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到八个喻,《金刚经》也有这些喻,很多经都有。说八个喻目的在哪里呢?按唯识观点看,就是在说依他起,依他起从种种方面不同的角度看就是有八个喻,从某个角度说是用这个比喻,从另一个角度说用那个比喻。这里的阳焰喻和光影喻,根据《无性释》,前者是指散心,后者是指定心。从世亲菩萨解释的来看,阳焰喻好像是显示虽然没有境也能生起心心法;而光影喻显示心心所法这个识虽然也是没有义的,不实在的,但是它也能生起。一个是没有境能生心,一个是所生的心本身也是无义。世亲菩萨的意思好像是这样的,倾向于这一方面。总的来说,世出世间的种种事例,散心的、定地的等等,用这八个喻就可以全部解释完了。

丙二 通梵问经

论曰: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前面通的是方广教,现在是通的《梵问经》(即《思益梵天所问经》)。

我们说,菩萨造论,都是解释经的;《摄大乘论》也是解释经的,这里尤其是解释《般若经》的。这里,对佛说的很多经文,用唯识的观点来解释。我们上一次不是说过嘛,《金刚经》用唯识的观点讲,恐怕一般人还很少见到,而无著、世亲都有《金刚波罗蜜经论》,就是依三自性来解《金刚经》的。同样,这里以唯识的观点来解释《梵问经》。

「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梵问经》说如来不得生死也不得涅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没有注解,你就搞不懂:生死也不得,涅槃也不得,什么都没有,这个佛干啥呢?这个意思就想不透了。那么依唯识的观点:「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依他起是一个媒介的体,遍计所执自性或圆成实自性都是依于依他起自性的,由此而密意说生死涅槃没有差别。遍计所执是生死,圆成实性是涅槃,这个两个都融合在依他起性里边,没有差别。

「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依他起性,当你起遍计所执的时候,就有生死流转杂染;当你证到圆成实的时候,就是涅槃,自性涅槃,证到了就是离垢清净了。

释曰:如是三种自性相法,所说契经悉皆随顺,今当显示。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者,问。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者,答。次当广释。依他起自性非定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亦非定涅槃,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说一性。由此自性,若得一分,余分不异,依此意趣,于彼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如是三种自性相法,所说契经悉皆随顺,今当显示。」你要用三自性的方式来讲,所有的经都能够讲得通,这叫随顺。下面就来显示《梵问经》的意思。

「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这是问。「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这是答。一问一答。他把原文的问答给你标清楚。

「次当广释」,下边打开来解释。「依他起性非定生死」,依他起性不一定是生死,为什么?「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从圆成实那一分来说,它是涅槃。所以说这个生死就不一定是生死,从另一边看是涅槃。「亦非定涅槃,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故」,依他起性也不一定是涅槃,因为从遍计所执方面看它是生死。依他起两边都沾着,既不一定是生死,也不一定是涅槃。从圆成实一分说,它不定是生死;从遍计所执那一分来看,也不定是涅槃。「是故不可定说一性」,所以你不能绝对地说一定是什么。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两边都沾,因为依他起通两边。

「由此自性,若得一分,余分不异」,这个依他起自性,你得了一分,而另一分也不异,就是这两分没有差别。就是说,从两边来看,不是一边看。若盯着一边看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余分不异」了。假如你单从这个遍计所执看,它就是生死;你单从圆成实一边去看,它就是涅槃。而从两边看,这一边跟那一边都不是,两个都不是,这就是这里无差别的密意。

「依此意趣,于彼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依他起性本身是不定的,它也可以说是生死,也可以说是涅槃。从圆成实来说它不得生死,从遍计所执那一分来说又不得涅槃,所以说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这是从依他起性通两分来说的。这里就要注意:不要偏执一分,这是从依他起性来说。如果你偏执遍计所执,那没有话说,决定是生死不是涅槃;假如你偏重圆成实而说,决定是涅槃,也不是生死。你从通两分的依他起性来说,既不是生死,因为它是圆成实;也不是涅槃,它还有这个遍计所执。所以说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从唯识观点来看,这些话是这样讲,而从中观宗的观点看,不这样讲。这就是说,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体系,唯识宗以三自性做理论体系的核心,就以这个方式来讲,中观有中观的讲法,其他的派又是其他派的讲法。不能说,他讲的就是错,这个讲的就是对。都可以,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学过《俱舍论》的就知道,迦腻色迦王请了很多僧人应供,最后问义的时候,各僧人说的都不同。他就去问国师,国师就说,各派说的话虽然不同,但是你依任何一派去修,都能成道,只是方法不同。因为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到家还是一个。这里是以唯识宗观点来解释这部经所说的「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从依他起性通两分来说的。

下边通《阿毗达磨大乘经》。

丙三 通阿毗达磨大乘经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鍊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佛说,法有三种:一种杂染的,一种清净的,一种是通两边的。依什么密意这样说?这是问。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这是解释《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这段文的密意。

