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彼入因果分,讲了清净的增上意乐有七种相,重点是清净意乐的一些殊胜之处。意乐的自体,就是欲跟胜解两个心所;得了清净之后,就叫清净意乐。瑞相,可以见佛。什么时候见佛?「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意乐清净位之前,以及意乐清净位中,都能见到佛的瑞相。怎么见?「此法流」,在定中见。
气功师什么的,有的一天到晚说看到菩萨、佛,那是靠不住的。他清净意乐没有修,也没得定,怎么见呢?有的人稍微练了一点气功,就说自己翻开经书,能见很多佛;拜佛的时候,蒲团上尽是佛;抬头一看,墙壁上也尽是佛,好像到极乐世界了。这是靠不住的,他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就不知道了。从这里看,这样的菩萨纔能见佛;不是这样的菩萨,都不可靠。
甲二 十门分别
乙一 长行
丙一 数
论曰: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
数,爲什么波罗蜜多数是六个,能不能有七个,或者能不能缩到五个?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波罗蜜多的数字是六个,不是随便安立的。因为我们所治的障有六个,所以说能对治的波罗蜜多也只能是六个。你害什么病,开什么药;没有病,不要开药。有病不开药也不对,六个病就开六个药。所以说这个数字是一定的。我们要证佛法,须要依靠什么?依靠处有六个,不能多也不能少。随顺成熟众生有六个方法,所以说也不能多不能少。这三个方面的理由下边分开说。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为要对治不发趣因,所以立布施、持戒这两个波罗蜜多。什么叫不发趣因?发趣:要离开那些杂染,趋向菩提。不发趣因:他不肯离开杂染,不肯趋向菩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东西把他绊住了。
「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家。」财产、地位这些东西把他绊住了,施波罗蜜多正是对治这个。另外一个「著家室」,家庭把他捆住了,持戒波罗蜜多就对治这个。所以我们要发心修行,要放下的第一个就是社会上的财产地位。你任什么重要职务,还有多少工资,这个都要放得下。否则,你怎么修行呢?世间上这些东西你还放不下。或者这个放下了,家庭放不下,贪著家里的妻子儿女,那也没有办法,所以说也要放下。这个放下,要靠持戒。持戒,当然不仅是五戒,出家戒正是对治这一些的。这两个是对治不发趣因:不愿意远离杂染,不愿意趋向菩提。这两个不发趣的因正是布施波罗蜜多跟持戒波罗蜜多所对治的。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虽然这个心是发了,但是又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怕苦嘛。由忍辱波罗蜜多来对治它。什么叫退还因?「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在生死里边的有情,他不听你话,触犯你,你由此所生的苦,那就用忍辱波罗蜜多来对治。你是好心,但是人家不买你账。这些触犯,在修行当中都会有的。最显著的是身上有附体,你要修行他不让你修。有一个居士,他写一封信来,说不修行没有事,经本打开来念了,自己打耳光什么的都来了,自己打自己,那就是他的附体打他,不让他念,这些他胜不过,感到很苦恼。这个要胜过去。「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修善法不是偶尔修一下,要长时地修,不断地修。有时候会生疲怠,就是说感到疲倦、懈怠,不想修了。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法对治呢?精进波罗蜜多!要把它提起来。这些毛病由忍辱波罗蜜多跟精进波罗蜜多来对治。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也发趣了,也不退了,但是有失坏因把原来的发趣坏掉了,这更可惜。发趣也发趣了,受的苦也忍过去了,也不退还了,但是变质了,把以前趣向菩提的因素坏掉了。那需要什么呢?要建立定、慧两个波罗蜜多。什么叫失坏因呢?「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散动,那就得不到定,得不到定就开不了慧;或者是邪恶慧,起了不正当的、颠倒的、邪的、恶的慧。这个慧是邪慧、恶慧,与菩提是对立的。这个生起来,前面的那些努力都废掉了,都为邪恶慧服务了。这个就可惜了,所以要对治这两个,用定波罗蜜多跟慧波罗蜜多。因为般若的智慧,一定要靠正定,不能散乱,散乱而不得定的话,这个慧就生不出来,即使能生,生的是邪恶慧,那就会把过去的发趣因坏掉了,目的丧失掉了,那努力也白努力了。禅波罗蜜多对治散乱,般若波罗蜜多对治邪恶慧。
「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所治的障有六个,能对治的波罗蜜多当然也只有六个。这是第一个理由,下面是第二个理由。
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
