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语义」中的「德处」讲完了。里边有个注解很重要,就是「住于佛住」。什么叫佛住呢?上一次强调了无功用,还有一些内涵没有仔细说。《无性释》:「佛住谓不作功用,于诸佛事有情等中能无间断,随其所应恒正安住圣、天、梵住。」就是说在做一切有情义利的中间,没有间断地长时安住在圣住、天住、梵住里边。「非如声闻要作功用方能成办利有情事,非如外道虽有所住,而非殊胜天住。」声闻要起功用纔能够成办利益有情的事情。这里,什么叫天住?什么叫圣住?什么叫梵住?
天住,就是四个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前面说过,无色界的定、无色界的有情不能利益众生,所以说不求无色;而这四个禅定的定慧均等,最容易起功德,所以要住在这个禅定里边。梵住,就是四无量心。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在天住里边,佛住第四禅,第四禅是四静虑中最高的,佛也是依第四禅成佛的;梵住里边,常住于悲,慈悲喜舍里边以悲爲主,悲悯众生;圣住里边,住于空,空、无相、无愿,经常是住在空里边。这就是说佛没有功用的,在利益众生中间,经常住在这个圣住里边——空,天住里边——第四静虑,梵住里边——悲心。这个「佛住」里边还有这些内涵。
我们接下去讲义处,对照着表2来看。「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什么叫菩萨?要成就这三十二种法,纔可以叫菩萨,够格了;若不成就,那这个菩萨的名字还承受不起。这当然是指大菩萨,不是初发心菩萨。「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什么叫「利益安乐」?《佛地经论》云:「令修善因,名爲利益;令得乐果,名爲安乐」,从因上说,叫他修善的法,这是利益;使他得到安乐的果,这叫安乐。一个从因上说的,善因,利益;一个从果上说的,乐果,叫安乐。这是一种解释。《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二卷说:「此行善故,名爲利益;能饶益故,名爲安乐。」这个行就是修行,行动是善的,叫利益;将来能得到饶益的,叫安乐。跟前面的意思还是差不多。
什么叫「意乐」?意乐是「欲、胜解」两个心所。「胜解」是相信,坚定不移的信心;「欲」就是善法欲,要利益众生。有这个信心,同时有这个欲心,这叫意乐。这个意乐殊胜,叫增上意乐。不是一般的意乐,而是利益众生的殊胜意乐,叫增上意乐。这「增上意乐」是总的一句,下面的三十八句都是围绕「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这个殊胜的「增上意乐」心而展开的。是哪些呢?「令入一切智智故……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把三十八句归并爲菩萨三十二法,这三十二法又摄于十六种业,有三层。看表会清楚一些。下面看世亲菩萨的注解。
释曰:由义处中,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者,此句义由十六业余句显示。由何等业显示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谓展转加行业者,即是令入一切智智故;谓令诸有情入一切智智,展转化导,譬如一灯传然千灯。此即显示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如是一切所余句中,皆应配属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无颠倒业者,即是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谓或虽有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仍是颠倒,如有发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劝饮酒等。若有正智,如实自知,方能称量教导有情,非增上慢不如实知,起饶益心劝他令作不饶益事。
「由义处中,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就是总句,由说十六种业的句子来显示这总句的义。「由何等业显示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下面分别显示。
「展转加行业」,与它对应的就是三十八句里边的「令入一切智智故」。「谓令一切有情入一切智智,展转化导,譬如一灯传然千灯。此即显示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如是一切所余句中,皆应配属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就是说他欲令一切有情都能够入佛智,展转教化,好像一灯燃千灯,不断的教化就能使大家都开智慧,都入一切智智,由一个教化一千个,一千个教化一百万个,越来越多。这就是利益安乐有情的增上意乐,让一切有情都成就佛智。这是殊胜的意乐心,要使一切有情都能够得到一切智智。这里举了一个例,其他的也是这样配,下面就不重复了。
