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法身的五个相。法身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由五个相来说。第一个是转依相,这个转依与彼果断无住涅槃的转依是分别从两个方面说的:前者是从有为功德方面说,后者是从无为方面说。第二个是白法所成相,都是无漏的善法所成的,有十个自在。第三个是无二相,不著两边的,中道。第四个是常住相,这个「常」有几个方面的涵义。真如的常,那是无为法的常,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的,是常。「本愿所引故」,度众生的事情「无竟期故」,这是不断常,这个常是有为的,是不断地做,这个叫常。这是常住为相。第五个是不可思议相,这个内证的法是没有办法真正地把它表达出来,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真的法是不能说的。这是对机而说的种种方便,从真如里边流露出来的相待的法,是可以说的。那些绝待的内证法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所以说不思议。今天我们接下去讲证得。
丙二 证得
论曰: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释曰:今次应说法身证得。最初证得者,显此法身非所生起,体无为故;若所生起,应是无常。金刚喻定者,此三摩地譬如金刚,能破微细难破障故。故得转依者,由金刚喻三摩地故,能证转依,逮得法身。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法身最初是怎么证得的?「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这个最初证,不是指初地的最初证,是说佛地的法身是怎么证到的。怎么证?前面第七卷讲过的,就靠缘一切大乘法总相的无分别智跟后得智,五相善修。五相修,第一个是集总修,第二是无相修,还有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前面讲过的,我们就不重复了。这样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从初地一直到十地,每一个地善巧地集积资粮,十地以后,证入佛地。入佛地前要修一个定,这个定非常利害,跟金刚一样,能断一切,不为一切所断。最微细的障,一般的定没有力量断,只有靠金刚喻定。这个金刚喻定是成佛的那个定,这个定的力量最强了,一切都能破。粗的障容易破,最微细的是最难破的。就像洗衣服,粗的泥块子一洗就掉;但是细的,粘在上面的一些油渍,那就需要花功夫了,随便洗洗是洗不掉的。「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金刚喻定破最微细的障,重点是所知障了,烦恼障当然也在里头。「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就是说,这个定得到之后,第二刹那,一切障都断掉了,这就得到转依了。这就最初证得佛的法身。金刚喻定把最微细的障断掉了,然后纔证到这个法身。
下边世亲菩萨说,「今次应说法身证得」,法身是怎么证得呢?「最初证得者,显此法身非所生起,体无为故」,是证得,不是生起来。生起来的是有为法,本来没有的让它生起来;而法身的体是无为的,就像虚空一样的,并不是生起来的,云拨掉了,虚空就现了,所以说是证得的,不是生起来的。「体无为故」,因为无为法不能生,只能证。「若所生起,应是无常」,假如说能生起来的话,那么体是无常,因为有生必有灭,就无常了,那法身也成无常的了,今天证到,明天没有了,那不是白证了嘛?所以说,证到无为的体,这是常的,无为是没有生住异灭的。所以说是证得,不是生起的。
「金刚喻定者,此三摩地譬如金刚,能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喻定是什么呢?学过《俱舍》的就知道。「此三摩地」,是一个定,它跟金刚一样。金刚是最利害的,能破一切,一切不能破它;它跟金刚一样,能够破最微细难破的障。最难破的微细的障,其他的定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只有金刚喻定纔能破。那么这个金刚喻定也只有成佛的时候纔能得到,用这个金刚喻定把最微细的难破障破掉之后,「故得转依」,就证得这个法身。以前有障,还是依那个杂染,障没破掉,杂染还没破尽嘛,那么彻底的转依呢,是把杂染破尽了,最难破的微细障也没有了,那么就彻底地依靠这个法身。
「故得转依者,由金刚喻三摩地故,能证转依,逮得法身。」能够转依,全部依靠这个法身,不再依靠杂染法。这是讲如何证得。
丙三 自在
论曰: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这个法身是自在的。它有几个自在呢?我们前面说过般若蜜多有几个自在,这里讲法身有几个自在。「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略略地讲有五种,广说就无边了。
「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就是依报、正报的自在。「由转色蕴依故」,本来依靠五蕴,把色蕴转过来,得到佛陀的依报和正报的自在。佛陀的依报就是七宝庄严,正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见顶相等等。
「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受蕴,在凡夫的时候,领受外境,有苦乐忧喜舍。证了佛法身之后,把受蕴转过来,住在这个无量的广大的乐里面,这个乐是无罪的。凡夫的乐是有罪的,欲界的乐,如男女之乐、五欲,都是有罪的(有烦恼的)。那么色界、无色界的罪是轻一点的,但也不是无漏的,还是有漏的。那么到佛,绝对无罪的,而乐广大无量。这是受蕴转过来了。
「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想能够取相,由名句文身来表达。佛用一切名句文身来自在地表达,这个由想蕴转过来。
