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现在我们要开讲《摄大乘论》。这部论是无著菩萨所著,是唯识宗最初一部总结唯识道理的书,也可以说是无著菩萨学了唯识学后最初著的一部论。
世亲菩萨,学过《俱舍》的都知道,开始从有部出家,弘扬《俱舍》,是根本部的,但是经过无著菩萨劝解,他后来皈信大乘。世亲菩萨听了无著菩萨的教化之后,他因为过去毁谤过大乘,很痛悔。如何忏悔呢?他本想把舌头割下来忏悔。无著菩萨说:舌头割下来没有用,你还是用这个舌头来弘扬大乘,以此功德来忏悔你以前的那些谤法罪过。那么第一步,无著菩萨著本论《摄大乘论》,叫世亲菩萨做一个解释。世亲菩萨从此就开始弘扬唯识宗的教义。
讲这一部论,我们采取世亲菩萨的释(以下简称《世亲释》),也是这个理由。因为无著菩萨亲自叫世亲菩萨为这部论做解释,那是能够直接体现无著菩萨原意的。古代的疏里边还有一本《无性释》,在有些地方是有特殊发挥的。这一本书,在我们在讲义里也采用了一些:在《世亲释》里边比较略的或者没有讲到的,以《无性释》做补充。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这里有一张表。世亲菩萨由无著菩萨传给他唯识,他下面有三个传承:一个是安慧、德慧、调伏天。这个传承在西藏弘扬得比较多。第二个是陈那菩萨,陈那下边就是无性,无性下边是护法、戒贤、玄奘法师。这个跟我们汉地唯识宗的关系特别亲一点。陈那菩萨的另外一个法流是专门讲因明的,传给商羯罗主,再就是传法称论师了,这是以因明为主的,也是唯识里的一派。最后一个是难陀,他下边传胜军论师。这是世亲菩萨法流的大概情况。
现代的注解,我们可以找得到的,太虚法师有半部,只是开了一个头;持松法师也有一部注解。这两部现在不好找了。现在能找到的,印顺法师的《讲记》跟王恩洋的《疏》,这两本可以作参考。我们的参考资料:一个是无性的,一个是印顺法师的,一个是王恩洋的。如果找得到,持松的也可以参考一下。我们以世亲菩萨思想体系为主。王恩洋的《疏》跟印顺法师的《讲记》各有特色:印顺法师对唯识的源流、体系探讨得比较深刻一点;王恩洋的《疏》对名句解释得比较详细一点,这两个各有可取之处。
我们现在在开始就引用印顺法师《讲记》的开端——「悬论」,这是讲它的一些历史根源,以及思想体系等一些问题的。这个在学《摄大乘论》之前了解一下,对我们学这部论有一定好处。
一、《摄大乘论讲记·悬论》
(一)释题
在未讲论文之前,本论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摄」,是含摄、统摄的意思,这可从两方面来说:一以总摄别,二以略摄广。本论以简要的十种殊胜,广摄一切大乘法,这就叫以略摄广。如来说法,每因听众的不同,这里讲波罗蜜多,那里讲十地,现在总举十义,把大乘经中各别的法门,总摄起来,这就叫以总摄别。
「在未讲论文之前,本论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摄」,就是含摄、统摄的意思,这里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以总摄别」,把个别个别的总摄起来;再一个,以略的来摄广的。广的很多,我们全部要学是比较困难的,要略地把大乘的一些要义摄下来,把纲要学到,那么其他的也就可以把握了。所以说「本论以简要的十种殊胜,广摄一切大乘法」,一切大乘的法,归纳成十个最殊胜的东西,这十个殊胜就是本论要讲的。这是说以十个殊胜来广摄一切大乘法,这是「以略摄广」的意思。
「如来说法,每因听众的不同,这里讲波罗密多,那里讲十地。现在总举十义,把大乘经中各别的法门,总摄起来,这就叫以总摄别。」这就是以总摄别的具体例子。佛随机说法,听众根器不同,讲的法也就不一样。有的地方讲波罗密多,就是讲六度;而有的地方讲十地。这个地方讲十个义,这十个义把大乘的各种法门都可以总括起来,这就是解释以总摄别的意思。
「乘」就是车乘,能运载人物从此到彼,有能动能出的作用。众生迷失在生死的旷野中,随着轮回的迷道而乱转,众苦交迫,没有能力解脱。如来就以各种的法门,把众生从苦迫的旷野中运出来。这能令众生离苦的法门,譬喻它叫「乘」。但因运载的方法与到达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别。小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
下边是分开讲什么叫「摄大乘论」,一个字一个字地讲。「摄」已经讲好了,「乘」是什么?乘,我们一般说就是车,可以乘人的,或者载东西的车乘,能够把人或物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去的。这里的「乘」么,从此岸到彼岸了,能够载我们从娑婆这个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去的,这就是乘。乘一般分三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有能动能出的作用」,能动,「乘」就是运动。这个车乘如果不能动,那没有用的。能出,这个动不是乱动,能够出离三界生死的。有这个作用的叫乘。
「众生迷失在生死的旷野中,随着轮回的迷道而乱转」,因为烦恼造业,就感苦果,生死轮回,这个十二因缘大家都学过的。这个生死轮回的苦,就是自己迷失了方向,因烦恼造了业之后,那个业就牵着你的鼻子走,要到哪里去,自己没有主宰的,「迷道而乱转」。「众苦交迫」,这个三界里边,无非是苦。恶道里边是苦苦;人间、天上有坏苦,还有苦苦;总的来说又都有行苦,都离不开一个苦。「没有能力解脱」,凡夫就没有办法解脱了。其他的宗教说了很多,解脱苦难了,升天堂了,我们看到,他好像是暂时脱了人间或者恶道的苦,但是天上微细的苦还是有,而天上的福享完了,掉下来入恶道的可能性却是很大。所以说,这并没有解脱。
「如来就以各种的法门,把众生从苦迫的旷野中运出来。这能令众生离苦的法门,譬喻它叫『乘』」,这能够使众生脱离苦的法门、方法,就把它比喻为「乘」,好像车乘把人、东西从这一方运到那一方。
「但因运载的方法与到达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别。」运载的方法,就是修的方法;到达的目的,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佛果。这有不同,就成了大小乘的差别。「小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我们根据《法华经》意思来说,声闻、缘觉是化城,实际上究竟是一乘的。一乘跟三乘或者五乘的说法,在佛教里面是分两派的,我们《摄大乘论》属于哪派呢?我们下面慢慢地说。这里已经简单地说了有三乘,是分开的。大乘是菩萨乘,菩萨乘的果是佛果;而声闻乘、缘觉乘的果是阿罗汉跟独觉。
