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了十种散动。般若经为对治菩萨的十种散动,提出了十种对治,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作用。释文的结论是:「为对治此十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对治十种散动的;「由此说为因,无分别智生」,由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教法为因,将来就可以产生分别智的现行。

甲五 释妨难

乙一 异门无别难

论曰: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释曰:此义如前道理解释。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这个跟前面的问题相似。他说依他起自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三种,就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既然是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分了三个,那么这三个应当就是一个,应当没有差别。

回答:有差别。就是说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依他起,但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它不能是遍计执,也不能是圆成实。从那一个角度看,它是遍计执,从那个角度看,它不是依他起也不是圆成实。同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圆成实,就这个角度,它不是依他起也不是遍计执。所以,还是有差别的。这与前面说的「三自性非异非不异」的道理是一样的。怕人家搞错,以为三个东西是一样,所以再说一下,又一样又不一样,道理前面讲清楚了。

前面的所知依、所知相是最重要的两个。所知相讲完要考一下,借此复习一下,有好处。

摄大乘论释卷第五

乙二 名不称体难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 多名不决定 成称体多体 杂体相违故

法无而可得 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 亦复似虚空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依他起自性与遍计所执自性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遍计所执自性不称体的。为什么?(什么叫不称体?一般地说,「名」是依他起,错误的感觉的义是遍计所执。)不称体有几个原因:「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这是一个过失。「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这是第二个。「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这又是一个。

这里有两个颂,下边一点一点讲。

释曰: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分虽显现可得,而非称彼体。为显此义,故说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等。若依他起、遍计所执同一相者,应不待名,于义觉转。如执有瓶,若离瓶名,于瓶义中,无有瓶觉。若此瓶名与彼瓶义同一相者,瓶觉应转;以非一相,是故不转。由此,名义若体相称,则成相违。此中安立名为依他起,义为遍计所执,以依他起由名势力成所遍计故。

「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分虽显现可得」,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分好像是实在的东西,显现可得,「而非称彼体」,但是所显现的跟它真正的体不一样。「为显此义故,说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等」,这是长行里的那些话,下边打开说。

「若依他起、遍计所执同一相者」,前面提了问题: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执应当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有差别?这里答复这些问题。假使说依他起、遍计执是同一个相的、相同的,「应不待名,于义觉转」,那一个东西就不要依靠名言,你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实事并非如此,「如执有瓶,若离瓶名,于瓶义中,无有瓶觉」,例如一个瓶,「瓶」的名字没有,看了瓶这个东西,你就不会有瓶的感觉。「若此瓶名与彼瓶义同一相者,瓶觉应转」,假使这个「瓶」的名字跟瓶这个东西(义)是同一相,两个是相称的,「瓶觉应转」,你听到瓶的名字,马上瓶的感觉就会生起来;或者看到从未听过的瓶,「瓶」的名字也会想起来。「以非一相,是故不转」,因为它们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它(瓶的感觉)生不起来。「由此,名义若体相称,则成相违」,因此,假使名义是相称,是同一相的话,就与实事相违了。因为「名前觉无」,在没有说瓶名之前,我们看了瓶这东西,就没有瓶的感觉。

「此中安立名为依他起,义为遍计所执」,这个瓶是依他起,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遍计所执。依他起的名,你看到之后,这个遍计所执的义,你不会想起来,所以说名跟这个义,两个不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一个东西,你不要「瓶」这个名,你看了遍计所执的义,你就应当想起瓶的名字,但是没有,这两个东西不是相称的,看到这个不一定就想起那个,所以这两个是不相称的。「以依他起由名势力成所遍计故」,为什么「名」叫依他起?因爲依他起相是由遍计所执的名言熏习势力而生的,即由名言的势力成了所遍计(如言执义);另外,这个所遍计的义,当我们用名言去遍计它的时候,也就成了遍计所执。所以说「名」是依他起,所遍计的「义」是遍计所执。

这个是名跟义不相称:有名不一定就想起义;没有名,看到这个义也不能就想到它的名。名跟义不是一个东西,依他跟遍计,不是一个相。

又于一义有众多名。若名与义同一相者,义应如名亦有多种;若尔,此义应成多体,一义多体,则成相违。是故两性若同一相,则成第二相违过失。又名不决定,以一瞿声于九义转。若执名义同一相者,多义相违应同一体,则成第三相违过失,由执牛等非一相义同一性故。

