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开始新的一分,增上戒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这三个是一套,在前面我们讲的六个波罗密多里面,戒定慧都有了。戒波罗密多、禅定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从后得智来讲的话,「方便善巧、愿、力、智」这四个波罗密多也属于慧的,为什么把戒定慧又分开讲一下呢?论文说:「为显展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这三个东西它们展转为因,依戒生定,依定生慧,有这个特殊的关系,所以说把戒定慧重新讲一道。当然,讲的内容是新的,不是把前面的再抄一遍。
我们先看注解。「三胜学」就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这三个。《瑜伽师地论》二十八卷云:「云何为学?谓三胜学」,「学」是什么?就是三个殊胜的学处。哪三个殊胜的学处呢?「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这是增上三学,这是总地标一下。
「云何增上戒学?谓安住具戒等,如前广说,是名增上戒学。」「具戒」指具足戒,「等」,其他戒,安住在具足戒等等的戒里面。前面广说了,这里就略了,所以我们下面又补充了一点。
「云何增上心学?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静虑,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学。又诸无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为增上心学。」增上心学包括四个静虑和四个无色定,但是重点是静虑,为什么呢?「然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是故静虑最为殊胜,故偏说为增上心学。」这四个静虑是增上心学,而四个无色定以及其他的等持等至(如未到地定等)也可以算是增上心学,但是从殊胜意义讲,静虑有特殊的功能。「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见道了,见道的时候,正性离生,离开了异生性,「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全部离开一切静虑,就不能成办这个事情。静虑是最重要的,最为殊胜的,所以「偏说为增上心学」,增上心学重点是指这个静虑。
「云何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所有如实智见,是名增上慧学。」见道以后,对四圣谛能够如实知,这个智慧、见地就是增上慧学。
「问:何缘三学名为增上戒心慧耶?」为什么叫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是说「增上」是什么意思?「答: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增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所趣义,它有所趣向的;一个是最殊胜的意思。前面「三胜学」,就是增上三学,从它最殊胜的意思来说,叫三胜学。「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什么叫所趣义呢?为了要趣向增上心学而修净戒。修净戒的目的,是为了得增上的心学,就是得定(四静虑)。这个戒学是为趋入增上心而修的,所以叫增上戒学,有所趣向的。「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修这个定也有所趣向,为了得到殊胜智慧而修这个定心,所以叫增上心学。由戒而生定,由定生慧,慧还有什么趣向呢?「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得到增上慧的目的是断烦恼,为了断烦恼而修这个慧,所以叫增上慧学,也有所趣向,趣向涅槃,断烦恼。这三个学都有目的,有所趣向,所以叫增上,这是所趣义。「如是名为所趣义,故名为增上。」这是总结,增上的第一个意思,有所趣向。第二个意思,最胜义。「云何最胜义?谓若增上戒学,若增上心学,若增上慧学,唯于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这三学不共外道,只有佛圣教里纔有,所以殊胜,叫殊胜的戒学、殊胜的心学、殊胜的慧学。这是《瑜伽师地论》的文。
因为增上戒学「如前广说」,就省略了,我们就用其他的文补充一下。
《集异门论》卷五云:「增上戒学云何?答:安住具戒」,安住具戒,就是安住具足戒。真正地修戒学,当然具足比丘戒,以这个为标准。安住具足戒之后,还不够,要「守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悉皆具足。」守护别解脱戒律仪,轨则那些小的威仪、细则等等都要做到(在《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的十三助行因缘里边就讲了很多),悉皆具足。「于微小罪,见大怖畏」,犯一点点小罪就起极大的怖畏心。「受学学处,是名增上戒学。」这样去学这个学处,好好地学,叫增上戒学。不但律仪的几条要守住,威仪等轨则所行都要做到,甚至于犯了一点点很小的罪,都要起极大的怖畏心,这样纔能叫增上戒学。如果不这样做,就称不上增上戒学,不殊胜。我们是不是这样做了?大家要发心朝这个方向做。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增上戒学分第七
甲一 出戒说处
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前面讲过了因果修差别,这是得地的问题。「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增上戒有哪些殊胜呢?这是提问了,下边讲。
「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这个增上戒的出处就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有这个戒品,广说菩萨律仪,出处就在这里。「出戒说处」,就是说这个增上戒是哪里来的,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来的。
甲二 辨四殊胜
乙一 总标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释曰:此中问答,辨诸菩萨所学尸罗,于声闻等有大差别,故名殊胜。又此增上戒等三学即前所说波罗蜜多自性所摄,何故别立?于先所说波罗蜜多别义建立,今当显示。为显展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谓依尸罗发生静虑,复依静虑发生般若。
这极殊胜的戒,略略地说,有四种殊胜,所以这个戒是殊胜的。哪四种呢?「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此中问答,辨诸菩萨所学尸罗,于声闻等有大差别,故名殊胜。」这个殊胜不但是不共外道,也不共声闻。这是菩萨的戒,所以,它是殊胜又殊胜了。声闻的戒不共外道,已经很殊胜,而菩萨的戒又不共声闻,又特别殊胜,所以这个殊胜是最殊胜的。
「又此增上戒等三学即前所说波罗蜜多自性所摄,何故别立?」这个前面说过,波罗蜜多里边(六个也好、十个也好)就有增上戒定慧,戒定慧都在里边,波罗蜜多都讲完了,为什么这里还要另外安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这三分呢?
