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五 修习

丁一 总辨五种修

论曰: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这里把这五种修说了一下。前四种前面讲过了,说「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第一个,现起加行修,前面解释过,「现起加行者,谓波罗蜜多现行加行」,就是正在努力地现起这个事情来做。

第二个,胜解修,「由于圣教得胜解者,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与六种波罗蜜多相应的圣教是很深的,但是能信解,就是信得住,不会摇动,这是胜解修。

第三个,作意修,下边还要广讲,有好几个作意(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欣乐作意)。「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深生爱味。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亦当证得。」这是作意修。

第四个,方便善巧修,「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这是方便善巧修。

第五个,成所作事修,「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什么叫成所作事修?就是佛做度生事业,无有休息,任运的、不要作意的,就像阳光普照,成熟一切庄稼,什么事情都能任运成就,不要动念。佛的六个波罗蜜多已经圆满,但是他还在做,这是成所作事修。并不是说修完了六个波罗蜜多就休息不干了,还在做。下边要特别强调作意修。

丁二 别辨作意修

论曰: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及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这是前面讲过的作意修,现在展开说,由六种意乐所摄。

菩萨成佛要经过「若干无数大劫」,「无数大劫」就是阿僧祗劫,「若干」是指三个。要经过三个阿僧祗劫,可以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假使每一个阿僧祗劫当成一个刹那,这样的一刹那一刹那又堆成三大阿僧祗劫,那就是数字极大,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边,他每一刹那都要舍一切身命,「及以殑伽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奉施如来。从一开始,一刹那一刹那之间,「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佛,「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这样的布施,菩萨觉得还不够。

「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前面所说的那么长时间里(三大阿僧祗劫算作一刹那,再合一一刹那成三大阿僧祗),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炽然的大火,那就是没有安身之处,「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住处是炽然大火,一切资生的资具经常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还修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心恒现行」,他是不退,「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从一刹那一刹那,每一刹那有三大阿僧祗劫,这样的一刹那一刹那又堆成三大阿僧祗劫,直至最终成佛,这样菩萨所修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这是把后面五度合起来说了。这么样长的时间、这么艰苦环境,行六个波罗蜜多,他还嫌不够,这就叫「广大意乐」,这发的心极大。

我们再看一看无性菩萨的解释:「满中炽火者,显乏少胜处」,就是说他住的地方都是最差的地方。「常乏一切资生众具者,显无苦对治资生众具,为治诸苦而摄受故」,资生之具是对治苦的。身上冷的苦,要穿衣服;肚子饿的苦,要吃饭;无处休息,要卧具;有病的苦,要吃药。这四个资具都是对治苦的。而现在对治这些苦的东西也没有,那是苦上加苦了,处所又是炽然大火。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边,「于四威仪者,显志广大,虽乏胜处及资生具,而于一切四威仪中修行戒等到彼岸心常现前故。」就是说,在这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缺乏好的地方,资生之具也没有,但一切四威仪(行住坐卧)都在修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波罗蜜多,「心常现前」,不停下来。菩萨发这么大的心,这样修还嫌不够,还不厌足,这是菩萨的广大意乐。

有的人经常跟我说「我菩提心发起了」,怎么怎么的。你对照一下,修六个波罗蜜多广大意乐是这样,你这个菩提心够不够呢?那就要找差距,如果不够的话,你还得要好好地努力,并没有到家。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厌倦意乐,无有厌足,一直到自己成佛,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地修,就叫「长时意乐」。这个时间极长,本来三大阿僧祗劫就够了,他把三大阿僧祗劫当成一个刹那,这样的一刹那又累成三大阿僧祗劫,那时间极长极长。这么长的时间,艰苦的环境,他没有厌倦,没有厌足。这是长时意乐,就是没有止境的,什么事情花再长时间他还要干。我们做事情,辛苦了一段时间,「噢,赶快结束,可以休息了!」这个是长时意乐方面太不够。当然,这是增上意乐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跟我们凡夫当然不一样,但是我们发心还是要发得长一点,不要马马虎虎,草率从事,交了差就完了,这个心就不太好。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这个更难得。菩萨在前面这样艰苦环境之下修六个波罗蜜多,那么长的时间饶益有情,他自己是不是感到很辛苦呢?没有,反而由修这六个波罗蜜多而「深生欢喜」,非常地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受益的有情当然该欢喜了,但是菩萨比他还要欢喜,这就极难了。例如,我们用身命或者殑伽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供养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很欢喜了,但是我们自己比他还要欢喜。这恐怕一般人做不到,你割一块肉给他吃,你心里就想:「我的肉给你吃了,你该好好感谢我了!」他还是很欢喜,比那个拿到的人还要欢喜,这个一般人做不到,这是增上意乐心的菩萨纔有的。我们初发心的也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要自己做了一点好事就贡高我慢,迫不及待地要人家来报恩,这个心不要有。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这也是很难的。若菩萨如前面讲的那样艰苦地去行六种波罗蜜多,饶益一切有情,应该说对那些有情有大恩了,但是菩萨只看到对方对自己有恩,不看见自己对他有什么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这一般人恐怕是做不到,你给他一点点小恩小惠,就急于要他报恩。而这里,这样大的恩给了人家,只看见对方对自己有恩,而不看见自己对他有什么恩。这个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这里也有人发心,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他心里总放不下,总以为「我自己做了好事,你要感谢我」等等,看看这个差距太大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做不到,但是发心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菩萨自己这样艰苦地修行六种到彼岸,所集的一切善根干什么?回向,深心地回向,诚心诚意地深深地回向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可爱的殊胜的异熟果,就是说让他们享受人天最好的异熟果。这是菩萨大志意乐,他自己不要一点点,而是叫一切有情得到最殊胜的果报。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前面是救济一时的苦,可以使一切有情能够得到殊胜的异熟果。不过这还不究竟,回向一切众生都成就无上正等菩提,那是最究竟的,是纯善的,一点也没有夹杂不好的。前面那些异熟果还是有苦夹在里边的;这是最善的,都成佛了。

