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足语大,大于何属耶?曰:大之于赖耶故,转依果海、赖耶因海共相应故。论云:声闻不于一切智处转故,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菩萨定于一切智处转故,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故。
这先是提一个问题:《摄大乘论》它大在哪里?是小的就谈不上大,说《摄大乘论》是大,它大在哪里呢?回答,「大之于赖耶故」,就大在它讲阿赖耶这个识。「转依」就是把阿赖耶识的杂染去掉,把清净的得到,把它转过来,叫转依。阿赖耶识是所依,过去依杂染的,现在依清净的,这叫转依。转依是果,这个果很大,果海;赖耶是因,这个因也很大。因果相应,佛果是无量无边的,这个因也是无量无边的,这是相应的。所以说「转依果海、赖耶因海」。这就大了,因为它的量极大,成就的果也就很大,这是以阿赖耶识为这个大的中心。「论云」,他要举依据了,就是本论,他根据《摄大乘论》的原文,说声闻(就是二乘)「不于一切智处转」,他并不要知道一切法的,只要把烦恼障断掉,就证声闻果,其他的他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不妨碍他证声闻果。学过《俱舍》的就知道,「一切种冥诸冥灭」,烦恼灭掉了,还有习气那些所知障没有灭,例如,声闻对于八万四千劫以后、以前的事情都不知道的,这在《俱舍论》的开端就讲了很多。这就是说声闻不需要知道一切,只要把烦恼障断掉,就能证寂灭的果,所以说「声闻不于一切智处转故」。离开阿赖耶识这个智慧,他还是能够成就他的果的,「然智得成」,声闻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苦集灭道,他把这个证到之后,就能证声闻果,不需要对阿赖耶识的那么广地知道,不知道没有关系的。「菩萨定于一切智处转故」,菩萨对一切东西都要知道,那就是要成佛。菩萨是因,要成佛的话一切都要知道;假使离开阿赖耶识,那么知一切境的佛的智慧就不能证到。所以说就大在这里。「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故,虽离此说」,离开这个阿赖耶,「然智得成」,他能够成就他的尽智、无生智,得到声闻的无学,「解脱成就故」,证涅槃,这是声闻可以的。所以不必跟他说阿赖耶识。但是,「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菩萨什么都要知道,「是故为说」,一定要跟他说阿赖耶识。「若离此智」,离开了知阿赖耶识的智慧,那佛的一切智智就证不到的。所以说这个大也就是大在阿赖耶识。这是依《摄论》来证明。
空宗破赖耶,何耶?曰:恐彼分别执为我故。空宗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赖耶亦非断非常故。
第二个问题。「空宗破赖耶,何耶?」我们说性宗(空宗)是破阿赖耶识的,为什么要破呢?(《入中论》的序里边有八个难题,这个难也被列进去了,它是破阿赖耶识的。)很多人就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阿赖耶识破掉呢?这是欧阳竞无的回答,当然空宗不一定这么说。欧阳竞无说:「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他也是引佛的话,就是恐怕那些不理解的人,把阿赖耶识执著为我,放掉了过去执五蕴是我的执著,却又挑一个阿赖耶识当我,所以说空宗不要阿赖耶识。《八识规矩颂》里边有一句话,如果讲得不好,也很会容易误解。就是讲八识的时候,「去后来先作主公」,好像阿赖耶识就是一个一般所说的灵魂之类的东西,就是「我」了。这就是说,《八识规矩颂》的这一句不能依字面讲,要把里边的深细含义都发挥出来,纔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里就指出,因为它很容易被执为是个「我」,所以,空宗就要把阿赖耶破掉,破我啊。「空宗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空宗虽然讲一切法空,但是并不断;虽然讲有,也不常。我们知道空宗里边讲性空,也不离缘起,「虽空亦不断」;「虽有」,虽然讲缘起,「亦不常」,没有自性,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就不是常的。自性,就是不靠其他的因缘,自己能够独立存在、常住的。这样的自性是没有的。空宗里边,性空、缘起是并列的,是不能偏一边的,所以说「空宗虽空而不断,虽有也不常」。「赖耶亦非断非常」,这个阿赖耶识也是非断非常的。这两宗本来是符合的。因为执了「我」,把它执为常,那就是搞错了,如果你知道它「非断非常」,不是「我」,那就可以用。
法相宗亦大,而非赖耶耶?曰:大之所对有二:一缘生有相以治空,《辨中边论》首相品、《集论》首三法品非特说故;二缘起大因以治小,《摄论》首所知依分是所崇故。
