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了四种意趣、四种袐密,这个对我们学佛经有极大帮助,因为佛经不是平铺直叙,里边有各种意趣和袐密,这里归纳成四个意趣、四个秘密。尽管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意趣、四个秘密,但是这个文是不是这个意趣,是不是这个袐密,还是要用智慧去抉择。不是这个意趣,却把这个意趣套上去,是这个意趣的,却把另外一个意趣套上去,都会搞错的。所以我们再三强调,学法要有传承。传承: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弟子一代一代传下来,那就不会错。如果靠自己看看书,翻翻字典,研究研究,这样出来的,那就很容易搞错。所以说没有传承是不行的。

乙三 由三相造大乘法释

丙一 总标

论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

释曰:由此三相,随其所应,应造一切大乘法释。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有三相应造其释」,对大乘法要做解释的时候,有三个方面要注意。「一者由说缘起」,一个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依缘生出来的法,这个缘生法,它的相貌如何,这个要交代清楚。第三个「由说语义」,「语义」又分了「得处」跟「意处」两个。这个后边要广讲。

「由此三相,随其所应应造一切大乘法释」,你要对一切大乘法造论解释的话,一定要依这三个相来造。

丙二 别释

丁一 说缘起

论曰: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 诸法此从彼 异熟与转识 更互为缘生

释曰:言熏习所生诸法者,由外分别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以此熏习为因,一切法生,即是转识自性。此从彼者,此分别熏习用彼诸法为因。此即显示阿赖耶识与彼转识更互为因。

第一个是缘起。「此中说缘起者」,「此中」就是前面说的要造大乘法释。关于如何说缘起,如一个颂所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这个颂出自《阿毗达磨大乘经》,世亲菩萨有解释。

「言熏习所生诸法者,由外分别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以此熏习为因,一切法生。」颂一句是五个字,但意思要连下去。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讲所知依的时候所讲的,对外边那些法的分别,熏在阿赖耶识里边,以这个熏习为因,一切杂染法就从这里边生,这个就是转识的自性。所生的法就是转识,阿赖耶识是本识。

「此从彼者,此分别熏习用彼诸法为因」,这个分别熏习,一般是指名言熏习。我们知道有三种缘起,第一种分别自性缘起是依名言熏习的,这个是讲因缘。阿赖耶识生转识,依名言熏习。

「此即显示阿赖耶识与彼转识更互为因」,诸法的熏习是因,阿赖耶识种子是果;阿赖耶识种子为因,又生起诸法。所以这个转识与阿赖耶识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这个因就是因缘,互相为因缘而生的。转识,是指前面十一个识,从阿赖耶识里生出来的。这里所讲的缘起,是依名言熏习的缘起。此外,还有依有支熏习的缘起,还有能受用缘起,这个都包在里边,根本的就是这个依名言熏习的缘起。

丁二 说从缘所生法相

论曰: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又彼以依处为相,遍计所执为相,法性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相。如说:

从有相有见 应知彼三相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相于中实有。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于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说:

依他所执无 成实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第二个问题:从缘所生法的相貌如何?「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转识相法就是缘起法,它的相貌是有相有见,有是相分,有是见分;相也好,见也好,都是以识为体。

「又彼以依处为相,遍计所执为相,法性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相。」这里说了两种相。一种是有相有见,就是识生的时候,有一部分识做相,有一部分识做能缘的见。另一种是把转识分为三个相:「以依处为相」,依处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是依此而生的,就是说转识以依他起爲相;「遍计所执为相」,以所生的遍计所执爲相;「法性为相」,圆成实相。

缘生的法有见有相,这是一种分法。另外有三种相,有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

「如说: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这个就是总结了:有相有见;另外还有三种相,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这是略略地说一下。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这就广讲了,怎样解释它的相呢?「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从依他起上生起的遍计所执相,因为虚妄的分别,执著为有,实际上是没有的。「圆成实相于中实有」,在依他起上的圆成实相是真正有的。遍计所执是虚妄的,没有的,是似义,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没有的;圆成实相是真正有的。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遍计执与圆成实,一种是非有,一种是有。一种是非得,另一种是得,怎么说呢?就是说,没有看到真的,没有见道的,那么非得圆成实,而得到的就是遍计所执;见道以上「见真」的圣者,他得到的是圆成实,非得遍计所执。「同时」,就是平等平等:这一刹那,凡夫看到的是这样的;而见了真的圣者在同一刹那,看到的是那样的,恰恰相反。