这里,世亲菩萨跟无著菩萨的意思都是比较明显的。《无性释》也可以参考一下:「荷恩意乐者,谓深信解诸来求者是善友故」,就是说他深深地相信来求的是我的善友,「此即信彼诸来求者施己可爱妙果异熟,是故荷恩」,菩萨深深地相信来求的人是给自己好的异熟果。我们往往是看见一个人来要东西,你给他一点就觉得够了,他却不断地要,你就厌烦起来,甚至于舍不得。而菩萨就感到:你来要,对我有好处,我给了你之后,将来我感的果报决定好。所以只看到别人对自己有恩,不看到自己对他有什么好处。因为他把我东西拿去,将来我的果报就会好,他在增上我将来的果报,对我有恩。这是一种说法。

「大志意乐者,谓此意乐大志相应,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回己善根施与一切,如是意乐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志意乐。」这个意乐跟大的志愿相应,把自己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到安乐,这个心是最殊胜的,所以叫大志意乐。

「纯善意乐,其义是一」,它跟大志意乐是一样的,却为什麽立两个名字呢?「若以施等回求三有财位圆满,如是意乐希求苦具,似有罪故,不名纯善」,我们若以修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求三界之内的财位那些世间福报圆满,这个意乐求的还是苦具,还在三界里边,离不开苦的,好像是有罪的,不名纯善。单是回向三有的福报,不叫纯善。「若以施等共诸有情回求佛果,如是意乐不求苦具,都无罪故说名纯善。」如果这个意乐不回向三有的东西,那就不带一点苦,一点罪都没有了,这是纯善的。就是说回向三有财位的还没有离开三界,还是有苦的,不叫纯善。这个意思也是对的。但是,这两个义是一样的吗?不一定。

我们的看法,前面的大志意乐,对那些有情,他希望三界里边得到殊胜的人天福报,他的发心不高,但还是要满足他的要求。回向正等菩提,已经提高了,那当然是更好。我们在行布施等六度的时候,不单单是高要求,众生的需要比较低的时候,也要满足他们,不然太高了,他们就爬不上去。所以这两个应当不是一个,是有一点差异的。但是也可以统一起来:在他得到这些财位之后,你再让他提高,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是说纯善意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然是最好,是纯善,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前面六种意乐,用「爱重作意」来摄,就是说,此爱重作意包括了前面六种意乐。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第二个,自己这么修,见其他菩萨也这样发六种意乐心修相应的无量善根的时候,自己深心地随喜,叫随喜意乐。这是把随喜意乐用前面六种意乐摄在里头。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见人家在修六种意乐所摄的六种波罗蜜多,自己也发愿跟这六个波罗蜜多永远不舍离,一直到成佛,这就是欣乐作意。对人家做的心生欢喜,希望自己也这么修。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销灭,何况菩萨!

这是说有人听到菩萨以六种意乐所摄的作意在修行的时候,如果能够生起一念信心,就可以产生无量福聚,可以消灭很多恶业障,就有那么大的功能,何况菩萨自己在修,那就福报更大,消灭业障的功德更殊胜。

我们很多人要修福报,要消灭业障,他们也下很多工夫,大礼拜、供曼茶、百字明等等,但是发心没有这样殊胜,效果不会太好。我记得以前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和尚顶了一百万个大礼拜,后来听说邻国要来侵略,他要当兵去。那个校长就说,你这个发心不对,大礼拜做了那么多,没有啥功德。那就是说,你虽然很辛苦地修,发心不殊胜的话,福报也就不殊胜。菩萨发这样大的心,我们听听都害怕。你听到他这么修,只要起一念信心就可以生无量的福聚,一切恶业障都能消灭,那多便宜啊!但是也不便宜,你要能够生起跟他相同的心,纔能叫信心。你如果生了害怕的心,那不是信心,而是打退堂鼓的心,那就不行,福报也没有,业障也消除不了。