这是第三个问题。前面说过法相宗跟唯识宗,从「有」的方面说,有二个宗——法相宗、唯识宗;「空」的方面是中观宗。法相也是大乘,为什么不讲阿赖耶识呢?要讲阿赖耶识纔显得大嘛,既然法相也是大乘,它也应该讲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不讲呢?「曰:大之所对有二:一缘生有相以治空,《辨中边论》首相品,《集论》首三法品,非特说故;二缘起大因以治小,《摄论》首所知依分,是所崇故」。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说「缘生有相」,讲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有相的,这个对治空。有的人执空(断空),一切法都没有。这一类人现在还有,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那个是断空。法相宗是讲缘生的,因缘和合而生,生的东西有相的,不是什么都没有。举个例,《辨中边论》第一品就是相品,讲相的。《阿毗达磨集论》开头讲三法品,就是蕴处界三个法,都是讲相的,它并没有把阿赖耶识特别提出来。虽然也提到了阿赖耶识,但是因为它是对治空,所以不特别说阿赖耶识。第二个,「缘起大因以治小」。前面的法相是对治空(断空),所以不特别强调阿赖耶识;而《摄论》是先说缘起的大因,阿赖耶识缘起,这是广泛的,因海,这个因极大,这个大因对治小的。将来的果也是很大,果海。所以说《摄论》里边的阿赖耶识这个因对治的是小,所以它要讲阿赖耶识。两个所对治的不同:法相宗对治的是空,唯识宗对治的是小。两个强调的内涵不一样:一个是普遍地讲一切法,一个是特别地突出阿赖耶识。所以说,《摄大乘论》一开端就讲所知依分。这是「所崇故」,我们最推崇的、最重要的是「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
下面又提出一个问题。
《摄论》舍赖耶名,取所知依名,何耶?曰:小不断所知障故,训释词与转依同故,赖耶多说有漏故。
既然说阿赖耶识是大乘的大,特别地要强调阿赖耶识,《摄大乘论》是宣扬大乘的,为什么不用「阿赖耶识」这个名字,而采取「所知依」这个名字呢?东西是一个,但是名不一样。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东西,就是一切法,这一切法依靠什么呢?就是依靠阿赖耶识。为什么阿赖耶识的名字不要,而用所知依这个名字呢?「曰:小不断所知障故,训释词与转依同故,赖耶多说有漏故。」这有三个原因:小乘(二乘)是不断所知障的。前面说过,大乘要成佛,烦恼障、所知障都要断的;而二乘断了烦恼障就可以证涅槃的,所以二乘不要断所知障。对菩萨来说,这个所知依就是大乘,从这个所知里边就显出我们要断所知障,所知依不明白就是所知障。就是这个原因,我们要用所知依这个名字。「训释词与转依同故」,「所知依」的字面意思与「转依」词义相通。「转依」,就是说这个「依」本来是杂染的、烦恼的,现在转过来,成爲清净的法了,这个「依」就是所知依,所以说「所知依」这个名字跟果上的「转依」这个名字所解释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用所知依这个名字。再一个原因,「赖耶多说有漏故」,一般讲阿赖耶识,都是指有漏的,而我们现在不单是讲有漏,还要讲佛果无漏的清净法,所以不用阿赖耶这个名字。虽然我们是讲大乘,大乘突出的是阿赖耶识,但是因为要强调断所知障,所以用所知依;因为所知依的名字跟转依的「依」是同样的意思,所以要用所知依;再一个,阿赖耶识一般都是指有漏的,本论也讲无漏,所以不用阿赖耶识。
下边还有一个问题。
《摄论》因中缺发心,何耶?发心以前为种姓,入地以先为加行。菩萨已得胜解,已备资粮,而将入地,初略发心独谈加行故,次略四十心独建十地故,十地菩萨位故。
《摄大乘论》在讲修的因当中,发菩提心这个因没讲,什么原因?解释说《摄大乘论》是高层次的,在发心之前是种性地,属于前阶段的,而我们这里讲的要进入大地,就是登地,登地之前就是加行,所以这里加行讲得特别多,因为是高层次的。菩萨已经得到胜解,已经具备资粮,快要登地了,所以重点是加行,而这个发心早已发了,这里就不重提,略掉了,「独谈加行故」,这是一个原因。「次略四十心独建十地故,十地菩萨位故。」第二个原因,我们这里单独建立十地。《摄大乘论》后头对十个地都讲得很仔细,前面四十心都略掉了。哪四十个心呢?一般说,成佛有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前面五十个心,最后等觉、大觉,就是像弥勒菩萨那样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跟真正圆满的大觉。这里把前面四十个心略掉,为什么呢?前阶段都过了,现在是快登地了,登地的事情多讲一些,所以这里讲十地。我们再讲一遍:前面四十个心(十个信、十个住、十个行、十个回向)属于登地以前的,所以说略掉;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十地,「十地菩萨位故」,十地是菩萨位,登地纔是真正的大菩萨。
然则博地凡夫何入耶?曰:入所知相最初一句云: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初造种姓故。种姓有性、有习,习力强故。由多闻、寻思而发心,寻思通未发心故。三练磨、四断处、六度、三学不禁行故。
