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入因果」一科是我们修行重点。进入所知相之前要学六度,见了道(入现观)之后还是修六度,但是这六度升级了,这是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的波罗蜜多。这六个波罗蜜多一直贯彻到最后十地圆满,都是一度一度地增上。如以十度配十地,初地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二地持戒波罗蜜多圆满,乃至六地是般若波罗蜜多圆满,七、八、九、十地分别是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圆满。每一度都含有其他五度,即修一度的时候其他度也在修,但是总的来说,哪一度圆满的时候就以此安立一个地,却都没有离开后面的。
前面我们从十个方面对波罗蜜多作了分别。爲什麽只有六个数,六种殊胜相,为什么按这样的次第说,它的名词怎么解释,五种修习方法(现起加行修、胜解修、作意修、方便善巧修、成所作事修,特别是作意修,举了很多例子,我们可以发心学习)。还讲了六波罗蜜多的每一度都分三品,这确是很重要的。再下边讲了相摄,总的相是般若波罗蜜多,六度可以摄一切善法,佛的六神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都是它的等流果。能治的六度有那么大的功德,反过来说,六个波罗蜜也能对治一切杂染法,六度所治的那些障就是一切杂染法,包括它本身的自相、因相、果相。归纳起来,一切杂染法都可以包在六个波罗蜜多所治障里头。
修了这个六度有什麽好处?六个胜利:布施感大富贵;持戒感大生,就是增上生,人天身;忍辱,就有大朋大属,眷属部下特别多;精进,一切广大事也都能成就;修禅定的,没有恼害的事情,烦恼稀薄;修般若,一切都能通达,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五明也都摄在里头。而且这六个胜利是无罪的;持续时间最长,一直到成佛;一直都能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
最后就是六度互相摄,每一度都离不开其他五度,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说初地是布施圆满,二地是持戒圆满,等等。六度并不是分割开的,虽就重点来说十地各圆满一度,而从联系来说,每一度里边都含有其他五度。
今天要讲「彼修差别」。修这六个波罗蜜多,见了道,得到这个唯识现观,一直到成佛,期间的地位有多少差别呢?分了十个地。这十个地并不是凭空分的,是根据对治的十个障而建立的。从见道登初地以后,要破除十种无明障,无明障破一个,就升一地;十个障破完了,十地圆满;再上去就成佛。
彼修差别这一品分五科。第一科是建立十地;第二科是十地的名义;第三科是辨得差别;第四科辨修习,讲止观、十度;第五科是修习位时。学这一品,最好先要立体地总观一下。讲的时候不能不按照次第一点一点地来讲,但是要总括起来。隆莲法师在《摄大乘论疏略述》里边画了一张表,把十地的名称、所治的障、所修的度、胜利等归纳成一个表,看起来比较醒目一些。这个表只要自己把前后文会通了之后,也能画得下来。画与不画不一样,画了之后,整个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你只按照文字看下去,里面的关系难以联系起来。所以,你们自己能够画一张表最好。
彼修差别分第六
甲一 建立十地
论曰: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前面一品的彼入因果里边,入这个唯识现观的因相六度跟果相六度已经讲完了,修习六波罗蜜多差别是怎样的呢?随着六个波罗蜜多修行不断地增上,分了十个地。
「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一共十个地,这是把十地的名字先说了。下边,怎么安立十地的?并不是我们想把它分十个,每个地这样安立名字,而是有它的来源的。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什么安这十个地呢?「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我们要对治十种无明,这十种无明就是我们所对治的障。因为无明所治障有十种,我们就把修行的地位分成十个地。
「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我们所证的法界有十个相,这十个相,因为有十个无明所治障住在里面。少一个无明的障,就现一个相,就不同一些;少两个障,就显现又不同一些。所对治的无明障有十个,所显出的相也有十个。
这所知法界有哪十个相呢?下面一个一个说:「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由这个关系,就分了所知法界的十个相。因这十个相,所以分了十地。
下面的颂是总摄前面的,世亲菩萨会一个一个解释。