「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这里面道理不好懂,打个「金土藏」的比喻来显示。金土藏就是金矿。「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世间的金矿里边有三个东西,可以比喻这三个法:杂染分、清净分、彼二分。一个是地界,什么叫地界呢?硬的叫地界;第二是土,杂质;第三是金,纯粹的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在金矿里边主要是金,表面上看是土,但不是真正的本质,本质是金。「土非实有而现可得」,土并不实有的,但是没有炼之前看起来就像一块土,金的颜色不显。「金是实有而不可得」金在金矿里边,实在是含有金,但是「不可得」,这表面上看不出是金,就像一块石头。「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用火炼金矿的时候,土石的相就不见了,不再像一块石头,金光闪闪的金相就现出来了。「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地界这块硬的东西上边,土石显现的时候是虚妄显现,不是真的,表面上看起来像一块土石。「金显现时真实显现」,而金矿实际含的是金,金显现的时候是真实的显现,本质显出来了。「是故地界是彼二分」,所以地界这块坚硬的东西两分都有。

比喻要跟法联系起来回到(识)法上来,「识亦如是」,这识就是依他起。「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无分别智比喻为火,就像金矿没有炼的时候,在识这个金矿里边,所有的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出来,大家都看得到,所有真实的圆成实自性隐在里边,没有显现。就是说金矿在没有火炼的时候,看到的是虚妄的土、石头的假相,真的金子还没有显出来。「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别识(就是前面讲的十一种识)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的时候,「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无分别智火去烧依他起的时候,遍计所执就不见,圆成实就显出来,就像金矿显出金相来一样,所有的虚妄遍计所执自性就隐下去,照破了,没有了。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所以,虚妄分别的识(即依他起性)是有二分的,就像金矿里边的地界一样,有土也有金,没有烧炼之前,土显金不现;烧炼了之后,土不见金现了。无分别智没有生起来的时候,依他起上边显出来的就是遍计所执性;无分别智生出之后,见到的是圆成实性。所以依他起性通两边。以这样的观点来解释阿毗达磨经所说的三分(清净分、杂染分、彼二分)——三自性来解释是最恰当了。

释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由此密意说有三法:一杂染分,谓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故;二清净分,谓圆成实自性是清净故;三彼二分,谓依他起自性通彼二故。为显此义,以金土藏为其譬喻。此中藏者,是彼种子。言地界者,是坚硬性。土之与金,是所造色。于此喻中三法可得,谓此藏中,先时有土相貌显现,后时金相方乃可得。为显金相后方可得,说火烧鍊后可得,故金真实有。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由此密意说有三法」。哪三法呢?一个杂染的,「谓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谓圆成实自性」,本身是清净的。第三种,彼二分,两个都沾,「谓依他起自性通彼二故」,依他起自性通圆成实性,又通遍计所执性。到底通哪一个,就看无分别智有没有:没有的话,就是遍计所执;无分别智生了,就是圆成实性。得到圆成实性就没有遍计所执,起了遍计所执就没有圆成实性。

「为显此义,以金土藏为其譬喻。」这道理比较深隐,不好懂,爲了要使这道理明显一些,就用金土藏——金矿来做个譬喻。「此中藏者,是彼种子」,金土藏,藏是种子,一般说就是矿。「言地界者,是坚硬性」,地界是坚硬性,地水火风里边坚硬的叫地界。「土之与金,是所造色」,土跟金是所造色,地是能造四大中的地大。一个是能造四大,一个是所造色。

学过《俱舍论》的一听就知道,没有学过的问题又来了,什么所造色、能造色。简单地说,地水火风是能造四大,由地水火风造出来的就是所造的色法,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所造色,能造色隐在里头。屋子是坚硬的,就是地大。能够凝聚起来,不散成灰、沙土一样的,那就是水大,把它凝聚起来了。里边是坚实的吗?里边有很多空隙,学过科学的知道,原子里的电子不断地在运动,这运动就是风大。它有温度,就是火大。冬天冰凉的,有什麽温度?冰凉的,还是有温度,绝对的零度要摄氏零下二百多度,所以就是零度还是有温度。这就是地水火风。我们所看到的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所造出来的,叫所造色。

「于此喻中三法可得,谓此藏中,先时有土相貌显现,后时金相方乃可得。」这比喻里有三个法,种子(矿)里原先显出土相,后来金相现出来。「为显金相后方可得,说火烧炼后可得故,金真实有。」圆成实与金相一样的,不是天生就现出来的,它被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盖住了,一定要经过修炼,得到无分别智以后圆成实纔现出来。金也是一样,不是马上就看到,要火烧炼后纔可得。金矿未经烧炼的时候,看到就是石头,看不出金子,一炼之后金就现出来;圆成实的金,要修行以后纔能证到,不是一下就证到,那就是要加工用行,必定要修。有的人说:无修无证,不要修,修它干啥?本来是佛。这是不对的,非修不可;不修的话,金相不现的。这是说火烧炼后才可得,得到的金是实在的有,表面现象的土是假的。

以上是说,阿毗达磨经里边所说的三分中,杂染分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清净分是圆成实性,通二分的就是依他起自性。怕你不懂,就说个金矿喻,法与喻一合,容易懂一些。

下边,又通其他的经。

丙四 通余经

丁一 长行

论曰: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在其他经里,有的时候佛说一切法是常,有的时候说一切法是无常,有的时候又说非常非无常,好像佛随便说的,这有什么密意呢?