「又于一义有众多名」,同样一个东西,名字有很多。「若名与义同一相者,义应如名亦有多种」,一个东西,例如花瓶,可以有很多名字,中国人可以给它取很多名字,海外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个名字叫花瓶。假使名与义(花瓶这个境)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名」很多,这个「义」也应当有很多。但是,名与义不是一个东西,尽管「名」那么多,「义」还是一个,所以说也不相称。「若尔,此义应成多体」,假使说名多义也多的话,那义——花瓶这个东西的「体」就很多,因为一个名有一个体。这就不对了。「一义多体则成相违」,同一个东西却有很多个体,这个不符合事实。这个「名」是指依他,「义」是指遍计,所以说名跟义两个是不相干的。尽管有多名,义还是一个。如果名跟义是一个东西,很多的名,这个义就有很多的体,这个就跟事实相违了。「是故两性若同一相,则成第二相违过失」,所以说,假使遍计执跟依他起是同一相的话,就会有第二个过失,一义由多名而成多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过失,「又名不决定,以一瞿声于九义转。若执名义同一相者,多义相违应同一体,则成第三相违过失。」瞿声有九义转,《俱舍论》(第五卷)云:「且如古者,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爲能诠定量故。」古印度的文字,有「瞿」这么一个字,「瞿声」就是这个字,有九个意义,就是一个名词可以有九种解释。这个「瞿」是能诠,所诠的义有九种。有一个颂就把这九种义说出来了:「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于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过去的这个「瞿」声安了九个义: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这九个意义都包含在「瞿声」里。我们查字典也是这样子,一个字有好几个解释。古代印度「瞿」这个字有九个解释,这是古代文字学里边的一个知识。这里引过来是说,如果名跟义是同样的,「瞿」这个名字有九个意义,那麽,多义的却成了一体,就与理相违了。一名有九个义,一个体里边有九个东西,那这是不合理,第三个相违。名字是一个,但是义有九个,这两个又合不拢(多义杂于一体,杂体相违)。前面第二个相违是一个义有多名;而这里多义却只有一个名,那麽这一个体里边应当有很多的义,那就讲不通。「由执牛等非一相义同一性故」,这里拿「牛等」来做比喻。「兽」里可以有牛、狗等,不是一个相,和方、地、光等等都不是一个东西,而它们包含的意思是一个,所以是相违的。

初一伽陀重显此义,于中成者,显依他起、遍计所执非一义成。

法无而可得等者,此一伽陀以幻等喻开悟弟子。弟子有二相违疑问:云何法无而现可得?云何无染而有清净?此中两喻释此疑问。如幻等者,譬如幻象实无所有而现可得;应知此中义亦如是,虽现可得而非实有。似虚空者,譬如虚空虽非云等所能染污,性清净故,而离彼时说名清净;当知诸法亦复如是,虽实无染,性清净故,然客障垢得灭离时,说名清净。

「初一伽陀重显此义」,第一个颂重新显示这个长行的意思。「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于中成者,显依他起、遍计所执非一义成。」成立什么?成立依他起跟遍计执不是一个东西。怎么成立的?「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这三个原因就可以成立依他起跟遍计执不是一个东西。假使是一个东西,那就有矛盾:称体相违故,多体相违故,杂体相违故,就有三个过失。

「法无而可得等者,此一伽陀以幻等喻开悟弟子。」以如幻如化的这些喻来开示弟子。弟子有什么疑问呢?「弟子有二相违疑问」,有两个相违的疑问:「云何法无而现可得?云何无染而有清净?」这个遍计执的法是没有的,「而现可得」但是我们又看得到。你说他没有吧,我们现前就看得很清楚。遍计所执是染法,是没有体的,没有染怎么有清净呢?圆成实是有的,有清净的圆成实。染污跟清净是相对的,没有染,该没有清净,这里却说染是没有的而清净是有的,这也是一个相违。两个相违:一个是没有体的现前却可以得到,一个是没有染却有清净。有人对这两个相违有疑惑。

「此中两喻释此疑问」,这里举两个比喻来解释两个疑问。「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这是两个疑问。「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以如幻、如虚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下边看注解。

「如幻等者,譬如幻象实无所有而现可得」。这个幻术过去在印度是都知道的,我们中国有变把戏的,但是这样用石头、木头变成象、马好像没见过,那么在印度是家喻户晓的,所以就拿来做比喻。譬如幻化出来的象马是没有的,但是「现而可得」,观众看起来实有象、实有马。「应知此中义亦如是,虽现可得而非实有」,虽然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有遍计所执这个东西,而它的体实在是没有,以幻象、幻马来作比喻。

第二个比喻,「似虚空者,譬如虚空虽非云等所能染污,性清净故,而离彼时说名清净」。既然没有染污,怎么有清净呢?乌云满天的时候,虚空有没有被污染了?没有!仅仅是给乌云盖住,虚空的清净并没有被它污染。假使把云拨开,就能见到天空原本是清净的。「当知诸法亦复如是,虽实无染,性清净故」,一切法也是这样,染污是没有的,清净是有的。染污是没有的,云并没有把虚空染了。「然客障垢得灭离时,说名清净。」当那些客尘障垢除掉之后,就说天空清净了,这个青天显出来了。虽然没有被染污,却可以说它清净了,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本来是没有染污,客尘障垢除掉之后,我们就叫它清净。所以说,虽然没有染污,而清净是有的。

这两个怀疑,就用两个喻来回答。因为道理不是那么容易领会,用两个比喻一说,基本上就可以简单地联想起来。所以以如幻来回答法无而可得,以如虚空来回答无染而有净。

乙三 依他都无难

论曰: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

若无依他起 圆成实亦无 一切种若无 恒时无染净

下面「依他都无难」,这又是一个问难。「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为什么显现为有的遍计执实无所有,一点也没有,而依他起却不是一切都没有?遍计执是依靠依他起而现的,所现的遍计执一点也没有的,而爲什么所依的依他起不是什么也没有,还是有一点的呢?

