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论的开端,把「薄伽梵」解释过了,各举了经和论的一种解释,《大智度论》还有四个意思:第一,能破,一切烦恼习气都能破除无余的,一点也没有的,全部破尽。第二,巧分别,以无所得智善巧分别一切法的性相。能称为薄伽梵的,他有无所得智慧,能够善巧地分别一切法相的;如果没有这个智慧,称不了薄伽梵。第三,有德,具智德、断德、恩德三个,一切不共功德,佛的十八不共法,这些都具足。第四,有名声,天上天下无如佛,德号普闻一切世界。因此,唯佛独称薄伽梵。现在称薄伽梵的人还有,在印度有自称薄伽梵的,在汉地有自称是大佛的,这些都是邪道,没有这个功德,你不能乱称。所以《俱舍》的开端就不说皈依佛,而说功德——「一切种冥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这个断德成就、智德成就、悲德成就,那纔是我们所皈敬的佛;如果你功德不具,帽子戴上去也不像。
释曰:依止何义,从何所因,而作是说?广博所知深大法性,若离诸佛菩萨威力,谁于此中能造释论?复由何义于此论初说如是事?由若离举阿毘达磨大乘经言,则不了知论是圣教。为此义故,又为显经名如言十地经故,说如是阿毘达磨大乘经言。复有余义,为显彼经是圣教故,初说如是阿毘达磨大乘经言。今造此论有所用者,为欲开晓无知者故。为显法门别名故,举阿毘达磨;为显通名故,举经言;为简声闻阿毘达磨,复举大乘。由今亦有非圣所说阿毘达磨,如现有人自寻思慧,谓是佛说阿毘达磨,或声闻说,或世智造。又言大乘素怛缆者,为欲显示异声闻等。为欲显示菩萨藏摄故,复举其阿毘达磨。
「依止何义,从何所因,而作是说」,前面那一段话,是根据什么道理、什么原因而这样说呢?「广博所知深大法性,若离诸佛菩萨威力,谁于此中能造释论?」要对那些深广的法全部知道,除了依靠佛菩萨威力之外,哪个还能够造这样的论来解释它呢?
「复由何义于此论初说如是事」,在论的开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由若离举阿毗达磨大乘经言,则不了知论是圣教」,假如不说「阿毗达磨大乘经」这个话,这个论到底是佛教,还是耶稣教,还是邪道?搞不清楚了。一句「阿毗达磨大乘经」,就知道是佛的话,这是从佛的经典里边来的。「为此义故」,所以要这样说。
「又为显经名如言十地经故,说如是阿毗达磨大乘经言。」经是通名,要显出是什么经,那要讲「阿毗达磨大乘经」。举个例,如《十地经》是讲十地的,而《阿毗达磨大乘经》是讲对法的。
「复有余义,为显彼经是圣教故,初说如是阿毗达磨大乘经言。」这个里边还有其他的意思:为了要表示这个经是佛教里边的,所以要说「阿毗达磨大乘经」。
「今造此论有所用者,为欲开晓无知者故」,现在造这个论而说这个话,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开晓那些无知的人,告诉他这是从佛的《阿毗达磨大乘经》里来的。
「为显法门别名故,举阿毗达磨;为显通名故,举经言」,它的别名是阿毗达磨,它的通名就是经。经,是佛说的,通指一切经,阿毗达磨是佛所说经里边的一种,讲的是阿毗达磨,所以说又举别名又举通名。为什么要说「大乘」呢?
「为简声闻阿毗达磨,复举大乘」。我们知道阿毗达磨通声闻乘和菩萨乘的,这里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里边为什么有个「大乘」呢?就是说此经是大乘的阿毗达磨,不是声闻乘的阿毗达磨,所以把「大乘」两个字加进去。
「由今亦有非圣所说阿毗达磨,如现有人自寻思慧,谓是佛说阿毘达磨。」这就是世亲菩萨颂里所指的那些人,「皆由聪睿邪慢人,依自寻思失教证」,在世亲菩萨的当时也有那些人,自以为了不得,靠自己第六意识的胡思乱想(寻思慧),著了一些书,冒充佛说的。这些现在也不少,他自己造了一些东西,怕没有威信,就说是佛说的。这是伪经或者伪论了,这是不足取的。他依自己的寻思慧著了一些东西,说是佛说的阿毗达磨,那就是假冒的。「或声闻说」,虽然是真的,是佛教内部的,却是二乘的,不是大乘的。「或世智造」,或者世间上一些有学问的人所造的一些阿毗达磨,那不是佛教的。所以要简别依自己寻思而乱说的伪造的佛经,或者简别那些声闻乘的阿毗达磨,或者简别那些世间的世智辨聪。这是根据佛的大乘经而来的,所以说「大乘」。
那么说「大乘素怛缆」,什么目的呢?「为欲显示异声闻等」,要简别前面那些声闻、世智及伪造的那些。
「为欲显示菩萨藏摄故,复举其阿毗达磨」,简别了那些之后,同时还要显出这个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的。世亲菩萨解释得很仔细。这个「大乘经」言就是简别那些,显出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的。再说「阿毗达磨」,是指出它是属于大乘经里边讲阿毗达磨(对法)的那个部分。
又藏摄者,谓入自宗素怛缆藏;现灭自惑毘奈耶藏,即大乘中菩萨烦恼以诸菩萨种种分别为烦恼故;不违最胜阿毘达磨,广大甚深为其相故。
「又藏摄者」,在经藏、律藏、论藏里边,它属于哪些藏呢?正对的就是阿毗达磨藏。「谓入自宗素怛缆藏」,这属于自宗(即大乘宗)的经藏,是从经藏来的。
「现灭自惑毗奈耶藏」,也讲到毗奈耶藏(律藏),灭大乘菩萨的烦恼。「即大乘中菩萨烦恼,以诸菩萨种种分别为烦恼故」,菩萨的烦恼跟声闻的不一样了,声闻的是贪嗔痴这些,菩萨的就是指种种的分别,因所知障而起的那些分别,这是菩萨的烦恼(自惑)。这部经可以把菩萨的那些种种不正的分别灭除,所以也通毗奈耶藏。
「不违最胜阿毗达磨,广大甚深为其相故」,因为这个不违背最胜的大乘阿毗达磨,它有广大甚深的相,它也可以灭除菩萨的那些种种分别。所以它也可以说通经藏,也可以说通律藏,也通论藏。阿毗达磨(即十二部经里边的论义),从灭烦恼来说,也有律藏的含义。
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此三及二,何缘名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下边简别一下什么叫三藏。素怛缆藏,即是经藏;毗奈耶藏,即律藏;阿毗达磨藏,即论藏。这里说本论跟三藏都有关系。
「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三藏里边,有菩萨(上乘)的三藏、声闻(下乘)的三藏。三藏从声闻、菩萨分,又可分两藏,声闻的三藏跟菩萨的三藏。