有些所谓佛学家,专门研究文字的,就说佛的话是乱说,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一会儿说空,一会儿非空非不空,好像是没有体系。研究到最后,就说佛经是毫无体系的大杂烩。甚至于说,佛的圣诞日,汉传的是四月初八,藏传的又是哪一天,南传的又是另外某一天,各式各样传的,据说有好几十种。他们最后下一个结论,说佛是没有的,否则圣诞在哪一天怎么会都搞不清楚?以这样的态度去研究佛经,于是把什么都推翻了。

以前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个中国佛学院的学生,佛经学了十二年,学习巴利文系的,应当说他学问很大。他回来了,他说:嗨呀!你们还在念经、还在学佛啊?佛教是没有的!怎么没有呢?他说佛讲的喜马拉雅山顶上有忉利天,我们探险队登上最高峰,什么都发现了,冰山雪地,哪有忉利天呢?忉利天没有的话,夜摩天哪里会有呢?夜摩天没有,兜率天也没有,乃至色界天也没有,色界天没有,哪有禅定呢?禅定没有,修什么东西呢?就不要修,全部推翻。这个是他们佛学院的某些教授所教的佛教——教授的佛教,以有局限性的科学观察结果来推论这广博深远的佛教,结果得了这么一个错误结论:什么都没有。

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报还是有的,很快就来了,他被游街。一般游街是挂牌子,而他就被挂了块门板,什么门板呢?山西的榆木,是最厚最重的木头,木料最好的,一个榆木的大门板挂在他颈子上,叫他游街,走都走不动,还要游街,这是花报。

佛这个话到底怎么解释?有何密意?一会儿常,一会儿无常,一会儿又非常非无常。这是有密意的,不是乱说的。「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依他起自性,假使从圆成实性那边说是常的,不变;从遍计所执来说,是无常的;「由彼二分」,从依他起本身来说,非常非无常。由圆成实,所以不是无常;由遍计执,所以也不是常:既非常又非无常。这并不是乱说,是从不同角度来说,从这个角度说是这样,从那个角度说是那样,那就很科学。佛说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有依据的,我们不能从表面理解,「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记得《维摩诘经》有个无二品,《六祖坛经》也讲无二,各有各的解释,依法相宗就用三自性来解释。他说圆成实性是常的。这个常不是执著常见的常,执了常见的常是遍计所执执的。圆成实性是常,是跳出常非常的常。因为佛看到有些众生怕一切断灭,不敢修,于是就留个东西,说圆成实性是常的。遍计所执性是无常的,这无常是说没有「常」,「常」无。《无性释》说:「遍计所执自性分边体是无常,此常无故。此性常无,故名无常;非有生灭,故名无常。」遍计所执的常是永远没有,叫无常,没有常。从依他起自性来说,因为有圆成实,就是非无常;因为有遍计执,就是非常,所以说非常非无常。佛经里边一会儿说常,一会儿说无常,一会儿说非常非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就像前面说的「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一样,其它的也如此,下边可以推论。

「苦乐无二」。苦,遍计所执性。乐,当然是圆成实性。这个我们不要以世间的苦乐来看,我们说是离开苦乐的乐,就是极乐世界没有苦的乐。如果执著与苦相对的乐,也陷入苦乐二边去了,那不是中道。(常,也是离开了一切生灭无常之后所显的那个,不是与无常相对的那个常,相对的那个「常」就是常边了。)

「净不净无二」。净的是圆成实性,不净的遍计所执性。

「空不空无二」。空的是遍计所执性,不空的是圆成实性。「不空」指「无我性」有,因为佛怕有些人什么都空掉,没有着落,就留一点点东西,以后再说。

「我无我无二」。「我」虽然没有,「无我」还是有的,不空圆成实性。虽说「无我」有,并不是一个「大我」,这个又不能说。「我」是没有的,前面已经说了,什么「我」都没有,「小我」没有,「大我」也没有。「我」是没有的,但是「无我」是有的,这个「无我」不能作「大我」讲。你说的「大我」还是落在「我」的范围里去了,还是要「无我」。那么,「我」是遍计所执,「无我」是圆成实,所以说是「无二」。我们没有说有个「大我」,并不是小我大我无二,而是「我」跟「无我」无二。

「寂静不寂静无二」。寂静是圆成实性,不寂静的是遍计所执性。

「有自性无自性无二」。这里世亲跟无性都没有交待有自性无自性的含义。很多注解说,有自性是指圆成实性,无自性是指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没有自性的,圆成实性是有自性的。但是我们依据后文,世亲菩萨的意思是,有自性的是遍计所执,无自性的纔是圆成实。所以说我们要根据世亲菩萨的原意:有自性的是遍计所执,无自性的是圆成实。这个怎么知道呢?《世亲释》第六卷说:「以如愚夫所取遍计所执自性不如是有。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说我们根据世亲菩萨的这个意思说,有自性的是遍计所执,无自性的纔是圆成实性。

「生不生无二」,生是遍计所执的,有生灭的;不生,就是圆成实性。有生就有灭,遍计所执是灭,不灭的就是圆成实性。

「本来寂静」是圆成实性,「非本来寂静」是遍计所执。

「自性涅槃」是圆成实性,「非自性涅槃」是遍计所执,而依他起既不是自性涅槃,又不是非自性涅槃,所以说无二。

「生死涅槃」也是一样:「生死」指遍计所执,「涅槃」是圆成实性,在依他起性里边,既非生死又非涅槃,无二。

经里经常出现的这些话,按一般理解,就感到很迷惑,相反的两边怎么说是无二,既不是这个又不是那个。若以三自性来讲,像套公式一样,一套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费解的。

「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佛说的一切差别语,很深密的话,你只要通达三自性,马上就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常无常、苦乐、净不净等门,下面有个颂来总结这个道理。

丁二 偈颂

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 如现非一种 非法非非法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开显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 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 是故说为有