「大」,梵语摩诃,含有大、多、胜三义。实际只是一个大义,不过一从多显大,一从胜显大而已。所以这大字,只要从量多质胜所显的含容大与殊胜大去说明。一含容大。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曾作这样解释: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纳它,所以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三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则有五百由旬,所以小乘三百由旬的终点,不过是大乘五百由旬行程里的一个中站而已,除此,大乘还有它更远的目的。这样,大乘不一定离开小乘,而是能含容小乘,内容比小乘更广博的佛法。因此,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法门』,『二乘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什么叫大乘?《摄大乘论》的这个乘是大的,不是小的,是区别于二乘。印度话「摩诃」,在我们汉语里就是包含有大、多、殊胜这三个意思,实际上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大,因为大就多,多也就殊胜。所以总的是大,大的里边又分出多、胜两个意思。「不过一从多显大」,一个是从多,就是数字很多,显它是大;一个从殊胜,显它是大而已,总的离不开一个大。「所以这大字,只要从量多质胜所显的含容大与殊胜大去说明」,它的含容大,这是量多;殊胜大,就是质的殊胜。这是说明「大」的意思。
含容大。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曾有这样的解释:大乘可以含容小乘,就是大乘的法可以把小乘的法都包得进去的。「能容纳它,所以是大。」我们学过《论》的也知道,你学大乘,必须从根本乘下手。这个根本乘,过去就叫小乘,实际上小乘到了一个目的地后,还要往前走的。比如说小学,他毕业了之后,还得要进中学,中学毕业了进大学。小学仅仅是进大学的一个基础而已,所以大学的知识能包含小学知识。那就是说大的可以包含小的,能容纳它,这就是大。因为它能容纳二乘,这就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三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则有五百由旬」,这是《法华经》的比喻,三百由旬并没有到达目的地,只是化城,因为这些人的心力薄弱,走五百由旬太远了,他不想走,那么就说三百由旬是目的地,他就感到路不太远,他就走了。走到那里,他的意志已经坚强了,再给他说「这只是一个化城,再往前走」,那么他也愿意走了。小乘的三百由旬,大乘的五百由旬,这个三百由旬就包含在五百由旬里边了,所以说大的能够包含小的。「除此,大乘还有它更远的目的,这样大乘不一定离开小乘」,这就是《法华经》说的,大乘并不离开小乘。小乘仅仅是大乘的一个基点、出发点,它是基本课程;大乘不但不离开,而且容纳小乘。所以毁谤小乘,那也犯了菩萨戒,也是不行,犯戒。「内容比小乘更广博的佛法」,既包含小乘,而比小乘还要广还要博,这个就叫大乘。「因此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法门』」,正是这个原因,《般若经》里说菩萨一切法门都要学,包括小乘的也要学,你小乘的不知道,大乘的也上不去。「『二乘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的无生法忍,就包含着二乘的智慧跟断德那些功德。这是说大,大乘的大是容量大,能包含一切法了,把二乘都包在里头。
二殊胜大。无著菩萨等一系大都偏重这一点: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没有,这部分独有的思想,要比小乘来得殊胜。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义上发挥,所以大乘好像是小乘以外的另一种殊胜的佛法。殊胜是什么?就是摩诃。殊胜义是大义,所以大乘亦名胜乘,小乘亦可名劣乘。这样,大小乘的差别,不单是量的广狭,而且是质的胜劣。本论是属于这殊胜大一系的作品(以上约偏胜说)。殊胜就是摩诃。
现在就以本论所说的十种殊胜来解释。十种殊胜,依一般说,可分为境行果三类:一、二是境的殊胜;三至八,是行的殊胜;九、十是果的殊胜。境行果都是殊胜的,都是大的,不共小乘的。而这殊胜的境行果法,可以运载众生出离苦海,所以叫大乘。
「论」,有教诫学徒,分别抉择的意思;这如寻常所说。
第二个是说殊胜大,无著菩萨这一个体系,「大」都是偏重殊胜这一方面说的。「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没有,这部分独有的思想,要比小乘来得殊胜。」前面说大乘包含小乘,那是指共的,《论》里边就有共下士道、共中士道,跟大乘共的;而上士道里边有特殊的,中士道、下士道是没有的,这就是殊胜了。小乘里边没有的东西,而大乘都有的,这个就显得它更殊胜。「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义上发挥」,无著菩萨的法流,大乘的「大」都从殊胜的这一方面来发挥的。「所以,大乘好像是小乘以外的另一种殊胜的佛法」,不一定了解佛法的人,他以为大乘跟小乘好像分开来,大乘是殊胜的,小乘就不太殊胜。我们前面说过,实际上小乘是容纳在大乘的里边的。而这个地方是偏于殊胜方面来说,好像两个是分开了。什么是殊胜呢?「就是摩诃」,殊胜的意思就是大。「大」也叫「胜」,大乘也叫胜乘,小乘也叫劣乘。
「这样,大小乘的差别,不单是量的广狭,而且是质的胜劣。」那么大小乘之间不单是量有宽有窄,而且质也有殊胜不殊胜。
「本论是属于这殊胜大一系的作品」,《摄大乘论》是从殊胜方面来发挥的,属于这方面的论著。「殊胜就是摩诃」,殊胜也就是大的意思。
「现在就以本论所说的十种殊胜来解释」,哪十种殊胜?论里面要广讲,「十种殊胜,依一般说,可分为境行果三类」。境,所缘的境界;行,就是我们修的行;果,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最后证得的果。以这三个来统摄十个殊胜。第一个、第二个是境的殊胜,就是所知依、所知相,那是境的殊胜。从第三到第八,也就是六波罗密多、三学等,这都是行的殊胜。最后果里边分断的果、智慧的果这二种。这十种殊胜总的可以归纳为境、行、果。境行果都殊胜,所以说大,是不共小乘的。「而这个殊胜的境行果法,可以运载众生出离苦海,所以叫大乘」。这是从它殊胜方面来作特别的发挥,这部书的重点是在这里。
「论」这个字怎么讲说?「有教诫学徒,分别抉择的意思」。我们在《俱舍论》也讲,论就是教授学徒,就是教授教诫他下边的徒弟。「分别抉择」,就是说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这个叫抉择,分别抉择里面的内容。这个意思叫论。「如寻常所说」,一般都这么说,这里也稍微引一下。
(二)本论与释论及翻译
