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看一下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为显此等,说生盲喻。无明生盲者,谓由无明,故成生盲。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者,谓前所立此识自相说名自性,所立因相说名因性,所立果相说名果性。由无明力不了此等,于阿赖耶识分别自性缘起不解了故,执自性等为诸法因。于第二分别爱非爱缘起不解了故,执有我为作者受者。此中因谓阿赖耶识,诸法熏习于中持故。果者即是阿赖耶识,即彼诸法所熏习故。
「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那些裸形外道,尼干子,他们执著一切有情过去造了罪,现在该受苦,把罪受完了就解脱。他们强调过去造的因,这并不是不对,但只强调这个,却把「士用因」给忽略掉;现在的主观努力他不要,专门消极地消过去的业。这个是做不到的,所以说,「谓彼不许有士用因」,忽略了自己努力这个因,「故成邪执」,成了邪的。宿作因并不是错,过去的业为因,是没有错。但是「士用因」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他这个不要了,就错了。就像摸象一样的,摸到牙齿,牙齿并没有错,但是你把其他的都舍掉了,象的背、耳朵、腿、身体都不要了,就说一颗牙齿是象,那就错了。
「为显此等,说生盲喻。」为显出这些邪执,就说生盲喻了。他们抓了一点点,就扩大到全体去了。「无明生盲者,谓由无明故成生盲。」这个生盲,生来就是瞎子。我们的无明,无始以来就把我们的智慧盖了,也就跟生盲一样,从来没有见到真理。这个缘起的道理看不到,也就是生盲。
「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者」,什么意思呢?我们以前所立的阿赖耶识的自相,就是这里的自性,所立的因相就是因性,所立的果相就是这里的果性。由无明的力量,阿赖耶识的自相、因相、果相都不了解。阿赖耶识的分别自性缘起不了解,「执自性等为诸法因」,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因,但是他不了解这个缘起,他就把自性、宿作因、大自在天,这些认为是诸法的因。这就错了。以上帝为因,也是一样的。对第二个分别爱非爱缘起不理解的缘故,「执有我为作者受者」。学过《俱舍》的知道「无我唯诸蕴」,流转生死的就是五蕴,并没有一个「我」。他们不了解这个十二因缘的缘起,执了一个「我」是受者又是作者,造业的受报的都是这么个「我」。这些是邪执。
「此中因谓阿赖耶识,诸法熏习于中持故。果者即是阿赖耶识,即彼诸法所熏习故。」因相果相前面讲了很多,这里重提一下。由诸法熏习所成的种子由阿赖耶识所持,这个熏习的种子能生起一切法,这是识的因相。那些法在阿赖耶识上熏成的种子,就是果相。
论曰: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释曰: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自性者,谓得异类自体熟故,诸法种子熏在中故。一切趣等者,谓五趣等。一切自体者,谓趣趣中同分异分种种差别。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这里提出「异熟识」名字。我们要讲这个爱非爱缘起,那就要知道异熟果的内涵:造善业会感可爱的果,造恶业感不可爱的果。这就是异熟。「异熟」,学过《科颂》、《俱舍》的都知道,有三个异,异时、异类、变异而熟。阿赖耶识,简单地说,就是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它的自性,它能够「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一切自体」就是一切有情,有情的自体;「一切趣」,五趣,种种有差别的趣。
世亲菩萨的解释。「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自性者,谓得异类熟自体故」,它得到异类熟的自体。它是「异类而熟」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因果不是同类的。它不像同类因,善的生善的,恶的生恶的,这是同类因、等流果。而这是异类而熟,善的、恶的业造出来之后,到了异熟识里边,种子都是无记的,这个是异类而熟。还有,它是「异时而熟、变异而熟」,要经过变化,并且不是同一个时间的。前面说的互为因果,在《俱舍》称为「俱有因」,这里是讲异熟因、异熟果,不一样的。学过《俱舍》、《科颂》的都应当该知道,没有学的就费解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拿出来讲。「六因四缘五果」一讲的话,那《摄大乘论》要讲到哪一天去?只好自己去看去了。这是一个。另外一个,「诸法种子熏在中故」,一切法的种子就熏在这个异熟识(异类而熟)的自体里边。这是从两方面说的。
「一切趣等者」,它摄一切趣,就是五趣。我们要知道,六道五趣,不能说六趣,也不能说五道。六道里边,开出阿修罗道,五趣里边没有阿修罗趣,为什么?阿修罗就散在天趣、人趣、旁生趣里边,没有单独成一个趣。五趣就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一切自体者,谓趣趣中」,五趣的每一个趣里边,「同分异分种种差别」,同分、异分,是不相应行法。什么叫同分呢?《俱舍》里边说「同分有情等」,就是说一切有情共同的地方,就叫做同分,有情同分。还有法同分,蕴、处、界,同是一个蕴,同是一个界,同是一个处,这就是法上的同分。有情的身心里边相似的那一部分叫同分。比如,亚洲人很多都是黄种人,皮肤是黄的;欧洲人是白的,这是同分;非洲人是黑的,也是同分。我们汉人说的是汉话,有汉人习气、汉人的风俗;藏人就不一样了,蒙古人又不一样,这也是同分。反过来,同分的对面就是异分,就是非同分。种种的差别,每一个趣里边,各式各样的差别,都摄在这个异熟识阿赖耶识里边。这是从果来说。它的因就是种子,但是种子生果的时候,要改变的,是异类而熟。
讲起种子,下边就来五个颂,广明种子的一切内涵。
丁二 种子