「无颠倒业者,即是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谓或虽有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仍是颠倒,」你心肠倒是好的,心里想让他得到利益、安乐,有殊胜的意乐心,但是若没有智慧,(所造的业)还是颠倒的。举个例,「如有发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劝饮酒等」,他倒是好心,想让你得到利益安乐,有这个殊胜的意乐心,但是没有智慧,颠倒了,他叫你吃酒,他认爲吃酒可以得到利益安乐。这个搞错了,吃了酒之后心迷糊了,会造罪,做的事情就不是利益,不是善业,后头感的果也不安乐,那适得其反。所以没有智慧,虽有好心,还会做坏事。「若有正智,如实自知,方能称量教导有情,非增上慢不如实知,起饶益心劝他令作不饶益事。」要有智慧的话,纔能如实知道怎样称量(合适地)教导有情,使他们得到利益、安乐,不是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自己没有智慧,还自以爲是,「不如实知」,没有智慧就不如实地知道,虽然起了饶益心,但是你智慧没有,颠倒了,劝他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得不到利益,也得不到安乐。
《无性释》也这么说:「或有利乐增上意乐而是颠倒」,就是没有智慧,「故须自知,我今何假」,自己应当知道,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凭借」、「依靠」。是依靠智慧还是依靠颠倒?如果不是靠智慧,那你这个利益安乐心的效果是靠不住的。「我今何假?」自己要问:我今是依据什么的?「由此智故,说无倒业」,有智慧的话,就可以说没有颠倒的业。「谓我唯有如是闻慧」,这个智慧从何而来呢?从听闻正法而得到闻慧。「了知教证」,知道教、证二法;当然,思更胜一层,修就更好。从闻思修,闻开始就不是颠倒,如果离开了闻思修,靠自己的烦恼心出发的欲乐心,虽然你好心,但是会做颠倒的事情。所以这里说要依靠智慧,靠闻思修的智慧!「唯有如是闻慧,了知教证,自有堪能,起随所应无倒加行」,我有这个堪能性,我随其所应起这个无倒的加行,不会教错的。「如有颂言:诸有自称量,勤求所求处,彼不逮劬劳,而能到所到。」自己有这个智慧,能够称量,这样可以不必很辛苦,而达到目的。这是说要有智慧。
什麽叫增上慢?《俱舍论》云:「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这个殊胜的功德没有证到、没有得到,说自己证到了、得到了,这就是增上慢。什么叫慢?「令心高举」,把自己抬高,以爲比人家高。
前面是说,我现在这个利益安乐有情的心是靠什么的?靠智慧的是对的;如果不是靠智慧的,不是靠闻思修持,那就好心会做坏事。世人经常会这样,尤其是父母,他没有学过佛教,从世间的爱护心出发,溺爱子女。孩子在家里什麽都不干,什麽都不懂,跑出去受人家欺负,这还是小的;假使没有好的教育,他若做坏事,就更糟糕了。
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者,即是摧伏慢故。谓由摧伏憍慢心故,不待劝请,自为说法。不动坏业者,即是坚牢胜意乐故,不以有情行邪行故动坏菩萨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坚固之心。无求染业者,即是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谓后三句释此三句,非为利养恭敬等因作诸有情利益安乐,是故说名无求染业。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云何可知?谓由相称语身业者,即是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此二句中,应量而语及先言是语业,含笑是身业。应量语者,唯作法语;言含笑者,舒颜往来,作饶益事。
「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者,即是摧伏慢故,谓由摧伏憍慢心故,不待劝请,自爲说法。」当然,说法要请,但是某些时候,看到他有危险,要告诉他一些好的话,那你就要摧伏慢心,不一定要他请法纔说。就是从第一句的利益安乐众生的殊胜意乐出发,在某个时期必须主动给他说法的,那就要摧伏慢心,去跟他说,不必劝请。佛也是这样,《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有先例的。
「不动坏业者,即是坚牢胜意乐故,不以有情行邪行故动坏菩萨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坚固之心。」就是说众生有的时候不听话,做坏事,不会因为众生不听话做坏事了,就随他去,不管了。这个不好,还是要管。管,当然要有方便,表面上不管,实际还是管。驱摈也一样,驱摈是不是不管他了?把他送出去就算了?还是要管的,以这种方式使他悔改。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他悔改不了,他还以爲这个无所谓,脸皮厚得很;来个驱摈,让他感到惭愧。这种方式要领会,实际上还是好心。这是说「不以有情行邪行故动坏菩萨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坚固之心」,这个是「不动坏业」。
