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主、释主、译主简介

昨天我们讲了印顺法师的「悬记」,这个「悬记」是印顺法师研究了法相几十年的经验,他下的结论,我们拿来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昨天我们出了一些思考题,让大家把重点复习一下。今天我们接下去,把造论的论主、造释的人、翻译者的传记大概地说一下。第一个就是造论的无著菩萨,我们有一个简单的传1。

(一)无著菩萨简介

此土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薮盘豆。婆薮译为天,盘豆译为亲。天竺立儿名有此体,虽同一名,复立别名以显之。第三子婆薮盘豆,于萨婆多部出家,得阿罗汉果,别名比邻持(定梨反)跋婆。比邻持是其母名,跋婆译为子,亦曰儿。此名通人畜,如牛子亦名跋婆,但此土呼牛子为犊长子。婆薮盘豆是菩萨根性人,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后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罗阿罗汉在东毘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

北天竺一个富娄沙富罗国,有个国师,是婆罗门种姓,叫憍尸迦。他有三个孩子,都叫婆薮盘豆。婆薮盘豆是总的名字,三个人还各有各的别名。第二个婆薮盘豆,就是后来的世亲菩萨;第一个婆薮盘豆是菩萨根性的人。

昨天晚上我们讲了一下五种性的问题,在玄奘法师的时候,所学的佛教有性宗的、有相宗的。性宗的根据《法华经》,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三乘唯有一乘,二乘是假安立的。而相宗里头有一部分人提倡五种性:定性的菩萨、定性的声闻、定性的缘觉,这是不会动的,菩萨种性决定是要成佛的,定性声闻决定成阿罗汉,定性缘觉决定是成缘觉。还有一种不定性的,他可以作声闻,也可以作菩萨;或者可以作声闻,也可以作缘觉;或者可以作缘觉,也可以作菩萨;或者可以作声闻,可以作缘觉,也可以作菩萨,有四种配合,这属于不定性的。这些不定性的里边,有成佛的可能性。最后一种无性,他的无漏种子是生不起来的,只能修人天乘,离开恶道,生入人天。在相宗里边有一部分人是主张五种性的。

无著菩萨是属于菩萨种性的。他开始在有部(萨婆多部)出家,修行得了定,「离欲」,已经超出欲界。「思惟空义不能得入」,但是空的道理,他去思惟的时候,不能证入,他感到很苦恼,想自杀。这个时候有个宾头罗阿罗汉(宾头罗不入涅槃,他要度众生的),他在东毗提诃这个地方看到无著菩萨要自杀的情况,赶快来救。他就从东方跑过来,他是阿罗汉,有神通,很快就来了。他就给他讲空观,但是讲的是「小乘空观」,也就是根本乘的空观。无著菩萨「如教观之」,照他的教授教诫去修观,「即便得入」,就得了空观。但「意犹未安」,这个空观是不究竟的,单是偏空涅槃,对缘起那边的没有。那么他心不安,就不满足,「谓理不应止此」,这个道理不应该到此为止,应当还能深究下去。

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

既然得定了,就有神通,他就乘着神通到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弥勒菩萨就给他说大乘的空观,那就是比较广大的高一层次的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无著菩萨从兜率天还到我们的南瞻部洲来之后,根据弥勒菩萨所教的思惟修行,「即便得悟」,他就开悟,就是证道了。「于思惟时,地六种动」,就在他思惟空的道理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那就是得定了,大乘的空观证到了。「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这个空观叫阿僧伽(无著),阿僧伽也就成了他的名字,他原来的那个通名(婆薮盘豆)这个时候就不用了,就叫阿僧伽。阿僧伽就是他所修定的名字,他的名字也就叫阿僧伽。阿僧伽是印度话,汉译为无著,没有执著的。「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他得到这个定之后,就经常去亲近弥勒菩萨,到兜率多天上去,就大乘经里的很多道理去问弥勒菩萨。「弥勒广为解说」,弥勒菩萨就广泛地给他讲。「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无著菩萨在弥勒菩萨讲解的时候,有所体会心得,他就随他所能体会到的,就还到南瞻部洲来,把自己所听到的「为余人说」,为大众说了。「闻者多不生信」,但是听的人多不相信,因为那个时候对弥勒菩萨的经一般没听过,感到很陌生,生不起信心。

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于一堂听法,唯无著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昼时无著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因此,众人闻信大乘。弥勒菩萨教无著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得此定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解义。弥勒于兜率多天,悉为无著法师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波提舍,解释佛所说一切大教。

「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无著菩萨就发愿:我现在要使我们下边的那些众生能够信解大乘,希望大师(弥勒菩萨)到阎浮提来,解释大乘的道理,令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够得到信解。这个愿发了之后,「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弥勒菩萨就满他的愿,晚上到阎浮提来,「放大光明」,因为晚上黑,他就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把一切有缘的都聚集起来。「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就在说法堂里边,他就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意」,边背边讲。《十七地经》就是《瑜伽师地论》。「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每天晚上下来,一共讲了四个月,把这部经讲完。「虽同于一堂听法,唯无著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虽然大家在一个说法堂听经,只有无著菩萨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其余的只能远远地在听,是不能靠近的,因为他们的因缘不够,福报不够。「夜共听弥勒说法,昼时无著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无著菩萨晚上跟其他的一些大众一同听弥勒菩萨讲经,白天无著菩萨就给其他人讲弥勒菩萨所说的法。