「此三及二,何缘名藏?」这三个也好,两个也好,藏是什么意思呢?「由能摄故」,能够摄持叫藏,「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一切所应当知道的道理都摄在里头,那叫藏。
复由何缘建立三藏?由九种缘。谓为对治疑惑立素怛缆藏,若于彼彼义中有疑惑者,即为决定宣说彼彼义故;为对治二边受用立毘奈耶藏,谓遮有罪著欲乐边受用故,及开无罪不自苦边受用故;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毘达磨藏,显照诸法无倒相故。
「复由何缘建立三藏?由九种缘」,为什么要建立三藏呢?有九个原因。
「谓为对治疑惑立素怛缆藏」,要对治那些怀疑的烦恼,那么就立素怛缆藏。「若于彼彼义中有疑惑者,即为决定宣说彼彼义故」,假如对某种道理有怀疑的,佛就很肯定地给他说它的意思。意思说清楚了,怀疑就断了,可以得到决断了,这是经藏。
「为对治二边受用立毗奈耶藏」,什么二边呢?就是享受一边,自苦一边。世间上的人专门搞享受,外道修苦行,自己受苦,要对治二边的受用,立毗奈耶藏。哪两边呢?「谓遮有罪著欲乐边受用故」,这是要遮止有罪的贪著五欲受用的那一边,贪乐的要遮止。「及开无罪不自苦边受用故」,这是要开那些没有罪的、不必自苦的受用,不像外道那样自己苦,饿自己、不穿衣服等等,这些不必自苦的。就是说生活上需要的佛还是开许的,否则的话你身体不能生存,学教也就不能学了。所以那些无罪的不是自苦那一边的受用要开许;有罪的贪著五欲那边的受用要遮止。所以说是中道,这个中道就是毗奈耶藏里边讲的。
「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藏,显照诸法无倒相故」,为对治自己的见取执(见取,自以为对),要去掉这个执著,就立阿毗达磨藏。把一切法无倒的相给你说了,自己不对的你就可以知道,那些颠倒的见取执就去掉了。阿毗达磨藏就是要去掉那些见取执的。
这是一层意思,下边又是一层意思。
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能成办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毘奈耶藏,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办增上慧故立阿毘达磨藏,谓能决择无倒义故。又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能成满法义故立毘奈耶藏,谓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便于此二能通达故;能于法义决择善巧故立阿毘达磨藏。
由此九缘,许立三藏。又此皆为解脱生死。此复云何能得解脱?熏、觉、寂、通,故得解脱。谓由闻熏习心故,由思觉悟故,由修奢摩他寂静故,由证毘鉢舍那通达故,能得解脱。
「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能够说戒定慧三学的,就立素怛缆藏(经藏)。
「能成办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毗奈耶藏」,前面是说了,这里要修了,修了要成办,能够成功。成办增上戒、增上心的(增上心就是定),能够成办殊胜的戒定的那些叫毗奈耶藏。由戒生定,这个大家都知道。「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次渐能得三摩地故」,就是说你具足尸罗,好好地守戒,就没有什么悔了,既然没有悔,心就能定下来了。如果你心经常追悔的话,心就定不下来了。当然这是高层次的,如果你低层次的贪嗔痴那些没有除掉的话,那更不行了,更不能入定。即使那些粗的除掉了,如果还有追悔的话,也不能入定。如果你具尸罗,不但贪嗔痴粗的烦恼不会去做,粗的那些恶行不会做(心止下去),并且那些追悔之类的也不会有。因为你持了戒,不做坏事也不追悔了,那么就能够入定。所以说毗奈耶藏能够成办增上戒、增上心的。
「成办增上慧故立阿毗达磨藏」,这个殊胜的智慧要靠阿毗达磨藏(论藏)来成就。「谓能决择无倒义故」,能够把没有颠倒的道理抉择出来,搞清楚,这是论藏的事情。
这是一层,下面又一层。
「又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能够说法的道理的,这是素怛缆藏,第一个。
「能成满法义故,立毗奈耶藏」,把这个法义说出来以后,能够把它修成功,令它圆满的,那就是要靠毗奈耶藏了,这是进一层了。「谓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便于此二能通达故」,现在很多人的毛病很大,专门求学法,而不去修断烦恼、培福,这些事不肯干,好像是占便宜,把时间全部拿来学法了。但是这里给你说清楚:经,仅仅是把法义给你讲清楚,你要成满法义的话,要靠毗奈耶藏的,要靠戒律。什么原因?「谓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便于此二能通达故」,只有那些为了调伏烦恼而勤修行的人,纔能够通达法义;你不是这样子调伏烦恼勤修行的话,法义不能通达,只能表面地说一些名相,内心跟它结合起来是做不到。我们看到很多人尽管法学了很多,脾气还是很大,烦恼还是很重,那就是说你仅仅学了一点点皮毛,没有经过修行,无法真正通达。
「能于法义决择善巧故立阿毗达磨藏」,对法义能够善巧抉择,用智慧来抉择它得到各式各样善巧的,那就是阿毗达磨藏的事情。
「由此九缘,许立三藏」,讲了三个层次,每层三个原因,这样三三得九,由此九个缘而安立三藏。
「又此皆为解脱生死」,说了那么多,成立三藏的九个缘,总的目的是什么?解脱生死。不但自己解脱生死,还要解脱一切众生的生死。这就是大乘的意义。「此复云何能得解脱。」怎么解脱生死呢?「熏、觉、寂、通,故得解脱」,有了熏、有了觉、有了寂、有了通,故得解脱,这是一个总括的话。「谓由闻熏习心故」,由听闻正法,把心改变。「由思觉悟故」,由「闻」来熏心,进一层由「思」使它觉悟。「由修奢摩他寂静故,由证毗钵舍那通达故,能得解脱。」那就是说要解脱,先要熏(听闻正法),再要觉(如理思维),再修奢摩他(进入定境),得了定之后,用毗钵舍那再来通达一切。这是我们修行的通道。你说要断烦恼、了生死,那必定要经过闻思,经过修定。定从何而来?戒!就包在里头,定是从戒来的。由戒把闻思慧提高到修慧,最后无漏的慧出来了,般若智慧出来了,那断烦恼、了生死的事情也可以成办了。我们要了生死,解脱生死的话,必定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俱舍》也是这么说,千经万论都这么说的。