发菩提心能消一切业障。有的人有附体,修了半天没有效,你自己检查菩提心生了没有。一切佛教的咒语都是从菩提心出发的,至少要起大悲心,对人家起一个悲悯心,如果以一种嗔恨心、打鬼的心,把他打出去,这样修自然是成问题。我们学了这些,就要回想一下:为什么修法福报没有那么大,消不掉业障?就是发心不太殊胜。你要把这个最殊胜的心发起来,不要说你修那么多的法,你起一念信心好了,就可以生无量的福,灭无量的罪。你这个心生不起来的话,即使你大礼拜拜几百万,恐怕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我们发心是重点,不要仅仅从事相上做。有人甚至违背常住的规矩,偷偷去大礼拜,该做的事情不做,该上殿不上,总为自己的利益去大礼拜。你想你有什么功德?你像这样子,你自己划不来的。

释曰:五种修中,现起加行修者,谓于现起加行而修。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安住法身,有无功用,所作佛事常无休息,于其六种波罗蜜多虽无现行,然为摄益诸有情故,恒常现行成所作事。于尔所时一一剎那者,假使以三无数劫量为一剎那,如是剎那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等,其义易了,应随本文。如此次第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令为起一戒等心,处在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恒乏一切资生众具,此言显示住处艰难,资缘乏少。此中意乐无有厌足,当知即是广大意乐。即此长时恒无间断,当知即是长时意乐。长者,久也;余义易了。诸恶业障亦当销灭者,此中意说灭彼能与异熟功能,或对治彼往恶趣力。

这五个修,再稍微补充一下。什么叫现起加行修?「五种修中,现起加行修者,谓于现起加行而修」,就是做起加行来了,就是说当下就做了,这个就叫「现起加行修」。不是说「我要修,明天修,后天修」,这个不叫现起加行修;当下就做,这个叫现起加行修。

「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安住法身,有无功用,所作佛事常无休息」,佛安住在法身里边(再后边就要讲佛的法身功德),不需起功用的,而那些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仍然不断地在做,不起功用而不断地在做。「于其六种波罗蜜多虽无现行,然为摄益诸有情故,恒常现行成所作事。」佛虽然不要再加功用行,六个波罗蜜多圆满了,但是为了饶益有情,摄受有情,这六个事情是不停地在做。他自己也不要作意,就自然地不断在做,这个叫「成所作事修」,这是最高的。我们要饶益众生,总要加功用行。佛不需要加功用行,但是做的事情比我们要高出得多,最圆满地在做,而且不休息地在做。

「于尔所时一一刹那者,假使以三无数劫量为一刹那,如是剎那积集时量,乃至菩提。」我们成佛要三阿僧祗劫。假如说以三阿僧祗劫为一个刹那,如是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积起来,一直积到一月、一年、十年、百年,乃至积成一个阿僧祗劫,再积成三个阿僧祗劫,这样子,乃至成佛。「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在那么长时的每一个刹那里边,「假使顿舍一切身命」,把所有身命全部舍完,把恒河沙那么多的世间七宝全部舍完,就是说那么长的时间里,每一刹那要做那么多的事情,这样一直到成佛,他都不厌足,这是极殊胜的。「其义易了,应随本文」,顿舍一切身命等等这些意思好懂,看论文好了,就不解释了。

「如此次第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令为起一戒等心,处在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恒乏一切资生众具」,前面是讲布施,下边讲持戒、忍辱、精进。他说,前面讲的那么长的时间里边,每一个刹那,为了起一个戒(不是全部戒),处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中,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炽然大火,缺乏一切的资生用具,这是很苦了,这个环境极恶劣了。「此言显示住处艰难,资缘乏少」,住处像火一样地在烧,非常困苦;资源也不够,吃不饱、穿不暖。在这样情况之下,他修行的意乐没有厌足,这就是广大的意乐。这是解释一下前面的持戒、精进等等。

「即此长时恒无间断,当知即是长时意乐」,这种长时间不断地修,那就是长时意乐。「长者,久也」,这个大家知道,什么长呢,就是时间极久。「余义易了」,其他的意思好懂,就不解了。

「诸恶业障亦当消灭者,此中意说灭彼能与异熟功能,或对治彼往恶趣力。」一切恶的业障,只要起一念信心,就可以消灭了。很多的恶业障,起一念信心就消灭了,怎么消灭啊?他就给你解释:「灭彼能与异熟功能」,这个恶业本来要感异熟果的,它有感果的功能,你听到这个事情,起了信心之后,就破坏了感异熟的功能,就不感异熟果了,那恶的业障就消除了;或者「对治彼往恶趣力」,要牵引到恶趣去的这个力量,碰到生起这个殊胜的信心,就被破坏掉了,恶趣就不去了。所以起一念信心可以消灭很多业障,有这两种消灭的方式。很多人说自己业障重得很,要求消业障,这是最好的方法,多去参考学习。消业障,这是最有效的,再加上一些加行等,力量就充足了;否则,发心不好,加行再多,效果也不会太好。

