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三 显大乘真是佛语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这是显大乘真是佛语。因为当时根本乘的人不承认大乘是佛说的,这里就对这一类人需要申辩一下,大乘的法真实是佛说的。那些大菩萨在「薄伽梵前」说的,是不是真的佛语呢?这要用理来证明。

他说这个十个殊胜殊胜语是如来说的,所以说大乘真是佛说,这个是总的。它不是二乘的,「遮声闻乘是大乘性」。什么叫大乘呢?不是二乘的,不是声闻乘的。这十个处在声闻乘里边是不说的,只有在大乘经里边说。

为什么大乘经里边说的一定是真的佛语呢?这个道理就是下边说的,「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这十个处是最能够生起大菩提性的,是成佛的最殊胜的因,决定真的是佛语,佛说的话就是要使大家成佛,所以从理上证明是真正的佛语。「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下边要详细讲,有两个颂。

乙四 重颂

论曰: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这两个颂总结前面十个殊胜:「所知依」是第一个,「所知相」是第二个,「彼入」(入所知相)是第三,「彼入因果」是第四,「彼修异」是十地,「三学」就是戒定慧三个,再加「彼果断」「彼果智」。一共十个处。「最上乘摄是殊胜」,这个是最上乘所含摄的十个意思,所以是最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大乘里边经常说这个,而「余」处(在声闻的经论)是不见说的,所以说这是殊胜。「由此最胜菩提因」,这个是最胜的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这个法在大乘经里边经常讲,声闻乘的经里是不讲的,这是最胜的成佛因,所以说这个大乘是真正的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由这个十处所以说它是殊胜的。

下边打开来就详细了。

释曰:此复云何?谓复显此所说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是大菩提能引因义。是善成立者,谓由正理等量思择,如见导师所说道相。言随顺者,谓为证得勤修行时随顺住故,如随导师所说正道随顺而住。言无违者,谓诸地中无障碍因,如随导师所说道中无劫贼等所有障难;或复生死涅槃二种互不相违。

「此复云何?谓复显此所说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证明它真是佛语的理由,就是这十个处最能够引生大菩提性,是成佛最殊胜的因。佛出世的本怀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这里讲的「十处」是真正能够成佛的因,那就是佛的本意最愿意说的法,那决定是真的佛语。这个道理「是善成立,随顺无违」。

下面要打开来讲。「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是大菩提能引因义」,是最能引发大菩提性的因。

什么叫「是善成立」呢?「谓由正理等量思择,如见导师所说道相」,一个是解释,一个是比喻。这个「正理」,一般就是佛的圣教量,以佛的圣教量多方面来证明。「思择」,就是思惟抉择,得到胜解,决定是如此,坚固不移的。打个比喻,我们走远路要一个导师(给我们带路的人),这个导师把整个路程给你讲了:要经过什么地方,哪些地方有什么路不好走,哪些地方有危险性。「是善成立」就是用正理的量来决定这个道理如此,就好像一个导师,你要走的路,他告诉你中间该怎么怎么走,给你指示。

「言随顺者,谓为证得勤修行时随顺住故」,道理知道了,就要修行,为了证得佛果精进修行,「随顺住故」,随顺了这个道理,安住在上边。打个比喻,「如随导师所说正道随顺而住」,就像走路的时候,这个导师把前面的道都给你讲清楚了,真正走的时候,跟着导师所指的路,你随顺他而安住在这个路上慢慢走。这是进一层,已经起行了。「言无违者,谓诸地中无障碍因」,修行的各个地中没有障碍的。「如随导师所说道中无劫贼等所有障难」,这个导师带你走路,当然不能引到一个有盗贼的地方去,要走安全的道路,他说这些路是安全的、可以走的,那些路不能走,你跟着他走安全的、没有「劫贼」的那些地方。这些障难是没有的,那就可以走过去。我们也一样,依了这个法修行,在诸地中一地一地上去,一点障碍也没有,可以直接达到佛的果位。「或复生死涅槃互不相违」,「无违」,还可以说生死涅槃不相违背,这个也是一个意思。

这是「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的一种解释。

复有异门: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谓此能引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是善成立者,谓与四理不相违故;言随顺者,谓与三量不相违故;言无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有颂言:

初任持爱悲 后随顺不善 非黑白我见 有益亦有损。

「复有异门」,另外还有一个解释。「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谓此能引无戏论无分别智故」,大菩提性,就是前面说的没有戏论的无分别智,这就是佛智。那么能够引出这个大菩提性的智慧,就成佛了。

