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耄观河,显见不灭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 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但是阿难等虽悟了,却还没有明白个中道理,就是阿难知道这个身心是有生灭者、有不生灭者,有假有真,有虚有实,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阿难想请如来将真妄虚实、生灭不生灭的个中道理显现出来。“二发明性”,“二发”者就是真假、虚实、生灭不生灭,意即要从这两边将我们的真心真性发明出来。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 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非但我一人如此,恐怕在座的大众都希望佛来解释什么是不生灭。“诸有漏者”这个“漏”本身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流注漏泄不止,所以为“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所以“漏” 就代表烦恼之意。因此“诸有漏者”就是指烦恼没有断尽的人。在这些人看来,身体是生灭、不常住的。比如今朝在会的大众,有的年纪还比较轻,但是年老的居多,多不是青年样子了。对他们来说,这个身心怎么可能不生灭呢?所以波斯匿王希望佛能将这不生灭的道理发挥清楚。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 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我们要想知道将来的事情,一般有三种推测法:一种是推理,就像侦探破案一样,这种事情可能会怎样做,做了以后结果会是什么,如此而推出结论、道理。第二种是比量,就是以这种事情比照其余事情,由比照而知道。第三种是根据经验,过去类似事情做过了,有了经验,现在这桩事情又碰着了:“噢!我知道这样将来结果会怎样。”所以有这三种推测方法。
实际我们自己也可以知道这个道理。比如我们常说,张三死了李四哭,其实李四不是哭张三,是哭自己,因为看看就知道也会轮到我,将来自己也会死呀!这样拿别人的事情比我自己,比量而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长久的,但是众生却不知道这身体不长久里还有个长久的东西在,所以要佛来慢慢地开示。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 之时?】
会走路的时候称为“孺”,“孩孺”就是儿童。“腠”指皮与肉之间一层薄层。大王说:我从前在孩童时候,皮肤滋润而光泽;到了成年少壮时候,我精神充满,血气方刚;现在我老年了,六十花甲以后便衰退了。“迫”者,近也,就是我已经近于耄年了,已经要七八十岁了,衰老了,憔悴、枯槁,容颜和形体比不上早年时候了,眼睛昏了,头脑也不太清爽了,而且头发变白,面孔上皮肤也皱起来了。我用经验比较而知,大概身体即将不久存了,现在怎么能和年轻时候的我相比呢!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大王说:世尊,对啊,我不是立刻之间变得这样形容枯槁的,是潜移默化、逐渐成为这样子的。虽然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不知不觉,但是寒暑迁流,一年一年地过去之后,就渐渐地形容枯槁了。就譬如指甲、头发到底怎样长出来的,我们一点儿不觉得,但是指甲长了,慢慢头发也长起来了,这是秘密地长,不是一下子长,所以我们不觉得。
“一纪”就是十二年。上面说十年十年推,就类似于一纪二纪的单位。大王说:假如我再细细地观察思考,这个变化岂止是一纪二纪呢?不是说一纪两纪,实在是年年都在变。又哪里仅仅年年变呢?是每个月、每一天都在迁变。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一直都在迁变的。
佛对波斯匿王说:你知道你的身体是变化不停,但你知道变灭当中,还有不变灭的东西在吗?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这个我实在不知道,在这个身体里面,难道还有个不生灭的东西在吗?“变化”指空间的变灭相,“迁改”指时间的变灭相,所以空间与时间都包括进去了。那么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迁变,你就会知道你的身体是变灭的。但你想想看,你身体当中还有不灭的东西吗?波斯匿王就不知道了。因为波斯匿王与普通凡夫一样都粘着于前尘,不晓得离开尘相,见到能见的见性,迷失了主人公。众生都错误在这一点,都是执著外相,忘掉了自己是主人,不知道我们这变灭当中还有不变灭的在。其实这个主人公从未离开过我们一分一秒,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我每天每夜都是抱着一个佛来睡觉,清晨还与他一道起来,只可惜众生不知觉。众生都认为有个断灭在,故而贪生怕死,无不希望能让自己身体常住一些,活得长命一点。比如秦始皇登上皇位后,已经万人之上了,但还是怕死,还要孜孜不倦地研究长生不死之法。我们到了春节不是也都给人拜年,说“恭喜你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吗?人一听,好!能够长寿真好!实际根本不用担心,我们每人本都是无量寿的,因为我们的佛性不会死,它一直在呀!
