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应知一切法 本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无分别智无
释曰: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者,是一切法本来自性无分别义。何以故?所分别无故。此即显示所分别事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有分别。若所分别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分别者,何故本来一切有情不得解脱?答此问言:无分别智无。此显彼无无分别智,虽一切法本来自性无有分别,而不解脱;若于诸法无分别理,真证智生,现见诸法无分别性,即得解脱。此未生故,未得解脱。真证智者,应知即是无分别智。今当显此三智差别。
这个颂说明什么呢?一切法本来是没有分别的,为什么呢?所分别的遍计所执本来是自性空的。既然一切法没有分别,一切众生为什么不成正觉呢?因为他没有无分别智,有了无分别智纔能证到一切法无分别。他没有无分别智,一切法本性无分别的道理他还不知道,他迷住了么。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者,是一切法本来自性无分别义」,一切法的本性(本来自性)是没有分别的。这个话怎么说呢?「何以故?所分别无故。此即显示所分别事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有分别。」所分别的是什么呢?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是我们所虚妄分别的境,这个本来是没有体的。
「若所分别无所有故诸法本性无分别者,何故本来一切有情不得解脱?」假如说所分别的法都是没有的,诸法本性都是无分别的,那一切有情应当从无始以来就解脱了,怎么那么多有情不解脱呢?
「答此问言:无分别智无。」颂里最后一句话,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此显彼无无分别智,虽一切法本来自性无有分别,而不解脱」,一切有情从来没有无分别智,虽然说一切法本来自性无,没有分别,但是他们并没有证到这个道理,所以也不能解脱。「若于诸法无分别理真证智生,现见诸法无分别性,即得解脱」,如果对一切法没有分别的这个道理真正能够证到,无分别智生了,现量地见到一切法都是无分别,它的本性看到了,这个时候就解脱了。「此未生故,未得解脱」,但是凡夫从来没有生过这个智,所以说凡夫未能解脱。「真证智者」,这里所谓真证智指什么呢?「应知即是无分别智」。
以上是说,一切法本来无分别,而为什么众生仍不能解脱呢?因为虽然一切法本来是无分别的,但是无分别的智慧我们从来没有生起来过;既然没有生起来,就被遍计所执的分别所迷住了,无分别的法性就看不到,看不到你就不能解脱。世亲菩萨的解释如此。
我们再看一看无性菩萨的解释。「所分别无故者,由所分别遍计所执义永无故」,他给你指出来了,这所分别指什么东西呢?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它是虚妄没有的,没有体的。「所分别无」就是说遍计所执执著的那个所分别的东西是永远没有的,凡夫虚妄看到的实际上是没有,而且永远是没有,从来是没有的。「若一切法本来自性无分别者,何不一切有情之类从本已来不作功用自然解脱?」说遍计所执是永远没有的,一切法本来自性是无分别的,这些分别永远是没有的,为什么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不加功用行却不能自然解脱呢?因为一切法本性没有分别的,那么你应该早就解脱了,是什么原因不得解脱?「无分别智彼无有故,于一切法无分别性现证真智,本来未生」,有情从无始以来没有无分别智,虽然一切法自性是无分别,他没有证到,他看到的还是虚妄的有分别。这个无分别智从来没有生过。「诸菩萨等于一切法无分别性,种姓为因,证智已生,由此道理,诸菩萨等能得解脱,非余有情。」一切菩萨,因为种姓等等几个原因,他的无分别智可以生起来。他以这个为因,可以证到无分别智,由此道理,诸菩萨等能解脱;其他有情没有生起来,就不能解脱。
这就是说,觉了就解脱,不觉就是迷,没办法。无始以来没有这个无分别智,就迷掉了,被遍计所执迷住了,不能解脱。你无分别智一生起来,当下知道一切法本来是无分别的,那些所分别都是没有的,那么就解脱了。
下面又要详细分别三种智,各有多种的差别。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
甲二 辨差别
论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释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三种差别,谓或由种姓力,或由前生引发力,或由现在数习力而得生故。或由种姓力者,种姓为因而得生故;前生引发力者,由前生中数习为因而得生故;现在数习力者,由现在生士用力为因而得生故。
加行无分别智有几种差别呢?这里说有三种。「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它的生起有几种原因:或者由因缘而生的,或者由引发而生的,或者由数习而生的。什么叫因缘,什么叫引发,什么叫数习呢?下边世亲菩萨有注解。
「此中加行无分别智三种差别」,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不同。「谓或由种姓力」,这个「因缘」世亲菩萨解释为种姓力,他本来有菩萨种姓,因这个种姓的功能,碰到一些加行,就可以生起无分别智。另外一种,「或由前生引发力」,前辈子修过这个无分别智,有这个善根,这辈子就由前辈子的所修善根,引发无分别智。还有一种,「或由现在数习力而得生故」,现在这一辈子努力也行。