本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从世亲、无性两种释论所依的本论考察起来,已有些出入。摄论在印度,是有好多种不同诵本的。至于我国的各家译本,文句与意义上的不同,那就更多了。不管他论本如何出入,这部论是唯识学中扼要而最有价值,为治唯识学者所必须研究的圣典,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下边是谈一下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本论跟它的解释论以及翻译。因爲原来是梵文,翻成汉语有几种翻译。「本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从世亲、无性两种释论所依的本论考察起来」,本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释论,还有无性菩萨的释论,这两个释论里边所依靠的本论对起来看的话,「已有些出入」,就是说从这两本释论来看原文,本论原文已经不是一模一样,有些不同之处。「摄论在印度,是有好多种不同诵本的」,它有好几个版本。我们中国的译本,「文句与意义上的不同,那就更多了」,就是原始的印度梵本就有不同,翻到中国来,不同的法师、不同的宗派,翻译过来,当然意思不同的就更多了。但是「不管他论本如何出入,这部论是唯识学中扼要而最有价值,为治唯识学者所必须研究的圣典,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尽管本论的论本有一些出入,就是有些不同之处了(这个不同也是微乎其微,没什么大关系),但这部论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否认的,唯识学里边最扼要、最有价值的就是这本书。所以我们选这部书,也就是说要学唯识学,这本书是不可少的。它是最初成就唯识体系的一部书,而且是最扼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本,是研究唯识学的人必须要研究的一部圣典,这是哪个也不能否认的。
本论的释论,在印度有世亲、无性的两种,还有其他不知名的也说不定。在这两种释论的作者中,世亲是无著的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论理,世亲的解释要比较确当,比较能阐明无著的本意。故研究本论,应以世亲释为主,无性释作参考。
「本论的释论」,就是解释《摄大乘论》的论,「在印度有世亲、无性的两种」,可能还有其他的,但没有传下来,印度梵本只有这两种传下来。在这两种释论的作者中,世亲是无著的亲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论理,世亲的解释要比较确当」,按道理说,世亲的解释当然要更确当一些,更能阐明无著菩萨的本意。因为他是无著菩萨的亲兄弟,又是无著菩萨的弟子,这部论又是无著菩萨授给他,叫他做注解,所以从这些方面推论,世亲的解释要比较确当,最能够符合无著菩萨的本意。所以研究本论,应该以《世亲释》为主,《无性释》作参考。我们的教本也是用《世亲释》。至于说现代的一些教本,文字不是更好懂一些吗?我们经常说,我们学佛教,应当学经典著作,如八大论师的,唯识的是无著、世亲,中观的是龙树、提婆,因明的是陈那、法称,戒律的是释迦光、功德光论师,这些都是可靠的、不可动摇的,其他的、后人所作的,当然也有很好的,像祖师作的,那是价值极高,但是近代的著作,我们说一般凡夫写的,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偏见。所以我们还是以经典著作为主好一些,其他作参考。即使无性离开世亲也不过隔了一代,他的也只作参考,以世亲的为主。
本论在我国有三种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这三种译本,文义大致相同。释论中的世亲释,我国也有三译:一真谛译,二隋达磨笈多译(里面也含有本论),三玄奘译。将这三种释论的译本内容比较起来,相差就很远了。陈译最多,有十五卷,隋译与唐译的都只有十卷。讲到翻译的忠实,真谛译可说不很忠实,但说他的见解错误,那也不尽然,细读他的译文,有些思想是与无性释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想到他是参考无性释,或当时其他的释论而综合糅译成的。所以,可说他的翻译欠忠实,不可一定说是思想的错误,从他的译文里,很多的地方,可以见到初期唯识学的本义。所以我们虽采用玄奘译作讲本,但对真谛的译本,应以活泼的方法,客观的见解去看它,不能抹煞它的价值。此外,无性释有玄奘的译本,也可以作为参考。
翻译方面,在东土本论有三个翻译:在元魏的时候,佛陀扇多有一个翻译;在陈朝的时候,真谛三藏法师也有一个翻译;唐朝玄奘法师也翻了一次。「这三种译本,文义大致相同」,这是说《摄大乘论》本论。「释论中的《世亲释》」,我们东土的翻译也有三个:一个是真谛三藏的翻译;一个隋朝达摩笈多的翻译;还有一个就是玄奘法师的翻译。我们采取的是玄奘法师的翻译。「将这三种释论的译本内容比较起来,相差就很远了」,同样地根据《世亲释》梵本,三家翻译的内容相差相当大。陈朝真谛法师译的最多,有十五卷。隋、唐的译本都只有十卷。
「讲到翻译的忠实,真谛译可说不很忠实」。忠实,就是说一个字一个字不动地翻译,就是一种直译;另一种是意译。「但说他的见解错,那也不尽然」,他的翻译是根据意思翻的,跟鸠摩罗什翻译的风格一样,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翻的,所以说翻译「不很忠实」,就是这个不是按照一个字一个字翻的,是从它的意思来翻,当然不能就说他错。「细读他的译文,有些思想是与无性释相同的」,他属于无性论师体系的。「因此可以推想到他是参考无性释,或当时其他的释论而综合糅译成的」,不是完全根据原文一字不动地翻的,而是根据其他的释论综合起来,把它的意思合上去翻,所以内容很多。说他的翻译不够忠实是可以说,但是不可说他思想错误。从他译文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初期唯识学说的本义。所以,我们虽然采用玄奘法师译的作讲本,「但对真谛的译本,应以活泼的方法,客观的见解去看它」,作一个参考,「不能抹煞它的价值」。印顺法师也是采取玄奘法师的作讲本。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学《摄大乘论》,也是用玄奘法师的作讲本。玄奘法师的文字比较好看一些,之前翻译的文字不太好看。再一个,玄奘法师的翻译也比较严格一些。(玄奘法师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此外,《无性释》,也有玄奘法师翻译的译本,也可以作参考。我们讲的时候参考了一些,但是这部书内容比较多,恐怕大家也看不进去。我们指定的参考书就是王恩洋的《疏》以及印顺法师的《讲记》,这个比较容易看。如果你看的参考书比教本更难懂,或者同等难度,那参考价值就不高了,我们要参考好懂一些的。所以,《无性释》我们就没有广地介绍大家参考,学得好的,如果你精力有余,也可以参考一下。
(三)本论的组织
本论的魏译,是没有分品分章的。陈译与隋译,分为十品,每品又分为几章。唐译分为十一品,但没有分章。陈隋二译的分为十品,即依十种殊胜的次第,这本是自然而合理的科判。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所以唐译又别立一品,合为十一品。这些品与章的分科,本非无著本论的原型,也不是世亲释论所固有的,大抵是后代学者的一种科判,夹杂在论文中,像金刚经的三十二分一样。