「遍行最胜义」,第一个是遍行义,第二个最胜义。「胜流义」,第三个。「无摄义」,第四个。「相续无别义」,第五个。「无杂染净义」,没有杂染清净义,第六个。「种种无别义」,这是第七。「不增不减义」,第八地。「四自在依义」,四自在就是相自在、土自在、智自在、业自在,摄了八、九、十这三个地。「法界中有十」,法界有十个义,就分十个相。「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这个无明是不染污的,不属于烦恼的。对菩萨说,它是一个障,而对于只要解脱生死的声闻来说,它不是障,所以叫不染污无明。不染污无明有十个,每对治一个无明就安立一个地,有十种无明,所以我们就安了十个地。这十个地是这样来安立的。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这个染污是相对的。声闻要解脱生死,这十个无明不障的,对声闻来说不是染污的。菩萨要成佛,这十个无明会障碍的,是染污的,所以说对菩萨说是染污的。声闻乘、菩萨乘是不一样的,对前者不障,而对后者是障的。它不障出离三界,却障成佛的。
释曰:依彼因果修位差别,故问答言: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乃至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何等名为所治十障?一异生性;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三迟钝性,于闻思修而有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此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五于下乘般涅槃;六麤相现行;七细相现行;八于无相作行;九于饶益有情事不作行;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
「依彼因果修位差别,故问答言: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乃至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依六个波罗蜜多因果修习位次的不同,而设立这样的问答。因为这样发问,回答也就出来了。
「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这十相所知法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由十个相而了知这法界,所以叫十相所知法界。这话还不清楚,「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每一个地各有一相所知法界,因为无明的力量,我们看不到。「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对治一个无明,就显出一个相来,乃至十个无明都对治了,这十个相都全部显出来。所以说初地虽然证入法界,但是他还看得不透彻,还被一些无明遮住了,看得不太清楚。要把十相无明除掉,每一地除一相无明,到十地圆满了之后,整个十相无明除尽,那是彻底地证到这个法界。这是从十相所知法界来安立十地的,并不是我们主观随便安的。「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另外,所治的障有十种,那我们就安立十地来对治它。
「何等名为所治十障?」哪十个障是我们所对治的呢?
第一,「异生性」。这是见道(入初地时)所对治的。见道以前是凡夫,就是异生,还没有证到法界;见道以后是圣者,也就是证到法界了。这个异生性的障在入初地的时候对治掉了。异生障是人、法的分别我执。
第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这是说第二地对治的是一些失误的犯戒。不要说是大乘菩萨,即使是初果阿罗汉(须陀洹)也任运不犯五戒的。这五条戒什么时候他都不会犯的,难道第二地还有犯戒的垢吗?这是指无意的误犯,在行六度时,偶尔失误,会有些身语意不符合戒的行为,也不是很重的犯戒行。这些小小的失误,二地以前还有,到二地全部没有,肃清了。
第三,「迟钝性」。在三地之前,因为迟钝性,对闻思修三慧有忘失的过失;三地以后,得殊胜的定,把这个障除掉了,这些迟钝性没有了,三慧再也不会忘失。这也是有联系的,二地的戒圆满了,三地的慧纔起作用,戒定慧三个是关联的。
第四,「微细烦恼现行」,还有三地四地中,闻思修的慧行虽然不会有退失,但是还有些很微细的烦恼。当然这个烦恼是菩萨的烦恼,对菩萨是染污,对声闻不是染污。声闻的东西不在这里说,我们是说这十种无明,不是声闻染污的东西。声闻是不必除掉的,他们解脱生死,这十个不在乎。对菩萨来说这是烦恼,是染污。这里还有微细的烦恼现行。这属于哪一类呢?「俱生身见等摄」,是俱生的身见,不是分别的。分别的身见等在见道的时候都断掉了。俱生的这些是很微细,为什么?有三个原因:「此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这怎么解释呢?在忻车法师的书上这么说:第六识里边,分别的身见是最粗的,叫上品,唯是不善的;第二种是有善有不善的,独头的贪、嗔等等这些烦恼,有的是善的,贪著做好事,也通不善,做坏事;这是中品的。而这个俱生的身见是最下品的,是最细的一种,叫最下品。所谓下品就是说不是粗的,粗重的烦恼先除掉了,留下的微细的。跟洗衣服一样,很脏的东西一拨就拨掉,次一点的呢你用手搓一搓,用水冲一冲就冲掉了,而很微细的那些夹在那里洗不掉的,肥皂擦也擦不了,那是最下品的,看起来是最小的,实际上最顽固,这是微细的。第二个,不作意缘,你不要作意的,他自己会起来的,任运而起的,这也是微细。最后一个,远随现行故,时间最长,无始生死以来总是跟着你跑,这也是一种微细。其他的烦恼可以断一断,这是从来没有断过,无始以来就一直跟着你跑,一直到第四地纔能除掉。这些微细的烦恼是菩萨的烦恼,不是声闻的烦恼,这个微细的障在第四地纔除掉。
