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审除细惑,从根解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对佛说:您虽然为我们开示因地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决定义,让我们明白烦恼的根本是一念不觉,无明妄动,迷昧了本性,使原本清净的心体受到了染污,但是如果世间解结的人,不知道结的根源,我认为这个人终究是没办法解结的。这是比喻想了脱生死的人,假如不知道生死的根源在哪里,是无法了脱生死的。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前面讲过,无学就是已经懂得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已经证到声闻、缘觉的道果,不需要再学什么东西,所以叫无学。有学声闻就是声闻乘中还没有证到道果,还需要继续学习者。阿难说:我和法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这样的,无始以来,因为无明妄动,认假作真,所以只随有生灭的妄心而妄执妄取,因惑造业,因业受报,轮回生死,无有出期(“诸无明”,因为无明妄动,妄心生灭不已,所以诸无明指有生灭的妄心)。我虽然听佛讲了很多道理,种了些善根,名义上是出家人,但是因为没有真实修行,所以烦恼好像隔日的疟疾,今天灭了,明天又生,并未根本断除。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请您大慈大悲,哀愍沉溺于生死轮回的众生,开示一下众生身心不得自在的症结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解开这些症结。不但让我们在会的大众,也让未来的苦难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轮回,不落三界(“三有”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说完以后,在会大众都五体投地,悲切落泪,翘首伫立,虔诚地等着听佛开示无上的道理。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这时,佛怜悯阿难和法会中的有学大众,也为以后的一切众生指明出离世间的修法正因,作将来圆证菩提的道眼,用阎浮檀紫金光一样的手给阿难摩顶。“阎浮檀”是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有洲,多此檀树,其果汁入水,沙石成金,叫阎浮檀金。“阎浮檀紫金光”比喻佛身像阎浮檀金发出的紫光一样清净光明。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普佛”表示诸佛同体不二。这时十方所有诸佛世界,每一世界都产生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就是动(晃动)、涌(涌现)、起(升起)、震(震动)、吼(吼叫)、击(击打)。像微尘一样多的如来于十方世界中从各自头顶放出无量宝光,诸佛的宝光从各个世界同时照耀祇陀林,给释迦牟尼佛灌顶。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与会大众都欢喜赞叹,开心得不得了。
我们稍微解释一下“灌顶”的由来。灌顶是古印度的一种风俗习惯。太子即王位的时候,就要给他举行灌顶仪式,要用四大海
的水,把珠宝、香料、珍奇之物放在海水里面,然后骑上大象,顺着象牙把水灌到太子头上。用这种形式祝福国王安乐、健康、长寿,祝福国家太平、国富民强、人寿年丰。灌顶是吉祥的象征,释迦牟尼佛恒顺众生,顺应这种风俗,也给大众灌顶。于是,灌顶仪规就在佛教里流传下来了,密宗就很讲究灌顶。密宗讲究四种灌顶、五个地方,下面解释一下:
第一种灌顶叫光明灌顶:放光照佛子的头顶。
第二种灌顶叫甘露灌顶:用甘露水给佛子灌顶。
第三种灌顶叫种子灌顶:观想一个种子密咒,观想到行人的心里去。
第四种灌顶叫执印灌顶:手结印契,加持于行人的五个地方。
这五个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顶又称“五方佛灌顶”:
第一个,中央:大日如来(有的经上说是阿弥陀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在行人的额头上。
第二个,南方:宝生如来,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
第三个,北方:不空如来,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
第四个,东方:阿閦如来(不动如来),表示大圆镜智,在行人的心上。
第五个,西方:阿弥陀如来(有的经上说是大日如来),表示妙观察智,在行人的咽喉。
举行五方佛灌顶仪式,在行人的额、右肩、左肩、心、喉五处加持,叫作“第四灌顶”。
其实,这种人间的灌顶仪式只是个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顶,要等到你证到等觉菩萨,受十方诸佛的灌顶,那才是真正的灌顶。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国王传位的时候采用灌顶的形式,释迦牟尼佛也用这种形式给大家灌顶,于是,灌顶仪规就在密宗里流传下来了,现在密宗传法时都要为学人灌顶。
阿难请佛开示解结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方便法门,这事关众生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关系重大,故十方诸佛放光,给释迦牟尼佛灌顶,表示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法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所谓佛佛道同。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于是,阿难和大众都听到十方像微尘一样多的如来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说:善哉,阿难(这是赞叹阿难善于发问)!无明是和佛性同时有的,无明不是你觉悟之后生起来的,而是无始以来,你根本就没有觉破过,因为它和你的佛性同时俱有,所以叫俱生无明。如来藏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因为无明妄动,使我们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把尘境吸收进来,从而产生识,这样就把如来藏性变成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有生有灭,使我们枉受冤苦。假如我们把六根摄归本来,摄归如来藏,六根摄得没有了,那么阿赖耶识也就没有了,好比原来喝醉酒的人,他清醒以后还是以前的那个人,阿赖耶识醒悟了就是如来藏。所以佛对阿难说:你想知道俱生无明是怎样使你生死轮回的,也就是想知道生死轮回的症结、根源在哪里,我告诉你,这个症结就是六根,不是其他东西。你要了知无上菩提,迅速证到安乐解脱、空灵寂静、妙明常住的本性,下手之处也是六根,而不是别处。故知就此六根门头返本还原就可以证到不生灭之地,而不是舍弃六根,因为六根本是妙明真心所现之物。不变随缘,从体起用;随缘不变,摄用归体,体用如如,无住无染,无移无异,斯真了生死矣。故须选择一个圆通根,一门深入地修行,果真能入一无妄,则六根一时清净矣!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然听佛这么说,但是心里还是没有领会,所以他恭敬地向佛行礼,问佛说:为什么说使我生死轮回和证得安乐妙常本性的同是六根而不是别的东西呢?如果六根恋着尘境,认假作真,妄执妄取,就造业受报,流转六道;如果六根不执著,能够一切随缘,吃饭的时候不百种计较,穿衣的时候不万般挑剔,不管做什么事情,做了即同于没做,那么虚妄之相就变为真如妙性,就是真如随缘起的妙用,我们所现的一切形相都是真如的妙用。众生之所以在六道里沉沦,坏就坏在执著,如果能够打破这个执著心,那么一切业缘当下就了了。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佛告诉阿难:六根和六尘都是自性的显现,同以自性为源。本来众生和佛一样,潇洒自在,无缚无脱,但是众生因为迷于外相,执著不舍,为物所困,犹如春蚕作茧自缚,所以不得自由。缠缚和解脱乃迷悟边事,而菩提自性圆融绝待,不落两边,一切寂灭,平等一如,缠缚即解脱,解脱即缠缚,故曰“缚脱无二”。因为根和尘都是自性显现的妄相,那么根对尘生出来的识当然也没有自体,所以说识性虚妄,就像空中的花一样,了不可得。
识是根对尘生起来的,那么根、尘从何而来呢?所以接下来说根尘的虚妄生起。“由尘发知”,“知”就是妄知、妄见,既然有所明之尘境,当然有能明之妄知妄见,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反过来说,有能明的妄知妄见,有能见闻觉知的六根,自然就有所明的尘相,即“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相”为所见,即六尘之相,“见”指能见之六根,交芦是一种植物,芦体是空的,而且二茎相交处也是空的,这句话是说:相和见,即尘和根,好像交芦一样,性体本空,虚妄不实。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真如佛性是了了常知,真见无见,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假如现在你在知见之外再立知见,也就是觉外生明,把觉和明当作两个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无明就生起来了,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假如能了了常知,见无所见,既无能知,亦无所知,就是涅槃无漏真清净体。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无明和佛性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妄立知见,假如妄立知见,佛性就成了无明,假如无明净尽,天真佛性就当下现前了。佛性不增不减,纵然无明在,佛性也不减少一分,所以永嘉禅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明白无明和佛性本来不二,当下即可舍妄归真,这其中哪里容得下其他的东西呢?也就是离此之外,哪里还有另外的佛性可寻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为了让大众进一步明了,佛用偈颂的形式说明上述义理,并对未尽之义予以补充。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真性”即真如佛性,它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真性有为空”,真如佛性可以显现一切有为相,一切有为相本来没有,体性为空,这是空观;“缘生故如幻”,一切相都是随缘显现的妙用,宛如水月空花,虚幻不可得,这是假观;“无为无起灭”,空观是没有相,假观是有假相在,空相、假相都不住即是中,也就是“无为”,中也不立就是中道义,所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不要分,分也分不清,这就是“无起灭”,也就是无为也不立,中道也不立,一切都像空中的花一样,虚幻不实,这就是天台宗的“空、假、中”一心三观。