「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这是从果来回答:假使没有依他起,圆成实也就没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如果圆成实、依他起都没有,那什么都没有了。

「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染污的也没有,清净也没有,现在我们看到有染污、有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你说一切都没有,不对。这是说遍计所执是绝对没有的,依他起不能说全部没有。依他起没有了,过失很大:依他起没有了,圆成实也没有;圆成实没有了,清净、染污就没有。我们现见的清净、染污是有的,你怎么说没有?所以说这两个不是没有。

「此中有颂: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这个就是总结前面:若依他起没有,圆成实也没有。「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假使这两个都没有,没有染污也没有清净;既然没有染污,也谈不上清净,那修行也就徒劳了。

释曰:若依他起如所可得不如是有,既尔,何不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性亦应无有,何以故?由有杂染,清净有故;若二俱无,则一切种皆无所有。今当显此非都无有,有谤杂染清净过故。杂染清净既现可得,故此二性俱非不有。若执为无,则拨现有杂染清净,言无所有。

「若依他起如所可得不如是有,既尔,何不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既然依他起上的遍计执是没有的,为什么说依他起不是什么都没有呢?他回答,「此若无者,圆成实性亦应无有」,假如说依他起没有,圆成实也没有。因为在这个依他起上把遍计执去掉了就是圆成实;若依他起都没有,圆成实也应该没有。

「何以故?由有杂染,清净有故」,因为有从依他起而现的遍计所执,纔有清净的圆成实,因为圆成实就是把这个杂染去掉之后所显的清净。「若二俱无」,假使依他跟圆成实都没有,「则一切种皆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

「今当显此非都无有」,现在并不是两者都没有。为什么?「有谤杂染清净过故」,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有谤杂染、清净都没有的过失。

「杂染清净既现可得」,事实上有杂染、有清净,「故此二性俱非不有」,既然杂染、清净有,这个依他跟圆成实就不是没有,有杂染就是有依他起,有清净就是有圆成实。

「若执为无,则拨现有杂染清净,言无所有」,假使说两者都没有,把现有的杂染、清净都拨为无。就是说,有的东西拨为无,就是不如实,那就有过失。我们前面讲过,有的不能说它无,无的不能说它有;有的说它无是损减,无的说它有是增益。这两个边,增益边、损减边,都不是中道,都不符合现实。就是说虽然遍计所执没有,而依他起、圆成实是有的,不能说它没有。

下边要用经教来会通这个道理。

甲六 通契经

乙一 依三性通大乘经

丙一 通方广教

丁一 正释三性

论曰: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燄、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佛世尊在大乘法里边说方广教。方广教一般说就是大乘法,十二分教里有方广,不过我们说所有大乘经都叫方广。开显广大甚深的法性,这个叫方广。第一个,依三性通大乘经,先通方广教,解释三性。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这个教里边说,应该怎么正确认识遍计所执呢?从某一个角度说,一切法是没有的,自性空,无所有,毕竟无,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指遍计所执自性。当经里边说一切无所有,你要知道这是指遍计所执自性。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燄、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依他起应该怎么看待呢?经里边说如幻,如阳燄,如梦,如像,如光影,如谷响,如水月,如变化,经里面说这些东西,你就要知道说的是依他起自性。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经里边如果说四种清净法,你就应当知道他说的是圆成实自性。这就是点出来,当经里边讲什么的时候,这属于哪一个自性。讲无所有的时候,指的是遍计执自性;讲如幻如化如梦如像的时候,应当知道他说的是依他起自性;说四种清净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在说圆成实自性。

前面两个,如幻、燄、梦等讲过了;无所有也讲过。什么是四个清净法?要交待一下。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此中有二颂:

幻等说于生 说无计所执 若说四清净 是谓圆成实

自性与离垢 清净道所缘 一切清净法 皆四相所摄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这多个名相都是指自性清净。第一种是自性清净,经里边所说真如也好,空也好,实际也好,无相也好,胜义也好,法界也好,这些都是指自性清净。下面根据《无性释》做一注解。

「真如者,性无变故,是一切法平等共相。即由此故,圣教中说一切有情有如来藏。」这个是真如,没有变异的,真实的,「如」就是不变异。

「空者,谓于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永无所显真实理性。」在依他起性上边,遍计所执永远没有了,永远除掉了,所显的真实道理(理性),这就叫「空」。当然,我们这里要知道,唯识宗的这个「空」跟中观宗的「空」不一样。但我们现在暂时不作比较,不然会搞糊涂,一步步来,先把唯识的学好,再学中观才好比较。

