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可立此心是善,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若离善根,善心不有,是故应至善根现行。此中如有善根现行,想受亦尔,应至现行,无别因故。然不应理,所治现行能治无故。譬如贪等正现行时,不净观等决定无有。

第四个理由,「又不可立此心是善,应有想受现行过故。」假如你立这个灭尽定心是善的,那决定有受想心所要现行。「若离善根,善心不有,是故应至善根现行。」假如说离开善根,则这个善心是不可能有的,因爲相应善要跟善根相应,跟这些善根相应的心,纔是善心。所以说离开善根,不可能有善心。这样推论下来,就有无贪、无嗔、无痴等善根现行的,不现行的话不叫善心了。

「此中如有善根现行,想受亦尔,应至现行,无别因故。」假如这个心里边有善根现行的话,那「想、受」两个心所决定要现行。善根都相应了,为什么受、想不相应呢?触、作意、受、想、思,这些是遍行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些都是别境心所。不遍行的善根都起来了,而遍行心所却不起来,不可能。

「然不应理,所治现行能治无故。」如果受、想两个心所起来了,那就不合理了,因为是灭受想定,怎么「受想」两个心所又起来了?这个就不应理了。一个法对治一个法,所治的法都现行了,那说明能治的法决定没有。灭受想定,「受想」两个心所是所对治的,现在它们都现行了,那么这个能治的定(灭受想定)肯定是没有了。如果有能治的定,受想就应该灭掉了。既然受想还在现行,能治决定没有,那就不称其为灭受想定。「譬如贪等正现行时,不净观等决定无有。」打个比喻,不净观是对治贪心的,数息观对治散乱心的。「贪等」就是贪、散乱等等。这些烦恼现行的时候,说明不净观、数息观等等决定没有生起。正在起贪心的时候,怎么有不净观?不净观起了以后,贪心就息下去了。既然受想现行了,那这个灭尽定决定没有,怎么说是灭尽定呢?不可能。

又此定中离阿赖耶识,余心不容有,必应有触可得过故,如住余定,决无有疑。谓余定中善根相应,余识转时决定有触。以定所生轻安为相,或顺乐受,或有随顺非苦乐受。此触为缘或生乐受,或复生于非苦乐受。何以故?于余三摩地有此功能故,于余定中见此二触于生二受必有功能。此亦应尔,无障因故,触为缘受,此中应至。然不应理,何以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若许此触为缘生受,于此定中唯应想灭。然不应许,想受俱灭,圣所说故。

第五个原因,「又此定中离阿赖耶识,余心不容有,必应有触可得过故」。这个定中,除阿赖耶识之外,决定不允许有前七识,因为若有这些心,就有触,这样就有「触」心所在灭尽定中现行的过失。「如住余定,决无有疑。」那就跟其他的定(有心定)一样,决定有这个触的。「谓余定中善根相应,余识转时决定有触。」定都是善的,当其他的定中,跟善根相应的这个心(前六识)生起的时候,决定有触心所。

「以定所生轻安为相,或顺乐受,或有随顺非苦乐受。」它有什么触?轻安的触。这个定所生的轻安就是它的行相。这个轻安的触,在初禅、二禅、三禅产生乐受,在四禅以上产生非苦非乐受。「此触为缘或生乐受,或复生于非苦乐受。」以这个触为缘生受,或者生初二三禅的乐受;或者生四禅以上的非苦非乐受。

「何以故?于余三摩地有此功能故,于余定中见此二触于生二受必有功能。」为什么呢?除无想定以外,其它有心的一切三摩地都有这个功能。其他的定里边有这两个触,就是顺乐受的、顺非苦非乐受的触。有这两个触,就生两个受(顺乐受或顺非苦非乐受),决定有这个功能。「此亦应尔」,其他的定如此,这个定也应当这样。「无障因故」,没有障碍它的因,因为障碍「触」生起来的因没有。「触为缘受,此中应至。然不应理,何以故?」触既然生了,决定有受。「此中应至」,我们推论下去应当得到这个结论,有触必有受。但是这个不合理,爲什么?「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如果有了受,这个定就不叫灭受想定了,只有灭「想」了,「受」没有灭掉,这个跟定的名称不符合。

「若许此触为缘生受,于此定中唯应想灭。」假如你说这个触可以生起来,触为缘决定要生受,这个定中既然有受,灭掉的只是一个「想」。「然不应许,想受俱灭,圣所说故。」灭受想定不只是灭想,佛说这个定里边想和受都灭掉,你说只灭一个想,不灭受,当然是错的。

又此定中若有余识,必与其触俱有相应。此不应理,何以故?若有触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若有其识触相应转,必有与此俱生思等,圣所说故。此中应至有思现行。若此定中有思现行造作善心,必有信等善根现行。然不应许。

第六个,「又此定中若有余识,必与其触俱有相应。此不应理,何以故?」前面说触可生受,这个触生之后,还要生其他的心所。这个定中,假如除了阿赖耶识,还有其他的心王(就是他说的意识),那么这个心生的时候,必定有触跟它相应。触、作意、受、想、思,这是遍行心所,有心必有它们,就像有太阳光必定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一样。一个心王生的时候,五个遍行心所是决定有的,触就是其中一个。心王既然有了,「触」这个心所也必定有。但是这个不应理,触不能有,为什么?「若有触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触、作意、受、想、思,都是偏行心所,「触」有了,「思」也应有。思心所有什麽功能?推动造作。这是善定,当然推动的是善心所,推动信等善根现行了。善心所里边有信、不放逸等,这个都要现行了。这就成了过失。

