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 通疑难

论曰: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 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 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释曰: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复以何等为所分别?为释此故说如是言: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谓即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非离于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为重成立,复说是言: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谓别别字相续宣传,以成其义,是相应义。如言斫刍,二字不断,说成眼义。是相应义为所分别。

这两个颂解释疑难,意思我们前面都讲过28。

「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复以何等为所分别?」假使说一切法都是不可以言说的,离言说的,那么什么是我们所分别的东西呢?

「为释此故说如是言」,爲了解释这个问题,就说下边的话:「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谓即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非离于此,故言非余。」

什么叫「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呢?我们引《无性释》:「谓诸文字辗转相应,宣唱不绝,遍计心等缘此假立成遍计义为所分别」,就是根据名句文身这些文字、名言,辗转相应,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令名、义相应,这样流传下来,遍计心所缘的、假安立的遍计的「义」就是我们所分别的东西。「无别实义为所分别,故言非余」,所分别的遍计所执不是个实在的东西,这个遍计所执的似义是所分别的东西,没有实在的义为所分别,所以说「非余」。「若无文字相续宣唱,分别无故。」文字相续就是一个一个字,一个一个字母连起来成一个名言,几个概念连起来成一个句,意思都是这麽连贯起来而有的;假使没有文字相续宣唱,分别就没有了。所以世亲菩萨说「即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跟名言相应的遍计所执的东西是所分别。「非离彼」,不是离开了遍计所执的似义(与能诠名言相应的似义),还有实在的东西是我们所分别的,所以说「非余」。

「此云何成?」怎么成就这个道理呢?

「为重成立,复说是言:字辗转相应,是谓相应义。谓别别字相续宣传,以成其义,是相应义。」「相应」的意思,就是几个字(字母)连起来说,就成了一个名(名字),几个名字合起来成了一个义。辗转相应就是这个「相应」的意思。「如言斫刍,二字不断,说成眼义」,他举个喻,如印度话「斫刍」,一个「斫」一个「刍」连起来,两个字无间隔地连起来,就成「眼睛」的意思。这是印度话,眼睛叫斫刍。单一个「斫」就没有意思,单是个「刍」也没有意思;两个连起来,就成了「眼睛」的意思。我们从「眼睛」这个名,就想到遍计所执的那个「眼睛」:这个就是相应。「是相应义为所分别」,与名言相应的遍计所执的似义就是我们的所分别。

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立?故复说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由若不了能诠之名,于所诠义觉知不起,故一切法皆不可言。若言要待能诠之名,于所诠义有觉知起,为遮此故,复说是言:非诠不同故。以能诠名与所诠义互不相称,各异相故,能诠所诠皆不可说。由此因故,说一切法皆不可言。无分别智何所任持?

「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立?」一切法本来是不可言说的,怎么成立可以言说、可以分别呢?「故复说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离开了能诠的名字,智于所诠转是不可能的。只有它们相应了,纔有能诠所诠这个关系。正如前面说的「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等等,这些()都是遍计所执,实际上是没有的。

「由若不了能诠之名,于所诠义觉知不起,故一切法皆不可言。」假使对能诠的名不知道,那么它所诠的意思,这个感觉就不会生起来。缘了名字,纔知道它是代表什麽东西。所以说离开了名言,所诠的义不起。而所诠的东西是遍计所执,所以说,真正的一切法不可言。

「若言要待能诠之名,于所诠义有觉知起」,有人说:要有能诠的名言,有了名言,所诠的义觉纔能起来。离开名言,一切义固然不可说。

「为遮此故,复说是言:非诠不同故。以能诠名与所诠义互不相称,各异相故」,为遮这个邪见,就说「非诠不同故」,因为能诠的名跟所诠的义互不相称,能诠所诠两个并不是绝对有联系的。这个道理前面发挥了很多,一个东西,汉人叫这个,洋人叫那个,不相干的。所以「能诠名与所诠义互不相称」,能诠的名、所诠的义从来是不相称的,它们的相都是互异的。「能诠所诠皆不可说。由此因故,一切法皆不可言。」这里是把前面的法义重复了一下,学过前面的,这里也没什麽困难。

再看一看《无性释》:「云何诸法皆不可言?为显此理,故说是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等。」离开了能诠,智慧也不会依所诠生起来。「若实有义可言说者,离能诠名,于彼应有似言智起」,假使这个实有外境可以说出来的,那么,不要能诠,我们的智慧应该也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非未解了能诠名言于所诠义有此智起,故不可言」,实际上离开能诠的名言,对于所诠的义就根本不会有感觉。没有这个名字,到底这是什么东西?没有感觉,所以说一切法不可言。因为能诠所诠是遍计所执的东西,离开遍计所执,实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或谓外义虽定实有,要待能诠,所诠智起」,有的人说外边的境(义就是境)虽然是实有的,但是我们感觉不了,一定要有能诠的名生起来,缘所诠义的这个智慧纔能起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遮此故说如是言:非诠不同故。谓相异故非实能诠,以能诠名与所诠义别相取故。」能诠(名)、所诠(义)绝对是不相称的。这个前面说了很多,一名多义了,多义一名了,名体不相称了,所以说它们是各有异相的。「其相各异,云何得成定实诠表?」怎么可以说有所诠的义真实存在呢?这个不能说。这都是成立一切法不可言。

两个问难,这里解说了。「无分别智何所任持?」下面要讲。

丁六 任持

论曰:诸菩萨任持 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 为进趣增长

释曰:由无分别后所得智得菩萨行,此行即依无分别智。为进趣增长者,为令如是诸菩萨行得增长故,无分别智是彼任持。此智复以何为助伴?