「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于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得了圆成实,就不得此遍计执;假使没有见真的,得了这个遍计执,就不得圆成实。得这个就不得那个,得了那个就不得这个,两个一起得是不可能。

「依他所执无,成实于中有」。在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是没有的,而依他起上的圆成实性是有的。「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所以说得到这个不得那个,得到那个不得这个。「其中」指依他起中。「二」指见真的和没有见真的二者。在同一刹那二者是平等的:见这个就不见那个,见那个就不见这个,在同一刹那有不同相貌。

释曰: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者,谓彼识有相有见以为其体。又即彼相有其三种。依处为相者,谓依他起相。由此所说三种自性显示彼相,于伽陀中即显此义。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者,如释显示。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者,遍计所执及圆成实名为二种,如是二种,第一非有,第二是有。未见真者,得遍计所执不得圆成实。已见真者,即此剎那,得圆成实不得遍计所执。于伽陀中即显此义,谓依他所执无等。平等者,谓一剎那。其中者,谓依他起中。二者,谓未见真者及已见真者。故者,是由此因义,谓于依他起中,由遍计所执无故及由圆成实有故;又诸愚夫颠倒执故如是见转,若诸圣者由正见故如是见转。

「彼转识相法」,从阿赖耶识种子生出来的那些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者,谓彼识有相有见以为其体」,这个转识有相识有见识,总的来说,它的体都是识。

「又即彼相有其三种」,从另一方面说,它有三个相。

「依处为相者,谓依他起相」,依他起相是圆成实、遍计所执的所依。这个依他起,从这边看是圆成实,从那边看是遍计所执,都以依他起为依处。

「由此所说三种自性显示彼相,于伽陀中即显此义。」前面这个颂(「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以三个自性来说转识的相貌。这个颂是说转识有相有见,还有三自性。

「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者,如释显示」,这个就是长行里讲的。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者」,这个原文是说什么呢?这个「二种」是指遍计所执跟圆成实这两种。「如此二种,第一非有,第二是有。」在这遍计所执、圆成实两者当中,遍计所执是假的,没有体的,圆成实是有的。

我们不要因为说圆成实是有的,又执了一个自性,又僵掉了。法相宗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巧妙的,由于有些有情堕入空见,他就说「有」,但是这个有不是遍计所执的有。他是说「我」是没有的,不管人我也好,法我也好,都是没有的,「大我、小我」都是没有的。可是反过来又怕你入断灭见,就说「无我」是有(「无我」我们难以理解,我们不能说一个东西是无我,一说到东西就是「我」)。「无我」是有的,这是为了救那些执断空见的人,不要说什么都断尽了,「无我」这个体性还是有的。这是法相宗的善巧方便。这个是说圆成实是有的,遍计所执是没有的。所以说一个非有,一个是有。

「未见真者,得遍计所执不得圆成实」,没有见道的凡夫,他所得到的是遍计所执,圆成实得不到。因为被它盖掉了,就证不到圆成实。

「已见真者,即此刹那,得圆成实不得遍计所执」,见道以上,已经得了无分别智的,就在同一刹那,得到了圆成实,遍计所执就没有了。圆成实就是遍计所执除掉之后纔得到的。你有了遍计执,就得不到圆成实;有了圆成实,遍计执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一者得这个不得那个,一者得那个不得这个,凡夫与圣者二者在同一刹那平等平等。所以说,就在这个刹那之间,已经见真的,得了无分别智,他得到的是圆成实,不得遍计执。

「于伽陀中即显此义,谓依他所执无等」,这个偈颂「依他所执无,成实于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就讲这个意思。「平等者」,这个「平等」就是指同一刹那里边。「其中」,就是依他起之中;同一刹那之间;「二」,一个是见真的,一个未见真的。见真的得无分别智,未见真的没有无分别智。

「故」字什么意思呢?「是由此因义」,由于这个原因。「谓依他起中,由遍计所执无故及由圆成实有故」,遍计所执是没有的,圆成实是有的,就是这个缘故,「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这个「故」还可以这样讲,「又诸愚夫颠倒执故如是见转」,愚夫颠倒执著的缘故,如是见转,这样的见産生了。这个见怎么转呢?得到的是遍计所执,不得到的是圆成实。「若诸圣者由正见故如是见转」,因爲得了正见,他的见怎么转呢?得到了圆成实,不得遍计执。这两者不一样了。