论曰:此中五颂: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 当知有六种
剎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 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 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 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先是说内种、外种的不同。又说种子有六种特征: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种子由熏习而来,哪些东西能受熏,哪些东西不能受熏呢?下边就讲所熏四义。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要坚的,就是稳定的;无记的,就是中性的,不是偏于善或恶一边的;可以受熏的;它也同时跟能熏者相应。相应就是俱时生灭,也同在一个处所。「所熏」的一定要「非异此」,这样子的纔叫所熏;离开了这个,就不是所熏。这个叫「熏习相」。
讲了所熏的特征之后,又说「六识无相应」。六识不能受熏习,为什么不能受熏呢?「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有这些理由。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这里还附带说一说,内种也好,外种也好,都有两个因。一个能生因,一个能引因。能生因,它把它生出来;能引因,生出来之后,它坏掉了,不马上就消灭的。例如,一颗稻子,把这颗种子种下去,它能生稻,稻生好了,长出来了,把它割下来,割下来它没有了吗?稻杆还在,不会马上消灭。人死掉之后,这个尸体还在,不是马上就不见了,或者马上就烂掉了,要一点一点的,枯了,丧了。「枯」指植物了,「丧」指人、动物。它生了之后,还有一个引因,能够把它引一段时间,「任运后灭故」,慢慢地消灭,不是一下子就消灭。这是两个因的关系。
下面二个颂,世亲菩萨没有解释。有的译本没有这二颂;这个译本有,但世亲菩萨没有解释。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外种可以没有熏习的,内种必定有熏习。「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假使没有闻思修的熏习,产生闻思修所成慧的果就不合道理。「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假使没有内种熏习,做了反而失掉,没做反而得到,这是无因论,乱套了,这个有过失。「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外种虽然是种子,实际是以内种爲缘的,也是由内种而生的。外种指什么?四大跟它的所造色合拢来所造的种子,如水果的种子,它还是由内种爲因缘而产生的。
下面我们先看世亲菩萨的注解。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真实种子,复欲显示彼种子体,说斯五颂。此中外者,谓稻谷等。内者,即是阿赖耶识。不明了者,谓外种子是无记义。言于二者,阿赖耶识于善不善二性明了,通有记故;复有别义,谓于杂染清净明了。唯世俗者,谓外种子唯就世俗说为种子。所以者何?彼亦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故。胜义即是阿赖耶识,所以者何?是一切法真种子故。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真实种子,复欲显示彼种子体,说斯五颂。」一切法真正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由种子生起这些杂染法,这个叫因缘。这里为了要显出真正种子是什么样的东西,就说了五个颂。
「此中外者」,颂里面的第一个字「外」指什么呢?「稻谷等」,外面的种子,不是阿赖耶识内的种子,而是世界上看得到的那些种子,外种。「内者,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种子就是内。「不明了」就是说外种子是无记的。稻的种子,或者麦的种子,你说是善的恶的?那说不上,它是植物,说不上善,说不上恶,是无记的。但是阿赖耶识它对这个善不善「明了,通有记故」,由于原先善法、恶法熏习的缘故,虽然阿赖耶识本身是无记的,但是它生出来的东西有善的恶的,也有无记的,是通三性的。这个「二」,或者是于善、不善是明了的,不是不明了的;或者是于清净法、杂染法是明了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善、不善是二,杂染跟清净又是个二。这是前二句。
第二句里边的「唯世俗」,第三句的「胜义」,这两个是什么意思呢?「唯世俗者」,外种是依世俗而说的种子,就是世间上说是种子,实际上也不是真的种子。「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它实际上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变出来的。世间上说它是种子,如稻的种子,麦的种子,这个是世俗说的种子。「胜义」即是「阿赖耶识」了,从真实义来说,种子就是指阿赖耶识。这个世俗的么就是假的,假说是一个种子,真正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胜义」是真正、真实的意思。「所以者何?是一切法真种子故」,就胜义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真正种子,世俗的种子是假种子。一切法,包括世俗种子,都是由阿赖耶识这个真种子变出来的。
应知如是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剎那灭者,谓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言俱有者,谓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相离得为种子。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