「于先所说波罗蜜多别义建立,今当显示」,在前面讲的波罗蜜多之外还要建立这个三学的理由,这个地方就要说了。「为显辗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总的来说是要显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所以另立三学。什么叫「辗转相因性」呢?「谓依尸罗发生静虑,复依静虑发生般若」,戒定慧这三个有特殊的关系,依殊胜的戒产生殊胜的定,依殊胜的定就产生殊胜的慧(般若智慧)。它们三个有特殊的因果关系,所以,在讲了波罗蜜多之后,又对它们再做一番仔细的探讨。
乙二 差别殊胜
论曰: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释曰: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一种律仪戒,无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菩萨具三,是故殊胜。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菩萨戒有三个类别,一是律仪戒,二是摄善法戒,三是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律仪戒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基础,是它们建立的所依。「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摄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殊胜法(如十力、四无畏等等)所依靠的。「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要成熟一切有情,使他们进入佛道,乃至最后解脱成佛,这些事情就要依靠这个饶益有情戒。
「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一种律仪戒」,第一个殊胜叫差别殊胜,就是说声闻缘觉他们只有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也没有饶益有情戒,而菩萨有三种戒。所以说这个跟声闻缘觉有差别,而且比他们殊胜。一个只有一种,一个有三种,这就是差别殊胜,跟他们有所不同。
这里边,「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关于这个「建立义」,有几个注解我们引一下。《无性释》云:「律仪戒者,谓正受远离一切品类恶不善法」,什么叫律仪戒?就是正受,如法地受,远离一切品类的恶不善法,一切恶的(不善的)法都远离,这是律仪戒,就是坏事不做。「摄善法戒者,谓正修集力无畏等一切佛法」,就是如法地修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佛的殊胜法,靠摄善法戒来修。「饶益有情戒者,谓不顾自乐,随所堪能,令入三乘,舍生死苦,证涅槃乐」,不管自己的安乐,随自己有多少能力,随众生的堪能性,众生堪能入大乘的就引导入大乘,堪能入声闻乘缘觉乘的就摄引他们到声闻缘觉乘(这都是离苦,也好,最后回归一乘),舍掉生死的苦,得到涅槃的乐。这是把三聚戒的不同之处讲了一下。「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者,是二戒因故。」「建立义」就是「因」的意思,律仪戒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因。「谓若防守身语意者,便能无倒修集一切清净佛法,亦能成熟一切有情令入三乘。余则不尔。」你只要自己能够防护身语意,不做坏事了,就有堪能不颠倒地正修习,一切清净的佛法(十力、四无所畏等)纔能够修起来。有这个基础纔能学;没有基础,自己要做坏事的,这个殊胜的法,你如何能修习?再一个,要饶益有情,成熟一切有情令他们入三乘,乃至最后回归一乘,没有这个律仪戒基础也不行,自己要先不做身语的恶不善法,纔能够做到后头的两种戒。所以说,前面是因,有这个基础,有这个因,纔能建立后头的两种戒。海公上师在《戒定慧基本三学》的菩萨戒里边讲了很多25。你律仪戒都没有,人家避你都来不及,你要害人做坏事、杀人放火偷盗都有可能,你说要饶益有情,而人家看到你来了,逃也来不及,你怎麽饶益他呢?这个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以律仪戒爲基础,后面两种戒纔能上去。
我们再引《王疏》说一下:「此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者,谓此律仪戒为余二戒之所依止,所由建立也。」也是因的意思,律仪戒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依止的,依靠这个纔能産生后面两个。「所由建立」,由它而建立。他把「建立」二个字摆进去,依止它而建立起来后面二个戒,所以叫建立义。