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有种姓的,本身有这个种姓,当然是最好;但是你肯努力,前几辈子努力过的,这一辈子就有这个引发力,也能让你生起来;前辈子引发力也没有,只是这一辈子努力,也可以生起来。有三种差别。
「或由种姓力者,种姓为因而得生故」,他本身是菩萨种姓,他就以此为因,而生起加行无分别智。「前生引发力者,由前生中数习为因而得生故」,前辈子的引发力,前辈子数数地修习无分别智,以这个为因,这一辈子能够生起来。「现在数习力者,由现在生士用力为因而得生故」,你现在努力也可以生起。士用力就是加功用行,士夫的作用。以你这辈子的努力为因,也可以生起来。这三种都可以生起加行的无分别智。
我们看无性菩萨解释。「因缘力者,谓种性力。或有种性,会遇强缘,速起加行。」我们知道,讲唯识的,是有几种说法:有一种是强调本性的,五个种姓不能动,有种姓的纔可以生起来;有的说可以新熏;有的说新熏和本有两种都可以。有种姓的,当然占便宜了,本来有这个种姓,碰到一个殊胜的缘,就会很快地修起加行来。「如是加行,种姓为因,而得生起。」这种加行是以种姓为因而得生起。什么叫种姓呢?「言种性者,谓无始来六处殊胜,能得佛果法尔功能。」法尔,就是法尔道理,他有这个种姓,有那些殊胜的功能,他能够得到。
可见,无性的解释跟世亲的是一样的,并不是无性强调种姓而世亲没有说,世亲还是说有种姓的。后头两种是说虽然没有种性,过去努力过,有善根的,现在也能生起;或者过去也没有努力过,现在特别努力,也能生起。
这是说加行无分别智的生起有三种差别。
论曰: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释曰:此中喜足无分别者,应知已到闻思究竟,由喜足故不复分别,故名喜足无分别智。谓诸菩萨住异生地,若得闻思觉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闻思极至于此。以是义故,说名喜足无分别智。复有余义,应知世间亦有喜足无分别智,谓诸有情至第一有,见为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过此更无所应至处,故名喜足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声闻等,应知彼等通达真如,得无常等四无倒智。无常等四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应知菩萨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戏论,应知此智所证真如,过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说,诸世间智不能了知。
根本无分别智也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这里说的根本无分别智三种差别,不是指菩萨内部的差别,而是指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之间的差别,所以说这跟前面不一样的。前面三者都是指加行无分别智;而这里,有些是不能称为无分别智的,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也叫无分别智。
「此中喜足无分别者,应知已到闻思究竟,由喜足故不复分别,故名喜足无分别智。」这是称为喜足无分别智的第一个解释。他的闻思到了究竟,他认为满足了,本来闻思修,还有个修的,他到此为止,他满足了,「不复分别」,不再去分别了,这个叫喜足无分别,那是不够量的。「谓诸菩萨住异生地」,他还在凡夫地位,得了闻思的觉慧究竟,还要再进,他不进去了,就到此为止,喜足了。「作是念言:凡所闻思极至于此,以是义故,说名喜足无分别智」,他就这么想,凡是闻思的东西到此为止,到究竟了,他也满足了,他的闻思功夫到此为止,就不再努力,这个叫喜足无分别智。这个当然是不够量的,仅仅停留于闻思阶段,修的那个阶段根本没进去。那就是一般说只搞学问的人,闻思搞通了,修不修他不在乎,他就喜足了。这是一种,毕竟还在内道的。这是出世修行的人,到闻思的阶段为止,叫喜足无分别智。
还有另外一种,「复有余义,应知世间亦有喜足无分别智」,世间上也有喜足无分别智的。「谓诸有情至第一有,见为涅槃」,「第一有」就是三界里边最高的那个非想非非想天,有些有情修到这个天,他以为这个是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过此更无所应至处」,到此为止,再上去没有了,非想非非想天是三界的顶,没有再高的了。他以为这是最高的,就是涅槃,就满足了。这个也叫喜足无分别智。满足了,就不要再去分别了,就停下来。这是凡夫外道的见,这个无分别智就不对了。
「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声闻等,应知彼等通达真如,得无常等四无倒智。无常等四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指什么呢?声闻缘觉他们也通达一部分真如,就是说补特伽罗无我证到了,法无我还没有证到。他们把世间的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观念(颠倒的见)调整过来了。世间「常乐我净「就是无常的执为常,苦的执为乐,没有我的执为有我,不干净的执为干净,这是凡夫的颠倒见。凡夫就是这样,世间明明是无常的,他们就打常的主意;世间是苦的,佛说三界是苦的,他们却到处执著要追求幸福;世间是无我的,他们就执著有一个我,我要自在,我来做主,我要怎么怎么;世界是不干净的,他们却一味认为干净。本来人是很脏的东西,充满了大小便、痰、涕、唾,等等。学过解剖学的知道,皮扒开来的样子是十分可怕的,但是他们总认为是干净的,不净为净。这是凡夫四颠倒。声闻已经把这四个颠倒纠正过来了,「常乐我净」四个颠倒的分别已经没有了,他已经断除,所以叫「无颠倒无分别智」,这个也叫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是不究竟的。