第五,「于下乘般涅槃」,这就是说,五地之前可能跟声闻一样,还是对这个生死有厌离心,对涅槃的乐有执取的心。这个心要除掉,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个第五地就除掉。
第六,「粗相现行」,执有染净的分别是粗相,第六地之前,这个粗相还会现行(不是种子,而是现行),到第六地纔除掉。
第七,「细相现行」,染净相是比较粗,容易看到;生死相是微细。之前这个细相还要现行,要在这第七地纔能除掉。或者有人说「对如来的种种教法还有取相现行」,这个也叫细相。
第八,「于无相作行」,第八地能任运地证入一切法无相。第八地之前,还要作意加行纔能够无相;到第八地,把这个作意加行也除掉,就是可以任运地作意无相。
第九,「于饶益有情事不作行」,对饶益有情的事情有不想做的那个障,第九地除掉此障之后,那就能自然地利他,发起做一切饶益有情的事情了。
第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之前,于一切法还没有得到全部自在的,第十地把这个障也除掉了,于一切法都能自在了。
这十个所治障就是十个地要一分分除的。下边就挨个讲法界十相。
遍行义者,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以无少法非无我故;若如是知,得入初地。最胜义者,谓此法界一切法中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二地。胜流义者,谓大乘教从此所流,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三地。无摄受义者,谓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于此法界若得证时,其中都无谓有我所;若如是知,得入四地。
初地有遍行义,什么叫遍行义?「遍行义者,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以无少法非无我故」,这里当然是强调法无我,人无我声闻也证,法无我是菩萨证的。证到这个法界遍一切行的道理,一切法里边没有一个不是法无我的,这个法界遍行一切法。「若如是知,得入初地。」这个道理证到了,就登了初地。这是初地,证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无一法不是自性空的。
「最胜义者,谓此法界一切法中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二地。」这个法界在一切法里边是最殊胜的;知道了这个呢,就入二地。这个说法比较含糊,我们看《无性释》。他说什么叫最胜义呢?「谓此空理一切法中最为殊胜」,法空的道理在一切法中最殊胜、最高,所以叫最胜义。
「胜流义者,谓大乘教从此所流,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三地」,一切大乘的教法是从这个法界里面等流出来的,是最殊胜的。这个知道之后就叫入第三地。《无性释》说:「胜流义者,谓此所流教法最胜,故舍身命求此善说不以为难。」从这个法界所流出的教法是最殊胜的,所以为了求这个法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以为难。那就是真正证到这个法的殊胜,纔做得出来。我们如果没有证到这个,像释迦牟尼佛因地为了半个偈献身给药叉吃,这样的事情一般的人做不到的;只有证到这个,他纔不以为难。
因为入了二地,那些犯戒的障碍都已经除掉,就可以修殊胜的定;得了定之后,把那迟钝性除掉,光明的智慧就开了,知道从此法界所等流出的大乘法教是最殊胜的。这样子就得入三地。
「无摄受义者,谓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前面说的法执,如「这是我证到的,这是我知道的,这是属于我的」,这些再也不计较了。打个比喻,「如北洲人无有系属」,北俱卢洲是没有我我所的,东西随地都是,你晚上要休息,随便你坐在哪棵树下乘凉好了,你要吃东西,哪里都有,随便你拿好了,金银财宝遍地都是,不需要藏起来,这是我的,这是你的,不要分的!没有这些系属。「于此法界若得证时,其中都无谓有我所。」对于法也是这样,这个法是我证的、你证的,这个差别心没有了。「若如是知,得入四地。」能够这样知道,就可以入四地。那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看看无性菩萨的解释:「无摄受义者,谓契经等法爱断故,不计我所,观此非自非他所摄。」这是法爱断了。有我在里边,纔有法爱,是我证到的,就特别欢喜;既然没有我没有他,这个法爱的执著也就断掉了。并不是法不要了,是执著不要了。那么得第四地。