以上是讲造大乘法释,说了两种:缘起,因爲缘起前面讲得很多,这里不广讲;缘生,那么「见相」前面广讲了,「三自性」前面也讲得很多,这里就强调一下未见真的、已见真的,二者在同一刹那得这个就不得那个,得那个就不得这个。这两个(遍计所执、圆成实)都是依于依他起的。

前面「缘起相」、「缘生相」说好了,下边讲第三个「语义相」,说话的意思。

丁三 说语义

论曰: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或由德处,或由义处。

释曰:由说语义,如所造释,今当显示。或摄其德,或摄其义。

「说语义者」,那么这个话怎麽讲呢?「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先举一个总的,然后,其余的话一句一句地分别显示。这又分两方面,「或由德处,或由义处」。

什么叫「德」?什么叫「义」?《无性释》云:「已得在己,圆满饶益,故名为德;未得在己,随顺趣求,故名为义」,佛功德已经得到,可以圆满饶益众生了,就是德。还没有全部得到,正在顺着那个路去追求,去修,这个叫义。前面指佛的功德,后面是菩萨的功德,菩萨正在追求,还没有全部得到。

「由说语义,如所造释,今当显示」,这个第三个「语义」现在要广讲。「或摄其德,或摄其义」,或者说他的功德,或者说他的义——正在追求的那些功德。

戊一 说德处

论曰: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如是乃成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修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入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

这个文很长,解释也很长,比较繁复。有一张表1,可对照起来看。当然还是要看世亲菩萨做的注解,无性的注解更广,可以做参考。

「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最清净觉」,佛的功德是最清净的觉,觉就是智慧。无性的注解是「最清净觉者,此是初句,由所余句开显其义。如是乃名善说法性,谓以多德辨说一德。」「最清净觉者」,这是第一句,「由所余句,开显其义」,由其他的二十一句详解它的意思。「如是乃名善说法性」,这样纔是善巧说法的样子。「谓以多德辨说一德」,以很多功德来说明这个总的「最清净觉」的功德。

这是第一句,下边分别解释这个最清净觉,我们看表1。

表1:佛最清净觉所摄的二十一句与世尊二十一种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最清净觉」这一总句的功德由下边二十一句来分别显示,一句一句都是显示最清净觉的功德。「如是乃成善说法性」,这样纔称得上是善于说法。这是我们著书做注解的人应该要参考的。

「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这个「最清净觉」就是指佛世尊最清净的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应该知道这个「最清净觉」是佛的二十一种功德所摄,就是以这些功德爲自性(表中下边一层显示的就是二十一种功德)。下边世亲菩萨解释。

释曰:此中不二现行者,谓二现行此中无有,是故说名不二现行,即是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非如声闻独觉智亦有障亦无障故。趣无相法者,谓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趣谓趣入,即是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谓此真如非是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最胜能入故,清净能入故。

第一句「不二现行」。「谓二现行此中无有,是故说名不二现行」,佛的智慧里边没有两种现行。「即是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这个就是于所知的一切境界,一向没有障。「非如声闻独觉智亦有障亦无障故」,声闻独觉的智慧,有的地方有障,有的地方没有障。声闻独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有,所以说亦有障亦无障。佛无此二种现行。

我们参考一下无性的注解,他说:「谓佛一向无障碍智」,佛的智慧一向是无障碍,烦恼障、所知障一切习气都断尽了,就像《俱舍论》开头讲的「诸一切种诸冥灭」。「于一切事品类差别无著无碍故,非如声闻等有处有障、有处无障,二种或二处现行」,不像声闻跟缘觉,有的地方有障,有的地方无障。「此中无有如是所说二种现行」,佛的智慧里边没有声闻缘觉的这两种现行,或有障或无障是没有的,一向是无障的,所以说「不二现行」。这是第一句。这个和「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是一个意思。这个功德就是对所知的一切,一向没有障碍的,不像声闻缘觉有的时候有障,有的时候没有障。

