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 引发难行业
丁一 正明十种难行
论曰: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祕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释曰:如说菩萨修诸难行,此中何等名为难行?一切难行十种所显。于中不离不染难行者,不弃舍故名为不离,谓于生死不全舍离,亦不染污,此甚为难。余九难行,其义易了。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这是讲十种难行。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他不求自乐,要求饶益一切众生而愿意成佛,这是很难做到的。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处在生死里边修菩萨道,受饥渴寒热等等众多的苦而不退。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一切有情虽然对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菩萨也不舍弃,还是要度他。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即使是敌对冤家,他还是要饶益。这是很难做的,一般人做不到。对怨家不报已经是很稀有了,还要饶益他,这是不可想象。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生在世间,却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世法之所染污。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大乘法里边那些广大甚深的法,例如微妙稀有的神通之类,虽然还不能解了,但是能够生极大的信心,不动摇。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声闻乘只求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呢,他们就不管了,而菩萨要通达两个,一个补特伽罗无我,再一个法无我。「具能通达」,都要通达,这是困难的事情。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佛说的话,有些是秘密的,不是从表面上就能理解的。「能随觉故」,能够把佛所说的秘密的意思领会到,就像禅机一样,不是从文字上能解的,他能够领会,这些事也是不容易。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不舍生死,同时在生死里也不染污,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义利行故」,要这样的事情,他发心要去修这个加行,这是很困难。
「如说菩萨修诸难行,此中何等名为难行?一切难行,十种所显」,这里分了十种来展示。他只解释了一种,「于中不离不染难行者,不弃舍故名为不离,谓于生死不全舍离,亦不染污。」我们前面说过,大乘要悲心不住涅槃,智慧又不住生死,无住涅槃。有悲心又有智慧,悲心不舍生死,要在生死里边度众生。「不全舍离」,就是说不是全部舍离,还要来这里受生;但是他不染污,生死中染污的那一部分已舍掉了。所以,既不舍生死,又不随生死染污,这是极难的。其余九个难行「其义易了」,好懂就不解释了。
丁二 广辨随觉难行
戊一 约六度释
论曰: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祕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
释曰:为显祕密言词意趣故为此问。如经言者,总答前问,后当别释。
佛说的一些秘密话,他能随觉,能够把佛的秘密意思领悟到。
先讲提问缘由,后总答。「如经言」,这是个总的回答,经里怎么说呢?下边就引了很多来解释。
论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菩萨怎么行布施呢?他说菩萨没有少少的布施。不布施,连一点也不布施,怎么叫惠施呢?看似不通,这个是秘密的。虽然没有少少的布施,但是已在十方的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了,在十方的世界,无量的世界,大大地行惠施26。这就是「能行惠施」。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什麽叫菩萨欢喜行布施呢?就是说菩萨于一切布施都没有欲乐心。这个不是反的吗?下边会讲到,他就是不味著,对布施不贪著。这个叫没有欲乐,并不是不布施。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怎么叫菩萨布施当中起深刻的信解呢?他不相信佛的话而行布施。这个意思也是不好懂。世亲菩萨注解里说,他已证到布施的法性,不需要人家的劝说,他自己就能布施,是这个意思。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怎么叫菩萨在布施中自行策励呢?策励,就是精进。他说惠施中不要策励,自己不策励,那就说他的布施能任运自在,不要人家劝,也不要自己作意策励,他自己随时随地都会布施。所以这话不能随字面讲。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什麽叫菩萨欢喜布施呢?菩萨不会只有暂时的、少量的布施。这是反过来说,意思就是他会常时地、大量地布施。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这一个是双关话,后面要讲。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这也是双关话,后头有解释。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菩萨的布施,怎么样纔叫究竟呢?不住究竟就是究竟。这又是个不好懂的话。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怎麽布施纔叫自在呢?菩萨布施的时候不自在。这也是个不好懂的话,下边要讲。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什麽叫菩萨布施没有穷尽呢?不住无尽就是施无尽。这也是不好懂的话。
这就是说不能依字面来讲,要透过表面了知内在的密意,这个叫随觉难行。
「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同布施,另外五度,从戒开始一直到般若波罗蜜多为止,也是这样,跟布施一样的说法。
下边世亲菩萨把这个事情打开讲,也讲了不少。