丙六 差别

论曰: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释曰:于此宣说波罗蜜多品差别中,显示体性各三差别。此中何故说法施等三种差别?谓由法施故资他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身,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以是因缘故说三施。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这六度的每一度各有多少差别呢?「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每一种波罗蜜多都有三种,三个品类。就是说波罗蜜多有六个,每一度有三个品类。

「释曰:于此宣说波罗蜜多品差别中,显示体性各三差别。」每一度波罗蜜多的体性有三种差别。「此中何故说法施等三种差别?」布施有三种: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为什么要说这三个差别呢?这三个不一样,所以说有三个差别。「谓由法施故资他善根」,我们给他法施,使他长养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身」,使他身体能够得到资益,有了财施之后,吃饱了、穿暖了,需要的东西都有了,他的身体就可以好,可以做事情。「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无畏施帮助他的心,本来有恐怖的,你给他无畏施,他心里坦然了,恐怖就消除了。依这三种施不同的作用,就是立了三种布施。当然,这里最高的是法施,法施可以长养他的法身慧命,乃至成佛;财施救一时的;无畏施也是暂时除掉他心里的恐怖。

我们看《无性释》:「言法施者,谓无染心如实宣说契经等法。」要以无染的心如实地宣说。第一个,说法的心是没有染污的,不是为名,为利,为什么地位,或者为争取什么东西,一点也没有,没有一点点染污,纯粹地从利他出发。我们自己检查一下,恐怕很难做到,总会夹杂一些私心杂念在里头。第二个,要如实宣说,跟佛说的没有变异的,变了质的不行。佛的法,经过改变了,那个味道就不一样,哪怕改了一点点。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只要改一点点,改一个字好了,就等于魔说的一样。这不能改,要如实宣说,这个要求很高。做法施不是那么容易,你要没有染污心的,如实地把佛的契经给大家宣说。这个功德很大,可以滋养他的善根,乃至积集充分之后可以成佛,所以法施功德极大。财施嘛,一时的生活;无畏施也是救济他一时的困难。

「以是因缘故说三施」,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就有三种不同作用,所以说三种布施。

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

戒有三种,律仪戒是根本,是「依持戒」,依靠它来建立另两个「上层建筑」的。「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为了要建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以我们要安住在律仪戒里边。没有律仪戒,上边两层建不上去,什么原因?「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你安住律仪戒,自己能够防卫那些恶事,身语意的恶事都能够止息,纔能够建立摄善法戒;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些根本的不善的身语意的事情还止不住,你怎么修善法,广大的善法怎么修得起呢?饶益有情更不行,你自己的坏事还没有止住,你说你要饶益有情,人家都害怕你,「你来不怀好意,黄鼠狼拜年」,人家害怕你,害怕都来不及,哪敢接受你的拜年?所以自己的律仪戒持得好好的,人家放心,「这个人不是坏人」,你后边两种都能做得起来。自己没有律仪戒的基础,这后头两种戒是建不上去的。

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

忍也有三种。一是「耐怨害忍」,冤家害你,「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你在饶益有情的时候,会碰到一些有情来恼害你。如果你忍不住的话,就要跟他斗争,那饶益有情的事就做不成,自己修行也上不去。所以说耐怨害忍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这里也再提醒一下,那些有附体的,你要耐怨害忍,你不要急着把它打出去。「心里烦死了,最好把它一棒子打死」,这个悲心不够。做菩萨,冤家害你,你要能够忍得下去。《五字真言》你们天天念,里边有好多相关内容。文殊菩萨十大愿里面有很多这种话,你只要是一念随喜,可以灭很多罪,这个冤家可能就走掉了。但是你不随喜,你心里跟他反着干,你要想念一个咒把他赶走,那么糟糕了,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所以说,总的还是要自己心里下工夫,不要有斗争的心。大家都知道,佛教不提倡斗争,只是从自己心里改,自己不好的就改造它,发好的心,修好的事,这个果也就转好了。一斗呢,越斗越厉害。这个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的一切怨害。他来害你,能够忍辱。我们在修饶益有情的时候,会碰到那些人来恼害你,有那个忍力,虽然是生死的苦,碰到了也可以不退转。

「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够正确地去对待所遭的一切苦。《无性释》说:「耐怨害忍,是诸有情成熟转因」,这是成熟有情的时候要用的;「安受苦忍,是成佛因」,自己成佛的时候碰到一些苦要忍过去,「寒热饥渴种种苦事皆能忍受无退转故。」在修行的时候,寒、热、饥、渴等等都会碰到,例如我们安居期间越来越热,很多人不耐烦,中暑了等等,病也多了,就看能不能忍得过去。要成佛就是要能忍,但也不是拼命,叫你往火里跑,这也不需要。

