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的异门,它的自相、因相、果相,都讲完了。爲什么一定是阿赖耶识里边纔有这些特征?这个还得要从道理上来成立。
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讲阿赖耶识呢?就是因为当时部派佛学是不提阿赖耶识的。即使提了阿赖耶识,也不是把它当第八识来看待。经典里提了阿赖耶识,就是前面讲的爱阿赖耶等等,他们认为是萨迦耶见或者五蕴等等,没有说另外有一个阿赖耶识在里头。为了使这些人信服,就要拿出很多的理论依据。
下面这一大段,全部是用理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前面阿赖耶识的异门,自相、因相、果相说过了,你怎么知道这些异门,这些相决定是在阿赖耶识身上的,不是其他的转识?转识就是阿赖耶识里边生起来的其他的识。怎么知道那些相不在其他识上,一定要有一个阿赖耶识呢?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假如你说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就是不安立这阿赖耶识的话,很多事情就讲不通了。哪些呢?就是杂染跟清净都不能成立。杂染有几种呢?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三个。清净有世间清净和出世的清净。假如没有阿赖耶识,这些都讲不通,成立不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推论,决定有个阿赖耶识。这是总的标一下。
烦恼杂染就是那些烦恼,无明、爱取等一切烦恼。业杂染就是有漏的业,善的、恶的这些都在里边,就是前面说的,福业就是善业,非福业就是恶业,不动业么就是修禅定的业。最后生杂染,生杂染么就是说识、名色等杂染法。这个就是三种杂染。世间清净就是由有漏道修禅定,把下边的粗、苦、障舍掉,取上边的静、妙、离。他看到下边是粗、苦、障,然后不要它,看到上边的静(清静的)、妙(殊妙的)、远离那些障的,那么他就追求上边的那个地。这就是修世间禅定的一般的规律。这个修法,是有漏道,把下面的去掉,取上边的;再上一层,又把这个去掉,再取上一层。初禅舍了欲界地,二禅又舍了初禅的地,乃至修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再上去就不行了,上边再没有了,他上不去了,那有漏道到此为止。无漏道,就可以把整个的三界都破掉,那个就是出离三界。世间清净就是有漏的禅定,欲地,最下边的一地;出世的清净就是用无漏道,把整个的烦恼断完,出三界的事情。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这些事情都成立不了,下边要广讲。
丙二 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
丁一 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
论曰: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6,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先讲杂染里的烦恼杂染。爲什么说没有阿赖耶识,烦恼杂染就不成立呢?
「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烦恼,就是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见;随烦恼,就是小的烦恼,忿、覆、悭、嫉、恼等等。由烦恼或者随烦恼熏习所成的种子体寄存在哪里呢?如果说熏习在六识身里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是不合理的,「不应理故」。为什么不应理?
「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以眼识为例,假如说眼识可以跟贪嗔痴的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就是说这些烦恼、随烦恼把种子熏在眼识里边,「非余」,不是熏在其他地方(耳识、鼻识乃至意识)。「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我们知道,眼识是要中断的,例如你看东西的时候,突然听这个好的音乐,专心听音乐去了,东西就不看了,眼识就停下来,耳识生起来,这个眼识谢灭了,「余识所间」,耳识生起了。这样子,熏习在眼识里边的种子,以及熏习所依的眼识,都没有了。
