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入所知相分第四

甲一 长行

乙一 能入观体

论曰: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如是已说所知相」,前面我们把所知依、所知相都讲完了,接下来是入所知相。如何悟入这个所知相?那就要修观了。「入所知相云何应见?」所知相该怎么悟入呢?「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这个就是能入的观体。要起这个唯识观,进入这个所知相,那么能观之体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这句话很不好懂,句子很长,又是印度的语法,用汉文连起来,要花点工夫,我们就看注解。

释曰:如能悟入如是种类所应知相,今当显说。入所知相者,谓能悟入所知境义。多闻熏习所依者,谓大乘法所熏自体。非阿赖耶识所摄者,谓能对治阿赖耶识故。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者,谓如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法因,此为一切清净法因亦尔。如理作意所摄者,谓如理作意为自性。似法似义而生者,谓似法义相而生起时。似所取事者,谓似色等义;有见者,谓似于见:此即成立有相见识。

「如能悟入如是种类所应知相,今当显说」,怎样悟入我们前面所说的所知相呢?所知相是佛对大菩萨说的,怎麽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呢?

「入所知相者,谓能悟入所知境义。」所谓入所知相,就是指悟入所知境唯识性。怎样悟入呢?由下面一句解释。

「多闻熏习所依者,谓大乘法所熏自体。」我们前面讲过,大乘正法的薰习是依托在一个体上。这个体跟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东西,但是跟阿赖耶识合在一起,如水乳合,它能够把那些正闻熏习积累起来。阿赖耶识是杂染的熏习,它是闻思的熏习,两个不一样,它能对治杂染的,我们多闻熏习就依托在这个东西上面。大乘法所熏的自体就是这个东西。他不是阿赖耶识所包含的,不属于阿赖耶识这个体的。「非阿赖耶识所摄者,谓能对治阿赖耶识故。」这个东西是对治阿赖耶识的,跟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东西。

「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者,谓如阿赖耶识爲一切杂染法因,此爲一切清净法因亦尔」,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法的因、种子,是生起一切杂染法的因。而这个多闻熏习是能够生起一切清净法的因,虽然它不是阿赖耶识,但是跟阿赖耶识有相似之处:阿赖耶识是种子,能够生起一切杂染法;这个所依也是种子,能够生起一切清净法。这一点跟阿赖耶识相似,它能够成清净的种子,将来能生清净法。

「如理作意所摄者,谓如理作意爲自性」,修观的时候,我们是如理作意,不是非理作意,是依照佛的教言来修观的,是如理作意的。「如理作意」是修观的一个作意。

「似法似义而生者,谓似法义相而生起时。」他是一句句解释,因爲这段话很不好理解。这个话还不太清楚,《无性释》说:「言似法者,谓契经等,如十地等。」这个「法」指的是契经,佛说的经,就像《十地经》。「言似义者,谓彼所诠无我性等。」「义」指的是这些法所讲的「无我性」这些道理。「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说为似法似义而生。」就是跟那些法义行相相似而生起观,就是说我们在定中观察经上所说的那些法义,「似法义相而生」,就是根据契经的法与契经所讲的无我的道理来得的行相,这个行相跟经所说的法义行相是相似的,同类的。

「似所取事者,谓似色等义」,它有所取的那些境,就是说有色声香味这些义相,显的客观的境界。「有见者,谓似于见」,一个是相,一个是见,能见的见识就是似于见。他里面分两部分,一个是相,一个是见。这个也相似于见。实际上,相、见都是识里边分出来的,所以说「似」,好像是见。「此即成立有相、见识」,这就成立了这个识有相分也有见分。就是观的时候,有见有相,有色等相识现,也有能观的见,实际上一个识里边分两个。

我们看无性的解释。他说:「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显现故」,什么叫似所取事呢?它显出那个样子,好像是所取的相。「言有见者,谓意取识俱。」什么是有见呢?这个「意」我们想可能古代刻错了,我们怀疑是「能」,「谓能取识俱」。一个是所取的境(所取事),一个能取的识,这个能取识跟它同时生起来。什么叫意言呢?「言意言者,所谓意识,或与见分俱所取能取性。」「意言」就是我们作观时候的那个寻思,里边有见有相,这就是世亲说的「此即成立有相见识」。我们观想的时候,这个意识里边有相分有见分,那就是三摩地所行影像。前面讲过,在定中有所显的那个定相,有能见的识,这就是有见意言。什么叫意言呢?世亲菩萨后头有解释:「意地寻思,说名意言」。意地,第六意识的寻思叫意言。什么叫寻思呢?世亲菩萨解释说:「由定而观故名寻思」。定里的观想叫寻思,第六意识在定中的观想(寻思)叫意言。就是入观的时候,在定里边观想佛说的法义。以如理作意爲自性的,不是非理作意,是根据经教来的,如理作意。观想的时候内心所显的行相跟经里边的法义是相似的,在这个相似行相里边,有所取的事(境界),也有能取的识。这是我们入观时候的意地境界。