所以禅师开示这样讲:“有佛处莫停留,无佛处急走过。”有佛的地方你不要停留,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去。就是说,既不能著有,也不可偏空,有无两边都不立,中间亦无有,这就是中道义。事相现前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比如看见茶杯,茶杯就是佛,看见桌子,桌子就是佛。没有我们的理体,哪里会有这些事相呢?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的时候就不会有妨碍了。我们的缺点就是着相,追逐物欲,贪求享受,同别人攀比,别人有的他就要有,为达到享受的目的不择手段。所以不要执著于事相,追逐虚假的外境而忘记了理体。即使是做了皇帝也是假相,不可得,转眼就完了。我们的心真空净,不着相,就时时见性了。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有为是妄,无为是真,说妄是为了显真,说真是为了破妄,因为真妄相对,相对的都是假的,所以妄、真二者同为虚妄。“犹非真非真”,第二个“非真”的意思是“妄”,“非真非真”就是“非真妄”。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属戏论,所谓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云何见所见”,既然真如佛性一法不立,哪里还有能见所见呢?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既然根和尘都不可得,根对尘生起的识自然就是虚妄的了,因为交芦体空,交芦的二茎相交处亦空,所以说根、尘、识像交芦一样。“结解同所因”,“结”指缠缚,“解”指解脱,缠缚和解脱之因同是六根。只要我们能够体悟诸法空相,体悟自性,识得六根是自性的显现,即可由凡入圣,随缘起妙用,而成佛得自在了,所以说“圣凡无二路”。六根本来虚妄,但凡夫是无论如何也不承认、不接受的,因为凡夫执著六根的见闻觉知为实有,有能见就有所见,这样就有了相应的色、声等六尘。根尘相对,就有了眼识、耳识等六识。这十八界,凡夫皆执为是实有之法,迷真执妄,于是就被十八界缠缚、困惑住了。所以说六根迷则为缠缚之源,悟则为佛性之妙用。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你看看交芦的体性,说它有,它的中间却是空的,没有实体;说它空,却芦相宛然,所以说空说有都不对,都是戏论。假如迷惑、昏昧(“迷晦”就是迷惑、昏昧),执著六根为有或者为空(凡夫执著为有,二乘执著为空),就被无明缠缚了;假如发明、了悟六根不实不虚,不即不离,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就是妙用、就是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上面说缠缚和解脱之结在于六根,这里讲次第解结。假如六根之结次第解开,那么一也就没有了,故曰“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一”指法,“一亦亡”就是法也不立,法也没有。前面讲过,小乘圣人断六根时,我执已灭,但法执未了,总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所以六根解开之后,还有一个法执在。我们应该了悟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只要我们不着在声色上,见无所见,闻无所闻,而不是不见不闻,这样就能得灵活妙用,就是“六解一亦亡”。不但六根解脱,亦可断法执,那么分段、变易二死齐捐,就得大自在了。解结之法须一门深入,选择一个圆通根,依圆通根修行,将整个身心置于法性之流,勤苦修习,证成正觉,即“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入流”是将整个身心置于法性之流──置于能见闻觉知的法性当中去,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境界跑。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陀那”是梵语,就是第八识,“陀那微细识”即八识田里微细的习气种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多,所以明心见性后还不能了生死,因为种子埋伏在里面,碰到缘就起现行,就翻出来了,因此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事上磨炼,将种子磨光才行。“习气成瀑流”是说八识里的习气种子像山洪暴发时的暴流,从上灌注而下,没有丝毫停息的时候。
妄念有粗有细,粗妄和细妄有什么不同呢?粗妄就是对境生心,于顺境而喜,于逆境而忧,不知不觉地跟着境界跑。我们要把这个粗妄先斩断,晓得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应”有顺应、应付之义。对于顺、逆等一切外境,尽管去应付,同时还要作如是观照,要把一切外境观成像做梦、幻相、水泡、影子、朝露、闪电那样了不可得。时时刻刻这样观照,久久就会不为外境所动,基本上把粗妄斩断了。细妄是八识田里的习气种子,你不去想它,它也会自己跳出来,这叫“翻种子”。这种妄念比刚才说的粗妄细一些了,但还不是细妄。打坐的时候,更容易觉察到种子的翻腾,对此我们仍是不理不睬,这样就安然入定了。定中看见的才是细妄,像是潜水暗流,涌涌地动,不深入禅定是根本看不见细妄的。
“真非真恐迷”,“真”是说八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心的显现,应摄归如来藏。前面说过,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本来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为有了无明、有了生灭,如来藏性于是变为阿赖耶识。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是清醒的,由于喝醉了酒,他的大脑就昏沉迷糊了,其实清醒也好,糊涂也好,他始终是同一个人。如果我们把根和识都灭掉了,悟到根与识本来都不可得,那么这个阿赖耶识也一样不可得,阿赖耶识也就转为如来藏性了。“非真”者,妄也,是说阿赖耶识虚妄不可得。“真非真恐迷”的意思是:说八识“真非真”恐怕外道、二乘迷惑,妄执八识为我,起断、常二见,所以佛平常不开示这个义理,而现在要讲彻底解脱之法,要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所以才讲八识“真非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妄心是真心显现的、是真心的妙用,众生不悟自己本具的真心,执取妄心为自心,起惑造业。“非幻成幻法”,妙明真心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所以“非幻”指妙明真心,因为无明妄动,把妙明真心变为妄心,而起根、尘、识诸法,根、尘、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缘生性空,皆非实相,均属梦幻泡影,都是我人真性光中的幻影、幻法,所以说“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非幻”就是真,若能悟到一切相都是真心的显现,于一切相丝毫无住,一法不立,那么连真也没有,所以说“无非幻”。幻法依真心而立,是真心显现的,既然连真也没有,幻法依何而立呢?幻法自然也不可得了。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妙莲华”表示佛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我们虽在这个苦恼的世界、污染的世界,但真心、佛性是不污染的。金刚异常坚固,能损坏所有的物体,而不被一切物体所损坏,“金刚王”是金刚之王,更是坚固无比。“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假
如我们于一切时不分别、不执著,随缘起用,不取不舍,那么我们像妙莲华一样清净无染、庄严美妙、像金刚王一样无坚不摧的秘密宝藏、灵明觉性就现前了。
“三摩提”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无言可说、无形可见,但此无形之佛性不是顽空,它能显现诸相而生起种种妙用,所以幻相不无,幻相还是有的,故曰“如幻三摩提”。“弹指”就是弹指之间,言其速度快。“无学”,前面说过,无学就是证到声闻、缘觉道果的小乘人,无学只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也就是思想的一生一灭未了,法见未除,所证的是有余涅槃。而圆证真如佛性,既除了人我执见,又除了法我执见,人、法双空,无一毫可得,人、法都了,二死齐捐,变易生死、分段生死都了了,就是无余涅槃,这是佛所证的圣果。“弹指超无学”,弹指之间就能超越小乘人,也就是说,悟到人我空和法我空,识得真如法体,在法体上用功,一切时、一切处毫无住着,就能速证菩提。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译为无比法、最上乘法;“薄伽梵”是佛的名号之一;“一路”,同路也。这句话是说:十方诸佛都是依这个最上乘法门、依这条道路修行而证到涅槃的。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佛说法有十二种叙述形式,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合称十二部。“祇夜”译为重颂,即以偈颂形式再次说明前文的内容。“伽陀”译为孤起,是单独发起的偈颂,与前文内容不同。“祇夜伽陀”是十二部中的两种,这段经文中的“祇夜伽陀”是指佛上面说的偈子用了重颂和孤起两种形式。其中,“真性有为空”到“发明便解脱”为重颂,是重申前文的义理──即妙明真心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大宝藏;“解结因次第”到“一路涅槃门”为孤起,说的是应选择一个圆通根一门深入地修行,以期圆成佛果。“杂糅”是糅合、组成的意思。“精莹”是精深而光明。这段经文是说:阿难和与会大众听了佛无上慈悲的教诲,通过这个重颂与孤起组成的精深、充满智慧光明的偈子,领悟到了清净透彻的妙理,心目洞开。因为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法,所以开心得不得了。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无遮”就是没有遮盖、没有隐藏。“无遮大悲”是说佛无缘大悲,对一切众生统统无分别地救度。阿难合掌、顶礼,对佛说:您无缘大悲,把真如佛性清净无染、妙明常住的真实义理和盘托出,我听了以后,心里对“六根解脱,一亦亡”这个解结次第还没有通达(“一”指法,“舒结”就是解结,“伦次”就是次第),也就是还不理解六根解脱,法亦当舍这个道理。请您大慈大悲,哀愍与会大众和将来的众生,布施法音,洗涤我们多生历劫以来积累的尘垢。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涅槃僧”是里面穿的衣服,“僧伽梨”是外面穿的大衣,“劫波罗”即夜摩天。这时如来在狮子座上,把里外的衣服都整理了一下,往前拉了一下七宝几(因为“几”是用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和玛瑙这七宝所成,故名七宝几),伸手取过来七宝几上夜摩天供奉的华巾(“华巾”是用宝叠华织成的,又名叠华巾)。接下来佛要通过华巾打结、解结善巧地说明六根解脱,一亦不存的道理: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佛当着大众的面,把华巾绾成一个结,给阿难看,然后问他:这是什么?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都回答说:这是结。
于是佛又把叠华巾绾成一个结,又问阿难:这是什么?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又回答说:这也是结。
佛这样来来回回绾叠华巾,一共绾了六个结,每次结绾成时,佛就拿起手中刚绾的结问阿难:这是什么?阿难和大众每次都回答说:这是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汝曹”就是汝等、你们。佛对阿难说:我绾第一个结时,你们说是结,这叠华巾其实原本只有一条,第二次、第三次绾时,为什么你们再次回答这也是结呢?
这里佛用反问法启发阿难和大众去体会:六个结是一条华巾所成,那么六根如同六个结一样,本是一体,都是真如佛性显现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缉绩”即纺织。阿难回答佛说:世尊!这条巾是由宝叠华织成的,虽然本来是一体,但我认为,您绾一次就叫一个结,如果绾一百次,就叫一百个结。更何况这条华巾现在只有六个结,而不是七个,也不是五个,所以我们才回答说有六个结。为什么如来只许我们称第一个结为结,而第二、第三等等就不许称为结了呢?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佛对阿难说:你知道这条宝华巾本来只有一条,我绾六次就有六个结。你仔细观察一下,华巾之体只有一个,因为绾结才有一结乃至六结的不同之相(“异”是不同),你看是不是这样?我第一次绾成的结叫第一结,如此反复地绾,就绾出六个结来。我现在能把第六结称为第一结吗?