又若略说此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藏,各有四义。菩萨于此若具了知,则能证得一切智性;声闻于此虽但解了一伽陀义,亦得漏尽。云何此三各有四义?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名素怛缆。此中依者,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相者,谓世俗谛相、胜义谛相;法者,谓蕴、界、处、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菩提分、无碍解、无诤等;义者,谓随密意。
「又若略说此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藏,各有四义」,假如略略地说(广说就更多了),略说经律论三藏,每一个藏都有四个意义。「菩萨于此若具了知,则能证得一切智性;声闻于此虽但解了一伽陀义,亦得漏尽」,这四个道理很要紧,菩萨假如能够全部了知的话,就证到一切智性,成佛了;声闻不要说全部了知,只要解一个伽陀(颂),它的意思能够解了的话,也可以漏尽(烦恼断尽、证涅槃)。这个意义重大,所以要说一下。
「云何此三各有四义?」三藏四个义,怎样的呢?「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名素怛缆」,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这是素怛缆的四个义。
「此中依者,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什么叫依?就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事情而有所讲,那么把它贯穿。
「相者,谓世俗谛相、胜义谛相」,相,就是看这是世俗谛的,还是胜义谛的。世俗谛跟胜义谛这两个绝对不要混淆,很多人把这两个谛混淆之后,就会搞得一无是处,全部搞错了。从胜义谛说,一切法无分别,染的、净的,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都是一样的,不二的;你如果把它混到世俗谛,你说修也不要修了,反正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了,那你就一天到晚耍好了。那你不是搞错了嘛?!所以说把胜义谛跟世俗谛搅在一起的人,经常会产生这些错误的概念。这些人现在多得很,有的人说他证了空性,什么事情也不要修了,修也是空的,众生也不要度了,众生自性空嘛,你度啥东西呢?能度的也是空,所度的是空,那就不要度了。这些都是执到一边去了,这是因为世俗谛、胜义谛搞不清楚,也就是空性没有证到家,空性里边,性空、缘起两个都是有的,你把缘起去掉了,那就成了「断空」。「相」,世俗谛相跟胜义谛相要搞清楚。
「法者,谓蕴、界、处、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菩提分、无碍解、无诤等。」这些法都要搞清楚,蕴界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十二缘起,谛——四谛,食——四个食,静虑——四个静虑,四无量——慈、悲、喜、舍,四无色——空无边处等等,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碍解、无诤三摩地,这些法是举几个例了,都要把它搞清楚。
「义者,谓随密意」,经里边还有密意的。我们经常举的例子,说杀父杀母就可以得解脱,父母杀掉,犯五无间罪了,怎么还得解脱,这个话怎么说啊?有密意。什么是父?无明为父,贪欲为母,把这个无明、贪欲除掉了,当然你证涅槃了。所以说,经文有时有密意的,不要依文解义。
这些假如全部掌握了,成佛当然就有希望了。下边讲阿毗达磨。
对故、数故、伏故、通故,应知名阿毘达磨。谓阿毘达磨亦名对法,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等故。阿毘达磨亦名数法,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故。阿毘达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阿毘达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释通素怛缆义故。
「谓阿毗达磨亦名对法,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这个我们学过《俱舍》的知道,「对观四谛,对向涅槃」,不过这里大乘的对向涅槃是无住涅槃,不是二乘的无余涅槃。「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等故」,对向无住涅槃的这个对法说什么呢?说四谛、菩提分法、三解脱门等等。
「阿毗达磨亦名数法,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故」,每一个法这样说那样说,数数地说,解释它的名字,解释它的自相、它的共相等等,无量差别的说法,都仔细地数数地宣说,这就是阿毗达磨叫数法的原因。
「阿毗达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阿毗达磨也叫伏法,能够降伏敌人,这就是讲因明。「具足论处所等」,「论处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辩论的时候,要看什么地方可以辩,什么地方不能辩。可以辩的是哪些地方呢?一、王家,国王那里。二、执理家,就是判别道理的那些地方。三、大众当中。四、于贤哲者前,有聪明的人、有学问的人前头。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能够善于了解法义的沙门或者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对这个法义有意乐心的。在这些人的面前辩论,可以得到效果。如果你在持邪见者的家里辩论,那就非自己倒霉不可。所以说辩论要选择处所。除了处所以外,还有论体、论的依据、论的庄严,这样纔使辩论不粗鄙。辩论的时候要注意的事情很多,《瑜伽师地论》里边讲了很多,因明里边也讲了很多。那些你都具足学通了,与对方辩论,决定能胜伏了,叫伏法。