相续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无杂染清净义者,谓于此中本无杂染,性无染故,既无杂染,即无清净;若如是知,得入六地。种种法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契经等法,虽有种种差别安立,而无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七地。
「相续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这个时候,有情都没有差别,不是像「这是你的眼睛,这是你的耳朵」等等,每一个有情各不一样的,第五地就把这个障除掉了。证得了五地,知道有情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这个说法看起来好像不明了,五地到底怎么回事呢?跟其他道理还联系不上。看看忻车法师的《摄大乘论随录》说,「于下乘般涅槃,障五地真俗并观无差别道」,下乘般涅槃还是厌离这个生死苦,这就是入第五地的障。取下乘般涅槃的心,对生死的苦是厌离,对涅槃的乐是有执取的。这个对我们修行固然是很好,但是到了五地这个高度就不行了,你还有取舍,对生死要舍,对涅槃要取,这个心还不平等。这个时候,下乘执取涅槃的心会障五地的真俗并观无差别的道。在五地,世俗谛跟胜义谛两个同时观了,就是说智不堕生死,悲不住涅槃,对这两个东西生死与涅槃不能有取舍之心。所以,这取下乘般涅槃的心会障碍五地的胜俗二谛并观。真谛的来观,那就不住生死,因为是从空性来看,生死是空的;但是你空了之后,就不管有情了,趋向涅槃了,不度众生,这也不对。要有悲心,从世俗谛悲心要来度众生,也不住涅槃。胜俗二谛要同时观起来,要无差别,五地要证这一个,要把胜俗二谛(生死涅槃)的差别去掉。「证相续无差别真如者,唯识云类无别真如,以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无差别。」真如有好几个名字,依每一个特征说一个名字,这个相续无差别真如在《成唯识论》里边叫类无别真如,就说生死涅槃在真如里边是平等的,都没有差别。他讲的无差别是指生死涅槃无差别,而世亲菩萨讲的无差别是指有情相续无差别。这两个相比较,可以把五地的特征更明显地烘托出来。如是知就能够进入五地。
「无杂染清净义者,谓于此中本无杂染,性无染故,既无杂染,即无清净;若如是知,得入六地。」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多圆满。证到一切法自性空之后,本来就没有杂染,真如本来是清净的,前面都讲过,自性清净没有杂染。「性无染故」,既然没有杂染,也无所谓清净。清净是依杂染相对而说,没有杂染也谈不上清净。老少是相对而说,没有少,谈不上老,没有观待了。长短也一样,大小也一样,没有小也显不出大来,没有短的也显不出长来。所以杂染没有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叫清净。若如是知,就证到平等性,就是入第六地,般若波罗蜜多现前。
「种种法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契经等法,虽有种种差别安立,而无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七地。」三藏十二部契经等法,各式各样的法,八万四千法门,虽是差别,而透到这些法里边,中间是一贯的,没有差别的,就是说,空性是一样。知道了这个,得入七地。
不增不减义者,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而无有增。相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相自在之所依止,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土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随意成故。若如是知,得入八地。智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无碍辨智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九地。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三摩地门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
「不增不减义者,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而无有增。」在这个法界里边,杂染不断地减少,清净就不断增加,一地一地都是这样。但是到了第八地的时候,杂染虽是减了,也没有减,本来是空;清净增,也没有增,本来是自性清净。所以说不增不减。