「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应知菩萨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戏论」,这是菩萨的无分别智,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一切戏论言说都安不上去。「应知此智所证真如,过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说,诸世间智不能了知」,他所证的真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言说来表达,也不可以思想去思考它的内涵,这个就叫无分别智,不可以分别的。「过名言路」,言语这个道路是不能通的,超过的。「超世智境」,世间的智慧,也不能去了解的,超过世间智慧的境界。「由是名言不能宣说」,既然「过名言路」了,名言就不能宣说,不能用名言来表达它的内涵,世间的智慧也不能了知它的,只有无分别智纔能亲证那个境界。
这里参考一下《无性释》。「喜足无分别者,谓于下劣义而生喜足,于后胜进不悕求,故名无分别。」下劣的意,就是闻思不够而喜足,后边好的他不追求,这个叫无分别。「如得世间闻思两智,于少分义或已信解或已决了,便生喜足」,得到闻思两个智慧(闻思一般说是有漏的),「于少分义」,对少部分的道理,或者信解,或者决定了知,到此为止,喜足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闻思究竟」,只要闻思就够了,「修」就不要了。
还有一种,他这个修「或如已得世间修慧证第一有,粗烦恼息,于中执为究竟解脱,便生喜足。」闻思修,我们说闻思是有漏的、世间的,但是修得以后,就可产生一个无漏的智慧出来,那是我们佛教里要修的。但是他们对这个修慧(定中的慧,修慧是定中的,定中的叫修)要求不高,得到世间的修慧(有漏的修慧)就满足了。最高的是证到第一有,就是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粗烦恼息」,粗重的烦恼是息下去了,因为这个境界很高,这个定也很细。「于中执为究竟解脱」,这个世间的,或者外道的,他修到这幺高的定,粗的烦恼看不到了,他以为就解脱了,便生喜足。
我们讲《俱舍》的时候讲过,外道也知道烦恼从心生,他要把心灭掉,就修无想定。无想定,身体还在,因为凡夫执著一个我,他没有无我的道理,他们都是要有一个「我」的。如果身心都没有了,这个修行干啥呢?白修了。他修了无想定,心是灭掉了,他认为心灭掉了,烦恼不会起,但还留个身体在,这就是说还没有断掉。再到非想非非想天,这是无色界,身体已经没有了,心如果再没有的话,不是空掉了吗?什么都没有了,他也不敢,那么把心压下去,很微细,微细到怎样子呢?非想非非想,好像没有心,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心,还有一点点剩下来。这一点点他要保留,不保留的话,身心都没有了,他要害怕。外道就是执「我」,学了半天,「我」都没有了,他学什么呢?他以为这样解脱了。实际上,从佛教的眼光看,这仅是世间的两个禅定,根本不是解脱。那么这些凡夫跟外道,到此喜足了,这也叫喜足无分别智。
这是两种:一种是内道的闻思究竟;一种是凡夫外道的世间修慧,得到所谓最高的禅定,以此为究竟。这都是喜足无分别。
下边《无性释》里边讲声闻的好懂,菩萨的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就不引了。
论曰: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释曰:此后得智五种差别:一通达思择,二随念思择,三安立思择,四和合思择,五如意思择。此中通达思择者,谓通达时,如是思择:我已通达。此中思择,意取觉察。随念思择者,谓从此出,随忆念言:我已通达无分别性。安立思择者,谓为他说此通达事。和合思择者,谓总缘智观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智。如意思择者,谓随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择,能变地等令成金等。为得如意,起此思择,是故说名如意思择,如有说言由思择故便得如意。虽已成立无分别智,犹未宣说成立因缘,是故复说多颂显示。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后得无分别智的差别,有通达思择、随念思择、安立思择、和合思择、如意思择。这五种都是无分别智的差别,都是内道的。「思择」两个字就是智慧的作用。
「通达思择者,谓通达时,如是思择:我已通达。」通达的时候,他起一个智慧,这么想:我已经通达这个真如。「此中思择,意取觉察」,就是以智慧来观察,这是第一个。
「随念思择者,谓从此出,随忆念言:我已通达无分别性。」证了真如之后,从这个无分别智的定里边出来,他心里有个忆念:我刚纔证的时候已经通达无分别性。这是随念,就是出定之后忆念前面的事情。
「安立思择者,谓为他说此通达事」,自己知道了,已经通达了无分别性,对其他的有情说这些事情,用后得智安立一些名言来告诉他人。