释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是故彼施即是己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乐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不乐修行味著等施,但乐修行菩萨净施。言味著者,意说贪染,或有余处名来求施。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等者,谓诸菩萨自得施心而行惠施,不藉他缘。云何菩萨于施策励等者,谓诸菩萨性自能施,悭悋断故,不待他策,亦不自策,任运能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于施耽乐等者,谓诸菩萨常行施故,无暂时施;一切施故,无少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等者,谓诸菩萨依定行施,即是离欲而行施义。言娑洛者,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离流散想,依定行施,故成广大。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是故彼施即是己施」,菩萨把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没有自他分别,他的布施就是我的布施,「是此意趣」,能行惠施的意趣就是这个。这个「无少所施」表示不是少少的布施,而是大量的布施,世亲菩萨的解释为不是少的施,是大的施。我们也可以领会到,既然菩萨把一切有情摄为自体,那还有什么施不施的问题呢?你要施给人家叫施,既然是自己给自己,怎麽叫施呢?那么其他人的布施就是自己的布施,因爲他就是自己。所以就谈不上施。这个也可以体会。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不乐修行味著等施」,他不欢喜贪著这个施,他不执著那个施,「但乐修行菩萨净施」,就是三轮体空的施。真正的乐于布施,就是不贪著那个乐而不断地做布施,能够体会到三轮体空。「言味著者,意说贪染」,所谓味著布施,就是说贪著这个布施,贪施有功德或者它怎麽好。「或有余处名来求施」,其他地方不说「味著」,而说「来求施」。来求施就是人家来求,《无性释》里边也写了这个,他说「于来求施」,人家来求施,「当施我施,先施我施,此等一切,皆无欲乐」,人家来求布施,他很高兴,他想求布施,最好人家来求,求的时候,「我要给他,是我给他的」;或者有很多人要布施,「我先布施」等等。这还是贪著,跟前面味著的意思差不多。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等者,谓诸菩萨自得施心而行惠施,不藉他缘」,自己证得法性,布施功德自己知道,依他自己的证德而自然地布施,不需要佛再劝,这叫「不藉他缘」,并不一定要信佛的话纔行布施,他自发地能布施,这叫「深生信解」。论文「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很矛盾,实际上证到了法性,他自己也懂了,就不一定要人家说。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等者,谓诸菩萨性自能施」,他不要策励,他证到法性,自己能够布施。什么原因呢?「悭吝断故」,布施的障碍——悭吝,断掉了,障碍没有了,他自然就行布施。「不待他策,亦不自策,任运能施,是此意趣」,不要人家劝,也不要自己鼓励,任运地、自然地能布施,就是这个意思。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等者,谓诸菩萨常行施故,无暂时施;一切施故,无少所施。」他说没有暂时施,也没有少施。反过来,不是暂时施,是常行施,不断地施;不是少施,是广大施,一切都施。世亲菩萨的意思,「无少所施」,就是反过来,对一切都施。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等者,谓诸菩萨依定行施,即是离欲而行施义」,离欲了,这个施就广大了,依靠定来施,已经解脱那些障碍,离开贪欲等,这个施就广大了,没有执著。无著菩萨原文说「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什么叫娑洛?「言娑洛者,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娑洛」是印度话,表面上说是「坚实」,但秘密的涵义是「流散」,现在我们是取流散之密意。「离娑洛想」,离开了流散,那就是入定。心不流散,就定在一个地方,就入定了,并不是离开坚实,这里取的是密义。「离流散想,依定行施,故成广大」,离开了流散,就是入定了,依定来行布施,当然广大。定可以成就一切广大事情,三摩地的力量是极大的。
云何菩萨其施淸净等者,谓诸菩萨拔除悭足而行惠施。殟波陀者,显目生起,密诠拔足;波陀名足,殟名为拔。今取密义,拔除悭足,令面倾覆而行惠施,是故说名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等者,谓诸菩萨不住究竟无余涅槃如声闻等,是故究竟常能行施。云何菩萨其施自在等者,谓诸菩萨令施等障不得自在而行惠施,令所治障不自在故,施得自在。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谓诸菩萨不住涅槃,常行惠施。此中无尽,意取涅槃,不同声闻住涅槃故,其施无尽。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等者,谓诸菩萨拔除悭足而行惠施」,菩萨怎样布施纔清净呢?「若诸菩萨殟波陀悭」,「殟波陀者,显目生起,密诠拔足;波陀名足,殟名为拔」,殟波陀,这是印度话,表面意思是生起。生起悭,这样布施怎么清净呢?生起悭吝么布施就清净,这话是反的。「密诠拔足」,它秘密的意思:把脚根子都拔掉了。「波陀名足,殟名爲拔」,把脚根子拔掉了。「今取密义,拔除悭足,令面倾覆而行惠施,是故说名殟波陀悭」,这里采用它秘密的意思,就是把「悭」这个足根都拔掉,连根拔掉,悭一点也没有了,这样的布施当然是清净的。他脚没有,他脸朝下,倒在地下,那就是毫无顾虑地布施。这个就是取密义,是把悭吝的根子都拔掉,这样的布施当然是清净的。当然了,这些话你不注解一番,就会想到反面去,所以说要「随觉」。佛说的话,你要有智慧,能知道佛的秘密含义在哪里。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等者,谓诸菩萨不住究竟无余涅槃如声闻等,是故究竟常能行施。」这第二个「究竟」是指声闻的无余涅槃。菩萨的布施怎样能究竟呢?就是说你不住在声闻无余涅槃,那就无限期地布施。如果住于涅槃,他就到此爲止,不布施了,那也就布施不究竟。菩萨不住声闻的无余涅槃,他永远地任运地布施,他的施纔是究竟。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等者,谓诸菩萨令施等障不得自在,而行惠施」,菩萨的施怎么自在呢?论文说是「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什么不自在呢?令布施的障碍不自在,那就是布施自在了。所以说,「不自在转」是指布施的障碍不自在,这个意思要转个弯纔体会到。「令所治障不自在故,施得自在」,施、戒或者忍辱的那些障不得自在,障不自在,那麽施、戒、忍就自在了。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谓诸菩萨不住涅槃常行惠施」,什么叫菩萨的施没有穷尽呢?菩萨不住在声闻的无余涅槃里边,他就可以恒常地布施。「此中无尽,意取涅槃,不同声闻住涅槃故,其施无尽。」第二个「无尽」是指声闻的涅槃。声闻住在涅槃里,灰身泯智,什么都不干。菩萨不住在那个涅槃里,所以他的布施永远不会休止。