无著菩萨得了定,不睡觉,晚上是听经,白天就说法,他可以撑得住。我们没有得定的就不要蛮干。很多人晚上不倒单,白天念经、看书打瞌睡,晚上念经也打瞌睡,念到天亮还念不完,有这样的情况。这些人,你没有得定,就照没有得定的方法做,不要勉强。无著菩萨是大乘的空观、二乘空观的定都得到了,他纔能够这样,你们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乱干。

「因此,众人闻信大乘」,这样大家就相信大乘了。这是无著菩萨的发愿,要众生信解大乘,这个愿满了,大家听了之后就信大乘。

「弥勒菩萨教无著法师修日光三摩地」,从此弥勒菩萨又教无著菩萨修一个定,叫日光三摩地。无著菩萨「如说修学」,根据弥勒菩萨所教的去修了之后,「即得此定」,就得到这个定。这个日光三摩地,有的地方叫法光三摩地,这个是初地菩萨得到的。所以得了之后登初地,「从得此定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过去解不了的一些经义都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所见、所听到的可以永远记住。有的人很羡慕,「我经常要忘记,听了要忘,看了要忘,我最好也跟无著菩萨一样,永忆不忘」。那你就要修日光三摩地了,但这不是一般人修得起来的。「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解义」,佛过去所说的《华严经》《法华经》等等大乘的经,意思都能理解。这个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弥勒于兜率多天,悉为无著法师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弥勒菩萨在兜率多天给无著菩萨讲了很多大乘经的道理,法师因为得了定,全部通达,而且能够记得住。「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波提舍」,回到阎浮提之后,造了很多大乘经的优波提舍(优波提舍是十二部经之一,就是论议)。「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解释佛所说的大乘教。无著菩萨就造了很多论,如《摄大乘论》《金刚经论》,还有《阿毗达磨集论》等等,这一些都是解释大乘经的。

这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无著菩萨的历史。下边是世亲菩萨的历史,长一点,这是我们讲《俱舍》时候集的。

(二)世亲菩萨简介

婆薮盘豆(世亲法师),约公元320-400年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尔时,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长子阿僧伽,即无著菩萨,三子比邻持跋婆,法师居中。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纔俊朗,无可为俦,戒门清高,难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沙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精通《大毗婆沙》。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乃至六师外道诸说,无不晓了,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

「婆薮盘豆(世亲法师)」,婆薮盘豆是通名,意思就是世亲。因为他的兄长别名叫阿僧伽,他弟弟也有另外一个名字,比邻持跋婆,他居中间,没有其他名字,还是叫他的原名——婆薮盘豆。他大概在公元320年到400年之间出世的,也是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他的父亲是位国师,叫憍尸迦,他有三个孩子,长子就是阿僧伽(无著菩萨),第三个比邻持跋婆,证了阿罗汉果的,世亲菩萨是第二个,在中间。「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他在那烂陀寺,依有部出家的。「博学多闻,遍通坟籍」,他学得很多,听得也很多,一切的经典都能通达。坟籍就是表示古代的那些书。「神纔俊朗」,就是非常聪明有纔干。「无可为俦」,没有人比得上的。「戒门清高,难以相匹」,他持戒持得很严谨,没有人好跟他比的。「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娑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国学习四载。」这段学过《俱舍》的人都知道,他把声闻部的经论都学完,《大毗婆沙》这本书是有部在迦湿弥罗国结集的,是保密的,不能公诸于世的,只有在迦湿弥罗国里边可以学,其他地方不流通的。声闻的三藏他都学好了,但《大毗婆沙》还没有完整学过,他要学一下。「婆沙」就是广说广解的意思。他就到迦湿弥罗去,学了四年,精通了《大毗婆沙》。「于是十八部」,当时的部派有十八个部,各有不同的经藏、律藏、论藏。对这些,乃至六师外道的那些书,他都「无不晓了」,也就是通内外,佛教内部十八部都通达,因为要跟外道辩论,六师外道的那些论著也全部都知道。「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不但如此,他对因明辩论也都善巧。「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他学好之后,就回到中印度,为很多僧众讲法,造了一部《俱舍论》。这个学《俱舍》的时候在序言部份都讲过的。

《俱舍论》虽宗有部,乃取经部之长,弥补其失,而复自成体系,是阿毗达磨之结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极为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而《唯识二十论》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著。二者对照学习,于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

《俱舍论》原来是有部的,但是因为世亲菩萨不满意有部的一些说法,他就采取经部的优点拿来补它的那些缺陷,而且自成体系,不是一个杂烩,不是随便兜拢来的,有他自己体系的,这是阿毗达磨的一个结晶品,在佛教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这个论又是世亲「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瑜伽行派就是唯识,这个「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就是说世亲菩萨在部派佛教里边成就最高的、最后的那一部就是《俱舍论》。他声闻三藏学完,又到迦湿弥罗国去学了四年的《大毗婆沙》,然后造了《俱舍论》。那就是说他在部派佛学里边最高的、最圆满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俱舍论》。后来经过无著菩萨的劝解,他归信了大乘的瑜伽派,《唯识二十论》是他作为瑜伽行者最初的一部著作(我们也学过的),「二者对照学习,于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这个课程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排:《俱舍》学完了之后,进入瑜伽的阶段,就先学《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之后就是《唯识二十论》。这都是世亲菩萨的思想,《百法》《五蕴》也是世亲菩萨造的。

