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四 识食不成
论曰: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释曰:此言显示识食不成。如世尊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此中段食者,是能转变,由转变故饶益所依。触食者是能取境,由暂能见色等境界,便令所依饶益生故。意思食者,是能希望,由希望故饶益所依,如远见水,虽渴不死。识食者,是能执受,由执受故所依久住;若不尔者,应同死尸,不久烂坏。是故应许识亦是食,能作所依饶益事故。此中触食属六识身,意思食者属希望意,有何别识可说为食?又若无心、睡眠、闷绝、入灭定等,六识身灭,谁复有余能执受身令不烂坏?若弃舍阿赖耶识,身必烂坏。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这就是说,如果离开阿赖耶识,很多现实的事情就讲不通。以这些具体事实,证明决定有阿赖耶识。这里举例,假如没有阿赖耶识,第四个「识食」就不能成立,什么缘故?因爲前面六个识里边,随取哪一个识,在三界里边,已经生下的有情,能够作食的这个事情是不可得的,不成立的。
哪四个食呢?「如世尊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学过《俱舍》的,四个食都知道,没有学过的可以看一看。
「此中段食者,是能转变,由转变故饶益所依。」就是说吃东西的时候,一段一段地吃下去;到里边就消化了,转变了;转变之后,吸取营养,对身体有好处,饶益识所依的根身,这个叫段食。
「触食者是能取境」,触食,就是根境识三个和合生一个触,这个触能取境。在没有生触之前,根是根,识是识,境是境,不相关的。这个触把它们三个和合起来之后,内识通过所依根能够取外边的境。取境的时候,怎么能作食事呢?「由暂能见色等境界,便令所依饶益生故。」我们缘到了外边的色香味触等等,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好处,就是说这个有漏的触生起之后,随即生起一种对这个境的欢喜心,这个欢喜的心对我们的身体有补养。所以说也是食,叫触食。
「意思食者,是能希望。」意思食,也叫思食,它是希望心。「由希望故饶益所依」,心里边有个希望,就能够对所依的身体有所饶益。我们在《俱舍》里边讲过这个思食:思心所跟欲心所两个是它的体,而起作用的是思心所。什么叫「由希望饶益所依」呢?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事实,例如,老人要走了,他子女不在身边,他要看看子女,他可以等,等到他们回来,眼睛一看,就走了。怎么回事呢?这个希望心可以把他吊住,能够使他不坏掉,这是思食。他这里举个例,「如远见水,虽渴不死。」假如在沙漠里边走路,太阳很毒,又没有水,就要渴死了。这时,如果远远地看到水了,希望心生起来了,再过一段时间、再过一段路可以喝水了,这个希望心生起来,就可以维持到有水的地方不死掉。历史上,曹操的部队渴得不得了,曹操很聪明,他爬到树上一看,说前面有很大的梅林,梅林里边有很多青梅子,那个解渴的,酸溜溜的,大家跑过去就可以吃了。他的士兵听了有青梅果园,大家的口水都生出来了,就跑过去了。梅子并没有,但是到了那边不久有水了,也就没有渴死了。这就是希望食。
《俱舍》里举个比喻,说一个荒年,夫妇两个人因爲没有饭吃,要逃荒。孩子太小,又背不动。他们想赶快自己出去找点粮食来喂他孩子,这还有一点希望。他们走的时候,在屋梁上挂了七个口袋,对孩子说,这里都是粮食,你饿的时候叫邻居阿姨帮你拿下来,煮一点吃就可以。孩子两眼望着口袋,肚子很饿了,七天不死。到第七天,邻居来了。哎哟,赶快啊,把东西取下来,我饿了七天,再不吃要饿死了。邻居说,荒年哪有满七口袋的粮食,不可能的。孩子说:我父母说的,一定有的,你赶快取下来。这个邻居取下来,打开口袋一看,什么粮食?都是沙子!这个孩子一看到沙,眼睛一瞪就死了。什么原因呢?没有希望了。这个就是说,有希望使他七天不死,一旦希望破灭了,当场就走掉了。
最后一个识食,「识食者,是能执受,由执受故所依久住。」就是说我们的根身主要是由识来执受的,由此执受而令根身不坏掉久住。「若不尔者,应同死尸,不久烂坏。」假如没有这个识来执受这个根身,就跟尸体一样,尸体么识已经跑掉,没有识执受,那不久就坏掉。「是故应许识亦是食,能作所依饶益事故。」所以说这个识也是一种食——识食。爲什么叫食呢?对身体有饶益的,使它不坏掉。
「此中触食属六识身」,触食,六个识都有,眼耳鼻舌身意碰到境之后,就产生触。眼睛看到好的东西,好的顔色它可以生欢喜,耳朵听到好的声音它生欢喜,鼻子闻到好的味道,或者舌头尝到好的味道,身上碰到好的舒服的,都能够産生一种好的触,对身体有好处。「意思食者属希望意」,属于希望这个意,是以思心所跟欲心所爲体的,而能够维持它、饶益它的的主要是思心所。触食属六个识,思食是一个心所法。「有何别识可说为食?」另外还有一种识食,它是什么东西呢?六个识都属于触食,识食的「识」属于什么东西呢?非是阿赖耶识不可了。有人说六个识把六个根都持到了,另外还要一个识干什么?不要另外再立一个识。但是我们说这个六个识不是永远不变的,它要间断的。眼睛看东西,眼识生起来了,你不看了之后,眼睛不看了,那就不能再对这个眼根有所饶益,那眼根不是就坏了吗?你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眼根坏掉了,不会吧?那就是说摄持这个眼根的,是另外一个识。
