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杭州居士来信,问了一些问题,有一个问题这里也讲一下。他的问题是,唯识宗讲三自性,这个三自性跟二谛的关系如何?
这个有几种说法,我们介绍一、二种就可以了,多了要搞晕,也麻烦。首先我们根据《土观宗派源流》的说法,依他起、圆成实是胜义谛,而遍计所执是世俗谛。这是他的说法。他说唯识宗的那些论师认为,不是由分别假立的(不是我们安上去的),而是由它自己成就的(就是有自体的),这个有自体的叫有自相,由自相成就,叫胜义谛。所谓胜义谛,在唯识宗看来,就是有自体的;而假安立的这些法是跟它相违背的,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由此看来,圆成实是自性有,这没有问题;而依他起虽然不是真有,是假有,但是还是有。所以,把这两个摆在胜义谛里边去。遍计所执全都是由虚妄分别假安立的,那就是世俗谛。这是根据土观的看法。
依《辨中边论》的讲法,胜义谛、世俗谛各有三种。三种世俗谛:假世俗,就是遍计所执性;行世俗,就是一切有为法的迁流,行动了,这是属于依他起的;显了世俗,就是一切佛的清净教法,是属于这个圆成实的。就是说世俗谛有三种:假世俗谛是遍计所执,行世俗谛是依他起性,显了世俗谛就是圆成实性。(显就是显明,了就是了别)胜义谛也有三个:义胜义,就是这个无分别所缘的境,这个是圆成实性;得胜义,证到的那个涅槃,也是圆成实性;正行胜义,就是圣道,也就是圆成实性。胜义谛三个,义胜义、得胜义、正行胜义,都是圆成实性。《摄大乘论》认为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也是圆成实性。《辨中边论》把佛的清净教法归入显了世俗这个世俗谛里边,因为它虽然是圆成实性,却还没有证到,圣道还没有起来,还是世间的,还没有成无漏。这个说法跟《摄大乘论》基本上是合得拢的。
简单一些的说法就是土观的分法,依他起、圆成实是胜义谛,遍计所执是世俗谛。还有一些论师说依他、遍计是世俗谛,圆成实是胜义谛。各有各的理由,我们就采取一种就可以了,多了混起来。土观的说法以有无自性为标准,其他的依其他的标准,说法就不同了。我们把《辨中边论》跟土观的这两个说法掌握了也够了。
上一次我们把为什么是依他起,什么原因叫依他起,这个文略略地念了一下。「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其他的因缘而起的,叫依他起,就是不是自在地可以生起来,而是依因缘和合纔生起来的,这是一个。「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生了一刹那之后,自己不能住下去,要靠其他的因缘给它住下去,住的因缘没有,它就消灭了。生要靠因缘,住也是靠因缘,这两个原因就叫依他起。
下边遍计所执。
论曰: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释曰:依依他起者,谓依唯识。实无所有者,实无自体。似义显现者,唯有似义显现可得。云何、何故等者,如次前说。无量行相者,所谓一切境界行相。意识遍计者,谓即意识。说名遍计颠倒生相者,谓是能生虚妄颠倒所缘境相。自相实无者,实无彼体。唯有遍计所执可得者,唯有乱识所执可得。
「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依他起就是那些虚妄分别识,而遍计所执相是依靠这个依他起相而起的。「实无所有,似义显现」,遍计所执本身是没有体的,但是又好像有这个境的显现。这是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的情况。「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这两个问题也一样:「云何」,问它自己本身是怎么来的;「何因缘」,问它的名称怎么安立的,为什么安立为「遍计所执」。
「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前面强调过了:意有种种行相。一切法安立为唯识性,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它以识为性,一个是二性(相识、见识),一个是种种。虽然眼识也有种种,看到的显色有青黄赤白,形色有大小方圆,种种,但是意识可以包含一切,把眼耳鼻舌身所有的「种种」,把它自己的过去未来的、自己构想出来的,全部包括进来。所以说「种种」在意识上特别突出,就把意识叫种种。同时又引了一意识论师的说法,都在强调意识的行相是无量无边。这些前面都广讲过。这里就说无量行相的意识可以遍计,生出很多颠倒的行相。有了颠倒的行相,也就有了颠倒的对境,因为境与识相待而有。前面讲过根境相对生识,这个识要有境纔生出来。遍计所执是无量行相的意识从这个境上遍计而生出来的,叫遍计所执。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这是叫遍计所执的另外一个理由。前面说遍计所执是怎么来的,这里说这个遍计所执的自相实在是没有的,都是虚构出来的。「唯有遍计所执可得」,都是自己心里想了这麽一套东西,实在的东西是没有的。这个就叫遍计所执,这是它名称的由来。一个是说它本身是怎么来的,一个是说它名称是怎么起的。
「依依他起者,谓依唯识」,依依他起,就是依那些唯识而起,依十一个识。
「实无所有者,实无自体」,遍计所执是没有自体的。
「似义显现者,唯有似义显现可得」。没有自体,就是没有东西了。若是空落落的,就不成为遍计所执了。它虽然是没有体的,却似义显现,好像有这个境显在外面一样。就像幻术用木、石头变化出牛马等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些牛马是没有自体的,但是相似的行相是有的。遍计所执就是这个东西,实无所有。但是,相似的行相还是有的,你说相似行相没有,那就根本没有了,也不会搞错,那不叫遍计所执了。