先时有外道,名频闍诃婆娑,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闍国,击论议鼓。天亲法师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因而获得阿緰闍国王三洛沙金之赏,法师以作三分,起三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是外道师,解毗伽罗论,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三十二品,始末皆坏。新日王崇信皈依,并令太子就师受戒,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

世亲菩萨的历史还有一些值得讲一下。那个时候有个外道,叫频闍诃婆娑,他在龙王那里学一部《僧佉论》——外道的一部书。「心高佷慢」,「心高」就是自己抬高自己,「佷慢」呢,心是狠狠的、毒辣的,这个人是外道,我慢,自以为他的法是最大,没有人超过。为了要破佛法,他到阿緰闍国(这个是一个佛教国家),「击鼓议论」,他就打鼓去。当时的规矩是,你要跟他们辩论,就打鼓,鼓一打响,就是说你要跟他们辩论。世亲菩萨就「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他就造这个论,把外道的《僧佉论》头尾全部攻破,没有一句站得住的。「因此获得阿緰闍国王三洛沙金之赏」,他把外道降服了,国王很高兴,就赏给他三个洛沙金,三个洛沙是印度话,就是很多的金子。法师就分作三分,造了三个大寺院。可见一个洛沙的金子是很多的,一个洛沙就造一个寺院,一共造了三个寺院。这是破外道的一个公案。

第二个,有新日王妹夫,他是个婆罗门,叫婆修罗多,是个外道的论师,他解《毗伽罗论》。《毗伽罗论》是声明,「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他是懂声明的,心想《俱舍》的道理破不了,《俱舍》的文学方面可能是不够的,他就以他声明学来破《俱舍》的文句,也就是从文学方面来破。「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三十二品,首尾皆坏」,法师不但是通内明,因明同样是很精的,他就造了一部论,破他的声明论《毗伽罗论》一共三十二品。这一破,它每一品头尾全部都破掉了,就是一句也不能站得住。新日王就非常之相信,皈依了,并且叫他的太子到法师那里去受戒,他的王妃也出家做法师的弟子。这是降服外道的另一个公案。

后时,法师见圣者无著所造《五地部论》(即《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不信是听受于本尊之教法。传说法师见而叹曰:「呜呼,无著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无著菩萨闻已,认为机缘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法师闻《十地经》,信悟大乘,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谢。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

「后时,法师(世亲菩萨)见圣者无著所造《五地部论》」,就是《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他因为当时是弘扬声闻的法,看到他的哥哥造了一部《瑜伽师地论》——大家知道这是很广的一部书,他心里不理解。「不信是听受于本尊之教法」,他也不相信这是弥勒菩萨的教诫。「传说」,这话就是说不一定可靠,传说世亲菩萨看了无著菩萨造的《瑜伽师地论》,就感叹说,「呜呼,无著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他就感叹:啊呀,可惜得很,无著菩萨在森林里边修了十二年的定,结果定没有修成功,却造了一大部书。这个书多得可以叫「背驮子宗派」,就是背了一大堆经书,造了这么一个宗派。意思是只造了一些书,结果真正禅定都没有的,专门讲书的,这样子讥讽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听了这个话,认为因缘成熟了,就派了两个比丘去调伏他,就给他讲《十地经》。《十地经》就是《华严经》里的十地品。世亲菩萨听了以后,对大乘信悟了,感到大乘确实了不得,「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感到自己过去毁谤大乘,造了很大的罪,很后悔。「思截其舌以谢」,他想把舌头割下来忏罪。因为他过去弘扬声闻乘,诽谤大乘,这是舌头干的事情,他想把舌头割掉,来作忏悔。「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无著菩萨就说:你要灭罪,把舌头割下来有什么用处呢?你这舌头过去是毁谤大乘,现在赞叹大乘、弘扬大乘就对了嘛。无著菩萨告诉他灭罪的方法,跟过去反过来做:要广大地宣布大乘教法;同时注释、解释很多大乘的经典;同时也「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以此来灭罪。尊胜咒是很长的一个咒。无著菩萨教他灭罪法,就这样子去灭罪。

于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阿闍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闍黎者,所忆持之经典,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大乘经五百部,又陀罗尼咒五百部。每日课诵《般若八千颂》。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

「于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阿闍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无著菩萨教了他灭罪法之后,世亲菩萨就照着他的话做,跟着无著菩萨学了很多的大乘经典,也去广讲,也去做了很多的注解。另外,因为无著菩萨要他持佛顶尊胜陀罗尼,他就另外跟了一个师父,传受了法门,专门修尊胜陀罗尼法门,最后获得成就。在其他传记里说,世亲菩萨圆寂的时候,他就把《尊胜陀罗尼经》从最后一个字背到第一个字,倒背如流。那就是表示他成就了。我们念一个咒,「嗡阿巴杂那的」,你把它反过来念,你行不行?恐怕要想一想纔行。尊胜陀罗尼是很长一个咒,他可以不假思惟,很快地从最后一个字背到第一个字,不错,那就是说他已经成就。他「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世亲菩萨因为成就了,所以当时世间上所有的佛法,他都能够忆持,记住,不忘记。「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闍黎者」,大家这么传:释迦牟尼涅槃以后,能够持经典,能够背得最多的,没有像世亲菩萨的。佛在世的时候,当然是阿难,多闻第一。佛涅槃之后,迦叶、阿难这样传下去,但是以后像世亲菩萨一样多闻的就没有了。他所忆持的经典,有声闻藏里边五百部,大乘经里也有五百部,这是显宗的。「陀罗尼咒五百部」,也有五百部。他每天的课颂是《般若八千颂》,就是《小品般若》,每天念。这个《小品般若》我们以前也结过缘,有时间可以多念些。