「若有其识触相应转,必有与此俱生思等,圣所说故。此中应至有思现行。」假如这个心王跟触相应,同时生起的话,必定有同时生起的思,思决定要现行。这是佛说的。

没有学过这个法相的,就头痛得很,什么遍行心所,又来个陌生的,一天到晚碰到陌生的,搞得头痛脑胀了。学过《五蕴》、《百法》的就知道了,并不困难,学过《俱舍》也知道,这个思心所也是遍行的,有了心王必有它。

「若此定中有思现行造作善心,必有信等善根现行。」假如有「思」现行的话,思要造作,不会不动的。既然造作善心,就要推动信等善根,信、不放逸、轻安等十一个善心所法都要生起来。「然不应许」,但是灭受想定里边没有这些心所法,所以说这是个过失。

若有欲避如前所说种种过失,及阿笈摩相违过失,由但厌离诸心法故,唯拔心法,于此定中唯立有心无有心法,此亦不然,何以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所依是心,能依是心法。所依能依,心与心法,无始生死来更互不相离。由此相引,是故定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言此定及定方便,与无贪等善根相违,故于定中,善根不转唯善心转,此于余处都未曾见。若于因时彼法相应,等流果时亦有相应,故不应理。

第七个,「若有欲避如前所说种种过失,及阿笈摩相违过失,由但厌离诸心法故,唯拔心法,于此定中唯立有心,无有心法」。前面说有那么多过失,跟经相违的过失等等,为了回避这些过失,他说这个灭受想定只是厌离心法(这里的心法就是指心所法),只除心所法,心王不拔的——他还是主张要有个心。他说这个灭尽定,心王是有的,而心所法是没有的。他想以这样的方式回避前面的过失,也想回避跟圣教量相违的过失。「此亦不然,何以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这个也不对,为什么?使能依的心所法离开它所依的心王,这个是不应理的。

「所依是心,能依是心法。所依能依,心与心法,无始生死来更互不相离。」所依是心王,能依是心所法。无始劫来的生死法里边,心王、心所(这个心所是指遍行心所,不是指非遍行的心所)是互相不相离的,从来没有分离过。

「由此相引,是故定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既然不相离,决定可以推出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些善根相应了。既然有善心,决定有这些善根与它相应。

「若言此定及定方便,与无贪等善根相违,故于定中,善根不转唯善心转。」他又狡辩了,他说我在修这个定方便的时候,就是要与无贪无嗔无痴这些善根相违的,不让它生起来的,既然修定方便的时候与它相违,那么定中,这些善根也生不出来了,只有心王可以生起来。善心生起来而善根不生。「此于余处都未曾见」,这个话从来没见过。

「若于因时彼法相应,等流果时亦有相应,故不应理。」你修禅定之因的时候,心跟善心所相应,得果(等流果)的时候,善心生善定,同样跟善心所相应,不会说因的时候相应,果的时候把善心所除掉,这是不应理的。

又不应理有譬喻故。谓世尊说,诸身行灭,诸语行灭,诸意行灭。此中身行,谓出入息;其语行者,谓寻与伺;其意行者,谓思想等。如寻伺灭,语必不起;意亦如是,若意行灭,亦应不起。若汝意谓:如身行灭,安住定中,身在不灭;意亦如是,虽意行灭,应在不灭。此亦不然,何以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如世尊说,离身行外,有身住因,所谓饮食命根识等。由此虽无入息出息,而身安住。意即不尔,离意行外更无别因持心令住。由此应至,无意识故名无心定。异熟果识此中有故,世尊说识不离于身。即从此识一切种子,后出定时,转识还生。故知定有阿赖耶识。

「又不应理有譬喻故。」上面是从理上说不应理。下面,用一个譬喻显其不合理。

「谓世尊说,诸身行灭,诸语行灭,诸意行灭。」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身行就是出入息,语行就是寻伺,意行就是思想等心所法。出入息,我们身体靠出入息;语行,有寻伺纔能发动语言,没有寻伺心,心里空白了,就没有话说了。

「如寻伺灭,语必不起;意亦如是,若意行灭,亦应不起。」寻伺心灭掉之后,心里一片空白,当然不会说话了。「思、想」这些心所法没有了,这个心王也不起了。

「若汝意谓:如身行灭,安住定中,身在不灭;意亦如是,虽意行灭,应在不灭。」有的部派就说身行可以灭的,例如入四禅以上的定,出入息都没有了,但是身体没有坏掉,就是身行灭而身还在。他以这个为喻,说意行灭而意还在(意行就是思想,意就是心王)。这个看起来很难辩倒他。论主就以遍行非遍行的道理跟他辩,他说身行灭了,而身体可以不坏,这个四禅以上的定能做到。