「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行蕴就是造作,造作的行蕴在凡夫的时候都是从烦恼出发的;而这个时候,转行蕴成了现化等。「现化」就是要示现什么就能示现什么。「变易」,变大地为黄金等等。还要摄受大众,引摄一切殊胜的佛法,都自在。这是由行蕴转过来而得到这个自在。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识蕴转过来就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一切自在了,这是由转识蕴而得到的自在。这里我们看到,四个智都包括在这个法身里边。其它地方讲法身就不一样,他们以妙观察智配受用身,成所作智配变化身,法身配大圆镜智,或者加个平等性智。本论的体系跟其他的有所不同,这四个智全部包含在法身里边。
释曰:今次应显法身自在。由转色等五蕴依故,得五自在。此中由转色蕴依故,证得示现佛土自在,由此示现金银等宝净妙佛国;亦得示现随其所欲自身自在,由此示现大集会中随诸有情胜解所乐种种色身;又随所乐能现种种相好自在;又现无边音声自在;又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受蕴依故,得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谓得自在能住无罪无量广大乐住。应知此中由众多故,说名无量;普超一切三界乐故,说名广大乐住自在。
「今次应显法身自在」,法身有几个自在。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五蕴把我们捆起来,不自在;到了成佛的时候,五蕴转成了五个自在。一切都转过来的,不自在的转成了自在。
「由转色等五蕴依故,得五自在。」本来依靠色等五蕴,由烦恼业所感的就不自在,系缚在我们的业报里边。造了欲界业的,就系在欲界,动弹不得;造了色界业,就系缚在色界,也动弹不得;无色界也同样,都被系缚住的。那么这里自在了,把色受想行识五个蕴转过来,得五个自在。下面详述哪五个自在。
「此中由转色蕴依故」,本来是依靠色蕴的,现在转过来就得自在。色蕴转掉了,证得什么呢?「证得示现佛土自在」,要示现什么样的七宝庄严佛土,都得自在。极乐世界国土庄严,净土经里边都写得很多,那就是佛得到这个自在,怎样的庄严都能示现。「由此示现金银等宝净妙佛国」,这是佛土的自在。
「亦得示现随其所欲自身自在」,你喜欢怎么样示现就怎么样示现,自身也自在。那么示现什么呢?「由此示现大集会中随诸有情胜解所乐种种色身」,在集会中,随顺有情的胜解,有情认为是最好的,佛就现那个色身。古印度风俗认为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最好的相,那么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受用身的相好那就更高了,只要有情认为哪一种是最好的最欢喜的,他就示现哪种相。
「又随所乐能现种种相好自在」,前面是总说色身自在,而色身里面有很多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相好」指身体形态。「又现无边音声自在」,声音方面,可以示现无边的音声自在,随诸众生所欲,都能听到对他的说法。对凡间的人就用凡音给他说法,对汉人就说汉人的话。这个就是说法自在,都是随他们的机,说最好的最恰当的话。「又现无见顶相自在」,无见顶是最高的,这个相也可以自在地示现。
以上是转色蕴依得到的自在。下边是转受蕴依。
「由转受蕴依故,得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谓得自在能住无罪无量广大乐住。」本来是依这个受蕴,现在转依了,得到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可以住在最无量最广大的安乐里边,而且是没有罪的。凡夫的乐住都有罪,都夹杂烦恼;佛是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的,所以无罪。「应知此中由众多故,说名无量」,这个乐住数量极多,种类极多,所以叫无量。「普超一切三界乐故,说名广大乐住自在」,一切三界的乐,它都能超过,叫广大的乐住自在。这是转受蕴。
由转想蕴依故,得于名身句身文身辩说自在。以能取相故名为想,由名身等能取其相,转染想蕴还得如是清净想蕴。由转行蕴依故,得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应知此中,随其所欲示现所作故名现化;改转地等令成金等故名变易;如意所乐能引天龙药叉等众,应知说名引摄大众;随意所乐引诸白法令现在前,应知说名引摄白法。
「由转想蕴依故,得于名身句身文身辩说自在。以能取相故名为想,由名身等能取其相,转染想蕴还得如是清净想蕴」,转想蕴。能取相叫想,学过《俱舍》的都知道,把外边的相取来摆在心里边就叫想。我们汉字很有意思,把相摆在心上就是想。有这个想,就可以言说了,言说就要靠名句文身。想蕴把它转过来,它能取相,心里有这个概念,然后以名句文身来表达,「辩说自在」,一般说就是妙观察智。「由名身等能取其相」,把染污的想蕴转过来,得到这个清净的想蕴,辩说自在。这是转想蕴。
「由转行蕴依故,得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转行蕴。行就是造作,造作一切事情。这里是殊胜的自在的造作,得到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应知此中,随其所欲示现所作故名现化」,随其所欲,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示现,这个叫现化。「改转地等令成金等故名变易」,那么变易,本来是大地,转大地为黄金;本来水,转为琉璃。这些是变易。「如意所乐能引天龙药叉等众,应知说名引摄大众」,能够如意所乐引摄大众,心里怎么想,都能怎么统领大众,天龙八部都能够引摄,这就是佛的功德。凡夫就不行,凡夫一个庙就弄得污七八糟,引摄不了,一是福报的问题,一是引摄能力的问题。所以说,佛的功德无边。「随意所乐引诸白法令现在前,应知说名引摄白法」,佛的一切功德(法),如十力、四无畏等等,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可以现出来。随意所乐,随你心里欢喜什么,就可以引什麽样的白法出来,马上现前。这个叫引摄白法。
这是转行蕴。行蕴在凡夫位造作一切,在佛位就可以现化、变易、引摄大众等,这是好的造作,是殊胜的自利利他的方面了。
