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开头补充内容

这次我们讲唯识观,就是如何进入唯识的性,那么讲了很多,都侧面的讲了。接下去,把前面的复习一下,就是四寻思,四寻思是关键,我们在定中要什么功夫呢,就是用四寻思的功夫,得了四寻思的功夫下来之后,它的果四个如实遍知就肯定下来了,一切法入唯识性。上次叫大家去参考前面的那一段,前后要融汇起来,意思才拿的出来。在第五卷的第一页,这里面我们要寻思什么,遍计所执是没有的,是依他起的虚妄执著有这个遍计实性,依他起的名言。这一段讲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俩个是不称的,依他起是有的,遍计执所显的义跟依他起不称的,没有的,遍计执和依他起俩个不是一个东西,「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这俩个体不称的,那么他就讲了一个「名前觉无」的颂,「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就是说依他起和遍计这俩个有三个方面说它体不称的,遍计所执是自己妄想出来的,并不是实体的,那么就三个原因:名前觉无、名有多种、名不决定。那么前面都讲过的,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那么名前觉无一个,多名一个,不决定一个,那么就成相违,「成」。什么相违呢?称体相违、多体相违、杂体相违,因为这三种原因,有三种相违,这个道理就可以成立了。下面把这个颂的长行看一下,「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分,虽显现可得,而非称彼体」,跟依他起不称的,不称的就是它没有实在的,「为显此义,故说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假使依他起、遍计执是同一个相的,俩个是同的,「应不待名,于义觉转」,没有名字,这个义,这个境应了觉,应该知道它,不要说名的。比个喻,「如执有瓶,若离瓶名,于瓶义中,无有瓶觉」,假使一个瓶,你把瓶子的名字不说,这个瓶的东西里面你不会有个瓶的感觉。正因为这个瓶的名字说了,哦这是个瓶,单拿东西给你看,没有说是瓶,那你不会知道它是瓶。那么,「若此瓶名与彼瓶义同一相者」,假使瓶的名跟瓶的义,这个东西,是一个相的,同一个东西的,「瓶觉应转」,名不说,瓶的感觉应该生起来了,因为它不是一相,你这个名不说的话,它这个啥东西莫名其妙,不知道它是瓶的。「由此,名义若体相称,则成相违」,名和义俩个东西假使俩个軆是相称的,那你不说名,单看瓶这个东西,应该想起它就是瓶,没有,所以说,它的軆是不相称的。「此中安立名为依他起」,这个里边,安立名为依他,名是依他起,名言薰习,义,我们所执的那个东西,遍计所执。「以依他起由名势力」,由名言,我们就妄执一个遍计所执的东西出来,这是一个,名和义不相称的。第二个,「又于一义有众多名,若名与义同一相者」,名有多,义也要多,那么一个义成了多軆,那就是相违了。所以说,「两性若同一相」,生第二个相,假使依他就是遍计,那么第二个过失又出来。就说,一个东西有很多的名字,我们可以一个东西安很多名字,名字很多,但是东西就是一个。假使说名和义是同一东西的话,那么多名,这个东西也有多軆,那现在,尽管一个东西它有很多名字,但是毕竟它还是一个东西,没有多軆,那么名和义是不相称的。那么第三个,「又名不决定,以一瞿声于九义转」,梵文一个「瞿」这个字,有九个意思,方、兽、地、光、言等等,那么假使说名、义是同一个东西的话,那么多义相违,应该同一軆,很多的意思都一个軆上,因为一个字,「瞿」字有很多的意思好转的,那么多的不同的意思,它应当是同一个軆,这个也是荒谬的,所以说,第三个相违。下面举个喻,「由执牛等非一相义」,它里边有一个「兽」,就是牛等等,它意思不一样的,不能说它一个軆里边那么多东西,不可能的,它不是一个軆。这里边,名和义,这三个东西证明什么呢?遍计所执和依他不是一个东西,不相称的。既然不是一个东西幺,它没有軆的,依他幺是依因缘和而有,是幻有,虽然是幻有,还是有,遍计执绝对是无。那么后面名寻思、义寻思、事寻思、差别寻思,结论都是名言分别而来的,实际的东西是拿不出来的,那么就悟入所取的义是没有的,所取的义没有了,反过来看,能取的识,当你被观察的时候,也是所取的义,那么这也是没有的。那么,能所都没有了,平等平等,这样就証入了,这就是见道了。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是要抉择四个寻思却不是那么简单。要分析它,都是名言起的,没有实义的,那么就靠四个寻思里边去下功夫。在得到决定之后,就是四个如实知。

第二十四讲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释曰:生如来家者,由此能令诸佛种性无断绝故。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是故。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萨等意乐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证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谓证自他平等性故,如于自身欲尽众苦,于他亦尔。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谓与一切菩萨意乐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见彼法界与己法界无差别故。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见道了,大乘见道即登初地。「善达法界」,法界通达了,证了法界(真如)。「生如来家」,就是生到佛的家,那是正规的,是真的菩萨,菩萨就是佛的儿子,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对一切有情的心平等。「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都是同一意乐,度众生。「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佛的法性也证到,跟佛也是平等。「此即名为菩萨见道」,这就是见道。经过前面四个寻思、四个如实智,就是加行位的煖、顶、忍、世第一,之后就见道了,登初地——极喜地。讲起来很快,修起来要经过一大阿僧祗劫。