「无求染业者,即是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后边故。」这三个都是没有染污心的业。什么叫「假怜愍」?看无性菩萨的注解:「若有爱染而作怜愍,但至命终怜愍随转」,假使父母对子女或者其他人,以爱染心出发,最多到命终就完了,下一辈子就认不得,就不怜愍。最大限度到命终爲止,怜愍随转。中间可能还有变化,因爲人的关系不断在变化,过分的爱会成冤家。世间上这样的事看得不少,物极必反,太好了就会成冤家。充其量到命终爲止,怜愍随转。「若无爱染而生怜愍,于生生中怜愍之心恒常随转」,假使你没有爱染,而是从菩提心出发,这个心一直到成佛,生生世世都会生起来,「是故菩萨乃至涅槃永作善友」,所以说这三个有联系。不是「假怜愍」,真正出于救度众生的菩提心的,那么你就是「于亲非亲平等心故」,亲的、非亲的平等。我们一般对亲的会偏向,对非亲的要排斥,这个是不平等,假怜愍,这样最长也只到临终。如果不是假怜愍的心,那就是可以一直到涅槃,于亲非亲都平等对待,平等地利益安乐。这个还是离不开前面那个增上意乐。「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了利益安乐他,做他的善友,或者是善知识,一直到涅槃为后边际,直至他成佛,这是菩提心。
「无求染业」,就是没有心希求染污的那个业,而是平等的菩提心,清净的业。一共有三个:一个是非假怜愍,一个是亲非亲都平等,一个是直到涅槃、成佛爲止永远做他的善友、善知识。「谓后三句释此三句,非爲利养恭敬等因作诸有情利益安乐,是故说名无求染业。」我们在做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事情,不是爲了利养、恭敬、红包等等,这个叫无求染业。没有所求的,没有这个求的染污的业;有求就染污了。
「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云何可知?谓由相称语身业者,即是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利益安乐这个增上意乐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相称的身语业上,有两句:应量而语,含笑先言。「此二句中,应量而语及先言是语业,含笑是身业」,应量语是什么意思呢?「唯作法语」,就是依法而说的话,不是说世间感情的话,讲佛说的那些法语,不要说世间的那些。我们僧团里边不准串寮冲壳子,也就是不要你说世间的那些话。你讨论法义,那是没有问题;说那些世间长短是非的话,绝对不允许。应量语,说法语,不说其他的一些话。「含笑先言」,就是说你主动先给他说,这是摄受有情的方式;说的时候要含笑,也是摄受众生。你瞪着眼睛跟他说话,他不要听,他害怕,跑掉了;要含笑,「舒颜往来,作饶益事」。应量语、先言都是语业;含笑是身业。这是说你要饶益众生,身语业就要这样作:语业要说如法的语,要先言,不要人家问了纔说,哪些地方该怎么做,你先要告诉他;身业要含笑舒颜,就是不要板着脸,瞪起眼睛,粗暴地说。这些是饶益有情需要做到的。
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对众生说话,对朋友,对一些同修说话,是不是含笑先言,是不是说法语。这都可以做我们的标准,把它放在心里,以后说话的时候,用这面镜子照一照,是不是如此的。
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者,即是无限大悲故。无限悲者,愍三苦故:于有苦有情愍其苦苦,于有乐有情愍其坏苦,于不苦不乐有情愍其行苦。不苦不乐故名无二。无下劣业者,即是于所受事无退弱故,谓不自轻云我不能当得佛果如此等类。无退转业者,即是无厌倦意故,谓勤精进修成佛因,心无厌倦。
「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者」,就是前面的「无限大悲」一句。什么叫无限大悲呢?「愍三苦故」。世间人所谓的有同情心,只是对受苦的人起悲心,人家在不苦的时候,快乐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悲心,不苦不乐的时候也没有悲心,那就是说只有苦苦纔起悲心,坏苦、行苦根本就不知道。而这个无限大悲,对三苦的他都要可怜。就是说他受苦的时候固然可怜;他在快乐的时候还是苦,坏苦啊,还要可怜他;不苦不乐的时候,愚痴嘛,还是要可怜他。于此三类有情,都要可怜:「于有苦有情愍其苦苦」;「于有乐有情愍其坏苦」,现在是快乐,实际上要坏的,坏了之后苦就来了,当下也就是苦;「于不苦不乐有情愍其行苦」,你虽然不知道有苦有乐,但是这个是行苦,我们流转生死就是由这个行苦牵着走的。「不苦不乐故名无二」,既无苦也没有乐,叫不苦不乐。
「无下劣业者,即是于所受事无退弱故」,事情交给你了,不要推。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哎呀!那个事情我怎么干得了?我是个凡夫哎……就推掉了。这样是下劣,不要有下劣业,「于所受事无退」,不要退。「谓不自轻云我不能当得佛果如此等类」,他说,成佛的事我做不了,这个菩萨道我是行不了,等等。成佛固然难,可世间上有一些担肩要负责之类的事情,他也要推掉,哦,这个事情我做不了,你叫人家做吧!这不好,成佛的事情都要担起来,更何况世间上其他的事情。不要自轻!