记得八十年代我在宝光寺教课的时候,报纸上有一个报导,说有个婆罗门让科学家做试验,他入四禅以上的定之后,人家把他装在一个玻璃箱子里边,把水灌满,然后把玻璃箱子封起来,封了三个月。打开之后,他还是活的。那就是说,他入了这个定之后,出入息没有了,不需要空气了,隔绝空气他也不会死的。三个月之后打开来,他出定了,还是好好的,没有受什么损失。这就是说身行灭了之后,身还是可以存在的。对方以此推论「思、想」这些意行灭了,意识这个心王也可以存在,他们说灭尽定就是这样的。

但是,论主说这样说法也不对。「此亦不然,何以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这个「出入息」对于「身体」来说不是遍行的,不是必要条件,并非没有它就不行。

「如世尊说,离身行外,有身住因,所谓饮食命根识等。」如世尊说,离开身行(出入息)之外,还有身住的因。身要住下来,固然要靠呼息,另外还要饮食、命根、识等等,只要饮食、命根、识不坏掉,虽然出入息没有,生命可以存在的。那就是入了禅定之后,他的命根、识存在,这饮食当然禅悦为食了,就是触食、思食、识食等。虽然身行没有,而使身住的那些因素还有很多。

「由此虽无入息出息,而身安住。」因为身行的出入息不是必要的因素,它还有其他的因素,可以护住身的。「意即不尔,离意行外更无别因持心令住。」「意」不能跟「身」做对比,除了这些意行(思、想等遍行心所)之外,更没有其他的因素可以把心持住,使它不灭掉。触、作意、受、想、思这些心所是遍行心所,除了它们之外,没有其他的心所可以把心持住不灭的;它们一灭掉,心王就要灭掉。

「由此应至,无意识故名无心定。」由此可以推论出,只有意识灭掉了,纔叫做无心定。经部说灭尽定有意识,错了。

「异熟果识此中有故,世尊说识不离于身。」因为灭尽定中异熟果识是有的,所以佛说入灭尽定的时候识不离身,就指这个异熟果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是有的。「即从此识一切种子,后出定时,转识还生。」出了灭尽定之后,从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又生起这七转识。因为在定中,这些识都消灭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它就断掉了,以后就不能生,也就无法出定了。因为有阿赖耶识,这些七转识的种子还在,出定之后,生的缘具足了,这些心王又生起来了。「故知定有阿赖耶识」,由此推论,决定有阿赖耶识。

讲了很多理由,驳斥一个观点,就是经部说灭尽定是有识的,这个识是意识。那么论主就驳它,灭尽定除了有阿赖耶识之外,不能有意识。这一段就讲完了。

下面是重复这个观点。

论曰:又此定中由意识故知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释曰:已广废立灭定有心,今当略显第二颂义。若有欲除阿赖耶识,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何以故?由此灭定是善性故,且非不善,无记亦尔,威仪、工巧、变化无记,定不得有。若说此是异熟无记,理即应至阿赖耶识,除此更无第五无记。又此定中,心若是善,应无贪等善根相应,染污意灭,唯善心在。尔时善心所依所缘,皆悉是有,三事和合,云何此中不生其触?既有其触,受等心法何得不生?如是灭定应不得成,诸心心法皆不灭故。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知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假如你说这个定里边有意识,由此故说灭尽定是有心的,那么这个心无论是善的、不善的、无记的,都不能成立,所以不应理。这一段文跟前面几乎是一样,就是广略的一点差别。

据印顺法师的考证,他说几个译本有差别,有的有前段文而没有这段文;有的有这段文而没有前段文;而唐朝的译本两个都有,那就是跟重颂一样的。

「释曰:已广废立灭定有心。」关于灭尽定有心无心,已经作了广大的辩论了。「今当略显第二颂义」,这第二个颂没有拿出来,大概这一段就是颂的意思。前面广讲过了,再略地总结一下,所以意思是相同的。

「若有欲除阿赖耶识,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假如你一定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说灭定有心,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意识,那么这个心是善的也不行,不善的也不行,无记的也不行,那这个心就不能成立了。心,要么是善,要么不善,要么是无记。这三个都不是,那是什么心?没有的,「故不应理」。

「何以故?由此灭定是善性故,且非不善,无记亦尔。」为什么呢?这个灭尽定是善的,等起善,是善心修出起来的定,它发动的心是善的,所以成就的这个定也是善的。既然这个定是善的,那当然不是不善或无记的。接下去要讲无记心一共有几个。

「威仪、工巧、变化无记,定不得有。」无覆无记心有四个:威仪的心、工巧的心、变化的心、异熟无记心。既然在定中,威仪、工巧、变化这三个当然不是。在定里边行住坐卧搞起来了,那是不对的。在定里边搞工巧明,学画图,作雕像,那是不会的。他没有起神通,没有变化心。这三个无记心决定没有,还有一个无记心叫异熟无记。「若说此是异熟无记,理即应至阿赖耶识,除此更无第五无记。」你如果承认是异熟无记的话,那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异熟识,它是异熟无记。除了阿赖耶识之外,就没有了,其他的心不行。除了这个异熟、工巧等四个无覆无记之外,没有第五个无覆无记了。所以你不能说这个定心是另外一个无记心。前面三个不行,只有异熟无记;若是异熟无记的话,那就是阿赖耶识。

