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五 释疑难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有些不好想通的问题,这里就解释一下。菩萨有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功德都是圆满的,「于诸财位得大自在」,菩萨对于财富、地位得大自在,可以随便布施。「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但是我们看到现在还是有许多有情很穷、没有财,这是什么原因呢?菩萨的能力很大,为什么不布施?这有很多原因。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有的有情你布施他,他有业障,他受不了,布施也没有用。他本身有业障,有很重的业障,轻的可以把他转过去,很重的业障,他转不过去,没办法加持,那就还是穷的。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有的人本来修善法的,假如财位给了他之后,钱一多不修了,善法生不起来,那么暂时就不给他财位。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有的有情没有钱、很穷,他厌离心生起来,修行了,出离心生起来了。你给他钱,钱一多,他厌离心生不起,他要贪著世间,他不能修。这一类有情也不给他财。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还有一种有情,你给了他财位之后,他做坏事去,造了很多不善法的因,那么暂时也不给他。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假如财位给他之后,他要去损恼其他有情,他有钱有势之后,他要迫害其他有情。这样的有情,暂时也不给他财位。

所以虽然菩萨于财位得大自在,但是现在还是看到有很多有情非常穷,没有感到菩萨的布施,就是这些原因。为什么菩萨力量那么大,有人还是受苦呢?这个疑难就这样解释。

这个颂是总结。「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因爲重业障、障善法、要损恼有情等等,所以说看到有一些有情没有感得菩萨的布施。

释曰: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故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江喻菩萨,财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

「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菩萨虽然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六个波罗蜜多或者十个波罗蜜多都圆满,他对财位得大自在(后边要讲,有多种自在),他又有大悲心,要救众生的苦,他看见众生苦恼,他该施了,然而现在却没有施与有情财位,看到很多有情还是很穷,菩萨没有布施他,这是什么原因?下边是几个原因。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他看到有的有情,布施他财,他有很重业障,所以暂时不布施,布施了也没用。世亲菩萨的解释:「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这些有情有一种恶业,这个恶业可以把菩萨神通威力障碍住,就是重业障,有障碍菩萨神通威力的恶业,很重的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的智慧,菩萨的无障碍智跟太阳一样,而有恶业的有情就像住在山洞里边,就照不到,被障住了。「由见此故」,看到这样的恶业,虽然菩萨有这个堪能性,也看到这个有情很穷,但是知道他有障,给了他也没用,所以便舍弃。那就暂时不给他。

「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故不能得饮」,这是其他经里讲的一个喻。一条江里面有很多水,也没有障碍人家来吃,但是这个饿鬼自己有业障,他吃不到这个水。这不怪水,水是无限制地供应,但是你自己有障,吃不进去,那也没有办法。

「此亦如是」,布施的情况也如此。「江喻菩萨」,菩萨好像是江一样。「财位喻水」,江里面的水比喻财位,你可以尽量拿。「鬼喻有情」,鬼比喻有情。这些饿鬼有障,就吃不了这个水,「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这个饿鬼自己有障,他饮不了水。假如有的饿鬼喜欢吃脏东西,江的水很干净,他就吃不下去,或者有的地方说这个饿鬼的喉有个疮,这个疮很痛,它碰到水就痛,吃不下去。他自己有障,水再多,他没有办法吃下去,所以说这一类饿鬼吃不到水。同样,那些有障的有情受不了菩萨的财的布施。这是第一类。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第二类,「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前面一类是接受不到布施,还有一类有情,虽然他没有业障,但是「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菩萨看到他心相续中有这个善根,可以生起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假如你财位给了他,他得了财富,享受五欲去了,这个善法就被障住了。「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菩萨就这么想,宁可他穷一点,能够生起善法来,不要使他富贵而把这个善法障住,生不出来。「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由这个理由,虽然菩萨对财位是很自在,可以无限制地布施,而对这一类有情暂时不布施他。这是第二类,下边第三类。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另外一种补特伽罗很穷。穷了,他感到苦,对世间产生厌离。假如你给他财位,富了之后他就贪著,不厌离。前面是障善法,这里是障他的厌离心。厌离是好事情,我们要出离,就是要厌离。他本来是有厌离心,你财位一施,厌离心就没有了。于是,菩萨就这么想:宁可他穷一点,生起厌离心,厌离心生起了,随顺善法,很多善法可以生起来;如果富贵了,厌离心不生,善法也生不起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修出离心要思苦。当然,学佛教的人知道有苦苦、坏苦、行苦,无不是苦,但是实际上真正感到苦的还是苦苦。坏苦,尽管你理论上讲得很好,这是苦,但是财富地位真正都来了之后,你是不是苦啊?你心里不苦,心里很舒服,还我慢贡高,飘飘然。所以真正的厌离还得从「苦苦」下手。

