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 辨得差别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得成满者,应知尔时修习诸地已至究竟。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依什么相可以知道得到这十个地呢?「由四种相」,这四种相,随得一相,就是得十地的一些表现。有人说前二相是登地前的,后二相是登地后的。根据原文的意思,这四相都是登地以后的。
「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得到对诸地的深刻信解,不疑的,没有登地之前犹豫,登了地之后不动摇了,深信解。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得到跟诸地相应的十种正法行。这个后面要说。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初地证到了法界,那么,里边各地的法界都通达了,但是层次还是有深浅。证是全部证到了,一切地都能够通达。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每一个地都修到它的究竟,或者经历十个地,得最后的究竟,那就是修行层次的不同。虽然初地是通达,但是要成满。每一地有它的成满相,乃至最后第十地得究竟的成满。
世亲菩萨的注解:「得成满者,应知尔时修习诸地已至究竟。」成满的相是十个地都修完了,最究竟的时候,叫成满。按无性菩萨说法,每一个地都有成满相,初地修究竟了,得初地的成满相;二地修究竟了,得二地成满相;十个地都各有它的成满相。这两种讲法,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都可以。
因为两家的注解都很少,我们重新讲一下:得诸地有四个征象;这四个征象得到了,就可以知道已经登地了。
第一、得胜解。坚信不疑叫胜解,心所法。「谓得诸地深信解故」,关于诸地的一切教法决定认可。他亲自证得,当然不会动摇。
第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的十种正法行」,《辨中边论》第五卷:「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这十种正法行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维、修习。这十种法行是与诸地相应的正法行,这十种正法行能够做起来也是登十个地的一种征象。
第三、得通达。这是对初地来说的,「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初地证到法界,等于说十地中的一切地都通达了,因为十个地都是证这个法界的,但是这个通达不等于成满地证到,因为每一个地有它的深度。虽然是通达了,但是初地不知二地,二地的深度他还是不知道的。
第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这个究竟,可以根据世亲菩萨的注释理解成十个地到最后究竟,或者按无性菩萨的说法理解为每一个地都有它的究竟相。
这里往往会生疑:既然初地得到通达,什么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后头来成满呢?无性菩萨举喻说,「若于初地正通达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初地通达了,就有这个堪能性,很快地通达后边的第二、三、四乃至第十地,因为它们是同一种类的。通达了初地,其他地也很快能通达。「如有颂言: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以破竹子作比喻:竹子有很多节,把第一节破掉,第二节也同样这么破,后头的很多节同样都能破,那是同类的。第一节破了,第二第三节当然也破得了,但并不能说破了第一节,第二节就不需破,自然就破掉了。所以,通达是有这个堪能性,「得初地真智」,初地的智慧(根本智)得到之后,「诸地疾当成」,后边几个地也很快就成功,因为它们是同类的。所以说通达初地之后,后边一切地很快地都能够证到。这是说虽然是通达,但并非没有高低层次的差别。
甲四 辨修习
乙一 修止观
论曰: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由五种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消融23一切麤重依止;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种相修。」这个地怎么修呢?怎么知道是在修这个地呢?那些菩萨在每一地都修止观,都有五个相。
「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集总修:把它集中,简约地修。无相修:把一切相都除掉,无相地修。无功用修:无相修继续下工夫,到这里工夫成熟了,无相修可以任运了,没有功用,这是深一层的修。炽盛修:无功用修怕懈怠,就炽盛修,精进炽燃地,如大火烧一样地修,一直达到目的。无喜足修:不得少为足,所以要无喜足修,不成佛不会停下来。这五种修每一地都有。
「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有因必有果,你修这五种相,这是造因,绝对会感五种果。
「谓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念念之间都可以消融(破坏掉)那些菩萨烦恼的种子(总的来说是指所知障、烦恼障,重点是所知障),那些粗重的依止可以除掉、消灭。粗重的「依止」当然就是阿赖耶识。
「离种种想,得法苑乐」,种种想都离开,就是一切戏论相都离开,得到真正的法乐。法苑,法的花园,就像我们到花园里去欣赏风景,很快乐,离了种种相之后,真正的法乐纔能够尝到。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能够正了知,而不是我们凡夫的颠倒了知,无量无边的、周遍一切的大法光明的相,能够真正了知。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顺清净分的,就是趣向成佛的,也是无所分别的,无相现行。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为了法身圆满成办,最后成佛,摄受后后的胜因。二地比初地殊胜,三地比二地殊胜,越是后面越殊胜,这些殊胜的因,都能够摄受。