「无退转业者,即是无厌倦意故」,这是无退转业,无厌倦意。「谓勤精进修成佛因,心无厌倦。」菩萨要修成佛,凡有助于成佛的事情他都不厌倦。修成佛的因就是菩萨道,心不要厌倦。哎呀!太麻烦不想干,这个心不要有。要勤精进,精进心起来,就对治厌倦。
摄方便业者,即是闻义无厌故,谓由多闻成善巧智,饶益有情。厌恶所治业者,即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由此方便,乃能如实调伏有情。无间作意业者,即是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如是句义,如所行清净契经广说。
「摄方便业者,即是闻义无厌故,谓由多闻成善巧智,饶益有情」,饶益有情要有方便,这个方便从何而来呢?从多闻而来,所以要「闻义无厌」。你闻得少方便就少;闻得多方便就多。你要摄受有情,就要有尽可能多的方便善巧,就要多闻。《现观庄严论》说「方便善巧深」,要很深的方便善巧,就是要多闻。
无性菩萨有一个注解:「闻谓所闻契经等法,非汎所闻;义谓即彼所诠之义。」闻什么?当然闻法啦!契经、应颂等十二分教。一个是闻,一个是义。「义」指什么呢?那就是彼所诠之义,经文里边所含的意思。「于此闻义常无厌足,此是能摄成熟有情巧方便性,是故说名摄方便业。」对于闻经、解义都没有厌足,就是多闻了,那麽方便善巧智就来了。「闻义无足如所堪能,应正道理而化导故。」你听闻正法、解所诠义没有厌足,那就多闻了,就有所堪能,能够按照正确道理来教化。如果你闻义不多,善巧不够,那就会如前面所说的好心做坏事,劝他吃酒,劝他干坏事什么的。
有些人看到这个出家人不吃晚饭,哎呀!你晚上吃一点吧!你肚子饿了要坏啊!你修行身体要好啊!等等。一劝,他就吃了。坏了!坏了戒。这个要不得,方便善巧从闻法而来。那些在家人没有听过正闻的法,你不要听他的话,听了就上当,自己听的法都忘掉。
「厌恶所治业者,即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由此方便,乃能如实调伏有情。」《无性释》云:「此中所治,谓贪嗔等。欲令远离,故名厌恶。」他把所治解释成贪嗔痴,要远离贪嗔痴,叫厌恶所治。所治是烦恼,不要让烦恼生出来。具体做法就是对于自己所造的罪「深见过故」,看到这个罪对自他都不利,将来还要感恶果,过失很大。要深深地看到这个道理,不是说知道一点点就算了,这样深见过患纔能够确保以后不再造。如果你无所谓,以后还会造。这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若于自罪深见过失,速疾厌离,方能制他所不应作,」只有自己看到过失,赶快厌离不再做,纔能教他不做。自己还在做,你怎么教他呢?所以说自己要生起厌离心,你教化他纔有用。菩萨总是利益众生,这些都离不开利益安乐众生的意乐。你要利益安乐有情,要对自己造罪深见过患。这是《无性释》的解释。「言威肃故,非余能制」,因爲你自己的过失马上就除掉,很快地厌离了它,教人家不要做坏事,你说的话有威信、威肃。其他的人不行的,一定要自己不做,纔能叫人家不做。「若怀嗔忿,诲他所犯以非利益非方便故,言不威肃,他转违背,起诸邪行。」他造了罪,要教育他,但不要以嗔恨心。假使以嗔恨心来「诲他所犯」,以嗔恨心来教育他,说他做的事情不对,不要这么做。但是你嗔恨心起了,就不是利益安乐的意乐心了。这既不是利益他的事情,不是善业,嗔恨就不是善业,也不是殊胜的方便,你说话就不威肃,没有威信。「他转违背」,他不但不听你的,反而跟你对立起来,做坏事去了。所以说你要让人家听你的话不做坏事,第一,自己不要做坏事,自己对于作罪深见过患;再者,教育他时也不要起嗔恨心。这两个条件都符合了,人家就听你的。如果你自己有罪不见过患,还在做,教育他的时候又是从嗔恨心出发,狠狠地骂,那就适得其反,不但不听你的话,反而做坏事,背后还要骂你。这个就要自己检讨是不是这样。
总之,「由此方便,乃能如实调伏有情」,自己作罪深见过患,于他作罪不瞋而诲,以这样方便,能够如实调伏有情;否则就不能如实调伏,就是他不听你的话。
「无间作意业者,即是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菩提心不要忘记掉,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都恒修治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菩提心不能忘掉,忘掉就是犯戒。「如是句义,如所行清净契经广说。」有一部经就广说这个事情。《无性释》中就举了一个例子,「若见坐时,发如是心,愿诸众生,坐菩提座」,等等。这一个颂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威仪当中,假使你看见众生坐在那里,你要发这个心,愿一切众生都坐佛的菩提座,都成佛。行的时候怎么发心,住的时候又怎麽发心,这个经里广说。他举个例,就是说不要忘失菩提心,一切从菩提心出发。
胜进行业者,即是不希异熟而行施故,乃至由四摄事摄方便故。谓即依前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修此加行,以为增长趣向果因。