为什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面壁九年?观地狱苦!下士道念无常,观恶趣苦,那就是要使厌离心生起来,从苦苦下手。当你层次高了,坏苦、行苦还是要观的。单单观苦苦,最多得人天乘,出离三界是不行的。你能够从念「苦苦」再上一层楼,知道「坏苦」,再高,「行苦」,那出三界就行。

这个是基础,还是不要把它抹杀了,所以说他因为贫穷而生厌离心的,那宁愿他贫穷一点,生起厌离心,不要使他富了,厌离心也不生了,以后的善法就断掉了。「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虽然菩萨对财位是很自在,对这一类有情不布施。这是好心。

我们做事情要从大的、远的方面看,不要说「你有钱不布施,你就悭贪」,他有道理的,他不布施有不布施的道理。我们做事也要这样,有些经常做坏事的有情,他跟你借钱,向这个借,向那个借,借了又借,你借给他干啥?他尽去做坏事。那你不借,你何必给他?「不借就是悭贪,不顺布施波罗蜜多了」,不,这对他有利。大菩萨都可以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尽满足他的贪欲,使他做坏事,这也不必了。所以这些事情要简别,看他得了钱财之后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如果你布施解决他困难,他对你很感谢,因为你信佛的,他也开始信佛,那么很好,这也该布施。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为显此义,复说伽陀。谓见有情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感菩萨施彼财位,是故现有匮乏有情。此略显义,余广易了。

第四,「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还有一种有情,他贫穷的时候不造那些不善法的,不积集不善法的。「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菩萨就这么想了:他穷了,他不会做坏事,宁可他穷一点,他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将来受苦无边。从这个地方看,他虽然现在穷一点,毕竟还能生活,还能够修行,坏事也不做,这很好。所以宁可让他穷一些,不做坏事,不造诸恶;不要让他钱多了做坏事。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世间人穷的时候,咸菜淡饭过来了;一有钱了,杀鸡杀鸭就来了,这就是做不善,其他的更不要说了。单是吃的方面,他就要做很多不好的事情。像这一类人,菩萨宁可他穷一点,暂时不要太富。「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因此,虽然菩萨于财位自在,对这一类有情还是不布施他。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这是又一类有情,菩萨看他得了大财位之后,有财有势,就迫害很多有情,这样不是害人吗?若给了钱他造恶,将来受大苦。所以,「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宁可他一个人穷一点,不要使他富贵之后去恼害无量的其他有情。他穷也仅仅是一个人穷,也不做坏事;得财位了会恼害很多有情,他要做坏事,那何必呢?就不要布施他,「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为显此义,复说伽陀」,前面是长行,伽陀是总结。为了把前面的意思总结一下,就说一个偈。「谓见有情有业障故」,就是「见业障现前」这个颂中的「业」;「障生善故」,是颂中的「障」;「厌现前故」,就是「现前」;「积集恶故」,就是「积集」;「损恼他故」,「损恼」。见业、见障、见现前、见积集、见损恼,因为这些,虽然菩萨财位很自在,这一类有情并没有感得菩萨的布施,还是很穷。这就解说了为什么菩萨大慈大悲,又财富无边,却还有穷人。这个疑难就这么样解释了。

到此为止,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都讲完,要讲果了。前面解释了现观,又学波罗蜜多,又经过十地,十地里边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都圆满了,得什么呢?得果来了。果分两个,一个是断的果,一个是智的果。断的果是涅槃,智的果是菩提。声闻只有断的果,菩萨还有智的果,殊胜在这里。断果也不一样,声闻的断果是无余涅槃,菩萨的断果是无住涅槃,也是超胜声闻。下面就讲果上的差别、殊胜。

彼果断分第十

甲一 长行

乙一 出体相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增上慧的殊胜已经讲过,无分别智能够把一切障都断除掉,断了之后得什么殊胜的断果呢?殊胜在哪里?接下来要讲。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我们的断果就是菩萨的无住涅槃,这个是最高超的。「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是解释无住涅槃。菩萨的无住涅槃是怎么一回事呢?烦恼杂染、业杂染,这些舍掉,但是不舍生死。声闻把烦恼、业、生死一起舍掉,就住于涅槃。菩萨是无住涅槃,虽然烦恼没有了,但是还要度众生,不住在涅槃里边,要不舍生死,所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不舍生死就是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他是无住涅槃,这是菩萨的断果殊胜。「二所依止」,所依的是依他起。杂染的依他起把它舍掉,清净的把它转过来。「转依为相」,把杂染的依他起转成清净的依他起,这是它的相,就是解释无住涅槃。

