲完了。

见心所

云何为见?所谓五见。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

这个“见”,《五蕴论》讲得不少,这里也讲得恐怕更多,我们看一看。这些,就是其它的论,《百法明门论》就讲得很简单,所以互相地可以参照。那这四本书,我们说大家都可以对照看,我们看了之后,等于这四本都讲完了。那么这两本书,就是《百法明门论》,你们拿到没有?还没有拿到啊?赶快拿了,要来不及钉么自己钉了,我看,少看一天多吃一天的亏,因为每天都要对照的。下面,见,有五个见。根本烦恼,一般说六个烦恼,贪瞋痴慢疑见,不正见。那么假使打开十个,一个见又分五个,那么就是变成十个,根本烦恼又成十个。那么这里,分了五个见。哪五个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那么一个一个讲,反正是它每一个都给你说了。这个是我们学法相的课本,大家学了这么几天,大概有个数。他讲一个东西,先把你这个名一提,然后云何是这个,……讲了很多;云何是那个……讲了很多,中间有一个新的名字来了,他最后还要把你这个名字解释一下,所以法相就是字典,它一本书把要讲的基本上讲完了,除非有一些在当时的人认为一般的都会懂的东西,他就不给你解释了,比较有些生疏的,都要给你解释一下。下边第一个:

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染污慧为性。

“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就是这个五蕴,我们的身体,“随观为我或为我所”。这个五取蕴,有的说五取蕴一定是有情——不一定。我所,我的房子,房子不是有情。我造一座房子,我买的或者我怎么的,那就执取了,这是我的、我所,你不能侵犯的,我情愿把它空在那里,不愿你们去住,这就是我所——是我的东西。“染污慧为性”,染污的慧。智能,这个慧心所通三性。有染污的,就是烦恼的,那么还有清净的,善的。这是染污的智能,染污的慧为性。慧心所,我们前面讲过了,不要再重复了,你回过去看一看好了,什么叫慧。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里边一个。那么这是萨迦耶见。

云何边执见?谓即由彼增上力故,随观为常,或复为断,染污慧为性。

“云何边执见?谓即由彼增上力故,随观为常或复为断”,也是“染污慧为性”。即是“由彼”,就是这个我,萨迦耶见,“增上力”,由萨迦耶见的,它加一把力量,那么就看这个我,到底是常的,常的就是灵魂永生,有的宗教就说我是永生的,虽然现在流转,这是假的,最后,最后审判,那个灵魂就是不会死的。这个就是常。或者断,就是现在的科学。现在虽然是很活跃的一个人,但是你一旦一口气不来,就化了物质,不是有情了,那就没有了,生命就到此为止,没有了。断见常见。那么这个就把萨迦耶见的增上,就产生断见常见,这是也是染污慧为性。这个慧是错误的慧,染污的,带了烦恼的。

云何邪见?谓或谤因,或复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污慧为性。

“云何邪见”那么最厉害了,“谓或谤因,或复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污慧为性”,它或者是谤因,这个因是不正确的,没有的。你做了,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你呆了!那么多钱化了去造庙,什么,供养啥东西,你看钱都用掉了,你会得好报啊?不会的,你白白浪费了”,这是谤因。谤果等等,这个《广论》都要讲。或谤作用或谤善事等等,这些都是染污慧为性。那么邪见呢?上品的邪见断善根!我们说断了善根的人,一阐提,这些是哪些人?就是他身上心里起了最厉害的邪见,善根就断掉了。所以邪见是最可怕的,把你善根都断掉了,不要说你皈依、五戒,根本就没有了。连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东西都断完了,基础都没有了,上层建筑全部蹋垮了。那是很可惜了,善根一断就完蛋了。那么邪见要断善根,所以说邪见不能生。

云何见取?谓即于三见,及彼所依诸蕴,随观为最为上为胜为极,染污慧为性。

就是前面的三个见,错误的见,“及彼所依诸蕴”,它依靠的五蕴,那就是说摄持见的人。假使有人提倡这个见,你这个见你认为最好,提倡这个见的人要奉他为最高的导师,崇拜,这样子认为他是最高的、最上的、最殊胜的、最极,没有再超过了。那么就是说皈依了,皈依这些邪的东西去了。我们说皈依体破了之后,就是这样子,你把其它的东西认为最好最上最胜最极,没有再超过了,那你皈依体就没有了。为什么?既然有东西比这个三宝还要高,你当然皈依体都没有了——你没有皈依三宝了,皈依那些那些去了。说平等都不行,不要说最极。也是“染污慧为性”,它的体性也是染污的慧。