「和合思择者,谓总缘智观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智。」和合思择是什么呢?我们参考一下《王疏》,他说「由根本智出」,就是说根本智证了真如以后,就是通达了,从根本定出来了,「为更修证此真法界,和合诸法总观皆同此法性」,还要修这个真如法界,总观一切法都是离言的法性。「所谓无性」,就是一切法没有相的性,「即总缘智」,这个就叫总缘智。「由此智故,进趣转依」,因为有这个智慧,可以得到转依的效果。「或转依已重起此智」,或者转依之后再起这个智慧。就是说亲自证到真如之后,重新再去证,那么用总缘智观一切法一相,都是无相。观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能够转依。或者转依之后再起这个智。
「如意思择者,谓随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择,能变地等令成金等」,这是起作用了。他经过了前面的通达、随念、安立(给人家说)、和合(更进一步地证),就能够起如意的作用。「谓随所思」,你心里怎么想,一切都如意,心里要把大地变黄金,就可以变。「为得如意,起此思择,是故说名如意思择」,为了使一切法能够都如我意,而起这个思择,叫如意思择,这是后得无分别智的广大作用。「如有说言由思择故便得如意」,例如,有这样的说法:由思择的缘故,随你心里怎么作意观察,境就可以怎么变出来。
「虽已成立无分别智,犹未宣说成立因缘」,无分别智我们说了很多,到底有什么理由说有这个无分别智呢?「是故复说多颂」,还要说很多的颂来表达这个意思。为什么说有这个无分别智呢?一切法是没有义的,因为没有义纔是无分别的,所以无分别智纔成立。如果说一切法有义,这个无分别智就不需要了,本来是有分别的,你来个无分别智干什麽?也不能成立。下面引了很多颂,有些是我们见过面的。
甲三 引经证
乙一 阿毗达磨大乘无义教
论曰: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第一个颂,「各随其所应」,鬼看鬼的,畜生看畜生的,人看人的,天看天的。同一个事情,因为看的心不一样(因为业报不一样),看到的义(境)也不一样,所以说没有真实的义。
《唯识二十论》里边就说,一条河,鬼看到的是脓血,鱼看到是宫殿,人看到的是河,天看到的是琉璃,各不一样。这里有另外一个比喻,也差不多。他说傍生看有水的地方,饿鬼看到的却是陆地、高原;人看是很脏的地方,猪等傍生看起来却是很干净很好的居住房间;人看是很净妙的饮食,天看到的却是臭秽不堪的东西。所以说,同一个东西,众生业报不同,看起来就不一样。那就是说这个「义」是不真实的,如果义是真实的,看到的应当都是一样。但是明明一个东西,各个趣的有情看到的就不一样,那就证明东西不是真实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颂,梦、像两种影,虽然梦里看到的东西、镜子里照的影子,都不是实在有的,「而境相成就」,但是梦里明明看到有这个外境,镜子里明明照出个人来,修三摩地的时候,三摩地所行影像明明可以显出来。
「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假如说这些东西是实在有的话,那无分别智就没有了。「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如果无分别智没有,也就没有证到佛果这回事了。可见这些境相虽然看上去是有的,但不是实在的。
第四个颂,得自在的菩萨,由胜解力,「如欲地等成」,就是说他心里想大地变成黄金,他就能做到。「得定者亦尔」,得了禅定的行者也可以。
第五个颂,成就简择的,有智慧的,得定的等等,当他思惟一切法的时候,他怎么观想,似义的境都可以显出来。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当无分别智现的时候,这些境都不见了。「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由此可知,这些境界都是假的;所分别的境界是假的,能分别的识当然也是没有的。无分别智是这样安立的,决定有无分别智。如果没有无分别智,境界就是真的,能分别识也是真的,那成佛就不可能。
释曰: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者,谓于傍生见有水处,饿鬼见是陆地高原;于人所见有粪秽处,猪等傍生见为净妙可居室宅;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如是众生于等事中心见异故,应知境义非真实有。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者,谓于傍生见有水处,饿鬼见是陆地高原」,第一个颂是说,傍生所看到的水,饿鬼由业报缘故看起来就不是水,而是陆地或者是高原。就是说看到的不一样。「于人所见有粪秽处,猪等傍生见为净妙可居室宅」,人看到脏得不得了的地方,猪看到是很漂亮干净的房子。这个就是业报不同。「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人吃了一点好的饭菜,觉得是非常好,又干净又好,而天人一看,臭秽不净,既臭又脏。天上吃甘露,是细食,而人间是那些粗的东西,例如,猪的大肠那些,干不干净?不要说天人了,我们想想也不干净,吃素的人想一想是不干净,但是很多人他们吃得很高兴。这是脏东西,猪身上的那些肠子,包大便的东西他们当好东西吃;那么猪肺猪头等等的东西,想想也是不干净的,但是一般人认为是很好的饭菜。