「然则博地凡夫何入耶?」博地凡夫(这个名字大家都听到的),是什么含义?博地凡夫,这个「地」是地位,「博」是广博、广大。这个「广大」有多的意思:一个是这一种众生数量最多;第二个是这一类众生的烦恼最多,就是什么也没有修的老凡夫。博地凡夫就是说,在这个地位的凡夫数量最多,烦恼也最多。有地方称「薄地凡夫」,也可以的,薄地凡夫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薄」不是单薄的意思,是逼迫的意思。这个地位的凡夫,他受苦的逼迫最厉害,因为他什么都没有修,烦恼最多,果上的苦也就最多,所以一切苦难最多的这个地位的人,就叫薄地凡夫。博地凡夫、薄地凡夫,两个名词通用的。
本论对菩萨加行位以后的讲得很多,而这些薄地凡夫,就是最初的什么也没有修的凡夫,他怎么进入这个法门呢?「曰:入所知相最初一句云: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初造种姓故。」也不是说全部不提,入所知相这一品,讲如何证入所知相,这一品开头有一句话「大乘多闻」,大乘的法多闻,多闻就种子熏习,不断地「熏习相续」,这个样子,「初造种姓」,大乘的种性就造成了,这是新熏的意思。如果说只有原来种子,没有新熏的,那无种性听了也没有用。这里就是说我们新熏也能够熏成大乘种子的,你只要大乘的法多闻,这样子不断地熏习,大乘种性就可以建立起来。种性有两种:「有性、有习」。一个是本性的,本来有的性;一个是由熏习而来的。我们就看到《摄大乘论》采取了两种。前面我们说的,先前,五种性是不能动的,后来,就采取新熏的说法,也能熏成大乘的。这个是两种都有的,固然有本有种子,也可以新熏种子。「习力强故,由多闻、寻思而发心」,他说本有种子跟新熏种子比较,还是新熏的力量强,你多闻佛的大乘法,这样子多闻、多寻思(就是闻思),这样子就能够有发心,所以说「寻思通未发心故」。我们讲「寻思」不但是后头的加行、登地需要,也通前面发心的,没有发心的通过寻思多闻也能发心。所以说,虽然没有广讲,但是也没有把它舍掉,也是通的。
再一个,后面要讲的「三练磨、四断处、六度、三学」,这些「不禁行故」,初发心也是可以行的,并不是专门那些加行位以后的纔能修,前面的也可以熏习,也可以思维,也可以做得到的。这也是说本论也通发心之前,并不是说没有发心的人就舍掉了。一个是熏习,可以由熏习而发心,所以这个寻思通未发心的;后面的三炼磨、四断处、六度、三学也可以通到前面去的,不是他们不能行的。所以发心以前的虽然文上没有特别讲,并不是不相干的,还是有联系的。
下边又一个问题。
菩萨根本六度又详三学,何耶?曰:戒四殊胜、定六差别与无分别智,显大增上,小所无故。
既然讲了六度,那就不要讲三学了,六度里边三学都有,我们不是说「基本三学」嘛,三学之后再讲大乘六度,为什么六度之后还又讲三学呢?「曰:戒四殊胜、定六差别与无分别智」,讲增上戒的时候讲四种殊胜,讲增上心学的时候有六种差别,这个无分别智是增上慧学,「显大增上,小所无故」,这些都是显出大乘的增上殊胜,二乘没有的,所以戒定慧还是要讲一下。这个讲就不是一般的讲法,戒讲四个殊胜,定有六个差别,慧是最高的无分别智。这是说大乘的殊胜,增上的,二乘是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六度之后要讲三学的原因。
摄论果中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何耶?曰:非有为非无为,无为有为,尽未来际,独归无住,非小境故。如是略说摄论要义。
我们说《摄大乘论》讲果的时候,就是彼果断、彼果智,其中没有讲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一般的佛经里边都要讲到的,为什么它不讲呢?回答是说「非有为非无为」。有余涅槃,证到涅槃,烦恼已经断掉,身体还在,他身体是有为的。无余涅槃呢,他身体圆寂了,证了无余涅槃了,这是无为。这里讲的果是无住涅槃,不是有余涅槃,也不是无余涅槃,是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涅槃呢?后边要广讲的。「非有为非无为」,既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但是也是有为,也是无为。「无为有为,尽未来际」,他可以尽未来际做一切度众生的事情。所以我们这里「独归无住」,单独讲无住涅槃,不讲有余涅槃,也不讲无余涅槃。无住涅槃在第九卷里边讲彼果断的时候讲的很多。这个无住涅槃,就是修菩萨道的人得到无分别智,他通达了生死就是涅槃,既然生死就是涅槃,那么生死也不要舍了,它就是涅槃嘛,涅槃又不用舍的;但「非不舍」,已经证到涅槃,生死的一切烦恼业不造了,也不是不舍。这个涅槃,它本身就是生死,并没有得到新的涅槃,但是生死流转的那些烦恼业果是断掉了,也不能说没有证到。所以说「生死非舍非不舍,涅槃非得非不得」,就是「非有为、非无为」,也是有为,也是无为。这个无住涅槃的境界是高,「非小境故」,不是二乘的境界所能达到的。所以我们讲的是无住涅槃,不讲有余涅槃,也不讲无余涅槃。
这里提了很多问题。「如是略说摄论要义」,基本上把《摄大乘论》的重点简略提了一下。
(三)论释译本
世亲菩萨闻十地经,悔小悟大,涕泪悲泣,割舌赎过。无著造此,授以作释。后复推广,造三十颂,大弘厥宗,大事因缘,一何郑重。复有无性,亦释此论,异义纷披,此姑不述。译斯本论,凡有四本:一为后魏佛陀扇多,二陈真谛,三隋笈多,四唐玄奘。陈译多异,余三略同。译斯释论,亦有三本,但缺魏译,亦陈译异,隋唐略同。读者会观,知其趣矣。