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彼所依诸蕴,随观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污慧为性。

最后一个戒禁取。“谓于戒禁,及彼所依诸蕴”,就是说戒禁那些印度的苦行之类的,“及彼所依诸蕴”,那些持戒禁取的人,或者讲戒禁取的那些外道师,说为他是,“随观”,你观他是“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这样子的是戒禁取。“染污慧为性”,它的体性也是染污的慧。

在这里我们插一下。最近我斯里兰卡一个学生写封信来,他说印度现在的外道,虽然他(外道)修的法是邪的,但精神却使我们是感到很惊异,我们修佛教的人远远不如他。苦行外道他怎么?他(学生)说有一个外道,他们是杂志上介绍的,就是现在的印度,过去佛在世的印度,那就不要说了,现在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时候,印度的外道还是很多。他(学生)说有一个,他就一个脚站在地下十二年,这样子十二年他坚持,他不怕苦,就是这样坚持十二年。我们这个修行的人,却是还没有这个精神。还有一个就这个水边住,住了二十年,住在水边坚持不动。当然,吃饭大小便总要走一下。但是就这么水边住,二十年没有动。还有一种,都是跟以前印度一样的,婆罗门这一类烤火外道,自己在火边烤,烤得身上都焦了,焦烂了,还是一贯这样下去,不以为苦。他们以为这个就是消业障,自己把苦受够了,业障就消完了。一个是火的外道,一个是水的外道。还有各式各样的牛戒的狗戒的都有。狗戒的外道,持狗戒的,吃大便,狗吃大便他也吃大便。持牛戒,吃草的,只喝水不吃饭。这些外道在印度现在还有,精神可敬,但是目的很差。虽然他们的种子不好,但是这个坚持苦行的精神,却是佛教内部的人不如,他感到很惭愧。他说我们真正佛教,那么好的教义,却是提不起劲来,他们那么低微的错误的教义,却费了那么大的劲去干。这个就是,他们的精神还是,不晓得哪里来的?这个很奇怪。

【广】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谓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即于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里讲得广一些。

“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就是这个蕴,我们说的五取蕴,是有烦恼的,有漏的。如果不是有漏的,那不是坏东西了。为什么?你执了个五取蕴是我,就成了坏。那么你执它为我的,这个所执的烦恼,把这个蕴也打脏了,所以说五取蕴,“随执为我或”者是“我所”,那么它是“染慧为性”,这个一样的。

那么这里就讲什么叫萨迦耶见。“萨迦耶”是印度话。“萨”这个印度的字,我们汉人的意思,是“败坏义”,不是巩固的,要坏的。“迦耶”是“和合积聚义”,迦耶是和合聚拢来的。

“即于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因为外道,执一个我。执一个我,当然我,所谓是我,总是一个,不是我有一万个我,这个到底哪个是你啊?我么只有一个,他执我是常的,不生不灭的。那么就是灵魂是永生的,不管你什么将来最后审判的时候都会活过来,他是到天上,享受去了,这是常的,不会消灭的。或者是个“神我”,他也是常的,我们现在很多“小我”,将来都要回归到“神我”去。一个常的,一个一个的。他们认为,就是说这个五蕴是我的工具,在五蕴之外有这么一个常的,因为五蕴是无常,大家都知道,那么这个离开五蕴之外的,也有一个常的,这个专门的一个一个的,他说这个叫我,五蕴是我所,是我利用的工具。

我们以前听到很多的说法,我们中国也有这个说法,这个旧房子坏掉了,我们要换个新房子了。佛教徒千万不要这么说,这个是外道话。那么我就是主人,这个身体是房子,那么房子——旧的身体坏掉了,老了,或者是病了残废了等等,不要了,换一个新的。这个话,我们佛教徒绝对不能这样说。那我是常的,这个五蕴是我所,是我的一个屋子。我看到佛教徒里边也有这样说的,书上我经常看到这些,这个是外道话,不要这么说,我们不这么说的。那么这是外道,蕴是我所等。那么因为要破他们这个离开蕴之外有一个一的、常的一个我,那么就是你这个萨迦耶见,你这个是萨迦耶见。

