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是把昨天的偈颂重复一下。这一段入所知相,主要是讲入唯识现观的内涵。前面的长行讲了入观的多个方面,总结的颂有三个来源。一个是论主自己的,一个是取自《分别瑜伽论》的,一个是来自《大乘庄严经论》的。昨天讲的颂是总结入唯识现观内涵的。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名事两个是不成关系的,都是假安立的,没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叫互为客。这样地寻思,就可知道这个义是由名言安立的,真正的义是拿不出来的。「于二亦当推」,「二」指自性、差别,以此类推,此二也是唯量的(就是唯识所现的),唯假的,由名言假安立的。这是四寻思,下边四如实智。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遍计所执的义是没有的,而依他起的三个分别是有的,即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彼无故此无」,这个所观的义没有,能观的识也没有。「是即入三性」,这样就悟入了三性:遍计所执义是没有的,依他起的名是有的,把依他起上面的遍计执扫除了,就是圆成实性。

「将入真观,故说二颂」,为了要进入唯识观,这两个颂就说了四寻思、四如实智的内涵。「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谓名于事为客」,名与事没有关系,就像主客一样。客跟主没有什么大关系,来了做客,坐了一会儿就回去,不是家里人。名对事来说,它是客,不生关系;事对名来说,也是客,不生关系。它们不相称的,前面讲过,有三个相违。

「由定而观,故名寻思」,什么叫寻思呢?定中去观叫寻思。「于二亦当推」,当推求义的自性、差别,也是唯有识量,就是这个识的认识,没有实在的东西,只有自性、差别的名言安立。实智就是四个如实智。「谓由四种寻思为因」,发了四个如实智为果。智跟寻思的差别:寻思是见,推求为性;智是抉择,决断为性,已经达到决定,是从果上说的。

「所言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如实智出来之后,观所现的那个义境是没有的,这个遍计所执是一点也没有自性的,全部是虚妄;有的只是三个分别,依他起的三个分别是有的。「谓观于义本无所有,唯有三种虚妄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这是说只有依他起,没有遍计执。

有的人欢喜去比较唯识跟中观。唯识的体系抓到了,中观体系抓到了,再去比较纔有意义;如果两个都没有抓到,比了半天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暂时不要着力于这一个方面。这里他们的根本差别是:唯识宗讲遍计所执是没有的,依他起是有的,就是在依他起上空了遍计执,他空,本身是没有空;而中观宗讲自空,一切法自性是空。两个有区别的。所有说要去比较,这个区别没有抓住,比不出名堂来的。一个自空,一个他空;一个认为名言里边什么都没有,而唯识宗认为,遍计执固然没有,依他起是有的。两个宗派的根本不同就在这里。你如果抓住了整个体系,再去比较那很有兴趣;如果两个都是陌生的,比了半天,一个也没有抓牢。阿赖耶识问题也是如此,每一个宗派都要讲各自的教理,成体系的。有部三世一切有,一切都有的;经部空了过去、未来,有些法就空掉;唯识宗,外境全部扫空,但是留了个阿赖耶识建立因果,阿赖耶识也不是永久性的,八地以后就舍掉,这个杂染的阿赖耶识转依之后就舍掉,转成清净的依,并不是阿赖耶识是永远的、不可消灭的存在。

「彼无故此无者,谓义无故分别亦无」,我们有人还是感到很神秘,这个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能取所取是一对,如果一方没有,对方决定也不存在。观那个义没有了,能观的识还在,你反过来看能观的识还是义,还是个所观,还是没有。那一层一层地就细下去,最后是什么都没有。「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有所分别,纔有能缘的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所分别的都没有,能分别的在哪里呢?当然也没有。能分别不是一下没有,因爲那个能分别,还是一个所分别。慢慢推,细下去,最后就什么都没有。原则是:所分别没有,能分别也就没有。但是能分别不能是一下子空尽了,要一步一步地空。照原则说,所分别没有的话,能分别当然也没有,这两个是一对,就是有上纔有下,如果没有「下」,哪来的「上」呢?与下边比较纔有上,下边都没有了,也无所谓上。世间的都是对立的,抽掉一个,另一个就不成立。有「父亲」,纔有「孩子」;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孩子」了。

「是即入三性者,谓于此中悟入三性」,就这样悟入三性。我们说这是从理上安立的,实际上,先要观到圆成实,纔能够知道依他起,这里只是从理上这么说。「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这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没有的,名跟事不发生关系,剩下的就是名。事是我们虚构的,没有的,是遍计执。这个蛇是从绳子上来的,没有绳子的话,这个蛇就无从生起,但是这个蛇也不是绳子,搞错了纔成为遍计执。从多方面去考察这个遍计执,说它绝对是没有的。这样悟入它是没有自性的,本体是无。