以上是随觉难行。佛说的一些秘密话,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取意,要从秘密的地方纔能领会到。为什么我们不听那些只依靠自己看看佛经的呢?你有那么大的智慧吗?佛说的秘密言词,你能够体会到吗?就要靠传承。传承,师师相承下来的。最高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传承怎么传下来的?他的秘密、意趣,都保持的,能够全面领会的。你自己看书,谁敢保证你领会了佛的真义或是领会到一边去了?所以说自己看书,没有传承的,你讲经别人不听的,就怕你搞错。
前面从六度来说这个秘密言词,下边从十恶业道来说。
戊二 约十恶释
论曰: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什么叫杀生?杀生是菩萨性戒,菩萨不能杀,他杀什么?众生的生死流转,把它断掉。众生不是在三界里流转受生吗?你把它断掉,令他不生,不生就是杀生。这个「能杀生」好,度脱众生出生死。
「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这里「取」的对象是「有情」,并没人把有情送给菩萨,菩萨自己把他摄取过来教化。印顺法师就说得更明显一些,他说外道、魔的眷属根本不听你话,他也不会送给你去教化,但是菩萨把他们摄受过来,作自己的眷属,慢慢教化,进入佛门。这看起来象是不与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与取,这是度众生的一个方便。
「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什麽叫欲邪行呢?这个菩萨知道一切五欲是邪的,知道它是邪而修正行,这个叫「欲邪行」。
「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什么叫妄语呢?这个本来是妄语,你说它是妄语,这个就把它变正语了。把真的拿出来,这个叫「能妄语」27。
「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这又是双关语,下边讲。
「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绮语是说一些无意义的话。菩萨的「绮语」是「正说法」,说正法。「品类差别」,各式各样的,他说了很多,有很多文字上或意义上的修饰,好像是绮语,有一点点相像。这就说是菩萨的「绮语」。
「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菩萨有「贪欲」,怎麽讲呢?这是讲增上心学,最高的静虑,是佛的静虑——金刚喻定。他不断地要求自己证到最高的静虑,这是「贪欲」,大贪。这个贪是善法欲,是好的,不是五欲的贪。菩萨也有贪,是好的贪,这个贪很大,佛的静虑他要证到。
「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什么叫嗔恚呢?他的心对一切烦恼都要恨,要消灭它,这个叫嗔恚。
「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就像世亲菩萨说的,遍计所执都是邪的,菩萨能够如实了知,这叫「能邪见」。实际上是把邪的看透了,他把邪的东西已经看穿了,如实而见,把遍计所执的不如法的邪的都扫除了。下边世亲菩萨广讲。
释曰: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生等者。此中显彼所说意趣。云何欲邪行者,谓知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云何贝戍尼者,此贝戍尼,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贝者表胜,戍者表空,尼者表常。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者,此波鲁师,显目麤恶语,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住。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善安住所知彼岸,是到所知彼岸住义。云何能邪见等者,谓色等中如实观见遍行邪性,即是于彼依他起中,如实观见遍计所执是邪性义。于十不善业道文中,余义易了。
「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生等者。」这是经里的话,怎麽佛菩萨会杀生呢?「此中显彼所说意趣」,所谓「杀生」,就是把众生的生死流转断掉。众生生死流转就是死此生彼,不断地生;他把这个断掉,不生了,就叫杀生。
「云何欲邪行者,谓知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知道一切五欲都是邪的,他就不做那些邪的事情,这叫「欲邪行」。
「云何贝戍尼者,此贝戍尼,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贝戍尼」是印度话,表面上看,它的意思是离间语。秘密的意思是常胜空。「贝」表示胜,「戍」表示空,「尼」表示常,现在我们就取它的密义。就是说什么叫离间语呢?你能够常住在最胜的空里边,这叫做离间语。这是取其密意,实际上不是离间语。
「云何波鲁师者,此波鲁师,显目麤恶语,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住。」波鲁师也是印度话。「显」就是表面上,「目」就是指。「波鲁师」,表面上是指粗恶语,秘密的意思是「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示住,住在彼岸,叫波鲁师。「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善安住所知彼岸,是到所知彼岸住义。」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取表面的意思,要取秘密意思。什么叫粗恶语呢?密意上讲,你能够安住在这个彼岸,就是叫「粗恶语」。什么叫彼岸呢?《无性释》说是一切智。佛就善于安住在一切智之中,菩萨也住在这个彼岸里边,跟佛一样,住在一切智里边,那就叫「粗恶语」,这并不是真的粗恶语。