「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先已经灭掉了,其余的识把它间隔了,现在没有体的。「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眼识跟那个贪,它们要有体纔能生;它现在已经灭掉,现在没有体的,就不能再俱生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因爲它们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体了。打个比喻,「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就像过去的业,现在已经没有体了,异熟果已经生过了;当异熟果生了之后,这个业就谢掉了,再依这个业生异熟果就生不出来了。同样,这个眼识灭掉了,熏习在眼识里边的烦恼种子也灭掉了,这两个东西都没有体了,以后再生,怎么生?生不了。所以这些烦恼跟随烦恼的种子熏习在眼识上是不行的。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另外,这个眼识与贪等俱生,熏习也不能成立。「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你说熏习在眼识里不行,那熏习在贪烦恼里边行不行?也不行。贪欲本身是心所法,是能依,它自己不自在的,所依的是心王。我们前面说过,熏习不能熏在不自在的地方。同时它不坚住,它现在是贪欲,一会儿起一个善心来了,贪欲就灭掉了,不像阿赖耶识一直坚住而不动摇。这就是说,这个眼识熏习在贪里边也不行。眼识熏习在贪里边不行,贪跟它俱生的,贪是能依的,不坚住的,这个心王一会儿起善心,一会儿起烦恼心,不是永远起贪心的,不能住在贪里边。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这个眼识熏习在其他识(如耳识、鼻识)里边行不行?也不行,「以彼诸识所依别故」,耳识依耳根,鼻识依鼻根,眼识依眼根,它们所依的根是不同的。「又无决定俱生灭故」,另外,又不一定俱生俱灭:眼识生的时候,耳识可能不生;耳识生的时候,眼识也不一定生。它们所依的根是各别的,不是和合共处;眼识、耳识、鼻识又不一定俱生俱灭的,有的时候眼识生了,耳识不生,有的时候鼻识生了,耳识、眼识不生。既然不是俱生灭,又不是和合共处的,那麽,眼识熏习在其他识里边也不行。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眼识熏在眼识自己里边行不行?也不行。「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自体是一个,而俱生灭要两个东西同时生灭,自己跟自己怎么同时生灭呢?没有两个眼识,一刹那只有一个眼识,它不能俱生灭,所以眼识也不能熏习在眼识自己里边。那就是说贪欲的熏习没有地方可安,眼识的熏习也没有地方可安。
「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所以说,贪等烦恼以及随烦恼熏习在眼识里不合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也不是眼识自己熏自己。
「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眼识如此,其余的耳鼻舌身意识也同样的。那就是说六个识里边都不能有熏习,那就非有阿赖耶识不可。
下面看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此中此者,即此眼识。由彼熏者,由贪等熏。言成种者,谓成因性。言非余者,非耳识等。余识所间者,耳等识所间。如是熏习者,贪等熏习。熏习所依者,谓即眼识。眼识与彼贪等俱生等者,谓从过去现无体因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者,如彼果生不应道理,此亦如是,不应道理。复有余师执彼有体,谓异论师欲令过去是实有性。然过去能诠所诠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法是实有,云何名过去?是故从彼异熟果生不应道理,熏习无故。
「此中此者」,这个「此」就是指眼识。「由彼熏者,由贪等熏」,由贪等烦恼熏在眼识里边。「言成种者」,种子「成因性」,它可以生出后来的贪等烦恼。「言非余者」,不是其他的识,不是耳鼻舌身等识。
这是解释论文里的「此由彼熏成种非余」:「此」是自己的眼识;「由彼」是贪等烦恼,熏的种子不在「余」识,非耳识鼻识上面。
「余识所间者,耳等识所间」,就是说眼识正在看东西的时候,突然听到其他好的声音,就不看了,听音乐去了,眼识被耳识间隔住,眼识就停下来了。
「如是熏习者,贪等熏习。熏习所依者,谓即眼识。」这个熏习是指贪等的熏习。熏习的所依就是眼识。
「眼识与彼贪等俱生等者,谓从过去现无体因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眼识谢了,耳识生起来。从过去的、现在无体的眼识,以这个无体的眼识爲因,生起眼识和贪等烦恼是不应道理的。体都没有,怎么生呢?
「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者,如彼果生不应道理,此亦如是,不应道理。」打个比喻,过去的业已经谢了,这个业已经産生果,这个业已经不起作用,现在已经没有体了。你说依这个已过去、现在没有体的业又産生异熟果,这是不合道理的。同样,眼识已经灭掉,熏习在眼识里边的贪等烦恼种子跟眼识本身从何而生呢?没有体,那就不能生了。实际上贪等熏习是在阿赖耶识上边,眼识的熏习也在阿赖耶识里边,自己都不能生。所以说贪等熏习在眼识上是不合理的。
「复有余师执彼有体,谓异论师欲令过去是实有性。」有一些论师说过去的东西还是有体的。「然过去能诠所诠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法是实有,云何名过去?」从世间上讲,也讲不通的:假如这个法是实在有的,怎么叫过去呢?既然过去了,就是现在没有作用了。「是故从彼异熟果生不应道理,熏习无故。」没有受熏的体,怎么生呢?