第二句,「趣无相法」。清净的真如叫无相法,清净的真如是没有相的,离开一切相,(《金刚经》里讲了很多无相的道理)。「趣」是趣入,趣入无相这个法。「即是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有也好,无也好,都没有这些分别的二相。这个真如远离有无、常无常、有边无边,那就是《中观论》说的「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出」。真如没有这些分别相,无二。「谓此真如非是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所以说真如并没有相,非是有相。它的相是什么?无性为相,这个相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有这么一个相;你说有个相的话,就是有性,它以无性为相。「亦非无相,自相有故」,就怕断空,你说什么都没有,恐怕执到断空,法相宗就是要救这个病,也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它自性是有的,自相是有的。说到自相有,不要执到遍计所执自相有,遍计所执自相有的这个话要扫掉,这个不能有。这个「自相有」,跟遍计所执的有自相是不一样的。

「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最胜能入故,清净能入故。」「最胜清净能入」分两句讲:「最胜能入」,「清净能入」。最殊胜的能入,超过声闻缘觉;又是最清净的,一切垢都没有的。趣无相法,是怎么趣入的呢?是最殊胜、最清净地趣入。《无性释》云:「一切法中最第一故,远离一切客尘垢故」。最第一就是最胜,远离一切客尘垢就叫清净。一个叫最胜,一个叫清净。「于此真如自既能入,亦令他入」,他自己能入,亦令他入,「是故说为最胜清净能入功德」。他不但是一切法中最殊胜的,而且还远离一切客尘的垢,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等全部断尽,所以叫清净。不但自己能入,还令他也能入,这个叫最胜清净能入。佛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功德全部圆满。

住于佛住者,谓住佛所住无所住处,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谓此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即是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到无障处者,即是修一切障对治功德,谓一切时常修觉慧对治一切障故。

第三句,「住于佛住」。佛住的地方是什麽呢?佛所住即无所住,佛住于无住。这就费解了,你说住就应该住在某个地方,怎麽住在无所住处呢?「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这就说圆满觉悟之后,佛度众生不像我们要作意、用功加行,佛不要的,只要你那里有感,那里就有应,这个不要起功用。他不但不要起功用,而且不休息的,不断地在做,无边地在做。「谓此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在这个佛住里边,他一天到晚在忙,常作佛事没有休息,这个就叫佛住。佛住的地方就是这个,无所住处。那里有感,那里就有应。事情不断地做,不休息地做,但是不加功用。这就是第三个功德的殊胜,只有佛纔有。我们要做件事情,若不加功用行,睡觉去了,那就什么都不成。佛就可以,他可以不要作意,不要起功用,自然会成办一切佛事。当然佛不用睡觉的,不像我们要睡觉。

关于佛住,《无性释》云:「谓不作功用于诸佛事,有情等中能无间断,随其所应恒正安住圣天梵住,非如声闻要作功用方能成办利有情事,非如外道虽有所住,而非殊胜天住。」天住,就是四个静虑;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佛就住在这里,不要功用,不休息地利益众生,这就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就是前面的住于佛住。所谓佛住,就是无功用地做佛事,不休息,没有间断,这样子做。

第四句,「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就是「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世亲菩萨没有多做解释。对于末法时期的众生,还是要解释一下。我们拿无性的注解做参考:「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者,即是开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无差别者,一切皆依清净智故;意乐无差别者,一切皆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胜意乐故;作业无差别者,一切皆作受用变化利他事故。非如声闻等唯有所依故。」这就是说,所依、意乐、作业都无差别的。法身里边,所依没有差别,意乐没有差别,作的业也没有差别,就是这个功德。所依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依清净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意乐没有差别,一起都是为了利乐安乐一切有情,都是这个意乐心,这个殊胜的意乐心相同,凡是佛的智慧都是这个。作的业没有差别,一切皆以受用身、变化身做利他的事情,没有止息,没有间断。所以「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诸佛都是同样的,一切佛的平等智性都得到。这个两句也对上了。

第五句「到无障处」,就是「修一切障对治功德」。对一切障都修对治法对治掉,成就这个功德。「谓一切时常修觉慧对治一切障故」,修智慧对治一切障,把烦恼障、所知障、一切习气都对治掉,一点也没有余的。这就是「到无障处」,障没有了。成就这个无障处,就要修对治一切障的功德。

不可转法者,即是降伏一切外道功德。所行无碍者,即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谓虽生世间,行于世间,所行之处,不为利等世间八法所染污故。其所安立不可思议者,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经等正法无量不可思议,非诸愚夫所能解故,由此故名最清净觉。此最清净觉句,于句句中皆遍相应。游于三世平等法性者,即是授记功德。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于一切法智无疑滞者,即是断疑功德。于一切行成就大觉者,即是令入种种行功德。于诸法智无有疑惑者,即是当来法生妙智功德,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妙智。