谛察法忍是什么?「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前面那两个忍的力量从道理上产生。所以说一切事情我们不能蛮干,要把道理搞清楚,然后力量就产生了。

现在社会就提倡知识,有了知识就可以产生力量。这个道理是对的,佛教也是这样。前面两个忍辱,耐怨害忍也好,安受苦忍也好,你说咬紧牙关拼命地熬,表面上熬过去了,心里是烦得不得了,最后还要蹦起来,发一顿火,报仇了。没有理论基础的话,硬逼是逼不出来的。忍的根本是谛察法忍,能够「审谛观察诸法」,能够把一切法确实搞清楚。我们看《无性释》:「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甚深广大法故。」甚深广大的法能够忍可下来。前面所说的菩萨六个波罗蜜多,假如你真正生了随喜心,你的忍辱力也会增加,这不是勉强的。如果你谛察法忍一点也没有,要你在事上做那么多事情,要去忍辱,终有一天要发火,会爆发,什么事都不干了。这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础,蛮干是不行的。

我们后来的一些人就不重视教,单是蛮干。这种修的精神很好,但是毛病也会有很多。就是说没有教理基础,凭自己的一股信心,有的时候冲过去,有的时候冲不过去。一定要学教,教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一切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学。不学的话,有些事情就通不过去。这个谛察法忍是把甚深的法承认下来,也就是说证到空性了等等,那你自然就有力量了。你没有这些法,怎么忍得下来?把你肉割下来,头砍下来,你还欢欢喜喜的,比割的人还要欢喜,你做得到不?这个好像在讲笑话,但是你真正把这个甚深的空性证到了,也不感到痛;甚至证到了这个事情的缘起,你亲自知道这个缘起,这对你有极大的好处,对成佛有大好处,你也就甘心地做了。否则你怎么做啊?你咬着牙做也不行。

所以甚深的法、广大的法一定要懂。不懂的话,你是做不起那些事情的。你多学教理,开始是信解,慢慢地就会去做,直到你真正证到了,那就会大量地做,就是真的力量产生了。单是信解一下,一念信心也能产生很大力量。都是这样,从这个地方来的。

本门教派是重视学法,不蛮干的。没有教理的基础,蛮干是不成的,甚至于走错路,一定要有教。那么要如实的教,就要有传承。讲教的人可能一本书发挥的意思跟原来的意思相反都有可能,这个就是是否如实的问题了,也是有没有传承的问题了。

这个是谛察法忍,由此忍力,建立前面所说的两个忍。

三精进中,其体差别,即薄伽梵契经中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彼经五句即是此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故由此三释彼五句。

「三精进中,其体差别」,他引了一段佛经,与三种精进相匹配。薄伽梵在契经里边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这五句「即是此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这五句话就是三种精进的解释。这五句怎么跟三种精进相匹配呢?

「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三种精进中,第一种是被甲精进,就是佛说的「有势」。什么叫被甲精进?这是一个形象的表述。比如打仗,先把盔甲披起来,准备出发。你如果要打仗了,听说要披一个甲,都吓得发抖了,那还打什么仗?披甲精进就是要有这个勇气披上去。我们是跟烦恼斗,你如果发起抖来,那就完了,根本就不能出离,永远在三有里边打滚。被甲精进故「有势」(有力量),这个力量就产生了。

「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这是第二种,加行精进。你在修的时候,就有这个力量产生。经上的「有势、有勤」这两个配被甲精进、加行精进。

「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这是第三种精进,没有怯弱、没有退转、没有喜足依次配「有勇、坚猛、不舍善轭」。「于此后时」,就是在有势(被甲精进)、有勤(加行精进)以后,要有勇,要坚猛,不舍善轭。

「故由此三释彼五句」,用经上的那五句配这三种精进。下边还有解释。

所以者何?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立无退转。无转退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善轭。由是义故说三精进。

「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初学菩萨发心倒是很好,求成佛,有势力,发心的力量是有了,但是加行的时候不能自己鼓励自己,有懈怠。这时第二个「有勤」要加上去。

「虽复有勤,心或怯弱」,精勤的心倒是生起来了,但是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不要害怕,要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因为有勇,就不会退了。

「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有的人虽然心是不害怕,但是碰到生死的苦,他说:「哎呀,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求佛道呢?我就求一个什么果就完了嘛。」或者是求人天福报,或者去求声闻或缘觉的果去了,这就退失佛果了。「为对治彼,立无退转,无转退者,即是坚猛」,为对治彼,就立了「无退转」精进。既然发了大乘心,就不能退,不要退转,这个就叫「坚猛」,坚定勇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所以说有坚猛就不会退转,不会退到二乘去了。