本论组织比较重要,大家要知道一下。「本论的魏译」,元魏的译本没有分品、分章。陈译跟隋译都分了十品,每一品有几个章。唐译分为十一品,但是没有分章。陈、隋两个译本是十品,是依十个殊胜的内涵来排的,「这本是自然而合理的科判」,这样分当然本来是合理的,也是自然的。「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所以说把它分到十个殊胜里面去,也是不太恰当,因为前面的部分是序和纲要,不是属于第一个殊胜的。所以,唐译又把它另外归为一品,合为十一品,那就是比较合理的,这是玄奘法师分的方法。这些品跟章的科分,也不是无著菩萨本来有的,也不是世亲菩萨释论里边本来有的,大概是「后代学者的一种科判」,夹在论文里边的。他举个例,好像《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在佛说法的时候,这三十二分是没有的,后人因为把它的意思分标一下,就分了三十二分。印顺法师认为这些科、章也是这样分出来的,无著菩萨著论的时候没有这么分。
如从本论的文段次第作严密的科判,应分为三分十章。一、序说,二、所知依,三、所知相,四、入所知相,五、彼入因果,六、彼因果修差别,七、此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八、彼果断,九、彼果智,十、结说。此十章的初章,即序说摄大乘;末一章,即结说摄大乘;中间八章,即个别地论述摄大乘的十种殊胜。所以可总束为序说、正说、结说(但结说的文句过少)--三分。
「如从本论的文段次第作严密的科判,应分为三分十章。」一共三部分、十章,就是:序说、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这三个合成一个)、彼果断、彼果智、结说。印顺法师是这样分的。这十章的初章,就是《摄大乘论》的序,最后一章,结说摄大乘。中间八章,是个别地说它里边的内涵——十个殊胜。这样,他以八章来说十个殊胜,前面一个是序,后面一个是总结。「总束为序说、正说、结说」,这是分三个。我们的仪轨一般也是三分——加行、正修、结修(就是回向),一般都会这样分。
如专从十殊胜的组织来说,十种的前后次第,有着不可倒乱的理由,这在本论中自有说明。如从十种殊胜的名义,作深一层的研究,即看出本论的重心所在──唯识行证的实践,即是从实践的立场,统摄大乘的一切。十种殊胜,不是为了理论的说明,是为了大乘的修行而开示的。佛法本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毘达磨,这些都无非是知的异名。
「如专从十殊胜的组织来说,十种的前后次第,有着不可倒乱的理由。」这十个次第是不可颠倒的,我们学下去就可以知道,「这在本论中自有说明」。「如从十种殊胜的名义……是为了大乘的修行而开示的。」这本书的重点是修行,从唯识修行证道的实践这个立场来讲大乘的十个殊胜,并不是泛泛地谈一些理论,本论的可贵之处也在这里。泛泛地谈一些理论,没有行持,那个就是「说食数宝」了,只是开开眼界而已,如何修的方法没有。本论的重点是行持、修证——如何证到唯识性。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讲得很多。
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转迷启悟」,众生是迷,要使他开悟,启发他,使他开悟。「转染成净的行践」,本来是染污的,把它转成清净的,这个实践行动就是佛法的本意。「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就是要知道。本来我们是迷的,一切都糊里糊涂,要搞清楚,要真正的知道,要有正知正见。我们经书上所有的「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毗达磨」,这些名字无非就是「知」的差别的名字而已。总的说都是要把原本真相弄清楚。所以我们佛教不是迷信,重在知,不是糊里糊涂地听了人家说的就相信他,我们要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情。
在声闻藏中,以知四谛为主;在此唯识大乘中,即以知三性为主。此三性,即真妄、空有与染净,为大乘学者所应知的。所以世亲说:「所应可知,故名所知,即三自性」。所应可知的所知,是开示修行的术语,含有指导去体认的意味,与能知所知的所知,意义不同。此应知自性的染净真妄(即三性),如知道他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因缘即是缘起,即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从阿赖耶杂染种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为遍计执性的生死;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缘起的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
在声闻乘里边,所知以四谛为主,苦集灭道;在大乘唯识宗里边,「以知三性为主」,就是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把这些搞清楚,从这个三性来透析宇宙的一切真理,在方法上跟根本乘的有所不同。这个三性,就是真的、虚妄的、空的、有的、染的、净的,是学大乘的人都要知道的,以三性来解释这些,使我们知道正确的意义。「所以世亲说:『所应可知,故名所知,即三自性』」。第一个殊胜就是所知依,什么叫所知呢?应当要知道的。我们众生该知道的东西不知道,迷了,做错误的事情,成了染污的,流转生死,受苦。我们学佛,要把迷的东西转过来,那些所迷的境,该要知道的把它知道。「所应可知」,应当要知道的,而且可以知道的,要知道它。这个就叫所知。知什么呢?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
「所应可知的所知,是开示修行的术语,」,是一种专门的话。「含有指导去体认的意味,与能知所知的所知,意义不同」,我们一般说「能所」,「能知」是指我们的识,「所知」是指境。这里的「所知」跟我们一般说的「所知」意思有些不同的。「此应知自性的染净真妄(即三性),如知道他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因缘即是缘起,」把他因缘知道了,就可以转化。「即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个缘起就是阿赖耶识。唯识宗的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缘起。佛教讲缘起,如果你知道缘起,你就改变了。算命算不准也是这个道理,算命的只能够从它缘起的趋向看,算得最准也仅仅是它的趋向能够算到,果还没出来之前,你这个因缘可以改变,一改变,这个果也就变掉了,所以说算命算不准。佛教也反对算命,算命是宿命论,就死在这个命下了。我们要改变命运,不但世间的命运可以改变,凡夫流转生死的命运、三恶道受苦的命运,都可以改变,改变爲成佛度众生的命运。知道缘起之后,就有自在权,否则你就死在命下。所以佛法的可贵,我们从多方面可以体会到。