「观见二种本无有义,唯有分别量,唯有名、自性、差别假立故。」「二种」就是名义的自性、差别。前面消除了「义」这个所谓实有的遍计所执,还有自性、差别这两个东西,它们当然也是没有的,既然事都没有,哪有差别,哪有自性呢?也没有差别。它怎么存在呢?就是分别量,是由唯识所现的,也是假安立的,名言假安立的。这是悟入依他起。这个悟入只是从理论上推出来的,真正的现观,是要先入圆成实性,纔能真正地证到依他起。

「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这个分别也没有了,那就是说绳子也是缘起的,只不过是色、香、味、触这四个因素合成的,那就是绳子的相也不见了,依他起的分别也不见了,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三性」,就以这个次第悟入所知相,所知相就是三性。

本论作总结的颂就是这样,下边引《分别瑜伽论》的颂。

乙二 引分别瑜伽论颂

论曰: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我们要注意,这是定位的事情,没有入定,你再怎么思惟,也思惟不出无「义」;并且,思惟的方式你也不一定搞得清楚。这个定中的影像就是三摩地所行影像,是心变的,是心所现的。「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既然义想灭除了,再去仔细观察,仅仅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这样外边就不要观,住内心里边,知道所取的法是没有的,是没有义的。「次能取亦无」,那反过来,能取也没有。所取没有了,能取决定没有。「后触无所得」,最后,能取所取都没有,就无所得,就证入圆成实性,无分别智证真如。

关于判位,有几种判法。第一种判法比较简单,《随录》的判法:「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是暖位;「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是顶位;「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是忍位;「次能取亦无」是世第一;「后触无所得」是见道。世第一的时候,只是伏「能取」,还没有全部除掉,就是能够伏下去;再一刹那,见道了,能取也破掉。这是《随录》的说法。

另外有人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属于暖顶二位,四寻思;第三句到第七句,属于忍位,四如实智;「后触无所得」是世第一。这个判法也可以,我感到还是第一个判法要好一些,「后触无所得」应当是见道了,不是世第一。忍有上忍、中忍、下忍,上忍的行相跟世第一的行相是相同的,所以,「能取亦无」可以判为世第一,也可以判忍位,不过,考虑到「后触无所得」属见道,判属世第一,则更好些。

释曰:为入真观,授以正教,于此义中说其二颂。菩萨依定位观影唯是心者,谓观似法似义影像唯是其心。谁能观?谓菩萨。在何位?于定位。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者,谓此位中义想既遣,审观似法似义之相唯是自心。如是住内心者,如摄自心住于无义,即是令心住于内心。知所取非有者,谓了所取义无所有。次能取亦无者,由所取义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后触证真如。由此真如无所得故,名无所得。

「释曰:菩萨依定位观影唯是心者,谓观似法似义影像唯是其心。」这是观似法似义,就是说定心中所现的影像(与十二分教所诠法义相似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自心所变的,识的相分。「谁能观?」什么人能观?菩萨能观,不是一般人。什么位能观?定位观。都是很高的境界。

「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者,谓此位中义想既遣,审观似法似义之相唯是自心。」在定中,遍计所执的义想已经遣除了,再去观察这些似法似义的相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并不是实在有的。

「如是住内心者,如摄自心住于无义,即是令心住于内心。」外边既然没有东西,那就摄心于内,住于无义,就是外境都没有了,住于内心。

「知所取非有者,谓了所取义无所有。次能取亦无者,由所取义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了知所取义既然没有,「能取心能取之性」也不成立。这是一对,少一个就不成立另一个。

「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后触证真如。」从此以后就触证真如了,就见道。从这个地方看,这句话应当是见道,触证真如了,因为世第一还没有证到真如。所以说我们感到第一个判得比较好些。「由此真如无所得故,名无所得。」这个真如无所得,叫无所得。

我们修行的人千万不要把果上的东西拿到因上来用。「无所得,那你修行干什么?你持戒干什么?都是无所得,你白白地花工夫,你学了那么多,有所得还错了,还不如我什么都不学,无所得还对。」这样愚痴的说法听起来很可笑,但是执这样见的人确实不少,很多尤其是学禅宗的,最欢喜说这些话。他认为自己很高,实际上是极低。什么都不学还说是无所得,你不晓得,无所得是指「无能取所取」。你这个无所得,能够把能取所取空得掉吗?这个不是大话好说了。