无分别智任持什麽(担任什麽责任)?无分别智能够任持依后得智所得到的菩萨行,这个菩萨行就是依无分别智而进趣增长的。

「为令如是诸菩萨行得增长故,无分别智是彼任持。」爲令依后得智所起的菩萨行能够增长,无分别智作它的后盾,任持它。以无分别智任持的力量,后得智生了,就起了很多菩萨行。所以说,无分别智所任持的就是后得智的那些菩萨行。

「此智复以何为助伴?」这个无分别智以什么作为它的助伴?

丁七 助伴

论曰:诸菩萨助伴 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到彼岸性

释曰:二种道者:一资粮道,二依止道。资粮道者,谓施、戒、忍及与精进波罗蜜多;依止道者,即是静虑波罗蜜多。由前所说波罗蜜多所生诸善,及依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即得生长,此智名慧波罗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无分别智于何处所感异熟果?

无分别智的助伴是什么呢?两个道,一是资粮道,二是依止道。资粮道指什么呢?不是一般所说的资粮道,是施、戒、忍、精进波罗蜜多,以这些作资粮,纔能生起无分别智。依止道指什么呢?直接所依止的就是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是依靠静虑而来的;没有定,智也生不起来。前面那些是它的资粮,后面的静虑波罗蜜多是它的依止。这两个道是无分别智的助伴,加起来是五种波罗蜜多。

「由前所说波罗蜜多所生诸善,及依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即得生长,此智名慧波罗蜜多。」依前面说的施、戒、忍、精进生起的那些善法作它的资粮,又依靠静虑波罗蜜多作它的依止,无分别智就这样生起来。这个智就是慧波罗蜜多。

这里说无分别智的助伴是其他五个波罗蜜多。这五个波罗蜜多又分两个道,一个是资粮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个是依止道,就是静虑波罗蜜多。那么,这两个是跟无分别智同时生起的助伴。助伴就是指俱有因、相应因,无分别智就是士用果。五个果,这里先讲了士用果是怎么来的。

「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无分别智于何处所感异熟果?」第二个异熟果。成了佛是佛果,而没有成佛之前,无分别智感什么异熟果呢?在什么地方感异熟果呢?下面解释这个问题。

丁八 异熟

论曰:诸菩萨异熟 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证得

释曰:于佛二会中者,谓受用身会中及变化身会中,若无分别加行转时,于变化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若已证得无分别智,于受用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为显此义故,复说由加行、证得。无分别智谁为等流?

有无分别智的菩萨,他的异熟果就是在佛的二会(受用身的法会和变化身法会)里边受生。无分别智加行位的时候,在佛的变化身法会里边受生;已经证到无分别智之后,在佛的受用身法会里边受生。受用身都是大菩萨的境界;变化身一般是未登地的菩萨、声闻、凡夫的境界,像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应化那样的,在这个法会里边受异熟果。

「于佛二会者,谓受用身会中及变化身会中」,这两种法会,受用身的大法会跟变化身的法会。「若无分别加行转时」,他有在变化身法会里边受生的异熟果;「若已证得无分别智」,见道以上的,那就在受用身大法会里边受生。

「为显此义故,复说由加行证得」,这两个法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在无分别智加行的时候,在变化身的法会里边受生;证得以后,那就在受用身法会里边受生。

这个异熟果,实际上是假安立。《无性释》云:「此非异熟因,能对治彼故。」这并不是真的异熟因,也不是真的异熟果。无分别智怎么能作异熟因呢?无分别智是对治异熟的,它是出世的,无漏的;异熟因是有漏的,感异熟果。「即增上果,假名异熟」,这里说感异熟果,实际上是增上果。「由此资熏余有漏业令感异熟,故立此名」,这个无分别智熏发其他有漏业,令其感得一个异熟果,说是叫异熟果,实际上无漏法不感异熟果,相反,正是对治异熟果的。所以这个异熟果,是假安立的。严格说,应该是增上果,因为由无分别智无漏的增上力量,使那些已经成熟的有漏业感异熟果。

无分别智等流果是什么?

丁九 等流

论曰:诸菩萨等流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自体转增胜

释曰: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者,于次前说二身大会后后生中。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者,即彼所修无分别智展转增胜,应知即是彼等流果。无分别智出离云何?