民国五年秋九,编者宜黄欧阳渐识于金陵刻经处。
「世亲菩萨闻十地经,悔小悟大」,这是说世亲菩萨开始弘扬根本乘的(我们不说是小乘的。欧阳竞无的见解是法相宗的,跟我们应成派的还不是一个见解,他就分小大了。我们的看法,这个下士道、中士道并不是人天乘、小乘,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是大乘的基础),他是反对大乘的,后来听到《十地经》(《华严经》的十地品),无著菩萨劝化他,派两个人去点化他,他悔小悟大,感到大乘非常好,以前毁谤过,他很后悔。「涕泪悲泣,割舌赎过」,他过去诽谤了大乘,想把舌头割下来,来忏悔他的业障。「无著造此,授以作释」,无著菩萨说:你不要割舌头了,你这个舌头还得用,过去是诽谤大乘,现在弘扬大乘就可以了。无著菩萨就造了《摄大乘论》,叫他作解释,这就是《摄大乘论世亲释》的来源。原论是无著菩萨作的,解释是世亲菩萨作的。无著菩萨让世亲菩萨用这个方法忏悔过去毁谤大乘的过失。
世亲菩萨做了《摄大乘论释》之后,「后复推广,造三十颂」,中间的《唯识二十论》等等,就没有一个一个地说了,最后的结晶《唯识三十颂》,把唯识的道理推广到最高,「大弘厥宗」,大大地弘扬唯识宗。「大事因缘,一何郑重」,这个弘扬唯识宗的大事因缘是非常郑重的。这是讲世亲菩萨作释的一些因缘。
「复有无性,亦释此论。异义纷披,此姑不述」。无性菩萨是另外一个法流的,也是世亲菩萨后边的。无性是护法菩萨这一个体系的,也不能说不是世亲的体系,但是据一般分析,跟世亲有一点点差异。他也解释了《摄大乘论》,「异义纷披」。「纷披」就是分散、杂乱。那么《摄大乘论》的意思就分派了,其他的意思出来了,这些我们就不说了。欧阳竞无的意思还是重《世亲释》的。我们现在还是以《世亲释》为主,所以《无性释》我们需要的时候引一下。这本书就不用了,一本已够难了,两本书更费力,还是集中精神学一本就好。
「译斯本论,凡有四本」,这讲翻译。《摄大乘论》有四个译本:第一本是后魏佛陀扇多的;第二本是陈真谛的;第三本是隋朝笈多的;第四本是唐朝玄奘法师的。「陈译多异,余三略同」,陈译的意思多一点差异,其他三种基本上相同。「译斯释论,亦有三本」,《摄大乘论》有四个译本,世亲释论亦有三个译本,有陈译的,也有隋译的,也有唐译的,只是魏译没有。陈译也是有点差异的,唐译跟隋译是基本上相同的。「读者会观,知其趣矣」,你们去参考,就可以知道他的意思。
这是欧阳竞无作的序,让我们知道《摄大乘论》的一些重点,心里有个数。下边开始讲本论了。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总标纲要分第一
甲一 世亲序颂
乙一 皈敬序
丙一 礼赞三宝
丁一 礼赞佛宝
诸破所知障翳暗 尽其所有如所有
诸法真俗理影中 妄执竞兴于异见
「诸破所知障翳暗」,这个跟《俱舍论》的开头有相似之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诸一切种诸冥灭」,但这里强调的是大乘,所以说一切所知障灭掉,烦恼障就不提了。因为烦恼障是低层次的,这个阶段已经过了,高层次的要破所知障,所以说破所知障这个翳暗(翳就是把我们的眼睛遮住的那一层翳;暗是黑暗,暗令不见)。所知障就像一个翳,也是一种暗,把我们所知的事情都遮掉、障住,看不清楚了,就会搞错;把它破掉,那就成佛了。烦恼障破掉,再进一步破所知障。烦恼障不破,先破所知障行不行?做不到的,你小学不念,先念大学去,行不行呢?不行。烦恼障破了之后,纔能破一切所知障。所以把所知障的那个障(翳暗)除掉之后,那就成佛了。
「尽其所有如所有」,所知障里面有两种:障尽所有性的、障如所有性的。这些名相,学过法相的人都懂的,但因为我们这里有很多人没有学过法相,也要说一下。先讲烦恼障、所知障,引《成唯识论》的。要是没有法相基础,看这段解释可能更多一个负担,本来这个烦恼障、所知障依稀彷彿地知道一些,看这个解释可能更糊涂了,但是如果懂的人看这个解释,界限就明确了,不是含含糊糊的。《成唯识论》第九卷:「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烦恼障是什么?遍计所执里边,执著一个实在的「我」——萨迦耶见,以这个见为主、为上首,有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还有它等流的随烦恼,这些都是要扰恼有情身心的,能障涅槃的,叫烦恼障。烦恼障有多少呢?就是以遍计所执里边执著一个实在的「我」这个萨伽耶见为主,围绕这个萨伽耶见,有一百二十八个根本烦恼,还有它等流的一些随烦恼,这些烦恼都是扰恼有情身心,障碍他证涅槃的,叫烦恼障。烦恼就是障。
所知障呢?所知不是障,所知的障,叫所知障。我们以前讲六离合释时讲过(学过《俱舍》的都知道):烦恼障是持业释,所知障是依主释。「所知障」,不能说所知就是障,否则要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没有障了?经常有些人会弄错,他说:经不要念,书不要看,看了之后增加你的所知障,成不了佛。那就让你什么都不知道!最不知道的是动物,马了、牛了、狗了、猫了,它们什么佛法都不知道,它们就成佛了吗?海公上师、范古农老师,还有其他大德,都再再地驳斥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所知障把你所知的道理障住了,不知道,这纔是障;你如果知道了,一切东西都知道,那就成佛!所以说不要把所知障与烦恼障一样看。烦恼障,烦恼就是障;所知障,这个东西把你的所知障住了,这个纔是障。所知是要的,当然是正确的所知了,不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知,乱七八糟的知也不叫知。