第六句,「不可转法」,就是佛的教证法其他人不能动转。为什么不能动转?一切法都胜不过佛的教证二法,所以说不能动摇。这就是「降伏一切外道功德」。外道跟佛辩论,总是被打败的,你的法哪有佛的法殊胜呢?佛的法是最殊胜,你不能动摇;反过来佛能够降伏一切外道。

第七句「所行无碍」,就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这两句是相对应的。佛要度众生,到处要去游行,但是无所障碍。就是说佛虽然生在世间,不爲世间的一切法所障碍。「谓虽生世间,行于世间,所行之处,不为利等世间八法所染污故」,佛示现生在世间,跟我们一样在世间一些地方游行,但是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染污。世间的一切法不能污染他,就跟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佛,虽然行于世间却不被世间的一切法(代表是世间八法)所污染。这是佛生在世间不爲世法所碍的功德。

第八句,「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就是「安立正法功德」。什么叫安立正法功德呢?「由契经等正法无量不可思义,非诸愚夫所能解故,由此故名最清净觉。」所安立的正法就是契经了,三藏十二部,等等,这些数量无量,又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凡夫不能了解,所以说叫最清净觉。这里是总结一下,因爲有这个功德,所以佛的觉是最清净的觉。「此最清净觉句,于句句中皆遍相应」,「最清净觉」是总的,与每一句都相应的。这在中间提一下,示意一下,下边每一句都是这样。

第九句,「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就是「授记功德」。世亲菩萨没有解释,我们拿无性的作参考:「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法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过去、未来的事情佛都能够如现在看到一样告诉你而授记,这就是授记功德。三世平等,佛都能够跟现在的事情一样,清清楚楚地说过去、未来的事情,授记。

第十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就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佛的身在一切世间都有流布。无论什么世界,都有佛的受用身、变化身在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爲登地菩萨现受用身,爲凡夫示现变化身。

第十一句,「于一切法智无疑滞」,就是「断疑功德」。对于一切法,智慧没有疑惑,没有滞(不通)。就是说对于一切法他没有疑没有滞,都能通达。没有疑是决定,没有滞就是通达。就是断疑的功德,疑惑滞障都断尽了纔能做到。

第十二句,「于一切行成就大觉」,就是「令入种种行功德」。一切行能够成就的,这个智慧教你修种种功德行。

第十三句,「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就是「当来法生妙智功德」。这两者也相对应。「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妙智」,有什麽样的法将来会现出来,佛有这个妙智。这是说佛的智慧遍知三世。《无性释》里举了个喻,过去有一个老汉想要出家,舍利弗等大弟子都说他没有出家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声闻只能看到八万四千劫以前,再久远的他看不到)。于是就不给剃度。他到佛那里去,佛知道在过去八万四千劫以前他还有一小小的善根,依这个小小善根将来慢慢地发展可以成佛。当来要现什么法,都能知道,过去、将来的都知道。过去一点点善根不断地发展,将来还是可以成佛。只有佛的智慧纔能知道「当来如是法生」,这个能够知道。这是佛的妙智,声闻缘觉是没有的。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者,即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者,即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能作调伏诸有情事,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得佛无二住胜彼岸者,即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

第十四句,「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就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这个世亲菩萨也不讲了。无性解释说:「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者,即是开示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虽现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珠及箫笛等。」根据有情的胜解,佛现金色身或者现琉璃身等等,可以是各式各样的示现,而自己没有分别心,这就是「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不可分别」就是没有分别心。「即是如其胜解」,根据有情种种胜解而示现金色的、琉璃色的、或者其他的身。药师佛就是琉璃色,释迦牟尼佛紫磨金身,各式各样的身都可以示现。

第十五句,「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就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这个智慧是无量菩萨所依靠的。「能作调伏诸有情事」,这个功德能够做调伏一切有情的事情。世亲菩萨强调说:「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这不是说佛还在求这个智,佛已经有这个智慧,可以殊胜地调伏众生。这是一切菩萨都要求取的。佛都已经得到了,可以殊胜地做那些调伏众生的事情,而菩萨还正在追求这个智慧。