「又若无心、睡眠、闷绝、入灭定等,六识身灭,谁复有余能执受身令不烂坏?若弃舍阿赖耶识,身必烂坏。」在无想定、深度睡眠、闷绝、灭尽定、无想天这些无心的时候,六个识都没有,而身体不坏,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另外有识。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六个识都休息了。闷绝休克的时候,也一样。「入灭定等」,「等」是等取无想天。这个时候,「六识身灭」,六个识都停下来了,哪个来执受身体,使它不坏呢?当然另外还有一个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离开阿赖耶识的话,识食就没有,识食没有的话,身体就坏了。既然没有坏掉,可证明决定还有一个阿赖耶识把这个身体执持住,即使前面六个识都休息了,身体照样不坏。
这是又一个依据,由识食来证明阿赖耶识有。
戊二 约等引地解
己一 结生心种子不成
论曰: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释曰:如是已说非等引地结生相续,离异熟识不可得成,如等引地亦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于此处由染污识结生相续,于等引地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言染污者,彼地烦恼之所染污,彼地烦恼者,谓餐定味等。此染污心在不定地8,不定地没,从此没已,即彼地心云何现前?既不现前,云何当得结生相续?由此道理,定应许有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有彼地此心熏习,由此熏习,此心现行,由此心故,结生相续。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从欲界死掉以后,生到上地去(等引地就是定地,生到初禅天、二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这些都是等引地)。正在受生的时候,投生的识是非等引的(不是定中的)染污识。因为投生的时候,投生欲界的,贪著男女而投生;投生色界的,处所殊胜,贪著处所,还是起个贪的染污心。这个染污心决定不是定中的,所以叫「非等引染污意识」,由这个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这个非等引的染污心又是等引地所摄的,「彼地」就是定地,不是欲界。这个投生的非等引的染污心是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心,这个心从何而来呢?决定有异熟识,没有异熟识,生色界或无色界心的种子从何而来呢?过去的已经灭掉没有了,没有体,不能生种子,没有种子又生出定地的染污心来,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补充一下,《俱舍》讲得很清楚,人死后所现中阴身的形像,取决于将要投的趣。假如要投地狱,这个中阴身就是地狱的中阴身,就跟地狱的众生一样;假如投畜生,这个中阴身的形状就跟畜生一模一样,如投狗的,中阴身已经成了狗的样子;假如要投人的,还是人的样子;假如生天的,天的样子。
那么要生定地的,初禅、二禅、三禅等等,那这个中阴身已经属于上地的中阴身了。这个上地的中阴身起的是上地的心,这个上地的心从哪里来呢?欲界的心跟上地的心不能是一个,从欲界的心生出上地的心来,种子从哪里来?欲界没有上地心,决定有个阿赖耶识的种子,纔生得起来。
「如是已说非等引地结生相续,离异熟识不可得成,如等引地亦不得成,今当显示。」前面说了欲界死后生欲界,假如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现在要讲的是欲界死后生到上界去,假如没有阿赖耶识,也不成立。不成立的理由,「今当显示」。
「谓于此处由染污识结生相续,于等引地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处」就是前面说的欲界。欲界死欲界受生,投生在欲界的时候,是染污的意识结生相续,这个前面讲过。「于等引地」,定地,初禅、二禅、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在这个地方投生的时候,是非等引的染污意识结生相续,就是中有里边一个没有入定的染污意识。由于执著那个境界、爱著那个境界,就不会入定,定里面心是静下去的,不贪著的。中有贪著那个境界才投生,投生的那个心绝对不是定中的心,叫非等引。这个染污意识不是定中的染污意识,而是爱著上地清净,他就贪著那个地。因为上界没有男女,不会贪著男女。什么叫染污呢?「言染污者,彼地烦恼之所染污」,就是说被定地的烦恼所染污。「彼地烦恼者,谓餐定味等。」定地有什么烦恼呢?贪著这个定味等,还有其他的,主要是贪著这个定味,或者贪著天的处所,由这些烦恼把他的心染污。
「此染污心在不定地」,这个话可能是过去抄本子的时候有错,因为这个讲不通。这个染污心是属于定地的,不定地就不像了。我们看起来,可能是过去手抄本抄错了,此染污心应该在等引地,这个染污心属于等引地的。「不定地没,从此没已,即彼地心云何现前?」不定地没,就是从欲界没。从欲界死了之后,这个定地的心怎麽现前呢?定地的心,欲界没有的,怎么凭空产生这个染污的定地的心来投生呢?「既不现前,云何当得结生相续?」等引地的染污心不能从欲界生出来,欲界没有这个定地心,既然这个心不现前,你怎么可以依此心来投生呢?这就是说决定有个阿赖耶识,里边有定地心的种子,他在欲界死了生到色界去,因缘和合,这个定地的心就生起来。所以说决定有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它纔生得起来。否则欲界心是不定地的心,不定地的心怎麽生出定地的心来呢?不可能。「既不现前,云何当得结生相续?」这个心都生不出来,你怎么投生呢?