自然自体无 自性不坚住 如执取不有 故许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 后后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 自性般涅槃

「如法实不有」,这个法本身是虚妄的,没有的,这是从圆成实性来说。「如现非一种」,但现前看到的有各式各样的,千变万化的,遍计所执。「非法非非法」,从依他起来说,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故说无二义」,所以说这两个没有差别。这是总结前面的「常无常无二」,等等。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依一分来说,就是依圆成实或者依遍计所执来说,一个是有,一个是非有;从依他起两边来说,既非有也非非有。这还是前面的总结。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我们看到的是遍计所执,实际上是没有的,所以说是无,「无」就是圆成实。「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但是显现的东西,我们凡夫还是看得到,说为「有」。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这是讲无自性,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这是通二乘的。「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没有自性的,这个是大乘的。就是说遍计执取的那些自性是没有的,叫无自性。「无自性」,下边讲了很多,有共二乘的无自性,有不共的大乘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因为没有自性,就可以依次成立没有生、没有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些都可以成立。如何成立?下边仔细要讲。

释曰:伽陀义中,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者,如其次第释非法非非法因缘。由实不有故非法,由现非一种故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依一分者,谓依一边。开显者,说示也。或有或非有者,或是有性或是无性。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者,取依他起具二分性,说为非有及非非有。如显现非有者,如现所得不如是有。是故说为无者,由此义故说之为无。由如是显现者,由唯似有相貌显现。是故说为有者,即由此义说之为有。

第一个颂中,「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依次解释「非法、非非法」的因缘。「由实不有故非法」,这些显现的法不可得,本来是没有,这是从圆成实性分来看的。「由现非一种故非非法义」,假使从遍计所执分看,就有千变万化,很多,不但是有法,而且非一种的法,所以说又是「非非法」,也不是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从依他起来说,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说这两个是无二,没有差别。

第二个颂中,「依一分」,指依一边,依圆成实或者遍计所执。「开显者,说示也」,怎么开显呢?以一边来讲。「或有或非有者,或是有性或是无性」,就是说以遍计执来看,有这个东西;以圆成实来看,这个所现的是没有。「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者,取依他起具二分性,说为非有及非非有」,因为有圆成实性,就不是遍计所执性;因为有遍计所执性,就不是圆成实性。非有非非有,两个都不是。

「如显现非有者,如现所得不如是有」,现在所看到的不是这样有的。「是故说为无者,由此义故说之为无」现在我们看到的遍计所执的东西实际没有,所以说它是无。「由如是显现者,由唯似有相貌显现」,但是它好像有这个东西显现,我们执为实在是有的,这个「是故说为有」,就遍计所执这一分来说它是有的,而从圆成实来说所显现的东西是没有的。「即由此义说之为有」,一个是有,一个是无。从依他起来说,非有亦非无。

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此复一种无自性意;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后无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者,此无自性不共声闻,以如愚夫所取遍计所执自性不如是有。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由无性故成者,由一切法无自性故,无生灭等皆得成就。所以者何?由无自性故无有生,由无生故亦无有灭,无生灭故本来寂静,本寂静故自性涅槃。后后所依止者,是后后因此而得有义。

「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下边要比较广地说一切法无自性的意思。

「自然无者,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离开一切缘,它自己生的叫自然有;自然生的是没有的。「是名一种无自性意」,一切法没有自体的,它以众缘和合而生,所以说自然有的这个法是没有的。这是诸法无自性的第一层意思。

「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这个自体无,是说它灭了之后不能再生。我们看一切法不是生灭生灭、不断地在生灭嘛?不断生灭,缘一兜起来又生。第一个生了之后灭掉了,第二个生的缘具足了又生,并不是第一个法生了之后不灭,永远住下去,并不是这个意思。生了之后它不能住,马上灭掉,但是其他的法缘还在,又生起来。所以说法灭掉之后不会生了,这是说无自体,这是诸法无自性的第二层意思,「此复一种无自性意」。

第一种无自性,是说它不是自然生的,而是因缘和合而生;第二种无自性,是说生了之后马上要灭,不能住的。

「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刹那后无力能住」,前面是说不再生,这里是说不能住。不再生就是说因缘和合生了这个法,生了之后就灭,灭了之后不会再生。这个怎么再生呢?其他的因缘把它兜起来再生。这里说,生了之后它住不住的;不但不能生,它自己也不能住下去,「故无自性」。这是诸法无自性的第三层意思。

「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一切法要因缘和合纔生,生了之后不能再生,生了之后也不能住,这三种无自性义声闻乘也有。

下边一个,不共声闻的诸法无自性义。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我们遍计执取的那些显现的假相是没有的,所以说无自性。这个诸法无自性义是唯识宗特有的,「此无自性不共声闻,以如愚夫所取遍计所执自性不如是有」,这个是没有的,是由遍计所执而显出来的,就是说绳子上的那个蛇是没有的。它是绳子,怎么是蛇呢?这个蛇的自性是我们执著而有的,不是本来有的。这个无自性是唯识宗的、不共二乘的无自性。「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因为这层意思,根据大乘唯识宗的道理而说一切法无自性。

这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无自性」不是指遍计执,而是指圆成实。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说没有自性就是对的。遍计执嘛执著有个自性,执著有个蛇是遍计执;这个蛇的自性没有的,这样说是对的,就是「我」性是无,无我了。一个是遍计执,执个「我」(「自性」跟「我」的意思相通);圆成实是无我,没有自性的。所以,前面说的无自性作圆成实解,也是根据这里的话。