「应知如是一切种子复有六义。」颂里边说「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这是内外种子的不同,大概标了一下。下边又说「诸种子当知有六义」,所谓种子要具有六种特征,纔叫种子。
「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不管外种、内种,都是无间而坏的,就是生了之后马上就坏的,不能停留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不是没有动吗?例如这个殿,造好了之后,不是还在用没有坏嘛?这个刹那生灭很微细,我们看不到。如果没有刹那生灭的话,为什么过几十年之后,它就现出旧的样子来了呢?那就是说刹那刹那都在变,但是变得很微细,我们感觉不到。你隔了几十年一看的话,那这个就很明显了,旧的样子就显出来了,几百年以后,它撑也撑不住了,要歪了,像我们原先的大殿,倾斜了,墙也拱起了,要倒下来的样子。决定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生了之后,「无间」,不能停留,马上就要坏的。「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如果说是常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灭的。假如种子是无为法、是常的话,「一切时」,从头到尾都是老样子的,没有差别,那总是不变的,你怎么长东西呢?长东西,是要变化的;没有变化,怎么长?正因为它刹那生灭,纔能作种子;如果不动的,那本来是这样子,到后来还是个老样子,那怎么作种子呢?变不出东西来。所以说决定是有刹那生灭。这是第一个,种子决定要有刹那生灭。
第二个「俱有」,「谓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相离得为种子。」种子不能是过去的,也不能是未来的,必定是现在的。现在的种子也不能跟那个能熏相离;如果相离,这个种子怎么熏习?「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种子有的话,果就要生。前面讲过的,俱有因:此是彼的果,又是彼的因,同时存在。如果彼此离开了,时间有差异了,那就不成其为种子。所以说要符合种子条件,决定不是过去的,也不是未来的,它也不是离开的,而是两个在一起的。
恒随转应知者,谓阿赖耶识乃至治生;外法种子乃至根住,或乃至熟。言决定者,谓此种子各别决定,不从一切一切得生,从此物种还生此物。待众缘者,谓此种子待自众缘方能生果,非一切时能生一切。若于是处是时遇自众缘,即于此处此时自果得生。唯能引自果者,谓自种子但引自果,如阿赖耶识种子唯能引生阿赖耶识,如稻谷等唯能引生稻谷等果。
「恒随转应知者,谓阿赖耶识乃至治生;外法种子乃至根住,或乃至熟。」什么叫恒随转呢?阿赖耶识,只要你没有生起对治,就是没有把杂染种子对治掉,那么,阿赖耶识就会继续生下去。在你生起对治之前,它永远是随转的,生生灭灭地、不断地相续下去。外法的种子只要「根住」,根还在,它就会不断生长,「乃至熟」。这个「熟」,王恩洋说是烧坏了叫熟。后头世亲菩萨的注解,是果熟,果熟了之后,种子作用也就不起。它已经成熟了,种子就完成任务了,种子就不随转了。在这之前,它恒随转,这个作用永远是生起的。
「言决定者,谓此种子各别决定,不从一切一切得生。」这个东西的种子就生这个,那个的种子生那个。不是说这个可以生那个,那个又可以生这个,乱七八糟地乱生,这不行。「从此物种还生此物」,稻的种子还是生稻,心法种子还是生心法,善的种子还是生善,是等流的。并不是乱七八糟乱生的,而是决定的,这个种子生这个法,那个种子生那个法,它的性是决定的。
「待众缘」。种子生果,是不是要生就生了呢?不行。因为只有生的缘具足了纔能生,生的缘不够就生不起来。如果说不要缘,一下子都生出来了,阿赖耶识种子那么多,全部都生出来了,那就乱套了。要缘够了纔能生。「谓此种子待自众缘方能生果,非一切时能生一切」,这个种子自己的缘(当然是自己的缘了,人家的缘与它无关),自己的因缘够了,它就生果,不是说「一切时能生一切」,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生,不是这个意思。要因缘合和纔能生。「若于是处是时遇自众缘,即于此处此时自果得生。」「是时」就是说一定的时候,「是处」就是一定的处所,自己因缘够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处所,果生了。假如因缘不够,它就不能生,其他地方、其他时候也不会生。
最后一个「唯能引自果」,只能引自己的果。「谓自种子但引自果」,阿赖耶识种子只生阿赖耶识,稻的种子只生稻这个果。
这样种子生果的道理有六个方面决定。没有具足这个六个条件,它是不能作种子。这个「决定」跟「引自果」两者要简别一下。「决定」是三性决定,善的、恶的、无记的,它是个别决定的,不会善的生恶的,恶的生善的,无记的也不会生善恶的,善的也不会生无记的。「引自果」是说哪一类的种子生哪一类的果,也不会混乱的。
如是且显种果生义,今当更示熏习异相。坚者,坚住方可受熏,非如动风。所以者何?风性流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踰缮那,彼诸熏气亦不随转;占博迦油能持香气百踰缮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言无记者,是不可记极香臭义。由此道理,蒜不受熏,以极臭故;如是香物亦不受熏,以极香故。若物非极香臭所记,即可受熏。言可熏者,谓应受熏,方可熏习,非不受熏如金石等。不应受熏名不可熏。若于此时能受熏习,即于尔时名为可熏,如可熏物。与能熏相应者,能熏相应方名可熏,非不相应,当知即是无间生义。
「如是且显种果生义,今当更示熏习异相」,种子六义讲完了,种子怎么来的呢?由熏习而来。熏习的相,哪是能熏,哪些所熏?也就是说具什么条件纔能够受熏习?这个很重要,所以要讲一下。「异相」就是差别相。