「胜进行业者,即是不希异熟而行施故,乃至由四摄事摄方便故。」那就是六度四摄。菩萨所行爲了利益安乐众生,一切从这个意乐心出发,不爲自求。
「不希异熟而行施故」。一般说,布施感大富,持戒得大贵,那么有人爲了自己要富而布施。有一个居士,他不只一次地要求我传他供曼茶法,爲什么?他说他要发财。我问发财做什么?他说发财不是爲了其他的,他欠了很多债,把债还了好修行。好像振振有辞。但是你发了财之后,是不是就修行,还要打个问号。你债还清了,钱又很多,你是不是就能修?不敢说。所以,还是没有传给他,有发财这个心总不太好。要从利益众生出发,这纔是好的,不希求异熟果。我拼命布施,爲了将来自己要大富;我拼命地持戒,爲了人家恭敬我:这个心还是爲自己。
佛教修行,第一个对治人我执,再破法我执,你现在巩固「我」执,那就是天变成魔。本来佛法布施、持戒是好事情,给你用了之后,反而成了魔:你又富又贵,结果我慢又贡高,我执大魔就大得不得了,碰也碰不得,那就没有办法了,度不了。所以这些地方要把这个参考一下,从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这个意乐心出发纔是好的;从自己利益出发的,也可以说就是坏的。这是不希求异熟果而行布施。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不要依一切有趣而持戒。你想生到天上去,持戒生天了,菩萨没有这个自求的心。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有的人被人家打骂的时候,不还手,好像在修忍辱,但是心里气得不得了,嗔恨心大得不可说,他心里想,有一天我力量比你大,我怎么怎么报复。这样的忍辱毫无意思,就是奴纔。奴纔被主人打的时候不还手,他在行菩萨道修忍辱?不是的,他心里很气,一旦闹革命他就要造反了,那他就不服了,这个忍辱没有用的。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我们要为了摄受善法而勤精进。有的人很「精进」,晚上不睡觉,做什么?搓麻将,到跳舞厅,这是不是精进?这是懈怠!佛法里边,善法做得多叫精进;善法不做,而坏的事情做得越多,善法做得越少,这就是懈怠,谈不上精进。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这个前面讲过,在无色界,定的份量多,慧的份量少,不能利益有情。我们利益有情,要定慧均等,要四静虑。所以说不要生到无色界,无色界的定也不要,要修四静虑。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我们要修般若智慧,但是不是说一切法空,众生就没有受苦了,「这个不叫苦,随他去好了」。这个也不对,智慧跟方便要结合起来:以不执著的心去做那些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说般若跟方便要联合起来。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你度众生的方便就四摄,布施、利行、爱语、同事,这就是四摄法——度众生的方便。
「谓即依前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修此加行,以为增长趣向果因。」你这样做,就是以前面所说的利益安乐有情的殊胜意乐来修这些加行,这样的加行增长,就是趣向佛果的因。
成满加行业者,即是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乃至亲近善友故;谓后六句释此八句。若有习近如是加行,速得成满。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者,由住此处,离恶寻思。世杂事者,谓歌舞等。
要圆满我们的加行业,要做什么呢?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亲近善士。「以慇重心听闻正法故」,听闻正法。
「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那就是说如理思惟、法随法行都在里边,住在阿练若里边听闻正法之后,思惟也好,修定也好,都在这里边。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修行的时候,最怕是恶寻思,想起家乡来了,想起世间五欲来了。这些世间的事情不要爱乐,恶寻思放下。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大乘人对二乘的意乐不要起欢喜心。哦,二乘很快,最快是三生证阿罗汉果,或者缘觉果,而大乘要三大阿僧祗劫,那太长,倒不如把自己先解决,了生死再说。我们中国所传的是大乘宗派,但是很多人有这个心,了生死第一,叫他做什么好事,哎呀!我生死还没了,我不干,我要去关房里念佛去。这个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否违背。我碰到好几个居士:哎呀!我年纪大了,不行了,这些事情我不干,我了生死要紧。这个是二乘啊!我们要有大乘的心,一切众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要这样想。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对于大乘法深见功德,我们要这么作意。