第六意识的寻思叫意言,这个是能观的体。这一科是「能入观体」,以这样的体来入观。

乙二 谁能悟入

论曰: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那麽什么人能起这个观呢?能入这个观的人是有条件,不是随随便便的。

第一个,「大乘多闻熏习相续」。他经过大乘法的多闻熏习,经过很久的多闻。你不闻的话,大乘熏习没有,思惟的源头就没有,你开不了悟的,一定要大乘多闻熏习。这是第一个要点,这个没有,下边再用功也是白费,这是最要紧的一个因,我们开悟的因就在这里,一定要有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有了这个因以后,其他的缘碰上,那你可以通达这个唯识观;否则,其他缘再好,也通达不了。有些人对我说,他欢喜修定,想一个人去住茅棚修定。我就给他说了,你这个大乘熏习的因要是没有,你定力再深也开不了智慧。佛教里边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修定不是目的,定是一个手段,定的手段是作什么用的?开智慧的。如果你得了定,以此爲目的,智慧不要了,那你这个定有什麽用处呢?佛在世的时候,外道甚至都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他解决不了生死,因爲没有智慧,不能出生死。我们有幸碰到了佛教,一定要求智慧。智慧的源头在哪里?在大乘多闻熏习!没有这个多闻熏习,即使你得到了定,智慧还是开不出来,那也没有用的。所以说大乘的多闻熏习,是很重要的,这是根本的因力。

第二个,「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他能够碰到无量无数佛出世,礼拜、赞叹、供养,乃至跟佛出家、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些都属于逢事无量诸佛里边,碰到很多善知识加持,这是缘。

第三个,「已得一向决定胜解」。你碰到善知识,听闻之后,这样的作意能够起一向决定的胜解,就是不会摇动,对大乘法的信心不会摇动,是一向决定的,不会犹豫的。

第四个,「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能够积集很多善根。什么善根呢?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能够积集善根,积累很多之后,他就能够见道、登地。

这就是说,要具备这些力量的菩萨纔能进入这个唯识观。

释曰:如是品类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当显示。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者,简声闻等所有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者,已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世间超过数量。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者,谓于大乘所得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即由无间所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为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如是品类、如此方便而能悟入」,要悟入的人,要有那么多品类的力量,因力、善友力、作意力等等,多种多样的方便,纔能够悟入。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者,简声闻等所有多闻熏习相续。」大乘两字简别二乘,二乘虽然也多闻熏习,也能够这样在我们身心里等流下来,但是他说的法是二乘法,得到的仅仅是阿罗汉果,不能得到佛的究竟果。我们这个因是大乘法多闻熏习,多闻熏习的还要是大乘法,这样纔能达到这个唯识观,因爲唯识是大乘的。你要修大乘观,要大乘的多闻熏习。这是简别二乘,当然更简别那些凡夫,没有闻的那更不要说了。二乘的多闻尚且不够,何况没有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要「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需要有这个福报碰到无量无数的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世界上之后,我们还要亲近善知识,礼拜、供养、赞叹,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包括出家修行。这个就是说,已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世间,这个数字无量无数,这个善根是不简单。

「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者」,这是第三个力量——作意力。「谓于大乘所得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你对大乘法起了胜解,就是净信决定了,一切恶友决定不能动摇你的信心。现在一些修行人就是没有这个力量,你好不容易获得一点对大乘法的信心,碰到恶知识跟你两句话一说,马上就动摇,甚至于信其他的去了。这个就是善根太薄,经不起恶友的两句话。而这里的菩萨已经得到胜解,一向决定的,一切恶友不能动摇。

「即由无间所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爲善备福智资粮菩萨」,就是由于前面说的三个因,从而已经善巧地积集了很多善根,这样的人纔可以叫做善备福智资粮的菩萨,这样的菩萨才能修起前面那个观想。所以说要修那个观,不是一般人就能修的。很多人纔拿了一本书,就马上要修观。那么你在修之前,先要看一看自己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大乘多闻熏习的很多了,无量无数的佛承事过,得到一向决定胜解。如果这样,当然你修了就得好处,如果不是这样,那你还太早。

又即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如数应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此用大乘熏习为因,事佛为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如是名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如是名为由依持力。