「由无性故成者,由一切法无自性故,无生灭等皆得成就。」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依次都能够成就。怎么成就呢?「由无自性故无有生,由无生故亦无有灭,无生灭故本来寂静,本来寂静故自性涅槃。」前面有了,后头就会有。「后后所依止」,后面那个依靠前一个,再后一个依靠这一个,一个一个依下去。「是后后因此而得有义」,前面的是后面的因,后面那个又是后后的因。后面的因前面的,就可以得到它的结论,就是理论可以得出来了。

以上是说,佛经里有很多不好懂的,好像是双关的,好像是犹豫不定的,若用唯识宗的三自性来解释,都可以用把它肯定下来,没有什么混淆的。

下边四种意趣、四种祕密。

乙二 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

论曰: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祕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这个很重要,记得我们在讲《唯识二十论述记》的时候,就讲起过四种意趣,所引的注解就是《摄大乘论》的这一段。这里讲,经里边的话我们不能依文解义。佛讲经有四种意趣,还有四种祕密,要用这四种意趣、四种祕密来看佛说的话,不要从字面上、表面上来看。所以说「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祕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一切佛说的话要根据这四种意趣、四种祕密来抉择,了解他的意思,不能照你自己心里想的来解释。

哪四种意趣呢?「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胜观佛就是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曾于过去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就叫胜观佛。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是毗婆尸佛,毗婆尸佛是过去七佛之一,怎么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呢?这是从他们的法身平等,所修的功德平等来说的,这是「平等意趣」,并不是说他们就是一个人。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佛在有的经上说:你只要念诵多宝如来的名号,你可以在无上菩提上得到决定。「决定」就是给你授了记。这个好像很便宜,这样的人很多。我们念五字真言「嗡阿巴杂那的…」,念嘛,决定会成佛,你已经念了很多「嗡阿巴杂那的…」,你现在成佛了吗?这是「别时意趣」,是将来会成佛,不是说现在马上了,别时意趣!「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更多了:你好好发愿,求生西方,将来就生西方去了!你说是决定生的,而他们说发愿的很多生西的很少,这是净土宗本身说的话,难道这个话是骗人的?不是,别时意趣!你只要现在发愿了,将来总有一天会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因缘要足够,因缘不够的话,你还得在娑婆世界待一段时间。《法华经》说若人进了庙,只要一点头,一合掌,皆共成佛道。那很便宜了,我到庙里去合个掌,点个头,磕个头,成佛道了。有没有啊?没有,怎么说呢?别时意趣!一颗种子种下去了,将来决定会成佛。所以说不要把话看成死板板的,好像佛的话不兑现,我拜了那么多佛,没有成佛啊。那是将来嘛!你要把意思领会到,这是别时意趣,不是说现在。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经里这么说,你要逢事亲近供养跟殑伽河沙一样多的佛(殑伽河就是印度恒河,《金刚经》经常说的,这恒河里的沙无量无边不可数),你要供养承事那么多佛之后,大乘的法你纔能解义,纔能够懂。那《摄大乘论》我们不要学了,我们又没有承事过恒河沙数的佛,那你不会解义,解不了,你白白学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啊?这是「别义意趣」,这个「解」是证解,是亲自证到,而依文解义,凡夫也行。所以我们还是要学,我们依文解义还会嘛,虽然暂时还证不到。他说的是要证,要经过承事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这些意趣我们不知道,往往依自己的见解去解佛经,结果发现说的好像不兑现,就说佛说的话不可靠,这是谤佛。你自己没有智慧,你还要说谤佛的话,我们看佛经要有点智慧。这个就是智慧,告诉我们有很多意趣,不是只看了字,查了字典就对了。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某个补特伽罗很悭贪,开始就对他说布施好。他听你的话布施了,不断地布施,但是后来执著布施,甚至于为了布施起烦恼。听说有一个人到庙里去供养,他把一个大的蜡烛插在蜡烛台上。后来人家来供养,看见蜡台上没有可插蜡烛的地方,就把他的取下来,把自己的插上去。结果大吵大闹,你怎么把我的拆下来了?我供养的,你不让我供养啦!为了供养起烦恼。同样的,你执著布施之后也会起烦恼。这个时候,要毁訾布施:你这样做不对!

这是说,对补特伽罗某个时候要赞叹他布施,为了令他进一步。佛对声闻先是赞叹,到了化城之后,你再不进就不对了,就呵斥了:灰身泯智!那就是这个道理,假如你不懂这个的话,就觉得怎么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弄得我们无所适从。你要看什么时候说的,该赞叹的时候,叫你上进的时候,就叫你做;你做了又执著了,不肯前进了,那就呵斥。所以说不要死在言下。

布施如此,持戒也一样。有的人不持戒,你拼命赞叹持戒好,但是有的人把戒持得死板板的,就住在戒里不动,定也不要,慧也不要,就成了个戒禁取,那又是要呵斥了。

根据世亲菩萨的意思,「一分修」是指世间的修法,世间修法里边,禅定是好的,当时也赞叹,但是你仅修世间禅定,你不用无漏道,那是永远出不了三界,那要呵斥。

「如是名为四种意趣」,这就叫四种意趣。

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二相祕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三对治祕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四转变祕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如有颂言: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还有四种祕密。意趣与祕密有什么不同,后边要讲。