「云何、何故等者,如次前说」,「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这两个问题跟前面依他起的两问一样。
「无量行相者,所谓一切境界行相」,一切境界行相,所变化的人我法我的一切行相都在里头。
「意识遍计者」,意识就是「遍计」这个东西,是意识在遍计,「说名遍计」。
「颠倒生相者,谓是能生虚妄颠倒所缘境相。」颠倒心从哪里来的?从这个遍计所执的所缘境来的,从这个境产生无量行相的意识,我们说过由境而生识。这个无量行相的意识是从这个所缘的境相而生的。颠倒生相:能生起颠倒心的那个所缘境。
「自相实无者,实无彼体。」它自体是没有的。
「唯有遍计所执可得者,唯有乱识所执可得。」就是那些错乱的识执著为有。打个比喻,我们都认为有一个「我」的自体。但是我们学过佛教的都知道,这个自体是没有的,只因我们的虚妄分别,执了有这么一个我,实际上没有。(其他的一些宗教、哲学也知道「小我」是不好了,就来个「大我」。佛教认为这个「大我」也是没有的,佛教是彻底的「无我」。)「乱识所执」,乱识就是错乱的识,这个乱识执著有一个我。
这里我们要引一个唯识宗常用的比喻:一个人晚上看见地下一盘绳子,黑黜黜的光线,看过去就像一条蛇盘在那边,他就说这里有一条蛇,很害怕。就告诉人家,那边有条蛇,大家都害怕都跑掉了。这是遍计所执,实际上这个蛇哪里有呢?没有的。绳子嘛,依他起。在依他起的那个境上,你错乱识看成了一条蛇,成了遍计所执。假使把蛇这个遍计所执去掉,那就认识了,哦!不是蛇,是绳子。但是,绳子还不是绳子,绳子是用麻、手工等各式各样的因缘编出来的,把它拆开来看,就是麻。麻比喻圆成实性,绳子比喻依他起,蛇比喻遍计所执。这个比喻经常用,可以令人生起一种相似的理解。
下面讲圆成实性。
论曰: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释曰: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者,谓遍计所执自性无性为性。云何、何故等,如前依他起中已说。由无变异性故者,谓无虚诳性,如不虚诳性。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者,谓由清净所缘性故,最胜性故,名圆成实。
同样提了两个问题,同样两个理由。第一个:「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没有变异的。真如,真正的「如」,不变的,叫圆成实。它本身是没有变异,没有虚诳,是实实在在的,真如。第二个:「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由二殊胜:第一个殊胜是最清净的所缘性,最殊胜的无分别智所缘的境界(清净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不是杂染的,它的所缘就是圆成实性)。第二个殊胜,「一切善法最胜性故」。我们讲过,善有四种: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胜义善就是圆成实性,最殊胜的善就是圆成实性。因为这二个最殊胜,清净智的所缘、于一切善法中最殊胜,所以叫圆成实。
「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者,谓遍计所执自性无性为性。」遍计所执这个性没有了,空掉了,就是这个圆成实性。
「云何、何故等,如前依他起中已说。」两个问题:一个是问它的自体怎么来的,一个是问它为什么安这个名字。
「由无变异性故者,谓无虚诳性。」它是没有变化的,不会改变的。会改变的是无常,虚诳,不实在的;真的东西就不改变,没有虚诳性。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者。」清净所缘,就是清净的无分别智所缘,这是殊胜;一切善法里最胜的胜义善也是殊胜。「由清净所缘性故,最胜性故」,以这两个最胜的理由,所以叫圆成实。圆成实,打开说就是圆满、成就、真实,没有虚诳。前面讲过,圆成实性一个是不变异的,一个是不颠倒的。我们从二谛角度看一下:「义胜义」,就是这个无分别智所缘的境;「得胜义」,就是最后得到的那个果——涅槃。这两个是无分别的,不会变化的,不是迁流变化的有为法,无变异的圆成实。「正行胜义」,指圣道和不颠倒的圣教,这是属于无颠倒的圆成实。
这里把什么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体,为什么安这个名称,讲了一下。遍计所执是我们最现实的一个问题,要把它彻底搞清楚,知道它是虚诳的,纔能证到圆成实。所以下面把遍计所执特别提出来,广讲一下。
乙二 别辨遍计所执性
论曰: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里边有能所,有能遍计的,有所遍计的。「遍计所执自性乃成」,遍计所执自性有这两个,合拢来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里边决定有能遍计的跟所遍计的。
「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什么叫能遍计?哪一个叫所遍计?什么叫遍计所执性?这三个要解释一下,故意提个问。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这个我们再再强调意识能种种遍计,能遍计就是这个意识。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分别的力量有限,所缘的境也有限,只能缘现在的。眼睛只能看色,耳朵只能听声,过去未来的、由思想构想出来的它都不能缘。而意识不但能缘眼耳鼻舌身识的当下所缘境,而且它自己法尘里边各式各样的差别,如过去未来的、虚构出来的都能缘,一切境界(种种)都能缘。所以说能遍计的主要是意识。五识能不能遍计?当然也能遍计,但遍计力量不强,我们就不强调它,而强调第六意识。