什么叫“萨迦耶见”?萨是坏的,你说是常的,要坏的,就是针对你说,你说是常的,这个不是常的,要坏的;你说是一的,迦耶是聚拢来的,和合聚积,和合聚积就是要很多,并不是一个,就是破一想。一个是破常想,一个破一想。无常积聚中,一个萨是无常,迦耶是积聚,这个里边哪一个我,哪有我所?所以佛教用萨迦耶见来指这个我见,就是已经把我破掉了,就在名字里边就把我破掉了。他说你这个我叫萨迦耶见,就是说是虚妄的,本身就是无常的,也是很多聚拢来的,不是一个常的我。那么就是“无我及我所故”,用萨迦耶见来破它。

什么叫染污的慧?谓“烦恼俱”,这个慧心所,跟烦恼同时一起的,就是慧,就是染污的。这个慧心所本来通三性,大家知道,它可以跟善法一起是善的慧,跟无漏法一起就是无漏的慧,如果跟这个染污法一起,就是染污慧,就是染污掉了。这也是我们说我们交朋友很要紧,善友,善知识善友是很重要的,我们一个中性的东西,你跟善知识善友在一起,你也成善了,你跟恶知识恶友一起,你也成恶了。所以说我们在没有证到圣道之前,善知识善友是不可离的,恶友恶知识是不能要的。

海公上师经常说,西藏的人都发愿的,他就是说希望生生不离善知识善友,希望永远不要见到恶知识恶友;万一见到了,过去有缘,见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说话;万一他跟我说话了,希望我听不懂;万一我听到听懂了,希望不去听他、不去照他做。这就是对恶知识当毒蛇一样的看,这个东西碰不得!那么我们这里偏偏有些人对恶知识很感兴趣,为什么?习气相近,他说话跟我的心里差不多,这个讲起来头头是道,讲不完地讲,这个就危险了。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内蒙古写封信来,什么青海无上师的一些什么东西进去之后,她人进去大概不见得了,就是一些她下边的人,或者是书、磁带之类。听了之后是,那边人简直是狂了一样,本来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都不念了,念什么?——“南无青海无上师”。本来供阿弥陀佛、供观音菩萨,都打烂了,把佛像都拆了,这是木头、泥土,拜它干什么。要拜活的佛,活的佛就是青海无上师,这样子颠倒了。(7B)这个总是很危险。

所以说一定要发愿,要亲近善知识,生生世世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个愿一定要发,不发的话哪一辈子碰到恶知识,你就糟糕了。很多佛教徒,也是有一点知识的,也是有地位的,碰到这些就会迷掉的。台湾的很多头面人物,在政界里很有名的,高级的,也去做她的弟子去了。所以恶知识恶友,千万碰不得,一碰之后自己也不知道了,就跟吸铁石的一吸一样的,就会吸住的。他们说那个什么,就是所谓的“无上师”,她眼睛给你一看好了,你就会迷掉,给她吸引过去了。她的磁带一听,又迷掉了。这个东西,她有她的魔力,她是魔就是魔有力量的,她鬼神,帮助她的鬼神也很多。

这个烦恼俱。这是讲什么叫“染污慧”。下边是:

“一切见品所依为业”,一切的见都是依靠这个来的。萨迦耶见为主,从萨迦耶见产生一切。“我见”是一切见的根本,“我执”,一切烦恼的根本,这个“我”就是最坏的东西。所以真正修佛教的,第一个攻的目标:“我”,就把我破掉。禅堂里,受戒的戒堂里边,你说我要买东西,我要怎么。啪!香板来了。我在哪里?不准有我的。那么下边就是说一切见都从此而生,所以下边的见就来了。

【广】 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常边者,谓执我自在,为徧常等。断边者,谓执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复生,如瓶既破更无盛用。障中道出离为业。

“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从萨迦耶见根本,“增上力”,就是它的大力护持之下,就产生一个边见,“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所取就是它说的我、我所,就于萨迦耶见所执的我、我所里边,它就执它是常的或者是断的,它本身也是染污的慧为它的体性。