「相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相自在之所依止,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你要显什么相就显什么相,显声闻相就声闻相,显菩萨相就菩萨相,显佛相就佛相,自在而显,这是相自在依止义。
「土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这个法界是一切净土自在之所依止。「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随意成故。」你要现什么国土,就可以自在显现,叫土自在。例如,你可以使大地变成黄金,怎么观就怎么显现,得自在。
「若如是知,得入八地」,这些证到,就是八地菩萨。八地有三种义: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
「智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无碍辨智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九地。」这个法界是四无碍辨智慧能够自在的所依止处,这样知道之后得入九地。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再引《随录》:「于利他中不欲行障者,华严经云,八地菩萨入无生法忍,三际平等,寂灭现前,若诸佛不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事,障九地中四无碍解。」他说在八地的时候,有一个障,就是对利他的事情不想做,这个障不除掉就进不到九地,入九地要除的就是对利他的事情不愿意做的障。他举《华严经》为证,八地菩萨已经证入无生法忍,过去、未来、现在都平等,一切法寂灭的相都现前,这个时候,如果佛对八地菩萨不以无量的开发智慧门来劝化他,这个菩萨可能会入究竟涅槃22去了。因为三际平等,自他也是平等,分不出自他的,他度哪个去呢,有什么可度呢?没有什么可度,一律都是空的。这个时候佛要劝他,要启发智慧,这智慧可以利益众生。假使佛不劝化菩萨的话,他就要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众生利益的生事。这是障九地的四无碍辨(又叫四无碍解),把这个障除掉,就可以入九地。
「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三摩地门自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这个法界是身口意三业自在变化的所依。《无性释》云:「第十地中由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随所欲得身语意业用自在,依五神通随自作业皆能成办。」随心所欲,你心里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身语意都可以自在变化。他有五神通,随便什么身口意都可以变化,身语意的事情都能成办。这是说身等业自在。「得文义持诸陀罗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说文义无忘。」得了陀罗尼之后,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道理都能够忆持,不忘失,这是陀罗尼门。「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诸等至能持能断,随其所欲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三摩鉢底而能现前。」三摩地门呢,因为有了三摩地的力量,一切定中能持功德,神通等等,一切障都能断掉,随其所欲。一切最厉害的定,像虚空藏、首楞严三摩地,你要现起,马上就现起,入这个定。这样的障除掉了,就得了十地。
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由彼不欲入诸地故。于初地中已能通达一切诸地,何故次第复立诸地?释此难者,虽初地中达一切地,然由此住而得安住,由此住力建立诸地。
「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由彼不欲入诸地故」,这些无明对声闻不是染污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声闻不需要入地,他把烦恼障断掉,就证阿罗汉果入涅槃,他不需要成佛。十地是断所知障的,他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不想入诸地,这不是他修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不染污的,不妨碍他们证果证道。对菩萨来说,这些无明就妨碍证入十地了,是染污的。这是解说为什么这些无明对声闻不染污。
「于初地中已经通达一切诸地,何故次第复立诸地?」初地遍行义,一切地的道理都已经通达,你还要安十个地干啥,不是一样的嘛?