由转识蕴依故,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此中大圆镜智者,谓无忘失法,所知境界虽不现前亦能记了,如善习诵书论光明。平等性智者,谓先通达真法界时,得诸有情平等心等,应知此中究竟清净。妙观察智者,谓如藏主如其所欲,随于何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作意思惟,即得自在无碍智转。成所作智者,谓能示现从覩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种种佛事皆得自在。
最后是转识蕴。「由转识蕴依故」,本来是依识蕴,那么现在转过来,转依,得到什么呢?「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此中大圆镜智者,谓无忘失法,所知境界虽不现前亦能记了」,这个地方说大圆镜智是无忘失法。无忘失法是佛的功德,后面要讲。「所知境界」,所知境界很多,凡夫记得这个,记不得那个,而佛的境界,跟大圆镜子一样,都照得清清楚楚的,「所得境界虽不现前亦能记了」,能够很清楚,就像照镜子一样,全部照在。下面举个例子,「如善诵习书论光明」,「光明」是智慧。古人把三藏十二部都背下来的。你善于背诵的话,有这个智慧,你一提起来,就背下去了。这就是说,即使不现前,心里也是了了清楚的。那么大圆镜智观一切法,就像照镜子一样,一切法就像它本来的面目一样,清清楚楚地现在里边。
第二,「平等性智者,谓先通达真法界时,得诸有情平等心等,应知此中究竟清净。」我们一开始通达法界,就得一切众生平等心,就是补特迦罗的「我」没有了,一切众生是平等平等了。那么到了佛位,究竟清净了,这个平等达到最高的最清净的境界。这里平等性智指的就是这个境界。
「妙观察智者,谓如藏主如其所欲,随于何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作意思惟,即得自在无碍智转。」藏主是指宝藏库房的主人。我们寺院里嘛是藏主师,管藏经的,他要看哪一本就可以随便翻。这里讲像藏主一样,一切宝贝,随其所欲,需要取什么就取什么。那么这里指什么宝呢?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作意思惟」,只要你想到它,这个智慧就可以自在生起来。这是妙观察智,说法自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这些无碍的智慧都可以随其所欲地生起来。
「成所作智者」,成所作智是成办一切事情。「谓能示现从覩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种种佛事皆得自在」,就是八相成道。有的论把成所作智配到变化身上,但是本论说,一切功德从法身源头来的,所以这四个智慧都摄在法身里边,变化身、受用身都是依靠法身而来的,依法身的智慧产生后面两个身。这跟其他的论有所不同。
丙四 依止(24,07)
论曰: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略由三处。一由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颂:
诸佛证得五性喜 皆由等证自界故 离喜都由不证此 故求喜者应等证
由能无量及事成 法味义德俱圆满 得喜最胜无过失 诸佛见常无尽故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法身是几个方面的依止呢?「略由三处」,法身是三个方面的依止。
第一,「由种种佛住依止」,种种佛住都依止在法身上,这是从本身来说。后面变化身也依止法身,受用身也依止法身。一共三个,先说种种佛住依止。
「此中有二颂」,这两个颂表示佛所证到的超过声闻,有五种喜。「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诸佛得到五种喜,都是由于证到这个自身的法界。「离喜都由不证此」,没有这五种喜,都是由于没有证到法界。二乘是证不到的,他们没有这五喜。「故求喜者应等证」,要得这五喜的一定要平等地证到这个法身。哪五种呢?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能无量」一种;「事成」一种;「法味」一种;「义德俱圆满」一种;「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这是第五种。下面要广讲。
那麽这是讲佛住(佛的功德)依靠法身的。
第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受用身也依止在法身上。这个受用身有什么作用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在地上菩萨的大法会里边,佛现受用身来成熟他们。受用身依止法身来的,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由种种变化身」,各式各样的变化身也依止法身而来的。这个变化身有什么用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成熟声闻。他们没有登地,无法进入菩萨大法会,那么要成熟他们,就用变化身。还有一些还没有登地的胜解行地菩萨,也需要用这种变化身来成熟。
那么这就是三种身。法身自身就是佛住,受用身依止法身,变化身也依止法身。这是三个依止。
释曰:应知法身几法依止?略有三种,广说无量。由种种佛住依止者,谓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故言种种。法身为此诸住所依,是故说名佛住依止。或谓何用诸佛涅槃,以声闻等与诸如来解脱等故。为显诸佛解脱殊胜,说二伽陀。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者,谓诸如来所得五喜,由证法界。离喜都由不证此者,谓声闻等离五种喜,都由不证此真法界。故求喜者应等证者,是故欲求如此喜者,应须于此勤求正证。
「应知法身几法依止?略有三种,广说无量。」有几种法依止在法身上呢?略说有三种法是依止法身的;广说,那就有无量法依止法身了。
第一种,「由种种佛住依止」。一切佛所住的那些殊胜的功德都依止在法身上面。
什麽叫佛住?「谓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故言种种」。佛所安住的功德有很多,重要的一般是圣住。圣住是什么呢?三解脱门。天住就是四静虑,梵住就是四无量心。佛所安住的三解脱门、四静虑、四无量心都是依止法身的。「故言种种」,因为所住功德不是一种,广说无量,重点说了三种佛住。「法身为此诸住所依」,佛的圣住、天住、梵住都依靠法身,所以说叫「佛住依止」。就三解脱门而言,佛经常住的是空解脱门;四静虑里边,佛经常住的是第四静虑,四禅中最高的那个;四无量心里边,一般是住大悲。这就是佛住。