关于「无所得」的注解,《瑜伽师地论》云:「由一切相皆远离故,名无所得。」你能不能一切相都远离?你说「我无所得,我什么不学,我是无所得」,那你能不能一切相都远离?吃饭的相,种种事情的相,你去了没有?没有去掉,肚子饿了要吃,倦了要睡,你怎么叫无所得呢?所以,不要误解无所得,依文解义就完蛋了。所以这里多几个注解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无所得,有好处。《无性释》云:「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后证无二性所得真如。」没有二性,能所二取的性都没有,这样证到真如,纔叫无所得。

我们要无所得,应当把这两个注解好好回忆一下。你是不是无所得了?如果你没有无所得,就不要说大话。当然这是误解禅宗了,真正的禅宗也不是这样。禅宗说的无所得是从果上说的,跟教下说的一样,证了真如,见了道,同样是无所得。但是在现证之前,说什么都不要,这就错了,是禅宗后代的一些流弊。这也是禅宗衰弱了纔有的现象,在唐朝的时候,禅宗很盛,也不会有这些现象。

另外还有现观方面的五个颂,出自《大乘经庄严论》,讲了证入唯识性的一些情况,也引来做一个参考。

乙三 引大乘庄严经论颂

论曰: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 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消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 勇猛疾归德海岸

释曰:复有现观伽陀如经庄严论说,其中难解,于此显示。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资粮有二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谓施等三波罗蜜多是福德资粮,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如是静虑波罗蜜多亦通二种:若缘无量而修静虑,是福德资粮;余是智慧资粮。如是资粮是谁所有?谓诸菩萨。长远难度名无边际,如无边语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无边称,此亦如是。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要由定后思惟诸法,方善决定,非余所能。故了义趣唯言类者,谓了知诸义唯意言为因。

「复有现观伽陀如经庄严论说,其中难解,于此显示。」还有一个现观的伽陀,不易理解的地方,世亲菩萨就给解释一下。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资粮有两种: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我们修加行就是积集资粮。这里就从六个波罗蜜多来显示二种资粮,因为六个波罗蜜多可以把一切善法都摄尽。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波罗蜜多是福德资粮,好像跟智慧没有什么大关系的。但是实际上,你能忍辱也得要智慧,没有智慧你是忍不下去的。你布施也要智慧,没有智慧你怎么布施呢?所以,这里是大概地分,后边还要讲到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包含有六个。所以六波罗蜜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只是表面上这么说。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波罗蜜多属于福德资粮。第六个般若波罗蜜多当然是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多可以是福德资粮,也可以是智慧资粮,为什么呢?你求智慧的时候很精进,就是智慧资粮;你求福报的时候精进修行,那是福德资粮。所以说通两个资粮。静虑波罗蜜多也通两个资粮:如果你缘无量而修静虑,缘无量有情修四无量心,那是积集福德资粮;假如修其他的像人空、法空之类的,那是智慧资粮。所以六个波罗蜜多,三个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另外两个通二资粮。

「如是资粮是谁所有?」这个资粮是哪个有呢?「谓诸菩萨。」

「长远难度名无边际」,时间很长,又有难度,就是说你要花很多的工夫,修很多的资粮。这个「无边际」是说积集这个资粮要经过很长时间,也经过很多难行苦行。这个无边际,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边,「如无边语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无边称,此亦如是」,多得不可说,并不是真的无边,只是形容它特别多。三大阿僧祗劫也是如此,阿僧祗劫是无数劫,这个「无数劫」还是有数的,学过《俱舍论》的知道,它也是个可以算的数字,并不是无限大的。这里也一样,「无边际」只是形容很多,并不是说真的没有边。

「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要由定后思惟诸法,方善决定,非余所能。」这个决定,并不是随便想定就定下来,要在定中思惟之后纔能够决定。其他人不行,要菩萨入定才行,经过四寻思,得了四个如实智,这样纔能决定下来。一般说,你不是菩萨,没有那么多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又不在定中,那你这个「决定」怎么能得到?得不到。