「释此难者,虽初地中达一切地,然由此住而得安住,由此住力建立诸地。」这样解释这个问难:初地虽然通达一切地,但是由住力纔能够安住在一个一个地上,由这个住力来安立十地。这话还不太清楚,看一看《无性释》:「为欲显示诸住现行,故立后后诸地差别,谓为安住如其所得法界胜住品别现行,非唯证得便生喜足坦然而住。」假如仅仅是证到,还没现行起来,这还不算究竟。要显示诸住的现行,「故立后后诸地」。就是说你前面证到初地时,所证到的境界还没有现行起来,只是证到或者是看到了,现行还没有。要令诸地的功德现行出来,就安立后后诸地的差别。「谓为安住如其所得法界胜住」,你要安住在所得到的第一地,成第一地的胜住,安住在第二地,成第二地的胜住,等等,要证到这些各式各样品类的现行。「非唯证得便生喜足坦然而住」,要证到各种品位的现行,不是证到一下,我什么都知道了,就喜足了,种种的现行还没有成就,所以说还要安立十地,那就是一层深一层。在初地,看到的是总的,还没有渗透到各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其深度。初地虽然表相看到了,但实际的现行还没有达到。依现行的深度,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安立诸地,除掉十个障,就安十个地。
以上解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对声闻来说这些无明不是染污的?因为声闻不需要,他们证果证道不需要断这些障。再一个,初地已经通达一切了,为什么还要安十地?因为每一地的现行还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安住于所得法界的不同现行来安立十个地。
这是把十地的情况先介绍一下,下面讲十个地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安立。
甲二 十地名义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初地为什么叫极喜地?二地为什么叫离垢地?等等。每一个地的名称不是随便安的,而是以它最大的特征来安的,所以,这个还要解释一下。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我们凡夫自利都办不到,自己明明想发财,偏偏是破产;自利作不到,利他更难说,有的时候好心做坏事。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解决人家的问题,这不好说,这是不能自他二利。声闻能自利,不能利他。而菩萨登初地之后,能够成办自他二利的事情,而且是最初证到了,那特别欢喜。一个稀有的宝贝,最初得到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时间久了就淡下去了。同样,最初得到能够成办自他二利的功能,那是极大欢喜,所以叫极喜地。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并不是说初地还要犯戒,只是一些小小的失误还有一点。到了二地之后,他能够任运地远离一切犯戒的垢,一点也不会犯。不但是远离,而且是极远离。那就是说在任何不作意的情况之下都不会有,一切都如法,小小的威仪等都极如法,这是离垢地,犯戒的垢能彻底地远离了。这是戒波罗蜜圆满,二地。
「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二地是戒圆满,三地因为戒圆满而得到不退转的等持、等至。这个定得到之后,「大法光明所依止故」,慧是依止定来的,既然有了殊胜的定(不退的定),法的光明就显出来,所以说发光地。
「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四地的智慧跟火焰一样。火焰能烧东西,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烧掉。第四地里边的菩提分法就像火焰,能把一切障都烧掉,所以叫焰慧地。这个智慧就如火焰一样,一切障都能烧掉。什么障呢?就是菩萨所谓的烦恼,不是声闻的烦恼。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前面说过,真谛智看到生死是空,而世俗智就厌离生死、欣乐涅槃,现在要把这两个合拢来,把真俗二谛合起来,这是极难的。我们以世俗智来观察的时候,真谛智就淡下去了;以真谛智来观的时候,世俗智就淡下去了。两个要合拢来同时观,这是从来没有合过的,极难合。第五地就把这个极难的事情担负起来,搞成功,所以极难胜。
「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缘起智,观一切法缘起,以此智作依止,你观缘起的时候,当下能令观一切法空的般若波罗蜜多现前,缘起跟性空合拢来,这个是比第五地更进一层了。《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先五蕴缘起,然后达到自性皆空,就是在缘起之上依止缘起智能够当下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前。这是第六地的功德。
「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远行,就是说要加功用行的这个事情到此为止,已经到了最后边,就是很远。到了第八地,就是无功用道了,不要再下功夫,不要再努力了。
「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第八地属于无相,一切相有功用行都不能动。第八地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也不退,就是说不要加功用行,任运地,不会退。第七地还是要用点功夫纔能住于无相,虽然它的相不现,但要下功夫防护它而令不现;那么第八地就不要防护了,自然不会现,就是不要加功用行而能安住于无相。
「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什么叫善慧地呢?最善巧的慧,就是四无碍智得到了,最殊胜的无碍智得到。
「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门、三摩地门」,这个智慧包涵了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都包括了。「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就像大云,这个法云能够把如虚空那么广大的一切障全部盖掉,就是把它除掉。「又于法身能圆满故」,这个云遍虚空,遍满法身,就是圆满法身。这是第十地殊胜功德。