第一个,「坚」。坚,坚住。这个坚住就是安定的、稳固的。不是说铁板一块那么坚住,而是说它是比较稳定。「坚住方可受熏,非如动风。」像风飘来飘去的,那就不稳定,不能受熏。「所以者何?风性流动不能任持。」风有流动性,风以动为性,它不坚住的,不坚住的就不能任持,不能受熏。「所有熏气一踰缮那,彼诸熏气亦不随转」,它的熏气,假如有一踰缮那的厚度,由于风在流动,这个熏的气就不能随转,不能继续地保存,被吹掉了,没有了,熏不上去。又例如某种特殊的油,叫占博迦油,它能持香气。它不是风,它是稳定的,它能持香气一百踰缮那那么远,而且也能够随转。只要这个油一直在,这个香气都能保持住。这个就是说,流动的东西就不能保持,也不能随转,也就不能受熏;不流动的、稳定的,就可以随转。
第二个,「无记」。无记就是说不是两边的,「是不可记极香臭义」,就是拿香的、臭的来打个比喻,极香的、极臭的东西,那就不能受熏;既不香也不臭的纔能受熏。「由此道理,蒜不能受熏,以极臭故。」蒜本身极臭,你用再好的香花去熏它,它还是那么臭。「如是香物亦不能受熏」,同样极香的,旃檀香这些,你把臭的东西跟它摆在一起,它也不会受熏,它还是香的。我们买的那些一般香就不行,它碰了臭东西就要变臭,因为它本身不是极香。这个极香的、极臭的东西就不能受熏。「若物非极香臭所记,即可受熏。」不是以极香极臭而记别的(「记别」就是分别),不是两个极端的,就可以受熏。
第三个,「言可熏者,谓应受熏,方可熏习。」什么叫可熏呢?就是说能够受熏的,应该可以受熏的,纔可以受熏。「非不受熏如金石等」,那些不受熏的金、石头,很坚密的东西,透不进去的,这个不应受熏,叫不可熏。应可受熏的,纔叫受熏。《无性释》里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言可熏者,若物可熏或能受熏,分分展转更相和糅,乃名可熏。」两个东西可以合拢来的,而且是可以渗透进去的,叫受熏。「不应受熏名不可熏」,如果渗透不进去的,像金、钢铁这么一块硬梆梆的,那就熏不进去,不能受熏。体是松疏的,两个合得拢的,它能够渗透进去,调和成一个的,纔能够受熏。「若于此时能受熏习,即于尔时名为可熏,如可熏物。」例如前面说的胡麻,香就熏得进去。如果它本身是梆硬的(我们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句话,叫不进油盐,这个人什么好话坏话都听不进去),就像石头泡在水里边,水是透不进去的,油了、盐了,你再加点香料,石头还是一点也吸不进去的。这是不可受熏的一个比喻。
第四个,「与能熏相应」。这个受熏物一定要跟那个能熏物相应。「能熏相应方名可熏」,跟能熏是相应的,「非不相应」,不相应就不叫可熏了。「当知即是无间生义」。我们有个注解:「无间生,依唯识言,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能熏的跟所熏的两个合和起来,不相离。能熏跟所熏同一个时候、同一个处所,不即不离,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分开的,不相离的。「相应」就是这个意思,和合、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两个东西合在一起,也不是成了一块的。如果成了一个东西,那不是两个了,能熏所熏就分不出来了。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又是合在一起;但是它们不即不离,既不是两个合成一个,两个也不是分开的,这个纔能熏。「此遮他身」,两个东西分开的,或者是刹那前后分开的,或者不合和的,那就不能熏。所以说所熏与能熏要相应纔能熏。「相应」的意思就是同一个处所,同一个时间,不即不离,两个合和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叫无间生,这是可熏的。
言所熏者,阿赖耶识具上四德,应受熏习故名所熏,非转识等。非异此者,谓若离此阿赖耶识,余非所熏,是故所熏即此非异。是为熏习相者,谓阿赖耶识有剎那灭等,是熏习相。剎那灭故,与诸转识俱时有故,乃至对治恒随转故,或穷生死恒随转故,定与善等为因性故,待福非福不动行缘,于善恶趣异类熟故。如是等义,于转识中一切异法,皆应成立,是故唯此阿赖耶识,与如是等胜德相应,可受熏习。
「言所熏者,阿赖耶识具上四德。」「所熏」就是指颂文里边的「所熏非异此」。它是什么呢?就是指阿赖耶识,它具备上面四个特征(坚、无记、可熏、相应),就是四个功德。它可以受熏,所以叫所熏。「余非所熏」,除了阿赖耶识之外,其他的就不是所熏了。「是故所熏即此非异」,所以所熏就是指这个,不是其他的。
「是为熏习相者,谓阿赖耶识有剎那灭等,是熏习相。」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阿赖耶识有刹那灭等种子六义,还有坚、无记等所熏四义。这是熏习的相,阿赖耶识具备这熏习的相。
「刹那灭故,与诸转识俱时有故,乃至对治恒随转故,或穷生死恒随转故。」阿赖耶识就是无边的生死,只要你没有修行到把阿赖耶识转掉之前,它总是要这样起作用。「定与善等为因性故」,它一定是给善不善的法作因性的,这是决定的。「待福非福不动行缘,于善恶趣异类熟故。」福业,就是欲界善业;非福业,是恶业;不动业,就是修禅定的业,初禅、二禅、三禅等色、无色定,这是不动业。(学过《俱舍》的没问题,业品里边都有的。)这话是说,阿赖耶识种子感果要有待于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等造作之缘;根据你的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将来感在善恶趣里边,异类而熟的果(异熟果)。
「如是等义,于转识中一切异法,皆应成立。」种子六义、所熏四义,只有在转识以外的阿赖耶识上具备,所以说阿赖耶识就是所熏。「是故唯此阿赖耶识,与如是等胜德相应,可受熏习。」所以真正能受熏的只有阿赖耶识,它能够受熏,前六识不能受熏。我们说的种子是真正的种子,不是假种子。假种子,前面说的胡麻受香的熏,这个是世间上的;我们现在说的是真正的种子,阿赖耶识里的熏习。
六识无相应者,谓彼诸识有动转故。三差别相违者,谓彼诸识别别所依,别别所缘,别别作意;复有余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于后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俱有,无二剎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余应成过失,谓余种类例亦应尔。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余亦如是。然汝不许,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六识无相应者」,前六识能不能受熏呢?没有相应,不能受熏,为什么?「谓彼诸识有动转故」。那些转识不坚住的,有流动的。阿赖耶识是一类相续(相似相续),不会断的。阿赖耶识断掉了,那就成果成道了;对治没有生,它不会断。