「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无著菩萨圆寂之后,世亲菩萨继承无著菩萨作那烂陀寺的方丈。「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他到处弘化。憍利国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国家。「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当时印度的大乘比丘开始人数不多,经过他的教化,成倍地增长,一共有六万多人。

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于阿緰闍国圆寂,年终八十(一说住世近百年)。虽迹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

「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世亲法师所造的论、释,不但道理比较深邃,声明也是非常精妙。前面说声明论师他能破,他的文学功底当然是极好的。所以有见、有闻的人都相信他,都去求他的论、他的解释,没有一个不这样子做的。「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所以印度还有其他边土的地方,学大乘小乘的,都把法师造的论作为一个教本,因为他造得好。「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其他的部及外道,听到世亲菩萨的名字,都感到害怕,都降服了。

「于阿緰闍国圆寂」,世亲菩萨是在阿緰闍国圆寂的,终年八十,但是有的人说他住世近一百年的时间。因为他是修行成就的人,所以他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他示现八十,或有人说是差不多活了一百年。

「虽迹居凡地」,虽然他示现的是在凡夫地,实际上不可思议的。关于修证,一般说无著菩萨登初地,世亲菩萨是在加行道暖位。这是示现的,实际上根据他的成就,绝不止此,不可思议的。

下边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历史也简单地了解一下。我们了解这些干什么呢?因为这些论师、法师的可贵,他的作品价值就高了,所以把他的历史说一说,对学这个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玄奘法师简介

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俗姓陈名褘,洛阳东南缑氏县人。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母宋氏,生三子一女,法师列最幼。其第二兄名素,先出家,法名长捷,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会师十岁丧父,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年十三,有敕于洛阳度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曰:「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玄奘法师是公元600到664年间的人,他的俗家姓陈,名字叫褘,是洛阳东南的缑氏县人。他的父亲叫陈慧,「英洁有雅操」,很聪明,有高尚的品德。「早通经术」,他年纪很小的时候,一些经(这个当然是儒家的经,如易经)、术都能通达。「性恬简,无务荣进」,他的品性是欢喜清净、简单的,不喜欢多事的,也不想做官。「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那时候隋朝政治腐败,他就更不想做官,他就专心地念书去。「坟典」就是《三坟》《五典》之类,是中国古代的典籍,这里就代表一些古书。「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州郡,就是他住的地方,他所在的州、郡;频,就是经常地;贡,就是推荐他做官去;孝廉或者司隶辟命是官的名字。但是他「并辞疾不就」,他都说他有病,没有去做。他的母亲姓宋,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法师是最小一个。「其第二兄名素」,第二个哥哥叫素,陈素,他先出家,法名叫长捷,住在东都一个净土寺。他感到玄奘法师聪明,「堪传法教」。到玄奘法师十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二哥就把他带到他的庙里,「教诵习经业」,教他学经。「年十三」,玄奘法师十三岁的时候,「有敕于洛阳度僧」,皇帝命令在洛阳的地方度僧,就是发度牒,剃度了,那个时候是要考试的。「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这个时候去考出家的那些人有好几百,都是学得极好的,人数很多。法师那个时候纔十三岁,年纪太小,没有参考资格。「立于公门之侧」,他没有进去,就站在衙门前,因为以前度牒都是官来办的事情,他就堵在门口,站在那里。「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办度牒的那个官,叫大理卿,他名字叫郑善果,他有眼光,能够识出哪些人是人纔。他见到玄奘法师感到很惊奇,知道玄奘法师是个人纔,就说:你要求度牒,你为什么要出家呢?玄奘法师就说,「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的我要继承如来的家业,近的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这个话说得气派极大,郑善果听了他的话,感到他的志向很大。「深嘉其志」,对他的志气非常之赞赏。「特而取之」,虽然他的年纪只有十三岁,破例录取了他。这个时候他就出家了,法名叫玄奘。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益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槃》《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