什么叫所知障呢?「谓执遍计所执实法」,执这个实法的「萨伽耶见」为上首,就是以它为中心,还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等,这些烦恼「覆所知境」,所要了知的对象被它盖住了,使你不知道。「覆所知境无颠倒性」,把你所知境的无颠倒性盖住,成了颠倒,搞不清楚了。「能障菩提」,前面是障涅槃,这里是障菩提。障了菩提不能成佛,这就是所知障。所以说,我们要破所知障,就要多闻、思维,一切法懂了之后,纔能够把所知障破掉;你如果不破的话,你永远是糊里糊涂,永远障住,菩提就没有办法证到。所以大乘重点在破所知障这个翳暗。
「尽其所有如所有」,所知障的范围很宽:尽其所有、如其所有。这两个法相也是陌生的,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尽所有性」指什么呢?《瑜伽师地论》云:「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举例:「五数蕴」,就是五蕴;「六数内处」,就是六根;「六数外处」,就是六尘;「如是一切」,一切法全部包进去了,不漏一个。蕴处界总的包含了一切法,有漏法、无漏法全包括了;但蕴不含无爲法,处界包含一切有漏法、无漏法。所有的法尽其所有都包括在里边,这叫尽所有性。「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杂染清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这些法里边的真理(真如),这叫如所有性。一个讲事,一个讲理。我们破所知障,尽其所有、如其所有一切都知道了,一切的障都去掉了,就成佛了。
「诸法真俗理影中,妄执竞兴于异见」,如果所知障未破掉,一切法的真谛、俗谛(就是胜义谛、世俗谛),它的道理、它的影事都不知道。影子从实体生,有一个东西,才生个影子,影子本身是没有实体的。这里影子比喻缘生法,一切缘生的法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缘而生起来的,本身没有自性的,就叫影,《金刚经》也说「如梦幻泡影」。一切法的真谛俗谛(即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当中,如果你没有把所知障除尽,搞错了,起了妄执,就兴起很多的异见,各式各样的邪见都来了。所知障不去的话,就有那么多坏处,一切外道邪见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最可怜的就是最近的法轮功,它把人迷惑到去自焚的程度,这就是异见,这些异见我们要一扫而清。所以要破所知障。
斯由永离诸分别 无垢清净智光明
获得最胜三菩提 惑障并习断常住
能无功用于十方 随诸有情意所乐
开示殊胜极广大 三种解脱等方便
由无分别有大悲 生死涅槃俱不住
由摄妙慧巧方便 究竟至极自他利
「斯由永离诸分别,无垢清净智光明」,所知障破完,成佛之后,永远离开一切虚妄分别,无垢的、清净的智慧光明就发出来。那些虚妄分别把我们盖住了,把一切虚妄分别离掉,最后清净的智慧就出来。什么叫清净智慧?《瑜伽师地论》三十八卷云:「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这个叫清净智慧。这个智慧光明就放出来了,「获得最胜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这个就是成佛的大菩提。「惑障并习」断掉了,一切烦恼障跟习气(《俱舍》里讲「一切种冥诸冥灭」,「一切种冥」就是习气,还有些东西不知道;「诸冥」就是烦恼),这些都断尽,就成佛了。佛的身有法报化三身,都是常住的。为什么常住?后头要广讲,法身是常住,而报身、化身是有为的,怎么也是常呢?他的作用是常的。
得到佛的三身(最胜的菩提得到了),烦恼、习气都断掉,智慧的功能就开发出来了,「能无功用于十方,随诸有情意所乐,开示殊胜极广大,三种解脱等方便」,他能无功用地(不要作意)、任运地为十方世界有情(随有情什么意乐,就是随有情的根性)开示最殊胜最广大的法,例如三种解脱等方便法门。
什么叫三解脱呢?我们选了两个参考。一个是《瑜伽师地论》的。「又解脱有三种:一世间解脱,二有学解脱,三无学解脱。世间解脱非是真实,有退转故。」世间解脱就是修禅定:初禅解脱欲界的一些烦恼,二禅又胜一点,解脱初禅的,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可以解脱下面八地的烦恼。但是这个不是究竟的,会退转的,所以世间解脱不是真实的,不可靠的。「有学解脱虽是真实而非究竟」,有学解脱是真实的,不退的,但是还没有成无学果,不究竟,还是不够。就是说虽然是真实的,不会退转,但是还不够,还没有圆满,「犹有所作故」,还没有完成,还得努力,还要上去。「当知所余具足二种」,「所余」是第三种无学解脱,它具足了前面两种解脱所没有的功德:它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不会退堕,是最圆满的,也没有可以再向上努力的了,就是已经到家了。这是三种解脱:世间解脱、有学解脱、无学解脱。