下边世亲菩萨解释。
释曰: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当显示。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皆由五相并得修习。诸念念中消融一切麤重依止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无始时来熏习种子,说名麤重,此二障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消融。此中意取障聚破坏,故名消融;或令羸捐,故名消融。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契经等法住种种性,远离如是种种性想,即是证得法苑之乐。于中可居,故名为苑。复有余义,于随所受寻伺法中,不起麤显领纳观察,但由止观忆念光明而起微细领纳观察。
「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当显示」,每一个地都有这五种修,有五个相来修止观。这里要打开来讲一下。「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皆由五相并得修习」,修止观的时候,都由这五个相一起修习。
五相修,因为好懂,世亲菩萨就不说了,而着重讲五个果。
五相修,先看集总修,《无性释》。「集总修者,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把那些法归纳成一聚,不是成个别个别的,简要修习。「余骨鏁等事境界观亦集一切总为一聚,要略修习。」假使说修白骨观等类,也是把它合成总的一聚来修。总为一聚怎么修呢?《俱舍》里边有,如白骨观修法24。集总修不是一个个分开修,而是集聚在一起修,这是集总修。「无相修,于离众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把一切事的差别相都除掉,无相修,那就是说离一切戏论之相。《俱舍》里讲涅槃离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相、生、异、灭。一切世间以这十个相来概括,把这十个相全部灭掉,那就无相了,一切分别都除掉。无相也就是一相,真如相。这是无相修。
在无性的注解里面,五个修是连贯的,一步深一步地:先是集总修,集总修还不够,要进一步,无相修;无相修还不够,要无功用修;无功用修还不够,要炽燃修;炽燃修还不够,要无喜足修。在《世亲释》里边,并没有说给五个修分层次,五个修法可以合起来修。下边再看五个果。
第一个,「诸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无始时来熏习种子,说名粗重。」这个熏习的种子,包括烦恼障、所知障的。声闻修行是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一般菩萨修行是断所知障,而烦恼障的种子却要留一点。为什么?要度众生。如果你断完了,就出离三界,跟众生就没有缘了,所以说他要留一点。这里,烦恼障、所知障无始以来的种子叫做粗重。「此二障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消融」,集总修的时候,这个止观的力量,可以念念地把那些粗重(种子、习气)消掉。「此中意取障聚破坏,故名消融」,把这一聚一聚的障破坏掉,叫消融;「或令蠃捐,故名消融」,或者把它力量减弱了也叫消融。这是第一种,可以把一切烦恼粗重破坏或者减弱。
第二个,「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种种想,「契经等法住种种性」,契经、应颂、记别等等十二分教是各式各样的法。「远离如是种种性想」,把一切法的差别想都去掉,就是八不中道,离一切戏论。前面是有相修,这里是无相修,这样纔真正「证得法苑之乐」,法乐,最高的法乐,这时可以证到。「于中可居,故名为苑」,为什么叫法苑呢?这个苑就是花园,就是吸引我们去玩耍的地方。
法乐另外还有一种意思,「复有余义,于随所受寻伺法中,不起粗显领纳观察,但由止观意念光明而起微细领纳观察。」这个也叫法乐。平时我们所受的寻伺法是粗显的,这里说那些粗显领纳的观察不起,而由定中意念光明而起的微细领纳的观察,这个也有法乐。这是法乐的第二种解释。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光明,名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谓事成办诸相应法,名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办。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为殊胜,是故说言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第三个,「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光明,名法光明。」能够真正地了达而不是颠倒地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没有边际的相,都了达了。怎么了达?这里没有说,只是打个比喻,如善于熟练地习诵文字的那个光明叫法光明。意思还不太清楚,我们把无性菩萨的和其他的注解引证一下。《无性释》云:「大法光明者,谓正通达十方无边无分量相,显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诵习文字光明。」这个通达的行相显照,好像光明照一样,所以叫光明,明显、照了十方的法。这是一个比喻。《随录》云:「达相法,以本后二智周遍照了无量无边真俗诸境,名大法光明。」怎么叫通达法相呢?以根本智(无分别智)和后得智周遍地照了无量无边的真俗诸境,一个照真境,一个照世俗的缘起,这两个全部照到,这个叫大法光明。这是另外一种注解。这样从几个侧面,可以更多地了解大法光明的含义。
第四个,「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谓事成办诸相应法,名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事成办相应法,成办什么事?成佛,一切事情都成办。成佛相应的法叫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你要成佛,这些法要现行。这些法就是与成佛相应的法。「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办」,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所得的佛果叫事成办。我们要成佛,就要修相应法,这个相应的法就叫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这是成佛的相应法。