出家之后,他到处参学。「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这个《摄大乘论》是以前翻的,我们说翻译有好几个版本,以前翻了几个版本,他自己后来又翻了。十五岁的时候,「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因为他十五岁的时候就专精学习佛法,他的声望越来越大。十九岁时,「中原兵乱」,那个时候中原,就是洛阳那一带,打仗,就是瓦岗的农民起义,他们把洛阳东北的一个兴洛仓(在现在的河南巩县)攻陷了,要进军到洛阳。他就离开洛阳,「乃启兄入蜀」,到四川去,「从道基请益问业」,道基是个法师,玄奘跟他学法去。「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受大戒。可见在那个时候对戒律很重视,他虽然从小出家,还是二十一岁纔受戒,并没有早受。「并坐夏学律」,并且是安居学戒。这个完全根据佛的规矩,五年学戒。「嗣后,对南传新学」,(当时,真谛法师所译讲佛法叫新学,主要是他在南方翻译流传的《摄大乘论》,以前元魏时翻了一部,真谛法师又翻了一部,所以叫新学。)真谛三藏翻的《摄大乘论》《俱舍论》,这是南方的,还有北传的《涅槃》《成实论》《阿毗昙》等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他都跟了那些有名的法师「饱经参学」。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法师到处参学,他们的学问都承受下来,但是详细地考察他们各家的意思,却有不同的地方,「各擅宗途」,每一个宗都有它的不同之处。「验之圣典」,宗见有不同,那么经上怎么说呢?从经上去考验考验,「亦隐显有异」,也是隐的、显的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合不拢的,「莫知适从」,他不晓得哪个对了,就发誓要到印度去,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所惑」,就是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里有个传说,说有个印度的法师来传法,很多人去跟他学。玄奘法师从他那里听说印度那烂陀寺有《瑜伽师地论》,戒贤论师在讲,他就发心要到那烂陀寺学《瑜伽师地论》。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那个时候听到的,他要去把那些疑惑问清楚,并且要把《瑜伽师地论》取回来,来解释大小的疑惑。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从首都长安出发,经过很多的艰险,一直到中印度,礼那兰陀寺的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论,先后五年。

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去,中间的经历,大家都晓得《西游记》,那是很出名的。真正的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里边讲了很多游学期间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则很动人的。有一次他和一行人乘船,坐了一半,碰到海盗,海盗把他们坐的船劫下来了,东西被抢走了。那些海盗是信邪教的,他们抢劫成功之后要谢他们的神,要选一个长得最好的人去祭他们的神。他们选了半天,感到玄奘法师长得最好,他们就决定把玄奘法师抓起来,要杀了祭神。这个时候船上有很多佛教徒,都感到法师修行又好、学问又好,是到印度去求经的,不能死的,大家就求土匪,都愿意代他死。这个不容易,愿意代玄奘法师死。土匪就说:「你们长得不好,玄奘法师好,我们一定要他,其他的不要。」玄奘法师就说了:「你们一定要么也可以,你们让我修一下定。」他们就说:「你要修定你就修吧。」玄奘法师就入定,到兜率天去见弥勒菩萨。正在入定的时候,海里起大波浪,船颠簸得快翻了。那些佛教徒就乘机说:「你们这些人做错事了,这样的法师怎么可以杀呢?你们看海神都发怒了,要惩罚你们,把你们的船掀翻。」那些土匪也害怕,他们就把刀丢了,跪在玄奘法师面前求忏悔。玄奘法师入定了,这些都不知道,等到他出定,眼睛开了,他说:「可以了,你们杀好了。」他们说:「不!不敢杀,请你救命!」他们就忏悔了。这样子,这个难就过了。

玄奘法师经过的风险很多很多,九死一生地到了印度,跟了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学了五年。最后二年,来到一座山上,叫杖林山,跟胜军论师学唯识,把一切的怀疑都扫清。「中间」,就是参学两个论师中间,他又到处参学。前前后后在印度呆了十七年,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回到长安。这个时候,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这是官名),叫房玄龄的,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人,他就派一个官,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还有雍州司马李叔慎,还有长安县的县长李干佑,都去欢迎玄奘法师回来。「万民奔凑,观礼盈衢」,老百姓也都集拢来,看玄奘法师进京城,街上都挤满了人。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沙》《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

法师回国以后,开始翻译的事业,前后翻了二十年,从未中止。这二十年里边从未停过,翻得极多,价值很高。翻译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开始的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的《显扬圣教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是主的,《显扬圣教论》是《瑜伽师地论》的略本,是无著菩萨著的,还有《佛地论》《摄大乘论》都是无著菩萨的著作。这是第一个阶段,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的。中间有十年,翻译以《俱舍论》为中心。同时翻的还有《发智论》《大毗婆沙》《顺正理论》《显宗论》。《顺正理论》《显宗论》是迦湿弥罗国的众贤论师反对《俱舍论》而做的两部论,对照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那《大毗婆沙》是《俱舍论》的根源。「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世亲论师的《三十唯识论》,他做了颂,还没有做注解就圆寂了。后头解释世亲论师这部论的有十大论师,玄奘法师把十大论师的注解都带回来。翻的时候,窥基大师就请求说:这十大论师一部部翻,好像不适合我们中国国情,还不如糅为一部,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其他的可以采取的就采取一些。玄奘法师就把十大论师的注解合在一起,解释《三十唯识论》,这就是有名的《成唯识论》。这是中间十年翻的。最后的四年,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将《瑜伽》的学说一直上通到《般若经》,就是说《瑜伽师地论》还是从《般若经》里流露出来的。这个时候也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著。《二十唯识论》就在这个时期翻译的,「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只翻了七天,一号开始,到第八天就完成。这个为什么特别提呢?因为这个传是讲《二十唯识论》时候写的,所以把这个特别提一下。

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著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近代国际学者们,已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

总的来说,这二十年里翻的经律论藏,再加上外道如胜论学派的书,一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数量极大!他著的《大唐西域记》,里边如实地介绍了中亚、印巴次大陆(印巴就是印度、巴基斯坦)的风土逸闻,又是近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的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没有浪费时间的,他在翻译著作以及学术交流事业上,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奠定了慈恩宗的基础。慈恩宗就是法相唯识宗。中国唯识宗的实际开创者是窥基大师,但基础是玄奘法师奠定的。