又此眼识者,谓与贪等俱生眼识。所有熏习亦不成就者,谓彼熏习尚不成就,何况从彼后时眼识与贪俱生而当得成?然此熏习不住贪中者,谓眼识熏习在贪欲中不应道理。何以故?由彼贪欲依眼识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者,谓此熏习不得在于耳等识中。何以故?以彼诸识所依别故;由所依别,无有决定俱生灭义。谓眼识依眼,耳识依耳,如是乃至意识依于未那,所依远故,所余熏习在所余处不应道理。亦复不得住自体中者,谓此眼识亦复不得熏习眼识,无二眼识俱时起故;以无二故,决定无有俱生灭义。由此道理,是故眼识定不应为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亦非眼识眼识所熏。
「又此眼识者,谓与贪等俱生眼识。」论文里面「又此眼识」,这个「眼识」不是其他眼识,是跟贪等烦恼同时生起的眼识。
「所有熏习亦不成就者,谓彼熏习尚不成就,何况从彼后时眼识与贪俱生而当得成?」眼识本身尚且不能成就自身的熏习(就是眼识的熏习种子还得有个寄托的地方),更何况贪等烦恼熏习在眼识上。眼识本身还需寄托,它也是寄托在阿赖耶识上,眼识自身熏习的种子尚且都没有地方放,更何况与眼识俱生的贪等烦恼怎么会熏习在眼识上呢?贪的种子、眼识的种子,它们熏习的地方都没有,眼识、贪从何而生呢?当然生不起来。这是说眼识熏习不在眼识里。
那麽眼识熏习在贪心所法里边行不行?不行。「然此熏习不住贪中者,谓眼识熏习在贪欲中不应道理。何以故?」这也不应道理,为什么呢?「由彼贪欲依眼识故」,贪欲是心所法,眼识是心王,心王自在的,贪欲不自在。心王要是转个念头,起了善念,贪欲就灭掉,它不能坚住的,所以说「由彼贪欲依眼识故」。心所法是不自在的,不自在的不能受熏。「不坚住故」,这个心是会改变的,心一起善念,贪欲就灭掉了,熏习的所依也就没有了。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者,谓此熏习不得在于耳等识中。」眼识的熏习不能住在贪心所,能不能住在耳舌鼻这些识里边呢?也不能。「何以故?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因为这些识所依的根是各不一样的。「由所依别,无有决定俱生灭义」,既然所依的根是各别的,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鼻识依鼻根,舌识依舌根,那么就不能成立「同一处俱生俱灭」的熏习义。前面在讲熏习的时候,熏习的条件都讲过了的。「谓眼识依眼,耳识依耳,如是乃至意识依于末那,所依远故,所余熏习在所余处不应道理」,「所余」就是说眼识熏习在耳识里边,所依的根都是分开的,怎么能俱生灭呢?既然不能俱生灭,也就不能熏习了。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者」,眼识能不能就熏在眼识里边呢?「谓此眼识亦复不得熏习眼识」,眼识也不能熏在眼识里边,不能自己熏自己。「无二眼识俱时起故,以无二故,决定无有俱生灭义。」在一刹那,只能起一个眼识,没有两个眼识同时起,怎麽熏习?熏习的条件是两个东西在一个地方和合,俱生俱灭。既然没有两个眼识同时生起,眼识熏习在眼识自己里边,同时生灭的熏习义也不能成立。
「由此道理,是故眼识定不应爲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亦非眼识眼识所熏。」这是结论。眼识决定不能作爲贪等烦恼或者随烦恼的所熏习处,也不能做眼识自身的所熏习处。那就是说非要有阿赖耶识不可。
假使没有阿赖耶识,烦恼熏习不能成立,因爲没有熏习的地方,眼识、耳识等都不行。眼识尚且不能成为眼识自己熏习的所熏处,又怎么能成为烦恼的所熏处呢?这是一个论据。
丁二 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
论曰: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释曰:所染初识者,谓来此间最初生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者,谓初生识应无因生。所依止者,谓所依止7。彼熏习者,烦恼熏习。
另外一个论据。「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这里特别突出无想天,因为他没有心。「等上诸地」就是说不但是无想天,还有欲界之上诸地有情。「来生此间」,「此」指欲界,从上地没,就是从初禅、二禅、三禅乃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这些地方死掉,生到欲界。「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从上地投生到欲界的时候,「初识」指投生的那个识,它决定是染污的,不染污怎么会投生到欲界?这个时候,这个投生识是被欲界的一切烦恼所染污的。「此识生时应无种子」,因为在上地的时候,下地(欲界)的心早就灭掉了,从上地死,生到欲界的时候,欲界的第一个投生的识应当没有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因为过去烦恼的所熏习处(欲界的心)以及那些烦恼熏习的种子,都过去了,现无自体。一般上地的时间很长,它比下地要长得多。生到上地去了,欲界的心和欲界的烦恼熏习都已经灭掉,现在突然之间生出来,怎么会生呢?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作所熏习的地方,这个烦恼、这个欲界心从何而来呢?这些熏习必定是在阿赖耶识里边,种子储存在里边,因缘到了,它又生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过去的灭掉,现在投生到欲界,又生起这个心来,怎么会生呢?不会生。因为过去的已经灭掉,没有体,不会再生。
「释曰:所染初识者,谓来此间最初生识。」就是生到这个地方来的最初识,就是投生的那个识。
「此识生时应无种子者,谓初生识应无因生。」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的话,生识的种子就没有,这个识怎么生呢?识从种子而生,种子都没有,这个识怎么生呢?就是说这个初生的识无因而生了。
「所依止者,谓所依止。彼熏习者,烦恼熏习。」这个「谓所依止」可能刻错了,根据后文,应当是「谓所依识」。就是说过去所依止的识也没有,烦恼熏习的种子也没有,投生到欲界时第一个识从何而来呢?应当是无因而生了。佛教从来不赞成无因生的,就是说一切法都有因缘的。那个因在哪里呢?除了阿赖耶识,就没有办法说了。这又是一个依据。
丁三 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
论曰: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对治烦恼的识生的时候,就是说出世道来对治烦恼,这个无漏的心生的时候,世间上的其他的一切识都灭掉了。在定里边前五识是不起的,有漏的第六识在无漏道的时候也没有。就是说无漏的意识(对治道)生起来了,世间的一切有漏的识全部灭掉了。「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参考其他注解,对治道生的时候,比如见道。见道的时候一切烦恼都不现了,见道是依无漏智慧,里边不存烦恼的。依据《俱舍》,见道的时候,见断的烦恼八十八使固然是断完了,而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完,以后还要出来的。假如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修所断的烦恼和随烦恼的种子不在阿赖耶识,而是在对治烦恼的无漏识里边了,那是不合道理的,烦恼怎么会在无漏识里边呢?无漏识是光明,烦恼是黑暗,光明来了,黑暗就没有了,光明里边还怎么还有黑暗的种子呢?不可能!