前面四个波罗蜜多是不散动的因,有了前面四个波罗蜜多,不散动的因成就了。因成就了,不散动的果当然也会成就,不散动的果就是第五个(禅定波罗蜜多)。没有前面四个波罗蜜多,你要想修禅定,得不到。很多人急于要得定,经常来问怎么修定。成就定的资粮很多,《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了很多,有十三种资粮,「因缘具足,则能得定」,这十三种资粮你少一个,定就得不到。你要修定,就要具备这些因;因没有,你要得定,这是妄想,无因的果是不会有的。如果你偶尔得了定,那就值得考虑了,为什么?可能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对你没有好处,要着魔的,所以这些便宜不要占。你要得到不散动,那不散动的因就要追求。《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了十三种资粮,《定道资粮》也讲了很多,这里又把这些不散动的因归纳成四个波罗蜜多。本来六个波罗蜜多就能包含一切善法,他就把不散动的因归纳在前四个里边。接着下一个波罗蜜多(不散动)也就成就了,得定了。「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依靠这个定,由定生慧,正定得到了,慧自然要来。以不散动为依止,如实地觉到一切法的真义,就是平等地证到一切法的真义,于所缘的法能够正遍知,全部了解,正知道,不是邪的,也不是颠倒的,这样子就能证得一切佛法,一切佛的功德都能证到。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要证到一切佛法,如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等等,要证到佛的这一切殊胜的不共法,依靠什么?依靠这六个波罗蜜多。前四个是不散动的因,第五个是不散动成就,第六个依靠这个不散动就能够如实地等觉诸法的真义。诸法的真义得到之后,就产生一切功德,一切佛法都能生出来。这样,证到一切佛法的所依就是这六个,不多不少,只能六个。以上是第二个理由,下面是第三下理由:随顺成熟有情。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有布施波罗蜜多,你就能摄受有情;没有布施的话,你不能摄受他,他不听你的。所以说要有施波罗蜜多摄受他:没有吃的给他吃,没有穿的给他穿,没有地方住的给他地方住。这样他纔亲近你,纔听你的话。否则你与他无关,他与你也无关,你说的话他也就不相信,不听你的。所以,真正地摄受有情,一定要有施波罗蜜多。
「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戒波罗蜜多,不去损恼他。别解脱戒不损害众生,菩萨戒还要饶益众生。
「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你持戒了,不毁害众生,但是众生他没有持戒,有时候要毁害你,你怎么办?忍波罗蜜多!菩萨虽然无端地受了众生的毁害,而能忍受,不去反报,同时还要饶益他。我们看看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充分表现了这些。这不是嘴上说的,要做的。我们昨天也大概讲了:虽然学了很多经,如果做的时候全部都忘掉了,还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全部拿出来,这个经学了有啥用处嘛?忍波罗蜜多,「虽遭毁害而能忍受」,受点冤枉应当不在乎,不要受了一点冤枉就忍不住,跳起来,甚至于放下一切不管了,这样对佛法没有好处,自己也毁坏了前途。所以在修行中,你好心饶益他,结果他反而毁害你的时候,你要忍受,不反报;不但不反报,还要饶益他。
「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由精进波罗蜜多,帮助他人做一些他应当做的事情,当然是修行的好事情,你要帮助他做。
这个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有没有想到帮助人家呢?我们的想法是最好人家帮助我,我自己忙得很,我没有工夫帮助你,最好么你帮助我多一点。这些都是占便宜的心,「我执」放不下,以我为第一,什么事情来了,只考虑对我有没有害,对我有没有利。对我有利,马上头就伸进来;对我没有利,就不管了,就退了。这样修行就是为「我」而修,修「我执」大魔,这不是修。佛法是修无我。所以目的要分辨清楚,我们修行就是要证无我,在修的时候要跟无我相应。修的时候一天到晚「我」摆在第一,那这个果也是个我执大魔,不是佛法的果。
「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靠前面的四个波罗蜜多,摄受利益这些因缘,使那些有情于修行成熟那些事(以修行成就了生脱死的大事)有堪能性。
「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前面的因缘成熟了,堪能性有了,然后,还没有定的,令他心定下来;心已经定的,使他解脱,开了智慧么就解脱。解脱并不是一个绳子把你捆起,解开了叫解脱;这个「绳子」是你自己捆上去的,要用你的智慧来解。《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一切苦就断掉了,就度掉了。如果照不空五蕴的话,就不能度一切苦厄。所以靠智慧纔能解脱。这里是说已经得到定的令其解脱,也是靠智慧。
「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开悟时,就是在教授教诫,令他能够悟入这个道理,令他能够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如是令有情成熟所需要的也是六个。