「或谓何用诸佛涅槃,以声闻等与诸如来解脱等故。」有的人说:何必要证到佛的涅槃呢?声闻缘觉跟佛的解脱是相等的,何必求证佛的涅槃?声闻缘觉的涅槃够了嘛。「爲显诸佛解脱殊胜,说二伽陀」,爲了显出佛的解脱远远胜于声闻缘觉的,所以说这两个伽陀,讲五种喜。解脱什麽?解脱三有。这个解脱怎麽会「等」呢?《法华经》上说了一个喻,象马兔三兽过河。象渡河从河底踏过去,马渡河从水中间游过去,兔子渡河从水面上浮过去。都是解脱,三有生死的河都渡过了,但是解脱不一样。声闻浮在面上;缘觉像马在水中间,比声闻深一层,在证空性方面深一层,但是没有到底;大象踏着底走的,那就是最究竟。这里也是用比喻来表示佛解脱的殊胜。这里用二个伽陀(五个喜)来表示佛的解脱远远超胜于声闻缘觉的。
「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者,谓诸如来所得五喜,由证法界。离喜都由不证此者」,佛所证得的五个喜,都是由于证得法身而来的;声闻缘觉没有证到法身,他们就不能得这个喜。「离喜都由不证此」,这句话是说,声闻缘觉他们没有五个喜(离喜)的原因是没有证得这个法界。声闻证到的是解脱,法界没有证到。这我们前面就讲过。「故求喜者应等证者,是故欲求如此喜者,应须于此勤求正证」,要证到五个喜的,应当于此法界「勤求正证」,应该要精勤地求证。这是第一伽陀。
第二伽陀显此五喜。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者,应知此中能无量者,依止法身有众多佛成等正觉,一切功能悉皆平等,故能无量,由见如是能无量,故深生欢喜。及事成者,谓一如来所作利乐诸有情事,即等一切如来所作。由佛多故,事亦无量,是故言及。由见此故深生欢喜。由法味者,由见契经应颂等法有胜滋味,深生欢喜。义德俱圆满者,谓义圆满及德圆满。应知此中随所思念所有诸事无不具足,名义圆满。十力无畏不共法等无不具足,名德圆满。得喜最胜无过失者,此喜超过三界喜故,名为最胜。永断烦恼并习气故,名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者,谓诸如来见次前说四种最胜无过失喜,穷生死际常无有尽,至无余依大涅槃界亦无尽故,生殊胜喜。是故世尊证得五喜,非声闻等。
「第二伽陀显此五喜」,是哪五个喜呢?第二个伽陀就说明了。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者」,这里边就包括四个喜。「应知此中能无量者,依止法身有众多佛成等正觉」,有很多的佛都是依靠法身成正觉的,「一切功能悉皆平等,故能无量,由见如是能无量,故深生欢喜」。这是第一种,一切佛都依止法身而成佛的,一切功德都是平等的,所以法身的能是无量的。因见到这个能无量,心里生起极大的欢喜,这就是第一种喜。
「及事成」,这是第二个,「谓一如来所作利乐诸有情事,即等一切如来所作」。因爲诸佛所做的利乐众生的事情是相同的,一尊佛所做的事情等于一切佛所做的。因爲一个佛的能是无量无边的,一切佛也是无量,无量跟无量不好比较了,属于相等了。一如来所作即等于一切如来所作。「由佛多故,事亦无量,是故言及」,因爲佛很多,事业也无量,这个「及」就是把前面的「无量」通到利益众生的事业上,表示佛的事业也是无量的。「由见此故深生欢喜」,见到成熟有情的事业无量,生大欢喜。这是第二个喜。
「由法味者,由见契经应颂等法有胜滋味,深生欢喜」。凡夫看了佛法,看不懂,打磕睡,这是没有善根;有一点善根的呢,看了生欢喜心,但是不能很深刻地理解;也有善根比较厚的能够生起胜解,但是不能究竟,不过法喜还是生了。法的喜乐要生起跟我们的智慧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智慧,喜乐也就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听经打瞌睡,念经打瞌睡,应该问自己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纔会这样。「由见契经应颂等法」,佛当然智慧无边了,他能生起极大的法味,「深生欢喜」。这是第三种喜。
「义德俱圆满者,谓义圆满及德圆满」,这是第四种喜。「应知此中随所思念所有诸事无不具足,名义圆满」,你心里面想怎麽做,一切事情都可以圆满得到,这叫义圆满。这个「义」就是境义的义,这是世亲菩萨的意思。无性菩萨把「义」跟前面的「法」对应起来了:前面是法,这里是法所诠的义。我们采用世亲的,因爲我们以世亲的爲主,无性的做参考。这个义是境义的义,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依他起的似义是没有的,境是假的。那么义就是这个境(诸事)。「诸事无不具足」,随你所思念什么事情都能具足圆满的,叫义圆满。
那么什么叫德圆满呢?「十力无畏不共法等无不具足,名德圆满。」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佛的功德,这叫德圆满。这些在后面都要讲的。
「得喜最胜无过失者,此喜超过三界喜故,名为最胜」,对以上这些都能生起大欢喜。这个「喜最胜」是说超过三界的,叫最胜,三界里面没有可以跟它比的,最殊胜了。我们说,比较都是相对的,欲界跟色界比,色界高胜;初禅跟二禅比,二禅胜;色界跟无色界比,又是无色界胜;无色界中非想非非想最胜;但是三界之上,世间没办法比的。佛的这个喜超出了三界,比三界里面什麽都殊胜,这是最殊胜。「永断烦恼并习气故,名无过失」,这个最殊胜的「喜」是没有烦恼,也没有所知障习气的,所以说没有过失。三界凡夫的喜都有过失,喜了就爱著,这是有过失的,与烦恼相应的。
「诸佛见常无尽故者,谓诸如来见次前说四种最胜无过失喜,穷生死际常无有尽,至无余依大涅槃界亦无尽故,生殊胜喜。」这是第五个喜。前面四个喜都是最殊胜、超过三界的,也没有烦恼习气的,没有过失的。这四个喜佛看到了,就生殊胜的喜。这些喜不是生了就没有了,而是尽未来际,没有尽的,哪怕证到大涅槃,也没有尽的。因爲它没有尽,而且可以恒常现前的,又有那麽多的功德,所以生一个殊胜的喜。
「是故世尊证得五喜,非声闻等」,这五个喜,声闻缘觉是没有的。声闻涅槃之后,就灰身泯智了,就到此爲止,「我生已尽,所作已办」,他就不来了。
这是「由种种佛住依止」,讲完了。