有人提了个问题,第八识有没有遍计?第八识当然也有遍计,但是这个力量也是很微细的,这是后期的说法。各式各样的说法都从《摄大乘论》这个唯识宗的源头,慢慢地发展成后期的很多流派。其中,有说只有六识、七识能遍计,有说五识、八识也能遍计。强调六、七识能遍计的是护法论师那一派,强调五、八识也能遍计的是安慧论师那一派。
这里说能遍计的就是意识,它有分别。这个有分别是相对于前五识无分别而言的: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没有随念、计度分别;而意识呢,这三个分别都有。
「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意识自己的名言熏习种子,这是它本身有的。「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眼耳鼻舌身一切识的名言种子熏习,意识也有。所以意识缘的境就宽,就「无边行相分别而转」,它的行相就宽了。所以,前面讲「种种」安在意识上也是这个意思。「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对一切都可以分别计度,所以叫遍计。这个遍,到处都遍。能遍计是指意识,为什么意识能遍计,这个道理就讲清楚了。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能遍计是能缘的心,它必定有所缘的境,这所缘境就是依他起性。没有依他起性,这个能遍计的意识也生不出来;决定有个境,纔能生识。依他起自性就是所遍计。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这里还要解释一个问题,他跳了一级:依他起自性是所遍计,遍计所执的能缘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所缘也是遍计所执,为什么这里来个依他起?我们还是用蛇的譬喻。这个绳子是依他起,但是当错乱的识去缘它的时候,它变成一条蛇。本来是依他起的,但是乱识去缘的时候,成了一条蛇,这个依他起就变成遍计所执了。「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这个相本来是依他起性的,就成了所遍计(这里就叫遍计所执自性)。那就是说,所缘境本来是依他起,你的乱识把它缘成一条蛇,就成了遍计所执。蛇不是依他起,蛇是遍计所执。这个依他起变成了所遍计的错误相之后,就叫遍计所执性。就是说,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有能遍计、所遍计,两者都成了遍计所执,不是依他起了。原来是依他起,能缘的意识是依他起,所缘的相也是依他起,但是你错乱的认识一起,就成了遍计所执,这两个依他起都成了遍计所执,这个就叫遍计所执相。如果你把这个遍计所执相除掉,再去看那个依他起,那就是圆成实。再看那个绳子,它非但不是蛇,绳子的依他起(依他因缘),把它看透之后,它就是麻,就是圆成实性。经常用这个喻去比一下,可以使我们更好理解。依他起跟遍计所执两个容易混淆,一会儿说它是依他起,一会儿说它是遍计所执,你如果只是从文字上看,没有领会到意思,可能会矛盾百出。你领会意思了,就知道依他起的能遍计是意识,所缘的境也是依他起,都是从阿赖耶识生的;但是错误的认识(就是种种行相,错误的行相)把能缘心变成了遍计所执,把所缘的依他起也成了错误的认识,就是说能所一交织,这两个都成了遍计所执。
「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中的「此相」指什么呢?「是如此义」,就是这样的一个义。这个解释比较简单,我们拿无性的来补充一下。《无性释》说:「谓由此品类缘相,是名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说,这些各式各样的行相去缘这个相,就称为遍计所执自性。「是如此义者,是如此品类缘相义」,就是指那个各式各样的所缘的行相。这个要去体会一下,如果死扣文字,那是不一定能够理解的,心里要去想一下。
再简单说一下:意识是依他起,依他而生的,由阿赖耶识种子生的。所缘的境就是依他起的那些相识,怎么会变成遍计所执呢?因为意识有无量行相,这个错误行相,虚妄分别在里边,这个错误的分别看了那个依他起相,起一个错误的认识,把绳子当蛇了。能看蛇的那个识,跟所见的那个蛇,都是没有的,都是遍计所执的。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所认识的蛇也是错误的:这就是遍计所执。把错误的认识除掉之后,这个依他起当下就是圆成实。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著?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为什么遍计能够遍计度?什么都能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它缘什么境?取什么的相?「由何执著?」因什么东西而起执著的?「由何起语?由何言说?」由什么而起语的?由什么而言说的?「何所增益?」对客观的实际又加了些什么东西?他提一连串的问题,就是遍计所执从头到尾起的一些作用。这个意识遍计有各式各样的行相,前面讲过。
它缘什么境?「缘名为境」,缘名言为境。
取何相貌?「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在依他起的自性上面取这个遍计的相貌,就是错误的相。虽然所依境是依他起,但是取的相不是依他起,他认识错了。怎么会认错的?