为什么波罗蜜多只有六个呢?有三个原因:因为修行对治的障有六个,所以我们立六个波罗蜜多;因为证到一切佛法的依靠有六个,我们要六个波罗蜜多;因为成熟有情也需要这六个条件,也就安立了六个波罗蜜多。
释曰:成立对治所治障中,失坏因谓邪恶慧者,颠倒执取,名邪恶慧,如诸外道由邪恶慧而失坏故,余义可知。证诸佛法所依处者,谓证一切佛法因故,由此第二成立因缘,波罗蜜多其数唯六,不增不减。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者,依止静虑波罗蜜多,能起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余义可知。第三成立数因缘中,随顺成熟诸有情者,谓为随顺成熟一切有情类故,唯立六数,不增不减。其心未定令得定者,谓得静虑波罗蜜多。心已得定令解脱者,谓得般若波罗蜜多。于开悟时彼得成熟者,谓教授时令彼成熟。
「释曰:成立对治所治障中,失坏因谓邪恶慧者,颠倒执取,名邪恶慧。」什么叫邪恶慧?这里世亲菩萨给我们再打开讲一下。颠倒执取,不是如理地知道,是颠倒的,同时还是执取,执得牢牢的,这个叫邪恶慧。「如诸外道」,就像一些外道,他们搞的东西都是错的,但是他们坚执不舍,把错的误认为是对的。最明显的是法轮功,他们自焚,很多年轻人自杀了,他还认为是对的,执恶不舍。这是颠倒,执取了。「由邪恶慧而失坏故」,因为产生邪恶慧了,失坏了正的趣向菩提的因。这就是说邪恶慧是失坏因。「余义可知」,其他的好懂,他就不说了。
「证诸佛法所依处者,谓证一切佛法因故,由此第二成立因缘,波罗蜜多其数唯六,不增不减。」要证一切佛法,所依的因有六个。这是成立六数的第二个因缘,证到一切佛法所依靠的因也是六个,所以波罗蜜多也只能六个,不能多也不能少。「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者,依止静虑波罗蜜多,能起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不散动就是静虑波罗蜜多,以静虑波罗蜜多为依止,生起般若波罗蜜多,如实平等地觉悟诸法的真实道理。这指的是静虑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余义可知」,其他的意思好懂,就不说了。
「第三成立数因缘中,随顺成熟诸有情者,谓为随顺成熟一切有情类故,唯立六数,不增不减。」什么叫随顺成熟诸有情呢?我们要成熟一切有情,要随顺这个事情,也只立六个,也是不增不减。「其心未定令得定者,谓得静虑波罗蜜多」,没有定的使他心定,就是令得静虑波罗蜜多。「心已得定令解脱者,谓得般若波罗蜜多。」得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后,解脱了。「于开悟时彼得成熟者,谓教授时令彼成熟。」在没有全部成熟之前,你还要给他教授教诫。「开悟」,教他开始悟入,你教授的时候,他才能成熟,要跟他讲,不讲的话,他道理不懂还不行。所以说教授的时候使他快快地成熟,就是令他快快地具备成佛的因素。
这一段是说为什么六个波罗蜜多只能是六个,不能五个,也不能七个。就像我们以前学法相的时候,为什么五蕴只能是五,不能是六,就是说佛说的法,相、数都是一定的,不能随便安的,不是心里想怎么安就怎么安。六个波罗蜜多不是随便说的,这里就说了三个理由。
「数」讲完了,下边是「相」。
丙二 相
丁一 六种最胜
论曰: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六个波罗蜜多的相是怎么样的呢?以六种最胜来见其相。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所依是最殊胜的,就是以菩提心为所依。六度是发了菩提心之后修的菩萨道,依靠的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宝,所依的是菩提心,这是所依最胜。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做的事情最殊胜,具足现行,不是做一个两个,全部要做的,内外一切事都要做,都要现行。这是事最胜。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利益是对有情有好处,安乐使他果上得安乐。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作为菩萨的依处,那就是无所不是了,这个处所是最广大的。我们发菩提心不能少一个有情。我们发心的时候说「有一个人他对我太坏了,我不度他的,其他的我全部度」,这个心不能称为菩提心,菩提心不能减一个有情,减了一个就不能叫菩提心。所以说要一切有情,不但一切有情,还要做利益安乐的事情,那么这个「处所」是最广大的最殊胜的。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因为有无分别智摄受,这方便善巧就殊胜。我们无分别智没有得到,都是在遍计所执里边颠颠倒倒地在做,经常会搞错,就是好心做坏事。你发心倒是很好,结果搞错了,得反面的、坏的效果,这个方便善巧就不够。得了无分别智以后,方便善巧是最殊胜的。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最高的最胜的回向。很多居士做了供养,回向什么?他的孩子考大学、家里平安等等。这些回向好不好呢?也是对个别众生有利益,也好,但是太小;能够回向无上正等菩提,那是最高的。为什么?成就了正等菩提之后,度一切众生的人就多了一个,当然是最殊胜。单是回向个别的、自己家里的一个两个,不能说不好,但太小了一点。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这六个波罗蜜多到成佛的时候,才最极圆满,这个时候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这个集起的六个波罗蜜多是最殊胜、最清净的。因为没有二障,所以最清净。声闻缘觉烦恼障虽然净了,但是所知障还在;佛呢,这两个障全部没有了,是最清净的。所以第六个是清净最胜。