「是善成立者,谓与四理不相违故」,善成立,与四个道理不相违背的。哪四个道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七十八卷,一是「观待道理,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观待」就是因对果,因缘相对,需要一些因,需要一些缘,就产生一些行动等。这是观待道理。二是「作用道理,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能够起一个作用,感到果的,得到那个法的,「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或者这个作用生起,可以成就一些事业、作用,做一些事情了。这是作用道理,就是说它有它的什么作用。第三「证成道理,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能够证明这个道理成立的,使对方能够知道、觉悟,就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叫证成道理,证明决定能成就的。第四「法尔道理,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就是说客观的自然规律,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它必然如此的。「是善成立」,用这个四个道理来衡量,是不相违背的。

「随顺」就是与三量不相违的,「三量」就是因明的三个量——现量、比量、圣教量,与这些不相违背的。

「言无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无违,并不是说先顺着它,后来又违背。举一个颂来讲这个道理,「初任持爱悲,后随顺不善,非黑白我见,有益亦有损」。这个我见(萨迦耶见)本身非黑非白,是有覆无记的,有这个「我见」,执著有个「我」,可以做好事(我要布施,我要修行,这个是可以做好事),但是为了「我」的要求,也可以起贪嗔痴,可以抢人家的钱,可以骗人家东西,也可以是做坏事(黑业)。我见本身是有覆无记的,不能说是好,不能说是坏,但是它可以推动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就像开始的时候他有爱心、悲心,后来又做不善。所以说这个非黑白的我见,有的时候对我们有好处,有的时候对我们有损害。这个颂的意思是开始是这样,后头又反过来了,出尔反尔,自己矛盾;而这里说的「无违」不是这样的,而是一贯的。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发生无上无间一切行相智故。善成立,为复有余义,谓善成立、随顺、无违,展转标释。云何善成立?谓能随顺故。云何能随顺?谓无违转故。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发生无上无间一切行相智故。」在一切法中可以发生最高的没有间断的一切相智(最高的智慧),这个智慧是能够知一切行相的殊胜智慧。《无性释》第九卷说:「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一切行相、一切境界都能够正确地了知,叫一切行相妙智。这个「一切行相」到底是什么行相呢?有的人说是无常、苦、空等十六行相,也有人说是一切法空的行相,无性菩萨自己说:「我今观此一切相者,即是一切障断品类。」这个行相应当是指一切障都断了,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断尽了,这个叫一切行相。他这里辨了很多,我们参考一下。一切行相智就是一切境界、一切行相都能够了知的智慧,就是佛的智慧。这样子的最上的最殊胜的没有间断的慧发生出来了,叫证得一切智智。「一切智」,就是知道一切行相,「一切智智」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相智的智慧他也能够证到。这个「一切智智」既能证到这个境界不错,又能证到这个智慧也不错。「一切智」再加个「智」:知道一切境界的叫「一切智」,知道一切智的叫「一切智智」。既知道境,又知道智,境智双证,就是「一切智智」的意思,那就是佛的智慧。

「善成立,为复有余义」,「善成立」这个话还有其他的意思。「谓善成立、随顺、无违,辗转标释」,是有连带关系的:前一个成立了,后一个接下去也成立了。「云何善成立?能随顺故」,因为随顺,所以善成立。怎样能随顺?因为无违。所以说,因为无违,就随顺;因为随顺,就善成立。这又是一个解释,总的意思还是一样,但是讲法可以从各方面讲。初地菩萨一个法就可以以一百种方式讲解。我们记得海公上师讲过,祖师讲《心经》可以有十六、七种的讲法,有部的讲法、经部的讲法、中观自续派的讲法、应成派的讲法,还有唯识宗的讲法。海公上师也能讲十余种。这就是说智慧大的,各方面都可以讲得通,而且道理是对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方面,而不违背正理的。情况不同,要对机来说了。

甲三 摄大乘义究竟尽

论曰: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为什么以这样的次第说这十个处呢?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诸菩萨(就是修佛道的那些人),对一切法的因要先善巧地知道;「方于缘起应得善巧」,一切法的因都不知道,缘起怎么能知道呢?所以说先要知道一切法的因,然后对缘起可以得善巧。

缘生法,由缘所生的法叫缘生法。缘起得了善巧之后,由缘起而生的法你纔知道;缘起都不知道,由缘起而生的法你怎么知道呢?缘起知道后,对缘生的那些法,应当要知道它的相,就是三个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为什么要知道那三个相呢?要远离两边。一个是增益边,一个是损减边。本来是没有的,说他有的,增益边;本来是有的,说他没有,那是损减边。这两个边都是错误的,都有过失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的不要增为有,有的不要减为没有,离开这两边的过失。