「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这个远离恶友、亲近善友跟前面的「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怎么合得拢呢?我们先看无性的解释,对于持戒、破戒二种,他说:「于此二种能说法者,为闻法故,恭敬法故,起善友想,无有差别,是故说言善友无二。由是因缘,于破戒者不应一向谓非善友。」能说法的是善友,爲了闻法故,爲了恭敬法故,所以管你持戒也好,破戒也好,都做善友想,没有差别,就是无二。这个话还没有说透,我们再依传承把它补充一下。
讲亲近善士,很明确地是亲近善士,怎么有破戒的善友呢?这个我们就要仔细地探讨一番,看它到底怎么讲的。我们选择的善知识应当具备十个功德。第一个是持戒,不可缺的。在《科颂讲记》里边海公上师说,「有人问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十个功德)里边,如果有师能具备九个条件,而独不能持戒,是否可亲近?」在这本书里边就提这个问题,我们选择善知识的时候,假使其他九个功德都具备,而单单是没有持戒这一条,这样的善知识能不能亲近?《科颂讲记》根据祖师的话,说是不能亲近的。反过来,假使九种都没有,只有一个持戒,这个善知识可不可以亲近?「亦可暂时亲近!」暂时亲近一下还是可以的。这就是说不持戒是不行的。
可是这里说破戒的善友跟持戒的善友「无二」,这个不是矛盾吗?九个条件不具,只具一个持戒的,学过《科颂》的人知道是可以暂时依止的;假使有戒又有悲心,这两条都有的话,可以终身依止。那就是说十个条件里边,余八个都没有,只有持戒跟有悲心的,从利益众生出发的,不爲自己,这样的人,一辈子依止都可以,哪怕其他的功德都没有。这是《科颂》的结论,这里不是强调持戒吗?「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这个话是怎么说的呢?
没有矛盾!我们说,亲近善知识,应当有坚固信心,常观功德,常念恩德,不思不见一切过失。这个善士,你已经以他爲师了,他有一些小小的过失,或者戒上不清净,你就不能看了!已经以他爲善知识了之后,他持戒也好,破戒也好,爲了重视法,那你就要无二地看待,这也是规定的。这个《科颂》是说,你亲近他爲师,就要坚固你的信心,要常观他的功德,常念他的恩德,不要看一切过失。
《论》第二卷三十四页有一段文说:「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你亲近了这个师父,哪怕你只有听到一句偈,一个颂,这样的人,他虽然犯戒,你要从他功德上想,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要看成与其他善知识没有差别,就是破戒持戒善友无二,无有差别地看待。「《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上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那就明确地跟你说了,你亲近尊重善知识,如果能如法亲近的话,善法就会增长,不善的法就会减下去。这一个方面知道之后,这个亲教师或者是广博闻的,或者是寡闻的;或者有智慧见解的,或者没有智慧见解的;或者是持戒的,或者是犯戒的,都要发起是佛的想。也就是无二,没有差别。「『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对佛是这样的信敬爱乐,对你的亲教师也同样地信乐,对轨范师(就是阿闍黎)也应当发起这样的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善知识固然要恭敬,做无二想,不过他教做的若是善法,就要顺着他做,不善法就不做了。教做的若是不善法,就说这个我做不来,就这样。这里就很明确了,已经亲近了善知识的,他有过失也好,多闻也好,什么也好,你作无二想,这是《宝云经》里边的话。
我们再引《论》第一卷后头的一段文:「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对你的善知识,特别应当放弃一切观过失的心,修观功德的心。这个都是亲近善知识以后的事情,所以说,这里「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就是要你不起找过失的心,要起观功德的心,持戒的、不持戒的要平等看待,不要去看过失。「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然你的善知识功德很大,但是你从某一些地方看到他一点点的过失,这样去看的话,就障碍你自己成就。这个地方我们经常会搞错。你的见解到底对不对?你看到的到底是过失还是功德,你还搞不清楚,你就说是过失。明明没有的事情,你说他怎么怎么的,你的观察往往会错的,那就会障碍你自己成就了。