「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这个对治识本身就是解脱的,是清净的,跟烦恼是针锋相对的。烦恼是系缚,对治识是解脱,烦恼种子怎么可以存在这个对治识里边呢?所以说这是不合理的。「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能对治的无漏识跟修所断的烦恼、随烦恼不是同时生灭的,烦恼的种子不能熏习在里边。这就是说,那些修所断的烦恼种子除了藏在阿赖耶识里边,就不会存在了。如果见道时连修所断的烦恼也断完了,那就不需要修道了,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见道之后,见所断的烦恼是断了,修所断的烦恼还要出来。所以离开阿赖耶识就不成立。
「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见道要历经十五刹那,经过十五刹那的见道以后,世间识还是要生的,出了定之后,世间有漏识还要生起来。假如没有阿赖耶识,烦恼所熏习的种子跟熏习所依止的识早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体,种子没有,怎么生有漏识呢?正因为有阿赖耶识把种子藏在里边,所以见道之后,无漏道过了,有漏识纔又生起来了。
「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这是结论:离开阿赖耶识的话,一切烦恼杂染都成立不了。
释曰: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者,谓六识已灭。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者,谓对治识非后世间识生起因。复于后时者,谓复从此出世心后。彼诸熏习者,谓余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熏习。及所依止者,谓所依识。应无种子而更得生者,谓若无有阿赖耶识,彼应无因而更得生。此中烦恼即是杂染,是故说名烦恼杂染。由上道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者,谓六识已灭。」有漏的六个识灭掉了,为什么灭掉呢?在无漏道的定里边(见道的时候在定中),前五识是不起的;而第六识呢,无漏的意识起了,有漏的意识也不起了。在这个对治识生的时候,这有漏的六个识都已经灭掉了。
「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者,谓对治识非后世间识生起因。」对治识是无漏的,后边的世间识是有漏的,对治识不是后边有漏识生起的因,不是它的种子,不能生起它,因为一个有漏,一个无漏。
「复于后时者,谓复从此出世心后。」「于后时」就是见道以后,从见道的定出来之后,进入修道,世间有漏的心又生起来了。
「彼诸熏习者,谓余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熏习。」「彼诸熏习」是指修所断的烦恼跟随烦恼所有的熏习。
「及所依止者,谓所依识。」「及所依止」就是指所依的有漏识。
「应无种子而更得生者,谓若无有阿赖耶识,彼应无因而更得生。」就是说见道时,修所断的烦恼跟有漏的那些识没有现行;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它们就没有种子,它怎么后来又生起来呢?没有阿赖耶识,种子不贮在阿赖耶识里的话,那么这个有漏识就无因而生,也就是不能生了。
「此中烦恼即是杂染,是故说烦恼杂染。由上道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以上三科就是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烦恼熏习在六识不成立;从无想天等上地生到欲界的最初结生的心也不成立;无漏道生了以后,从见道的定出来,修所断的烦恼跟有漏的心又生起来,也不成立。总的来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烦恼杂染是不能成立的。
丙三 业杂染非赖耶不成
论曰: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释曰:为辨业杂染不得成因缘故,次问云何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者,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于说烦恼杂染事中已具显示。此若无者,谓若无有行为缘识。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亦无有取为缘有。此复何缘?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此中即业是杂染性,名业杂染;或依于业而有杂染,名业杂染。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业杂染亦不得成。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业杂染也不成立,什么原因?「行为缘识不相应故」,假如说没有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中行为缘生识,这就不相应了,就不成立。「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阿赖耶识没有的话,取缘有,也不成立。这个什么原因呢?意思很晦涩,我们要看世亲菩萨的注解。
「为辨业杂染不得成因缘故,次问云何业杂染不成。」这一段要分析业杂染不能成立的因缘,所以再来一个问题:什麽是业杂染不成呢?