另一个解释是《集异门论》里的。「三解脱云何?答:三种解脱。何等为三?一者心解脱,二者慧解脱,三者无为解脱。心解脱者,谓无贪善根相应心,已胜解当胜解今胜解,是名心解脱」。「胜解」就是决定了,不会动转了。过去已经胜解了,或者将来要胜解的,或者现在正在胜解的,这个叫心解脱。「慧解脱者,谓无痴善根相应心,已胜解当胜解今胜解,是名慧解脱」,已经胜解了,将来要胜解的,现在正在胜解的,这个叫慧解脱。「无为解脱者,谓择灭」,择灭就是无为解脱。择灭这个名字,学过《俱舍》的就知道,烦恼消灭了,证到的无为的法性,就叫择灭。这里举了三种解脱的两种解释。《俱舍》的「三解脱门」,当然也是三个解脱,不过这里没有说「门」,我们就没有把它写上去了。
因为得到了广大的智慧,可以开示殊胜广大的种种方便,讲三种解脱等等的方便法门。
「由无分别有大悲」,无分别是智慧,还有大悲。「悲」跟「智」要结合的:单是有智没有悲,太原则性,方便没有;单是有悲,没有智慧的话,那就是世间的悲心,会做错事情。例如,父母溺爱子女,悲心是有了,但是没有智慧,结果把他宠坏了。所以说既要有智慧,又要有悲心,悲智要双运。
「生死涅槃俱不住」,「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是《现观庄严论》里的话。因为有智慧,他就不住生死,出离生死了;因为他有悲心,也不像声闻一样,住在无余涅槃里不动,不度众生。生死也不住,涅槃也不住,那就是无住涅槃,尽未来际地度众生,却没有生死的杂染,没有生死的那些过失。
「由摄妙慧巧方便」,由于他摄持了胜妙的智慧,还有善巧的方便。这又是两个法相:一个方便,一个是般若。方便就是缘起,那些殊胜的缘起;般若,性空妙慧,这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证性空的慧。性空慧并不是无所作为,还是要有缘起的善巧方便。我们入定的定印,两个大拇指要碰到的,表示什么意思?方便、智慧两个要结合。有智慧没有方便,众生就不度了;有方便没有智慧,乱度,自己也会掉下去,所以说方便、智慧两个要结合。「究竟至极自他利」,这样可以最圆满地达到自利他利的最高阶段。这是成佛的一些功德,断了那些所知障。
若从科判角度讲,到这里为止,是皈敬三宝中的皈敬佛宝,礼讃佛宝(顶礼在最后说,在僧宝以后要说,这里先是赞叹)。下面是法宝。
丁二 礼赞法宝
如是世尊等所觉 等所开示微妙法
若能于此善修行 必获寂然甘露迹
诽谤决定没无底 甚久无能大苦海
「如是世尊」,这样功德的世尊,「等所觉」,他平等觉悟到的那些道理(法)。「等所开示微妙法」,平等开示的那些微妙的法。世尊自己觉到的法,也给我们众生开示这些微妙的法。假如能够依这些法善巧地去修行的话,必然能够得到「寂然」,一切烦恼、苦自然地全部息灭,得到「甘露迹」,就是解脱、涅槃。
「甘露」,《瑜伽师地论》云:「甘露者,谓生老病死皆永尽故。」《杂集论》云:「何故此灭复名甘露?」何故这个灭(择灭)叫甘露呢?「离蕴魔故」,蕴魔就是五蕴魔,蕴魔就是生死的根本,离了蕴魔,生死就断了。「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这个死就是依蕴魔来的,有蕴就有死,蕴魔没有,死魔也没有,故名甘露。甘露就是不死,不死就是证了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生也就没有死。假如你依佛所说的微妙法去修行,决定能够证到甘露的涅槃。反过来,假如你诽谤这个殊胜的法,那果报也是无边了,「决定没无底,甚久无能大苦海」,决定要沉没到没有底的、时间很长的、没有堪能爬出来的大苦海里边去。所以这个法不能诽谤,我们只有好好修行;如果不理解,就暂时保留。有的人诽谤佛法的某个宗派,很多人对某个宗派不理解,要诽谤的话,最后的果是自己受。你不理解是因为没有智慧,你就不要谤,慢慢学,学到后来就知道了。当然了,有些借佛法的名乱搞,那不是佛法,不是佛的法,那就不在此列。这是礼讃法宝。
丁三 礼赞僧宝
学无学僧居道果 普胜一切所余僧
善逝无垢功德河 真实于中而沐浴
为世无上良福田 虽复投于微少善
而便广大如地空 慧者由斯得解脱
故我至诚身语思 频修无倒归命礼
「学无学僧居道果,普胜一切所余僧」,我们说「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真正的僧宝是贤圣僧,就是证果证道的僧。因爲我们这些普通的凡夫僧是贤圣僧的因,所以也在所皈敬之列,实际上我们是沾光的,并不是真正的皈依对象,所以不要我慢。有的人出了家,做了比丘,好像居士供养是当然的,该享受,毫无忌惮地享受。你想一想:你是不是贤圣僧?如果成了贤圣僧,不会有你这个想法了;正因为你是凡夫僧,这思想还没有转过来,会产生这些错误的思想。你自己要想一想,真正皈依的是贤圣僧,你还没有份的,你仅仅是沾了一点光,因为你还是因,将来可能要证到贤圣僧,所以也把你摆到僧宝里去了。所以真正皈敬的是有学的、无学的僧,他是证了道果的,这个「普胜一切所余僧」,一切凡夫僧所不及的。这是我们的皈依对象,那就表明是皈依贤圣僧。