下面是解释。

什么叫生死?「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前面说不舍生死,「生死」就是依他起性上杂染的那一部分。

涅槃是什么呢?就是「依他起性清净分」。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杂染的也是依止依他起,清净的也是依止依他起,那么这个依他起通二分。

「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什么是转依?就是说依他起性上对治道生起的时候(无分别智生起),把杂染的那一部分舍掉,转过来得到清净那一分。当无分别智对治起的时候,依他起性上的杂染分就舍掉,转得清净那一部分。这就是转依,把杂染的舍掉,清净的生起来。

这里容易混淆的是什么呢?转依,依他起的杂染分,杂染就是生死,生死舍掉,清净那一部分是涅槃,涅槃得到了,怎么你又说不舍生死呢?这就有点容易混淆。我们说这是菩萨的无住涅槃,我们讲的时候,应当是从烦恼障、所知障两个断了之后的情形来讲这一段,也是符合无著菩萨的原文。因为这里不论是世亲菩萨注解也好,无性的也好,都没有很详细地说这个事情,后人的注解也没有多讲。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那就要稍微动点脑筋。

我们说这个无住涅槃是舍杂染的,杂染的是烦恼障,烦恼障断掉了,杂染是断了,但是不舍生死,我们又是断了所知障。如果烦恼障断了,你生死就舍掉了。既然生了杂染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杂染,依他起性的杂染就是生死,杂染一舍生死也舍掉了。但他还断了所知障。断了所知障就是知道一切法无我,诸法平等。看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生死就是涅槃。杂染的法,它的无我那个性就是涅槃。就是说杂染这个法,它的法性就是涅槃。那就是说遍计所执,你把它看破,它自性没有的。就是把它破了之后,它当下就是圆成实性,就是那个涅槃,所以生死就是涅槃。既然生死就是涅槃,这个生死,就是后面讲的,你说舍掉么是舍了,但是它本身就是涅槃,也不能说就舍掉了。后边有一段和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我们或者可以把后面的那个讲一下,就在所知断的最后一段。他这里怎么说呢,他说「生死非舍非不舍」,由于生死就是涅槃,所以不舍。这句我们就拆到这里来用,因为生死就是涅槃,所以不舍生死。如果你说生死跟涅槃不相干的,你不舍生死那你涅槃得不到了,生死就是涅槃,所以不舍生死。「即是无别有可舍义」,除了涅槃之外,并没有生死可以舍,无所谓舍不舍,所以就不舍,涅槃就是生死,就不叫舍。这个意思我们就拆到这里来,所以说不舍生死。否则杂染就是生死,你舍了杂染怎么还不舍生死,不是跟后面的注解顶起来了?

释曰: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者,谓住此转依时,不容烦恼,不舍生死,是此转依相。何者生死?谓依他起杂染性分。何者涅槃?谓依他起清净性分。何者依止?谓通二分所依自性。何者转依?谓即此性对治生时,舍杂染分得清净分。

「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者」,无住涅槃是什么相呢?烦恼是没有了,而「生死」并不厌离,并不是像声闻一样,住在涅槃里就不来了。由于悲心,还要度众生,还要不舍生死。「二所依止」是指依他起,杂染也依止这个依他起,涅槃也依止这个依他起。这二者所依止的依他起转依,把杂染的那一分转为清净的那一分。这就是无住涅槃的相。这个无住涅槃的相,一定要从断所知障、于生死非舍非不舍的角度去理解,不然就讲不通。「谓住此转依时,不容烦恼」,在我们转依的时候,烦恼是没有的,不允许存在的。「不舍生死」,但是生死事还是要取的,要度众生。「是此转依相」,我们说转依,无住涅槃以转依爲相,转依相就是这个。这是重点。

下面的解释,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会偏到一边去,要把重点抓住。杂染是烦恼、业,「不容烦恼」,不允许烦恼造恶业,已经断完了嘛,不但是烦恼障断完,所知障也断了。烦恼障断完之后,再也不起烦恼,再也不造业,杂染是不会有的。因为有悲心,虽然是烦恼断完了,但是要度众生,离开了三界你哪里去度众生?所以还得回三界来,不舍生死,这是悲心的示现。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生死本来就不离开涅槃,生死的性就是涅槃,不舍生死也就是不舍涅槃,这个没有矛盾。「不容烦恼,不舍生死,是此转依相」,这是无住涅槃的特色,跟声闻的无余涅槃是不同的。