华巾比喻佛性,六结比喻六根。华巾本是一条,因绾而成六结,这是说明“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即我们的六根本来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的,原是一颗真心的分用。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阿难回答说:不能把第六结称为第一结。如果有六个结,那第六结怎么也不能称为第一结。纵然我用尽历劫多生的聪明慧辩,怎么可能颠倒混淆,把一到六的次序弄乱呢?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对阿难说:你说得对,虽然六个结绾的顺序不同,但寻根溯源,都是一条华巾绾成的,华巾虽然是一体,但六结之相不无,终究不能把顺序颠倒。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一样,“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同”是说同为一精明之体,“异”是说缘境不同,本来是一个精明,也就是一个体,完全可以通用而没有界线,但因凡夫着相,把一个总体大宝分了家,才有了界线,眼只能看而不能听说,耳只能听而不能嗅尝,受各自功能的限制,不能六根互用。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佛对阿难说:我把巾绾成了六个结,你一定是不喜欢六结的差别相,希望恢复成原来的一条巾,那么怎样才能恢复呢?也就是说,六根怎么才能不跟着境相转,回归本来的清净心地呢?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阿难说:我是希望恢复成一条巾,因为这些结如果存在,就会是非纷起,这当中自然会产生这个结不是那个结,那个结不是这个结的困扰。您现在如果能把这些结全部解除,没有结就不会有彼此的隔阂了。“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和六是相对而说的,有六才说一,有一才说六,假如没有一,怎么会说六呢?六当然也就没有了。“一”表示真,“六”表示妄,这句话是说,心若无住,真亦不存,妄依何立呢?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佛对阿难说:你说得对,六根解脱,一亦不存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有六,才说有一,如果没有六,一也不成立。因为有虚妄的六根在,才说解脱之法,六根解脱,法亦不可得。由于你无始以来,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妄动,覆盖了真心,使真心发出妄知妄见,觉外生明,明外生觉,把真心当作两个东西,有能有所,因此妄动得更加厉害,没有停息的时候。“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我们一念不觉,无明妄动,因无明妄动之故,而生出种种妄见,妄见是能见、所见之见,是相对之见,于是变诸种妄色为所见之尘境。就像眼睛一直望着空中,瞪久发劳,时间久、劳累了,就会看见空中有花乱飞。
“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无因”就是无缘无故,表示无明造作,本来湛然精明的真心中幻起四大妄相,因为无明造作,又变为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倘若能彻悟心性,一法不立,则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故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生死、涅槃都是真如不守自性, 狂妄乱动,时间久了、劳累了,而生起的颠倒妄相,皆如空中之花一样,了不可得。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阿难说:尘劳妄相就如同六个结一样,怎样才能解除呢?佛用手把打了结的华巾拉到左边,然后问阿难:“这样可以解结吗?”
阿难回答说:“不可以。”
佛又用手把华巾拉到右边,然后又问阿难:“这样可以解吗?”阿难回答说:“不可以。”
这里以华巾左拉、右拉都不能解结比喻执著空和有两边都不能究竟解脱(凡夫着有,二乘着空)。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佛对阿难说:“我现在用手左牵或者右牵华巾,最终都不能解结,你有什么善巧方便的方法可以把结解开吗?”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阿难回答:“应该从结心解,这样结就散开了。”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佛赞许阿难说:“对的对的,如果想解结,就应该从结心解。”结似乎是有,但结心是空的,从空隙处下手,结就散开了。这里以“结心”比喻中道。既不执有,也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立,当中自然也没有了,这无所立就是中道义。我们须知相虽是假的、不可执著,但用还是有的,比如衣服可以御寒暖,房子可以避风雨,我们只随缘应用,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就是中道义。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无明妄动,生起三种细相,即业相、转相、现相,再由细相生起粗相,于是山河大地等就立起来了。这里“粗相”指一切妄相。这句话是说:佛说一切世间相都是因缘生,但是不着因缘和合的妄相。
大千世界都是假相,根本没有生、没有灭!一切东西都是我们自性妙用的显现,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的,了无一法可得,哪里有生?没有生,哪里有灭?外道说因缘时,执为实有,佛说因缘时,根本就无实体,是生而无生的。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发明”有通达之意。佛者觉也,于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通达,了知世出世间诸法皆以如来藏性为因,都摄归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性随缘显现的妙用。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恒沙界者,即多得像恒河沙一样不可数的无量无边的世界。虚空中世界多得很,现在科学证明有外星人,如太阳一样的恒星也不止一个。科学越昌明,则越能证明我佛所说的话是真实不虚的。
这段经文说:佛无所不知,乃至于恒河沙一样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下的一滴雨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即“亦知头数”,“头数”就是详细情况。这是说佛所知没有空间障碍。佛接着说:眼前种种境相,松树笔直,荆棘弯曲,鹄鸟是白色,乌鸦是黑色,对这一切差别相产生的元由我也无不了知。这是说佛所知没有时间障碍。也就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阿难,你在六根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圆通根来修,因为六根同体,一根返本还原,则六根同时清净,六根清净也就是六根之结解除了。根与尘是相对的,假如没有尘,根就无知;假如没有根,尘就无相,既然六根之结解除了,六根没有了,那么尘相自然就没有了。修法修到根尘都没有了,就是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化空,虚空也粉碎,一切妄相都消灭了,但非断灭,有个了了灵知在,那不是你的真如佛性是什么?此番功夫就是根尘脱落,在禅宗说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当念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时脱落,也是这般光景。印光大师有一篇文章,叫《念佛三昧摸象记》,他所描述的情景就是这个样子。密宗证到的境界也是如此,与禅净没有两样,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下手的门径虽然多种多样,所到达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劫波罗”就是夜摩天。“萦”是缠绕之意,“解萦”就是解结。佛接着对阿难说:“我现在问你,这条夜摩天供养的华巾绾了六个结,这六个结能否同时解开呢?”阿难回答说:“不能同时解开。这些结是依次绾成的,所以应当依次解开。六个结虽然同体,为一巾所成,但结不是同时结的,所以解结的时候,怎么能同时解开呢?”
这里六个结不能同时解开表示真正打开亲见本性者,只断见惑,未断思惑,故生死未了。须悟后用功,断尽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须上上升进,破尘沙与无明惑,方了变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佛告诉阿难:解除六根的缠缚和打开华巾的六个结是一样的道理。初初破六根,只证得人我空,还有法我未空。
我们做功夫就是要先断人我见,次断法我见。人我见,就是有人和我的区别。法我见,还有个法在。法我是什么呢?像罗汉和辟支佛,他们知道肉身、色身是不可得的,世界是虚幻的,要离苦得乐应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于中又生了一个法我。他们以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同时又以佛性的四大种性──地、水、火、风为我。我们的佛性本有七大种性,就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种性中以地、水、火、风最为主要。世界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他们修道发悟,不执著肉身,改执佛性中的元素──地、水、火、风为我,以为这是真的,而肉身是假的。殊不知佛性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只是佛性的部分元素而非全体,如我人之有眼、
耳、鼻、舌,非整个人体。今误认为我有个物在,故为法执,而不得究竟。所谓种性者,乃种子能生义,譬如稻种种下去能生出稻子来,麦种能生出麦子一样。我们这个肉体即是四大种性生起的,世间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四大种性。罗汉和辟支佛经过佛法的洗练,知道了由四大生起的色相都是假的,不可执取,但又误认四大种性为实我。殊不知一有住执,即非真实,何况四大种性乃佛性部分元素,并非全体,所以他们未真见性,被佛呵为焦芽败种。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不但人我空,而且也不执著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我,法我也空,这就是空性圆明,也就是断了法执,从法我中解脱出来了。“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从法我中解脱了,人我空了、法我也空了,空也不可得,空也要打破,不打破不行,“俱空不生”就是连空也没有了,这些有生有灭的东西都统统消匿,那么不生不灭的寂灭大涅槃就朗然现前了。
我们用功既不能执四大为我,也不能住在佛性上。一有所住,便落窠臼,所以真成佛者,连个佛影也无。假如你说“我成佛了”,那你未成佛,是成魔了,因为你还有个立脚点,胸中还有一个物,未曾空尽。我们的法身和虚空一样,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既无时间相,亦无空间相。所以我们做功夫须剿绝一切,绝对不能有丝毫住着。