由种种受用身依止等者,谓佛法身与受用身为所依止。何故复须如是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由若离此,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不成熟。由种种变化身依止等者,谓佛法身与变化身为所依止。何故复须如是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由若离此,下劣信解诸声闻等应不成熟。言多为者,应知摄取胜解行地诸菩萨众。
「由种种受用身依止等者,谓佛法身与受用身爲所依止。」法身除了给种种佛住作依止之外,还给受用身、变化身作依止。给大法会里菩萨说法的受用身依止什么?还是依止佛的法身。
「何故复须如是依止?」这个依止法身的受用身有什么作用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在登地菩萨众的法会里面,教示菩萨,成熟他们,令他们赶快成佛,那就需要这个受用身。「由若离此,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不成熟」,假如没有受用身去教化的话,已经证了大地的菩萨没有人指导,成不了佛。成佛要靠佛来引导,即使登了地的,也要靠佛来引导。八地菩萨,如果没有佛来劝导,会像声闻一样住涅槃去了。
「由种种变化身依止等者,谓佛法身与变化身爲所依止」,受用身要依止法身,各式各样的变化身也要依止法身。「何故复须如是依止?」依止法身的这个变化身要来干啥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大部分爲了成熟那些声闻,少部分爲了那些未登地的胜解行地的菩萨,就是要以变化身来度的。所以说多分是成熟声闻,因爲大部分菩萨登地之后,就是用佛的受用身来度。「由若离此,下劣信解诸声闻等应不成熟」,下劣信解就是指声闻的信解下劣,只能断烦恼障,一切甚深的佛法他没有。所以说,「所知依」是对菩萨说的,声闻不需要,他只要把烦恼障断了,一切所知不全知道也没有关系。所以对于这些下劣心的声闻等,假使没有这个变化身就成熟不了。
「言多为者,应知摄取胜解行地诸菩萨众」,变化身多分是为度声闻;应当知道,变化身也度那些在胜解行地的(没有登地的)菩萨。大部分为声闻,少部分为菩萨。因为对大部分菩萨是用受用身去度了,剩下的一部分是变化身度了。
这是说依止,法身是几个法的所依止。佛住的依止,佛的功德依止这个法身;还有受用身和变化身也依止法身。其他的论里边说受用身是妙观察智,变化身是成所作智。本论说一切依法身,法身里边包含四个智,都全的。受用身依止法身来的,法身里边的功德有妙观察智,为登地菩萨说法,就是有这个功德。那么变化身现八相成道,成所作智法身里也有,依止了法身,这个作用一样能起。所以说不要用四智去配三个身。依本论的体系,一切智慧都集中在法身上。
丙五 摄持
论曰: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法身由哪几种佛法来摄持呢?略说有六种,广说就无边了。
第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第一个是清净,由清净的佛法来所摄持的。清净从哪来的呢?从杂染的阿赖耶识转过来得到清净的法身。
第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本来我们的身体色根是异熟色,把这个转过来,在佛的地位就成智慧了。因为这个智慧是从异熟根转来的,所以也按个异熟名,实际上在佛位根本没有异熟的东西。
第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安住」,安稳的住。欲、色、无色界的行,那些造作的业,都是流转三界的业,尤其欲界的业还有很多的苦。把这些转过来,得到无量的智住。
第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种种摄受业」就是在世间上要做种种士农工商的工作,养活自己。把这些摄受业转过来,成了一切世界无碍的神通智的自在。
第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前面五个分别是转识蕴得清净;转色根得异熟智;转欲行等(受蕴)得无量智住;转摄受业(行蕴)得到无碍神通智;转见闻觉知言说的戏论(想蕴)得到一切有情辩说自在的智。这是转五蕴成五个智,自在了。
第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拔济,这是拔济众生的事。世间上的拔济,如救灾了,什麽地方水灾,大家捐款去救,这是好事情,但是有限,还是有过失的。在佛位,可以拔济一切有情,不是少数的了,可以拔济一切灾,什么灾横都能拔济,这个「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得到了。这就是佛法的拔济。
「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所谓法身就是由这六种佛法所摄持:清净的、异熟的、安住的、自在的、言说的、拔济的佛法。
释曰:由是佛法摄持法身,今当显示。由清净者,谓由清净佛法摄持法身。如是法身证得清净由转何法?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者,谓转灭彼阿赖耶识得法身清净,即法身清净说名清净。由异熟者,谓由异熟佛法摄持法身。转色根者,谓转眼等色根。得异熟智故者,谓转彼故得异熟智。由安住者,谓由安住佛法摄持法身。转欲行等住者,谓转世间欲行等住得佛法住。得无量智住故者,谓由此故住种种住。
「由是佛法摄持法身,今当显示」,哪些佛法摄持法身呢?现在要说了。
「由清净者,谓由清净佛法摄持法身」。第一个是清净佛法,由清净的佛法摄持法身,就是法身由清净佛法所摄持。「如是法身证得清净由转何法?」这个清净的法身怎么来的?就是说,哪些法转过来得这个清净法身的呢?「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者,谓转灭彼阿赖耶识得法身清净」。我们以前碰到这个问题,阿赖耶识是杂染的,把它转灭,而那些闻熏的种子(寄存在阿赖耶识中,却不是阿赖耶识自性所摄)不断增加。染污的不断减少,清净的不断增加,最后染污的没有了,阿赖耶识就灭掉了;另一个非阿赖耶识所摄的清净法身就成就了,圆满了。这是第一个,清净佛法,从转阿赖耶识得来的。这个「转」跟依他起的「转」不一样:依他起的「转」它没有灭掉,而是由杂染分转爲清净分;而转阿赖耶识的这个「转」,它是灭掉了,把杂染的阿赖耶识灭掉了,另外生起一个非阿赖耶识(清净法身)。这就是说,佛法身是由清净佛法所摄持的。