「由此道理,定应许有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有彼地此心熏习。」从这个地方推出来,决定应当要承认有这个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因色界心或者无色界心的熏习,它的种子一向是有的。「由此熏习,此心现行」,因爲有这个种子的熏习,碰到缘了(他修定就是个缘),这个定地心就生出来了。「由此心故,结生相续」,既然这个心生起来了,他就可以投生,否则不能投生。
这就是说,有情在欲界死了,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投生,假如没有阿赖耶识,这个投生的心也生不起来,因为没有种子,不能生它的现行。这又是一个依据。
前面讲生上界,包括色界、无色界,下面专门讲生无色界。
己二 染善心种不成
论曰: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释曰:生无色界者,谓已解脱色。染污善心者,谓能爱味及三摩地。应无种子者,谓应无因;应无依持者,谓应无依。复有别义,谓此二心,若无种子,从何而生?若无依持,依何而转?阿赖耶识所摄受故,从自种生;为所依故,令此能依相续而转。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无色界的染污心,就是指贪著这个无色界定的心;善心指无色界的定心。这里强调,你生在了无色界,若离开一切种子异熟识(阿赖耶识),那这个染污心、善心都没有种子,也就没有依持。
投生上界的心,前面讲过了,为什么再重复一下呢?这是因为有的部派认为色法和心法可以互相熏,心法种子可以熏在色法里边,例如身体这个色法,心法的种子可以熏在色法上边,因缘和合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可以从色法里生出心来。现在无色界色法也没有了,那你熏在哪里呢?除了阿赖耶识,再没有地方了。所以这里强调无色界。
「生无色界者,谓已解脱色。」生到无色界之后,「色」已经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只有受想行识四个蕴。
「染污善心者,谓能爱味及三摩地。」染污,爱味这个无色界的定,这个爱味的心是染污的。善心,无色界的三摩地定心是善的。
「应无种子者,谓应无因。」是染污的也好,善的也好,假如没有种子,这个无色界的心,怎么会生呢?无因而生,这又不可能。「应无依持者,谓应无依。」没有依持,依靠的东西也没有。这个就是说一个是没有因,一个是没有靠。
「复有别义」,另外一个解释,「谓此二心,若无种子,从何而生?若无依持,依何而转?」「此二心」:染污心、善心。这个「依」就是依它而生起来,「种子」,从种子生。一个是直接从它生,一个是依靠它而生。无性干脆就把一切种子识跟异熟识两个分开来,他说:「应无种子者,是无种子识义;应无依持者,是无异熟识义」。就是说离开了一切种子识,它就没有种子;离开了异熟识,它就没有依持了。他把「依持」和「种子」分成两个识:一切种子识是它的种子;异熟识是它的依持。假如没有一切种子识,就没有种子;没有异熟识,就没有依持。他这样子分也可以。
「阿赖耶识所摄受故,从自种生;为所依故,令此能依相续而转。」因为有阿赖耶识的摄受,从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可以生。阿赖耶识也是它的所依,使能依之心相续不断地生起来。
己三 出世心异熟不成
论曰: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
释曰:即于彼界,若出世心现在前时,除此所余是世间心,彼世间心尔时皆灭。如是彼趣便应永断,不由功用自然证得无余涅槃。既无此理,不应拨无阿赖耶识。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这又是一个依据。这个「彼」就是无色界。假如出世心(无漏心)现前了,入了无漏定(见道或者修道),那个时候,那些世间有漏的心都灭掉了,不就可以离开无色界而成就无余涅槃了吗?