无分别智的等流果就是它自己,但是辗转增上,更加殊胜。诸菩萨无分别智的等流果,于前面所说二个大法会里边(或者是受用身大法会,或者是变化身法会)数数地受生。这个无分别智不断地增长,更加殊胜。「即彼所修无分别智辗转增胜」,越来越殊胜。有的人说要退,不会退,只有辗转增上。见了道之后,当然不会退;得了加行无分别智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退。等流果是辗转增胜的,所以,不会退下去。

下边,如何出离呢?出离就是离系果。五种果,《科颂》里有讲,《俱舍论》讲得就更清楚了,可以参考一下。

丁十 出离

论曰:诸菩萨出离 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释曰:诸菩萨出离者,进趣究竟故名出离,即是进趣大涅槃义。得成办相应是无分别智者,初护此智名得相应,次后无量百千大劫成办相应。应知于十地者,谓从初地乃至第十。如是次第,此智初地唯名为得,尔后多时乃名成办,是故菩萨经无数劫乃证涅槃,由尔所时方到究竟。无分别智谁为究竟,而次前说次第获得。

十地里边,初地是「得」,最后是「成办」。

「诸菩萨出离者,进趣究竟故名出离」,进趣就是趋向一个最究竟的,叫出离。这「进趣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即是进趣大涅槃义」,进趣就是趋向,向这个方向前进。什麽方向呢?无住大涅槃,佛的大涅槃。

「得成办相应是无分别智者」,登初地时候,无分别智纔开始得到,得到与大涅槃的相应,叫「得相应」。再经过二大阿僧祇劫可以成办,叫「成办相应」。

「应知于十地者」,初地到第十地,初地是第一次得到了,最后第十地成办。

「如是次第,此智初地唯名爲得,尔后多时乃名成办。」十地圆满那就成功。「是故菩萨经无数劫乃证涅槃」,所以菩萨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最后纔证涅槃,那就成办。开始得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就是在初地的时候,还不圆满;圆满成办的,那就是在十地以后。「由尔所时方到究竟」,要经过那麽多时间,他的离系果纔完成,真正地究竟圆满。这就是说,初地是开始得到,十地以后究竟圆满。这是说大涅槃这个离系果。

丁十一 至究竟

论曰:诸菩萨究竟 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得最上自在

释曰:得清净三身者,是得如来净三身义。言清净者,谓初地中唯得三身,至第十地乃善清净。得最上自在者,无分别智非唯证得清净三身以为究竟,而复获得十种自在。此如后说,应知其相。无分别智有何胜利?此中三种无分别智,一者加行无分别智,二者根本无分别智,三者后得无分别智。此中加行无分别智,谓诸菩萨初从他闻无分别理,次虽未能自见此理而生胜解,次此胜解为所依止,方便推寻无分别理,是名加行无分别智;由此能生无分别智,是故亦得无分别名。如是加行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最后一个增上果。前面说的是证到涅槃,而这里是他的智慧三身,初地以上都证到三身,最后佛地纔圆满清净的三身,这就是他的增上果。

「得清净三身者,是得如来净三身义」,这个无分别智达到最高究竟,圆满清净的三身得到了。佛的果分两个,一个是断,一个是智。断德的圆满是无住涅槃,这是前面说的离系果;智德圆满就是佛的三身。佛地的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这个三身,后边要广讲。

「言清净者,谓初地中唯得三身,至第十地乃善清净」,清净什么意思?在初地,三身是得到了,但是还不善清净,就是还不圆满,一直到第十地纔得到清净圆满。

「得最上自在者,无分别智非唯证得清净三身以为究竟,而复获得十种自在。」无分别智不仅仅证得清净三身,还要得到最大的自在,就是佛地的功德,超过十地。「此如后说,应知其相」,这个在「彼果智」品里边要广讲,后边「白法所成相」一科要讲十种自在。

前面一个段落讲完了,下边是讲胜利。

「无分别智有何胜利?」这里讲无分别智有什么好处。无分别智有三种,一是加行无分别智,二是根本无分别智,三是后得的无分别智,我们也分三种说他的胜利。「此中加行无分别智,谓诸菩萨初从他闻无分别理,次虽未能自见此理而生胜解,次此胜解为所依止,方便推寻无分别理,是名加行无分别智。」什么叫加行无分别智呢?他听闻到佛说的无分别智道理,这是第一步。接着虽然自己还没证到,没有见到这个,但是生胜解,深信无疑,佛说的这个无分别智道理,决定如此,不会动摇。再进一层依止这个胜解,方便推寻无分别理,这就叫加行无分别智。

依止胜解推寻,而我们这里学法,很多是没有胜解,自己乱想,所以辩论不晓得辩哪里去了。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规则:先要有胜解,再去推寻,纔是合理的,如理作意地推寻。如果离开了这个胜解,你推寻,就是无轨列车,到处乱开,这个辩论也就是漫无目的地,达不到一个结论的辩论。所以听了之后,要生胜解,虽然没有亲自把这个道理懂透,但是有胜解,佛说的话,相信这个道理决定是不会动摇,就是对的,不会被其他的思想动摇。以这个胜解为依止,再去方便推寻、寻思,去推寻这个道理。这一种就叫加行无分别智。