第五个,「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菩萨一共十地,第十一地就是佛地。到第十地,法身是圆满了,但是还有十一地,更超过一层,叫成办。圆满是功德圆满,而一切事情成办还要登佛地纔能做到。「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为殊胜,是故说言能正摄受后后胜因。」一切因是指十地。生佛地是最殊胜的,所以说,越是后头越是殊胜,最后的佛地最殊胜。每一地的修都是成就后面地的因;后面的地比前面的地更殊胜,所以说「后后胜因」。修十地的时候,前前能正摄受后后胜因,就是说,每一个地都能够摄受后后殊胜地的因,将来可感后后的殊胜果。
五种相修能够得五种果。有的注解说,每一个相修配一个果。这个也不必,因为原文没有这么配,我们没有必要硬配。总之,修五种相的时候,会感得这五种果,不必死板地说一种修配一个果,不一定这么去配,只是有些关系密切一些,有些关系疏远一些。
下面是讲修十度。十度是从六度开出来的。因为要配十个地,这里就把十度也讲一下。
乙二 修十度
论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密多」,我们说十个地中每一个地圆满一种波罗密多,如说初地主修布施波罗蜜多,这个并不是说其他波罗蜜多不修了。由增胜故,初地中修布施波罗蜜多最增胜,最突出,所以说初地修布施,并不是说其他度不修。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前面六个地修六个度,之前讲过了,后面的七、八、九、十这四个地修哪些波罗蜜多呢?前面只讲了六个,没有讲十个。既然十个地,前面的六个地修前六度,后面四个地修哪些呢?这里要交代。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这是方便善巧,把前六个波罗蜜多所修的一切善根与一切有情共有,不占为己有,都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方便善巧,这就保险了。如果没有这样回向,我们修了很多功德,一起嗔恨心,烧掉了,就没有了。如果你与有情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烧不了,不属于你的,跟一切有情共,一切回向正等菩提,那你发一个嗔恨心,仅仅是发嗔恨心的危害,功德已经由保险库保起来,烧不掉了。你要真的发愿,不要嘴里说的是回向一切众生,实际上想把这个功德又回过来,使我发财啦,什么啦,那完了,还是为自己。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第八地,愿波罗蜜多圆满,菩萨在因地发了很多大愿,实际上主要是第八地发的。有的人在凡夫位的时候也发了很多愿,这个当然也很好,但是你要真正成满这些愿,却是在八地以后。现在发在那里,但殊不殊胜,如不如法,如何成满,到八地以后再说。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就靠这两个力量,使前面六个波罗蜜多没有间隙地现行,不停地这么做。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就是依前面六个波罗蜜多成立一种殊妙的智慧,这个智慧可以使自己受用法乐,可以成熟有情。
「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方便、愿、力、智这四个波罗蜜多的体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密多的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所包含的。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密多」,这个再交代一下,在十个地里边,一切波罗密多在每一个地都修,但是有侧重点。正式地说,初地是修布施,二地是修持戒,等等。这并不说修了布施,其他九个就不修,除了持戒,其他的也不修,不是的。每一地重点修某一度,而其他的九个也都同时在修。
再一个,「如是法门,是波罗密多藏之所摄。」这个法门是大乘法所摄的,「波罗密多藏」就是指大乘法。
释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者,谓十地中作如是说: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是故说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若总相说,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者,显示次第别修十种波罗蜜多,如次前经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说智波罗蜜多。今此论中如先所说,少不具足,谓后四地所修四种波罗蜜多先所未说。若于是处唯说六种波罗蜜多,即于此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摄在其中;若于是处宣说十种波罗蜜多,此中唯说无分别智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其余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后得智摄,是故于后四种地中修余四种波罗蜜多。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者,谓十地中作如是说: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在初地的时候,修布施波罗蜜多是最增上、最殊胜的。布施波罗蜜多在初地圆满,其他的一切波罗蜜多是不是不修呢?「非不修习」,并不是不修,只是随力随分地修,并没有像布施波罗蜜多那么最殊胜地圆满地修。「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初地如此,中间各地也如此,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增胜地圆满地修,而其余波罗蜜多还是随力随分地带着修。