「生如来家者,由此能令诸佛种姓无断绝故」,佛的种姓不会断绝了,这就是生如来家。生在家里的就是子孙了,佛的种姓就不断了。菩萨登了地之后,那真正佛的种姓就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所以说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是故。」他这样想,众生的心跟我一样,这叫一切众生平等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萨等意乐故」,一切菩萨登了初地之后,都有这个意乐心,要度众生使他们离苦、成佛。这个意乐一切菩萨是平等的。「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证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佛的法身证到,跟佛就平等了。虽然没有圆满地证到,毕竟是证到一部分,所以佛的平等性也得到。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谓证自他平等性故,如于自身欲尽众苦,于他亦尔」,自己跟他没有隔碍,他就是自己,没有自他的分别。举个例子,自己想离一切苦,那么有情同样也要离一切苦,这叫得一切有情平等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谓与一切菩萨意乐加行皆平等故」,不但意乐相等,加行也一样,这比前面讲的多一个「加行」。「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见彼法界与己法界无差别故」,见佛的法界跟自己的法界无差别,没有差别就平等了。

这就把得一切众生平等性,得一切菩萨平等性,得一切佛平等性,分两层解释。我们再看看其他的注解。

《无性释》云:「善达法界者,于此法界深作证故」,什么叫善达法界?这个法界亲自证到。「生如来家者,谓佛法界名如来家」,佛的法界就是如来家,现在已证到,等于生到如来家一样。证到法界,就是生到如来家。「于此所缘胜智生故,转先所依生余依故」,缘这个法界的胜智也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生起来。以前的所依是阿赖耶识,现在不依阿赖耶识了,转依真如(法界),所以说转依了。「绍继佛种令不断绝,如余续生余众同分,所生能生相续不断,托所生家」,孩子生到某一个家庭,可以把种子(子孙)不断地延续下去;同样,菩萨生到如来家,可以绍隆佛种,继续佛的种子而不断,他已经成了佛的儿子了,佛的儿子越来越多,佛的种子就不会断。「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证佛法界,名于中生,名真佛子」,依般若波罗蜜多证到佛的法界,就是以无分别智证到法界,就叫生如来家,叫真佛子。「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于佛法界能正作证,树自相续,自在现前,故名为生。」这就把「生如来家」做了详细解释,可做参考,意思更完备一些,可以加深理解。

下边悟入义利。我们悟入唯识性,登初地,有什么好处呢?

乙八 悟入义利

论曰: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复次……入唯识性」,这就是好处。「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这是指无分别智。「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无分别智之后所起的后得智能够分别一切法相,通达能所分别的诸相都是以识为自性。就是如幻三昧中,东西都能看得到,不像无分别智什么都无分别,这个后得智有分别,但是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后得智看起来都是如幻如化的,好像是幻化的人,都是假的,但并不是不看到。这是说要得两个智。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把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以及能熏的法全部断掉。「为长能触法身种子」,非阿赖耶识所摄的法身种子,令其增长。杂染的种子断掉,清凈的法身种子长起来。「为转所依」,以前依的是杂染的阿赖耶识,现在依清凈的法身。「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佛的一切功德如十力、四无畏等等,都能够证到。「为欲证得一切智智」,佛的智慧。所以要入唯识性,入唯识性就有这么多好处。

「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后得智还有几个好处,后得智去观察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相,知道它如幻,就不颠倒了。本来是没有东西的,我们却执著它是有的,遍计所执,那就是颠倒。你得了后得智,知道依他起如幻的变化,并没有实在的那个东西。就像幻师所幻化的东西,他知道这是幻化的。小孩子看到欢喜,认为是真的,而幻师知道这是变出来的,不是真的。「于一切相中及说因果」,那他自己对世界一切现象,或者对人家所说的因果道理,「常无颠倒」,说出来的那就不错。如果你自己看到的是颠倒的,因果也说不清楚的;你证到了后得智之后,讲说因果就不会颠倒。