「由见执著」,由他错误的见而执著,本来是绳子,你错误地认为它是蛇,执著了,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由寻起语」,自己误认为是蛇,他要告诉人家。这个语从哪里来呢?由寻伺而起,有寻伺就起语言。前面说的意遍行就是寻伺,有了寻伺就要起语言。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这个言说从何而来呢?由见闻觉知,都有依据。有这四个言说的依据,纔有言说。我们还是用蛇来比方:本来是依他起(意识是依他起),由种子生起来的,所缘境(绳子)也是依他起,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是,你错误的认识,意识里边起了迷乱,或者吃了酒糊涂了,把绳子错看成了蛇。你迷乱了之后,取什么相貌呢?就在依他起的绳子上取一个蛇的相貌。你怎么晓得是蛇,他说过去见过蛇的样子,差不多,有这个见。依那个想象,以这个错误的见,执著这个绳子一定是蛇。之后,要给人家说,告诉人家就起语言。这个语言不能是凭空而起,依见闻觉知,就是说你这个语言要有生起的依据:我是看到的,亲眼看到一条蛇,或者听到蛇游走的声音,或者你碰到了冷冰冰的等等。起了这四种语言之后,可以告诉人家,人家也以爲是条蛇。
「于无义中增益为有」,本来没有蛇,没有蛇这个境,大家认为有条蛇。这个就叫能遍计度,不但自己认为是蛇,还让别人认爲有条蛇。这个能遍计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下面是世亲菩萨解释。
释曰: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者,谓意识名能遍计,依他起性名所遍计。为欲显示由此品类能遍计度故,又说缘名为境等。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者,谓即于此依他起中,由眼等名,取彼相貌,由取彼相,能遍计度。由见执著者,如所取相如是执著。由寻起语者,如所执著由语因寻而发语言。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者,如语所说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与余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者,如所言说,于无义中执有义故。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者,谓意识名能遍计,依他起性名所遍计。」所遍计本来是绳子,依他起性的,但是你有错误的认识,好像吃了酒或者中了毒,迷糊了,看不清楚,搞错了,就把蝇子错当成蛇,本来的依他起就变成遍计所执。
「爲欲显示由此品类能遍计度故,又说缘名爲境等」,爲了把遍计的整个过程再说一下,就说「缘名爲境」等等的内容。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者,谓即于此依他起中,由眼等名,取彼相貌」,名言,前面说过的「名言熏习」,这个眼的名言熏习种子将来生起的又是一个眼,这个名字也叫眼。「由取彼相,能遍计度」,你看到的相,它明明是一个绳子,但是因爲意识有错,就联想到蛇(蛇也是盘起的,也是黑黑的)。那麽,所取的相是依他起的,而这个意识就在它上面遍计度,就到处去联想了。
「由见执著者,如所取相如是执著。」这个意识起错误的见,执著它一定是条蛇。
「由寻起语者,如所执著由语因寻而发语言」,自己认为是蛇了之后,还告诉人家。由寻伺起语言,语的因就是寻。发了语言,好告诉人家有蛇。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者,如语所说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与余言说」,这个语言依于见闻觉知,以见闻觉知的四种言说做依据,来跟人家说。「与余言说」,跟其他人说。
「于无义中增益为有者」,本来是没有蛇的,没有义的,在这个境(依他起)上却增益爲有,有这个遍计所执的境,就像一条蛇。「如所言说,于无义中执有义故。」依照他所说的,由寻起语,依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把这个无义增益成了有。遍计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甲三 辨一异
论曰: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这三个自性到底是一个还是不是一个?「应言非异非不异」,你说异也不是,说不异也不是。这话怎么说?人家不懂,那你要解释一下。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角度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依他起,从那个方面去看它是遍计所执,换一个角度看又是成了圆成实。
「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由哪一个异门这个依他起成依他起呢?你从哪一方面看它是依他起呢?「依他熏习种子起故」,这个「依他」的「他」就是杂染法,依他起的那些法是依靠那些杂染法的熏习种子而起的,它没有自己生起自己的那个自性,所以叫依他起。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从哪一方面说它是遍计所执呢?这个依他起成了遍计所执的所缘相,从你错误的方面认识,它就成了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能遍计的是意识,所遍计的就是那个依他起相,从这一方面说,它成了遍计所执性。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把遍计所执认清楚了,是没有的。这条蛇是假的,那一看,就没有蛇了。遍计执没有了,就是依他起。把依他起一分析,把这个因缘分开来看,就成了圆成实性。
所以说,这三个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一。就是说,它们是从各个方面来分的,说它异,从这方面看它是依他起,从那一方面看它是圆成实,从另一方面看它是遍计所执。你说它一样也不行,说它不一样也不是。
释曰: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者,谓彼意识名为遍计,此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是故亦名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为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义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所遍计者,如彼意识遍计所执。毕竟不如是有故者,所遍计上遍计所执毕竟无故,由此义故,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者,谓彼意识名为遍计」,依他起相是遍计所缘的相。这个遍计就是意识,能遍计。「此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所取所缘的境相能生遍计,也就是说依境生识。这是法相的基本概念,学过法相的不要说了,没有学过法相的一定要记住,识没有境是不会生,没有境而要生个识是不可能的。你说我看天,没有境的,我不看色境不也能生个识嘛?这个天还是有颜色的,有青颜色,或者有光明,或者是黑暗,或者是白色,如果什么都没有,你这个眼识怎么生起来?生不起来。所以根境相对有识生,这是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有境纔有识,没有境识是没有的,识一定缘境而生的。所以依依他起这个境能生起它的遍计。「是故亦名遍计所执」,这是遍计所执性的来源。
「又是遍计所遍计故,即彼意识名为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这个意识是能遍计,所缘的那个依他相貌(所取的境界)就是所遍计的境界。本来缘的这条绳子是依他起,你搞错了当作蛇,这个绳子就变蛇了,依他起就变成了遍计所执。「由此义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计所执自性。」混淆就混淆在这里:一会儿说依他起,一会儿说它又是遍计执;又是一个东西——依他起就是遍计执,又不是一个东西。这里就容易混淆了。实际上你懂了之后,一点也不会混淆。蛇跟绳子是不是一个东西呢?你没有认清的时候,这个绳子就是蛇,是一个。但是绳子不是蛇,当你认识到它不是蛇的时候,那蛇根本就没有。
「如所遍计者,如彼意识遍计所执。毕竟不如是有故者,所遍计上遍计所执毕竟无故」,所遍计的境是依他起,执著为有的东西是遍计所执,那就是蛇了。遍计,意识执著为有的东西毕竟无,它决定是没有的。绳子上哪有蛇呢?没有的。「由此义故,即此自性成圆成实。」所执的是没有的,把遍计执从依他起上边扫掉之后,那当下就是圆成实。三者就是这样的关系:这个依他起是一个媒介,当它被认错了,它就变成遍计所执性;当你把错的东西扫掉了,它当下就是圆成实。
甲四 辨品类
乙一 总辨三性品类
论曰:此三自性各有几种?谓依他起略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每一个性各有几种?