「是故说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所以,从最增上、最殊胜方面来说,十地里边每一地各修一个波罗蜜多。不要死板地理解,说一个地只修一个波罗蜜多。这是从最增胜的方面说是修一种,并不是说其他九个就不修,其他九个随力随分都在修。「若总相说,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前面从别的殊胜的方面说,一个地修一个波罗蜜多,若从总的方面来说,每一个地都修十个波罗蜜多。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者」,前六地修的六个波罗蜜多,前面说过。「显示次第别修十种波罗蜜多,如次前经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说智波罗蜜多。」这是要告诉我们,前面六个和后面四个都按照次第,先是布施波罗蜜多,最后是智波罗蜜多,一共十个波罗蜜多。「今此论中如先所说,少不具足」,本论前面只说了六个,后面四个这里纔说,「谓后四地所修四种波罗蜜多先所未说」,前面没有说,这里要补说。
这里再补充一下。「若于是处唯说六种波罗蜜多,即于此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摄在其中」,假如有些地方只说六个波罗蜜多,那么后面四个也摄在里头;「若于是处宣说十种波罗蜜多,此中唯说无分别智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其余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后得智摄」,假如有些地方说十个波罗蜜多,我们就说这是把六个波罗蜜多分开来说了,般若波罗蜜多单指无分别智,其余的方便善巧、愿、力、智四个波罗蜜多都是后得智。总之,假如只说六个波罗蜜多,那么这般若波罗蜜多包含根本智、后得智;假如分开说十个波罗蜜多,第六个般若波罗蜜多单指无分别智,后边四个方便善巧、愿、力、智就是后得智。「是故于后四种地中,修余四种波罗蜜多」,后边四地修四个波罗蜜多。
这是把六个、十个的关系说了一下:若单说六个波罗蜜多,则后四个摄在里边,也包含十个;分开来说十个,也无异于六个,把般若波罗蜜多里面的后得智拿出来分成后面四度。十个地要讲十度,就是这样讲的。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者,谓后四中先说第一。共诸有情者,谓以此善共诸有情,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以此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要证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生死而无染污,是故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者,谓后四中先说第一」,什么叫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呢?后四个波罗蜜多中,第一个是方便善巧,先说这个。
「共诸有情者,谓以此善共诸有情」,「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方便善巧。什么叫「共诸有情」呢?就是六个波罗蜜多的善根与一切有情共,不是我独有。「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此以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怎么共有呢?与一切有情共。共什么?这个善根。不求世间福报、个人享受,我现在要求无上正等菩提,要做饶益一切有情的事情,这叫「共诸有情」。「要证菩提,此意方遂」,要达成一切有情的义利,一定要证到菩提,这个愿纔可能满。我们天天念「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是不是为我们自己而成佛?不是,我们并不是只为自己成佛,是因为要利一切有情,除了成佛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有很多的事情,不成佛做不到;要圆满地利益有情,唯有成佛纔可以。为了这个纔要成佛,为了有情的一切义利纔要成佛的,并不是说我们要坐个高位置。有人有这个想法,他说修行就是要当师长,修行还没有成就,他就自己当起来了,甚至于当不成,他自己把一顶帽子戴上去,师长是无上的光荣,就有这么个想法。修了半天,为自己,这就糟糕了。是师长也好,不是师长也好,你只要为众生义利,都是对的。善知识看你有这个需要,他就叫你做,没有这个需要,就不要你做。你不要冒充,冒充的话,对自己危害很大,对众生的危害更大。这个不是自利利他,是自害害他,这个不必。当然,真正实现众生义利,一定要成佛,这个愿纔能满。「是故若有如是思维,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假如有人这么想,把我的一切善根都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的一切义利,这个就叫共诸有情。共诸有情指什么呢?就是这个。为了一切有情的义利,要回向无上菩提,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是这个意思。
「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这个方便善巧里面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大悲心,一个是般若,智慧和悲心。「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把自己辛辛苦苦修来的一切善根送给人家,自己不要,这是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做不到。尽管大家都会说回向一切有情,但是背后经常还有一个「我」要怎么怎么。他也知道回向有情福报就大,这个大福报再回给自己,那就更大了。这里面还要转个弯弯,这个不真实的。我们说真正回向有情就是自己不要了,真正给了一切有情,这纔干脆。真能做到的,恐怕也很少,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做,要有悲心,把自己的一切善根全部送给有情。