「由异熟者,谓由异熟佛法摄持法身」。法身由几个佛法所摄持呢?第二个,由异熟的佛法摄持法身。这个异熟佛法怎麽来的?「转色根者,谓转眼等色根」,把眼耳鼻舌身这些五色根转过去。「得异熟智故者,谓转彼故得异熟智」,爲什麽叫异熟智呢?异熟是生死里边的,由异熟因感异熟果,出了生死之后,异熟果也没有了嘛,但由于因上的色等五根是异熟来的,所以转过来的这个智也安立爲异熟智,实际上,这个智并不是异熟。因为因上转的是异熟色根,所以智也就安立爲异熟智,实际上智谈不上异熟的。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由安住者,谓由安住佛法摄持法身」。哪些佛法摄持法身呢?安住佛法。这个安住佛法怎麽来的?「转欲行等住者,谓转世间欲行等住得佛法住」。「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行:欲界的业,「行」是行动造作。「等」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业。住,我们本来是靠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种业而住的,在三界流转,现在转过来了,「得佛法住」,住在佛法里面,超出这个世间,那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得无量智住故者,谓由此故住种种住。」「无量智住」意思就是说因爲得了无量功德的智慧,就可以住在这个里边。这样转过来,就住在无量的智慧里边。有的人把「无量」解释成四无量,我看还是讲无量功德好一些。因爲这是转三界的业,业也无量,转过来了,佛法功德智慧也是无量,无量功德的智慧住。世亲菩萨的意思是这样的。无性菩萨把「欲行」当作「胜解行」来解释34,跟世亲菩萨有所偏离,就不采取了。我们以世亲菩萨的思路爲主,顺着世亲菩萨的思路来讲。
由自在者,谓由自在佛法摄持法身。转种种摄受业自在等者,谓转世间徇利务农种种事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由言说者,谓由言说佛法摄持法身。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等者,谓转世间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于见闻觉知自在,由此证得能令一切有情心喜智自在故。由拔济者,谓由拔济佛法摄持法身。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等者,谓如世间有王家等逼恼事起,由亲友力财宝力等而能拔济,由转此故,证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由此智力能除一切灾横过失。
「由自在者,谓由自在佛法摄持法身。」有几个佛法摄持法身呢?这是说自在佛法。这个自在佛法是哪里来的?「转种种摄受业自在等者,谓转世间徇利务农种种事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世界上爲了求利,种地、做生意、做官等等,可以得到稍稍的自在。赚了钱可以自己生活,可以维持家计,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可以造庙等,这个可以得到少许的自在,这个是世间的自在。现在转过来了,得到一切世界的无碍神通智自在。那这个广大,不限于一个小的世界,在一切世界里边,都有无碍的神通智慧,得这个自在。那么这是转行蕴。
「由言说者,谓由言说佛法摄持法身」,「由言说」这个话是简略的,意思就是「由言说佛法摄持法身」。那么怎么叫以言说佛法摄持法身呢?「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等者,谓转世间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于见闻觉知自在,由此证得能令一切有情心喜智自在故。」世间戏论都是不著边际的话,实际上是无益的,把这些见闻觉知言说戏论转过来,得到见闻觉知自在,可以自在说法,得辨纔了,能够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这个智慧得到了。这是转想蕴。
前面第一个是转识蕴,阿赖耶识;第二个是转色根,就是转色蕴;第三个是安住,是转受蕴;第四个是自在,是转行蕴;第五个是见闻觉知言说,是转想蕴。五个蕴转过来,成了五种佛法的自在。这是摄持法身的五种佛法。
最后一种是拔济的作用。「由拔济者,谓由拔济佛法摄持法身。」世界上也有转拔济灾横的事情,但是这些是小的。举个例,「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等者,谓如世间有王家等逼恼事起,由亲友力财宝力等而能拔济」,世间上有犯法了,王家逼害等逼恼的事情来了。亲友有王家关系的,他会疏通一下,可以免掉;或者用钱财把它免掉。过去古代是有的,罪人可以用钱赎出来,你交多少钱罪就可以免掉,甚至于你要做官,捐一些钱,也可以做个官。这是世间上有限的拔济,而佛位上那就转过来,广大了。「由转此故,证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由此智力能除一切灾横过失。」一切有情,不是少数,一切灾横,也不是一种的灾横,都能够拔济。这个智慧得到,那就可以救济一切。
法身由几种佛法摄持呢?由这六种。前面五种由转五蕴而来,最后一种是从拔济众生灾横的功能转过来的。总的来说,由六种佛法来摄持法身。
丙六 差别
论曰: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释曰:无量依止差别转故者,谓受用身无量依止差别而转。是故但由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依身事别,当言有异。此中意乐无差别者,应知皆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业无别者,应知皆同现等正觉般涅槃等种种作业。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诸佛的法身有所不同呢,还是一样的?这个话又是不好说的。
「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意乐心都是度众生,所做的事业都是成熟有情。从这个角度说,是没有差别的。