「由此能生无分别智」,就是靠这个加行无分别智,最后能够生起真正无分别智,「是故亦得无分别名」。加行的时候是有分别的,我们上一次讲过,加行的无分别智并不是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要想,不是的,加行的时候要分别的。既然这个时候是有分别的,又怎么叫无分别智呢?因为它能够生无分别智,它是生无分别智的因,所以也安一个名字,叫加行的无分别智;不过是加行的,不是根本的。

「如是加行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加行无分别智无染,它可以解除那些染污,这个胜利用比喻该怎么说?直接说不可说了,打个比喻来理解,容易一些。

丁十二 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

戊一 加行无分别胜利

论曰: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种种极重恶 由唯信胜解

释曰:为欲显示彼不能染故,说种种极重恶言;为欲显示不能染因故,说由唯信胜解。言由唯信乐无分别理而起胜解,故能对治种种恶趣,此即显示诸恶不染。此中根本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如虚空无染」,好像虚空一样,任何东西没有办法染污它。你说乌云把它弄得漆黑,但是乌云是乌云,虚空是虚空,乌云散了,虚空还是那么晴朗,蔚蓝的颜色,并没有污染。「是无分别智,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就是加行无分别智的时候,单纯是信胜解,深信佛说的无分别智道理,而且坚信不移,不会动摇,就可以把种种极重的感恶趣的恶业对治掉,可以无染,不会感果。这个就不能染污他,不会造很多的恶业,不会造五逆、十恶,重的恶业不会造了,也不会感那个果。

「为欲显示彼不能染故,说种种极重恶言」,不能染他,什么不能染他呢?种种极重的恶。什么是极重的恶呢?《王疏》云:「种种极重恶中,谓即三恶道业、五无间业等」。感恶道的业,这是十恶业道里边重的那一些,要感恶道的,还有五无间业,等等。这里说极重的恶业可以无染,不会再犯,就是说微细的恶还是有的。在加行无分别智,这个已经不简单了,极重的恶不会造,恶趣也不会去;但是微细的、轻的,还不能全部免掉,因为毕竟还在加行阶段。

「为欲显示不能染因故,说由唯信胜解」,为什么不能染他呢?单单是对佛说的无分别的道理深信不疑,就能够做到极重的恶业不会染污(就是不会造)。「言由唯信乐无分别理而起胜解,故能对治种种恶趣」,不单单是相信、信乐,还极大地欢喜。佛说了这个无分别的道理,很相信,而且爱乐这个道理,而起信胜解,再也不会动摇了。就是靠这个力量,对治种种恶趣,恶趣就不去了。极重的恶不造,恶趣就不去了。「此即显示诸恶不染」,重的恶不能染污,轻的恶当然还没有全部不造,但是恶趣不会去了,感恶趣的那些重业再也不会造了。加行的时候,就有这个胜利。

「此中根本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根本无分别智无染的胜利是怎样的呢?

戊二 根本无分别胜利

论曰: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得成办相应

释曰:从何解脱?谓解脱一切障。由何解脱?谓成办相应。如是解脱由于诸地唯得相应、成办相应以为因故,此即显示无分别智能治诸障。此中后得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

解脱什么呢?「谓解脱一切障」,一切障,不只烦恼障,还包括所知障。声闻是解脱烦恼障成阿罗汉了,但是所知障没有断。菩萨要解脱一切障,一切烦恼障、所知障都在里头。

怎样解脱呢?「谓成办相应」,这里少了个「得」,可能是漏掉了,应该是「谓得成办相应」。「如是解脱由于诸地唯得相应、成办相应以为因故」,解脱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呢?解脱一切障,就是十地里边,在初地的时候叫「得相应」,第一次得到。从第二地到佛地,「成办相应」。「以为因故」,它是解脱的因。

「此即显示无分别智能治诸障」,为什么能成办呢?因为无分别智是除障的因,根本无分别智,它的胜利就是能够解脱一切障。在初地的时候,第一次得到,但是还没有成满,还没有成办;到二地,成办了二地的;三地成办三地的……一直到十地;佛地,一切都成办,圆满了。解脱一切障的因是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的胜利就是对治、解脱一切障。

「此中后得无分别智无染胜利,其譬云何?」后得智怎样说呢?