那么什么叫常?《五蕴论》没有,它就给你讲了。“执常边者,谓执我自在,为徧”为“常”,执我是自在的,我的意思是一、自在、常,这是决定有的。如果说我,我么听我的,我不自在的,这个叫什么我?当然,我,自在才叫我。你说我不自在的,那这个就不是我了。要是我就是,我一切能自在。又常的、徧一切的,也就是一个的,如果有十个我,哪一个是你?那么这是,这是外道的见,这个我决定是常的、自在的、徧一切处的,这是常见,执有这么一个常的我,所谓神我,宇宙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属于常见。

那么断见呢?“谓执有作者丈夫等”,他也承认你这个人,有作用的人,但是在活的时候有作用,死了以后他就没有了,跟物质一样,就不再是一个有情了,不会投生了,就是说。“彼死已不复生”,死了之后再活不过来了。好象他们再举个例,灯熄掉了它就没有光了,什么东西破掉了,它就没有它的作用了,人死掉了也就完了,这是断见。如瓶破无盛用,就不能盛东西了。你把它打烂了呢,它的作用就没有了。人,活的时候有作用,种地、做生意、或者是政治里边搞什么、战争、打仗等等,有作用。但是死了之后,作用,好象瓶打破一样,什么作用都没有了。那么这就是说断见。

常见、断见有什么害处?“障中道出离为业”,常断的见把中道之见障掉了,或者执常或者执断,这是两个边见。中道就给你障掉了,中道障掉之后也不能出离了。我们出离要靠中道,佛教的中观也好什么东西,都是中道,中道没有的话,你出离是没有希望,这是边见的害处。那边见是什么?常断二边。

【广】 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

谤因者,因谓业、烦恼性,合有五支。烦恼有三种,谓无明、爱、取。业有二种,谓行及有。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此亦名业。如世尊说: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谤名为谤因。

谤果者,果有七支。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此谤为谤果。

或复谤无善行恶行,名为谤因。谤无善行恶行果报,名为谤果。

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众生,此谤为谤作用。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种子任持作用、结生相续作用等。

谤无世间阿罗汉等,为坏善事。

断善根为业,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

什么叫邪见?这里讲了很多。这个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一类就是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这个前面有。

什么叫谤因?这是它的批注。因是业、烦恼性,这个我们要知道,三界的因,就是烦恼业,三界的果就是我们这个器世间、有情世间。世间,情器世间,是果。它的因是烦恼造业,烦恼业。那么因就是指烦恼、业,烦恼、业,这是讲十二因缘了。烦恼业有五支,烦恼有三——无明、爱、取,这是十二因缘。这个你们十二因缘,有表看一看16。现在我们不是讲十二因缘,知道就行了,现在我们不去广讲。这个讲了就讲一边去了,我们把主题拿到。如果我们把十二因缘讲起来,那很多,十二因缘还有几个样子,有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这是根本乘的,还有瑜伽的,还有中观的十二因缘,各式各样,变化很多,那么我们不是讲这个的时候。

现在我们就把烦恼业,在十二因缘里边有五个,一共十二支,五个,烦恼三支——无明、爱、取,业两个——行、有。什么叫有?“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这个唯识的道理就来了,所以《大乘五蕴论》它就是讲唯识了。依阿赖耶识诸业的种子,此亦名业,阿赖耶识里边,业,我们造的业,种子就藏在里头,这就叫业,有就是这个东西,也就叫业。本来我们讲十二缘起里边,有就是业,那么他给你再具体地以阿赖耶识来讲。在阿赖耶识里边的业种子,就是业。那么怎么回事来证明呢?“如世尊说”,佛说过的,“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这个业,假使能产未来的果的,现在是业,将来能产果的,这个就叫有,有支。那么有、有又生生、老死,生是下一辈子,十二支三际,生老死是未来世的,那么有是现在造的业,将来能感未来的果的就叫有,这是解释有。“如是等”,这样子谤这个因的,谤烦恼,谤业不能感果的,这叫作谤因。