「言实际者,真故名实,究竟名际。际声即是边际言故,如弓边际。」「真故名实」,它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究竟名际」,真实到究竟,边际到究竟了,再过去没有了。「际」就是边际的意思。

「言无相者,永离一切色等相故。」这些色等相,《俱舍论》讲了十种相,一切相都离掉。

「言胜义者,即是胜智所证义故」,无分别智所证到的境界叫胜义。

「言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此法界声是法界因,言如金界等。」一切清净法的根源。法界的「界」就是法界的因,例如「金界」,金矿是金的因,能产生金的因。

这里是依法相宗观点来解释这些名相。同样一个「真如」,法相宗有法相宗解释,空宗有空宗的解释,还有《起信论》《楞严经》又有各自的解释,不要混起来。名字虽然一样,体系不同,解释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查字典时要有眼光。你查「真如」,假使你在学法相宗,你该采取这个解释;你如果是在学中观,你就不能采取这个解释,否则你体系就混掉了,搞不清楚。这里我们学法相宗,就用法相宗的解释。这是自性清净,经上所说的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等等,就是指自性清净。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就是把自性清净上的障垢离掉。自性清净,障垢还在;离垢清净,把障垢除掉了。就像前面讲的,虚空,固然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云盖起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清净,只晓得自性清净;把乌云拨开了,看到清净了,就叫离垢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要证到清净的法,就要「得此道」,也就是修的圣道、无漏道,一切菩提分法,还有波罗蜜多,六度四摄等这些大乘法,都是能够证到真如的道,这个道是清净的。第三种清净是道清净,「得此」就是得离垢清净,得到离垢清净的那个圣道本身是清净的。

「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能够生起菩提分等圣道的这个境,「此境」就是能够生起这个道的境,是清净的境。这个境指什么?大乘殊妙的正法教,这个就叫做「生此境清净」。「由此法教清净缘故」,这个法教是清净的缘,就是前面讲的从最清净法界等流下来的那些法教。这个法教是得清净的缘,这个缘是因缘。「非遍计所执自性」,这个法教不是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是杂染的因,这个是清净的因,不一样。前面说过,「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从这个最清净的法界(离开了烦恼障、所知障)等流下来的,不是虚妄的。这个法教本身不是依他起(依他起是虚妄心,虚妄分别),这个是法界等流,不是虚妄的,所以说它也属于圆成实性。

「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这四个清净摄尽一切清净法,一切清净法都全包括了。经里说的一切清净法就是指圆成实性。

这是用法相宗的观点来看经时候,你该这么知道:经里说一切法无所有,那是指遍计所执性;经里说如幻如化如梦如像等等,那是讲依他起自性;经里边说四种清净,是指圆成实自性。经里边不一定给你说这是遍计执,这是依他起,这是圆成实,你要自己配,就以这个标准来配,这样就不会搞错。

「此中有二颂」,这里有两个颂作总结。「幻等说于生」,如幻如化如梦,这些说的是依他起,「生」是指依他起。「说无计所执」,说一切法无、没有的,指的是遍计所执。「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假如说到四种清净,讲的是圆成实性。什么叫四个清净呢?「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这个「清净」通上通下的——自性清净、离垢清净、道清净、所缘清净。道清净:圣道。所缘清净:大乘教法。这四种清净就是指圆成实性。「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一切清净法用这四种概括完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清净法。

释曰: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实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说一切法有如来藏。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远离烦恼所知障垢,即由如是清净真如显成诸佛。得此道清净者,谓能得此真如圣道即是清净,谓念住等菩提分法,及以一切波罗蜜多。生此境清净者,生此能证菩提分法所缘境界,生此境界即是清净,故名生此境清净,即契经等十二分教。何以故?若此圣教是遍计所执,应成杂染因;若是依他起,应成虚妄。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虚妄;既离二自性,故成圆成实。又此四种,于大乘中随说一种,应知是说圆成实性。于中初二无有变异圆成实,故名圆成实;后之二种无有颠倒圆成实,故名圆成实。

「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实有」,它本来清净的。「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说一切法有如来藏」,这是如来藏,就是说真如还没有离开杂染。

「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远离烦恼所知障垢」,这个垢指什么?烦恼障、所知障。它是脏的东西,把它洗掉了,是离垢清净。还没有离垢的时候,就像丢在粪坑里边的一块玉,虽然大粪把它搞脏了,但是玉本身没有脏,洗掉了,它就干净了。虚空喻也一样,乌云遮挡,虚空并没有被污染,乌云去掉了,它就现出来了。一个是没有现出来,一个现出来了。「即由如是清净真如显成诸佛」,这就是最高的成佛境界。

「得此道清净者,谓能得此真如圣道即是清净」,要得到这个离垢清净,就要修道,你不能天然而得到,要经过圣道的修持纔能得到。这个道也是清净的,能够证到真如的那些圣道本身也是清净的。哪些圣道呢?「谓念住等菩提」,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是「菩提分法」,「及一切波罗蜜多」,这些大乘的修法,都是得此道清净。