「阿毗达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释通素怛缆义故」,阿毗达磨也叫通法,通什么呢?经里边隐含着深奥的意思,由阿毗达磨来解释,把它通达。所以说阿毗达摩有四个意思,就是对故、数故、伏故、通故。
犯罪故、等起故、还净故、出离故,应知名毘奈耶。此中犯罪者,谓五众罪。等起者,谓无知故、放逸故、烦恼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诸罪。还净者,谓由意乐不由治罚,如受律仪。出离者,有七种:一、各各相对,说悔所犯;二、誓受治罚,谓授学等;三、等有妨害,先制学处,后由异门还复开许;四、别更止息,谓僧和合,还舍所制;五、转依,谓苾刍、苾刍尼转男女形故,舍不共罪;六、由真实观,谓作殊胜法嗢柁南诸行相观;七、由法尔得,谓由见谛,法尔得无小随小罪。应知毘奈耶复有四义:一、补特伽罗故,世尊依彼制所学处;二、制立故,谓告曰彼补特伽罗所犯过已,大师集僧制所学处;三、分别故,谓制学处已更广解释先所略说;四、决择故,谓于此中决判所犯云何有罪云何无罪。
毗奈耶藏有四个意思:「犯罪故、等起故、还净故、出离故」。「此中犯罪者,谓五众罪」,五众,就是在家二众、出家三众。「等起者,谓无知故、放逸故、烦恼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诸罪」,就是如何发动犯罪的。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无知、放逸、烦恼盛、不恭敬等等,由此而发动造罪,叫等起。「还净者」,如何使犯的罪能够忏悔干净呢?「谓由意乐不由治罚」,单是由意乐心,不需要依靠治罚的,「如受律仪」。例如,本来是有恶律仪的,生在养猪杀羊的家里,你只要受一个三皈五戒就好了,恶律仪就解除了。这个是由意乐,并不要经过治罚。「出离者」,指怎么忏悔干净。「还净」是由意乐而改变,不用治罚的方式,比如受戒或者受三皈,都是由你意乐心得到,把罪业对治掉。而已经犯了的,要「出离」,有几种呢?有七种:
「一、各各相对,说悔所犯」,互相对着忏悔。
「二、誓受治罚,谓授学等」,这是比丘戒的事情,注解里虽然有,但是不能跟一般人说。
「三、等有妨害,先制学处,后由异门还复开许」,「等有妨害」什么意思?先制定学处,要这么做;后来因为环境变了,那么又开许了,这叫等有妨害,开了之后当然不算犯了。
「四、别更止息,谓僧和合,还舍所制」,破僧的时候,立一些规矩,等到和合以后,「还舍」,这些之前立下的就舍掉。
「五、转依,谓苾刍苾刍尼转男女形故,舍不共罪」,假如比丘尼转成比丘,属于比丘尼里边有些女性的罪,因他已经转成男子,这个罪当然舍掉了。假如说比丘转成比丘尼,属于男性的那些治的罪,因已转女性,她又没有那些事情,当然这个罪也就舍掉了。
「六、由真实观,谓作殊胜法嗢柁南诸行相观」,嗢柁南是集施颂,是说一些殊胜的观想,比如说淫心重的修不净观,还有最高的修空观,等等,有些罪可以除掉。
「七、由法尔得,谓由见谛法尔得无小随小罪」,「法尔得」就是自然如此的。哪一些呢?见了四谛之后(见道以后),那些小罪自然地就没有了。因为他见了谛之后,这些就不存在。
这是说律藏有四个意思。下面说毗奈耶藏还有四个意思。
「应知毗奈耶复有四义:一、补特伽罗故,世尊依彼制所学处」,戒得有人受,这个补特伽罗,或是比丘或是居士,根据他的身份来制他的戒(学处)。「二、制立故,谓告白彼补特伽罗所犯过已,大师集僧制所学处」,这个补特伽罗,或是比丘,或是居士,他犯了什么过失,佛就集僧,就制定这一条,以后不能做。「三、分别故,谓制学处已更广解释先所略说」,制了戒之后,到底这个戒相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只是略说,现在要广解释一下,怎么叫持,怎么叫犯,这个要解释。「四、决择故,谓于此中决判所犯云何有罪云何无罪」,属于这个罪的范围里边的,你这样子做了,到底是犯了还是没有犯?是轻犯还是重犯?这个要决择。所以,律藏还有这四个意思。
今当释本文。薄伽梵前者,显有所敬,故无异言。善入大乘者,是由已得陀罗尼等胜功德义,显已得此诸功德故,于义于文能正任持、能正开示,如是名菩萨。为何义故说?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所言显者,开发大乘实有大体。依大乘者,依止大乘而起所说。
「今当释本文」,以上是旁论,顺带讲了许多关于三藏的问题,现在还回本题,要释本文了。前面「阿毗达磨经中薄伽梵前」里的「阿毗达磨经」已经讲完,这里讲「薄伽梵前」。
「薄伽梵前」什么意思呢?阿毗达磨这个经是殊胜的大菩萨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呢?是在薄伽梵面前说的,当着薄伽梵的面说的。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呢?「显有所敬故无异言」,佛是一切众生恭敬的,在尊敬的人面前,就不敢乱说话,没有异言,错误的话不会说的。《无性释》里说,在薄伽梵前面说的话,表示是佛开许的,佛允许的,可以广流通的。亲自对着佛说,当然不会说一些其他的话,这是可以流通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大乘经,有佛说的,也有菩萨说的,《阿毗达磨大乘经》是菩萨说的,但是这些菩萨说法是经过佛加持的,或者佛的印证而说的,所以他所说的《阿毗达磨大乘经》,跟佛说的有同等价值,跟佛说的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加一个「薄伽梵前」。如果不加,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善入大乘者」,是哪些人在薄伽梵面前说的呢?是已经能够善入大乘的菩萨说的。这句话是指已经得到陀罗尼等殊胜功德的大菩萨,并不是一般的只受了一个菩萨戒的菩萨。「显已得此诸功德故,于义于文,能正任持,能正开示,如是名菩萨。」已经得到陀罗尼门等殊胜功德的人,文也好,义也好,自己能够真正地任持,对其他人能如法地开演,是这些菩萨说的。「为何义故说?」这殊胜的菩萨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大乘经》呢?「为显大乘体大故说」,为要显示大乘的体是大的,所以要说这个。「所言显者,开发大乘实有大体」,什么叫显示大乘的体大呢?就是显示大乘实有它殊胜的大的体性。大乘之所以大,就是它有殊胜的体。「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这个「依大乘」,就是「依止大乘而起所说」,不是自己乱说的,是根据大乘道理来讲的。