「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另一方面说,那些无量无边的善根,我们不回求帝释天等等的一切世间福报、人天福报。一般人认为帝释天最富有,人间所知道的是帝释天是最高享受的地方。「等」字表示他上面还有,再上面就远了,人更不知道了。我们说帝释等,包含一切天上最好的富乐果,这些我们都不求,为什么不求呢?「由了知故,不起烦恼」。他因为有智慧的缘故,了知一切因果,了知一切法自性空,他就不起烦恼。有的人就要起烦恼,他没有智慧,就要起烦恼,「为什么我辛辛苦苦修来的要送给你呀?你是我什么人呀?」他舍不得。「我那么辛苦,自己都不享受,全部给你」,他想不通,起烦恼了。有智慧的人不但不起烦恼,而且很高兴地这么做,这就是智慧。这里就是说方便善巧里边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大悲,一个是智慧,缺一个就不行。
又有一层意思,「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生死而无染污,是故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因为具足方便善巧,虽然在生死里面度众生,却不染污,出污泥而不染,就像莲花,虽然从泥巴里长出来的,但是它干干净净,一点脏的也没有。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污泥,离开了污泥,你度什么众生呢?众生都在污泥里边。既不能离开污泥,也不要染污,那就是菩萨。不离生死,这是悲心;不染污,是智慧。如果你有悲心,去度众生,但是没有智慧,自己染了一身泥巴,甚至于直接堕入地狱去,那就度不了众生,把自己也糟蹋了。你要有智慧,虽然在生死里面度众生,而自己一点也不染污,没有起一点烦恼。在度众生的时候,顺的、逆的各式各样的境界来的时候,不起一点点烦恼,这样纔能做到自利利他。这个纔是方便善巧。有人经常说:你要采取方便。这个方便,我们要想一想,要具足两个东西,既要有悲心,又要有智慧。并不是说耍一个把戏,搞一些什么拳术,叫方便善巧,这个不能随便说。方便善巧里边包含悲心智慧两个因素,少一个,不叫方便善巧。
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者,此显示愿波罗蜜多所作事业。此愿即是波罗蜜多,是故名愿波罗蜜多。言当来者,谓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转声,为当来故发种种愿。
下面是第八地的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者,此显示愿波罗蜜多所作事业」,愿波罗蜜多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发很多微妙大愿,能够造将来波罗蜜多殊胜的各式各样的缘。这个话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就懂了,我们感到还不太透彻,就看看无性菩萨的注解。「求未来世到彼岸缘,亦为饶益诸有情故,及为速证佛果涅槃,作是愿言」,为了成就我们将来成佛的缘,也为了饶益众生的缘故,以及为了自己快快成佛,得到最殊胜的功德而饶益众生,为此,就发了很多愿。什么愿呢?「若是处有到彼岸缘,愿我未来当生于彼」,假如那个地方有到彼岸的缘,行波罗蜜多的缘,我将来就生到那个地方去。「如是等愿无量无边,故言种种」,就是说度众生成佛的那些大愿发了无量无边,所以叫种种。只要那里有到彼岸的缘,我就要争取,这就是愿波罗蜜多所做的事情。
「此愿即是波罗蜜多,是故名愿波罗蜜多」,这个愿就是波罗蜜多。这是持业释。
「言当来者,谓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转声,为当来故发种种愿。」为了当来的缘故,就是将来要做那么多饶益众生的事情,就发种种愿。这是讲八转声,这个我们意思懂就算了。
下边是力波罗蜜多。
余契经说有二种力,谓思择力及修习力。若虽未有修习力者,由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故说由此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此显示力波罗蜜多所作事业。
「余契经说有二种力,谓思择力及修习力。」其他经里面说有二种力量,一种是思择力,一种是修习力。思择力跟修习力的主要差别:修习力是定中的。
「若虽未有修习力者,由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故说由此波罗蜜多无间现行。」假如你还没有修习力,只有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这个波罗蜜多也能无间现行。这两个力里边,假如只有一个力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这里世亲菩萨的说法跟其他的有一点点不一样。其他的说法是,思择力跟修习力两个纔可以使前六个波罗蜜多无间地现行。
「此显示力波罗蜜多所作事业」,力波罗蜜多所做的事业就是使前六度无间地现行。
下边是讲智波罗蜜多。
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者,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后得妙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及为成熟一切有情。
「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者,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后得妙智」,我们前面说过,前六度的体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相应、等流果等,成立殊胜的后得妙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再由这个智去无间地行前六个波罗蜜多。这样做为什么呢?「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及为成熟一切有情」,目的就是自己受法乐,同时成熟其他的有情;或者说跟一些同修的人受用法乐,大家一起成熟有情。这两个都可以讲。