前面是说所知相,遍计所执性本来是没有的,把它增益为有,我们凡夫都执著以为有;圆成实性本来是有的,不能说它没有,而有些持断灭见的人就说那是没有的。这是所知相,要搞清楚。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所知相搞清楚之后,要修行的菩萨应该正确地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即如何进入这个所取相,使心能够从一切障里边解脱出来。

「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依六个波罗蜜多来修,登地之前,是加行位的六个波罗密多,是世间法,有漏的;登地之后,「应更成满」。「增上意乐」,要用更加增上的清净的意乐来成就无漏的六波罗密多,圆满它,最后圆满就成佛了。什么叫「意乐」?学过《百法》就知道「欲」心所跟「胜解」心所,意乐就是指这两个心所,一个是欲心所,一个是胜解心所。什么叫「增上」?殊胜的、超过世间法的叫增上。「清净」,意乐清净,成了无漏的,世间上的那些烦恼就没有了。这是清净的意乐心。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在修清净意乐六个波罗密多的时候,要一地一地上去,分分的差别,要完成这个任务,总的来说要三大阿僧祗劫。

再下边就是「三学」,「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菩萨所学的三种法就是戒定慧,要使戒定慧圆满,圆满之后,那就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

「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圆满之后,把一切所知障、烦恼障断掉了,那就证得涅槃(无住涅槃),智慧也开了。「无上正等菩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应现等证」,当下能够平等地证到。

这个次第必定是如此,「故说十处如是次第」,这十个殊胜殊胜处的次第必定如此。下边世亲菩萨还要广讲。

释曰:云何如是次第说者,问。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广说乃至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者,答。要先了知诸法因已,后于缘起方得善巧:必有因故,果得生起,非自在等,由此能得因果两智。次后于因所生诸法应了其相,何等为相?谓实无有遍计所执,定执为有,名为增益;增益无故,损减实有圆成实性。远离如是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如是所取诸相,由唯识性,应正通达,得无障碍。

「云何如是次第说者,问」,这十个殊胜殊胜语为什么按这个次第来说呢?这是提一个问题。「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广说乃至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者,答」,这是答。前面那段文包含了问与答的:「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是问,后边的整个一段是回答。

「要先了知诸法因已,后于缘起方得善巧:必有因故,果得生起,非自在等,由此能得因果两智。」我们要先知道一切法从哪里生起,对因了知之后,对缘起纔能得善巧。这个因就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这个东西你认得了,阿赖耶识的缘起你纔能够善巧地知道;否则因都不知道,那这个缘起从何而来也搞不清楚。「必有因故」,必定需要有因,果纔能生起。「非自在等」,当时印度外道有说大自在天能造一切,他是不要因的,他本身就能造一切。这个是错误的,是一因论者:他本身能造果,而他自己又不由其他因造的。这是违背因果律的。因果律,对前看,它是果;对后看,它是因。没有一个只是因不是果的,没有的!他们建立的上帝也好,大自在天也好,都是说他本身是没有因的,而他能创造一切,是一切的因,这些在佛教里边讲不通的,所以说「非自在等」,这些是不合理的,在讲缘起的时候这些是不成立的。「由此能得因果二智」,这样能够善巧于缘起,因跟果这两个智慧就能得到。

「次后于因所生诸法应了其相」,既然是因果二智,有因必有果,由因所生的法(那些缘生的法),应该要了知它的相。「缘生」、「缘起」不是一个东西。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缘起。但是缘生法,无明缘行的时候,行就是缘生法,行缘识的时候,识又是这个行的缘生法。从果上来说叫缘生法,在它因地上说就叫缘起。因知道之后,由因所生的法(缘生的法),应当要了知它的相。「何等为相?谓实无有遍计所执,定执为有,名为增益」,就是三个相或者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个相里边「实无有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东西都是虚妄执著的,本来没有的,你执为有了。遍计所执的法本来是没有的,你执它为有,就是增益执。没有的说它有,增益执。「增益无故,损减实有圆成实性」,你所增益的法是没有的,而这个圆成实性本身是有的,没有增益。遍计所执法本来是没有的,增益说他为有;而圆成实性本来有的,那就不会有「增益」,它本来是有的,所以「增益无故」。圆成实性没有增益的问题;但是它本来是有的,你却说它没有,就「损减实有」。实在有的圆成实性你说它没有,那就堕损减边。「远离如是二边过失,故名善巧」,增益边、损减边两边的过失都要远离,这个叫善巧。所以要讲三自性,依三自性就能够避免这两个过失。