这是名相,下边解释。
释曰:何故初地名为极喜?由于此时初得能办自他俱利胜堪能故。诸声闻等真现观时,唯得能办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何故二地名为离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极远离。何故三地名为发光?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鉢底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明。何故四地名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
「何故初地名为极喜?由于此时初得能办自他俱利胜堪能故。」这个殊胜的堪能性指堪能什么呢?成办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一切有情的利益都有了。能够成办自他俱利的这个殊胜堪能性,这时候最初证到了,那是极欢喜,就像穷人突然发大财,这时候他高兴极了,这是极喜。「诸声闻等真现观时,唯得能办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声闻缘觉成就真现观,见道的时候,不也欢喜吗?他只能证到成办自利的堪能,自己出离生死的堪能性有了,他证到了,当然也喜欢,但是普度一切有情的堪能性还没有,那个欢喜跟菩萨的欢喜不好比。你度自己的堪能性有,而菩萨度自己、度无边有情的堪能性都有,那个欢喜当然不好比。所以说「彼不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不是说声闻没有喜欢,欢喜是有,但跟菩萨的大欢喜不好比。菩萨自他二利都能成办的堪能性有了,跟声闻的不一样,所以是极喜。
「何故二地名为离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一切性戒都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初地虽然不会犯戒了,但还要防护,粗的戒(就是五戒)不要防护也不会犯,细的戒还要防护。而二地把这个障除掉之后,这个性戒成就了,不要防护,不犯了。「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极远离」,性戒成就了,那么犯戒的垢已经永远不会再生起来,极远离。
「何故三地名为发光?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明。」三地为什么叫发光地呢?因爲这个地中不仅三摩地(等持)、三摩钵底(等至)不相离,而且不会退,殊胜的定不退。由定生慧,殊胜的大乘法的光明能够放出来,这叫发光地。我们看无性菩萨的注解,他说:「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者,谓此地中证稀有定,能发智光照了诸法,故名发光。」三地证到稀有的定,就是殊胜的三摩地、三摩钵底,由此能够开发智慧光明,照了诸法,把一切法都看清楚,故名发光。「得已不失,名无退转」,得到之后不会失掉,叫不退转。这个定得到之后再也不会退,再也不会失掉,叫不退转。既然定不退转,这个发光的智慧就不会失掉。「大法光明所依止者,谓此地中与定相应无退转故,于诸大乘契经等法得智光明。」这个定是大法光明所依止的,与这个定相应不会退。既然殊胜定得到了,不会退,对佛所说一切大乘契经的法,智慧光明就发出来了。「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为发光。」这个地就是那些智慧光所依靠的,也是它所能够产生的原因,所以叫发光地。这是第三地。
「何故四地名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为什么四地叫焰慧地呢?焰是火焰,这个像火焰一样的智慧从哪里来呢?菩提分法从一开始就修了,修到这个时候最殊胜,第四地就住在这个最殊胜的菩提分法里面,这个菩提分法本身就是智慧,智慧的火焰把一切根本烦恼、枝末的随烦恼烧得干干净净。我们这里说的烦恼是菩萨的烦恼,不是声闻的那些,不要混起来。因为这十地里边的障都是菩萨的障,不是声闻的障。《无性释》云,「言焰慧者,谓此地中有慧焰,故名为焰慧,」就是说第四地里边有智慧的火焰。「此即一切菩提分法,皆名为焰,烧诸障故。」一切菩提分法的智慧就叫火焰。为什么叫焰呢?可以把障烧成灰。「此菩提分法多安住时,令诸烦恼皆成灰烬」,你时时安住在这个菩提分法里面,可以把一切烦恼烧成灰烬,所以说焰慧地。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工论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何故六地名为现前?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胜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第八地中当成无行。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何故八地名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工论等智是有分别」,第五地为什么叫极难胜呢?真谛智是无分别智,证一切法空的道理,而了知世间关于缘起的那些智慧是有分别智。一个有分别,一个无分别,二个是相违的。你修无分别的时候,有分别就不起;修有分别的时候,无分别就不起。「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这两个不能永远相违下去,通过修行能够合拢来。就是分别的时候无分别的作用也起,在无分别的时候有分别的作用也要起。「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第五地就把二者合拢来了。这个是极难的,一个有分别,一个无分别,怎么合得拢呢?虽极难合,但把它们合拢来,两个可以相应,第五地把这个难做的任务完成了,叫极难胜。
「何故六地名为现前?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胜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第六地为什么叫现前地呢?「谓此地中住缘起智」,我们住在有分别的缘起智里边,「由此智力无分别住」,就是在这个缘起智起的时候,无分别智生出来了,最胜般若波罗蜜多现前了,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第八地中当成无行」,这个在第七地还要加行,到了第八地就不要加行了。这是顺带地把下边的两地说一下。