「所以者何?亏损律仪犯罪过者,莫由摄修善法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假使你亏损律仪(就是犯了律仪戒),做了很多罪过,那你要修摄善法戒,你怎么修得起来?没有办法修善法了。「自身不正,莫由饶益有情故。」自己都没有搞好,怎么饶益有情?自己尽做坏事,你怎么饶益有情?做坏事是恼害有情,怎么饶益有情呢?没有办法的,做不到饶益有情。所以这个就是二戒建立义。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者,谓此摄善法戒为依止故,乃能修集建立诸佛十力、四无畏一切佛法故。」依止这个摄善法戒,可以建立修集一切佛的殊胜的不共法,这是要依止摄善法戒来修的。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者,谓此饶益有情戒为依止处,乃能建立成熟有情,令得信入乃至解脱众苦故。」以饶益有情戒为依止,就可以使一切有情对佛法开始信入,进入佛门,最后得到解脱。这些要依止饶益有情戒来做的。我们想这个也是理所当然的,戒是佛制的,而佛对一切因果是彻底明了的,依他说的去做,不会错;依自己方法去做就会错,依外道的方法做更会错。所以说一定要以佛制的戒爲依止,那样去做,一切道果纔会出现。所以说,三个戒都有它的「建立义」。
这是第一个差别殊胜,跟声闻有所差别的殊胜。声闻只有一种律仪戒,没有后面二种,成不了佛的功德,也度不了广大众生,就是因爲缺后面二种。
乙三 共不共学处殊胜
论曰: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什么叫「共不共学处殊胜」呢?里边有共有不共,「学处」就是戒,就是我们要学的方面。「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性罪,就是说佛不制也犯罪的,杀、盗、淫、妄之类的。一切性罪,菩萨是不做的。这个是跟声闻共的,声闻也不做,菩萨也不做,这是共同的。
「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遮罪,佛制了以后做了就犯,佛不制不犯。为什么叫「相似遮罪」呢?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们采取王恩洋的,他说:「云相似遮罪者,如掘生地,断生草等,不由贪嗔等不善法生,然相似杀等罪,故为遮止世间讥慊等,遮令不作,作已成罪,故名相似遮罪。」这些不是因贪嗔痴这些烦恼而生的,挖地种地,或搞卫生时断生草那些,草要妨碍庄稼,当然要除掉,这些不属贪、嗔、痴,不是这些不善法生的。但是也有杀生的相似之处,草是有生命的。爲了遮止世间的讥嫌,就怕世间讥嫌你们,怎麽出家人搞这些断生命的事情,所以佛就制了,不要去掘地,不要去断生草等等。什么叫相似遮罪?就是相似而遮的罪,相似的杀生、相似偷盗等等,这个佛就遮了,避讥嫌的。这个菩萨就与声闻不共了,就像我们汉地大乘的菩萨道,就是要种庄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要种地。你说声闻乘不种地,他在那个地方条件好,可以乞食。汉地乞食不行,你非要自己建立僧团,可能就要种地,那就是开了。这是不共。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在这个戒的学处里边,有的对于声闻是犯的,而菩萨并不犯;有的对于菩萨是犯的,而声闻并不犯。其中的关系下边要讲。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菩萨这个戒制身制语也制心,心也不能乱想,起一个坏念头,就是犯戒。而声闻只有身语二戒,做了坏事,说了坏话,犯戒了,心里动个念头不算犯。菩萨戒就严格了,心里念头也不能乱动。「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菩萨起了坏的思想念头也犯。就是说菩萨犯,而声闻不犯,这是心的问题。
「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一切饶益有情的事情,只要是无罪的,菩萨要做,不做就犯戒,声闻不做不算犯。这就是菩萨与声闻不共的地方。假使无罪的身语意业能饶益有情的,菩萨不去做的话就犯戒;声闻只要不做坏事就行,好事做不做并不限制。菩萨「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都要现行,都要修学。
「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菩萨戒跟声闻戒有共与不共的地方,这个是殊胜的理由。这是略说,世亲菩萨还要详细地举例来说。
释曰:共不共中:一切性罪谓杀生等,说名为共;相似遮罪为掘生地断生草等,说名不共。于此学处者,谓后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者,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者,谓观有益而故不行。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成犯,非声闻等。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如是三业,菩萨应修。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
「共不共中:一切性罪谓杀生等,说名为共;相似遮罪为掘生地断生草等,说名不共。」性罪是共的,声闻不能犯,菩萨也不能犯。相似遮罪,如掘生地、断生草,这些声闻是不准做的;但是菩萨爲利益有情,就可以做,他是爲了维护僧团的学修,就可以开,这个是菩萨与声闻不共的。这些问题我们以前也産生过,有些人坚持不能种地,不肯下地,不出坡,这也是过分执著。
「于此学处者,谓后学处」,学处,就是后边讲的那些。
「有声闻犯菩萨不犯者,」,什么叫声闻犯菩萨不犯呢?「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声闻安居,不能出去,有饶益有情的事情,也不能去。而菩萨不一样,菩萨看到有饶益有情的事情他就要去,安居时出界也要去。「辄行经宿」,不仅出去,经常出去,只要有利益有情的事情就要去,而且「经宿」,可以在外面过夜。菩萨不犯的,声闻就犯了。
也有菩萨犯声闻不犯的,「谓观有益而故不行」,看到这事情对众生有利却不去,这菩萨就犯戒,声闻就不犯。菩萨看到有利于有情的事情就得要去做,不去是犯戒的。声闻就不犯的,声闻只要不做坏事就不犯。