「即于彼界若出世心现在前时,除此所余是世间心,彼世间心尔时皆灭。」无色界无漏心现前的时候,「除此所余」,就是除了出世心以外的其他世间心,「尔时皆灭」,出世心出来,世间心就不能现行。二个是针锋相对的,就像有了光明就没有黑暗,出世心出来,世间心就没有了,这个世间心就灭掉了。
「如是彼趣便应永断,不由功用,自然证得无余涅槃。」无色界色法是没有的,只有心法。现在世间的心法(有漏的心法)都没有了,等于说无色界趣什麽都没了,色法也没有了,有漏的心法也没有了,烦恼也都断完了,那就证了涅槃。不由功用,只要出世心一现就好了,自然地证到最高的无余涅槃。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出世的定出来之后,有漏的心还是要现起来的。
「既无此理,不应拨无阿赖耶识。」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就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你一定要承认有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世间心虽然是灭掉了,但种子还在,从无漏定出来之后,世间心的种子又起了现行,又生出世间心来。有阿赖耶识,这就讲得通。如果没有阿赖耶识,那这个时候该证涅槃嘛,但并没有证到。这又是一个理由。
论曰: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非想非非想天的想心很微细,你说它是想吧,不是想,说它不是想吧,又不是非想,就是极微细的心,有一点点的想,这么一个心。为什么会有这个心呢?一般外道他知道有心就要造业,想把心灭掉,又灭不掉。灭尽定是圣者的,他们没有这个定。无想定把六识灭掉了,身体还在,将来还要生。到了无色界,身体没有了,如果说把心再灭掉了,那「我」就不见了,外道一定要有「我」的。他既怕自己起心动念造业受苦报,又不想把自己灭掉,他就想一个办法:身体(色蕴)灭掉了,把心弄得道有道没有的样子。你说它有呢,心很微细,不会造业了;你说它没有呢,它还有一点点,「我」的根子留在那里。这样他就认为很保险了,所以外道到此是最高了,再高上不去了。但是这个心力量太小了,要修出世的无漏定,力量不够。要断烦恼,这把刀要很快,一下子把它断掉,你这么没有力的心怎么能断烦恼呢?所以说外道到此就再走不上去了。生在非想非非想天的人要断烦恼,他当地的心是断不了的,要借下地的无所有处心,用这个心修无漏定,这个时候可以断烦恼。所以说非想非非想天要断烦恼,他自己本地的心没有用,一定要用下一地的。下一地挨得最近,再下去太远了,所以借无所有处的心修出世心。
假如说有这样的情况,他生在非想非非想处,他以无所有处的心来修无漏定,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两趣悉皆灭离」。为什么呢?这个出世的心,既不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因爲他从无所有处借来的;但也不是无所有处的,因爲它是出世的,无所有处是世间有漏定,它是出世的;说他是涅槃又不是涅槃,他将来出定之后有漏心还要生起来,那到底是什么呢?非想非非想处也不是,无所有处也不是,也不是依涅槃的,这个就没有着落了,悬起来了。但事实上并不是没着落的,该怎么说呢?决定有个阿赖耶识。
下面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或时起彼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令现在前,由彼处心极明利故,又由非想非非想处心闇钝故,住于彼处,极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现在前。此出世心不应以彼第一第二为所依趣,由彼二地皆世间故;又生余地起余地心现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应理;又即此心不应涅槃为所依趣,有余依故。如是三种为所依趣既不得成,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出世心何所依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或时起彼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令现在前,由彼处心极明利故。」彼处(无所有处)的心很厉害。明利,又清楚又猛利,这可以修出世心断烦恼。「又由非想非非想处心闇钝故」,非想非非想处的心又暗又钝,不明不利。为什么呢?因爲他修这个定的时候,这个心被弄得道有道没有,非想又不是非想,就是很微弱,没有力量,很钝很暗的。「住于彼处,极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现在前。」本地的心极钝,要修无漏定,没有力量,要借无所有处这个极明利的心来修出世的无漏心。这个出世心「不应以彼第一第二为所依趣」,就是说既不能靠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的趣,因为这个心已经是用无所有处的心生起的,不属于非想非非想处。身体是没有的,这个心也不是非想非非想处的。是不是属于无所有处呢?无所有处是有漏的,他现在修的是出世定,也不属于无所有处。「由彼二地皆世间故」,这两个地都是世间的、有漏的,现在起的无漏心不能属于这两个的。「又生余地起余地心现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应理」,你生在非想非非想处,所起的是无所有处的心,这两个心都不能安立。你说这个无漏心依非想非非想处不行,依无所有处也不行。「又即此心不应涅槃为所依趣」,也不能以涅槃为它的所依处,「有余依故」,因为还是有余的,就是说他这个人的生命还在,他并没有入无余涅槃。不来了,可以依涅槃了。他现在暂时入无漏定,出了定之后,有漏的心还会生起的,所以,不能依涅槃。