「谓依他起略有二种」,依他起有两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这是叫依他起的一个原因,它不是自己有的,依靠它的因缘而有的。什么因缘呢?最重要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是因缘,其他的是增上缘。依这个因缘(依他起的种子)而生,不是自己会生的,靠它的,叫依他起。第二个依他起:「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你说它是杂染的,也不行;你说它一定是清净的,也不对。为什么?依他的。就看你怎么看了:你遍计的时候,它就是杂染的;在无分别智生的时候,它就是圆成实,是清净的。它自己是不能决定的,要由其他来确定的,就看能观的是智还是识。假使是遍计意识来观的,它决定是杂染的;如果是无分别智来观察,它是清净的(依现证清净的圆成实性,故说它是清净的依他起)。所以说它不能自己决定它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是依他的,依靠其他来成立它是清净,或是杂染。「依他起」的意思就是没有自性,它的生起要靠其他的因缘;它是清净的或是杂染的,也要靠其他的因缘,自己无法确定的。你说它是清净,也不对,当你杂染的意识缘它的时候,它就是杂染的,成了遍计执;你说一定是遍计执,也不对,当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它是圆成实,也是清净的。它自己不能说它清净,也不能说它是杂染。「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因为这两种依他的差别,一种依他而生的因缘,一种依他而成清净或杂染的因缘,所以叫依他起。这是说依他起有两种。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指本身自体。一个法的自性,例如,眼睛、耳朵、鼻子,或者是一个瓶。法的差别,例如这个瓶子是圆的方的,是无常的还是常的,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等。《俱舍论》里边讲的诸门分别都是讲差别。有自性的遍计,还有差别的遍计,这是说遍计所执也有二种。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自性圆成实,它本来是自性清净的。在遍计执的时候,它本身并没有污染,这个自性圆成实还没有证到。另一个,清净圆成实,等到无分别智生的时候,那个清净圆成实就证到了。「由此故成圆成实性」,两种圆成实:自性圆成实,清净圆成实。清净圆成实是见道以后的,自性圆成实是指还没有见道的。
释曰: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者,由即如是依他起性,若遍计时即成杂染,无分别时即成清净,由二分故一性不成,是故说名依他起性。自性遍计执故者,如于眼等遍计执为眼等自性。差别遍计执故者,如即于彼眼等自性,遍计执为常无常等无量差别。自性圆成实故者,谓有垢真如。清净圆成实故者,谓无垢真如。
前面讲依他起有两种,一种是由熏习种子而生的,是依他的因缘而生的,这个好懂,而「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个前面没有见过,要解释一下。这句话怎么说呢?「由即如是依他起性,若遍计时即成杂染,无分别时即成清净」,当你遍计的时候,无量行相的意识来遍计它的时候,就成了杂染;当用无分别智去观察的时候,它又是清净的。说它是清净也好,杂染也好,都是依靠其它而来的,不能凭它自己说是清净或是杂染的。意识遍计时,它就是杂染的;能观的是无分别智,它就是清净的:要依能观者来看的。所以说「由二分故一性不成」,因为清净、杂染的可能性都有,你说它一定是清净,或一定是杂染,都不行,一性不成,「是故说名依他起性」。
「自性遍计执故者,如于眼等遍计执为眼等自性」,把眼睛这一个法执为就是眼睛的自性、自体,说眼睛就是眼睛。差别遍计执呢,「如即于彼眼等自性,遍计执为常无常等无量差别」,这个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这些都是差别,有无量的差别。学过《俱舍论》的就知道这些差别的行相,没有学过的就要记住了,那些常、无常、空、不空等等,都是它的差别。
「自性圆成实故者,谓有垢真如」,这个真如就是指还没有证到的。「清净圆成实故者,谓无垢真如」,已经证到了,离开了那些垢的,把那些杂染的都消灭了的。打个比喻,天空是清净的,当有云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片乌云,就是有垢真如,这个天空好像被它遮掉了,看不到清净。实际上,天空并没有因为有云就不是那么干净了,当把云扫掉,看到的天空还是那么清净。
乙二 别辨遍计品类
论曰: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释曰:善名言者,谓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谓牛羊等,虽有分别,然于文字,不能解了。
这里顺便又把遍计所执的各式各样的分类都拿出来讲一下。除了前面讲过的自性遍计、差别遍计之外,还有有觉遍计、无觉遍计。
什么叫有觉遍计呢?「谓善名言」,善名言的,就是能够掌握名言的。
「无觉者,谓不善名言。」打个比喻,牛、马那些畜生,它们不善于名言的,它们看的东西跟我们看的就不一样。虽然同一个东西,善于名言的,看了比较清楚,而且能够推理、回忆等等,都有那些作用;而不善于名言的,只是呆呆地看了这个东西,生不起什么大的分别。这些遍计,有觉的跟没有觉的(善名言的与不善名言的),有不同的差别的。这是四种,另外还有五种。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这是名与义的关系,依着名来遍计它的义(自性),依它的名字来遍计它的自体的。「谓如是名有如是义」,执那个名,你没看到火车了,只听到人家说火车,你就想了这个车大概有火的,车能够载东西的,这个冒火的东西。自己就乱想起来了。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假使看了个东西,它的名字不知道,你看了之后,就去想了,这个该安什么名字啊?这是叫什么东西啊?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听到个名字,你从名方面去分别它,分别这个名跟那个名差不多的。例如牛跟羊,这个牛跟羊可能是差不多东西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义不知道,就是在名里边胡思乱想。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看了个东西,名不知道,那就去比。例如,看到大象,就想起来,这个象嘛像哪一种动物,就遍计度起来。「谓遍计度未了名义」,这个名并没有了解,但是看了一个义就联想到其他的义去了。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计度这个名这个义是怎么样一个体性。《瑜伽师地论》:「云何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名之为色;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名受想行识。」17假使看到东西,说这是色自性,我们叫它色;看到受想行识,就说这个就是受,这是苦受、乐受,安立这个名字。这就是计度「名、义」两个,名义一起来计度。《无性释》里边也有一个解释:「依假立能诠所诠,分别二种。」这是比较略,《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比较具体一些。
乙三 广辨十种分别
论曰: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前面把遍计分好了,遍计从分别来的,这里又把分别加以分类。归纳起来,分别又可以分十种,哪十种呢?