什么叫生死?依他起的杂染性那一分。什么叫涅槃?依他起的清净性那一分。

什么叫依止?「谓通二分所依自性」,依他起通两分的,杂染的那一分就是生死,清净的那一分就是涅槃。

依他起上怎么转呢?「何者转依?谓即此性对治生时,舍杂染分得清净分。」「此性」,就是依他起。在依他起上边,对治道生起了,无分别智对治的时候,在依他起性上的杂染分舍掉,清净分得到了。得了清净分,不要把它理解为无余涅槃:证了涅槃,杂染就是生死,生死也舍掉,那跟声闻一样了。我们把后面那一段文「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关于断所知障的意思引过来,无住涅槃的意思纔彰显出来。

以上是世亲菩萨的解释,再看看《无性释》。「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者,害彼势力如彼呪蛇,虽不弃舍而无染故」,例如蛇,有人念个咒,咒住这个蛇,它害人的毒的作用没有了,但是蛇没有死掉。同样,虽然没有舍离生死,但杂染没有了。用这个蛇的比喻,来说明虽然不离生死,但没有杂染了。这个比喻并没有讲前面的道理,仅仅是说生死里边不起杂染,不像凡夫一样。下面,「若依自利,与殊胜慧共相应故,不容烦恼;若依利他,由与大悲共相应故,现处生死而不弃舍。」从自利方面说,因为殊胜慧在起作用,烦恼当然生不起来,对治掉了,这是自利。从利他方面说,与大悲心共相应,所以处生死而不弃舍,因悲心而不弃舍生死。这里,虽然因悲心不舍生死,但是智慧的力量还是有的。如果生死跟涅槃是截然分开的话,你不舍弃生死,那又流转去了。这就是说生死就是涅槃,从这个角度说不舍。「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者,谓心心法烦恼迷乱,生死过失相续不绝,遍计所执分。」心王心所因为起烦恼迷乱,去造恶业,生死的苦患就相续不绝,这是属于遍计所执的。「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者,谓毕竟转遍计所执,圆成实分。」把遍计所执转掉了,得圆成实。这个说法倒是没有毛病的,把遍计所执杂染分转成圆成实性,不如生死是杂染分涅槃是清净分说得那么突出,以遍计所执与圆成实性来说杂染清净,毛病是没有的,但是跟原文好像不是那么明显地联系起来。「转依谓即依他起性者,谓心心法依他起性是诸杂染转灭所依,又是一切佛法所依。」这个依他起性就是杂染的心心所法,这个杂染转灭了,它依依他起性生起的杂染的心王心所灭掉了,同时这个依他起性又是一切佛法的所依,佛的十力、四无畏等等都是依靠它而来的。「如有说言,此是一切佛法诸地波罗蜜多果所依等」,一切果都是依靠这个净分依他起的。这里依他起就讲了有为的那一分,不是单讲涅槃。但是这里还是没有把「不容烦恼,不舍生死」的理由很清楚地讲出来,只有把后面部分拿来补充这里,就清楚了。

乙二 辨差别

丙一 正辨差别

论曰:又此转依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29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30故。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31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前面不是讲转依嘛,这里要广讲了。有几种转依呢?有六种,从不同角度来看。

「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这是初步的转依。因为我们在胜解行地,还没有登地,「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由闻熏佛法而产生绝对的信解,同时自己有羞耻,就是好事要做,坏事感到很羞耻,不敢做。这样的闻熏修习,及自己有惭愧心、羞耻心,可以使烦恼少分现行,重的就不现行。前面说过,在胜解行地可以压制重的烦恼,恶趣就不去了,但是轻的烦恼还会少分地现行。就是说不能绝对不现行,有的时候要现行,因为没有登地。

「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那是登地之后,通达了,唯识观已经修成功,真如证到了。「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从初地一直到六地是通达转。在根本智现观法性时,真实显现,非真实就不显现;在后得位时,真实不显现,非真实显现。这是通达转。

「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那些杂染的相不现了,真实的相现。障还没有断完,「谓犹有障」,从初地到十地,一地地都要断障(HU:从七地到十地,一切杂染相(遍计所执相)不再显现,真实的相显现。虽说如此,所知障还没有断尽,「谓犹有障」,一地地都要继续断障。)

「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这是佛地了。一切杂染相都不显现,最清净的相(就是无相,真如的相)显现。这是果上圆满,一切障都没有。在修习转的时候还有障,还要一地一地除障,最后到圆满果位,障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一切相都不显现,最清净的相就永远显现,还能够自在,随心变化,都可以。