「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菩萨心里边也有犯的,声闻心里边不犯的,这是指什么呢?「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成犯,非声闻等」,内起,就是心里边生起了,外面不显现。在心里边起一个欲、恚、害等这些恶寻思,假使你心里起这些坏心,菩萨就算犯戒,声闻不犯。声闻不动声色,起了念头,不犯戒。这是菩萨戒的殊胜,连坏念头也不能动。
「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是饶益有情的事情,同时又是没有罪的,菩萨都应该去做;虽说饶益有情,却是犯了罪的,那当然不好。「如是三业,菩萨应修」,能饶益有情而没有罪的这种身语意,菩萨都要做,不做是犯戒。
「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虽有饶益,但是有过失的,有罪的,那么这些当然不要做。无罪的要做,有罪的就不要做。哪些是有罪的呢?女人、毒药、凶器等给人家,你好像心倒是好的,是帮助他,结果他拿去做坏事去了,那就不好,有罪了,这些就不要做。没有罪同时对他有利的,那就要做,不做是犯戒。
这里是说,声闻戒、菩萨戒有共有不共。有的是菩萨犯而声闻不犯;有的是声闻犯了而菩萨不犯的。那么,从共与不共看,菩萨戒超胜声闻的律仪,这也是一个殊胜的地方。
这些内容在菩萨戒讲开遮持犯当中都有,现在不是讲菩萨戒,不能广引。以前我们讲过菩萨戒,里边讲得很多,可以参考。
乙四 广大殊胜
论曰: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前面第一个差别殊胜,第二个共不共学处殊胜,现在第三种广大殊胜。「复由四种广大故」,因为有四种广大,所以说它殊胜。
哪四种广大呢?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他的学处很多,种种无量,它的品类是无量无边地多。三千威仪了,八万细行了,这是菩萨的学处,声闻就没有那么多。
「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因为他饶益有情,就可以摄受无量无边的广大福德,这是一个广大。
「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摄受有情的意乐又是广大。一种是利益的意乐,一种是安乐的意乐。「利益、安乐」有差别,下面再讲。
「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这个戒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广大,比声闻的无余涅槃要大得多。
所以,由这四种广大又可以显出菩萨戒学的殊胜。
释曰: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修学处亦是种种,亦是无量,由此于彼一切有情作成熟事及摄受事故。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谓诸菩萨摄受无量福德资粮,非声闻故。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于诸有情劝令修善,名利益意乐;若即于此补特伽罗,愿由彼善当得胜果,名安乐意乐。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诸菩萨由此尸罗建立无上正等菩提,非声闻故。
第一种,「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修学处亦是种种,亦是无量」,菩萨要修的戒品类很多,也有无量的差别,是极多的。「由此于彼一切有情作成熟事及摄受事故」,因为菩萨对一切有情要做成熟摄受的事情,那戒的品类、数量都是无量无边。
第二种,「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谓诸菩萨摄受无量福德资粮,非声闻故」,菩萨修了那么多广大利益众生的事情,当然摄受无量的福德,培了很多的福。声闻就没有,做不到。
第三种,「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于诸有情劝令修善,名利益意乐」,劝一切有情修善法,这个叫利益的意乐。「若即于此补特伽罗,愿由彼善当得胜果,名安乐意乐」,对这个有情,愿他修了这个善之后,将来得殊胜的果报,这个叫安乐意乐。我们经常讲「利益安乐」:利益,当下叫他修善;安乐,由修善而将来得到好的果,世间的殊胜果,乃至证到的圣果,都在里头。利益、安乐的主要差别就在这里。第三种广大殊胜就是说,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的这个意乐是极广大的,声闻缘觉是做不到的。
第四种是果上的,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诸菩萨由此尸罗建立无上正等菩提,非声闻故」,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无上菩提本,以戒为根本就可以建立起无上正等菩提,这是声闻也做不到的。我们说「戒为无上菩提本」,这里的戒是指菩萨戒。声闻戒只能证到阿罗汉的果,是阿罗汉的本;无上菩提的本那就是菩萨戒。所以这也殊胜,是广大的殊胜。
以上说了四个广大殊胜。
乙五 甚深殊胜