「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爲得成就因。」退一步说,即使这个善知识有过失,增上的,你不去看他的过失,从功德处而修信心,他总有功德,从功德地方修对他的信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于自当爲得成就因」,自己能够成就,成就的因就在这里。就是说亲近善知识之后,不要随便观过失。这一段文正好配合爲什么说破戒的持戒的善友要无二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已经依止了,从他闻法了,就不能再观过失。「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所以说对自己的尊重——善知识,不管他的过失或大或小(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对不对还不一定),都应当要这么思惟:自己寻求善知识的过失,其过患很大。要好好地去思惟,看善知识过失的坏处极大,要赶快起断心,把观过之心断掉,把它灭除。「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假使因爲放逸,或者是烦恼太盛,由这个力量而找善知识过失的时候,也要忏悔、防护,不要说你烦恼起了,就不管一切了,要更加努力地悔除、防护,不要给它再起来。这样做,这个寻求过失的心就会慢慢小下去。「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只是把寻过失心灭下去还不够,对这个善知识持戒的地方,多闻的地方,或者他有信、进、念、定、慧这些功德的地方,多多地执取,就是多多地思惟,思惟他的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爲信心障难。」因爲你经常观功德,你把功德执取了,即使冒出观过失的心,这个信心也不会受障碍,那就可以把你这个观过失的心映蔽掉,把它盖掉。不是有句话嘛:自家癞痢的孩子也是最好的。他的孩子哪怕是癞子,癞痢头,也是最可爱的,这是世间上最好的孩子。那就是说看了他的功德,他自己养的往往见他的功德,他一切过失都不看了。如果我们对善知识多看功德,纵然你发现一些过失,是真的假的不去管它,你这个信心不会退掉。那就是说要多观功德,少观过失。
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这话:我们要发这个愿,恶知识,希望我不要看到他;即使看到,希望他不要跟我说话;即使他跟我说话,希望我听不懂。那就是说不要受恶知识的影响,能够不见他最好,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如果见到之后,他没有跟我说话,他的毒也放不出来。如果他放毒了,跟我说话,我听不懂,不晓得说什麽,那个毒害不了我,就像打了预防针,不会受害。
这一条看起来好像肤浅,实际上很重要。有人经常串寮充壳子,跟那些与自己的烦恼相应的人说话,最后把信心破掉了,走掉了。之后,在外面东碰西碰,没有好地方,又想回来。这样的人太多了,最近也有人写信来:哎呀!我错了,叫大家千万不要学我的样。他跑出去,看了什么地方都不行,都不如这里好,想回来,但是他回不来了。他还打电话做好人:哎呀!千万不要走,我走了,这个经验教训啊!很苦恼啊!什么什么。你尽管这麽说,还是有很多人要走,怎麽办呢?烦恼起了之后,就看你智慧了,你是根据智慧来做,还是跟着烦恼走呢?你要跟着烦恼走,那就什麽都没有了,就算了。
我们总算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了,下面继续看原文。
「若有习近如是加行,速得成满」,以这样修加行,那就很快就成满了。「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者,由住此处,离恶寻思。」不是以缓慢的心,以慇重心如法地住阿练若,恶寻思就会除掉。什么叫恶寻思?就是想世间杂事。「世杂事者,谓歌舞等」,什麽叫世间杂事呢?歌舞唱伎、亲里觉,等等。这些世间的事情要放下,这是恶寻思,想这些要坏我们的修行。现在到处是舞厅,到处是音乐,你要不故往观听,歌舞伎乐不要去看。现在这世间,不要说城市,五台山都有了。我一九九七年的时候在五台山住,在那个寮房对面的厕所间里边,就经常听到舞厅音乐。这个末法时期,到处都有污染,那就要靠你自己了,你要自己对世间杂事不爱乐,那麽随你怎么搞,与我无干。有爱乐心就完了,你贪著这些东西,什麽罪都会来,乃至伤身害命都会,这个千万不能做。
成满业者,即是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谓后三句释此三句,此成满业所有相状。大威力者,谓六神通。依趣智故者,谓依趣智,不依趣识,内智生故。由此内智,现见相应安住于法。
「成满业者,即是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这三句解释成满业。修治四梵住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一个。常游戏五神通,就是得大威力。这个大威力是什么?就是六神通。六神通,前面五个是通外道的,最后的漏尽通纔是佛教内部的,漏尽通就是断生死的那个通,把烦恼都断完。