从胜解转(见道前的胜解行地)、通达转、修习转(从初地到十地)到果圆满转(佛地),这是一层一层上去的转依。

下边是声闻的,声闻也转依。「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声闻只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声闻的转依是一向背离生死,厌离生死。他到了果上,生死永远断除,再也不来三界,所谓「我生已尽」。这是声闻的转依。因为他所知障还没有断,生死涅槃的平等性还没有证到,所以他有分别。补特伽罗我是空掉了,法我空不了,还有背舍生死这个心,法我执还没有断掉。

第六个,菩萨的转依,反过来,广大转。一个下劣,一个广大。「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这就补充我们前面讲的了,补特伽罗空、法空都通达了,那么生死就是寂静(涅槃)。虽然烦恼是断了,证到菩萨的涅槃,再不会起烦恼了,「而不舍」,生死就是涅槃,你舍它干什么?不必舍,你舍了生死,把涅槃也舍掉。这个法我执、所知障断掉以后,也无所谓舍不舍了。生死涅槃是平等的,所以说他不舍生死。这就是可以做补充前面讲的,烦恼是断掉了,但是生死不舍,原因就是断了法我执,才能达到这个高度。而声闻没有断法我执,这个高度是达不到的,总是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的。

下面是世亲菩萨解释。

释曰32:又此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者,谓损减阿赖耶识中烦恼熏习力故,增益彼对治功能故,得此转依。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者,谓住胜解行地,安立闻熏习力故,得此转依。及由有惭羞等者,于此位中若烦恼现行,即深羞耻,或少分现行或全不现行。通达转者,谓入地时所得转依。于真实非真实等者,谓此转依,乃至六地,或时为真实显现因,或时出观为非真实显现因。修习转谓犹有障者,由所知障说名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等者,谓此转依,乃至十地,一切有相不复显现,唯有无相真实显现。果圆满转谓永无障者,由无一切障说名无障。一切相不显现者,无一切障故。最清净真实显现者,即由此故。于一切相得自在者,由此为依得相自在,随其所欲利乐有情。下劣转谓声闻等,等者等取独觉,唯能通达一空无我,不能利他,故是下劣。广大转谓诸菩萨等者,由并通达二空无我,安住此中,舍诸杂染,不舍生死。兼利自他,故是广大。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者,谓损减阿赖耶识中烦恼熏习力故,增益彼对治功能故,得此转依。」把阿赖耶识中烦恼熏习的力量损减掉,把对治阿赖耶识中烦恼熏习的功能(就是我们修的佛法)增长起来。

这个转依是怎么成的?「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者,谓住胜解行地,安立闻熏习力故,得此转依。」胜解行地(没有见道之前)的转依,是依听闻正法的熏习力。闻正法,就是听佛说法,或者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因这个熏习力量得到的这个转依就是损力益能的转依。

「及由有惭羞等者,于此位中若烦恼现行即深羞耻,或少分现行或全不现行。」这个转依,除了由闻法的熏习力得到之外,还有一个,由于惭羞。在胜解行地,假如烦恼要现行,因爲有闻熏的力量,就感到很大的惭愧,这个惭愧心一起,可以使烦恼全部不现行,或者少分地现行,大的烦恼现不出来。所以说惭愧心还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的,没有惭愧那就肆无忌惮地做坏事;有惭愧的人知道这是坏的,就不会做了,做了之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自在。

这就是说损力益能转,在胜解行地时候主要靠闻正法的熏习力以及惭愧心,这样就可以使烦恼少分现行,或者全不现行。

「通达转者,谓入地时所得转依」,通达转就是入了大地之后所得的转依。

「于真实非真实等者,谓此转依,乃至六地,或时爲真实显现因,或时出观爲非真实显现因。」得到这个转依之后,初地到六地之间,有的时候真实显现,有的时候非真实显现。这怎么说呢?入观的时候,无分别智起了,真实显现;出观的时候,后得智起了,非真实显现。这就是前面论文所说的「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

我们看看无性菩萨的解释,「通达转等者,谓已证入菩萨大地,于真非真或现不现,无分别智有间无间而现行故。」他不能一天到晚入定,无分别智有间断;他要出定,出定后,真实就不现了。「或时真现,谓入观时;或非真现,谓出观时」,入定的时候,观真如无相的时候,真如就现了;出观的时候,非真就现。「非真与真,于此二时,如其次第,说现不现」,入定的时候真现,出定就非真现。反过来说,出定真就不现,入定非真就不现。所以说真非真,或现不现。这是四料简。这是说初地到六地的通达转。