论曰: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毘奈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第四种,甚深的殊胜,这个一般人就搞不清楚的,有甚深的意义含在里面。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个一般人就搞不懂,菩萨有各种各样的方便善巧,可以做杀生等十种作业(杀、盗、淫、诳、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做了这些,不但没有罪,还生无量的福,还会很快地证无上菩提。这个一般人不能理解,下边要解释的。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菩萨会变化各种的身语业,这个也是菩萨尸罗甚深殊胜的一种。下边都要广讲。「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由这个因缘,就是说由于变化身语两业,用各式各样的刑法恼害他的老百姓,而「安立有情毗柰耶中」,却使他们能够受持戒律。这是一种,后边要讲。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这个甚深一般人不能理解,但是极殊胜。他又示现种种本生事,过去生作了很多的事情,有些就是逼恼一部分的有情,而真正地摄受另外一部分有情,使他先对佛法生起深刻的清净信心,然后成熟他。这些是菩萨所学的尸罗,既甚深又殊胜。这个一般人就想象不到的,一般人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当然,这不是随便做的,我们讲菩萨戒的时候也讲了很多。
释曰:甚深殊胜中,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者,此中显示如是菩萨如是方便善巧功能,谓诸菩萨若如是知如是品类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以他心智了知彼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业当堕恶趣,我宁自往,必当脱彼,于彼现在虽加少苦,令彼未来多受安乐。是故菩萨譬如良医,以饶益心虽复杀之,而无少罪,多生其福;由多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等戒最为甚深。
假使菩萨「如是知」,真实地知道,「如是品类补特伽罗」,有这么一类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就要做这些不善的五无间等等事情,菩萨「以他心智」知道。就是说这样的菩萨纔能做,我们没有他心智,什么智都没有,糊里糊涂,那就不能随便做。这在菩萨戒里边都讲的,哪一些菩萨可以做,哪一些菩萨不能做。菩萨以他心智知道,这个有情于这些不善的五无间罪等等事情「将起加行」,快要做了,能不能阻止他呢?以他心智了知,知道他现在这个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没有其他的方便使他转变心意,你劝也劝不好,恐吓他也无效,无论怎么样的方式你叫他不做都不行了,他决定要做的。这个不是猜的了,是用他心智如实知道的。同时,「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知道他做了这个坏事之后,决定要从善趣退出,做不成人天了,要到地狱等恶趣受苦去了。「如是知已」,菩萨确实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生如是心」,就发这个心:「我作此业当堕恶道」,我要是把他杀掉,我当然要堕恶道去,「我宁自往,必当脱彼」,我宁可自己到恶道受苦,也要救他不到恶道去。「于彼现在虽加少苦,令彼未来多受安乐」,现在把他杀掉,虽然他有点苦,这个苦比他以后到地狱里受苦,那少得多,那是极轻微的。情愿使他现在受一点点苦,而使他将来不要受苦,多受安乐。这样心发起之后,「是故菩萨譬如良医」,好像是医生给病人开刀一样,把病人身体剖开来,好像是很残酷的,却是良医救人。同样,菩萨以饶益心把他杀掉,「而无少罪,多生其福」,不单没有罪,还有很大的福,不但有福,而且快证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要这么发心,不要说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能够转的,因爲恨他,就说他转不了了,把他杀掉再说,这个就不对。自己要发这个心,自己宁可代他受苦(杀掉他之后,当然自己要受苦),不是想「我杀掉他,我没有罪的,我还有很多福,还要证菩提的,我把他杀掉好了」。轻易地杀是不行的,要发这个心,情愿自己受苦,下地狱不怕,而要救度他。生起的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没有的话,你随便把人杀掉,你说「我行菩萨道」,那乱说,不可以。
菩萨戒里边详细地说了它的界限,哪些人可以做,哪些人还不能做的。初发心的人,像我们这些受过三坛大戒的,菩萨戒受了,你菩提心生了没有啊?要惭愧啦!菩提心都没生起来,而菩萨戒都受了,那你要做起来了,这个不能随便做。初发心菩萨该做的就做,对于那些得到清净意乐的高层次的菩萨所做的事情,我们只能发个愿,现在还不能随便做。菩萨戒里边这些讲得很多,可以去参考。
「如是等戒最为甚深」,这样的戒是最甚深,一般人难可思议。
又诸菩萨现起变化身语二业,当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道理,或作国王现作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毘奈耶中。变化自体名为变化,此中应说无厌足王化导善财童子等事。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如毘溼婆安呾罗等诸本生事。此中菩萨以其男女施婆罗门,皆是变化。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者,谓诸菩萨终不逼恼余实有情,摄受其余实有情故。如是亦名甚深殊胜。