戊三 后得无分别胜利

论曰: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 非世法所染

释曰:由此智力,观诸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往彼世间受生;既受生已,一切世法所不能染。世法有八:一利,二衰,三誉,四毁,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从无分别智所生故,此智亦得无分别名,今当显此三智差别。

还是以虚空来比喻,「如虚空无染」,跟虚空一样,不能染污它。后得无分别智,「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分别的,得了后得无分别智之后,他去观察那些世间的事情,但是不为世间所染。我们之前没有无分别智,认为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有的,就要执著,执著就要起烦恼,贪、嗔、痴,好的贪,不好的嗔。你现在知道它是如幻如化的,这些烦恼就不会有。那虽然常行于世间,也不受世间法染污。

「由此智力,观诸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往彼世间受生。」故意去受生的。因为一般的受生是由业力感应而受生的;而菩萨只要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事情,他就要去受生,去做利生的事情,这是「故思往彼」。「既受生已,一切世法所不能染。」我们不是害怕嘛?受生之后,菩萨有隔阴之迷,赶快生极乐世界好了,这里娑婆世界来不得。而真正得到无分别智之后,后得智生起来,世法不能染。哪些世法呢?一般用世间八法来概括:利、衰、誉、毁、称、讥、苦、乐。世间一切法,都不超过这八个字。这世间的法不能染污菩萨,他不会因为这些世间法而起烦恼。一般人得到利,就要飘飘然;衰了,他就要消极,甚至于自杀;赞叹你了,又是尾巴翘起来,贡高我慢了;人家骂你,你气死了,生嗔心要打人家去;称了讥了苦了乐了,都是一样,都在世间上起烦恼。菩萨后得智得到之后,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看戏一样的,哪有什么嗔恨心呢?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有的时候入迷了也会起烦恼,看见戏里要杀一个好人,他大骂起来。这一类情况,小孩子会有,大人不大会有。那就是说迷掉了,不晓得在看戏。

「从无分别智所生故,此智亦得无分别名」,我们说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但是这个有分别的智是从无分别智所生出来的。因为有无分别智的基础,这个后得智纔能观察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果没有无分别智的基础,像一般人一样用有分别的识来看,那就执著了,遍计所执就来了。所以后得智也属于无分别,因为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生的,也叫无分别智,不过是后得的,所以叫后得无分别智。

总结一下,三个无分别智有什么好处?第一个,还没有证到,极恶的业不会造,恶趣就不去,这是一个好事情。我们说下士道求增上生,就是避免三恶趣,要得殊胜的暇满身、十圆满,碰到佛法。你若生起了加行无分别智,恶趣自然就不去。无分别智真的生起来,证到了,见道了,那就开始解脱一切障碍。初地开始解脱,到佛地最后圆满,一切烦恼障、所知障都解除。后得无分别智起来之后,可以教化有情,利乐有情,在世间游行,而不为世间法所染污,你纔能够利益众生。而我们这些泥菩萨去利众生,跳到水里边,众生都没有救起来,你自己反而化掉了,那就不行。所以说利益众生要有本钱,本钱是什么?后得智。后得智得到之后,你去利益众生,自己不会受损害,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样说,没有后得智的就不能利益众生了,就关着门自己念佛好了?这也不对,你依菩萨戒嘛!依菩萨戒去利益众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超越戒的范围,你做不到的就不要做;你该做到的不做也不对。所以,也不是说没有证到无分别智的就完全不能利益众生,依佛所制的菩萨戒去做,这也是利众生。自己不要打主意,因为你自己还没有开慧眼,不能乱干,依戒而行就对了。

「今当显此三智差别」,加行的、根本的、后得的无分别智,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呢?下面用很多喻来说明。

丁十三 差别

论曰:

如哑求受义 如哑正受义 如非哑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 如愚正受义 如非愚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 如五正受义 如末那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 求论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应知加行等

第一个颂用哑巴受境界来作比喻。「如哑求受义」,一个哑巴正在求一个境界,假如他求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求去看戏之类的,他正在求的时候,就相当于加行无分别智的情况。「如哑正受义」,哑巴正在看那个戏,或者正在得到他所求的那个东西,正在享受的时候,不能把所受的说出来。前一个是还没受到,这个是正受。「如非哑受义」,后得智,就不是哑巴了,他受了之后,能够跟大家宣说,什么因果了,生起什么感受了,他可以说出来。这就是三个无分别智的第一种譬喻:哑巴求受义、哑巴正受义、非哑受义。

第二个颂用愚者受义作比喻,「哑」是不能说话,「愚」是不能思维。「如愚求受义」,这是加行无分别智。「如愚正受义」,是证根本无分别智。「如非愚受义」,非愚的受了之后,他可以分别,善巧用语言来跟人家说。「三智譬如是」,这三个智的比喻跟前面的意思一样。

第三个譬喻。「五」,前五识。学过《俱舍》的知道,五识是无分别的,只有自性分别,没有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它看到一个圆的东西,也不晓得是圆;它是黄颜色的,也不晓得这个叫黄,它只是直接感觉一下。至于说圆的、黄的,就要比较了。以前知道这样的东西叫圆的,「哦,这是个圆的」;这一比较,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就来了,以前看到那个颜色叫黄色,「这个就是叫黄色的」。「黄的、圆的」的分别,那是意识纔有的,前五识没有。

「如五求受义」,前五识正在求受义,还没有求到,那当然没有分别。「如五正受义」,前五识正在受,假如眼睛看那个东西,耳朵正在听声音,意识没有生出来,虽然是受,却是没有分别。「如末那受义」,这个末那不是指染污意,这里是指第六识,第六识受了义,看了东西,他就可以讲出来,各式各样的,可以讲。「三智譬如是」,这三个智也可以用这个作比喻。