佛说:因为你还不知道此不生不灭者,所以我要来拿给你看。大王,你先说说,你是在多大年龄看见恒河之水的?
大王说:我三岁时,我母亲带我去拜谒耆婆天。“耆婆天”就是长寿天,人都贪生怕死,希望长命百岁,所以拜长寿天神。我们当时去谒耆婆天,经过这个河流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恒河水了,那时候我才三岁。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所以大王说:不要说十三岁了,就是我现在六十二,已经衰耄之年了,我去看这恒河水也还是一样的,并没有两样。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 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大王说:没有,这见哪会衰老呢?我现在之见与三岁之见一样,这两种见并无区别。
佛说:你还知道你这个见么?你的面孔虽然皱,但你的见性不会变皱。你的身体、皮肤、面容有衰老皱纹,有这皱在,就是在变灭,但你的见没有皱,没有衰老,它是不变的。这个不变的见哪里有生灭呢?你只看到这个身体生老病死了,但是唯有这见精,于中并不受生死。所以你为什么还引用外道的话说“一切死后就都没有了呢?”“末伽黎”是自然外道,就是认为身后自自然然一切就没有了。前面两种迦旃延、毗罗胝子是断灭外道。佛这是批评他,你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你怎么能听信外道之言,说死后全灭呢?
这下王就放心了,知道这身后是舍生趣生而并不断灭。“舍生”者,就是这个身体舍掉了;“趣”者趣向也,“趣生”就是死后到另一个地方去投胎了,而不是断灭。其实这里还不究竟,虽然不断灭,这趣生去,不就是六道轮回了吗?这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舍生、趣生都是业。更进一步说,真正的了生死就在生死当中,这时候的生死早已不是生死,是我的愿力所加,就是我要度脱一切众生,跟着一切众生滚。这是愿力之故,并非有生。所以这时尽管一切处趣生而未尝生;虽未尝生而不妨一切处趣生,这就是“二发明性”,就是佛从两边来发明给我们看:一方面身体是生灭的,另一方面我们这个自性是不生灭的,这是两边。那么我们看到了生灭之后,就应该知道我们的见性是不灭的。更进一步,我们要把这不生不灭的妙真如性发扬光大起来。像我们前面说的“三要印开朱点窄”,我们要用身口意三要把我们这个朱点──就是不生灭的见性,就这么一点点,给发扬开来。为什么说一点点呢?因为刚刚见道,不大起妙用。有人问过我,“阿罗汉究竟见性不见性?”阿罗汉是见性,但是见得不彻底,因为他法见不除,还是无明不尽,就像八地菩萨,纵然到十地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未除,更何况阿罗汉呢?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得少为足。就是见性了,也还要绵密保任,将着相垢习彻底磨光,这才能令我们的妙真如性迸发无限光 明妙用,才能度脱众生共同出离苦海,这叫“印开朱点窄”,叫“无修之修”。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身口意三密修,将它化开来,发扬长大,成为究竟佛果才行。而不能够像波斯匿王这样“噢!舍生、趣生,好了!我不是断灭。”他有这“趣生”在,就还不是彻了。“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因为波斯匿王原来以为断灭,现在知道不断灭了,所以异常欢喜,得未曾有。
这时阿难又起疑情了,因为上面第二番显见讲客尘动摇,见性不动,那时候佛斥责阿难“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而在第三番显见,佛又说见性不生不灭,前番说遗失,后番说永远存在,所以阿难有疑问了,故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求佛解释:世尊,既然此见性原本不生灭,那为何您批评我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呢?请如来慈悲,洗去我迷惑的尘垢。
“母陀罗手”就是指佛手有千辐螺纹,即如前面所说的“百宝轮掌”一样。这时佛要开示了,因为不容易会取,所以佛还是用比方。佛把手臂垂下来,手指向地,给阿难看,然后问阿难:你看我的手是正还是倒呢? 其实手哪里有什么正倒,只是一般习惯上认为,手指是头,顺着手指一直连接到身体臂膀这里,这就算尾。所以假如手指头朝下了,这算是颠倒;假如手指头朝上,这就算是顺,算是正了。这无非是一种风俗习惯,有的地方会说这样是顺,有的地方会说那样是顺,都正确。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问阿难:按照世间的习俗,假如手指向下是倒,那他们又以何为正呢?