「行为缘识不相应故」,这是他的回答。「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行就是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是善业,非福业是恶业,不动业是修定的业,初禅、二禅、三禅等等。这些业生之后就谢灭,刹那生灭,一生之后么就灭掉。假如没有一个阿赖耶识,业的种子安立在哪里呢?业本身是有为法,生了就灭,灭了就不能感果了,已经灭掉的东西怎么还能起作用呢?不能起作用。所以它的种子决定还在,在哪里呢?就是寄托在阿赖耶识里边,种子遇到因缘成熟,就可以感果。「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于说烦恼杂染事中已具显示。」如果不要阿赖耶识,就熏在前面六个识里边,行不行呢?不行。六识身是不能熏习的,前面纔讲过的,熏在眼识里不行,熏在耳鼻舌身识都不行。
「此若无者,谓若无有行为缘识」,什么叫行缘识呢?行是业,业的种子结在阿赖耶识里边,叫行缘识,这个识是阿赖耶识。假如说这个识不是阿赖耶识,而是六个识,那这六个识不能熏种子的,前面讲过了。既然六识不能熏,第八识也不要,这个种子就没有了。种子没有,「行缘识」就不成立。行缘识不成立,「取缘有」也不成立。
「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亦无有取为缘有」,十二因缘,这个取缘有,「取」是烦恼,「有」是业,假如行缘识没有的话,取缘有也不成立。
「此复何缘?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为什么不成立啊?学过《俱舍》的就知道,一个业要感果的话,要有烦恼来润发它,烦恼把它滋养之后,这个业就生起作用,就感果。如果没有烦恼,业再多,不能感果。无始以来,我们造的业无量无边地多,阿罗汉难道把果都受完了?没有!为什么不受后有,可以出三界呢?烦恼没有了。烦恼没有,业再多,没有东西滋润它,等于说种子没有水土,它就不会发芽的。所以说阿罗汉把烦恼断完了,不能滋长业再感果。这里一样,取缘有,「取」就是烦恼,烦恼把过去的业种子熏习增长,然后成了「有」,这个「有」可以感果。什么叫有?「有」就是那个能感果的业。行缘识,「行」把过去造的业种子熏在识里边。过去的种子,当异熟果快要现前的时候,就叫做「有」,这就叫取缘有。《无性释》说:「或复转得生果功能,故说名有」,识里边的业,就是过去的「行」熏习在识里边的那个种子,因为烦恼滋长,要感果了,转得生果功能的时候,就叫有。过去的业转变快要生果了,这个功能就叫有。假如说过去行缘识,这个识里边种子没有熏进去,种子也没有,「取」润发什么东西呢?取润发不出那个业的种子来,「有」也不会有。所以说假如没有阿赖耶识,「行缘识」不成立,「取缘有」也不成立,这样十二因缘就破坏掉了,所以非要阿赖耶识不可。这是从业的方面来说,没有阿赖耶识是不成立。「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前面的那个行把它的种子熏在识里边,这个识由取的烦恼力,熏发它,使它增长,感果的功能(有)就出来。「有」之后就「生」,就是下一辈子投生,老死就来了。
「此中即业是杂染性,名业杂染。」这个地方,业就是杂染,叫业杂染,这是持业释。「或依于业而有杂染,名业杂染。」或者依了业而有的杂染,叫业杂染,这是依主释。这两个都可以讲。
「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业杂染亦不得成。」假如不相信有阿赖耶识,那你们(指二乘人)所公认的十二因缘也不成立了。为什么?行缘识,种子没有地方摆,识不是阿赖耶识嘛,六识不能熏习,「行缘识」就不成立,种子就没有。种子没有的话,「取」润发种子而感果,种子都没有,你怎么感果?「取缘有」也不成立。那整个十二因缘就给你破掉了。你们不承认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也不能成立;既然承认十二因缘,那非要承认阿赖耶识不可。这是从业这方面来说,阿赖耶识一定是有的。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
丙四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
丁一 约生位辨
戊一 约非等引地辨
己一 结生相续不成
论曰: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释曰: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如生杂染亦不得成,今当显示。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者,谓得自体不相应故。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生就是投生,生也是杂染,是有漏的。假如没有阿赖耶识,生杂染也不成立,就是结生相续这个事也不能成立。
「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如生杂染亦不得成,今当显示。」阿赖耶识没有的话,生杂染也不能成立,这个道理要显示一下。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者,谓得自体不相应故。」为什么不成立?结生相续不能成立。结生相续么就是投生,投生得到自体,得到后来的身体,「不相应」,这个道理不成立的。《无性释》云:「摄受生故,名爲结生,连续生故,名爲相续。」这个大概意思就是投生,如果你要细辩名相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了。
论曰: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非等引地就是欲界,没有定的地(三界一共九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禅四空定是有定的,只有最下的欲界是没有定的,叫非等引地)。什么叫等引?我们有注解:「等引,梵语为三摩呬多,离昏沉掉举平等所引之定曰等引;或等即是定,由定引发功德故名等引。通有心无心。」昏沉是下沉的,掉举是上举的;离开了昏沉、掉举,叫平等。平等就是昏沉也没有,掉举也没有,这个是平平等等的。这个样子的心所引的定,叫等引,等所引的定,叫等引。或者等就是定,这是持业释。离开了沉掉,这个本身就是定。引什么呢?引发神通等等功德。因为有了定,就引发功德。等引的意思有这两个:一个是平等心,就是离开昏沉掉举,这个所引出来的定,叫等引;再一个,平等的心就是定,这个定能够引发很多的功德,叫等引。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非等引地就是欲界。