「云何能邪见等者,谓色等中如实观见遍行邪性,即是于彼依他起中,如实观见遍计所执是邪性义。」知道在依他起上生起的遍计所执是邪的、不正的、没有实在的,这个见叫「能邪见」。
「于十不善业道文中,余义易了。」世亲菩萨解释了这些,其他的好懂,他就不讲了。
我们参考一下《无性释》。什么叫无上静虑?就是说菩萨是有「贪欲」,这是什么贪欲呢?「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这静虑是佛有的静虑,叫无上静虑。
什么叫嗔恚呢?「心能正嗔害一切烦恼」。什么嗔害?「已灭已断,是嗔害义」,无性菩萨说,嗔害两个字表示已经把一切烦恼灭掉了、断掉了,这就是嗔害的意思,这就是嗔心。他不是真的起嗔心,而是把烦恼灭掉,断掉了。
什么叫邪见呢?「见一切虚妄分别邪乱为性」,他见到遍计所执的一切虚妄分别都是邪乱的。「为性」,它的性是这样的。这个就叫邪见,意思是反过来的。
什麽叫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者,断是杀义」,把众生的生死流转断掉,这「断」就是「杀」的意思。
什麽叫不与取?「无有与者自然摄取者,是无他求自摄益义。」众生并没来求你度,而你把他摄受过来,这好像是不与取,他没有求你,你把他拉过来,不与取。实际上是度他。
什麽叫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者,谓如实知若境界欲若分别欲,唯是邪乱。」这就是说,知道这些欲邪行都是邪乱的,这叫欲邪行。
什么叫妄语呢?「说妄为妄,故名为妄语。」他指出妄语是妄语,这个就叫所谓的「妄语」。这不是那种骗人的妄语,而是把妄语戳穿了,说它是妄语。
这是无性菩萨的注解,这两个兜起来,意思就完整一些。
下面从「甚深佛法」来解说随觉难行。「甚深佛法」里边也有很多不好懂的,就是反面说的话。这是要参的,跟禅宗一样要参,无著菩萨把它提出来。要领会佛的原意是很难的,十个难行之一。
戊三 约甚深佛法释
论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什么叫甚深佛法呢?这里要解释。
「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常住的法是佛法,法身是常住的。这个还好解。
「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断灭法是佛法。这就奇怪了,佛法中道,不断也不常。前边说常,法身常,我们领会了;这里怎么说佛法又断呢?「一切障永断灭故」,在佛法里边,烦恼障、所知障全部都断灭。从断障那方面说,佛法是断灭法;从法身常住那方面说,佛法是常住法。表面上看,一个常一个断,都不是中道,但却是这样的,又是常法又是断法,它是有所指的。哪一个是常的,哪一个是断的,不能笼统地说。假使你不是从断障的这一方面说,说佛法是断灭法,那你就搞错了。
「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佛法证到无生,怎么又有生起法呢?「以变化身现生起故」,佛的三身里边有变化身,不断地在十方世界生起来度众生。生起法,是从变化身来说的。
「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我们说「无智亦无得」,怎么有所得呢?「有所得」又怎么是佛法呢?「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能对治的佛法也有八万四千,这个都是有的,所以说是有所得法,并不是没有。没有,你怎么对治呢?烦恼怎么断呢?正是有这些对治法,纔可以断众生烦恼,纔能证菩提。
「又有贪法是诸佛法」,佛法是无贪的,你怎么说有贪是佛法呢?「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他发愿把一切有贪的有情摄为自体,要度他,这个叫「有贪法是诸佛法」。
「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同样,又把有嗔的有情、有痴的有情、异生法(异生,就是没有见道的有情),都摄为自体,使他们慢慢地修行。这就是它的密义。
像这样的话,佛经里很多。有些特殊的修法,都是这一类的表述。这是佛的秘密法,你搞错就完了。很多人不该知道高级法的,不要强求。一强求,条件不够,甘露变毒药。我们经常用这个比喻:孔雀吃了毒物,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漂亮了;乌鸦说「我也要长得漂亮一些」,也来吃,一吃,死了。所以说,不是那个机,就不要乱用药。佛身跟其他人不一样,他害病,耆婆童子给他开的药很重。提婆达多他自己要称佛,有一次生病,他要开跟佛一样的药,结果吃了几乎死掉。所以,自己要量力而行,非机的不但不能修,知也不能知道,不应跟他说。
「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没有染污的是佛法,真如证到了,圆满了,一切障垢不能染污。这是清净,所谓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没有染污的。
「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菩萨、佛要示现在世间上,到处示现受生,而世间法却不能染污他。
「是故说名甚深佛法」,以上所说的叫甚深佛法。
释曰:复有余处契经说言,谓常住法是诸佛法,广说乃至又无污法是诸佛法。此中意趣今当显示。谓佛法身体是常住故,说此法为常住法。断灭法者,所有障垢悉皆断灭,由此义故,即说此法为断灭法。有所得法是佛法者,有情诸行八万四千及彼对治皆有可得,故说此法名有所得。无染法者,清净真如,一切障垢所不能染,故说此法名无染法。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复有余处契经说言」,其他经里也说了很多秘密的意思。「谓常住法是诸佛法,广说乃至又无污法是诸佛法」,无著菩萨说这是些秘密的话。
「谓佛法身体是常住」,佛法是中道,怎么常、断呢?佛的法身是常的,所以说是常住法。断灭法呢?所有障垢(烦恼习气、所知障)全部断灭,从这个意思来说是断灭法。
「有所得法是佛法者,有情诸行八万四千及彼对治皆有可得,故说此法名有所得。」有情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的染污行,彼之对治法也有八万四千可得。如果不可得的话,你怎么对治呢?「故说此法名有所得」。这是从缘起上说,就性空而言当然是无所得。
其他的好懂就不说了。这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的。《无性释》自己去看。
丙三 引发四种业
论曰: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释曰:前所未说作业差别,今于此中复显菩萨等持作业。谓诸菩萨依三摩地能修一切波罗蜜多;又依此定能善成熟一切有情,发神通等种种方便,引诸有情入正法故;又由此力能善清净一切佛土,心得自在,随欲能成金银等宝诸佛土故;又由此力,能正修集一切佛法。是三摩地作业差别。