「又即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这样的福智资粮怎样纔能一点点地圆满起来?依靠四个力,「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这四个力量可以把这个福智资粮一点一点积聚起来,慢慢地,从初地、二地、乃至圆满。「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就是开头两句,「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是因力,「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是善友力(善友就是善知识)。「此中两句即是二力」,这个讲好了,「如数应知」,按照数字就知道这两个力,这个很明显,他就不说了。

「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什么叫作意力呢?他的作意是一向决定的,不会摇动。「此用大乘熏习爲因,事佛爲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这个一向决定的胜解并不是凭空而来,是有因有缘的。什么因?大乘法的熏习爲因。经过无数大乘正法熏习,也碰到无数佛,承事供养,乃至依法修行,这是缘。依靠这个因这个缘,纔能够得到一向决定胜解。这个胜解得到之后,纔能修正行。因爲修正行的缘故,积集善根。「如是名爲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这个就是第三个,作意力。

「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有了胜解,一向不动摇的胜解,可以起正行,由解起行,慢慢地积集资粮,最后能登地,这个叫依持力。依靠这个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积集够了,就能登入大地,从初地乃至十地,最后圆满正觉,这是第四个,依持力。

这就是说,我们要修前面那个观,就是要那么多力量具备了纔能修,少一个就不行。我们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力量。有力量你就去修;没有力量的,就学一学。这个观你一下还修不起,就学一下,知道一下也好,将来再修。

以上是提了一些修观者的条件。

乙三 何处能入

论曰: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你从哪里进入这个止观呢?就是前面说的修观的这个意言,是有见的,「似法似义」,跟佛经里说的法义是同样行相的意言。这个在开头讲的,在这个境界里边悟入,所入的境就是这个。这个有见的、似法似义的意言(定中的寻思)是由大乘法相熏习所生起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能入的境界18。

那麽,哪些人能入呢?能入的位有四种。胜解行地,登地之前的。凡是你已经听闻正法,亲近善士,(入了加行道),一直到登地之前,这个叫胜解行地。见道,登初地。修道,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究竟道,成佛。这里又把位次分四个,就是能修这个观的人,从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这几个位次都能入,但是深度不一样。「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在胜解行地,他对一切法只有识,都是唯识所变的,听到之后,能够起决定的信心,不动摇,这是胜解行地的人。「如理通达故」,这是见道的。」治一切障故」,在修道中能够对治一切障碍,即烦恼障、所知障。这是修道。「离一切障故」,究竟道,到最究竟的佛位的时候,一切障全部都离掉,最微细的障也没有。这是能入的位,有四种。最低的胜解行地,能够起胜解,不动摇,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我们还犹犹豫豫,那就进不到这个位次。见道更高了,修道,究竟道,一个比一个高。

释曰:入如是类及入行相,今当显示。意地寻思,说名意言,如是意言以大乘法为因而生,此中显示意言差别。大乘法相等所生者,是此教法为缘生义。或有即于胜解行地名能悟入,由但听闻一切诸法唯有识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于见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如理通达故者,谓于意言如理通达。云何于此如理通达?谓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达。于修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治一切障故者,谓观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时,便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离一切障故者,谓善清净妙智位中,最微细障亦无有故。

「入如是类及入行相,今当显示。」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样进去,一个是进去的行相。就是所入的境,能入的位。

「意地寻思,说名意言。」这是世亲菩萨解释,什么叫意言呢?前面没有交待,这里就说了。意地的寻思,是第六意识定中修观的寻思。这个意言就是我们观的境。

这个意言是哪里来的呢?「如是意言以大乘法爲因而生」,就是多闻熏习大乘法爲因产生意言的寻思。「此中显示意言差别」,这个意言不是依靠其他的熏习,而是大乘法的熏习。「大乘法相等所生者,是此教法爲缘生义」,以大乘法爲缘而生的,这个缘是因缘,是最重要的缘。就是说这个意言是从哪里来呢?从大乘法的多闻熏习而生,所以这个是根本,不能离开的。如果没有大乘教法的熏习,你起的意言,就是胡思乱想,搞不好是外道的意言,那就不好了。

上面说的是能入的境,就是所观,这跟前面说的一样,有见、似法似义的意言,这是观的境界。那么,这个能入的位次,哪些人能入呢?「或有即于胜解行地,名能悟入」,有的在胜解行地,叫悟入,这个悟入很浅。「由但听闻一切诸法唯有识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这个能入仅仅是信,他听到佛说一切法只有识这个道理,「深生信解」,非常相信,不动摇,这个也叫能入,这是胜解行地的能入。要做到深生信解,一向决定,这也不简单。那就是说,泛泛地听闻,犹犹豫豫的,那远远够不上这个条件。他要听了之后,毫无犹豫,什么外道的邪见动摇不了他,那纔是深生信解。所以说由信解而入,也叫能入,这是最浅的。