从欲界死掉之后,仍然生在欲界,讲起来会简单一些;欲界生到上界去,上界生到欲界来,讲起来要麻烦一些。从欲界死了之后还生到欲界,在「中有位」,起个中有身,看到它将要投生的地方,起染污心,就投生去,「中有」就灭掉了,「生有」就生起来了。在中有的时候,它起一个染污的意识(意识依意根而生),这个意识贪著那个境界,它就投生了。欲界的投生,一般都因男女的事情,贪著对方。将生为男孩子的,就贪著母亲;将生为女孩子的,就贪著父亲,那么就结生相续,投生了。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逻蓝更相和合。」这个最后贪著的染污意识,在中有位的最后一刹那灭掉了,在母胎里边,识(我们说就是阿赖耶识)跟羯逻蓝这种物质(就是父精母血)和合。仅有父精母血是不能有生命的,还要「中有」的参与(就是阿赖耶识参与)。由阿赖耶识与羯逻蓝「更相和合」,这样就投生了。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这个识跟羯逻蓝和合了就投生。假如没有阿赖耶识,与羯逻蓝和合的这个识就是意识,而不是阿赖耶识,这么和合之后,就靠了这个意识,在母胎中又生起第二个意识。「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这样,在母胎里边就有两个意识同时生起来,这就不对了。就是说这个投生的识不应是意识。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如说与彼羯逻蓝和合的那个识就是意识,那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有三个理由,后边讲。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假如那个识就是意识,我就要问,这个和合识本身就是一切种子识呢,还是从和合意识里边又生起的意识是一切种子识?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假如这个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那就是阿赖耶识,你不过换个名字而已,你就等于承认我们的阿赖耶识。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假使说后来生的那个意识是一切种子识,所依止的因识是一般的意识而不是一切种子识,这就不对了。因识是意识,果识反而是一切种子识,那是因果倒置,不对。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由这些道理就知道,跟羯逻蓝和合的这个识一定不是意识,而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从欲界投生的情况证明了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就不能成立。
释曰:非等引地,即是欲界。没者,死也。染污意识,即是烦恼俱行意识。结生相续者,谓摄受自体。此染污意识缘生有为境,于中有中灭。言和合者,识与赤白同一安危。若和合识即是意识,依此复生所余意识,是则一时二意识转,谓所依止和合意识及能依止所余意识。
「非等引地,即是欲界。」所谓非等引地,就是欲界。三界九地里边,八个地是定地,只有欲界不是定地。
「没者,死也。染污意识,即是烦恼俱行意识。」跟烦恼同时生起的意识叫染污意识。投生的时候,中有看到男女和合了,就起个染污心,这个就是染污意识,是与烦恼俱行的意识。
「结生相续者,谓摄受自体」,就是摄受新的身体。「此染污意识,缘生有为境」,这个染污意识以它投生的地方为所缘境,「于中有中灭」,这个中有的意识看到将要投生的地方,就最后起一个染污心,中有就灭掉,这个心也灭掉了,就是投生了。
「言和合者,识与赤白同一安危。」所谓和合,这个投生的识跟父精母血(一个白的,一个红的)结为自体,和合起来了,把它当作自己。「同一安危」,如果这个羯逻蓝是安好的,这个识也就平安无事;若羯逻蓝坏掉了,这个识也就不能安住了,这个胎也不能长了,所以说同一安危。
这里问题就来了:「若和合识即是意识,依此复生所余意识,是则一时二意识转,谓所依止和合意识及能依止所余意识。」假如你说跟赤白两点和合的那个识就是意识,依这个意识又生其他的意识,那么,有两个意识同时生起来,那就不合理。因为我们知道投生的那个识是一味相续的,连续的,不是生了之后就灭的。第二个意识生起来了,前一个意识还在,那不是两个意识同时生起来了嘛,那不合理的。若一个是阿赖耶识,一个是意识,同时生起,那就没有问题;而假如两个都是意识,两个意识同时都生起来,那是不合理的。
又和合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何以故?依染污故,时无断故。谓此意识,贪等烦恼所染污,意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即此为依,名依染污。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此和合识常无间断,任业转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者,意识所缘明了可得,所谓诸法;此和合识无有如是明了所缘。是故此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又和合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何以故?」再一个,你说投生的那个和合识是意识,那是不合理的,什么原因呢?「依染污故」,一个原因;「时无断故」,第二个原因。
「谓此意识贪等烦恼所染污」,对「依染污故」的解释,无性跟世亲不一样,我们先看世亲的解释。什么叫「依染污故」呢?这个意识被「贪等烦恼所染污」,就是中有看到他的父母在交媾,这个意识生起一个贪等烦恼。为什么说「贪等」呢?假如说当生男的,他贪母亲,嗔父亲;当生女的,就贪父亲,嗔母亲,所以说「贪等」。「意为所依止」,染污意是意根,是意识的所依。依止这个染污意而生的意识是被贪等烦恼所染污的。「缘生有境,故是染污」,爲什么染污呢?它缘生有境,是染污的。生有境就是男女交媾的境。「即此为依,名依染污」,就把这个当作所依,叫依染污。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投生的识就是意识,这个意识在中有位起的是染污心。它把那个心作为所依止,生起后来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所依止是染污的。