前边说了六种差别,下边四种是属于菩萨增上心的作业差别。哪四种呢?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还有引发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佛法。
「前所未说作业差别」,还有一些作业差别前面没有说到的,所以「今于此中复显菩萨等持作业」。菩萨等持,即菩萨定,所作的事业还有这四种。
「谓诸菩萨依三摩地,能修一切波罗蜜多」,依三摩地可以修一切到彼岸。
「又依此定,能善成熟一切有情,发神通等种种方便,引诸有情入正法故」,依定来修能够成熟一切有情。定中力量大,你入了定可以发神通,以神通来度众生更快,方便更多。
有一个国王,他出家了。有一天,有消息来报,邻国打进来了。他是国王,他动念头了,他想告假回去打仗,把敌人赶出去。他师父就说:「噢,你要回去呀,今天晚上好好休息吧!」就给他休息。休息时候,他师父就以神通加持,那个国王就梦见自己回去了,也整顿部队跟敌人打,打了几个回合,输掉了,给绑起来要砍头。正绑到刑场上要砍头的时候,他大叫救命。这个师父么就来了:「哎,你喊什么?」他说自己做了个恶梦。师父就叫他不要回去,他就不去了。这是神通教化,力量就大了。你劝他不要去,恐怕劝不进。我们这里很多人要告假,去了去了。你劝吧,劝不了。你有神通,就试试看,可以试了;没有麽,只好随他去了,没办法。
「又由此力,能善清净一切佛土,心得自在,随欲能成金银等宝诸佛土故」,又靠这个定力,能够清净一切佛土。菩萨要庄严佛土,就要修很多菩萨道,这个静虑是一个大的成分,因为菩萨得了殊胜的定,就可以「心得自在」,要遍地是金、银、琉璃等等宝,都可以随欲而现,庄严国土就成功了。没有定的话,那就庄严不了。
「又由此力,能正修集一切佛法。」由定的力量能够引生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十八不共法等等佛的一切功德。只有佛有的最殊胜的法,都是靠三摩地力量生起来。这就是菩萨的等持——增上心,有这些作业差别。
前面说了六种差别,其中第六种作业差别,先是说了引发神通业和引发难行业,这里又补充了引发四种业。到此为止,增上心学已经讲完。下边是增上慧学。戒定慧,这是一套:讲了戒之后就讲定,讲了定之后就讲慧。
增上慧学分第九
甲一 安立相
乙一 标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释曰:今正至说增上慧时,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此复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希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此智因,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增上心的殊胜说好了,增上慧的殊胜怎么知道呢?
「谓无分别智」,这个增上慧,以无分别智为中心。「若自性……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这些名目后边都要讲。这是总的提纲,说了一下,下边分科讲。这些就是无分别智(增上慧殊胜)的内容。我们把世亲菩萨的解释说一下。
「释曰:今正至说增上慧时」,现在正是要说到增上慧的时候。「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无分别智叫增上慧。这个无分别智又分三种。
「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一是加行的无分别智,它的体是什么呢?寻思的慧。没有得到根本无分别智之前修的加行,要靠寻思。有人说无分别智是无分别的,它的果是无分别的,因也是无分别的,应当不思善、不思恶,什麽都不想,无分别智就来了。错了,无分别智要从加行的寻思慧来,要寻要思。怎么比喻呢?两块木头摩擦。「摩擦」代表有分别,有能分别的,有所分别的。能所互相摩擦,摩擦到后来发热,再热,就起火,起了火之后,把这两块木头都烧掉。能观的、所观的也一样,最后都没有了,能所就没有了,留下了无分别智。所以无分别智从有分别而来。
很多人这样说:无分别智是果,加行是因,果是无分别,因当然要无分别了。于是就说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不要动;这样修,无分别智来了。糟糕了!你这样子修,得到的是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定。如果修成功了,生到无想天,五百大劫,享受过之后掉下来,一般是到恶道去,最起码畜生道,因爲他思想不用,钝掉了,其他的恶没有做,就是个愚痴,就够他做畜生去。如果其他的那些烦恼还重,连畜生道还保不了,这就更糟糕了。他就搞错了这一点:加行的无分别智是寻思慧,要分别的。寻思就是要分别。
「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这是真正证到真如的那个慧,那是无分别的。
「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起作用的慧,起什么作用呢?观察一切缘起法,观察它的因果如何,对人说法用的。这个又是有分别的。
「此中希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加行无分别智是希求,要求得到无分别智,要加功用行。有所希求,是第一个增上慧。增上慧有三个,这是第一个增上慧,就是加行的无分别智。这个慧是有希求的,有分别。
「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内证的那是没有能所,也无相,没有分别,这纔是根本的无分别智,第二个增上慧。
「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摄持一切因果的等等。后得的无分别慧就是第三个增上慧。
「今且成立无分别智」,在这三个里边,先成立无分别智,爲什麽?「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因为无分别智通因通果。什么叫通因通果?「其寻思智是此智因」,无分别智的因就是寻思慧(起寻思的那个加行),就是加行无分别智;「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无分别智的果就是无分别后得智。这里把无分别智讲清楚了,它的因、它的果都包在里头。「所以成此兼成余二」,说了无分别智,因果都带起,就三个慧都在里边了。那说起来就容易了。所以,这里先重点成立无分别智。
乙二 释
丙一 略释自性
论曰: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离五种相以为自性」,无分别智以什么为自性呢?这个没办法直接说,只能以间接方式说:不是这五个相,把这五个相除开就是无分别智。至于它自己是什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说出来的话就是错的,说不出来的。把跟它相似的这五种相都简除,余下的就是无分别智。哪五个相呢?