看看无性菩萨是怎么讲的。「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就是说由修前六个波罗蜜多,就成立这个智慧,从前面的修而得到这个智慧,也就是说从般若波罗蜜多里分出这个智慧来。「复由此智成立六种,谓数、相等种种品类,是则名为受用法乐」,因为有了这个智慧,就能更明确地知道前六个波罗蜜多的数、各式各样的相等种种差别。就是说因为有智慧,纔能受用法乐。法乐,没有智慧是尝不到的。有的人学法得到法喜,或者得到法乐,这是他懂了,悟到一些道理,他就高兴得很。修禅宗的人开悟了,自己会笑,为什么?心里舒服得不得了,高兴!我们学教的人也有这个感觉,一个道理,想来想去想不通,突然想通了,心里非常痛快。这是我们略微地比知法乐的情况。真正的法乐,当然是还要高,这是十地的事情。这是说得到妙智之后,纔能真正受用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进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之类,是则名为饶益有情。」你自己有智慧,闻法之后得了法乐,照这个法去做,饶益一切有情。无性菩萨讲得比较分明一点,做个参考。
如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此中一切大乘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由彼摄故,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如是诸地遍于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同所宣说,是故最胜。由此法门是最胜故,于最初时最胜处说,此处高广殊妙坚牢,故名最胜。
「如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这些法门是到彼岸藏(波罗蜜多藏)所摄的。这句话怎么说呢?「此中一切大乘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一切大乘的教法都有一个通名,叫波罗蜜多藏——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我们前面所引的十地法门是波罗蜜多藏所摄,大乘所摄的,不是二乘的。
「由彼摄故,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因为是波罗蜜多藏所摄的,所以一切地都在修一切波罗蜜多。这个前面说过,每一个地都修十个波罗蜜多,只是不同的地偏重修某一个。
「如是诸地遍于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同所宣说,是故最胜。」为什么说它最胜呢?这十个地遍于十方一切诸佛净土,一切佛同样都说这十个地,所以是最胜。这是因为能说者最胜。「由此法门是最胜故,于最初时最胜处说」,因为这个法门殊胜,所以诸佛在成佛之初马上就说,在最殊胜的地方说。这个处为什么也殊胜呢?「此处高广殊妙坚牢」,这是佛的法座,佛说法的地方,最高广的、殊妙坚牢的地方,处所也最殊胜。因为这个法殊胜,所以说法的时间、说的处所都是最殊胜的。这是说大乘法的殊胜。
下边,修习位时,修波罗蜜多的时间、位次。
甲五 修习位时
乙一 长行
论曰: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修这个十地,什么时候可以圆满呢?「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有五种人,总共要修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数字《俱舍》里有,我们就不引了。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第一种,胜解行者,从初发心——真正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见道以前,这是第一个阿僧祗劫。一般说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在里头,再下边十地,登地了,登地是属于第二阿僧祗劫。这个胜解行补特伽罗要经第一个阿僧大劫修行圆满。
「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这是第二种,登了初地的。第一种(胜解行者)只是胜解,还没有登地。登地以后,他的意乐心清净殊胜,叫清净增上意乐,这又是一种补特伽罗。清净增上意乐行的补特伽罗另有两种:有相行、无相行。「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第一个(胜解行的)补特伽罗从发菩提心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前,要经第一个无数大劫圆满。第二种,清净增上意乐行的补特伽罗。另外开出有相行、无相行两种补特伽罗。有相行的就是初地到六地;无相行的是第七地。这是第二个无数大劫,从初地到七地。
「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第五种补特伽罗是无功用行的,在几地呢?「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就是从八地开始,八地是无功用行,九地、十地当然更是无功用行。从此以上到第十地,要经历第三个无数大劫纔修行圆满。三大阿僧祗劫,十地圆满,再上去就是佛地,就成佛了。
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时间怎么分配的呢?第一种,胜解行的补特伽罗,他要经历第一个无数大劫圆满,圆满的时候就登初地。登初地以后的补特伽罗都叫清净增上意乐行者,这是第二种。这五种里边,总的别的都有,这是总名。总名里面,初地到六地的是有相行,第七地的是无相行,分别是第三、第四种补特伽罗。从初地到七地又是一个无数大劫,这是第二个无数大劫圆满。从第八地开始到十地圆满,第三无数大劫,是无功用行。五种补特伽罗里边,胜解行一个,清净增上意乐行一个,这是总名。清净意乐行里面又分三个: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总的加起来是五种补特伽罗。这五种有总名有别名,一起合拢来说。
乙二 偈颂