菩萨证到三昧,了悟无人相、无我相,空也不可得,就证到了无生法忍,所以说“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三摩地”即三昧。“无生忍”是什么呢?“无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忍”就是心肯,就是我在这里说法,你们心里肯不肯接受。如果我说人是有生死的,大家都肯接受;如果我说人是没有生死的,大家就不肯接受了。因为大家都看到小孩出生了,也看到别人病死了或老死了,这不是有生死吗?你为什么要说不生不死呢?他不肯接受这个观点。实际上,当我们证见本性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们的的确确是不生不死的!“无生忍”就是说大家能够接受、认可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真理。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阿难和与会大众承蒙佛慈悲开示,智慧觉性圆满通达,心中的疑惑都消除了。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大众要感谢佛的慈悲,佛这样苦口婆心,微妙开示,使得大众能开悟,所以都合掌,向佛行礼,对佛说:我们今天听了您的开示,身心清净光明(“皎然”就是清净光明),畅快无碍。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大众对佛说道:虽然我们明悟了六解一亡的道理,想要一门深入地修行,可是不知道哪一根为圆通本根,我们可以依之修行圆成佛果。世尊,我们在生死苦海飘零,多生累劫孤独无依,向外追逐,攀缘流浪,即“积劫孤露”,“孤”是孤独无依,得不到救拔;“露”是露宿于外,向外追逐,攀缘流浪。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能成为佛子,沐浴在佛的天伦之中(“预”就是参与、沐浴),所以我们今天像失乳的婴儿忽然遇到慈母一样喜出望外。这是比喻大众久未沾法乳,今日承蒙佛开示,法身慧命才得以延存。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在这个因缘际会,师资道合的时候,您的言教打开了我们的秘密宝藏,让我们悟到了六根解脱,一亦不存的妙理,但是假如我们不知道依哪个圆通根修行,那么“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就等于回到了以前的悟解上,也就是和没听到您的开示是一样的了。所以请您大慈大悲,施我们恩惠,为我们开示秘密、庄严的修行之路,也就是告诉我们应该依哪个圆通根修行,这样的话,六解一亡的道理我们明白了,借以修行的圆通根也知道了,就诸法悉备了,所以说“成就如来最后开示”。说完以后,大众诚恳地五体投地,“退藏密机”,“退藏”就是收敛,“密机”即秘密之机,指妄心,因为妄心总是在动,动得特别快,不深入禅定看不到,所以叫密机,“退藏密机”就是息下妄心,澄心敬意地等候佛开示。“冀佛冥授”,大众期待佛能冥冥中教授,使大众暗中契合妙理,而不必亲自宣说。所以接下来佛默然不语,借二十五圣各示圆通,讲各自最初悟道之种种方便,以此说明:根、尘、识门门皆可返本还原,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六根当中,耳根最灵敏,所以最后选出耳根为娑婆世界众生依之修行的圆通根。
十三、二十五圣 各示圆通
(一) 以六尘入圆通
1.以声尘入圆通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漏尽大阿罗汉”就是断了见惑、思惑,已超三界,了分段生死的阿罗汉。佛洞悉大众的心意,所以顺应大众的愿望,对会中的大菩萨和漏尽大阿罗汉说道:“你们各位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因为修习佛法而证得无学果位的”,即“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现在问你们:“你们最初发心,悟到的可以依之修行的圆通根是十八界中的哪一个呢?”前面讲过,六根、六尘、六识合成十八界,十八界兼摄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其中七大中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就是六尘中的色尘,见大就是根大,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大就是六识,所以十八界兼摄七大。“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你们各自是用方便法门修行而得到正定的呢?“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定是对境不迷惑,任何境界现前,心都不动摇,它是无出无入的大定,不是死坐不动的死定。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刚出家的时候,他的父王就派憍陈那等五个人跟着他。这五个人陪释迦佛一道到深山修行,后来这五个人离开佛到鹿野苑去了。鹿野苑是波罗奈国养鹿的地方,他们到鹿野苑修学外道去了。释迦佛雪山成道以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为他们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于是这五个人得道,成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中的“五比丘”指的就是最初随佛出家的五个人。这里说:这时,憍陈那等五比丘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在鹿苑和鸡园(鸡园是波罗奈国养鸡的地方)看到佛刚刚成道,佛成道以后,就来度化我们,为我们讲四谛法,我们是听佛讲法的音声而悟道的。佛问我们:“解悟了没有?”因为憍陈那是先得解而悟道的,所以他回答说:“解悟了。”佛就印证憍陈那,于是憍陈那在大众中独得解名(“阿若多”意思是解悟)。
憍陈那等五比丘对佛说:我们悟到“妙音密圆”,也就是性空真音,性音真空,性虽无形无相,但是能随缘显现一切妙音,这叫妙音秘密;性体、妙音圆融无碍,周遍法界,这叫妙音圆满,故曰“妙音密圆”。我们因为闻音声而证得阿罗汉,所以佛问可以依之修行的圆通根,从我们修证的经历来看,应该以音声为上。
2.以色尘入圆通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译为色性空。优波尼沙陀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也看到了佛最初成道,因为我淫欲心重,所以佛教我修不净观,观人身内外充满污秽,无有净处,因此我对淫欲生起大厌离,“大厌离”就是真心厌弃、发誓彻底舍离。因为修不净观,所以我悟到了一切色相的性体。因为一切色相都是污秽不净的,人死了,白骨烧成灰,化为微尘,最终归于虚空,所以色相的性体是空,本来没有。色和空是相对的,色没有,空自然也没有,所以空、色都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我因此证到了无学果位。佛印证我,赐我名色性空。色尘破尽,虚空也破尽,色、空都破尽了,妄相净尽,自性朗然现前。
“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性虽无形无相,但能随缘显现一切妙相,所以说妙色秘密;性体、妙色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所以说妙色圆满,故曰“妙色密圆”。我因为观色尘而证阿罗汉,佛问圆通根,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依色尘修习最好。
3.以香尘入圆通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香严菩萨以童真入道,故称童子。香严童子于是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在您那里听您讲法,您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相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虚幻不实的。
什么是有为呢?我们的妄心在那里一念萌动,无明生起,就是有为。不是说只要做事情就是有为,而是有心去做才是有为,我们心空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无为。心动之后妄念生起了,那么所做的事情就是有为法,这些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宴晦”是宴然安住,韬光养晦,也就是安心修行;“清斋”就是清净之室,听完佛的开示以后,我就辞别而去,找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安心修行。后来我看见比丘烧沉水香,香气无相,但是却能飘入我的鼻中(“沉水香”是以沉香木制成的香,“寂然”指无相)。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我观察这股香气的来源,发现它不是从香木生的,因为如果不用火点香木,香气生不出来;香气也不从虚空生,因为不烧香的时候虚空中闻不到香气;香气也不从烟生,因为烧别的东西,虽然有烟,但出不来香气;香气也不从火生,因为如果没有香木,只有火,是烧不出香气的。可见,香气没有实体。不闻的时候,香气去无所去,闻的时候,香气来无所从,我于是妄心消尽(意识就是妄心),发明无漏自性。“无漏”就是一切造作都没有,法尔如是,一切烦恼都没有,大智慧本来具足。如来印证我,我因此得到了香严名号。“尘气倏灭”,我绵密观察香气的时候,忽然根尘脱落,自性朗然现前,“尘气”指香尘,“倏”是忽然之意。“妙香密圆”,性空真香,性香真空,性虽无形无相,但能随缘显现妙香,所以说妙香秘密;性体、妙香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所以说妙香圆满。我因为观妙香庄严而证成阿罗汉。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观妙香庄严是最好的修习方法。
4.以味尘入圆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法王子”就是得到佛法的要领,成为大菩萨的人。于是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和与会的五百梵天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从无始旷劫以来,在世上都当良医,口中尝过的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种类达十万八千(因为药物不外乎“草木金石”,所以“草木金石”表示各种药物),因此通晓苦、酸、咸、淡、甜、辣等种种味道。“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而且哪些药可以搭配起来使用,即“和合”;哪些药天然就有某种性能,即“俱生”,比如,黄连本来就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哪些药需要通过煎煮等方式使药发生变异(变化)才能发挥药效;每种药的药性是凉的还是热的、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我们都了如指掌。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我跟随佛修学佛法以后,了知味性非空非有。为什么呢?因为用舌头尝药的话,能尝出味道,所以味道非空;但是如果没有舌、没有药,不去尝,味道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味道是因缘和合才有的,因缘和合的东西都没有自体,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说非有。“非即身心”,“身”指舌根,“心”指舌识,假如没有药,就没有药味,所以药味不从舌根生,也不从舌识生,这就是“非即身心”;反过来说,假如没有舌根,谁去尝药味呢?假如没有舌识,谁来辨别药味呢?所以药味也离不开舌根、舌识,这就是“非离身心”。我仔细分析、辨别药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从而体会到:虽然药味不无,但是它实无所来,亦无所去,没有自体,这样就彻底打破生灭来去之相而开悟了。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承蒙如来印证我们兄弟二人(“昆季”就是兄弟),赐我们名为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在法会上成为法王子,是因为观味道而觉悟到妙明真心、登到菩萨位的。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们修证的经历来看,依味尘修习最好。