「一离无作意」,你说无分别智没有作意的,不作意是不是无分别智呢?不是,「要离无作意」。
「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有寻有伺地,学过《俱舍》的就知道,欲界到初禅都是有寻有伺,中间定无寻有伺,第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离过有寻有伺地」,就是说二禅以上的无寻无伺地,也不是无分别智。
「三离受想灭寂静故」,受想灭寂静就是灭尽定,什么都不想,没有分别了,这个灭尽定是不是无分别智呢?也不是。
「四离色自性故」,你说无分别智都不是这些,跟色法一样的,是不是呢?色法是色法,这是木头一类的顽愚的东西,你怎么说是无分别智呢!也不是。
「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真义,如果计度分别它,既然有计度分别,那也不是无分别智。
「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把这五个相都离掉,纔是无分别智。直接是拿不出来,把该遮掉的遮掉,就间接地显出那个无分别智。这个要用遮诠,不能用表诠,直接表是表达不出来的。假使一共六个人,从里面找个人,五个人都不是,那么肯定是第六个。无分别智到底是什么东西?却也说不出来,只能通过简除不是无分别智的那些东西来了解它。
释曰:且应先说无分别智所有自性。此中体相,说名自性,谓诸菩萨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离五相者,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睡醉闷等应成无分别智。若过有寻有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应成无分别智,若如是者,世间应得无分别智。若想受灭等位中,心心法不转是无分别智,灭定等位无有心故,智应不成。若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智,如彼诸色顽钝无思,此智应成顽钝无思;复有余义,若如色性,智不应成。若于真义异计度转,无分别智应有分别,谓分别言此是真义。若智远离如是五相,于真义转,于真义中不异计度,此是真义无分别智。有如是相缘真义时,譬如眼识不异计度,此是其义。
「此中体相,说名自性」,所谓自性就是体相。法相宗里边,性、相、体经常可以通用的,这个自性就是体相。「谓诸菩萨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菩萨的无分别智是什么相貌呢?要离开五种相貌,就是它的体相。「离五相者」,哪五相呢?
「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不分别,而「作意」是要引起我们警觉,分别就来了。照你这么说,没有作意就是无分别智,那「睡醉闷等应成无分别智」,你睡着了,酒吃醉了,或者是休克了,这些也是没有作意的,那就是无分别智啦?既然不是,那么,「没有作意就是无分别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若过有寻有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应成无分别智,若如是者,世间应得无分别智」,三界九地中,欲界跟初禅有寻有伺,第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都是无寻无伺。你说没有寻伺的就是叫无分别智,那么二禅以上都是无分别智了。外道证到这个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他们就有无分别智了?不对,没有的,这不叫无分别智。假使说二禅以上是无分别智的话,那世间应得无分别智,世间人也有无分别智了,外道也有了。那不要修佛法,那就糟糕了。
「若想受灭等位中,心心法不转是无分别智,灭定等位无有心故,智应不成」,想受灭等位,指无想定、灭尽定,没有心的,心王心所都不生。假使无想定、灭尽定这些地方是无分别智,而智是心所法,心王没有了,心所法哪里来啊?这个智不成立,无分别智就不能成立。这个也不对。
第四个,色法,色法没有分别,没有作意,也不是有寻有伺地故,也不是灭尽定、无想定,色法应该就是无分别智了?如果色法是无分别智,那更成笑话了。
「若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智,如彼诸色顽钝无思,此智应成顽钝无思」,如果色法是无分别智,那无分别智也成了个顽钝无思的,笨头笨脑的,哪还叫智慧吗?这个是最高的智慧,怎么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复有余义,若如色性,智不应成」,还有其他的意思,假使是与色法一样的自性,这个色法不能观照,而智是能够观照的。这不行,不是无分别智。
「若于真义异计度转,无分别智应有分别,谓分别言此是真义」,真义就是我们要证的真如,如果你这样去计度它,那么这个计度就是分别,就已经不是无分别,就不对了。所以说这个「真义异计度」也要离开。
「若智远离如是五相,于真义转,于真义中不异计度,此是真义无分别智。」这个智慧若离开了前面的五个相,缘真义能够生起来,就是证到真如,而于真义中不异计度,一计度么又成了分别。不起其他的计度,是亲证、不带名言的。这纔是真义无分别智,是真正证真如的无分别智。「有如是相缘真义时,譬如眼识不异计度,此是其义」,缘真如(真义)的时候,或者缘圆成实相的时候,好像眼识看色一样,只看到前面是一个色,不分别它是什么东西;第二刹那意识生起了,纔知道这是花,这是黄色的。因为花也好,黄色也好,都要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你怎么晓得花呢?你看见以前那个花是怎么样的,你纔知道这个叫花。你怎么知道它是黄色的呢?你以前看到过这个颜色,这个颜色叫黄色,你现在受到这个刺激,这个颜色叫黄色,这是意识的分别。眼识没有分别的,眼识就看这个,反映这个东西,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照了,没有分别。无分别智缘真义,跟眼识缘色法的差不多。当然还有差别了,因为眼识毕竟还是有分别的,还有自性分别,而无分别智什么分别都没有的。这只是个比喻,使人容易领会,就这么比一下。