「又诸菩萨现起变化身语二业,当知亦是甚深尸罗」,菩萨也可以变化。那就是高层次菩萨,像我们这些人变什么化呢?根本谈不上变化,你做杀人、放火的事情去饶益有情,怎么好做呢?他能够变化身语二业的,这亦是甚深的尸罗。
「由此道理」,下边举例,由这个道理,他可以做国王,现种种损恼有情的事,用种种残酷的刑法处理他的老百姓,而「安立有情毗奈耶中」,使他们受持戒法,不做坏事。
什么叫变化呢?「变化自体名为变化,此中应说无厌足王化导善财童子等事」,这里说应该举一个例,就是《华严经》里边所讲的无厌足王化导善财童子等事。大概的意思在《王疏》里边也说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到一个无厌足王统治的地方。听说这个无厌足王处罚他的老百姓非常残酷,油锅了,挖鼻子,挖耳朵了,刀山剑,用跟地狱里一样的酷刑去处罚他的老百姓。善财童子想,这么个恶王,算了,不要去参了,参他有啥意思呢?可是,空中就有个声音跟他说「你要去,这是个应当参的地方」。于是,他就去参学了。原来这个无厌足王所处罚的那些受苦老百姓是他变化出来的,不是真的有情,以这些变化的有情受种种苦,而使那些真正有情看了害怕,不敢做坏事,「安立毗奈耶中」,就是守法,规规矩矩。
这就是一种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你自己想嘛。你有这个能力就做,没有这个能力不要乱做。这个是一种。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佛过去很多的事迹——本生事。下边举一个例,「如毗湿婆安呾罗等诸本生事」,毗湿婆安呾罗是一个人,他过去行菩萨道时示现的事情。「此中菩萨以其男女施婆罗门,皆是变化」,他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婆罗门,受苦去。但是这个例子就是说这些男女是变化的,不是真的有情,真实有情呢他是要饶益的。
「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者,谓诸菩萨终不逼恼余实有情,摄受其余实有情故。如是亦名甚深殊胜。」恼害一些有情而真实摄受其他有情,这是什么意思呢?被恼害的有情是他变化出来的,而摄受的有情是真实的有情。他实际上还是摄受利益有情,并没有恼害有情。他所害的是变出来的,变把戏一样地变几个人,把他们杀掉、挖眼睛、挖鼻子等等,这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有情。而真实的有情看了就害怕了,坏事不做,将来不会到恶道去受苦,这是摄受真实有情。所以说菩萨绝不会逼恼这一部分真实的有情,而去救另一部分真实的有情。就是说为了救其他的有情,而逼害一部分乃至个别真实的有情,菩萨都不做的。他所逼恼的是假的、示现的。
所以说这个戒殊胜,一般人做不到。世间上说,只要对大多数人有利,少数人可以牺牲。菩萨不做的,不牺牲一个人,他只是变化出几人来做个样子给人家看看,这些就是菩萨的殊胜。
乙六 结
论曰: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
以上讲得很略,略略把四个殊胜说了,不是广讲,广讲那就多得不可说了。从这个地方看也可以看得出来,菩萨的尸罗是最殊胜的。
甲三 指余广说
论曰: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毘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释曰:如是四种略说差别,于毘奈耶瞿沙经中广说复有百千差别。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若分别来说,应当知道菩萨戒还有很多的差别可以说。「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我们这里讲菩萨戒主要是依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来说,其他的经也讲了很多,有无量差别,广讲起来就极多了。所举的例子就是毗奈耶藏所摄的一部经(《瞿沙方广经》),里边有一个瞿沙(瞿沙是人名,翻成汉字,叫妙音)。这个毗奈耶是菩萨藏摄的,属方广。「契经中说」,经里边说的。声闻的戒一般属于律藏;菩萨的戒一般是在经里边说的,像《梵网经》、《虚空藏经》等等,就把戒说在里头。所以说「方广契经中说」,方广契经里边讲了很多菩萨的律仪。这就是说其他地方还有广说的,这里只是略说它的殊胜。
「如是四种略说差别」,简单地说,有这四种殊胜。在毗奈耶藏摄的像《瞿沙方广经》等等这些大乘契经里边,「广说复有百千差别」,广说起来有成千上万差别。所以也不能说那么多,就略略地说了四种殊胜的差别。这是增上戒学。
增上心学分第八
甲一 标差别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释曰:为显增上心学殊胜,作此问答。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我们把增上戒的四种殊胜讲了,其余的百千差别殊胜,那当然要自己去看了,不能讲那么多。「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这个增上心学的殊胜有六种差别来说。这里先标了六种差别名字。
「为显增上心学殊胜,作此问答」,为了要显示增上心学殊胜,先来个问,而回答就把殊胜说出来。