阿难回答说:您竖起手臂,兜罗绵手向上指着虚空为正。“兜罗绵手”就是柔软得不得了的手。其实这倒、正哪有一定呢?这只不过是人类的习俗而已。世间的人往往都是自己并没有知见,跟着别人盲目地跑。譬如现在的年轻人追求喇叭裤,裤脚就像扫帚一样,难看死了,长头发像女人一样,他说“漂亮漂亮”,那么我也模仿,你也模仿,全是世俗之见,哪里有真实的道理啊。这世界上一切事物不存在真理,说正说倒都是妄知妄见。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 一倍瞻视。】
由此可知,你身与诸佛清净法身二者相对照的话,佛身名为正遍知,而你身名为性颠倒。你仔细观察一下,既然和佛身比,你身被称为颠倒,那么是哪里颠倒了呢?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
佛慈悲大众不知身心何处颠倒,所以发出海潮一般的声音,普告与会大众:我常说,色法、心法诸缘(缘可分成四种:因缘、 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心要发挥作用,这四种缘缺一不可),及心所法、诸所缘法(即不相应法)都是从妄想心中生出来的。这就是心生种种法生,由于心动的缘故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产生之后,再反过来熏妄心,这就是法生种种心生。妄心妄动,这个世界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这一百法就是相宗《百法明门论》里的精义。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烦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易信入。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烦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你的身心都是妙明真精的显现,都是妙心的作用。为什么你们迷而不悟,忘失本来妙用无边、圆满妙明的真心,不识本具的宝贝,忘失灵明妙觉的本性呢?
因为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起无明,以为自己明明有个知觉、有能觉,就应当有所觉,应该有事物为我所觉,于是大家乱动,寻觅能为所觉的东西。但是空劫时代,没有东西,这叫空;因为寻不着东西,大家昏乱一团,这叫晦昧。本来是灵明的真空,则变为顽空了,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于晦昧顽空之中妄动,结想成蕴,蕴集不散,就形成了色,就出现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聚”者,执取也,追逐境缘,执取分别,使本来清净的真心妄起动摇之相,不停地跟着外境跑,随着妄念流逸,昏蒙不觉,以对着前境领受纷纷扰扰的事物以为心性之作用。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 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里是用大海之水来比喻法身,大海里的水都是一体,不分彼此,就像法身不分你我一样。海水虽然是一体,但是海面上可以翻起一个个的水泡,每一个水泡就好比是众生的一个身体。虽然海面的水泡看上去彼此互相分离,互相独立,但都是从大海上生起来的,都没有离开大海。众生的身体也是彼此分离,相互独立,但也都是从同一个真如佛性上生出的,没有离开真如佛性。当水泡“啪”地破了的时候,就重新还灭在大海里,它的起灭始终没有离开大海。
你们这样放弃大海而认一个水泡,是迷失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致,不仅如此,你们还认为这个水泡就是整个大海,真是迷上加迷,这种颠倒妄想执著,就像我垂手时,有人妄分倒正一样愚昧无知。我现在对你们讲真实法门,使你们修真实行,你们却不能信入,真是再可怜不过了!