「善逝无垢功德河,真实于中而沐浴」,这是打个比喻,善逝(佛)的功德大河,这个河是没有垢的,你在里边真实沐浴,就是正在修果,修成有学无学的果,这是世界上最上的福田。「虽复投于微少善,而便广大如地空」。我们现在遇不到佛,但僧也是世间的福田,佛在世的时候也说「我在僧里边」,佛也是属于僧里边的。僧宝是世间最好的福田,你只要种一点点的善根种子下去,就可以得到广大如大地、如虚空一样的收获。这是福报如大地虚空那么大。「慧者由斯得解脱」,有智慧的,不但得到福报,还可以解脱生死。
「故我至诚身语思,频修无倒皈命礼」,对有这样功德的佛、法、僧,我世亲至诚地以身语意(思就是意)三业频修(不断地修)无倒地(没有颠倒地)皈命礼拜。
这是皈敬三宝。
丙二 伤叹德减起失
轨范诸师今减少 真法正理多浑浊
皆由聪叡邪慢人 依自寻思失教证
如果学过《俱舍》,就可以看到这里的文风跟《俱舍》很相似,「诸一切种诸冥灭」,这里说「诸破所知障翳暗」;这里说「轨范诸师今减少,真法正理多浑浊,皆由聪睿邪慢人,依自寻思失教证」,《俱舍》最后的感叹里边也有同样的句子(「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那就是说出于一个人之手。
「轨范师」,可以作我们轨范的,就是阿闍梨。因为世亲菩萨那个时候,佛已经灭度九百多年,正法已经没有,已经进入像法了,轨范师越来越少。「正法多浑浊」,搞不清楚了,搅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皆由聪睿邪慢人」,主要是由那些聪睿的(聪睿就是有点智慧的,这个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邪慢的人。慢有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劣慢,这里是邪慢。邪慢是什么呢?我们有个注解,「邪慢,七慢之一,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自己没有功德,计自己有功德,自己抬高自己。没有功德、没有智慧,却说自己是什么都学通了,或者有修有证了,这样子的人就乱说。「依自寻思失教证」,根据自己第六意识的那些寻思、想法,把佛真正的教证二法弄错了,失掉了,把真理搞浑了。在世亲菩萨那个时候,那些人出来使得佛正法里边参杂了很多混乱的东西。
下边赞叹无著菩萨的功德。
丙三 赞无著师
我师于此非前后 逢事圣者大慈尊
依止无动出世间 放大法光三摩地
阐扬妙法流清誉 如日舒光遍十方
文光无垢最甚深 诸了义经所随顺
广大句义皆微妙 悉以绮饰自庄严
能令聪敏者融心 无谄无憍生爱敬
极难通法慧无滞 不住利养称誉中
于乐常无染著心 故名决定称自德
诸贤圣者常亲近 一切世间无不知
无著名称普皆闻 功德显然同所赞
「我师于此非前后,逢事圣者大慈尊」,无著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师父。世亲菩萨很谦虚,虽然是亲兄弟,但是因为无著菩萨是他大乘的老师,所以就称他为师。我师(无著菩萨)就在这个时候,不在前不在后,正当正法浑浊的时候,那些邪慢的人坏失正教的时候,「逢事圣者大慈尊」。我们在前面无著菩萨简介里讲过了,他到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大慈尊)。「依止无动出世间,放大法光三摩地」,他的功德是什么呢?他得到了法光三摩地(法光定),他依止了这个不动摇的定,定当然不动摇的了,这是出世间的定,不是世间的定。这个定叫放大法光三摩地。法光三摩地,我们有个注解,「初地之菩萨证此定,放大法之慧光,是名法光定」,因为无著菩萨示现登初地,他就得到这个法光定。得了这个定之后,大法的光明、慧光就放出来,就是智慧开了,叫法光定。无著菩萨登了初地,得法光定,得神通了。
「阐扬妙法流清誉」,无著菩萨将那些妙法到处宣扬弘布,产生了很好的名誉。「如日舒光遍十方」,就好像太阳放光一样,十方都照到。他讲的法「文光无垢最甚深」,这个法的光明没有垢的,一点烦恼习气都没有,而且是最甚深的法。「诸了义经所随顺」,是随顺一切了义经的。
「广大句义皆微妙」,广大句义,句也微妙,义也微妙(义妙是内明,句妙是声明),就是说声明、内明的造诣都是很高的。「悉以绮饰自庄严」,这是声明,这些文字都修饰的很好,很庄严。「能令聪敏者融心」,可以使聪敏的人感到很欢喜。「融」有几个解释,也可以是明,明就是明解开悟;也可以说是融洽、欢喜。聪明的人看了这些文句,一则很欢喜,为什麽?文也胜,义也妙;再则看了之后,心地能开。「无谄无憍生爱敬」,一般众生都有谄、憍,看了这个东西,他就是无谄无憍,生起爱敬的心来。什么叫谄呢?谄曲,「谄者,谓为欺彼故,诈现恭顺,心曲为体」,就是要骗人,表面上很恭敬,实际上骗他的,要得他的信任,或者要得他的什么好处。「能障爱敬为业」,无谄么,爱敬就生起来。「憍」,学过《俱舍》的都知道,「憍由染自法」,自己以为某个地方有什么长处,就「醉傲为性」,就抬高自己。「慢」是对他的,与他比较而产生的;「憍」是自我陶醉,他自以为了不得了,没有比较的。这些聪慧的人看了无著菩萨的法之后,就能够把谄憍都息下去,无谄无憍而生起爱敬的心。