「故了义趣唯言类者,谓了知诸义唯意言爲因。」依靠四寻思得了四个如实遍智之后,就知道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义趣都是名言安立的,意言为性。「意言」表示我们心里说的话,不一定是嘴里说。这个「意言」比语言要细得多。语言,有知识、有文化的纔能说得清楚;一般没有文化的,或者是畜生,就不能运用好语言;再者,二禅以上的,没有寻思,语言就没有,而这个意言到处都有,从最低等的到最高等的都离不开意言。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谓若了知似义显现唯是意言,即住似义唯心正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谓从此后现证真如,永离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现证,次当显示。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体知离心无所缘义,彼无有故,即会能缘心亦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者,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等住二无真法界者,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假使知道所显现的诸义这个遍计所执仅仅是我们心里边的那些名言,这样就可以安住在这个真理之中:「似义」所显现的那些遍计执唯是意言,它实际上是没有的。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这里的现证真法界,能够证,还没有证。怎么样纔能证呢?二相要都蠲除,能取的、所取的两个相都要蠲除,那纔能证入真法界。知道了似义显现的唯是意言,所取没有了;所取没有了,能取也肯定会消灭。所以他能够证到真法界。「谓从此后现证真如,永离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现证,次当显示。」你只要把所取的灭除,从此以后,决定也能够把能取灭除,现证真法界。怎样现证呢?次当显示。从这里看,说这两句属于加行道也是合适的。下边是现证,见道。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体知离心无所缘义,彼无有故,即会能缘心亦非有。」体知,真切地知道,就是现证到。不是观察,是亲自体会到,就是证到离心之外没有所缘的义。所缘的义,看起来好像是外边的境,实际上却是心,离开心之外是没有的。所缘没有,能缘的心当然也没有,这是必定的道理。「智者了达二皆无者,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智者就是有智慧的菩萨,了达能缘所缘都是没有自性的。「等住二无真法界者,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那个时候就平等平等,住在这个能取所取都没有的真实的法界里边,既离义又离心的真实法界,那就现证真如。

这是见道,以下是修道。

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智所有势力。周遍平等常顺行者,于平等中随顺而行,观契经等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内外诸法皆如是观,故名周遍。常者时恒。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者,灭谓除灭,依谓所依,即所依中杂染法因极难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难入;过失聚者,是杂染法熏习自性。

「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智所有势力。」慧者,还是智者,就是菩萨,有智慧的人,他证到无分别智之后具有一种势力。「周遍平等常顺行者,于平等中随顺而行,观契经等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你证到无分别智后,再去观察世间一切法,包括契经,都是如幻如化的,能够顺着无分别智而行,不跟无分别智分开。在见道之前,凡夫是执著的,跟无分别智不生关系的,看东西都是实在的;证了无分别智之后,无分别智的势力还在,你顺着它的势力去观察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那就是后得智。「等」就是指世间一切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都是幻化,没有真实的东西,不像我们遍计执所看到的是实在的。「内外诸法皆如是观,故名周遍。」内部的、外边的法都这样观察,犹如虚空平等,所以叫周遍观察。」常者时恒」,时间是没有停的,这个「常」就是指时间恒长,「恒」就是不间断。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者,灭谓除灭,依谓所依,即所依中杂染法因极难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难入」,这个「过失聚」是指杂染法。它好像路上的荆棘一样,剌人的,通不过去。无分别智证到以后,在修道时候,你就可以把跟榛梗一样的杂染法灭除掉,犹如良药把一切毒都消除。灭是灭除,依是所依,灭除我们所依的那些杂染法。「因极难了故」,杂染法的因极难了,这是很难知道的,很微细的,「如溪谷林榛梗难入」,好像入林子里边的荆棘一样极难进去。但是见道之后,修道过程就可以把这些全部除掉。「过失聚者,是杂染法熏习自性」,杂染法过失很多,成聚了。这是修道,把那些杂染法都除掉,烦恼障所知障都除掉。《俱舍论》里面讲,见道时把八十八使断掉,而修道就要把八十一品烦恼除掉。就是说,并不是见了道万事大吉了,修道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就是要灭除这些烦恼,这个过失聚要除掉,最后成佛道(究竟道),那就什么都圆满。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谓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缘彼根本心中。根本心者,谓缘如来所有正教总为一相,应知即是无分别心。了知念趣唯分别者,谓彼安住根本心已,为说正教,由后得智念诸义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如是五颂总略义者,谓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缘彼根本心中。」「能缘彼根本心」就是无分别智心。就是说,根据佛的教言,把我们的智慧放在所缘的真如里边,放在能缘的无分别智里边,那就不会错。「根本心者,谓缘如来所有正教总为一相,应知即是无分别心。」根本心就是无分别智,就是说心要缘在真如或无分别智里边。「了知念趣唯分别者,谓彼安住根本心已,为说正教,由后得智念诸义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别。」你安住于根本智就不会错,不颠倒。但是你要给人家说法,那就要靠后得智。由后得智去观义趣,知道它是由分别而起的,不会执著,不会像凡夫一样,执为实在的。他知道是分别假安立,是依他起的。