「于见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见道的时候怎么悟入呢?现在要说。「如理通达故者,谓于意言如理通达。云何于此如理通达?谓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达。」对这个意言,观的体,这个寻思,能够如理通达,就叫见道。怎么叫如理通达呢?通达这个意言既不是法又不是义,既不是所取又不是能取。见道的时候能所双亡,一切法都是无分别,无分别智生起来的时候就通达,后边要广讲的,这是见道的通达。

修道,在通达之后,如何破障,对治烦恼障、所知障。「于修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现在要说修道的悟入。「治一切障故者」,这个道理已经通达,但是障还没有除掉,修道的时候把障一个一个地除掉,所以说要对治一切障,一切障都要把它对治掉。「谓观此意言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时,便能对治一切障故。」见道的那个道理通达了之后,把一切烦恼、所知障都能对治掉。这是修道的工作,就是对治障。

「悟入」两个字相同,但深浅不同,胜解行地的悟入是这样,见道悟入是那样的,修道悟入那样的,究竟道的悟入是怎么的呢?「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当显示。离一切障故者,谓善清净妙智位中,最微细障亦无有故。」善清净妙智就是佛智慧。金刚喻定之后,一切最微细的障全部都对治掉了,这个就是叫离一切障。最微细的障,最难断的障,在金刚喻定的时候断。这个障太微细,普通人看都看不到,要断谈何容易,要用最厉害的一个定(金刚喻定)把它断掉。这个断掉之后,最微细的障断掉,一切障都没有,这个时候叫究竟道,佛的道。

这里就是说,所入的境,就是前面说的观意地寻思,是从大乘法相熏习而来的。观的时候,有见有相,它跟经里边所指的法义是相似的行相而生起的。要把这个行相来观察它所取空、能取也没有。这个通达了就是见道。见道之后,根据见道的道理,来对治一切障,就是修道。一切障对治完,就是究竟道,成佛。这个修观位次的深浅,以四个地位来分。

下边又是一个问题,由何能入,你要怎样纔能够进入呢?

乙四 由何能入

丙一 总标

论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慇重加行无放逸故。

释曰:由此能入,今当显示。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乃至恒常慇重加行无放逸故者,谓于如是所说八句善顺相应,名善根力所任持故。言恒常者,无间修故;言慇重者,恭敬修故。若于如是品类造修,即于如是能无放逸。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你要进入这个观,要有善根力量把你任持起来纔行,否则就进不去。

「谓三种相练磨心故」,以三种相来练来磨自己的心,把心锻炼得坚强。「断四处故」,有四个方面要断除。「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三相磨练、四处断除,然后缘佛说的法义境界去修止观,恒常地、慇重地(恭恭敬敬地)加行,没有放逸,精进地修,这样纔能入。

「由此能入,今当显示」,靠什么东西进入呢?靠善根,现在就要讲。「由何能入……谓于如是所说八句善顺相应」,跟前面所说的八句话相应,这个叫「善根力所任持」,把前面这八句话做到了,就有善根力把你任持起来了,那就能入了。

「言恒常者,无间修故;言殷重者,恭敬修故。」这个止观要恒常修,就是无间断地在修,没有间缺的;要恭敬地修,不是马马虎虎的。有人念经就是马马虎虎的,打钟了不想来,来的时候打打妄想,打瞌睡,混过去,下殿了,这样跟殷重修是差得太远了,要恭恭敬敬地去修。

「若于如是品类造修,即于如是能无放逸。」你照这样方法去修,那就不叫放逸,就是说要有这些善根力量任持纔能进入。

下边要打开广讲。

丙二 别释三练磨心

论曰: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名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练磨其心。」如何磨练自己的心呢?由三个方面来磨练。磨练自己心的第一个办法是,你要想到:无量世界里边有无量的人有情,刹那刹那地在成正等觉,就是说成正等觉的很多,我爲什么不能成?!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

「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名第二练磨其心。」第二个就是意乐心,得到这个意乐就能够行布施等六度:我已经得到这样的意乐,由此就不要费大气力,少用功力,就能够修习六个波罗蜜多,慢慢会圆满。就是说我意乐心得到了,波罗蜜多将来都会圆满。这个就是鼓励自己,第二个练磨其心。

「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这是拿世间善法作对比来鼓励自己。假使有人成就诸有障的善,这个善法是世间善法,没有离开烦恼所知障的,他修了很多这样的善法,临命终时,他下一辈子就投生到一个很好的自体圆满的地方受生,将来感得的果就是自己这个身体又是健康,长得端正,聪明,生在大富贵家里等等。有障的善尚且可以得到这样圆满的果,现在「我有妙善无障善」,我这个善法没有障碍,是离开烦恼所知障的,不是一般的善,是妙善,无漏的善;我既然有这样善法,怎么不会得到一切圆满的佛果呢!这就是说,不要把成佛看得太难,我现在自己有这个本钱可以成就。这是第三个练磨其心。