「又此定中,心若是善,应无贪等善根相应」。假如你说定中的心是善的话,那决定要跟无贪无嗔无痴善根相应,因为心王是相应善,它不是自性善,本身不是善的,要跟善的心所法相应,纔是善心。「染污意灭,唯善心在」,这个时候染污意已经灭掉了,灭尽定中第七末那识也灭掉了,只有善心。

「尔时善心所依所缘皆悉是有,三事和合,云何此中不生其触?」既然是善心,善心所依的根、所缘的境应当都有。既然有心识生起,那么根境识三个和合了,怎么会不生触呢?学过法相的都知道,根境和合生识,由触把它们三个和合起来,三和合生一个触。既然心也在,根也在,所缘也在,那就要生触了。触就是触受外境。

「既有其触,受等心法何得不生?」触生出来了,触缘受,触马上就要把受引出来了,那么受、想等等心法都要来了。「如是灭定应不得成,诸心心法皆不灭故。」既然是灭尽定,没有受、想的,而你受、想心法都有现行的,那怎么能说是灭尽定呢?如果这个定里边心王心所都在,就不能叫灭尽定。这是第一个。

又若有执此定是善,由心所引定前方便能引善心力所引故,定中善心非无贪等善根相应。又三和合,若有堪能,亦能生受,若三和合无有堪能,唯生其触,是故定中虽有善心,非无贪等善根相应,亦无受等。此义不然,方便善心既无贪等善根相应,从此所引等流果心,何故不尔?又从所依拔除能依,不应理故。心与心法无始已来,于一切时互不相离,今拔能依令离所依,必不可得。何以故?有譬喻故。谓于世间从生至坏,于一切时互不相离,无有道理拔除能依令离所依。譬如大种与所造色,无有道理令其所造离于能造;心法亦尔,不可令其离所依心。是故于此无心定中,无有心法但有善心,不应道理。

「又若有执此定是善,由心所引定前方便能引善心力所引故,定中善心非无贪等善根相应。」如果说这个定是善的,是因为在修的时候(即引定的前方便的时候),这些心所法是善心所法,能引善心,由此故说这个定是善的。这个定心是善的,不是跟无贪无嗔这个善根相应的善,而是因为修那个定的前方便的时候是善心,这个善心力量引出这个定来,于是这个定心也是善的。他用等起善的方式来说了。这个就驳掉一定要有善根。

「又三和合,若有堪能,亦能生受,若三和合无有堪能,唯生其触」,就是说心识跟所依的根以及所缘的境和合了,当然生触了。这个三和合,假如有能力的,还能生受;若三和合没有堪能,只生个触,不生受。「是故定中虽有善心,非无贪等善根相应,亦无受等。」

这是对方又一个狡辩理由。他说我这个善心不是你说的与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善,我修加行时候,善的心引出来了这个定,这个善心定是我们加行的善心引出来的等流果,不是跟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另外,三和合生受是有条件的,有堪能的就会生受,没有堪能的就不生受,只生个触。我们说这个定是没有堪能的,只能生触心所,没有受心所的。他这样解释,好像就把前面的两个过失都避免掉了。

「此义不然,方便善心既无贪等善根相应,从此所引等流果心,何故不尔?」论主又驳了,你这个话又不对了。这个方便善心是善心,决定有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所引出来的等流果——这个定中的善心,为什么不跟它们相应呢?若不相应,那就不叫等流果,等流果跟前面的同类因本该是相同的。前面方便加行的心跟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是相应的,为什么等流果的心不相应呢?所以说你这个话又不对。

「又从所依拔除能依,不应理故。」跟前面说过的一样,从所依的心王里边把这个能依的心所拔掉,这是拔不掉的。「心与心法,无始已来,于一切时互不相离,今拔能依令离所依,必不可得。」心王跟遍行的心所法,从无始以来都是不离的,你要把能依拔出来,只留下一个所依,做不到。

「何以故?有譬喻故。」这个道理很深,打个比喻。「谓于世间从生至坏,于一切时互不相离,无有道理拔除能依令离所依。」世间上,我们就看到一切东西从生到坏,能依跟所依什么时候都是不相离的,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譬如大种与所造色,无有道理令其所造离于能造。」比如能造大种(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所造色。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色法都是所造色,能造色是看不到的。能造色是什么?能造色是触心所的对象,碰到是暖的就是火大,碰到是硬的就是地大,碰到有聚拢这个能力就是水大,能够运动的就是风大,这些都是看不到的色。而这四个地水火风能造色,它们合起来造的色,那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看的东西里边,坚硬的是地大;聚在一起能不散掉的是水大;有温度的就是火大;这个空间里边,原子、电子在不停地活动的,这就是风大。就是说一切看到的都是所造色。你把所造色跟四大种的能造色拆开来,那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法亦尔,不可令其离所依心。」心所法也一样的,能依的心所法跟所依的心王,要把它们拆开来,做不到。

「是故于此无心定中,无有心法但有善心,不应道理。」所以你说这个灭尽定里边,没有受、想心所法,而有善心(意识),这个说法是不合道理的。

若有复谓令拔能依令离所依虽不应理,然想及受能障此定,于方便中厌患彼故,唯二不行;余法不尔,亦得现行。不应道理,何以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非遍行者,此中可灭;二是遍行,故不可灭。遍行若灭,心亦随灭,无别因故。是故此中,言有心者,是异熟识,定非意识。