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者,谓即由彼十种殊胜所殊胜语,名十相殊胜殊胜语。此殊胜言,是差别义,两互相待,如言此义殊胜于彼;又最上义是殊胜义;或是异类,谓义因殊胜故,语果是殊胜。今当说此十种别相。
「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者,谓即由彼十种」,这个「十相」就是十个种类(「相」解释为「种」)。「殊胜所殊胜语,名十相殊胜殊胜语」,这两个「殊胜」怎么说呢?「此殊胜言,是差别义」,就是跟人家不一样。「两互相待」,两个互相对待。「如言此义殊胜于彼」,两个东西比较,这个殊胜,那个差,所以说「殊胜」是有比较的意思在里边。「又最上义是殊胜义」,殊胜义还有「最高」的意思。「或是异类,谓义因殊胜故,语果是殊胜」,或者说由因果的不同,因殊胜,果也殊胜。义(因),他讲的道理殊胜,说的话(果)也就殊胜。所以为什么要说两个「殊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他讲的道理殊胜,说的话也就殊胜。由十种殊胜的「义」产生这种殊胜语,「语」殊胜是根据「义」来的,所以要说两个「殊胜」。第一段讲完了。
「今当说此十种别相」,十种殊胜殊胜语是哪十种呢?
论曰: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一者……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前面讲了修,修的结果是什么呢?断,一切烦恼、所知障断掉,第九是有关这个断的果(断德)方面的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前面从断的方面说,这个从智慧方面说,果里边关于智慧的殊胜殊胜语。这就把十种殊胜殊胜语都说完了。
「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这里说的是佛经里边的话,这就表示大乘真正是佛说的话。因为当时有很多二乘人不信大乘,认为不是佛说的,所以要说这一句话,大乘就是佛说的。这是总标,下面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此中所知依殊胜殊胜语者,所应可知,故名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依是因义。此所知依即是殊胜,故名所知依殊胜。由此殊胜,故语殊胜。此依即是阿赖耶识。如是持业释,乃至彼果智殊胜亦尔,谓彼果智即是殊胜,故名彼果智殊胜等。所知相者,是所知自性义。所知即是相,故名所知相,谓三自性。
「此中所知依殊胜殊胜语者,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什么叫所知呢?应当要知道的事情,叫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应当要知道的法有哪些呢?杂染的、清净的那些法。就四谛来说,苦集是杂染的,灭道是清净的,这些法我们要知道。但是这里不用四谛来说,而是用三自性来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宗就用「三自性」概括一切法(杂染的,清净的),所应当知的法都包含在「三自性」里边。
什么叫所知「依」呢?「依是因义」,这个杂染清净法的依处、因就叫所知依。「此所知依即是殊胜,故名所知依殊胜」,这个所知依本身是殊胜的,故名所知依殊胜。「由此殊胜,故语殊胜」,因为所知依殊胜,开示所知依的话语也就殊胜了,所以叫殊胜殊胜语。这个「依」到底指什么东西呢?「此依即是阿赖耶识」,它的体就是阿赖耶识,一切法依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因,产生一切清净、杂染的法,一切法都从阿赖耶识里边生的。
「如是持业释」,这个是持业释(学过《俱舍》的就知道,没有学过的暂时不管它也可以,要了解的话,就把「六离合释」看一看),持业释,体、用是一个。所知依就是殊胜,所以叫所知依殊胜,「乃至彼果智殊胜亦尔」,从所知依殊胜一直到彼果智殊胜,都是持业释。「谓彼果智即是殊胜」,叫彼果智殊胜,这些都是持业释。
所知依讲好了。「所知」,一切该知道的法,这里用三自性来概括;「依」就是它的因,这个「依」的体就是阿赖耶识。
所知相是什么?「所知相者,是所知自性义」。「性」跟「相」,一般地,「相」是相状,「性」是体性,性宗、相宗有差别;但是在法相宗里边,性、相这两个字经常通用的,这里就通用了。什么叫所知相呢?就是所知的自性,这个相就是它的自性,「所知即是相,故名所知相」,也是持业释,这个所知本身就是相,跟自性是一个东西。这叫所知相。「谓三自性」,这个所知相到底是啥东西呢?具体说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所知相」就讲三自性。
入所知相者,谓于所知相,若能入若正入,即唯识性。彼入因果者,谓能入彼,故名彼入,即是悟入唯识理性。因谓加行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果谓通达时出世施等波罗蜜多。彼因果修差别者,即彼因果,故名彼因果,即于此中修之差别。修谓数习,即此数习于诸地中展转殊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
「入所知相者,谓于所知相,若能入若正入,即唯识性」,要能够悟入所知相(悟到这个所知相),或者是正在证入这个所知相,那就是要修唯识观,即唯识性,要修一切法都是唯识。这是入所知相这一部分。