无性菩萨的注解:「游戏五通名爲威力」,这是威力,「漏尽智通是解脱智」,这是大威力,大威力不是指前五通,而是漏尽通。世亲菩萨认爲大威力是指六神通,把漏尽通也包在里头,因爲没有第六个漏尽通不能叫大威力,只能叫威力;要有大威力,决定要有第六个通。无性菩萨说,有第六个是大威力;世亲菩萨说六个一起,纔叫大威力。
「依趣智故者,谓依趣智,不依趣识,内智生故。」我们要依智不依识,什么叫依趣智呢?「由此内智,现见相应安住于法。」内智是无分别智、后得智。这个内智生起之后,现见相应,与法相应了,就安住于法上。这个内智是我们要依靠的,不要依靠这个识,识是染污的,杂染的。各别内证的叫依趣智,自己内证到的智慧。识是不寂静、杂染的,不能依,要依趣智。
安立彼业者,即是于住正行等,谓后四句释此四句。由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安立有情利益安乐。御众功德故者,由于破戒亦不弃舍,安立不摈,令出不善,令住于善。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者,由能一向与彼教敕,非自说已还复说言我言不善;由是因缘,其言威肃。财法摄一故者,由言诚谛,以法摄取衣服等财,还如是施。无杂染心故者,由善摄受大菩提心饶益有情,非欲自求为给使故,云何有情由此善故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此摄受一切有情。
「安立彼业者,即是于住正行等,谓后四句释此四句。」这个四句同样的,爲了利益安乐有情,所以纔这样。
「御众功德故者,由于破戒亦不弃舍,安立不摈,令出不善,令住于善」,御众功德,世亲菩萨是这样解释的,他说破戒的也不弃舍他,也不驱摈他,令他从不善里边出来,好好地忏悔,住于善。当然,这个破戒不是大的戒;如果是大的戒,怎么说呢?无性菩萨又说了:「御众功德者,谓于持戒犯戒有情驱摈摄受,俱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名不弃舍。」持戒破戒的,他或者是摄受,或者驱摈,这都是要他出不善处,而安立于善处,这也不叫坏事。实在坏的,该驱摈的还是要驱摈,犯了根本戒的要驱摈。驱摈要使他知惭愧:你被取消资格,不能在僧团里住。起了惭愧心,然后可以忏悔,出不善,安立于善处。如果你还包容他,无所谓,他就没有惭愧心,就不能出不善处,不能安立善处。所以无性菩萨把这个也强调一下。他说我们的悲心不是一味地包容,只要能够使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处,驱摈他也叫不舍弃,目的还是要他好,所以也不叫舍弃。就是说这个「不舍弃」也包括驱摈在里头。管你驱摈也好,摄受也好,都叫不舍弃,目的是要他出于不善处,安立于善处。
「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者,一向与彼教敕,非自说已还复说言我言不善」,就是说话要有决定,不要今天这么说,明天反过来又那么说,「是我说错了,我的话不对了」,这样就没有威信。「由是因缘,其言威肃」,这样决定无疑的,这个话是定的,他的话就有威信,威肃。
什么叫财法摄一?「财法摄一故者,由言诚谛,以法摄取衣服等财,还如是施。」他重谛实,他的话是很真实,决定不改的,不是犹犹豫豫,是决定无疑的。他以法摄取衣服财物,之后,还是拿去布施,这个叫财法摄一。这是世亲菩萨的解释,无性菩萨还有另外的解释,可以参考。
「无杂染心故者,由善摄受大菩提心饶益有情,非欲自求爲给使故」,他说,摄受那些有情,就是摄受弟子,要从大菩提心出发,来饶益他,并不是说摄受弟子给我干事情,差他做事情,这个就不是悲心,爲自己了。要从悲心出发,要以大菩提心饶益他,使他要成佛,从这样的心出发。「云何有情由此善故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他就是以这样子使这个有情做这个善事,而使他可以快快地证到无上正等菩提。这样摄受一切有情,就是最后一句所说的「大菩提心恒爲首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
论曰:如说: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释曰:此伽陀中,即为显示前所说义,说如是言。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是说德处。第一句是总的,「最清净觉」;其他的句分别解释差别种类。
「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是说义处。第一句是总的,「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下边一句句讲它的差别,以差别句来解释总句。
「此伽陀中,即爲显示前所说义,说如是言。」好了,第五卷讲好了。(第二十一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