以前有个居士,他推荐一本儒家讲因果的书,他认为这个很好。我们说,儒家看因果跟佛教的有深浅的差别,他们从表面上看,跟佛讲的因果有时候不会同样,有时候还会搞错。所以,我认为这个不是顶好,不提倡。我们佛教里边有很多讲因果的书,为什么你一定要提倡儒家讲的因果呢?这是不究竟的,很容易搞错。也很简单,为什么?没有后得智。例如,一个人做坏事,后来被枪毙,你说他就是做了这坏事纔枪毙的,这是表面上看到的因果。是不是就是那回事?不一定!他做坏事的这个果可能还没有显出来,他以前造业该枪毙的果已经现出来了。那是有两层因果在里边,并不一定就是这个。但是儒家哪能看到前后,他只看到现实的,于是就把现实的几个事情联系起来,说这就是因果。用这样的因果劝劝人,固然也好,但是从义理上说,毕竟还是错的,颠倒了。所以说,一定要得到后得智,纔不会颠倒。我们说,儒家的因果也好,其他宗教的因果也好,乃至世间其他劝善的书也好,劝善的作用是有一点,给没有信佛的看看有点好处;信了佛的人再回头把这些奉为至宝来宣传,自己学习,恐怕有点颠倒了。所以说,我们信佛的就不要走回头路了。这些书是善书,可以提倡,印光法师就提倡很多儒家的善书,但是是接引初机的;进了门之后,这些就不要再抓住了,再抓住的话就成了障碍。

释曰: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者,谓由止观所显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者:此中及相是及因义;于阿赖耶识中,诸杂染法种子名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复举相者,为欲显示即彼种子是所缘相。如是说已,显彼种子因果俱断。若无分别智断一切障证得佛法,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不能宣说诸因果法,无分别故;由是因缘,须后得智宣说所有诸因果法常无颠倒,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谓阿赖耶识为因。一切了别相中者,谓识为因见相分中,由后得智见如幻等,及宣说时皆无颠倒。

「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者,谓由止观所显智故。」止观就是定,这个定里边得到的智慧是出世的,是无漏的无分别智。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者」,这句话很费解。「为断及相」,相指什么?「此中及相,是及因义」,这个相作「因」解。按照《无性释》,这个相就是能熏相。种子是所熏,能熏就是杂染法,是生阿赖耶识的因。阿赖耶识种子要断掉,生阿赖耶识的能熏因也要断掉。所以说入了唯识性,有这个胜利。阿赖耶识的诸相种子,「于阿赖耶识中,诸杂染法种子名阿赖耶识诸相种子」,阿赖耶识里边能生杂染法的种子,称为「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也就是由现行的杂染法熏下来的。「复举相者,为欲显示即彼种子是所缘相」。有人就误会了,以为这个相是「及相」的相,前面说的是因,怎么这里又说是所缘呢?这个好像有矛盾。这个「复举相者」是指「阿赖耶识诸相种子」的那个相,这个相就是指阿赖耶识种子本身,就是所缘的相。那就说阿赖耶识种子也就是所缘的相,这不过表明它是所缘相而已,所以加个「相」字,跟前面那个因的「相」不相干的。「如是说已,显彼种子因果俱断」,说「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就是说阿赖耶识种子(果)是断了,因也断掉了。见了唯识性,不但种子可以断,它的因也可以断。「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是果,相是因,因果俱断。

「若无分别智断一切障证得佛法,此后得智复何所用?」无分别智可以断一切障,证到佛的法身(法界、真如),那么后得智有什么用处呢?「无分别智不能宣说诸因果法」,无分别智证的是真如法界,离言说、超思议。你要说因果法,要表达给人家听也要用言说,无分别智就没有这个功能,它跟法身(法界、真如)契合,不分能所,什么分别都没有。昨天我们特别强调,无分别智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说能缘所缘的分别没有了,决不是像笨人那样的不分别。所以不要误会,「什么都不知道就是无分别智」,这是绝对错误的。这里是说无分别智,离分别的。「由是因缘,须后得智宣说所有诸因果法,常无颠倒」,讲因果法,那需要后得智来讲,依后得智讲起来没有颠倒。为什么不会颠倒呢?「譬如幻师于所幻事」,玩把戏的幻师,他对所变的把戏清清楚楚,这是假的,而看的人以为是真的。他自己不会迷糊,自己所变的东西,他怎么不知道是假的呢?后得智也是一样,看阿赖耶识变的那些杂染因果法,就跟幻师所幻化的东西一样,清清楚楚,可以无倒地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不会迷乱颠倒。

「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谓阿赖耶识为因」,阿赖耶识为因所生的法。「一切了别相中者,谓识为因见相分中」,以识所了别的,见分、相分。「由后得智见如幻等,及宣说时皆无颠倒」,无论见分也好,相分也好,后得智看起来都是如幻如化的。自己看的时候清清楚楚,如幻如化的,不颠倒;跟人家说,也就不会颠倒。连自己都看不清楚,那你跟人家说,绝对会不清楚。我们不赞叹对佛教徒宣传诸如儒家的因果或者小说里所说的因果,也是这个原因。他们没有后得智,总会有颠倒;有了后得智纔不会颠倒。所以,这是有依据的,不是凭我们的好恶来随便批评,这是以佛法理论来判断这个事情。