「生此境清净者,生此能证菩提分法所缘境界」,要生此能证菩提分法,你要缘什么境界呢?这就是佛的教法。「生此境界即是清净故,名生此境清净」,能够生此圣道的境界本身也是清净的,它的体就是契经等十二分教,大乘教法。

「何以故?若此圣教是遍计所执,应成杂染因」,为什么说这十二分教是清净的呢?假使你说圣教是遍计所执不是圆成实,那遍计所执是杂染的,这个圣教就成了杂染的因。「若是依他起,应成虚妄」,假使圣教是依他起,如幻如化的,那麽应当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虚妄」,因为它是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下来的,同等流类的,跟这个清净法界是同等的,当然不是虚妄的,清净法界不虚妄,由此等流下来的当然也不是虚妄。「既离二自性故,成圆成实」,它不是杂染的——不是遍计所执,又不是虚妄的——不是依他起,其他没有了,就是圆成实了。由此证明,这十二分教决定属于圆成实。

「又此四种于大乘中随说一种,应知是说圆成实性。」这四种清净法,在大乘教法里边随便说哪一种,你应当知道就是在说圆成实性。这就是说我们看经要会看了。大家知道《金刚经》的注解很多,其中有两部,一是世亲解释的,一是无著解释的,都是依法相宗的观点来解释,跟其他的有所不同。这两部都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藏经里有,恐怕看过的人很少。用法相宗三自性来解释《金刚经》的很少,一般都是用空宗的观点来讲,尤其是汉传的空观;用印度空观讲得比较少,现在是有,现在我们看《论》就最好。凡是你看到经里边讲的,不论四种里的哪一种,你应知道,这就是在说圆成实性。

「于中初二无有变异圆成实,故名圆成实;后之二种无有颠倒圆成实,故名圆成实」,「初二」就是自性清净、离垢清净,这两个没有变异的,是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满成就真实,是从没有变异的方面来说的,真如,如如不变,因为它没有变异,叫圆成实。后头两种是无有颠倒的圆成实性,圣道也好,教法也好,没有颠倒,后头两个从没有颠倒的方面来说的,它叫圆成实性。圆成实包括无变异、无颠倒二义,前面两种重点是「无变异」,后面两种着重于「无颠倒」。

后伽陀中具颂此义。幻等说于生者,谓依他起,此中名生。若于是处,说一切法譬如幻事乃至变化,应知此说依他起性。说无计所执者,若于是处,说无有色,乃至说无一切诸法,应知此说遍计所执性。

「后伽陀中具颂此义」,就是用颂把这个道理说出来。

「幻等说于生者,谓依他起,此中名生」,这个「生」就是指依他起,如幻如化的。依他起在这里叫「生」。「若于是处,说一切法譬如幻事乃至变化,应知此说依他起性。」假使经里说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水中月、如变化等等,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经里说的是依他起性。

「说无计所执者,若于是处,说无有色,乃至说无一切诸法,应知此说遍计所执性。」经里边假使说无有色,无有一切法,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这就是说遍计执,遍计执是没有的。说无的时候,例如《心经》里边说「无眼耳鼻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说的是没有遍计所执,遍计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等这些法是没有的,都是遍计所执性。

以上是说,当我们依三自性观点来看经的时候,应当这样分析。方法已告诉你了,说一切法无的时候,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说的是遍计执性;说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像的,那就是指依他起自性;说一切法是真实的,不论是不变异也好,不颠倒也好,都是说圆成实性。这个原则掌握之后,你就可以用三自性的观点去看经了,那就容易懂;否则,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就像前面引的一段《般若经》,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去看,你就不晓得在说啥东西。你有这个标准,这一句是说什么,那一句是说什么,都有一个定量。

经里用八个比喻来说依他起,下边就把依他起八个喻再仔细地说一下。

丁二 依他八喻

论曰: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治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治此疑说阳燄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治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治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治此疑,说光影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治此疑,说谷向喻。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治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治此疑说变化喻。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为什么经里边经常说依他起,要说如幻如化这些比喻呢?「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在依他起自性里边,要解除一般所谓虚妄的怀疑。「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虚妄疑怎么起的?那些有情怎么对依他起自性起虚妄的疑呢?「由他于此有如是疑」,虚妄疑到底什么东西呢?就是有下边那些疑: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什么实在的义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又看到这些东西,成为我们识所行的境界?这就把具体的疑给说出来:实无有义,境是没有的,怎么心可以缘它,成所行的境界呢?「为治此疑说幻事喻」。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既然没有义,而心王心所缘境而生,外境都没有,心王心所又怎么生出来呢?「为治此疑说阳燄喻」。

「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境界是没有的,怎么有爱非爱的受用呢?我们吃了好的就很高兴,人也胖起来,吃了不好的就不想吃,人也就瘦下去,这些是受用差别。既然没有义,境都没有的,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为治此疑说所梦喻」。