「从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所生起的」,阿赖耶识里边有很多不好的种子,烦恼种子这些,它所生起的东西,就是依他起染的那一分,「而成为遍计执性的生死」,遍计所执所感的生死,这就是染污的那一分。「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如果你把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习气)对治掉,而熏成清净种子。这个清净种子哪里熏起来?从佛的言教中熏习。所以说要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就是将清净的种子种下去。阿赖耶识里边杂染种子是过去就有的,而清净种子就靠我们现在去熏习,多听闻正法,把清净的种子种下去,将来它能开花结果,就能成佛。所以我们把杂染种子习气对治掉,熏成清净的种子,这就能够「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所以说,依他起是个转折点:依染的依他起,就流转生死受苦;依清净的依他起,就可以成就圆成实的涅槃。
「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缘起的流转生死」,这是讲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因为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此有故彼有」。反过来是还灭,「此无故彼无」,无明灭行灭,行灭识灭,识灭名色灭……。那就是还灭,就是涅槃,就是缘起的还灭而得到涅槃。所以说「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这是可能的,不但是可能,一定是达得到。如果没有可能,我们修了干啥?白白修了。正因为是可能的,佛也是经过这个修行而成功的,那是决定没有怀疑的,所以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修。这个虽然可能,众生却不能,众生的份上,他这个能力还没有。「病根在无知」,为什么众生不能呢?无知,不知道。知道了就不会流转生死,因为不知道,也达不到转染成净、转妄为真。既然病根在无知,我们就应该着力于知,要多多地听闻正法,把正知正见生起来,一些应当知道的要知道。
所以,大乘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依本论说,即由加行无分别智,修习唯识无义的观行,进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无分别智,再从根本无分别智,引生无分别后得智,不断的修习。智的修习与证入,不但是无分别智而已,无分别智--般若,虽是大乘道的主体,但与五波罗蜜多有相依共成的关系,必须修行六波罗密多,纔能证入应知自性,也唯有智证应知自性,六波罗蜜多纔成为名符其实的波罗蜜多。理证与事行,有互相推进的因果性。
「所以,大乘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依本论说,即由加行无分别智」,我们修无分别智(就是证到真如的智慧),加行的时候,还没有证到的时候,叫加行无分别智,这在后面要广讲的。「修习唯识无义的观行,进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无分别智」,这是依唯识的方法,依中观的方法也可以证到无分别智,这里讲唯识,就以唯识的方法来说。我们先修加行的无分别智,由加行无分别智,修习唯识无义的观行。唯识无义,不是「没有意义」的意思,这个义就是外境的意思,整个三界只有识没有外境,这个学过《唯识二十论》的都知道。只有识没有外境的观行,就是修唯识观。这样修习唯识观的话,进一步就可以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境界。初步是悟到一切境界是虚妄的,唯识所现;再进一步,识本身也是一个所执的境,也要空掉,能所都空了。所以说境是空了,心也息下去了,能知的识,也把它除掉。就是平等,能所平等平等了,就得到根本的无分别智。「再从根本无分别智,引生无分别后得智,不断的修习」,这个后得智是说法用的。根本智是离言说的,你要给人家说法,那要后得智。后得智可以有言说,有名言,而这个名言,跟我们在迷的时候截然不同,从根本无分别智流露出来的,一切都是依开悟后的境界而说的。「智的修习与证入,不但是无分别智而已」,我们修习智慧,不单是无分别智,还有后得智(中观里边叫做方便智)。一个讲空,一个讲缘起,两个不能隔开的。无分别智就是般若,就是那个证一切法空的般若。「虽是大乘道的主体,但与五波罗密多有相依共成的关系。」有的人说重点是要得到无分别智,般若得到之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它也不能离开前面五个波罗密多,这两个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修行六波罗密多,纔能证入应知自性。」我们要证入这个应当知道的自性,必须要修六个波罗密多,不能说我把般若波罗蜜多证到就行。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要靠前五度,互相地依靠,相辅相成地得到,离开前五度,般若波罗蜜多无所生起,离开前五度,般若波罗蜜多也无所依靠。海公上师比喻说,般若波罗密多,就像刀的锋一样,假如你离开刀,这个刀锋哪里来?你说「我只要刀锋,很厉害,这个刀背是钝的,这个刀柄没啥用处,我不要,我只要刀锋」,哪里去找呢?这个刀锋就在刀上边嘛,刀磨利了,就是锋了,离开这个刀的整体,没有一个刀锋的。般若波罗蜜多跟前五度的关系也同样的。「也唯有智证应知自性,六波罗密多纔成为名符其实的波罗密多」,也只有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证到了,就是一切法自性证到之后,这个波罗蜜多纔叫到彼岸,否则的话,达不到彼岸的,仅是六个修行的方式而已。要达到彼岸,必须要有证到自性的智慧。所以说,前面五个波罗密要能被称为波罗密多的话,一定要靠般若波罗密多;而般若波罗密多的产生也非靠前五个波罗密多不可。所以说「理证与事行,有互相推进的因果性」,理证,就是证空性,事行,前面五度,两者有互相推进的因果关系。
智证中心的六度大行,如从他的离障证真的前后阶段说,即有十地。如约智体前后相生而次第完成说,即由戒而定,由定而慧。本论对于慧学,有特别的发挥,由慧学而到达究竟圆满,即离分别的涅槃(应知自性的转妄染为真净)与无分别的佛智。此二者与三学,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本论的十殊胜,实即开示大乘学者应知的实行程序而已。
「智证中心的六度大行,如从他的离障证真的前后阶段说,即有十地。」我们的智慧要达到离障证真,就要修六度。这个六度,从他离开障碍、证到真如的阶段来说,分成十个阶段。这十个阶段就叫十个地。「如约智体前后相生而次第完成说,即由戒而定,由定而慧。」这个智的体是怎样生出来的呢?依什么次第纔能成就这个智慧呢?那就是戒定慧。先要从戒下手,从戒而得到定,由定而开智慧。「本论对于慧学,有特别的发挥」,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论里面有三品专门讲这个,而对于慧学的无分别智有特别的发挥,讲得很仔细。「由慧学而到达究竟圆满,即离分别的涅槃(应知自性的转妄染为真净)与无分别的佛智。」智慧达到最圆满就得到涅槃。这个涅槃就是,应知自性的虚妄转掉了,成了清净的,应知自性的染污去掉了,成了干净的;另外,就是无分别的佛智。