这六个相说完了。下面是四料简,四料简是开智慧的一种方式。
丁二 四句分别
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他就提问了:「若施是波罗蜜多耶」,布施是不是就是波罗蜜多?这个大家怎么回答?当然不一定。「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波罗蜜多是不是就是布施呢?那更不一定,波罗蜜多很多嘛。「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这里有四种情况:是施但不是波罗蜜多;是波罗蜜多但不是施;既是施也是波罗蜜多;既不是施也不是波罗蜜多。这四句,后边要打开说。
释曰: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所依最胜者,谓菩提心为所依止。事最胜者,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唯有菩萨能具现行。处最胜者,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方便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得名波罗蜜多。回向最胜者,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最胜者,谓至佛果,施等方净,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
「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因什么样的相,这个施、戒等等称为波罗蜜多?就是波罗蜜多应有怎样的相纔叫波罗蜜多。「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世间人也有布施,也在持戒;声闻当然也讲布施,也讲持戒。大乘菩萨的布施、持戒等为什么叫波罗蜜多呢?决定与世间的布施等、声闻的布施等有所差别,应当把波罗蜜多的殊胜相说出来。这个殊胜相也是六种,施、戒等等有六个殊胜的相纔成为波罗蜜多的。
第一个,「所依最胜者,谓菩提心为所依止。」这是一切世间法所没有的。世间的人不要说发菩提心,你给他提一提,他都害怕。为什么啊?发了菩提心之后,头目脑髓都要供养人家的,哪怕是怨家,你也要供养他。这个一般人想不通的,他不会发的。一定要有佛教的一定熏陶、一定的修持纔能够慢慢地生起菩提心。声闻缘觉虽然在佛教里边修了很多,但是心量没有那么广,菩提心还是发不起来。所以说最胜的依止是菩提心,这个是最殊胜的。(《五字真言》针对菩提心讲了很多,最近学的《科颂》也讲到菩提心有二十二个相,这些都是《现观》里边关于菩提心的一些内容,回忆一下,菩提心的殊胜就可以略略地领会到。)这六个波罗蜜多依靠的都是菩提心,是最殊胜的依止。声闻的、世间的(包括外道的)布施、持戒等等,都谈不上菩提心。所以说这个依止的法是最殊胜的。
「事最胜者,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唯有菩萨能具现行。」我们说没有一个人能于身体内、身体外都具足地行这六个事情,除了菩萨。从经里边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的很多事迹,什么都布施掉了,人家要骨髓等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出来给人家,这在世间上是根本不能想象的,只有菩萨纔能具足现行。普通人也做一点点,超过他所能接受的范围,他就不干了。菩萨具足现行,不光是外事,内事也一样具足地行六波罗蜜。这是事最殊胜。
「处最胜者,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是他的处所。
「方便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无分别智所摄受的就是三轮清净。你布施的时候,不执著自己是布施的人,也没有看不起受布施的对方,对中间布施那个事物也不执著,这是三轮清净。「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得名波罗蜜多。」虽然你布施,但是没有施的东西,也没有能施的人,也没有受施的有情,这三个分别都没有,那是最殊胜的。如果我们对布施的东西还执著,认为自己是能施的,我慢贡高;心里想着「我施你那么好的东西」,感到这个事很了不得,自己非常殊胜;再说,你是受我布施的,你要感谢我。这些心理都会生起来,这就不好。这三种分别心都没有,纔是最殊胜的方便善巧。由无分别智所摄的施等叫波罗蜜多,这个方便善巧最殊胜。世间人布施、持戒,或声闻布施、持戒,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回向最胜者,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不是求其他的。世间的福报,乃至声闻缘觉的二乘果都不求,只求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是干啥的?利益一切有情的。目的是要利益一切有情,这个回向是最殊胜的。