「一令入祕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要叫你进入佛道。你总说空空空,空完了,还干啥呢?不要修了嘛!说有补特伽罗,这是从世俗谛来说的。补特伽罗是有的,你好好修行,将来会成佛,证果证道。还有诸法差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有漏的,那个是无漏;修了有漏法流转生死,做了坏事下恶道,修无漏法能了生死。这些的差别相法都给你分得很清楚,目的是叫你进入佛道。

「二相祕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就是讲三自性,就是前面说的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一会儿说非有非无,这些话。

「三对治祕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就是八万四千对治法门,有贪的,你要修不净观;有嗔的,你要修慈悲观。不要死在一个教下。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教他们修行,修了很久,结果他们毫无进步。后来去问佛,佛问修不净观的人: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是打铁的。佛说:你修数息观。又问修数息观的人: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洗衣服的。佛说:你修不净观。调了一下,不久他们证道了。这个是对机而说法,不能一个法到处应用。我们末法时期的凡夫,这个来了叫他念阿弥陀佛,那个来了也叫他念阿弥陀佛,都说一个法,这个对不对呢?碰上了也对。但是有些人说:我念不下去怎么办呢?你要念阿弥陀佛!你过去没有善根!你忏悔嘛!这样一说,好了,他就没有办法了。他要是对其他的法有兴趣,也可以嘛。这是对治祕密。

下面转变祕密就更难了。

「四转变祕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字是这样的字,显的却是另外的意思。「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这个看了是莫名其妙:不坚牢的你却说是坚牢的;安住于颠倒里边,不坚说是坚,这已是颠倒,你还要「善住于颠倒」,好好地安住在颠倒里边;极大烦恼让你恼火得很,这样纔称为得最上菩提。那就莫名其妙了!还有一些说法:杀父杀母能够成佛。这个也奇怪了!杀父杀母,这是五无间罪,怎么还成佛?杀的什么父?无明!杀的什么母?贪欲!我们流转生死都是由于无明、贪欲,这就相当于父母一样,把它弄掉,不就成佛了嘛!

所以说,这些地方不能从表面看。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四个祕密,不知道四个意趣,你去阅藏经,三藏十二部哪怕你背下来了,你通三藏了吗?不见得,甚至你可能还会起了邪见,为什么?没有传承。有的地方,你要是没有传承,你看的经再多,不算数。你讲经,人家问你有没有传承。「唉,我是自己研究来的!」人家一定会说:「我不要听!」为什么?没有传承。一定要有传承,也就是这个意思。

释曰:意趣、祕密有差别者,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是名祕密。平等意趣者,谓如有人取相似法说如是言,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说言我昔曾于彼等,非彼昔时毗鉢尸佛即是今日释迦牟尼,依平等义所起意趣作如是说。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

什么叫意趣呢?什么叫祕密呢?「意趣、祕密有差别者,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佛心里先有一个想法,以这一种想法来对他说话,这叫意趣,就是心里边有所指的。「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是名祕密」,依这样的说法,决定可以使他进入圣道,这个叫祕密。这个「决定」是一般人不知道的,而佛可以知道,决定他会进入圣道的,这个叫祕密。《无性释》里说:「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爲意趣;近观于他,欲令悟入,说名祕密。」心里有一个想法,要摄受他,从远的方面说,爲了摄受他,这样做叫意趣;从近的方面说,欲令悟入圣道的,叫祕密。把这两个解释兜拢来,可以更明确地领会到意思。意趣跟祕密的差别就是这样。

「平等意趣者,谓如有人取相似法说如是言,彼即是我」,依这个差不多的法,来说这个话。什么差不多的法呢?例如,两个人有相似之处,由此他就说:他就是我。「世尊亦尔,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说言我昔曾于彼等,非彼昔时毗鉢尸佛即是今日释迦牟尼,依平等义所起意趣作如是说。」佛也是如此,他心里起的是平等法身(一切佛都有平等法身),他就说我过去在那个时候叫毗婆尸佛。佛说的是法身平等的意趣,这不是打妄语。而实际上,那时的毗婆尸佛并不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是两个补特伽罗,他们各依各的修行成佛的,但是从法身平等来说,他就是我。例如,你们两个人,从平等的方面说,你心里有这个想法,他就是我,也可以这么说,也不算妄语,因为你自己是这么想而说的。妄语是心口不一,你想的跟说的是不一样,要骗人的叫妄语。你心里想的跟你说的是一样的,这个不叫妄语。释迦牟尼说:我过去在那个时候就是毗婆尸佛,以平等法身的想法来说这个话是可以的,这个叫平等意趣。

这个很难,我们看佛经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出是平等意趣呢?你没有传承,没有人教,你怎麽能说你懂了这个经呢?这不敢说。传承的重要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为什么重要呢?我的师父是这麽说的嘛!我的师父怎么知道呢?我师父的师父说的嘛!师父的师父怎么知道呢?我师父的师父的师父说的嘛!最高的师父是哪个?释迦牟尼佛!他说的,这个不会错吧!没有错的,纔叫传承;如果有一个,他搞错了,这个传承就断了,不叫传承。