我们以《无性释》做个参考。「由缘总法者,缘一切法总相所显真如为境,谓大乘教中所说一切法皆真如为性,故缘真如即是解了一切法性。」什么叫缘总法?总法就是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总相是什么?就是唯识宗说的真如,或中观宗所说的空性。每一个法都有这个共相,其他的相则或有或无。缘总法就是缘一切法总相所显真如为境。因为大乘教中所说的一切法皆以真如为性,所以,当你缘真如的时候,就等于解了一切法的性,一切法的性就是真如。「若不尔者,虽经多时,无分别智亦应不生。」如果不是这样缘,你经历再长的时间,无分别智也生不起来。所以说一定要缘总相,然后能生无分别智。「种种相识者,谓安立诸法因性果性、有上无上等,即是所取能取分义。」他对论文「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中的「种种相识」,指因性、果性、有上、无上等等的诸差别法,能取、所取的法都包在里面。后得智能缘这些依他起的因果法,如幻如化,不像无分别智只缘真如,对一切法没有分别。这是后得智所得的种种相识智。「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者,为断阿赖耶识中似色等相诸法种子及能熏相,此即说断种子因果。」这个相,就是现出好像外境的色香味触等等的相;诸法种子,这些相的种子,能断。「及相」指什么呢?「及能熏相」。这个「相」是因,能熏相是因,阿赖耶识种子是果。所以说也是断因果,「此即说断种子因果」,这就是说把阿赖耶识种子的因和果两个都断掉。意思跟世亲菩萨说的一模一样,但是解释的方式有一点点不一样,两个对照起来看,可以更明了一些。

「为长能触法身种子者,为欲增长一切大乘多闻熏习,由此为先得法身故。」有这个多闻熏习,将来可以证法身,这是证的因。

「为转所依者,通达真如诸心心法离垢生故,或复真如善清凈故。」依靠真如,不依靠阿赖耶识杂染法,这是转所依。而印顺法师说,转阿赖耶识的杂依到法身的凈依,这叫转依。或者是转遍计所执性,证到圆成实性,这叫转依。

继续看《无性释》:「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此举所生,为取其因。」言「所生」就是要显示阿赖耶为生因,有因才能生。「一切了别相中者,此显其果,即是能取所取分中。」后得智可以了别一切相如幻如化,因也好,果也好,都能了别。「即是能取所取分中」,这是说阿赖耶识里的因果,就是能取所取。这跟世亲菩萨说的阿赖耶识为因,阿赖耶识所生的是果,一切了别相识为因,一个是种子为因,一个是识为因,就是见相二分。两个说法是一样的。

「见如幻等性无倒转者,如实观见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无迷乱故。」我们看到的时候,如幻如化,不会颠倒了,这个话怎么讲呢?后得智观依他起性的时候,不像我们妄执一个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再也不会现了,依他起性如实地观见。依他起性就是前面说的如幻等八喻。这后得智就把依他起性看得清清楚楚,「如实观见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无迷乱故。」,如幻如化的事情都看到了,再也不会迷乱。凡夫迷乱,遍计所执,以为有实在的东西,这个后得智再也不会迷乱了。

「譬如幻师于所幻事者,于草木等幻惑因中无有颠倒,如实见故;于象马等幻惑相中亦无颠倒,如实见故。」譬如幻师,耍把戏的人,变出来的草木等可以迷惑我们的事情,他们自己不会颠倒,因为他们如实看到了;他所变的象马等这些相,幻师也不会颠倒,因为他自己如实地看到了。

「如是菩萨见真实者,如实现见无有所取能取自性,圆成实已起于后得,能发语言世俗净智,知因果时及说法时,常无颠倒」,这个菩萨见了真实,起了后得智,能取所取的执著没有了。他已经证到圆成实性,然后再来看依他起的因果,不管是自己看还是跟人家说,都不会颠倒。

我们要补充一下,依他起的这个缘起性,只有到见了空性(或唯识宗说的真如)之后,纔能真正看到。前面说的悟入三性,这是一种比方的话,你要真正明白依他起,先要悟入真如。你若以无分别智证到真如之后,所起后得智纔能证到依他起的如幻如化;证真如之前,依他起的如幻如化是证不到的,因为后得智必定在无分别智之后。根本无分别智起了之后,能取所取就破掉,然后,你看东西纔不颠倒。如果能取所取还没有破掉,你看的还是会颠倒。所以说要看到如幻如化的,决定在证到圆成实性之后,依后得智纔能证到。不管是中观还是唯识,都这样说:知缘起,要是在证入空性之后,这是中观的说法;而按唯识的说法,必定要在证入圆成实性之后,纔能真正证到依他起性。

乙九 悟入依止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煖顺抉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抉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依止,云何应知?」悟入唯识性要依靠什么定呢?本论从多方面把入唯识性说得很仔细。你悟入唯识性要靠定,由定生慧,如实智要从定中生,不能凭空。散心怎么有那么强的力量?不会有,一定要有定。这个定又分四种,四种顺抉择分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四种顺抉择分所依止的定就是这四种定。是哪四种定呢?下边就仔细说了。