「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但是无量的有情,在证到这个佛法身之前,所行菩萨道各是各的,不一样,所以不能说是无异。
「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佛的法身如此,那麽受用身同样也不能说有异无异。受用身也很多,你说有异也不对,说无异也不对;说有异也可以,无异也可以。这不是模棱两可,而是说从这一个方面看是无异,从那个方面看不一样。角度不同而这样说的,不能就同一个角度说这样也对,那样也对,这就成了个糊涂蛋了,不行。
法身有异无异是从不同的地方看的,一个是依止、意乐和业的方面没有差别的,说无异;一个是「无量依身现等觉故」,是有异。这样来说的。
佛的法身如此,受用身也这样子。「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证正觉的有情是各式各样的,不能说是无异。所以也是这方面说有异,那方面说无异。「无量依止差别转故」,无量的依止,各式各样的发心,各式各样修持,碰到各种各样的佛,度各式各样的众生,有差别。所以说,佛法身如此,受用身也如此。
「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变化身也这样,就略说了。
「释曰:无量依止差别转故者,谓受用身无量依止差别而转」,受用身是随无量差别的依止身而转的,就是说有情所依止的身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修而来的,所以说有异。「是故但由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他的意乐都是要利乐有情,他的业都是拔济众生的灾横,这是无差别的。「依身事别,当言有异」,修行所依的身,所修的事,碰到的佛,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有异。
「此中意乐无差别者,应知皆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他的意乐心都是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利益,使他修善法;安乐,得乐果。这个意乐心,一切佛都是一样的,是无差别。
「业无别者,应知皆同现等正觉般涅槃等种种作业。」做的事情都是成佛度众生,最后般涅槃,这是相同的。此处是就变化身来说的。
这一段就是说,佛的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你不能说一定是有异或无异,从某一个方面说是有异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是无异的。这决不是没有原则的模棱两可,说异也好,不异也好,一样的。这个不是的。
下面一科广说佛的功德。
丙七 德
丁一 众德相应
论曰: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此中有多颂:
怜愍诸有情 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 四意乐归礼
解脱一切障 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脱归礼
能灭诸有情 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 常哀愍归礼
无功用无著 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 能解释归礼
于所依能依 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 常善说归礼
为彼诸有情 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 善教者归礼
诸众生见尊 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 开导者归礼
摄受住持舍 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 随证得归礼
方便归依净 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35众生 摧魔者归礼
能说智及断 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归礼
处众能伏说 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 摄御众归礼
遍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 实义者归礼
诸有情利乐 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 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 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归礼
由行及由证 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三乘 最胜者归礼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 皆能断归礼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法身里边有哪些功德相应呢?「谓最清净」,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等。这些名相《俱舍》里边讲过,这里就没有解释了。《摄大乘论》是有基础的学生学的,至少说是专业的,这些基本法相就不要一个个再讲了,再讲起来篇幅太大。已经懂的人,总地说就够了;纔学的当然辛苦了,要学专业课程嘛。瑜伽跟中观,类似于大学的专科。大学里边最大分科就是文科理科工科等等,大乘佛法最大的划分就是瑜伽跟中观,这是大乘里面的两大体系。学到瑜伽,已是专科以上的学习,当然不能从头给你仔细讲了,这些法相自己到《俱舍》里边翻一翻了。