「次于如是所取诸相,由唯识性,应正通达,得无障碍」,这个所知相(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要怎么样纔能够证到呢?要由唯识性,就是修唯识观,知道一切都是唯识所现,三个相就可以如实地知道,远离增损二边。这个要「由唯识性,应正通达,得无障碍」,要修唯识观,要知道它是唯识的,得到通达之后,就没有障碍。

次于随顺入唯识性世俗所证世间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是应修作清净增上意乐摄义。次于十地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非如声闻极疾三生勤修对治便证解脱。次后即于如是修中增上戒等菩萨三学应令圆满。最后于彼学果涅槃,烦恼永断,及与无上正等菩提三种佛身,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次于随顺入唯识性世俗所证世间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是应修作清净增上意乐摄义。」我们要证得这个唯识性,证入这个三相,要靠什么法来修呢?先要在加行位修世间的六个波罗蜜多,这六个波罗蜜多在登地之前加行位的时候,是有漏的世间的波罗蜜多。「由胜义故」,证了空性登地后,便证得这个清净的(无漏的)增上意乐(意乐就是欲跟胜解两个心所的作用)所摄的六个波罗蜜多。从因上加行位的世间有漏的六个波罗蜜多,证到果上清净无漏的增上意乐的六个波罗蜜多。

「次于十地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非如声闻极疾三生勤修对治便证解脱」,在登地之后,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分分的差别,每一个地每一个地不同,要勤修习,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时间是漫长的。不像声闻,最快是三生,最慢六十劫就能成就的,这在《俱舍》里有讲的,只要勤修对治,最快的三生就成就,这个是相对简单的。所以说我们不要图快,很多人图简便、图快,图快的果也是马虎的。三生,跟三大阿僧祗劫比是很快了,但是他的果是声闻果,并不能证得大菩提果。这个果是不够的,自己解脱了,不能度一切众生的,自己也没有圆满智慧,很多所知障还没有除掉。

「次后即于如是修中增上戒等菩萨三学应令圆满」,修的过程中,要圆满菩萨应当学的三种学处,就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要使它圆满。

「最后于彼学果涅槃,烦恼永断」,三学圆满之后,感得的果是无住涅槃,所知障也断完了。这是彼果断,无住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三种佛身」,最高的菩提就是三种佛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应现等证」,应当现前平等地证到。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所以说十个处的次第决定如此,不能越级,不能跳越的。

论曰: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一切大乘齐此究竟,何以故?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若欲说诸相,即入三自性摄。若欲说证得,即入唯识性摄。若欲说波罗蜜多,即入波罗蜜多摄。若欲说诸地,即入诸地摄。若欲说诸学,即入诸学摄。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齐是名为一切佛语,是故但说如此次第。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十个处次第讲完了,重点是大乘的法在这十个处里都包括了。虽然只说了十个处,但是一切大乘的法都包含在里头。「一切大乘齐此究竟」,所有的大乘法到此究竟,没有再多的。

「何以故」,为什么呢?「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因为大乘讲的法里边,第一种是缘起,要讲缘起的话,这里讲的阿赖耶识就包括了。假如要说诸相,那就是三自性都包括了,一切法的相,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有为的、无为的,有漏的、无漏的,全部包括了。假如要说证得,「即入唯识性摄」,入唯识性,把怎样能证得也说完了。「若欲说波罗蜜多,即入波罗蜜多摄」,假如要讲波罗蜜多的话,「彼入因果」里边的波罗蜜多,包括世间加行道的波罗蜜多、果上无漏的清净意乐波罗蜜多,都讲完了。假如要说「地」的话,菩萨所证的有多少个地,这里讲的「十地」里边也包括了。假如讲三学,「即入诸学摄」,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全摄了。「若欲说断及智」,若要说到断的果、智的果,「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这里讲的无住涅槃是断德,三种佛身是智德,这个也说完了。

「齐是名为一切佛语」,一切佛说的话到此为止,要讲的就是这些东西。「是故但说如此次第」,这个次第里边所说的东西,也就是把佛要说的一切意思全部包括了。这里不但讲了次第,大乘里边佛说的一切话,这本《摄大乘论》里边的十个殊胜殊胜语已经全包括了,没有再多的。那就是说已经够了,不要再去东求西求了,把这部书好好地学了,大乘法都在里头。

所知依分第二

甲一 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

乙一 释名以证本识之有体

丙一 阿赖耶教

丁一 引经证

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释曰: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鑛等说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一切法的因到底是什么呢?要广讲了。「所知依」,「所知」就是前面说过的我们应当要知道的一切法,它依靠的是什么东西?依靠的就是阿赖耶识。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我们说这个一切殊胜殊胜语都是佛说的,第一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佛在什么经里说的,又叫它「阿赖耶识」这个名字呢?下边就是引依据,薄伽梵在《阿毘达磨大乘经》里边曾经有个伽陀(偈),「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无始以来,没有一个开头的。「界」,无始时以来一切法的因。它所依靠的是什么呢?「一切法等依」,就是这个阿赖耶识。「由此有诸趣」,因为有这个阿赖耶识,纔有「诸趣」(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是有漏的流转。那么反过来「及涅槃证得」,涅槃也是依靠一切法的依(所知依)而证得。