「一根本分别」,指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一个是相识,一个是见识。「并所依识」,见识所依的根。这个所依就是「意」,包括无间灭意和染污意。
「四缘相变异分别」,这个识会变化,「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他乐受或苦受的时候,身体会改变的:乐受的时候身体就好、光润;受了苦之后他就憔悴,挨了打就肿起来。「贪等变异」,起贪心的时候与起嗔心的时候,身体不一样:贪心起的时候,是贪的样子;嗔心起的时候,青筋暴露。「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受逼害的时候,挨打了,或者枪毙了,身体也变化。时节代谢的时候,如春夏秋冬,身体有变化,新陈代谢,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在地狱里边,这个变化就更大,他们受的苦大,身体变化也就大。「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后边要讲。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因为人家而引起的,你听到人家说的法,或正或不正,你产生了分别,就是受他影响了。
「七不如理分别」,分别里边有如理的、不如理的,听了外道的非正法类而起的分别,这是不如理的。
「八如理分别」,听到佛、菩萨说的那些正法而起的分别,那是如理的分别。
「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这是属于不如理作意的,以萨迦耶见为根本的与六十二个见趣相应的分别。这「六十二见」,查法相字典,查佛学大字典都有。大概地说,把五蕴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五蕴里边每一个蕴又有四种见,四五二十;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六十;再加根本的常见、断见,就是六十二见。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后面要解释。
释曰: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者,是总标举,后当别释。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诸分别根本,自体亦是分别。缘相分别者,谓色等识为所缘相所起分别。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并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起分别,有所分别或能分别,故名分别。
「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者,是总标举」,是总地标举一下。「后当别释」,下边就要一个个地解释。
「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诸分别根本,自体亦是分别。」自体也是分别,阿赖耶识也是有分别的。有人说:阿赖耶识是种子,不是识,「一种七识」嘛!看到这里就成问题了,因为世亲菩萨说阿赖耶识是各式各样分别的根本,阿赖耶识也是有分别的,而种子就不能有分别的。所以说,所谓「一种七识」,也不该说得太死了。
「缘相分别者,谓色等识为所缘相所起分别」,色等识就是相识,是所缘相,那个所缘相本身也是分别。
「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并所依识」,眼识及耳鼻舌身意识,「所依识」是末那染污意,无间灭意。「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起分别」,这个分别心所显的相跟所缘的境是相像的。打个比喻,我们眼睛缘外境的时候,眼球里边有一个倒影,这个倒影跟外境是相似的。这仅仅是个比喻,这个是色法,而分别是心法。就是说把外境摄到我们心识里边来,在识里边起个行相,这个行相跟外边那个是相似的。就是这样的分别。
「有所分别或能分别,故名分别」,这个所分别也叫分别,能分别也叫分别,都叫分别。缘相分别是所分别,显相分别是能分别。这里为什么要说一下?就怕你说缘相是相,怎么有分别呢?它就是所分别。
缘相变异分别者,谓即缘相所有变异,缘此缘相变异分别,故名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者,身中大种衰朽改易,名老变异,分别此故说名缘相变异分别;等者,等取病死变异。乐受等变异亦尔,谓由乐受身体改易;等者,等取苦及不苦不乐。贪等变异亦尔,等者,等取嗔痴。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亦尔,谓身变异为所缘境所起分别;逼害者,谓杀缚等;时节代谢者,谓寒时等时节改易。捺落迦等诸趣变异者,等取傍生及饿鬼趣。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亦尔;等者,等取色无色界。
「缘相变异分别者,谓即缘相所有变异,缘此缘相变异分别,故名缘相变异分别。」所缘的相有变化,这个也叫分别。说了半天,什么分别呢?什么变异呢?「谓老等变异者,身中大种衰朽改易,名老变异」,什么叫老等变异呢?慢慢的衰败、腐朽了,就叫老。老不是一下子老的,不断地在生灭,刹那变化,不断地在向老朽推进,最后到一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就是量变到质变,一看老掉了,实际上每一刻都在老。这叫老的变易。「分别此故说名缘相变异分别;等者,等取病死变异」,「等」是等取病、死这些变异。
「乐受等变异亦尔」,乐受身体很舒服,脸色也好;苦受面目憔悴,又瘦又黄。「等」取苦及不苦不乐。
「贪等变异亦尔」,「贪等」就是贪、嗔、痴。贪心起的时候,那个相貌跟嗔心起时的相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变异。痴就是痴呆呆的,那个样子也是不一样的。
「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亦尔,谓身变异为所缘境所起分别」,怎么叫迫害呢?「谓杀缚等」,把他绑起来了,杀掉了,这个身体上变化得更厉害。「时节代谢者,谓寒时等时节改易。」冬天皮肤干燥,肿起来了;夏天就会滋润一些了。就是随春夏秋冬这个季节的变化而起的这些变异。
「捺落迦等诸趣变异者」,「等」取傍生、饿鬼。
「欲界等诸界变异亦尔」,「等」取色界、无色界。
这里边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很多。这是缘相变异的情况,举了很多种例子。