「修习转谓犹有障者,由所知障说名有障」,烦恼障断完了,十地主要断的是所知障,还有所知障,所以说有障。

「一切相不显现等者,谓此转依,乃至十地,一切有相不复显现,唯有无相真实显现。」在这个时候虽然还有障,但是一切有相(杂染相)不再现前,唯有无相。「无相」是在入观的时候,而出观的时候,观察依他起也不是遍计所执的,而是如幻如化的。(HU:入观、出观的时候,一切杂染法都「无相」,只有无相的真实显现)

「果圆满转谓永无障者,由无一切障说名无障。」果圆满转,障没有了。「一切相不显现者,无一切障故。最清净真实显现者,即由此故。」障没有了,一切遍计所执相没有了,因此,最清净的真如全部显现出来。「于一切相得自在者,由此爲依得相自在,随其所欲利乐有情。」没有障了,就得自在。最清净的真实现了,障都没有了,那么一切相得自在了,「随其所欲利乐有情」,心里要怎么样利乐有情,都可以做,这个叫自在。

下边,「下劣转谓声闻等,等者等取独觉,唯能通达一空无我,不能利他,故是下劣。」因为声闻独觉的发心不是要度众生,他所知道的仅仅是补特伽罗无我,所知障他没有破,利他的功能也没有,不能利他,所以说是下劣转。

「广大转谓诸菩萨等者,由并通达二空无我」,不但是补特伽罗我空,一切法我空也通达。「安住此中,舍诸杂染,不舍生死」,因为一切法自性空也通达,可以舍诸杂染,而不舍生死,这纔真正做得到。「兼利自他,故是广大」,不但能自利,还能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叫利他。

利他,也不是说声闻一点也不利他,只是利他的范围太小,自利爲主,在自利的前提下,也做一些利他的事情;而菩萨以利他为主,在利他的前提下,纔讲自利。所以这两个就不一样。

丙二 简别失德(42)

论曰: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假如菩萨不求广大转,跟声闻一样下劣转,有什么过失呢?「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菩萨假如不求广大转,趣下劣转,那就退了,对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情不管了,不利益众生了,那饶益有情戒就违背了;「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一切菩萨的法也违背了,就是犯菩萨戒;「与下劣乘同解脱故」,将来得到的果跟声闻一样,只是成无余涅槃。这就是它的过失,不能成佛。

「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那反过来,假如菩萨住广大的转依有什么功德呢?「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自己转依了,于生死法得到了自在;自己不转依,烦恼还在,所知障还在,那你就不得自在。因爲自己转依了,烦恼、所知障都断掉,以这个为所依止,以这个为基础,于一切生死法都能自在。「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假如到人间趣,就示现人的相;生在美国,就现美国人的相;生在中国,就示现中国人的相;天趣显天人相。「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哪一个趣里面都是最殊胜的一个身。有情是各式各样的,他欢喜大乘的,你给他大乘法;欢喜二乘的,暂时给他二乘法,这是《法华经》说的。根器没有成熟的有情,他是欢喜二乘的,你一定要叫他学大乘,他不来了,甚至索性就不学佛法了。那么你要有方便,二乘也好,缘觉乘也好,方便摄引,到一定的时候令转入大乘,这个是可以的。所以说用三乘的法,种种的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有情,这就是功德。

所谓功德就是度众生。声闻之所以有过失,就是不顾有情,不广度众生;菩萨之所以有功德,就是能够度众生,自在地度化众生。功德的高低,就是看度不度众生,并不是看成不成佛。成佛也是爲了度众生,所以关键是否为度众生。为度众生的就有悲心,有悲心的就殊胜,没有悲心的就下劣。智慧,有悲心所摄的智慧能够断所知障、烦恼障,这个智慧是深广;没有悲心所摄的智慧仅仅能断烦恼障,那是又浅又狭,就是下劣转。

释曰:住下劣转有何过失等者,不顾有情,越菩萨法,下劣乘同,是为过失。住广大转有何功德等者,以自转依为所依止,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现一切同分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巧智,安立所化难调有情,是为功德。此中意取世间富贵为最胜生。

「住下劣转有何过失等者,不顾有情,越菩萨法,下劣乘同,是为过失。」你本来是菩萨,假如取下劣转依,把有情舍掉,就不是菩萨,菩提心也退掉了。跟声闻乘、缘觉乘相同,这就是过失。

「住广大转有何功德等者,以自转依为所依止」,自己转依了,所知障、烦恼障都去掉,于一切法得自在了。「于一切趣示现一切同分之身」,得自在之后,什么地方都能示现同分之身,跟他们一样,天上现天上的身,人间现人间的身,畜生现畜生的身,都可以度众生去。「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巧智,安立所化难调有情」,一切有情再难调的,也能安立调伏他。这是广大转的功德。「最胜生」是什么呢?如果在人间,就是世间最富贵的、地位最高的、最有财富的那些人。假如在畜生道,就是狮子王、象王等等。就是说在同一趣里边最殊胜的生。