「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引这个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证明阿赖耶识就是所知依。「此中能证阿赖耶识」,能够证明阿赖耶识的体一定是阿赖耶识。这个阿笈摩(经),就是前面所说的《阿毘达磨大乘经》里边的这个颂,就可以证明有阿赖耶识是佛说的,这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所知依的意思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这个「界」是什么呢?「界」是「因」的意思,也是「种子」的意思。「一切法等」,这个「等」可以说「同等」,也可以说一切法,所有的法。一切法都是依靠这个界、这个因。这个因就是所知依,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的。「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为什么因叫界呢?我们现实地看到世界上有「金矿等说界名故」,这是印度的话,金矿叫金界,因为这个金矿是金的因,从金矿里边可以提炼出金的。所以一切法的因,叫一切法的界。

「由此是因故」,因为这个界就是因,「一切法等所依止」,一切法就都依靠这个所知依。什么叫阿笈摩?有一个注解:「阿笈摩者,此云传来,由诸契经三世诸佛辗转传来,故名阿笈摩。」阿笈摩意思就是传过来,三世诸佛辗转传下来的教,那就是圣言量,「即至教也」,就是圣教、佛的教。这就是说「阿赖耶识」的说法是三世诸佛辗转传下来的,佛都是这么说的。

「因体即是所依止义」,这个因体就是所依止。

「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颂里边「由此有诸趣」,他这儿拆开来讲。「由此有」这三个字,由于有「一切法等所依」,就有「诸趣」了。有了「一切法等依」,有了所知依(阿赖耶识),五趣就生出来了。

下边讲诸趣。

诸趣者,于生死中所有诸趣。趣者,谓异熟果。由此果故,或是顽愚瘖痖种类,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说法义,或能证得上胜证得,又为烦恼所依止性,由此故有猛利烦恼、长时烦恼。如是四种异熟差别所依止故,无有堪能;应知翻此名有堪能。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槃,要由有杂染方得涅槃故。

「于生死中所有诸趣」,生死当中所有的诸趣。(「趣」是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道」有六个道,加个阿修罗道。「趣」里边,阿修罗是没有的,阿修罗有属于天趣的,也有属于人趣的,也有属于旁生趣的,没有单独立一个趣;而在「道」里边,就单独立一个阿修罗道。)「趣者,谓异熟果」,所谓「趣」,异熟果。

「由此果故」,因为有异熟果,有的人是「顽愚喑痖种类」,是不好的;「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说法义」,这是聪明的;「或能证得上胜证得」,这是更好的;还有一种,「又为烦恼所依止性」,这个异熟果是被烦恼所依止的,「由此故有猛利烦恼、长时烦恼」,有的时候烦恼很猛利,一下子发起来,不可收拾;有的时候,虽然不是一下子,不可收拾,却是长时摆在心里边,长时解脱不了的。其中异熟果他说的有这么四种。「如是四种异熟差别所依止故」,异熟差别依止在这个上面的,所以没有「堪能」。因为异熟果有长时烦恼随顺的,所以没有堪能性。「应知翻此名有堪能」,假如你把异熟果对治了,堪能性就出来了。

「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不但诸趣因为这个所知依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槃」,也是因为有这个所知依(阿赖耶识),能证得涅槃。但是涅槃怎么证得呢?「要由有杂染方得涅槃故」,就是说本来是杂染的,把杂染息掉,就证涅槃。没有杂染也谈不上涅槃,涅槃就是杂染息灭的意思,杂染的毕竟止息叫涅槃。根据世亲菩萨的意思,涅槃是舍离了杂染而证得的,并不是说无始以来本来就有的。