「三差别相违者,谓彼诸识别别所依」,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所依各有差别。「别别所缘」,缘的境也不一样:眼睛缘色,耳识缘声。「别别作意」,作意也不一样:眼睛作意看东西,耳朵作意听东西,乃至鼻子嗅东西,作意心所各不一样。所以叫三相违,各是各的。相违:这个生起,那个不生起,那个生起,这个不生起,例如你修禅定的时候,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只有意识在观想。因为它的所依、所缘、作意都不一样的,它可以这个生起,那个不生起。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别别行相,一一转故」,它们行相也不一样。「行相」就是识里边显现的那个外境相。行相也不一样:眼睛看的是色,耳朵听的是声音,都不一样。
因为有差别,「差别相违」,它不能一类相似相续地转,所以说前六识不能受熏,它不符合前面的条件。
「譬喻论师」,就是有部里边倾向于经部的那些论师,「欲令前念熏于后念」,他们的主张,前一个念头跟后一个念头可以互相熏的,就是六识可以受熏。他们认为同一刹那不能熏,但前后可以熏。
「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俱有,」为遮止他们的道理,就说颂文「二念不俱有」。两个念一前一后,不能生在同一个时间,「无二刹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前后两个刹那不是同一个时间,既然不是同一时间,就不能俱生俱灭,它们分前后两个刹那。而我们说熏习,要同时生同时灭,纔能够熏习住,既然两个刹那,就不能熏习。
「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前后刹那相熏,这个被破掉了,于是他就说:它们虽然不相应,各有各的根,各有各的所缘,但是因为这个眼识、耳识、鼻识都属于识,也可以相应,互相熏的。那就是说前后不能熏,同一个时间眼识跟耳识可以相熏。他生出这个想法来了。
「如是例余应成过失」,照你这样子说,同类的识可以相熏,这样推广出去的话,就会成极大的过失。怎么推广呢?「谓余种类例亦应尔」,识与识,是同一个识类的,可以相熏的话,那么,其余相同种类的也应能够相熏了。「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例如,我们眼等根,都是净色类,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净色根,它们的种类是相同的,都是净色,应当辗转相熏了。「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世亲菩萨很仔细,就怕你们不懂。这个意思就是说眼耳两根都是净色根,都有净法,既然两个都是同类的净色,应当可以相熏。「余亦如是」,其他的舌、鼻、身,也应当可以互相熏了。「然汝不许」,但是这不合理的,连你自己都不承许,你怎么说同类的识可以相熏呢?「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虽然都是净法,都是净色根,但是「异相续故」,它各是各的,不可以互相熏。眼根跟耳根、鼻根、身根,它各了各的,怎么能互相熏呢?不是混起来了吗?
「识亦应尔」,既然同类的净色根不能相熏,同类的识一样也不能熏,「虽同识法,何得相熏?」同类的净色根不能相熏,同类的识也不能相熏。
如是所说二种种子,谓外及内,应知皆有能生能引。此中外种,乃至果熟,为能生因;内种乃至寿量边际,为能生因。外种能引枯后相续,内种能引丧后尸骸。由引因故,多时续住。若二种子唯有生因,此因既坏,果即应灭,应无少时相续住义。若谓剎那展转相续,前念为因,后念随转,是则后边不应都灭。由此决定应有引因。此二种子,譬如放弦、弯弓为因,箭不堕落,远有所至。
「如是所说二种种子,谓外及内,应知皆有能生能引。」这是解释颂文「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内种也好,外种也好,这两个有相同之处,都有能生、能引。
先说外种,好懂一些。「此中外种,乃至果熟,为能生因。」(这个熟就是果熟,前面那个熟不应当是烧坏了,这里有世亲菩萨解释。)外边的种子一直到果熟都能生,就是说到麦子结出来,到此它的功能也完成了,再也不能长其他新的麦子出来,到此为止。「内种乃至寿量边际,为能生因。」一个人他一期的寿命能住期间,内种不断地生起来,维持他的生命。以上是能生,以下是能引。
「外种能引枯后相续」,稻子生长熟了,你不去把它割下来,它要枯掉,到了这个时候,生的功能就完了,它就枯。枯的时候并不是马上坏的,是一点一点枯的。
「内种能引丧后尸骸」,内种呢,一个人寿尽之前,他这个内种不断地在维持他的生命;他死掉以后,尸体不是马上就坏,要一点一点坏,这就是引因。「由引因故,多时续住」,他的尸体还是慢慢变坏,要经过一段时间住,最后消灭。
「若二种子唯有生因,此因既坏,果即应灭,应无少时相续住义。」假如种子(内种、外种)只有生因而没有引因,生因过了,果也马上就应消灭,无法维持一段时间,不可能相续而住,正因为有引因,纔可以把它引一段时间。
「若谓刹那展转相续,前念为因,后念随转,是则后边不应都灭。」假如你说不是马上消灭,刹那刹那地相续,前面那个因可以生起后面那个东西,前面跟后面不断相生的话,那么后面的「不应都灭」,都不会灭掉了。「由此决定应有引因」,决定有个引因,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怕你们还搞不清楚,他又举个喻:「此二种子,譬如放弦、弯弓为因」,我们射箭,先要把弓拉弯,然后弦一放,这个是生因。「箭不堕落」,箭就射出去了,不会掉下来了。「生因」就是能够往前射;但不是射了一下就跌下来了,它能够射得很远,那就是引因,引因能引它到很远的地方去。「放弦弯弓为因」在《无性释》里边被分了一下:放弦比作生因,弯弓比作引因。你箭放出去,它能够射,生因;但是射了不是很快掉下来,能射得很远,这是引因。这是把生因跟引因的意思用射箭作比喻,使我们容易理解。