「清净最胜者,谓至佛果,施等方净」,清净最殊胜,为什么?一直到成佛之后,施等波罗密多纔是最究竟的清净。十地期间,一地一地地修,还没有到达最清净的境地,到佛果的时候纔最干净。「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这时候,我们所集起的六个波罗蜜多里边,烦恼、所知两个障碍全部解除了。这样集起的六个波罗蜜多当然是最清净的、最殊胜的。
下边是四料简。
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者,是问。于答中,有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布施;有波罗蜜多非施,谓六种最胜所摄戒等;有亦施亦波罗蜜多,谓六种最胜所摄布施;有非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戒等。如是一切处作四句应知。
施是不是波罗蜜多?那当然不一定。
第一句,「有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布施」,世间的布施没有这六种最殊胜相,虽然是布施,却不叫波罗蜜多。第二句,「有波罗蜜多非施」,有的是波罗蜜多,却不是施。那就是六种最殊胜所摄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五种,它们是波罗密多,因为它们由六种殊胜的相所摄,却不是布施,而是后五度。第三句,「有亦施亦波罗蜜多」,那就是布施波罗蜜多,它是六种最殊胜的相所摄的,同时做的事情也是布施。既是施又是波罗蜜多。第四句,「有非施非波罗蜜多」,既不是施又不是波罗蜜多,例如,离开了六种最殊胜的相而行持戒、忍辱等等世间的、外道的那些事情。外道也有戒,他们的戒不殊胜,不叫波罗蜜多;他们持戒、忍辱等等又不是布施。世间外道乃至声闻缘觉离开了六种最殊胜相所做的那些非布施的事情,那么既不是布施又不是波罗蜜多。
「如是一切处作四句应知」,布施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可以用这四句来做料简。这四料简的目的是什么?开智慧,智慧就从这地方开。相里边分成两科,一个就六种最胜,另一个是四句分别。
下边是次第。
丙三 次第
论曰: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释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依生前后,说此次第。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这六个波罗蜜多,爲什么依照现在这个次第来说呢?为什么布施排在前头,般若摆在最后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前面的能生起后头的;没有前头的,后头的就生不起来。
「释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依生前后,说此次第。」依前面的能够生后面的,依布施纔能持戒,依持戒纔能忍辱,依忍辱纔能精进,按照这个次第来的,所以这个次第不能颠倒。我们修行都要按次第,你从中间越级修了,非常辛苦努力,但是效果不好。
有一个笑话,说顶着石臼演戏。你去唱戏,要走来走去,甚至有的时候要跳跳蹦蹦的,很重的一个石臼,舂米用的臼,你把它顶在头上去唱戏,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你花了很多气力,又演不好,累死人。怎么会这样呢?不依次第,你没有依次第修,就会吃力不讨好。我们也经常打这个比喻,小孩子,你应当送他去幼儿园,你却送他到大学去了。哪怕你钱再多,买了一个位置给他,坐在里边,他也苦死了,大学里讲的东西,他根本不能接受。他只能排排坐吃果果的,你却给他讲很深的道理,会把他逼死的。这是吃力不讨好。
我们修行也一样的,要按次第修纔能得好处。为什么?《论》讲了很多。我们再再地赞叹《论》,他讲的道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我们要多看看,会理解这些道理。这个次第呢,因为前面的容易做,后头要难,前面的基础有了,纔能做后头的。所以说决定是有前面的纔生起后头的,再一个一个生下去。你没有前头的,后头就没有。所以说你要开智慧,并不是说我今天拿一本书,背啊看啊,到处听经啊,智慧就开了,你这个次第不对嘛。前面的做起来才能开智慧,以前我们也讲了很多,根据祖师的教诫,要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还要有好的教授教诫,还要亲近善知识。这几个条件配合起来,开智慧。否则智慧从何而生呢?
有的人一开始就是想着要参禅开悟,同样道理,若没有前面一些因素,你怎么开悟?佛说的教授教诫,通过祖师的整理,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再不听这些话,自己埋头蛮干,到处撞,撞得头破血流,也开不了悟,把时间耽搁掉,一辈子就完了。第二世再来,生在哪里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依佛说的修,再再地给大家说,佛教我们怎么修就怎么修,不要自己想一套去修。因为我们是学佛,不是学自己;学自己,说不好听的,就是学魔。我们无始以来都有烦恼、我执。烦恼是魔,我执是大魔,是烦恼的「头」。你不听佛的话,要听「我」的话,要听「烦恼」的话,你怎么会成就呢?