增上心学是什么?前面讲过,再重复一下。增上心是静虑的异名,为什麽静虑叫增上心呢?《瑜伽师地论》十一卷云:「静虑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因为心清净这个殊胜的力量,增上的力量,可以如法地审虑,就是可以去正观。止就是定,定下来了,清净的心可以去观。本论的开头也讲了增上心学,说「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诸三摩地」,依止内心而学叫增上心学,体就是三摩地,主要就是那些静虑。这是增上心学的一个概念,要把他抓住,下边说殊胜的差别。
甲二 辨差别
乙一 所缘差别
论曰: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释曰:谓大乘法为所缘者,诸菩萨定缘于大乘,非声闻定。
所缘殊胜,「谓大乘法为所缘故」,大乘法是所缘的境。
「谓大乘法为所缘者,诸菩萨定缘于大乘,非声闻定。」菩萨的定缘大乘法,声闻的定不是缘大乘法的。所以所缘的法是大乘的,这是殊胜。
这个「大」字,世亲菩萨没有解释,我们参考无性菩萨的解释。什么叫大乘法呢?《无性释》云:「大乘法者,菩萨藏中所有甚深广大教等,声闻等定非所能缘。」「菩萨藏」就是菩萨的三藏,里边所有甚深广大教,声闻等定不能缘,缘不到的。所以说所缘殊胜,所缘的不一样。菩萨所缘的是那些殊胜广大的大乘法,声闻的定缘不到,菩萨纔能缘。这是所缘差别。
乙二 种种差别
论曰: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释曰:大乘光明、集福定王等者,显如是等诸三摩地种种差别。唯大乘有,声闻乘等一种亦无。
「种种差别者,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这里举了四个殊胜定的名字。这样的定(三摩地)各式各样,无量无数,种种差别,声闻没有这些。
「大乘光明、集福定王等者,显如是等诸三摩地差别」,这些三摩地有种种的差别。「唯大乘有,声闻乘等一种亦无」,这些各式各样的定,大乘里边有,声闻乘一种也没有。不仅一种也没有,无性菩萨说「尚不闻名,何况能得」,声闻乘里边连这些菩萨的殊胜定名字都没有听到过。我们还听到了,我们不是声闻乘,该是要行菩萨道的。
什么叫大乘光明等等呢?《成唯识论》说:「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这个定的光明,智慧的光明,把大乘的教理行果都能够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他可以自在地积集无边的福德,其自在性跟国王一样。国王有力量,可以自在,没有人能跟他比的。这个集福定王能够集福德自在,跟王的势力一样,没有人可跟他比,这叫集福王定。怎样叫「贤守定」呢?「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世出世间的一切好的法都能够守住。什么叫「健行定」呢?「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健行,有能力的人,这个是佛菩萨那些大有能力的人纔能修的定,就是说这些定是极高的。
还有的注解就把这个地位分一分:大乘光明定,初地到三地修的;集福王定,四地到七地修的;贤守定,八地到九地修的;健行定,十地修的,那最高的。
这些种类的定,声闻是没有的,一种也没有,甚至连名字都听不到。这是一种,种种差别。
乙三 对治差别
论曰: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麤重故。
释曰:缘总法智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麤楔。住本识中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麤;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义。
「缘总法智对治一切障碍而住」,以一切法总相缘智对治一切障碍。这个话还不清楚,什么叫「一切法总相缘智」呢?《无性释》云:「无分别智所缘真如,是一切法共相所显,故说此智名总相缘。」就是说无分别智所缘的是一切法最大的共相,就是真如,这是总相。「定能发此能对治智,亦名对治」,这个定能够生出能对治的智慧来,所以这个定也叫对治。用这个智慧来对治那些障(粗重的障),所以能生这个智慧的定也叫对治。它怎么对治呢?「圣道微妙故如细楔,所治种子其性粗重故如粗楔。」这是木匠的事情,一个小缝隙孔里边,木匠用细楔子塞进去顶开小缝隙孔,把里边的那个粗楔取出,这叫以楔出楔。这个道理在佛经里边经常用,就是说,用这个对治智(相当于细楔)把阿赖耶识中的粗重(相当于粗楔)一点一点去掉。去掉之后,对治的法也不要了;否则,细的塞在里边,那又塞住了。就像《金刚经》说的「如筏喻者」:你过了河,这个船也不要了;把船又背起了,那又成了个累赘。所以这里说「如以细楔除去粗楔」。
「住本识中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麤」,阿赖耶识里边杂染法熏习的种子叫粗的,就像那些粗楔。「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义」,对治道微细,能够把粗重的那些烦恼种子除掉,叫以楔除楔,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对治道这个细的楔,粗重的种子也除不掉;但是除掉之后,这个细的楔还是要拿掉,不要把细的楔塞在这个洞洞里边,又塞住了。
这是对治差别。缘一切法的总相智就是无分别智,可以把那些阿赖耶识里的烦恼种子去除。
乙四 堪能差别