「极难通法慧无滞」,即使最难通的法(就是最甚深的法),这个智慧也没有滞碍,都能够通达。「不住利养称誉中」,无著菩萨虽然名布十方,但是他对利养等世间八法毫不执著,并不追求那些。「于乐常无染著心」,对一切乐,世间的乐或出世间的乐都不染著。「故名决定称自德」,所以他的名字决定跟他的功德相称。他的名字叫无著,他的功德也是无著,所以说是相称的、相符合的。
「诸贤圣者常亲近」,一切贤圣的人都亲近他。「贤」是三贤或者七贤,「圣」是见道以上的,都去亲近他。那就是说他的功德了不得。「一切世间无不知」,世间的人都知道无著菩萨的大名。「无著名称普皆闻,功德显然同所赞」,无著的名称普遍地传布出去,他的功德显然跟我们所赞叹的是相称的,就是他的功德跟别人所赞叹的是相符合的,不是虚的,不是名不符实的。
这是赞叹无著菩萨的功德,下边是发起造论的缘起。
乙二 发起序
无尽辨者等所雨 甘露文义微妙法
多从彼闻自力微 少受犹如乞雨鸟
从广决择集少分 以言略释摄大乘
愿此所作遍饶益 怖于极大文海者
他赞叹无著菩萨的功德,「无尽辨者」,他辩纔无碍,他平等撒下法雨、甘露雨,撒下来「甘露文义微妙法」。「多从彼闻」,我听了很多,跟了他学了很多,但是我智慧小,力量很小,「少受犹如乞雨鸟」。有一种鸟,我们在小孩子的时候,就说它是乞雨的,只要它一叫,就要下雨的。印度也有这种鸟,它很渴了,要祈雨。雨是祈求下来了,它喝了多少?只喝了一点点。这是比喻说无著菩萨讲的法很多,像甘露雨一样下来,但是我力量很微,就像乞雨鸟一样只能够接受一点点东西。
「从广决择集少分,以言略释摄大乘」,从无著菩萨广大的决择里边收集了一少部分,用文字来略略地解释一下《摄大乘论》。这个《摄大乘论释》本来是无著菩萨叫他做的,他很谦虚,说自己力量很少,无著菩萨虽然讲得很多,他只受了一点点,跟乞雨鸟一样,只喝到了一点点的水。什么叫「决择」?决择就是说对于某种东西,我们先是简择,哪些要哪些不要。假使我们去买东西,我们要挑选了,这个质量好不好,那个好不好,最后我们买的是要的。不好的我们简掉它,好的要。决择就是已经决定了,经过简择了,决定了之后,那就不会错的。在无著菩萨广大决择的正确道理里边,我只集了很少一点,拿来解释《摄大乘论》。
「愿此所作遍饶益,怖于极大文海者。」发愿我所作的能够饶益那些因文太广和智慧不够而害怕的人,我这个略释对他们可以「遍饶益」,普遍地饶益那些怖于极大文海的人,希望这个解释对他们有好处。
这就是世亲菩萨做《摄大乘论释》的愿文。
到此为止的颂文,《摄大乘论》里是没有的,是世亲菩萨自己在解释论之前写的。下边开始解释《摄大乘论》的正文。
甲二 成立大乘是佛说
乙一 略标
论曰: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有一本经叫《阿毗达磨大乘经》,是哪个说的呢?是大乘菩萨说的,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萨,「为显大乘体大」,就说这个。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在薄伽梵前面说的,那就是有佛印证的。尽管大乘菩萨说的是可靠的,如果没有佛印证,是不是讲得彻底,是不是讲得究竟,我们还会怀疑。「薄伽梵前」,在佛面前讲的,那是有佛印证的,就不会错。所以说特别要强调在薄伽梵前。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说什么呢?依大乘来说,诸佛世尊有十种殊胜的殊胜语。
「薄伽梵」,根据《佛地经》,「薄伽梵」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六个意思。《无性释》里边说,能破四种大魔的叫薄伽梵。四种魔指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又自在等功德相应,是故说佛名薄伽梵」,不但破四种魔,还要有前面所说的六种自在,与这种功德相应的人纔叫薄伽梵。在《大智度论》里边还有一些解释,我们再引证一下:一能破,一切烦恼习气破除无余的。二巧分别一切法性相,以无所得智善巧分别一切法的性相。三有德,具智德、断德、恩德,具一切不共功德,有智、有断、有悲(恩就是悲德),如十八不共法,一切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功德都具足的。四有名声,天上天下无如佛,德号普闻一切世界。具足这些功德的叫佛,除了佛之外就没有第二个。
前几天来了两位居士,他们是信印度教的,他们说什么什么人是薄伽梵。我说薄伽梵是指佛,要真正有那些功德的纔叫薄伽梵,你不具足这些功德,自封薄伽梵,那就是冒充的薄伽梵。这个也不希奇,李洪志冒充佛,他不单是佛,还是大佛,比释迦牟尼佛还高。这是冒充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尽管你把薄伽梵这个名字套在头上,但是你功德没有,那毫无意义。《俱舍论》的皈敬颂为什么不说皈敬佛,而说「诸一切种冥诸冥灭」呢?那就是把佛的功德提出来。因为他那个时候已经有外道自称佛了,你说自己成佛了,他说他也是佛,就搞不清楚了,到底皈依哪个佛呢?我们皈依的是有这些功德的,「一切种冥诸冥灭」的,「拔众生出生死泥」的,有这样功德的,实际就是佛,这是我们皈敬的。你外道有没有?你虽然自称为佛,你有没有这些功德?没有,你够不上。这些是世亲菩萨的善巧,但这里就不必了,这里就直接把「薄伽梵」提出来。(第三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