世亲菩萨解释完了,后面二个颂他没有解释。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为显示内种跟外种的不同,再说两个颂补充。
「外或无熏习」,外种或者有熏习或者没有熏习,有熏习的就像胡麻受香熏;有些不能熏习,那就很多。「非内种应知」,而内种决定是有熏习的,并不是或有或无。「非内种」,内种不是这样子,内种决定有熏习。这个应当知道。
为什么一定要熏习呢?「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闻的熏习成闻所成慧,思的熏习得思所成慧,修的熏习成就修所成慧,这是果了。假如没有闻的熏习,没有思的熏习,没有修的熏习,闻思修慧也生不出来。所以内种决定要有熏习的,没有熏习不能生果。再一个,「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假如没有熏习,内种跟外种一样也可以没有熏习,你作了之后反而失掉,不作反而得到。因爲没有熏习,你作了,也没有熏习,也不一定得;你不作,还是没有熏习,也不一定就不得。可以调过来,作了反而失,不作反而得,这是无因论,乱七八糟的,这个有过失的,「相违的」。这就证明内种一定要有熏习,不能没有熏习的。
下边是内种、外种的关系。「外种内为缘」,外种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跟它的造色而成。实际上地水火风四大种跟它的造色,都是从阿赖耶识种子出来的。所以说,外种本身还是以内种为因缘而生的。「由依彼熏习」,依了这个内种的熏习,纔能够生出外种来。所以前面说外种是假的,世俗中的种子;真正的种子,胜义的种子,就是内种(阿赖耶识种子)。
这就把内种外种的差别说了一下:内种决定有熏习的,外种可以有熏习,也可以没有熏习。讲得彻底些,外种还是以内种为因缘而生的,离开内种,外种也就生不出来了。种子熏习的道理讲了很多,这也很重要。
丁三 明第三能受用缘起
论曰: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释曰:此中受用是生起义,受用中有名受用者。为显此义故,引中边分别论颂为阿笈摩。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这里又来一个缘起,叫受用缘起。「其余转识」,其余那些从阿赖耶识生出来的识,就是由种子生起的其他的那些识(这些识后头要讲,有十一种识,或者以前说的六个、七个识也可以)。「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它在一切的自体诸趣里边受用。「自体」就是自己的身体,「诸趣」就是他的器世间,在一个趣里边,他有自己相应的身体。
这六个识或前七识叫做「能受用者」。为什么叫能受用者?引了《辨中边论》里的一个颂:「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辨中边论》说识有两种:一种是缘识(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因缘,叫缘识。「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阿赖耶识是其他一切识生起的因缘,所以叫缘识。一种是受者识,「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以这个藏识为缘所生的转识,以受用为主,所以名为受者。「受」是受心所,受心所是心王的一个所,类似于国王的大臣,它起受的作用。受的主人是哪个呢?是心王了。所以说那些转识叫受者。在这个转识(受者识)里边,有能受用的受心所,有能分别的想心所,有能推动我们行动的思心所,等等,这些都是心所法。这里是讲受用的问题。
「此中受用是生起义」,这个受用是生起义,是心王缘了境(依根缘境)而生起的,同时生起了心所,这个是生起的道理。「受用中有名受用者」,我们根据《辨中边论》的原文来讲,好懂一些。应该说,这个识(心王)有一个心所法,叫受心所,受心所是帮助识受用的,而受用的主人就是心王,就是受者识(转识),所以转识叫「能受用者」。《辨中边论》说:「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在这个转识(受者识)里边,一个是能受用的,真正能受用的是受心所。「此诸识中」,就是那些转识里边。「受能受用」,受心所能受用。「想能分别」,想心所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动诸识」,那么思、作意等等这些心所法能够推动诸识行动的。所以这三个是帮助心做事情的,叫心所法。在受用识(转识)里边,能够受用的是受心所,能分别一切法的叫想心所,能推动我们造作的是思心所跟那个作意心所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心起作用的,叫心法,就是指心所法(属于心的法)。
这里讲了受用识,后边就是受用缘起。标题是两个缘起,但是正文里边却有三个缘起,受用缘起算是一个缘起。
论曰: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说伽陀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释曰: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互为因果,展转相生。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因,即于尔时诸法为果;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果,即于尔时诸法为因。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这两个识更互为缘,他引《阿毗达磨大乘经》里边一个颂来证明阿赖耶识跟转识(转识就是「一切法」)互相为因缘。「诸法于识藏」,这个「诸法」就是转识。阿赖耶识生的一切法不能离开识,所以说此二识(一个是转识,一个是本识。本识即阿赖耶识,转识就是从阿赖耶识里生出来的。一个是本的,一个是转的。)互为因缘,这个颂就说这个道理。「诸法于识藏」,诸法相对于阿赖耶识,「识于法亦尔」,阿赖耶识对于诸法也同样,这是说诸法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这两个法互相地作因,也互相地作果。具体是怎么互相作因果呢?下边打开来说。