论曰:此中有颂: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五种补特伽罗,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什么时候开始纔算是胜解行补特伽罗呢?就是说要具备什么个条件呢?要有清净力(有善根的),有增上力(有大愿力),有坚固心,有升进力。这样菩萨就算开始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这时纔进去了。如果没有这些,则在三大阿僧祗劫之外,还没有在三大阿僧祗劫之内,还在前头。有善根、愿力、坚固等这些条件,这样的补特伽罗纔开始算进第一个阿僧祗劫。
释曰: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既圆满已,通达真如故,成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此清净增上意乐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罗,在第七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入第八地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此无功用行犹未成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满,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如是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譬如预流、一来、不还。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胜解行的就是登地以前的,从发心以后的,刚开始修菩萨行的补特伽罗。开始进初阿僧祗劫,一直到登地之前,是第一个阿僧祗劫的胜解行的补特伽罗。
「既圆满已」,第一个阿僧祗劫圆满了,那就进入见道,见道之前,归第一个阿僧祗劫。见道之后,属第二阿僧祗劫。「通达真如故,成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入唯识现观了,通达证真如。这时候补特伽罗的质也变了,不是胜解行,他是清净增上意乐行的,质量提高了。
「此清净增上意乐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罗」,这个清净增上意乐遍十地,都是这样,这是总的名字。从初地开始到六地,是有相行的补特伽罗,这是第三种。「在第七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第七地虽是无相行,却是有功用的。这是第四种。「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从初地到七地要经过第二个阿僧祗劫。
有的人很急于要证果。固然,佛教有殊胜的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但即身成佛是有条件的。《值遇圣教发愿文》里面就提出条件来了。三个月乃至四十五天就成佛,是什么样人呢?要止观双运也得到了,菩提心也真正生起了,真空见也证到了,这样的人在最殊胜条件下四十五天成佛。但是有条件的,四十五天成佛的人要那么高的条件。我们看一看自己有什么条件:止观双运得到了吗?戒都没持好,还止观双运呢!菩提心圆满地得到了吗?割一块肉,舍不得,打你一拳都发脾气,你还什么菩提心呢?还有这个真空见证到了吗?什么叫空观啊?不知道,还证啥东西!这样的人,你说四十五天成佛,那做梦恐怕也梦不到。我们佛教非常科学,有什么条件的得什么果,这是绝对科学的。你有那个条件的话,四十五天就成佛,没有折扣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假如你没有条件的,就修行时间长一点;条件更差的,更长一点。照显教的说法,像我们这样的人,三大阿僧祗劫都没有排进去,那成佛的时间遥遥无期。不要着急!
有的人说:「我老了,赶快要找个法即身成就!」你太着急了!你看自己是什么根器。你说自己老了,拼命修是对的,多多修。还有个办法:长寿法,再延长寿命。如果长寿法延了之后,实在太老了,实在拖不动了,你有增上生嘛。你如果来娑婆世界,又得一个暇满的身体;或者你生极乐世界去,也是增上生。都可以,不要那么着急。好像这一辈子来不及,太慢了,要图快,结果碰上法轮功,糟糕!堕邪道去了。这个千万不要着急,一着急,糊里糊涂自己还不知道。成佛,是要做完那么多的事情纔能成佛的,你自己不想做,躺在床上,要一下子成佛,这个做得到吗?
这是说第二个阿僧祇大劫。
八地以后,无功用行。前面七个地都要加功用行的。第八地之后功夫成熟了,无功用行。这里有人可能有一个误会,无功用行,以为不要用功了,随他去好了,顺其自然。不是这回事情!无功用行,是你工夫成熟了,不用着意,自己会修了,有一点像孔夫子的七十岁以后,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我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都不会犯规矩,这个跟无功用行的情况有点像的。我们是什么都可能犯的,你说「我无功用行,不要用功。你用功太执著,你要无功用行纔对」,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无功用行是高层次的一种修法。在高层次之前,就是要有功用行,有些你就是要「执著」的,二百五十条戒不能犯,就是不能犯的。你说这个不要执著,那个要放下,那你可能什么戒都犯了,将来就下地狱去了。那个时候你说「不要执著苦,这个地狱苦是假的」,这个刀砍过来,说「这也是假的,是唯识所现的」,那个时候你信不信?你自己去看看。
「入第八地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有功用行成熟到不加作意就能够做起来,这是无功用行,并不是乱七八糟的「无功用行」。「此无功用行犹未成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满」,第八地纔开始无功用行,还没有圆满,要经过第九、第十地,无功用行纔圆满。「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八地到十地那么高的菩萨还要经过一个阿僧祗劫纔能圆满。
「如是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情,因为地位不同就安立这五种。「譬如预流、一来、不还」,打个比喻,就像一个补特伽罗,证初果的时候叫预流果,证到二果叫一来果,证到第三果叫不还,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情。