「彼入因果者」,入所知相,就是进入唯识观,那么你要进入的时候,要靠什么因呢?「谓能入彼,故名彼入」,什么叫彼入呢?能够进入这个所知相的,就叫彼入,「即是悟入唯识理性」。悟入唯识理性的因是什么呢?「因谓加行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要悟入唯识性,就要修加行的六度。因为没有见道,所以这里加行的六度是世间的施等波罗蜜多。加行时候的这个六度是世间的,不是无漏的。「果谓通达时出世施等波罗蜜多」,那就是得到清净意乐,证到空性之后的殊胜的出世的六度,这是高层次的。因,要以这个加行的世间波罗蜜多为因;证入唯识性之后,就转变了,成了出世的、殊胜的波罗蜜多。这个是彼入的因果:未进入时候的因是世间的;入了以后的果就是出世的波罗蜜多。
「彼因果修差别者,即彼因果,故名彼因果」,它的因果叫彼因果。「即于此中修之差别」,就是在修因果的时候(修波罗蜜多的时候),有几个差别层次呢?「修谓数习」,什么叫修?数数不断地去串习它。就像我们念经,今天念明天念,人家就不理解:同一本书念来念去,天天念干啥呢?甚至一天念几遍,照规矩我们四次瑜伽,要念四遍。世间上不懂的人就说你干啥吗?这就是修,数数地熏习就是修,这个就叫修行。「即此数习于诸地中辗转殊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往上进了,层次不同,辗转地往上,这样子辗转殊胜的差别,就分了十个地。依修的层次高低分成十个地,以十地来说它的差别。
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者,谓十地中依戒而学,故名增上戒,即诸菩萨所有律仪,于诸不善无复作心。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诸三摩地。增上慧者,谓趣证慧,故名增上慧,或依慧而学故名增上慧,即是无分别智。断殊胜者,谓最胜品别自内弃舍烦恼及所知障,即是无住涅槃。智殊胜殊胜语者,谓无障智名智殊胜。彼无分别智有所对治,今此佛智已离一切障及随眠,是名于彼无分别智,佛智殊胜。
「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者」,在修差别当中,这个增上戒指什么呢?「谓十地中依戒而学」,依戒精进地修学,叫增上戒。「即诸菩萨所有律仪,于诸不善无复作心」,这个戒当然是指菩萨戒,就是说在修十地的时候,这些菩萨的戒能够增上;那些不善的,不合戒的,他连做的心都没有,「无复作心」,心都不起,何况犯戒!
「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在内心的,不在外的;或者就是依心而学,叫增上心。到底是什么呢?「即诸三摩地」。《无性释》里边说:「依止心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心学。此性即是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又于增上心学中言,即诸三摩地,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如所作事业。」增上心就是依心而学,就是得定,在内心里边去追求,不向外追求,它的果就是三摩地。所以增上心学就是指那些殊胜的定。
「增上慧者,谓趣证慧,故名增上慧」,能够证到唯识性的那些智慧,也就是证到法性的智慧,这个叫增上慧(殊胜的慧)。或者说「依慧而学故名增上慧,即是无分别智」,增上慧的体就是无分别智。增上慧就是无分别智,增上戒就是菩萨戒,增上心就是虚空藏、首楞严三摩地这些大的殊胜的定。
什么叫彼果断殊胜呢?「谓最胜品别自内弃舍烦恼及所知障,即是无住涅槃。」这是最高的品别。涅槃有好几种,例如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是最高一层次的,叫无住涅槃。把内心的烦恼障、所知障断得干干净净的,习气也没有,就是「诸一切种诸冥灭」,全部灭掉,这个是无住涅槃,是最高的大乘涅槃。前面讲过了,大乘涅槃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虽然证了涅槃,可以尽未来际的,遍十方一切处,遍一切时,救度众生,没有断绝的。这是最殊胜的。证了声闻涅槃,就灰身泯智了,什么作用都不起,只有自己享受涅槃的快乐,对其他人的作用就没有了。无住涅槃就不是这样,虽然自己没有生死的苦,受法乐,但是对利他的事情,尽未来际、遍一切处、不停地不断地在做。
「智殊胜殊胜语者,谓无障智名智殊胜」,这个智没有障碍,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全部断完的叫殊胜智。彼无分别智是因地的,而这个无上智已经超出一切障碍,是果地上的,就是佛的智慧。「彼无分别智有所对治,今此佛智已离一切障」,这就标出无上智就是佛的智慧。无分别智在修的时候还有所对治,对治一些不正的分别,还正在搏斗的时候;而佛智则一切障已经断完了。「及随眠」,一切烦恼及它的种子也全部断尽了。「是名于彼无分别智,佛智殊胜」,与那些因地的无分别智相比,佛的智慧(无上智)是最殊胜。「智殊胜殊胜语」是佛的无分别智,不是一般菩萨因地上的。这是把十个殊胜的名字标了一下。
乙二 显大乘殊胜
论曰: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这是先要辨一下十种殊胜属于大乘所说的问题。怎样纔能显出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个殊胜处,声闻乘里边是不说的,而在大乘里边却是到处说的?怎么可以显出这个道理来呢?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第一个就是所知依,所知依的体就是阿赖耶识。「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这个是所知相的体。「唯识性」是入所知相的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首楞伽摩」就是健行三摩地,这些是最殊胜的三摩地,「诸三摩地」是增上心学的体。「无分别智」就是此中增上慧的体,这是因地上的慧。「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彼果断的体就是无住涅槃。「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三种佛身就是彼智果的体。