「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这个无相功夫在七地时候已经达到,但是还要加行,你不加行的话,有相还要出来。但是已经到了加行的边际了,到了第八地就再也不要加行了。「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要加功用行到此为止,再过去就不要加功了。这个功用到家之后,就不要再加功用行,所以叫远行地,到最边际了,再过去就不要加功了。「虽一切相不能动摇」,在七地的时候,一切相(染净相、生死相)是不能动摇他了,但是还是要加一点功夫纔能维持这个无相;不加功夫,恐怕有相还得起来,是有功用行了。
「何故八地名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一切分别的相、一切生灭的行都不能动摇它。「无分别智任运流行」,不加功用,无分别智能任运地流行,你不要加功用行,一切相一切行都起不来,都是住于无相。
何故九地名为善慧?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水。又如大云能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遍。
「何故九地名为善慧?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为什么第九地叫善慧地呢?在第九地的时候,这个慧(指四无碍解)是妙善,又妙又善,极好了,叫善慧。四无碍解智到底是啥东西呢?学过《俱舍》的知道了,这里说一下无性菩萨的注解。「四无碍者,法、义、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辩无碍。「由法无碍,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法无碍的智慧,可以自在地了知一切法句,佛说的一切法都能自在了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佛所说法的内在含义,例如别时义趣、平等义趣等等,都能通达,不是勉强凑合。「由词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这个词无碍,在《俱舍》里边就是指能讲一切方言。你是英国人就跟你说英语,你是法国人就跟你说法语,乃至你是外星人就跟你说外星球的话。有了这个词无碍,他说的话我也懂,我说的话他也懂,这是词无碍。「由辩无碍,遍于十方随其所宜自在辩说」,对十方一切有情,根据他的需要自在为他教化辩说。「于此地中最初证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这个四无碍解最初在第九地证到,以前从来没有证到过这个智慧,所以叫善慧。这个智慧极善,叫善慧。
「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什么叫总缘一切法智?世亲菩萨没有广讲,因为那时候人根利,一般都会懂得;到了无性的时候,他就略略讲了一下。「言法云者,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一切法,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等法,这个智慧能缘一切法,这一切法也都没有离开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一切法的共相,真如是最大的共相。一切法的共相智就是总缘一切法智。这个智跟大云一样可以把一切障都盖住。「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云里边不是有湿气嘛,可以下雨,陀罗尼门跟三摩地门就像云里边包含的雨水。「智慧藏彼,如云含水」,这个智慧(总缘一切法的智)好像是云一样,可以含很多干净的水,就是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下雨的时候,云里的水下来了。有了这个智慧,你要运用的时候,陀罗尼门也好,三摩地门也好,就像雨一样「哗哗」地下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都能成办。由这个殊胜的智,能够生起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等所证的功能,所以叫大云。
我再回过来看世亲菩萨注解,就容易懂一点。「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犹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就是缘一切契经等法而不离真如的智慧就像大云,这个大云里面含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等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水」,这个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是智慧里含藏的,好像云里边含藏水分一样。就是说这个智慧能生出很多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的功能。这是云的第一个意思。
再一个意思,「又如大云能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就像大云把整个虚空都盖住一样,这个智慧把一切广大的障碍都能破除。你障有多大,我比你还大,把你灭掉。
云的第三个意思,「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就像大云起的时候把整个虚空盖住一样,这个智慧对菩萨所依的法身来说都能够遍满的。「此中圆满,意说周遍」,法身圆满,就是指整个地遍满。
这个云的意思有三层:一个是总缘一切法智含藏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就像云里边含雨水一样。第二个,就像大云遍满虚空,这个智慧把一切障都除灭掉,你障有多大,我比你还大,把你全部除掉。第三个意思,这个智慧可以圆满法身,法身有多大,这个智慧都可以遍满。
以上是把十地的名相讲了。(第二十八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