「此二者与三学,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本论的十殊胜,实即开示大乘学者应知的实行程序而已。」就是说我们大乘行者应该知道怎么修行,它的程序,这个里边是以十个殊胜来讲的。细致的内容,我们后边都要讲,这里仅仅是提一下纲要。
(四)摄论与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关系
本论十殊胜的组织形式,不是无著的创说;就是摄大乘的名目,也不是新立的。这如本论的最初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有十相殊胜殊胜语』。又末了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即无著)略释究竟』。这可以看出,阿毘达磨大乘经,本有摄大乘品,此品即有十种殊胜的教说。无著依此品造论,所以名为摄大乘论。然从本论的体裁内容看,无著的略释,决非注疏式的释论,也不拘泥地限于一经,而广引华严、般若、解深密、方广、思益梵天所问等经,瑜伽、大乘庄严经、辨中边、分别瑜伽等论。可以说,本论是采取十种殊胜的组织形式,要略的通论大乘法门的宗要。所以,摄大乘论所摄的大乘,即是大乘佛法的一切。
《摄大乘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摄大乘论》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中的一品而造的,它们的关系当然很密切。本论十个殊胜的组织形式,并不是无著菩萨自己创造的;这个「摄大乘」的名目,也不是新立的,是本来有的。「这如本论的最初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十相殊胜殊胜语』」,《阿毗达磨大乘经》里边本来就有十种最殊胜的殊胜语。最后又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阿僧伽就是无著,这是论的最后一句话,前面讲完了,他就说《阿毗达磨大乘经》里边有一个「摄大乘品」,「我阿僧伽」(无著菩萨自称)已经略略地解释好了。那就是说,这个论的内涵是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摄大乘品」里面发挥出来的。这就可以看出《阿毗达磨大乘经》本来就有「摄大乘品」的,这一品里边就有十个殊胜的教言,无著菩萨依这一品造这个论,论名也根据品名叫《摄大乘论》。
「然从本论的体裁内容看,无著菩萨的略释,决非注疏式的释论,也不拘泥地限于一经,而广引华严、般若、解深密、方广、思益梵天所问等经,瑜伽、大乘庄严经、辨中边、分别瑜伽等论。」虽然说无著菩萨是依《阿毗达摩大乘经》里「摄大乘品」而造的,但是并不是只拘泥于这一部经,他广引了《华严经》《般若经》《解深密经》《方广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等,还有论里边的《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分别瑜伽论》,这里边都有引的,它涉及到各个经论的内涵。所以说,「本论是采取十种殊胜的组织形式,要略的通论大乘法门的宗要」,形式上以十种殊胜方式来组织,而它的内涵,所有的大乘法门,经里边的也好,论里边的也好,宗要都摄在里头。所以说,「摄大乘论所摄的大乘,即是大乘佛法的一切」,这个论把一切大乘佛法都摄尽了,这个在论里也是这样讲的。
这样的解说,决不是说本论与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关系不深,与摄大乘品的名称无关,是说无著总摄大乘的意趣,是扩张而贯通到一切的。如专从本论与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关系说,那末,本论不但在全体组织的形式上,完全依着摄大乘品的轨则,在各别的论述十殊胜时,也常常引证。如所知依章引用『无始时来界』及『由摄藏诸法』二颂,成立阿赖耶识的体性与名称。引用『诸法与识藏』一颂,成立阿赖耶识与诸法的互为因果。所知相章,引用『成就四法』一段,成立一切唯识。引用有关三性的『幻等说于生』二颂(据梵文安慧辨中边论疏说),及『法有三分: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通二分』一段。又在增上慧学章中,引述重颂『成就四法』的『鬼傍生人天』六颂,成立无分别智。此外没有明白指出的偈颂,或许也有引用该经的。所以,本论虽是大乘的通论,而阿毘达磨大乘经,仍不失为本论宗依的主经。可惜此经没有传译过来,已经佚失,我们只能从本论中想象它的大概了。
「这样的解说,决不是说本论与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关系不深,与摄大乘品的名称无关」,不是说全部脱节。而是说无著菩萨「总摄大乘的意趣,是扩张而贯通到一切的」,就是依「摄大乘品」贯穿一切,把大乘的一切重要法门全部包进去。「如专从本论与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关系说,那末,本论不但在全体组织的形式上,完全依着摄大乘品的轨则,在各别的论述十殊胜时,也常常引证」,就是说它们的关系是很深的,里边有很多是引用《阿毗达摩大乘经》里面的颂。所以,本论虽然是大乘通论,就是大乘的法都包在里头,而与《阿毗达磨大乘经》仍然有最密切的关系,仍不失为本论宗依的主要经典。虽然包含的很广,但主要的依据还是《阿毗达磨大乘经》,不能说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很可惜,《阿毗达磨大乘经》没有传译过来;而且梵文本也已经没有了。我们只能从本论所提到的一些内涵,来想象这部经大概是怎么一个情况。这是讲这部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
(五)摄论在无著师资学中的地位
瑜伽系的法相唯识学,可以无著为中心,弥勒是他的老师,世亲是他的弟子。不管弥勒是从兜率天上下来,或是人间的大德,他的学说是由无著宏扬出去,这是不成问题的。世亲是传承弘布无著思想的人物。所以,研究法相唯识学,当以无著为中心,他的思想,确也是法相唯识中最根本的。
我们再来说一下《摄大乘论》在无著、世亲这个法流中的地位。「瑜伽系的法相唯识学」,瑜伽在印度叫瑜伽行派,专门讲法相唯识的学问,可以把无著菩萨的思想作为一个中心。他的老师就是弥勒菩萨,从无著菩萨的传可以看到,他是到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的,弥勒菩萨给他讲了很多论,所以他的老师是弥勒菩萨。世亲菩萨是他的弟子。「不管弥勒菩萨是从兜率天上下来的」,研究印度佛教史的人,有人猜测弥勒菩萨就是人间的一个大德,叫弥勒,不说是天上的,因为他们以世间的眼光看,兜率天下来好像不大可能。但是从我们佛教来说,这完全可能。一般的传承,这个弥勒菩萨也就是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我们不一定要去看他们考据的东西,就不要去管它了。弥勒菩萨的学说由无著菩萨弘扬出去的,「这是不成问题的」,就是无著菩萨是弘扬弥勒菩萨的学说的,而世亲菩萨是传承、弘扬流布无著思想的一个人物。他们这一个法流,以无著为中心,他继承的法,从弥勒菩萨来的,接下去传布的是世亲菩萨。