「如是众生于等事中心见异故,应知境义非真实有」,「等事」,同样一个事情,因为能见的心不一样(业报不一样),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而「客观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科学界讲要尊重客观,客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但是我们从佛教的眼光看,「客观的东西」也不是实在的,随业报而变。科学家都是人,当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你叫个其他的生命或者外星人来看,可能就不一样了,那这个科学定理就推翻了。在科学界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在地面上非常准确的某些定理,到了超过某一高度的太空去,就失灵了,这些规律就不管用了。所以说「应知境义非真实有」,客观环境不是真实有的。如果是真实有的,同样的事情一切有情看了应当都一样。为什么看的却不一样呢?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真实有的,你看你的,我看我的,纔各了各的。
若义实无,识应无境,有无境识,如缘去来,如缘梦像,如缘镜等及三摩地所行影像。为显此义,说一伽陀,谓于过去等。此中前半由后半释,如其次第应知其相。由无别实境,是故说言有无境识。由自变为境,是故说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缘心影像义,谓缘去来梦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
「若义实无,识应无境,有无境识,如缘去来,如缘梦像,如缘镜等及三摩地所行影像」,假如这个义没有,就是说外境没有,那么我们能了别的这个识应当没有境,只有识没有境,「有无境识」。
有人认爲有境无识。他们说有客观的东西存在,我们心里纔反应出一个东西来,客观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我们说客观的义没有,却有一个识——没有境的识,这个好像不可思议,没有境,识就生起来了。我们佛教里边也有这样的说法:根境相对纔生识。没有境,识怎么生呢?难道有无境的识,识没有境界?回答说:这个不稀奇,有无境识。「如缘去来」,我们想过去的事情,你识生不生?生的,但是过去的那个境早就没有。你说有部认为过去还是有的,三世一切有。那不好说,经部的,还有其他的,都认为过去是没有的。你想去年的事情,历历在目,但这个境早就没有了,识还是生起来了。那么同样,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当然这个境是不实在的,但是我们要想将来的美景,也可以想象得出的。这个识还不是照样生起来了嘛!梦里边的那些相,梦里边看到可怕的,或者看到什么山河大地,东西很多嘛,都会现出来,你说这个是有的吗?没有,梦境都是假的,但是识还是能生起来。
「如缘镜等」,镜子里边照一个像,这个像哪里有呢?像就是你本人的反映,镜子里边哪里还有个人?没的。「及三摩地所行影像」,这个是定中的境界,你入定的时候,你观想什么就能现什么。你观想的这个东西也是不存在的,是你想出来的;但是这个识可以显出来,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义(境)都是没有的,但是识还是照样能生。就是说有「无境识」,「识应无境」这个道理讲得通。有无境的识,举了很多例。
「为显此义,说一伽陀,谓于过去等。」为了表示这个道理,举第二个颂,「于过去事等……」。「此中前半由后半释,如其次第应知其相。」前半个颂由后半个颂来解释。
「由无别实境,是故说言有无境识」,因为实在的境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说有那个没有境的识,就是说没有境,识还是可以生起的。
这个识生起来,它所缘的是什么境呢?外边境是没有的,而能缘的识却生起来了,它是缘什么境呢?「由自变为境」,它自己变一个境,它不要外边的境,它自己会变,变一个境界,缘自己的相分。「是故说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缘心影像义」,所以说境相成就。虽然所缘的外境是没有实在的,但能缘的识还是有所缘的境,就是识自己变一个影像作为他的所缘境,所以还是成就有境相。「自缘心影像义」,就是说自己缘自己心的影像。「谓缘去来梦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他举一些例,过去未来的事,梦中的、镜子里的这两个影像,三摩地影像,都可以证明「境相成就」,是有境相的。
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者,若义实有义之自性,是则应无无分别智。若谓虽无无分别智,当有何失?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者,若汝拨无无分别智,是则不应证得佛果。故应决定许有如是无分别智。
「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者,若义实有义之自性,是则应无无分别智。」假如这个境界实在有,就是有不可变易的自性,那无分别智就没有,因为无分别智生的时候一切境都没有,变成无相。境实在有的话,无分别智就不能有。
「若谓虽无无分别智,当有何失?」若无分别智没有,有什么过失?「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者,若汝拨无无分别智,是则不应证得佛果」,假如说无分别智没有,那就不对了,成佛就成不了了。假如你拨无,无分别智明明有的,说它没有,那么佛果就证不到,因为佛果要靠无分别智来证的。既然佛果是有的,反过来证明无分别智决定是有的。「故应决定许有如是无分别智」。
下边,再来证明这个境不实在。