前面说“瞪以发劳”,就是我们的眼睛看久之后疲劳了,就会出问题,本来空中没有花,却看出花来,看到眼前一片空花乱坠。假如空花是从眼中生出的,那空花灭时,应该能回到眼中才对。因为出与入是相对而有的,有出就一定会有入,假如只有出没有入,那出也不成立了。因为大、小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相对比较而有的。假如一切事物都是一样,没有大小分别,那存在和不存在都没有意义了。所以说,我们看一切事物,都有大小、好坏、长短、方圆等相对性,因此有出者,则必定有入,这就是虚妄相貌的规律,一切相都是这样相对而存在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相貌的规律,下面就好辨析了。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 旋合见眼。】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假使花有见,能看见,现在花从眼睛生出而到了空中,当花在空中时,就应当能反过来看见你的眼睛。但是花能看见你的眼睛吗?明显是不能的,这就说明花不是从眼睛生出的,因为花并没有能见之性。这是第一种分析,是从正面假设有见的角度比喻,下面再反过来从假设无见来比喻。有见与无见是相对的,前面证明有见不成立,下面再看看无见能否成立。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这是两番破斥花从眼出,下面再讲两番。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下面再反过来说,“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晴空”就是空中没有花,“清明眼”又叫清净眼,就是眼中没有翳。当你看见空中没有花时、看晴空时,就是说花从眼出去了,从眼出去当然还要从眼进来,当花进到眼睛来的时候,眼睛应该是有翳的,就在你看到晴空的时候,眼睛有翳,假如眼睛有翳,那么看见空中一定有花,不会看见空中无花,看见没有花的时候、晴空的时候,一定是清明眼。这就说明这个花也没有进到眼睛中去。
“色”就是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色相,它像影子一样阴覆、遮蔽了我们真如佛性的光辉。这个色阴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是真如佛性化现出来的,就如空中的云一样,云因为风的吹动而流动变幻,所以现猫、狗、花等种种形相,但是它的本体还是云。我们的佛性也是这样,本来一切色相无不是佛性的显现,现在之所以称之为“阴”,是因为我们妄计执著,对事相认假作真,所以遮蔽、阴覆了我们的真如佛性。假如不是众生妄计执著,本来各个都可自在无碍。我们的真如佛性因为是灵性,所以能够随缘起用,假使我们的真如佛性不是灵性,是呆板的石头、木头,它就不能随缘起用,因为它是万能体,所以能随缘起用,能够现人身、现猫身、现狗身、 现驴身、现马身,乃至现天人身、佛菩萨身,如此种种身,尽管现, 而实无所现,尽管生,而实无所生,所以说这色阴本来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假如看见相你就着在相上,那就变成虚妄了,所以不要跟着相跑,不要看相。譬如黄金能锻造成发簪、手镯、戒指等,我们不要看发簪、手镯或者戒指,要看这金体,假如认发簪、手镯、戒指这些相就错了。这些相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戒指还可以重新打造成环子,环子还可以打造成簪子,这些相变来变去,但是无论如何变,金子总是一块。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这样,总归是一体,没有两样。
所以,一切坏就坏在执著上,你不执著就好,但是众生都是执著心重。譬如家里有很宝贝的儿子,假如一旦染病夭折了,父母就非常痛心,哭得不得了。你如果告诉他,生就是无生,你的儿子根本就没有,都是一时的缘现,跟你因缘尽了,他就走了,他根本就没有,你自己本身也没有,你为什么执在儿子身上呢? 他说:“这道理倒是对的,但毕竟我现在看不见儿子了,当他在我面前的时候,总归是亲热的乖乖宝贝,现在没了,我总归是再也看不见了呀!”所以在这个地方道理透不过去。
(这时有学人问:“既然非因缘、非自然性是讲无生,那无生而生又是什么?是不是要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才说无生而生?”老人回答如下:)
我们再回到这段经文:假如空中花有来处,这花就有自然性了,但是空中花没有来处,所以这个花不是自然性。空中花假如借因缘而生,比如,是凭借虚空对你眼根而生,就是因缘生了,但是空中花是生而无生,根本没有,只是虚妄相,因此也不是因缘生。所以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受阴虚妄