以这三个练磨其心,令心不退。很多人说:「成佛的事情我怎麽能呢?我不行!」「你堪能不?」「我不堪能!」那就把自己路都断掉,这个要不得。你说「我现在不堪能,我将来要做到,争取慢慢堪能」,这样还好说。直截了当地说一个不堪能,你啥意思,那就不要修行了。

释曰:此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唯修三种练磨心,所以者何?以诸菩萨闻于无上正等菩提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一练磨心。又诸菩萨闻所修行波罗蜜多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二练磨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者,此中意乐,谓信及欲,菩萨于诸波罗蜜多真实有性、具功德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为信;深信解已,乐欲修行,是名为欲;菩萨既得如是信欲,自性意乐少用功力修习六种波罗蜜多,当得圆满。又诸菩萨于佛甚深广大言教,思议抉择,善巧转时,如是思量,如是无上正等菩提难可证得,隔一念心方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三练磨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种地中妙善积集福智资粮。无障碍善者,谓金刚喻定,能破在骨麤重微细极难破障,此定无间得一切障离系转依。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者,此中意说于障离系,似彼命终时,一切种智如彼体圆满。

「此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唯修三种练磨心」,爲了对治三种退屈心,所以要修三种练磨心,以这三种来鼓励、磨练自己的心,不要退。「所以者何?以诸菩萨闻于无上正等菩提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爲什么要退呢?因爲有些菩萨听到无上正等菩提是最殊胜的,最深又广大的,不容易证到,心便退屈。一些声闻就觉得佛那麽高,他们做不到,就去证个涅槃算了吧!那就是化城,等他们证到了之后,再引导他们向前。这些属于二乘心,我们不要发,不要退,菩萨就不要退,一退就是不好。要对治这个退心,有办法,不要说无上正等菩提那么难就退掉,可以使你不退,你照这个方法做就不退。「对治此故修第一练磨心」,对治这个退心,用第一个练磨其心,就是说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人,刹那刹那都在成佛,那么多人成佛了,难道我成不了吗?再难,人家不也是很多成佛吗?这个就不要退,还是要鼓励,为对治这个而修第一个练磨心。

「又诸菩萨闻所修行波罗蜜多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有些菩萨他听到要修行六度,这是最殊胜最深最广大的,难行苦行都要做,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二练磨心」。修六度,佛过去世的那些事在《本生经》就讲了很多,喂虎、割自己的肉等等,还有好施太子把国防用的大象都布施给敌人,什麽都舍掉了,最后他被流放到荒岛上去,他把自己的儿女、妻子也布施掉。这个太厉害了,难行,有人受不了,所以就退了。于是,用第二个练磨心来对治。「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者」,由这个意乐心能够行布施波罗蜜多等等,都能行的。「此中意乐,谓信及欲」,什么叫意乐呢?它是心所法,一个是信心所,一个是欲心所。「菩萨于诸波罗蜜多真实有性、具功德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爲信」,深信六波罗蜜多真实有(实),具功德性(德),有堪能性(能),相信「实德能」,一点也不动摇,深生信解。波罗蜜多是实有的,它有功德,能做到的,这些都信解了,这个是信。相信之后要行动,「深信解已,乐欲修行」,既然相信了,要行动起来,就要修,就很欢喜地去修,「是名为欲」,就要去修起来。菩萨这个信、欲的自性意乐已经有了,稍稍下点工夫,就能够把六个波罗蜜多修圆满,何必要退呢?只要意乐心生起来就不难,就怕你这个意乐心生不起来。这个行波罗蜜多的退屈心就用第二个练磨心来对治。