最后一个比喻。「如未解于论」,这个论还不解,你要求解,就相当于加行无分别智。「求论受法义」,复习那个论,道理不去管,只是背诵之类,就相当于根本无分别智。最后受法义,要讲出来,那就是后得智。「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这个按了次第譬喻这三个智。哪三个智呢?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这是颂,下边世亲菩萨解释。

释曰:此中三智,如其譬喻,应知差别。譬如哑人求受境义不能言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譬如哑人正受境义,寂无言说,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非哑人受境义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说,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意取能作文字名为言说。

「此中三智,如其譬喻,应知差别」,三个智的差别在哪里呢?他引了很多譬喻,这三个智就是加行、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如其譬喻」,就像颂里面讲的那么多譬喻,「应知」这就是它们的差别。下面一个一个讲。

「譬如哑人求受境义不能言说」,求受一个境界,他又不能说话,正在求,根本就没有言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加行无分别智也是这样。

「譬如哑人正受境义,寂无言说」,正如一个哑子正在看戏,或者正在吃一顿好的饭菜,他没有话说。哑子吃黄连,再苦也说不出来。他受境,没有话说的。「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它也是如此。

「如非哑人受境义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说」,譬如非哑人「受境已」,假如吃一顿很好的饭菜,或者看一台很好的戏,他又不是哑的,他看了之后,「如其所受而起言说」,他就可以讲给人家听。「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后得智也是这样。

「此中意取能作文字,名为言说」,能作文字,不一定指写了,能够说很好的词句,叫言说;写文章也可以了。

如愚颂中,无所了别,说名为愚,如前哑喻,应正安立三智差别。如五颂中,五谓眼等,五无分别。应知此中,求受正受,俱无分别;加行根本于真如义差别亦尔。如意受义亦能分别,如是后得亦能受义亦能分别,如是三智如前哑喻安立差别。于论颂中,如未解论,于论求解,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温习论,但受于法,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法者,意取文字。如解论者,于法于义皆能领受,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次第之言,显示三智似于法义领受差别。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喻差别。

「如愚颂中,无所了别,说名爲愚,如前哑喻,应正安立三智差别。」第二个是愚,愚就是说无所了别,什麽都不懂的人;哑是说不出,愚就是心里没有啥思维的,脑筋很简单的。前面是哑,这是愚。一个是口说不出,一个是心里不能了解,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就没有仔细说了。

「如五颂中,五谓眼等,五无分别」,五是什么呢?五指眼耳鼻舌身,《俱舍》里讲过了,它们是无分别的。什么叫无分别?就是没有计度分别和随念分别。「应知此中,求受正受,俱无分别」,你求受的时候,正在求一个境界,还没有求到,当然没有分别;就是你求到了,正在受那个境界的时候,五识也是没有分别的,它不会说,也不会比较,「俱无分别」。同样,加行的、根本的无分别智「于真如义差别亦尔」,他正在求证真如时,或者亲证真如时,没有分别,不能跟人家言说。「如意受义亦能分别,如是后得亦能受义亦能分别。」这个「意」还是指意识,因为末那识缘的境界是阿赖耶识,那个就不在这里讲。第六识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分别最强的,能种种遍计的,前面讲了很多。它不但能受义,也能够分别,就可以类比于后得智。后得智既能够缘真如的境,又能够用语言来讲给人家听。那麽,佛说的种种法,当然用后得智来说。「如是三智如前哑喻安立差别」,这么安立三种智的差别。

「于论颂中,如未解论,于论求解,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这个论还没有懂,正在求,想去了解它,这相当于加行无分别智。「如温习论,但受于法,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已经学过了,在复习的时候把它记牢,并不是进行广的辨析。根本无分别智相当于这个,它不是加行的,加行的是还没有求到,它这个时候已经求到了,是在复习,这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此中法者,意取文字」,这个「法」指文字,不包括意义。「如解论者,于法于义皆能领受,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既能理解那个法,同时把这个道理也能领会到,这就是后得智,它能分别了。「次第之言,显示三智似于法义领受差别」,那么就是说「次第譬三智」,按照次第,一个是求解于论,一个求论受法,一个求论受义(法义),依这个次第,分别譬喻这三个无分别智。

「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喻差别」,三个无分别智的差别,用几个喻作了说明。后得无分别智跟根本智的差别,还要再仔细探讨一下,加行智就不谈了。

丁十四 无分别后得智喻

论曰:如人正闭目 是无分别智 即彼复开目 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 是无分别智 于中现色像 后得智亦尔

释曰: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如虚空者,譬如虚空周遍无染,非能分别,非所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诸法所不能染,故名无染;自无分别,是故说名非能分别;亦不为他分别行相,是故说名非所分别。如是应知,无分别智譬如虚空。现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现色象是可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是所分别,亦能分别。若以如是无分别智修成佛果,既离功用作意分别,云何能成利益安乐诸有情事?