「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有些懒惰的人,你给他说要精勤修行,学很多法,他修不起,不想修,哎呀!烦死了,辛苦得很,我何必呢!吃了睡,睡了吃,睡个懒觉,多吃多喝,不是很好嘛!那这些人怎么办呢?只好用别时意趣给他说法,他的善根会增长。怎么说呢?他说你多念多宝如来的名字,将来会成佛。你只多念多宝如来名字就能成佛吗?那是不够的。要成佛,法门无量都要学,一切都要修,一个法门就成佛啦?当然,你念了多宝如来之后,慢慢慢慢地就会把其他的法也修起来,那就慢慢上进,最后会成佛。「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并不是说你念一个佛的名字就决定成佛了。哪有那么简单啊?!那就念一句佛号就够了,八万四千法门就不要说了。

打个比喻,「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你拿一块钱,你就可以得到一千块金钱,这是什么意思啊?你拿了钱去做生意,作本钱,慢慢地,赚一倍嘛,一块钱成两块钱,两块钱做生意赚四块钱,赚着赚着,一千块钱就有了,不是说一下子你一千钱都来了。我们这里念一个佛名号,并不是说马上就成佛,但是成佛的因种下去了,由一句佛号慢慢增上,就开始修行,慢慢加,加到后来,全部修成功了,就成佛了。所以说「非唯诵名」,并不是只念了一个名号,无上正等菩提就决定成功,不是的。这好像做生意,一块金钱要得一千块钱,不是一天的,「意在别时」,将来你可以赚到一千块钱。一块金钱是得到一千块金钱的因,中间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并不是一块金钱拿到了,一千块就在手里边,不是这个意思。

「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经上也说,你对那些懈怠的人说:你好好发愿,即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那边没有苦。那么容易啊?极乐世界只发个愿就去了?想去的人多得很,大家都能去吗?当然,要够格的人纔能去。这是别时意趣,即使你现在去不了,将来会去,这个因种下去了,总有一天会去。这件事「当知亦尔」,也是属于别时意趣。就是说现在种个因,将来你慢慢就可以成功。「别时意趣」,经里边有很多这些话,如果我们不知道别时意趣,你会搞错。所以,一定要有传承。

别义意趣中,于大乘法方能解义者,谓于三种自性义理自证其相。若但解了随名言义是佛意者,愚夫于此亦应解了。故知此中言解义者,意在证解,要由过去逢事多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此中意者,先多悭悋,为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若无此意,于一施中先赞后毁,则成相违。由有此意,赞毁应理;于尸罗等当知亦尔。一分修者,谓世间修。

别义意趣,「于大乘法方能解义者」,前面说要经过承事供养恒河沙数的佛,大乘法纔能够了解。这个大乘法,唯识宗说就是三自性。「谓于三种自性义理自证其相」,是指能够证到三自性的义理,这要经过对恒河沙数佛承事供养纔能证到。「若但解了随名言义是佛意者,愚夫于此亦应解了」,假使这不是证,只是了解,根据文字,把意思会一会,这个愚夫也行。

我们看到很多教授佛学家,他也研究了很多,唯识了,什麽东西了,你说他一点也不懂?他还懂一点,他根本不是佛教徒,他还能懂一点点,哪里需要承事无量恒河沙佛呢!所以说这个「解义」是指证解,不是依文解义的「解」。你没有传承,这些你怎么知道呢?即使《摄大乘论》给你点出来了,你知道哪里是别义意趣?你还是决定不了。所以,从多方面说,一定要传承。

「故知此中言解义者,意在证解,要由过去逢事多佛。」这个「解义」的意思是证解,要证到三自性,那要过去承事恒河沙数的佛纔行。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爲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对一个补特伽罗,他悭贪的时候,你先赞叹布施;后来他执著了,你又毁訾布施。「此中意者,先多悭悋,爲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执著了,就要毁訾他,令修胜行,还要上去,你仅仅执在这里不动,不行的,还要修更殊胜的。

「若无此意,于一施中先赞后毁,则成相违」,假使不是这个理由,一件事情,你一会儿赞叹,一会儿又毁訾,那不是自语相违吗?佛怎麽会这样呢?所以说也要体会佛的本意纔行。这个又回到要有传承,没有传承,你自己看看书,你智慧有这么大吗?哪个意趣,你怎么知道呢?

「由有此意,赞毁应理」,知道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话,那么知道赞有赞的道理,毁也有毁的道理,都是对的。「于尸罗等当知亦尔」,对布施赞叹毁訾,其理如此,尸罗(持戒)乃至禅定等等,都一样。

「一分修者,谓世间修。」一分修,指的是世间修。还有出世间的修,全分的是出世的修。这是解释前面论文中的「一分修」。

四个意趣解释完了。下边要解释四个祕密,把一切有情引入佛道。

令入祕密者,谓若是处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一切法自性差别,为令有情入佛圣教,是故说名令入祕密。相祕密者,谓于宣说诸法相中说三自性。对治祕密者,谓于是处宣说有情诸行对治,为欲安立有情烦恼行对治故。转变祕密者,谓于是处以说余义,诸言诸字转显余义。

「令入祕密者,谓若是处依世俗谛理」,开始接引人要依世俗谛讲。一个人还没有信佛,你给他讲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不可得,无智亦无得。结果说了半天,哦,什么都不得,我来做啥?我不要来了,我什么都没有,来了也不得。所以,你一开始不能讲这些,一开始要讲布施得什么好的果,持戒又得什么好处,要用世俗的道理来说。「说有补特伽罗及一切法自性差别」,补特伽罗是有的,一切法也有自性,有差别,这样他可以进入因果,进了佛道。「为令有情入佛圣教,是故说名令入祕密」,这个祕密是引他入佛道的,要说这些法。