下边是果。

「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能够很快到达佛果的功德海岸,就是彼岸。什么叫佛果海岸呢?《无性释》云:「如来地超度无边因位」,佛地是果位,超过了无边因位的功德,所以叫德海岸。佛已经到了果位,因位里边的无边功德都已经超越了。

下面是总结五道。「如是五颂总略义者,谓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第一颂是资粮道,下半个颂就是加行道,再下一个半颂是见道,第四颂是修道,第五颂究竟道。这是世亲菩萨判法。还有的说一个颂代表一个道:第一个颂是资粮道,第二个颂是加行道,第三个颂是见道,第四个颂是修道,第五个颂是究竟道。这是把五道全部讲了,而我们这一品的重点却是在由加行道到见道。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彼入因果分第五

甲一 总明因果

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怎么证入所知相,就是见道,已讲好了,而能够证入所知相的因果是怎样的?要靠什麽呢?要很多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就要六度了。能够证入唯识性的因和证入后的果是怎么样子的?「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密多」,就是先告诉你,它的因果就是六个波罗蜜多。

「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这就是彼入因果,一个因,一个果。六个波罗蜜多是因的话,怎样子为因而能进入唯识观呢?又怎样子成为进入观后的果呢?它的因、它的果是怎么安立呢?

「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这是从因上说,你要进入唯识现观,那你就要修六波罗蜜多。

第一、不著财位。放得下财产、地位。

第二、不犯尸罗。不要犯戒。这是一层进一层的,后边的要高一点。先是不著财位,世间法放下,再一个不要犯尸罗。财位在外的,而尸罗就要求那些贪都要除掉,男女饮食之贪等都要除掉,这更进一层。

第三、于苦无动。忍辱波罗蜜多。修行的时候,自利利他,当然有很多苦,那不要动摇。我们很多人一点苦受不了,就跑掉了,你怎么成就呢?要成就的话,这个修行的苦、自利利他的苦要受。没有意义的苦,无益苦行那不要受。例如,什么法轮功自焚,这些不但是没有好处,还有极大的危害性,自己将来的下场不得了。自杀,鼓动大家自杀,这个因果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些苦是当然不要的。而真修行过程中的苦,你不能忍受的话,修行怎么能成就呢?

第四、于修无懈。修行不要懈怠,当然,修行的时候太苦了,就要休息一下。我们也不是说一天到晚绷得紧紧的。《四十二章经》讲得很清楚,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努力的时候要努力。不是叫你害了病,还坐在那里,整天不倒单,只吃一顿,那你受不了。你的身体跟这个法要配合,你能堪忍,修的时候要有堪能性,该养病的时候要养病。不要为了一时的努力把命送掉,下一辈子到哪里也不知道,你再怎么修啊?如果下一辈子西方去了,或者得增上生了,获十圆满、八有暇,那也可以。但是毕竟你还要花很多年,纔能够学到东西。小孩子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能不能碰到佛教不知道,碰到之后你自己能不能信,能不能碰到善知识,能不能碰到殊胜的教法,这些都不敢肯定,你不如现世多修一些。精进、无懈也是包含这个意思。你过分的用功,命断掉了,中间投生可能要一大段时间,这是浪费,也可以说是懈怠。精进是不断的精进,那就是要善于利用这个身体,使它能够无懈地精进。

第五、心专一境。「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这一些都是散动之因,你这一些事情能够做得好,那静虑波罗蜜多自然会成就。所以说由戒生定,这里还包含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纔能得到真正的禅定。于这些散动的因不现行的时候,就是布施也做到家了,持戒也很好,忍辱、精进都合格,心能够专一境,纔能够心定。

第六、如是便能简择诸法,那慧的作用纔生起来。「简择诸法」,四寻思、四个如实智。「得入唯识」,这些是靠六波罗蜜多而来的。如何入唯识呢?就是靠六个波罗蜜多。

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前面讲进入唯识观要靠六个波罗蜜多,这里是从果上说的,因为你修了六个波罗蜜多,入了唯识,那就见道了;见道之后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的波罗蜜多,这个清净意乐所摄的波罗蜜多就是果上的。这清净增上意乐所摄的六度证到之后,「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即使你没有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因为对圣教的清净意乐的决定胜解得到了,以及因为有「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你也可以恒常无间而方便善巧地修习六种波罗蜜多。方便、相应、无间断地修,就会很快圆满。见道之前还是比较生硬的,清净意乐生起之后,那就是一帆风顺。

释曰:若于尔时得入唯识,即于是时证得清净增上意乐波罗蜜多。现起加行者,谓波罗蜜多现行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者,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深生爱味。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亦当证得。