得自在菩萨者,谓已证得自在菩萨。由胜解力故者,由愿乐力。如欲地等成者,谓令地等成金等相,随欲皆成。得定者亦尔者,谓余声闻等。成就简择者者,谓已成满毗鉢舍那。言有智者,谓诸菩萨。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者,谓菩萨等,定慧成满,摄心于内,如如思惟经等法义,如是如是皆得显现。若念佛时,随所思念,彼彼法中,佛义显现;思色受等,应知亦尔。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者,谓无分别智正现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当知无有义者,谓由前说种种道理,当知境义实无所有。欲显其识如境亦无,故言由此亦无识。所识境义既无所有,由此应知能识亦无。此义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显。
「得自在菩萨者」,已证得自在的菩萨。「由胜解力故者」,他起一个胜解的力量,就是说起一个决定的胜解力。这个胜解力怎么讲呢?「由愿乐力」,发个愿,他心里这么想,一个意乐。「如欲地等成者,谓令地等成金等相」,他成了自在的菩萨,发一个愿,有这个意乐心的愿,例如,变大地为黄金。「随欲皆成」,随你发什么愿,都能成办。要变琉璃也可以,变黄金也可以。那就是说,这个境是不实在的。如果境实在有的话,你怎么心里起一个胜解力量就变成黄金呢?这不可能。按现在科学讲,这是笑话,神话。大地是客观的事物,你怎么变黄金呢?变不了的。实际上,真正证到自在的菩萨就能变。
看过《维摩诘经》的知道,释迦牟尼的净土就是娑婆世界,怎么我们看上去那么脏的呢?佛把脚趾一按地,顿时成了琉璃黄金世界,七宝为地,马上就变了。这个科学是讲不通的。但是到了一定高度的菩萨,或者有福报的众生,也就能看到。
我们这里再说一下,很多的气功师,或者是科学家,认为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能够证到佛的境界。这个我们想想可不可能呢?绝对不可能!有的气功师借科学的名义,也来乱搞一套,那得出更是错误的结论。
「得定者亦尔者,谓余声闻等。」得了定的那些声闻缘觉,他们是证果证道的,定中也能够现起那些变化。
「成就简择者者,谓已成满毗钵舍那。」这个「简择」是指毗钵舍那。观已经修成功的,也可以变大地为黄金。
「言有智者,谓诸菩萨。」就是说有智慧的那些菩萨,大菩萨了,他也可以变化。
「得定者者,得三摩地。」得定者,得了三摩地的。前面说的「得定者」是指声闻缘觉,得了高层次定的。这里的「得定者」泛指得到一般三摩地的,也可以。
「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者,谓菩萨等,定慧成满,摄心于内,如如思惟经等法义,如是如是皆得显现。」在定里边怎么观想,就可以怎么显现。这个菩萨等,等取声闻,他们的定慧圆满了。他们在定中思维佛经教的那些道理,经上的法义都能够显出来。
比如说有的仪轨,我们散心念「阿刚……」,念过算数了。如果你定心念「阿刚」,会显现阿刚,那就是真的供养,也不是骗人的。你真正观想,是有三摩地影像显出来的。这个都能显现。
「若念佛时,随所思念,彼彼法中,佛义显现;思色受等,应知亦尔」,念佛的时候,你随所思念,经上说的那些佛的法义,都可以显出来。你观想的色、受等等,应当知道同样都能显。
例如,《楞严经》说有一个人修水定,他的侍者师去他的房间,怎么师父不见了?满房间的水。他奇怪:真的水?假的水?丢个石头进去,「扑通」,这是真的水。他丢了石头就走掉了,而他的师父出了定之后,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他入定观察,知道水里边丢了个石头。他就跟侍者师说:你等一下来看看这个房间里你以前丢个石头在不在,等房间满水的时候把那个石头捡走。于是,他又入定。侍者师一看,还是一屋的水,他把石头捡掉了。师父出了定,就舒服了。这就是说,在定中可以现那些的。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者,谓无分别智正现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无分别智现行的时候,一切的境义都不见了,所谓一切法自性都空掉了,没有了。无分别智现起的时候,一切法就没有相,就成了个无相。「无相」也没有了,「无相」的境界是一切相没有,并不是还有个「无相」。
「当知无有义者,谓由前说种种道理,当知境义实无所有。」前面说了那么多,就证明境义实在是没有的。不可动的、客观的存在是没有的,客观独立存在的环境是没有的。
「欲显其识如境亦无,故言由此亦无识」,所观的境是没有的,能观的识当然也没有,因为能所是一对嘛,「所」没有了,「能」也就没有了。「所识境义既无所有,由此应知能识亦无。」所分别的境没有了,能分别的识当然也没有了。
「此义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显」,这个道理,我们在讲所知相的时候已讲得很清楚,这里提一下就可以了。这是证明无分别智怎么成立的。因为境是不实在的,所以无分别智是实在有的;如果境是实在的话,无分别智就不成立了,没有了。没有无分别智有什么坏处呢?那就是坏法了。无分别智没有,佛果也没有了,这明明是错误的嘛!因为佛是有的,既然有佛果,当然有无分别智。这个问题是这么解决的。
下边,他引一个般若波罗密多教,再来讲无分别智的道理。
乙二 引般若波罗蜜多非处教(50,30)
论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般若波罗蜜多跟无分别智是没有差别的。「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经上有这句话,菩萨安住在波罗蜜多非处相应的时候,就能够对其他的波罗蜜多,布施、持戒,乃至禅定的波罗蜜多,都可以修习圆满。
什么叫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就是说远离五种处所,叫非处相应。哪五处所呢?