「如是三种为所依趣既不得成,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出世心何所依趣?」你这个时候就没有着落了。你说这个识以非想非非想处作依,不对;以无所有处为所依,也不对;以无漏的涅槃为所依,也不对。那就没有着落了。所以决定有个所依的地方,那就是阿赖耶识。虽然他在非想非非想天,以无所有处定起无漏的定,但是他的异熟报还没有舍掉,这时候他还是属于非想非非想的有情。这个用阿赖耶识来解释,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那就没有个着落了。所以从这个地方看,也必定要有阿赖耶识。这又是一个依据。
丁二 约死位辨
论曰: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前面我们讲生杂染,定地的、非定地的,讲得很多。生的反面就是死,有生必有死,这里从死这一方面说,也属于生杂染的一部分。
将死的时候,造善的,他从下边冷起,渐次到上边;造恶的,从上边冷起,到下边。《俱舍》里讲,从足下出去的,足下最后冷的,那是地狱的;膝盖最后冷的是饿鬼的;肚子最后冷的就是畜生;心口最后冷的呢,是人天的;一般说,从下边冷到顶上(下边都冷透了,上边顶还是暖的),这是证果证道的,或者生西方的。造善的造恶的,他从上边冷起或者从下边冷起来,都有一定的依据。假如你不信有阿赖耶识,从下或从上冷,这个道理就成不了。
丁三 结
论曰: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释曰:将舍命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身分渐冷,以造善者必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若不许有阿赖耶识为能执受,云何得有所依渐冷?阿赖耶识能执受故,或下或上,如其次第,随所舍处,身即有冷。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这是总的。从上边所讲的诸多理由来看,假如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生杂染都安立不起来。
看世亲菩萨的解释。
「将舍命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身分渐冷,以造善者必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造善的从下边冷起来,到上边还暖的;证圣道的,下边都冷透了,顶还是暖的;造恶的,上边都冷完了,只有脚板心还烫的,那是最危险了,下地狱的。造善的必然上升,他上边是最后冷;造恶的必定下坠,他下边是最后冷的。
「若不许有阿赖耶识爲能执受,云何得有所依渐冷?」假如不许有阿赖耶识,这个冷的热的执受就没有了,没有东西执受他冷热了。阿赖耶识没有,这个身体如何会渐次冷下来呢?就不会有。
「阿赖耶识能执受故,或下或上,如其次第,随所舍处,身即有冷。」因为阿赖耶识能执受身根,阿赖耶识最后从上边舍的,从下边先冷起来;最后从下边舍掉的,从上边先冷下来。阿赖耶识对那个地方没有执受了,那个地方就冷了。因为阿赖耶识执受根身,阿赖耶识执到的地方是有体温的;阿赖耶识离开哪个地方,哪地方就冷下来了;阿赖耶识从哪里最后走的,哪个地方最后冷下来。有阿赖耶识,纔能解释这个;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现象,就没有办法解释。
以上讲了那麽多,先讲烦恼杂染、业杂染,再讲生杂染。讲了非等引地(不定地)生的,等引地(上界)生的,非想非非想生的,等等,那都是讲生杂染。那麽,「杂染不得成」这一节讲完了,下面讲「清净不得成」,先是讲世间清净不成。
丙五 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论曰: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缠,《俱舍》里又叫「系」。心系缚于欲界,就是欲界缠,缠缚在欲界里面,就是欲界的心。所谓「欲缠心」,欲界的心,系属于欲界的。「未离欲缠贪」,没有离开欲界的贪。「欲缠贪」指欲界所有的贪。贪有三界的贪: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一般色、无色界的贪是贪那个定,而欲界的贪就是欲缠贪,一般是贪男女,是最粗的。我们要修初禅,有寻有伺,离欲恶不善法,离开五盖,就能够得初禅。欲界所属的贪是最厉害的,如果要得初禅,决定要把这个心对治掉,否则,想生色界,那做梦也做不到的,因为做梦还落在欲界的贪里边。