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阴讲过了,现在讲受阴。“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领纳前境,前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你两手在空中相摩,这个虚幻不实的触觉既不从空来, 也不从掌出。为什么呢?因为冷暖滑涩是一种幻觉,不是实有的。假如不是幻觉,那为什么摩擦之后才有,不摩擦就没有呢?就像魔术师变东西一样,他能一下变出很多东西来,鸡、鸭、鸽子、花,等等。因为是变出之故,所以不是真有,都是幻化不实的。下面就要证明为什么触觉是幻有,既不从空来,也不从掌出。
假如这冷暖滑涩是从空中来的,那么既然能触到你的手掌、 使你的手掌有感觉,为什么不能触到你的身体、让你的身体也有 感觉呢?虚空不应该只选择其中的某一处来触啊。 因为我们人的整个身体都在虚空当中,而不只是手掌在空中。 我们的面孔、身体、脚、头统统都在空当中,为什么单拣你手掌来触,你别的地方却没有冷暖滑涩的感觉呢?这证明触不从空出。下面再辩不从掌出。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 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受阴,就是苦受、乐受等等受,都是 虚妄不实的,并非实有,本非因缘,也非自然。假如受从空来,就叫自然性。因为从空而来,自然而来的,由于有自体,“自”就是自体,这样成就事物叫“自然性”。如果这受是从手掌摩擦而来,因为手掌是因,摩擦是缘,那就是“因缘性”。但是这受既不是从空中出来,也不是从手掌出来。因为这是虚妄之相,不是实有的,所以亦非因缘,亦非自然,就是不自生、也不他生,所以是生无所生,无生而生,这就是我们真如心的妙用。你执著了就是虚妄,不执著就是妙用,两者就相差这一点点。
这个想阴的“想”就是相在心上盘旋不去。因为根对境一触之后,就生出种种相,在你心上盘旋不去。你要推测它的将来,发生什么结果,叫悬预,就是预想将来;又要回忆从前各种事情,所以“悬想将来,回忆从前”,这就叫想。中国字很有道理,比如妄念、妄想、妄心,这三个词完全不同。妄心是我们的根本,因为无明不觉,执著前尘,这是“妄心”;妄心与尘相对,生起妄念,念头动了,这叫“妄念”;着在相上,盘旋不去,开始建立名字了,叫“妄想”,所以三个词不同。这里的想阴就是指妄想。这个“想”最坏,我们修行就是要打破妄想,将一切相都扫干净,不要使之在心上盘旋不去。妄想扫除干净以后,十方虚空同时消殒,这浊恶的五浊恶世就变成清净世界了,我们就可以有意生身,能够随意地十方去来,一切无碍。所以我们用功要知道诀窍,修行第一要紧就是要开悟,悟了这个道理之后,再时时绵密保护,跟自己的妄想、妄念、妄心斗争,把妄想打破,妄心就转了,这个相就不会在心上盘旋了,心就变清净心,所以就得自在受用了。
再回到经文,“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因为要证明这个想是虚幻不实的,所以这里说:譬如本来你没吃梅子,但知道梅子是酸的,所以说起梅子的时候,嘴里就出水了。“思踏悬崖,足心酸涩”,你来到悬崖峭壁上,觉得马上就要跌下去,你的心“咚、咚、咚”跳个不停,脚就发抖了。我还真见过一个这样的人,那还不是悬崖峭壁,是单独的一根木头,摆在一个小河上,他的脚就发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足心酸涩,动不了了,后来有两个小青年走过去,牢牢地拉着才把他一步步搀过来。
阿难,一说起酸的东西嘴里就出水,这个水不是从梅子生出来的,因为你没吃到梅子嘛;也非从口入,没从嘴里进去,因为你没吃到东西嘛;它也不是从真心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真心进去的。它就是想阴──思想的法尘造成的,因为它无出无入之故,所以实际是妄想。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假如这酸水是从嘴进去的,应该只有嘴能听到这个声音,为什么要等到耳朵来听到声音,然后才能嘴涌酸水呢?再者,假如只是耳朵能听到,那这酸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出来呢? 上面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吃梅子,一个是立在悬崖峭壁上, 你的心在那儿发慌,脚在那儿发抖,这和吃梅子是一样的,这恐惧的感觉不是从脚生的,也不是从悬崖上生的,都是你的妄想。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 行阴虚妄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譬如暴流”,山洪暴发,水暴涨了就是“暴”;“流”者,就是从上而下灌注。这是比喻行阴没有丝毫停息的时候,就像是瀑流一样。“波浪相续”,“波浪”就比方我们这个业报身,后浪推前浪,前一个浪息,后一个浪又起来,就是说我们这个业报身,这个身体坏了,后面的身体又起来,所以六道轮回,无有巳时,接续不停,没有断绝的时候。