「若于尔时得入唯识,即于是时证得清净增上意乐波罗蜜多。」这是从果上说。因上的好理解,他这样说了就不解释了。证得唯识之后,六个波罗蜜多升级了,跟前面的不一样,是证到清净增上意乐的六个波罗蜜多。「现起加行者,谓波罗蜜多现行加行」,爲了要现行而修加行,六波罗蜜多也不会断。

「由于圣教得胜解者,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跟六个波罗蜜多相应的那些圣教,虽说是甚深难解的,也能够信解不疑、不动摇。因为见道后不一样,一般的疑在见道时候都断完了,断疑生信嘛,《金刚经》有这句话,这个时候再深的圣教也可以信解不疑。

「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深生爱味。」见道之后,六个波罗蜜多的殊胜功德见到了,那就是深深地生起这个爱重之心,对这功德的味深深爱著,那就是善法欲生起来了,不会感到苦闷。我们凡夫学波罗蜜多,不要说后边那几个,就讲布施,看到要饭的就头痛:哎呀,我的钱没有多少,你们这个来,那个来,一下来了那么多,我怎么应付得了呢?布施这个事情就难了。而菩萨在这时候就深深爱乐,一点也不会起厌倦心。

「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亦当证得。」怎么欣乐作意呢?就像佛一样,已经到了最胜的彼岸,得到清净意乐,菩萨希望自己跟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到佛的意乐,这个叫欣乐作意。

随喜作意,这里没有说,我们取《无性释》的做个补充:「随喜作意者,谓于十方一切世界他相续中或于各别自相续中波罗蜜多,深心庆喜。」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的有情,他们修波罗蜜多,以及自己所修的波罗蜜多,都随喜。自己修的怎么也要随喜?随喜之后就不会后悔,所以自己做的也要随喜。随喜的功德,经上也说了,假使一个人做一个好事,你深深地随喜,你的功德跟他一样。「这个很便宜,我们就随喜好了!」不过你想一想,随喜谈何容易?人家做的功德你妒嫉都来不及,你怎么随喜呢?

听说有一个地方,佛像面前有一个很大的蜡烛台,有个大施主,他去买了很多香烛,插满了。后头一个人来了,他也买了很多,他看到都插满了,没有地方插了,他就妒嫉了,把前面插的都拔下来,把自己的插上去。这是不是随喜啊?这不是随喜,这是「我」,「我」要培福,别人就要让开。这个凡夫的心常常会这样子。这是一个比喻,是很明显的。我们去观察一下隐在自己心里的想法,到底随喜的成份多,还是嫉妒的成份多?恐怕十之八九是妒嫉,随喜是极少。不相干的可能随喜一下,触及到自己利害的,那就随喜不了了。这个是凡夫,我们不要做凡夫,这个对治要多下点功夫。

我们昨天收了封广东来的信,他大概是到这里参学过的。信中说:你们这个道场很好,什么什么的。但是后面又说:这样的教学到底出了几个人纔?说了很多批评的话,说了出家人的很多过失。他当然是要我们警惕,不是谩骂。我们觉得有些意见还是要接受,我们要好好地观察一下,有没有他所说的那些问题;有些不恰当的说法,那我们就不要去管它了。有一条很可笑,他听说我们在驯猫抓老鼠。这个猫还有驯的?狼狗嘛驯了,有驯猫抓老鼠的?这好像太过分。猫是被绳子牵着的,就怕它抓老鼠。他说我们是驯猫抓老鼠,这些就是过分的夸张。但是这些不去管它,其中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我们确实有些毛病的地方,可以参考一下。你们讨论本论的时候,可以抽点时间谈一谈。

因为我们修行不是在嘴上,要行动的。嘴上说的再高,行动上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打分数的话,零分,甚至要扣分,为什么?你会骗人,说得很好听,天花乱坠,结果是骗名骗利,这个不好。我们说学得很高,你做不到是可以的,我们现在还不是菩萨,还未登地,比入了现观的菩萨还差得远,但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不要说与自己无关,这个反正不是我的事情,我就不管它了。这个要不得,多少要做到一点。

论曰: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希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陀应知显示。

「此中有三颂」,有三个颂,也是总结的。「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前面说的,得到这个现观之后,就可以证到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增上意乐。清净增上意乐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由七个方面来说:「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陀应知显示」,这些颂,就依次显示了这七种相。无性释里边有八个相,加一个「对治故」,这个可加可不加,我们到时候参考一下。