用两个颂来比喻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智的差别。

「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眼睛闭了,你什麽都没有看,相当于根本无分别智,没有分别。「即彼复开目」,眼睛睁开来,就看到了,这是后得智。这个道理比较容易,就不介绍了。

解释下边一个颂,「如虚空者,譬如虚空周遍无染,非能分别,非所分别」,虚空周遍无染,它无边,又是没有染污的,既不是能分别,又不是所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遍一切法,一味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性,叫周遍;一切法所不能染,叫无染;自无分别,故说非能分别;也不为他所分别行相,也叫非所分别。根本无分别智有这个特征,跟虚空有相似之处。「虚空」当然不是能分别,但可以是所分别,我们看到虚空,虚空就是成了对象;但是从它跟「根本无分别智」相似的地方,说它非能分别、非所分别。这里重点是说无分别智,「周遍」,就说无分别智是遍一切法的,是一味的空性;一切法所不能染污,叫无染;这个无分别智不能叫分别,说非能分别;也不是被他分别行相,叫非所分别。

「如是应知,无分别智譬如虚空」,无分别智,我们用虚空来譬喻最恰当,但是不能说全部一模一样,可以说是最近似的。「现色像者,譬如空中所现色象是可分别」,这个云彩起来了,天上各式各样的景象现出来了,一会儿现个马,一会儿现个什麽了。太阳光一照,千变万化。这是可以分别的。「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是所分别,亦能分别。」后得智它本身是能分别,也是所分别。

这两个譬喻讲完了。一个是眼睛开闭:眼睛闭的时候比喻根本无分别智;眼睛开了,看到了,这是有分别,就比喻后得智。虚空浑然一体,无边无际,这比喻根本无分别智;天空现了很多相,是可以分别的,那就相当于后得智。

下面是另外一个问题。「若以如是无分别智修成佛果」,我们修行成佛,要靠无分别智,「既离功用作意分别」,一切作意功用都离开,任运自在了,「云何能成利益安乐诸有情事」,你既不加功用行,也不去作意分别,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你怎么做呢?某人有什么苦,你也不去想它,也不去分析它是什么苦,你怎么去做呢?那下边也是打比喻。

丁十五 无功用作事

论曰:如末尼天乐 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 常离思亦尔

释曰:如离分别,所作事成。于此颂中,末尼天乐,譬喻显示。如如意珠,虽无分别,而能成办随诸有情意所乐事。又如天乐,无击奏者,随生彼处有情意乐出种种声。如是应知,诸佛菩萨无分别智虽离分别,而能成办种种事业。次当显此无分别智所有甚深。此智为缘依他起性分别事转,为缘余境?若尔何失?若缘分别,无分别性应不得成;若缘余境,余境定无,云何得缘?

佛的境界当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麽刻板、机械的。佛是一切智者,一切自在,要做什么就能作,不像我们一定要作意、分析、研究了,纔能做事情,还不一定成功。

「如离分别,所作事成。于此颂中,末尼天乐,譬喻显示」,离开一切分别,所做的事情能成功。世间法也有嘛!比如这个末尼宝和天乐,以这两个来譬喻显示,世间上也有离开分别而能够做很多事情。末尼宝,就是如意珠,它虽无分别,是一个物质,「而能成办随诸有情意所乐事」。这个如意珠,你把它供起来,供在高的幢上,你要求财求金银琉璃,它们如雨一样下下来;你要求衣服,最好的衣服如下雨一样下来;你要求饮食,最好的饮食,如下雨一样下来给你,满你的愿。「如意」就是满愿。如意宝有什么分别心吗?没有,但是它可以成办利乐有情的事情。

再一个,天乐,「无击奏者」,没有哪个去敲打,没有哪个去编曲子,「随生彼处有情意乐出种种声」,那个地方的福报所感,那个地方的有情,他欢喜什么,这个天乐会自然地奏起来,奏的纯粹是他爱听的天乐。也没有人去编曲子,也没有人来敲打,也没有人吹奏。我们要吹唢呐,练了半天也吹不响,而他这个不要练的,自然就出你最爱听的声音。

「如是应知,诸佛菩萨无分别智虽离分别,而能成办种种事业」,世间上的东西,尚且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佛菩萨的无分别智离开分别而能成办种种事业,当然可以做得到。世间上尚且有这样的事情,难道佛菩萨那麽大的功德,那么大的威力,还做不到么?当然可以做到。这个比喻能解决这个疑惑。

「次当显此无分别智所有甚深。此智为缘依他起性分别事转,为缘余境?」这里要显示无分别智的甚深理。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智是缘依他起性的分别事而转的,还是缘于别的境而转?