「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法相宗的余波所及,日本、朝鲜都传了这个法。在后来唐武宗灭法的时候,法相宗的书几乎都烧掉了,法相宗也断掉了,很多书也没有了。近代清末的时候,杨仁山到日本去做官,他发现《大藏经》里边很多中国没有的书,带回来了。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法相宗、唯识宗在中国又回潮,又兴了一段时间。出家的有太虚大师,他著《法相唯识学》;在家的,南方的有杨仁山、欧阳竞无(支那内学院),还有范古农,北方的有韩清净(北京的三时学会),这是三大家。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就是说在世界文化史里边,光芒灿烂的玄奘法师,近代的国际学界都承认他的价值,「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他的影响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的一些学者对他也是非常推崇。

这是玄奘法师的一些事迹,我们学了之后,再学本论,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要讲欧阳竞无的序。自从杨仁山取了法相的书回来之后,中国的法相研究就回潮了。欧阳竞无的一支就是杨仁山所创的支那内学院,金陵刻经处也是他们办的。杨仁山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就是欧阳竞无,就是做这个序的欧阳渐。欧阳竞无下边最出色的是吕澄,吕澄下面再没有什么人。最出名的就这么几位。南京大学有一位,还有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教部一位,也是支那内学院,他是最后的,没学多少东西。

这篇序可能也头痛,但是这是欧阳竞无学了那么多法相后,对《摄大乘论》所做的评价,连同它的重要性都讲了一下。我们把他的成果拿来做个参考,有一定的价值。

三、《摄大乘论世亲释》序

(一)摄论旨意2

粤稽圣教,世尊说菩萨藏中之论藏,曰《阿毗达磨经》。弥勒说论中之大乘毗婆沙,曰《瑜伽师地论》。无著括《瑜伽师地论》法门,诠《阿毗达磨经》宗要,开法相唯识二大宗,曰《集论》《摄论》。

《集论》括诠经论全体;《摄论》则抉择而括诠之,括《瑜伽》本地分中菩萨地之功德品故,此境行果三事彼《深密经》七义故,诠《阿毗达磨经》中的摄大乘一品故。《集论》宗法相,则以蕴处界三科等敛一切法故,识虽尊特,与色受想行并开蕴故;《摄论》宗唯识,则以一切法唯有识以立言,所谓一切显现,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故摄三性以归一识故。然《十地经》说三界唯心,是则唯言为独。于圣教海中有所抉择而示尊崇,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

「粤稽圣教,世尊说菩萨藏中之论藏,曰《阿毗达磨经》。弥勒说论中之大乘毗婆沙,曰《瑜伽师地论》。」「粤」是开头的语助字,「稽」指考察。我们考察佛说的菩萨藏(大乘三藏)里边的论藏,叫《阿毗达磨经》,这是经里边的。论里边,弥勒菩萨说的大乘毗婆沙,叫《瑜伽师地论》。这就标出经里面的《阿毗达磨经》,论里面的《瑜伽师地论》。这都是属于大乘论藏的,一个是佛说的,一个弥勒菩萨说的。

什么叫阿毗达磨?后头有广讲,这里标一下。我们有个注解:「阿毗达磨,对法、数法、伏法、通法」。对法,我们学《俱舍》学过,对观四谛、对向涅槃,这是对法。「毗婆沙」,根据《俱舍光记》,「毗」者是广或者胜,「婆沙」是说,就是广说、胜说,广大的说、殊胜的说、种种的说,这是毗婆沙的意思。《大毗婆沙》,我们知道是声闻乘的,就是以前迦湿弥罗国的《大毗婆沙》。大乘有没有毗婆沙呢?也有,就是《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二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都是大部的。在菩萨藏的经里边,有《阿毗达磨经》,这是佛说的。

「无著括《瑜伽师地论》法门,诠《阿毗达磨经》宗要,开法相、唯识二大宗,曰《集论》、《摄论》。」无著菩萨集大成,他用《瑜伽师地论》的法门来解说佛说的《阿毗达磨经》的宗要,开了两个宗派:一个是法相宗,一个是唯识宗。有人就怀疑,唯识宗就是法相宗,怎么还有两个宗派呢?唯识法相是一个宗派,但是有区别。法相广讲一切法的道理,唯识把一切法归纳为唯识所现,一切都是识所变现的,所以这里两个有一点区别的。他把佛说的《阿毗达磨经》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来解说,就开了两个派:一个是法相宗,一个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经典是《集论》,就是《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唯识宗呢,就是《摄大乘论》。这里就标出《摄大乘论》的重要,就是说无著菩萨以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来解释佛说的《大乘阿毗达磨经》,而开了一个唯识宗——就是由这个《摄大乘论》完成的。这就把两个宗解释一下。

「《集论》括诠经论全体,《摄论》则抉择而括诠之」,《集论》是广泛的,经论所讲的全体它都讲了;而《摄论》抽取要点讲的,就是说把一切都归纳成识所变现的。「括《瑜伽》本地分中菩萨地之功德品故」,它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的菩萨地的功德品收在里头。「此境行果三事《解深密经》七义故」,就是《解深密经》里七个义,这里的境行果三个就是从《解深密经》七个义里概括出来的。「诠《阿毗达磨经》中的摄大乘一品」,《摄大乘论》又是解释佛说的《阿毗达磨经》里边摄大乘的这一品。这是《摄大乘论》里边的内涵。