显相变异分别者,谓眼识等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有变异,缘此显相变异分别。此亦如前所说老等种种变异,由此亦于老等位中变异起故。他引分别者,谓由他教所起分别。此复二种,一闻非正法类,二闻正法类。此复二种于法分别,谓闻正法类,或善或不善。闻非正法类,亦如是释。不如理分别者,谓诸外道及彼弟子闻非正法类为因分别。如理分别者,谓正法中诸佛弟子闻正法类为因分别。执著分别者,谓不如理作意为因,依止我见,起六十二诸恶见趣相应分别,如经广说。散动分别者,谓诸菩萨如后所说十种分别。
「显相变异分别者,谓眼识等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有变异,缘此显相变异分别。」能缘眼识里边的行相也生起跟所缘境界相同的变异。「此亦如前所说老等种种变异,由此亦于老等位中变异起故」,就是能缘相也有变化的。所缘的相有老朽,能缘的眼识里边的行相也是会老朽的,也会变的。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跟前面的一样。
「他引分别者,谓由他教所起分别」,不是自己起的,而是由别人的教说所起的分别。「此复二种,一闻非正法类,二闻正法类。」这个教说有两种,所起的分别也有二种:一种是非正法的,一种是正法的。「此复二种于法分别,谓闻正法类或善或不善,闻非正法类亦如是释」,闻正法所起的分别有善、不善,闻非正法所起的分别也有善、不善。
「不如理分别者」,谓诸外道跟他的弟子,他们以闻非正法类为因所起的分别。听到非正法一类,由此所起的分别就是不如理的分别。「如理分别者,谓正法中诸佛弟子闻正法类为因分别。」
「执著分别者,谓不如理作意为因,依止我见,起六十二诸恶见趣相应分别」,这是执著分别。「如经广说」,经里广说,世亲菩萨也不举了。
「散动分别者,谓诸菩萨如后所说十种分别」,这个后面广讲。这散动分别是菩萨有的,就是比较高一层次的分别,就是下边所讲的十种分别。
哪十种分别呢?
论曰: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第一种无相的散动,第二是有相的散动,第三是增益的散动,第四是损减的散动,第五是一性的散动,第六是异性的散动,第七是自性散动,第八是差别散动,第九如名取义的散动,第十如义取名的散动。
「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的意思,这十种散动就是般若无分别智所对治的。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都说这个无分别智,都是为了对治这些散动的。
有一段经文把这十种分别的文句都集中在一起,这段文正好对治十种散动。这段经文在《无性释》里有,他说:「于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具说如是十种散动对治」,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都说有十种散动,都说这十种散动的对治方法,就是无分别智。「且如说言」,举一个例(据说在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学观品里边),经说:「世尊,云何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舍利弗问佛,菩萨怎样行般若波罗蜜多呢?佛就回答:「舍利子!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何以故?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之为色,此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如是一切菩萨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如说于色,乃至于识,当知亦尔。」这段文就把这十相散动全部对治完了。
怎么对治的?下面一句一句地对释。
释曰:此中无相散动者,谓此散动即以其无为所缘相。为对治此散动故,般若波罗蜜多经言实有菩萨。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空即是体,故名空体。有相散动者,谓此散动即以其有为所缘相。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不见有菩萨。此经意说不见菩萨,以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为体。增益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自性空,由遍计所执色自性空故。损减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不由空故,谓法性色性不空故。
「此中无相散动者,谓此散动即以其无为所缘相」,无相散动是唯识宗特有的。因为(中观宗讲)一切法空了,没有了;唯识宗就说「人我、法我」是空的,是没有的,但是「无我」是有的,所以这是唯识宗的特色。不能说全部空,全部空会堕入断见去了。因为在唯识宗兴起的时候,有很多人学了空宗,堕了断见。为了挽救这些人,就说这个三自性,说圆成实性是有的。「我」是没有的,这个遍计所执的「人我、法我」是没有的,但是把人我、法我破掉之后的「无我」性(圆成实性)是有的。不能说「无我」也没有,什么都空掉了,否则有些人不修行了,反正都是空的。他要救这个,所以就说有,不能说全部没有。
「无相散动」就缘这个「无」,一切都没有了。「为对治此散动故」,对治「无」的执著,对治什么都没有之见,于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就说「实有菩萨」,实有的。「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就是说菩萨这个空体是有的,那就是说圆成实性这个「无我」是有的。「我」是没有的,现在我们就破「人我、法我」,你把「人我、法我」破掉,你说什么都没有了,不对的,「无我」还是有的。唯识宗一定要有这个,也有他的苦衷,因为他要救那时候的「断空」见。「空即是体,故名空体」,实有空体,空体是有的,空就是体,不能说「空」是没有。菩萨有个空体,是实有的,就是圆成实是有的。空,空什么?空「人我、法我」,这两个「我」是没有,空掉了;但是「无我」的体还是有的,所以说「实有空体」。你说什么都没有,也不对。
「有相散动者,谓此散动即以其有为所缘相」,那是执「有」了。(有的人执「无」,有的人执「有」。)要对治这个散动(执有),「即彼经言不见有菩萨」。「此经意说不见菩萨,以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为体」,执著「有」,一定是「有」,那么也不对。这个「有」属于遍计所执,或者依他起。《无性释》说这「有」就是遍计所执,因为依他起还是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见菩萨」,遍计所执的这个菩萨绝对是没有的;而依他起却是假有,你也不能说一定实在有,所以世亲菩萨把依他、遍计都摆在里头了。