没有离开欲界的贪,没有得到色界的心,还是欲界的人,怎样纔能够生到初禅天呢?世间清净就是从下地到上地了,以欲界得初禅来作比喻。你怎么能凭空生起色界心呢?欲界的贪欲心是坏心,是烦恼心,要以欲界的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为了要离开欲界的贪,以欲界的善心勤修加行。这个欲界的加行心与色界的心「不俱生灭」,你修加行,修了半天,还是欲界的心,但是你加行修成功了,色界的心生起来了,这个色界哪里来的?欲界的心是欲界的,跟色界心不会同时生灭的,欲界心加行修够了,色界心纔生出来,正在修加行的时候,色界心是没有的。既然欲界心跟色界心没有俱生灭,「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你说欲界的加行心产生色界心的种子,生出色界心,这是不成立的。以欲界的心修禅定,开始修的心是欲界心,修成了初禅,色界的心生起了,这个色界心从何而来?欲界加行的心跟色界的心没有俱生俱灭的,既没有俱生俱灭,就没有色界的种子熏习,既然没有种子,又怎么能生出色界心呢?这是一个。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虽然欲界的心不生色界的种子,但是我们过去世也曾生在色界,以那时候的色界心为种子,现在色界的心又生起来了,这个对不对呢?也不对。过去色界的心,已经多生多世被隔开了,早就断掉了,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做种子呢?「唯无有故」,是没有的东西,没有的东西不能生有。
佛教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确掌握:有的东西不能变无,没有的东西不能使它有。有人说,不是说要破「我」嘛,「我」破了,三界生死也破了,这不是把「我」空了吗?如果说本来有的,空不了;正因为「我」本来是没有的,纔能把它照破,证到无我,生死流转本来是没有的,纔能够出生死。如果本来有我的,那你再怎么修,「我」也修不掉的;本来生死有的,再怎么修,生死也了不了的。有的不能使它无,无的也不能使它有,还它本相,原来如此。本来没有生死的,我们执著有个生死,执著有个我,把这个迷心转过来,觉了,知道我没有,本来没有的,生死没有的,本来就没有的,那就出生死了。所以,你说以早已过去没有的心做种子生现在的心,怎么可能呢?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色缠定心(属于色界定的心)从何而来?从一切种子异熟识而来。过去传来的种子作色缠定心的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我们现在修欲界的加行,修禅定,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得到初禅定,这个加行是增上缘。你有这个增上缘,再加上前面的因缘,就得到色界的心,并不是无因而来的。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初禅离欲界如此,二禅离初禅也如此,三禅离二禅也如此,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离开无所有处也同样,都是这样的道理,类推就可以知道。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世间清净,就是修世间的禅定,下边粗苦障的不要,取上面静妙离的。这个世间清净的法,离开了阿赖耶识,那就成立不了。这就是说,世间清净也必须要有阿赖耶识纔能讲得通。
下面看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如世间清净理不得成,今当显示。谓为远离欲缠贪故,以欲缠善心修加行时,即此欲缠加行善心未曾为彼色缠善心之所熏习,不俱生灭故,今色缠心应无种子自然而生。又过去世色缠善心,多生所间,余识所隔,唯无有故,已过去故,不得为今定心种子。展转传来为今因缘者,阿赖耶识持彼种故,今色缠心从自种生,加行善心非无功力。言功力者,但增上缘,非是因缘,由彼增上力,生此色缠心。如是远离色缠贪等,如应当知。
「如世间清净理不得成,今当显示。」前面说的假如没有阿赖耶识,世间清净也不得成,这个道理在这里要开示了。
「谓爲远离欲缠贪故,以欲缠善心修加行时。」我们修初禅,重点是对治这个欲界的贪心,当然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都要除掉。五盖除掉了,那就得初禅。其中最厉害的就是欲贪,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清净,就由这个欲贪。《四十二章经》说幸亏欲贪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那麽厉害的贪,要证果证道就不可能了。一个已经够呛了,两个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幸亏只有一个,还可以对治,只要努力地对治,还能对治。所以说我们要远离欲界的贪心,就要以欲界的善心来修加行。
「即此欲缠加行善心未曾爲彼色缠善心之所熏习,不俱生灭故,今色缠心应无种子自然而生。」从修欲界的加行善心,色界定就出来了,这个色界的善心就生起来了。但是这个欲界加行善心,并没有被色界的定心所熏,没有种子,爲什麽?它们没有一起生灭。当欲界加行善心生的时候,色界的心还没有生出来,既然没有生出来,没有俱生俱灭,就不能熏习种子。你欲界加行满了,色界心生出来了,这个色界心哪里来?没有种子,无因自然而生的?这不可能。欲界的加行善心与色界的善心没有俱生俱灭,不能熏习,种子也没有;现在这个色界的心又生起来,那就是没有种子而生的,这是不可能的。
「又过去世色缠善心,多生所间,余识所隔,唯无有故,已过去故,不得为今定心种子。」你说以过去色界的善心作种子。当然过去我们也入过定,无始以来,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入过,地狱也去过,去过很多地方,当然也修过色界善心,但是已经间隔了很多生,因爲恶趣里的时间多,善趣的时间极少,而定中更少,所以说这个中间已经间隔很多生,无数生的「余识所隔」,一辈子一辈子,其他的识(如地狱、饿鬼、畜生、欲界心,非色无色界的心)都把它隔开了。既然隔开了,它已经成了过去,「唯无有故」,就是一个没有体的东西,已经过去了。「不得爲今定心种子」,既然过去了,没有体,怎麽可以做种子呢?