很多人认为一切佛性本来有的,我们的涅槃性无始以来就有的,好像我们天然就是佛。你天然是佛,怎么会糊里糊涂呢?涅槃,是要靠我们努力的,把我们阿赖耶识里的杂染扫除掉之后,涅槃纔证得到。要经过努力的,要修证才有的,不是天然就有涅槃的。而有些人就想贪便宜。我记得有一次在上虞,有一位居士来问生圆次第的问题。我说:生圆次第要到显教的三主要道都修好了,菩提心、出离心、真空见有了,纔能够修的,凡夫就不要跨那么高了;跨高了,会跌跟头的。他说:「我就是佛!」我说:「你就是佛,你来问我干啥呢?我还不是佛。」你是佛,还要问我干啥?这些不清楚,以为天然就是佛。你就是佛,说起来好像很对;可是,你既然是佛,你为什么还不懂呢?这就是说,成佛要经过努力,菩提跟涅槃都是要经过努力而证得,并不是你天然有的。天然有的,你怎么又糊涂了?如果你说是之后糊涂了,那你证了菩提之后,将来又糊涂了,怎么办呢?经过努力证了佛之后是不会糊涂的;你以前没有证佛,所以糊涂。所以你不要误解「本来就是佛」这个话,把胜义、世俗二谛搞错了。胜义谛,当然一切法本来是自性空,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世俗谛,你只是无始以来的老众生,不是佛。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涅槃的证得,把那些杂染的法全部灭除了纔有的,不是本来有的。

论曰:即于此中复说颂言: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释曰: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胜者即是诸菩萨众。

前面还不明显,这里就标出「一切法等依」(所知依)就是「一切种子识」。

「由摄藏诸法」,能够摄受一切法,把它藏在里边,就叫一切种子识。这个种子识就是前面说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这个到底是什么呢?叫「阿赖耶」,这就把阿赖耶的名字标出来了。

「胜者我开示」,阿赖耶这个名,佛对那些殊胜的菩萨纔开示。对有些根机差的,不能给他开示;一开示,他要执为是我。

「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是所知依体」,前面证明了有所知依体,但是还没有标出阿赖耶识这个名字,现在又引这个经来证明前面所说的所知依(种子识)就叫阿赖耶识。

「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由摄藏诸法」这句话就是指「一切种子识」,一切种子识藏一切法的。那就是说「一切法等依」就是一切种子识,也就是所知依。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呢?就叫阿赖耶识,这里佛已经点明了。我们所说的「所知依」也好,「一切种子识」也好,「一切法等依」也好,就是佛说的「阿赖耶识」。

但是这个阿赖耶识,一般的人不好给他说,说了之后,他要搞错的。而「胜者」,就是大菩萨,能够受无上甚深微妙法的菩萨,纔给他说。一般的初发心菩萨还不能说,其他的更不能说。要讲阿赖耶识,只有上等根机的地上菩萨,纔给他说。所以说,根本乘的经里边就基本没有提阿赖耶识的问题,没有广讲的。

丁二 释名义

论曰: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释曰:今训此识阿赖耶名。一切有生者,诸有生类皆名有生。杂染品法者,是遮清净义。于中转故,名为摄藏。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前面是引了经来证明。「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下边解释为什么叫阿赖耶识,讲它的名义。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一切有生」就是有为法(有生决定有灭,一切有生灭的法就是有为法),一切有生的杂染法,这个「杂染」包括三性,善的、恶的、无记的都在里头。一切有生有灭的杂染法都在这里边藏起来,摄在里边,是果性,是它的果。这就是说阿赖耶识能够藏这些法。

「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阿赖耶识为因,它能藏这些杂染的法。从所藏的杂染法来说,这个杂染法是果,能藏的因就是阿赖耶识。「是故说名阿赖耶识」,因为它能藏那些杂染法,杂染法又靠它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就叫阿赖耶识。这里有个注释:「杂染毕竟止息名为涅槃。」有的法师根据《世亲释》说,涅槃是舍离了染界而证得的,并不是从此无始时来的界所生的,不是天然有的。

「摄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转」的意思,即杂染法是阿赖耶识的果性,杂染法是它所生的,阿赖耶识又是杂染法的因性,它能生那些法,二者共生共灭而转。第二个是「执取」的意思,「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有情把阿赖耶识执为自我,第七识(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为我,「是故说名阿赖耶识」。这个识也叫摄藏,执取这个识是自我。这就搞错了,为什么佛不说阿赖耶识,就怕一切众生,把它当成是我。本来是没有我的,好不容易相信,你说一个阿赖耶识,他又把阿赖耶识当成是「我」了,又多出一个麻烦了。所以对那些智慧不高的人就不说,说了之后他又执著到「我」上去。

这里是说阿赖耶识这个摄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转」的意思,从果性上说是杂染法,因性上说就是阿赖耶识;还有一个「执取」的意思,就是执这个识为自己。

「今训此识阿赖耶名」,训就是解释,现在解释这个识名字叫阿赖耶。「一切有生者,诸有生类皆名有生」,一切有生的,有生住异灭的,都叫有生,那就是有为法。「杂染品法者,是遮清净义」,清净是无漏的,而杂染品当中虽然有善法,却是有漏的。「于中转故,名为摄藏」,这里有两个意思,这个摄藏有「转」的意思,也有「执取」的意思。「转」又分因和果两个方面,这个果是杂染法,因性是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这个就是「执取」的意思。「摄藏」有两个意思:「转」的意思、「执取」的意思。这里是把阿赖耶识的名字标出来。