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名最初修三无数劫?故以伽陀显释此问。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名最初修三无数劫?」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你说要经三大阿僧祗劫纔能得佛的菩提。我们无始生死以来也修过施等六个波罗密多,也经常碰到一些佛,什么时候开始纔可以算入了三大阿僧祗劫呢?「故以伽陀显释此问」,用一个偈(伽陀)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条件的人就开始进入第一个阿僧祗劫,这个条件也不低。
「清净增上力」,这是偈的第一句,「清净」指善根力,「增上力」指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这句话是印度文法,可能会看错,所治的障不能把这个善根降伏,善根不会退,不会被那些障所降伏。就是这个善根不退了,障对它没有办法。「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因为你发了大愿纔能够经常遇到善知识,碰到诸佛。
「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什么叫坚固心?「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大菩提心叫坚固心,你所发的大菩提心,什么恶友恶知识也不能使你舍弃。
有的人来的时候很发心,觉得这里殊胜,要修行。后来串寮,东串寮西串寮,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没有多久就退心跑掉了。这是恶友能令舍。你的善根、发心,恶友使你舍掉了。你自己还感到很好,总算有人告诉我,这里不好,赶快跑。结果你跑外面去看看,好的在哪里?等到你回头,已经上了当;能不能回头还不知道,有的人越走越远,学外道去的都有。我们这里有一位,本来是出家的,后来他又来了,穿了在家的衣服,谈了一阵子,说的话都是婆罗门教的话。我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是以前在这里住过,后来到工厂去做工,信那婆罗门教去了。这些人有嘛。
坚固心(大菩提心)发了之后,一切恶友不能令他舍弃了,不会动摇。
「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增进行,不但不会退,还要增上,生生世世只有增没有减。
这样的人纔算开始进入三大阿曾祗劫的修行。我们照照自己,不要说不退,你根本没有生起来,更谈不上退不退。你说你要成佛,来不及要修个什么殊胜的法,赶快要成佛了,你想想看你条件够不够。
这里,我们拿隆莲法师的《略述》作参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一些。「清净增上力:发菩提心之任持力,一由善根,二由大愿。由此二力之所任持故,一切烦恼不能使其退转,得常值善知识。」我们所发的菩提心要任持住,这个力量有两种。一个是善根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嘛,要修很多的善法,有善根纔能把菩提心撑住,不会退掉;没有善根的,菩提心不要说撑住,生都生不起。另一个是大愿力,还要发大愿,这样会遇到善知识,遇到佛菩萨等等。有这两个力量任持,一切烦恼不能使你退转,常得值遇善知识。有善根力和大愿力,一切烦恼不会使菩提心退掉。这是自己内部的烦恼,这是内魔,不让它把菩提心退掉。
下边,「坚固心升进: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故曰坚固。」还是这个菩提心,我们要知道所谓退不退,都是从菩提心说的,你菩提心真正生起了,就进了第一个大阿僧祗劫。
有的居士很天真。有个女居士写信给我说她菩提心已经生起,该怎么怎么修,说了很多。我回信说:「好好,你生起很好。」安慰安慰她。真正菩提心生起了,你是不是够格?你拿《论》去看一看,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说胜义菩提心,你世俗菩提心到底有没有?说她没有,泼她冷水又不好;说她很好,她又不够。怎么好呢?劝劝她修加行,先修这个就好了。这里的「坚固心升进」是指什么呢?所发的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那是外魔,一切恶知识的力量不能使他舍掉,这个纔坚固。无论恶知识怎么样,都不能使你舍掉这个心。什么叫升进呢?「升进者,谓从发心已,起增进行,生生善法常增,终无退转。」不但不退,而且要增长,每一辈子都在增长。这样的人算踏进第一大阿僧祗劫。
我们看看自己,是不是够资格进入第一阿僧祗劫。如果这个资格还没有,你说「我赶快要成佛,赶快找什么简单法门可以加持我成佛」。你想想看你将来成的是什么,你自己应当有所警觉。法是对机说的,再高的法,你不是那个机,对你没有用。这个跟药一样,药是病人需要的时候纔给开的。药再贵,对你不适合,你吃了,糟糕。有些人的身体本来就有点太过敏,人家好心,给他吃红参之类的。一吃,糟糕啦,更厉害。这个药不能乱吃的。我们要成就佛道,给你很高的法,你有能力成就,是对的。但是你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拿研究生的功课压给你,你还成就什么呢?所以说这个事情要自己看,法跟机要相扣,机教相扣纔能够成就。你不是那个机,拼命求高法,说这个法太低了,不要,要到哪里哪里去求,到处求。就算你求到了最高的法,你修不修得成?所以说,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你是什么地位就修什么法,所以叫你好好地修《修行次第》,就是这个意思。你在哪里就修哪里的法,不要越级,要按照次第来。还没有进阿僧祗劫的,赶快把这个条件准备好。进了第一阿僧祗劫,胜解行;再进入清净增上意乐行,一点一点来。
还有,我们前面讲了唯识现观,有人说这个东西很难懂。你是什么人?你怎么会全部懂呢?你自己想一想,你大概知道一些,已经蛮好了,你自己还是初阿僧祗劫之外的人,你现在着手第二阿僧祗劫的事情,当然是门外汉讲门外话了。但是你还是懂一点,总不能说一点也不懂。佛对我们说了,能领会一点也好,种个善根,把将来见道的种子种下去,这个也好。(第二十九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