所以说,「研究法相唯识学」,应当以无著菩萨的思想为中心。「他的思想,确也是法相唯识中最根本的」,那就是我们要研究唯识的这一套学问,应当以无著菩萨的思想为中心来学,来研究。
这一系的论典,最早出的当推瑜伽论。该论的内容有五分,内地相传是弥勒说的,西藏说是无著造的。内地传说弥勒说瑜伽,早在西藏未有佛法一百多年前,那时所传说的瑜伽,或十七地论,是指瑜伽的本地分而说的。本地分与抉择分的思想有相当的不同,所以我想,瑜伽论或不如内地所传说全是弥勒说的,也不同西藏所说全是无著造的。可以这样说:本地分是弥勒说的,抉择分是无著造的。弥勒说本地分在前,内地人就传说连抉择分也是弥勒说的;无著造抉择分于后,西藏人也就根据这点说它全是无著造的。相信这种说法,比较要近乎情理。
「这一系的论典」,瑜伽行派这个法流的论典,讲法相唯识的论典,「最早出的当推瑜伽论」,弥勒菩萨最初给无著菩萨讲的论是《瑜伽师地论》。因为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的,内地说是弥勒菩萨说的,西藏说是无著菩萨造的。这个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因为通过无著菩萨而流传出来的。「内地传说弥勒说瑜伽,早在西藏未有佛法一百多年前,那时所传说的瑜伽,或十七地论,是指瑜伽的本地分而说的」,「十七地论」就是指《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面讲了十七个地。
「本地分与抉择分的思想有相当的不同」,这是讲《瑜伽师地论》的内涵,《瑜伽师地论》里面有「本地分」,有「摄抉择分」,根据印顺法师的说法,这两部分的思想有相当的不同。这个说法只是作个参考,不一定如此。因为印顺法师毕竟是后人,他从研究学术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我们要依传承的说法来做。印顺法师说「瑜伽论或不如内地所传说全是弥勒说的,也不同西藏所说全是无著造的。可以这样说:本地分是弥勒菩萨说的,抉择分是无著菩萨造的」,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就不要管了。
本地分的主要思想是:一、诸识差别论;二、王所差别论;三、种子本有论;四、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这种思想,可说是初期的唯识思想,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唯识学。依本地分菩萨地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纔算是达到彻底的唯识思想。庄严论与本地分不同的地方是:一、一心论;二、王所一体论,心所是心王现起的作用,没有离心的自体;三、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不许心色有各别的自体。还有种子本有论,这与本地分的主张相同。庄严论虽可说是彻底的唯识思想,但还不能算完备,还欠缺详细理论的发挥与严密的组织。到了摄大乘论出世,唯识思想纔算是真正完成了。
本地分主要思想是什么?「诸识差别论」(这些可以参考的),诸识是有差别的。「王所差别论」,心王心所也是分开的。「种子本有论」,种子本来有的,没有新熏的。「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是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就是说虽然不离自心,但是每一个法所依的自性各有各的差别,不是全部一样的。(按后期唯识,一切都是识所变,体没有差别。)这是「本地分」的思想,「可说是初期的唯识思想」,这就是说唯识思想还不彻底的。「初期的唯识思想」,这是他们研究的说法,我们只是作参考。这里我们再三说明,近代研究的那些结论,仅作参考而已,不能说一定如此。他的推测,从这些方面看,唯识初期的思想好像还没有达到最究竟的以识为体的唯识学,就是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的,而《唯识二十论》已经达到这个高度了。
「依本地分菩萨地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本地分」里有个地叫「菩萨地」,这个《大乘庄严经论》依「本地分菩萨地」而造的,「纔算是达到彻底的唯识思想」。印顺法师的说法是,依「本地分菩萨地」而造的这部《大乘庄严经论》,这纔算已经达到究竟的唯识思想。
《大乘庄严经论》跟「本地分」的不同之处有那些呢?第一是「一心论」:在「本地分」,识有很多;它就是一个心(阿赖耶识)。「二、王所一体论」:「本地分」说心王心所不是一个体的;《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心王心所是一个体,心所是心王现起的作用,没有离心的自体,都归纳为一个心。「三、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不许色心有个别的自体」,这跟「本地分」是不一样的,没有离心的自体,一切都没有离开自心。这个后期的唯识学是这么说的,一切都是识所变的,离开识之外没有它的自体。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即识的相分,不容许色心有个别的自体。「还有种子本有论,这与本地分的主张相同」,种子是本有的,没有新熏的。本来有这个种子,假如本来有声闻的种子,他可以成就声闻的果;本来有菩萨种性的种子,可以成佛;假如没有这个种子,叫作一阐提,是无性有情,他永远成不了佛,也成不了声闻缘觉的。这是这一派的主张。《大乘庄严经论》在种子本有的方面,跟本地分的主张相同。
「庄严论虽可说是彻底的唯识思想,但还不能算完备,还欠缺详细理论的发挥和严密的组织」。这是后期学者的一些看法。我们的看法,对当时的众生这么说已经够了,你不要说多了,并不是它不严密,因为当时人的比较聪明,你说了这个就够了,后来的人的根性差了,你不说得严密一点,不说得完整一点,他就搞不懂,后头当然更严密的了。
「到了摄大乘论出世,唯识思想纔算真正完成了」,这也标出了《摄大乘论》的重要性。前期的唯识思想,在本地分的时候仅是初期的;到《大乘庄严经论》出来之后比较彻底了,但是还是有欠缺,理论组织不够严密,不够详细;到了《摄大乘论》,纔真正地完成了唯识思想。所以说《摄大乘论》的重要性从这里也可以略见一斑。