这层意思是比较隐的。王恩洋讲得比较明显一些,他说:「佛智圆满,成就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佛智慧是圆满的,最清净的觉,他成就调伏有情的一切加行的功德,「故为无量有情所依」,所以是无量有情所依靠的。「如是之智是诸菩萨等所求」,一切菩萨同等地要追求这个智——佛智。菩萨还没有得到,所以要求这个。《无性释》怎么说呢?「谓由无量菩萨所依,为欲调伏诸有情故,发起加行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嘱,辗转相续无间而转,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这个智,佛已经得到了,而这个智是一切菩萨都在追求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总之,这两本书是从印度翻过来的,语法不太顺于中国人的习惯,而王恩洋疏的意思明显一些。

第十六句,「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就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这个法身无二,叫平等,或者无增无减叫平等(「无二」前面讲过了)。「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就这个法身里边,能够把波罗蜜多圆满,从初地到十地,一地一地上去,最后圆满功德,就叫「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彼岸」就是成佛的地方。「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就是从初地开始修波罗蜜多,一直到十地,最后圆满登佛地。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者,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功德。证无中边佛地平等者,即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极于法界者,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于法界,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尽虚空性者,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穷未来际者,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

第十七句,「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就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功德。」这个解脱就是胜解的意思。意思还不透彻,看一看无性菩萨的解释:「谓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这个胜解差别是众生的胜解差别,依据众生各种各样的胜解差别,他现的佛土,或者是金色的,或者是银色的,或者是琉璃色的,或者宝石色的,等等,各式各样的相,没有杂乱。「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所乐,悉皆显现,无不了知,是故说名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众生所希望的,佛只要起个胜解都能现出来,而且他无不了知,都能够清楚地知道。「此中胜解说为解脱」,无性的说法,胜解有两种,众生的胜解是怎么样子,佛就以相应的胜解示现给他们看,而且示现无不了知,并不是杂乱的,都能够清楚地知道。那就是「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

第十八句,「证无中边佛地平等」,就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佛的法身遍布一切处,没有界限,不是说到那里为止,「尔所方处」,限于那里,没有限的。受用身、变化身也不可说尔所世界,也是十方世界都在示现,度众生,不可说限于某些地方,而是没有边际的。「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就是说「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无中边就是没有边际。

第十九句「极于法界者」,「谓极清净法界」,叫「极于法界」,这个「极」是最清净的意思,叫极于法界。就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穷生死际」,没有穷尽的,只要众生有生死,佛就不断地在那里示现利益安乐的一切功德事情,就是这个极于法界。

第二十句「尽虚空性」,就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前面的「极于法界」是说时间没有尽的,而这里「尽虚空性」是说空间没有尽的。佛无尽的智慧功德跟虚空一样,到处示现,没有方处的限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

第二十一句「穷未来际者」,就是「究竟功德」。「究竟功德」论文中没有,前面一句「无尽功德等」中的「等」就是指这个究竟功德——「等言等此」,

「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佛的智慧尽未来际不断。以上是把佛的最清净觉智慧,分别地加以解释。总的来说有那么多功德,就是佛的最清净觉。一句「佛功德最清净觉」就用佛的二十一种功德来解释,全都配上了。

德处讲完了,下边说义处。义处是菩萨正在追求的,还没有圆满做到。

戊二 说义处

论曰: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坚牢胜意乐故,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慇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论文说了三十八句,概括爲三十二个法。三十二法跟三十八句的对应关系显示在表2中。有几句是合一个法的:二句合一法的有四处,三句合一法的有一处。这样就把三十八句配成了三十二个法,而这三十八句又归纳爲十六种业,从表上看就比较清楚了。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菩萨要成就三十二种法那纔叫真正的菩萨,哪三十二个法呢?下边就说了三十八句。表2显示了这三十二法与三十八句的配对关系。