「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既然一切境是没有的,造的净业产生可爱果,不净业又产生非爱果,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境都没有,果的差别从何而来呢?「为治此疑说影像喻」。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治此疑说光影喻。」没有义,识怎么生出来?前面说心心法生,这里说种种识生。这有差别的,后边要交待,一个是定中的,一个是散心的。为了对治这怀疑,说光影喻。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治此疑说谷响喻。」既然没有外境,这些各式各样的言说怎么会生出来呢?为治这疑惑,就说谷响喻。谷响,住在城市里边的人没有听到过,山谷里咕隆咕隆的声音,没人说话,但声音很多。

「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治此疑说水月喻。」境是没有的,为什么定中确实取到了三摩地所现的境界?为治此疑,说水月喻,跟水中月一样。

「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无义,一切境界没有,众生也没有,为什么菩萨还要无颠倒心地去办利乐众生的事情,为此而故思受生呢?不是因为业报所生,而是心里边起个思心所故意去受生,为度众生而去受生,并不是我们因业报而受生,菩萨受生不一样的。既然无义的,众生也没有,能度所度都没有,生死涅槃也没有,「故思受生」,何必呢?就不要去做了,这是空事。「为治此疑说变化喻」。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就说一切法空掉了,自他都空了,我就成佛了,什么度众生啦,做好事啦,都是执著,都还没空彻底。持这种见的人很多,他们觉得没有事干了,无所事事。这完全是错见,没有把缘起性空这两个东西搞清楚,执到「空边」去了,这是很危险的,是断空。

这八个喻不是随随便便举的,为了要断众生各式各样的怀疑,所以佛说了八种比喻。

释曰:为此义故,于依他起说幻等喻,今当显示。此中虚妄疑者,谓于虚妄依他起性所有诸疑,为治此疑,说幻等喻,显依他起。若实无义,云何成境?为治此疑说幻事喻显依他起:譬如幻象,虽无实义而成境界,义亦如是。他复生疑:若无有义,即无所缘,诸心心法云何而转?为治此疑,说阳燄喻显依他起。此中阳燄譬心心法,水喻于义。譬如阳燄有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水觉;诸心心法亦复如是,由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义觉。

「为此义故,于依他起说幻等喻」,为了这个原因,对于依他起,佛就说如幻、如化、如梦等等。「今当显示」,下边就要打开来讲。前面说了很多,而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说,现在就说。每个喻都有它的意思,不是随便举的。

「此中虚妄疑者」,前面长行里边有「为除他虚妄疑故」,什么叫虚妄疑呢?「谓于虚妄依他起性所有诸疑」,虚妄疑就是在虚妄的依他起性上面产生了很多疑问。「为治此疑说幻等喻显依他起」,用如幻如化的喻来表示依他起的特征。所谓虚妄疑,就是在虚妄的依他起上边产生的很多怀疑。下边一个一个讲。

「若实无义,云何成境?」假使实在没有义(义就是所缘的境),怎么我们又成它为境界呢?「为治此疑,说幻事喻显依他起」,依他起的作用以如幻象来比喻。怎么比喻呢?下边就详细说。「譬如幻象」,这变化出来的象,「虽无实义」,是没有真正一头象的,「而成境界,义亦如是」,看把戏的人就看到确实有一头象出现,真的象的体是没有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头象。就是说依他起上面遍计所执的义是没有的,但我们又好像看到有,就跟这个一样。这是回答第一个疑,没有义,而所缘的境成立。

「他复生疑,若无有义,即无所缘,诸心心法云何而转?」他又怀疑了:没有义,所缘的外境就没有了,心王心所怎么生出来呢?我们讲了好几次,心王心所要缘境而生,根境相对生识,根不对境,识是生不出来的。既然没有义——没有所缘的境,心王心所怎么生呢?「为治此疑说阳燄喻显依他起」,为解除怀疑,对此说阳燄的比喻,以阳燄的比喻来显出依他起的这一方面作用。「此中阳燄譬心心法,水喻于义。」阳燄比喻心王心所,水比喻义(外境)。「譬如阳燄有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水觉」,阳燄就是太阳光照在沙漠上,地面热度很高,空气里边密度不一样,远远看过去,漂漂洋洋的好像是水面一样,有动摇。「虽无有义」,虽然没有水的实境现前,但是有水觉,我们眼睛看过去前面就像一片汪洋大水。「诸心心法亦复如是,由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义觉。」用阳燄法喻来对照,心王心所也一样是动摇的,虽然没有看到外境,但是我们产生外境的感觉,就像阳燄一样。用阳燄来比喻虽然没有所缘的境,而心王心所可以生起来。

是诸愚夫于此复疑:若无有义,诸爱非爱受用差别云何可得?为治此疑说所梦喻显依他起:如于梦中,虽无实义而见种种爱与非爱受用差别现前可得;此亦如是。于此复疑:净不净业义既实无,爱非爱果义云何起?为治此疑说影像喻显依他起: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此亦如是,应知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