「增益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自性空,由遍计所执色自性空故。」若你说有这么一个色,那是遍计所执,你赶快对治它,色自性空。它自性是空的,没有这个色,色的自性是空的。
「损减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不由空故,谓法性色性不空故。」没有的说它有,不对;有的说它没有,也不对。损减散动是指本来是有的说它没有。你说什么都没有,但是「法性、色性」是不空的。遍计所执的色固然是空的;如果说圆成实性也没有,那也不行。法性、色性不空,是有的。
一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空非色,何以故?若依他起与圆成实是一性者,此依他起应如圆成实是清净境。异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不离空。何以故?此二若异,法与法性亦应有异;若有异性,不应道理,如无常法与无常性。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一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空非色,何以故?若依他起与圆成实是一性者,此依他起应如圆成实是清净境。」「一性」指什么?就是把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合在一起了。经上说色空非色,「色」是依他起的,「空」是圆成实的,「色空」不是「色」,依他起跟圆成实不是一个。何以故?如果依他起跟圆成实是一个性的话,依他起成了圆成实,就是清净的了;然而,依他起是杂染的,所以说圆成实性不是依他起的色。这是避免把依他起跟圆成实合成一个。
「异性散动」,你把依他起跟圆成实两个绝对分开,又错了。「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色不离空,何以故?此二若异,法与法性亦应有异」,假使依他起、圆成实绝不相关,成了两个东西,那么,法与它的法性也成了两个东西。事实上两者有连带关系的:法就是依他起,法性就是圆成实,你说它是一个东西固然不对,说它两个截然分隔的也不对。「若有异性,不应道理,如无常法与无常性。」假使法跟法性是不一样的,就不合道理。例如,山河大地等是无常的,这无常的性跟无常的法毕竟有联系的,无常的性就寄托在无常的法上边,说两个是异也不对。所以说色不离空,没有离开。
「若取遍计所执自性」,假使你是取遍计所执的自性色,那么就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遍计所执本身是没有的,它当下就是圆成实;而依他起不能说它本身是没有。「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遍计所执的色是虚妄执著,它没有体,所以说当下它就是空,色即是空。「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所以说遍计、圆成可以划等号,因为遍计是没有的,没有就是圆成实。「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圆成实跟依他起却不能说是一个,因为两个都是有的,一个是真有,一个是假有。
自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之为色。何以故?色之自性无所有故。差别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生即有染,灭即有净;无生灭故,无染无净。如是诸句有如是义。如名取义散动者,谓如其名于义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言别别者,谓别别名。如义取名散动者,如义于名而起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假立客名,随起言说,非义自性有如是名。为对治此十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由此说为因,无分别智生。
「自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之为色。何以故?色之自性无所有故。」为了对治「有自性」这个散动,经里就说:舍利子,只是个名,叫色,安个名字而已,而这个色的自性是没有的。
「差别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差别就是生灭、染净、常无常等等。为了对治这个差别散动,经里就说自性是没有生没有灭,也没有染没有净的。「生即有染,灭即有净;无生灭故,无染无净」,生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染污;灭就是还灭,还灭就是清净。既然没有生灭,染污清净也没有。「如是诸句有如是义」。
「如名取义散动者,谓如其名于义散动」,在「名」上执著有个「义」。「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言别别者,谓别别名。」这个名跟义没有绝对关系,这个名是「客」,在这个东西上假立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在法上引起分别。这个名可以别别命名,取好多名,同一个东西,南方人北方人取的名字各不一样,都是「客」,以这个名词代表那个东西,并不是这个名词就是那个东西。欧洲人、美国人、非洲人对一个东西的取名都不一样,这个名词是假的,不能以名取义。
「如义取名散动者,如义于名而起散动。」反过来,在「义」上执著「名」,这个散动也要对治。「为对治此散动故,即彼经言:假立客名,随起言说,非义自性有如是名。」并不是说这个东西自身有这个名字,我们立一个名字,是为了言说,并不是这个东西上面就有这个名字。
「为对治此十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由此说为因,无分别智生。」这样的佛经你多去熏习,将来可以生无分别智。这里对《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解释,是依唯识宗三自性来解释的,你还可以依据中观宗去解释,依据《俱舍论》也可以解释。每一宗都有自己的解释,不要说我这个对,你一定错,不要去打官司。所依据的理论体系不同,解说的方式也就不同。这里是依唯识宗三自性来解释般若经的。(第十七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