「展转传来为今因缘者,阿赖耶识持彼种故」,这个就是阿赖耶识,色界心的种子熏在里边,可以摄持而不失掉。现在加行善心的增上缘够了,这个因缘就生出色界的心,「今色缠心从自种生」,从阿赖耶识相应的种子生。「加行善心非无功力」,加行善心是不是白修了?不,加行不是没有功力的。
「言功力者」,加行善心有什么功呢?它是增上缘,没有这个增上缘,因缘也出不来,两个缘具足了纔能生。佛教讲缘生,一切都是缘起和合而生,只有一个因缘生不了,还要增上缘,因缘合起来就生。「但增上缘,非是因缘」,但是它这个功力只是一个增上缘,不是因缘。增上缘再多,没有因缘也生不出来。例如,饭的因缘是米,米的因缘的是谷子,没有谷子,你煮什麽东西都不成饭,因爲米没有,哪怕珍珠宝贝煮出来也不是饭。所以说因缘不能少,增上缘再多不能代替因缘。「由彼增上力生此色缠心」,但是单是因缘没有增上缘也生不了。虽然有种子了,没有水、土、阳光等增上缘,也长不了芽。你要把它摆在地下,水土阳光把它滋润,纔会生芽。所以说因缘有了,也要靠增上缘的力量。「生此色缠心」,从欲界生起色界初禅的心。
「如是远离色缠贪等,如应当知。」二禅离开初禅的色缠贪,三禅离开二禅的贪,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离开无所有处天的贪,这个一层一层地推上去,都是如此。一个懂了,其余的都会,就不要仔细说了。
这一科是说,假如没有阿赖耶识,世间清净(以世间道从下地生到上地去)也就不能成立。由此证明,决定有阿赖耶识。因为实际有这个事情,所以,阿赖耶识决定是有的。
清净有两种,一种世间的,一种出世的。世间清净讲过了,下面讲出世清净。
丙六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
丁一 约出世心辨
戊一 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论曰: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这是说出世的心从听闻正法而来。「谓世尊说」,这是佛说的,引经据典了。我们自己说的你不相信,佛的话你不能不信。佛怎么说呢?「依他言音」,依佛或菩萨的言音,就是听闻正法,「及内各别如理作意」,自己去思惟,「由此爲因,正见得生」,以这个爲因,正知正见生了。我们学佛的人最要紧的是把正知正见生起来。生起正知正见要靠什么?听闻正法,如理思惟!
最进有人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有人这么讲:我们看念头,前念已灭,后念不生,中间那个看到了就开悟了。你开什么悟?你连正知正见都没有,就是糊里湖涂。你睡熟的时候也没念头,你说你开悟了,你怎麽开啊?当然有的人,清净种子已经很多,把盖住的那些念头去掉了,开悟了。这是禅宗,偶尔会碰到。这就像画龙点睛,龙画好了,眼睛一点就飞了。你的「龙」没有,专门点「睛」,你怎么会飞?你一天到晚看念头,前念已灭,后念不生,你看了半天,你开悟了,我不相信,除非你的「龙」画好了,纔有可能性。我们说现实一点的话,要生起正知正见,在此基础上纔能见道;正知正见都没有,你见什么道呢?正知正见的根子在哪里?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所以说离开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你说得正知正见,是不可能的。要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还有一个要紧的前提: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你没有善知识,你听的不一定是正法;本来是正法,可能你会解错,你理解错了;或者本来就不是正法,你以为是正法。
那个人在信上又说:他看了某法师写的一本书,他说牛奶不能喝。我说释迦牟尼成佛喝了牛奶纔成佛的,怎麽不能喝呢?他还说在家人应当研究戒律,我说你糟糕了,你研究比丘的戒律,将来比丘就当不成了,取消资格,你不能出家了。你这些书是什么书?不要乱看,看了那些书,知见就不正了。要听闻正法,不要听闻邪法,尤其相似佛法,道像不像,千万不要上当了。
现在有些人欢喜看白话的,好懂啊。好懂的书,不一定就对。古代的佛经虽然难解,但是不会错的。所以,学佛教的人,你这个功夫要下一点,古文的基础要有一点。你不学的话,你尽看白话书,好倒好,若他错了,你也错,因爲不是佛说的嘛。有的人好心,要把古代的佛经翻成白话文,这是佛说的,白话的不是很好吗?大家看了好懂。但是我们想想看,过去翻经不是一个人翻的,几百个人在译场里边,有些是译文的,有些是正义的,有些是润文的,其中有修有证的人很多,这样子翻出来的佛经没有错的。你一个人关了门把它翻成白话,哪个给你保证呢?你搞错了,看的人也跟着错了。现在的人,哪怕兜一百个来一起翻,都不见得对,为什么?有修有证的人有几个?你一百人当中,哪个有修有证的?有修有证的人古代有嘛,合在一起,翻的书可靠。你无修无证的,凭自己想象而来的,你说你就对了,不敢相信。所以这些我们要注意,不要贪便宜,以爲白话能看懂就对的。有一次,爲一个问题,有人依白话注解本说一定是那个对,把文言文的说成是错的。这个就颠倒了,说古代的书错的,而白话翻的是对的。你信佛还是信居士?那书是居士翻的,你不是颠倒吗?