「若有复谓令拔能依令离所依,虽不应理,然想及受能障此定,于方便中厌患彼故,唯二不行,余法不尔,亦得现行。」对方又转个弯了,他说,把能依的心所法跟所依的心王分开来,这是不合理,我们也承认,但是,「受、想」两个心所法是障这个灭尽定的(灭尽定么就是灭受想心所,有这两个心所法,灭尽定就生不起了),所以我们修灭尽定的加行当中,就厌患它,抛弃它。所以「唯二不行」,在灭尽定这两个心所法不生,其他的心法是有的。因为心王心所不能离开,我们只灭两个,在修加行的时候厌患它们,其他的心所法还是有的。他让步了,但还是坚持灭尽定有心。

「不应道理,何以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非遍行者,此中可灭;二是遍行,故不可灭。」你这个说法也不对。爲什麽?假如是非遍行心所,那心王生的时候,可以灭掉。例如修不净观,贪心就被对治掉了,贪心不起了,因爲贪心不是遍行心所法,这个可以的。受、想是遍行心所法,你灭不掉的。非遍行,如贪嗔痴这些,你修了对治法,可以把它灭掉;而这个遍行心法,怎么样子对治都是灭不掉的,除非把心灭掉,所以你这个说法还是不对。

「遍行若灭,心亦随灭,无别因故。」遍行心所灭掉了,心王也就灭掉了。没有其他的道理,这两个是拆不开的。

「是故此中言有心者,是异熟识,定非意识。」所以说这个灭尽定里边意识是不行的,你要说它有心的话,就是异熟识,不是意识。

这两段基本上是一个略,一个广,意思是差不多的。下边破另外一个执著。

戊二 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

论曰: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他们说色法跟心法无间生,前面一个灭掉,后面一个生起来,不要种子的,这个就是种子,不要阿赖耶识。前面灭掉,后面那个生起来,就像水一样的,前面一个波浪灭下去,后面一个波浪又生。这就能生了,这就是种子,不要阿赖耶识。「此不得成,如前已说。」这个也不对,前面我们讲过这个道理,就是说二念不俱有,第二卷中讲过。

「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尽定等出,不应道理。」从无色界或无想天死掉,或者从灭尽定、无想定里边出定,如果没有阿赖耶识,那是不行的。

「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如果说前面的色可以生后头这个色,前面的心生后面的心,那么阿罗汉就不能入涅槃了。他有前面的心,后面心又生了;他有前面这个色法(身体),后头色法又生了,不断地相续相生,他什么时候入涅槃呢?不能入涅槃了。所以你这个说法还是不行。前面这个法灭掉了,生起后面这个法,色法也好,心法也好,说无间生就是种子,这是不对的。「唯可容有等无间缘」,最多是等无间缘,不能说是因缘,因缘就是种子。

释曰: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者,谓若有执前剎那色能为种子,后剎那色因彼而生,前识后识相望亦尔,此前已破。又无色没,色复生时,色久断灭,何有种子?无想天没,或复从于灭定等出,心复生时,心久断灭,何有心因?若如是者,谓阿罗汉终不应得无余涅槃,色心两因永无尽故。前剎那色望于后色,前剎那识望于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

论文比较略,世亲菩萨把它打开了。「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者,谓若有执前刹那色能为种子,后刹那色因彼而生,前识后识相望亦尔,此前已破。」无间生,就是前一刹那色灭掉,做个种子,后边刹那的色就由前面刹那的色种子而生了,这是色法。心法呢?前刹那的识灭掉了,做个种子,后刹那的识生起来,也是靠它生的。这个我们前面卷二已经破过了。

还有其他的过失。「又无色没,色复生时,色久断灭,何有种子?」无色界寿命很长,生到无色界,色法没有了,只有精神状态。假如当有情从无色界死掉又生到色界的时候,这个色法已灭了很久时间,你这个种子哪里来啊?

「无想天没,或复从于灭定等出,心复生时,心久断灭,何有心因?」你说前刹那的心做后刹那心的种子,刹那相连的,那无想天也好,灭尽定也好,无想定也好,心都没有的,当从无想天死了之后,或者从灭尽定、无想定出定了,隔了那么久没有心,你这个种子在哪里呢?又怎么能生出心来呢?

「若如是者,谓阿罗汉终不应得无余涅槃。」照你这么说,前刹那的色能生后刹那的色,前刹那的心生后刹那的心,相续不断地生,那阿罗汉是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的,为什么?「色心两因永无尽故」,阿罗汉有色,这个色不断地生后边的色,他的心不断地生后边的心,永远生不完,他没办法入涅槃了。但是阿罗汉是入无余涅槃的,这是事实。那你这个说法就不对了。「前剎那色望于后色,前剎那识望于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前刹那的色望于后刹那的色,前刹那的识望于后刹那的那个识,最多做个等无间缘,做因缘(种子)是不行的。