5.以触尘入圆通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跋陀婆罗”译为贤护;“开士”是菩萨别名;“威音王”指我们的法身,威音即大音希声,无所不包。跋陀婆罗和他的同伴十六开士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起先是跟威音王佛出家学佛法的。当时的律仪是僧人每半月沐浴一次(即“浴僧”),我们按此规定随大众进浴室沐浴,即“随例入室”,“例”就是条例、规定。沐浴时,身体接触水,产生了冷、暖、滑、涩的触觉,于是我就追究这些感受是什么地方来的,如果说是因为洗涤尘垢而有的,尘垢是无情之物,怎么能生出触觉呢?所以非洗尘而有,也就是“既不洗尘”;如果是因为洗身体而产生的,身体乃四大假合,也属无情,怎么会产生触觉呢?所以也不是因为洗身体而产生的,即“亦不洗体”。触觉既不从身根生,也不从尘境生,根尘既空,故“中间安然”。我因此悟到触觉了不可得,本来没有,乃是妙明真心的显现。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彼佛”指威音王佛。“宿习无忘”,是说我在威音王佛时因为触尘悟道,到了这一世,宿习没有忘,循着宿习,随释迦佛出家,得证无学。威音王佛印证我,赐我名为贤护。我是因为观察触尘而悟到本性的,知道本性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大宝藏,本性虽空,但是能随缘发明妙用、显现触觉,所以说“妙触宣明”,我因此成为大乘菩萨,也就是“成佛子住”(佛子指大乘菩萨)。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依触尘修习最好。
6.以法尘入圆通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起座(紫金光比丘尼出家以前是迦叶的妻子),顶礼佛足,对佛说:在过去劫中,这个世界上有佛出世,叫日月灯佛,我有幸亲近日月灯佛,听佛讲法,随佛修行。日月灯佛灭度以后,我供养佛的舍利,点长明灯,使灯日夜常明,相续不断,用紫光金涂佛像。从那时到现在,生生世世,我身上总是聚集圆满的紫金光。紫金光比丘尼等是我的眷属(过去劫,紫金光比丘尼曾和摩诃迦叶一起重修佛像和庙宇),我们是同时发心学佛的。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我观察世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成住坏空,生灭不已,犹如梦幻,我不随色尘流转,只观诸法体性空寂,而灭尽一切幻相,身心能于弹指之间超越百千劫,我因为观诸法性空而证成阿罗汉。佛说我为头陀第一(“头陀”译为抖擞尘垢,舍弃贪欲)。我因为观诸法性空,而明了自性,开启了智慧,知道一切法乃自性之妙用,从而消灭了诸漏。“消灭诸漏”就是心一点儿也不执著了,一切烦恼都漏光了,心真正空净了。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依法尘修习最好。
(二)以五根入圆通
1.以眼根入圆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译为无贫,他是佛的堂弟,白饭王之子,过去世曾以一食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阿那律陀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刚出家时,佛每次说法,我总爱睡觉,佛呵斥我为畜生类,说我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听了佛的呵斥,痛哭自责,发奋修行,七日七夜不睡,导致双目失明。世尊就教我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法,观生起见的本源是什么。我因此妄心空净,自性本有的光明显发,开了天眼,能够不用肉眼遍观十方世界,天眼精明真实,洞达无碍,看十方世界如同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即“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证我为阿罗汉。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不向外追逐尘境,而是转而观照能生起见的“本源”,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旋见循元,斯为第一”,“旋”就是转。
2.以鼻根入圆通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伽陀”就是佛经中的偈子。周利槃特迦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缺少读诵、记持的能力,无法博学多闻,最初是因为遇到佛,听佛讲法而出家的,那时我学一句佛偈:“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请,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我用了一百天也记不住,记住前面忘了后面,记住后面又忘了前面,佛看我愚钝,就怜愍我,教我静下来调息摄心,也就是修数息观,即“教我安居,调出入息”,“安居”就是静下心来。“数息观”就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计呼吸数,把心摄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乱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我当时绵绵密密观察鼻息出入,看气息生住异灭,迁流不息,刹那不停,心豁然开悟,明了一切皆是我真心的显现,皆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因此得大无碍,以至烦恼漏尽,证成阿罗汉。我在佛座下,被印证为无学。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不随鼻息转,逆观鼻息虚妄不实,体性空寂,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3.以舌根入圆通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钵提”译为牛呞(shī),即反刍,也就是牛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把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憍梵钵提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过去世造下轻慢沙门的口业,感得生生世世有反刍的毛病。这里“口业”指的是憍梵钵提在过去世见一位没有牙齿的老比丘吃东西很慢(这位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就讥笑他吃东西好像牛吃草一样,因此造下口业。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如来教我从舌根修,不执著酸甜苦辣种种味尘,视种种味道平等一味,不爱憎取舍,随缘吃饭,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来心地,也就是修“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因此得以妄心息灭,根尘脱落,成就了无出无入的大定。我领悟到知道味道的能知之性不从舌根来,所以非体(这里“体”指舌根);也不从食物来,所以非物,因此一念不生,根尘脱落,超越世间的执著、烦恼,即“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漏”就是执著、烦恼,“应念”就是无念,也就是一念不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化空,自性朗然现前,犹如困鸟出笼一样,永远脱离了三界的缠缚(“三有”即三界),除尽一切污垢、灰尘,得清净法眼,证成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我成就了无学道。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不随酸甜苦辣种种味尘流转,逆流反观知晓味道的能知之性,这样修习最好,即“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就是逆流。
4.以身根入圆通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毕陵伽婆蹉”译为余习,他因傲慢的习气而得此名。毕陵伽婆蹉对佛说,他从初发心随佛出家,入僧团修菩提道以来,多次听佛讲苦谛,说世间没有快乐的事。
众生执著色身不舍,执著家庭不舍,执著世上的快乐不舍,不知道世上没有快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少水之鱼,这是佛讲的,就像鱼活在水里,水在一天天地减少,还有什么快乐呢?要死了还快乐吗?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对佛说:一天,我到城中乞食,心里正在思考苦谛法门,路上不小心踩到毒刺上,刺伤了脚,全身都觉得疼痛。我想我是因为有能觉知疼痛的能知之性,所以才深深地感觉到疼痛,虽然有能觉的性能、有所觉的疼痛,但是灵觉清净的真心没有能痛与所痛。我又想:我只有一个身体,怎么会有两个觉知性呢?也就是有能有所的觉和无能无所的清净觉怎么会同时存在呢?疑情笼罩着我的全身,我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因为妄念摄住不动,所以身心世界忽然化空,真如佛性现前。于三七日中(“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一切烦恼空尽,证成阿罗汉果(“虚尽”就是空尽)。佛亲自印证我已发明无学。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虽然身体有知觉、知道疼痛,但是不执著身体的知觉,反观无能觉与所觉的清净觉性,这样修习最好,即“纯觉遗身,斯为第一”,“纯觉”就是清净觉;“遗”就是不执著、不理睬。
5.以意根入圆通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须菩提”译为空生,在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须菩提说,他从无始旷劫以来,心自在无碍,无隔阴之迷,能够记得像恒河沙那么多世受生的情况。他当初在母胎时就知道五蕴皆空,即人我空,乃至四大所成的十方世界亦空无实体,即法我空,出胎后广度众生,也令众生证悟诸法自性本空。
入出胎迷有几种不同,第一种是入胎不迷,住胎、出胎就迷;第二种是入胎、住胎不迷,出胎时迷;第三种是入、住、出都不迷;第四种是入、住、出都迷。入不迷者是四天王,但住九个半月就迷了,出来时更迷;入、住不迷者是罗汉,但出胎时就迷了;入、住、出都不迷,要八地菩萨以上;入、住、出都迷是凡夫。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虽然须菩提悟到人我空,法我亦空,但是遇到佛以前,他没有悟到一切法性体虽空,但是都摄归如来藏,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圆融无碍,所以他对佛说:承蒙如来教化,使我悟到“性觉真空”,即灵明觉性是真空性,这个灵明觉性,不是有什么形相、有什么事物,它是真空性,但是这个真空性不是顽空。顽空与真空是有所区别的,顽空是冥顽不灵,真空有个灵明觉性在,它的性体是空灵的,容不得有个形、有个相,因为真空没有形相,它是灵明无住的,所以才能生起万法。须菩提对佛说:我既不住有,也不住空,连不住也不住,一切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而得以彻见妙明真心,证成阿罗汉,即“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佛宝明真空之海,证到了和佛一样的知见,佛印证我为无学。我因为悟到诸法自性本空,这个空是灵明真空,而不是顽空,它能现种种相,起无边妙用,所以我得以解脱,被称为解脱性空第一。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诸相入非”,“非”就是空掉,把一切相都空掉,“非所非尽”,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灭尽,“旋法归无”,一切生灭法都消尽,连空也消殒,都摄归真空的本性, 我认为这种修法最好。
(三)以六识入圆通
1.以眼识入圆通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