释曰:如是清净增上意乐有何等相而能摄彼波罗蜜多?为答此问,次说三颂显示其相。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地善备资粮故,于此中白法圆满。及得利疾忍者,忍有三品,谓软中上,此中最上名利疾忍。由是所缘而得清净,次当显示。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谓于大乘名于自乘,此中宣说无量甚深广大事故。法无我性名甚深事;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名广大事。由是作意而得清净,次当显示。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者,谓若觉知一切诸法唯有分别,即能获得无分别智。

「如是清净增上意乐有何等相而能摄彼波罗蜜多?」入了唯识观之后,见道之后,六个波罗蜜多由清净增上意乐所摄,与前面的那六个不同,升级了。能摄六个波罗蜜多的清净增上意乐有什么相状「而能摄彼波罗蜜多」呢?「为答此问,次说三颂显示其相」,爲了答这个问题,说了三个颂,显它的相。

「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地善备资粮故,于此中白法圆满。」什么叫已圆满白法呢?在唯识里边,资粮道、加行道都并在胜解行地里边,再上去,见道、修道、无学道了。在胜解行地已经圆满了白法,就是说,已经把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得很圆满了。白法就是善法,就是福德智慧。这是说善备福德智慧资粮。

「及得利疾忍者」,忍又分三品,就是软、中、上(下、中、上),此中最上品的叫利疾忍。我们前面不是说要谛察法忍嘛,能够观法的,这个忍就是把观一切法的道理能够认可下来,这是上品。

「由是所缘而得清净,次当显示。」前面说的「资粮故」就是白法圆满,「堪忍故」就是得利疾忍,那麽「所缘故」呢?下面就要说了。「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这就是所缘,自乘就是大乘。「此中宣说无量甚深广大事故」,大乘,为什么叫大呢?在大乘教里说无量的甚深广大的事情,而在二乘里边就不说那么多。「法无我性名甚深事」,这个甚深事就是法无我性,二乘只讲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不讲的,这个甚深法无我比那个深。「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名广大事」,那些最高的三摩地叫广大事,这个二乘也不讲的,与殊胜威德相应的那些定,这些二乘是没有的,只有在大乘里边讲,所以叫广大事。「所缘故」就是说甚深广大的教是所缘,二乘是没有的。

「由是作意而得清净,次当显示。」那么「作意故」怎么说呢?「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者,谓若觉知一切诸法唯有分别,即能获得无分别智。」这就是「作意故」。菩萨作意跟声闻的作意不一样,能得到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作意,这个二乘没有,二乘见道没有证到真如,他见道是证四谛。

《无性释》在作意下边加了个对治,他说因爲有无分别智,就可以对治一切杂染法,所以叫对治。他把这两句分成两个:一个是作意,一个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能够对治一切杂染法。他加了一个,七个相变成了八个相。世亲菩萨的解释里边就没有特别指出来,实际上也包含在里头,有这个作意,当然能对治。

意乐自体,次当显示。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欲及胜解俱清净故意乐清净。应知此中,欲名希求,信名胜解。意乐瑞相,次当显示。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者,前谓意乐清净位前,此谓意乐清净位中,皆得见佛,是其瑞相。言法流,谓定位中。意乐胜利,次当显示。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此位中见菩提近,得彼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

「意乐自体,次当显示」,什么叫「自体」呢?「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欲及胜解俱清净故意乐清净」,意乐就是欲跟胜解两个心所,「欲」是善法欲,要求修善法的欲乐心;「胜解」指决定无疑的这个信心。欲跟胜解两个心所都清净了,就叫意乐清净。「应知此中,欲名希求,信名胜解」,什麽叫欲?希求的心。当然是好的希求心,你贪求那些贪嗔痴坏事,这个不是这里的欲。这里不是五欲的欲,是善法欲。信是胜解。这是意乐自体。「欲」跟「胜解」都清净了,叫意乐清净。「希求胜解净」,希求也净,胜解也净,所以说意乐清净,因爲意乐就是欲跟胜解两个心所。

「意乐瑞相,次当显示」,什麽是「瑞相」呢?「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者,前谓意乐清净位前」,「前」就是意乐清净位之前,就是还没有见道之前;「此谓意乐清净位中」,「此」是说得到意乐清净。一个「前」,一个「此」,「皆得见佛,是其瑞相」,都能够见佛。怎麽见佛呢?「言法流,谓定位中」,在定中都能见到佛。这就是说意乐清净位之前和意乐清净位之中,在定中都能见佛,这就是六波罗蜜多的瑞相。当然是得了意乐清净位之后,见佛的机会更多,更容易了。