「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互为因果,展转相生。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因,即于尔时诸法为果。」诸法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边,假如说阿赖耶识是诸法的因,这个种子生起那个果,那么,诸法就是果了。
「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果,即于尔时诸法为因。」假如阿赖耶识作诸法的果——诸法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受了熏习,是果了,那么,能熏的诸法就是因了。所以说互相为因果。
从这一边说,阿赖耶识是果,诸法是因;从那一边说,即从阿赖耶识生起诸法来说,阿赖耶识是因,诸法是果。互相为因果。这是引《大乘阿毗达摩经》证明这两个识(转识、本识)互相为因果的道理。
丁四 三种缘起具有四缘
论曰: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就是第一缘起(分别自性缘起),一切法与阿赖耶识互为因缘。四缘之中的因缘已经讲清楚。第一个缘起里边,阿赖耶识跟一切法是互相为因缘的。
「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第二个缘起(爱非爱缘起)里边,又是什么缘呢?「增上缘」,这里他们相生的缘是增上缘。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最后受用缘起里边,果是六个识,它由几个缘所生呢?有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一切帮助法生的都叫增上缘。所缘缘,那个心法缘境的时候决定有所缘的境。等无间缘,前面那个识谢掉了,第二个识纔补得上去,前面那个挡着,它就生不起来,这是等无间缘,只有心法有,色法就没有。
「如是三种缘起」,这里就标出三个缘起,前面说两个缘起,这里第三个缘起就是受用缘起。「穷生死」就是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这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你不修行的话,没有尽头,生死要流下去的,这是阿赖耶识缘起。「爱非爱趣」就是爱非爱缘起,你造的善恶业感得一期的异熟果报,一期的生死。「能受用」就是受用缘起,这是刹那生灭的。三个缘起,一个是长期的无始以来的生死,一个是一期的生死,一个是刹那的生灭。这三种缘起加起来,共有四个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释曰:此中第一缘起,谓阿赖耶识中所有习气与彼诸法互为因缘。第二缘起,谓无明等为增上缘,由无明等增上势力,行等生故。又六转识名受用缘起,三缘所生,谓眼识以眼为增上缘,以色为所缘缘。等无间缘,谓彼无间此识生起。所以者何?若彼不与容受处者,此不生故。余识亦尔。
「此中第一缘起,谓阿赖耶识中所有习气,与彼诸法互为因缘。」这前面讲了很多。
「第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这个无明对行是增上缘,行对识也是增上缘。「由无明等增上的势力,行等生故。」这是增上缘的关系,所以十二支缘起涉及增上缘。
「六转识名受用缘起」,这里标出来第三个缘起,我们的科判把三个缘起都标了。第三个缘起叫受用缘起。这六个转识受用境界的。「三缘所生」,它由三个缘所生。「谓眼识以眼为增上缘,以色为所缘缘。等无间缘谓彼无间此识生起。」前面那个识灭掉了,这个识生起来了。前面说过,意有两个意,一个染污意,一个无间灭的识,等无间缘就是后面这个意。
这些知识非学过《俱舍》不可,没有学过《俱舍》的现在听起来,就是晕头转向,不晓得说啥东西,听起来没有味道。学过《俱舍》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不能越级,按次第来,就是这个理由。按次第来的,你就很容易接受,也容易领会,也容易起作用。不按次第的,下了很大功夫,结果得到的是乱七八糟一堆。即使你把它背下来了,这一段那一段凑起来的,不成体系的,人家都不要看。经常有些人写了一大篇,《俱舍论》的也有,禅宗的也有,中观的也有,唯识的也有,一大堆,你到底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那这样子,学了有啥用处呢?人家看了,莫名其妙:你说啥东西啊?说话要有一个体系:讲唯识的时候,是唯识体系;讲中观的时候,中观体系。这样,人家有条有路的。你一大杂烩,炒什锦。炒什锦那还好吃的;而你这个炒在一起不好吃。所以学法要一门深入,不要急于求成、到处抓;到处抓,一无所得,即使你把它背下来了,也只是个杂的、乱的、不成套的东西。那么不要着急,我们说学法么要耐得烦。成佛三大阿僧祗劫,你着什么急呢?你这辈子就想成佛吗?来不及的。不要着急。人各不一样,有的无始以来善根积了很多,你一说他就懂了,有的人是流转生死的老凡夫,还没有接受佛法的熏陶,你说了半天,他还不懂。那怎么办呢?慢慢来,你现在下种子,将来还会懂,你现在说:「我听不懂,不听了!」那好了,种子也没有,将来还是一个傻瓜,不行的。过去没有的,现在就下种;过去有的,现在收获了,马上受用。
这里总结,说有四个缘。第一个缘起里有因缘。前面讲过了,其他的都不是因缘,只有阿赖耶识与诸法互相生的俱有因是因缘。第二个缘起(爱非爱缘起)里有增上缘。这里有没有因缘呢?各支从阿赖耶识种子生出来的,也有因缘,但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增上缘。第三个受用缘起里边有三缘。有没有因缘?阿赖耶识与转识互为因缘,也有。除了这个因缘之外,再加上它的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一共有四个缘。心法(心王、心所)有四个缘;色法就只有两个缘(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是没有的。学过的一听就懂,没有学过的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也不晓得该怎么说纔能让你们懂。