这些愚痴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纠正了,要「依他言音」,依佛菩萨说的话(正法),「内各别如理作意」,好好地如理思惟,「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正见从此而生,不是依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生出来的。
当然这里重点是辨离开阿赖耶识种子无法熏习的问题。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爲熏耳识,爲熏意识,爲两俱熏?」你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的时候,这个熏习的种子是熏在耳识里边,还是熏在意识里边,或者两个都熏?因为你听的时候是耳朵在听,作意的时候是意识在作意,那麽你到底是熏耳识还是熏意识,还是两个都熏?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你如理听闻之后,再去如理思惟,当你在如理思惟的时候,听闻正法的那个耳识早已过去。「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经过了一段时间,意识也被其他识所间隔。「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爲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以后如理作意的时候,之前听闻所熏的意识以及能熏的法,早已过去,没有体了。体都没有了,怎么做种子呢?你思惟所听经的内涵,种子都没有,你思惟啥东西呢?一片空白,不能思惟。阿赖耶识没有的话,你思惟啥东西呢?没有思惟的东西。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我们听经的心是世间心,而与正见相应的意识是出世的心,这个出世心与世间心从来没有同时生灭。没有同时生灭,出世心就没有受世间心的熏习,也没有种子。「既不被熏,爲彼种子不应道理。」既然没有熏习,你不能说它是它的种子。因为正见是靠如理思惟之后生出来的。你开始听的时候是世间心,而出世的正见心同世间心从来没有同时生灭的。正见的种子没有,这个出世正见又怎麽生呢?所以说出世间的正见若没有阿赖耶识就不成立。
「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所以说出世的清净心,假如离开一切种子异熟识的话,也不能成立。为什么不成立?「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在世间识中依他言音而熏习,而世间心不能摄这个出世的种子的。我们听法是用世间心听的,而经过如理思惟之后,出世的正见心生了,这个正见心的种子在哪里?没有阿赖耶识就不行,一定要有阿赖耶识。这就是出世清净若离开阿赖耶识,也不成立。
下面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释曰:如出世间清净不成,今当显示。此他言音、如理作意者,谓与言音相应作意。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者,是与正见相应出世间心被间隔义。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者,谓于后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者,谓经长时已谢隔越,决定无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者,谓彼久灭,现无有体,不能为因。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在世间意识之中,故言此中。闻熏习者,依他言音正闻熏习。摄受彼种子者,在意识中摄受出世清净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彼所计不应理故,云何可说此从彼生?
「如出世间清净不成,今当显示。」前面总地提过了世间清净不成、出世清净不成,这里要把出世清净不成的理由打开讲了。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者,谓与言音相应作意。」这个如理作意不是如理思惟,而是正在听法的时候,跟声音相应的那个作意(一个心所法)。
「意识亦爲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者,是与正见相应出世间心被间隔义。」你听经的时候,这个意识也在起用。当我们听了经回去如理思惟的时候,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中间出现了很多其他意识,比如吃饭等,隔了很久,意识中间隔了很多。你如理思惟産生这个出世正见的心与那个闻法意识之间,早已被很多其他的意识所间隔。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者,谓于后时。」后时,就是闻法之后,到了如理思惟的时候。
「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者,谓经长时已谢隔越,决定无体。」你先前听经的意识跟听经时熏习的种子都灭掉了,中间隔了很久,早就没有体了。为什么没有体呢?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法也谢掉了,生的时候在,过去了就谢掉了,而且隔了很久,那当然没有体。
「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者,谓彼久灭,现无有体,不能为因。」早已经灭掉的、现在没有自体的法,不能作因生出后面的与正见相应的心。
「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在世间意识之中,故言此中。」这是最后一句话,指什么呢?就是指意识还是世间的意识。「此中」指在世间意识里面。
「闻熏习者,依他言音正闻熏习。」这里的「闻熏习」是指听闻正法时候的熏习。
「摄受彼种子者,在意识中摄受出世清净种子。」意识里边摄受这个出世的清净种子。
「不相应故者,谓彼所计不应理故,云何可说此从彼生?」听法时候的意识还是世间的意识,闻法的清净出世种子被摄受在世间的意识里边,这不相应的,世间的意识不能摄受出世的种子。你说在听闻的时候,这个出世的种子就摄受在意识里了,这个话不合理。因爲它是世间的,出世法跟世间心不能同时生起来,同时生灭。出世间种子怎麽能熏在世间心里边呢?这个不可能的,不能说出世间的心从世间的心生。
以上是说离开阿赖耶识摄受清净的种子,世间的六识不能出生出世的清净正见。爲什麽后来如理思惟的时候,能够出生清净正见呢?就是因为阿赖耶识里边已经有种子埋进去了,我们后来借助如理思惟的增上力,就生起清净的出世心。这个跟禅定心一样,种子(因缘)还在阿赖耶识里边,如理思惟加功用行(增上缘)把种子激发出来,出世的正见就生了。因此,离开阿赖耶识,出世的清净正见也不能存在。离开阿赖耶识,种子都没有,从哪里出生这个出世的清净呢?
到此爲止,前面所说的三种杂染不应成立,两种清净不应成立,讲完了。下边要讲一些正闻熏习的问题。(第十一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