舍利弗(又名舍利子)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从无始旷劫以来,眼识清净(“心见”指眼识),不染色尘,如此受生已经有恒河沙那么多世了,对于世间和出世间凡圣境界的种种变化,我只要看一眼就能通达,而不需要意识分别,证得了眼识自在无碍。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相伴而行的迦叶波兄弟(“相逐”就是相随、相伴而行),他们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因缘法的义理。
因缘所生就是无生,不是有生,相都是假相,不是实有的,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就是无生,无生之故,还有什么因缘!就体说,是无生;就相用说,就是因缘所生。
舍利弗接着说:我虽然眼识自在无碍,但是眼识是因缘所生,我听到迦叶波兄弟说因缘所生就是无生,才顿然悟到真心周遍法界,没有边际,一切都是真心的作用、真心的显现。因此我随佛出家,得到佛的教诲,才了知真见无所见,有所见就不是真见,能见、所见都了不可得。对外面的东西我见无所见,即“见觉明圆”。因为了悟一切相都虚幻不实,都是自性的显现,而无所怖畏(即“得大无畏”),证成了阿罗汉。
【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所以被尊为佛的长子。舍利弗是听佛说法而悟到自性的,故曰“从佛口生”,他于证悟后依佛之教法精进修行而圆成道果,故曰“从法化生。”舍利弗对佛说: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证的经历来看,“心见发光”,“心见”指眼识,眼识时时刻刻不染色尘,智慧光明就会显发。“光极知见”,智慧光明增进,至于极处,无能见之人、无所见之境,能见、所见脱落,本性就现前了,了了常知,而无能知与所知,在一切声色当中,尽管见而无所见,我认为这样修习最好。
2.以耳识入圆通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普贤菩萨为大愿王,其十大愿为: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曾经在恒河沙一样数不清的如来座下作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导有菩萨根器的弟子修普贤行,这个普贤行就是以我的名字立的。菩萨根器是指发大悲心,自觉觉他,勇猛精进的人。普贤菩萨为大愿王,普贤行以普贤菩萨立名,可见普贤菩萨垂范至极,所以我们后世的佛弟子应该依普贤菩萨的愿行精勤修习。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闻”是用耳识,耳识是耳根对声尘生起的,用耳识分别是有限量的,普贤菩萨对种种声尘毫无黏滞,闻无所闻,所以叫“心闻”。普贤菩萨用心闻,因为心遍十方,所以闻也遍十方,众生所有知见无不出此心,故普贤菩萨对众生所有知见能一一分别,没有障碍。
普贤菩萨说:不只在这个世界,即使在他方恒河沙世界之外,假如有一个众生,发心修普贤行,吃苦入定,我会立即乘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白”代表清净梵行),分身百千来到这个人面前保护他,纵然这个人业障深重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佑他,令他安心,助其成就。佛问圆通之法,从我修行的经历来看,闻而不闻,无能闻、无所闻,能所双亡,这种心闻的方法,可以显发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朗照十方。“分别自在”,虽分别而不到心里,即比量而现量(比量即分别,现量如镜子照东西,长就长、短就短),起活泼泼的大用。我认为这样修习最好。
普贤菩萨是古佛再来,这里现菩萨身,为众生示现成道本因,助佛弘法。
3.以鼻识入圆通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孙陀罗,译为艳,是其出家前妻子的名字,难陀是其本名, 译为喜,“孙陀罗难陀”译为艳喜,因为佛座下好几个弟子都叫难陀,所以这位难陀名字前加上其出家前妻子的名字,以示区分。孙陀罗难陀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当初随佛出家,入僧团修菩提道,虽然严守戒律,但是在修定时(“三摩地”就是止、定),心常常散乱,妄动不已,所以烦恼不断,没能证得无漏。世尊教我和拘絺罗(“拘絺罗”译为大膝)一起修鼻识法门,就是观鼻尖的白相,令心专注一处,不向外攀缘,以此摄住散乱的心。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我从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地观鼻尖的白相,观了三七日(即二十一天),我看见鼻中出入气息好像烟一样(这是薰发鼓动浊气而显现的,极为微细,只有入定才能见到)。“身心内明”,“身”指鼻根,“心”指鼻识,鼻根和鼻识清净,内发智慧光明,普照身外的世界,洞然明了,一切都虚而无碍,清净宛然,好像琉璃一样内外明澈。烟相渐渐消失,鼻息变成了白色。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功夫纯熟了,时节因缘到了,心豁然开悟,一切烦恼都漏光了,心真正空净了,出入息化为光明,朗照十方世界,我因此而证成了阿罗汉。世尊授记我将圆成菩提。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不依鼻识分别,也就是鼻根不跟着香尘转,而是通过观鼻息来摄心,先是见鼻息如烟,然后鼻息渐渐消失,变成白色,这样鼻息的浊气就消除了,即“销息”。销息既久,自性的光明就会显发出来,光明圆满,遍照十方,一切烦恼就都灭尽了、漏光了。我认为这样修习最好。
4.以舌识入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译为满慈子。满慈子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从多生历劫以来就有无碍辩才,常为众生宣说空、苦、无常、无我,深达实相。所谓实相就是我们的真如实性,它是无相而无不相的,本体上虽然是无相,但也无不相,可以显现一切相貌和妙用。满慈子说:我深达实相,以至于对恒河沙那么多佛的秘密法门,都能为众生微妙开示,得说法无所畏惧。佛知道我有大辩才,就教我用音声法轮发扬佛法的义理。所以我随佛左右,协助佛转法轮(转法轮就是将佛法辗转流通,一处一处地宣讲,而不是停滞在一人或一处),好像狮子吼一样,我因此证成了阿罗汉。佛印证我说法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魔怨”就是魔王怨敌,也就是邪魔外道。“销灭诸漏”即得漏尽通。执了人我,有我这个人,就有分段生死;执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变易生死。如果二执都除尽了,烦恼就都没了,两种生死也都净尽了,“有漏”尽绝了,就叫作漏尽通。这段经文说: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以说法的音声,也就是给众生说法来降伏邪魔外道,可以消灭一切烦恼,得漏尽通,我认为这样修习最好。
5.以身识入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优波离,译为上首,因为他严持戒律,为众纲纪,在佛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故得此名。佛为太子时,优波离为侍者。佛为太子时,见世人受生老病死之苦,不得出离,决意出家,但父王不许,为阻止太子出城,父王派人看守,不准太子出城,于是,优波离随太子深夜逾城出家(“逾城”就是越城)。优波离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当初随佛越城出家,亲眼见您六年勤苦修习,又亲眼见您降伏邪魔外道,得以从世间一切贪欲、烦恼中解脱出来(佛要成道的时候,有很多魔王、魔女现身来扰乱佛,想把佛从菩提座上拉下来,佛巍然不动,所以魔外不能扰乱佛)。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性业”指所戒之法体性即恶,犯即成业,故称“性业”,比如,杀盗淫妄等;“遮业”指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但是会引起人作恶,所以要遮止,故称“遮业”,比如饮酒等。这段经文说:承蒙佛教我修持戒律,我才得以在行住坐卧中圆满身口意三千威仪、八万微细之行。优波离持戒谨严,性业、遮业都清净、都不犯。因为他性业、遮业都清净,所以身戒圆满,得身寂灭,也就是得身清净;不但身戒圆满,而且境界来了,心能不跟着境界转,能持心戒,所以心也寂灭了、清净了,由此身心清净,证成阿罗汉。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是说佛让我在大众中负责整肃纲纪,稽查僧众持戒、犯戒的情况。因为我能持心戒,令心清净无染,所以佛亲自印证我心,推我在大众中持戒修身无上,也就是持戒修身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持身戒不犯,可以身得自在(身得自在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做事,都对大众有益,而不会越出规矩之外,不会做坏事)。进而持心戒,在事上不动心,不执著贪取,从而心得通达。应缘接物,自在无碍,既无所执之心,亦无所执之戒,身心在在处处通达无碍,能起一切力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凡夫的妄念多得很,有的好色好得厉害,有的贪财贪得厉害,有的好名好得厉害,各人的妄念习气不同,若一一分别对治,以妄治妄,其妄更甚。如在妄心动处下手,则一了百了,归家稳坐矣。教下也有对治法,比如“六度万行”里的“布施度”就是对治我们的心量小、悭吝的要法。又譬如五戒“杀盗淫妄酒”就是对治我们妄心蠢动的法门。比丘戒二百余条,也不外戒心不动,所以最大的戒是心戒。心一动就是犯戒,不是等事情做出来才算犯戒。从前有一个徒弟问师父:“师父啊,如何是破戒?”师父说:“当隔壁女子洗脸擦面的时候,你听见她的簪环首饰声音,那就是破戒。”为什么听到这些声音就是破戒?因为你听见声音就着相,簪环首饰是女人饰物,你着了女人相就起别的念头。所以说起心动念即是犯戒。
6.以意识入圆通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大目犍连,译为大采菽氏,在佛十大弟子神通第一。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个人皆依所居之处而得名,其中,“优楼频螺”译为木瓜林,因其在林下修道而得名;“伽耶”是山名,因其住此山而得名;“那提”是河名,因其临河居住而得名。大目犍连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当初在路上乞食,遇到优楼频螺、伽耶、那提这三位迦叶波兄弟,听他们说佛所讲的因缘法的深妙义理,也就是大千世界都是假相,根本没有生、没有灭,一切东西都是我们自性妙用的显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的,了无一法可得,哪里有生?没有生,哪里有灭?我听了以后,顿时身心、世界与虚空一齐消殒无存,妙明真心历然现前。“得大通达”,我因此通达一切相都空无自性,宛如空花水月,无可执取,所以一切都彻底放舍了。
【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我因为仰慕佛法,所以归投于佛,佛对我说:“善来比丘!”蒙佛慈悲加持,我即袈裟着身,须发自落,而成比丘之相。识得
真心之后,我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久久由定而生起智慧,神通自然发现,所以我能游历十方世界,无住无染,心无挂碍。因为我神通发明,所以在佛弟子中被推为神通第一,证成了阿罗汉。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连十方诸佛都赞叹我神通力用无边,因为心真空净了,所以圆明朗照十方,清净无染,自在无碍,无所畏惧。
所谓神通者,乃真心妙用为神,无所住着、无所阻隔为通,而不可在神奇玄妙上会。一作神奇玄特想,即毒素入心,障自悟门,无成道份矣。今之修道者,一百人即有五十双迷着在神奇玄妙上,都忙着搞些障眼法,弄些小神通,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是成道的象征,殊不知这是弄精魂!即玄沙所呵的“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的识神用事,几曾梦见佛法在!这些无知之徒把毕生精力枉费在无所谓的枝末上,而不务正修。一俟腊月三十日到来,所谓神通者不知去向,又恁么昏昏糊糊地向阎罗老子报到去了,而且因为在世炫奇称能,着相造业故,还要受惨重的恶报!