「又诸菩萨于佛甚深广大言教,思议抉择,善巧转时,如是思量」,有些菩萨对佛说的甚深广大的经教正在善巧地进行思惟抉择的时候,这样想:「如是无上正等菩提难可证得」。这样的无上正等菩提是极难证到的,思惟时他「难」字当头,给拦住了。他说「隔一念心方可证得」,这一念心就是最后那一刹那的金刚喻定,那一念是最难证的,就是最微细的惑一般是没有办法断的,只有金刚喻定纔能断,经过这一念心之后,纔能证到佛菩提,那是难上又难。「心便退屈」,就退了。「对治此故,修第三练磨心」,对治这样的退却,修第三个练磨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种地中妙善积集福智资粮」,我有微妙善法,就是在前十地里边积集的那些福德智慧资粮。「无障碍善者,谓金刚喻定,能破在骨麤重微细极难破障」,什么叫无障碍善呢?无障碍的善法,学过《唯识二十论述记》的知道,障,粗重就是烦恼,有在皮面上的,有在肤上的,有在肉里边的。这是最后的一个,金刚喻定破在骨头里边的,最难破的,在骨头里边的烦恼,极微细、极难破的。这个障碍怎么能破呢?金刚喻定能破。「此定无间得一切障离系转依」,这个定得到,把障破了之后,「无间」,马上接下去,没有间隔的,就「一切障离系」,一切障都除掉,转依了,离系了「转依」就得到了。「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者」,怎么会得不到一切圆满而成佛呢?「此中意说,于障离系,似彼命终时」,他的意思是说,障离系了,好像前面那个修有障善的人命终了,「一切种智,如彼体圆满」,一切种智圆满了,就像他下一辈子获得圆满的依报、正报一样。这是说修了有障的善(世间善法),并没去障碍,他命终之后,下辈子生到的地方,正报、依报都极圆满。而我现在修的是无障的善,离掉一切障,障离开之后,一切圆满的智慧——佛的智慧,怎么会得不到呢?决定会得到佛的智慧。所以,以世间的善来激励自己,练磨自己的心。

又于此中三种练磨心者,谓诸菩萨善根无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则能三种练磨其心,心无退屈。初当显示第一练磨心,谓人趣中无量世界无量有情,剎那剎那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独不能证?次当显示第二练磨心,谓诸菩萨作是思惟:我此意乐离诸障碍波罗蜜多,悭等障碍皆无有故,不由功用,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此圆满故证佛菩提。后当显示第三练磨心。有障善者,谓由世善而成其善,此有障善尚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况我今者由无障善而成其善,不当成佛无上菩提无有是处。

「又于此中三种练磨心者,谓诸菩萨善根无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则能三种练磨其心,心无退屈。」菩萨的善根没有缺的,以这善根力量把他任持起来,用三种方法来练磨他的心,不要退。接下来他又重新说了一遍。

「初当显示第一练磨心,谓人趣中无量世界无量有情刹那刹那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独不能证?」成佛都在人间,无量世界里边,那么多人,一刹那一刹那都在成佛,那麽多佛在成,我怎麽成不了啊?这是第一个。

「次当显示第二练磨心,谓诸菩萨作是思惟,我此意乐离诸障碍波罗蜜多」,第二个练磨心,我这个意乐心生起,离开一切障碍修波罗蜜多。什么障碍呢?悭贪、毁犯等等,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一个一个障碍都对治掉了,这些都没有了,你不需要下很多工夫,这些波罗蜜多都会圆满,这个圆满之后就成佛了,证佛的菩提。既然意乐心有了,当然会证到圆满的菩提,没有什麽怀疑,不要退。

「后当显示第三练磨心」,第三个练磨心,修有障善的人命终时候还可以得到可爱的自体圆满,依报正报都圆满而生,何况我现在修的是没有障碍的善,不会不成佛的。所以说「不当成佛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决定要成佛!

以这三种心来练磨自己,不要退。

论曰:此中有颂:

人趣诸有情 处数皆无量 念念证等觉 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 能修行施等 此胜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于死时 得随乐自满 胜善由永断 圆满云何无

释曰:复以伽他显如是义。故不应退屈者,由上因缘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谓生是心:我不能证无上菩提。诸净心者,是非不善无记心义。谓或有人以其散乱无记之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等。若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最胜善,故名净心。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最胜菩萨名为胜者,此之意乐菩萨已得,是故能修施等诸度,即是已得能断悭等所治心义。等者,取始从尸罗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义。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者,是由永断障而成胜善圆满佛果,云何无义!

「此中有颂」,用一个颂来总括前面的意思。「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这是第一个练磨心,人趣里边,无量无边的世界里边,很多的处所里边,有无量无边的人,刹那刹那之中都在成佛,我爲什麽不能成呢?不要退。第二个,「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清净的意乐心能够修施等波罗蜜多,这个意乐圣者菩萨已经得到,他修六波罗蜜多没有问题,不要退。第三个,「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世间的善人死的时候,因爲修了有障的善,随他的业报,下一辈子能够得到圆满依报正报而投生;我们修殊胜的善法,没有障碍的善法,永断一切障碍,怎么会不得圆满佛果呢?