「是诸愚夫于此复疑」,愚夫就是二乘人和凡夫。你给他讲了两个,还不够,他另外的怀疑又生了,「若无有义诸爱非爱受用差别云何可得?」你说没有义的——没有外境,怎么我有爱非爱的受用,有些受用很舒服,有些受用很痛苦,怎么会有差别呢?「为治此疑说所梦喻显依他起:如于梦中,虽无实义而见种种爱与非爱受用差别现前可得;此亦如是。」就像做梦,梦里边虽然没有真实的境界,但是你梦里边种种爱与非爱的受用都可以现起。梦见可爱的东西,高兴得不得了,非常舒服,甚至于醒过来还在笑;梦里看到可怕的境界来了,那你就害怕得不得了,甚至出一身虚汗,醒过来心还在跳,这个作用可以生出来。打个梦的比喻,现前可得,「此亦如是」。

「于此复疑:净不净业义既实无,爱非爱果义云何起?」凡夫的怀疑很多,说了那麽多,还要怀疑。外境是没有的,净不净业这些是没有义的,不论净业也好,不净业也好,这些东西是空的,是没有实在的东西,怎么会现出爱非爱的果来呢?这个爱非爱果的义又是怎么起来的呢?(这个「义」,凡是所受的境都在里边,不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环境,业也可以,果也可以,都可以被遍计为义。)净不净业是没有义的,爱非爱果这样的义怎么能看到呢?

「为治此疑说影像喻显依他起: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就是照镜子了,影像并不是实有的东西了。「即于本质起影像觉」,你到镜子里一看,就看到一个影像现出来。「影像义无别可得」,你要找影像这个东西,哪里找呢?找不到。「此亦如是,应知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虽然爱非爱的果义是没有的,而现前可得。如同影像一样的,影像这个东西找不到的,但是分明的影子你却看得到的。爱非爱果一样的,虽然爱非爱果也不是真实的,但是现前可得,当下还可得。

于此复疑:若无有义云何得有种种识转?为治此疑说光影喻显依他起:如弄影者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虽有多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可得。于此复疑:若无有义,无量品类戏论言说云何而转?为治此疑说谷响喻显依他起:譬如谷响,虽无有义而现可得;戏论言说亦复如是,虽无实义而现可得。

「于此复疑:若无有义,云何得有种种识转?」又怀疑了:没有义的话,怎么会有很多识生起来呢?「为治此疑说光影喻显依他起」,以光影的比喻来显依他起的作用。「如弄影者」,小孩子都弄过,在灯光下边两个手翻来覆去地弄出各式各样的影子出来,兔子、蛇、马都可以现出来。「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虽有种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这个光影现的东西是没有的,它只是光线在变化,你说有这个兔子出来了吗?没有,这个狗啊、猫啊,什么都没有的。「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可得」,虽然没有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出来。

前面是心王心所能生,这里是识能生,看起来象是一样,却有差别。我们用《无性释》来补充一下:「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他看到镜子里边一个像,就说:我看见一个东西了,一个像来了!实际上这个象是啥东西?就是你自己的影子,并没有另外一个像。「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非等引地不是定地,没有入定的时候,善恶思业这个业是以思心所为本体(我们前面讲过,动身思、发语思、决定思、审虑思)。善恶的思业,它的本质就如自己的脸,影像果生,如同由自己脸生个影像一样。你说果有没有?并没有,就是从本质而生的,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果,但是果的相是看得到的。「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种种影,定等地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定里边种种识,虽然没有境,也可以生。这就是说:一个是定中的,一个是非等引地的。这两个看起来相似,但是一个指定中的,一个是非定中的,有差别。

「于此复疑:若无有义,无量品类戏论言说云何而转?」假使说义没有,各式各样的言说从哪里来呢?东西都没有,这个言说从何而来?我们说话都要依据东西的,这是长的、圆的、好的、坏的,昨天怎样,今天又怎么样,这些话无量多了,但是东西都没有,你说啥呢?这些戏论言说是从哪里来呢?「为治此疑说谷响喻显依他起:譬如谷响,虽无有义而现可得」。山谷里的声音轰隆轰隆地响,它有什么义呢?它根本没有义,没有人在说,而这个声音却可以听到。「戏论言说亦复如是,虽无实义而现可得。」同样,虽然没有义,戏论言说也可以生起来,就像谷响一样,「虽无实义而现可得」。

于此复疑:若无有义,云何世间定心心法有义可得,由说定心能如实知如实见故?为治此疑说水月喻显依他起:譬如水月,其义实无,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而现可得;定心亦尔,所缘境义虽实无有,而现可得。水喻其定,以是润滑澄清性故。于此复疑:若有情义实无所有,云何证真诸菩萨等作彼利乐,觉慧为先,彼彼趣中摄受自体?为治此疑说变化喻显依他起: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虽无,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