下面四个颂讲两个意思:前两个颂讲转依解脱的意思;后两个颂讲无住涅槃的意思,正好可以补充前面讲转依的问题。

甲二 偈颂

乙一 转依解脱义

论曰:此中有多颂:

诸凡夫覆真 一向显虚妄 诸菩萨舍妄 一向显真实

应知显不显 真义非真义 转依即解脱 随欲自在行

「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凡夫把真的一面盖掉了,圆成实性盖掉,看到的(所显的)都是虚妄的一面,遍计所执。「诸菩萨舍妄」,菩萨把遍计所执性舍掉,「一向显真实」,圆成实性就显了。

「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一个是显虚妄,一个是显真义,这是凡夫跟菩萨的不同。「转依即解脱」,把那些虚妄的去掉,把真实的显出来,这是转依。把凡夫的覆真、显虚妄,转成菩萨的舍妄、显真实,这是转依。转依之后就解脱,那些障除掉了就自在。「随欲自在行」,那就可以自在。这是解脱,转依之后能得解脱。

乙二 涅槃无住义

于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尔时由此证 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 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不得

前一个颂:什么叫无住涅槃?生死、涅槃,本来两个是不同的,一个是苦,一个是安乐,但是你起平等智之后,证到生死就是涅槃。

后一个颂,正好补充了前面那一段,否则前面那段文,你看起来总是感到不踏实,感到里边还缺一个什麽东西,这里补上去就没有什麽问题了。

释曰:为显转依故说多颂。如诸凡夫由无明故覆障真实,显一切种所有虚妄;如是圣者无明断故舍离虚妄,显一切种所有真实。由此道理,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者,遍计所执非真不转,圆成实相真义转故。言转依者,此即转依,于此位中真义现行,非真实义不现行故。即解脱者,即此转依解脱相应。随欲自在行者,谓此解脱随其所欲自在而行,非如声闻所得解脱犹如斩首,毕竟安住般涅槃故。

「为显转依故说多颂」,我们要解释转依,说了很多的颂。

「如诸凡夫由无明故覆障真实,显一切种所有虚妄」,凡夫有无明,真实被盖掉了,所显的都是虚妄,遍计所执。「如是圣者无明断故」,登了地的那些圣者,登一地断一品无明,无明不断地断。「舍离虚妄,显一切种所有真实」,把虚妄就舍离掉,把所有的真实性都证到。

「由此道理,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者」,这两句颂文应怎么讲呢?遍计所执是非真,它就不转了;圆成实相是真实的,它就生起来,那就是转依。

「言转依者,此即转依,于此位中真义现行,非真实义不现行故」,所谓转依,转什么呢?把遍计所执舍掉,证到圆成实性,那就叫转依。本来是依他起的杂染那一分,就是遍计所执,就是杂染法;现在起了无分别智对治,把杂染的那一分(遍计所执)破掉,就显圆成实相,这叫转依。就是在依他起上面,把杂染的那一分转成清凈的那一分。这个时候,真义(圆成实性)现行了,非真义(遍计所执性)就灭掉了。这个就叫转依。

「即解脱者,即此转依解脱相应」,怎么叫「即解脱」呢?转依了之后,虚妄的去掉,那些障都去掉,当然就解脱。所谓解脱,就是原先有障,把你障住了,现在没有障了,你就解脱了。绳子解掉,你就解脱了。

「随欲自在行者,谓此解脱随其所欲自在而行」,既然解脱了,就随心所欲,你要怎麽做就可以做到。「非如声闻所得解脱犹如斩首,毕竟安住般涅槃故」,声闻的解脱就是灰身泯智,好比头被砍掉了,再也没有作用了,只是住在涅槃里,对世间而言,等于这个人没有了。菩萨不是这样,菩萨随欲自在,广度众生,你要怎麽度就怎麽度,要上天度,下地度,乃至地狱都能度;度的时候也有方便善巧,再难调的有情也可以调。这就是自在,声闻就不自在。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谓于生死及于涅槃起平等智,由此二种无别性故,即于此时是尔时义。又此二种云何平等?以诸杂染名为生死,即杂染法无我之性名为涅槃。菩萨通达诸法无我,平等智生,见彼诸法皆无自性,诸有生死即是涅槃,以于其中见极寂静,即涅槃故。若如是知,复何所得?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等者,诸有生死即是涅槃,是故不舍,即是无别有可舍义;即于其中见无性故离诸杂染,名非不舍。既得如是,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离生死外无别涅槃而可证得,故名非得;复于其中见寂静故,虽无性别而证涅槃,名非不得。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谓于生死及于涅槃起平等智」,生死,流转,受苦的;涅槃,还灭,是安乐的。两者是不一样的。