「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煖顺抉择分依止。」在四寻思观察的时候,得到下品的无义忍,就是认可一切法没有实在的义。这还不是上品,是下品,粗粗地认识到。这个时候所依的定叫明得三摩地。「煖」这个加行所依止的定,就叫明得三摩地。这个「明」初次得到,就是这个无义忍的智慧,能够认可一切法没有真实的义境。这是第一个。

「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抉择分依止。」下品转入上品了。「明增」,这个智慧就增长了。这个明增三摩地是哪个顺抉择分所依止的呢?是顶加行。顶加行所依止的就是明增三摩地。这个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学过《俱舍论》知道,「煖」发展到高峰就是「顶」,「明」开始得,「得」增长到高峰、上品的时候,就是顶。这是四寻思的时候所依的两个定。

四种如实智生的时候,也有两个定。「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如实智得到以后,进入唯识。前面还在探索,现在已经得到如实智,进入唯识性。真义的一分,就是知道所取分是没有的,能取分还没有除掉。这个真义一分三摩地就是「忍」所依止的。

「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这三摩地只有一刹那,很快,这是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一刹那之后就见道。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这是靠近现观了,世第一跟现观(见道)只差一刹那,第二刹那就见道,所以说是现观的边边上。下边,世亲菩萨广讲。

释曰:于一切处入真观时,皆有四种顺抉择分,故于此中亦应显示。是顺抉择分依止者,谓抉择分因所依止义。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谓于无义中起下品爱乐;以其明名,显下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于上品无义忍中者,谓于无义中起上品爱乐。有明增三摩地者,谓以明名,显上品无义智;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谛顺忍依止者,法无我理名谛,此忍顺彼,名谛顺忍。此云何成?谓于外无中已决定者,于无能取亦深爱乐,应知于利20顺忍转时。是现观边者,谓现观时义。

「于一切处入真观时,皆有四种顺抉择分,故于此中亦应显示。」真观就是唯识现观,于一切处,我们进入现观的时候,都有四种顺抉择分(即四种加行)。不管是二乘、大乘,唯识、中观,既然要进入现观,都有四个加行。所以,这里我们要讲一下。

什么叫顺抉择分?《俱舍论》第二十三卷云:「依何义建立顺抉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先说「决」,决谓决断、决定。择嘛简择,挑选,挑选这个决断。什么叫抉择?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简择这个作用就是圣道,证了圣道之后,有这个功能,能够决断,能够简择哪是好,哪是不好,同时能够决断下来,没有怀疑。这个就是圣道,抉择就是指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见道以后就能够断疑,一切疑都可以断掉,这是决断的意思。「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在唯识宗里边,就是分别所知相(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所执),在中观宗里面决择空相(一切法无我的相)。又能分别这些相,又能断疑,所以叫抉择。圣道就叫抉择。「分谓分段,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这个「分」指圣道的一分,即见道一分。圣道有几个呢?见道、修道、无学道,有三种,其中一分叫见道。抉择就是圣道,见道是圣道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顺抉择分」,所顺的圣道只有见道这一分,因为煖、顶、忍、世第一法是依次走向见道的,我们所顺的当然是见道,不会是修道,修道是跳了一级的,无学道更远。所以所顺的决定是见道。「故得抉择分名」,抉择分就是见道,先把它肯定下来。「此四为缘,引抉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抉择分。」煖顶忍世第一作为增上缘,引生这个抉择分,就是引生见道。「顺益彼故」,对它有好处的,就是对见道有益的,又是顺它,又是有益的。「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抉择分」,这就叫顺抉择分,就是顺见道。这里转了好几个弯弯:顺抉择分就是顺见道,抉择是圣道,圣道的一部分是见道,它是顺见道的,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四个加行。简单地讲,顺抉择分就是四加行,抉择分是见道,加行是顺了见道的。

那么这四个加行依靠什么定呢?就是靠这四个定。「是顺抉择分依止者,谓抉择分因所依止义」,抉择分的因是顺抉择分,而顺抉择分所依止的就是这四个定,由定生慧。

「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谓于无义中起下品爱乐」,当你的智慧还在下品无义忍的时候,这个定叫明得三摩地。无义,一切法没有实义,遍计所执的义是没有的。对这无义起一个爱乐的心。这是下品的忍,智慧还不是太高。「以其明名,显下品无义智」,这个「明」是指证到下品的无义智慧,这个明是智慧。「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这个下品的无义智所依靠的定叫明得三摩地。《无性释》云:「于下品无义忍中者,谓于下品觉慧爱乐诸义无所有中。」这个智慧对诸义无所有起爱乐心,愿意证到。「明谓能照无有义智」,这个明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照义是没有的。前面「显下品无义智」与照了无有义的智慧是一样的。「所求果遂故名为得」,就是心里起个好乐心,希望证到一切法是无义的,这个所求的果证到了,就叫「得」。这里的「得」就是指开始得到、获得。「此定创得,无义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这个定第一次得到,从前未得,所以叫得;如果已经得到,叫成就。这在《俱舍论》里讲得很仔细,我们现在不是学《俱舍论》,不讲那麽多了,但是「得」的意思要知道,就是第一次得到那个智慧,叫明得。这个明得三摩地是第一次得到,能够证到一切义是没有的,就是遍计所执的那些外境是没有的。但只是下品,还不是上品智慧。