以三种心对治三种退屈心,三练磨心!下面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复以伽他显如是义」,前面长行说了之后,再以偈来总结这个意思。「故不应退屈者,由上因缘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谓生是心:我不能证无上菩提。」不要退屈,意思是,由以上所说的因缘,令其不要退心,心不要怯弱,不要以爲证不到。

什么叫净心呢?「诸净心者,是非不善无记心。」净心不是不善的或无记的,这就是说我们修波罗蜜多要以净心来修,不是无记心,也不是不善心。「谓或有人以其散乱无记之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等」,世间上有人以散乱的无记心而行布施等,外道则常以不善心行布施等,我们是善心,清净的心,那就不一样。「若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最胜善,故名净心」,我们不是外道,又不是那些散乱心,我们是要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最殊胜的善心,叫净心,这个就不同于一般的。

在「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这个颂里边,最胜的菩萨叫胜者,这些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最殊胜的,叫胜者。「此之意乐菩萨已得」,这个净的意乐心菩萨得到了,「是故能修施等诸度」,他能够修这个六度,「即是已得能断悭等所治心义」,他能够断那些悭贪等所对治的心,布施对治悭贪,尸罗对治毁犯,乃至般若对治愚痴等等。「等者,取始从尸罗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颂里边「施等」,施是第一个;等,就是戒、忍、精进、禅定乃至般若。

「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义。」世间的善人能够得到圆满的乐果。世间善所感的乐果,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那里八万大劫享受禅定的乐,这是世间的圆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世善,还没有断障的善,尚且能够得到世间的圆满,而我们殊胜的善把障都断尽了,烦恼所知障断尽了,圆满的佛果怎么会得不到呢?决定能得!

这是鼓励自己不要退心,有三种方式。这三种也是大菩萨纔能用得上;凡夫去用,还是力量很微弱。因爲这要靠前面的善根来支撑的,善根都没有,再好的法给你也没用处。这个法是对机的,是对那些大菩萨的退心。

三相练磨心讲完了,下边别说四断处。

丙三 别释断四处

论曰: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此中有颂:

现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别 得最上菩提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把声闻独觉的作意断掉,不要二乘。我们修大乘,已经超过了凡夫、外道,所以凡夫、外道的就不说了,主要讲二乘的发心不要生起来,所以说二乘作意要断掉。

「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这是第二个,断异慧疑。对于大乘法义的一切怀疑都离掉,爲什么?能够把异慧疑已经永远断掉。异慧就是不正之慧,离开了正解的那个慧,这个慧就产生怀疑。这个异慧疑已经永远断掉,不会再产生。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这是第三个,断法执。如果闻思的时候有个我执:这是我听到的,这是我了解的,这是我说的,等等。这是起一个法执,这个又不好,这个法执要断掉。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这是要入现观了,对于现前安立的一切东西,都知道是自性空,没有作意,没有分别。一切分别都断掉,无分别智纔生得起来。这是最后一个,断分别,四个断。这里都是要进入唯识观,所取断了之后,再要断能取,一切分别,能所分别都要断掉。你要知道断分别的目的在此,不是我们现在什么分别都不要,糊里糊涂就好了,那不对。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里要进入唯识观,纔这样一步一步进去的。

「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这是《大乘庄严经论》的一个颂。这个颂就是讲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的。后头要细讲。

释曰:今当显示断除四处。断作意故者,谓断声闻等诸作意故。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者,谓于大乘甚深广大,能永断除异慧及疑。此中异慧,谓鄙恶慧,于理动摇;疑谓犹豫。由于大乘诸疑离疑者,谓于大乘安立法相三自性教:谓若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诸如是等永无异门,依遍计所执自性而说;若说诸法如幻、阳燄、梦想、光影、影像、谷向、水月、变化诸如是等虚妄异门,依依他起自性而说;若说诸法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空性诸如是等真实异门,依圆成实自性而说。于此一切异慧及疑永无复转。

「今当显示断除四处」,前面三相练磨其心讲完了,接下来要讲断四个处。

第一个「断作意故者,谓断声闻等诸作意故。」我们要注意,这里是菩萨乘,已经进入佛门修行的人,不是一般凡夫、外道,所以凡夫、外道就不说了。声闻的都不要,还要凡夫、外道的吗?这个不对的。凡夫外道早就离开了。这里是要断除二乘的作意,建立大乘的。因爲我们修的是大乘止观,声闻乘的作意就不能进去,所以要「断声闻等诸作意」。这个「等」是等其他的,除了大乘之外其他的作意都不要。

「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者,谓于大乘甚深广大,能永断除异慧及疑。」这是第二个断,断异慧疑。异慧,离开了正慧,就是对大乘法(就是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自性)作异解,作另外的解释。异慧一产生,疑就跟着来了。「此中异慧,谓鄙恶慧,于理动摇;疑谓犹豫」,异慧是不好的慧,就是对大乘所知相的三自性理不相信。动摇之后就会怀疑(疑就是犹豫)。把异慧除掉,疑当然也就不会产生。