丙二 阿陀那教

丁一 引经证

论曰: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这个识又叫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前面引《阿毘达磨大乘经》,这里引《解深密经》作证明。「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意思就标出来了,阿陀那识很深很微细,一切种子识跟瀑流一样有很多很多生灭。佛说:这个阿陀那识,我对那些凡夫和愚者(「愚」就是二乘)不讲,为什么呢?恐怕他们起了分别心,执这个阿赖耶识为「我」。我们上次提过《八识规矩颂》里边的「去后来先作主公」,这句话不仔细讲的话,阿赖耶识就会被当成灵魂看待。它投生时最先来,去时最后去,有人就以为好像是「灵魂」的意思,就执为「我」了,那不是这么讲的。根身器界,整个宇宙,都是阿赖耶识变的,你不过执了一部分,执少少的一个见分是我,并不是说阿赖耶识就是那么小的一个所谓灵魂。所以说「凡愚不开演」,一讲的话,凡夫、二乘人就起分别心,当它是「我」。

释曰:复引解深密经。即此阿笈摩中,佛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减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祕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祕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祕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祕密善巧菩萨。

所引的《解深密经》这段文很长,主要是讲「一切种子如瀑流」,这里就不专门讲了,你们可以自己看一下。这段主要是提出了「阿陀那识」。

此伽陀中重显彼义。阿陀那识者,所释异名。甚深细者,难了知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次第转故,一切种子剎那展转如瀑水流相续转故。恐彼分别执为我者,一行相转故,分别执可得。

「此伽陀中重显彼义」,这个伽陀再一次地显示这一段长行的意思。「阿陀那识者,所释异名」,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甚深细者,难了知故」,这个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很深细,一般的人不知道。「一切种子如瀑流者,次第转故,一切种子刹那展转如瀑水流相续转故」,种子起现行,这个去了,那个来了,很多很多的,刹那刹那地辗转生起。「恐彼分别执为我者」,这个阿赖耶识是穷生死际的,就是无始以来就有的,一直要到你证果证道之后纔断掉;它的行相是一味的,不像我们的思想不断地变的,它基本上是不变的,很稳的;它又是不改的,没有转动的,很像一个精神的「我」一样,所以不好对那些凡夫和二乘说,一说他们要执为「我」了。

这主要是提出阿赖耶识又叫阿陀那识,从「一切种子如瀑流」看,就是一切种子识,那一切种子识又叫阿陀那识。这个识很微细、很深,凡愚容易把它当成「我」来看的,所以佛对二乘人不说。

丁二 释名义

论曰: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为什么这个阿赖耶识又叫阿陀那识呢?「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不单是这个见分被执为我,一切世间的有色根3,世间的一切山河大地都是阿陀那识所执受的。「一切自体取所依故」,一切有情结生相续的所依都是阿陀那识。

「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我们的色根由于阿赖耶识的执受,就没有失坏。「尽寿随转」,你有寿命,它就跟着你转,不坏的;寿命没有了,这个色根就坏掉了,烂掉了。「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相续正结生时,就是说有情正在投生的时候。怎么结生呢?三和合嘛,父精、母血、阿赖耶识(就是「中有」位)三者结合的时候,阿赖耶识就受那个生,就投进去了。「执受自体」,投了生之后,就把胎里边那一坨精血执为他自己,慢慢地发展,最后出胎成一个形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所以说这个识就叫阿陀那识,「执受」的意思。

释曰:执受一切有色诸根故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尽寿随转,用此为释。谓由眼等有色诸根,阿赖耶识所摄受故,非如死身青瘀等位;若至死时,此舍离故,彼即便有青瘀等位。是故定知,此执受故,乃至寿限,彼不失坏。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者,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用此为释。谓由此识是相续识故,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一期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

世亲菩萨把每一句话都给你解释一下。「执受一切有色诸根故者,所以者何?」这句话怎么说呢?「有色诸根」,有色的根,「由此执受」,由于阿陀那识的执受,「尽寿随转」,这种执受一辈子都跟着那寿命,同时生起。「用此为释」,用这个作解释,就叫阿陀那——执受。