「《集论》宗法相,则以蕴处界三科等叙一切法故」,这是讲《集论》跟《摄论》的不同。《集论》就是《阿毗达摩集论》,是讲法相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个科,这个我们学过《俱舍》就知道,一开头就学这个。「等叙」,平等地、同样地讲一切法,就是说把一切法用蕴处界三科来讲。「识虽尊特,与色受想行并开蕴故」,识是主要的,但是跟色受想行都开成蕴,都是平等的,属于五蕴之一。所以虽然识的作用特别大,但是他并没有突出它的地位,它还是跟色受想行平等地被看成五个蕴。

「《摄论》宗唯识,则以一切法唯有识以立言。」《摄大乘论》就不一样了,《摄论》是讲唯识的,一切法就是识变的,所以用识来作一切法的体,以这样来立他的宗旨。「所谓一切显现,虚妄分别,唯识为性」,一切所现的外境也好,内境也好,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显现的是外境,虚妄分别是内心,都是识为性,都是识变的,就是相分跟见分而已。这个我们学过《唯识二十论》都知道,没有听过《唯识二十论》的,这里没有办法懂,因为你还差了一级路,等于小学还没有念完,这是高中的课程,那《中观》是大学课程,你跳了一级。你这个先摆在那里好了,以后再说。「摄三性以归一识故」,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性都是一个识所现的。「然《十地经》说三界唯心」,这《十地经》是《华严经》的十地品,说三界是唯心的。「是则唯言为独」,这个「唯」什么意思呢?就是「独」的意思,三界只是一个心变的。「唯识」,就是三界唯是一个识(单是一个识)所变出来的。

「于圣教海中有所抉择而示尊崇,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在圣教里边,佛所说的里边,有所抉择,经过考虑,经过思惟。「抉择」,《瑜伽师地论》第十二卷云:「又诸无漏名决择分,极究竟故。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自此已后无可择故。此亦如是,过此更无可简择故名决择分。」他说,世界上的珍珠宝贝要鉴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已经过可靠的鉴定,「择」是要,「拣」是不要,这个拣择过程叫抉择,从此以后不用再去考虑了,这个叫抉择。为什么拣择呢?生定解。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哪个是高的,哪个是矮的(我们在杭州就碰到一个专门鉴别珍珠珠宝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一看就看出来的。很多水晶了、琥珀了、啥东西了,他一看都是假的,真正的东西很稀有的,大多是冒充的)。

经过抉择,把佛所说的如海洋般广大的经教,将里边的精要抉择出来,而有所推崇的,这个就是唯识,识是最重要的。《华严经》也是讲唯心的,「心」就是识。要完成这个任务,「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只有《摄论》纔能达到这个要求。《集论》是平等地、广泛地把一切法都讲清楚就完了,我们学过《五蕴论》就知道,《五蕴》、《百法》完整地讲一个一个法相,象查字典一样地讲过去了。讲《唯识二十论》就不一样了,它重点在唯识。这个《摄论》的作用是独特的,可以尊崇的。

复次,集论宗法相,导小以归大,五姓齐被,三根普摄;摄论宗唯识,诠大而简小,姓唯被二,乘亦摄一。然《解深密经》说一切声闻独觉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法华经》说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大论、释论说二乘及无性,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断种伏缠,修善离趣。是则种虽有五,教唯是一。于圣教海中教机相应,独加持大而说法要,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

「复次,集论宗法相」,它们的作用也不一样,《集论》是讲法相的,一切法的相,它的行相,就是法到底是什么,它的体相用,《集论》是专门讲这个的。「导小以归大,五姓齐被,三根普摄」,《集论》是大乘的,它是引导那些小机的人归向大乘,五个性都摄在里边的,「三根普摄」,钝根的、中根的、利根的,也全部摄受,它的对象是广泛的。五种性:有定性的声闻、定性的菩萨、定性的缘觉,这是不能动的;还有一个不定性的,包括声闻缘觉之间不定,缘觉菩萨之间不定,菩萨声闻之间不定,声闻菩萨缘觉之间不定,一共有四种不定;最后无性,无漏种子生不起的,尽管你听经听了很多,他最多是做一些善,世间上行一些善,将来只有升天或做人,要证果证道是不会的。这是说五种性是不可改动的,法相宗是这样说的。「五姓齐备」,五种性都能够得到好处。「三根普摄」,钝根、中根、利根,它都摄的。而《摄论》就不这样讲了,《摄论》讲唯识的,「诠大而简小」,小机,不在所化之列,只是对大乘根基的。种性只有两种:一种是定性的菩萨,一种是不定性的,可以成菩萨的,只有两个种性。定性声闻、定性缘觉、无种性的,都不是《摄论》所教的机,所以,这是单独是对大乘说的。「姓唯被二,」只有两个:一个是定性的菩萨,一个是不定性的。「乘亦摄一」,乘也只讲一乘,就是大乘。这是说《摄论》和《集论》不同的地方。「《解深密经》说一切声闻独觉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法华经》说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大论、释论说二乘及无性,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断种伏缠,修善离趣。是则种虽有五,教唯是一。于圣教海中教机相应,独加持大而说法要,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这里引经证明,《解深密经》说一切声闻独觉同样的是一个清净道,同样地究竟清净,没有第二个的。《法华经》也说只有一乘,没有三乘的。「大论」就是《瑜伽师地论》,「释论」一般说就是《大智度论》,解释《大般若经》的,一般是这么说的,它这里指的也应当是这个意思。《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也说,二乘的、无性的还是依照佛说的大教。二乘可以断烦恼种子,烦恼习气可以伏下去;无性的修善法,离开恶趣。教是一个,种性有五,就像《法华经》说的那样,雨下来,大小植物都得到滋润,但是效果不一样,大树成了大树,小草只是长成一颗小草而已。所以说「种虽有五,教唯是一」。这是讲《集论》,下边讲《摄论》。