「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有的人碰到苦虽然能不退转,但是得了一点好处他就满足。他得到一点点好处,「啊,我很满意,我这样已经够了。」这还不行,要成佛,不能得了一点好处就停下来。你满足了,不想进了,就证不到无上正等菩提了。「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你这个还不够,还得往上,不是得到一点点就满足了。「此即显示不舍善轭」,善轭是一个比喻,就是一辆马车,驾车子的人把轭套在马脖子上,就可以拉车了,你不要把它放掉,放掉了,车就拉不走了。你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一定还要往前走,「不舍善轭」。

「由是义故,说三精进」,因为这个道理就说三种精进。以佛经里边的五个道理来配合这三种精进。

三静虑中,安住静虑者,由此能安现法乐住;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种神通;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说名成所作事。由此义故,静虑有三。

三品的静虑,第一个是现法乐住,这里没有细讲。什么叫现法乐住呢?现法就是当下,乐住就是说安乐而住。我们抄引《瑜伽师地论》第十一卷的一段文做参考。静虑「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在这四个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边受极大的快乐。「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靠这些静虑领受哪些乐呢?喜乐,它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的这些乐受。安乐,就是没有恼害的乐。舍乐,就是四禅以上舍念清净的乐。身心乐:身的乐、心的乐。属于身的叫乐,属于心的叫喜,但第三禅的乐叫心乐。学过《俱舍论》的都知道,身心上的乐受在这四个静虑里边是各式各样的。「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得到静虑的,经常入定、出定。「现法」就是现前得到这些殊胜的乐。这是《瑜伽师地论》的解释。

我们再引《大毗婆沙》八十一卷里边的:「复次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只有静虑中有两种乐,故名乐住。一种是「乐受乐」,就是乐受乐,受乐;一种是「轻安乐」,这个轻安乐不是受乐。这两种乐只在静虑里边有,四个无色定就没有。前三静虑两个乐都有,轻安乐也有,乐受乐也有;第四静虑,舍受,没有乐受乐,只有轻安乐。

第一静虑,离生喜乐,离开了欲界的恶不善法,生起喜乐,是喜乐受。

第二静虑,定生喜乐,从定里边产生殊胜的喜乐。

第三静虑,离喜妙乐,这是最舒心的心上乐,三界里边最乐的就是第三禅的乐。

第四静虑,舍念清净,没有乐受,舍了。舍的时候是不是不乐了呢?第四静虑虽无受乐,没有初禅、二禅的喜乐,也没有第三禅的心乐,但有一种轻安乐,这个轻安乐力量极大,超过前三禅。

四个静虑都有乐,现前能够住在这个乐住里边,叫现法乐住。这是第一种:安住静虑。

「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种神通」,得了定之后就可以产生神通。这个神通共外道的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不通外道的是漏尽通,能够了生死的,把烦恼断完的。这些都要靠静虑,没有静虑是不行的。这是第二种引发静虑,能够引发六种神通。

「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说名成所作事。」没有定的人做饶益有情的事情,力量有限;得了定之后,那就力量无边了。「谓依此故」,依靠这个定,「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来做利益有情的事情,那就做得很多,这叫「成所作事静虑」。

「由此义故静虑有三」,静虑有三品,根据功效的不同,就分了三品。

安立慧体有三种中,其义易了。

慧里边有三种:无分别加行慧,就是说要修无分别慧,要修前面的加行,加行的智慧就叫无分别加行慧;再是根本无分别慧,就是无分别慧;根本的无分别慧得到之后,再去观察那些缘起法(依他起性的法),那就是无分别后得慧。这三个将在后面增上慧学广讲。

我们要强调一下:无分别慧是根本。得到它之后,纔得到后得慧,一切因果就能看清楚。这两个慧要修出来。我们现在修《五字真言》,就是要得无分别慧(根本智),《五字真言》就是修根本智的。没有这个根本智,后边的智也得不到,一切佛法也生不起来。这是个根本的,也是见道要有的。还不仅限于见道,乃至成佛。这个后边要讲层次,一层层地上去,它是根本的,没有这个,其他的都建立不上去的。所以对《五字真言》不要看轻了。《五字真言》里边有很多宝贝,比如十大愿,你到底相应了多少了?还有发心,菩提心的二十二个喻能不能理解呢?还有十地颂、二十空,都是《现观》《入中论》的内容。