世亲菩萨再解释一下,「谓由眼等有色诸根」,所谓有色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那些,阿赖耶识执受它,就可以使它不坏。「非如死身青瘀等位」,不像死了之后,阿赖耶识不执受,就会烂,颜色就变。「若至死时,此舍离故」,到人死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就把这个身体舍掉,它就离开,离开了就不执受,不执受的话,这个身体就变。所以说执受的时候身体不会变坏的。「彼即便有青瘀等位」,一离开之后就产生青、瘀等尸体的变化,就是九想观里边所说的。「是故定知,此执受故,乃至寿限,彼不失坏」,由此证明,我们在有寿命期间,决定有阿赖耶识,它执受了,有色诸根不坏。

这里有辩论,其他的论里边讲得很多。有的人不承认阿赖耶识,他说六个识可以执受生命的。那么你在熟睡的时候,六个识都不起作用了,这个色身没有识执受了,它不是要坏了吗?实际上不坏,什么原因呢?阿赖耶识执受。另外,证了灭尽定,第七识也灭掉了,而证了灭尽定的人,他的色身还是不坏,那么七个识都没有了,哪个执受呢?肯定还有第八个,这第八个就是阿赖耶识。其他经论里边也辨得很多,这里就引了一个,从执受有色诸根不坏这个方面来证明。

「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者,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用此为释」,「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是什么意思呢?「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用这一句来解释的。

「谓由此识是相续识故」,这个识就是相续识。印顺法师有一个解释:「相续,是前一生命与后一生命的连接,生命相续的主体是阿陀那识;它又名相续识」。还有一个注解,就是说前一个生命跟后一个生命的连续,就是说我们这一辈子完了,后一辈子投生了,这是连续下去的,这个生命怎么会相续下去的,这个相续下去的主体就是阿陀那识,所以阿陀那识也叫相续识。阿陀那识本身因爲有相续的作用,就叫相续识。因为这个识就是相续识,在结生的时候,它能够把前一辈子跟后一辈子连贯起来的,相续起来,又叫相续识。

「故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它既然是相续识,对一切有情在相续投生的时候,结生,就是三和合,一期生命的开始,就是父精母血加上中有(就是阿赖耶识),这三个和合就投生了。这个时候,「能摄受生」,阿赖耶识,或者阿陀那识,它就受生了。「一期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受生之后,在有寿命的期间,他的这个身体也是由这个识所摄受(执持),不会坏掉。

由阿赖耶识中一期自体熏习住故,彼体起故,说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以是义故,阿赖耶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由阿赖耶识中一期自体熏习住故」,一期自体,因为阿赖耶识的关系,它就可以生长。「彼体起故,说名彼生」,世亲菩萨解释很仔细,「彼生」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体起故」,就是说他投生以后身体生起来了,叫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什么叫「取彼生」?就是受生。受了那一个生命,就叫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因为能够取,它就把这个自体执受起来,不坏。「以是义故,阿赖耶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因为它能执取,所以就叫阿陀那识。这就是说阿赖耶识也叫阿陀那识。

为什么叫阿陀那识呢?因为它能执取的原因。在一期寿命期间,它可以执取有色根不坏掉;又能在结生的时候参入,执取生下来的自体,使之不坏掉。因为有执取的功能,所以就叫它阿陀那识。

丙三 心教

丁一 引教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

释曰4:此亦名心者,阿赖耶识即是心体。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有差别,显示此故。

「此亦名心」,「此」指阿赖耶识,也叫心。以圣教量证明,「如世尊说」,佛说过「心、意、识」三个东西,这个「心」就是指阿赖耶识。这一段文很巧妙的,先辨「意」,因为佛说了「心意识」三个东西,「意」跟「识」不一样,是不同的两个。既然意跟识不一样,心跟意也是不一样的东西。意跟识,就是第六识跟第七未那识,那么这个心决定是指阿赖耶识。因为佛说有三个东西,意、识都有了,这个「心」怎么安呢?就是叫阿赖耶识。根本部说心意识三个是同为一个体,心就是意,也就是识,这是简单的说法。严格地说,心意识是三个东西,这「心意识」可以做三个名词讲,也可以说是三个体,「心」一个体,「意」一个体,「识」一个体。这一段文先把意跟识分开来。意有两个:一个是无间灭意,一个是染污意。那么意与识是有差别的,识是识,意是意,也隐含地说心决定还是有差别的,是另外的一个东西。

「此亦名心者,阿赖耶识即是心体」,这里指明,阿赖耶识就指这个心,佛说的「心」就是阿赖耶识。「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有差别,显示此故。」这一段文就是先显示意跟识两个有差别;意与识有差别,心意识既然是三个东西,心当然也有差别,那就是非阿赖耶识不可了。除了阿赖耶识,意和识两个把七个识都说完了,还有什么呢?决定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这种证明方式很巧妙。(第五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