「圣教海中机教相应」,教也是一个,机也是一个。「独加持大而说法要」,只是为大乘的根器说大乘法的,这个《集论》就没有,而在《摄大乘论》里边。那就是突出《摄大乘论》是专门为大乘的根器说的大乘法,跟《集论》有所不同。

复次,《集论》谈中道,依世出世后得智说六善巧;《摄论》谈中道,依出世智说无所得。无所得者,正智缘如,离能所取,无彼戏论,非无相见,是名中道。然《十地经》说不动地无相无功用。《佛地经》说证入如来清净法海,无别所依,智无差别、智无限量、智无增减。是则依出世智而得转依,于圣教海中由加行以入十地而证佛地,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

上来所谈旨意如是,以是因缘,当持摄论。

所讲的中道也不一样。《集论》讲中道,依世间的或者出世间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呢?就是说证了空性之后,再回过来看那些缘起法,这个智慧叫后得智。以这个智慧看缘起法,固然看到这个缘起法是有的,但是都如梦如化了,就是如幻三昧。不是也有说「内外诸法悉如幻化梦」嘛,你得了后得智之后,一切内外的法,都是幻化的,如幻如化的,做梦一样的,跟我们现在执著的实实在在的不一样。对于中道呢,《集论》是以后得智来说的,它说的什么呢?「六善巧」,里边的道理,我们这里就不广讲了。「《摄论》谈中道,依出世智」出世智就是无分别智,根本的无分别智,讲无所得的。什么叫无所得呢?「正智缘如」,正智就是根本智,缘真如。「离能所取」,缘的时候,这两个东西契合了,没有能,没有所,能所合一。「无彼戏论」,一切戏论都没有,就是《中论》说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一切戏论都扫除了。「非无相见,是名中道」,虽然没有这个戏论,没有能所,但是并不是说见相二分也没有了,整个是合起来的,有二,这样叫中道,跟《集论》也有不同。

「然《十地经》说不动地无相无功用。《佛地经》说证入如来清净法海,无别所依,智无差别、智无限量、智无增减。是则依出世智而得转依,于圣教海中由加行以入十地而证佛地,则不在《集论》而在《摄论》」,这又是在提高《摄论》的地位。《十地经》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不动地」就是第八地,无相、没有功用行。《佛地经》又说证入如来清净法海,「无别所依」,没有其他的所依,智也没有差别的,没有限量的,也无增减的。这个说法都是依出世的根本智来说的。在圣教里边由加行道进入十地,而到证到最高的佛地,这些教法《集论》里是没有的,而《摄论》有。这里又在突出《摄论》的重要性,它有从加行道得到无分别智,从见道得初地,一直到十地,乃至佛地,这些都在《摄大乘论》里边讲到了。

「上来所谈旨意如是」,上边我们就讲了一下《摄大乘论》的宗旨,就是这样。「以是因缘,当持摄论」,既然《摄论》有那么高价值,我们应当要好好地持这个《摄论》。

(二)略说要义

今为略说要义。《摄论》诠次云何耶?曰:初十句,标纲要故;次所知依、所知相,诠缘生、缘起境故;次入所知相及彼入因果,彼修差别及增上三学,诠加行、通达、修习行故;后彼果断、彼果智,诠究竟果故。

「今为略说要义」,《摄论》它到底是讲什么呢?略略地把它重要的意思说一下。

「《摄论》诠次云何耶?」诠次,这是一个术语,就是选择和编次。就是选择的资料以及它的次第都是很精当的。《摄论》的诠次是怎么样的呢?是这样的:「初十句标纲要故」,《摄论》开始十句是标它的纲要。次是所知依、所知相,讲缘生、缘起的境界。再一个讲「入所知相」,如何能够证入所知相。「及彼入因果,彼修差别,及增上三学」,进入所知相的因、它的果和修的差别,以及戒定慧增上三学,「诠加行、通达、修习行故」,这就是说我们要如何修加行,能够证到十地。最后讲它的果,「后彼果断、彼果智」,彼果断指所断的果;彼果智,智的果。这是解释它究竟的果。

整个《摄大乘论》就分这几个科:第一个总纲;所知依,有三卷;所知相,第四卷开始。入所知相,讲入所知相的一些问题;彼入因果,能入的因和所入的果;彼修的差别,修六度;再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最后就是果,断的那个果、智的那个果。这就是整个十卷。这里讲了本论的次第以及它的几个要点。(第二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