「明增」,顾名思义,这个智慧增长了。「有明增三摩地者,谓以明名,显上品无义智」,这个明是上品的无义智。前面那个明是下品,现在的是上品,所以叫明增。「三摩地名,显此无义智所依止定」,明增三摩地就是证到上品无义的智慧所依靠的定,这个定就叫明增三摩地。智慧增上了,这个定叫明增三摩地。

「谛顺忍依止者,法无我理名谛,此忍顺彼,名谛顺忍」,法无我这个道理叫谛,「煖顶忍世第一」里边的这个忍(就是认可的智慧)顺从法无我的道理,叫谛顺忍。「此云何成?」何以能够成就这个智慧呢?「谓于外无中已决定者,于无能取亦深爱乐,应知于利顺忍转时。」外境没有已经决定了。无能取还没有证到,但是已有深深的爱乐心,就是明明知道所取是没有,能取决定也没有,想证到能取也没有的爱乐心。应该知道这时候就是谛顺忍转的时候。(这个「利」可能写错了。)这三摩地就叫入真义一分三摩地。「一分」是说所取已经没有,已经入了,还有能取一分,有爱乐心,还没证到,因爲在忍的阶段。「世第一」很容易懂,他就不解释了。谛顺忍之后,「从此无间伏唯识想」,能取也被伏(压)下去了,没有断,到见道的时候纔断。这是伏,世第一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只有一刹那,接下去就见道,这个三摩地叫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所依止的定。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你要知道,这些三摩地都在现观的边上,就是靠近现观了。就像我们到城市去,进了郊区,从煖开始,进入郊区了;渐渐进去,到了顶;更深入,到忍,再过一刹那的世第一,就见道。「现观边」就是指快要进入现观了。这一段讲的是将要得到现观、还没有见道的加行所依止的定,有四个定: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这就是煖、顶、忍、世第一所依止的定,交待得很清楚。

乙十 云何修道

论曰: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释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者,谓于随说安立菩萨十种地中。由缘总法者,谓缘总相,非分别缘。言出世者,无分别智。后得即是能成立智,此不应说唯是世间,由于世间未积习故,亦不应说唯出世间,由随世间而现前故,由是因缘不可定说。而得转依者,由缘总智故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者,谓我当证三种佛身故勤修行。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那麽进入见道之后,就是入地,登地了,唯识的观已经修好。见了道之后并不是万事皆休,禅宗讲开了悟之后,还要林间树下长养圣胎,长养圣胎就是修道。眼界是开了,唯识的道理是证到了,烦恼还没断完,还有烦恼障、所知障,要慢慢断,要修道去断。

「于修道中云何修行?」就是说见了道之后还要继续修道,怎麽修道呢?就是十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后边要讲十个地,见道是初地(极喜地),后面还有九个地,一共十个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这十个地里边修什麽,一切经的道理都包含在里面,现前了,就是缘这些法。「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所用的智慧,一个是出世的止观智(无分别智),一个后得的止观智(后得智)。修这两个智要经历多少时间呢?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要那麽长时间的修习,最后「而得转依」,把阿赖耶识这个杂染法的依转成清凈法身的依,或者证得圆成实。「爲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爲了证得三种佛身,就是佛的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而精进修行。成佛爲了什么?度众生,总的目的还是要度众生。不成佛度不了众生,所以说要成佛。

「释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者,谓于随说安立菩萨十种地中。」见了道之后有十个地。菩萨十个地怎么修呢?

「由缘总法者,谓缘总相,非分别缘」,这个无分别智缘真如,不是分别的。

「言出世者,无分别智」,这是无漏的,出世的。「后得即是能成立智」,后得智是能够成立一切因果的智慧。「此不应说唯是世间,由于世间未积习故」,后得智是不是世间智呢?也不能说是世间智。因为世间智有漏的,是一般的智慧,而后得智没有世间的积习,这个智慧是从佛的法身等流下来的,不是杂染的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的,所以不能叫世间智。「亦不应说唯出世间,由随世间而现前故」,但是也不能说是出世的智,无分别智只缘真如、圆成实性,而后得智却要观依他起的那些世间法,由世间阿赖耶识现的那些法,它还是要观的,能够观的。

有人从前没有学过唯识,就产生怀疑,说世间也不是,出世间也不是,那是什么?这就不好说,既不是出世间,也不是未出世间。唯识里就是这样,这一类的说法很多,你们要训练唯识这一套方式。不能说它是世间的,因为没有世间的积习,不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的;也不是出世间的,因为它是要观世间的。「由是因缘不可定说」,不能说它一定是出世间的,也不能说它一定是世间的。