辩论了一大段,下面总结了。

丙七 结成赖耶

论曰: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释曰:由前所说无量道理,是故成就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杂染不成,烦恼杂染不成、业杂染不成、生杂染也不成;清净不成,世间清净不成、出世清净不成。中间引了很多闻思修的事情,出世的清净种子,等等,引了一大段的文章,到此来个总结。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如是,假如离开了一切种子异熟果识(阿赖耶识)的话,无论杂染法也好,清净法也好,都不能成就。既然杂染、清净都能成就的,客观事实摆在这里,那决定是有阿赖耶识。「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所以前面所说的具自相、因相、果相的阿赖耶识决定是有的。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一大段,成立阿赖耶识决定是有的,不能否定。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气力呢?因爲以前的部派佛学是不承认阿赖耶识的,你要证明阿赖耶识是有的,当然要花大力气的,不能简单地一说,敷衍过去了。要说得他心服口服,所以花很多气力。

丙八 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

论曰:此中三颂:

菩萨于净心 远离于五识 无余心转依 云何汝当作

若对治转依 非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 于永断成过

无种或无体 若许为转依 无彼二无故 转依不应理

释曰:如住转识,转依不成,三颂显示。菩萨于净心者,是于出世对治相应善意识义。远离于五识者,谓此远离眼等五识。言无余者,无善有漏杂染意识。已举净心,复举无余,为欲遮遣善有漏识。言心转依云何作者,若汝信有阿赖耶识可作一切杂染种子,无种子义名心转依,若不尔者,云何当作?

「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这个都是讲若没有阿赖耶识,转依不能成立。转依一定要有阿赖耶识。

「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果因无差别,于永断成过。」假如说对治道就是转依,那对治道不是断,不是涅槃,所以也不行。而且对治道是因,所证到的是果,那你说对治道就是转依的话,那因果就没有差别了。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这个后面都要解释。

「如住转识,转依不成,三颂显示。」你说只有转识没有阿赖耶识的话,那么,转依就不能成就了。有三个颂显示这个道理。

「菩萨于净心者,是于出世对治相应善意识义。」「菩萨于净心」就是指菩萨起了清净的无漏道来对治烦恼时候,就是说出世的无漏圣道起来的时候,起了这个无漏的善的意识,就是与无漏圣道相应的意识。

「远离于五识者,谓此远离眼等五识。」这个「净心」起的时候,决定没有五识的,因爲入了定之后,前五识不起作用了,眼不看了,耳也不听了,鼻子也不嗅了,前五识已经灭掉,由第六意识来修。无漏定中,五识当然也不起作用了。「远离于五识」,定中是没有五识的。

「余」就是五识以外的意识。「无余者,无善有漏杂染意识。」圣道的定当然是善的,不善的或无记的意识当然不会有。「杂染」就是有漏的意思,杂染包括善的、不善的、无记的。这个善的有漏的杂染意识有没有?也没有。「已举净心复举无余,爲欲遮遣善有漏识。」既然净心(无漏心)起来了,即使是有漏的善心也不会起。在净心里边,有漏的善心也不会有,「无余」。五识是没有了,善的有漏的第六识也没有,只有无漏的第六识。

「言心转依云何作者,若汝信有阿赖耶识可作一切杂染种子,无种子义名心转依,若不尔者,云何当作?」假如你相信有阿赖耶识的话,把一切杂染的种子除掉了,就叫转依。假如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个转依怎么转呢?就没东西转了,净心里本来就没有杂染种子,你转什麽呢?

若对治生名为转依,此不应理,何以故?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杂染永断,故名转依,非能对治即是永断,由此但是永断因故。若必尔者,便至果因无差别过。果是永断,说名涅槃;因是对治,说名圣道。若能对治即是永断,应至果因一体之过,纔生对治,应即涅槃。

「若对治生名为转依,此不应理,何以故?」你说无漏道生的时候,有漏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就是转依,这也不应理,爲什麽?「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你说对治道就是转依,因为对治并不是永断,所以不成立。

「杂染永断,故名转依,非能对治即是永断。」这些杂染的法全部断掉叫转依(前面说过的无种子而转),而生起对治道并不等于杂染永远断掉了。「由此但是永断因故」,因爲对治道只是永断的因。

「若必尔者,便至果因无差别过。」假如你一定要说对治道就是那个转依,因果就没有差别了。果是永断,因是无漏道,你说对治这个因就是转依的话,因就是果了,果因就分不出来了。

「果是永断,说名涅槃;因是对治,说名圣道。若能对治即是永断,应至果因一体之过,纔生对治,应即涅槃。」涅槃是果,对治是因。假如对治就是永断,那因果就是一个东西,你这个说法就不对了。为什么不对?对治道一起来,马上就涅槃,既然因跟果是同的,那就是马上就涅槃,这就不对了。因爲对治道生了(入定)之后,他还要出定,出定以后,有漏法还要生起来,修所断的烦恼还要起。因爲没有断完,还要起的;永断了嘛,纔不会再起。而对治道并不是一下子就永断,并不就是果了。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者,若于转识作无种子或即无体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杂染转识此定位中不得有故,亦无种子可令作无,无二可无,而名转依,不应道理。若决定有阿赖耶识,杂染转识此定位中虽不得有,而彼种子一切住在阿赖耶识,可能作其无种无体。由汝转依不应道理,故应信有阿赖耶识。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者」,最后一个颂了。「若于转识作无种子或即无体许为转依」,「转识」就是前六识,这里当然就是指第六识,因爲定中没有前五识的。假如你说转识没有种子了或者它的体没有了,这就叫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你这样的转依不合理。爲什麽?「杂染转识此定位中不得有故,亦无种子可令作无,无二可无,而名转依,不应道理」,因爲在无漏定的时候,那些有漏的识(杂染转识)都不会有,这个识不是阿赖耶识,也没有种子。既没有转识可断,也没有种子可除。无「二」可除,却能叫转依,这是不应理的。有的东西变无,转过来了,这个叫转;现在要转的东西都没有,怎么叫转呢?那么这个转依怎么解释呢?那就非有阿赖耶识不可了。