「离于真义异计度故」这个话,我们可以参考印顺法师《讲记》的那一段文。「离前四相,直取真义的如相」,就是证到真如了,应该说是对的。「但如果计度拟议这真如」,这是真如,这不是真如,等等;「或心上有不分别的空相现前」,这个不要分别,这是空相,不要分别。那么,这些还都是分别的想。如果有这些分别,有这些计度的话,那就不叫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没有分别计度。你还要去分别它,那又不是无分别智。所以说要把这个五相除掉,余下的这个智慧就叫无分别智。这要自己去领会,没有办法直接指出来的。
先把它的自性说了。什么叫自性呢?用遮诠来说,离开这五个相的就是它的自性。
丙二 别释诸门
丁一 自性
论曰: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释曰:于上所说无分别智略成立中,广说多颂。
论曰:诸菩萨自性 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 不异计于真
释曰:由此初颂显上所说无分别智初自性义。如是已说此智自性,依彼而转,次颂当说。
还有很多个颂来成立这个无分别智。这第一个颂是总结前面的,即无分别智是离五相的。第一个,无分别智的自性义就是远离五相的。
「如是已说此智自性,依彼而转,次颂当说。」自性说过了,下一个颂说无分别智的所依。自性有了,它决定有所依,这个智依什么生起呢?
丁二 所依
论曰:诸菩萨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义种类
释曰:如是所说无分别智,当言依心为依非心?若言依心,能思量故说名为心,依心而转,是无分别不应道理;若依非心,则不成智。为避如是二种过失,故说此颂。此智所依不名为心,不思义故;亦非非心,心所引故,此生所依是心种类,亦名为心。因彼而生,次颂当显。
菩萨的无分别智是不是依心的?依心,也不对;不依心,也不对。到底怎么呢?第二个颂就解决这个问题。
「如是所说无分别智,当言依心为依非心?」这个智是依心而生的呢,还是依非心的呢?「若言依心,能思量故说名为心,依心而转,是无分别不应道理」,心是能分别、能思量,无分别智是不分别的。依靠有分别的心生起来的智还应该是有分别的,现在依心而生的智反而没有分别,这是不合道理的。「若依非心,则不成智」,你说无分别智不是依心的,它不属于心,那怎么叫智呢?智是心所法,而所依的非是心,是色法,或者是不相应行法,这怎么能叫智呢?
「为避如是二种过失,故说此颂。」依心也不对,依非心也不对。为了避免这两种过失,说这个颂。
「此智所依不名为心,不思议故」,这个智所依的不叫心,因为它是非思议的。就是说它所依的不叫心,因为心是思议的,而这个所依是不思议的。
「亦非非心,心所引故,此生所依是心种类,亦名为心。」既然所依不是心,那就是非心?也不对。这个无分别智是由心引出来的,就是由加行无分别智引出来的,是心的同类,无分别智的所依是心的种类,属于心一类的,也可以叫心。虽然它不是思量的心,却是心引出来的,与心同一个种类的,所以也叫心。
所以说非心也是心:非心,因为它非思议,能思议的心不能作它的所依;也是心,它还是心一类的。说了半天到底是什么?自己体会。加行无分别智是有心的,而由加行无分别智引出来的无分别智,不能说它是非心的;但它又是非思议的,又不能说它是依心的。就这么个东西,在唯识里边,「非心非非心」这一类的话极多。
下边说它生起的因缘,「因彼而生,次颂当显」。
丁三 因缘
论曰: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及如理作意
释曰:诸菩萨因缘者,谓此智因。有言闻熏习者,谓由他音,正闻熏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复何所缘,次颂当显。
「诸菩萨因缘」意思是这个无分别智的因,无分别智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有言闻熏习」,这一句话什么意思?「谓由他音,正闻熏习」,就是听闻正法,听闻了他人的语言,熏在自己的心里边。这就是无分别智的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是以正闻熏习为因的,而无分别智又是靠如理作意生起来的。这是它的因缘。
参考一下无性菩萨的注解,「谓有于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就是佛菩萨讲大乘法的时候,你亲自听到他的声音了,叫「有言」。「闻谓听闻,即彼非余」,听闻的是正法,不是其他的。「由此所引功能差别,说名熏习」,听闻正法之后所生的种子功能差别叫熏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为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顺理清净,故名如理。」就是说依这个他言闻熏习为因,就产生一个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是顺理的、清净的。这样如理作意生起来。这就是无分别智的因,无分别智因此而生,这是它的因缘。
「复何所缘,次颂当显」,能生的因缘知道了,无分别智又缘什么呢?有能缘必有所缘,它的所缘境是什么?