「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这十处是属于大乘的,声闻乘是不讲的。「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一个是异于声闻乘,又说这个是最殊胜的,只为菩萨说的,对声闻那些根器不深的人,对凡夫、外道,这些都不跟他们说,对最殊胜根器的菩萨纔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由此可知,只有在大乘里边,佛纔讲这十种殊胜殊胜语,其他地方是不讲的。前面说是在薄伽梵前那些殊胜的大菩萨说的,这里又说是佛说的,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因为这些菩萨在佛面前说,经过佛的开许,同时佛也印证了,等于佛说的一样。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菩萨说的价值跟佛说的一样,就等于佛说,佛借菩萨口说,也可以说是佛自己说的。所以这里说「世尊但为菩萨宣说」。
下面世亲菩萨又解释了很多。
释曰:云何能显者,是问何缘义。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者,谓由唯识性入三自性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名清净因,由能引发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彼施等波罗蜜多成出世间,名清净果。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者,谓菩萨十地是前所说波罗蜜多因果二位修差别性。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者,若诸声闻离四颠倒分别,名无分别;若诸菩萨离一切法分别名无分别:二无分别差别如是。
「云何能显者,是问何缘义」,什么缘故显它是大乘?
「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者」,什么叫因果体呢?就是六波罗蜜多。「谓由唯识性入三自性时」,修唯识观要悟入三自性的时候,「世间施等波罗蜜多名清净因」,要得到出世间的清净,就要靠修世间的六波罗蜜多。「由能引发出世间故」,因为这个波罗蜜多虽然本身还没有达到出世间,但是它能够引发出世间的清净,所以叫清净的因。
「入地已去,即彼施等波罗蜜多成出世间,名清净果」,等到你证到了唯识性,就是见道了,入地了,进入初地以后,一直上去,即彼施等波罗蜜多成出世间的清净的果。这个时候,地上菩萨所修的那个波罗蜜多,它的性质不同了,是出世间的,叫清净的果。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者」,为什么波罗蜜多修的时候它的层次差别就是十地呢?「谓菩萨十地是前所说波罗蜜多因果二位修差别性」,菩萨十地就是前面所说的波罗蜜多因果两位在修的时候,有不同层次的差别,就用十个地来表示。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者,若诸声闻离四颠倒分别,名无分别;若诸菩萨离一切法分别,名无分别:二无分别差别如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无分别智声闻也有,为什么这里说增上慧的体就是无分别智呢?这要简别一下,这个不是声闻的无分别智。声闻的无分别智离开四颠倒(常乐我净),那个就叫无分别,颠倒的分别去掉叫无分别;而菩萨的无分别,对一切法的虚妄分别去掉,叫无分别。有的人搞错了:一切法不要分别,那我们什么也不要想,就是菩萨的无分别了。这个又错了。我们现在的分别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分别要去掉,我们在遍计所执这个网里边,所分别的都是遍计而来的,都是错误的,要把这些分别去掉,并不是说呆呆的、脑子不动。很多人修无分别智,书也不看,什么也不看,脑筋也不动,就呆在那里。这样修的话,最起码的就是智力衰退。
有一个居士,他有一次跑来跟我说,他闭了个关,他用砖头砌一个围墙,小小的,把自己围在里边,不吃不睡,搞了这么一段时间。当然,修定,境界有很多,一些不错的境界出现了。但是他说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他的智力、记忆力明显地衰退,什么都记不住,也动不了脑筋。他问我什么原因。我就问他:你修什么定呢?他就说修无分别定,在里边什么心识都压住了。我们在《俱舍》里讲过,如果说你修无分别,什么不想的话,你最高的果是无想定,那是外道定。因为你不想,智力衰退,将来感的果,搞不好变畜生,因为畜生是愚痴,你自己要求愚痴;如果你还有贪嗔痴,那罪更多,比畜生还差。其他的罪不犯,单修这个定,将来感的果是畜生果;还有其他恶业的话,那就更不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无分别理解错了。一切遍计所执的、不好的、错误的分别,不要它;并不是说一切分别都不要,经也不要看了,什么东西都不要想,那就错了。大乘菩萨离一切法分别,是指一切虚妄的分别、遍计所执的分别不要,这叫无分别。声闻的无分别、大乘的无分别,这两个无分别有差别的,不要混为一谈。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者,谓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名为彼果断体,即是烦恼所知二障断义。三种佛身说名彼果智体者,彼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名为彼果智体。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者,谓三学果故名彼果」,修了戒定慧三学,得了最后的成果叫彼果,彼果是什么呢?无住涅槃,烦恼障、所知障都断了,这个果当体就是这个断。「彼果即断,名彼果断」,这个果就是断,叫彼果断。这是持业释,体用是一个东西。「此性名为彼果断体」,这个无住涅槃就是彼果断的体,就是烦恼、所知二障断了,叫无住涅槃。声闻只断烦恼障,成就无余涅槃;大乘要把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尽的,叫无住涅槃。