摄论主要的思想是:一、种子是新熏的,这点与本地分、中边、庄严诸论所说的完全不同。二、王所有不同的体系,这和本地分相同,而异于中边、庄严诸论。三、境就是识。四、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庄严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这样看来,摄论的唯识说,虽是继承庄严论的,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再看抉择分的思想:抉择分是抉择本地分的,他的王所差别、诸识差别、心色差别,虽同于本地分,而种子则又与摄论的新熏思想相同。无著的后期思想,显然是放弃种子本有说而改用新熏的了。
摄论的主要思想是:一、「种子是新熏的,这点与本地分、中边、庄严诸论所说的完全不同」,就是说种子可以新熏,过去没有种子的,只要你熏习大乘的种子,就能够完成大乘的果。这个是靠熏习,不一定要本来有。中观宗也采取这个说法,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只要你好好熏习,听闻正法,无漏种子种下去以后,将来都能成就。所以,种子是新熏的,这是《摄大乘论》的一个主要思想,跟以前的不同。二、「王所有不同的体系,这和本地分相同,而异于中边、庄严诸论。」在《摄大乘论》,心王心所不是一个东西,有不同体系,就是心王心所不是一个了。《大乘庄严经论》说:心所是心王的作用,心王有造作的作用,叫思心所,心王有取相的作用,叫想心所。而《摄大乘论》不这么说,它说心王心所各是各的,是各不一样的。这跟「本地分」的说法相同。三、「境就是识」,这是唯识的意思。四、「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庄严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大乘庄严经论》认为只有一个心,我们常说的有八个识,根本是阿赖耶识,但是毕竟也分了八个。这些都是后人的说法,我们不一定要去看这个。根据当时的机,需要这么说就这么说,并不是什么多心论、一心论,这些我们不要太执著。
「这样看来,摄论的唯识说,虽是继承庄严论的,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种子新熏的学说是经部的,《摄大乘论》也接受了经部的思想。这些都是研究佛教的后人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我们作个参考。由于我们也不能全部理解佛菩萨所说的,用他们的研究结论作一些参考,对我们或许有一些帮助,但是不能绝对认为这些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动的。「本地分」的思想基本上介绍了一下。下面是「抉择分」的思想,《瑜伽师地论》里边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分」和「抉择分」,它们的思想有所不同。
「抉择分是抉择本地分的」,就是对本地分的一些道理去详细地分辨、抉择。「他的王所差别、诸识差别、心色差别,虽同于本地分,而种子则又与摄论的新熏思想相同」,「抉择分」里边的很多说法跟「本地分」是相同的,但是种子新熏这一点却跟「本地分」的不一样。「本地分」认为种子是本有的,不能新熏的;「抉择分」说可以新熏,跟《摄大乘论》的思想相同。「无著菩萨的后期思想,显然放弃了种子本有说而改用新熏的」,这是说无著菩萨是主张种子可以新熏的,不是固定不动的。
世亲继承无著摄论及摄抉择分的思想,又有所发挥。他的名著唯识三十论,是继承摄抉择分而作的。继承无著世亲大乘不共的唯识思想者,要算安慧论师的一系;至于护法的思想,不能说是无著唯识的继承者,他的伟大,在于融合瑜伽、摄论两大思想,而把唯识学建立在瑜伽论本地分的思想上。故护法成唯识论说诸识差别、王所差别、心色各别自体、种子本有(本地分)新熏(摄论及抉择分)合说,这和代表无著唯识学的庄严与摄论的思想是有点不同的。
「世亲继承无著摄论及摄抉择分的思想。」世亲菩萨继承了无著菩萨的思想,无著菩萨的思想就是《摄论》跟摄抉择分的思想,他不但是继承,而且又有所发挥。他的名著《唯识三十论》就是继承了《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而作的。
「继承无著、世亲大乘不共的唯识思想者,要算安慧论师的一系」,印顺法师认为安慧论师是真正继承无著、世亲不共的唯识思想的,而护法菩萨的是综合性的,并不是全部继承他们思想的。而我们内地却是通行护法的思想,玄奘法师到印度那兰陀寺去亲近的戒贤论师就是护法菩萨的弟子,所以说内地以护法菩萨的思想为中心,而西藏则以安慧思想为中心。所以说,护法的思想与「代表无著唯识学的庄严与摄论的思想」是有点不同的。
有人说安慧学是唯识古学,护法学是唯识今学。护法的时代迟,他的学说,或许可称今学。其实,他并不什么新,反而是复古的,看他成唯识论的思想,是复回到最初本地分的思想上去了,这不是复古吗?西藏说世亲唯识学的真正继承者是安慧论师。护法的老师陈那,是传承世亲的因明学。陈那与他的再传弟子法称,关于唯识的思想,叫做随理行派。陈那与他的弟子护法,思想上反流到本地分,与经部有部更接近了。
「有人说安慧学是唯识古学,护法学是唯识今学。」这个我们以前讲《唯识二十论》时讲过。「护法的时代迟」,出在后头,他的学说或许可以称今学,离现代比较近的。其实从内涵分析,印顺法师认为「他并不怎么新,反而是复古的,看他成唯识论的思想,是复回到最初本地分的思想上去了」,就是说《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比较保守的,「摄抉择分」是比较是进步的,而护法菩萨的思想反而符合「本地分」,称他是今学,但并不是新,实际是复古。「西藏说……与经部、有部更接近了」,照印顺法师看,护法的思想是复古,并不能叫今学。但一般的说法,护法菩萨的叫今学,就是时间比较后期的。
摄论的思想,决与护法的唯识思想有所不同。所以要认识摄论的真意,须向本论好好地探讨一下,同时取中边、庄严等论互相印证发明,方可了然。
《摄大乘论》的思想跟护法的思想有所不同,那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讲《摄论》的时候,不能尽是引《成唯识论》的思想来讲,印顺法师是这样子判别的。而王恩洋是内地的一个唯识家,他有的地方推崇《成唯识论》,他依《成唯识论》来讲的地方是有的。这个我们都可以参考,自己心理有这个数。「所以要认识摄论的真意,须向本论好好地探讨一下。」要真正研究《摄论》,要在《摄大乘论》这个根本论典上好好地探讨一下,同时还要取《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互相地发明,纔可以了然他的真正思想。这是印顺法师研究唯识学得到的结论,我们作个参考。是不是一定如此,那也不敢说。
前面我们附了一张表,是从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里面引下来的。世亲菩萨的体系大概有三个传承:一个是安慧、德慧、调伏天这一个法流。第二个,通过陈那,传无性、护法、戒贤论师,到玄奘法师,护法下面还有一个亲光论师,这是一个体系;陈那另一只是传商羯罗主、法称论师,主要是因明方面的。另外一个体系,就是世亲菩萨传难陀跟胜军论师的。从这个表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体系有所不同,我们学习的时候可以作个参考。(第一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