那么有人问夺胎是怎么回事?夺胎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死,那边一个胎胞已经形成,别人的灵识先进去了,等这个报身谢了之后,就在这个胎胞里面,把前面这个叫中阴身的识阴,“啪”把它勾出来,自己钻进去,这个钻进去也不逾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报身没有死,没断气,那边不去。这夺胎就像是乱世时期抢房子一样,本来是你的房子,但他把你赶出去,他住进来,因为他强有势力。但是这强有势力的人也要修道的,也要有福报才能抢,不是一般人都能抢的,所以也不逾越。有人说,我那边胎胞已经成功了,你这边还没有去,这岂不是逾越了吗?不是的,你这边还没有谢,别人的胎胞已经成功了,别人的灵识住在里边, 但是你这个报身没有谢,你也不能去,一定要等到你这个报身一口气断了之后,出来了之后才去,也不逾越。所以叫“前际后际,不相逾越。”
行阴假使能断,我们就能得第二种意生身。我们刚刚说,第一种意生身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第二种意生身能起种种变化,就是我这个万能体能起万物的作用,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我们自己的本性神通广大,一步一步前进。因此我们做功夫就在当下这一悟。假如不悟当下这个本性,无论你后面用法修成功了什么,都是靠不住的。虽然密宗的确有方法修的,但是你修来的靠不住,一口气断了就没了,不管用。所以最要紧的还是证得根本。
这里又讲到流性了,水哗哗地流淌,这流性不是因空才有的,也不是因水而有的。“亦非水性,非离空水”,但是这个流性不是水的性,为什么说流性不是水的性呢?因为水性是湿,而不是流动。假如流性就是水性,当水不流的时候,就应该不是水了,但是不流的水依然是水,所以水性和流性不同。但这个流性不离空,也不离水。离开空就堵塞不流了,空是对塞讲的,没有空间,堵塞住了,水怎么能流过去呢?一定要有个空,水才能流过去。这空是对塞讲的,是相对的,世间法都是相对的,相对法都不是真有的。另一方面,流性也不离水,水流水流,离开水,哪里有流呢?这就是不即不离,流性也不即是水,也不即是空,也不离空,也不离水,这就是我们的妙用啊!我们的真性就是如此。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 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假如暴流是因水而有的,是水生出来的流,那它就不应该是水性,而是流性,即“性应非水”。假如因为水而有这个流性,那这个流性应该有个所在的地方,有另外一个相貌所在,应该离水之外别有流性,即“有所有相”。譬如大人生出一个小人来,那么就是一个大人、一个小人,两种相。可是这个流性离开水,处所也没有、相貌也没有。“今应现在”,你现在可以把流性的相貌和处所拿出给我看。可是,这个水流在什么地方呢?水流既无处所又无相貌,这就证明水流不是因水有的。
假设有流性,就是自然生,离空离水之外,别有流性,就是流性自有自体,属于自然生了。但事实是,离空离水,也就没有流性了,所以流性不是自然生。另一方面,流性不是因空生,不是因水生,所以流性也不是因缘性。这就是非自然,亦非因缘。所以这个生而不生就是妙真如性,不生而生就是妙用。我们不能执著,执著就变成妄想了,变成行阴了。
(五)识阴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时佛问阿难,这瓶里的虚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他方来的呢?不是的!因为你是在此地把瓶子一塞嘛,所以当然不是从他方来的。那么是不是此方入呢?是不是我们此地钻进去的呢?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来去相,没有动摇相,你装不进,无所装啊!这就证明这个识性是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它没有来去相。所以你尽管六道轮回,却不受六道轮回生死,它没到过六道轮回里面去!所以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没有来去相,没有生与不生相,所以叫“生则生已,去则未也;去则去矣,生则未也”。这就打破了来去生灭之相了。又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以及“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就打破这个来去、生灭之相,说明这个无有来去、无有生灭之相。
佛进一步问阿难:假如这瓶中之空是从他方世界装来的,那么把这空装在瓶子里面,再将这瓶子拿走,则他方世界原来瓶子还在的地方就应该少了一块空。