「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外道当然都执有「我」,外道我执这些处所要离开,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有外道见,更不能有我执。
「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未见真如的菩萨,他心里有分别,这个分别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要远离。外道的我执处要远离,内道里边没有见到真如的那些分别心也得要远离。
「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执了生死,执了涅槃,这两边也要远离。
「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单是断了烦恼障就喜足了,那就是声闻缘觉。这些地方也要远离;这个不远离,就成了二乘。
「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这也是声闻的,他不顾一切有情义利的事情,自己住在无余的涅槃界,入了无余涅槃,再也不来世间了。这也要远离。
如果这五种情形都远离了,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他这样子安住的时候,其他波罗蜜多都能修习圆满。经的意思就是要远离这五个处所。
释曰: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由彼经中说,诸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为欲令知如是义故显示彼文。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如外道住般若中执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菩萨不尔,远离如是诸外道辈我执处故,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如未见真如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中,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远离如是分别,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由彼经中说,诸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经上有这句话,你能够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的话,其他的波罗蜜多都能修习圆满。「为欲令知如是义故显示彼文」,经文的意思很隐,为了让人如实地知道这个道理,就把这个文说明一下。什么叫非处相应呢?就是远离五处。
第一,「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如外道住般若中执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外道也修般若,但是他修不好,他总要执我我所。怎么说呢?我能修,般若是我所修的。能修的人所修的法他总放不下,这就是外道。我们修般若也好,修其他法也好,有没有这个见?「我能修这个,我修得很好,这个法是我修的」,按照这里说的,有这个见的话,就是外道,我们别作外道嘛。「菩萨不尔,远离如是诸外道辈我执处故。」菩萨不一样,要远离这些外道的我执处,我我所的执著不要。因为佛教里边,最起码的声闻缘觉也要离开补特伽罗我。你如果把我我所执得那么紧,就不是佛教。外道都是执我的,有「大我」了,等等。佛教讲「无我」,跟「大我」不一样。「大我」是扩大,「无我」是否定。「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这个叫非处相应,能够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不是那些处所,离开那些处所,叫非处相应。是那个处所就不好了。
第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如未见真如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中,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没有见真如的,他有分别心的,对无分别的般若波罗蜜多起分别:这个是般若波罗蜜多,那个不是,等等。这些也不对。「菩萨远离如是分别,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要远离这些分别,这个也叫非处相应。那些未见真如的菩萨没有远离分别,那就不叫非处相应。非处相应的,就能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不非处相应,就不能安住。
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谓如世间安住生死,诸声闻等安住涅槃;菩萨不尔,远离二边,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如声闻等唯断烦恼障便生喜足;菩萨不尔,由此意趣,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者,谓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菩萨不尔,不住声闻所住之处,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谓如世间安住生死,诸声闻等安住涅槃;菩萨不尔,远离二边,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要离开执著二边的处,不与那些执著二边的处相应,这是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假如你对生死涅槃二边的处——是处相应了,不是非处,那就不能安住。这个处就是说世间上是流转生死,他不肯离开生死,出离心不起,他要贪著生死;声闻是害怕生死,厌离生死,执著个涅槃。这个执两边都不好。菩萨不尔,远离这两边,这个叫非处相应。这非处相应,纔能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第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如声闻等唯断烦恼障便生喜足」,这个是说如声闻缘觉,只断烦恼障便生喜足。他只断烦恼障就入涅槃了,他就所作已办,不要再求什么了。「菩萨不尔,由此意趣,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如此,就是说跟声闻断了烦恼障而喜足这个处不相应,离开这个处,非处相应,纔能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最后,「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者,谓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这也是说声闻。证了涅槃,但是残余的色身还在,叫有余依涅槃;灰身泯智,这个色身也舍掉,叫无余依涅槃。「菩萨不尔,不住声闻所住之处,应知说名非处相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离开这五个处,就叫非处相应。能够非处相应,就能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能够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余的波罗蜜多都能修习圆满。