但是,「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但是我们说,与羯逻蓝和合的那个所依识却是无记的,不能是染污的。你说是意识,那决定是染污的,那不行。所以,意识是投生识的说法是不对的。这是一个理由:「依染污故」。
无性的解释不一样,大概意思是说,意识不是一切处、一切种、一切时都是染污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心都可以生,不一定是染污的心;但在结生相续的时候,不论是哪个种类、什么时候投生,这个识总是依染污的,中有的最后心是染污的。所以在染污的意里边生的不是意识,因为这个心决定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类都是染污的,意识是不能依它的,决定是另外一个识,那就是阿赖耶识。无性是这么讲的,世亲是那么讲的。这两个大家参考吧。
这是「依染污故」,和合识不能是意识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就是时无断故。「此和合识常无间断,任业转故。」这个和合识从它投生之后一期相续,常无间断,顺着业而转。假如说你造的是善业,要活到一百岁的,那么在这一百岁期间,这个识是不会断的,总是生起的。假如说投生的和合识是意识的话,意识是会断的,这个就不合理。这是第二个理由,「时无断故」,意识要断的,所以这个和合识不能是意识。
再一个理由就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大家都知道,意识所缘的境明了可得。心里想什么,都是自己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而阿赖耶识这个和合识所缘的境是很微细,不明了的。假如说这个和合识是意识的话,所缘的境应当很明了,但是投生的时候,它就糊里糊涂,不晓得缘什么境。这也证明了不是意识。
所以说投生的时候,假如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而是意识的话,就不合理。理由有:(不能有二意识同时转故、)「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讲了这么大一段,自己回去要仔细看,比较深的书要多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读它一百遍,道理自然就显出来了,熟能生巧。你反复读,道理就显出来了。看这个书,大家都有体会,看第一遍,不晓得说啥东西,看了第二遍,有点名堂了,第三遍、第四遍,心静下去,慢慢看,道理就出来了。还有,参考书要一点,最容易看的是印顺法师的,白话的好懂一些。
前面是说,这个和合识是常无间断的,从投生之后一直到一期命终,它总是生起来的,假如说这个和合识是意识的话,从和合识里边生起意识的第二念之后,就有二个意识同时存在,那就不合理了。因为第一个和合识是一期相续不断的,他一期寿命一百岁,一百年里边就不会断的,那以后生的意识就跟它同时生起来了,那是不可能的,不能同一时间有二个同样识生起来。那你有两个心了,又想这个,又想那个;对一件事情又赞成、又反对,自己跟自己打官司了,里边就乱套了。不能同时起两个意识,就是这个道理。
己二 执受根身不成
论曰: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下边,还有一个理由:生杂染不成功。「结生相续已」,结生相续之后,就是投生之后,「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假如说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异熟识的话,色根由哪个执受呢?就没有识执受它了。「其余诸识各别依故」,其余的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各有各的所依,它们只执受各自所依的根,不执受其他的根。「不坚住故」,它们都是不坚住的,就是说眼识要灭的,耳识也是要灭的(眼睛不看,眼识就不起;耳朵不听,耳识就不起)。睡着了,六个识都不起了;如果入了灭尽定、无想定,那前六识都没有。所以说,不坚住。
「是诸色根不应离识」,这个色根哪个来摄受呢?这些色根不能离开识的;离开识,它要烂的。你说没有阿赖耶识,你睡着了,或者入灭尽定、无想定,色根不就烂掉了吗?所以这个不合理。
释曰:结生相续已者,谓已得自体。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者,谓余六识各别处故,易动转故。且如眼识,眼为别依,如是其余耳等诸识耳等色根为各别依。由此道理,如是诸识但应执受自所依根。又此诸识易动转故,或时无有,若离阿赖耶识,尔时眼等诸根无能执受,便应烂坏。
「结生相续已者,谓已得自体。」就是投生,新的身体得到了。「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异熟识是指阿赖耶识。「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者,谓余六识各别处故,易动转故。」其他的六个识所依的根各是各的,分开的;它要动转的,一会儿起这个识,一会儿起那个识,不能坚住一期不动的。
「且如眼识眼为别依,如是其余耳等诸识,耳等色根为各别依。」举个例子,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各是各的,分开的。「由此道理,如是诸识但应执受自所依根。」这些识只能执受自己的所依根,眼识顶多执受自己的眼根,耳识顶多执受自己的耳根,其他的根就不管了。
你说眼耳鼻舌身大家一起执受,这个身体就不烂了嘛!这是不可能的,眼耳鼻舌身它要休息的,你说你看书看了很久,闭目养神了,眼识不起了,那个眼根就坏掉了,因为没有识执了。你睡着了,耳朵没有听到了,第二天爬起来,耳根坏掉了,会不会啊?不会吧。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哪个来执受呢?