「于此复疑:若无有义,云何世间定心心法有义可得,由说定心能如实知如实见故?」你说义是没有的,为什么世间入定的时候他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三摩地里边有东西,定心里边可以如实知道,如实看到一些东西。「为治此疑说水月喻显依他起」,以水月喻来显示依他起。什么叫水月喻呢?「譬如水月,其义实无」,水里的月亮是没有体的,「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而现可得」,这个水洁净、不动,就可以照外境,空中的月亮可以照到水里边来。「定心亦尔,所缘境义虽实无有,而现可得」,定心也是一样,它是润滑澄净,虽然所受的境是没有的,却可以现出东西来。「水喻其定,以是润滑澄清性故」,水譬喻定,这个境界就是水里的月亮。只要水澄清,水里的月亮就可以现出来。

我们朝五台山的时候,有个明月池,他们说有个小洞,看进去可以看到月亮,水底下可以看月亮,这是个神奇的事情。我们看了半天,一片黑,啥都没看到,二十多人啥都没看到。有个赶骡子的,他说我看到了,月亮跟天上一模一样的,等等,说得很奇。当时我们也莫名其妙。白天又没有月亮,却在明月池里可以见月亮,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是闲话,我们不去管它。

「于此复疑:若有情义实无所有,云何证真诸菩萨等作彼利乐,觉慧为先,彼彼趣中摄受自体?」还要怀疑:你说众生都是空的,补特伽罗我是没有的,菩萨为什么还要去救他?这个义可以指各种境,这里指有情。证了空性的菩萨他知道一切法自性空,怎麽还要去做那些有情利乐的事情?「觉慧为先」:他投生不是迷的,他依觉慧为先来「彼彼趣中」,各个趣里边,地狱也好,饿鬼也好,畜生也好,人趣也好,天趣也好,都要去救。「摄受自体」:显现他的身,就是去那里示现。众生都没有,这个证了空性的菩萨为什么还要到各种趣里边现身,去做那些度生的事情呢?

「为治此疑说变化喻显依他起」,以变化这个比喻来显出依他起的作用。「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虽无,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由变化者的力量,可以办成一些事情,并不是说变化毫无作用,变化可以成办事情。这里也是一样,他到处示现身体,虽然说众生的体是没有,自己也是如幻如化的,但是可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个可以做到。因为众生还在迷,还执著有我,你是觉了,你去做利他的事情(度脱众生)并不是无意义,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下面,世亲菩萨又举了八个喻所表示的其他意思。

复有别义,世尊意说幻等八喻,今当显示。此中幻喻,为治眼等六种内处:应知显示眼等六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说阳燄喻,为治器世间:由彼大故,于阳燄中实无有水,动摇力故似水可得。说所梦喻,为治色等所受用境:显如所梦,色等实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说影像喻,为治身业果:显善不善身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响喻,为治语业果:显语业因,感语业果,犹如谷响。意业三种: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三闻种类。说光影喻,为治非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治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治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犹如变化。

「复有别义,世尊意说幻等八喻,今当显示。」这个也没有说完,世尊的意思很多,他说了一个又说一个。如果再说第三个,也可以,以菩萨的智慧,再多也能说,可我们就搞不清楚了,所以,说两个也差不多了。

「此中幻喻,为治眼等六种内处:应知显示眼等六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现可得。」眼等六种内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这六个根跟幻象一样的,虽然没有体,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而现可得」,我们现在确实眼睛能看,耳朵能听。

「说阳燄喻,为治器世间:由彼大故,于阳燄中实无有水,动摇力故似水可得。」器世界好像阳燄,器世界很大,阳焰一片,一片汪洋大水一样,虽然没有水,但是阳焰动摇好像有水,这个器世间虽然没有,但是我们看起来还是有这个器世间,好像阳焰一样。

「说所梦喻,为治色等所受用境:显如所梦,色等实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梦里边看到一些东西,有生欢喜的。《无性释》举例说梦里见了女人,就起了很大的贪心,爱非爱受用就起来了。但是这个女人哪里有呢?根本是空的。同样,梦里梦见狮子老虎又起了很大的恐怖心。这些又在哪里呢?根本没有,但是作用是有的。

「说影像喻,为治身业果:显善不善身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以影像喻,对治身业果的实执。

「说谷响喻,爲治语业果:显语业因,感语业果,犹如谷响。」说谷响喻对治语业果的实执。语业的因是没有的,语业的果也是没有的,但是能感果。就像谷响,山里边轰隆轰隆的谷响,没有东西,却有这个声音。

意业有三种:一是非等引地,不是定地的;二是等引地,定地的;三是闻种类的,闻思修一类的。「说光影喻,为治非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治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治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犹如变化。」

他对这八种喻作了两种解释,这是菩萨的广大智慧。佛说的八个喻,我们要以这两种方式去体会。你有智慧两种都抓住,没有智慧抓一种。一般的注解就是前面那一种,后面的就没有说了;也有说的,就看智慧大小了。这个比喻,道理也是很深,很难听了一道就知道。你好好去体会,慢慢去思惟。怎麽思惟呢?自己回去一个人思惟;或者集体讨论,依靠大众的力量来思惟,深入地分析下去。闻慧是浮在面上的,要深入,就要靠思。(第十八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