这是把经上的文顺便消一下,跟无分别智有关,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无分别智。
甲四 显殊胜
论曰: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 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 说此最高远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有五个方面不一样。
「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声闻只破补特伽罗我,法我还是有的,菩萨的境界是对蕴等法也无分别。
「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菩萨证到真如非少分,入一切种所知境界。声闻就不要入一切种所知境界,他知道四谛道理,他可以证涅槃就够了,一切种所知境界他不一定要知道,这是所知障的事情,于他无干;他也不想普度众生。菩萨就要广度一切有情,不是少分的有情,所证到的是也不是少分的真如。这是有差别。
「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声闻住的是无余涅槃,菩萨住的是无住涅槃。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
「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声闻缘觉入了涅槃就没有了,不做事情;菩萨入了涅槃,还要尽未来际不断地利益众生。
「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声闻乘上边还有菩萨乘,菩萨乘上边没有更高的了。
有的人说:金刚乘不是更高吗?金刚乘就是菩萨乘,金刚乘跟波罗蜜乘的差别就是金刚乘快一些,波罗蜜乘是稍微慢一点。但是都是发菩提心成佛,这是一样的。
「此中有颂:诸大悲为体,由五相胜智。世出世满中,说此最高远」,就是说菩萨的智慧以大悲为体;由五种相而显其智慧殊胜;在世间的圆满和出世的圆满之中,菩萨的是最高的。
释曰:此中显示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无分别差别者,谓声闻等缘于蕴等分别识生,非菩萨智分别蕴等。非少分差别者,谓显三种非少分性:一所达真如非少分性,二所知境界非少分性,三所度有情非少分性。所达真如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具足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性,声闻等智入真如时,唯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缘一切所知境生,声闻等智唯缘苦等诸谛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为度脱一切有情勤趣菩提,声闻等智唯求自利。
「此中显示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无分别差别者,谓声闻等缘于蕴等分别识生,非菩萨智分别蕴等」,无分别的差别在哪里呢?声闻认爲「补特伽罗我」是没有,「法我」还存在,对五蕴等法的分别识还是生的。菩萨的智慧是无分别智,对这个五蕴等法的分别也没有了。
「非少分差别者,谓显三种非少分性」,非少分差别里边又分三种,「一所达真如非少分性,二所知境界非少分性,三所度有情非少分性」。
什么叫「所达真如非少分性」呢?「谓菩萨智具足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性」,菩萨两个无我性都通达,而声闻只通达一个补特伽罗无我。声闻同样证到真如,他只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
就像佛说的「三兽渡河」的譬喻。同一条河,三个野兽都渡过去了,但是兔子是浮在水面上渡过去的,没有深入;马是浮在中间渡过去的,没有踏到底;大象是踏着底过去的,最究竟的。同样证真如,声闻是浮过去的;缘觉稍微深一点,但还是没有到底;菩萨所证最圆满,犹如大象踏着底过去的。「声闻等」就是声闻、缘觉,当他们通达真如的时候,他们两个都只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没有通达法无我,是浮在水面上,或者浮在中间;只有补特伽罗无我,下边法无我还没有达到。
「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缘一切所知境生」,菩萨智对于一切所知的境都要缘,都要知道。而声闻等智唯缘苦集灭道四个谛,把这些道理懂了就行,其他的知不知道,他就不管,这是少分。
「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谓菩萨智普为度脱一切有情勤趣菩提,声闻等智唯求自利」,菩萨要度脱一切有情,为了这个目的,所以要赶快,他不是不度众生,也随缘度,但是他没有发这个大愿,要把众生度完。所以说只有少分,不是说不度,少分地度;而菩萨全部要度,那就差别很多了。
无住差别者,谓菩萨智正为安住无住涅槃,非声闻等,是故差别。毕竟差别者,谓声闻等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灭尽,菩萨于此涅槃界中功德无尽,是故差别。无上差别者,谓声闻等上有大乘,其菩萨乘无复有上,是故差别。为显此义,说一伽陀。世出世满中者,谓于色无色界世间满中,及于声闻乘等出世满中。
「无住差别者,谓菩萨智正为安住无住涅槃,非声闻等,是故差别」,菩萨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因为他有悲心,他要度众生,所以不住涅槃;因为他有智慧,也不流落生死。这个是甚深的境界。声闻缘觉就是厌离生死,落于涅槃。所以,菩萨的无住涅槃比声闻的高,这是差别。
「毕竟差别者,谓声闻等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灭尽,菩萨于此涅槃界中功德无尽,是故差别」,声闻的无余涅槃,灰身泯智,不来三界,三界里的事情也不做;菩萨的涅槃却不是这样,功德无尽,尽未来际在三界里边度众生,所以说差别。
「无上差别者,谓声闻等上有大乘,其菩萨乘无复有上,是故差别」,声闻乘上面还有大乘,还有上。菩萨乘没有再高的了。这是它们的差别。
「为显此义,说一伽陀。世出世满中者,谓于色无色界世间满中,及于声闻乘等出世满中。」这个颂意思就是,菩萨以大悲为体,他的智慧有五种殊胜,就是前面讲的无分别的殊胜、非少分的殊胜、无住的殊胜、毕竟的殊胜、无上的殊胜。世间的圆满,就是色界的静虑、无色界的定,这是世间上最高的圆满。出世的圆满,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证到的功德。在世间的圆满、出世间的圆满中,最高的就是菩萨的圆满。世间色、无色界的定虽然好,但是跟菩萨的定比起来,差得远;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涅槃、智慧、神通虽然好,但是比起菩萨的,不圆满了。「说此最高远」,这一个是最高的。(第三十三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