「意乐胜利,次当显示」,什麽是「胜利」呢?「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此位中见菩提近,得彼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得了意乐清净位之后,看到菩提不远了;并且得到菩提殊胜的方便,那就不难了。一个是不太远了,一个是得菩提的殊胜方便有了,那就是不难了,就像在自己掌中一样。不是有本书叫《掌中解脱》嘛,解脱就像在手掌中一样,那就不难。如果你解脱还远得很,那就不一样了。这里得菩提也是不难,这是它的胜利,六个波罗蜜多在意乐清净之后有这么大的胜利。

以这七种相显出清净增上意乐是非常殊胜的。

此三颂中显示清净增上意乐有如是资粮,如是堪忍,如是所缘,如是作意,如是自体,如是瑞相,如是胜利。由此三颂,成立清净增上意乐所有体相。

这三个颂把清净意乐的所有体相都说完了,有这么多好处。

这个六波罗蜜多修起来还蛮辛苦,每一个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不是那么简单。菩萨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海公上师说过好施太子的公案。他布施了一切宫廷仓库里的东西,他国家有一只最厉害的大象,邻国就因为害怕他们的象,不敢侵略他们。邻国一个大臣献个计说,他们太子最好布施,我们去把这个象要过来,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了。果然这个太子给了,把国防的唯一武器送给了敌人。国王气得不得了,就把他流放到远处去。流放后,太子也心安自得,带了一个妃子和两个孩子在那里生活。那里没有人,他跟那些鸟兽相处得很好。当时有个婆罗门,他有十八丑,十八种怪相,极难看,而他的女人却年轻很漂亮,每天要给婆罗门打水,做劳务。其他的年轻人看了说:太可惜了,这么年轻给一个老头去做这些粗活,你不会叫他买两个使唤的代你劳动吗?她就跟婆罗门说了,要他去找两个佣人帮她干。这个婆罗门又没有钱,说哪里用得起呢?他突然想起好施太子那里有两个孩子,就跑到那里去。那时候好施太子的妃子到外边去了,婆罗门向太子说明了来意。太子说,你需要就拿去。孩子不肯走,太子把他们绑起来,把绳子交给婆罗门,让他把孩子拉走。结果孩子哭也没有办法,被拉走了。妃子回来一看,哎呀,把孩子送给其他人还好,送给一个婆罗门做粗事情,不是太可惜了!他们是王宫里出生的。已经送掉了,没有办法,只好发个愿,希望他们到婆罗门家不要受苦,并且能够快快地见到他的祖父——那个国王。帝释天看到太子这样布施,他倒要试试看,到底是真的布施,还是假布施。帝释天也化成个老头来了:听说你是好施太子,我跟你要东西。太子说你要什么?我要你的夫人。太子说好嘛,你要你就拿去。夫人不肯走,他又给了帝释天一根绳子,让他拉走。这个帝释天走了七步,回过来说,其他的可以布施,夫人就不要布施了,就还给他。他什么都施完了,自己王位、所有的子女、妻子,全部施完了,施波罗蜜多全部圆满了。

婆罗门把那个孩子要去之后,他的夫人(王妃)发了愿,不要让孩子受苦。结果,人家就给婆罗门说,这么漂亮的孩子,叫他们做苦活也干不了多少事情,你把他卖掉不是有很多钱吗?你可以再去买两个奴纔,气力大的做事。哦,对啊!我去把他们卖掉。他就骑了个毛驴,牵着两个孩子。路上人家问他:你牵孩子干啥?他说去卖。「你傻!你卖,你该让他坐在驴子上,你把他拉瘦了,你还能卖得了好价钱吗?」婆罗门一听:对啊!我把他牵着走嘛,牵瘦了卖不出钱。好!把他抱到驴子上坐着,自己跟在后头走。孩子又没受苦,而且价钱越卖越高,他舍不得卖了,一直跑到大城市,最后到了王宫。国王叫人把他们带进来,仔细一看,认得的,就是自己的孙子、孙女。他就问婆罗门,你要卖多少钱啊?这个婆罗门说:你让孩子自己说吧。她一个女孩子将来得嫁给其他国王,值一千金子。那么国王说:噢,一千金子就给你吧!又问这个男孩子,要卖多少钱?男孩子说:我卖得多少啊?做太子的尚且一句话不对就被赶走了,我这个太子的儿子更没有用了,卖不了钱的,不要钱,奉送的!这一说,国王就想起太子了,赶快把他们找回来。

故事到此圆满了。

它说明布施波罗蜜多做起来不容易,释迦牟尼佛修布施波罗蜜多,修了很多劫,这纔圆满。(第二十五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