「无诤、愿智、四无碍解」。无诤,佛的功德;愿智,也是佛的功德智;四无碍解,法、义、词、辩无碍解。「六神通」,六通。「三十二大士相」,这也是一个名相,我们也不好一个个说了,《现观庄严论》里边就一个个给你讲了。「八十随好」也是如此。我们这里就总略地讲。「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法身里边有那麽多的功德相应,如果每一个功德名相都要去查一查,要讲好几天。这个工作由大家自己去做,《俱舍》或者其他基础的佛教书都可以用,再不行,就查佛学词典。
下边用多个颂来讲法身的多种功德相应。
「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这是四无量心的功德。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解脱」,八解脱;「胜」,八胜处;「智周遍所知」,十遍处。「心解脱」,心都能够离开系缚的解脱。这是解脱、胜处、遍处。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能令众生的一切惑灭除无余。「害烦恼」,把烦恼害掉,不是害有情。这也是对事不对人了,我们呵斥有些人,他很生气,他是误解了。我是呵斥你的烦恼,叫你以后不要起烦恼了,把烦恼袪了就好了嘛;如果你误会了,「你又要呵斥我了」,起更大的烦恼,那就糟糕了,呵斥的作用就没有啦。「有染」,染污了。佛对这样的有染的有情「常哀愍」。这样的佛要「归礼」,归敬礼拜。这是无诤的智慧。
「无功用无著,无碍常寂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这是佛的愿智。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这是四无碍解。「所依、能依」,所说的法;「言及智」,能说的话。能说、所说,各有二个,一共四个无碍慧,叫四个无碍智。佛常时善巧以四无碍智说法的,这样的佛要归命顶礼。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这是六神通,爲了一切有情的缘故而现神通。「现」,神境通;「知言」,天耳通;知「行」,他心通;知「往」,是宿住随念通;知「来」,天眼通;「出离」,漏尽通。「善教者」,能够善巧地教导我们、具六神通的这个佛,归敬礼拜。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一切众生看了世尊之后都说他是好人。「暂见便深信」,一看到之后就深深地相信了。「开导者归礼」,善人有善相,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了之后就知道他是好人,就会相信他,知道这样的人不会打妄语。所以说相好有这个作用。「开导者归礼」,能开导我们的佛,我归命礼拜。这是赞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功德。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摄受住持舍」,所依清净(住持或舍弃寿命,心得自在);「现化及变易」,所缘清净;「等持」,心清净;「智」,智清净。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这是四个自在(四一切相清净)。证得这个清净的人就是佛,我归命礼拜。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这是佛的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等等(参考《俱舍》)。「方便」,处非处智力。「归依」,业异熟智力。「净」,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及大乘出离」,其他七个智,合在一起说了。「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有这个十力的、能够摧伏一切魔的佛,我归命顶礼。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这是四无畏。「能说智及断」,能说智无畏(能说我是一切智者),能说断无畏(能说我是烦恼断尽的人)。「出离能障碍」,能说什麽道能出离苦,能说什麽法是障道的。这四个无畏「自他利」,自利利他。说一切智无畏、说漏永尽无畏,这是自利的;说出离道无畏、说障道无畏,这是利他的。这样自利利他的人「非余外道伏」,一切外道所不能摧伏。这样子的人,归依礼拜。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处众能伏说」,处大众中说法而能伏他人讥嫌。「远离二杂染」,能够远离爱恚(贪、憎二个杂染)。「无护」,三不护;「无忘失」,三念住。「摄御众归礼」,能够这样子摄受众生的人,我归礼。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一切行住坐卧都是没有烦恼习气的,都是圆满智慧的。「一切时遍知实义者」,一切时都能够知道一切法的、证到真实义的佛陀,我归命礼拜。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这是无忘失法。利乐一切有情的事,不会错过时机的。「所作常无虚」,做的时候不会徒劳无功。「无忘失归礼」,具有无忘失法这个功德的佛陀,归命礼拜。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昼夜六时,一切时间,像观音菩萨一样都在观世间,救苦救难,与大悲相应。这样子具备利益安乐众生意乐的那个佛陀,归命礼拜。这是大悲,大悲是佛的不共法之一。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三乘,最胜者归礼。」这是十八个不共法:「由行」,前面六个;「由证」中间六个;「由智」,知三世无碍,三个;「由业」,身语意随智慧行,三个。三六一十八。「于一切三乘,最胜者归礼」,与二乘比起来,最殊胜的是佛乘。十八不共法(不共于声闻、缘觉),有这样功德的人,最殊胜的佛陀,我向他归命礼拜。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这是一切相妙智。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这样的三身圆满至得,成就具足一切功德相的大菩提,就是证知一切境界的智慧。「一切处他疑皆能断」,一切处,一切世间,所有的有情,如婆罗门教等等,他们的任何怀疑都能断。这样的佛陀我归命礼拜。(第三十六讲完)