「而得转依者,由缘总智故得转依。」这转依是怎么回事呢?缘总智就是无分别智,转依是靠无分别智来的。

「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者,谓我当证三种佛身」,菩萨修十地的目的是要证佛三身。这个目标很大,菩萨虽然见了道,不可放下来,还要精进地修行,因为还没有到达究竟目标。无性菩萨说:「而得转依者,谓经多劫修无分别后得智故,而得转依,谓心心法相续清净。」经过多劫无分别智、后得智的修行而得转依。转依是说,我们的心心法相续本来是杂染的,现在清凈了,这就叫转依。

这个后得智既不能定说世间,又不能定说出世间,该怎么理解呢?无性菩萨有个巧妙的说法:「出世者,是无分别智,后得即是清净世间能安立智,此后得故,清净有相境故。」他说后得智就是清凈的世间能安立智,清凈世间能安立的智慧。这个智是在无分别智之后得到的,是清凈的,有相境故是世间,他安一个清凈世间,总算有个名字了。本来是说它既不是出世间又不是世间,不好抓到,现在安一个「清凈世间」。它不是「杂染世间」,虽然还是用「世间」这个名字,却是「清凈」的。还是两边滚的:你说是清凈的?真正清凈的是无分别智,而它又是观世间的,又是世间的。清凈世间,给你来一个名字,实际含义还是有两层:既不是唯出世,也不是唯世间。意思还是一样,只是说法不一样。

下边讲菩萨的现观跟声闻的现观有什么差别。好不容易证到菩萨的现观,跟声闻比较起来,他的殊胜又在哪里呢?这里还是要比较一下。

乙十一 现观差别

论曰: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菩萨的现观相比于声闻现观有什么差别呢?」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差别有十一种,这个要知道。

「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所缘的法不一样,我们缘的是大乘法,阿赖耶识、所知依这些,声闻乘是没有的。菩萨要断所知障,声闻只断烦恼障,不管所知障,一切法不一定要全部知道,而菩萨要全部知道。所以说,所缘的法不一样。

「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资持,就是依靠的东西,资粮不一样。这个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是小的,是大的,要广度一切众生,广修六个波罗密多。这个福智资粮跟声闻的福智资粮不一样,要有广大的资粮作为他的依持。

「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通常说,唯识宗认为声闻只通达补特伽罗无我,菩萨对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都要通达。而中观宗认为声闻虽然不能全部通达法无我,却也通达一部分法无我;如果一部分法无我都不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也通达不了,两者有关系的。正因为我们只度自己不度众生,所以不必知道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令自己出离所需知道的法无我之理知道了就够了。所以法无我不是没有通达,还是要通达一部分。这是中观的说法。那么唯识宗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呢?也有。《解深密经》里边说也要断法无我。关于这个问题唯识有几种说法:通常的,说二乘只断补特伽罗我,不断法我;但也有说要断法我。

「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声闻的涅槃是有余、无余涅槃;菩萨要求的涅槃是无住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两边不住。这跟现观的颂「悲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一样,有智慧故超出生死,又有大悲心故不住涅槃,要利益众生,这是无住涅槃。这在后面要广讲。

「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声闻就不依十地,依的地也不一样。

「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第六、第七都在清凈方面有差别。第六个,烦恼习气都断了,而声闻能断烦恼,断不了习气。学过《俱舍论》的知道,那毕凌伽婆磋证了阿罗汉,他要过河,有个河神很恭敬他,给他开路,他每次过河,就说:「丫头,开路了。」这个河神想不通,就去对佛说:我对这个阿罗汉非常恭敬,他总是喊我丫头,好像看不起我。佛就让人把毕凌伽婆磋叫来,说:你怎么喊她丫头呢?他说:是我错了,忏悔!忏悔!他说:丫头,给你忏悔了。还是喊了丫头。为什么?习气嘛。这个毕凌加婆磋很久以来都是大富贵家里生长的,丫头奴纔喊惯了,脱口而出,烦恼是断了,但是习气还在。就像装老酒的瓶,酒吃完了,酒臭还在,这个习气很难断。那么声闻习气断不了,菩萨要烦恼习气都断。第七个,菩萨要严凈佛国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药师佛琉璃世界,都有国土,声闻就没有。这是两个清凈不同:一个是断烦恼习气,一个是严凈佛国土。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前面说过,菩萨的现观纔有自他平等,他要成熟有情,不休息地加行。而声闻证到涅槃就算了,其他的有情,有缘的度了,没有缘的就不管了。

「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声闻不能生如来家。有一个譬喻,说生婢子家。虽然在大富贵家里,不是大富家的子孙,是他们奴纔的子孙,不一样。

「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这个菩萨受生在报身佛的法会里边,声闻不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土。

「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佛的果,十力、四无畏等等这些不共法,是不共于声闻的。

由这十一种不同的差别,所以说菩萨现观殊胜。

释曰:由涅槃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摄受无住大般涅槃,声闻不尔。由清净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及诸习气,能净佛土,声闻不尔。

前面讲得好懂,世亲菩萨就不多解释了。「由涅槃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摄受无住大般涅槃,声闻不尔。」声闻是有住、无住。