我们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呢?当然这善知识不一定是成了佛的。假使这个善知识是前面的善知识印可下来的,前面的善知识又是他的师父印可下来的,最前面师父是释迦牟尼佛,经过一代一代印可下来的,总不会害你吧?你听他的话,应当说跟听佛的话不会相差很多吧!如果你要听自己的,不听善知识的,那你自己是什么呢?哪个印可你是可以做善知识了呢?没有善知识认可的话,那你就是「烦恼」和「我执」很厉害的人,你烦恼、我执那么大,你听自己的,那不是跟佛法背道而驰吗?这些说起来很容易,「我都懂」,做起来就一窍不通,这样的人是太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听进听不进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说是非说不可。
这一科是训词,训释名言。释就是解释,训释六个波罗蜜多的名词。
丙四 训词
论曰: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悋、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销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什么叫波罗蜜多?怎么样解释诸波罗蜜多的名字呢?「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相对于世间的、声闻的、缘觉的来说,这个施等善根最为殊胜,就是说超过一切世间的,超过声闻缘觉的,他能够到达佛的彼岸,所以这六个通称为波罗蜜多,这是总的。这六个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超过一切世间的、声闻缘觉的,是善根里边最殊胜的;同时,他能够带我们到彼岸,所以殊胜。这是一贯的,因爲殊胜,他的果才能「到彼岸」。
下边分开讲了。
「又能破裂悭悋、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这是说布施能够破裂悭悋(悭悋是烦恼)和作为果的贫穷;布施能够引得广大财位,财产地位,得这样的福德资粮。不好的因和果都能破掉,好的果能够得到,这样的福德资粮叫施。
「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能够息灭恶戒(因)和恶趣(果)。你持了恶戒,就感恶趣的果。有的人很愚痴,他也持戒,持的是外道戒,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也弄得自己很拘束,但是感的果是恶趣,这很冤枉。佛说的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是用佛的智慧把一切因果都看透了,纔制戒的。
佛看到你做这个事情要下恶道,所以叫你不要做。外道却没有这个智慧,他自己编出一套,叫这个不要做,那个不要做,听了他的话反而下恶道去。就说法轮功,你说要自焚,升天吗?决定下地狱。杀了人,怎么不下地狱呢?自己把自己杀掉,好好的人,不去为人们服务,不做些好事情,为外道而殉教,你这不是愚痴嘛,你这样怎么会得好果呢?所以这些恶戒要不得,恶戒的果就是恶趣。而持戒波罗蜜多能息灭那些恶戒,果上的恶趣也能除灭,反过来,能够取得善趣。大家知道持五戒的果是生人天;上品出家戒更好,更能够解脱。「等持」,因戒得定,这个定也从持戒而来。所以能够生入善趣、得等持等等,都是靠持戒而来的,戒有这个功能。
「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稳,故名为忍」,我们把忿怒、嗔恨心灭除,消灭得干干净净。没有忿怒也就没有怨仇了,怨仇哪里来的?有嗔恨心纔有怨仇。所以能够消灭一切敌人的不是嗔恨心,而是慈悲心。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魔王带着天兵天将,用箭向佛射过来。佛起慈心三昧,那些很厉害的刀枪弓箭,碰到他身上都成了花朵,庄严品,这就叫降伏外道。我们说降伏,并不是装成很凶的样子,拿了很多兵器去降伏。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就用各式各样的兵器来把它消灭;这是断烦恼用的,并不是降伏那些怨家的。真正降伏怨家要用慈心、悲心。忍辱能够灭尽一切忿怒、仇怨,灭尽怨仇就靠忍辱波罗密多。不但是这个消灭了,还令自他安稳:自己也安稳,对方也安稳,这叫忍。
有些被附体的人经常来我们这里诉苦:哎呀,受不了了!你不安稳,你晓得对方他安不安稳?他决定也不安稳,纔使你不安稳。你想自他安稳,就要忍;忍不下去的话,自己也不安稳,对方也不安稳,互相斗,哪一天斗得完?斗不完,你永远不安稳。你想安稳,忍辱是必要的。这一点,道理是好讲,但是要去行,要做到,要花点工夫。不能说要解一个怨仇,不费一点气力,叫人家念一个经就解掉,这做不到。过去的怨要靠自己来解,人家可以帮忙,但是真正解,自己的慈心悲心要起来,小小的苦就忍受一下。这个叫忍。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什么叫精进呢?能够远离所有的懈怠、恶不善法。因为懈怠就会做很多恶不善法。常人所想的懈怠,以爲睡在床上不动叫懈怠;你做坏事,哪怕你不睡觉,搓麻将,跳舞厅里混一夜,都是懈怠。懈怠什么?善法不做叫懈怠,你恶法做得越多,善法就越少,就越懈怠。所以懈怠,并不是说不吃力的,懈怠还是很吃力的,做了很多坏事。懈怠为因,就产生很多的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远离了懈怠跟恶不善法,精进嘛,善法多做,就能够出生无量的善法,不但出生,还令它增长,这叫精进。这是解释名相。人家问你什麽叫精进呢?就拿这个给他说。什么叫精进波罗蜜多?再把波罗蜜多给他说。这是标准答案,是《摄大乘论》里无著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也不是你说的。