丙七 相摄

论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释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者,此问如是波罗蜜多与诸善法互相摄义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者,应知由此波罗蜜多能具足摄一切善法,彼亦能摄波罗蜜多。应知此中一切善法即是一切菩提分法。是其相故者,是般若相。是随顺故者,应知即是信、轻安等。是等流故者,谓六神通及十力等诸余功德。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这六个波罗蜜多与一切善法互摄,六个波罗蜜多能摄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都可以摄在六个波罗蜜多里边。为什么波罗蜜多能摄一切善法呢?有三个理由:「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者,此问如是波罗蜜多与诸善法互相摄义云何可见。」相摄,互相摄,六个波罗蜜多跟其他的一切善法怎么互相摄呢?云何可见?六个波罗蜜多可以把一切善法都摄进来。六个波罗蜜多,它大,可以把一切善法容纳在里头。如果两个互有大小的,可以说这个摄那个多少,那个摄这个多少,有简别,这里六波罗蜜多把一切善法摄完,只说一边就够了。「由此能摄一切善法者,应知由此波罗蜜多,能具足摄一切善法,彼亦能摄波罗蜜多」,这六个波罗蜜多可以把一切善法摄在里头,一切善法也摄波罗蜜多,这就是相摄的意思。「应知此中一切善法,即是一切菩提分法。」这里所说的一切善法是哪些呢?就是指修行的菩提分法。

「是其相故者,是般若相」,一切善法的根本相就是般若。「是随顺故者,应知即是信、轻安等」,这一切善法是随顺六个波罗蜜多而生起的,例如,信、轻安等这些善心所是随顺它而生起的。「是等流故者,谓六神通及十力等诸余功德」,等流,从六个波罗蜜多里边等流出来的六神通、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等,都是六波罗蜜多的果,都是六波罗蜜多的等流。

这里说了三个:一个是相,根本的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个是随顺,一切善法,比如信、轻安等等,都是随顺这六个波罗蜜多转的;一个是等流果,就是六神通、佛的十八不共法等等,都是六波罗蜜多的等流果。

丙八 所治

论曰: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释曰:如到彼岸摄诸白法,前已显示;此所对治亦摄一切诸杂染法,今当显示。是此相故者,是贪等相;是此因故者,是悭等因,所谓不信及邪见等;是此果故者,谓悭、犯戒、忿等诸果。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六个波罗蜜多跟善法相摄,讲过了,那么,六个波罗蜜多所对治的法能不能摄一切杂染法呢?也可以。理由有三个方面:「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如到彼岸摄诸白法,前已显示」,六个波罗蜜多摄一切善法,前面讲过。「此所对治亦摄一切诸杂染法」,六个波罗蜜对治什么呢?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犯戒的那些事情,等等。这些所对治的法能不能摄那些杂染法呢?六个波罗蜜多所对治的法,也能把一切杂染法都摄尽。怎么摄呢?「今当显示」。

「是此相故者,是贪等相」,就是说,布施对治的是贪,持戒对治的是犯戒,等等。

「是此因故者,是悭等因,所谓不信及邪见等」,悭贪的因是什么呢?对于三宝不信、起邪见等等,这些是六个波罗蜜多所对治的那些法的因。

「是此果故者,谓悭、犯戒、忿等诸果。」这个所对治的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悭(贪,舍不得)就障碍你布施;那些持戒所对治的,你不对治它,就会去犯戒;忍辱所对治的,你不对治它,就发脾气,做坏事去了,等等。

这里就是说,波罗蜜多所对治的法,它本身的相、它的因、它的果,也可以把一切杂染法都摄在里边。六个波罗蜜多本身可以摄一切善法;六个波罗蜜多所对治的可以摄一切杂染法。这两个正是针锋相对。

丙九 胜利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这六个波罗蜜多有什么好处呢?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诸菩萨行这六个波罗蜜多,在流转生死的时候,可以感得大富贵,这是布施的果报。「大生摄故」,「大生」是生高贵之处,这是持戒的果报。「大朋大属之所摄故」,眷属多,亲戚朋友多,奴婢仆从多,这是忍辱波罗蜜多的好处。「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很多广大的事业,都能够成功,这是精进波罗蜜多的果报。「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不会起恼害心,他的本性就是「薄尘垢」,烦恼很轻,这是静虑波罗蜜多的胜利。「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不但通达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也都能善巧,「一切工论明处」都能够了达。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胜生」就是增上生,得殊胜的人天依报正报。「无罪」,凡夫、外道得了胜生,却有罪,他要做坏事;而菩萨胜生,无罪,他的增上欲乐不会干有罪的事情。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成佛,不断地做利益一切有情的一切事情。「是名胜利」,这就是六个波罗蜜多的胜利。

释曰:今当显说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罪者,非如外道虽得胜生而名有罪,杂染污故。又彼胜生皆是无常;波罗蜜多果非无常,由说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故。又彼胜生唯能自利,不能利他,由不说彼常能现作有情义利;波罗蜜多所得胜果,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诸到彼岸得无罪等胜果义利。

「今当显说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罪者,非如外道虽得胜生而名有罪,杂染污故。」这里特别指出,外道也可以感人天果,但是他是有罪的,凡夫也能感人天果,也免不了有罪。只有菩萨修了六个波罗蜜多,感殊胜的人天福报(富贵、大生、大朋大属、广大事业等等)而没有罪。为什么叫有罪呢?「杂染污故」,有杂染法把它染污。而菩萨没有杂染法,所以说没有罪。