佛性样样都能,样样都通,没有阻隔。你一着相就不通了。执著看这个杯子,就不见其余,那你就不通了。你不着,没有挡路牌,一切事物俱在你视线之内,你就通达无碍了。所以一切妙用都是神通。庞居士说,运水与搬柴就是神通妙用。大家时时在神通妙用中而不知道,执著人家不能而自己能,那才是神通,真冤屈死了。其实三明六通也不难,为什么呢?因为道人都是见性在先,除尽旧习,得通在后。宗师称为:“但得本,不愁末。”刚刚悟道,才明白道理,事相上还透不过去,这时自救不了,多生累积的习气还在,把本性妙用给遮盖住了,要把这个习气除掉,才能发通,这就相当于大圆满法里说的正行。所以于见性之后须进一步用功,时时刻刻断念、保护,一切相都不可得,不要有所住着,自有水到渠成、圆证圣果之日。不管学什么法,不明心地,再有神通也没用处。根本得到,不愁不发神通。神通是本来具足的,只因为不认识它,妄想、颠倒、执著覆盖了它,若反之,光明就透出来了。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不随妄念流转,不爱憎取舍,一切任运随缘,就能转染心为湛然不动的清净心(“旋”就是转),那么真心的光明就会显现出来。这就跟把污浊的水澄清是一样的道理,妄念来了,不要压制,如果压制,就如同泥沙沉到杯子底,并未根本除去,只要不随妄念转,妄念一起,就凛然一觉,把它化空,久而久之,妄心空尽,自然会清净、光明(“清莹”就是清净、光明),就好像彻底除去杯子里的泥沙、浊水以后,水自然变得清洁一样。我认为这样修行最好。
(四)以七大入圆通
1.以火大入圆通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乌刍瑟摩,译为火头,又名火头金刚。乌刍瑟摩在佛前,向佛合掌、顶礼,对佛说:记得久远劫以前,我淫欲心很重。那时候,有佛出世,叫空王佛,空王佛为我开示说,淫欲心重的人,欲火炽盛,如猛火聚集。空王佛教我遍观身体四肢的冷暖变化,在淫欲心未动前,身体清凉,淫欲心一起,则浑身发热,整个身体就像一团聚集的猛火,我因此对淫欲产生怖畏,生起厌离之心。我专心观修火大,淫欲心渐渐息灭,清净神光于身心凝聚,淫欲心化成了智慧火、智慧光明,因此诸佛都叫我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火光三昧就是观火大而成正定。我以火光三昧之力断除一切烦恼,证成了阿罗汉。我心里发了护法大愿:诸佛成道时,我要作为金刚力士护持佛法,亲自降伏邪魔外道(“魔怨”就是邪魔外道)。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应该仔细观察“身心暖触”,也就是观察火大。这样就会明白淫欲心一动,就有欲火生起,假如没有淫欲心,就是智慧光明,由此就能悟到如来藏性火真空,真空性火,进而息灭淫欲心。有淫欲心,自性光明就障住了,假如淫欲心消除了,自性光明就能流通十方,没有阻隔。通过观察火大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诸漏”就是一切烦恼),一切烦恼断除了,就会“生大宝焰”,也就是自性宝藏光明大放,登无上觉(“无上”就是没有比它更高的了,这个无上的觉道就是成就究竟佛果)。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2.以地大入圆通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持地菩萨起座,向佛行礼,对佛说:我记得往昔普光如来在世教化众生时,我为比丘,那时我在水陆交通要道或者田地中危险、狭窄的地方,看见道路有不平坦、不通畅之处(“不如法”就是不平坦、不通畅),因为担心车马通过会遇到危险,我总是把坑坑洼洼的地方平平填填,或者搭建桥梁,或者担负沙土修整道路,就这样勤苦修行,经过无量佛出世。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阛阓(huánhuì)”指集市。如果在集市上有人需要帮忙背东西,我会主动帮他背到他要去的地方,到了以后,放下东西就走,从不要报酬(“直”通“值”,指报酬)。毗舍浮佛在世度化众生时,因为众生共业所感,世上经常闹饥荒,饥民四处乞食、谋生,那时我做搬运工(“负人”就是搬运工),给人家背东西,不管远近,只收一文钱赖以活命,从不多贪。有时候看见牛车陷在淤泥里出不来,我会竭尽全力帮着推车,为人解除苦恼。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延”就是请。有一次,国王设斋宴请毗舍浮佛,我就把佛必经的道路修平坦,然后在路上恭恭敬敬地等候佛。毗舍佛看见我时,为我摩顶,并对我说:“应该平心地,心地平等,没有分别,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地方就都平坦了。”我听了这句话,当下就开悟了,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微尘,造作出的世界也是微尘,自身微尘和身外所有微尘平等,毫无差别,所以微尘性空,虚妄不可得,本无内外,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种种微尘性体皆空,不相抵触(“触摩”就是抵触),乃至刀兵亦空,亦不相抵触,也就是刀兵也把身体奈何不得。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法性”是诸法的根本。所有的事事物物,包括我们的思想,都叫法。在佛经里,法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很广。所有的东西、事事物物乃至我们的思想都是我们的灵明真性所产生的,都是我们的灵明真性所显现的妙用,我们的灵明真性是诸法的根本,所以叫“法性”。“无生忍”是说能够接受、认可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真理。
持地菩萨悟到了诸法的根本,明白了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的,都是自性的显现,都是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故曰“我于法性,悟无生忍”,他因此证成了阿罗汉。阿罗汉法执未除,仍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因为持地菩萨宿世以平地利益众生,乐修菩萨行,所以证成阿罗汉以后,马上回小向大,入了大乘菩萨位。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妙法莲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这是《妙法莲华经》开示的佛知见,是该经最紧要的精髓。佛在法华会上宣说这个道理时,有五千人因为不相信而退席,而持地菩萨主动起身,证明佛说的话真实不虚,成为法华会上的上首菩萨。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应该仔细观察身心、世界这内外二尘是平等的,没有差别,都是如来藏生起的妙用、是如来藏显发的虚妄的尘境。进而于见色闻声时,不为声色所转,尽管起用而毫无住着,这样就能妄尘净尽,智慧圆明,而成就无上道。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3.以水大入圆通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月光童子(又名月光菩萨)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记得往昔恒河沙那么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叫水天佛,此佛教我们菩萨修习水观,通过观水大而入正定。观水大就是观察身中之水不相倾夺,彼此圆融无碍。具体的观法是:先观想鼻涕、口水,逐渐遍及身体内所有的津液、骨肉里的血液,甚至大小便中的水分,这些水在身体内循环往复,清浊虽然不同,但是水的体性是相同的。我看见身内的水和娑婆世界之外诸佛刹土香水海的水完全平等(“浮幢王刹”指诸佛刹土,“香水海”就是香水注成的海),毫无差别,也就是身内之水与身外之水体性是一样的。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我那时修习水观,初初相应,不见有人,只见有水。因为执著以水为身,水身还没有空掉,所以“未得无身”。当时我是一个比丘,正在静室中安心地禅坐观水,我有个弟子,见我久不出门,就从窗户往屋子里看,他看见满屋子都是清水,此外什么也没有(由此可知,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弟子年幼无知,取一块瓦砾投到水里,瓦砾激水发出声响,他往里看看就走了。我出定以后,顿时觉得心口疼痛,当初舍利弗入定时,遇到违害、复害二鬼,头被复害鬼打了以后,出定感到头疼,我和他的情况一样,出定以后觉得心口疼。
舍利弗于耆闍崛山入定时,有违害、复害二鬼经过,复害对违害说:“我想用拳头打舍利弗。”违害劝他不要打,复害不听,违害见劝阻无用就转身离去。复害就用拳头打舍利弗的头,舍利弗出定后觉得头痛,问佛原因,佛告诉他:“因为复害鬼用拳头打你的头,所以你会头痛。这个鬼力量非常大,如果他用手打须弥山,须弥山也会裂成两半。因为你有金刚三昧之力,所以才不被他所害。”复害鬼因为打阿罗汉,造业受报,所以堕入了阿鼻地狱。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我心中暗想: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久离病缘”,早已不受疾病的困扰。今天怎么会突然心口疼呢?难道是我的功夫退失了吗?(阿罗汉看起来好像已经破了五蕴,实际上并没有破。为什么呢?因为他只破了色蕴,不再执著这个色身,但是还执著意身,只了人我,没了法我。阿罗汉修道发悟不执著肉身,改执佛性中的元素——地、水、火、风为我,以为这是真的,殊不知一有住执,即非真实。这里说阿罗汉觉得心口疼,其实是因为他还执著以水为身,因为有水身在,所以受疼痛的困扰)这时正好扔瓦砾的小童子跑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我就跟他说:你下次再见到水,就开门把水中的瓦砾取出来,他答应照我说的做。后来我再次入定的时候,他又见到满屋都是水,瓦砾还在水中,于是他就开门把水里的瓦砾取出来了。我出定后身体就复元了,心口不再疼痛了。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我就这样修习水观,经过无量佛出世,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出世时,我才消除身见。能观、所观脱落,身内之水与十方世界香水海的水融合为一体,悟到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无二无别。所以佛赐我童真之名,这样我才得以参加菩萨法会(“预”就是参与、参加)。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应该观身内之水与身外之水同为一体,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得无生法忍,圆满菩提,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4.以风大入圆通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法王子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记得过去无量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叫无量声佛,此佛为菩萨开示“本觉妙明”。什么是本觉妙明呢?这个“本觉”就是本性中的觉,本性就是觉,觉就是本性,不是两样东西。“妙明”者,就是了了分明,无所不了,无所不知,而实无所了,实无所知,既无所执,亦无所住,故称之为妙,所以叫本觉妙明。无量声佛让菩萨观察这个世界和众生身体都是以风力为缘形成的。风力就是妄动,因为妄动不已,动极生风,才妄有世界与众生,所以说世界与众生是以风力为缘形成的。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界”为方所;“世”为时间。那时,我就按照无量声佛的教导,观察方所,安立不动;观察时间,迁流不息;观察身体,或动或静;观察妄心,念起念灭。这些妄动之相都是因缘所生,缘起性空,没有自体,所以平等不二,没有差别。于是我悟到种种动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虚妄不可得。十方世界像微尘那么多迷惑颠倒的众生也是一样虚妄,不可得。推而广之,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像一个容器里装的上百个蚊子,嗡嗡乱叫,在狭小的空间里,鼓噪狂闹,无有停息。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我遇到无量声佛后,勤苦修行,不久就证得了无生法忍。心眼开明,见到了东方不动佛国,并作为法王子承事十方诸佛。身心清净,光明大放,洞彻十方,没有障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无依”就是无体。佛问圆通之法,我观察风力无体,不可得,当体即空,由此悟到菩提真心,证得无出无入的大定,与十方诸佛同传的妙明真心契合。所以我认为以风大入圆通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5.以空大入圆通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虚空藏菩萨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和您在过去定光佛(“定光佛”又名燃灯佛)出世时,同事定光佛,那时我已证得身体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那时,我手拿四大宝珠(表示地、水、火、风四大),能够照亮十方世界微尘那么多的诸佛刹土,使这些刹土都化成虚空。
我们的佛性本有七大种性,就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种性中以地、水、火、风最为主要。世界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里以四大宝珠普照十方,表示四大圆明,遍一切处,十方化为虚空表示四大以虚空为体,当体即空。因为虚空藏菩萨观四大周遍法界,体合真空,所以获得无边之身。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又于自心显现大圆镜,镜中放出十种微妙宝光,光明流注十方,尽虚空际,无量无边。