「若尔,何失?」各有什么过失呢?有什么妨碍呢?下面就回答。

「若缘分别,无分别性应不得成」,假如说是缘依他起性的分别事转的,怎么能叫无分别智呢?他缘境是有分别的,怎么能叫无分别性呢?应不得成,无分别这个自性就不能成立。「若缘余境,余境定无,云何得缘」,除了依他起性之外,还有什么境呢?你怎么去缘它?所以两个都不对。你说缘依他性,这个智是有分别的,不叫无分别;你说缘别的境,离开依他性的事情,还有什么境呢?没有了,又怎么缘呢?这个话是两难,缘也不对,不缘也不对,这就是甚深。

丁十六 甚深

论曰: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与境无有异 智成无分别

释曰:非于此非余者,此智不缘分别为境,无分别故;不缘余境,即缘依他诸分别法真如法性为境界故,法与法性若一若异不可说故。此说根本无分别智,不缘分别亦不缘余。又此根本无分别智为智为非?若尔,何失?若是智者,云何是智而是无分别?若非智者,云何说为无分别智?答此问言:非智而是智。此显根本无分别智非定是智,以于加行分别智中此不生故;亦非非智,以从加行分别智因而得生故。复有别义。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者,以非于此分别转故,说名非智;以非于余,即于分别法性转故,而亦是智:前后二句互相解释。

这个颂就回答他问题了。回答得也很妙,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既不是缘依他起性的分别事,也不是缘余境。它不是智,又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这个后面要广讲。

「非于此非余者,此智不缘分别为境,无分别故」,无分别智不缘依他起性的分别事,因为无分别智无分别,这个境是分别的,它不缘的。「不缘余境,即缘依他诸分别法真如法性为境界故」,不缘依他起的,该缘其他的境了?其他的境没有的,你怎么缘呢?也不是缘其他的境。虽然不缘依他起性这个分别的自相,但是缘它的真如法性。这个法性,不能说是余境。就是说一个是缘起,一个性空,我不缘它的缘起,我缘它的性空。「法与法性,若一若异不可说故」,因为法跟它的法性,你不可以说是一,法是有分别的,法性无分别;也不可以说异,就是一个东西。这边看是法,那边看就是法性。所以说,「一异」都不可说。所以说「非于此非余」,既不是缘依他起的分别事,也不是缘离开依他起的境,是缘它的法性。这个话就甚深。「此说根本无分别智,不缘分别亦不缘余」,不缘分别事,亦不缘依他起之外的其他境,那是没有的,是缘依他起上的无分别法性。

「又此根本无分别智为智为非?」它到底是智,或者不是智呢?「若尔何失?」这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妨碍呢?

「若是智者,云何是智而是无分别?」如果你说是智,智就是一个心所法,就是慧心所,既然是智,它怎么会没有分别呢?心所法是有分别的。色法(那些物质)没有分别的。你说是智却没有分别,不对。「若非智者,云何说为无分别智?」假如不是智,你又怎能说它是无分别的智。这个话好像两头都不对。

「答此问言:非智而是智」,他回答又是个很妙的话:它不是智,但又是智。「此显根本无分别智非定是智」,不一定是智。「以于加行分别智中此不生故」,在加行的时候有分别,这个无分别智是不生的。因为在加行时候有分别,而根本无分别智没有分别,所以从加行的智来说,它不叫智。可是「亦非非智」,它也不是非智,「以从加行分别智因而得生故」,它虽然不是加行有分别的智,但是它以加行的分别智为因而生的,同一种类的,也可以叫智,不叫非智。

「复有别义」,另外还有个意思。「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者,以非于此分别转故」,这两个连起来。不是缘这个分别境转的缘故,叫它非智,无分别的,不叫智,因为它不是缘分别的。「以非于余,即于分别法性转故,而亦是智」,但是它也不在其他的地方转,离开这个依他起的分别境,并没有其他境;它就是在依他起的法性上转,所以说它还是智。这两个前后互相地补充:「非于此」,说非智;「非余」,所以是智。这样解也可以。前面的讲法是分开讲,而这里的讲法是连起来讲。这两种,世亲菩萨都列出来了。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者,非如加行无分别智有其所取能取性转,名无分别,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此智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如薄伽梵余契经中说一切法皆无分别,为欲显示无分别义,复说颂言。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后面两句是什么意思呢?「非如加行无分别智有其所取能取性转,名无分别,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他说,无分别智并不是说跟加行无分别智一样(加行无分别智有所取能取的生起),而是说与所取境无差别地转,平等平等,这纔是真正的无分别智。加行的时候,有能取所取,不能叫真的无分别。真正的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所取境也没有,能取的智也没有,两个是平等平等。虚空跟虚空合起来,水与水合,分不出能所。这个平等平等,叫无分别。「此智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无分别智不在所取、能取里边,超出这两种。「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就是说这个无分别智与所取的境两个合起来,能取跟所取境没有差别,这个叫「智成无分别」。不是讲加行的时候有能取所取的叫无分别,这个不能叫无分别;能取所取合二为一,平等平等了,这纔叫无分别智。这是讲甚深道理的一个颂。

下边是另外一个问题:「如薄伽梵余契经中说一切法皆无分别,为欲显示无分别义,复说颂言。」还是把无分别的道理再透彻地发挥一番。佛在其他契经里说,一切法皆是没有分别的,为了显示这个无分别的义,再说下面的颂。(第三十二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