丁四 所缘
论曰:诸菩萨所缘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无我性真如
释曰:不可言法性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一切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为不可言性?谓无我性所显真如。遍计所执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我性;即此无性所显有性,说名真如,勿取断灭,故说此言。又于所缘所作行相,次颂当显。
这个颂是说所缘的是真如,不可言的法性,不能分别言说的一切法的自性。
「不可言法性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一切诸法皆不可言。」遍计所执的一切法是虚妄的,是不可言的,把它去掉了就是法性,就是圆成实性。而所缘的法性是不可言的,你把遍计所执去掉了,在依他起上所显的就是不可言说的法性,就是圆成实性。
「何等名为不可言性?谓无我性所显真如」,就是它的真如,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我性;即此无性所显有性,说名真如。」唯识宗就是要强调这一个。因为唯识之前,龙树菩萨的中观宗通行了一段时间后,产生流弊,多有断灭见。为了救这个断见,唯识宗就强调不要全部断掉:一切「我」是没有的,人我(补特伽罗我)也好,一切法我也好,都没有的;但是这个无我的性是有的。就怕你什么都断完了,就说无我的性还是有的。如果说一切没有了,就断灭。他救这个,就说无我性有。但是,你说有一个东西吧,有个东西就成了法我,还是要去掉。这是不断循环的:你一执,他就去,你一执,他就去。你说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法我。法我也是没有的,都没有自性。你说「无我性」是什么东西呢?他留了这个「尾巴」,实际上就是叫你不要生这个断见,不是说有这个无我性。如果你执有,还是法我执,也要去掉的。
「勿取断灭,故说此言。」很明显,就怕那个时候很多人入断灭见,就说有一个无我的性。这句话在唯识论典里边经常有的:我性是无,无我性有。我性,不管补特伽罗我也好,法我也好,都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无我性是有的,就怕你断。这里同样说了很多,不可言法性就是无我性,就是说把遍计所执的那些「人我、法我」全部去掉,所现的那个法性就是无我性,就是真如。这个真如是有的,不要说连「真如」都没有了,那就断灭了。所以说,菩萨所缘的是不可言的法性,是离言说的法性。这个法性是什么呢?无我性的真如。无我性,一切补特伽罗、法都没有我。这个无我性就是真如,不是说无我性是什么都没有。这是他的所缘。
「又于所缘所作行相,次颂当显。」既然有所缘,当然就有行相。行相,就是说心王心所缘一个境的时候,心里现的那个相。用色法来打个比喻,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你眼珠里边的倒影子就是它的行相。倒影还是色法,而行相是心法。比喻只是比喻,取它相似一点:外境,与眼珠里边所取的相是相似的,外边的是所缘,里面的是行相。
丁五 行相
戊一 正释
论曰:诸菩萨行相 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 彼所知无相
释曰: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如眼取色见青等相,非此青等与色有异;此亦如是,智与真如无异行相。即于此中为释疑难,复说二颂。
「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他的行相就是无相,没有相。能缘所缘都没有了,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既没有异,也没有相。打个比喻,「如眼取色见青等相,非此青等与色有异;此亦如是,智与真如无异行相。」也只能用色法来打比喻。我们的眼识看色法的时候,看到青颜色,眼睛受这个光波的刺激,看到青颜色,这个青颜色跟这个色并没有差异;这个也如是,真如跟这个智,它们的行相也没有差异,真如是无相的,它的行相也是无相的,能缘的智跟所缘的真如平等平等,没有能没有所,无异的相就是无相。
什么叫无相呢?《俱舍论颂疏》说:「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定缘无相,得无相名。」这十个相是色、声、香、味、触、生、异、灭、男、女相,这个十相就包括世间的一切相。这世间的一切相都除掉所现的,无相。你说还有个无相,那又是个相。「无相」也没有了,这个纔叫无相。没有那十个相叫无相,你还执著一个无,说有一个相叫无相的,又搞错了。
菩萨的无分别智缘真如的时候,行相是什么样的呢?跟真如一样,没有差异,都是无相。能缘所缘都没有差异,平等平等,没有一个叫能缘,也没有一个叫所缘,都是一样,一味的,融合在一起,叫亲证。这个唯证方知,我们没有证到过,说了半天还是搞不清楚真正的境界,只能领会一下就好了。你要问到底怎么回事,你就去证,你证到了就知道。你没有证到,再说也没用,佛跟你说也说不清楚,不要我们来说了。
到这里,无分别智的自性说过了,所依的到底是心非心也说了,生无分别智的因缘也说了,所缘的境也说了,缘的行相也说了。下面还有很多。(第三十一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