凡夫乃至声闻都是要得涅槃,要求离开生死。了生死!了生死!这话大家都会说,但是要考虑考虑是不是二乘的发心,不能只讲自己了生死。我们碰到有的居士,他原先在外边做了很多菩萨利益众生的事情,后来听了一些不知道是什么人讲的话,或者看了什麽书,就说年纪大了,要了生死,外面的什么事都不干,菩萨道也不行了。你想想看,我们要求生西方,是大乘的净土宗,你把众生放下,爲自己了生死去了,这个话已经成问题。了生死是自己的事情,度众生纔是菩萨道。净土宗不是二乘,是大乘(菩萨乘)的一个宗派,怎么可以这样说?所以看到这些人很可怜。当然你重点要求念佛三昧,一心不乱,这个是对的。但你不能说爲自己要了生死,外面一切的事情,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不管。这个话不好说,你只能说现在要专门修一心不乱,外面事情暂时少管一些,不能说「我不管了,我专门了生死」,这个话里面就有问题。

那么菩萨于生死涅槃得平等智,生死即涅槃。「由此二种无别性故」,因为有了这个智慧,知道生死、涅槃不是两个性,生死就是涅槃,生死的法性就是涅槃。「即于此时是尔时义」,尔时,就是你现证的时候,生死就是涅槃。

「又此二种云何平等?」平等智起了之后,生死涅槃就平等了,为什么平等啊?要把这个道理讲一下。「以诸杂染名为生死」,杂染法是生死,前面讲过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就是生死。「即杂染法无我之性名为涅槃。」一切法没有自性,法无我。那些生死杂染法的法性,无我的性,就叫涅槃。那就是说,把依他起上的那个遍计所执除掉,所显的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涅槃。

「菩萨通达诸法无我,平等智生」,菩萨跟声闻不同,他通达两个无我,不但补特伽罗无我,法也无我。这时候他的平等智就生了。什么叫平等智呢?「见彼诸法皆无自性,诸有生死即是涅槃」,这就是平等智,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这是平等的,生死也没有自性,涅槃也没有自性,那就平等。那么这些,《维摩诘经》等经就讲了很多,比如「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生死即涅槃」,平等智显的时候就入不二法门。「以于其中见极寂静,即涅槃故」,为什么生死就是涅槃呢?就在生死里面看到它的极寂静,它本性无我,就是寂静的,寂静就是涅槃。

「若如是知,复何所得?」你平等智生起之后知道了,还有什么得呢?「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等者,诸有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你还有舍什么生死呢?声闻因爲法无我性没有证到,就要舍生死来求涅槃;你知道一切法也无自性,生死就是涅槃,你还有什么舍,还有什么取呢?没有这些。所以生死也不必舍,就是涅槃。「即是无别有可舍义」,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舍,生死就是涅槃。「即于其中见无性故离诸杂染,名非不舍」,但也不跟凡夫一样,没有舍生死,被生死捆住。菩萨因爲看到一切生死法没有自性,就离杂染了(杂染,就是烦恼、业、生之类),这个也叫非不舍。依大乘的境界,说舍不是,说不舍也不是,所以叫非舍非不舍。

「既得如是,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既然生死非舍非不舍,就涅槃来说,也是非得非不得。你舍了生死得涅槃,既然不舍生死,也不得涅槃,但是非不舍生死,也非不得涅槃。这两个是相对的。「离生死外无别涅槃而可证得,故名非得」,离开了生死再证一个涅槃,这叫得;你还是在生死里边,涅槃就是生死,没有把生死舍掉而另外得一个涅槃,所以说非得,没有得到。这两者就是一个,一个是法,一个是法性。「复于其中见寂静故」,他跟凡夫不一样,在生死中看到本性就是寂静。「虽无性别而证涅槃,名非不得」,虽然生死和涅槃两个自性没有差别,生死这个法的法性就是涅槃,而菩萨在生死当中见了寂静,这就是证涅槃,也叫做非不得。你说他跟凡夫一样,没有得到涅槃吗?也不是,这叫非不得,即是非得也非不得。

生死非舍非不舍,涅槃非得非不得,要把这个道理补充到前面「出体相」那一科,说明「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以及「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的道理。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经过这里的补充,就豁然清楚了。(第三十四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