「相祕密者,谓于宣说诸法相中说三自性。」这是高一层了,那些已经入了佛道的人,对经书里边的一会儿说常,一会儿说无常,一会儿说非常非无常,这些道理他搞不清楚。你要说相祕密,说有三自性。以这个三自性来看,恰恰就是对的;如果不用三自性,那就糊里糊涂了,一会儿常,一会儿无常,一会儿又非常非无常,搞得稀里糊涂。所以说要讲相祕密。

「对治祕密者,谓于是处宣说有情诸行对治,为欲安立有情烦恼行对治故。」就是说你是多贪的,修不净观;多嗔的修慈悲观,等等。根据你的烦恼来说对治法,不能是死板板的一个法。什么法?就像世间上的万金油,你头痛用万金油,脚痛用万金油,肚子痛用万金油,神经痛用万金油,乃至神经病用万金油。能不能治好?这个就不行。万金油它什么都治,广告说什么都能治,但是你不能相信它。说一个方法什么都管用,那就不太合适了。

「转变祕密者,谓于是处以说余义,诸言诸字转显余义。」以这样的话语、文字,来显出另外一个意思。这个更难懂了,要是没有传承的话,看到这些,更是糊里糊涂了。

于伽陀中,觉不坚为坚者,不坚谓定,由不刚强驰散难调,故名不坚;即于此中起尊重觉,名觉为坚。善住于颠倒者,是于颠倒、能颠倒中善安住义。于无常等谓是常等,名为颠倒;于无常等谓无常等,是能颠倒,是于此中善安住义。极烦恼所恼者,精进劬劳,名为烦恼,为众生故长时劬劳精进所恼。如有诵言,处生死久恼,但由于大悲,如是等。得最上菩提者,其义易了。

「觉不坚为坚」。什么叫不坚呢?不坚是定,这个「不坚」是好的。什么叫坚?刚强,心散乱叫坚;不刚强,不散乱,心调柔了,就叫不坚,那就是定。「即于此中起尊重觉,名觉为坚。」觉就是起很尊重它的这个心,叫觉为坚。你不坚嘛,那是好的话,不是坏话,表面上是坏,实际上是好。《无性释》云:「即于此中起坚固慧觉,彼为坚善。」就在定中起一种坚固的慧,坚定的慧,这觉慧就叫坚。

「善住于颠倒者,是于颠倒、能颠倒中善安住义」,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再善巧地安住在里边。例如,「于无常等谓是常等」,无常的你说是常,这是颠倒;「于无常等谓无常等」,无常的你说是无常,这是不颠倒。能颠倒是什么?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叫能颠倒。这个要善巧安住,这个是对的,本来是颠倒的,你再把它颠过来就对了。无性菩萨是另外一个说法:「善住于颠倒者,谓于四颠倒善能安住。」什么叫善颠倒呢?世间道的常乐我净,知道它是颠倒,善住于此,知道这是颠倒的。意思是一样,看你怎么说了。我们经常说,魔嘛是坏的,魔的魔是好的,专门对付魔的人厉害,就是对我们有利,好的。

五台山有个章嘉大师的塔,据说章嘉大师临终的时候对他的弟子说,入塔的时候,他的遗体(舍利)要颠倒着摆,不要正摆,头不要朝上,头朝下,脚朝上。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懂,他的弟子照做了。后来有人上来了,他对章嘉不满,故意把他的塔打开来,翻了个身,干什么?把你颠倒,把他脚在上,头在下。哪知道,他本来就颠倒的,再颠过来正好头在上了。章嘉大师有神通,知道后来有人要这么搞,他预先颠倒了,等你翻过来,正好正了,这就是颠倒了再颠倒。

「极烦恼所恼」,受极大的烦恼可以成佛。这又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话。「精进劬劳名为烦恼」,这个时候,你要修行,要精进,修苦行,要花很大的气力,这个叫烦恼,这是指很辛苦,不是真的那个贪嗔痴的烦恼。「为众生故长时劬劳精进所恼」,为了度众生,长时间不断地精进,甚至于众生不知恩还要触犯你,你辛辛苦苦去救他,他还说你不对,那这个时候,极烦恼所恼,这个要忍得住。

「如有诵言,处生死久恼,但由于大悲」,有一个颂说,在生死里边,长久地受到一些恼害,就是生死里边的很多恼害,但是我出于大悲,不是由于贪嗔痴的烦恼。

「得最上菩提者,其义易了。」这样的人,他最上菩提就能得到,要这样解释。如果从字面上看,你把不坚的说成坚,住在颠倒里还很对,还要起极大的烦恼,这样你成佛了。这个话你怎么讲呢?根本无法讲通。这个别义意趣,在经里会有很多,我们有没有那个智慧鉴别出来?恐怕很难。你把非别义意趣的讲成别义意趣,讲了个颠倒;把别义意趣的从字面上讲,又来个颠倒。颠三倒四的话,这个佛经在你的眼睛里都是颠倒的。我们看佛经要不颠倒,就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颠倒的经,你看看还会颠倒。所以听经的人还要有条件,不要有成见;有成见的话,听经听不进去,即使你听到,只是你自己的意思,还不是佛的意思。所以这些道理要善巧掌握。那就是说,最稳当的办法是依止清净的传承;没有清净的传承,你说要三藏十二部经,以你自己的智慧去理解,恐怕是难上加难。你有那么大智慧吗?四种意趣、四种祕密你能掌握吗?恐怕很难吧!(第十九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