表2:菩萨增上意乐所摄的三十八句与三十二法、十六种业对照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是总句。「令入一切智智故」是第一句。「自知我今何假智故」第二句。「摧伏慢故」第三句。「坚牢胜意乐故」第四句。「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后边故」这三句合一法。「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这二句合一法。「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嗔而诲故」,这二句合一法。这个我们要学习的,一般人自己造了罪,犯了过失看不到的,还以爲自己功德很大,而人家一点点过失,就大发脾气说他不对。菩萨就不应该这样做。「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自己做一点小罪,过失很大,看了这个要起恐怖心,赶快把它除掉。他的作罪不是说不看到,「你作罪我不知道,不去管他」,这也不对,「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不要恨他,但是要教诲他。有的人就不管,无论干什么都不管。不管也不对,你大发脾气骂他打他也不对,要「不嗔而诲」。这个我们要学了,在僧团里边,这些事情经常会有的,那就好好学习这一点。「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持菩提心故」,第十六句。「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爲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我们知道,无色界是没有色法的,在里边利益有情的事情做不起来的,所以说要舍无色界而修习静虑,纔可以利益有情。「方便相应学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慇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这二句合一法。这是一对,对下劣乘不起欣乐,对大乘深见功德。「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这二句合一法,也是一对。「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这两类有情都不要舍弃他。这个我们也是容易犯:人不对,就舍了他,不要他,不去管他了。这个也不好,还要教育。「言决定故」,说话要决定,「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这是三十八句,说的是菩萨三十二法。「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这里那么多句,都是说「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的「增上意乐」,就是该怎么做。这三十八句都是解释第一句的。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染系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间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此有六句差别应知,谓亲近善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练若故,离恶寻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力故,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差别应知,谓御众功德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财法摄一故,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种业的差别,因此,这里又把这十六种业列出来,这十六种业跟前面三十八句也是对应的,这三十八句跟三十二法也是配的。十六个业是什么呢?

「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

第五,「无求染业」。里边有三句:「谓无染系故」,因为没有杂染系缚的缘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有恩非恩都无爱恚;「于生生中随转故」。「无求染业」对应于上边的三句(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后边故),那三句的意思就是「无染系故,于恩非恩非爱恚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这就把「无求染业」的三句对应了三十八句中的三句。

第六,「相称语身业」,这个语业、身业两句,「二句差别应知」。前面三十八句里边,「应量而语故」是说话,语业;「含笑先言故」,笑是身业。语身业这两句就合到一起。

第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配上边的「无限大悲」。

第八,「无下劣业」,配上边的「于所受事无退弱故」。非下劣,不退弱。

第九,「无退转业」,对上边的「无厌倦意故」。没有厌倦意,就不退了。

第十,「摄方便业」,对上边的「闻义无厌故」。

第十一,「厌恶所治业」,对前面的两句(「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嗔而诲故」)。

十二,「无间作意业」,对前面的「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十三,「胜进行业」,对应七句:「不悕异熟而行施故」,是布施;「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是持戒;「于诸有情无有嗔恚而行忍故」,忍辱;「爲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精进;「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是禅定;「方便相应修般若故」,是般若;「由四摄事摄方便故」,是四摄。六度再加个四摄,一共七句。所以说「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

十四,「成满加行业」,有六句差别: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练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作意功德又有两句:「于下劣乘曾不欣乐」,「于大乘中深见功德」。助伴功德也有二句:「远离恶友」,「亲近善友」。

十五,「成满业」,有三句差别:无量清净、得大威力、证得功德。「无量清净」对前面的「恒修治四梵住」(四梵住就是四无量)。「得大威力」对「常游戏五神通」。「证得功德」对「依趣智故」。

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哪四句?「御众功德」,对应于前面的「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要调理大众,就要有这个功德:对那些正行的、不正行的,不要弃舍他。但是犯了极大过失理应駆摈的,你不弃舍他,把他留下来害大众,也不行。这是有程度的差别,这「正行、不正行的」是指那些可以容纳的。我们说「駆摈」是不是不管他呢?「駆摈」是教他改悔,他犯了重罪,你教他要好好改悔。若他还是老脸皮,混在里边,那就不对,那他悔不了。所以说佛的方便都有一定的作用。「决定无疑教授教诫」,对应「言决定故」。你「言决定」了之后,纔能决定「无疑教授教诫」了。你今天这麽说,明天那麽说,人家就无所适从,那就没有办法了。「财法摄一」,对应「重谛实」。「无杂染心」,对应「大菩提心恒爲首」。

这样就把三十八句归纳爲菩萨的三十二个法,又与十六种业进行了对照。看表比较清楚,注解很多,可以慢慢看。纲要没有搞清楚,注解再多,就是一片模糊,没有条理。现在条理先理清楚,然后注解配上去,那就非常清楚。有《无性释》的也可以参考一下,不看也没关系,因爲比较重要的这里都摘下来了。(第二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