「由于大乘诸疑离疑者,谓于大乘安立法相三自性教」,就是对于所知相安立的三自性这个教授教诫,离开一切怀疑。怎么说呢?下边就具体给你讲。「谓若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诸如是等永无异门,依遍计所执自性而说。」假使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的、无生无灭的、本来寂静的、自性涅槃的,这样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决定是从遍计所执的方面来说的,因爲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遍计所执的法当然没有自性,也没有生,没有灭,本来寂静,当体是无。「若说诸法如幻、阳燄、梦想、光影、影像、谷向、水月、变化诸如是等虚妄异门,依依他起自性而说。」前面这个「永无异门」,就是永远没有的这个门来说,决定是偏计所执自性。假使说如幻如阳焰这样虚妄的这个门来说的,那决定是从依他起方面来说的。「若说诸法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空性诸如是等真实异门,依圆成实自性而说。」这些真实异门来说的话,我们知道是从圆成实性自性来说的。「于此一切异慧及疑永无复转」,对于这样的大乘教法里边一切异慧,离开了正慧,不是这样子解的慧,及不是这样子解的慧而产生的疑惑,永远不会生起的,就叫永断异慧及疑。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者,此中意说断除法执。断法执故者,乃至所闻所思法中执我我所,终不于彼如实悟入。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者,谓加行无分别智转时,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诸相作意分别皆断。断分别故者,谓于现前色等现住及骨锁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缘诸境界相皆不作意,无所分别。由无分别,方便能入;若异分别,终不能入。现前自然住等颂,唯显最后所断义。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者,此中意说断除法执。」这是第三个断,断法执。断法执怎么还说「我、我所」呢?由我我所爲因而起的法执。「断法执故者,乃至所闻所思法中执我我所,终不于彼如实悟入。」对于所闻所思的法,你说这是我说的,这是我听到的,把这个「我」掺进去,终究不会如实悟入,你加了「我」嘛。这里讲的是「我我所执」,怎么说是「法执」呢?无性有一个注解:「断法执故者,谓于所闻所思法中,能永断除我我所执,谓我能闻我能思觉,我所听文我所思义,如是执著一切皆无。」这就叫法执,我听到的,我想出来的,「我」这样掺进去了,那就成了法执。我想的决定是对的,你想的就是错了,这就是法执。

这个有没有啊?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点。我们要对照一下,学法就要照镜子,不要学了很多,而毛病习气比以前更大,那你越学越糟糕,天变成魔,这就冤枉了。我们下了功夫,要得点好处嘛,好处从何而来?经常对照自己,不要照人家。照妖镜照自己,不要照人家。你法学得越多,照人家的话,把人家照得都是妖魔鬼怪,就你自己好。你不照照自己,最坏的就是你自己,我执大魔。自己不照,去照人家,那就糟糕。这样的话,学得越多越糟糕。我们有些老居士、老修行,脾气很大,爲什么?就是照人家都不好,就是我一个人好,那你就糟糕了。你这样学法学到哪里去了?看我是最坏的,那就对了。很多人给我写信说,人家对不起他,人家怎么不好。你说了半天,你写了几十封信,打了几十个电话,都说我对他不对。这个话我不要听了,你如果说你错他们对,那我听;你还是老一套,你对他们错,那就不要说了,我不会看。你从来还没有觉悟,不晓得自己的我执大魔那么大,你怎么会对呢?我们再介绍你们去听一听《利器之轮》,把心打开一点,否则,心紧得很。

下边是最后一个断,断分别,进入唯识观亲证真如的时候,一切分别都要除掉,那个时候不能有丝毫挂碍。所以说,「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这个什么意思呢?「谓加行无分别智转时,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诸相作意分别皆断」,无分别智有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这是修加行时候的无分别智,你在定中起一个如理作意,就是说对于一切相的分别心都要断掉。「断分别故者,谓于现前色等现住及骨锁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缘诸境界相,皆不作意,无所分别」,就是说你要断分别,现前的外境(色声香味触)跟定中由观想安立的境界(骨锁、白骨观等)都不要去分别。这个时候观的是真如,不是观那些东西。你要进入唯识性,先要把所缘的境空掉,然后把能缘的心也空掉。这时候不要去分别,这要修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方便能入;若异分别,终不能入。」假使你去分别,就不能生起无分别智,就不能悟入这个境界。

「现前自然住等颂,唯显最后所断义」,前面的这个颂「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是讲第四个断,断分别。四种断:断作意、断异慧疑、断法执、断分别。如果标一标能清楚一些。这是第四个断,断分别。

到这里,进入唯识观要修的三练磨心、断四个处讲完了。(第二十二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