「由清净差别者,以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及诸习气,能凈佛土,声闻不尔。」能断烦恼习气,能凈佛土。声闻不能断习气,不能凈佛土。

这里做个补充,先看涅槃差别。《无性释》云:「涅槃差别中,菩萨现观摄受悲慧方便资粮,生死涅槃无所住著以为涅槃;声闻现观唯住无为以为涅槃。」就是大悲跟智慧两个,依悲心不住涅槃,依智慧又不住生死,无所住著,两边不住,这是菩萨的涅槃。而声闻的现观「唯住无为以为涅槃」,住在无为法而般涅槃,再不流转生死了。这是他们的不同。再看清凈差别,《无性释》云:「清净差别中,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并诸习气,及能清净众宝佛土;声闻现观虽断烦恼未除习气,全不能净众宝佛土。」声闻现观习气除不了,庄严佛土的事情,声闻缘觉是没有的,一点也没有。那么什么叫习气呢?「言习气者,虽无烦恼,然其所作似有烦恼。」烦恼是没有了,但是他的表现好像是有烦恼一样,就像毕凌伽婆磋一样,还是叫人家丫头,好像心里有烦恼(我慢),但实际上他早就没有,这叫习气。这是无性的解释。

下边有两个颂补充前面的意思。

甲二 偈颂

乙一 本论自颂

论曰: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

释曰:将入真观,故说二颂。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谓名于事为客,事于名为客,非称彼体故。由定而观故名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者,应当推寻义之自性差别并无,唯有识量,唯有自性、差别假立。言实智者,应知即是如实遍智,谓由四种寻思为因,发生四种如实遍智。所言观无义唯有分别三者,谓观于义本无所有,唯有三种虚妄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彼无故此无者,谓义无故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谓于此中悟入三性。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观见二种本无有义,唯有分别量,唯有名、自性、差别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三性。

前一个颂讲四寻思,后一个颂讲四如实智。

「释曰:将入真观,故说二颂」,要进入现观,用两个颂把现观里边的内涵(观什么)再说一下。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这两句话是说「名于事为客,事于名为客」,名对事说是客,两个不是一定有联系的,是我们假安立上去的;事于名也是客,它们也没有直接联系。「非称彼体故」,这两个体是不相称的。「由定而观故名寻思」,世亲菩萨说的寻思就是指定里边的观察。这个怎么说呢?既然名、事都没有实体的,「其性应寻思」,那应当寻思,好好想。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者,应当推寻义之自性差别并无,唯有识量,唯有自性、差别假立。」「二」就是说在名跟义相应之中的自性及自性差别,这两个也要去观察。「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应当推求寻思,推寻由名与义两个合拢来相应之中的自性及其差别,都不是实有的。「唯有识量」,它就是我们认识的量,也就是唯识所变的。「唯有自性、差别假立」,只是名言假安立,是识所变的,没有实在的自性,也没有实在的差别。这是四寻思阶段,下边是四如实智,从四种推求到果上生成这四如实智。

「言实智者,应知即是如实遍智,谓由四种寻思为因,发生四种如实遍智。」因上做推寻,果上是决断。「所言观无义唯有分别三者,谓观于义本无所有,唯有三种虚妄分别」,我们说遍计所执那个义本无所有,完全是虚妄不实的,虚妄分别是有的,有三种虚妄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在由虚妄分别所生的依他起上面,我们搞错了,就虚构出很多「义」来,这是遍计所执。就是说,观义是没有的,只有三种虚妄分别,能分别的能取还在。

「彼无故此无者」,所观义没有了,反过来,能观的分别也是一个义,也就没有了。反照一下这个分别,能分别的那个分别智也没有了。「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所分别的义有的话,能分别的能观纔会有;既然所分别的义没有,那么能分别的这个分别也就没有。前天我们讲过,你知道的能分别的这个唯识也是一个义,也是没有的,了知它是义的这个分别心也是一个义,一层层推下去,越推越细,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最后能取所取两个就泯合在一起,不分能所,无分别智就出来了。

「是即入三性者,谓于此中悟入三性。」这就是悟入三性。「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事就是义,那就是说遍计所执的义是没有的,义是借著名的虚妄分别而现出来,两个不是相称的。因为依他起性分别是有,而遍计所执不称它的,不是依他所起,它没有。由「名事互为客」就知道遍计所执性是假的,没有的。「观见二种本无有义,唯有分别量,唯有名、自性、差别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名义本来是没有的,我们遍计为有。只有分别量,量就是识量。只有名的分别、自性的分别以及由名言假安立的自性差别。就是说一切都是识所变的,是名言假安立上去的。知道了这个,就是悟入依他起。「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能分别的也不见了,就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三性」。这个悟入三性是从理论上讲的。前面我说过,不悟入圆成实就不能悟入依他起,这里是从应该经过的阶段来安立这悟入三性。实际上只有悟入圆成实,纔能真正地悟入依他起。(第二十四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