镜子表示我们的真心、佛性。我们的真心、佛性是大圆镜智,它朗照十方无有障碍,十方世界无所不显、无所不见。修法证道有五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在恒河大手印里,称为法身体性智。法身体性智是总的种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最后圆成,六祖讲过:“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是修道时,先从第六、第七识上下手来修,因第六识的势力最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它在分别蠢动。如果六识妄想不动了,没有什么妄想消息传给第七识,七识就转了。七识是传送识,它把六识传来的消息收下来,然后送到第八识里面去。六七识在修因中转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则第八识和前五识就随后因无妄种可藏和无第六识的干扰而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了。因此,从除习气、在事境上修来讲,转识还是从第六识开始转,第八识还须在后头转,一下子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是不可能的。我们时时刻刻在六识上做功夫,妄想就不动了,就不跟境界转了。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把圣种、净种传递给第七识,第七识再传给第八识,从而把染种转为净种而生西、了生死。所以说在八识中,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我相,我是他非,贡高我慢得不得了,总以我为主,一切都归我,贪得无厌,所以第七识最坏。因此,修法打七就是打倒第七识。其实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如,哪里有我?但是人们的我执炽盛,都把别人看得低一等,人家都不行,唯我顶好,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就不平等了。因此,第七识一转之后,即没有人我是非得失,一切都一样,一切法都平等无异了。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诸幢王刹”即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大圆镜显现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入我身,我身同虚空,和十方三世诸佛刹土打成一片,圆融无碍。我身能自在无碍入微尘那么多的国土,广做佛事。“得大随顺”,就是一一皆入平等法界。这是说与十方诸佛彼此交参无碍,亲证华严境界了。
真正的大光明是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三世佛都看得见,你在诸佛身中,诸佛在你身中,彼此交辉无碍。《华严经》中讲:佛性就像十方明镜互照,各影都在对方镜中,重复交参,我入入我,重重无尽。
成道可分四个步骤:第一步“见到本性”。现在能明白这一念断处的灵知就是本性,也是一样。大圆满也是直接开示,使人当下见本性。接下来做保护功夫,做保护功夫当中“觉受增长”,这是第二步。觉是觉悟、觉照,不迷,不为境界所动、所转。真正的觉悟就得到真正的受用,就不会烦恼了,不然,逆境时你要烦恼、要发火。觉悟了,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影子,不执著,不追求,不烦恼,就得真实受用,法喜充满,一天到晚轻安愉悦,快活得很。所以说初地是欢喜地,觉受增长,就一步步向上证,初地、二地、三地……,自己常考验自己:“我现在比以前如何,是否有所进步?”当然不是一步登天,一下就到十地、等妙二觉了,要有个过程。第三步是“明体进诣”。明体就是光明体,进步了,光明大发,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诸佛入我身,我身入诸佛之身,彼此交参无碍,这是《华严经》的境界。因为这是觉受增长的缘故,到这个地步,贪瞋痴慢疑就绝对没有了,一点儿都没有了,但还不是究竟。最后第四步才是“法界究竟”。一切光明都不可得,一切神通都不可得,都摄归自性,都不显现,按大圆满说起来就是“如腊月三十之月”。腊月三十的月亮还能看得见吗?看不见了,摄归自心,都没有了。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之所以有这么广大的神通力用,是因为我仔细观察四大虚妄,了不可得,没有自体,只是随着妄想的生灭而生灭,体性和虚空一样无二无别。而诸佛国土也是如此,也虚妄不可得,体性如虚空,所以一切都是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显现。如来藏妙真如性虽然无形无相,但它周遍法界,能生万法,我由此而证得无生法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修空观,观察虚空无边无际,由此证得三昧(即正定),因定发慧,显现圆满光明的广大妙用,这样修行最好。
6.以识大入圆通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弥勒”译为慈氏。弥勒菩萨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记得过去微尘那么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叫日月灯佛,我随日月灯佛出家,虽然身体出家,但是心还是贪图世间虚名,喜欢奔走于王公贵族。那时,我的心散乱,追逐外境,所以日月灯佛就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就是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是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万法唯识”是说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以此来摄我的散乱心,于是我勤苦修习,证得三昧。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多生历劫以来,我以此三昧奉事过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因为了悟万法唯识,所以向外驰求、爱慕虚名的心才息灭掉。到燃灯佛出世,我才证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才明白尽虚空的如来国土,无论是有净有秽的凡圣同居土,有净无秽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还是无净无秽的常寂光净土,其净秽有无,都是真心显现变化的。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我了知万法唯识,而识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一切思想念头都是识神的性体──也就是真心显现出来的,即“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无量如来亦从此流出。所以我现在已蒙佛授记,补释迦佛的佛位,将来释迦佛退位后,我就继任,成为贤劫第五尊佛,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之法,我认为应该仔细观察十方世界皆唯识所变,识心达性,了知自性圆满、妙明,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自性的作用,从“依他起”观空,了却“遍计所执”,而证入“圆成实性”,认可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无生法(“无生忍”就是认可、接受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我认为这种修行方法最好。
依相宗说来,要证真如妙体,须修三观:一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凡夫执著、追逐外境,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着,故为遍计所执。二是依他起性。因修观而明一切事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他物而有,如草绳无有本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相而证入本性。三是圆成实性,即真如佛性。这三观是相宗的实修方法。从“依他起”观空,了却“遍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接指示你认识真如本体,即八识之中本有之觉性就是本觉,即《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认识了真如本体,还需绵密保任,除尽妄习,才能圆证菩提。
7.以根大入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是说在一劫中相续有十二尊佛出世。《无量寿佛经》说这十二尊佛是: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段经文说:这时大势至法王子与他的同伴──五十二菩萨起座(“同伦”就是同类、同伴),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记得过去恒河沙那么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叫无量光佛,这一劫有十二尊佛相继出世,其中最后一尊为超日月光佛,此佛教我们通过念佛证入三昧。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者,今心也,即当前一念心。佛者,觉也,即真如自性、一实相印。见、定、行三要之行法,令心念念在觉,不离一实相印,正是“实相念佛”;《观无量寿经》讲了十六种观法,修习这十六种观法也是念佛,谓之“观想念佛”,观观未离妙明真心;瞻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圣相,妙相庄严,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是念佛,谓之“观相念佛”,也在在未离妙明真心;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心念耳闻,摄住烦乱之心,将妄念转换为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贯彻始终,谓之“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何曾离开真心半步!若口诵心不行,那就不是念佛。憨山大师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末法修行,若欲得度生死,唯依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种种念佛法门。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这里“一”指佛,是说佛无时无刻不在接引我们,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一人专忘”,这里“一”指众生,是说众生颠倒,追逐外境,忘失本真。“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是说佛总是不离众生,而众生却常不见佛,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佛忆念众生,假如众生也能忆念佛,“二忆念深”,佛忆念众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忆念,假如众生也能时时刻刻一心不乱地念佛,佛与众生相互深深忆念,乃至于生生世世一心专念,相续不断,形影不离。果真能如此的话,那么众生的生死命根──妄念就将终断,到最后忽然根尘脱落,花开见佛,就生到净土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就是母,我们是子,佛总是时时刻刻接引我们,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但是假如儿子逃走(心散乱、向外驰求,不能回光返照就是逃走),母亲忆念又有什么用呢?假如儿子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我们众生虽然业障深重、久居苦渊,但我们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万德庄严,虽然在十万亿佛刹之外,却仍是我们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若苦修,必能感佛慈悲而相应,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无可乖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心空了,就跨过十万亿佛土到西方了,所以说西方非遥远,就在你面前。简单说一句,就是你心无所住,一切皆空,你心就是佛,佛就是你心,这里就是西方,西方就是这里,当下就生西方了。不要等死后,活着的时候就生西方,是真的生西方,活着的时候不能生西方,到死了才生西方,恐怕就难了。所以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由此可见,念佛时,心要忆佛念佛,切不可散心口念而心不忆佛,所以一心不乱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忆佛念佛,自然感应道交,我们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如此念佛,自然心花开放而见自性佛,即“花开见佛悟无生”,这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还有什么方便渐次啊?所以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譬如有人被香气熏染,身上就有香气,这叫“香光庄严”。念佛的人能用一句佛号摄住妄念,以佛念代替妄念,久久熏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将妄心转为净心,这和以香光庄严自身是一样的道理。大势至菩萨因地本是通过一心不乱地念佛而证入无生法忍的,现在于这个娑婆世界摄受念佛的人归于净土。
佛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古德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莲池大师云:“念佛就是于众生生死切近处(妄心)做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我们如果不体察佛祖的深心和伟大的教导,认真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赖弥陀之愿力接引往生,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古德云: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应)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指念佛功夫纯熟,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无能无所、无净无秽,天真佛性朗然现前,这才堪称“净念”,“相继”就是相续。要以一句弥陀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清净净地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六根当中意根是最难摄的,一静下来这个妄想就来了。因为动惯了,不静下来还不知道,有时候心乱了还不知道,静下来后就容易看见。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水清净了,泥沙沉下来,就看见了,水不清净,就看不见泥沙,所以坐下来就看见了。妄念颠倒,很难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闻的办法来抓摄六根,把妄想打断、身心脱落,本来的佛性就显现了。所以如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见性。
这段经文说:佛问圆通之法,我不是单独选择一根起修,而是用一句佛号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抓住,无能念之心,也无所念的佛号,一心不乱,如此净念相续不断而得以证入三昧。从我修行的经历来看,这种修行方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