「若决定有阿赖耶识,杂染转识此定位中虽不得有,而彼种子一切住在阿赖耶识,可能作其无种无体。」假如你决定相信有阿赖耶识,在这个定中,虽然没有杂染的转识(有漏的意识),但是种子还在,「可作其无种」,可以把这些杂染种子消灭掉。因为种子还在阿赖耶识里边,可以使它变无。也可以使阿赖耶识「无体」,因为阿赖耶识还在嘛,可以使它没有。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而这个转识本来是没有的,种子本来也没有的,你怎么令此二「无」呢?无不了。本来没有,你怎么无呢?转依么,就是原来有的转过来变无。假如信有阿赖耶识,「无种」也成立,「无体」也成立,两个「无」(无种、无体)都能成立。

「由汝转依不应道理,故应信有阿赖耶识。」因爲你这样的转依不对,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纔能转依。

这里的「无种无体」,「无种」好理解;「无体」要说一下。世亲菩萨认爲阿赖耶识这个识体没有了叫「无体」;种子(阿赖耶识种子)没有了叫「无种」。而无性说:「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者,显彼许别,是故言或。多杂染种积集在心,或彼无种许为转依,或种体无许为转依。」他说这些种子积集在心里边,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它的种子没有了叫「无种」,或者它的种子的体没有了叫「无体」。「无体」也是指没有这个阿赖耶识的体。有人说「无体,世亲说无识体,无性说无有种体。」不是这个意思,无性说的也是阿赖耶识的体。这种转依,「或无彼种许为转依」,一种是没有种子了叫转依;另一种是「或种体无许为转依」,种子积集在心里边,这个叫种体,并不是种子就是体,这个是有点误会。无性跟世亲对「无体」的解释应当说是一样的,并没有差异。

前面的辩论讲完了,下边要建立阿赖耶识的差别。

乙三 成立赖耶差别

丙一 总标

论曰: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阿赖耶识里边有哪些差别呢?略略地说,或者有三种,或者有四种。

丙二 三种差别

论曰: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释曰11:如是已成立阿赖耶识,今当显此品类差别。于三种熏习差别中,名言熏习差别者,谓眼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异熟生眼从彼生时,用彼为因,还说名眼。如是耳等一切名言差别亦尔。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我执熏习生。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有支熏习差别者,由善不善不动行力故,于诸趣中流转差别。此三如后所知相初当广分别。

阿赖耶识的特征,就重要的来说,有三种熏习的差别: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下面看释文。

「如是已成立阿赖耶识,今当显此品类差别。」阿赖耶识已经成立了,现在要讲阿赖耶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差别。

「于三种熏习差别中,名言熏习差别者,谓眼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先说三种,三种都是熏习的差别。第一种「名言熏习差别」,什麽叫名言熏习差别呢?比如说这个眼的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将来能生眼。名言熏习差别就是说,熏成什么种子,将来就生什么东西。「异熟生眼从彼生时,用彼为因,还说名眼。」这个眼熏习在异熟识里边,做眼的生因。将来异熟生的眼就是用这个名言熏习爲因,生出的东西还叫它是眼。「如是耳等一切名言差别亦尔。」耳的名言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边,将来生出来的耳根还是以这个熏习爲因,还叫它是耳根,等等。这叫名言熏习差别。

第二个,「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我执熏习生。」这个很重要,后头有些地方容易混淆,从这个地方可以把它搞清楚。什麽叫「我见熏习差别」呢?染污意,即末那识(意有两种:无间灭意、染污意)。有四个烦恼始终与染污意相应: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与染污意相应的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因爲这个萨迦耶见的力量,在阿赖耶识里边産生熏习,这个熏习就是我执种子。「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以这个熏习爲因,认爲自己就是我,不是自己就是他,産生自他的分别。这(自他分别)是从与染污意相应的萨迦耶见而产生的,重点是萨迦耶见的力量,不是染污意。染污意本身仅仅是跟它相应而已,而由这个萨迦耶见的力量产生自他差别的。

第三个,「有支熏习差别者,由善不善不动行力故,于诸趣中流转差别。」「有支熏习差别」就是说由于善业、不善业、不动业(禅定的业)的力量,而在诸趣中流转。「行」就是业,行缘识,十二支中的「行」就是业。由于这些业力,就投生在五趣里边:善业的,投人天趣;不善业的,投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趣;不动业的,投色界无色界。这些趣的差别就是因有支熏习差别而有的。