「又此诸识易动转故」,你说这个识执受自根也可以,但是它要动转的。「或时无有」,有的时候,例如入了无想定、灭尽定,或者睡着了,休克了,这个识不起了,那所依根不是坏了吗?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人睡着了,第二天起来一看烂掉了,不会,第二天还是蛮好,反而气力养够了,身体更好一些。「若离阿赖耶识,尔时眼等诸根无能执受,便应烂坏。」离开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根没有识来执受它,不是要坏了吗?从这里看,结生之后,我们的根身一期不坏的原因是有阿赖耶识。没有它的话,根就要坏掉,这个跟事实不符合。所以从这里推出来,决定要有阿赖耶识。
下面,再一个依据。
己三 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论曰: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释曰:若离异熟识者,谓离阿赖耶识。如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世尊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中识缘名者,谓六识中非色四蕴;识缘色者,谓羯逻蓝。若不说有阿赖耶识,何等名为名色缘识?由依名色剎那展转,相似相续流转不绝。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识与名色更互相依,就像立起来的一束芦草,大家相互靠,不会倒下来。离开阿赖耶识,这样子的道理也成立不了。
「如不得成,今当显示。」怎么样不成呢?这里要讲了。「谓世尊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佛说过那个话:以识为缘,产生名色;名色为缘,又产生识。「此中识缘名者,谓六识中非色四蕴;识缘色者,谓羯逻蓝。」识所缘的名是什么呢?名就是六识里边的非色四蕴,就是五个蕴中除开色蕴,还有受想行识四个蕴。这四个蕴中,受蕴是受心所,想蕴是想心所,行蕴就包括很多心所了,还有不相应行,识蕴就是六个识,六个识已经包含在「名」里边。那么「色」呢?指羯逻蓝,这个色就是物质,就是结生时精血凝成的那一块东西。识缘名色,以识为缘,产生名色;以名色为缘,又产生识,互爲因缘剎那生灭。这是佛说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话?「若不说有阿赖耶识,何等名为名色缘识?」你说阿赖耶识没有的话,「名色缘识」这个话就不成立了。为什么?「名」里边已包括六个识了,那个「识」是什么识啊?没有所指了。没有阿赖耶识就只有六个识,六个识都包在名里面,那么「名色缘识」的「识」哪里来?
「由依名色刹那辗转,相似相续流转不绝。」就是说名色为缘,它的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继续不断地等流下去。你说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名色为缘产生识,这个识是什么东西呢?没有了,六识都在名里边,那没有其他的识。既然佛有说名色缘识,决定这个识是阿赖耶识,名色的种子就熏习在这个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就继续不断地相似相续地等流下去,同时阿赖耶识种子又生出这个名色来。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互相为因缘,这个前面讲过的。从佛说的这句话也可以证明,这个阿赖耶识必定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里的这个识是什么呢?就没有了。
今天学了不少东西,回去消化一下。但是不要着急,一着急,心里就会烦起来的,反而搞不清楚。静下心来,慢慢的,总会理清楚的。我们再说一句话,法相是不难的,你只要把文字透过了,就会懂。中观纔难,中观要有悟性的,你要透过那个文字,纔能悟到中观的道理。而法相却是有文字这个梯子可以爬上去的。只要文字抓到了,这个梯子拿到了,决定爬得上去,所以不要着急,要慢慢的。但是要细心,不耐烦,怕烦,心粗,那是没有办法的。学法相还有一个好处,容易入定。入定的心很细,你如果研究法相这么细的心都没有,你想入定,做梦。研究法相,把心细下来,之后慢慢地再细再细,可以入定。所以说研究法相也是入定的一个方式。你要修定,除了持戒,依戒生定,还可以研究法相,把心细起来,也是一个方便。如果这样的细心程度都达不到,那你别想入定,永远都无缘了。为什么?这样的心,跟定心相比,还不能算细的,这个比较粗的心都没有,那入定的心你哪里来呢?入了定之后,墙壁上的灰尘有几颗都数得清楚,要那么细的心。你连法相这一本书看起来都嫌麻烦,你怎么入定啊?我们真要修行,就不要嫌烦,这个并不是太烦的事情,是我们凡夫做得到的。法相学好的人不少,爲什么他学得好我学不好?不要丧失自信心,不要自暴自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话我们平时不太多说,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一下,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么爲什么我研究不好呢?决定能研究好!(第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