「又彼胜生皆是无常,波罗蜜多果非无常」,凡夫外道他们的胜生都是无常的,你再好,下一辈子就不行,或者前辈子富贵荣华,后辈子被王抄家,甚至人头落地,那就是无常了。波罗蜜多的果不是无常的,为什么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佛,不断地有这些胜生的果出现,因为它是无罪的。

「又彼胜生唯能自利,由不说彼常能现作有情义利」,凡夫外道的胜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他。他们不能常作一切有情的义利,他们经常搞错,怎么会做有情义利的事情呢?「波罗蜜多所得胜果,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这是真正符合佛的精髓的,一切有情的义利能够不断地、无间地作。

「如是名为诸到彼岸得无罪等胜果义利」,这就是六个波罗蜜多得无罪等殊胜义利。

丙十 抉择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抉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释曰:于三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等经中,本为说一波罗蜜多,乃说一切波罗蜜多,于如是说有何意趣?于修一时,一切相助,应知此中有是意趣。谓修施时,防护身语,由此有戒波罗蜜多而相助成;乃至了知施之因果,由此有慧波罗蜜多而相助成。其余相助,如应当知。

这个六个波罗蜜多互相地抉择,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如何了解?佛在说六个波罗蜜多的时候,有的地方以布施来说,有的地方以戒来说,有的地方以忍辱来说,有的地方以精进来说,有的地方以禅定来说,有的地方以智慧来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这样说有什麽意趣?就是说一切波罗蜜多不是孤立的,举一个就有其余五个,其他五个来辅助这一个。所以,把六个波罗蜜多绝对地分开是不可能的,每一个里边都有其他五个,尤其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多。

「于三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等经中」,我们说般若经有很多,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而八百颂就是小品般若,两千颂是摩诃般若。这里是三百颂,不清楚是否翻译过来。在三百颂的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本为说一波罗蜜多,乃说一切波罗蜜多,于如是说有何意趣?」本来只说一个波罗蜜多,最后说到一切波罗蜜多,这有什么意趣呢?

「于修一时,一切相助,应知此中有是意趣。」修一个波罗蜜多,其他的五个都来帮助,不能少其他五个。我们应当知道有这个意趣在里边。「谓修施时,防护身语,由此有戒波罗蜜多而相助成」,例如,你修布施的时候要防护身语,不能乱做。你布施的时候,不能一边在布施一边做犯戒的事情。比如比丘布施时,对方是女众,你不能把东西摆在她手里,要摆在桌子上等等。「防护身语」,布施的时候就有持戒。还有忍辱,假如大热天,你要去做布施的事情,那就要忍辱;否则,嫌太苦不想做。布施里面也有精进,等等,都有。「乃至了知施之因果,由此有慧波罗蜜多而相助成」,施的因果你不知道,你也不肯布施;你知道施的因果,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个波罗蜜多都和五个相辅相成。举布施为例,其他的也可以推想了。

无性菩萨有个注解,「谓修施时,禁防」,不要作犯罪的事情,就是持戒;「忍受」就是忍辱,碰到苦的时候,或者不舒服的时候,要忍受,要做到底;「策励」,就是精进;「专心」地作就是禅定;「能善了知业果」,了知业果这样作对你有好处,你就乐意去作,这是般若的波罗蜜多。「如是施中即有余转」,就是布施里边就有其余五个。「若修戒时远离悭悋」,你修持戒的时候,不要有悭贪的心,也不要起愤恚的心。不悭贪的心就是布施;没有愤恚的心,就是忍辱。你修持戒的时候,人家要你这个东西、那个东西,你受了菩萨戒的,要给;你假如悭贪了,就犯戒了。人家骂你,你要忍辱。也不能懈怠,这是精进。也不能「散动」、胡思乱想,不要浮散,这就是禅定。也不要「邪见」,就是般若。他是举修戒里边也有其他五个。这就是说每一个度都有其他五个度相辅相成。

《现观庄严论》里边也说:「各各施等中,各以六种摄。」就是说每个波罗蜜多里边都有六个部分,六个互相摄,就是说一个波罗蜜多就包含六个,六六三十六个。《现观庄严论》就把这个意思打开广讲。我们现在先介绍一下,广的要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再说。

乙二 结颂

论曰:此中有一嗢拖南曰:

数相及次第 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 互抉择应知

释曰:次第颂前,其文易了。

这是一个总结的颂。六个波罗蜜多,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讲六个波罗蜜多的数,有六个数;它的相;它的次第;它的训词,就是解释名称;它的五种修;它的差别;它的相摄;它的所治;它的胜利,就是功德;抉择,每一个里边各有六个。这里讲的内涵就是这些,「应知」。(第二十七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