「此三如后所知相初当广分别」,这三个在下一品「所知相」的开头部分还要广分别,这里粗粗介绍一下。名言熏习讲得不详细,我执熏习跟有支熏习讲得也差不多了。

三种熏习差别讲完了,后面讲四种差别。

丙三 四种差别

丁一 总标

论曰: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阿赖耶识里边的差别,可以从三种来说,也可以从四种来说。四种差别是引发差别、异熟差别、缘相差别、相貌差别。下面要讲。

丁二 引发差别

论曰: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释曰: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品类差别。谓新起熏习者,谓彼最先所起熏习。若此能引阿赖耶识差别无者,诸行生灭熏习成识,由取摄受生有现前,此所作有应不得成。能有后生,故名为有。此所说取,或善不善,是串习果。

十二支因缘大家最好背下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里「行为缘识」,行缘识;「取为缘有」,取缘有。如果没有这个引发差别,这些就不会有了。关于引发差别,有不同的解释,容易混淆。

我们先看世亲菩萨的。「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品类差别。」重点在「引发」上面,引发各式各样的差别。「谓新起熏习者,谓彼最初所起熏习。」这里就容易产生混淆,这个「最初所起熏习」是啥东西呢?《无性释》说:「引发差别谓新起熏习者,谓最初名言所生起熏习,是名引发差别,由此熏习引发生故。」他把「名言熏习」摆进去了,那就混淆了。我们这里不采用这个名言熏习的说法。《王疏》用「引发差别熏习」配前面三种熏习里的「有支熏习」,「异熟差别熏习」配「名言熏习」,「缘相差别熏习」配「我见熏习」。意思倒是有点合。我们这里不把「最先所起熏习」理解成名言熏习。「最先」就是最初造业,造业感果,业在先,最初造业所起的熏习。

「若此能引阿赖耶识差别无者,诸行生灭熏习成识,由取摄受生有现前,此所作有应不得成。」能引阿赖耶识差别,就是最先造业熏习的业种,假如这个没有的话,那麽后面的「行缘识、取缘有」就不能成就。「诸行生灭熏习成识」,行熏习在识上,成这个阿赖耶识,纔会有投生。熏习的种子就在识里边(行是现行,种子在识里边)。「由取摄受生有现前」,「取」是烦恼,烦恼把识里的业种润发起来,就产生「有」了,「有」马上要生果,后面「生」就要来了。「此所作有应不得成」,如果没有最先熏习的业种,后头出现的受生这个事情就不可能了,这个「有」就不能成就。

什么叫有?「能有后生,故名为有。」就是生、老死就来了,有了「有」,「生」就要来了,这个业就要发,要投生,下一辈子「生」就要来了。若前面业种都没有,没有熏习的业种,那麽,由「取」(烦恼)润发这个「有」,产生后来这个「生」,这就不可能有了。「此所说取,或善不善,是串习果。」这里所说的「取」,或者善业、不善业,是串习果,指不断地不断地做,相当于五个果里边的士用果,由加功用行而得到的果。

丁三 异熟差别

论曰: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释曰: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所引异熟。若此所引阿赖耶识差别无者,则无有因,后有诸法,眼等色根此等异熟生应不成。当知此则是异熟果。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行」:造业;「有」,也是指业。造了业就要感果了,就投生在五趣里边,有异熟果的差别,就叫做异熟差别。

「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假如没有异熟差别,异熟种子就没有,那后头的法就生不出来。王恩洋以「异熟差别」配「名言熏习」,阿赖耶识种子生五趣的现行,这个差不多。这个是所引,前面的业种是能引。阿赖耶识有能引的功能,也有所引的功能。所引的功能:既然造了业,将来这个种子成熟了就生在五趣里边受报,所生的异熟生就是果,这是所引的差别。

「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所引异熟。」「行」是行缘识,「有」是有缘生(就是要投生)。「行有为缘」,以所造的业为缘,在诸趣里所引异熟,就是这个异熟果。

「若此所引阿赖耶识差别无者,则无有因。」前面是能引的阿赖耶识(业种),这里的所引阿赖耶识是投生的异熟种子,这个「所引」没有的话,「则无有因」,种子就没有了,就没有因了。「后有诸法眼等色根,此等异熟生应不成。」以后投生的时候,眼、耳这些有色根就不会生出来。「当知此则是异熟果」,这就是异熟果。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果:一个是串习果,就是士用果;一个是异熟因生的异熟果。当然了,「异熟差别」还在果之前,它是种子,还不叫果,由它所生的是果。

丁四 缘相差别

论曰: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释曰:缘相差别者,谓此阿赖耶识即是染污意中能依我见我执缘相。若此缘相阿赖耶识差别无者,染污意中萨迦耶见为因我执,此所缘境应不得成。当知此则是等流果。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意:染污意。我执的缘相:缘阿赖耶识执为我。「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这个假如没有,染污意里边执以为我的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就没有了。

「缘相差别者,谓此阿赖耶识即是染污意中能依我见我执缘相。」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染污意里边能依的我执我见的所缘相。「若此缘相阿赖耶识差别无者,染污意中萨迦耶见为因我执,此所缘境应不得成。」假如没有这个阿赖耶识做它的所缘相,染污意中执有我的萨迦耶见,它执什么是我呢?此所缘的境没有了。「当知此则是等流果」,前面执著是我,后面执的还是我,等流下来的,这是等流果。(第十三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