「又能销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能够消除一切的散动。心不归一,都是散动。所有的散动都能消除,「及能引得内心安住」,心一境性,安住在一个境上,内心安住,叫静虑。有的人误会心一境性,好像死在一个点上不动,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你每一个刹那住在一个境上。你观的时候,不可能定在那个地方不观了,那是不行的。观的时候,你观这个,心就住在这个境上观;观那个,心就住在那个境上观:这就叫心一境性,并不是不动叫心一境性。就是你观的时候,现前显现的每一个所缘境,心力全部集中在上面,这个叫心一境性。否则的话,你就不能观了。有止无观,那不叫止观,只能叫修无想定,什麽都没有了,定在那里不动了。
「又能除谴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又能够除掉一切见趣以及诸邪恶慧。「见趣」是见,「诸邪恶慧」是慧,「见」还在推度,「慧」已经确定下来了。一切见趣跟那个邪恶慧都能够除掉。「及能真实品别知法」:「真实知法」就是无分别智,一切法的法性能够真实知道;「品别知法」,一切如幻的缘起法都能分门别类地知道。这叫慧,这个慧里边包含两个,一个是无分别智,一个是后得智。
释曰:今当显示训释名言。且释总名:由此一切能到彼岸,是故说名波罗蜜多;超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多。次释别名:以于因时破悭慧21施,果时能裂一切贫穷,及于果时引大财位广福资粮,故名为施。
「今当显示训释名言」,六个波罗蜜多的名言解释是怎样的?这里世亲菩萨解释一下。「且释总名」,先解释总的波罗蜜多这个名词。「由此一切能到彼岸,是故说名波罗密多」,由这六个事情能够到达佛的那个觉岸,所以叫波罗蜜多,这是一个意思。「超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多」,这个彼岸超过一切世间的、声闻缘觉的那些岸。那些虽然也叫岸,但不是究竟的彼岸,能够达到佛觉悟的那个彼岸,纔叫波罗蜜多。我们看看无性菩萨的解释:「超于诸世间声闻独觉」,世间人、声闻、缘觉,他们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跟这些善根比起来,这六个最殊胜,能够到彼岸,到佛的那个觉岸,所以都叫波罗蜜多。「到彼岸名是最胜义」,什么叫到彼岸?到最究竟的,「到彼岸」,实际上就是最胜的意思,这是印度话,「到彼岸」就是到究竟,就是最好、最高的。这个波罗蜜多,总的名字是这麽解释。
「次释别名」,六个别名要解释一下。「以于因时破悭慧施,果时能裂一切贫穷」,因地的时候能够破悭悋,果上能够破除一切贫穷。「及于果时引大财位广福资粮」,果上还可以得到大财位,广大的福德资粮。「以于因时破悭慧施」,这个「慧」字有点问题,可能是刻板的时候,或者古代抄的时候有笔误。原文是因地上破悭悋,果地上破贫穷,得到大财位。贫穷的果去掉,那么大财位的果就得到了,「引大财位广福资粮」。这是布施。
又于因时息诸恶戒,果时能灭一切恶趣及于未来能取善趣,于现在世能得等持,故名为戒。如是一切波罗蜜多训释言词如应当说。及能善住自他安隐者,谓于自身不为忿怒过失所恼,不生他苦,故得安隐。
「又于因时息诸恶戒,果时能灭一切恶趣」。这是持戒。因地的一切恶戒能破除,果上的一切恶趣也就可以灭掉。因爲如果你持了恶戒,决定要感恶道。
这种关系是很有道理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外道很辛苦,持牛戒狗戒,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都在做,他们这么辛苦,将来感什么果报?佛就说,持牛戒的,如果他牛戒没有犯,将来的果报成牛。如果持狗戒的,那持戒圆满的将来就成就一条狗;如果他戒破了,下地狱。我们想想,这个太划不来了,最高的成就做一头牛、一只狗,而破了戒还要下地狱,这是干啥嘛!那是就没有智慧。外道没有智慧,就想一些愚蠢的办法来束缚人。我们不要上当,要有智慧。所以佛教的教理一定要听,你不多闻,就不会鉴别什麽是佛法,什麽是外道,你就一股脑儿进去,以爲自己信心坚定就绝对得好果。要看你是什么信心,你对三宝的信心坚定就得好果,你对外道的信心坚定可能得极大的恶果。你去想想看,持牛戒狗戒害不害人?辛辛苦苦的,结果却是做头牛,破了戒还下地狱,那怎么划得来呢?持了有些害人的戒,那果报就更可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上当呢?愚痴!这个事说起来很令人痛心,为什么好好的佛教你听了不相信,偏偏那些邪的、外道的,一听就信得都醒不过来,再怎么劝也劝不过来。这样的人实在太可惜,也太可怜。这样的人,佛在世都有,那些外道有的见不到佛,有的见了佛也不相信,要诽谤,那就是善根太少,过去世的外道习气太强。我们要避免这些,外道的种子不要带进来,多念皈依,把它排掉。如果你皈依不肯念,无始以来外道的种子有多少,你又不知道,你现在受了多少外道种子,你也不知道,那你不排掉,这个危害将来很可怕!所以佛说的事要好好去做,不要讨价还价;外道的东西不要客气,不要留情,要排除它们。