什么叫等无间缘呢?「等无间缘谓彼无间此识生起。」这个缘,它无间让开路了,「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隔开的,这个识生起来,就是靠前面那个识避开,它就上去。我们买票排队,前面有人在买,你买不到的,前面走掉了,你再上去,可以买票了。前面的那个就是你的等无间缘。他跑开了之后,你纔能上去;他不跑开,没有这个缘,你就买不到。「所以者何?若彼不与容受处者,此不生故。」为什么呢?他不给你让个地方的话,你就生不出来。他赖在那里不走的话,你永远买不到票;他让开了,你纔买得到。所以说他假如不给你一个处所,给你一个立足之处,你就生不出来。
「余识亦尔」,六个识当中,眼识如此,余识也是一样的,照着类推。
我这里一共说了三个缘起,涉及四个缘。它们的关系,你要把它抓住。下边又是一个题目,要证明染净诸法决定要依阿赖耶识才能建立。
乙二 决择赖耶为染净依
丙一 总标
论曰: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及安立相,今当显示此二唯在阿赖耶识应正道理,非于余处。以理决择。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前面我们把阿赖耶识异门讲过了,阿赖耶识的相也讲了。「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下面还要抉择一下,异门也好,相也好,你怎么知道只有在阿赖耶识上有这些东西,而其他的转识是没有的呢?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因为假如远离了这样所安立的阿赖耶识,杂染法、清净法都不能成就。
杂染就是流转生死;清净就是还灭,出生死。「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没有阿赖耶识,就有很多问题: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不成,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也不成。什么叫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些要一点点讲。
杂染,是指一切有漏法,这里又分成三个: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什么叫杂染呢?《无性释》云:「杂染者,是浑是浊是不净义;言清净者,是鲜是洁是扫除义」。扫除,把杂染的那些渣滓扫掉,这样就清净了。
烦恼杂染呢?《王疏》云:「烦恼谓无明、爱、取一切烦恼」,烦恼杂染,烦恼就是指无明、爱、取,一切烦恼都在里头。《俱舍·随眠品》就全部是讲烦恼的。
业杂染呢?《俱舍·业品》讲的是业,业有善的、恶的有漏的业。业杂染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福业(欲界善业)、非福业(恶业)、不动业(修定的业)这三种行。烦恼是染污的,没有善的,没有好的烦恼;而业就包含了善恶业,都有的。
生杂染呢?《王疏》云:「生谓识及名色,乃至老死,总名为生。」生杂染就是十二支缘起里的识、名色、六入、触、生、老死。十二支里边属于果那一方面的,都属于生杂染。
什么叫世间清净?《王疏》云:「谓以有漏道修习上地,暂时伏除下地杂染。」世间清净就是修禅定。三界有九个地,欲界是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都在欲界。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一共九个地。一地比一地清净,最下的地最不干净,地狱、饿鬼、畜生不要说了,人天也不及上面的好。禅定里边,初禅比欲界好,二禅比初禅又高,三禅比二禅又高,这是世间清净。世间清净怎么修的呢?「以有漏道修习上地」,把下地的杂染(烦恼、业)都降伏了。伏除不是断掉,只有无漏道纔能断。
今天有人来问修禅定的问题:修世间禅定,他怎么观想。假如我们要修初禅的话,就观想下边欲界地的是很粗、很苦、有障,而这个初禅是静、妙、离,它是清静的,是微妙的,是离开这些障的。心里想初禅的好处、欲界的坏处,那就发心要离开欲界,要得初禅。要得初禅,那要怎么办呢?要离欲恶不善法,嗔、欲贪等等,还有五盖,都要去掉,这些去掉之后得初禅。以这样的修法得到初禅的,是有漏道:看下边的不静,求上边的静,一层层上去。这个是不究竟的,仅仅是把那些烦恼压住,把下边的那些杂染压住,暂时不起作用;到了后来,因缘时节到了,它还要起作用。初禅天要掉下来的;或者起了烦恼,初禅就会退。
出世清净呢?「谓以无漏道,毕竟断灭三界九地一切杂染。」用无漏道把它断掉,再也不会生了。所以无漏道不会再起烦恼,再造业了。我们看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人,得了这个定的,他可以起烦恼,佛经上有说,他得了非想非非想定了,出了定之后,看见他头上鸟作窝了,好几个蛋,他就发脾气了,后来就下恶道去了。无漏道成的,烦恼种子断掉了,不是压的,是断的。得了阿罗汉果,出三界了,不会说阿罗汉出了三界之后又回来了。没有那个事情的,出了三界,再也不会来。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及安立相,今当显示此二唯在阿赖耶识应正道理,非于余处。以理决择。」前面讲了很多,阿赖耶识的异名及其三相,你是不是承许这决定是指阿赖耶识,不是指其他东西?这个道理还是要讨论一下。「以理抉择」,拿道理来辩论。抉择就是判断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不对。熏习的种子等,是不是一定在阿赖耶识里面,是不是其他也可以有这个功能?下面就广泛决择这个道理。(第九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