再换个方面说,假设这个空不是彼方世界带来的,是从我们这里装进瓶里去的,那现在我们把瓶塞拔掉,向外倒瓶子,应该能看见把空倒出来了。但是真能看见空出来了吗?当然不可能,因为空无入之故,所以也没有出,不能被倒出来。这就表示,假使我们从迷转成觉了,不是我们众生世界少一块,也不是佛世界多一块。因为我们众生成佛是成无所成的,所以叫作无修、无得、无证。为什么成无所成?因为我们本来是佛,所以无所成。假设执著有所成,那你就有佛地见障牢你了!所以成而无成,得而不可得,这就是“不见空出”,就是众生成佛的时候,也不是把众生的妄心舍掉了,因为妄心就是真心啊!你去掉了妄心,真心也没有了,只是要我们不妄执,不认假作真就行了,所以说“不见空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不是众生界少了一块,佛界增加一块,完全不是。
因为这个识性不从彼方来,不从此方入,所以非因缘性。又,如果离开了瓶子有空相可得,就是自然性了。比如,这个瓶子是空的,那么离开瓶子,空相在什么地方呢?所以离瓶之外,没有瓶的空相可得。假设说弄个盒子,这个盒子是空的,离开盒子,盒子的空相也不可得。所以非因缘、非自然,是无生而生。无生而生就是虚妄之相;生而不生就是妙真如性。
五蕴破了之后,下面讲六入。识者,就是根对境之后摄入到心里去,根吸收这个境,成功一种识,从中有个了别,成功一个心,这就叫识。六根对六尘生起六识,比如,眼根对色尘生眼识、耳根对声尘生耳识等,六识也叫六入。相宗里讲意入是心法,意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中的意根对法尘生起的意识。法相宗认为,意入是心法,其余的皆是色法。为什么呢?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五尘,都是尘劳、都是客尘,所以说都是色法;唯独意根对法尘生的识属于心法,这是法相宗所讲的。但实际讲来,以识所依之根说,都是色法。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根也有浮尘根,没有浮尘根,哪能会起识呢?没有这个根不能起集、不能够起作用,所以第六意根也有浮尘根。既然也有浮尘根,那么以根来说,统统是色法,不应该说是心法;以根所起的识来说,统统是心法。刚刚说,眼根对色尘起眼识,耳根对声尘起耳识,都是心法。也就是说,以浮尘根来说,统统是色法;以所生之识来说,统统是心法。这里的确是有些分别,法相宗则说开说合,所以《楞严经》的说法和法相宗有些不同,因为有些不同之故,那么就有纷争了。争争倒好,就像诸子百家争鸣一样,争辩争辩,真理就 会越辩越明了,百家争鸣嘛,你要说伪造,这就错了,这就不好了,所以这里有些不同。这个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我们后面再讲。
前面我们把五蕴讲完了,这个五蕴实际上全是一个妄相,分开就是色受想行识,相宗里讲开心合色,色法是一,心法是四,这样讲起来不大妥当,把佛法相对峙,不太妥当。实际上色受想行识的色,就是我们的身根和外面的社会环境、色尘,都是色,属于色蕴。受、想、行这三个蕴不完全是心,因为根尘相对之后才成功、才接受,譬如眼根对色尘之后,接受色尘,那么耳根对外面的声尘之后,接受声尘。假使没有色尘,哪里有心?假如没有心,哪里受这个色尘呢?所以受、想、行这三个蕴不能单说是心,也不能单说是色,应该是心和色合在一道。这个识蕴是了别心,在相宗里讲起来,这个识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就是心王所用的、派用场的心所,实际没什么开合,心色二法和合起来才有蕴,才有结蕴。所以破五蕴并不是一样一样地去破,因为五蕴根本就是 妄想,不是实有,假如实有个东西,那我们要一样样地去破除它、扫荡它,但是五蕴全是一个妄心,全是一个心。
再讲一个梁武帝的公案。梁武帝出去打猎,在山里碰见一个入定的老和尚。就是听见山“砰”地一响,塌开一条缝,看到山洞里坐着一个和尚,梁武帝就叫卫兵们把这个洞挖大了。这个和尚并没有死,而是在里面入定呢。宝志公说:“用引磬敲他出定。”这个和尚出定了,就问他什么时候的人、多大年纪了,他都忘记了,但哪个年代的人还记得,那么一算,到梁武帝的时候,已经五百年了。梁武帝就想:五百年入定,这功夫真好,了不起!梁武帝就对宝志公说:是你的功夫好还是他的功夫好啊?你们两个人不妨试试看。怎么试呢?宝志公说:简单!明天叫宫女给我们洗浴好了。宫里年轻宫女多得很,拣三四个年轻漂亮的宫女来给他们两个洗浴,男的、女的都脱得一丝不挂。结果宝志公若无其事,还和这些宫女们嘻嘻哈哈,追逐打闹在一道,而这位五百年的罗汉、出定的罗汉,开始还能够泰然自若,可以睁着眼睛,慢慢地,眼睛不敢睁,闭起眼睛了,再过一会儿,闭眼睛也不行了,最后逃走了,这个心还是把持不住啊!所以真功夫不是在死的地方,不是死定,真功夫是活的定、对境不惑的大定。所以诸位菩萨,你们真正学佛了,要在境上锻炼,你照破五蕴了,这色受想行识皆不可得,这是用大智慧照破的。所以你尽管在境上动,心不动,所以菩萨有顺行菩萨、有逆行菩萨,非是凡夫俗子可以看得出来的,他心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