论曰: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释曰:由有堪能住静虑乐,随有饶益诸有情处,即往彼生,不退静虑;诸声闻等无如是事。
这是说他的堪能性。他在定中现法乐住,看到哪里有需要饶益的有情,他就到哪里去受生,但「不退静虑」,没有出定,就在定里边去投生,作饶益有情事去了。这些,声闻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一种殊胜。
乙五 引发差别
论曰: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释曰:由此静虑引发神通,一切世界皆无障碍。
菩萨的静虑所引发的神通,于十方世界皆无障碍。这种没有障碍的神通,声闻缘觉是做不到的。
乙六 作业差别
丙一 引发神通业
论曰: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辨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释曰:作业差别,谓发神通所作事业。此中能动一切世界,故名振动。即彼炽然,故名炽然。言遍满者,应知即是光明普照。言显示者,由此威力,令无所能余有情类欻然能见无量世界,及见其余佛菩萨等。言转变者,应知转变一切地等令成水等。言往来者,谓一剎那普能往还无量世界。言卷舒者,谓卷十方无量世界入一极微,极微不增;舒一极微包于十方无量世界,世界不减。一切色像皆入身中者,谓身中现无量种种一切事业。所往同类者,谓如往诣三十三天,色像言音与彼同类,为化彼故;往一切处亦复如是。显谓显现;隐谓隐藏。所作自在者,如变魔王作佛身等。伏他神通者,谓能映蔽一切神通。于请问者施以辩才,故名施辩;于听闻者施念施乐,令得定故,名施念乐。放大光明者,为欲召集远住他方世界菩萨。引发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说大神通故。如是一切声闻所无,是故殊胜。
这是作业差别,就是以发大的神通来做一切事情。下边的注解讲得比较多的,我们就念一下。
「作业差别,谓发神通所作事业」,作业差别,就是说以神通来做那些事情。
「此中能动一切世界,故名振动」,是十方一切世界,不是一个小地方,十方世界都能振动。
「即彼炽然,故名炽然」,就在振动的时候,这个力量很大,叫炽然。这是一个解释,《王疏》有另一个解释。「依定自在,身上发火,身下注水」,依这个定的自在力量,上身起火,下身注水;或者反过来,「身下发火,身上注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入火界定的时候,整个身体洞然大火,「遍诸身分,出种种焰」,整个身上出各式各样火焰,颜色有「青黄赤白红紫碧绿」,还有「颇胝迦色」(颇胝迦:水晶),各式各样的颜色。举身大火洞然,发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个叫炽然。
「言遍满者,应知即是光明普照」,遍满,光明遍照一切。
「言显示者,由此威力,令无所能余有情类欻然能见无量世界,及见其余佛菩萨等」,由定的威力能令没有能力的其他有情突然之间可以看到无量世界和里边的诸佛菩萨。这是由定的力量加持他可以看到。
「言转变者,应知转变一切地等令成水等」,把地变成水,石头变成金子、七宝等等,这是转变。
「言往来者,谓一刹那普能往还无量世界」,一刹那之间,无量世界可以打个转转,去了又回来。极乐世界里边也有这个情况。
「言卷舒者,谓卷十方无量世界入一极微,微尘不增」,「卷」就是收缩,把十方的世界缩到一个微尘里边,这个微尘并没有变大一点点。「舒一极微包于十方无量世界,世界不减」,把一个微尘扩大到把十方世界都包进去,世界却并没有缩小一点点。这就是说大小差别是假的,得了神通之后就可以自在变化。
「一切色像皆入身中者,谓身中现无量种种一切事业」,自己身里边可以现无量种种一切事业,都可以在身体现出来。
「所往同类者,谓如往诣三十三天,色像言音与彼同类,为化彼故;往一切处亦复如是。」你要去教化众生的时候,随你到哪里,你自己身体的样子、说的话,都跟他们的一模一样,就像他们里边的天人一样。「为化彼故」,为化度他。如果你现了一个很怪的像,人家不习惯,不跟你多说话,不听你的话。或者你说的不是三十三天的话,而是其他地方的话,他们听不懂。就像我们到温州去,跟他说了半天,他说了一句话:听不懂!好了,什么都搞不成,那就化不了。到三十三天去如此,到其他地方去也是这样,现的像,说的话,都跟他们是同样的,就可以化度了。
「显谓显现,隐谓隐藏」,或者显出来,或者隐起来,这个都自在。
「所作自在者,如变魔王作佛身等」,所做自在,可以把魔王变成佛。魔是魔,佛是佛,两个绝对相反的,却可以把他变成佛的样子,这就是所作自在。
「伏他神通者,谓能映蔽一切神通」,其他人的神通,都可以把它遮掉,佛的神通降伏一切,菩萨的神通也可以降伏一切外道的神通。佛跟外道斗法,舍利弗跟外道斗法,这些斗法在一些经里边讲得很多。外道也显神通,但是佛菩萨的神通胜过他,把他的神通就映蔽了。
「于请问者施以辩才,故名施辩」,什么叫施辩呢?对来请问的人,你把辩才施给他,叫施辩。「于听闻者施念施乐,令得定故,名施念乐」,来听闻正法的人,你布施他念,布施他乐。他有正念,有轻安乐,这样就可以得定。「令得定故」,为了使他得定,就用神通力量加持他,使他有念有乐,所以叫「施念乐」。
「放大光明者,为欲召集远住他方世界菩萨」,这个佛经上也有的,佛要说法的时候,先放大光明。放光干什么呢?惊动远住他方世界的菩萨,叫他们一起来参加法会。菩萨也有这个堪能,他的定殊胜,可以放大光明。
「引发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说大神通故。如是一切声闻所无,是故殊胜。」这是总结。菩萨的定可以引发这些大的神通,而声闻的定是没有这个堪能性,没有这些能力。所以说菩萨的定殊胜。(第三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