「三种佛身说名彼果智体者,彼三学果故名彼果」,戒定慧三学所感的果叫彼果。果有两种,一个是断,一个智。这个地方是彼果智,从智方面说,这个果就是智,「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名为彼果智体。」
此中若无自性身,应无法身,譬如眼根;若无法身,应无受用身,譬如眼识。应知此中所依能依为同法喻。若无受用身,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无受用法乐;若无受用法乐,菩提资粮应不圆满,譬如见色。若无化身,胜解行地诸菩萨众、诸声闻等劣胜解者,最初发趣皆不应有。是故决定应有三身。
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者,声闻乘中不说此故。又显最胜者,显大乘中此亦最胜。
「此中若无自性身,应无法身」,三种佛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假如没有自性身,就没有法身,「譬如眼根」,如同没有眼根就不会生眼识,法身类比于眼根。假如没有自性身的话,就是没有法身。没有法身,受用身也生不起,就像没有眼根,眼识也生不出来(眼识依眼根而生,这个学法相都知道)。「应知此中所依能依为同法喻」,用眼根、眼识来比,就是用所依、能依相同的地方做比喻:这个法身是所依,受用身是能依,就像眼根是所依,眼识是能依。没有所依,能依也生不出来;没有法身,就不能有受用身,类似于没有眼根就不能有眼识。
「若无受用身,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无受用法乐」,假如说没有佛的受用身,地上的菩萨就不能在佛面前受法乐(修那个法,这个法本身就有乐,空乐无分,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享受的快乐,而是说法本身有乐)。在佛的法会里边,菩萨在那里听法、修行,都有殊胜的法乐。假如没有佛的受用身,大地菩萨就没有佛受用身来教化他们,他们受用法乐的事情就没有。「若无受用法乐,菩提资粮应不圆满」,那么他要成佛的资粮就不够,「譬如见色」,譬如没有眼识的话,外境的色就见不到。这是一连串的比喻:法身如同眼根,受用身如同眼识,受用法乐如同看见外境的色。没有眼识,就看不到外面的色;没有受用身,他的菩提资粮不能圆满,成佛的事情就不可能了,所以决定有受用身。
「若无化身,胜解行地诸菩萨众、诸声闻等劣胜解者,最初发趣皆不应有。是故决定应有三身。」什么叫胜解行地?根据《瑜伽师地论》,因某些关系将十三个住概括为七个地。第一个是种性地,就是有菩萨种性的;第二个就是胜解行地,就是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入初地之前,这一个阶段都叫胜解行地,比较广的。登地以上的菩萨,由佛的受用身给他们讲法,修行受用法乐;要是没有变化身的话,从开始发心一直到登地之前的那些菩萨就没人教化了,诸声闻等(声闻不能参与菩萨的大会,登地菩萨的法会他们是进不去的)也要靠变化身来化度的。「声闻等劣胜解者」,就是胜解比较低的那些人,「最初发趣皆不应有」,他要趣入这个果,若没有佛的教化,发趣都没有,那些果也没有了。所以,若没有佛的教化,他开始要去修行,发动也发不起来;而现见声闻有很多成果成道的,初发心菩萨也有很多进入大地的,那表明决定有变化身。
由此可知,「决定应有三身」,佛的三身决定是有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声闻乘不承认佛有三身,他们只承认释迦牟尼佛这样一个身,没有什么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他们不承认的。所以这里要用论证的方式来证明有三身。
「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者」,前面说大乘跟声闻乘不同,「声闻乘中不说此故」,在声闻乘里边这些话是不说的,所以他们也不承认。「又显最胜者」,前面说的「又显最胜」是什么意思?「显大乘中此亦最胜」,大乘里边这个也是最殊胜的。因为大乘里边也有各式各样的,而这个是大乘里边最殊胜的。这十个殊胜在大乘里边也是最殊胜的,所以说「又显最胜」。
今天时间就要到了。我要说一下,因为要照顾初机,我们的讲解还是比较慢,也比较仔细,讲义也说得比较多,注解也比较多,你们回去复习却也要花时间的;马马虎虎的话,开始不懂,以后永远不懂,这样时间就浪费掉了。如果想要多少吸收一点,那就看你下多少功夫了!一个要看你原有的水平、佛学的基础如何,再一个看你现在用功如何,投入的精神、时间有多少,另外还要看你过去的善根有多少。这个几方面结合,纔能判断你能不能掌握这一部论。但是只要努力,一般是能掌握的。我们开始学法相的时候,二十来岁,进入法相学社,开学的时候,讲堂里边人是挤满的,各种层次的人都有,高层次的、低层次的都有。因为法相是一个比较深奥的学问,在汉地也是断了很多年。唐武宗灭法以后,法相宗基本上就衰下去了。后来,杨仁山从日本把法相的书取回来,又复兴了一段时间,大家对法相都感兴趣。但是听了一个月之后,就明显地少下去,只留下一半。再听几个月就更少。最后,常随众大概就十来个人。开始时一个大讲堂,后来讲的时候,只要一张长桌子就够了,会议室的长桌子,老师坐在中间,两边学生坐,够了,只有这么十多个人。这就是说,不花功夫不努力,是不容易学的;何况这部书,又是唯识学里边很重要的一部书,不像《五蕴》、《百法》(虽然也讲一些法相名词,比较用心一点的,也能懂)。本论讲唯识,就有一些道理要悟,要有一点悟性的,不是死板板地通过文字就能够理解的。要有点悟性,通过这个文字,你把它的道理掌握住,这个又难一层了。但是我们好好地求加持,好好地努力,一般还是可以掌握的,或多或少,不会一点也不懂。那些退了的人,他就是没有时间学,或者不耐烦学了,那是自己退,并不是说他一定不能学到。希望我们各位,既然发心学,碰到殊胜的法,那么要下点功夫。时间是一个问题,有人说时间非常紧张,但是我们希望在紧张里边善巧地去安排,达到最好的效果,那就要自己去动脑筋了。(第四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