「及于未来能取善趣」,现在世感果的时候,能够灭一切恶趣,你因爲持了佛的净戒,未来世当然感善趣。「于现在世能得等持」,持戒也能当下得定。如果你戒持得好,就可以得定,由戒入定。《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把戒跟定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你把戒里边的十三种资粮都积集好了,决定得定。就是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这是因果,法尔如此,不会变的。如果因缘不具足,十三个资粮不够,那就决定不得定,你想占便宜得定也不可能。
「如是一切波罗蜜多训释言词,如应当说」,这里说了布施、持戒,那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可以类比而知,因爲容易推想得出来,也就不说了。有一些不太好懂,他就介绍一下。忍辱里边,他「能善住自他安稳」,这什么意思呢?「谓于自身不为忿怒过失所恼,不生他苦,故得安稳。」心里不起嗔恨心,不会有忿怒的过失。我们看,嗔恨心起的时候,脸色也变了,肯定不安稳。他暴跳如雷、摔东西,这都是愚蠢得不得了。东西是你自己的,你要用的,你摔坏了,还是要去买的。
我听说有一个家庭吵架,把电视机、碗筷什么东西全部摔得粉碎,第二天又去买,这划不来嘛!好不容易赚的钱,这么一发脾气都摔完。这个还不可惜,若修行人发脾气,你把修善法而成就的功德全部都烧掉,焚烧功德林!辛辛苦苦修了十几年,脾气一发,烧完了,什麽都没有了,这划不来。自己不忿怒,那就安稳。「不生他苦」,也不令别人生苦,因为你不恼害他们。而他恼害你呢,你不忿怒。这样,自他都安稳,这是好事情。当然好事情做起来是要下点功夫,不下功夫,事情一来,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我们闪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报仇、我要怎麽怎麽惩罚你」等等。这个念头出来之后,第二个念头——佛教的念头出来了,把它止下去就对了。如果你第二个念头起不来,而是一连串烦恼的念头,那你失败了,被烦恼打败了,他胜!「他」就是魔,烦恼魔把你胜过了,你就投降了。如果你第二念头提起正念来,把「他」扭转过来,你就胜了,「他」败了,「他」就不能在你身上发生作用。这一念之差就看自己,你学经学得再多,要是这第二念提不起来的话,白白的,你功夫没有。如果第二念能马上提起来,你算有点修行了。
这个也不是很难。我们平时待人处事的时候,要经常回光返照,按佛说的去做。尤其是学沙弥戒的,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戒、威仪是不是符合,可以经常对照。爲什麽要背戒本,也就是这个意思。背了之后就好对照。你没有背,一个事情来了,跑到寮房去拿本书看看,这就来不及了。背下来了,什麽事情来了么,心里就想一想,提起正念,这样的正念头一提,把它降下去,这就叫修行。如果这个不叫修行,单是背点书,考试一百分,笔试,演讲的时候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看起来很热闹,这是不是修行呢?不见得!真正的修行是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够降伏,把戒定慧体现出来。所以说,修行不要从表面看,要从实际行动上看。
我们再再地说,学法目的是让我们修行,不是当个法师,收点红包。我收不收红包?也收,收了去造庙,造佛像,我没有去买什么好的机器。录音机是有,那是以前在广化寺的时候弄了一个,那还是当时给学生上课时候,需要无线话筒,这样纔弄了一个,还是很便宜的。其他高级的,我都没有买。
说了半天,什么意思?我们学的法,一定要跟自己的思想行动配合起来。如果你思想行动跟法有距离,赶快把它缩短。如果我们的思想行动跟法是相背的,那很危险,赶快要扭转方向,要顺着法去做。这样修行麽纔有意义,否则就是「天变成魔」,学的是很好的法,在你身上成了魔。越是学得多,这个魔越厉害。为什么?你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说。一句话来了,你都可以用佛教经典的话来对付人家,但是你不是依戒定慧,却是从烦恼出发,爲你的烦恼服务,这很危险。学得少的人说不过你,明明是你错的。你可以骗很多人。这是佛教里边可怕的事情,希望不要这样。大家先要把学法目的摆正,最起码的要知道我们学法目的:认识烦恼,去除烦恼。开智慧,我们尽可放第二位。把断烦恼放第一步,这是最切要的。如果学了法,还是脾气很大,心很毒……。上海人有一句话:「吃素的人麽心最毒」。他说修行的人吃素,但是心极毒,比吃荤的还要毒。这话当然有点过分,挖苦了,但是总还是有些依据,总是有几个吃素的人,用的心很不好,损人利己,总有这些人在里边,纔産生这样的说法。这一些对我们佛教来说是很不好的现象。当然不会很多,少数人也不好嘛,这些要去除。要说吃素的人心最善,这样纔对的。本来吃素是善的,不杀生是好事情,怎麽会最毒呢?不应当是这样的。(第二十六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