很多人做了好事,他们说,“你呆了,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功夫,将来空空的什么都不会有的,你搞干什么?”谤因。我们说在佛教里边供养决定有好处。“你看你供养,钱都花掉了,家里也穷了,这么好的东西得不到”。我们温州有个居士,人家都买房子,他本来收入就不大,又供养三宝了,房子买不起,他的女儿,孩子,女人天天骂他,“你这个笨蛋”什么什么,骂得他一个钱都不值,“人家都买房子去了,都搞享受去了,你看我们这个,孩子还睡在地下,这么个小房子”等等等等,天天骂他。他也没有办法,但三宝信心没有退,这个很好。这是谤因。

谤果,我们说,果,十二支里边有七个支,七加五十二支,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现在世的,生、老死是未来世的,一共是七支。“此谤为谤果”,谤果,他这里说一些十二因缘,实际上谤果就是说,这个果是没有的,这个因,造了这个因将来感不了果,你这个果也是不会产生的,等等。谤因谤果,就是谤无因果,这个,邪见。

“谤无善行恶行”,谤无善行恶行叫谤因,谤无善行恶行的果报么叫谤果。你做好事坏事都是白白的,所以说乐得做坏事,你做了坏事,抢了钱好去享受,做了坏事享受,到处财色名食睡,到处享受。难得做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你不享受,你不是错过机会了等等这一些。佛在世的时候也有,有一个顺世婆罗门,佛在做太子的时候到处访道了,他去问他这个,他是因为看到无常痛苦等等,经常在考虑这个问题,一个婆罗门就对他说,“你想这些干什么,做一个人,有吃就吃,有用就用,趁这个时候年轻,正好享受,你啥都不要想,就是吃喝玩乐就可以了”,这样子,这种哲学也有。这是谤因谤果的。善因没好果,那么谤果就是说你做了善行恶行,没有什么好果坏果的,没有的。这是谤因果。

还有“谤无此世他世”,谤没有父没有母。父母不是有的嘛,怎么说没有父母的呢?这个很奇怪,他有道理。谤“无化生”有“众生”,这是谤作用。什么叫“此世他世”?从这一生投到他生去,这个作用是没有的,死了就死掉了,不会投生了,这个作用没有。那么“种子任持”,什么叫谤父谤母父亲是他的种子,母亲任持他种子,在胎里边把他孕育生长,最后是出胎。这个他否定,他说我来就来了,养出来了,你父亲跟我没有关系,母亲对我不生作用,这个就是谤父谤母,就是父母的作用否定了。“结生相续作用”,化生有情,我的投生,除了父精母血之外,还要一个第三者参与,就是中阴。这个中阴没有的,那么你说结生投胎,相续这个作用也没有的。生就这么生出来了,什么中阴投胎,没有,就是诽谤作用。这三个都是诽谤作用,从此世到他世,父亲母亲的任持种子的作用,中有结生的作用,都否定。那么这些,很多一些讲普通的都是这么说的。

“谤无世间阿罗汉等”,这是“坏善事”,它不是有四种嘛,最后一种坏善事,没有阿罗汉的果,等等什么东西,都是骗骗人的,没有的。

这些,“断善根为业”,那么它的最后的作用——断善根!邪见的作用就断善根,最上品的邪见要断善根的,所以说邪见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善根一断就完了,这个人就是对善沾不到边际了,不但是佛法沾不到边际,世间善也没有了,就是这个绝对的坏蛋,一点善的味道都没有了。“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但是善根断掉了,不善根,就是贪瞋痴这三个东西,“坚固所依”,牢牢地就靠在它身上。“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这一个,既然是坏了善根之后,这个邪见,它只能生不善,不能生善的,邪见不会生善法的,只是产生不善的,不善的越生越多,善的就生不出来。

所以邪见是五个见里边最讨厌的东西,一定不要有。一般就是说,邪见——拨无因果。那这里讲的很宽,不但是拨无因果,谤因、谤果,还有谤作用,还有坏善事——世间上没有修行的,证阿罗汉果、初果、二果、成佛,都是没有的,这一类。那么这些东西都属于邪见。

那么我们说还有五个见,一共讲了三个,还有两个明天讲,因为这个见,这里讲得很仔细,其它的论却没有这么仔细。《俱舍论》里也比较仔细的,《百法明门论》里简直不讲,五个见的名称一说就完了,它就合在一个见里头,所以这个里边,互相有参考的价值。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